堑山堙谷秦直道_堑山堙谷,直通之

tamoadmin 成语之最 2024-06-10 0
  1. 直道的修筑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2. 秦直道遗址的时代判断
  3. 内蒙东胜有什么好玩的,好吃的?时间不多,金钱有限,寻求帮助!!
  4. 秦直道遗址的历史故事
  5. 秦国时期修的秦直道,为什么历经2000年都不长草?

直道是什么

秦直道南起陕西淳化县北梁武帝村秦林光宫,北至内蒙古包头市南的麻池古城。作为陆路交通建设的创举,其规划、选线、设计和施工,都显示出空前的技术水准。秦直道的开通和应用,在中国古代交通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军事交通的发展历程而言,也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秦朝开筑的直道直通南北,规模极其宏大。秦代其他交通道路多是利用战国原有道路 ,只有直道是在秦统一后规划施工的,也是一条体现秦帝国行政效率的南北大通道。

堑山堙谷秦直道_堑山堙谷,直通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秦直道是秦始皇为抵御匈奴南侵而修筑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国防工程。早在秦昭王时期,秦国的北部边界就已扩展至黄河南岸,与赵国云中郡隔河相望。为了巩固边防,秦昭王曾在秦国北陲修筑长城,由临洮东北行经过上郡之北,蜿蜒于内蒙古一带。秦始皇三十二年,使蒙恬将兵 30万北击匈奴,尽取河南地,设44县,并重置九原郡。次年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阴山以南皆为秦土。此时秦国的边界早已越过了旧长城,秦又新筑了东西绵延万里的秦长城,创 造了世界奇迹。

秦始皇三十五年修筑直道,使秦军可以不用迂回上郡和云中,由云阳北出直抵九原。直道与新修的长城呈丁字相交 ,加强了咸阳所在的京畿关中与北方河套地区的联系,使得匈奴不敢轻易南下进犯。

直道的工程量

秦直道和长城、驰道、阿房宫以及始皇陵都是耗费民力十分惊人的浩大工程。据粗略估算 ,直道长约600公里,平均宽度约为50 米,夯土路基厚 以50 厘米计,这条直道的夯土土方量大约在一千五百万方左右。这些土方如果堆筑成高1米、宽1米的土墙,可以绕地球半圈。从《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的:?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可以知道,秦直道建于始皇三十五年,三十七年时直道主体工程大致完成,工期只有两年左右的时间。

按《史记?蒙恬列传》的说法,秦直道的建设和阿房宫一样,是一个没有最终完工的工程。不过从秦始皇三十七年夏直道已经可以粗通车马的情况来看,秦直道工程始于始皇三十五年, 至秦二世三年完工,共历时五年之久。其中前二年属于第一期工程 ,虽粗可使用 ,但仍然?道未就? ;后三年则为第二期工程,二期工程竣工后,直道才完全畅通。

秦直道始筑之时,将军蒙恬戍守上郡,太子扶苏为监军,第一期工程是由他们二人负责建造的。秦始皇死后,赵高矫诏逼扶苏和蒙恬***,秦二世又遣将军王离负责二期工程,三年后全线方才竣工。

直道的地理优势

秦直道的南段选择建在子午岭的主脊之上,这样的选线是极有科学性的。从地形上来说,陕北和陇东属于黄土梁峁沟壑区,子午岭主脊海拔稍高,但地势起伏变化较小,地形亦相对平坦,宜修筑道路。如果下子午岭取道陕北的上郡 ,则要经过许多纵横交错的大小沟壑,必然会增加修筑道路的难度,也给南北交通带来困难 ,无法达到迅速调兵北上的目的,违背了将直道修筑为一条国防大道的初衷。

(秦直道)

子午岭主脊上的秦直道宽度在5米左右,二、三辆大车可并行其间。从定边到东胜的直道北段,地势较为平担,路面宽度更是达到了22米左右。秦修驰道时?厚筑其外,隐以金椎? ,道路质量非常优异。秦直道选线的科学合理、工程的艰巨、规模的宏伟、筑路技术的高超,都是同时期世界上最为领先的,在中外交通史上占有非同寻常的地位。

虽然秦始皇修筑直道,有为自己巡游天下的打算,但直道修筑的主要动机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帝王巡游。《史记?匈奴列传》明确写道:?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 ,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适戍以充之。而通直道 ,自九原至云阳,因边山险溪谷可缮者治之,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所以开通直道的作用,与长城防务有关,也与伐匈奴的作战行动有关。

(秦始皇出巡)

秦始皇规划咸阳建设时,曾有?周驰为阁道 ,自(阿房) 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的设想。所谓?表南山之颠以为阙?,说明秦都咸阳有南行的重要通路,也说明当时的建筑蓝图包含有贯通南北的意识。 咸阳以南有?子午道?通往汉中巴蜀,蜀地可以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 而北,直抵长安。子午岭?直道与子午道?直河一起,在咸阳正北正南形成了纵贯千里的轴线。这也和秦始皇以甘泉宫、咸阳宫、阿房宫共同作为秦宫主体结构的构想相一致的。

