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无鱼是真的吗,水清无鱼是什么

tamoadmin 成语问答 2024-05-31 0
  1. ?水清无鱼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英文翻译是什么?
  2.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意思是什么?
  3. 水至清则无鱼 人至察则无徒的意思
  4. 形容水清的四字成语

释义: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了,就没有伙伴。现在有时用来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

出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

这句话一直被人们用作告诫人的方式和诫律。人太精明、太过计较得失、太完美可苛了,朋友就少,落地众叛亲离。

水清无鱼是真的吗,水清无鱼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扩展资料

人至察则无徒的代表人物:伯夷

伯夷是商末孤竹国人,殷商时期契的后代。伯夷为人十分清高,对人对己都以高标准严格要求。不屑于与诸侯朝臣中的恶人来往,后因对周武王在父亲丧期发动战争,以暴制暴取得的王位的行为感到不满,认为武王行为有辱“仁义”二字,遂不食周粟饥饿致死。孟子曾评论伯夷为人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孟子·公孙丑上

?水清无鱼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英文翻译是什么?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了,就没有伙伴。现在有时用来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语出《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也有一说水清无鱼——现代汉语词典

其实“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真正的意义在于我们要做到宽容待人,在严格与宽容间寻找一个相应的平衡,这样在处人处事时都可以免除一些不必要的烦恼,放下自己的执念,不要死钻牛角尖。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话无论是现在还是以后我们都可以作为参考,也希望人们都能够宽容待人,做事严谨,这样无论是在团队中还是一个个体,都可以取得莫大的成功。所以,不得不说做人还真的一门很深的艺术,还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意思是什么?

典故出处:汉 班固《白虎通》:「故水清无鱼,人察无徒。」 成语意思:水太清,鱼就存不住身,对人要求太苛刻,就没有人能当他的伙伴。比喻过分计较人的小缺点,就不能团结人。 通用拼音:shuǐ qīng wu yu 拼音简写:SQWY 使用频率: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 *** 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水清无鱼,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含贬义。 成语结构:紧缩式成语 英语翻译:Water which is too clean has few fish. 近义词:水至清则无鱼 成语例句:谁都知道水清无鱼的道理,你还是得过且过吧

水至清则无鱼 人至察则无徒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了,就没有伙伴。

这句话的出处是:两汉·东方朔《答客难》

我给大家节选了包含这句话的一段原文,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虽然,安可以不务修身乎哉!《诗》曰:‘鼓钟于宫,声闻于外。’‘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苟能修身,何患不荣!太公体行仁义,七十有二,乃设用于文武,得信厥说。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绝。此士所以日夜孳孳,修学敏行,而不敢怠也。譬若鹡鸰,飞且鸣矣。传曰:‘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辍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道其常,小人计其功。”诗云:‘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盖圣人之教化如此,欲其自得之;自得之,则敏且广矣。

这篇文章翻译成白话文是这样的:

虽然如此,又怎么可以不加强自身的修养呢?《诗经》上说:“室内鸣钟,声闻于外,鹤鸣于高地,声闻于天。如果真能修身,何患不荣耀!姜子牙践行仁义,是七十二岁见用于文、武二王,终于得以实践他的学说,受封于齐,七百年不绝于祀。这就是士人日夜孜孜不倦,勉力而行不敢懈怠的原因呀。就好像那鹡鸰鸟,边飞翔边鸣叫。《左传》中说:上天不会因为人们害怕寒冷而使冬天消失,大地不会因为人们厌恶险峻而停止其广大。君子不会因为小人的喧嚣而改变自己的品行。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走正道,小人谋私利。《诗经》说:礼义上没有过失,何必在乎人们议论呢?所以说: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了,就没有伙伴。冠冕前有玉旒,是用来遮蔽视线,丝棉塞耳,是为了减弱听觉。视力敏锐却有所不见,听力灵敏却有所不闻。扬大德,赦小过,不要对人求全责备。弯曲的再直起,但应让他自己去得到。宽舒进而柔和,但应让他自己去求取。揆情度理,应该让他自己去摸索。大概圣人的教化就是如此,想要自己通过努力得到它;得到后,则会聪敏而广大。

只看文章可能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所以我们得结合文章当时的创作背景来解读就比较好理解:

东方朔言政治得失,陈农战强国之计,但武帝始终把他当俳优看待,不得重用,于是写《答客难》以陈志向和发抒自己的不满。

既然说到这了,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评析一下这篇文章:

