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脱离世俗,出离世俗

tamoadmin 成语问答 2024-06-07 0
  1. 心出离者,不拘外显
  2. 不念死的过患、念死的胜利、发何种念死心
  3. 相遇在红尘出离一念间什么意思

圣严法师答:通常,初学佛的人,必须要有厌离心,才能够真正体会到修行佛法的重要和必要。要厌离什么呢?是对于来自心理、生理、人际关系、自然环境的种种矛盾、摩擦,而引起的许多烦恼、痛苦。如果能够转变,那么对这些现象的感受就不须厌离;无物可厌,也就无处可离了。所以,厌离是修习佛法的初步,就是知苦而求离苦的意思

一般人总认为厌离人间的人际关系、生活环境,就是否定了人的价值和意义。其实恰好相反,正因为要提升人的价值和意义才要暂时厌离。就像商人出外经商,是为了赚钱养活眷属,维持家计;孩子出外求学,是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以谋他日成家立业和自利利他。所以,佛法所讲的厌离是修行的初步过程,而不是终究的目的。

逃避就不同了,逃避是不想负起应有的责任,不敢面对现实的生活,而抱著逃债,甚至于逃亡的心态远离他所处的环境,这种人就像处于逃亡状态的一般,心里经常充满著恐惧、不自在、不安全,永远承受著无处容身的心理压力。这和修行正信的佛法以厌离烦恼的世间,安全不同。若能厌离烦恼,他就能逐渐地离开烦恼;多离一分烦恼,便多得一分解脱和自在。自在的程度愈深,烦恼也就愈轻,最后便得究竟解脱。如果已得解脱,当然也就没有厌离和不厌离的问题了。

出家脱离世俗,出离世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逃避是不能解决问题的。逃避是知苦却不敢面对苦,反而逃苦的意思;厌离是知苦、避苦因而学佛脱苦,乃是为了疏导问题。逃避既违背佛法所说的因果律,所以也不为佛法所许;厌离也不一定要离开人间,而是透过佛法的指导原则及其修行方式,提起对于世间现象的彻底认识。《中观论颂》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首先是厌离世间,结果既已知道诸法空幻,也就不起烦恼和执著,也就不需要厌离。不过,仅仅通过知识的认同未必能够离苦,所以要暂时离开世俗的环境,专门修持佛法的戒、定、慧三学,就比较容易达成离苦的目的了。因此,上上根器的人,一旦接触佛法就能顿悟,悟后或以出家身,或仍以在家身于人间行化;一般根器的人,则以离俗出家最易得力。不过,出家是大丈夫事,并不是世间多数人可以做到的。因为第一、一般人不知厌离;第二、许多人虽知厌离却无法厌离。

心出离者,不拘外显

这几个月,走过了不少地方。

每到一处,***访我的媒体通常会有这么一问:你的音乐理想是什么?

而当答案是“我从来没有理想”时,我迎接那些错愕的眼神。

年轻的时候,拥有一些世俗的念想(比如声名远播?)、一些物质上的期待(比如大房子好车子?)、一些精神上的憧憬(比如寻得佳偶?)、一些相对崇高的目标(比如造福子孙?!),似乎的确能让一些人更有动力的过活每一天。

但如果,岁月在你脸上已然留下不少年轮——你坐船的动机仍然只是到达一座岛,别人把岛上的一切美妙和宝藏说给你听就可以让你划船划的更带劲儿——那我能对你说些什么呢?

平日里花费极多的时间在音乐上,无论是作词,作曲,制作,还是今年开始的演出,为此我已经感到体力不支(特别是最近一个月)。但仍然乐此不疲,并且不断研究着提升体能的方法。

但这绝对不代表我有什么理想。那真是一种侮辱。

你一定试过非常入戏的观看一部**吧?是了,**非常精彩,你感受主角的悲喜,在***里为它落泪或鼓掌——甚至为它憋住尿。

但一旦事情严重到你觉得快要尿出来了,你还是可以毫无负担的起身奔向厕所。

只因你知道,戏毕竟是戏。戏的发展和结局,毕竟和自己无关。你很清楚,你是你,戏是戏。

你享受它,但你的心能够随时出离。

我一直不断提醒自己,将这种出离的能力运用在生活里一切通常被认为“重要”的事情。

——很认真很投入。但心随时能够出离。

因着深知一切都在究竟上无意义。

一只萤火虫最大的悲哀是,自以为能照亮全世界。

我们周遭有多少这样的萤火虫?

