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妙天下打一动物,语妙天下中国文学

tamoadmin 成语之最 2024-06-09 0
  1. 李善语这个名字的含义
  2. 四字成语后面两个字是一切
  3. 语用文言文
  4. 语的几种解释
  5. 朱自清的文学作品《说话》的内容
  6. 语四字成语开头的成语?
  7. 幽默一词是从什么语言引进来的

妙笔生花、精妙绝伦、妙语连珠、锦囊妙计、灵丹妙药、神机妙算、妙绝时人、妙手偶得、 妙手回春、妙趣横生、奥妙无穷、妙不可言、妙手丹青、妙言要道、妙语解烦、妙算神机、妙舞清歌、妙想天开、妙语惊人、惟妙惟肖、语妙天下、维妙维肖、唯妙唯肖、玄妙莫测、丹青妙手、生花妙笔、要言妙道、神术妙计、玄妙无穷、巧妙绝伦、穷妙极巧、绝妙好词、精妙入神、绝妙好辞、余妙绕梁、妙喻取譬、妙药灵丹、 妙龄驰誉、妙绝一时、妙策如神、妙处不传、妙手空空、妙语解颐、 见势不妙、莫明其妙、莫名其妙、曲尽其妙、埒才角妙、匠心独妙、穷极要妙、曲尽奇妙、神算妙计、个中妙趣、闳意妙指、回春妙手、慧心妙舌、清歌妙舞、殊形妙状、***妙算、生花妙语、神术妙法、神术妙策、神谋妙算、神谋妙策、神机妙术、神机妙策、轻歌妙舞、隽言妙语、清辞妙句、玄关妙理、神机妙用、神工妙力、言语妙天下、玄妙入神、语妙绝伦、神妙莫测、谈玄说妙、惟肖惟妙、造微入妙、穷极其妙、搜奇选妙、体贴入妙、埒材角妙、一台二妙、各有巧妙不同、运用之妙,在于一心、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

扩展资料:

一、妙

语妙天下打一动物,语妙天下中国文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读音:[miào]

部首:女?

释义:

1.好;美妙:~品。~境。~不可言。这个办法真~。

2.神奇;巧妙;奥妙:~计。~策。~用。~算。~诀。~手回春。莫名其~。

3.姓。

二、带妙字成语例举

(一)妙笔生花

拼音 miào bǐ shēng huā

解释 生花:长出花朵。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

出处 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十:“李太白少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二)精妙绝伦

拼音 jīng miào jué lún

解释 绝伦:没有比得上的。精致美妙;无与伦比。形容极为精妙。

出处 宋?周密《武林旧事 灯品》:“灯只至多,苏、福为冠,新安晚出,精妙绝伦。”?

(三)妙语连珠

拼音 miào yǔ lián zhū

解释 连珠:串珠;像珠子一样一个接一个串接着。巧妙风趣的话一个接一个。

出处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54章:“他出口成章,妙语连珠,常常使众人大饱耳福。”?

(四)锦囊妙计

拼音 jǐn náng miào jì

解释 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锦囊:用锦做成的袋子。原指封在锦囊中的神机妙策;现比喻能及时解决危急或疑难问题的好办法。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4回:“汝保主公入吴,当领此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依次而行。”?

(五)灵丹妙药

拼音 líng dān miào yào

解释 丹:按药方制成的颗粒状或粉末状的中药;或是精炼的成药;灵丹:灵验;妙:指有特殊效力。能医治百病的灵验有效的药。比喻能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出处 元 无名氏《玩江亭》第二折:“灵丹妙药都不用,吃的是生姜大蒜辣憨葱。” 9

(六)神机妙算

拼音 shén jī miào suàn

解释 形容预料准确;善于估计形势;决定策略。

出处 宋 赵佶《念奴娇》:“妙算神机,须信道,国手都无勍敌。”?

李善语这个名字的含义

语文是个杠杆,不可小觑,学好语文,我们才能读懂其他科目的题目要求,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语文学习的 心得体会 范文三篇,快来看看吧。

? 语文学习的心得体会

?我参加“国培***——初中语文”的培训,辛苦、兴奋而又期待。

?指导老师班为我们介绍了一位位有着各种优秀头衔的专家时,我认识到自己有幸加入了一个专业、规范、有着先进理念的培训队伍。这十天的的培训必将改变我语文教育的专业化成长之路!

?听了老师的专题讲座,使我认识到要让学生有创新精神,那么教师首先必须要有创新意识和能力。怎样才能有做到这些呢?我想到的是:厚基础,广才学,薄名利,远物欲,乐在其中。

?睿智的老师,让我们见识到了来自中国顶级中学(清大附中)语文教师的风***:在质疑中辩词义,在思索中排语序,在快乐中练铺叙,在分析中写题记!在这堂示范课中,我们初步认识了教育的理念:真实、自由、个性;学习了老师新语文教育的方法:举三反一、“咬文嚼字”,美读吟诵,化意为字,真实自由,重文写白。

?我理想中的语文课是细腻又深刻,美好又真实,新颖又严谨的,是充满人文主义教育和审美教育的,是启迪学生智慧,引领学生理想的。是啊,新的时代需要新的理念和精神,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应抛开***和功利主义的诱惑,积极吸取先进的课改成果,投身新课改的浪潮,努力学习,让自己的语文教育思想在反思中建设,在实践中成长。尽管前面的路是曲折的,甚至是泥泞的,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要从头做起,有自信,能坚持,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一定会焕发出生命活力,我们的语文教育一定会迎来一个崭新的明天!当然,还要感谢老师,你们真的辛苦了,想余下的几天学习会更加的精彩!

? 语文学习的心得体会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由全国新学校研究中心负责人李希贵教授亲自策划指导并积极推动的重点课题。此课题已在北京海淀区和山东潍坊市两个实验区实施两年,成效显著。用本人肤浅的认识对“主题学习”的实施策略进行简洁概括的话,即“主题学习”通过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节约课堂时间;利用节约的课堂时间阅读主题丛书,实现大量阅读,实现课内的课外阅读,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的目的。

?(一)打破常规的“自主互助式学习”,实现了将课堂三分之二的时间还给学生。

?“主题学习”强调语文是学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强***师不要教得太多,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将教材的学习时间压缩到原来的三分之一。若按传统的常规式教学是不能实现的,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课型,有一篇带多篇的,也有整个单元推进的,有先学教材后阅读实验教材的,也有先阅读主题学习丛书后学习教材的,还有同时进行比较阅读的。这些课堂的共同理念或者说课堂体现出的是“自主互助式学习”。

?通过听课和与实验教师交流,“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课堂结构有以下五个环节。

?1.欣赏:找到你最喜欢的文章,问一问自己,你为何会喜欢这些文章?

?2.分享:同伴间互相介绍自己所喜欢的文章及喜欢的理由。

?3.诵读:将自己喜欢的文段反复大声朗读,对特别喜欢的部分能够背诵。

?比较:尽管每一单元所选文章属同一主题,但通过比较,找出文章之间更多的不同。

?模仿:如果有兴趣,可以模仿其中文章练笔。

?课内阅读主题丛书,实现大量阅读,实现课内的课外阅读。我们的教材,不论是人教版还是其他版本,多是按照单元编排的,每一个教学单元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教学重难点上基本上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主题学习”围绕课本上的单元主题选择材料,编成主题丛书。主题丛书的编写紧紧围绕课本上的单元主题选择材料,围绕单元主题选择几十篇相关、相近、相似甚至相对、相反、相连续的文章,这些文章照顾到古今中外,注意到文言的,白话的,诗歌的,***的,散文的等等,每一篇文章后面都围绕单元的重难点编写了阅读提示。5--9年级每个学期都有7本书,例如五年级下学期的7本书分别是《走进西部》、《金色童年》、《语妙天下》、《回眸感动》、《天门灵秀》《母亲的作业》《美丽地球村》,分别针对教材的七个单≡,每单元编写一本,约15-18万字,七本就是100多万字,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量。主题丛书保障了学生有书可读,课内阅读主题丛书,保障了学生的阅读量也保障了教师对学生阅读的指导。

