嫂溺叔援权也什么意思_嫂溺不援禽兽不如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之最 2024-06-10 0
  1. 古代“男女授说不亲” 是什么样的呢?其下半句是什么?
  2. 俗语“男女授受不亲”,下半句究竟讲了什么,有何深意?
  3. 嫂的成语
  4. 嫂溺叔援的成语典故
  5. 俗语男女授受不亲,下半句却十人九不知,究竟说了什么?
  6. “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出自哪里?
  7. 《李东阳巧对》中为什么“嫂溺叔援”对“子坐父立”对的好?快~
  8. 急急急!!!请帮我翻译一句古文!!!!!:

这两句古人俗语,原本是出自《孟子·离娄上》上的一段话,原文为: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孟子曰:“礼也。”

嫂溺叔援权也什么意思_嫂溺不援禽兽不如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白话意思为男女之间的动作不亲密,这是礼仪,但嫂子溺水却不施以援手,这是豺狼的做法。但嫂子溺水有危险时,应当施以援手,这是灵活变通的权宜之计。

古代,人们及其讲究“礼、义、信、忠、孝”等等传统文化。男女为了避嫌,讲究“七岁不同席”、“授受不亲”等等习俗,而“礼”正是当时人们需要严格遵从的文化,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思想,即使是现代,关于“男女之防”已经没有古代那么严重的情况,男女授受不亲还是有在坚持着。

当然在古代,因为男尊女卑的思想,女子的地位不如男子,如果某个女子被一个男子冲撞,受到世俗伤害的也是女子,而不是男子,所以这句话有一定程度上是对古代女子的“保护”,尤其是未出阁的女子,名节第一位,当时社会对女子的限制颇多,这才有了这句话。

但这只是其中一种解释,到了唐朝,民风开放,女人也可以放心大胆的出游而不是闺门不迈。所以这句话在后来也有另一种讲解:男女之间传达爱意时,不要那么直接,要含蓄委婉,无论是哪一种,都讲究礼节,懂礼貌,才是尊重双方的做法。

后一句“嫂溺援之以手”其实和前面“男女授受不亲”有点矛盾,但正如前文所说“嫂溺不援,是豺狼也”,人活着需要灵活变通,才可以无愧于心。

其实这句话有则典故,是出自《礼记·曲礼》中关于孟子的典故。

书中记载:孟子发布言论“男女不杂坐,不同施枷,不同巾栉,不亲授。嫂叔不通向……”战国时期的著名辩士淳于髡(kūn)看到孟子的言论后,便向孟子询问,如果遇到类似嫂子溺水这种突***况,该怎么办:“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于是这才有了孟子的“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这是变通的办法,如果嫂子掉进了水里,而不去伸手拉他,那与豺狼无异。这既是承认了男女礼教,又告诉世人做事要灵活变通才是生活的道理

所以我认为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也不会互相矛盾,毕竟人是灵活的。当然在现代社会,已经没有了古代那种严格的“男女之防”,但也有“朋友妻不可欺”的道理,所以“嫂溺,施以援手”任然适用于现在。

古代“男女授说不亲” 是什么样的呢?其下半句是什么?

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授之以手,权也。

孟子是个学者,学者跟学者之间难免有切磋。众所周知,儒家创始人孔子非常重视礼教,“男女授受不亲”就是儒家理念之一,当时它的意思和现代人的理解有点不一样:男女之间表达爱慕之情、传递信物应当含蓄一点,保持基础礼节,不可过分亲密接触,或者交谈。

当然,这话也有任何男女(除了夫妻)之间都不要过度亲密、授受的意思。淳于髡早就听说过儒家的这个“礼”,见到孟子后,他直截了当地问:“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一派淡定地表示肯定:“礼也。”——我听说你们儒家有这么一条礼法,是不是?孟子:是啊。

淳于髡不愧是个擅长辩论的人,他借这一点发挥,步步紧逼,试图让孟子噎住:“嫂溺,则援之以手乎?”直接抛出了一个难题,那要是嫂子掉到水里去,身为小叔子,是不是该伸手拉她上来?(如果拉,等于违背礼,如果不拉,你这礼简直藐视人命)。

淳于髡等着看孟子左右为难,没想到孟子半点不怕,一脸正气地回道:“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嫂子掉到水里还不救,跟禽兽有什么区别?虽然说男女授受不亲,但事急从权,救人应该摆在第一位啊!

