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_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

tamoadmin 成语问答 2024-06-09 0
  1. 初唐四杰把唐诗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
  2. 初唐四杰
  3. 唐朝杰出的诗人及其称号和代表作,宋词的派别及代表人物
  4. 初唐四杰的名句

悬河注水出什么生肖——谜底:龙。

悬河注水

xuán hé zhù shuǐ

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_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解释比喻以强大力量去消灭敌方。同“悬河泻水”。

出处《旧唐书·杨炯传》:“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

结构偏正式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写文章或说话

近义词悬河泻水

英译One's words pour forth like rushing water.

初唐四杰把唐诗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诗歌很是熟悉吧,诗歌一般饱含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杨炯的诗歌风格,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杨炯的诗歌风格1

 初唐上官体所代表的宫廷诗风在唐高宗显庆年间(656-661)、龙朔年间(661-663)达到鼎盛。上官体之风气过分关注声律对偶,讲所谓“六对”、“八对”,忽视了诗歌本质。杨炯虽出身寒门,但才华横溢,性气豪纵,怀才不遇而轻视权贵。因此,他与上官仪为首的宫体诗派有着分明的界线,歌咏的是自我遭际与心声,抒发的是自己真情的自我流露,与之歌咏***气象大异其趣,形成鲜明对照,他冲破了上官体流风,开拓了新的诗风。杨炯在内的初唐四杰,他们以革除诗坛浮靡之习为己任,以对上官体批判的姿态,从狭窄的宫廷天地引到广大的市井,从狭小的台阁到山川边塞,开拓了诗歌的内容,赋予了新的生命,提高了诗歌的思想意义,展现了清新刚健的诗风。如《送梓州周司功》呈现出作者在送别友人后夜望西南,担心蜀路艰险,何时才能再相见的场景,感情真挚;如在渴慕功业的心态下写的《从军行》可谓杨炯诗作中的上乘佳作,此诗笔力雄劲,感情豪放率直;杨炯还有一组三峡诗,状景抒情也较真实自然,且托物明怀,借史抒志,含意比较深刻,亦是挣脱宫体诗束缚的佳作。杨炯的送别诗中,没有雍容华贵、闲适自足的情趣宫体式,而是总是渗杂着自己郁郁孤寂的'身影及奋发向上的***,大多写得质朴真切,颇有真情实感,如《夜送赵纵》,全诗语言洗炼、质朴,用典贴切。杨炯是四杰中以五律见长的诗人,他的《从军行》,无论从平仄声律、文字对偶以及起结作法等方而来说,都是成热的五言诗。其现存的14首五言律诗,完全符合近体的粘式律,是一种有意的追求,廓清了齐梁以来绮媚华靡之风,促成了五言律诗的定型。

 名士张说对杨炯的文才评价说,杨盈川之文,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但是,客观来讲,杨炯的诗不如王、卢、骆,从赋和文来看,四人半斤八两。杨炯生性耿直,有些恃才傲物,不论是政治还是文学都有些激进。

 杨炯最有名的一首诗叫《从军行》,虽然借用了古乐府曲调名为题目,但是实际上是一首五律,描述了从军的辛苦。全诗通过描写士兵守卫边疆,征战沙场的过程和心情,表达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

 这首诗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大家可以从中体会下古人的情怀。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的诗和王勃、卢照邻一样,都是反对宫体诗风,提倡“骨气”“刚健”的文风。初唐四杰的诗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都是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杨炯留下的诗篇并不多,很多都在历史的长河中淹没了,但是从留下的诗篇中,尤其是在他的边塞诗中,我们不能发现,这位诗人的风格颇为雄壮,而且具备一定的气魄,这些或许跟他的经历息息相关。

 元代辛文房所著的《唐才子传》中写道:杨炯,华阴人。显庆六年举神童,授校书郎。显庆六年,当时的杨炯还只有十一岁,便已经展现了不同于常人的非凡才华,很是难得。这跟他从小喜欢读书的关系不可谓不大。

 其实我们认真观察的话就会发现,这些在文学上有非凡成就的人,基本小时候都十分喜爱读书,初唐四杰更是个个如此。小时候的积累牢记于心,在感情到了的时候,就会宣泄而出,妙手偶得佳句。

杨炯的诗歌风格2

 诗歌风格

 在文学上,杨炯同王勃、卢照邻一样,都是反对宫体诗风的,他们主张有“骨气”、“刚健”的文风。杨炯的诗也像“初唐四杰”其他的诗一样,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突破了齐梁“宫体”的诗风为特色,在诗歌的发展史上起到重大的承前启后作用。

 生平经历

 杨炯生性耿直,语言尖刻,有持才傲物之短。他在政治上和文学上都是激进的。因而他非常鄙视朝臣中一些人的虚伪、矫饰之风,把那些无德无能的官僚比作“麒麟楦”。意思是说,这样的人好比是驴子身上复盖了一张***麒麟皮,表面看来如同麒麟,若取掉其皮,不过还是驴子。由此,他受到朝臣中一些人的忌恨。同时,他也看不惯世俗的虚伪、欺诈、守旧,又受到世俗的攻击。他在盈川任上时,为政严酷,属下若有过失,他便施于严刑,或予杖杀,他这样作,可能是发泄自己对现实的不满。

 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 从军行》、《 出塞》、《 战城南》、《 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 战斗精神,气势轩昂, 风格豪放。其他唱和、纪游的诗篇则无甚特色,且未尽脱绮艳之风;另存赋、序、表、碑、铭、志、状等50篇。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 旧唐书》本传盛赞其《盂兰盆赋》“词甚雅丽”,《 四库全书总目》则以为“炯之丽制,不止此篇”,并谓“其词章瑰丽,由于贯穿典籍,不止涉猎 浮华”。所作《王勃集序》,对王勃改革当时文风的创作实践,评价很高,反映了“四杰”有意识地改革当时 文风的要求。

 对海内所称“王、杨、卢、骆”,杨炯自谓“愧在 卢前, 耻居王后”,当时议者亦以为然。今存诗33首,五律居多。明 胡应麟谓“盈川近体,虽神俊输王,而整肃浑雄。究其体裁,实为正始”(《诗薮·内编》卷四)。明万历中 童佩搜辑汇编有《盈川集》10卷,附录1卷。 崇祯间张燮重辑为13卷。事迹见《旧唐书》本传。

 《唐才子传》: 杨炯,华阴人。显庆六年举神童,授校书郎。永隆二年,皇太子舍奠,表豪俊,充崇文馆学士。后为婺州盈川令。卒。炯恃才凭傲,每耻朝士矫饰,呼为“麒麟楦”。或问之,曰:“今***弄麒麟戏者,必刻画其形覆驴上,宛然异物,及去其皮,还是驴耳。”闻者甚不平,故为时所忌。初,张说以《箴》赠盈川之行,戒其苛刻,至官,果以酷称。炯博学善文,与 王勃、 卢照邻、 骆宾王以文辞齐名,海内称四才子,亦曰“四杰”,效之者风靡焉。炯尝谓:“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张说曰:“盈川文如悬河,酌之不竭。耻王后,愧卢前,谦也。”有《盈川集》三十卷行于世。

初唐四杰

在唐建立之初的数十年间,“承齐、梁诗之后,有两种不同的诗人:一是反对齐、梁的,一是继承齐、梁的。前者以王绩与陈子昂二人为代表。后者以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沈(佺期)宋(之问)及杜审言七人为代表。”

由于地位和使命的不同,四杰在继承齐、梁诗风,吸收当时宫廷诗歌创作某些成果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时代背景,使唐代诗坛出现了一种推陈出新的局面。“正如宫体诗在卢、骆后里由宫廷走到市井,五律到王、杨时代是从台阁移至江山和塞漠。台阁上只有仪式的应制,有‘絺句绘章,揣合低昂’。到了江山与塞漠,才有低徊与怅惘,严肃与激昂……”

“四杰”以他们特有的天分和胆识进行文学创作,特别是在边塞诗方面的创新与发展,突破了宫体诗的层层阻隔,将诗歌“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四杰的边塞诗以矫健激昂的笔触抒写立功边塞的强烈愿望,表达文人走出书房,到边塞去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勇气和信心,为初唐边塞诗的发展建立了第一个里程碑。

“初唐四杰”,是指活动于高宗、武后时期的唐代四位杰出诗人,他们分别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和杨炯。如果以年龄来论的话,卢照邻(约630-680后)、骆宾王(约638-?)大约比王勃(约650-676)、杨炯(650-693后)年长二十岁左右,应该称“卢骆王杨”更合适。但据《旧唐书》记,“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炯闻之,谓人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当时议者亦以为然。其后崔融、李峤、张说俱重四杰之文。崔融曰:‘王勃文章宏逸,有绝尘之迹,因非常流所及。炯与照邻,可以企之。盈川之言信矣。’说曰:‘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耻居王后,信然;愧在卢前,谦也。’”这里也按“王杨卢骆”的顺序来考察一下他们的边塞诗。