然而你我,纵然经过了世俗意义上的“努力”、成为了人们眼中的“人才”、大幅度提高了自身的光亮度——就可以因为自己是霓虹灯就沾沾自喜并开始张罗起理想了?

拜托,太阳会笑的。

最后。也许你一直怀揣理想,那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坏事,没什么了不得的,只管去实现好了。只不过你应知道,坐船的意义就仅仅是坐船,如果坐船是为了到达目的地,那所有人最终的目的地都是死亡——你看,非要树立目标,那面对着这个终极目标,是不是比没有目标更绝望得多?

保持出离心。

许嵩

2011.11.06 北京

不念死的过患、念死的胜利、发何种念死心

Day 188废铜烂铁读《透过佛法看世界》之“出家与在家”:何谓“出家”?《佛说四十二章经》里说:“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沙门是梵语,就是通常所说的出家人,其意为勤息,即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那么出的是什么“家”呢?家,可以理解为心之住处,心的牵绊、滞着所在。出家便是出离执着。出家,首先出的是欲爱家,欲是想要,爱是贪着。细细想来,世俗生活的一切无不实在得失、称毁、亲怨、利害之间趋避取舍,都逃不出欲和爱的范畴。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是为了自己和家人劳碌奔波算计,没有停歇、满足的时候,适当地放空自己,放松身心,也不失为一种“修行”。