直道的军事作用

南北走向的秦直道,沿线至少有十个古关隘,并且有东、西古道。东通上郡、西通北地。如十个关隘之一的调令关,东沿石门川经转角,可至铜川、耀县, 沿马栏河西南行可到旬邑;西沿支当河可至彬县。又如十个关隘中的兴隆关,东可沿古道岭至黄陵县;西可沿湘乐川至湘乐,直通马莲河道。 这样的交通网络, 正应了秦朝? 郡郡通直道, 县县送粮草? 的民谣。

秦朝的军事防御不是孤立的防御,而是通过防御网构成? 一方有变,八方驰援? 的防御体系,以达到御敌之目的。秦直道与马莲河道、洛河道东西呼应,组成以秦直道为中轴线、马莲河道、洛河道为两翼的快捷反应的军事通道,也沿这个中轴线形成了以直道为柱、两边城镇环绕的立体军事防御网络 ,并通过其他道路与全国驰道相连,满足战争需要。

在统一全国的第二年,秦始皇就开始关注北边防务,并亲自巡幸长城西端的起点。同年秦始皇开始?治驰道?。 始皇二十九年,秦始皇第三次出巡,登山东烟台的之罘山,经琅邪、上党返回关中。在此次出巡的过程中,秦始皇便拟定了建设直道的规划。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时,病死于河北沙丘逝。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死后,丞相李斯和赵高密不发丧,?行,遂从井陉抵九原。会暑,上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秦始皇死后 ,遗体便是沿着直道返回咸阳的。时值暑季,车上的尸体散发恶臭,赵高吩咐车队加载一石鲍鱼,以掩盖气味。 赵高和李斯***借秦始皇名义,逼公子扶苏***,秦二世胡亥得以继位。

《史记》中也有关于直道修筑的记载,这些记载都记录了工程的艰巨。秦直道?广五十步,三 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以秦尺计算,?道广五十步?相当于近七十米。这个宽度就是放到现在,也是妥妥的特级公路的规格。

汉文帝三年五月,匈奴南侵,《史记?孝文本纪》记载:?五月 ,匈奴入北地 ,居河南为寇。帝初幸甘泉。?六月 ,汉文帝发边吏骑 8 万 5 千诣高奴 ,遣丞相颍阴侯灌婴击匈奴,匈奴退去。同月,汉文帝亲自从甘泉前往高奴。汉文帝北上 ,行经的正是秦直道的部分路段。

汉武帝于元封元年亲率 18 万骑兵巡行北边 ,向匈奴炫耀武力。《史记》记载:?是时天子巡边 ,至朔方 ,勒兵十八万骑以见武节,而使郭吉风告单于。诏曰 :?南越、东瓯咸伏其辜 ,西蛮北夷颇未辑睦 ,朕将巡边垂 ,择兵振旅 ,躬秉武节 ,置十二部将军 ,亲帅师焉。?行自云阳 ,北历上郡、西河、五原 ,出长城 ,北登单于台 ,至朔方 ,临北 河。勒兵十八万骑 ,旌旗径千余里 ,威震匈奴。匈奴焉。还 ,祠黄帝于桥山 ,乃归甘 泉。?就是在这条秦直道上 ,汉武帝的铁骑呼啸驰骋而过,使得匈奴人不得不退回草原深处,至今让人思之神往。

直道的意义

秦直道的许多地段现在仍然可以通行。子午岭上的秦直道,曾经是交通甘肃、宁夏的贸易通路。 清乾隆《正宁县志》记载:?此路一往康庄,修整之则可以通车辙。明时以其直抵银夏,故商贾经行。?

自唐代以后,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西北地区的交通道路格局相应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直道仍在沟通陕、甘、宁诸省区的经济交流方面发挥着作用,并保留至今。

秦直道的修筑把关中地区与蒙古高原地带连接了起来,使秦王朝的政令、统一措施得以迅速地传达到阴山脚下,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也能够传播到河套之外。 历史上秦直道对于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丝绸之路的一部分,是草原丝绸之路的南端。 昔日高筑于子午岭的秦直道已由宽路通衢化作历史的陈迹,等待着今天的人们去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把握?西部大开发?的机遇,重新整治秦直道,开发其独具特色的人文旅游***和商贸交通功能,无疑对促进西北地区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直道的修筑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香林寺

又名弘门寺,位于县城西北40公里的下寺湾镇香林寺坪村北的奇峰之上,据《延安府志》记载,香林寺始建于唐玄宗***二年,因满山翠柏飘香而得名。寺院依山而建,山势奇峻。有真武祖师殿、玉皇庙、九天玄女殿、观音阁、龙王庙等。寺院西侧的悬崖峭壁上石窟密布,有大小70多处,窟窟相通,洞洞串联。2007年,下寺湾民众筹集款项,开拓道路,竖立山门,筑建神道,建钟楼、鼓楼,立文化碑廊。