?(二)“语文主题学习”对我们的借鉴意义。

?我们的语文课堂是不是该变一变了。一个学期盯着一本教材教、学、练习、巩固,有了深度厚度,失去了广度。

?大量阅读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首先保证学生有书可读,其次是有时间读,再就是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学生在大量阅读中,认识巩固生字;在大量阅读中锻炼阅读能力;在大量阅读中积累语言,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大量阅读中提高人文素养、语文素养。

?在课题的实施管理方面,“区域推进”是非常好的经验。通过修改对学校、教师的评价方式,如取消部分不合理的常规检查,对教师的备课,学生作业形式进行改变,为实验学校解开了束缚,扫清了障碍,提高了实验学校参与热情。对实验学校的调研,及时掌握、指导实验的开展,又完成了“由下到上”的转变。由此可看出“由上到下”利于课题的开展,“由下到上”利于发现解决课题开展中的问题,利于课题的推进。

?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一定会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借鉴他们的有益经验,把自己的语文教学变得更加富有成效。

语文学习的心得体会

?通过此次学习,我心中感触很深。首先,增强了我的责任意识。俗话说:责任重于泰山。作为一名教师,学生是我们直接的教育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要想教育好学生,增强责任意识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强烈责任心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教育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同时又是环环相扣的过程。

?一个环节出现缺陷会给其他环节构成困难,从而影响学生的正常成长。我们教师应该立足现今,着眼未来,以苦为乐,甘于寂寞,勤勤恳恳,充当人梯,负起我们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为后代着想,为家长负责,为学生负责,为我们祖国千秋大业负责。其次,要提升教师的素质,懂得尊重和激励学生。尊重和激励学生,可以启发学生的心灵、思维。著名的心理学家雷耳评论说:称赞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他,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但是我们大多数的人,只是敏于躲避别人的冷言冷语,而我们自己却吝于把赞许的温暖阳光给与别人。

?这也是一次难得的教育培训,我体会到教学应该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亲自去体验、尝试,来逐渐打下学会生活、学会学习的基础,从各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为重点。上课的教师自身素质要高,驾驭课堂能力要强,对于学生错误性的认识,教师能够及时予以讲解。另外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提问题时要有针对性,让学生有的放矢;幽默、流畅、优美的语言也很有吸引力。教师要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等等。”每一节课,都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我逐渐明白:语文姓“语”,语文教学要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练习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提高人文素养。要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阅读教学重视“表达”,最好的方法是结合课文教学,设计各种形式的表达练习,让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积累,使理解和表达、积累和表达获得多赢。

?我们也深深地意识到:从事教育工作的每位同志都是一颗螺丝钉,担负着自己的职责和责任;工作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任何失误,都可能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影响,造成学生终生遗憾,甚至酿成事故。为此,对待每一项工作,学校每位教职员工都要努力做到小心示范,认真育人。永远记住: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样样做楷模。

?我们还应学习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观念,联系各界教育力量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也只有这样,我们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得到健康和谐、又好又快地发展,我们才能够早日造就我们宿迁教育的“高山”。教育改革的浪潮正向我们涌来,我们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我愿意在小学教育这块充满生命力的园地里努力耕耘,为教育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用自己的爱心去关爱每一名学生,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交流,快乐成长。有人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说,教师的工作是最需要良心的。这颗良心就叫责任。我们将永远凭着这颗良心,把无私的爱和无限的责任奉献给学生!

四字成语后面两个字是一切

李善语

文化印象96 分。(主要参考成语、诗词、名言、名人用字等因素)

五格数理80 分。(主要参考了名字用字的姓名学笔画组合的搭配关系)

用字的意义:

善:善良,品德好,友好,友善。表示吉利、上升的意思。意为善良、友好、高明、善于。(此字在人名库***出现约:129,590次)

《说文解字》释云:善,吉也。

语:谈论;议论;辩论。(此字在人名库***出现约:15,760次)

《说文解字》释云:论也。从言吾声。

总评:

善此字能较好的与您的姓氏搭配。

语此字能较好的与起名用字善搭配。

字义善表示美好、长于、慎重;语表示语妙绝伦、语妙天下、妙语如珠,意义优美。

音律李、善、语的读音是lǐ、shàn、yǔ,声调为上声、去声、上声,音律优美,朗朗上口。

字型李为上下结构,姓名学笔画7画;善为上下结构,姓名学笔画12画;语为左右结构,姓名学笔画14画;字型优美,利于书写。

五格该名字的五格笔画搭配为7-12-14,五格俱佳。

意蕴成语嘉言善状 莺啼燕语扩展了名字的意境。

文化印象:成语释名、趣味解释、名言名句和名人用字

成语释名:

嘉言善状 莺啼燕语   善文能武 豪言壮语(解释)

明眸善睐 语妙绝伦   善始善终 燕语莺声(解释)

趣味解释:

善文能武 · 语妙天下

至善至美 · 鸟语花香

乐善好义 · 燕语莺声

择善而行 · 燕语喃喃

名言名句:

善良,是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

-美国 马克·吐温

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曹植《洛神赋》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铃》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屈原《九歌 山鬼》

名言名句

名人用字:

李善兰:(1810年-1882年),字壬叔,号秋纫,为中国近代数学家的前驱,清代数学史上的杰出代表。

郑善夫:(1485年-1523年),字继之,号少谷。明代儒学家(阳明学),诗人。

王语嫣:金庸***《天龙八部》中的奇女子,她不仅温婉美丽,秀雅绝俗,清丽可人,乃天下间绝美的女子,更奇绝的是她精通天下武功门派,且各式武功招法及精要处,无不洞知。

林语堂:(1895年-1***6年),中国文学家、发明家。

传统解析:五行八字、属相、五格数理

五行、属相分析:

温馨提示:由于您没有指定详细的出生日期和时间,故此信息无法获取。因为五行八字需要提供详细的生日信息才能进行推算!

五行属相

>>五行、五格、生肖起名 五格数理解析:

结构解析外格 15

(阳土)  1李 7善 12语 14天格 8

(阴金)人格 19

(阳水)地格 26

(阴土)总格 33 (阳火)天格数是先祖留传下来的,其数理对人影响不大。

地格数又称前运,影响人中年(36岁)以前的活动力。

人格数又称主运,是整个姓名的中心点,影响人的一生命运。

外格又称变格,影响人的社交、智慧等,其数理不用重点去看。

总格又称后运,影响人中年(36岁)以后的命运。

天格8解析意志刚健的勤勉发展数。

地格26解析变怪奇异的豪侠数。

人格19解析反应机敏,先声夺人数。

外格15解析福寿双全的立身兴家数。

总格33解析家门隆昌的才德开展数。

三才解析

(天人地)虽可获得成功发展,但需注意脚踏实地、稳中前进

基础运解析

(人地)表面看来安定,但随时可能陷入不安定之中。

成功运解析

(人天)受父辈的惠泽,有意外的照顾。

人际关系

(人外)有积极进取的勇气,但注定有阻碍,困难。吉数者并能努力而行的人,终能成功。

上述分析仅供参考!