“识心达本”是进一步的出家,指了知心外无法,心性无实,即悟遍计本空,依他如幻。而了知现象不一不异,心无所住,一无所执的“解无为法”是更高层次的出家。

由此可知,已经证悟诸法实相的人,即使显示在家形象,也是在家出家,而普通人是做不到的。心有慈悲,不拘外显。

2019.08.21

相遇在红尘出离一念间什么意思

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闻思修功德,为利有情愿成佛。 第三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第一节 念死无常一,不念死的过患二,念死的胜利三,发何种念死心四,修念死之法 这四个部分事实上也可以作为一个观修的程序。这种观修的设置蛮实用、也蛮符合人的认识规律。 第一点,不念死的过患。第二点,why要念死,念死有什么好处。第三点,用什么心态去念。第四点,怎么去念。 一,不念死的过患 我们这个世界的人最怕什么?最怕的是念死,最怕讲到死。但是从修行的意义上来讲,我们修行就是要面对现实。什么是现实?死,死亡是我们人生最大的现实。所以我们要面对它。如果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就会变得很清醒。如果不面对现实,人往往活在哪里?通常会说,人是活在现实中。其实人不是活在现实中,人是活在自己的情绪、想法中,并不是真正活在现实中。我们学佛就要面对现实,从我们的妄想和情绪里走出来,所以首先第一就是要念死。 不念死的过患。念,就是想。不忆念死亡这样的一种现实会有哪一些坏处。“今后当死之一念,虽尽人皆有,然以于日日中......” 今后要死这个道理没有谁不懂,三岁小孩可能都懂。可是我们既然懂,why不放在心上呢?是不是因为我们不怕死?不是。既然不是不怕死,why又不放在心上呢?原因是什么?不敢面对,麻木了还是忘记了,或者是忙一些别的事情。总是原因很多。 《道次第论》也跟我们说明了、推出原因:我们活着一天说明我们还没有死,是不是?我们前天活着、昨天活着、今天也活着;我们前年活着、去年活着、今年到目前为止还活着...因为我们一直都活着,所以在我们感觉中就产生错觉,以为我们可以活着很长时间。既然活着,说明还没死。如果死了,就不是活着了。因为我们总活着,还没死掉。 我们在感觉上,人活在哪里?活在感觉里。理性上,随时都会死,这个每个人都知道。现在天灾人祸那么多,保险业那么发达,说明这个意外、死亡大家是考虑到的,也就是在理性上每一个人都会能考虑到死,但是死亡没有发生在我们身上,总觉得很遥远。因为感觉中觉得自己活得很健康。因为我们还活着,这种错觉使得我们的心,想到了活、生存,想到了活得更好。我们就忘记了随时可能死亡,我们就忘记了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在死亡面前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要死。 所以我们必须要纠正这样的一种常见性的错觉。错觉就是我们可以活很长的时间,这是一种错觉。我们要纠正这种错觉。如果不作意,不通过修学佛法,这种观察修、思维进行对治,我们就会对这种我们能够长时间的活着、不死的错觉、好像死亡跟我们没有关系的错觉所左右、所影响,就会产生不念死的过患。主要有四点:1,随起久住此世之心,把这个世界当成久住之地。以现实的快乐为目的 长时间的过日子,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干事业....就觉得这里就是家。就把生存、过好日子作为人生的目的。现实的人生基本上都是这样,要生存,首先要有基本的生存条件,吃、穿、住......但是凡夫不满足于生存。因为现在世界发展这么快,物质这么丰富,人的妄想很多、攀比心特别强、欲望无限膨胀。想要过好,就会赚钱,添置生活用品、吃穿用的好,要汽车,这是在家人是这样子的。那我们出家人也一样,把出家的生活当成日子来过,每天忙于地位、身份、吃喝住....每天都忙于这些东西,成为生活的一切,专务于此世乐。就是把追求现世的快乐、满足现世的欲望作为人生的目的。反而对我们人生真正应该要成办的事情:就是要解脱痛苦、解脱烦恼,以及追求后世的快乐,成就解脱、成就无上菩提,就是现前的利益和究竟的利益,真正的利益反而不当一回事、不加注意,心不入道。这就是第一点过患,以现实的快乐为目的。这一点几乎是现实中大部分人都是这样。所以学习道次第的时候对照自己,我们的生存是否是这样子。2,即使修行,一方面没有力量,也是成就凡夫心、我执 纵或闻思修....有的人,不管是在家居士还是出家人,如果过分的关注现世的快乐,意识不到无常的力量,过分的关注现世的生存、快乐,即便闻思经教,也会读经、念佛、偶尔看书,只要学佛的人都会做,但是这种做只是一种点缀式的。