用武之地的前一句该怎么说_英雄用武之地的前一句该怎么说

tamoadmin 成语之最 2024-06-07 0
  1. 不愁无处下金钩上一句是什么
  2. 英雄无用武之地,或者大材小用杀鸡用牛刀时怎么办?
  3. 无用武之地的上一句 无用武之地的成语
  4. 请发一下《隆中对》的内容
  5. 为恶则遗臭万年前一句

ZT

乔峰这一生,虽然少年英雄,有大将之才,但一身本领却无用武之地,他于大宋为正统思想所不容,于大辽又被斥为“身在辽国心在汉”,因而天地虽大却无立锥之地,可以说是命运坎坷,凄苦异常。唯一让人心慰的是有一个叫阿朱的女子对他说:“有一个人敬重你、钦佩你、感激你、愿意永永远远、生生世世、陪在你身边,和你一同抵受患难屈辱、艰险困苦。”

是的,只有阿朱能看见乔峰英雄盖世的背后,还有满腹的心酸和满腔的冤屈。

用武之地的前一句该怎么说_英雄用武之地的前一句该怎么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个世界上,如果能有一个女子对你说这样的话,你一定也会像乔峰一样,满心欢喜,然后娶她为妻。

他们曾许下“勿失勿忘、不离不弃”的诺言,并约定报得大仇后,就隐居关外,牧马放羊,永不分离。

可是他们终于还是因为康敏的一句谎言而天人两隔。那个娇俏可爱、聪明伶俐的阿朱从此孤孤单单留在了小镜湖畔,成了乔峰心里永远的痛。

每次读到这一段,总是泪流满面,不能自已。我讨厌金庸为阿朱安排的结局,就像我怨恨金庸安排程灵素为胡斐而死一样。

不愁无处下金钩上一句是什么

这里有一些表达生不逢时,不被重用的古诗句,希望对你有帮助。

1.登幽州台歌 年代:唐 作者: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书愤 年代:宋 作者: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3.贾生 年代:唐 作者: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4.宿府 年代:唐 作者: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5.登岳阳楼 年代:唐 作者: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6.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7.秋浦歌 [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8.诉衷情 --陆游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9. 登楼 --杜甫(因谏而触怒皇子,而不被重用)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10.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11.破阵子--辛弃疾(空有一身武艺,救国热情,只能借词抒怀 )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灸,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嬴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2.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文武双全,也只能寄情山水,借酒消愁。)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英雄无用武之地,或者大材小用杀鸡用牛刀时怎么办?

不愁无处下金钩上一句是留得五湖明月在,意思是保养好身体、保留了力量或掌版握了知识、本领,就不愁达不到目的。比喻只要还有生命,就有将来和希望。出自明朝毕魏的《三报恩》。

“留得五湖明月在”其实与“留得青山在”是一样的,它们都是成事的前提条件,只要它们还存在,就不怕没有施展自己才能或重新取得成功的机会。“金钩”当指个人的才能;“下金钩”指施展才能;是比喻的说法。“不愁无外下金钩”即“不用担心无用武之地”。

无用武之地的上一句 无用武之地的成语

英雄是需要经历了事情才能造就的,无用武之地的不是真英雄;

牛刀不管杀鸡宰牛,最好的发挥出实力就是好刀。

总觉得怀才不遇时候,那是因为还没有认识清楚自己,你所谓的才是什么?到了什么程度?为什么不被认可?你所需要的认可是什么?

这种时候好好学习吧,不管是知识还是技能,做到真正的领域高手,做到缺了你就不行的能人。

自己的位置不是别人给你安排的,而是自己努力占据那个岗位的。

有价值的工作不是等着安排来的,而是做到不安排你不行!

真的英雄能在锻造自己的过程中忍耐和等待,不会急于给自己一个英雄的称号。

没事读读历史吧,看看历史上的英雄们和能人们都忍耐了多久。诸葛亮也好、张居正也好,他们是怎么样默默等待的?

请发一下《隆中对》的内容

英雄无用武之地这个歇后语的后面一句是什么

大概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 怀才不遇 (不确定)

比较常用的是放在后面的这句:林冲看守草料场—英雄无用武之地

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下一句

有下句麼?没有吧···只知道出处是 宋·司马光《资处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

对联 上联:英雄无用武之地 下联?