秦直道

秦直道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抵御北国匈奴的侵扰,于公元前212年命大将蒙恬修筑的一条军事性通道。秦直道南起淳化县甘泉山上的秦林光宫,沿子午岭北行,经旬邑、黄陵、富县、甘泉、志丹、安塞、靖边、榆林、穿越毛乌素沙漠南缘和鄂尔多斯草原至阴山脚下的秦九原郡,全长700多公里。因道路大体南北相直故称“直道”。秦直道在甘泉境内全长34.8公里,由富县、志丹、甘泉三县的分水岭墩梁入境,经寻行甫、赵家畔、杏树嘴、箭湾、高山窑子下山至安家沟村,过洛河圣马桥,由方家河村西北上山,

秦直道

经老窑湾、王李家湾、榆树沟等地入志丹县境。甘泉境内秦直道洛河南段从箭湾至高山窑子保存最好,路基宽度一般在30至50米之间,最宽处达58米。沿途有垭口、兵站遗址多处。特别是“堑山堙谷,逢山开巷,遇石堑齐,过河架桥,遇沟填平”的修筑特点在洛河北段的方家河村得到集中体现,号称秦直道博物馆。洛河引桥桥墩残存桥基宽82米,顶宽44米,高72米,长56米。

美水泉

美水泉又名甘泉,发源于县城西南3.5公里的神林山下,是甘泉县境内重要的自然***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美水泉以其悠久的历史、优良的水质和神奇的传说闻名于世。据史书记载,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隋炀帝北巡突厥牧场,途中到此游历,偶饮此水,厥味甘美,顿觉心旷神怡,遂赐名“美水泉”,后为隋唐两代皇宫专用。美水泉现为一排12孔的窑洞式蓄水池,泉旁有明代“修复甘泉碑记”、民国“重修甘泉县甘泉碑记”和2007年县***所立“美水泉碑记”石碑三通,以及十分罕见的刺榆树两株,榆刺似针。美水泉泉水经科学检测,其为优质高钙矿泉水,富含对人体有益的多种微量元素,与华清池温泉等并列称为陕西四大古泉之一。

秦直道遗址的时代判断

历史背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的一项统一治国措施;

直接目的:便于对刚刚统一的六国故地的统治。

秦直道具体路线图首次提出至今已36个春秋,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争议。走向问题不仅是焦点问题更是重点难点问题。

由于司马迁只记载了秦直道南北的起讫点,并未说出具体的途经之地,给后世留下了千古未解的悬念。1***5年,为了完成时任***司令员皮定均将军交办的编写兵要地理志的任务,中国历史地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史念海教授,在浩瀚的史海中,对有关秦直道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搜集梳理。史念海教授认为,子午岭南段秦直道的记载始见于唐代《元和郡县图志》,在《宁州·襄乐县》条下记曰:“秦故道在县东八十里子午山”。唐襄乐县就是现在甘肃省宁县湘乐镇,其东80里是艾蒿店到五里墩之间的子午岭。另据康熙《鄜州志》载:“州西百余里有圣人条,宽阔可并行车二三辆,蜿蜒转折,南道嵯峨,西达庆阳,疑即(蒙)恬所开者”。富县西从兴隆关至土桥之间约30里子午岭上,现在还可以寻觅到秦直道的遗迹。子午岭北段秦直道记载始见于唐代《史记·匈奴列传》引《括地志》记:“秦故道在庆州华池县西四十五里子午山上”。唐华池县则是现在甘肃省华池县的东华池镇。从子午岭现存秦直道遗迹来看,一直循主脉修筑。《括地志》的记载否定了秦直道离开子午岭主脉而东行的推测,究其原因正是要避开洛河河谷的曲折和跨越横山山脉的沟壑。

史念海教授在对文献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后,更以花甲之年走出书斋,在军区参谋和几位专家的陪同下,实地考察一个多月,用五万分之一的地图进行勾勒,寻找已湮灭在历史长河中的秦直道,在文献考证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基础上,写出了《秦始皇直道遗迹的探索》一文,从直道修筑的战略意义、直道起点、子午岭南段、北段、鄂尔多斯高原的直道及其遗迹、直道修筑及其所起的作用等六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有史以来第一次绘出了“秦直道”具体路线图:以陕西省淳化县梁武帝村林光宫遗址为起点,上子午岭循主脉北行,经陕西省旬邑县石门关、黄陵县艾蒿店,陕、甘两省交界处的五里墩,至黄陵县兴隆关后,沿子午岭主脉西侧的甘肃省华池县东,再过陕、甘两省交界的打扮梁,到达陕西省吴起县营崾岘,与子午岭主脉上的秦长城重合40里,经吴起县郝林沟南梁,再至甘肃省华池县铁角城,又北经陕西省定边县张崾岘,再往东北行,进入鄂尔多斯草原,过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北,经东胜市西南,在昭君坟附近过黄河,到达包头市西南秦九原郡治所。1***5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所绘秦直道走向,与史念海教授复原的路线图基本相同,可以说代表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的主流看法。