语用文言文

1. 四字成语后两个字一样的成语有哪些

小心翼翼xiǎo xīn yì yì

[释义] 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翼翼:恭敬慎重的样子。

[语出] 《诗经·大雅·大明》:“维此文王;小心翼翼。”郑玄笺:“小心翼翼;恭慎貌。”

[辨形抄] 翼;不能写作“冀”。

[近义] 小心谨慎 谨小慎微

[反义] 粗心大意 毛手毛脚

[用法] 多用来形容人的举动轻且谨慎。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 偏正式。

[辨析] ~和“战战兢兢”;都具有“小心谨慎”的意思;但~含有zd崇敬的意思;“战战兢兢”含有害怕的意思。

[例句]

①工作人员把运往灾区的医药用品~地搬到直升飞机上。

②在老师面前;你不必总是~。

2. 四字成语有两个字是指人或物

一、关于人的成语:(1)萧规曹随:成语中“萧”字是指西汉时期开国名将萧何,“曹”字是指西汉萧何后的丞相曹参。

这个成语的含义为萧何创立了规章制度,死后,曹参做了宰相,仍照着实行。比喻按照前任的成规办事。

(2)管鲍之交:成语中“管”字是指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管仲,“鲍”字是指春秋时期齐国大夫鲍叔牙。这个成语的含义为春秋时,齐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

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3)江郎才尽:成语中“江郎”是指江淹,南朝著名文学家、散文家,历仕三朝。

成语的含义指年轻时很有才气,到晚年文思 渐渐衰退,比喻才思减退。(4)东施效颦:成语中“东施”是指越国的丑女,从前西施心口疼痛而皱着眉头在邻里间行走,邻里的一个丑女人看见了认为皱着眉头很美,回去后也在邻里间捂着胸口皱着眉头。

成语的含义为比喻模仿别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丑。有时也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根底差,学别人的长处没有学到家。

(5)伯乐相马:成语中“伯乐”是指相传为秦穆公时的人,姓孙名阳,善相马。伯乐善于发现千里马。

成语含义为指个人或集体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6)夜郎自大:成语中“夜郎”是指古时汉代夜郎国的国君。

成语含义为比喻骄傲无知的肤浅自负或自大行为。(7)毛遂自荐:成语中“毛遂”是指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的门客毛遂。

成语含义为平原君之门下食客毛遂自荐跟随前往楚国游说。后用「毛遂自荐」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推荐去做某项工作。

(8)孟母三迁:成语中”孟母“是指孟轲的母亲,孟轲就是孟子,儒家的代表人物。成语含义为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竭尽全力培养孩子。

(9)叶公好龙:成语中”叶公“是指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成语含义为比喻自称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甚至是惧怕、反感。

二、关于物的成语:(1)鸟尽弓藏:成语中”鸟“是指鸟雀,”弓“是指长弓。成语含义为是说鸟打完了把弓藏起来。

比喻事情成功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过河拆桥。(2)草船借箭:成语中”船”是指船舶,“箭”是指弓箭中的羽箭。

成语含义为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3)开天辟地:成语中“天”是指天空,“地”是指大地。

成语含义为古代神话传说:***氏开辟天地,开始有人类历史。后常比喻空前的,自古以来没有过的。

(4)卧薪藏胆:成语中“薪”是指稻草,“胆”是指苦胆。成语含义为原指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

(5)过河拆桥:成语中“河”是指大河、江河,“桥”是指河面上的木桥。成语含义为自己过了河,便把桥拆掉。

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曾经帮助自己的人一脚踢开。(6)破釜沉舟:成语中“釜”是指古代军人煮饭的锅,“舟”是指船。

成语含义为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7)偃旗息鼓:成语中“旗”是指古代战争时用的旌旗,“鼓”是指战鼓。

成语含义为原意指放倒军旗,停止击鼓,做出不准备战斗的***象。现多指不做声响。

(8)一叶障目:成语中“叶”是指树叶,“目”是指眼睛。成语含义为一片叶子挡在眼前会让人看不到外面的广阔世界。

比喻被局部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9)唇亡齿寒:成语中“唇”是指嘴唇,“齿”是指牙齿。

成语含义为唇亡齿寒,唇没有了,牙齿就寒冷。比喻双方休戚相关,荣辱与共。

(10)打草惊蛇:成语中“草”是指草丛,“蛇”是指动物蛇。成语含义为打动草丛惊走蛇,原指惩罚了别人,也警戒了自己。

后喻指做事不密,致使人有所戒备。(11)买椟还珠:成语中“椟”是指木匣子,“珠”是指珍珠。

成语含义为原意是买来装珍珠的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买者取舍不当,次要的东西比主要的还要好。

(12)按图索骥:成语中“图”是指图画,“骥”是指马。成语含义为按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找好马,比喻按照线索寻找,也比喻办事机械、死板。

(13)以卵击石:成语中“卵”是指鸡蛋,“石”是指石头。成语含义为拿蛋去碰石头。

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14)指鹿为马:成语中“鹿”和“马”就是指动物鹿和马。

成语含义为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15)水滴石穿:成语中”水“是指水滴,”石“是指石头。成语含义为用来形容老百姓所受的灾难,像水那样越来越深,像火那样越来越热。

比喻人民生活极端痛苦。(16)亡羊补牢:成语中”羊“是指绵羊,”牢“是指羊圈。

成语含义为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3. 四字成语后面两个是天下的有那些成语

澄清天下指整肃政治,清楚奸佞,使天下复归太平独步天下独步:独一无二,特别突出。

超群出众,无人可比。横行天下横行:纵横驰骋,毫无阻挡。

形容遍行天下,有受阻碍。亦形容东征西战,到处称强,没有敌手。

甲冠天下甲冠:第一。称雄天下。

形容人或事物十分突出,无与伦比。经纬天下经,纬:治理。

指治理国家。名满天下天下闻名。

形容名声极大。名高天下比喻全国闻名。

平治天下平:平定;天下:指全中国。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

扫除天下扫除:消除,肃清。肃清坏人,安定社会。

势倾天下形容权势极大,压倒一切人。桃李满天下桃李:指培养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

比喻学生很多,各地都有。无敌于天下天下都没有对手。

形容力量强大无比。席卷天下形容力量强大,控制了全国。

一匡天下匡:纠正;天下:原指周天子统治所及的地方,即整个中国。纠正混乱局势,使天下安定下来。

言语妙天下形容言语非常精妙。语妙天下形容言语精妙无比。

纵横天下〖解释〗在天下任意往来,没有阻挡。 一统天下〖解释〗天下:指全国。

原指统一的国家,现多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机构不贯彻上级意图而形成的独立王国。也泛指为少数人所霸占的某一领域。

半部论语治天下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包打天下包:承担全部任务,负责完成。

将打天下的整个任务承担下来。常指人逞强争胜。

驰名天下驰:传扬。形容名声传播得很远。

功盖天下功劳天下第一。怀柔天下使天下归服。

怀柔:旧指统治者用政治手腕笼络人心,使之归服。浪迹天下浪迹:到处流浪。

到处流浪,足迹遍天下。权倾天下权势压倒天下。

形容权势极大。威震天下威:威势或威望。

震:震动。威势或威望震动天下。

亦作“威振天下”。无敌天下天下都没有对手。

疑误天下疑:怀疑。令天下迷惑不解。

誉满天下美好的名声天下皆知。亦作“誉满全球”、“誉满寰中”、“誉塞天下”。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出处解释旧时认为有知识的人即使待在家里,也能知道外面发生的事情。示例故事。

4. 四字成语的第二个字是能的有哪些

量能授官liàng néng shòu guān

出处:《荀子·君道》:“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

意思:根据人的能力大小而授予适当官职。

难能可贵nán néng kě guì

出处:宋·苏轼《荀卿论》:“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智,此三子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

意思:难能:极难做到。指不容易做到的事居然能做到,非常可贵。

勤能补拙qín néng bǔ zhuō

出处:宋·邵雍《弄笔吟》:“弄***像真终是***,将勤补拙总轮勤。”

意思:勤奋能够弥补不足。

熟能生巧shú néng shēng qiǎo

意思: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

未能免俗wèi néng miǎn sú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晋书·阮咸传》:“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意思:没能够摆脱开自己不以为然的风俗习惯。

无能为力wú néng wéi lì

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此罪至重,微我难解脱,即释迦牟尼亦无能为力也。”

意思:不能施展力量。指使不上劲或没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情、解决某个问题。

无能为役wú néng wéi yì

出处:《左传·成公二年》:“此城濮之赋也。有先君之明与先大夫之肃,故捷。克于先大夫,无能为役。”

