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罪吊民,正在今日的意思,伐罪吊民,古之令轨

tamoadmin 成语问答 2024-06-08 0
  1. 曹操和织田信长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 曹操的性格
  3. 掩骼埋胔的意思,近义词,反义词
  4. 卷第四十(16)
  5. 曹操和诸葛亮哪个的胸怀宽广些?
  6. 曹操和织田信长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7. 曹操和织田信长哪个厉害?

 一,不良少年:

曹操的父亲是太尉曹嵩,标准的,但却有些不光彩,因为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本人又没什么才能,靠贿赂才得以当上太尉,自然有些被人们看不起.后来与袁绍决战时战,更因这个原因被陈琳在檄文里骂了个狗血喷头,指斥其为"赘阉遗丑",把曹操的头疼病都给***好了,可见曹操对自己的出身也是很有些忌讳的.不过幸亏曹腾是个优秀的太监,为人厚道,"好进达贤能",不与人结怨.

曹嵩也深得养父遗风,"质性敦慎",都没给曹操后来的发展造成太大的不良影响. 织田信长是尾张领主之子,虽没曹操显赫,但在当地却是"土皇帝",干起坏事来更为方便,因此性格可以得到更为充分自由的发展.

伐罪吊民,正在今日的意思,伐罪吊民,古之令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二人用现在的话说可算得上是标准的新新人类,曹操"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任侠放荡,不治产业",活脱脱的一个败家子形象,因此一般人都不把他当成一回事.织田信长做的就更出格,奇装异服也就算了,天天在领地里捣乱,还蔑视各种宗教与礼仪,颠峰行为是当他的父亲信秀去世,他竟穿着大红袍,赤着胳膊,腰上系着各种袋子,拿着一柄大刀,走到灵前,抓起一把香灰向天上一扬,说:“死的太早了……”.别人将他称为"尾张傻瓜",而他竟欣然的以此自居.

但二人却都得到了高人的认可,桥玄曹操胃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织田信长的岳父美浓蝮蛇斋藤道三在见了自己的女婿后说:"将来我的孩子会牵着马匹,臣服于信长."事实证明他们都没有看走眼.

所不同的是,曹操少时虽顽劣,却并未有过分的离经叛道之举,这只不过是他人生的一段小插曲,曹操是如何浪子回头,折节向上,变成一个有为青年的已不可考,但中华文化的熏陶教化是功不可没的.

当年讨董卓之时,曹操与袁绍曾讨论下岗再就业问题,袁绍问,"若这个工作干不下去了,你觉得到哪里发展前途比较大?"曹操让袁绍先回答,袁绍说,"我觉得河北这一片儿,地理位置非常好,而且***丰富,兵源素质高,应该是大有可为的."曹操则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则无所不可."

短短的一句话可以看出来,曹操宏大的伟人气宇此时已经形成,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句话,从中既可以看到老子的"道法自然",<庄子.逍遥游>里的洒脱豪放,又可以看到儒家积极的入世精神,和孔子"无可无不可"的高度自信.一个伟人的形成,除了自身的条件,后来的机遇之外,还必然会烙上本民族精髓文化的印记,后者决定了你伟大的深度与广度.中国的伟人自有中国的气派.

盖房子先要打地基,地基有多大有多深,决定了房子的规模.

再来说说织田信长,他少时的各种劣性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消化处理,为所欲为的特点贯穿终生,在对父亲的死表示了另类的惋惜之后依然故我.此时他的老师平手政秀只好以死相谏,这对织田信长产生了很大的震动,避免了这个年轻人过早的自爆,在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反省之后,迈出了天下布武的坚定脚步.

日本民族的特性同样对织田信长起着作用,织田信长身上渗透着岛国偏狭乖戾的变态气息,行为方式的百无禁忌,对杀戮的偏爱,在善恶是非观念上的相对主义,无疑都对信长暴虐性格的形成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使他在罪恶的深渊越滑越远,逼反了自己的部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白毛女>里有个意思,"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二,野心:

两人的野心都是大大的,只不过曹操表现的相对含蓄,许子将评价他说:"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在和平年代,其野心能够受到抑制,并非好乱乐祸之人.身处乱世,自然要当仁不让,不择手段,以暴制暴了,这在他的自白书里说的很清楚,曹操最后完全可以称帝,却要作周文王,既说明他不在乎这虚名俗誉,也说明他深受忠孝思想和中庸思想的影响,只可惜身后没有周武王,周公旦.他那天才般的好儿子曹冲过早夭折扑灭了他建立一个伟大王朝的梦想,不然的话,他和刘备,孙权虽没分出胜负,但下一代会胜负立现的.要作周文王更像是对自己的一种调侃,和对子孙的负责.

信长的野望则直白显露,张扬狂放,惟恐别人不知道,这表现在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游戏里总是把他的野心设为100,是毫不夸张的.这野心是与生俱来的,织田信长在襁褓时,就由於经常咬伤奶妈的***,因此频频更换奶妈。

野心是最好的***,激发出了他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总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或许还有一种更神秘的力量,使自己强大的对手获胜后离奇的死去.让人不禁要赋诗一首;

甲斐之虎的三方原,

越后长龙的手取川,

胜利曾是那么的近,

却又变的那么的远.....

出师已捷身却死,长使英雄泪也酸.命兮? 命兮!

三,个人英雄主义:

曹操曾只身摸进十常侍的首领张让的内室(好奇心强,或是要收集情报),被发现,"乃舞手戟于庭,逾垣而出",就凭这一跳,武力怎么也得在80以上,san10在这个主要人物上有失公允.董卓乱政,曹操涉险而逃,首举义兵,董卓迁都,大众不敢进,曹操一人去追赶,差点丢了性命.劫乌巢时,左右报告敌人援军快到了,要求分兵抵御,曹操曰:"敌在背后,乃白."终于大获全胜.但曹操的个人英雄主义在赤壁之战后受到了打击,周瑜告诉了他---长江后浪推前浪,在此之后就没有过多激进的进取行为了,也许是年岁大了吧.

织田信长在最初创业时期,战斗时总是高嚷着"尾张织田三郎信长在此,大家一起冲呀!!!”,"尾张大傻瓜前来参见!"之类的口号,以鼓舞部下.特别是桶狭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充分发扬了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干掉了很牛的今川义元,实现了人生的一大转折.以后虽没有多少机会亲邻冲锋的第一线,但却在本能寺事变中奏响了人生最强音,将冲上来的敌人一个一个PK掉,精疲力尽之后切腹而死,把无数仇恨的***撒向明智光秀.

不同的是,曹操创业之初屡遭挫折,诸葛亮说:"曹操用兵,仿佛孙吴."以这么高的指挥水平,初期打仗却是败多胜少,不由得想起了那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但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中国地大物博,高人众多,东汉的世族大家积累了太多的高素质人才,才使得三国的画卷显得如此波澜壮阔,熠熠生辉,在中国的乱世中一枝独秀.想一想,魏蜀吴三家,随便哪一家派个小分队,拉到日本的战国时代,不打他个目瞪口呆,淅沥哗啦,呵呵.

织田信长除了桶狭间,发展相对比较顺利,周遍势力与他差距太大,唯一厉害的德川家康也结成了盟友,武田信玄,上衫谦信过早死亡使他们没有机会进行真正的较量.

关注主收藏转发

作者:君临夏天 回复日期:2006-11-16 17:44:07  四,政治:

灵帝时,曹操在官场混了一段时间之后,就过上了半隐居生活,既因不能随波逐流(屈原?呵呵),也是为了避祸.此时有几个中下层官吏,过家家般地要玩废立皇帝的游戏,还想拉曹操入伙,被曹操拒绝.

灵帝死,大将军何进要尽诛宦官,曹操预料到他的失败,因为这很明显是在蹈窦武陈藩的覆辙,"欲尽诛之,事必宣露".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迎献帝,并迁都于许,这一步给曹操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好处,使其在与诸侯的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所谓"一招鲜,吃遍天".先是诱使马腾出兵击高干,南征时荆州望风而降,东吴文官也大多主降,多半都是因为这个原因.要不是半路杀出个周公瑾,中国当时就重归一统应在情理之中.

织田信长充分利用女人,先是动用女儿与老冤家德川家结成了非常坚固的同盟,这个同盟一直起着重要作用,每一次重要战斗都有德川家的身影.后又将自己的妹妹阿市---战国第一美女嫁给了浅井长政.此同盟对织田上洛也起了不小作用,只是后来浅井倒戈,让织田郁闷不已,阿市也有些物未尽其用--长的好不如嫁的好.猴子也学会了这一招,把自己的老妈送到了德川家--岁数大了点,呵呵.

在义昭不肯安心作傀儡后,织田信长毅然决定废黜室町幕府,幕府毕竟不是***.织田信长处处以不可抗拒的气势向人表明,自己一定会成为日本的最高统治者.

说到织田,便不得不提到他对新技术的浓厚兴趣和积极应用,也许织田已经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战斗力,这表现在他对冷兵器的改进和对热兵器的引进,以及对新式作战方法的不断研发.这与他轻视传统讲究实际的作风是一致的.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与传教士的交流,织田信长此时已将眼光投向了世界,这似乎比中国人要早,因为在中国人眼中---中国就是世界,其余都是蛮夷之地.日本人却可以清醒的认识到日本只是小小的日本.猴子的侵朝战争其实是继承织田的遗志.如果再考虑到织田对工商业的支持,最终很可能会成为拿破仑式的资产阶级君主.

织田想要奋力揭开日本历史新的一幕,猴子和德川却又将快要打开的门关了起来.

五,人才:

先看一下曹操建安十九年的求贤令:"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从中可以看出,曹操用人连品德都不计较,更不用说出身了.曹操很多重要人才本来都在袁绍一边,如荀彧,郭嘉,董昭.发现袁绍不行才转而投奔曹操,创业初期功劳最大的荀彧就是"度绍终不能成大事",去绍而从曹,荀彧为曹操推荐了一大批人才.高人郭嘉就是荀彧推荐,郭嘉开始也是去见袁绍,发现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更适合当谋士)"遂去之.见了曹操之后,操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郭嘉也非常高兴的说:"曹操真是我的好领导呀."郭嘉在品行方面有些问题,耿直的陈群多次当廷揭发,然而曹操却并不在意.官渡之战前,就是荀彧,郭嘉极力主张抗击袁绍.许攸也因品行问题而投奔曹操,曹操高兴的"跣出迎之",并用其计取得胜利,因此官渡之战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曹袁争夺人才的一场战争.

另外,收徐晃,张合于敌营,拔张辽于虏将.后来徐晃干掉了关羽,张合战斗在抗诸葛的最前线,壮烈牺牲.张辽则一直威震东吴,成了孙权难消的梦魇.使三人都最大限度的实现了人生价值.在对待关羽上更是体现了王霸气度.

织田信长用人也是不拘一格,柴田胜家本来支持信长的弟弟信行,被信长成功策反,此后一直对他忠心耿耿.猴子和淹川益一本是平民,织田信长破格提拔,特别是对猴子的大力提拔任用,成就了一个在等级森严的时代平民奋斗成功的神话(也成就了<太阁>这个不错的游戏).只是后来功成名就的猴子却强化了森严的等级制度,真是有点......