志者有扬眉之时

形容废弃、无用武之地的词句

束之高阁MA

标签:作文经典 上一篇:风和眼成语疯狂猜成语 no成语疯狂猜成语 下一篇:关于毕业季的短文 毕业季短文

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上半句

林冲看守草料场——英雄无用武之地

武松兔子—恭英雄无用武之地

武松看鸭子——英雄无用武之地

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的诗或文言句

登幽州台歌

年代:唐 作者:陈子昂 体裁:七古 类别:怀古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日齐山登高

年代:唐 作者:杜牧 体裁:七律 类别:记时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秋宿湘江遇雨

年代:唐 作者:谭用之 体裁:七律 类别:羁旅

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登岳阳楼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五律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贾生

年代:唐 作者:李商隐 体裁:七绝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宿府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七律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书愤

年代:宋 作者:陆游 体裁:七律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将进酒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乐府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谪仙怨

年代:唐 作者:刘长卿 体裁:词

晴川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

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独恨长沙谪去,江潭春草萋萋。

县西郊秋寄赠马造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体裁:七排

紫阁峰西清渭东,野烟深处夕阳中。

风荷老叶萧条绿,水蓼残花寂寞红。

我厌宦游君失意,可怜秋思两心同。

送杜审言

年代:唐 作者:宋之问 体裁:五律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不见(近无李白消息)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五律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英雄无用武之地什么意思?

意思很明确,说一个人很有本事很有能力就是没有遇到机会

有哪些诗句表达了哪些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比如说苏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使至塞上》 王维

*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赤壁中杜牧借什么表达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杜牧写的《赤壁》一诗中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的句子: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英雄无用武之地

“英雄无用武之地”同“怀才不遇”出处: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 示例: 《清·寄生氏·五美缘·第四十回》:“这是天绝我也,‘英雄无用武之地’,”将朴刀向江中一抛,非是做好汉有始无终,此时却不能顾你了。” 典故: 东汉末年,曹操靖北后,南攻荆州。刘备势单力孤,不能与之抗衡,迫而逃至夏口。诸葛亮自请于备,偕鲁肃一道往东吴谒孙权。以行“东联孙权,北拒曹操”之“隆中对”策略。亮见权时,以“激将计”说之曰:“值天下大乱,公据江东。吾主聚众于南,与操逐鹿中原。今操已扫北,乘势南下,大破荆州,威震四海。吾主‘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远遁于此。望公量力而为,若能合吴越之众,戮力拒之,事宜早决。否则,按兵束甲,俯首称臣,北面而事之。观公外似臣服,内实踌躇,当断不断,祸将至矣。”权本欲一战,复闻此言,勃然大怒,遂从亮言,联手抗曹。

标签:作文经典 上一篇:风和眼成语疯狂猜成语 no成语疯狂猜成语 下一篇:关于毕业季的短文 毕业季短文

为恶则遗臭万年前一句

隆中对:

“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

言罢,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简要译文:诸葛亮对刘备说:“现在曹操已经战胜袁绍,拥有一百万兵力,而且他又挟持天子发号施令。这就不能光凭武力和他争胜负了。孙权占据江东一带,已经三代。江东地势险要,现在百姓归附他,还有一批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力。看来,也只能和他联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着,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益州(今四川、云南和陕西、甘肃、湖北、贵州的一部分)的形势,认为荆州是一个军事要地,可是刘表是守不住这块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广阔,向来称为“天府之国”,可是那里的主人刘璋也是个懦弱无能的人,大家都对他不满意。

最后,他说:“将军是皇室的后代,天下闻名,如果您能占领荆、益两州的地方,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内政,一旦有机会,就可以从荆州、益州两路进军,攻击曹操。到那时,有谁不欢迎将军呢?能够这样,功业就可以成就,汉室也可以恢复了。”

OK分析

对于《隆中对》,我们应站在“小我”与“大我”两个角度来看待。站在“小我”来看待,这是一篇精彩的应聘报告,第一段说出“谋”的重要性,中间说出了自己的谋略,最后一句是与第一段相呼应的,等于提

示刘备:“你如果认为‘谋’是竞争的关键,你就有必要聘请谋士,上面是我给你的谋略,你看我的谋怎样?如果认为可以,那你就应当马上聘任我……”。若站在“大我”的角度来看待,这是一篇精彩的策划报告,如果把诸葛亮的策划思维展示到OK图形上,则我们会看到,诸葛亮的《隆中对》恰是OK模型的生动写照(见《隆中对》思维图)。

去掉最后一句带有应聘色彩的语句,《隆中对》全文共324个字(加标点符号),为了便于谈论,我们把它分成五段来分析,内容如下:

第一段,诸葛亮用10%多一点儿的篇幅总结了竞争所需要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行业”竞争规律的总结,策划首先要遵循规律,企业竞争首先要了解行业发展的规律,在众多的规律中,核心竞争力的所在是头等大事。所以,我们把第一段的内容概括为“自我竞争取胜的条件”。