史念海教授首开秦直道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之先河,为后续研究者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十年后,《光明日报》以《为摸清秦代另一巨大国防工程古迹,画家靳之林徒步三千里考察秦始皇直道》为题,对画家靳之林作了新闻报道。以后又有一些考察者发表过有关文章,由于这些考察者所走的路线和史念海教授不同,这就在学术上产生了经地相异的走向问题。读完这些论文和消息后,史念海教授又写了长达三万余字的《秦直道和甘泉宫遗迹质疑》一文,从历史地理学专业的角度,进行了质疑并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史念海教授认为,秦时陕北诸县可考者只有雕阴、高奴、阳周、肤施四处。这四个县在画家靳之林勾画的直道路线图中距所说的直道皆甚远,既然经过却和上郡的治所以及县城都没有联系,这在政治方面是说不过去的。若是说富有军事意义,地形选择应具有重要的条件。当时的上郡绝大部分是在现在陕北地区,那时不仅有河流,也有了沟壑,若要军事行动迅速,就不能不考虑到避免地形方面的阻遏。仅仅从这一点来说,这条道路虽以直道为名,却不一定就是南北笔直的。这条道路所经之处人烟稀少,一半在山岭上,一半在草原上,司马迁在《史记》中论述各道路所经之地皆提郡县治所和名山大川,而对直道则以“直通之”来概括,正说明了秦时子午岭地区的荒僻,故无从记起。所谓“直通之”,当是直达之意,不能简单理解为两端笔直相通。有的考察者提出直道是经过高奴、阳周和肤施向北延伸的。直道并非蒙恬新勘测的路线,只是在战国中后期的九原、上郡、云阳、咸阳间的旧道基础上改建、扩充而成的。史念海教授认为,经过上郡治所肤施的大道,是秦始皇以前的旧道,也是秦始皇全国驰道的组成部分,与直道无关。秦驰道修筑于秦始皇二十七年,秦直道修筑于秦始皇三十五年,秦政虽苛,亦不致于这样频繁地施工于同一条路。如果蒙恬所修筑的直道只是改造和扩充原来旧道,那就不会出现司马迁所说的堑山堙谷了。有的考察者看到陕西省富县境内的道路遗迹保存得最为完好,就作为判定秦直道至兴隆关后折由蛐蜒岭的一个依据。史念海教授认为,经过今富县、志丹、安塞等县的圣人道为大夏***赫连勃勃所修筑。始见于宋代《太平寰宇记》。原称圣人道,而非圣人条。圣人道经保安军界一百五里,入敷政县界,即赫连勃勃自夏台入长安时,平山谷开此道,土人呼为圣人道。宋保安军即今陕西省志丹县,夏台即今陕西省靖边县白城子,时为赫连勃勃的都城称统万城。赫连勃勃南行,必然经今陕西省安塞县镰刀湾,唐代称塞门镇,其北十八里处有芦子关,为夏州与延州往来大道。这无疑就是圣人道。高奴故城和阳周之间从地理上是可以直行的,如果绕道镰刀湾就变成了直角三角形,由此而论,圣人道和高奴故城不可能连在一起。富县城西夏太后城的修筑,显示圣人道就止于此地,因此也不可能与子午岭上的秦直道***。有的考察者论述道,汉文帝和汉武帝由甘泉的出巡,所行的就是秦直道。史念海教授认为,汉文帝三年由甘泉经过高奴前往太原,然大要不出南北两途,一由蔺、离石东行;一出定阳。离石即今山西省离石县,东行即可抵晋阳即今太原城下。定阳在今陕西宜川县西北,春秋时就已是晋国通往黄河以西的要道。汉武帝北巡的路程绝大部分是在经过上郡治所肤施的南北大道上,一直北抵五原。武帝和文帝都是由甘泉宫北行的,但并不是说非要遵循这条道路走到尽头不可。由于这些选择了不同路线的考察者,大多是非历史地理学专业的人士,对史念海教授的质疑并未作出专业性的回应。以后,陆续有人关注“秦直道”,据说发表文章的有千余人,实际考察的有二十余人,可能因为考察目的和重点不一样,研究范围仅局限于自己所感兴趣的那部分线路上,对和自己意见不相符的线路不仅不做合理解释甚至不涉及,至今没有见到像史念海教授那样全面系统专业的开创性论文。