清高的明智光秀,织田信长也做到了人尽其才,织田信长是没有料到明智光秀的背叛的,信长已习惯了自己的粗暴强硬,并认为部下也习惯并会一直地习惯下去.但随着环境的转变,人也是会变地.

即使面对战国第一阴险狡诈,好乱乐祸之人---松永久秀,信长也尽量做到兴其利除其弊,金崎撤退时,松永久秀临危***,帮助信长成功逃脱.松永久秀屡次背叛,都被信长饶恕,直到后来双方都厌倦了这种游戏,松永久秀才一死了之

六,性格中的残忍暴戾:

曹操的残暴,集中体现在了为父报仇这件事上,内心的劣性因此事来了一个完整的展示,"所过多所残戮",孙盛评曰;"伐罪吊民,古之令轨."父仇自然要报,但老百姓是无辜的.曹操的行为也使自己陷入了一生最大的窘迫之中-----所谓无德不报.先是陶谦来了各路援兵,接着自己的后院起火,陈宫张邈共迎吕布,一时间"郡县皆应",只留下了两座孤城,曹操的大失民心应该是很大一个原因.回师与吕布交锋,精锐青州兵被吕布的铁骑冲了个一塌糊涂(总觉得青州兵徒有虚名),自己也几乎被抓住.偏此时又起了蝗灾,军粮也没着落了,落魄非常的曹操差点投了袁绍,幸亏有荀彧,程昱等一群忠臣加能臣奋力维持才勉强度过难关.想来曹操通过此事应该有不少的收获.

<三国演义>上说了曹操很多的残暴之事.虽然有些夸张,却并非毫无根据,与织田信长不同的是曹操的残暴夹杂着狡诈,"梦中"最为典型.

织田信长的残暴则直来直去,毫无顾忌,火烧比叡山,将人杀了个干干净净,为他赢得了"第六天魔王"的称号,对一向宗更是进行了长期的血腥镇压,也许在织田信长的眼里,这只是一个半邪教组织吧.还有有名的"骷髅之酒",将朝仓义景、浅井久政和浅井长政的头盖骨遍涂金漆作成酒盏,还让诸将每人来上一杯,织田信长应该并非多好这口,只不过是为了做秀,以达到某些目的。

七,悲天闵人:

曹操的一首诗: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此诗半叙事半抒情,充分说明曹操曾是一个热血满腔,一心为公的爱国青年,明确指出了自己前期的两个主要竞争对手---袁氏兄弟,并站在正义的立场先在文字上讨伐他一把.只是后来"势利使人争",自己也就半推半就地埋葬了大汉王朝,但大汉王朝灭亡的最根本原因还是气数已尽,人民已经给了它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否则曹操还是会乖乖地当"二次中兴"的功臣的.

 此诗的后四句则集中体现了曹操悲天闵人的情怀,这也应该是他奋斗的一个重要动力.

织田信长爱吟唱的一首诗:

 

人生五十年,

与天地相比,

不过渺小一物。

看世事,

梦幻如水;

任人生一度,

入灭随即当前。

此即为菩提之种,

空余懊恼之情,

满怀于胸……

 可以看出,织田信长充分体会到了生命的荒诞无稽,渺小可怜,感到"懊恼之情,满怀于胸",有的人因此荒诞下去,有的人却要奋力寻找出一些意义,织田信长就属于后者,他以积极的行为来对抗生命的空虚.

伟人的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被动的,是"不由自主"

曹操和织田信长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我对于曹操的疑惑不是他想当皇帝,取汉而代,恰恰相反,我疑惑的是他为什么不想当皇帝。 有关这一点,所谓的历史学家们有的说因此证明他是个忠于汉室的忠臣---瞎搞,连汉帝的老婆都拿来杀,连汉帝都要找机会灭他全家,君臣哪有什么忠不忠的感情基础,所以这一路说法是不通的。 再一派解释曹操是怕天下人之口,机会不成熟,于是想让他儿子将来当皇帝,后来他儿子不也真建立魏国了嘛---不过这一派也有说不通的,哪有人不想当皇帝啊,何况是象曹操这样个性的主,他怕天下之口?呵呵,说笑了,当年杀了吕伯奢一家,敢言“宁我负天下,勿天下负我”,后来干脆把皇帝老儿的老婆杀来玩,天下之口?天下难道不知他曹操所言所行么。就算魏国搞舆论控制,那不还有吴和蜀的群众眼睛白亮白亮的,想说啥说啥,所以大家都知道曹操想干嘛,思想上早有准备,没什么时机成熟不成熟的问题,这时候再***惺惺说“我是汉室忠臣”的告白,国人的眼镜都会掉一地的。 注:宁我负天下,勿天下负我.此一说非由罗贯中,以下为证 ①孔盛《杂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无人负我,遂行”。 ②刘义庆《世说新语》云:“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那么为什么曹操当了魏王就不再听人劝进了呢,其中有个黑暗的历史疑团,人性最恶的一面真实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话说阿瞒出身不好,为人率性而为,对旁人诽谤冷眼似不放在心上,裴松之版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曰[曹瞒传云: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喎口;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其实小曹此时就已经显现出他的个性,还有他深重的心理阴影,哪里是什么率性而为,根本就是心胸狭小,你不让我好过是吧,我就整死你!记仇。 后来小曹年岁渐长,官越当越大,队伍也日渐壮观,这其中当然少不得本族兄弟夏候氏的功劳,不过他少年时代的心理阴影并未有丝毫减弱,但不能不顾及身份很少轻易表露,而且他有更远大的人生目标要去实现。这一天,他老爸死了,噩秏传来,原来是徐州陶谦干的!这还了得,盛怒之下什么身份也不顾了,杀!!! 刀锋过处血流成河,铁蹄踏过寸草不留。有史为证: 魏书武帝纪:[兴平元年春,太祖自徐州还,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故太祖志在复雠东伐。[一]夏,使荀彧、程昱守鄄城,复征陶谦,拔五城,遂略地至东海。还过郯,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要太祖。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 瞧这魏史官写得多文雅,“多所残戮”。嘿嘿,谁让人家是吃的魏家饭呢。难不成要写太祖杀得开心H***y,那影响多不好。太祖不高兴嘛,老爸,让人家拿徐州老百姓的人头发泄发泄也是应该的。 有人吃魏国的饭,当然也有人不吃魏国的饭,其他几位记载的这段历史就很一般一般了: ①《世说新语》曰:嵩在泰山华县。太祖令泰山太守应劭送家诣兖州,劭兵未至,陶谦密遣数千骑掩捕。嵩家以为劭迎,不设备。谦兵至,杀太祖弟德于门中。嵩惧,穿后垣,先出其妾,妾肥,不时得出;嵩逃于厕,与妾俱被害,阖门皆死。劭惧,弃官赴袁绍。后太祖定冀州,劭时已死。 ②孙盛《杂记》曰:夫伐罪吊民,古之令轨;罪谦之由,而残其属部,过矣。 ③《后汉书》 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一]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二]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三]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夡。初三辅遭李傕乱,百姓流移依谦者皆歼。 ④韦曜吴书曰:太祖迎嵩,辎重百余两。陶谦遣都尉张闿将骑二百韂送,闿于泰山华、费间杀嵩,取财物,因奔淮南。太祖归咎于陶谦,故伐之。----原来还真是误会,人家陶谦本想拍拍当时新贵的曹操,谁知拍到马蜂窝上了。

曹操的性格

 一,不良少年:

曹操的父亲是太尉曹嵩,标准的,但却有些不光彩,因为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本人又没什么才能,靠贿赂才得以当上太尉,自然有些被人们看不起.后来与袁绍决战时战,更因这个原因被陈琳在檄文里骂了个狗血喷头,指斥其为"赘阉遗丑",把曹操的头疼病都给***好了,可见曹操对自己的出身也是很有些忌讳的.不过幸亏曹腾是个优秀的太监,为人厚道,"好进达贤能",不与人结怨.

曹嵩也深得养父遗风,"质性敦慎",都没给曹操后来的发展造成太大的不良影响. 织田信长是尾张领主之子,虽没曹操显赫,但在当地却是"土皇帝",干起坏事来更为方便,因此性格可以得到更为充分自由的发展.

二人用现在的话说可算得上是标准的新新人类,曹操"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任侠放荡,不治产业",活脱脱的一个败家子形象,因此一般人都不把他当成一回事.织田信长做的就更出格,奇装异服也就算了,天天在领地里捣乱,还蔑视各种宗教与礼仪,颠峰行为是当他的父亲信秀去世,他竟穿着大红袍,赤着胳膊,腰上系着各种袋子,拿着一柄大刀,走到灵前,抓起一把香灰向天上一扬,说:“死的太早了……”.别人将他称为"尾张傻瓜",而他竟欣然的以此自居.

但二人却都得到了高人的认可,桥玄曹操胃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织田信长的岳父美浓蝮蛇斋藤道三在见了自己的女婿后说:"将来我的孩子会牵着马匹,臣服于信长."事实证明他们都没有看走眼.

所不同的是,曹操少时虽顽劣,却并未有过分的离经叛道之举,这只不过是他人生的一段小插曲,曹操是如何浪子回头,折节向上,变成一个有为青年的已不可考,但中华文化的熏陶教化是功不可没的.

当年讨董卓之时,曹操与袁绍曾讨论下岗再就业问题,袁绍问,"若这个工作干不下去了,你觉得到哪里发展前途比较大?"曹操让袁绍先回答,袁绍说,"我觉得河北这一片儿,地理位置非常好,而且***丰富,兵源素质高,应该是大有可为的."曹操则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则无所不可."

短短的一句话可以看出来,曹操宏大的伟人气宇此时已经形成,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句话,从中既可以看到老子的"道法自然",<庄子.逍遥游>里的洒脱豪放,又可以看到儒家积极的入世精神,和孔子"无可无不可"的高度自信.一个伟人的形成,除了自身的条件,后来的机遇之外,还必然会烙上本民族精髓文化的印记,后者决定了你伟大的深度与广度.中国的伟人自有中国的气派.

盖房子先要打地基,地基有多大有多深,决定了房子的规模.

再来说说织田信长,他少时的各种劣性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消化处理,为所欲为的特点贯穿终生,在对父亲的死表示了另类的惋惜之后依然故我.此时他的老师平手政秀只好以死相谏,这对织田信长产生了很大的震动,避免了这个年轻人过早的自爆,在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反省之后,迈出了天下布武的坚定脚步.

日本民族的特性同样对织田信长起着作用,织田信长身上渗透着岛国偏狭乖戾的变态气息,行为方式的百无禁忌,对杀戮的偏爱,在善恶是非观念上的相对主义,无疑都对信长暴虐性格的形成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使他在罪恶的深渊越滑越远,逼反了自己的部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白毛女>里有个意思,"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二,野心:

两人的野心都是大大的,只不过曹操表现的相对含蓄,许子将评价他说:"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在和平年代,其野心能够受到抑制,并非好乱乐祸之人.身处乱世,自然要当仁不让,不择手段,以暴制暴了,这在他的自白书里说的很清楚,曹操最后完全可以称帝,却要作周文王,既说明他不在乎这虚名俗誉,也说明他深受忠孝思想和中庸思想的影响,只可惜身后没有周武王,周公旦.他那天才般的好儿子曹冲过早夭折扑灭了他建立一个伟大王朝的梦想,不然的话,他和刘备,孙权虽没分出胜负,但下一代会胜负立现的.要作周文王更像是对自己的一种调侃,和对子孙的负责.