据笔者统计,王勃现存诗106首又1句。分别是《全唐诗》收录诗二卷76条90首,《全唐诗补编》录诗16首又1句(《补全唐诗》2首,《全唐诗续补遗》12首又1句,《全唐诗续拾》2首)。王勃的边塞诗数量并不多,如《秋夜长》、《***莲曲》和《陇西行》等,作为“初唐四杰”之冠,王勃的诗文创作格调高华,气势宏大,直接开启了一代文风。他的边塞诗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文笔潇洒飘逸,格调昂扬奋发,抒发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心志。

杨炯现存诗35首。分别是《全唐诗》录一卷33首,《全唐诗补编》收诗2首。其中边塞诗9首,以《从军行》、《出塞》、《紫骝马》等为代表,其价值意义在于:他把初唐逐渐出现的任侠尚武、崇尚功名、慷慨昂扬的时代精神凝注到边塞诗中。

卢照邻现存诗都在《全唐诗》,共二卷95条106首,其中边塞诗15首。包括《关山月》、《上之回》、《紫骝马》、《战城南》等。以边塞的悲凉景色来写边塞战争的困苦和官兵生活的艰辛,进一步歌颂将士们甘于奉献,建功报国的豪迈英雄气概。

骆宾王现存诗都在《全唐诗》,共三卷120条126首,其中边塞诗16首。包括《从军行》、《夕次蒲类津》、《边庭落日》等。据专家考证,“四杰”中真正从军到过边塞的只有骆宾王一人,他曾三度从军,先是跟随薛仁贵的大军西征吐蕃,接着又奉旨檄姚州,再北上幽燕。在随军征战过程中,他的本职工作是负责撰写军事文书,战争之余他也以文人的眼光观察和思考边塞的风光和战争,多年的亲身经历和深入的分析与思考,在他的边塞诗中渴望风云际会、建立奇勋的雄心壮志表现的尤为强烈和突出。

“四杰”边塞诗中表现出来的走出家门、建功立业的人生追求和誓死报国、不怕牺牲的悲壮气概以及对奇伟如画的边塞风景和波澜壮阔军旅生活的细腻描写,不仅是对六朝浮靡流弊的有效革新,为初唐以宫廷应制为美的诗坛吹来了一股雄强刚健的新风,又为盛唐边塞诗的繁盛做了很好的开拓和铺垫。

唐朝杰出的诗人及其称号和代表作,宋词的派别及代表人物

初唐四杰”

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旧唐书·杨炯传》说:“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四杰齐名,原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旧唐书·杨炯传》记张说与崔融对杨炯自说“愧在卢前,耻居王后”的评论,《旧唐书·裴行俭传》说他们“并以文章见称”等,所说皆指文。《朝野佥载》卷六记“世称王杨卢骆”后,即论杨炯、骆宾王之“文”为“点鬼簿”、“算博士”,所引例证为一文一诗,则四杰齐名亦兼指诗文。后遂主要用以评其诗。杜甫《戏为六绝句》有“王杨卢骆当时体”句,一般即认为指他们的诗歌而言;但也有认为指文,如清代宗廷辅《古今论诗绝句》谓“此首论四六”;或认为兼指诗文,如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论此首时,举赋、檄、诗等为例。

四杰名次,亦记载不一。宋之问《祭杜学士审言文》说,唐开国后“复有王杨卢骆”,并以此次序论列诸人,为现所知最早的材料。张说《赠太尉裴公神道碑》称:“在选曹,见骆宾王、卢照邻、王勃、杨炯”,则以骆为首。杜甫诗句“王杨卢骆当时体”,一本作“杨王卢骆”;《旧唐书·裴行俭传》亦以杨王卢骆为序。

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王勃明确反对当时“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杨炯《王勃集序》)。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四杰齐名,原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骈文也在词***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陆时雍《诗镜总论》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

精华介绍

“王杨卢骆”,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为初唐四杰。

王勃(公元650—676),字子安,是“初唐四杰”之首)。他的诗风格清新,他的赋更使他是初唐一大名家。他与卢照邻等人都试图改变当时“争构纤维,竟为雕刻”的诗风。他在27岁时所写的《滕王阁诗序》是词赋中的名篇,序末所附的《滕王阁诗》则是唐诗中的精品,且诗中手法对后世诗人颇有影响。至于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更是公认的唐诗极品,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唐诗中最能渗透古今、撼动人心的千古名句。

杨炯(650~693?),唐代诗人。弘衣华阴(今属陕西)人。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其他唱和、纪游的诗篇则无甚特色,且未尽脱绮艳之风。

卢照邻(约637~约689),唐代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治今河北涿县)人。

骆宾王(约619~687)唐代诗人。字观光,婺州义乌人(今中国浙江义乌)人。唐朝初期的诗人,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在四杰中他的诗作最多。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以为绝唱。骆还曾久戍边城,写有不少边塞诗“晚凤迷朔气,新瓜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豪情壮志,见闻亲切。唐中宗复位后,诏求骆文,得数百篇。后人收集之骆宾王诗文集颇多,以清陈熙晋之《骆临海集笔注》最为完备

初唐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

[编辑本段]代表作品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五律)名文《滕王阁序》著有《王子安集》

杨炯 《从军行》。

卢照邻《长安古意》。《卢升之集》。《幽忧子集》

骆宾王 《在狱咏蝉》另有著名的《讨武檄》作品集为《临海集》。

[编辑本段]风格

他们都是初唐中后期很有才华的诗文作家,四人才名早享,在青少年时代就获得“四杰”的美誉。

他们都是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的诗人,他们在初唐诗坛的地位很重要,上承梁陈,下启沈宋,其中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后人所说的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从他们才开始定型。

他们开始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了江山和塞漠,题材扩大,思想严肃,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由他们开始了初步的定型。他们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一种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他们的诗尽管未能摆脱南朝风气,但其诗风的转变和题材的扩大,预示了唐诗未来的发展方向,并起了积极进步的作用,他们是真正的唐诗的揭幕人。

在唐诗史上,他们是勇于改革齐梁浮艳诗风的先驱。唐太宗喜欢宫体诗,写的诗也多为风花雪月之作,有很明显的齐梁宫体诗的痕迹。大臣上官仪也秉承陈隋的遗风,其作风靡一时,士大夫们争相效法,世号“上官体”。

在齐梁的***诗风仍在诗坛占有统治地位的时候,“四杰”挺身而出,王勃首先起来反对初唐诗坛出现的这种不正之风,接着其余三人也都起来响应,一起投入了反对“上官体”的创作活动之中。

他们力图冲破齐梁遗风和“上官体”的牢笼,把诗歌从狭隘的宫廷转到了广大的市井,从狭窄的台阁移向了广阔的江山和边塞,开拓了诗歌的题材,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赋予了诗歌新的生命力,提高了当时诗歌的思想意义,展现了带有新气息诗风,推动初唐诗歌向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四杰对唐诗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大致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作品题材与内容上,其中包括有咏史诗和咏物诗,还有山水诗,像王勃的《滕王阁》;或为抒发登临送别的感慨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以及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有歌唱征人赴边远戍的,描写征夫思妇的,与表达对不幸妇女的同情的。四人均才高而位卑,使他们比较接近社会现实,所以常用诗歌对某些社会现象加以揭露。

四杰用自己的创作实践来改变齐梁时遗下的不正诗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其次,初唐四杰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并且使七言古诗发展成熟。五言律在“四杰”之前已有出现,唐初诗人王绩(王勃系王绩侄孙)曾作过一些努力,但作品不多。到了“四杰”的时候,五律这一形式才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在他们的作品中被逐渐的固定下来。“四杰”以多数量、高质量的诗篇为稍后于他们的沈佺期、宋之问的律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言古诗在三国时期以后盛极一时,而七言古诗却是到了唐代才兴盛起来,四杰(杨炯无七言诗)又以大量的杰作把七言古诗推向了成熟阶段。所以初唐四杰在发展诗歌形式上的成就,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而四人之中又各有偏重,王、杨以五律见长,卢、骆擅长七古。他们在文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就对“四杰”十分敬佩。