近几年,从事考古研究、旅游文化、文学创作、地方史志以及开发利用等方面工作的同志对秦直道的研究热情很高,这是一个好现象,说明关注文化事业人多了。在普遍以追求经济效益为考量标准的社会环境下,这种非赢利性的文化行为是值得称道的,尽管文化热情有很大的渲染力,但热情过后还是要回归到冷静的理性思考中来。比如,有的考察者提出,秦直道并存有东、西两条支线说,这种观点与《史记》等书关于直道是在九原、云阳之间“直通之”的记载相背离。还比如,有的考察者提出,在陕西省志丹县境内发现以“条”命名的村庄比比皆是,如安条、杨条、李条、何条、周条、刘条、新胜条、胶泥条等都是位于直道沿线的居民点,少数民族称道路为“条”。其实,“条”字在汉语里就是泛指道路、巷里、聚落的意思。一是指街道通称,如北京市东单三条、长巷五条、安乐林头条;二是指小街道,如河北省石家庄市正东街北一条、天津市南开三条;三是与“巷”、“里”相同,如太原市吉林一条;四是指聚落通名,如武汉市赵家条。据相关媒体报道,2011年8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子午岭上兴隆关一带进行了考古发掘,面积约250平方米。发掘表明,兴隆关南边为典型秦直道,东线发现的两层路面则是秦和西汉的,西线发现的两层路面是东汉以后的,由此“东线说”被肯定,“西线说”被否定。应当说这个发掘成果很重要,为研究秦直道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在所谓西线尚没有深入考察和所谓东线与秦驰道和圣人道之间关系尚存在较大歧义的情况下,250平方米的一个点的发掘结果尚不足以否定长达约1800里的一条道路,现有发掘和研究成果尚难以形成颠覆性的说法。单从文献学角度看,唐代距秦汉时期相对不远,唐人在编纂《括地志》和《元和郡县图志》等地理书时,完全有可能直接***用东汉以来的文献资料做依据,***如没有其他与此相违异的史料记载,是可以作为可靠的文献依据来复原相关秦汉地理内容。此次考古还发现三个发掘地点都有人为破坏直道的现象。考古人员推测可能是国家***取的军事策略,当秦直道通行200多年后,时值两汉间或东汉早期,中原和匈奴关系紧张,为阻拦匈奴长驱直入就干脆将道路破坏掉了。其实,匈奴以骑行为主,中原以战车为主,双方对道路的要求是不同的,前者受地理条件限制少,易于开辟,后者受地理条件制约大,修筑困难,一旦建成轻易不会改变。北方游牧民族向南进攻,多喜适宜于骑行的川道,这从道光《榆林府志》引马文升《请选差主事赴榆拣选官军》中可窥出,“贼马之来,必由大川而行,宋人御夏,俱于川口修筑城堡”。这虽然是明人论述宋明两代军事问题,秦汉时期匈奴向南进攻也是如此。秦直道主要满足于车行的需要,没有文献记载适宜于川道骑行的匈奴直接利用秦直道南侵的事例。何况,在汉武帝的战略反击下,匈奴已进入衰败期,充满暴戾之气令人生畏的苍狼已演变成毫无斗志的丧家之犬,何至于要***用国家军事策略,即使破坏,对骑兵为主的匈奴也并不能起到阻挡作用。

秦直道具体路线图首次提出至今已36个春秋,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争议。关注者及其文章虽然颇多,但争议的内容仍没有突破史念海教授上世纪80年代和诸考察者探讨的范围。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王子今认为:“古道路因为道路沿用时间较长,遗存破坏严重等原因,考古进度缓慢,秦直道研究的重点难点首先是道路走向问题,这在学术界长期存在着争议”。对此观点,我非常认同。时至今日,秦直道走向问题不仅是焦点问题更是重点难点问题,甚至是具体路段考察的前提问题,否则就会出现南辕北辙的情况。在秦直道老话题再次被热议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情况下,我觉得有必要温故而知新,让更多的人系统全面地去了解,在思辨中让“秦直道”变得更清晰,并以此激发学术界同仁努力探索的志趣,为秦直道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符合历史地理原貌的专业支撑。

内蒙东胜有什么好玩的,好吃的?时间不多,金钱有限,寻求帮助!!

出土遗物中,铜镞和钱币的时代较明确,在两汉之间或稍晚。

在陕西关中的秦汉考古中,一般说来,筒瓦、板瓦外面的抹带绳纹,时代早于一般的绳纹;筒瓦、板瓦内面的***点纹,时代早于布纹和其他纹饰。

秦始皇陵及西汉阳陵等地的发掘资料显示,抹带绳纹和***点纹大量使用在战国晚期和秦代,西汉早期也有沿用,但不见于西汉中期及以后。筒瓦、板瓦内面的布纹,虽在战国晚期和秦代也少量出现,但大量使用一般在西汉早中期及以后。

经初步统计,出土的筒瓦、板瓦中,抹带绳纹和***点纹约占纹饰总数的8~9%。在筒瓦、板瓦和陶器中,尚未发现明确的东汉及其以后者。

总之,发掘出土的所有证据都支持这样一种判断:桦沟口段直道及其附属建筑,始建于秦代,沿用至两汉之间或稍晚,废弃。其中,直道下层路面的时代约为秦代和西汉早期,上层路面的时代约为西汉中晚期。