信长的野望则直白显露,张扬狂放,惟恐别人不知道,这表现在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游戏里总是把他的野心设为100,是毫不夸张的.这野心是与生俱来的,织田信长在襁褓时,就由於经常咬伤奶妈的***,因此频频更换奶妈。

野心是最好的***,激发出了他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总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或许还有一种更神秘的力量,使自己强大的对手获胜后离奇的死去.让人不禁要赋诗一首;

甲斐之虎的三方原,

越后长龙的手取川,

胜利曾是那么的近,

却又变的那么的远.....

出师已捷身却死,长使英雄泪也酸.命兮? 命兮!

三,个人英雄主义:

曹操曾只身摸进十常侍的首领张让的内室(好奇心强,或是要收集情报),被发现,"乃舞手戟于庭,逾垣而出",就凭这一跳,武力怎么也得在80以上,san10在这个主要人物上有失公允.董卓乱政,曹操涉险而逃,首举义兵,董卓迁都,大众不敢进,曹操一人去追赶,差点丢了性命.劫乌巢时,左右报告敌人援军快到了,要求分兵抵御,曹操曰:"敌在背后,乃白."终于大获全胜.但曹操的个人英雄主义在赤壁之战后受到了打击,周瑜告诉了他---长江后浪推前浪,在此之后就没有过多激进的进取行为了,也许是年岁大了吧.

织田信长在最初创业时期,战斗时总是高嚷着"尾张织田三郎信长在此,大家一起冲呀!!!”,"尾张大傻瓜前来参见!"之类的口号,以鼓舞部下.特别是桶狭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充分发扬了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干掉了很牛的今川义元,实现了人生的一大转折.以后虽没有多少机会亲邻冲锋的第一线,但却在本能寺事变中奏响了人生最强音,将冲上来的敌人一个一个PK掉,精疲力尽之后切腹而死,把无数仇恨的***撒向明智光秀.

不同的是,曹操创业之初屡遭挫折,诸葛亮说:"曹操用兵,仿佛孙吴."以这么高的指挥水平,初期打仗却是败多胜少,不由得想起了那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但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中国地大物博,高人众多,东汉的世族大家积累了太多的高素质人才,才使得三国的画卷显得如此波澜壮阔,熠熠生辉,在中国的乱世中一枝独秀.想一想,魏蜀吴三家,随便哪一家派个小分队,拉到日本的战国时代,不打他个目瞪口呆,淅沥哗啦,呵呵.

织田信长除了桶狭间,发展相对比较顺利,周遍势力与他差距太大,唯一厉害的德川家康也结成了盟友,武田信玄,上衫谦信过早死亡使他们没有机会进行真正的较量.

关注楼主收藏转发

作者:君临夏天 回复日期:2006-11-16 17:44:07  四,政治:

灵帝时,曹操在官场混了一段时间之后,就过上了半隐居生活,既因不能随波逐流(屈原?呵呵),也是为了避祸.此时有几个中下层官吏,过家家般地要玩废立皇帝的游戏,还想拉曹操入伙,被曹操拒绝.

灵帝死,大将军何进要尽诛宦官,曹操预料到他的失败,因为这很明显是在蹈窦武陈藩的覆辙,"欲尽诛之,事必宣露".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迎献帝,并迁都于许,这一步给曹操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好处,使其在与诸侯的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所谓"一招鲜,吃遍天".先是诱使马腾出兵击高干,南征时荆州望风而降,东吴文官也大多主降,多半都是因为这个原因.要不是半路杀出个周公瑾,中国当时就重归一统应在情理之中.

织田信长充分利用女人,先是动用女儿与老冤家德川家结成了非常坚固的同盟,这个同盟一直起着重要作用,每一次重要战斗都有德川家的身影.后又将自己的妹妹阿市---战国第一美女嫁给了浅井长政.此同盟对织田上洛也起了不小作用,只是后来浅井倒戈,让织田郁闷不已,阿市也有些物未尽其用--长的好不如嫁的好.猴子也学会了这一招,把自己的老妈送到了德川家--岁数大了点,呵呵.

在义昭不肯安心作傀儡后,织田信长毅然决定废黜室町幕府,幕府毕竟不是***.织田信长处处以不可抗拒的气势向人表明,自己一定会成为日本的最高统治者.

说到织田,便不得不提到他对新技术的浓厚兴趣和积极应用,也许织田已经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战斗力,这表现在他对冷兵器的改进和对热兵器的引进,以及对新式作战方法的不断研发.这与他轻视传统讲究实际的作风是一致的.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与传教士的交流,织田信长此时已将眼光投向了世界,这似乎比中国人要早,因为在中国人眼中---中国就是世界,其余都是蛮夷之地.日本人却可以清醒的认识到日本只是小小的日本.猴子的侵朝战争其实是继承织田的遗志.如果再考虑到织田对工商业的支持,最终很可能会成为拿破仑式的资产阶级君主.

织田想要奋力揭开日本历史新的一幕,猴子和德川却又将快要打开的门关了起来.

五,人才:

先看一下曹操建安十九年的求贤令:"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从中可以看出,曹操用人连品德都不计较,更不用说出身了.曹操很多重要人才本来都在袁绍一边,如荀彧,郭嘉,董昭.发现袁绍不行才转而投奔曹操,创业初期功劳最大的荀彧就是"度绍终不能成大事",去绍而从曹,荀彧为曹操推荐了一大批人才.高人郭嘉就是荀彧推荐,郭嘉开始也是去见袁绍,发现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更适合当谋士)"遂去之.见了曹操之后,操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郭嘉也非常高兴的说:"曹操真是我的好领导呀."郭嘉在品行方面有些问题,耿直的陈群多次当廷揭发,然而曹操却并不在意.官渡之战前,就是荀彧,郭嘉极力主张抗击袁绍.许攸也因品行问题而投奔曹操,曹操高兴的"跣出迎之",并用其计取得胜利,因此官渡之战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曹袁争夺人才的一场战争.

另外,收徐晃,张合于敌营,拔张辽于虏将.后来徐晃干掉了关羽,张合战斗在抗诸葛的最前线,壮烈牺牲.张辽则一直威震东吴,成了孙权难消的梦魇.使三人都最大限度的实现了人生价值.在对待关羽上更是体现了王霸气度.

织田信长用人也是不拘一格,柴田胜家本来支持信长的弟弟信行,被信长成功策反,此后一直对他忠心耿耿.猴子和淹川益一本是平民,织田信长破格提拔,特别是对猴子的大力提拔任用,成就了一个在等级森严的时代平民奋斗成功的神话(也成就了<太阁>这个不错的游戏).只是后来功成名就的猴子却强化了森严的等级制度,真是有点......

对清高的明智光秀,织田信长也做到了人尽其才,织田信长是没有料到明智光秀的背叛的,信长已习惯了自己的粗暴强硬,并认为部下也习惯并会一直地习惯下去.但随着环境的转变,人也是会变地.

即使面对战国第一阴险狡诈,好乱乐祸之人---松永久秀,信长也尽量做到兴其利除其弊,金崎撤退时,松永久秀临危***,帮助信长成功逃脱.松永久秀屡次背叛,都被信长饶恕,直到后来双方都厌倦了这种游戏,松永久秀才一死了之

六,性格中的残忍暴戾:

曹操的残暴,集中体现在了为父报仇这件事上,内心的劣性因此事来了一个完整的展示,"所过多所残戮",孙盛评曰;"伐罪吊民,古之令轨."父仇自然要报,但老百姓是无辜的.曹操的行为也使自己陷入了一生最大的窘迫之中-----所谓无德不报.先是陶谦来了各路援兵,接着自己的后院起火,陈宫张邈共迎吕布,一时间"郡县皆应",只留下了两座孤城,曹操的大失民心应该是很大一个原因.回师与吕布交锋,精锐青州兵被吕布的铁骑冲了个一塌糊涂(总觉得青州兵徒有虚名),自己也几乎被抓住.偏此时又起了蝗灾,军粮也没着落了,落魄非常的曹操差点投了袁绍,幸亏有荀彧,程昱等一群忠臣加能臣奋力维持才勉强度过难关.想来曹操通过此事应该有不少的收获.

<三国演义>上说了曹操很多的残暴之事.虽然有些夸张,却并非毫无根据,与织田信长不同的是曹操的残暴夹杂着狡诈,"梦中"最为典型.

织田信长的残暴则直来直去,毫无顾忌,火烧比叡山,将人杀了个干干净净,为他赢得了"第六天魔王"的称号,对一向宗更是进行了长期的血腥镇压,也许在织田信长的眼里,这只是一个半邪教组织吧.还有有名的"骷髅之酒",将朝仓义景、浅井久政和浅井长政的头盖骨遍涂金漆作成酒盏,还让诸将每人来上一杯,织田信长应该并非多好这口,只不过是为了做秀,以达到某些目的。

七,悲天闵人:

曹操的一首诗: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此诗半叙事半抒情,充分说明曹操曾是一个热血满腔,一心为公的爱国青年,明确指出了自己前期的两个主要竞争对手---袁氏兄弟,并站在正义的立场先在文字上讨伐他一把.只是后来"势利使人争",自己也就半推半就地埋葬了大汉王朝,但大汉王朝灭亡的最根本原因还是气数已尽,人民已经给了它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否则曹操还是会乖乖地当"二次中兴"的功臣的.

 此诗的后四句则集中体现了曹操悲天闵人的情怀,这也应该是他奋斗的一个重要动力.

织田信长爱吟唱的一首诗:

 

  人生五十年,

  与天地相比,

  不过渺小一物。

  看世事,

  梦幻如水;

  任人生一度,

  入灭随即当前。

  此即为菩提之种,

  空余懊恼之情,

  满怀于胸……

 可以看出,织田信长充分体会到了生命的荒诞无稽,渺小可怜,感到"懊恼之情,满怀于胸",有的人因此荒诞下去,有的人却要奋力寻找出一些意义,织田信长就属于后者,他以积极的行为来对抗生命的空虚.

伟人的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被动的,是"不由自主"

掩骼埋胔的意思,近义词,反义词

 一,不良少年:

曹操的父亲是太尉曹嵩,标准的,但却有些不光彩,因为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本人又没什么才能,靠贿赂才得以当上太尉,自然有些被人们看不起.后来与袁绍决战时战,更因这个原因被陈琳在檄文里骂了个狗血喷头,指斥其为"赘阉遗丑",把曹操的头疼病都给***好了,可见曹操对自己的出身也是很有些忌讳的.不过幸亏曹腾是个优秀的太监,为人厚道,"好进达贤能",不与人结怨.

曹嵩也深得养父遗风,"质性敦慎",都没给曹操后来的发展造成太大的不良影响. 织田信长是尾张领主之子,虽没曹操显赫,但在当地却是"土皇帝",干起坏事来更为方便,因此性格可以得到更为充分自由的发展.