《答客难》是东方朔晚年的作品。他从二十岁负才自荐 可以为天子大臣以来近四十年间,虽然 武帝既招英俊,程其器能,用之如不及。时方外事胡、越,内兴制度,国家多事,自公孙弘以下至司马迁皆奉使方外,或为郡国守相至公卿 ,而对他,却一直与对枚皋、郭舍人一样, 诙啁而已 , 终不见用.因此内心幽愤难以平衡,遂作此篇,发泄牢骚,***表志。

作品开始即虚构出一位 客 以不解之辞问难东方朔: 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都卿相之位,泽及后世。今子大夫修先王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数,……自以智能海内无双,则可谓博闻辩智矣。然悉力尽忠以事圣帝,旷日持久,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意者尚有遗行邪·同胞之徒无所容居,其故何也· 愤懑不平之情已经沛然而出。继而再以 东方先生喟然长息,仰而应之 辩答,引出一大篇 发愤以表志,……渊岳其心,麟凤其*** (《文心雕龙·杂文》)的妙文。在这部分中,作者旁征博引,谈古论今,首先以 彼一时也,此一时也 的所谓 时异事异 ,表面上看似责怪 客不知权变而终惑于大道 ,颂扬当今之 圣帝流德,天下震慑,诸侯宾服,连四海之外以为带,安于覆盂,动犹运之掌,贤不肖何以异哉· 实际上则是在机巧地反话正说,极辛辣地讽刺汉武帝刚愎昏暗、贤愚不分,甚至还不如战国诸侯明白 得士者强,失士者亡 的用人之道。尤其是当他嘲弄了 遵天之道,顺地之理,物无不得其所 的所谓盛世之后,顺势揭露封建帝王唯我独尊,凭个人好恶,对人才 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泉之下;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 ,致使才士 虽欲尽节效情,安知前后· 其感情的激越、笔锋的犀利、针砭的深刻,都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至于后面对自己的困境,表示要以 务修身 ,完善道德来求得解脱,***之中,又流溢出封建专制制度之下多数正直的知识分子内心的无奈与悲哀。

《答客难》在艺术上成就也是很突出的。它承继被称为宋玉的《对楚王问》,又有重要发展创新。就汉代赋体文学而言,它既不同于以司马相如《子虚赋》为代表的对统治者表示规谏的散体赋,也不同于正面抒发遭世不遇的骚体赋,而是以散文笔法通过反话正说、对比映照,在似是而非之中进行耐人寻味的发泄与嘲讽,名为 客难 己,实则为独出心裁地 难 皇帝。和贾谊《吊屈原赋》以来的骚体士不遇赋相比,前者沉郁悲慨,后者则辛辣尖刻,从而更加丰富了汉赋的艺术表现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以至于扬雄、班固、张衡、蔡邕, 迭相祖述 ;《解嘲》、《答宾戏》、《应间》、《释诲》,应运而出,蔚为大观。

《答客难》以主客问答形式,说生在汉武帝大一统时代,“贤不肖”没有什么区别,虽有才能也无从施展,“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揭露了统治者对人才随意抑扬,并为自己鸣不平。此文语言疏朗,议论酣畅,刘勰称其“托古慰志,疏而有辨”(《文心雕龙·杂文》)。扬雄的《解嘲》、班固的《答宾戏》、张衡的《应间》等,都是模仿它的作品。

最后,关于这篇文章的作者,我觉得有必要再介绍一下:

东方朔(前154年-前93年),本姓张,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德州陵县神头镇)人,西汉著名词赋家,幽默风趣且才华横溢,在政治方面也颇具天赋,他曾言政治得失,陈农战强国之计,但汉武帝始终把他当俳优看待,不以重用。东方朔一生著述甚丰,后人汇为《东方太中集》。

形容水清的四字成语

成语 水至清则无鱼 人至察则无徒

解释 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格了,就没有伙伴。现在有时用来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也说“水清无鱼” 。

出处班固《汉书》卷六十五 东方朔传第三十五

“虽然,安可以不务修身乎哉!《诗》云:‘鼓钟于宫,声闻于外。’‘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苟能修身,何患不荣!太公体行仁义,七十有二乃设用于文、武,得信厥说,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绝。此士所以日夜孳孳,敏行而不敢怠也。辟若鹡鸰,飞且鸣矣。传曰:‘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辍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道其常,小人计其功。’《诗》云:‘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

故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枉

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盖圣人教化如此,欲自得之;自得之,则敏且广矣。

另一说,《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待考)

