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地千里意思是什么,赤地千里,饿殍遍野

tamoadmin 成语问答 2024-06-11 0
  1. 二十五是什么日子 二十五是什么传统节日
  2. 聂姓的得姓始祖是谁啊?
  3. 填仓节吃什么
  4. 描写自然景的四字词语
  5. 中原大战导致了什么后果?
  6. 聂姓家族起源?

“暗香”,通常指梅花。 出自《山园小梅二首 其一》,是宋代诗人林逋创作的七言律诗组诗作品。

第一首诗开头先写梅花的品质不同凡花。颔联从姿态和香气上完美地表现出梅花的淡雅和娴静。颈联从霜禽、粉蝶对梅花的态度,侧面加强前一联描绘出来的梅花的美。最后说可以亲近梅花的,幸喜还有低吟诗句那样的清雅,而不须要酒宴歌舞这样的豪华。

原文如下:

赤地千里意思是什么,赤地千里,饿殍遍野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译文如下:

百花落尽后只有梅花绽放得那么美丽、明艳,成为小园中最美丽的风景梅枝在水面上映照出稀疏的倒影,淡淡的芳香在月下的黄昏中浮动飘散。

冬天的鸟要停落在梅枝上先偷偷观看,夏日的蝴蝶如果知道这梅花的美丽应该惭愧得死去。

幸好可以吟诗与梅花亲近,既不需要拍檀板歌唱,也不用金樽饮酒助兴。

词句注释如下:

⑴暄(xuān)妍:景物明媚鲜丽,这里是形容梅花。

⑵疏影横斜:梅花疏疏落落,斜横枝干投在水中的影子。疏影,指梅枝的形态。

⑶暗香浮动:梅花散发的清幽香味在飘动。黄昏:指月色朦胧,与上句“清浅”相对应,有双关义。

⑷霜禽:羽毛白色的禽鸟。根据林通“梅妻鹤子”的趣称,理解为“白鹤”更佳。偷眼:偷偷地窥看。

扩展资料:

这组诗具体创作年代已无法考证。林逋是宋代著名隐士,年轻时漫游江淮,四十余岁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喜梅与鹤,自谓以梅为妻鹤为子,一生写了不少咏梅诗篇,这组诗即是其中最有名的两首。

第一首诗颔联是最为世人称道的,它为人们送上了一幅优美的山园小梅图。这一联简直把梅花的气质风姿写尽绝了,它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

上句轻笔勾勒出梅之骨,下句浓墨描摹出梅之韵,“疏影”、“暗香”二词用得极好,它既写出了梅花不同于牡丹、芍药的独特形成;又写出了它异于桃李浓郁的独有芬芳。

极真实地表现诗人在朦胧月色下对梅花清幽香气的感受,更何况是在黄昏月下的清澈水边漫步,那静谧的意境,疏淡的梅影,缕缕的清香,使之陶醉。“横斜”传其妩媚,迎风而歌;“浮动”言其款款而来,飘然而逝,颇有仙风道骨。

