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什么意思_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什么运动的口号

tamoadmin 成语之最 2024-06-11 0
  1.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意思
  2. "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句话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3. 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什么意思

师夷长技以制夷,原指通过学习西的先进军事技术寻求御侮强国之道,后来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西方。这句话最早是由魏源在他编写的《海国图志》中提出来的,魏源从反侵略立场出发,以师夷为手段,以制夷为目的,阐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原文为:“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意思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海国图志》著作中的语句,意思是:向洋人学习先进技术,用学习到的先进技术抵抗洋人。师就是学习的意思,夷是蛮夷,长技是他们的特长,制是控制,对付。

《海国图志》作者是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就是出自这部著作,晚清时期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夷,最早是指华夏以外的其他部族。到了清朝,“夷”字被广泛使用,特指外国人。夷,其实是一个贬义词,意思是野蛮的、未开化的,歧视的意思很明显。外国人抵抗歧视。一部”夷”字史就是半部外国人抗争史。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什么意思_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什么运动的口号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一次***战争失败中国仍在大量使用“夷”字。1842年, 魏源编写了著名的《海国图志》一书。魏源提出了“以夷制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虽然承认洋人有好多东西比中国先进,也知道要向洋人学习,但仍把洋人称为“夷”。由此可以看出,此时的中国还是不服的,仍有一种蔑视、贬损的心理。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战争(1840)爆发前夕,清末大臣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提出。“制夷”,就是抵抗西方侵略,战胜敌人。“师夷长技以自强”则是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派在魏源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的。“自强”则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增强国力。

"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句话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意思就是:向洋人学习先进军事技术,用以抵抗洋人的侵略。

师为动词,即以某某为师,向某某学习;夷,即蛮夷,古时候,中原的汉族对边疆的少数民族的蔑称,这里特指西方的洋人。

长技,即先进的技术,当时的中国人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等都比国外要好,唯一不如他们的就是坚船利炮,这里主要指学习西方的武器制造技术。制即制约、制服。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向洋人学习先进军事技术,用以抵抗洋人的侵略。

所谓“师夷”,就是向西方学习,在今天看来,这是非常普通的主张,没有人会对此提出异议,但在魏源生活的时代,这可是石破天惊之论。

因为当时中国古老而沉重的国门刚刚被打开,人们满脑子装的都是传统的“天朝上国”、“华尊夷卑”观念,只主张“以夏变夷”,对“以夷变夏”是想都不敢想的。

为了说服人们接受自己的“师夷”主张,魏源不得不对中国历史上的土“夷”与如今来自欧美的洋“夷”作一番区分。

词句出处: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在他的《海国图志》中提出来的。《海国图志》是一部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

全书详细叙述了世界各地和各国历史政治、风土人情,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

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什么意思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提出的,指的是学习西方先进科技装备军队,打击外来侵略

想利用外国的先进技术来强国

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人,他在《海国图志·叙》中指出: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所谓“师夷” 主要是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军事技术上的一套长处。魏源说:“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他不仅主张从西洋购买船炮,而且更强调引进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所谓“制夷”,是指抵抗侵略、克敌制胜。魏源明确地把是否学习西方国家“长技”提高到能否战胜外国侵略者的高度来认识。他强调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魏源从反侵略立场出发,以师夷为手段,以制夷为目的,表现了一种光辉的爱国主义思想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意思是: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寻求御侮强国之道,后来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西方——以彼之道,还之彼身;这句话出自魏源的《海国图志》。

师为动词,即以某某为师,向某某学习;夷,即蛮夷,古时候,中原的汉族对边疆的少数民族的蔑称,这里特指西方的洋人。

长技,即先进的技术,当时的国人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等都比国外要好,唯一不如他们的就是坚船利炮,这里主要指学习西方的武器制造技术。制即制约、制服,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向洋人学习先进军事技术,用以抵抗洋人的侵略。

所谓“师夷”,就是向西方学习,在今天看来,这是非常普通的主张,没有人会对此提出异议,但在魏源生活的时代,这可是石破天惊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