意思:役:役使。简直连供给他们役使都不配。自谦才干远不能和别人相比。

不能自拔bù néng zì bá

出处:《宋书·刘义恭传》:“世祖前锋至新亭,劭挟义恭出战,恒录在左右,故不能自拔。”

意思:拔:摆脱。不能主动地从痛苦、错误或罪恶中解脱出来。

不能自已bù néng zì yǐ

出处:唐·卢照邻《寄裴舍人书》:“慨然而咏‘富贵他人合,贫贱亲戚离’,因泣下交颐,不能自已。”

意思:已:停止。指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

材能兼备cái néng jiān bèi

出处: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三折:“王焕也空学的文武双全,培养得材能兼备。”

意思:材:通“才”。才智和能力都具备。

力能扛鼎lì néng gāng dǐng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籍(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意思:扛:用双手举起沉重的东西。鼎:三足两耳的青铜器。形容气力特别大。亦比喻笔力雄健。

5. 后两个字是(天下)的四字成语或词语有哪些(形容人很厉害的)

澄清天下 指整肃政治,清楚奸佞,使天下复归太平

独步天下 独步:独一无二,特别突出。超群出众,无人可比。

横行天下 横行:纵横驰骋,毫无阻挡。形容遍行天下,有受阻碍。亦形容东征西战,到处称强,没有敌手。

滑天下之大稽 强调事情非常滑稽可笑(带讽刺意味)。

甲冠天下 甲冠:第一。称雄天下。形容人或事物十分突出,无与伦比。

经纬天下 经,纬:治理。指治理国家。

名满天下 天下闻名。形容名声极大。

名高天下 比喻全国闻名。

冒天下之大不韪 不韪:不是,错误。去干普天下的人都认为不对的事情。指不顾舆论的遣责而去干坏事。

平治天下 平:平定;天下:指全中国。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

扫除天下 扫除:消除,肃清。肃清坏人,安定社会。

势倾天下 形容权势极大,压倒一切人。

包打天下 包:承担全部任务,负责完成。将打天下的整个任务承担下来。常指人逞强争胜。

驰名天下 驰:传扬。形容名声传播得很远。

功盖天下 功劳天下第一。

怀柔天下 使天下归服。怀柔:旧指统治者用政治手腕笼络人心,使之归服。

浪迹天下 浪迹:到处流浪。到处流浪,足迹遍天下。

权倾天下 权势压倒天下。形容权势极大。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指本来没有事,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

天下归心 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悦诚服。

天下莫敌 见“天下无敌”。

威震天下 威:威势或威望。震:震动。威势或威望震动天下。亦作“威振天下”。

无敌天下 天下都没有对手。

疑误天下 疑:怀疑。令天下迷惑不解。

誉满天下 美好的名声天下皆知。亦作“誉满全球”、“誉满寰中”、“誉塞天下”。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 出处解释旧时认为有知识的人即使待在家里,也能知道外面发生的事情。示例故事

兼善天下 〖解释〗兼善:使大家都有好处。使天下人都得到好处。

马上得天下 〖解释〗喻指武功建国。

桃李遍天下 〖解释〗比喻学生很多,各地都有。同“桃李满天下”。

挟天子以令天下 〖解释〗挟制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现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同“挟天子以令诸侯”。

6.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最后一个字是物

爱人利物

爱护人民,力求有利于人民。

暗室求物

在没有光亮的房间寻找东西。比喻读书不得要领,难见成效。

傲睨万物

睨:斜视。斜着眼看一切事物。形容目空一切,什么都瞧不起。

傲世轻物

物:他人或环境。鄙弃世俗,看不起别人。也指高傲自大。

暴殄天物

暴:损害,糟蹋;殄:灭绝;天物:指自然生物。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

别无长物

长物:多余的东西。除一身之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原指生活俭朴。现形容贫穷。

成己成物

自身有所成就,也要使自身以外的一切有所成就。

丑类恶物

指坏人。

待人接物

物:人物,人们。指跟别人往来接触。

盗跖之物

跖:人名,传说是先秦时起义军领袖,封建社会称之为盗跖,代指坏人;物:物品。指盗贼抢劫来的东西。

典章文物

指法令、礼乐、制度以及历代遗留下来的有价值的东西。

非池中物

不是长期蛰居池塘中的小动物。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终究要做大事。

风流人物

风流:英俊的、杰出的。指对一个时代有很大影响的人物。有时也指举止潇洒或惯于调情的人。

风云人物

指活跃一时,言论行为能影响大局的人物。

7. 四字成语,后面有对峙两字

没有含“对峙”的成语,类似意思的成语是“针锋相对”。

针锋相对

zhēn fēng xiāng duì

解释针锋:针尖。针尖对针尖。比喻双方在策略、论点及行动方式等方面尖锐对立。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夫一切回答,如针锋相投,无纤毫参差。”

结构主谓式。

用法多用于辩论或竞选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正音相;不能读作“xiànɡ”。

辨形针;不能写作“真”。

近义词针锋相投

反义词逆来顺受

辨析~与“以牙还牙”有别:~侧重于形容立场、观点、态度;“以牙还牙”侧重于形容方法、策略、手段。

例句对敌斗争;策略和方法可以灵活;但必须~;丝毫不能含糊

语的几种解释

1. 网络流行语用文言文怎么说

1、有钱就是任性

投掷千金买一笑,任性乃从骨里傲。

2. 睡 *** 起来嗨

莫将佳期付酣眠,及时行乐醉人间。

3.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言一隅,当以三隅反复之

4、挖掘机技术哪家强,中国山东找蓝翔

掘地南山,尘土扬翻。

巧技何寻,齐鲁之班。

“我也是醉了”这类网络语言,只具有比喻义,本身没有固定的含义,或者完全偏离本义,不能对译成文言文。如果按字面翻译成“吾亦醉矣”,就失去了它的比喻义。 再如“酱紫”,本义是“绛红色”,可以译成文言文,但网络语的“酱紫”代指“这样子”,这就无法翻译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将网络语准确翻译成规范的现代汉语,才有可能转译为文言文

你过来我保证不打死你

我怎敢转身,见你掌心泪痕,断了我心中安稳,你的萧瑟爱恨。

对这个看脸的世界绝望了

情字何用?不如倾国玲珑,不如倾城花容。还君一梦中。

我只想安静地做个美男子

尘世三千繁华,我且与酒拜桃花,任尔金玉琳琅良驹成双,不敌我眉间红豆朱砂。

我书读的少,你别骗我

我日日美梦渡黄粱,君挥袖纸上画江山,那日踏碎长安诗词沉香,原来不过是一场镜中花。

我去写张卷子冷静一下

红尘三千墨,不如卷上繁华皆凉薄,一字一成酌。

我也是醉了

我自倾杯思卿妆,一杯凉,两杯霜。

说的好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

君爱半壁江山半壁锦色,卿爱半醒浮生半醉山河。陌路交错,谁又能千语道破,悲欢离合。

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月笼人家,沉香入画。那个少年还是眉间点砂,我却归隐佛刹,不覆芳华。

帮汪峰上头条

君有志震四方,奈何命薄凄凉,难敌这秀才三千,拱手焚香,谁许我一场浮生不朽,命格无双,头条王座。

不作就不会死

上瑶台皆仙色,怎耐偏登极乐,坠佛入魔。

*** 丝

琼梦犹似多情,醒后万事空镜,一身薄命。

累觉不爱

直道风月了无意,却是相思不可弃。

高富帅

乱世繁华,谁白衣饮茶?弹指一刹,便是香车宝马,也是玲珑天下。

给力

山河拱手,只为换你一笑明眸,与你白头。

白富美

浮生红妆,万里无疆卿似月下海棠,风华无双,命格琳琅。

如果爱,请深爱

只求一人心,一百年等待,一百年相许,一百年风雨,看朝夕烟暮,同葬黄土。

2. 文言文字词解释 语字用法

详细字义--------------------------------------------------------------------------------◎ 语语 yǔ〈动〉(1) (形声。