每天除了工作、享乐之外,每天有几分钟的时间、半个钟头的时间走过程。因为心执着于现实的生活,心没办法从世俗心里走出来,修行上就没有力量。虽然念佛,念佛可是还是在一种散乱心里;一边念佛,一边打妄想。why会打妄想?因为对世俗生活的执着使我们世俗心的力量很大,不念无常,没办法从世俗心中走出来。不能从世俗心中走出来,修行一定没有办法。所以出离心是根本,出离心要出离的是世俗心,不是环境。真正的出离心是出离对世俗的执着,事实上出离我们的世俗的心。如果没有走出,所有的修行都是建立在世俗心基础上,没有力量。一方面修行没有力量,另一方面即使念佛、做善行,也是夹杂着贪嗔痴、我执、名闻利养。名利心,现在人修行、做善行,没办法用一种纯粹的出离心、解脱心、利他心,而是在世俗的心上修善行、修利他,最后成就的还是凡夫心、还是我执。虽然在修佛法,但是用世俗心在修,还是成就我执。因为我们用世俗心在做,所以我们所做的善行,虽然也会成就福报,但还是夹杂着三恶道之因。不掺杂恶趣的因的,那是很少的。 我们做一种善行,在我们发心上,其实佛教的修行基本上就是动机论。动机非常重要。重视发心,其实就是重视动机,用什么心去做。因为佛法修行不是成就客观的结果,而是心念的转化。成佛的发心要度尽一切众生,不是所有众生度尽才能成佛,如果是我们早就没事儿干了,众生早就都被以前的诸佛菩萨度了。把我们也给度了,我们也成佛了。所以利益一切众生是心行上达到,心行上对每一个众生都生起平等的利益之心。当你的动机、对每一个人都能这样做的时候,当然不是要去接触每一个人,这是因缘的问题,如果具备了平等心、慈悲心,那么对每一个众生都能平等慈悲对待。所以发心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夹杂世俗的心,势必善行的程度很有限。3,纷扰度时,不能精进如理而修焉。不精进、懈怠、推后再修,忙于世俗事务 如果我们不能念死无常,如果执着于现世的生活,那么我们在修行上即使已经想到了后世,也想要修行。因为我们学佛的人还是相信轮回、相信因果,也知道学佛修行不仅为现在,还要为未来,未来的幸福和解脱,这个也很重要。但是即使想修行,因为对现世的快乐和利益执着,虽然每天都在讲要修行,有的人可能想等我年龄大了再修、以后再修、有空时候再修。 什么叫有空?每个人一天都是24小时,其实忙、有空都是借口。每个人内心都有选择,就是重要和不重要,每个人都是24小时,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时间放在最有意义的事情上。其实没有意义的事情,肯定就觉得没有空,可能就觉得没有空,很忙。其实有空、没空就蕴含着选择,在我们的心目中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喜欢做什么不喜欢做什么。你干觉得有意义的事情、自己喜欢的事情一定是有空的。如果我们不念死、不能从对现实的生活的执着中走出来,即使想修行,可能就出现拖延、懈怠,每天都在昏沉、睡眠,每天都在世俗生活琐事、改善生活环境中忙来忙去,没有多少时间修行,把生命浪费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这不仅仅是感觉和认识的问题,其实也是一种生活习惯的问题。生活就是习惯的一种积累。“江山易得禀性难移”,why秉性难移?因为串习,我们生命长时间形成的这种习惯,惯性、习性。习性要改变是很难的。要是没有深刻的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很坚强的意志,要改变是很难的。但是要是没有改变的话,你的生命就会在恶性的串习中永远接受轮回的痛苦、没有出路。改会痛苦,但是还有出路;不改,一点希望都没有。每天忙来忙去,不能精进的修学佛法,花时间在琐事、欲望里。 4,引发烦恼、背离佛法、导向恶趣 不止这些过失。一个人执着于现世,以现世的生活为目的,希望自己的生活过的好一点,房子、家庭、孩子、生活条件、名声、地位、权利....每一样东西都要圆满,超过别人,对现世乐的执着,不断引发烦恼。为了满足权欲、财欲、,不断造杀盗*妄,使我们的烦恼不断增长。所以钱多、地位高的人往往烦恼特别重。这样就会严重的背离佛法,最终导向三恶道。世间上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坏、比这个结果更糟糕?如果不念死,就会有这四种过患。 《四百颂》。三界的有情,欲界、***、无***的有情、三界的一切法、一切有为法最终都要被死神所坏,佛法讲无常,诸行无常,一切生,“有生无不死”,没有不毁灭的。一切都要被无常所毁灭。无常是外在的东西吗?死神真的有神吗? 