专家点评:

王子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秦始皇时代修筑的秦直道,是由秦王朝执政中枢城方直通北边长城防线的高速道路。工程的完成体现出秦王朝的高效率的行政机能。司马迁就『堑山堙谷』的施工难度,曾经有『固轻百姓力矣』的感叹。但是另一方面,直道的开通又标志着建筑规划和工程组织,劳动管理和行政效率的突出的历史性进步。可以看作秦政纪念的这条古代道路,是交通史遗迹值得珍视的存留。

交通史学者、历史地理学者和考古学者以秦直道为对象的考察历时多年,对于某些路段的走向尚存在明显的分歧意见。对于秦直道的具体形制的认识,亦并不明朗。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秦直道富县桦沟口段进行的考古发掘,是对这条重要的古代道路第一次科学发掘。发掘收获以断代明确的出土资料,否定了以为秦直道并非南北笔直,而推断其路线向西北迂回至于华池、定边,再东北折向乌审旗的意见。发掘者对于路基结构、路面状况、护坡形式、排水系统以及规模可观的很可能性质为关卡的高等级道路附属建筑遗存进行了全面的揭露和分析,充实了我们对于秦汉交通建设成就的认识。秦直道富县桦沟口段跨越葫芦河。发掘工地位置正在直道由高岭向平川盘折而下的路段,发掘收获对于说明这条古代道路通行山区的形式,也提供了可靠的信息。路面遗存车辙和脚印的发现,为认识古代交通形式披露了生动的资料。

秦直道遗址的历史故事

景观

九城宫旅游景区

九城宫是国家 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九城宫旅游景区由生态餐饮区、水上欢乐世界、动感酷玩游乐园、动物博览园、高档休闲体验区、九城宫大戏院、户外拓展***CS基地、会议度***院落、顶级别墅***、历史文化体验区、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冰雪(滑草)大世界、卡丁车赛场等主题区域组成,是一个集生态餐饮、休闲度***、拓展、文化体验和精彩演艺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旅游景区,是塞外北国的“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6]

地址:鄂尔多斯东胜区罕台镇,距离东胜市区5公里

东联秦道城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电视剧《秦道***》的拍摄实地,是国内外唯一以秦直道文化为主题,以秦汉边塞文化和匈奴故地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区。***取“一道两楼三区”的整体布局,规划建设了“体验大秦直道、

秦王城、九原郡、秦汉边塞文化区、匈 奴故地文化区、九原郡广场演艺区”等项目,巧妙利用自然地貌形成了“堑山堙谷,直通之”的秦直道特征,并且***了烽、障、亭、***事设施和条、铺、驿站交通节点,使二千多年前的秦直道宏伟历史景观跃然眼前。同时,每年夏天这里会举行避暑消夏狂欢节,是寻觅历史、避暑休闲的不错选择。

地 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罕台镇[7]

鄂尔多斯动物园

鄂尔多斯动物园是东胜区委、***重点打造的民生工程。东临鄂尔多斯环球嘉年华(游乐园),南接鄂尔多斯植物园,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 园区总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按照“两大区域、三个部分、四种展区”进行规划布局。具体分为核心展示区、周边生态绿化区两大区域。核心展示区占地面积270公顷,划分为门区、动物展示区及工作隔离区三个部分。按照动物生长习性又将动物展示区分为科普区、雨林区、非洲区、亚洲区等四种展区。

展区内建设百鸟苑、恐龙馆、猛禽苑、猕猴馆、猩猩山魈馆、水禽馆、节尾狐猴馆、火烈鸟馆、斑马羚羊鸵鸟苑、长颈鹿苑、大象苑、犀牛河马苑、斑鬣狗馆、狮豹苑、荒漠动物苑、袋鼠苑、熊苑、虎豹苑、高山动物苑、狼苑、犬苑等动物展出场馆及室外放养区。预计展出的动物有170余种、2100余头(只)。 动物园以“动物星球”和“回归自然”为主题,根据不同动物对不同环境的需求,通过人工造景的手法,模拟动物的野外生存环境,将动物展馆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使其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并本着拉近人与动物距离,增加人与动物接触的原则,以现代的无屏障全方位立体观赏取代传统笼舍观赏方式。在散放区,动物在专家的精心饲养下,自由出入于高山绿草之间,悠然生活在高低起伏的原野山林,充分诠释了人与自然、动物和谐相处的自然景象。

动物园以“保护生态、科普教育”为宗旨,通过种植不同的植被、生态恢复和景观覆盖,使园区内花草繁茂、绿树环抱,溪流潺潺,绿草成荫。并把高新材料应用于建筑和景观小品,使自然和现代充分衔接,营造自然古朴的外观造型。场馆和整个环境的打造强调绿色节能理念,设计有太阳能转换系统,最大限度的实现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的目标。同时,为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园区配套完善了各式餐饮、旅游、购物等设施。并专门开设认识动物、了解动物、保护动物等系列科普教育、主题实践和志愿捐赠、认领等相关活动