[编辑本段]王勃

字子安,绎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曾任虢州参军,他年幼时写的骈俪文《滕王阁序》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名篇,久为众口传诵。据说他写文章之前,把笔墨纸砚准备好,饮酒后蒙被而睡,醒后一挥而就,不改一字,时人成为“腹稿”,他的诗清新自然,一篇之中常有警句,有如奇花异草杂缀在幽谷之中,使人百读不厌。有名的“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他文章中的名句。王勃的作品,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父亲王福□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关于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说。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岁。据此,王勃应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而王勃《春思赋》载:“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据此推算,则当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O年)。此为王勃自述,当可信,所以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岁。王勃是初唐诗坛上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诗人,只活了27岁,确实令人痛惜。

[编辑本段]杨炯

(650~693?),唐代诗人弘衣华阴(今属陕西)人。于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上元三年(676)应制举及第。补校书郎,累迁詹事司直。武后垂拱元年(685)坐从祖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出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秋后迁盈川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官。世称杨盈川。

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其他唱和、纪游的诗篇则无甚特色,且未尽脱绮艳之风。另存赋、序、表、碑、铭、志、状等50篇。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旧唐书》本传盛赞其《盂兰盆赋》“词甚雅丽”,《四库全书总目》则以为“炯之丽制,不止此篇”,并谓“其词章瑰丽,由于贯穿典籍,不止涉猎浮华”。所作《王勃集序》,对王勃改革当时*靡文风的创作实践,评价很高,反映了“四杰”有意识地改革当时文风的要求。对海内所称“王、杨、卢、骆”,杨炯自谓“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当时议者亦以为然。今存诗33首,五律居多。明胡应麟谓“盈川近体,虽神俊输王,而整肃浑雄。究其体裁,实为正始”(《诗薮?内编》卷四)。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杨炯《王勃集序》)。他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作用。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90多篇。王勃的文集,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种本子,皆不传。

现有明崇祯中张燮搜辑汇编的《王子安集》16卷;清同治甲戌蒋清翊著《王子安集笺注》,分为20卷。此外,杨守敬《日本访书志》著录卷子本古钞《王子安文》1卷,并抄录其中逸文13篇(实为12篇,其中6篇残缺)。罗振玉《永丰乡人杂著续编》又辑有《王子安集佚文》 1册,共24篇,即增杨氏所无者12篇,且补足杨氏所录 6篇残缺之文。罗氏序文中还提及日本京都“富冈君(谦藏)别藏《王子安集》卷廿九及卷三十”,按日本京都帝国大学部影印唐钞本第 1集有《王勃集残》2卷,注云“存第二十九至三十”,当即富冈所藏本。清宣统三年(1911年)刊姚大荣《惜道味斋集》有《王子安年谱》

关于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说。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岁。据此,王勃应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而王勃《春思赋》载:“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据此推算,则当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O年)。此为王勃自述,当可信,所以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岁。王勃是初唐诗坛上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诗人,只活了27岁,确实令人痛惜。

[编辑本段]卢照邻

(约637~约689),唐代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治今河北涿县)人。年少时从曹宪、王义方受小学及经史,博学能文。高宗永徽五年(654)为邓王(李元裕)府典签。极受邓王爱重,比之为司马相如。高宗乾封三年(668)初,出为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秩满,漫游蜀中。离蜀后,寓居洛阳。曾被横祸下狱,为友人救护得免。后染风疾,居长安附近太白山,因服丹药中毒,手足残废。徙居阳翟具茨山下,买园数十亩,疏凿颍水,环绕住宅,预筑坟墓,偃卧其中。他“自以当高宗时尚吏,己独儒;武后尚法,己独黄老;后封嵩山,屡聘贤士,己已废。著《五悲文》以自明”(《新唐书》本传)。由于政治上的坎坷失意和长期病痛的折磨,终于自投颍水而死。卢照邻的生卒年,史无明载。武则天登封于嵩岳,卢照邻说到“后封嵩山”及其高宗咸亨四年(673)所作《病梨树赋》序“余年垂强仕,则有幽忧之疾”推断其时已年近40,咸亨四年下距登封元年为22年,则其生年约在太宗贞观十年(636),去世时约60岁。《旧唐书》本传及《朝野佥载》都说卢有文集20卷。《崇文总目》等宋代书目均著录为10卷。今存其集有《卢升之集》和《幽忧子集》均为 7卷。《全唐诗》编录其诗2卷。***霞点校《卢照邻集》即据 7卷本《幽忧子集》,并作《补遗》。傅璇琮著有《卢照邻杨炯简谱》。

[编辑本段]骆宾王

(约640~684)唐代诗人。字观光,婺州义乌(今中国浙江义乌)人。唐朝初期诗人,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其父官青州博昌县令,死于任所。他7岁能诗,有“神童”之称。据说咏鹅诗就是此时所作:“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父死后,他流寓博山,后移居兖州瑕丘县,在贫困落拓的生活中度过了早年岁月。唐高宗永徽(650~655)年间,为道王李元庆府属,道王叫他陈述才能,他耻于自炫,辞不奉命。后拜奉礼郎,为东台详正学士。因事被谪,从军西域,久戍边疆。后入蜀,居姚州道大总管李义军幕,平定蛮族叛乱,文檄多出其手。在蜀时,与卢照邻往还唱酬。仪凤三年(678),后调任武功主簿、长安主簿,又由长安主簿入朝为侍御史,武则天当政,骆多次上书讽刺,得罪入狱。骆在狱咏蝉,有云:“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以抒悲愤。次年,遇赦得释。调露二年(680),出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弃官游广陵,作诗明志:“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嗣圣元年(684),武则天废中宗自立,这年9月,徐敬业(即李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骆宾王为徐府属,被任为艺文令,掌管文书机要。他起草著名的《讨武氏檄》(即《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暗鸣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慷慨激昂,气吞山河。武则天读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皇然问:“谁为之?”或以宾王对,武则天感叹曰:“宰相安得失此人?”11月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下落不明。《资治通鉴》说他与李同时被杀,《朝野佥载》说是投江而死,《新唐书》本传说他“亡命不知所之”,而孟綮《本事诗》则说:“当敬业之败,与宾王俱逃,捕之不获。将帅虑失大魁,得不测罪。时死者数万人,因求戮类二人者,函首以献。后虽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业得为衡山僧,年九十余乃卒。宾王亦落发,遍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

初唐四杰的名句

1、王 勃(650~675),绛州龙门(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为四杰之首,被誉为诗杰.积极开拓诗歌的表现领域,从题材内容到格律形式都有新的探索,显露了新的独特风貌.文名甚高,对近体诗有所建树,为唐诗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蜀中九日.

2、杨 炯(650~692),弘农华阴(陕西)人.人称“杨盈川”,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以边塞征战诗著名,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 风格雄健豪放,气势轩昂,很有气魄.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代表作:从军行、出塞.

3、卢照邻(632~695),幽州范阳(河北省涿州)人.自号幽忧子,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杨炯誉之人间才杰.擅长诗歌骈文,尤擅七言歌行,意境清迥.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代表作:长安古意、咏史四首、紫骝马.

4、骆宾王(638~?),婺州义乌(浙江义乌)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内容广泛,格调高远,多感叹个人遭遇,抨击社会现实之作.代表作:咏鹅、易水送别.

5、李 峤(约645~约714),赵州赞皇(河北)人.与同乡苏味道齐名,合称苏李,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宫廷诗人,诗多咏物.代表作:风.

6、沈佺期(约656~713),相州内黄(河南内黄)人.与宋之问并称沈宋,律诗之祖.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完成了五七言律诗的定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在声律方面有重要贡献.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代表作:邙山.

7、宋之问(约656~712),汾州(山西汾阳)人.人称宋学士,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律诗鼻祖.尤善五言诗.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为文赋诗,讲求比兴,属对精密,点划入微,完成了五七言律诗的定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在声律方面有重要贡献.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代表作:渡汉江、度大庾岭.

8、陈子昂(661~702),梓州射洪县(四川射洪)人.被誉为诗骨.提倡“汉魏风骨”,以复古为革新.所作《感遇诗》和边塞诗,内容丰富,刚健朴质,现实性很强,实践了他的理论主张.以鲜明的创造革新精神,扫荡齐梁余风,开启了一代新风.代表作:登幽州台歌.

9、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属江苏)人.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春江花月夜》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来抒***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脍炙人口,号称“孤篇压全唐”的名诗,被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具有非同凡响的崇高地位和悠悠不尽之深远影响.把***引进诗歌朝代的,也许正是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代表作:春江花月夜.

10、张 说(667~730),原籍范阳(河北涿县),世居河东(山西永济),徙家洛阳.封燕国公,与苏頲齐名,被称为燕许大手笔.为文俊丽,用思精密,朝廷大手笔,皆特承中旨撰述,天下词人,咸讽诵之,当时无人能及,一生著作宏富.被誉为***名相,一代文宗.代表作:蜀道后期.