从言,吾声。本义:谈论;议论;辩论)(2) 同本义 [discuss;talk about;ment;argue;debate]语,论也。

——《说文》于时语语。——《诗·大雅·公刘》。

传:“论难曰语。”旦日,卒中往往语。

——《史记》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庄子·秋水》(3) 又如:语怪(谈论怪物);语冰(谈论冰);语议(言谈议论)(4) 交谈,说话 [speak;say;talk]语,言也。——《广雅》语使能也。

——《礼记·文王世子》。注:“语,言也。”

(5) 又既歌而语。可与晤语。

——《诗·陈风·东门之池》笑语卒获。——《诗·小雅·楚茨》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庄子·秋水》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史记·陈涉世家》食不语,寝不言。

——《论语·乡党》乃向西北奋头,喃喃细语。——《北史》(6) 又如:语涩(说话艰难,不流利);语薄言轻(语言轻薄;说话轻佻,不稳重);语吐珠玑(说话、语言像珠玑般优美);语不间歇;语冰(比喻人的识量受到时、地所拘束,见识不广);语语(语其所当语。

即说所该说的话)(7) 鸟兽虫类鸣叫 [cry;chirp;roar]君裙香暖金泥凤,画梁语燕惊残梦。——前蜀· 牛峤《菩萨蛮》(8) 又如:语风(在风中鸣叫);语燕(会说话的燕子);语鸟(会说话的鸟);语关关(形容鸟儿鸣叫之声)词性变化--------------------------------------------------------------------------------◎ 语语 yǔ〈名〉(1) 说的话 [spoken language;word]张胜闻之,恐前语发。

——《汉书·李广苏建传》语曰:“唇亡则齿寒。”——《谷梁传·僖公二年》齐君之语偷。

——《左传·文公十七年》(2) 又如:语体诗(用口语写的诗);语话(话语;言语);土语(土话);评语(评论的话)(3) 特指谚语、古语或成语 [idiom;set phrase;proverb;saying]。如:语例(用语的惯例);口头语;熟语;韵语;妙语;俚语;豪语(4) 词语 [word]为人性僻躭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5) 又如:语惊四座;语泄(密语外泄);语义(也称词义。指词语的意义);语妙天下(言语精妙,无人可及)(6) 语言 [language]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 齐语也。

——《孟子·滕文公下》(7) 又如:语支(语言学。依谱系分类法分出的比语族小的语言系统);语言文字(语言学与文字学的合称);语简意赅(语言简练,意思完备);语学(研究言语、文字的性质及用法的学问)(8) 用以示意的动作或信号 [signal]。

如:目语;手语;灯语(9) 语法学科用来表示句子成人的术语 [term used in *** ysis of sentences]。如:主语;谓语;宾语、表语、状语(10) 另见 yù常用词组--------------------------------------------------------------------------------◎ 语病 yǔbìng[faulty formulation] 语文中措词失当或不合逻辑的毛病◎ 语词 yǔcí(1) [words and phrases]∶泛指词、词组一类的语言成分(2) [predicate]∶逻辑学名词,在一个语言系统中,具有意义可用来代表事物的最小的词,文法学名词。

今多称为“述语”或“谓语”◎ 语调 yǔdiào[intonation] 说话时语音高低轻重配置而形成的腔调◎ 语法 yǔfǎ[grammar] 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按确定用法来运用的词类、词的屈折变化或表示相互关系的其他手段以及词在句中的功能和关系◎ 语锋 yǔfēng[thread of discourse] 话锋◎ 语感 yǔgǎn(1) [sense of language](2) 对遵循或背离某一语言的既定用法(如形式上或习惯用语上)的敏感性(3) 对语言的有效性或合适性的感觉◎ 语画 yǔhuà[word picture] 用语言文字所作的逼真或生动的描述◎ 语汇 yǔhuì[vocabulary] 语言中词汇和短语的统称◎ 语境 yǔjìng[context] 语言环境。话语或文句的意义所反映的外部世界的特征◎ 语句 yǔjù[sentence] 一个语法上自成体系的单位,它由一个词或句法上有关连的一组词构成,表达一种主张、疑问、命令、愿望或感叹◎ 语类楚声 yǔlèichǔshēng[seem like the language of Chu Land] 说话像楚地一带口音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

——明· 魏禧《大铁椎传》◎ 语录 yǔlù[book of quotations;quotation] 言论的记录或摘录◎ 语气 yǔqì(1) [tone;manner of speaking]∶说话的口气用友好的语气说(2) [mood]∶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分别的语法范畴◎ 语声 yǔshēng[language] 说话的声音◎ 语失 yǔshī[make an indiscreet] 失言;失口言多语失◎ 语素 yǔsù[word element;morpheme] 词素。语音和意义结合的最小的语法单位,有单音节的、双音节的和多音节的,如:“语”、“员”、“葫芦”、“坦克”、“托拉斯”、“布尔什维克”◎ 语态 yǔtài[voice] 动词特定的形式或特殊的转意方法,用以表明动作主体和动词表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被动语态◎ 语文 yǔwén(1) [language and literature]∶语文和文学的简称(2) [Chinese as a subject of study ]∶语言和文字他的语文程度怎样?◎ 语无伦次 yǔwúlúncì[speak incoherently;babble like an idiot] 话说得颠三倒四,言语没有条理层次◎ 语系 yǔxì[language family] 有共。

3. 求文言文日常用语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 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 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 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

(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

(“锐不可当”) 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2、道义。

(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敌人(盖以诱敌《狼》) 23.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慰问(人皆吊之) 24. 度: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 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25. 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26. 恶:1、怎么(恶能无纪) 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7. 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 4、征发(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 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 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 2、总共(凡三往) 29. 方:1、见方(方七百里)2、长方形(方以长)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30. 分:fēn 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分配,分给。

(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fèn,职分,本分。

(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31. 奉: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2. 否: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 2、恶、坏(陟罚臧否) 33. 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 3、丈夫(夫齁声起/罗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34. 扶: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35. 拂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 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 36. 福: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 37. 富:1、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 38. 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 3、互相(更相庆) 4、再、又(更上一层楼) 5、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 39. 苟:1、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 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 40. 固: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 2、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4、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5、安守,固守(。

4. 古文常用语翻译

〔1〕何许人:何处人。

也可解作何等样人。〔2〕姓字:姓名。

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后另立别名称字。〔3〕号:古人除名、字之外,还有别号。

〔4〕不求甚解:指对所读的书只求理解精神,不执着于对一字一句的解释。〔5〕有会意:指对书中的意义有所体会。

〔6〕如此: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7〕造:去、到。

〔8〕环堵(dǔ赌):房屋四壁。堵,墙壁。

〔9〕短褐:粗布短衣,穿结:指衣服破烂。穿,破。

结,缝补。〔10〕箪(dān丹):盛饭的圆形竹器。

瓢(piáo嫖):舀水的葫芦。〔11〕晏如:安然自得。

〔12〕赞:古人常用于传记体文章的结尾处,表示作传人对被传人的评论。〔13〕黔(qián前)娄:春秋时鲁国人,无意仕进,屡次辞去诸侯聘请。

他死后,曾子前去吊丧,黔娄的妻子称赞黔娄“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忻忻于富贵。求仁而得仁,求义而得义。”

〔14〕戚戚:忧虑的样子。〔15〕汲汲:极力营求的样子。

〔16〕极其言:推究她所说的话。兹:此。

指五柳先生。 第二人称代词 第二代词有“尔”“汝(女)”“乃”“而”“若”“戎”,“汝(女)”“乃”是殷商甲骨文里就有的,“尔”“而”“若”“戎”是西周以后才出现的,其中“戎”只见于《诗经》,可能与第一人称代词“吾”“昂”一样来自周人的母语。