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旅游景区是世界上最大的以成吉思汗文化和蒙古族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区,是集景点观光、餐饮住宿、民俗展示、文艺表演为一体的旅游景区,也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历经十年的风霜,成吉思汗陵旅游区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与赞扬,成功接待了诸多国家***、社会各界名流。先后被授予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旅游胜地十佳信誉单位等诸多荣誉称号。大型民族舞台剧《一代天骄·永远的成吉思汗》演出突破1400余场,成功举办了七届成吉思汗陵旅游文化周。为保护、承传蒙古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公司还出版了大量的书籍、报刊、光盘等图书影像资料

地 址:伊金霍洛旗伊金霍洛镇

门票参考价:120元\人

秦国时期修的秦直道,为什么历经2000年都不长草?

秦直道的故事

这是中国第一位皇帝留下的路。2000多年过去了,当年30多米宽的大道只剩下依稀可辨的小路,昔日的辉煌掩映在荒草丛下。***的是,还有一群执著的人关注着这条与长城相呼应的700多公里长的“直道”。在他们的努力下,沉睡了几千年的古道正在醒来。

荒草下的奇迹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的秦王嬴政为我们留下了这一世界奇迹。有人说,秦直道是矛,长城是盾,兵马俑是兵,灵渠是运输给养的血脉,秦驰道是帝国统一的勋章,阿房宫是士兵守卫的宫殿,它们六者是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整体,形成了一个强大王朝的象征。即便是今天,纵然秦直道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袭,我们仍能感受到它的气势磅礴。

据《史记》等文献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快速反击和抵御北方匈奴族的侵扰,于公元前212年至210年,命大将蒙恬率师督军,役使30万军工,一面镇守边关,一面修筑军事要道。仅仅两年半的时间,一个可与长城、兵马俑相媲美的世界奇迹就诞生了。

秦直道作为人类筑路史上最为神奇的文明古道,历史上对其的记载和研究却寥寥。最早的记录见于《史记》,司马迁在《秦始皇本纪》里说:“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在《蒙恬列传》中则说:“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道未就。”此外,便很难找出更为详细的记载。1***5年,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教授写有《秦始皇直道遗迹的探索》一文,为秦直道研究开拓了新领域。1987年,陕西省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组织省、地、县***史志工作者,经历2个地市、6个县,行程1300多公里对秦直道遗迹进行了全面考察。

沉睡中醒来

秦直道纵穿陕北黄土高原,沿海拔1600多米的子午岭东侧北上,然后向东北延伸,通往内蒙古包头市。其道历经2000年风雨,大部分路面仍保存完好。在鄂尔多斯秦直道遗址上,有一块刻着“天下第一路”字样的巨石。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文化局局长张光耀说,“我翻阅了很多资料,众多研究秦直道的历史学家,都不约而同地同意这个观点:‘秦直道’在中国古代史上是无与伦比的,可以说是‘最早的高速公路’。这条路不管是宽度、长度还是直度,都是古代其他道路遗址所不能比拟的。另外,其主干道可同时并排行驶12辆大卡车。它最宽处的路面,可作现代中型飞机的起降跑道。”

在鄂尔多斯,张光耀很出名。至今这里还流传着“一讲秦直道,想起张光耀”的说法。作为东胜区文化局局长,在张光耀2000年走马上任的第一天,前任局长就对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据专家的考证,东胜境内城梁段遗址是秦直道全程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处。从此,张光耀的名字就和“秦直道”这三个字绑在了一起。

秦直道在东胜境内有30多公里,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未,东胜区就已启动对秦直道的保护工作。保护之初就将东胜境内城梁段秦直道遗址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东胜区***重新划定了保护区范围,设立了专门的保护机构。进入2005年,东胜区对秦直道保护、开发、利用的步伐明显加快:兴建我国第一个以秦直道文化为内涵的历史博物馆——秦直道博物馆,出版了论文集《秦直道探索与研究》,拍摄了大型电视连续剧《秦直道》,编制了《秦直道遗址(东胜区段)文物保护规划》和《秦直道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启动了秦直道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工作。

2006年5月25日,秦直道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被确定为中国100处大遗址项目其中之一,和长城放在一起列为“十一五”的重点文物保护项目。这对于研究秦直道,关注秦直道的张光耀们实在是一个好消息。

秦朝当年修的一条著名“高速公路”秦直道。这条路由咸阳甘泉宫北门,绵延千里到达九原郡边镇。秦直道的修建要比驰道的规格更高,但也是基于秦驰道修建的经验和技术基础,这是秦始皇对于大一统国家加强中央管理的重要举措,故而历代都多加维护和使用秦直道。无论是从技术手段上,还是从历朝历代的维护上,都使此条高规格官用道路保留了当初修建时的风***,几乎没有杂草。