二人用现在的话说可算得上是标准的新新人类,曹操"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任侠放荡,不治产业",活脱脱的一个败家子形象,因此一般人都不把他当成一回事.织田信长做的就更出格,奇装异服也就算了,天天在领地里捣乱,还蔑视各种宗教与礼仪,颠峰行为是当他的父亲信秀去世,他竟穿着大红袍,赤着胳膊,腰上系着各种袋子,拿着一柄大刀,走到灵前,抓起一把香灰向天上一扬,说:“死的太早了……”.别人将他称为"尾张傻瓜",而他竟欣然的以此自居.

但二人却都得到了高人的认可,桥玄曹操胃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织田信长的岳父美浓蝮蛇斋藤道三在见了自己的女婿后说:"将来我的孩子会牵着马匹,臣服于信长."事实证明他们都没有看走眼.

所不同的是,曹操少时虽顽劣,却并未有过分的离经叛道之举,这只不过是他人生的一段小插曲,曹操是如何浪子回头,折节向上,变成一个有为青年的已不可考,但中华文化的熏陶教化是功不可没的.

当年讨董卓之时,曹操与袁绍曾讨论下岗再就业问题,袁绍问,"若这个工作干不下去了,你觉得到哪里发展前途比较大?"曹操让袁绍先回答,袁绍说,"我觉得河北这一片儿,地理位置非常好,而且***丰富,兵源素质高,应该是大有可为的."曹操则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则无所不可."

短短的一句话可以看出来,曹操宏大的伟人气宇此时已经形成,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句话,从中既可以看到老子的"道法自然",<庄子.逍遥游>里的洒脱豪放,又可以看到儒家积极的入世精神,和孔子"无可无不可"的高度自信.一个伟人的形成,除了自身的条件,后来的机遇之外,还必然会烙上本民族精髓文化的印记,后者决定了你伟大的深度与广度.中国的伟人自有中国的气派.

盖房子先要打地基,地基有多大有多深,决定了房子的规模.

再来说说织田信长,他少时的各种劣性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消化处理,为所欲为的特点贯穿终生,在对父亲的死表示了另类的惋惜之后依然故我.此时他的老师平手政秀只好以死相谏,这对织田信长产生了很大的震动,避免了这个年轻人过早的自爆,在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反省之后,迈出了天下布武的坚定脚步.

日本民族的特性同样对织田信长起着作用,织田信长身上渗透着岛国偏狭乖戾的变态气息,行为方式的百无禁忌,对杀戮的偏爱,在善恶是非观念上的相对主义,无疑都对信长暴虐性格的形成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使他在罪恶的深渊越滑越远,逼反了自己的部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白毛女>里有个意思,"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二,野心:

两人的野心都是大大的,只不过曹操表现的相对含蓄,许子将评价他说:"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在和平年代,其野心能够受到抑制,并非好乱乐祸之人.身处乱世,自然要当仁不让,不择手段,以暴制暴了,这在他的自白书里说的很清楚,曹操最后完全可以称帝,却要作周文王,既说明他不在乎这虚名俗誉,也说明他深受忠孝思想和中庸思想的影响,只可惜身后没有周武王,周公旦.他那天才般的好儿子曹冲过早夭折扑灭了他建立一个伟大王朝的梦想,不然的话,他和刘备,孙权虽没分出胜负,但下一代会胜负立现的.要作周文王更像是对自己的一种调侃,和对子孙的负责.

信长的野望则直白显露,张扬狂放,惟恐别人不知道,这表现在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游戏里总是把他的野心设为100,是毫不夸张的.这野心是与生俱来的,织田信长在襁褓时,就由於经常咬伤奶妈的***,因此频频更换奶妈。

野心是最好的***,激发出了他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总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或许还有一种更神秘的力量,使自己强大的对手获胜后离奇的死去.让人不禁要赋诗一首;

甲斐之虎的三方原,

越后长龙的手取川,

胜利曾是那么的近,

却又变的那么的远.....

出师已捷身却死,长使英雄泪也酸.命兮? 命兮!

三,个人英雄主义:

曹操曾只身摸进十常侍的首领张让的内室(好奇心强,或是要收集情报),被发现,"乃舞手戟于庭,逾垣而出",就凭这一跳,武力怎么也得在80以上,san10在这个主要人物上有失公允.董卓乱政,曹操涉险而逃,首举义兵,董卓迁都,大众不敢进,曹操一人去追赶,差点丢了性命.劫乌巢时,左右报告敌人援军快到了,要求分兵抵御,曹操曰:"敌在背后,乃白."终于大获全胜.但曹操的个人英雄主义在赤壁之战后受到了打击,周瑜告诉了他---长江后浪推前浪,在此之后就没有过多激进的进取行为了,也许是年岁大了吧.

织田信长在最初创业时期,战斗时总是高嚷着"尾张织田三郎信长在此,大家一起冲呀!!!”,"尾张大傻瓜前来参见!"之类的口号,以鼓舞部下.特别是桶狭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充分发扬了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干掉了很牛的今川义元,实现了人生的一大转折.以后虽没有多少机会亲邻冲锋的第一线,但却在本能寺事变中奏响了人生最强音,将冲上来的敌人一个一个PK掉,精疲力尽之后切腹而死,把无数仇恨的***撒向明智光秀.

不同的是,曹操创业之初屡遭挫折,诸葛亮说:"曹操用兵,仿佛孙吴."以这么高的指挥水平,初期打仗却是败多胜少,不由得想起了那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但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中国地大物博,高人众多,东汉的世族大家积累了太多的高素质人才,才使得三国的画卷显得如此波澜壮阔,熠熠生辉,在中国的乱世中一枝独秀.想一想,魏蜀吴三家,随便哪一家派个小分队,拉到日本的战国时代,不打他个目瞪口呆,淅沥哗啦,呵呵.

织田信长除了桶狭间,发展相对比较顺利,周遍势力与他差距太大,唯一厉害的德川家康也结成了盟友,武田信玄,上衫谦信过早死亡使他们没有机会进行真正的较量.

关注楼主收藏转发

作者:君临夏天 回复日期:2006-11-16 17:44:07  四,政治:

灵帝时,曹操在官场混了一段时间之后,就过上了半隐居生活,既因不能随波逐流(屈原?呵呵),也是为了避祸.此时有几个中下层官吏,过家家般地要玩废立皇帝的游戏,还想拉曹操入伙,被曹操拒绝.

灵帝死,大将军何进要尽诛宦官,曹操预料到他的失败,因为这很明显是在蹈窦武陈藩的覆辙,"欲尽诛之,事必宣露".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迎献帝,并迁都于许,这一步给曹操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好处,使其在与诸侯的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所谓"一招鲜,吃遍天".先是诱使马腾出兵击高干,南征时荆州望风而降,东吴文官也大多主降,多半都是因为这个原因.要不是半路杀出个周公瑾,中国当时就重归一统应在情理之中.

织田信长充分利用女人,先是动用女儿与老冤家德川家结成了非常坚固的同盟,这个同盟一直起着重要作用,每一次重要战斗都有德川家的身影.后又将自己的妹妹阿市---战国第一美女嫁给了浅井长政.此同盟对织田上洛也起了不小作用,只是后来浅井倒戈,让织田郁闷不已,阿市也有些物未尽其用--长的好不如嫁的好.猴子也学会了这一招,把自己的老妈送到了德川家--岁数大了点,呵呵.

在义昭不肯安心作傀儡后,织田信长毅然决定废黜室町幕府,幕府毕竟不是***.织田信长处处以不可抗拒的气势向人表明,自己一定会成为日本的最高统治者.

说到织田,便不得不提到他对新技术的浓厚兴趣和积极应用,也许织田已经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战斗力,这表现在他对冷兵器的改进和对热兵器的引进,以及对新式作战方法的不断研发.这与他轻视传统讲究实际的作风是一致的.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与传教士的交流,织田信长此时已将眼光投向了世界,这似乎比中国人要早,因为在中国人眼中---中国就是世界,其余都是蛮夷之地.日本人却可以清醒的认识到日本只是小小的日本.猴子的侵朝战争其实是继承织田的遗志.如果再考虑到织田对工商业的支持,最终很可能会成为拿破仑式的资产阶级君主.

织田想要奋力揭开日本历史新的一幕,猴子和德川却又将快要打开的门关了起来.

五,人才:

先看一下曹操建安十九年的求贤令:"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从中可以看出,曹操用人连品德都不计较,更不用说出身了.曹操很多重要人才本来都在袁绍一边,如荀彧,郭嘉,董昭.发现袁绍不行才转而投奔曹操,创业初期功劳最大的荀彧就是"度绍终不能成大事",去绍而从曹,荀彧为曹操推荐了一大批人才.高人郭嘉就是荀彧推荐,郭嘉开始也是去见袁绍,发现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更适合当谋士)"遂去之.见了曹操之后,操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郭嘉也非常高兴的说:"曹操真是我的好领导呀."郭嘉在品行方面有些问题,耿直的陈群多次当廷揭发,然而曹操却并不在意.官渡之战前,就是荀彧,郭嘉极力主张抗击袁绍.许攸也因品行问题而投奔曹操,曹操高兴的"跣出迎之",并用其计取得胜利,因此官渡之战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曹袁争夺人才的一场战争.

另外,收徐晃,张合于敌营,拔张辽于虏将.后来徐晃干掉了关羽,张合战斗在抗诸葛的最前线,壮烈牺牲.张辽则一直威震东吴,成了孙权难消的梦魇.使三人都最大限度的实现了人生价值.在对待关羽上更是体现了王霸气度.

织田信长用人也是不拘一格,柴田胜家本来支持信长的弟弟信行,被信长成功策反,此后一直对他忠心耿耿.猴子和淹川益一本是平民,织田信长破格提拔,特别是对猴子的大力提拔任用,成就了一个在等级森严的时代平民奋斗成功的神话(也成就了<太阁>这个不错的游戏).只是后来功成名就的猴子却强化了森严的等级制度,真是有点......

对清高的明智光秀,织田信长也做到了人尽其才,织田信长是没有料到明智光秀的背叛的,信长已习惯了自己的粗暴强硬,并认为部下也习惯并会一直地习惯下去.但随着环境的转变,人也是会变地.

即使面对战国第一阴险狡诈,好乱乐祸之人---松永久秀,信长也尽量做到兴其利除其弊,金崎撤退时,松永久秀临危***,帮助信长成功逃脱.松永久秀屡次背叛,都被信长饶恕,直到后来双方都厌倦了这种游戏,松永久秀才一死了之

六,性格中的残忍暴戾:

曹操的残暴,集中体现在了为父报仇这件事上,内心的劣性因此事来了一个完整的展示,"所过多所残戮",孙盛评曰;"伐罪吊民,古之令轨."父仇自然要报,但老百姓是无辜的.曹操的行为也使自己陷入了一生最大的窘迫之中-----所谓无德不报.先是陶谦来了各路援兵,接着自己的后院起火,陈宫张邈共迎吕布,一时间"郡县皆应",只留下了两座孤城,曹操的大失民心应该是很大一个原因.回师与吕布交锋,精锐青州兵被吕布的铁骑冲了个一塌糊涂(总觉得青州兵徒有虚名),自己也几乎被抓住.偏此时又起了蝗灾,军粮也没着落了,落魄非常的曹操差点投了袁绍,幸亏有荀彧,程昱等一群忠臣加能臣奋力维持才勉强度过难关.想来曹操通过此事应该有不少的收获.