百度百科——山园小梅二首

二十五是什么日子 二十五是什么传统节日

“闯关东”的原因主要是自身贫困逃生的。 向东北移民的原因,固然有上述中央和地方***实行移民实边政策,积极招垦,以及东北自然经济所带来的引力。但是,更大的驱动力是华北自然经济环境不断恶化和社会动荡不安,把破产的农民、难民推到东北谋生。 首先,华北地区地少人多是向东北移民的前提。清代以后,山东、河南和直隶省人口猛增,人口密度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数,甚至一度成为密度最高的省份。1840、1898和1936年全国每平公里平均有43.63、41.29和48.88人,而山东省该三年分别为207.1人、246.24人、256.40人,其密度从在全国居第四位,上升到第一、二位;河南省该三年分别为147.80人、157.07人、192.52人,由居全国第七位上升到第四位;河北省该三年分别为***.39人、111.33人、139.35人,由居全国第十位上升到第八位。(注:据章有义:《近代中国人口和耕地的再估计》计算,《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1期。)随之而至的是,人均占有土地的数量逐年减少。据统计,华北冀鲁豫咸丰元年(1851)人均耕地4.46亩,1912年前后下降至3.66亩,1928年以后又下降到2.93亩。(注:转引自李文海等:《中国近代十大灾荒》,第4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耕地与人口的失调对华北农村压力极大,促使人们移民到人烟稀少,土壤肥沃的东北地区。 其二,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是华北难民离乡背井去东北的直接原因。咸丰五年(1855)黄河改道,殃及鲁、豫、直省,山东省灾情在六分以上的村庄即达7161个,灾民逾700万人。(注:袁长极等:《清代山东水旱自然灾难》,《山东史志资料》,1982年第2辑。)从该年到1912年清朝覆灭的56年中,山东省仅因黄河决口成灾的竟有52年之多,共决口263次,成灾966县次。(注:《申报》,光绪二年八月二十四日。)咸丰四年(1854)直隶省连续5年遭受蝗灾,京津、直隶东北部和南部最甚,飞蝗蔽野,田地到达了春无麦,食五谷茎俱尽的程度。光绪元年(1876)后连续四年的华北特大旱灾,遍及东北五省,受灾难民达2000万人以上,饿殍就达1000万人以上。山东难民农村皆“扶老携幼,结队成群,相率逃荒于奉锦各属,以觅宗族亲友而就食”。(注: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奏议》,卷1,第25页:畿辅旱灾请速筹荒政折,光绪五年八月。)光绪三年(1***9)直隶旱灾,灾区甚广,“大率一村十家其经年不见谷食者,十室而五;流亡转徙者,十室而三”。(注:《各地农民状况调查——山东省》,《东方杂志》第24卷第16号;转引自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第613页。)1920年华北五省出现长时间大面积的严重旱荒,灾区面积约271.27万方里,受灾共340个县,灾民达3000万人左右,死亡50万人。1928年至1930年华北、西北又遭受了旱、水、雹、虫、疫并发的巨灾,遍及甘、晋、绥、冀、鲁、察、热、豫等9省,饿殍遍野,万里赤地。面对持续不断的自然灾害,不甘困守待毙的灾民不得不远离家乡,四处逃亡,沿着前辈的脚步走西口和“闯关东”,一时间成为向东北移民的主流。 其三,军阀混战等战争频仍,严重地摧残了农村社会生产力,加深了农村自然经济破产的程度,迫使农民辗转流徙,移民东北。近代中国对外对内战争和兵灾匪祸频繁,第二次***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太平天国北伐军、捻军、黑旗军,以及义和团等都曾横扫华北诸省,直接间接予当地农民以莫大损失。尤其1915年以后,直皖战争、两次直奉战争、国民革命军北伐等新旧军阀的混战年年不断,战祸波及华北各省。如山东“军队号称二十万,连年战争”,致使“作战区域(津浦线)十室九空,其苟全性命者,亦无法生活,纷纷抛弃田地家宅,而赴东三省求生”。1930年蒋介石同冯、阎、李之间的新军阀大战,双方投入兵力100万以上,所耗战费2亿元,战区“闾里为墟,居民流散”,赤地千里。在兵祸践踏的同时,华北农村还时常受到土匪的骚扰。鲁西、冀南、豫东受害最烈。来自各军阀队伍中的散兵游勇,不仅人数动辄数千成万,还配备各式轻重武器,到处放火,强取豪夺,勒索财物,所过之处,如同水洗,人财皆空。“全豫百零八县,欲寻一村未被匪祸者即不可得”。(注:《晨报》,1921年1月20日。)