第二段,他用近20%的篇幅论述了竞争关系,分析了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所以,我们把第二段的内容概括为“对象的竞争条件”。

第三段,他用了30%的篇幅分析了环境,指出了竞争机会的所在。所以,我们把第三段的内容概括为“竞争环境与机***在”。

第四段自我描述部分,他只用了不到10%的篇幅,高度概括了刘备的自我——“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这段话内涵很深刻,他在第三段中说出了竞争机会,从竞争机会中可以看出,凭刘备的上述“自我”就足以把握这些竞争机会,但从第一、第二段来看,光把握这些竞争机会还不行,还需要他在第一段中指出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谋”,所以,诸葛亮的全部意思应当是:“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把握机会,成就霸业的必要条件已备,若有我等谋士加盟,则匡复汉室的条件将十分充分”。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把话说透呢?这就是语言的艺术,不要把话说满,旁边有关羽、张飞在,说得太满,会引起大家的反感,也容易使自己背上不必要的负担。总之,本段的内容可以概括为“自我挖掘”。

此外,这段话也是诸葛亮为刘备设定的判断标准,我们在后面再论述。

第五段,他指出了刘备的目标——“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无论怎么策划,首先要支持决策者的目标,或者指出更好的决策目标,如果诸葛亮说了好长一段话,最后的结论是:“即便如此,将军您也只能当一代草寇,不给汉室丢脸也算是好人一个……”,那么,刘备不仅不会聘他,甚至刚毅的关羽和暴躁的张飞还可能要他的性命。总之,第五段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决策目标”。

上述五段总结起来,用OK图形去说,就是“四面八方”,是诸葛亮为刘备所做的“总体定态”。

第四段,诸葛亮用了近1/3的篇幅详细阐述了刘备成就霸业的具体步骤——“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我们重新把这些步骤梳理一下,共分九个步骤:跨荆益、保岩阻、和诸戎、抚彝越、结孙权、修政理、向宛洛、出秦川、迎将军。所以,第四段的内容可以概括为“行动步骤即决策环的整理”。

那么,判断在哪里呢?其实,判断原则是分三个地方隐含的,一个地方是第一段,即“万事谋在先”,没有经过详细策划就不能决策,没有正确的决策就不能展开竞争行动;另一个体现判断原则的地方是第二段,突出了一个判断原则——“以人合取天下”,我们可以从诸葛亮的决策环中看出来,每个决策点都隐含着“不战而驱人之兵”的孙武战争哲学观点;还有一个体现判断原则的地方在第四段,诸葛亮在发掘刘备“自我”的同时,也是在给刘备戴高帽儿,换句话说,也是为刘备确定了行为准则和判断原则。诸葛亮的判断方式主要***取的是逻辑推理。

此外,第七个决策点还有一个单独的判断原则——“天若有变”,环境没有大的变化,就不能“向宛洛”。究竟是什么样的环境变化呢?诸葛亮没有说,因为战略思维不可能把未来的细小问题都确定出来。

那么,创新在哪里呢?在九个决策点中,第一个决策点“跨荆益”如果成功,则其他决策点就会顺理成章地执行下去,但如何“跨荆益”诸葛亮没有说,所以,他用个“若”(即“若跨有荆、益”)字来暗示:这个决策点需要创新。他为什么不说呢?这有三个可能:一是诸葛亮需要刘备确认“定态”、“整理”、“判断”是否正确,如果确认了,他才有必要研究出创新方法;二是诸葛亮已经研究出了创新方法,但只有被聘后才肯说出来,毕竟他和刘备尚未产生感情,也没有确定双方关系,不能过于主动;三是创新的时机并不成熟,所以,他尚未考虑好创新方法。后来,诸葛亮***取背景转换的创新方法,以替孙权抗击曹操为借口,在帮忙的背景下,“借”来了荆州,进而又***取伏笔法,拿下了益州。

至此,我们不难看出,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一张基本反映了现代策划思维原理的OK图。

按OK图来完善《隆中对》,则可以形成下文:

“从事起事造反者,何等人为上乘? 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善谋乃军事之关键。

孰敌孰友乃竞争之首要问题。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化敌为友,竟合求安乃当务之急。

时世造环境,环境待英雄。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时机难得也。

将军恰为时代所生。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再加之我等谋侍左右,共同坚守帝室威望之本,取信于民之德,揽才聚贤之道,谋略先行之法,竟合求安之要领,则可帮孙权避曹操之威胁,反客为主,借势巧取,不断深入, 不久将跨有荆、益,此后,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