和第一人称代词一样,第二人称代词“尔”“汝(女)”“而”“乃”之间也有表义差异。“尔”与“我”配对,是第二人称代词的通称形式。

春秋时期诸侯会盟时用“尔”称代对方,用“我”称代己方。 “汝(女)”与“馀(予)”配对,是贱称形式,含有鄙贱的意义。

骂人或很不客气的时候用它称代对方。 “乃”与“朕”配对,是尊称形式,含有尊敬的意义,提到对方祖先或对方的功勋时多用它来称代对方,所以“乃”常作领属性定语。

“而”表示亲密的意义,常来称代关系亲近的人。 “若”在先秦文献里比较少见,《庄子》和汉代的《史记》里用得较多,可能是“汝(女)”字的一个变体。

成语典故:头悬梁,锥刺骨——苏秦 凿壁偷光——匡衡 退避三舍——晋文公 围魏救赵——孙膑 纸上谈兵——赵括 焚书坑儒——秦始皇 韦编三绝——孔子 卧薪尝胆——勾践 商鞅变法——商鞅 逝者如斯夫——孔子 班门弄斧——鲁班 一鼓作气——曹刿 不食周粟——伯夷叔齐 东施效颦——西施 掩耳盗铃、守株待兔、拔苗助长、叶公好龙、杯弓蛇影等等 纸上谈兵——赵括 围魏救赵——孙膑 焚书坑儒——秦始皇 唇亡齿寒 这个故事讲的是晋国兴灭掉虞国,晋国给虢国国君千里马和玉璧想借道,宫之奇极力劝阻,可虢君却一口答应,结果被晋国把虞国和虢国都灭掉了。 这个成语比喻关细密切,利害相关。

纸上谈兵——赵括 围魏救赵——孙膑 焚书坑儒——秦始皇 凿壁偷光——匡衡 退避三舍——晋文公 卧薪尝胆——勾践 班门弄斧——鲁班 一鼓作气——曹刿 东施效颦——西施围魏救赵 唇亡齿寒 纸上谈兵 围魏救赵 焚书坑儒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 1、纸上谈兵——赵括(战国赵):形容只会按照书本生搬硬套,不能联系实际。 2、老马识途——管仲(春秋):比喻做事很有经验 3、围魏救赵——孙膑 4、负荆请罪——廉颇(战国赵):比喻诚心诚意地承认错误 5、完壁归赵——蔺相如 6、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

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7、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

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

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8、三令五申——孙 武 9、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10、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11、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12、暗箭伤人(春秋郑):比喻在别人没有防备的时候,用不正当的手段害人。 13、朝秦暮楚:战国时代秦楚相争频繁,各诸侯。

5. 文言文有哪些常用的词语

你好!!! 1.判断句: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

可以分为两个系列:"……者,……也"系列和"乃、为"系列。 "……者,……也"系列:"……者,……也"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 百战百胜,非战之善者也。

(……,……者也) 栗者,民之所种。(……者,……) 虢,虞之表也。

(……,……也) 忠义者圣贤家法。(……者……) 刘备天下枭雄。

(……) 文言判断句,又常用"乃"、"为"、"即"、"则"、"是"、"非"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翩翩两骑来是谁? 审谛之,顿非前物。 2.被动句:被动句可分为两大类: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而君幸于赵王。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没有词语标志,但从上下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孝景七年,栗太子废,窦婴力争不能得。

3.宾语前置: 文言文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哀南夷之莫余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莫我知也乎? ⑵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微斯人,吾谁与归? ⑶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余马首是瞻。

惟你是问。 ⑷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是以后世无传矣。

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女夕以死。 夜以继日 4.成分省略句。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这不同又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古汉语中省略的情况更多,二是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的古汉语也可省。

⑴主语和谓语的省略。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承前省主语]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

[省谓语、主语] ⑵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修饰语的省略] 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⑶宾语与兼语的省略。

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如: (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

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⑷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如: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

⑸分句的省略。如: 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 5.几种习惯的固定句式 ⑴"如……何"、"奈……何"、"若……何"。

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

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⑵"……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 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⑶"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⑷"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世方乱,安以富为? 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吾英王,奚跪为?(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 ⑸"何……之为"。

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 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 ⑹"得无"、"无乃"。

"得无"又写作"。

朱自清的文学作品《说话》的内容

拼音:yù,yǔ 笔画数:9 部首:讠 五笔输入:ygkg

基本解释:

(语)

话:语言。汉语。英语。语录。语汇。语重心长

指“谚语”或“古语”: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代替语言的动作:手语。旗语。

说:细语。低语。

Punjabi

(语)

告诉:不以语人。

Punjabi

笔画数:9;

部首:讠;

笔顺编号:451251251

详细解释:

(形声。从言,吾声。本义:谈论;议论;辩论)

同本义〖discuss;talkabout;comment;argue;debate〗

语,论也。——《说文》

于时语语。——《诗·大雅·公刘》。传:“论难曰语。”

旦日,卒中往往语。——《史记》

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庄子·秋水》

又如:语怪(谈论怪物);语冰(谈论冰);语议(言谈议论)

交谈,说话〖speak;say;talk〗

语,言也。——《广雅》

语使能也。——《礼记·文王世子》。注:“语,言也。”

既歌而语。

可与晤语。——《诗·陈风·东门之池》

笑语卒获。——《诗·小雅·楚茨》

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庄子·秋水》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史记·陈涉世家》

食不语,寝不言。——《论语·乡党》

乃向西北奋头,喃喃细语。——《北史》

又如:语涩(说话艰难,不流利);语薄言轻(语言轻薄;说话轻佻,不稳重);语吐珠玑(说话、语言像珠玑般优美);语不间歇;语冰(比喻人的识量受到时、地所拘束,见识不广);语语(语其所当语。即说所该说的话)

鸟兽虫类鸣叫〖cry;chirp;roar〗

君裙香暖金泥凤,画梁语燕惊残梦。——前蜀·牛峤《菩萨蛮》

又如:语风(在风中鸣叫);语燕(会说话的燕子);语鸟(会说话的鸟);语关关(形容鸟儿鸣叫之声)

说的话〖spokenlanguage;word〗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汉书·李广苏建传》

语曰:“唇亡则齿寒。”——《谷梁传·僖公二年》

齐君之语偷。——《左传·文公十七年》

又如:语体诗(用口语写的诗);语话(话语;言语);土语(土话);评语(评论的话)

特指谚语、古语或成语〖idiom;setphrase;proverb;saying〗。如:语例(用语的惯例);口头语;熟语;韵语;妙语;俚语;豪语

词语〖word〗

为人性僻躭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又如:语惊四座;语泄(密语外泄);语义(也称词义。指词语的意义);语妙天下(言语精妙,无人可及)

语言〖language〗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孟子·滕文公下》

又如:语支(语言学。依谱系分类法分出的比语族小的语言系统);语言文字(语言学与文字学的合称);语简意赅(语言简练,意思完备);语学(研究言语、文字的性质及用法的学问)

用以示意的动作或信号〖signal〗。如:目语;手语;灯语

语法学科用来表示句子成人的术语〖termusedin***ysisofsentences〗。如:主语;谓语;宾语、表语、状语

另见yù

语病

yǔbìng

〖faultyformulation〗语文中措词失当或不合逻辑的毛病

语词

yǔcí

〖wordsandphrases〗∶泛指词、词组一类的语言成分

〖predicate〗∶逻辑学名词,在一个语言系统中,具有意义可用来代表事物的最小的词,文法学名词。今多称为“述语”或“谓语”

语调

yǔdiào

〖intonation〗说话时语音高低轻重配置而形成的腔调

语法

yǔfǎ

〖grammar〗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按确定用法来运用的词类、词的屈折变化或表示相互关系的其他手段以及词在句中的功能和关系