随感: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文 / 缘浓份淡

也许,在另一面来说,“凡事认真”或是“最怕就是‘认真’二字”等理念下,恐怕我现在所述的被各位所不齿。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我最早是从《增广贤文》看到的,前一句大家都明白,后一句中的“徒”就是“朋友”之意,这样不用多说大家都清楚它的意思吧。人是有自己的思想的,世界这么多人,思想都不同,就是同胞的兄弟,性格都各异。人生在世,为了生存或生活得更好,为了小小的利益,趋炎附势,阳奉阴违。就是儒家的祖宗孔子他老人家,在现实的生活中都有“认不得‘真’字”的“直八”故事。看来人生一世,聪明也好,还是糊涂也好都是轮回的一个反映。难得的糊涂,或更是人之高招。

两千多年前的老子他老人家都能清楚地说明了“有中无,无中有”,如果不想丢弃有,就得无,同样得无也就是得有。看来,想两者都有的话,看来还是平衡最好。金庸在谈他的***中,最喜欢人物是段誉,功夫的话就是“亢龙有悔”两者都是不做绝而留有余地。他都几十岁人了,在人生的风风雨雨中,对这个“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恐怕是给我们的一点点启迪。

从对立来说,水清本来是个好事,但就是这样,鱼能去吗?太清了,什么都没有,吃什么?恐怕是等人吃吧!人至察了,什么都逃不过他的眼中或计算在内,你敢做他的朋友吗?朋友是平等的,地位均等的,你会受他尊重吗?经常我们都劝人做事认真,不得分心,凡事做到最好。特别在今时今日,做不好的话恐怕连饭都会没有得吃。是的,但不要不看清楚,这里所说的就是“水太清”,而不是水清。是至察而非只是察。也就是不能过尽而是留有余地。如果你做事都用尽自己的能力,不用说你的能力就局限于此了吧!如果一朝事情有所改变而做不来的话恐怕会失去更多。有时藏而不露,做事总留有一着,就会让人觉得高不可攀或不知其底细是在哪一部位,虽然有时不能委于重任,但应该知越是重任,责任也就是越大。

从现实生活中来说,有多少人凡事做绝?聪明人都会留有余地。君不见很多时候的领导批评也都会留有点点空间。万事循环转,人有三衰六旺。时来运转或时去衰来都是平常事,没有余地恐怕都是为自己伏下了种种苦恼和苦果。就算在工作做事中,又有多少是特别认真的呢?要说“国检”够正式、隆重了吧!还不是事先通知,等把各方面工作先做好了,再来检查,应付式的对待。就是现在什么机关单位组织的常规检查,大家还不是应付式来对付。当然,并不是说不要认真做好,而它是包含着一个度的,至察已经是走到了极限的,丕极泰来,当达一个极限之时也就是会走向另一反面的了。所以还是适可而止,平衡最好。

有感自己,做事好象糊里糊涂,一事无成。当然,起码糊涂生活,最直接反映就是自己生活难过,两餐难保。看来水太清无鱼,而太浊也是无鱼吧。有时认为自己做事很认真,现在看来其实也是一般般。对着朋友的思念,过多的思想负担,结果还是睡不着。为欣赏音乐的美妙,而过多的投入还不是伤了自己。看来还是事事不必太认真,顺其自然,平衡最好!

形容水清的成语有:山清水秀、清澈见底、水清无鱼、清如明镜、水色一天、碧海青山、清澈透明 湖光山色、波光粼粼、碧波荡漾、水月镜像、天水一色、青山绿水、清澈无暇、山明水秀、碧海青天、碧水微澜、水清石见

一、清澈见底

解释:湖水或海水很清澈透明,可以看到底。

二、水清无鱼

解释:水太清,鱼就存不住身,对人要求太苛刻,就没有人能当他的伙伴。比喻过分计较人的小缺点,就不能团结人。

出处:《汉书·东方朔传》:“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译文: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格了,就没有伙伴。现在有时用来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

三、水色一天

解释:水光与天色相浑.形容水天相接的辽阔景象。

出处:王勃《滕王阁诗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译文:夕阳映射下的彩霞与孤独的野鸭一齐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

四、波光粼粼

解释:形容波光像鱼鳞一样层层排列。

五、水清石见

解释:清:清澈;见:同“现”,显露。比喻情况搞清楚了,问题的性质也就明白了。

出处:汉·无名氏《 艳歌行》:“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石见何磊磊,远行不如归"。

译文:告诉你不要斜眼看,会有水落石出的一日,(暗喻真相大白);石头一个挨一个,在外乡远行还不如回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