诸葛亮演讲结束后,刘备并没有彻底明白《隆中对》的思想内涵,所以,诸葛亮又用很长时间,利用地图给刘备进行讲解。关羽张飞则始终没有明白诸葛亮的策划思路,一直对刘备高看诸葛亮耿耿于怀,不过,他们没有决策权,只要刘备决策了,他们会不打折扣地执行。

《隆中对》决策实施

后来的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验证了诸葛亮策划思想的正确。前期,刘备按照《隆中对》决策行事,很快就建立了三分天下的基业;后期,刘备感情用事,没有坚守“竟合求安之要领”(判断原则),导致兵败人亡。《隆中对》决策没有执行到底,在出现意想不到的失败之后,诸葛亮为什么不再策划一个新战略呢?那是因为诸葛亮代替不了刘氏天下的“自我”,刘备的儿子在“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四个自我条件中只具备一个。只要刘备之子也具备刘备的条件,那么,诸葛亮就不至于伤心累累、恨铁不成钢地写《出师表》了,说不定会写出精彩的《蜀中对》。可见,策划是需要客观条件的

塌上策

史载:“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按照鲁肃的塌上策,东吴应该趁北方多务而取得整个长江南岸,经营江东、荆州,然后发展国力,与北方抗衡,等待时机而图天下。塌上策以及隆中对其实都很注重占据荆州,荆州很有可能成为双方开战的祸端。但是同时双方也都很注重孙刘联盟,隆中对提到“外结好孙权,”而鲁肃在其后也提到“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其后孙刘联盟的建立以及延续,诸葛亮、鲁肃都尽了很大努力。

在实行隆中对的时候,诸葛亮是极为坚持地执行隆中对的,而对荆州也是极为争取。相反鲁肃在荆州方面与塌上策的战略似乎有所违背,因为他主张借出了荆州。而鲁肃此擧,虽然表面上看来违背了塌上策的战略,但是其实不然。

塌上策提出的时间较早,当时北方正处於混战状态而江东刚好远离战乱,如果真能如同鲁肃所言竟长江所极,在北方混战而南方安定的情况底下必然会造成北弱南强的局面,那时候吴国便顺理成章地成为统一的大热门。而由於献策的时候北方尚未统一,霸占长江观望天下局势是绝对有利。但是由於后来曹操统一北方形成强大的势力,如果东吴还希望竟长江所极,那麽其优势就将会变为劣势。在防守的一方看来,战线越长就越为不妙。这也是为什麽曹操仲然有强大的势力但是面对蜀吴延绵万里的战线还只有防守一途。而将荆州借给刘备,就可以解决防守无力的问题。开辟了刘备、曹操在荆州的战线之后,孙权要应付的不过是徐州、合肥的战线,相对来说仲然久攻无功,也没有大规模损失。可以说,没有实力面对曹操而背负整个江东、荆州战线的孙权,借出荆州由刘备为其抵挡曹操是绝对英明的。由於蜀魏的宿命对抗,因此蜀国在没有消灭魏国前绝不会首先挑起对吴战事。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塌上策上说明的占据江东观望北方形势从中取利的状态未变。

可以说虽然鲁肃的塌上策从前期占据整个长江观望天下大势改变为后来的鼎足江东观望天下大势,但是其观望天下大势从中取利的战略意图并未改变。因此塌上策在与刘备联合开始就基本上转变为暂时不取荆州,因此隆中对、塌上策在荆州问题上并没有抵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隆中对、塌上策都要利用对方相辅相成地达到目标。

“为恶则遗臭万年”前一句是“为善则流芳百世”,意思是做好事可以使好名誉永远流传后代,作坏事则会使臭名一直流传万年。出自《幼学琼林·卷三·人事》。

原文节选:

为善则流芳百世,为恶则遗臭万年。

过多曰稔恶,罪满曰贯盈。

尝见冶容诲*,须知慢藏诲盗。

管中窥豹,所见不多;坐井观天,知识不广。

无势可乘,英雄无用武之地。

有道则见,君子有展***之思。

求名利达,曰捷足先得;慰士迟滞,曰大器晚成。

不知通变,曰徒读父书;自作聪明,曰徒执己见。

《幼学琼林》是骈体文写成的,全书全部用对偶句写成,容易诵读,便于记忆。全书内容广博、包罗万象,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人称“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会读书”。

书中对许多的成语出处作了许多介绍,读者可掌握不少成语典故,此外还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著名人物、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风俗礼仪、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鸟兽花木、朝廷文武、饮食器用、宫室珍宝、文事科第、释道鬼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书中还有许多警句、格言,至今仍然传诵不绝。但是书中也有一些封建观点,对于现代人来说难以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