11、苏 頲(670~727),京兆武功(陕西武功)人.时称小许公,文笔很好,与张说齐名,被称为燕许大手笔.代表作:汾上惊秋.

12、贺知章(659~744),越州永兴(浙江萧山)人.人称四明狂客,贺季真,诗狂.其诗富于感情,不拘一格,清新自然.代表作:咏柳、回乡偶书.

13、张九龄(673~740),韶州曲江(广东韶关)人.才华出众,直言敢谏,有名贤相.代表作:照镜见白发、感遇、望月怀远.

14、王 湾(?~750),洛阳人.《次北固山下》一诗写景如画,意境开阔,对仗工丽,寓情于景,景中含理,格调壮美,妙绝千古,颇受推重.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在当时及后世受到普遍重视.代表作:次北固山下(江南意).

15、王 翰(687?~735),晋阳(太原)人.与王之涣、王昌龄被后人誉为边塞三王.擅长绝句,尤擅描写边塞生活.诗多古体,苍凉奔放.代表作:凉州词.

16、王之涣(688~742),并州(太原)人.与高适、王昌龄齐名,与王翰、王昌龄被称为边塞三王.以描写西北边疆风光著称,其诗气势磅礴,音韵优美.绝句成就很高,惜流传的作品很少,但篇篇堪称佳品.代表作:登鹳雀楼、凉州词.

17、王昌龄(698~约757),太原人,一说京兆长安(陕西西安)人.世称王江宁,绝句与李白齐名,被誉为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与高适、王之涣齐名,与王翰、王之涣被称为边塞三王.擅长七言绝句,尤善描写边塞风光和妇女心理.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绝句驰名,为唐人绝句的绝顶人物之一.代表作:芙蓉楼送辛渐、从军行、出塞、闺怨.

18、孟浩然(689~740),襄阳(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又称孟山人,与王维并称王孟.擅长五言诗,描写山水风景的作品很有名.山水田园诗为主要题材,诗作清幽闲雅,清新恬淡,平易自然,情景交融,在白描中蕴藏着深厚的情感,颇受世人推崇.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对当时和后世的山水田园诗创作具有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代表作:春晓、过故人庄、临洞庭上张丞相、秋登兰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

19、王 维(701~761),原籍祁(山西祁县),后迁蒲州(山西永济).名字合之为维摩诘,世称王摩诘、王右丞,当代诗匠,逝后诗佛.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诗歌古、律、绝众体兼长,古诗从大处着墨,近体诗则不求辞藻华美,淡淡数笔,却形象生动,意味深长.作品主要是山水诗,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刻画细致,变化多彩.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语言含蓄,清新明快,句式、节奏富于变化,音韵响亮、和谐,具有音乐美.五言或七言绝句,感情真挚,语言明朗自然,不 用雕饰,具有淳朴深厚之美,可与李白、王昌龄的绝句比美,代表了盛唐绝句的最高成就.

为盛唐山水隐逸诗派代表.通音律、工书画,亦官亦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山水诗的成就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中国古典诗歌有突出贡献.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诗篇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代表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使至塞上、鹿柴、鸟鸣涧、山居秋暝、汉江临眺、终南别业.

20、李 白(701~762),祖籍陇西成纪(甘肃秦安),生于碎叶(今吉尔吉斯共和国,唐属安西都护府),五岁移居绵州昌隆(四川江油)青莲乡.号青莲居士,人称李太白、谪仙人,被誉为诗仙、诗侠,与杜甫并称李杜.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追求理想,向往光明,抨击时弊,揭露奸佞,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内容十分广阔.各种题材和主题的抒写,各种形式和语言的运用都能随心速所欲,挥洒自如.形象鲜明,富有感染力,于豪迈奔放的热烈抒情中,蕴含着一种雄伟俊逸之气,于瑰丽绚烂的色彩里,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浪漫色彩浓厚,为历代诗人所少有,是屈原之后浪漫主义诗歌的新的高峰.对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代表作:古朗月行、静夜思、独坐敬亭山、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登金陵凤凰台、渡荆门送别、关山月、行路难、将进酒、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梦游天姥吟留别.

21、杜 甫(712~770),祖籍襄阳,生于巩(河南巩县).人称诗圣,世称杜工部,自称少陵野老、杜陵野客,别号少陵,与李白并称李杜.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以艺术上以丰富多彩著称,有时雄浑奔放,有时沉郁悲凉,有时辞藻富丽,有时平易质朴.他的五七言古诗在叙事中夹杂议论,把重大政治***和抒情写景交织在一起,为后来白居易等人提倡的***府运动开了先河,他的五七言律诗注重声律对仗,着力锤炼,更臻成熟,视为典范.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多反映民间疾苦,忧国忧民,饱含爱国***,具有高度的人民性,被称为“诗史”,对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代表作:望岳、春望、绝句、佳人、前出塞、兵车行、咏怀古迹、旅夜书怀、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江南逢李龟年、天宝末怀李白、咏怀古迹.

22、崔 颢(704~754),汴州(河南开封)人.善诗,与王维齐名.早期多写闺情,流于纤艳,后历边塞,诗风变为雄浑奔放,格调高雅.《黄鹤楼》一诗天造地设,一气贯注,文华空阔,潇洒清丽,诗句高响入云,文气一贯到底,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李白赞不绝口.代表作:黄鹤楼.

23、高 适(702~765),河北沧州人.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气势雄浑,笔力雄健,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感情真挚,富有浪漫主义特色.尤擅七言歌行.是边塞诗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别董大.

24、岑 参(715~770),祖籍南阳,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世称岑嘉州,与高适并称高岑.长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想象丰富,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彩浓烈,变化多姿,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边塞诗人中最杰出的代表者之一.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5、张 继(约715~约779),襄州(湖北襄阳)人.其诗“事理双切”,“比兴深矣”,“不雕而自饰,丰姿清迥,有道者风.”不但“有道者风”,也颇有“禅味”,并无一般仕宦者的官僚习气,不逢迎权贵.仅《枫桥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远近驰名的游览胜地.代表作:枫桥夜泊.

26、常 建(708~765),长安(西安)人.其诗多写山水田园,间有边塞之作.为山水田园诗人.代表作:题破山寺后禅院.

27、刘长卿(709~790?),河间(河北河间)人.擅长写五言诗,被称为“五言长城”.以山水诗见称,含蓄温和,清雅洗练,自成一家.代表作:逢雪宿芙蓉山.

28、韦应物(737~792),长安(西安)人.人称韦苏州或韦左司.山水田园诗派诗人,歌咏隐逸,有渊明风度,并称陶韦,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长于描写自然风景,善用白描手法.“真而不朴,华而不绮;高雅闲淡,自成一家.”白居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苏东坡:乐天长短三千首,却爱韦郎五字诗.代表作:滁州西涧、西塞山、寄李儋元锡、送汾城王主簿.

29、张志和(730?~810?),婺州金华(浙江金华)人.号烟波钓徒、玄真子,浪迹先生.工诗词,《渔歌子》(一称《渔父》)五首为早期文人词名作,“西塞山前白鹭飞”一阕尤传诵人口.代表作:渔歌子.

30、卢 纶(748~800),河中蒲(山西永济)人.大历十才子之首.诗风雄壮,以军旅诗雄放豪迈著称.代表作:塞下曲.

31、耿 湋(734?~787后),河东(山西永济)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以清淡质朴见长,朴素无华而风格自然,对人民深表同情,是那一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颇有名气.代表作:太原送许侍御出幕归东都.

32、孟 郊(751~814),湖州武康(浙江德清)人.人称寒酸孟夫子、诗囚,与韩愈并称,与贾岛齐名.郊寒岛瘦.代表作:游子吟.

33、贾 岛(779~819),范阳(河北涿县)人.人称苦吟诗人、诗奴,与孟郊齐名.郊寒岛瘦,注重雕琢,刻意求工.代表作:寻隐者不遇.

34、韩 愈(768~824),河阳(河南孟县)人.世称韩文公、韩昌黎,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齐名、与孟郊并称.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道合一,在文章内容上提倡言之有物,在形式上提倡散文,反对骈文.代表作:早春呈水部员外郎.

35、柳宗元(773~819),河东解(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柳柳州.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齐名.山水诗意境深沉,情致委婉.幽峭明净,风骨凛然.代表作:江雪.

36、王 建(767~830),颍川(河南许昌)人.乐府诗与张籍齐名,被称为张王乐府,和元稹、白居易等相呼应.擅长乐府、歌行宫词.代表作:新嫁娘、早发汾南.