扩展资料:

反观这段对话的回答,孟子从容有度,既不失原则,又极其机智。孟子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十分坚定:“男女授受不亲就是礼制的规定。”

而对第二个问题,孟子几乎是愤怒地回答:“嫂子淹在水里不伸手拉她,就是豺狼的行为!”这很像今天骂不人道的人是“畜牲”。但孟子愤怒中不失机智,把这种紧急情况下的救援称为“变通的办法”。当然,这也是儒家以人为本的善良所至。

对第三个问题,孟子是带着讥讽的口吻回答的:“援救天下人要用道。”换成今天的语言,就是要用正确的理论和教育。这与援救掉到水里的嫂子是毫不相干的两个问题,不同的问题就要用不同的办法解决,“难道你淳于髡想用手去援救全天下的人吗?”潜台词是:用你的两只手能办得到吗?孟子的回答近乎挖苦,但又不失周到严谨。

俗语“男女授受不亲”,下半句究竟讲了什么,有何深意?

在古代的时候男女授受不亲,意思是说在男女交往的时候,要保持一定的礼节,不能做出格的行为。像在现在的手拉手这种,其实在以前就算是男女授受不亲的行为了。

所以在古代的时候,在结婚之前很多人他其实是没有见过自己的妻子,或者见过自己的丈夫是长什么样的。而男女授受不亲,整一个完整的句子就是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授之以手,权也。

因为当时的孟子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有人就对他们进行刁难,就说如果说这个有肌肤之亲这种东西,它是男女授受不亲的行为,但是如果在以前嫂子她溺水了,那作为小叔子到底应不应该救呢?还是应该过于这种礼节而不去进行施救呢?所以当时的孟子就回答说,嫂子溺水了不救,他是和豺狼这些猛兽的行为是一样的,所以嫂子她如果是溺了水或者有什么危难的情况是应该救的,这一个应该根据当时的情况来看待。

所以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授之以手,权也,其实就是想说我们在平时的时候应该注重礼节方面的行为,但是如果遇到危急的情况,我们应该根据当时的情况来进行变通,而并非是一定要遵守当时的礼节,毕竟生命是远远大于当时的礼节的。所以前一句话是在强调礼节,而后一句话是在强调变通性。

嫂的成语

这个下半句是:?嫂溺援之以手?。 这是当时孟子与淳于髡辩论的时候留下来的金句。淳于髡看不惯古代的凡俗缛节,觉得很多东西都需要进行融会贯通,不能千篇一律的惯用一个标准。这个人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小愤青。

?男女授受不?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为:男人与女人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够有肌肤之亲的类似的亲密行为。这句话来自于《孟子?离娄上》,当时的孟子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非常大。在古代,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非常的根深蒂固,对古代人来说,男子寻花问柳属于正常的事情,但是女子未出阁便与男性接触的话,那就是有损女性清白。由于当代人受这种思想的残害太深,导致出现了很多的男人与女人之间的注意事项(俗称约束)。

?嫂溺援之以手?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为:如果是嫂子掉到水里去了,那一定要伸以援手,将嫂子从水中救出来,就不要在乎是否会碰到嫂子的手了!这句话是战国时期的淳于髡说的,他本意是用这个事来反驳孟子的言论。淳于髡秉承的是仁爱之道,他认为人要学会灵活的运用一些礼节,而不是墨守成规。如果碰到有困难或者有危险的事情,救人是第一位,其次才能考虑那些礼节。

在淳于髡与孟子的这场辩论中,没有谁赢,也没有谁输。两个人所站的立场不同,他们看待问题的方式也就不相同。孟子仅仅是站在古代的常规思想上来看待这个男性与女性的问题,但是淳于髡却是将这个问题具体化,将这个矛盾点具体到某一件事情上。最终孟子并没有否定淳于髡的想法,而是巧妙的将其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当中。

嫂溺叔援的成语典故

嫂的成语

“嫂”开头的成语

1、嫂溺叔援[sǎo nì shū yuán]

解释比喻视实际情况而变通做法。

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示例帝曰:‘子坐父立,礼乎?’对曰:‘嫂溺叔援,权也。’ ——明·蒋一葵《长安客话》

“嫂”结尾的成语

1、无兄盗嫂[wú xiōng dào sǎo]

解释指无中生有的毁谤。

出处语本《汉书·直不疑传》:“人或毁不疑曰:‘不疑状貌甚美,然特毋柰其善盗嫂何!’不疑闻,曰:‘我乃无兄。’然终不自明。”

示例昔直不疑无兄,世人谓之盗嫂……此皆以白为黑,欺天罔上者也。 ——三国·魏·曹操《劐整齐风俗令》

2、三婆两嫂[sān pó liǎng sǎo]

解释犹言三妻四妾。

出处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六:“吏勋封考,三婆两嫂。”

3、戛羹之嫂[jiá gēng zhī sǎo]