语锋

yǔfēng

〖threadofdiscourse〗话锋

语感

yǔgǎn

〖senseoflanguage〗

对遵循或背离某一语言的既定用法(如形式上或习惯用语上)的敏感性

对语言的有效性或合适性的感觉

语画

yǔhuà

〖wordpicture〗用语言文字所作的逼真或生动的描述

语汇

yǔhuì

〖vocabulary〗语言中词汇和短语的统称

语境

yǔjìng

〖context〗语言环境。话语或文句的意义所反映的外部世界的特征

语句

yǔjù

〖sentence〗一个语法上自成体系的单位,它由一个词或句法上有关连的一组词构成,表达一种主张、疑问、命令、愿望或感叹

语类楚声

yǔlèichǔshēng

〖seemlikethelanguageofChuLand〗说话像楚地一带口音

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明·魏禧《大铁椎传》

语录

yǔlù

〖bookofquotations;quotation〗言论的记录或摘录

语气

yǔqì

〖tone;mannerofspeaking〗∶说话的口气

用友好的语气说

〖mood〗∶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分别的语法范畴

语声

yǔshēng

〖language〗说话的声音

语失

yǔshī

〖makeanindiscreet〗失言;失口

言多语失

语素

yǔsù

〖wordelement;morpheme〗词素。语音和意义结合的最小的语法单位,有单音节的、双音节的和多音节的,如:“语”、“员”、“葫芦”、“坦克”、“托拉斯”、“布尔什维克”

语态

yǔtài

〖voice〗动词特定的形式或特殊的转意方法,用以表明动作主体和动词表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

被动语态

语文

yǔwén

〖languageandliterature〗∶语文和文学的简称

〖Chineseasasubjectofstudy〗∶语言和文字

他的语文程度怎样?

语无伦次

yǔwúlúncì

〖speakincoherently;babblelikeanidiot〗话说得颠三倒四,言语没有条理层次

语系

yǔxì

〖languagefamily〗有共同来源的一些语言的总称

印欧语系

语序

yǔxù

〖wordorder〗∶语言里语词的组合次序

〖macroassemblyprogram〗∶由一个或多个汇编语言的语句序

语焉不详

yǔyānbùxiáng

〖donotspeakindetail;donotelaborate〗粗略谈及,没有说得很详细。焉,语助词,韩愈《原道》:“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荀,荀子。扬,扬雄

语焉不详(说了但不详细。“焉”字另有作兼词“于之”讲,“对烈士的事迹”,供参考)。——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语言

yǔyán

〖language〗用以表达情意的声音。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跟思想有密切关系,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

语言学

yǔyánxué

〖philology;linguistics〗对文学的研究,包括或可能包括语法、评论、文学史、语言史、文学体系及任何与文学有关或与使用于文学的语言有关的内容

语义学

yǔyìxué

〖semantics〗研究词语含义及演变的语言学分支学科

语意

yǔyì

〖meaning〗话语所包含的意义及情味

语意深长

语音

yǔyīn

〖speechsounds;pronounciation〗语言的声音;说话时发出的声音

语音学

yǔyīnxué

〖phonetics〗口语发音的研究及系统分类,这种音由言语器官发出,由听觉器官接收或记录在仪器上

语音学

yǔyīnxué

〖phonetics〗语言学的一个部门,研究的对象是语音

语用学

yǔyòngxué

〖pragmatics〗符号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符号或语言词句与其使用之间的关系

语源

yǔyuán

〖sourceofwords〗一种语言形式(如一个词或词素)的历史(常包括其史前史)。从该词或词素在语言中最早出现的记载追溯其语音、书法和词义的发展

语云

yǔyún

〖asthesayinggoes〗常言道

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动吾幼以及人之幼”。——清·林觉民《与妻书》

语种

yǔzhǒng

〖classificationoflanguage〗语言的种类,指某种语言

你在外语学院学的什么语种

语重心长

yǔzhòng-xīncháng

〖withsincerewordsandearnestwishes;meaningful〗指言辞恳切、情意深长

语助词

yǔzhùcí

〖anauxiliarywordthatindicate***ood〗语言中表示语气的助词,位于句中停顿之处或句尾

语族

yǔzú

〖languagebranch〗指包含所有可证明从一个单一祖先语言传下的有联系的语言,而这个祖先语言本身不和别的任何语言有联系

告诉,使知道〖inform;tell〗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

吾语女。——《论语·阳货》

若引其许,若至,语人。——《三国志·方使传》

夫语妻曰:“为王作剑,三年乃成…往必杀我。”——晋·干宝《搜神记》

贫者语于富者曰…——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又如:语言(告诉);语其友;不〖可〗以语人

另见yǔ 相关成语:

语不惊人

语出月胁

语妙天下

语无伦次

语笑喧阗

语焉不详

语言无味

语重心长

语四字成语开头的成语?

谁能不说话,除了哑子?有人这个时候说,那个时候不说。有人这个地方说,那个地方

不说。有人跟这些人说,不跟那些人说。有人多说,有人少说。有人爱说,有人不爱说。哑

子虽然不说,却也有那伊伊呀呀的声音,指指点点的手势。

说话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天天说话,不见得就会说话;许多人说了一辈子话,没有说好

过几句话。所谓“辩士的舌锋”、“三寸不烂之舌”等赞词,正是物稀为贵的证据;文人们

讲究“吐属”,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并不想做辩士,说客,文人,但是人生不外言动,除

了动就只有言,所谓人情世故,一半儿是在说话里。古文《尚书》里说,“唯口,出好兴

戎,”一句话的影响有时是你料不到的,历史和***上有的是例子。

说话即使不比作文难,也决不比作文容易。有些人会说话不会作文,但也有些人会作文

不会说话。说话像行云流水,不能够一个字一个字推敲,因而不免有疏漏散漫的地方,不如

作文的谨严。但那些行云流水般的自然,却决非一般文章所及。——文章有能到这样境界

的,简直当以说话论,不再是文章了。但是这是怎样一个不易到的境界!我们的文章,哲学

里虽有“用笔如舌”一个标准,古今有几个人真能“用笔如舌”呢?不过文章不甚自然,还

可成为功力一派,说话是不行的;说话若也有功力派,你想,那怕真够瞧的!