37、张 籍(768~830?),原籍吴郡(苏州),少时侨居和州乌江(安徽和县乌江镇).世称“张水郎”或“张司业”.乐府诗与王建齐名,被称为张王乐府.其诗现实性强,语言通俗生动.代表作:野老歌.

38、李 绅(772~846),润州无锡(江苏无锡)人.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府运动的参与者.其诗反映当时农民的辛劳和痛苦生活,对农民遭受的苦难生活表示同情、哀怜.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代表作:悯农.

39、白居易(772~846),原籍太原,后迁下邽(陕西渭南),生于河南新郑,童年在宿州符离度过.号香山居士,又号嗫嚅翁、醉吟先生,世称诗魔、诗王、白傅、白文公.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倡导***府运动,继承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而加以发展革新.其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明白晓畅,摇曳多姿,通俗易懂,以俗为雅,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以讽喻诗为主调,以关心民生疾苦、针砭时政得失为其长.晚年闲适诗,潇洒旷达.

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存诗3000多首,首屈一指.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声名远播朝鲜和日本.代表作:赋得古原草送别、暮江吟、钱塘湖春行、观刈麦、长恨歌、琵琶行.

40、刘禹锡(772~842),洛阳人.被誉为诗豪,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风格清新,语言生动,笔锋犀利,自然沉稳,格律精确,善用比兴寄托手法,为时人推崇.政治讽刺诗,观点鲜明,风格刚健爽朗,讽刺辛辣有力.《竹枝词》富有民歌风味,开朗流畅,具有鲜明特色.代表作:乌衣巷、望洞庭、浪淘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石头城、竹枝词.

41、元 稹(779~831),洛阳(河南洛阳)人.与白居易共同发起***府运动,世称“元白”.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其诗学杜而能变杜,并于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比兴手法富于情趣.在诗歌形式上,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代表作: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

42、胡令能(785~826),隐居圃田(河南中牟).人称“胡钉铰”.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为仙家所赠之诗.代表作:小儿垂钓、喜韩少府见访.

43、李 贺(790~816),洛州福昌(河南宜阳)人.与李白、李商隐被称为唐诗三李,人称诗鬼.善于熔铸辞***,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在语言形象上精思独造,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形成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代表作:雁门太守行、南园诗.

44、杜 牧(803~约852),京兆万年(西安)人.人称杜紫薇,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诗歌英气勃发,清朗流丽,简洁明快,尤擅七绝.七律七绝在艺术技巧上有独***献.代表作:清明、山行、泊秦淮、赤壁、赠别、江南春.

45、李商隐(813~858),怀州河内(河南沁阳)人,后迁居山西永济.号玉溪生、樊南生,与温庭筠并称温李,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李白、李贺并称唐诗三李.擅长律、绝,想象丰富,富于文***,构思精密,形象优美,情致婉曲,多有清词丽句,具有独特风格.常用含蓄手法,把深厚的感情细致而又曲折的表现出来,耐人回味,能引起人们不少联想,感悟力强.七律七绝在艺术技巧上有独***献.自开一派诗风,其诗令人百思而百得.绝句和律诗有着极高的造诣.代表作:夜雨寄北、无题、锦瑟、乐游原.

46、温庭筠(812~870),太原祁(山西祁县)人,人称温八叉,与李商隐并称温李、长于乐府,辞藻华丽.多恻艳之词,温柔含蕴,写情委婉,读之令人感伤.第一位大量写词的文人,花间派的开创者.代表作:侠客行、西洲曲.

47、曹 邺(816~875),桂州阳朔(广西桂林阳朔)人.与晚唐著名诗人刘驾、聂夷中、于濆、邵谒、苏拯齐名,而以曹邺才颖最佳.擅长作诗,尤以五言古诗见称.诗作反映社会现实,体恤民疾,针砭时弊,也有一些山水佳篇.写下不少千古名诗.代表作:官仓鼠.

48、薛 能(817?~880?),汾州(山西汾阳)人.诗多寄送赠答、游历登临之作,“能僻于诗,日赋一章”,“诗古赋纵横,令人畏后生”.代表作:怀汾上旧居.

49、罗 隐(833~910),余杭(浙江余杭)人.自号江东生.诗和文章都很出众,为时人所推崇,一些诗句成为经典名言.代表作:蜂.

50、聂夷中(837~?),河东(永济)人.以田家诗为生民疾苦呼吁,为世所重.代表作:咏田家.

51、杜荀鹤(846~907),池州(安徽太平)人.语言通俗,宫词很有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末的社会和阶级矛盾.代表作:再经胡城县.

52、司空图(837~908),祖籍临淮(安徽泗县东南),幼迁河中虞乡(山西永济).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诗作恬淡有味,吸收禅悟理论,融入诗意,影响深远.成就主要在诗论,《二十四诗品》为不朽之作.代表作:塞上、有感.

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旧唐书·杨炯传》说:“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四杰齐名,原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旧唐书·杨炯传》记张说与崔融对杨炯自说“愧在卢前,耻居王后”的评论,《旧唐书·裴行俭传》说他们“并以文章见称”等,所说皆指文。《朝野佥载》卷六记“世称王杨卢骆”后,即论杨炯、骆宾王之“文”为“点鬼簿”、“算博士”,所引例证为一文一诗,则四杰齐名亦兼指诗文。后遂主要用以评其诗。杜甫《戏为六绝句》有“王杨卢骆当时体”句,一般即认为指他们的诗歌而言;但也有认为指文,如清代宗廷辅《古今论诗绝句》谓“此首论四六”;或认为兼指诗文,如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论此首时,举赋、檄、诗等为例。

四杰名次,亦记载不一。宋之问《祭杜学士审言文》说,唐开国后“复有王杨卢骆”,并以此次序论列诸人,为现所知最早的材料。张说《赠太尉裴公神道碑》称:“在选曹,见骆宾王、卢照邻、王勃、杨炯”,则以骆为首。杜甫诗句“王杨卢骆当时体”,一本作“杨王卢骆”;《旧唐书·裴行俭传》亦以杨王卢骆为序。

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王勃明确反对当时“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杨炯《王勃集序》)。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骈文也在词***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陆时雍《诗镜总论》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

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四杰齐名,原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骈文也在词***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

代表作品如: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名文《滕王阁序》著有《王子安集>>

杨炯 《从军行》。

卢照邻《长安古意》。

骆宾王 〈在狱咏蝉》另有著名的《讨武檄》作品集为《临海集》。

从唐高宗到武后初年,中国诗坛上出现了四颗光辉闪耀的新星------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类似的人生经历,杰出的创作才华,功力近似的诗文创作,令四位新星的名字紧紧地联结在一起,被人称做“四杰”或者“四才子”,文学史上称他们为“初唐四杰”。 骆宾王(约640~684)唐代诗人。字观光,义乌人(今中国浙江义乌)人。唐朝初期的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其父官青州博昌县令,死于任所。他7岁能诗,有“神童”之称。据说咏鹅诗就是此时所作:“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父死后,他流寓博山,后移居兖州瑕丘县,在贫困落拓的生活中度过了早年岁月。唐高宗永徽(650~655)年间,为道王李元庆府属,道王叫他陈述才能,他耻于自炫,辞不奉命。后拜奉礼郎,为东台详正学士。因事被谪,从军西域,久戍边疆。后入蜀,居姚州道大总管李义军幕,平定蛮族叛乱,文檄多出其手。在蜀时,与卢照邻往还唱酬。仪凤三年(678),后调任武功主簿、长安主簿,又由长安主簿入朝为侍御史,武则天当政,骆多次上书讽刺,得罪入狱。骆在狱咏蝉,有云:“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以抒悲愤。次年,遇赦得释。调露二年(680),出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弃官游广陵,作诗明志:“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嗣圣元年(684),武则天废中宗自立,这年9月,徐敬业(即李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骆宾王为徐府属,被任为艺文令,掌管文书机要。他起草著名的《讨武氏檄》(即《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暗鸣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慷慨激昂,气吞山河。武则天读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皇然问:“谁为之?”或以宾王对,武则天感叹曰:“宰相安得失此人?”11月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下落不明。《资治通鉴》说他与李同时被杀,《朝野佥载》说是投江而死,《新唐书》本传说他“亡命不知所之”,而孟綮《本事诗》则说:“当敬业之败,与宾王俱逃,捕之不获。将帅虑失大魁,得不测罪。时死者数万人,因求戮类二人者,函首以献。后虽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业得为衡山僧,年九十余乃卒。宾王亦落发,遍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