在山东,“为土匪者,不计其数”;其它地区的土匪也是多者近万,少者数千。在河北,“该省充当土匪者,有五百万之众”,“大小股之土匪,几可在河北的每一县中见到,甚至连天津、北平附近之村庄也有被土匪占去者”。(注:《崩溃过程中之河北农村》,《中国经济》,第1卷第4、5期,1933年8月:转引自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3辑,第902-903页。)“匪过如梳,兵过如篦”,兵匪交加,更使农民生路皆无,不得不远走他乡。 其四,沉重的赋税兵差逼迫贫困至极的农民另谋生路。***的日益***和军阀混战,使华北农村的赋税逐年加重。有人统计,以1902年全国最好的稻田每亩不过4角为准,河南1928年的田赋增长了6.5倍,山东莱阳1927年增长了近5倍。(注:转引自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3辑,第12页。)各种附加税之多则更是骇人听闻。田赋税加税是历代统治者特别是地方***增加财政收入的主要手段。在清代有耗羡、平余、漕耗公费等;到光绪中叶各省纷纷正式设立田赋附加税,随粮征收,或按亩摊派,来应付日益扩大的地方支出。不过,此时从种类和数量上看,为数尚微。民国以后,华北诸省将原来的杂款、附加及地方的各种陋规全并入正赋征收,实际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不久***又规定地方***有征收田赋附加税之权,但不能超过正税的30%。于是,各地***为了支付庞大的财政支出和筹集军阀的军费,从种类和数量上都加重了附加税的征收,加之从省、县,甚至当地驻军及区镇乡公所都层层加码,变本加厉,附加税逐年增多。各省附加税目增至数十种或上百种,有的县附加税率超过正税数倍乃至数十倍。1926年和1927年的附加税最重,河北和河南全省的附加税竟超过正税2倍有余,山东省1926年的附加税竟超过正税4倍之多。(注:转引自从翰香:《近代冀鲁豫乡村》,第49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张宗昌统治山东时,还在田赋上附加了军事特别捐、军鞋捐、军械捐、建筑军营捐4种苛杂,合计加收5.3元;(注:转引自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第571页。)从1928年3月又凭空增加了8种附加税,每正税1两要付14.56元苛捐杂税,大大超过了正税。(注:(日)松崎雄二郎:《山东省の再认识》,第213-233页,1940年版。)据1934年7月调查,河北省有附加税种48种,河南省有42种,山西省有30种,山东省有11种。(注:转引自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3辑,第16页。)常年应征的差徭和额外摊派的兵差,尤其是用军事名义临时派征的以力役、实物、货币为主的兵差,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清朝统治者围剿太平军和捻军时,在华北沿村勒派民夫车马,急如星火,兵差繁重,各省的差徭每年多者数百万两少者百万两。民国后兵差沉重,令民众难以承受。军队过境时,广招粮饷车马,稍一迟疑,便鞭挞交加,甚至抓人。1928年后兵差最为严重。山东107个县中有77个县有兵差,河南112个县中有92个县有兵差,河北、山西则县县有兵差。据统计,山东临沂等县1928年兵差额?占地丁正税的274.41%;冀中8县1929年的兵差额数占正税的534.28%;河南商丘等县竟达正税的2339.83%。(注:王寅生等:《中国北部的兵差与农民》,第11页、附录2,表22,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1931年版。)20世纪以后移民大增,最直接的原因应是华北地区战祸、赋税和兵差这些人为的因素。正如当时研究者所言,“冀鲁豫人民之赴关外者,其动机由于东省情形之利诱而去者少,由于原籍环境之压迫而去者多”。(注:何廉:《东三省之内地移民研究》,《经济统计季刊》,第1卷第2期;1932年6月。) 另外,社会意识和习俗也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山东等地“闯关东”由来已久,移民中向家乡寄钱者有之,带财物回乡过年者有之,也不乏发财致富成家立业者,这些***了更多的民众要到关外谋生赚钱。胶东有些村庄几乎村村、家家都有“闯关东”的,甚至村里青年人不去关东闯一闯就被乡人视为没出息,逐渐形成了“闯关东”的习俗。所以在华北特别是山东的胶东和河北的冀东,劳动力稍一充裕,或一遇天灾人祸,首先想到的是携家带子,或集结亲戚好友,蜂拥到关东去谋生。