(一)、秦直道的修建

“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锥,树以青松。”——《史记》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制定了一套大一统国家管理规章体系制度。之所以嬴政是“始皇帝”,确实是为我国古代封建王朝提供了治理国家的范本,这个范本被延用承袭至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这个管理体系的基础之一则是由始皇帝提出的“书同文、车同轨”,故而秦始皇大兴土木工程,在全国修建驰道,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而秦直道也是在驰道的基础上提升规格而来,从建造方式和技术手段,大多都是驰道的经验借鉴。

“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史记·蒙恬列传》

根据史料的记载,秦始皇当年修建此路的用途有着不同的说法,直到今天,考古界与历史界仍对此路修建的初衷持有争议。其中最为主流的就是它的军事用途和管理用途,而史书中记载的秦始皇为了游览并非最主要的功能。此路大概是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结束于秦二世三年(前207年),也就是说秦始皇并没有享受到游览天下的目的,更为讽刺的是秦始皇巡游死于途中,最后赵高安排“行从直道至咸阳”,将始皇帝的尸体运回咸阳发丧,这才是秦始皇唯一一次“享受”直道的记载。

相对于巡游的功能,秦直道最大的功能就是军事用途,即由首都与北方边境长城沿线的军事补给功能,这个功能有效的为秦朝边境输送粮食和兵力补给,据说是三天三夜便能运粮或者运兵到达前线。所以司马光在《治资通鉴》中评价蒙恬“始皇方毒天下而蒙恬为之使,恬不仁可知矣”,这是有曲解的,蒙恬身为武将,保境安民是他的本分,后世常常将秦始皇修长城和直道看做是劳民伤财的举动,蒙恬身为人臣不加劝阻反而助纣为虐,这是否定了他抵御匈奴的功劳,而这两大工程的直接效果就是“不教胡马度阴山”,使农耕文明长期稳定发展。但世间万物皆有双面性,汉文帝时期,匈奴越过长城后,以十数万兵“候骑至雍甘泉”,正是走秦直道才长驱直入。因此在考古发掘时,直道旁边又发现了诸多军事壁垒,也许是后来加强此路的军事防卫功能而修建。

除了军事用途以外,直道的修通,也是加强中央对于北方地区管理的重要纽带,据秦直道的考古发掘来看,它不单单是一条直线通往北方边境,它还在沿途分支出数条支线,最长的支线修往甘肃地区,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经济文化交流,名族融合上起到了关键作用。正如七八十年代的口号“要想富,先修路”一样,在始皇帝初定天下后,中央***需要加强对于地方的管理,更需要各地方相互交流互通,故而这条军事用途的主干线同样发挥着与驰道相同的功能,那就是管理与交流。

(二)、秦直道不长草的原因

历代维护利用

前面讲到了秦始皇为后世各朝各代提供了管理国家的范本,那么始皇帝留下的长城、驰道等工程也一样被后世继承与维护,这样一来,秦直道就难以生长杂草,后世继续使用秦直道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工程的选址科学,从咸阳尽量***用直线链接北境,甚至不避开海拔1800米的子午岭,沿着山脊修路,遇山开山,遇谷填谷,力求缩短距离,达到最为快捷的连接效果;规格宏大,整条秦直道虽然是以驰道为原型,但在此基础上大大提升了规格,据考古发现,直道最高垫基约五米,这是目前我国高速公路修建的路基要求,而全程1800余里,最宽为60米,最窄处也有5米,耗费土方2000万立方,这样的大工程在那个时代确实是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才能修建成功,历朝历代面对这样的工程,不用白不用,多加养护便能发挥效益;符合中原王朝的各种需求,无论后世朝代的首都是否在关中平原,这条秦直道都是中原王朝从关中联系甘宁蒙地区的重要干线,军事上如此,经济文化上亦是如此,故而得到后世王朝的维护和继续使用。

“行自云阳,北历上郡、西河、五原、出长城,北登单于台,至朔方,临北河。勒兵十八万骑”——《史记》

两汉时期对匈奴的奔袭远征,几乎都走过这条直道,其中文帝时期的灌英对匈奴用兵,利用了子午岭直道地势优势压制住了旁侧的延川道,夺取了河南地;汉武帝巡边也是由此道北上,汉朝时的汉匈和亲也是通过此路完成,昭君出塞便是由此路送出,移民实边也是在秦直道沿线的上郡、西河、朔方郡一带。

唐朝太宗时期,突厥曾率十万铁骑犯境,直达渭河岸边,直接威胁长安安全,后来唐王朝再利用直道夺取河南地,设东、中、西三个受降城,控制阴山防线,这便是直道联系北方重镇朝军的功能。

“此路一往康庄,修整之则可通车辙。明时以其直抵银、夏,故商贾经行。”——《正宁县志》

明清时期,经理重心南移之势不可逆转,但秦直道的经济文化功效却依旧重要,按照沿线县志记载,当时关中的棉花向北运输,都是通过这条直路,每当棉花收获的季节,这条路旁边的树枝都粘花带絮,一路皆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