<三国演义>上说了曹操很多的残暴之事.虽然有些夸张,却并非毫无根据,与织田信长不同的是曹操的残暴夹杂着狡诈,"梦中"最为典型.

织田信长的残暴则直来直去,毫无顾忌,火烧比叡山,将人杀了个干干净净,为他赢得了"第六天魔王"的称号,对一向宗更是进行了长期的血腥镇压,也许在织田信长的眼里,这只是一个半邪教组织吧.还有有名的"骷髅之酒",将朝仓义景、浅井久政和浅井长政的头盖骨遍涂金漆作成酒盏,还让诸将每人来上一杯,织田信长应该并非多好这口,只不过是为了做秀,以达到某些目的。

七,悲天闵人:

曹操的一首诗: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此诗半叙事半抒情,充分说明曹操曾是一个热血满腔,一心为公的爱国青年,明确指出了自己前期的两个主要竞争对手---袁氏兄弟,并站在正义的立场先在文字上讨伐他一把.只是后来"势利使人争",自己也就半推半就地埋葬了大汉王朝,但大汉王朝灭亡的最根本原因还是气数已尽,人民已经给了它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否则曹操还是会乖乖地当"二次中兴"的功臣的.

 此诗的后四句则集中体现了曹操悲天闵人的情怀,这也应该是他奋斗的一个重要动力.

织田信长爱吟唱的一首诗:

 

    人生五十年,

    与天地相比,

    不过渺小一物。

    看世事,

    梦幻如水;

    任人生一度,

    入灭随即当前。

    此即为菩提之种,

    空余懊恼之情,

    满怀于胸……

 可以看出,织田信长充分体会到了生命的荒诞无稽,渺小可怜,感到"懊恼之情,满怀于胸",有的人因此荒诞下去,有的人却要奋力寻找出一些意义,织田信长就属于后者,他以积极的行为来对抗生命的空虚.

伟人的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被动的,是"不由自主"

卷第四十(16)

词目,掩骼埋胔,发音,yǎn gé mái zì,释义,指收葬暴露于野的尸骨。为古代的恤民之政。,引用,《昭明文选》卷六十 ...县葬埋,由是即绝也。祠骸府阿,掩骼格城曲。礼记曰:孟春之月, 掩骼埋胔 。郑玄曰:骨枯曰骼。仰羡古风,为君改卜。孝经曰:卜其宅... 《汉书》卷七十·傅常郑甘陈段传 ...繁延寿以为“郅支及名王首更历诸国,蛮夷莫不闻知。《月令》春: 掩骼埋胔 之时,宜勿县”车骑将军许嘉、右将军王商以为“春秋夹谷之... 《后汉书》卷六·孝顺孝冲孝质帝纪 ...不得其所,若己为之,况我元元,婴此困毒。方春戒节,赈济乏厄, 掩骼埋胔 之时。其调比郡见谷,出禀穷弱,收葬枯骸,务加埋恤,以称... 《三国志》卷十二·魏书十二·崔毛徐司马传 ...,甲兵不利,虽汤武不能以战胜。今道路暴骨,民未见德,宜敕郡县 掩骼埋胔 ,示憯怛之爱,追文王之仁”绍以为骑都尉。后绍治兵黎阳,... 《晋书》卷五·帝纪第五 ...服章多阙,敕收其馀,以实内府。丁卯,地震。辛巳,大赦。敕雍州 掩骼埋胔 ,修复陵墓,有犯者诛及三族。秋七月,石勒陷濮阳,害太守... 《晋书》卷四十八·列传第十八 ...钟会躬为叛逆,又辄收葬,若复相容,其如王法何”雄曰“昔者先王 掩骼埋胔 ,仁流朽骨,当时岂先卜其功罪而后葬之哉。今王诛既加,于... 《梁书》卷二·本纪第二·武帝中 ...去岁朐山大歼丑类,宜为京观,用旌武功。但伐罪吊民,皇王盛轨, 掩骼埋胔 ,仁者用心。其下青州悉使收藏”百济、扶南、林邑国并遣使... 《魏书》卷八·帝纪第八·世宗纪 ...千余口而还。五月乙丑朔,诏尚书拯义阳初附之户。丙寅,诏曰:" 掩骼埋胔 ,古之令典;顺辰修令,朝之恒式。今时泽未降,春稼已旱。... 《周书》卷四·帝纪第四·明帝 ...,幸昆明池。壬申,长安献白乌。遣使分行州郡,理囚徒,察风俗, 掩骼埋胔 。 秋七月甲午,遣柱国、宁蜀公... 《隋书》卷七·志第二·礼仪二 ...方色。京师孟夏后旱,则祈雨,理冤狱失职,存鳏寡孤独,振困乏, 掩骼埋胔 ,省徭役,进贤良,举直言,退佞谄,黜贪残,命有司会男女... 《北史》卷五·魏本纪第五 ...,武卫将军高元咸讨破之。六月己巳,幸华林园理讼。辛未,诏尚书 掩骼埋胔 ,推录囚徒。壬午,阊阖门灾。秋七月甲辰,遣兼散骑常侍李...

曹操和诸葛亮哪个的胸怀宽广些?

斯言不渝:袁本、茶陵本云?言? 善作?其?。案:尤改之也。梁书作?言?。

注?汉书卫青曰?下至?国之不幸?:袁本此二十七字作?多幸已见上文?六字,是也。茶陵本复出,非。

注?圣人无名司马彪曰神人无功 ?:袁本、茶陵本无此十二字。案:此尤校添之也。

百辟劝进今上笺

任彦升何之元梁典曰:高祖武皇帝讳衍,字叔达,姓萧氏,本兰陵郡县中都里人也。刘璠梁典曰:帝诏授公梁公,加公九锡,公辞。于是左长史王莹等劝进,公犹谦让未之许,莹等又笺,并任昉之辞也。帝,谓宝融也。史记曰:司马迁自序作今上本纪。然迁以汉武见在,故云今上也。

近以朝命蕴策,冒奏丹诚,方言曰:蕴,崇也。谓尊崇而加策命也。蕴与韫同。奉被还命,未蒙虚受,易曰:君子以虚受人。搢绅颙颙,深所未达。司马相如封禅书曰:因杂搢绅先生之略术。李奇曰:搢,插笏于绅。绅,大带。薛君韩诗章句曰:万人颙颙,仰天告愬。论语,子曰:丘未达也。盖闻受金于府,通人之弘致;吕氏春秋曰: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辞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郑玄礼记注曰:致之言至也。高蹈海隅,匹夫之小节。 庄子曰:舜以天下让其友石户之农,石户之农以舜之德为未至,于是夫负妻戴,携子以入于海,终身不反。魏书,荀攸劝进曰:信匹夫细行,攸等所大惧。是以履乘石而周公不以为疑,尸子曰:昔者武王崩,成王少,周公旦践东宫,履乘石,***为天子七年。周礼曰:王行先乘石。郑司农曰:乘石,王所登上车之石也。增玉璜而太公不以为让。尚书中候曰:王即田鸡水畔,至磻溪之水,吕尚钓于崖。王下拜曰:切望公七年,乃今见光景于斯。尚立变名,答曰:望钓得玉璜,刻曰姬受命,吕佐旌,德合昌,来提撰;尔雒钤,报在齐。宋均曰:旌,理也。况世哲继轨,先德在民;毛诗曰:世有哲王。晋中兴书曰:王绥八世,德名继轨。左氏传,晋士鞅谓秦伯曰:栾武子之德在人,如周人思召公焉。经纶草昧,叹深微管。易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又曰:天造草昧。论语,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加以朱方之役,荆河是依,刘璠梁典曰:萧顺之生高帝及兄懿,懿为豫州刺史,镇历阳。护军将军崔慧景反,破左兴众十万于钟山,宫城拒守。豫州闻难,投袂而起,战于越,城破,慧景走,追斩之。除侍中,迁尚书令。左氏传曰:冬,吴伐楚以报朱方之役。杜预曰:朱方,吴邑也。尚书禹贡曰:荆河惟豫州。班师振旅,大造王室。尚书曰:班师振旅。孔安国曰:班,还也。兵入曰振旅,言整众也。左氏传,吕相曰:我有大造于西。虽累茧救宋,重胝存楚。说文曰:(上开下黑) ,黑皱也,古典切。战国策曰:公输般为楚设机械,将以攻宋。墨子闻之,百舍重茧,往见公输般。输般服焉,请见之王。王曰:善哉,请无攻宋。高诱曰:公输般,鲁班之子。百舍,百里一舍也。重茧,累胝也。淮南子曰:申包胥累茧重胝,七日七夜至于秦庭,以见秦王,曰:使下臣告急。秦王乃发军击吴,果大破之,以存楚国。胝,竹尼切。

居今观古,曾何足云?而惑甚盗钟,功疑不赏, 吕氏春秋曰:范氏亡,有得其钟者,欲负而走,则大钟不可负,以椎毁之,钟恍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遽掩其耳。恶闻其过,亦由此也。汉书,蒯通谓韩信曰: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皇天后土,不胜其酷。左氏传,晋大夫谓秦伯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是以玉马骏奔,表微子之去;金版出地,告龙逄之怨。刘璠梁典曰:东昏荒□,归政阉竖。尚书令懿于中书省饮鸩薨。论语比考谶曰:殷惑女妲己,玉马走。宋均曰:女妲己,有美色也。玉马,喻贤臣奔去也。论语阴嬉谶曰:庚子之旦,金版克书出地庭中,曰:臣族虐王禽。宋均曰:谓杀关龙之后,庚子旦,庭中地有此版异也。龙同姓,称族,王虐杀我,必见禽也。明公据鞍辍哭,厉三军之志;独居掩涕,激义士之心。刘璠梁典曰:高祖告难于荆州行事,萧颖胄建牙陈伐。吴志曰:孙策亡,权悲感未视事。张昭谓权曰:方今天下鼎沸,何得寝伏哀戚,乃扶上马,陈兵而出。范晔后汉书曰:马援据鞍顾眄。三国名臣颂曰:辍哭止哀。东观汉记曰:光武兄齐武王以谮遇害。上独居,不御酒肉,坐卧枕席有涕泣处。晋中兴书,刘胤谓邵续曰:莫若亢大顺以激义士之心,奉忠正以厉军民之志。故能使海若登祗,罄图效祉;楚辞曰: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王逸曰:海若,海神名也。管子曰:登山之神有俞儿者,长尺,人物具焉。霸王之君兴,登山之神见,且走马前。走,导也。尔雅曰:罄,尽也。山戎孤竹,束马景从。汉书郊祀志曰:齐桓公曰:寡人北伐山戎,过孤竹,束马悬车,上辟耳之山。东都赋曰:天官景从。伐罪吊民,一匡靖乱,尚书曰:奉辞伐罪。孟子曰:汤始征自葛,诛其君,吊其民。论语,子曰:管仲相桓公,一匡天下。左氏传,宰孔谓晋侯曰:君务靖乱,无勤于行。匪叨天功,实勤濡足。左氏传,介之推曰: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功以为己力?韩诗外传曰:申徒狄非其世,将自投于河。崔嘉闻而止之,曰:圣人仁人,民之父母,今为濡足,故不救人,可乎?且明公本自诸生,取乐名教,钟离意别传曰:严遵与光武皇帝俱为诸生。乐广曰:名教中自有乐地,何为乃尔?道风素论,坐镇雅俗,王隐晋书,刘琨表曰:李术以素论门望,不可与樵***同日也。孙绰子曰:或问雅俗,曰:泾,渭分流,雅、郑异调。不习孙吴,遘兹神武。曹植上疏曰:不取孙、吴,而闇与之会。周易曰:古之聪明睿智,神武而不杀者夫。驱尽诛之氓,济必封之俗,史记,周公曰:后嗣王纣,其民皆可诛。尚书大传曰:周民可比屋而封也。孔安国尚书传曰:济,成也。王充论衡曰:尧、舜之民,比屋可封;桀、纣之民,比屋可诛也。龟玉不毁,谁之功欤?论语曰: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孔子曰: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欤?独为君子,将使伊周何地?谢承后汉书,王畅诔刘表曰:蘧伯耻独为君子。何地,谓何地自处也。某等不达通变,实有愚诚,周易曰:通其变,使民不倦。不任悾款,悉心重谒。论语注曰:控悾,诚悫也。广雅曰:款,诚也。伏愿时膺典册,式副民望。左氏传,师嚝谓晋侯曰: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