佛法讲的无常事实上是一种规律,而不是外在的神,这种规律就是所有的生最终都要灭、都要死。世间上的人,有没有人没死掉?历代帝王、文豪、英雄、狗熊....统统都死了。100年前的人都死光了,我们这些人再过几十年,多说一点,再过100年,肯定都要死的。其实不要说100年。 佛陀也要入灭,历代高僧大德也要入灭。道家讲修长生不老,有没有看到现在活几百年的先人?几百年也才几百年,乌龟还活几千年呢!终归还是要死的。所以任何人都要死,这是我们后面要观察的:死是一定的。这个一定要确认。所以很多大德的修行,房间里贴一个“死”字。当我们对死亡有深刻的认识,很多梦想都吓跑了,只是我们认识的不深刻、没有力量。如果真的认识的深刻,比你单纯的念阿弥陀佛来达到一心不乱效果要好100倍。当你这种感觉产生了,念阿弥陀佛一下子就进入了。如果没有这样的死、无常、三恶道苦的观修,一天念8个小时的阿弥陀佛,可能半个小时很有质量都达不到。所以要认识到死亡,一定要死的。死神随时都跟我们在一起,就像跟我们睡在一个床铺上一样,我们怎么能安然的躺着睡呢? 《入行论》。我们终归一切都要舍去的。世间上的人在忙,忙的意义是什么?追求外在的东西,意义究竟是i什么?就像造一栋房子,注定要倒塌。因为世间所有的努力,家庭、事业、名声、金钱、感情,一切的一切都是建立在我们脆弱的身躯上,这个脆弱的身躯一定是要死亡的。就像一艘破船,在太平洋里注定要沉没,不管花多少功夫来打扮漂亮,只是迟早的问题注定沉没,现在还忙油漆...拼命下功夫,最后沉没、一无所有。建大厦,倒掉了,一切努力就一点价值都没有。所以需舍弃一切,这个要知道。每个人都要面临死亡,最终都要舍去,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每个人都会说。 可是我们似乎不懂得这个道理,不懂得我们所拥有的一切终究都要放弃的。现实的一切,无论事业、家庭、地位、金钱、人际关系,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只是具有暂时的意义,没有永久的意义。官多大、拥有多少钱,都只是具有暂时的意义,拥有的时候觉得很热闹,但是这一切都是会变化的,最终一定是带不走的。 所以,什么才是永久的价值,什么只是暂时的价值?要真的有经济头脑,应该会算。事实上我们现在世间上的人看起来很聪明,其实是傻瓜。所以硼帕卡***《心匙》“一个人再聪明,如果把轮回的***相当成真实,其实是傻瓜”。why看不破轮回的***相、现实的虚幻、沉迷其中?因为没有智慧。因为没有智慧、看不破,所以为了亲,为了非亲,造罪过,这个世间上的人,为了生存、事业、家庭...短暂的利益而造罪业,非常可悲。我们要认识到死亡就不会这样子,如果我们修念死无常,就会避免对现世的贪着、避免造业。 二,念死的胜利 念死有什么好处。修习之胜利。胜利就是殊胜的利益。念死有哪一些殊胜的利益。真实,真真切切的念死、真真切切的想到死亡随时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这是真切,而不是随便想想。真切到什么程度? 且如若知我今日明日定死。把我们生命的每一天都当做最后一天来过。也就是你的生命只有12个小时了、或只有24个小时了,就是你的生命可以用的时间只有12个小时,这12个小时怎么过? 要真切的生起这种想法。因为死亡随时有可能在我们身上发生。死亡没有在我们身上发生时就觉得死亡跟我们没有什么关系;一旦发生,确实是死定了。世间上很多人,事业可能做得很成功,年纪轻轻就患上不治之症,心里面根本没做好死的准备,可是死亡已经降临,非常痛苦、非常可怜,一方面对生的留恋、一方面对死的茫然,到底要到哪里去呢?所以我们学佛的人每一天都要做好死的准备,每一天都把它当成最后一天过,这样做好处多多。 稍微知道法的人,无常法,知道六亲眷属,夫妻、父子、兄弟姐妹...能长期在一起吗?无法长期在一起,因为世间无常。什么天长地久的爱情都是一种妄想,首先人的心就是无常的,先不要说死亡,人的心就是无常的。建立在无常的心念上的爱情根本不可能是永恒的,所以现在社会离婚、外遇多的很。每个夫妻谈恋爱的时候感情都很好,否则就不会结婚。心念无常,主要是因为人的心念无常,所以建立在无常的心念上的感情自然也是无常的,何况色身、寿命都是无常的。所以必须认识到无常的道理就可以对治对六亲眷属、财务、地位、名誉的执着。因为这些执着唯有给我们带来烦恼和痛苦。 如果能够减少贪着就能修布施,就可以舍。能够把财物布施给别人,也是舍。舍的法门在佛法的修行中,舍非常重要。因为修行所要做的无非是舍。舍是基本的第一步。我们讲修出离心,出离心就是一种舍的心。出离心就是要帮助我们从凡夫心里走出来,就是要舍弃对世间一切的贪着。所以舍,究竟的舍是舍什么?舍凡夫心、舍弃今生。所以学习佛法要以舍弃今生的幸福作为代价。 