在四杰中他的诗作最多。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以为绝唱。骆还曾久戍边城,写有不少边塞诗“晚凤迷朔气,新瓜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豪情壮志,见闻亲切。唐中宗复位后,诏求骆文,得数百篇。后人收集之骆宾王诗文集颇多,以清陈熙晋之《骆临海集笔注》最为完备。

他和卢照邻都擅长七言歌行,“富有才情,兼深组织”,“得擅长什之誉”(胡震亨《唐音癸签》)。他的长篇歌行《帝京篇》在当时就己被称为绝唱,《畴昔篇》、《代郭氏赠卢照邻》、《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等也都具有时代意义,往往以□崎磊落的气息,驱使富艳瑰丽的词华,抒情叙事,间见杂出,形式非常灵活。这种诗体,从六朝小赋变化而来,它吸取了六朝乐府中辘轳辗转的结构形式以及正在发展中的今体诗的对仗和韵律,言词整齐而流利,音节宛转而和谐,声情并茂,感染力强,易于上口成诵。明代何景明说初唐四子“音节往往可歌”(《明月篇序》),所指即此。在骆宾王稍后的刘希夷、张若虚以及盛唐的李颀、王维、高□,中唐的元稹、白居易,晚唐的郑□、韦庄,及至清代吴伟业等人的长篇歌行,都是沿着这条线索发展下来的。

骆宾王的五律也有不少佳作。如《在狱咏蝉》,托物寄兴,感慨深微,是脍炙人口的名篇;《送郑少府入辽》抒写立功报国的乐观战斗精神,格高韵美,词华朗耀,除了全首平仄声调还不协调,律体形式尚未成熟而外,比起杨炯的《从军行》、《紫骝马》并无逊色。绝句小诗,如《于易水送人》、《在军登城楼》,寥寥20字中,壮志豪情,激荡着风云之气,颇能见出诗人的个性风格,在初唐绝句中也是不多见的。

“四杰”齐名,原是诗文并称的。他们的骈文在才华艳发、词***赡富之中,寓有一种清新俊逸的气息。无论抒情、说理或叙事,都能运笔如舌,挥洒自如,比起六朝后期堆花俪叶,一味追求形式之美的文风,有着明显的不同。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便是最能代表这种时代新风、流传广泛的名作之一。它以封建时代忠义大节作为理论根据,号召人们起来反对正在筹建中的武周王朝,气势充沛,笔端带有情感。其中“一□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二句,颇能激发唐朝旧臣对故君的怀念。据说武后读到了这两句,矍然为之动容,问:“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宰相安得失此人!”(《新唐书》本传)足见他在政治和文学上的才能,连敌对方面目空一世的武则天,也为之折服。

《骆宾王集》,最早为中宗时郗云卿所辑10卷本,其书已佚。明、清两朝流行的有4卷本、6卷本和10卷本,所收篇目大致相同,均为后人重辑。清人陈熙晋《骆临海集笺注》后出,最为完善,有中华书局排印本。事迹见新、旧《唐书》。

骆宾王诗集:

咏鹅(七岁时作)

鹅, 鹅 ,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咏美人在天津桥

美女出东邻,容与上天津。

整衣香满路,移步袜生尘。

水下看妆影,眉头画月新。

寄言曹子建,个是洛川神。

早发诸暨

征夫怀远路,夙驾上危峦。

薄烟横绝巘,轻冻涩回湍。

野雾连空暗,山风入曙寒。

帝城临灞涘,禹穴枕江干。

橘性行应化,蓬心去不安。

独掩穷途泪,长歌行路难。

夏日游德州赠高四

日观邻全赵,星临俯旧吴。

鬲津开巨浸,稽阜镇名都。

紫云浮剑匣,青山孕宝符。

封疆恢霸道,问鼎竞雄图。

神光包四大,皇威震八区。

风烟通地轴,星象正天枢。

天枢限南北,地轴殊乡国。

辟门通舜宾,比屋封尧德。

言谢垂钩隐,来参负鼎职。

天子不见知,群公讵相识。

未展从东骏,空戢图南翼。

时命欲何言,抚膺长叹息。

叹息将如何,游人意气多。

白雪梁山曲,寒风易水歌。

泣魏伤吴起,思赵切廉颇。

凄断韩王剑,生死翟公罗。

罗悲翟公意,剑负韩王气。

骄饵去易论,忌途良可畏。

夙昔怀江海,平生混泾渭。

千载契风云,一言忘贱贵。

去去访林泉,空谷有遗贤。

言投爵里刺,来泛野人船。

缔交君赠缟,投分我忘筌。

成风郢匠斫,流水伯牙弦。

牙弦忘道术,漳滨恣闲逸。

聊安张蔚庐,讵扫陈蕃室。

虚室狎招寻,敬爱混浮沉

一诺黄金信,三复白珪心。

霜松贞雅节,月桂朗冲襟。

灵台万顷浚,学府九流深。

谈玄明毁璧,拾紫陋籝金。

鹭涛开碧海,凤彩缀词林。

林虚星华映,水澈霞光净。

霞水两分红,川源四望通。

雾卷天山静,烟销太史空。

鸟声流向薄,蝶影乱芳丛。

柳阴低椠水,荷气上薰风。

风月芳菲节,物华纷可悦。

将欢促席赏,遽尔又归别。

积水带吴门,通波连禹穴。

赠言虽欲尽,机心庶应绝。

潘岳本自闲,梁鸿不因热。

一瓢欣狎道,三月聊栖拙。

栖拙隐金华,狎道访仙查。

放旷愚公谷,消散野人家。

一顷南山豆,五色东陵瓜。

野衣裁薜叶,山酒酌藤花。

白云离望远,青溪隐路赊。

傥忆幽岩桂,犹冀折疏麻。

在江南赠宋五之问

井络双源浚,浔阳九派长。

沦波通地穴,输委下归塘。

别岛笼朝蜃,连洲拥夕涨。

韫珠澄积润,让璧动浮光。

浮光凝折水,积润疏圆沚。

玉轮涵地开,剑阁连星起。

风烟标迥秀,英灵信多美。

怀德践遗芳,端操惭谋己。

谋己谬观光,牵迹强凄惶。

揆拙迷三省,劳生昧两忘。

弹随空被笑,献楚自多伤。

一朝殊默语,千里易炎凉。

炎凉几迁贸,川陆疲臻凑。

积水架吴涛,连山横楚岫。

风月虽殊昔,星河犹是旧。

姑苏望南浦,邯郸通北走。

北走平生亲,南浦别离津。

潇湘一超忽,洞庭多苦辛。

秋江无绿芷,寒汀有白苹。

***之将何遗,故人漳水滨。

漳滨已辽远,江潭未旋返。

为听短歌行,当想长洲苑。

露金熏菊岸,风佩摇兰坂。

蝉鸣稻叶秋,雁起芦花晚。

晚秋云日明,亭皋风雾清。

独负平生气,重牵摇落情。

占星非聚德,梦月讵悬名。

寂寥伤楚奏,凄断泣秦声。

秦声怀旧里,楚奏悲无已。

郢路少知音,丛台富奇士。

温辉凌爱日,壮气惊寒水。

一顾重风云,三冬足文史。

文史盛纷纶,京洛多风尘。

犹轻五车富,未重一囊贫。

李仙非易托,苏鬼尚难因。

不惜劳歌尽,谁为听阳春。

晚憩田家

转蓬劳远役,披薜下田家。

山形类九折,水势急三巴。

悬梁接断岸,涩路拥崩查。

雾岩沦晓魄,风溆涨寒沙。

心迹一朝舛,关山万里赊。

龙章徒表越,闽俗本殊华。

旅行悲泛梗,离赠折疏麻。

唯有寒潭菊,独似故园花。

出石门

层岩远接天,绝岭上栖烟。

松低轻盖偃,藤细弱丝悬。

石明如挂镜,苔分似列钱。

暂策为龙杖,何处得神仙。

至分陕

陕西开胜壤,召南分沃畴。

列树巢维鹊,平渚下睢鸠。

憩棠疑勿剪,曳葛似攀樛。

至今王化美,非独在隆周。

寓居洛滨对雪忆谢二

(一作洛滨对雪忆谢二兄弟)