曹操和织田信长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个人认为当然是诸葛亮的胸怀更宽广!但理智地说,二人在这个方面可比性不强。都是一时之人杰,职业不同(一个是奸雄,一个是权相),从业目的自然有别。并非信口胡说,作文以述之:

曹操,字孟德,小名吉利,又名阿瞒,职业:奸雄。奸雄的称谓,在这里并没有贬斥的意思。奸者,滑也。我方谓之智谋,敌方谓之奸猾,同义而说法有别罢了。从许多方面来说,曹操并非睚眦必报的人。曹操手下的文臣武将,大多是从别人那里“接收”过来的,并且都信任有加,委以重任。如五大谋士之一的崔琰,原是袁绍的手下。曹操打下邺城,大宴宾客,得意地说:“我刚查了一下户口,冀州是个大州,有三十万人啊!”崔琰立即站起来说:“丞相来到邺城,不先安抚黎民,反而计较自己得了多少人口,这难道是我们冀州人所期待的吗?”当时,在座的宾客都吓得面容失色,而曹操却立即走下席案,端正姿态,然后拜谢崔琰的直言。曹操对待一个刚投降的敌方谋士,都能够虚心纳谏,说他心胸狭隘是不合适的。不只是对崔琰,曹操曾经多次赦免得罪他、甚至背叛他的人。正因为这样,曹操手下文臣武将,人才济济。但是,曹操确实是一个“小气”的人。因为东汉朝廷,基本可以说是被宦官给搞坏掉的,所以,出身宦官家庭的曹操,经常被人看不起。当时有个叫边让的人,是当世大儒,写了一些书骂曹操,曹操就派人把他给灭族了。这件事影响很坏,当即引发了一场叛乱(陈宫就是因此背叛曹操,并非像《三国演义》上说是因为吕伯奢一事),把曹操搞得灰头土脸。还有就是曹操为报父仇,东征陶谦,攻下五城,史载:所过多所残戮。这件事,连孙盛都说:“夫伐罪吊民,古之令轨;罪谦之由,而残其属部,过矣。”曹操到了晚年,疑心日重,屠刀也是“嚯嚯向臣将”。荀彧,是曹操最为倚重的战略型谋士,只因为没有顺承曹操想当魏公、封九锡的愿望,被贬到寿春劳军,最后忧愤而死。崔琰,曹操的五大谋士之一,品行高洁,只因曹操秘密询问世子人选而公开回书作答,被下狱,最后被逼自尽。

诸葛亮,字孔明,职业:权臣。诸葛亮当政的年代,皇帝都要靠边站!除了那些谋朝篡位的,千年之下,只有明代的张居正可比。但是诸葛亮执政,确实是胸怀广大,官军民等无不心悦诚服。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李严一案。李严作为跟诸葛亮一样受先帝遗诏的辅政大臣,是作为诸葛亮的副手,同时也是刘备“留一手”的产物。李严时时处处与诸葛亮为难,后来犯案。按曹操的想法那是一定要“痛打落水狗”、“趁你病、要你命”的。但诸葛亮的做法却出乎人们意料之外,免除李严的职务后,却启用李严的儿子李丰接替老爹的职务。纵观《三国志.蜀书.诸葛亮转》,看不到诸葛亮心胸狭隘的记载,蜀人相传:廖立、李严都是因犯错而被贬斥为庶人,二人听闻诸葛亮去世,知道自己复出无望,都郁郁而终。可见,诸葛亮执政出于公心而非私利,连被他处罚的人,都希望能够有一日被诸葛亮重新启用,如果是曹操那样的,谁还敢呢?恐怕连命都保不住的。

综上可知,曹操心胸比之常人,确实宽广,但与诸葛亮相比,还是不如。

曹操和织田信长哪个厉害?

 一,不良少年:

曹操的父亲是太尉曹嵩,标准的,但却有些不光彩,因为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本人又没什么才能,靠贿赂才得以当上太尉,自然有些被人们看不起.后来与袁绍决战时战,更因这个原因被陈琳在檄文里骂了个狗血喷头,指斥其为"赘阉遗丑",把曹操的头疼病都给***好了,可见曹操对自己的出身也是很有些忌讳的.不过幸亏曹腾是个优秀的太监,为人厚道,"好进达贤能",不与人结怨.

曹嵩也深得养父遗风,"质性敦慎",都没给曹操后来的发展造成太大的不良影响. 织田信长是尾张领主之子,虽没曹操显赫,但在当地却是"土皇帝",干起坏事来更为方便,因此性格可以得到更为充分自由的发展.

二人用现在的话说可算得上是标准的新新人类,曹操"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任侠放荡,不治产业",活脱脱的一个败家子形象,因此一般人都不把他当成一回事.织田信长做的就更出格,奇装异服也就算了,天天在领地里捣乱,还蔑视各种宗教与礼仪,颠峰行为是当他的父亲信秀去世,他竟穿着大红袍,赤着胳膊,腰上系着各种袋子,拿着一柄大刀,走到灵前,抓起一把香灰向天上一扬,说:“死的太早了……”.别人将他称为"尾张傻瓜",而他竟欣然的以此自居.

但二人却都得到了高人的认可,桥玄曹操胃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织田信长的岳父美浓蝮蛇斋藤道三在见了自己的女婿后说:"将来我的孩子会牵着马匹,臣服于信长."事实证明他们都没有看走眼.

所不同的是,曹操少时虽顽劣,却并未有过分的离经叛道之举,这只不过是他人生的一段小插曲,曹操是如何浪子回头,折节向上,变成一个有为青年的已不可考,但中华文化的熏陶教化是功不可没的.

当年讨董卓之时,曹操与袁绍曾讨论下岗再就业问题,袁绍问,"若这个工作干不下去了,你觉得到哪里发展前途比较大?"曹操让袁绍先回答,袁绍说,"我觉得河北这一片儿,地理位置非常好,而且***丰富,兵源素质高,应该是大有可为的."曹操则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则无所不可."

短短的一句话可以看出来,曹操宏大的伟人气宇此时已经形成,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句话,从中既可以看到老子的"道法自然",<庄子.逍遥游>里的洒脱豪放,又可以看到儒家积极的入世精神,和孔子"无可无不可"的高度自信.一个伟人的形成,除了自身的条件,后来的机遇之外,还必然会烙上本民族精髓文化的印记,后者决定了你伟大的深度与广度.中国的伟人自有中国的气派.

盖房子先要打地基,地基有多大有多深,决定了房子的规模.

再来说说织田信长,他少时的各种劣性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消化处理,为所欲为的特点贯穿终生,在对父亲的死表示了另类的惋惜之后依然故我.此时他的老师平手政秀只好以死相谏,这对织田信长产生了很大的震动,避免了这个年轻人过早的自爆,在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反省之后,迈出了天下布武的坚定脚步.

日本民族的特性同样对织田信长起着作用,织田信长身上渗透着岛国偏狭乖戾的变态气息,行为方式的百无禁忌,对杀戮的偏爱,在善恶是非观念上的相对主义,无疑都对信长暴虐性格的形成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使他在罪恶的深渊越滑越远,逼反了自己的部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白毛女>里有个意思,"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二,野心:

两人的野心都是大大的,只不过曹操表现的相对含蓄,许子将评价他说:"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在和平年代,其野心能够受到抑制,并非好乱乐祸之人.身处乱世,自然要当仁不让,不择手段,以暴制暴了,这在他的自白书里说的很清楚,曹操最后完全可以称帝,却要作周文王,既说明他不在乎这虚名俗誉,也说明他深受忠孝思想和中庸思想的影响,只可惜身后没有周武王,周公旦.他那天才般的好儿子曹冲过早夭折扑灭了他建立一个伟大王朝的梦想,不然的话,他和刘备,孙权虽没分出胜负,但下一代会胜负立现的.要作周文王更像是对自己的一种调侃,和对子孙的负责.

信长的野望则直白显露,张扬狂放,惟恐别人不知道,这表现在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游戏里总是把他的野心设为100,是毫不夸张的.这野心是与生俱来的,织田信长在襁褓时,就由於经常咬伤奶妈的***,因此频频更换奶妈。

野心是最好的***,激发出了他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总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或许还有一种更神秘的力量,使自己强大的对手获胜后离奇的死去.让人不禁要赋诗一首;

甲斐之虎的三方原,

越后长龙的手取川,

胜利曾是那么的近,

却又变的那么的远.....

出师已捷身却死,长使英雄泪也酸.命兮? 命兮!

三,个人英雄主义:

曹操曾只身摸进十常侍的首领张让的内室(好奇心强,或是要收集情报),被发现,"乃舞手戟于庭,逾垣而出",就凭这一跳,武力怎么也得在80以上,san10在这个主要人物上有失公允.董卓乱政,曹操涉险而逃,首举义兵,董卓迁都,大众不敢进,曹操一人去追赶,差点丢了性命.劫乌巢时,左右报告敌人援军快到了,要求分兵抵御,曹操曰:"敌在背后,乃白."终于大获全胜.但曹操的个人英雄主义在赤壁之战后受到了打击,周瑜告诉了他---长江后浪推前浪,在此之后就没有过多激进的进取行为了,也许是年岁大了吧.

织田信长在最初创业时期,战斗时总是高嚷着"尾张织田三郎信长在此,大家一起冲呀!!!”,"尾张大傻瓜前来参见!"之类的口号,以鼓舞部下.特别是桶狭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充分发扬了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干掉了很牛的今川义元,实现了人生的一大转折.以后虽没有多少机会亲邻冲锋的第一线,但却在本能寺事变中奏响了人生最强音,将冲上来的敌人一个一个PK掉,精疲力尽之后切腹而死,把无数仇恨的***撒向明智光秀.