舍弃今生的幸福是否就是痛苦不堪了?不是。舍弃今生的幸福是对今生的一切都不起贪着之心。其实只有舍弃贪着,才能获得真正的自在。所以舍凡夫心、舍弃贪着。这些都要建立在对无常的认识基础之上,能够认识无常就不会贪着。如果贪着就没有办法从凡夫心里走出来。 因为认识到无常的道理,就会发现世间上所有的努力,名誉、地位、事业、感情...世间上所有的奋斗、努力都是不实在的,都很虚幻、世间一切都是非常虚幻的,都是无常。所以我感觉这个世间上的成就的大和小,如果看穿了,就像泡沫的大小一样,因为终归、很快就要破灭掉了。如果一个有智慧的人对再大的泡沫也不会看的很实在,只有愚痴的凡夫才会看的很实在。所以要认识到一切有为法如梦如幻、虚***不实。这种认识我们通过学《阿含》、《般若经》,我们慢慢在认识上能够获得,但要真正体会到梦幻泡影,需要对空性有所体悟。如果对空性有所体悟就会认识到现实的一切只是一种影像,非常的不实在。 我们认识到一切有为法的虚幻性、无常,就不会去干坏事,就不会为世间上虚幻的名、利去做坏事。所以修行贯穿着两个内涵:一个是止恶;一个是行善。行善就是从皈依三宝、到持戒,五戒十善、六度四摄...积集善业。如果我们种下善因,将来就能感得殊胜的人生果报,同时我们也能有能力接引众生,引导他们走向解脱。还有哪一件事情比这件事情更重要呢?念死,对我们的修行来说意义很大。 佛教的各个经典都在称扬念死、念无常的殊胜,尤其是《阿含》整个修行主要是从无常门契入涅槃、契入空性。所以念死、念无常对我们一般人来说在修行上是比较容易契入,相对空、无我来说,更容易被我们所接受。因为对空的认识需要更高智慧,跟一般人讲空,可能听不懂,怎么会是空呢?空是什么都没有。佛法的缘起无自性空,一般人难以接受。如果讲无常,每个人都能感受得到。生老病死,都能感受到。念死、念无常,无常门,我们想到死、想到无常,就很容易生起出离心。 《大涅槃经》:农民的田耕秋天的果实最殊胜,一切动物的脚印里象的脚印是最殊胜的。同样在佛法的观修、修行里,无常的想和死的想从修行上来说是最殊胜的。因为无常想、死的想能够帮我们解除对三界的贪着、无明、我慢。我们想到死亡,真正想,想的真切,贪着的心很快就淡。原因就是我们拥有的一切在死亡面前都显得苍白、显得毫无意义。但关键是念死之心,我们要生起真切的念死之心,我们要通过观修,把念死之心变成内心里的主流意识,一种主要的想法,甚至变成我们的基本想法,而不是以不死的心作为我们的主要想法。这个我们需要一个环境。出家人平常通过念的力量还不够。佛陀在世,一些比丘在坟墓旁边住,可能通过一定的环境来***,比你单纯坐在房间里想随时可能死效果会好很多。经常到火葬场、医院里走一走,通过环境的***产生念死之心更直观。 真的要把念死之心产生力量、念的真切,就可以解脱。据说当年佛陀的老父亲要出家,佛陀说你年龄这么大了,不要出家了,就念无常可以了。“修无常足以得道”。why修无常有这么大的好处?其实我们之所以有这么多烦恼、之所以不能证得涅槃,因为我们对世间的执着。佛陀证道时发现“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不能证得如来智慧德相就是因为贪着、我执、对我的贪着、对世间的贪着所蒙蔽....用唯识讲“遍计所执”,如果一旦生起真切的无常之念,贪着的心被瓦解,心自然就清净了。 所以无常法的修行,看起来简单,如果真的能够修的真切,修行上非常的殊胜。关键是我们轻飘飘的念一下,或者偶尔念一下,我们现在问题主要在这里,所以不管用。因为我们现在要摧毁凡夫心,要是没有相当大的力量如何摧毁凡夫心?凡夫心生命是无尽的积累,是钢铁长城。如果没有发起真切猛烈的出离心,的确很难瓦解。所以无常想,在观修上对我们出离凡夫心帮助很大。 无常想也能摧毁烦恼,烦恼不外乎就是贪嗔痴;恶业就是杀、盗、*、妄。所有的烦恼恶业都跟我们的无明贪着有关系,如果修无常贪着减少了,烦恼、恶业也就不会生起。同时修无常、修死亡,也会成就一切善妙之门。基于对未来生命的负责,要赶紧修善业,否则会堕落到三恶业。这是赞叹无常想、死想的殊胜。 总结:我们无始以来,why沉溺轮回、不能解脱,原因在哪里? 殊胜之身就是暇满人身,能够具有修行的机会唯有我们现在得到的这个暇满人身。所以思维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确实非常重要。我们经常要思考我们现在的身份对我们现在价值。我们现在得到的身份所蕴含的价值究竟有多大?要经常的思考。 我们,每一位,在无尽的生死中,多数的时间都是在三恶道里,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我们有情的特点就是健忘。一个人,就我们现身来说,过的好的时候,就把过去苦难的日子忘记了。何况过去生中在轮回中、在三恶道中受的痛苦,已经改头换面了,更想不起来了。