旅思眇难裁,冲飙恨易哀。

旷望洛川晚,飘飖瑞雪来。

积彩明书幌,流韵绕琴台。

色夺迎仙羽,花避犯霜梅。

谢庭赏方逸,袁扉掩未开。

高人傥有访,兴尽讵须回。

北眺舂陵

揽辔疲宵迈,驱马倦晨兴。

既出封泥谷,还过避雨陵。

山行明照上,溪宿密云蒸。

登高徒欲赋,词殚独抚膺。

夏日游目聊作

暂屏嚣尘累,言寻物外情。

致逸心逾默,神幽体自轻。

浦夏荷香满,田秋麦气清。

讵***沧浪上,将濯楚臣缨。

同崔驸马晓初登楼思京

丽谯通四望,繁忧起万端。

绮疏低晚魄,镂槛肃初寒。

白云乡思远,黄图归路难。

唯馀西向笑,暂似当长安。

月夜有怀简诸同病

闲庭落景尽,疏帘夜月通。

山灵响似应,水净望如空。

栖枝犹绕鹊,遵渚未来鸿。

可叹高楼妇,悲思杳难终。

叙寄员半千

薄宦三河道,自负十馀年。

不应惊若厉,只为直如弦。

坐历山川险,吁嗟陵谷迁。

长吟空抱膝,短翮讵冲天。

魂归沧海上,望断白云前。

钓名劳拾紫,隐迹自谈玄。

不学多能圣,徒思鸿宝仙。

斯志良难已,此道岂徒然。

嗟为刀笔吏,耻从绳墨牵。

岐路情虽狎,人伦地本偏。

长揖谢时事,独往访林泉。

寄言二三子,生死不来旋。

咏怀古意上裴侍郎

三十二馀罢,鬓是潘安仁。

四十九仍入,年非朱买臣。

纵横愁系越,坎壈倦游秦。

出笼穷短翮,委辙涸枯鳞。

穷经不沾用,弹铗欲谁申。

天子未驱策,岁月几沉沦。

轻生长慷慨,效死独殷勤。

徒歌易水客,空老渭川人。

一得视边塞,万里何苦辛。

剑匣胡霜影,弓开汉月轮。

金刀动秋色,铁骑想风尘。

为国坚诚款,捐躯忘贱贫。

勒功思比宪,决略暗欺陈。

若不犯霜雪,虚掷玉京春。

春夜韦明府宅宴得春字

酌桂陶芳夜,披薜啸幽人。

雅琴驯鲁雉,清歌落范尘。

宿云低迥盖,残月上虚轮。

幸此承恩洽,聊当故乡春。

过张平子墓

西鄂该通理,南阳擅德音。

玉卮浮藻丽,铜浑积思深。

忽怀今日昔,非复昔时今。

日落丰碑暗,风来古木吟。

惟叹穷泉下,终郁羡鱼心。

从军中行路难二首

(一作行军军中行路难、 军中行路难)

君不见封狐雄虺自成群,冯深负固结妖氛。

玉玺分兵征恶少,金坛受律动将军

将军拥旄宣庙略,战士横行静夷落。

长驱一息背铜梁,直指三巴登剑阁。

阁道岧峣起戍楼,剑门遥裔俯灵丘。

邛关九折无平路,江水双源有急流。

征役无期返,他乡岁华晚。

杳杳丘陵出,苍苍林薄远。

途危紫盖峰,路涩青泥坂。

去去指哀牢,行行入不毛。

绝壁千里险,连山四望高。

中外分区宇,夷夏殊风土。

交趾枕南荒,昆弥临北户。

川原绕毒雾,溪谷多*雨。

行潦四时流,崩查千岁古。

漂梗飞蓬不自安,扪藤引葛度危峦。

昔时闻道从军乐,今日方知行路难。

沧江绿水东流驶,炎洲丹徼南中地。

南中南斗映星河,秦川秦塞阻烟波。

三春边地风光少,五月泸中瘴疠多。

朝驱疲斥候,夕息倦樵歌。

向月弯繁弱,连星转太阿。

重义轻生怀一顾,东伐西征凡几度。

夜夜朝朝斑鬓新,年年岁岁戎衣故。

灞城隅,滇池水,天涯望转积,地际行无已。

徒觉炎凉节物非,不知关山千万里。

弃置勿重陈, 征行多苦辛。

且悦清笳杨柳曲,讵忆芳园桃李人。

绛节朱旗分白羽,丹心白刃酬明主。

但令一被君王知,谁惮三边征战苦。

行路难,几千端,无复归云凭短翰,

空馀望日想长安。

(此首一作辛常伯诗)

君不见玉关尘色暗边庭,

铜鞮杂虏寇长城。

天子按剑征馀勇,

将军受脤事横行。

七德龙韬开玉帐,

千里鼍鼓叠金钲。

阴山苦雾埋高垒,

交河孤月照连营。

连营去去无穷极,

拥旆遥遥过绝国。

阵云朝结晦天山,

寒沙夕涨迷疏勒。

龙鳞水上开鱼贯,

马首山前振雕翼。

长驱万里詟祁连,

分麾三命武功宣。

百发乌号遥碎柳,

七尺龙文迥照莲。

春来秋去移灰琯,

兰闺柳市芳尘断。

雁门迢递尺书稀,

鸳被相思双带缓。

行路难,行路难,

誓令氛祲静皋兰。

但使封侯龙额贵,

讵随中妇凤楼寒。

(同辛常伯作)