不同的是,曹操创业之初屡遭挫折,诸葛亮说:"曹操用兵,仿佛孙吴."以这么高的指挥水平,初期打仗却是败多胜少,不由得想起了那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但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中国地大物博,高人众多,东汉的世族大家积累了太多的高素质人才,才使得三国的画卷显得如此波澜壮阔,熠熠生辉,在中国的乱世中一枝独秀.想一想,魏蜀吴三家,随便哪一家派个小分队,拉到日本的战国时代,不打他个目瞪口呆,淅沥哗啦,呵呵.

织田信长除了桶狭间,发展相对比较顺利,周遍势力与他差距太大,唯一厉害的德川家康也结成了盟友,武田信玄,上衫谦信过早死亡使他们没有机会进行真正的较量.

关注楼主收藏转发

作者:君临夏天 回复日期:2006-11-16 17:44:07  四,政治:

灵帝时,曹操在官场混了一段时间之后,就过上了半隐居生活,既因不能随波逐流(屈原?呵呵),也是为了避祸.此时有几个中下层官吏,过家家般地要玩废立皇帝的游戏,还想拉曹操入伙,被曹操拒绝.

灵帝死,大将军何进要尽诛宦官,曹操预料到他的失败,因为这很明显是在蹈窦武陈藩的覆辙,"欲尽诛之,事必宣露".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迎献帝,并迁都于许,这一步给曹操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好处,使其在与诸侯的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所谓"一招鲜,吃遍天".先是诱使马腾出兵击高干,南征时荆州望风而降,东吴文官也大多主降,多半都是因为这个原因.要不是半路杀出个周公瑾,中国当时就重归一统应在情理之中.

织田信长充分利用女人,先是动用女儿与老冤家德川家结成了非常坚固的同盟,这个同盟一直起着重要作用,每一次重要战斗都有德川家的身影.后又将自己的妹妹阿市---战国第一美女嫁给了浅井长政.此同盟对织田上洛也起了不小作用,只是后来浅井倒戈,让织田郁闷不已,阿市也有些物未尽其用--长的好不如嫁的好.猴子也学会了这一招,把自己的老妈送到了德川家--岁数大了点,呵呵.

在义昭不肯安心作傀儡后,织田信长毅然决定废黜室町幕府,幕府毕竟不是***.织田信长处处以不可抗拒的气势向人表明,自己一定会成为日本的最高统治者.

说到织田,便不得不提到他对新技术的浓厚兴趣和积极应用,也许织田已经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战斗力,这表现在他对冷兵器的改进和对热兵器的引进,以及对新式作战方法的不断研发.这与他轻视传统讲究实际的作风是一致的.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与传教士的交流,织田信长此时已将眼光投向了世界,这似乎比中国人要早,因为在中国人眼中---中国就是世界,其余都是蛮夷之地.日本人却可以清醒的认识到日本只是小小的日本.猴子的侵朝战争其实是继承织田的遗志.如果再考虑到织田对工商业的支持,最终很可能会成为拿破仑式的资产阶级君主.

织田想要奋力揭开日本历史新的一幕,猴子和德川却又将快要打开的门关了起来.

五,人才:

先看一下曹操建安十九年的求贤令:"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从中可以看出,曹操用人连品德都不计较,更不用说出身了.曹操很多重要人才本来都在袁绍一边,如荀彧,郭嘉,董昭.发现袁绍不行才转而投奔曹操,创业初期功劳最大的荀彧就是"度绍终不能成大事",去绍而从曹,荀彧为曹操推荐了一大批人才.高人郭嘉就是荀彧推荐,郭嘉开始也是去见袁绍,发现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更适合当谋士)"遂去之.见了曹操之后,操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郭嘉也非常高兴的说:"曹操真是我的好领导呀."郭嘉在品行方面有些问题,耿直的陈群多次当廷揭发,然而曹操却并不在意.官渡之战前,就是荀彧,郭嘉极力主张抗击袁绍.许攸也因品行问题而投奔曹操,曹操高兴的"跣出迎之",并用其计取得胜利,因此官渡之战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曹袁争夺人才的一场战争.

另外,收徐晃,张合于敌营,拔张辽于虏将.后来徐晃干掉了关羽,张合战斗在抗诸葛的最前线,壮烈牺牲.张辽则一直威震东吴,成了孙权难消的梦魇.使三人都最大限度的实现了人生价值.在对待关羽上更是体现了王霸气度.

织田信长用人也是不拘一格,柴田胜家本来支持信长的弟弟信行,被信长成功策反,此后一直对他忠心耿耿.猴子和淹川益一本是平民,织田信长破格提拔,特别是对猴子的大力提拔任用,成就了一个在等级森严的时代平民奋斗成功的神话(也成就了<太阁>这个不错的游戏).只是后来功成名就的猴子却强化了森严的等级制度,真是有点......

对清高的明智光秀,织田信长也做到了人尽其才,织田信长是没有料到明智光秀的背叛的,信长已习惯了自己的粗暴强硬,并认为部下也习惯并会一直地习惯下去.但随着环境的转变,人也是会变地.

即使面对战国第一阴险狡诈,好乱乐祸之人---松永久秀,信长也尽量做到兴其利除其弊,金崎撤退时,松永久秀临危***,帮助信长成功逃脱.松永久秀屡次背叛,都被信长饶恕,直到后来双方都厌倦了这种游戏,松永久秀才一死了之

六,性格中的残忍暴戾:

曹操的残暴,集中体现在了为父报仇这件事上,内心的劣性因此事来了一个完整的展示,"所过多所残戮",孙盛评曰;"伐罪吊民,古之令轨."父仇自然要报,但老百姓是无辜的.曹操的行为也使自己陷入了一生最大的窘迫之中-----所谓无德不报.先是陶谦来了各路援兵,接着自己的后院起火,陈宫张邈共迎吕布,一时间"郡县皆应",只留下了两座孤城,曹操的大失民心应该是很大一个原因.回师与吕布交锋,精锐青州兵被吕布的铁骑冲了个一塌糊涂(总觉得青州兵徒有虚名),自己也几乎被抓住.偏此时又起了蝗灾,军粮也没着落了,落魄非常的曹操差点投了袁绍,幸亏有荀彧,程昱等一群忠臣加能臣奋力维持才勉强度过难关.想来曹操通过此事应该有不少的收获.

<三国演义>上说了曹操很多的残暴之事.虽然有些夸张,却并非毫无根据,与织田信长不同的是曹操的残暴夹杂着狡诈,"梦中"最为典型.

织田信长的残暴则直来直去,毫无顾忌,火烧比叡山,将人杀了个干干净净,为他赢得了"第六天魔王"的称号,对一向宗更是进行了长期的血腥镇压,也许在织田信长的眼里,这只是一个半邪教组织吧.还有有名的"骷髅之酒",将朝仓义景、浅井久政和浅井长政的头盖骨遍涂金漆作成酒盏,还让诸将每人来上一杯,织田信长应该并非多好这口,只不过是为了做秀,以达到某些目的。

七,悲天闵人:

曹操的一首诗: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此诗半叙事半抒情,充分说明曹操曾是一个热血满腔,一心为公的爱国青年,明确指出了自己前期的两个主要竞争对手---袁氏兄弟,并站在正义的立场先在文字上讨伐他一把.只是后来"势利使人争",自己也就半推半就地埋葬了大汉王朝,但大汉王朝灭亡的最根本原因还是气数已尽,人民已经给了它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否则曹操还是会乖乖地当"二次中兴"的功臣的.

 此诗的后四句则集中体现了曹操悲天闵人的情怀,这也应该是他奋斗的一个重要动力.

织田信长爱吟唱的一首诗:

 

            人生五十年,

            与天地相比,

            不过渺小一物。

            看世事,

            梦幻如水;

            任人生一度,

            入灭随即当前。

            此即为菩提之种,

            空余懊恼之情,

            满怀于胸……

 可以看出,织田信长充分体会到了生命的荒诞无稽,渺小可怜,感到"懊恼之情,满怀于胸",有的人因此荒诞下去,有的人却要奋力寻找出一些意义,织田信长就属于后者,他以积极的行为来对抗生命的空虚.

伟人的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被动的,是"不由自主"

 一,不良少年:

曹操的父亲是太尉曹嵩,标准的,但却有些不光彩,因为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本人又没什么才能,靠贿赂才得以当上太尉,自然有些被人们看不起.后来与袁绍决战时战,更因这个原因被陈琳在檄文里骂了个狗血喷头,指斥其为"赘阉遗丑",把曹操的头疼病都给***好了,可见曹操对自己的出身也是很有些忌讳的.不过幸亏曹腾是个优秀的太监,为人厚道,"好进达贤能",不与人结怨.

曹嵩也深得养父遗风,"质性敦慎",都没给曹操后来的发展造成太大的不良影响. 织田信长是尾张领主之子,虽没曹操显赫,但在当地却是"土皇帝",干起坏事来更为方便,因此性格可以得到更为充分自由的发展.

二人用现在的话说可算得上是标准的新新人类,曹操"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任侠放荡,不治产业",活脱脱的一个败家子形象,因此一般人都不把他当成一回事.织田信长做的就更出格,奇装异服也就算了,天天在领地里捣乱,还蔑视各种宗教与礼仪,颠峰行为是当他的父亲信秀去世,他竟穿着大红袍,赤着胳膊,腰上系着各种袋子,拿着一柄大刀,走到灵前,抓起一把香灰向天上一扬,说:“死的太早了……”.别人将他称为"尾张傻瓜",而他竟欣然的以此自居.

但二人却都得到了高人的认可,桥玄曹操胃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织田信长的岳父美浓蝮蛇斋藤道三在见了自己的女婿后说:"将来我的孩子会牵着马匹,臣服于信长."事实证明他们都没有看走眼.

所不同的是,曹操少时虽顽劣,却并未有过分的离经叛道之举,这只不过是他人生的一段小插曲,曹操是如何浪子回头,折节向上,变成一个有为青年的已不可考,但中华文化的熏陶教化是功不可没的.

当年讨董卓之时,曹操与袁绍曾讨论下岗再就业问题,袁绍问,"若这个工作干不下去了,你觉得到哪里发展前途比较大?"曹操让袁绍先回答,袁绍说,"我觉得河北这一片儿,地理位置非常好,而且***丰富,兵源素质高,应该是大有可为的."曹操则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则无所不可."

短短的一句话可以看出来,曹操宏大的伟人气宇此时已经形成,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句话,从中既可以看到老子的"道法自然",<庄子.逍遥游>里的洒脱豪放,又可以看到儒家积极的入世精神,和孔子"无可无不可"的高度自信.一个伟人的形成,除了自身的条件,后来的机遇之外,还必然会烙上本民族精髓文化的印记,后者决定了你伟大的深度与广度.中国的伟人自有中国的气派.

盖房子先要打地基,地基有多大有多深,决定了房子的规模.

再来说说织田信长,他少时的各种劣性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消化处理,为所欲为的特点贯穿终生,在对父亲的死表示了另类的惋惜之后依然故我.此时他的老师平手政秀只好以死相谏,这对织田信长产生了很大的震动,避免了这个年轻人过早的自爆,在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反省之后,迈出了天下布武的坚定脚步.