解释戛:象声词。不贤惠的嫂子。

出处《史记·楚元王世家》载:汉刘邦和他的客人们到其嫂家吃饭。本来锅中还有羹,其嫂却故意用勺刮锅,发出响声,表示羹尽。刘邦为此十分怨恨其嫂。

4、以叔援嫂[yǐ shū yuán sǎo]

解释指权宜行事。

出处《孟子·离娄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示例春桃若肯改妆一战,管倩取唾手魁名……此正教做以叔援嫂,因急行权。 ——明·徐渭《女状元》第一出

“嫂”在中间的成语

1、盗嫂受金[dào sǎo shòu jīn]

解释以之为因小眚而遭谗被疑的典实。

出处《史记·陈丞相世家》载,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于是汉王疑之。

示例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俗语男女授受不亲,下半句却十人九不知,究竟说了什么?

解释比喻视实际情况而变通做法。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国雄辩家淳于髡问孟子男女之间不用手递受物品是礼,那么嫂子掉进水里,小叔子用手去救是礼吗?孟子认为是礼。淳于髡又说天下的人都掉进水里,你为什么不去救?孟子回答说应该用道去救,而不是用手去救。

“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出自哪里?

俗语男女授受不亲的下半句是:?嫂溺援之以手?,意思是:嫂子如果落水了,应该出手相救。这句俗语实际上是来源于《孟子》中的《离娄章句上》。总的来说,这下半句的意思是:?嫂子如果掉进水里应该救她?,这与前一句?男女授受不亲?是相矛盾的,所以是救还是不救?关于这一点,在古代,孟子就已经与其他人有过争论了,这个人就是淳于髡。

淳于髡当时问:?那么,如果嫂子掉进水里,小叔子用手拉她吗??孟子说:?嫂子如果掉进水里,小叔子都不去救她的话,那简直是没有良知。男女之间授受不亲,只是一种礼仪。但是如果嫂子掉进水里,小叔子用手去救他,这是人之常情。?淳于髡说:?现在整个天下都掉进水里了,您为什么不伸手去救呢??

孟子说:?整个天下都掉进水里了,那我们必须用?道?来拯救它。可嫂子掉进水里,则是用手就可以,难道你要我用手去拯救天下吗??

事实上,孟子这番话的意思其实就是在强调这世界上的一切都应该是灵活的。毕竟,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的。孟子说:面对掉进水里的嫂子,如果小叔子不救她,那就是谋杀。此时,人的生命危在旦夕,自然就不用管什么授受不亲了。

现在看来,这两句俗语非常有道理。尤其是第一句,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就应该做到如此,男女双方就是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毕竟,有时你做出的一些身体接触,也许确实是会让对方感到尴尬的。尤其是婚后的人,更应该与异性保持应有的距离,但是又不能死脑筋,该变通的时候还是要变通的。

《李东阳巧对》中为什么“嫂溺叔援”对“子坐父立”对的好?快~

出自《孟子·离娄上》上的一段话: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孟子曰:“礼也。”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礼是古代治国的纲纪,是***必须遵守的;男女授受不亲,是古礼中极重要的一条。然而当嫂子掉入水中有生命危险时,孟子说,应该“援之以手”,伸手援救嫂子。孟子解释说,男女授受不亲,是礼;嫂溺援之以手,是权。这里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权变思想。权变,就是变通。礼的规定,只能是针对一般情况,而世事复杂,总有许多预料不到的情况发生,因而必须有变通;没有变通是行不通的。用现代语言来说,原则性必须与灵活性相结合。像男女授受不亲这样的重大原则,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变通,体现出传统思想现实和灵活的一面。

急急急!!!请帮我翻译一句古文!!!!!:

事急从权。 李东阳对这个对子的时候还是个小孩子,当时正被皇帝抱在膝上,而他的父亲也在场站着。因为皇帝在,李东阳的父亲不能坐必须站着伺候皇上。所以帝说:"子坐父立,礼乎?",李东阳对曰:“嫂溺叔援,权也。”。 嫂溺叔援,谓嫂溺于水,小叔可亲手援救。古礼谓"男女授受不亲",但在特殊情况下则可破例不避嫌疑。语出《孟子.离娄上》:"[淳于髡]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淳于髡说:“男女不亲手递受物品,是礼节吗?”孟子说:“是礼节。”说:“嫂子溺水就亲手帮助她呢?”说:“嫂子溺水却不帮助,这是豺狼。男女不亲手递受物品,是礼节。嫂子溺水亲手帮助他,是正大光明的。”说:“现在天下处境艰难,夫子您不出手援助,是为什么呢?”说:“天下处境艰难,用道来援助;嫂子溺爱(小叔子),亲手来帮助。您打算亲手来援助天下的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