帝京篇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

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

皇居帝里崤函谷,鹑野龙山侯甸服。

五纬连影集星躔,八水分流横地轴。

秦塞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

桂殿嵚岑对玉楼,椒房窈窕连金屋。

三条九陌丽城隈,万户千门平旦开。

复道斜通鳷鹊观,交衢直指凤凰台。

剑履南宫入,簪缨北阙来。

声名冠寰宇,文物象昭回。

钩陈肃兰戺,璧沼浮槐市。

铜羽应风回,金茎承露起。

校文天禄阁,习战昆明水。

朱邸抗平台,黄扉通戚里。

平台戚里带崇墉,炊金馔玉待鸣钟。

小堂绮帐三千户,大道青楼十二重。

宝盖雕鞍金络马,兰窗绣柱玉盘龙。

绣柱璇题粉壁映,锵金鸣玉王侯盛。

王侯贵人多近臣,朝游北里暮南邻。

陆贾分金将宴喜,陈遵投辖正留宾。

赵李经过密,萧朱交结亲。

丹凤朱城白日暮,青牛绀幰红尘度。

侠客珠弹垂杨道,倡妇银钩***桑路。

倡家桃李自芳菲,京华游侠盛轻肥。

延年女弟双凤入,罗敷使君千骑归。

同心结缕带,连理织成衣。

春朝桂尊尊百味,秋夜兰灯灯九微。

翠幌珠帘不独映,清歌宝瑟自相依。

且论三万六千是,宁知四十九年非。

古来荣利若浮云,人生倚伏信难分。

始见田窦相移夺, 俄闻卫霍有功勋。

未厌金陵气,先开石椁文。

朱门无复张公子,灞亭谁畏李将军。

相顾百龄皆有待,居然万化咸应改。

桂枝芳气已销亡,柏梁高宴今何在。

春去春来苦自驰,争名争利徒尔为。

久留郎署终难遇,空扫相门谁见知。

当时一旦擅豪华,自言千载长骄奢。

倏忽抟风生羽翼,须臾失浪委泥沙。

黄雀徒巢桂,青门遂种瓜。

黄金销铄素丝变,一贵一贱交情见。

红颜宿昔白头新,脱粟布衣轻故人。

故人有湮沦,新知无意气。

灰死韩安国,罗伤翟廷尉。

已矣哉,归去来。

马卿辞蜀多文藻,扬雄仕汉乏良媒。

三冬自矜诚足用,十年不调几邅回。

汲黯薪逾积, 孙弘阁未开。

谁惜长沙傅,独负洛阳才。

畴昔篇

少年重英侠,弱岁贱衣冠。

既托寰中赏,方承膝下欢。

遨游灞水曲,风月洛城端。

且知无玉馔,谁肯逐金丸。

金丸玉馔盛繁华,自言轻侮季伦家。

五霸争驰千里马,三条竞骛七香车。

掩映飞轩乘落照,参差步障引朝霞。

池中旧水如悬镜,屋里新妆不让花。

意气风云倏如昨,岁月春秋屡回薄。

上苑频经柳絮飞,中园几见梅花落。

当时门客今何在,畴昔交朋已疏索。

莫教憔悴损容仪,会得高秋云雾廓。

淹留坐帝乡,无事积炎凉。

一朝披短褐,六载奉长廊。

赋文惭昔马,执戟叹前扬。

挥戈出武帐,荷笔入文昌。

文昌隐隐皇城里,由来奕奕多才子。

潘陆词锋骆驿飞,张曹翰苑纵横起。

卿相未曾识,王侯宁见拟。

垂钓甘成白首翁,负薪何处逢知己。

判将运命赋穷通,从来奇舛任西东。

不应永弃同刍狗,且复飘飖类转蓬。

容鬓年年异,春华岁岁同。

荣亲未尽礼,徇主欲申功。

脂车秣马辞乡国,萦辔西南使邛僰。

玉垒铜梁不易攀,地角天涯眇难测。

莺啭蝉吟有悲望,鸿来雁度无音息。

阳关积雾万里昏,剑阁连山千种色。

蜀路何悠悠,岷峰阻且修。

回肠随九折,迸泪连双流。

寒光千里暮,露气二江秋。

长途看束马,平水且沉牛。

华阳旧地标神制,石镜蛾眉真秀丽。

诸葛才雄已号龙,公孙跃马轻称帝。

五丁卓荦多奇力,四士英灵富文艺。

云气横开八阵形,桥形遥分七星势。

川平烟雾开,游戏锦城隈。

墉高龟望出,水净雁文回。

寻姝入酒肆,访客上琴台。

不识金貂重,偏惜玉山颓。

他乡冉冉消年月,帝里沈沈限城阙。

不见猿声助客啼,唯闻旅思将花发。

我家迢递关山里,关山迢递不可越。

故园梅柳尚馀春,来时勿使芳菲歇。

解鞅欲言归, 执袂怆多违。

北梁俱握手,南浦共沾衣。

别情伤去盖, 离念惜徂辉。

知音何所托,木落雁南飞。

回来望平陆, 春来酒应熟。

相将菌阁卧青溪,且用藤杯泛黄菊。

十年不调为贫贱,百日屡迁随倚伏。

只为须求负郭田,使我再干州县禄。

百年郁郁少腾迁,万里遥遥入镜川。

涘江拂潮冲白日,淮海长波接远天。

丛竹凝朝露,孤山起暝烟。

赖有边城月,常伴客旌悬。

东南美箭称吴会,名都隐轸三江外。

涂山执玉应昌期,曲水开襟重文会。

仙镝流音鸣鹤岭,宝剑分辉落蛟濑。

未看白马对芦刍,且觉浮云似车盖。

江南节序多,文酒屡经过。

共踏春江曲,俱唱***菱歌。

舟移疑入镜,棹举若乘波。

风光无限极,归楫碍池荷。

眺听烟霞正流眄,即从王事归舻转。

芝田花月屡裴回,金谷佳期重游衍。

登高北望嗤梁叟,凭轼西征想潘掾。

峰开华岳耸疑莲,水激龙门急如箭。

人事谢光阴,俄遭霜露侵。

偷存七尺影,分没九泉深。

穷途行泣玉,愤路未藏金。

茹荼空有叹,怀橘独伤心。

年来岁去成销铄,怀抱心期渐寥落。

挂冠裂冕已辞荣,南亩东皋事耕凿。

宾阶客院常疏散,蓬径柴扉终寂寞

自有林泉堪隐栖,何必山中事丘壑。

我住青门外,家临素浐滨。

遥瞻丹凤阙,斜望黑龙津。

荒衢通猎骑,穷巷抵樵轮。

时有桃源客,来访竹林人。

昨夜琴声奏悲调,旭旦含颦不成笑。

果乘骢马发嚣书,复道郎官禀纶诰。

冶长非罪曾缧绁,长孺然灰也经溺。

高门有阅不图封,峻笔无闻敛敷妙。

适离京兆谤,还从御史弹。

炎威资夏景,平曲况秋翰。

画地终难入,书空自不安。

吹毛未可待,摇尾且求餐。

丈夫坎壈多愁疾,契阔迍邅尽今日。

慎罚宁凭两造辞,严科直挂三章律。

邹衍衔悲系燕狱,李斯抱怨拘秦桎。

不应白发顿成丝,直为黄沙暗如漆。

紫禁终难叫,朱门不易排。

惊魂闻叶落,危魄逐轮埋。

霜威遥有厉,雪枉遂无阶。

含冤欲谁道,饮气独居怀。

忽闻驿使发关东,传道天波万里通。

涸鳞去辙还游海,幽禽释网便翔空。

舜泽尧曦方有极,谗言巧佞傥无穷。

谁能跼迹依三辅,会就商山访四翁。

代郭氏答卢照邻

迢迢芊路望芝田,眇眇函关恨蜀川。

归云已落涪江外,还雁应过洛水瀍。

洛水傍连帝城侧,帝宅层甍垂凤翼。

铜驼路上柳千条,金谷园中花几色。

柳叶园花处处新,洛阳桃李应芳春。

妾向双流窥石镜,君住三川守玉人。

此时离别那堪道,此日空床对芳沼。

芳沼徒游比目鱼,幽径还生拔心草。

流风回雪傥便娟,骥子鱼文实可怜。

掷果河阳君有分,货酒成都妾亦然。

莫言贫贱无人重,莫言富贵应须种。

绿珠犹得石崇怜,飞燕曾经汉皇宠。

良人何处醉纵横,直如循默守空名。

倒提新缣成慊慊,翻将故剑作平平。

离前吉梦成兰兆,别后啼痕上竹生。

别日分明相约束,已取宜家成诫勖。

当时拟弄掌中珠,岂谓先摧庭际玉。

悲鸣五里无人问,肠断三声谁为续。

思君欲上望夫台,端居懒听将雏曲。

沉沉落日向山低,檐前归燕并头栖。

抱膝当窗看夕兔,侧耳空房听晓鸡。

舞蝶临阶只自舞,啼鸟逢人亦助啼。

独坐伤孤枕,春来悲更甚。

峨眉山上月如眉,濯锦江中霞似锦。

锦字回文欲赠君,剑壁层峰自***。

平江淼淼分清浦,长路悠悠间白云。

也知京洛多佳丽,也知山岫遥亏蔽。

无那短封即疏索,不在长情守期契。

传闻织女对牵牛,相望重河隔浅流。

谁分迢迢经两岁,谁能脉脉待三秋。

情知唾井终无理,情知覆水也难收。

不复下山能借问,更向卢家字莫愁。

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

玄都五府风尘绝,碧海三山波浪深。

桃实千年非易待,桑田一变已难寻。

别有仙居对三市,金阙银宫相向起。

台前镜影伴仙娥,楼上箫声随凤史。

凤楼迢递绝尘埃,莺时物色正裴回。

灵芝紫检参差长,仙桂丹花重叠开。

双童绰约时游陟,三鸟联翩报消息。

尽言真侣出遨游,传道风光无限极。

轻花委砌惹裾香,残月窥窗觇幌色。

个时无数并妖妍,个里无穷总可怜。

别有众中称黜帝,天上人间少流例。

洛滨仙驾启遥源,淮浦灵津符远筮。

自言少小慕幽玄,只言容易得神仙。

佩中邀勒经时序,箫里寻思复几年。

寻思许事真情变,二人容华识少选。

漫道烧丹止七飞,空传化石曾三转。

寄语天上弄机人,寄语河边值查客,

乍可匆匆共百年,谁使遥遥期七夕

想知人意自相寻,果得深心共一心。

一心一意无穷已,投漆投胶非足拟。

只将羞涩当风流,持此相怜保终始。

相怜相念倍相亲,一生一代一双人。

不把丹心比玄石,惟将浊水况清尘。

只言柱下留期信,好欲将心学松蕣。

不能京兆画蛾眉,翻向成都骋驺引。

青牛紫气度灵关,尺素赩鳞去不还。

连苔上砌无穷绿,修竹临坛几处斑。

此时空床难独守,此日别离那可久。

梅花如雪柳如丝,年去年来不自持。

初言别在寒偏在,何悟春来春更思。

春时物色无端绪,双枕孤眠谁分许。

分念娇莺一种啼,生憎燕子千般语。

朝云旭日照青楼,迟晖丽色满皇州。

落花泛泛浮灵沼,垂柳长长拂御沟。

御沟大道多奇赏,侠客妖容递来往。

宝骑连花铁作钱,香轮骛水珠为网。

香轮宝骑竞繁华,可怜今夜宿倡家。

鹦鹉杯中浮竹叶,凤凰琴里落梅花。

许辈多情偏送款,为问春花几时满。

千回鸟信说众诸,百过莺啼说长短。

长短众诸判不寻,千回百过浪关心。

何曾举意西邻玉,未肯留情南陌金。

南陌西邻咸自保,还辔归期须及早。

为想三春狭斜路,莫辞九折邛关道。

***令白里似长安,须使青牛学剑端。

苹风入驭来应易,竹杖成龙去不难。

龙飙去去无消息,鸾镜朝朝减容色。

君心不记下山人,妾欲空期上林翼。

上林三月鸿欲稀,华表千年鹤未归。

不分淹留桑路待,只应直取桂轮飞。

王勃(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