日本民族的特性同样对织田信长起着作用,织田信长身上渗透着岛国偏狭乖戾的变态气息,行为方式的百无禁忌,对杀戮的偏爱,在善恶是非观念上的相对主义,无疑都对信长暴虐性格的形成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使他在罪恶的深渊越滑越远,逼反了自己的部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白毛女>里有个意思,"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二,野心:

两人的野心都是大大的,只不过曹操表现的相对含蓄,许子将评价他说:"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在和平年代,其野心能够受到抑制,并非好乱乐祸之人.身处乱世,自然要当仁不让,不择手段,以暴制暴了,这在他的自白书里说的很清楚,曹操最后完全可以称帝,却要作周文王,既说明他不在乎这虚名俗誉,也说明他深受忠孝思想和中庸思想的影响,只可惜身后没有周武王,周公旦.他那天才般的好儿子曹冲过早夭折扑灭了他建立一个伟大王朝的梦想,不然的话,他和刘备,孙权虽没分出胜负,但下一代会胜负立现的.要作周文王更像是对自己的一种调侃,和对子孙的负责.

信长的野望则直白显露,张扬狂放,惟恐别人不知道,这表现在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游戏里总是把他的野心设为100,是毫不夸张的.这野心是与生俱来的,织田信长在襁褓时,就由於经常咬伤奶妈的***,因此频频更换奶妈。

野心是最好的***,激发出了他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总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或许还有一种更神秘的力量,使自己强大的对手获胜后离奇的死去.让人不禁要赋诗一首;

甲斐之虎的三方原,

越后长龙的手取川,

胜利曾是那么的近,

却又变的那么的远.....

出师已捷身却死,长使英雄泪也酸.命兮? 命兮!

三,个人英雄主义:

曹操曾只身摸进十常侍的首领张让的内室(好奇心强,或是要收集情报),被发现,"乃舞手戟于庭,逾垣而出",就凭这一跳,武力怎么也得在80以上,san10在这个主要人物上有失公允.董卓乱政,曹操涉险而逃,首举义兵,董卓迁都,大众不敢进,曹操一人去追赶,差点丢了性命.劫乌巢时,左右报告敌人援军快到了,要求分兵抵御,曹操曰:"敌在背后,乃白."终于大获全胜.但曹操的个人英雄主义在赤壁之战后受到了打击,周瑜告诉了他---长江后浪推前浪,在此之后就没有过多激进的进取行为了,也许是年岁大了吧.

织田信长在最初创业时期,战斗时总是高嚷着"尾张织田三郎信长在此,大家一起冲呀!!!”,"尾张大傻瓜前来参见!"之类的口号,以鼓舞部下.特别是桶狭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充分发扬了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干掉了很牛的今川义元,实现了人生的一大转折.以后虽没有多少机会亲邻冲锋的第一线,但却在本能寺事变中奏响了人生最强音,将冲上来的敌人一个一个PK掉,精疲力尽之后切腹而死,把无数仇恨的***撒向明智光秀.

不同的是,曹操创业之初屡遭挫折,诸葛亮说:"曹操用兵,仿佛孙吴."以这么高的指挥水平,初期打仗却是败多胜少,不由得想起了那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但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中国地大物博,高人众多,东汉的世族大家积累了太多的高素质人才,才使得三国的画卷显得如此波澜壮阔,熠熠生辉,在中国的乱世中一枝独秀.想一想,魏蜀吴三家,随便哪一家派个小分队,拉到日本的战国时代,不打他个目瞪口呆,淅沥哗啦,呵呵.

织田信长除了桶狭间,发展相对比较顺利,周遍势力与他差距太大,唯一厉害的德川家康也结成了盟友,武田信玄,上衫谦信过早死亡使他们没有机会进行真正的较量.

关注楼主收藏转发

作者:君临夏天 回复日期:2006-11-16 17:44:07  四,政治:

灵帝时,曹操在官场混了一段时间之后,就过上了半隐居生活,既因不能随波逐流(屈原?呵呵),也是为了避祸.此时有几个中下层官吏,过家家般地要玩废立皇帝的游戏,还想拉曹操入伙,被曹操拒绝.

灵帝死,大将军何进要尽诛宦官,曹操预料到他的失败,因为这很明显是在蹈窦武陈藩的覆辙,"欲尽诛之,事必宣露".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迎献帝,并迁都于许,这一步给曹操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好处,使其在与诸侯的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所谓"一招鲜,吃遍天".先是诱使马腾出兵击高干,南征时荆州望风而降,东吴文官也大多主降,多半都是因为这个原因.要不是半路杀出个周公瑾,中国当时就重归一统应在情理之中.

织田信长充分利用女人,先是动用女儿与老冤家德川家结成了非常坚固的同盟,这个同盟一直起着重要作用,每一次重要战斗都有德川家的身影.后又将自己的妹妹阿市---战国第一美女嫁给了浅井长政.此同盟对织田上洛也起了不小作用,只是后来浅井倒戈,让织田郁闷不已,阿市也有些物未尽其用--长的好不如嫁的好.猴子也学会了这一招,把自己的老妈送到了德川家--岁数大了点,呵呵.

在义昭不肯安心作傀儡后,织田信长毅然决定废黜室町幕府,幕府毕竟不是***.织田信长处处以不可抗拒的气势向人表明,自己一定会成为日本的最高统治者.

说到织田,便不得不提到他对新技术的浓厚兴趣和积极应用,也许织田已经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战斗力,这表现在他对冷兵器的改进和对热兵器的引进,以及对新式作战方法的不断研发.这与他轻视传统讲究实际的作风是一致的.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与传教士的交流,织田信长此时已将眼光投向了世界,这似乎比中国人要早,因为在中国人眼中---中国就是世界,其余都是蛮夷之地.日本人却可以清醒的认识到日本只是小小的日本.猴子的侵朝战争其实是继承织田的遗志.如果再考虑到织田对工商业的支持,最终很可能会成为拿破仑式的资产阶级君主.

织田想要奋力揭开日本历史新的一幕,猴子和德川却又将快要打开的门关了起来.

五,人才:

先看一下曹操建安十九年的求贤令:"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从中可以看出,曹操用人连品德都不计较,更不用说出身了.曹操很多重要人才本来都在袁绍一边,如荀彧,郭嘉,董昭.发现袁绍不行才转而投奔曹操,创业初期功劳最大的荀彧就是"度绍终不能成大事",去绍而从曹,荀彧为曹操推荐了一大批人才.高人郭嘉就是荀彧推荐,郭嘉开始也是去见袁绍,发现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更适合当谋士)"遂去之.见了曹操之后,操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郭嘉也非常高兴的说:"曹操真是我的好领导呀."郭嘉在品行方面有些问题,耿直的陈群多次当廷揭发,然而曹操却并不在意.官渡之战前,就是荀彧,郭嘉极力主张抗击袁绍.许攸也因品行问题而投奔曹操,曹操高兴的"跣出迎之",并用其计取得胜利,因此官渡之战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曹袁争夺人才的一场战争.

另外,收徐晃,张合于敌营,拔张辽于虏将.后来徐晃干掉了关羽,张合战斗在抗诸葛的最前线,壮烈牺牲.张辽则一直威震东吴,成了孙权难消的梦魇.使三人都最大限度的实现了人生价值.在对待关羽上更是体现了王霸气度.

织田信长用人也是不拘一格,柴田胜家本来支持信长的弟弟信行,被信长成功策反,此后一直对他忠心耿耿.猴子和淹川益一本是平民,织田信长破格提拔,特别是对猴子的大力提拔任用,成就了一个在等级森严的时代平民奋斗成功的神话(也成就了<太阁>这个不错的游戏).只是后来功成名就的猴子却强化了森严的等级制度,真是有点......

对清高的明智光秀,织田信长也做到了人尽其才,织田信长是没有料到明智光秀的背叛的,信长已习惯了自己的粗暴强硬,并认为部下也习惯并会一直地习惯下去.但随着环境的转变,人也是会变地.

即使面对战国第一阴险狡诈,好乱乐祸之人---松永久秀,信长也尽量做到兴其利除其弊,金崎撤退时,松永久秀临危***,帮助信长成功逃脱.松永久秀屡次背叛,都被信长饶恕,直到后来双方都厌倦了这种游戏,松永久秀才一死了之

六,性格中的残忍暴戾:

曹操的残暴,集中体现在了为父报仇这件事上,内心的劣性因此事来了一个完整的展示,"所过多所残戮",孙盛评曰;"伐罪吊民,古之令轨."父仇自然要报,但老百姓是无辜的.曹操的行为也使自己陷入了一生最大的窘迫之中-----所谓无德不报.先是陶谦来了各路援兵,接着自己的后院起火,陈宫张邈共迎吕布,一时间"郡县皆应",只留下了两座孤城,曹操的大失民心应该是很大一个原因.回师与吕布交锋,精锐青州兵被吕布的铁骑冲了个一塌糊涂(总觉得青州兵徒有虚名),自己也几乎被抓住.偏此时又起了蝗灾,军粮也没着落了,落魄非常的曹操差点投了袁绍,幸亏有荀彧,程昱等一群忠臣加能臣奋力维持才勉强度过难关.想来曹操通过此事应该有不少的收获.

<三国演义>上说了曹操很多的残暴之事.虽然有些夸张,却并非毫无根据,与织田信长不同的是曹操的残暴夹杂着狡诈,"梦中"最为典型.

织田信长的残暴则直来直去,毫无顾忌,火烧比叡山,将人杀了个干干净净,为他赢得了"第六天魔王"的称号,对一向宗更是进行了长期的血腥镇压,也许在织田信长的眼里,这只是一个半邪教组织吧.还有有名的"骷髅之酒",将朝仓义景、浅井久政和浅井长政的头盖骨遍涂金漆作成酒盏,还让诸将每人来上一杯,织田信长应该并非多好这口,只不过是为了做秀,以达到某些目的。

七,悲天闵人:

  曹操的一首诗: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此诗半叙事半抒情,充分说明曹操曾是一个热血满腔,一心为公的爱国青年,明确指出了自己前期的两个主要竞争对手---袁氏兄弟,并站在正义的立场先在文字上讨伐他一把.只是后来"势利使人争",自己也就半推半就地埋葬了大汉王朝,但大汉王朝灭亡的最根本原因还是气数已尽,人民已经给了它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否则曹操还是会乖乖地当"二次中兴"的功臣的.

   此诗的后四句则集中体现了曹操悲天闵人的情怀,这也应该是他奋斗的一个重要动力.

织田信长爱吟唱的一首诗:

 

              人生五十年,

              与天地相比,

              不过渺小一物。

              看世事,

              梦幻如水;

              任人生一度,

              入灭随即当前。

              此即为菩提之种,

              空余懊恼之情,

              满怀于胸……

   可以看出,织田信长充分体会到了生命的荒诞无稽,渺小可怜,感到"懊恼之情,满怀于胸",有的人因此荒诞下去,有的人却要奋力寻找出一些意义,织田信长就属于后者,他以积极的行为来对抗生命的空虚.

  

   伟人的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被动的,是"不由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