真的处于那样的困境的时候,就很难堪忍。人的感觉确实很有趣,就像人冬天很难想夏天那么热;痛苦的时候很难想快乐的时候那么快乐;快乐的时候很难想象痛苦的时候why那么痛苦。原因是什么?其实这也是无我的道理。就是你有很多心,某一种心出现的时候,很容易陷入到那样的心灵感觉中去。所以心念无常。在我们无尽的生死中,很多生都在轮回中,某一种善业,天、人...即使生在人道,也不一定能修学佛法,不能拥有修学佛法的因缘。即使偶尔有一次得到暇满,但是又不能认真修。看看现在世间上的有情,95%以上都在三恶道里,4-5%得到人身,得到人身中其中1-2%能闻到佛法,其中真正认真修行的百分之零点几都不到。是不是这样的一个比例?基本上是这样的一个比例。所以宗***的总结非常的精确,很能抓住要害。why不能如理修法?原因就是没有想到无常。贪着现世的快乐、幸福,对生活的关注甚于生死。 我发现道次第论里,这个公式用过两次:就是衰损之门和圆满之门。一个是念死;一个是自他相换。念死是一切圆满之门,不念死是一切衰损之门。利他是一切圆满之门,我执是一切衰损之们。 执着于不死就是贪着现实。对现实的贪着,一切烦恼造业都由不念死产生。念死是一切圆满之门。通过念死,可以帮助我们舍弃今生、舍弃凡夫心,发起真实无违的菩提心。所以念死乃一切圆满之门。 宗***告诉我们,不要小看念死。现在说修行就要修高深的密法、无上***,念死、修无常大家都看不上,这是一种错误。因为不修念死无常就无法从凡夫心中走出来。如果无法从凡夫心里走出来,修再好的法,都建立在凡夫心上,都是修不相应的。不要认为没有其他深法可修的人才修无常,或是认为刚开始学佛的时候修一修,或者是认为刚开始修一修,不是要长时间修的,这些都是错误的。应该在初、中、后,刚开始修行要修无常,修行过程中要修无常,最后还是要修无常。 念死的修行,在道次第里基本上跟菩提心地位差不多高。菩提心的各种内容是要修大悲心,也要初、中、后修。 现在修无常、念死,也是贯穿修行的初、中、后。初修无常,可帮我们入道,摆脱凡夫心。中修无常,可帮我们发心精进,因为想到无常,才有可能精进。后修无常,可帮我们证得涅槃、圆满解脱道。所以修无常、念死很关键,是帮助我们引发出离心。 上士道的核心是菩提心,中、下士道的核心是出离心,出离心的生起又离不开无常。所以不要小看念死。不管念佛还是禅定,修任何法门,如果有修无常、念死作为前行,就会修的很相应,因为念无常念的很真切的时候,很多妄想、昏沉、掉举等都没有啦。不念死无常,我们修行没有办法相应,要修的相应是不容易的。 三, 发何种念死心用什么样的心态、心情来念死? 念死其实也包含着,我们why要怕死?因为念死本身,念死之所以会成为修行的动力,其实包含怕死的成分在里面。我们why要怕死?用什么样的心?如果想到总有一天要离开我的财产、事业、妻子、儿女、丈夫、父母...舍不得。是因为舍不得才怕死。这是常人之心、世俗之心、普通人的心。不是我们修行人所要具备的心态。 或者换一种情况,作为学佛人来说,想到烦恼业的生,反正都是要死的,终归是要死的,没有人不死的,一切人都要死,想到死,生起一种恐惧心。如果仅仅如此,念死有没有力量。这种念死,也不能成为你的修行动力。 所以我们念死,念死的目的不是为了念死,念死是为了我们修行服务的、是为我们生起出离心服务的,是为我们的解脱服务的。所以用什么心来念死才有力量,是很关键的。 就是我们要怎么样念死?我们要想到轮回、三恶道的苦。why要想三恶道的苦?原因是我们在无尽的生命中,造下了许许多多三恶道的因,这些因我们并没有忏悔干净,死亡降临的时候,可能进入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那是惨不忍睹的,这是我们害怕死的很重要原因。 在现实的修行中,决定上因就是究竟的菩提之因以及人天圆满的果报之因,我们还没有很好的修,或者说我们对生死还没有把握。现在死后会到哪里去?我们根本没有把握。因为没有把握所以怕死。 如果你现在开始就能够对这些问题生起恐惧之心、能认真修行,如果现在开始认真修行到死亡的时候就不会怕死。因为如果不修念死,就没有办法从世俗心、凡夫心里走出来,就不能解脱。就可能不能解脱,一旦一口气不来,就有可能堕落到三恶道,长时间的沉沦,死亡的时候只有后悔的份儿。所以念死、用什么心来念死,很重要。愿以此功德,普及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感恩

表达了人生的无常以及缘分的转瞬即逝。红尘”指的是人世间的繁华喧嚣、欲望纷扰的世俗。出离”则是修行者用来形容摆脱世俗束缚,追求超凡境界的过程。“一念间”则是佛教中重要的概念,指的是心灵瞬间的转变,也就是心境的改变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