说话到底有多少种,我说不上。约略分别:向大家演说,讲解,乃至说书等是一种,会

议是一种,公私谈判是一种,法庭受审是一种,向新闻记者谈话是一种;——这些可称为正

式的。朋友们的闲谈也是一种,可称为非正式的。正式的并不一定全要拉长了面孔,但是拉

长了的时候多。这种话都是成片断的,有时竟是先期预备好的。只有闲谈,可以上下古今,

来一个杂拌儿;说是杂拌儿,自然零零碎碎,成片段的是例外。闲谈说不上预备,满是将话

搭话,随机应变。说预备好了再去“闲”谈,那岂不是个大笑话?这种种说话,大约都有一

些公式,就是闲谈也有——“天气”常是闲谈的发端,就是一例。但是公式是死的,不够用

的,神而明之还在乎人。会说的教你眉飞色舞,不会说的教你昏头搭脑,即使是同一个意

思,甚至同一句话。

中国人很早就讲究说话。《左传》,《国策》,《世说》是我们的三部说话的经典。一

是外交辞令,一是纵横家言,一是清谈。你看他们的话多么婉转如意,句句字字打进人心坎

里。还有一部《红楼梦》,里面的对话也极轻松,漂亮。此外汉代贾君房号为“语妙天

下”,可惜留给我们的只有这一句赞词;明代柳敬亭的说书极有大名,可惜我们也无从领

略。近年来的新文学,将白话文欧化,从外国文中借用了许多活泼的,精细的表现,同时暗

示我们将旧来有些表现重新咬嚼一番。这却给我们的语言一种新风味,新力量。加以这些年

说话的艰难,使一般报纸都变乖巧了,他们知道用侧面的,反面的,夹缝里的表现了。这对

于读者是一种不容避免的好训练;他们渐渐敏感起来了,只有敏感的人,才能体会那微妙的

咬嚼的味儿。这时期说话的艺术确有了相当的进步。论说话艺术的文字,从前著名的似乎只

有韩非的《说难》,那是一篇剖析入微的文字。现在我们却已有了不少的精警之作,鲁迅先

生的《立论》就是的。这可以证明我所说的相当的进步了。

中国人对于说话的态度,最高的是忘言,但如禅宗“教”人“将嘴挂在墙上”,也还是

免不了说话。其次是慎言,寡言,讷于言。这三样又有分别:慎言是小心说话,小心说话自

然就少说话,少说话少出错儿。寡言是说话少,是一种深沉或贞静的性格或品德。讷于言是

说不出话,是一种浑厚诚实的性格或品德。这两种多半是生成的。第三是修辞或辞令。至诚

的君子,人格的力量照彻一切的阴暗,用不着多说话,说话也无须乎修饰。只知讲究修饰,

嘴边天花乱坠,腹中矛戟森然,那是所谓小人;他太会修饰了,倒教人不信了。他的戏法总

有让人揭穿的一日。我们是介在两者之间的平凡的人,没有那伟大的魄力,可也不至于忘掉

自己。只是不能无视世故人情,我们看时候,看地方,看人,在礼貌与趣味两个条件之下,

修饰我们的说话。这儿没有力,只有机智;真正的力不是修饰所可得的。我们所能希望的只

是:说得少,说得好。

幽默一词是从什么语言引进来的

Ⅰ 语文的语的开头的四字成语

语无伦次: 伦次:条理。话讲得乱七八糟,毫无次序。

语焉不详: 指虽然提到了,但说得不详细。

语言无味: 指说的话枯燥无味或庸俗无聊。

语重心长: 话深刻有力,情意深长。

语四言三: 指信口乱说闲话。

语重心沉: 言辞恳切,心情沉重。

语重情深: 犹言语重心长。

语笑喧哗: 大声说笑。

语笑喧呼: 大声说笑。同“语笑喧哗”。

语无诠次: 言辞未加选择和斟酌。

语妙绝伦: 指言语精妙,无与伦比。

语近指远: 语言浅近,含意深远。指,本旨。

语近词冗: 指文辞浅近,但不简炼。

语简意赅: 语言简练,意思完备。

语短情长: 语言简短,情意深长。

语长心重: 言辞恳切,情意深长。

语不投机: 佛教禅宗谓说法不契合时机或对方的根机。

语妙天下: 形容言语精妙无比。

语笑喧阗: 喧阗:声音大而杂,喧闹。形容许多人挤来挤去地大声说笑。

语不惊人: 语:言语,也指文句。语句平淡,没有令人震惊的地方。

语出月胁: 出语惊人,非同寻常。

Ⅱ 四字开头的成语

以开头的四字词有哪些

以防万一、

以德报怨、

以儆效尤、

以身殉职、

以逸待劳、

以偏概全、

以身作则、

以一当十、

以毒攻毒、

以己度人、

以此类推、

以守为攻、

以理服人、

以退为进、

以防不测、

以德服人、

***、

以貌取人、

以文会友、

以身试法、

以观后效、

以卵击石、

以礼相待、

以怨报德、

Ⅲ 也字开头的成语四字词语成语有哪些

也字开头的成语很少,成语词典里收录的就这两个。

●也可如此[ yě kě rú cǐ ]

释义:也可以这样。

●也里可温[ yě lǐ kě wēn ]

释义:Arkaim的中文写法,是元朝人对***徒和教士的通称,即唐代《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所见的“达娑”,是袭用波斯人对***徒的称呼。

Ⅳ 四开头的四字成语大全

四邻八舍、四时八节、四通八达、四平八稳、四面八方。

一、四邻八舍

白话释义:指左右邻居。

朝代:明

作者:伏雌教主

出处:·《醋葫芦》第六回:“四邻八舍,送人情。”

翻译:左右邻居送人情。

二、四时八节

白话释义:泛指一年中的各种时令、节日。

朝代:唐

作者:马总

出处:·《意林》卷一引《隋巢子》:“鬼神为四时八节以纪育人。”

翻译:鬼神是一年中的各种时令、节日来纪念育人的人。

三、四通八达

白话释义:四面八方都有路可通。形容交通方便

朝代:唐

作者:房玄龄

出处:《晋书·慕容德载记》:“滑台四通八达;非帝王之居。”

翻译:滑台交通方便,这不是帝王的生活场所

四、四平八稳

白话释义:形容说话、做事、写文章稳当,有时也指做事只求不出差错,缺乏创新精神。

朝代:明

作者:施耐庵

出处:·《水浒》:“生得面白肥胖;四平八稳。”

翻译:生得面白又肥胖;说话、做事、写文章稳当。

五、四面八方

白话释义:泛指周围各地或各个方面:人们从~来到北京。我们小组里的人来自~。

朝代:宋

作者:释道原

出处:·《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忽遇四面八方怎么生?”

翻译:忽然遇到周围各地或各个方面应该怎么生呢?

Ⅳ 语开头的四字词语

语重心长

话深刻有力,情意深长。

语无伦次

伦次:条理。话讲得乱七八糟,毫无次序。

语焉不详

指虽然提到了,但说得不详细。

语近词冗

指文辞浅近,但不简炼。

语挚情长

语言真挚,情意深长。形容对人真诚的劝告或忠告

语妙天下

形容言语精妙无比。

语不惊人

语:言语,也指文句。语句平淡,没有令人震惊的地方。

语带***

语言中蕴含深意

语言无味

指说的话枯燥无味或庸俗无聊。

语出月胁

出语惊人,非同寻常。

语妙绝伦

指言语精妙,无与伦比。

语重情深

犹言语重心长。

语不择人

讲话不看对象。

语惊四座

形容发言独特、新奇,使人震惊

Ⅵ 用语开头的四字词语 用语文的语来开头的四字词语

语重心长、

语焉不详、

语无伦次、

语不惊人、

语笑喧阗、

语妙天下、

语短情长、

语四言三、

语妙绝伦、

语近指远、

语笑喧呼、

语笑喧哗、

语近词冗、

语出月胁、

语重心沉、

语简意赅、

语不投机、

语重情深、

语无诠次、

语言无味、

语妙绝伦

Ⅶ 语开头四字词语

语开头四字词语有:语重心长、语焉不详、语无伦次、语近词冗、语带***、语妙天下、语挚情长、语妙绝伦、语重情深、语不择人、语出月胁、语笑喧阗、语不惊人、语言无味、语惊四座、语以泄败。

Ⅷ 语字开头的四字成语

语字开头的四字成语

语重心长、

语焉不详、

语无伦次、

语近词冗、

语带***、

语妙天下、

语挚情长、

语妙绝伦、

语重情深、

语不择人、

语出月胁、

语笑喧阗、

语不惊人、

语言无味、

语惊四座、

语以泄败

许多媒体在介绍“幽默”一词来历时,均称是林语堂先生在1924年首度将美学概念的“幽默”一词介绍到中国来的。对此,中国地域文化研究会委员、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张继平先生认为这一说法并不确切。他介绍,第一个将humour一词译成中文并介绍到中国来的应该是国学大家王国维,时间也要比林语堂首次使用“幽默”译法早18年。王国维在1906年出版了《屈子文学之精神》一书,书中曾议及humour,并将其音译成“欧穆亚”,认为“欧穆亚”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但并未展开论述。1924年,林语堂在《晨报》上连续撰文,说明定“幽默”为humour的汉译名。张继平先生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讲,humour的中文翻译第一人应该是王国维,距今已经超过100年了。 张继平介绍,林语堂把humour译为“幽默”,当时许多文化名人也持有异议。鲁迅就曾嫌它容易被误解为“静默”或“幽静”。李青崖主张译为“语妙”,但“语妙天下”是句成语,有“光说不做”含义,不太妥当。陈望道拟译成“油滑”,但又觉得不够确切,且有轻浮之嫌。后来,唐栩侯则译作“谐穆”,认为一“谐”一“穆”构成“幽默”的整体。争论中,“幽默”一词已经广泛流行,其含义也为世人认可,一直沿用至今,还曾被评为20世纪翻译最为传神的外来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