聂姓的得姓始祖是谁啊?

1、正月二十五为填仓节,又名添仓节、天苍节,据说是仓王爷的生日,填仓节是中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所谓填仓,就是填满谷仓,寄托着人们对于来年粮食丰收的美好愿望。

2、填仓节,为每年正月二十五,据说是仓王爷的生日,这是中国民间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填仓节”因“填”与“天”谐音亦称为“天仓节”,民间有老天仓与小天仓之分。农历正月二十为小天仓,正月二十五为老天仓,是民间的传统节日。有的说天仓节是祭星之日,有的说是为祭土地或祭磨神。所谓填仓,意思是填满谷仓。

3、在古代,填仓节是一个隆重的节日。每当节日到来,民间亲朋往来,佳肴盛餐,醉饱方归。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就有这样记载:“正月二十五日,人家市牛羊豕肉,恣飨竟日.客至苦留,必尽而去,名曰填仓。”

4、年正月二十五日,我国北方民间都要过填仓节。在华北农村,还流传这样一句谚语:“填仓填仓、小米干饭杂面汤。”这一天要吃香喷喷的小米饭,细丝滑韧的杂面汤,庆贺节日。可见北方人民生活的俭朴了。

5、关于此节有一传说,相传在很早以前,中国北方遇到连年旱灾,赤地千里,颗粒未收。可是封建帝王不顾黎民百姓死活,同往年一样,横征暴敛,弄得怨声载道,饿殍遍野。却说有个看守粮仓的官吏,目睹这一惨景,于心不忍,便将粮仓打开,救济了百姓。他知道这触犯了王法,皇帝绝不会饶恕他,于是他让百姓把粮食运走后,就放把大火把仓库烧了,自己也活活烧死。这件事发生在正月二十五日。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个好心的官吏,重补被烧坏的“天仓”,于是相沿成俗,这一天便成为“天仓节”,后来成为填仓节。

填仓节吃什么

聂姓的得姓始祖书姜尚,字子牙,一说字望,又称吕尚、吕望、齐太公,号太公望,又号太师尚父。是周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垂钓渭水河边,被文王礼聘为相。后佐武王伐纣,居功至伟,是周朝第一开国功臣。成王时封于齐。下传至齐丁公时,丁公封其支庶于聂,后世子孙以国为氏,称聂姓。他们尊姜尚为聂姓得姓始祖。得姓始祖姜尚(姜望、吕尚、吕望、姜太公、吕太公、齐太公)。迁徙分布聂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姓氏,人口约一百七十二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的0.11%左右。关于聂姓之确切发源地,由于众说纷纭,今无从考证,但聂姓发祥于今豫鲁一带应无疑义。见诸史册的第一位聂姓人是战国时的聂政,为韩国轵(今河南省济源西南)人,其后西汉有雁门马邑(今山西省朔州)人聂壹(一作聂翁壹),东汉有颍川襄城(今河南省襄城)人聂季宝,另有蜀郡(今四川省成都)太守后为廷尉的聂尚。表明在东汉之前,聂姓基本以北方为其繁衍发展的中心地带。魏晋南北朝时期,聂姓在今山西的夏县一带发展迅速,并呈现族大人众,枝繁叶茂之势,于是产生了聂姓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河东郡。另外,由于此际社会动荡,聂姓已有播迁江南者,其中落籍于新安江流域的聂姓,经繁衍发展,逐渐形成了聂姓新安郡望。此际见诸史册之人物有三国吴人聂友,乃豫章(今江西省南昌)人,南朝梁有聂松,可见此际聂姓已南迁于今江苏、浙江、江西、安徽一带。隋唐之际,聂姓在上述两大郡望依旧繁衍兴盛,并以两地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播迁。两宋之际,见诸史册之聂姓以南方人居多,而且今福建、湖南、湖北等地均有,尤其是南宋偏安临安之后更甚。南宋末期,由于北方已由夷族统治多年,相对南方较为稳定,聂姓繁衍出现新特点,即北方发展平稳,南方避乱播迁。元末,由于军阀纷争,瘟疫流行,使中原、华东、中南各地饿殍遍野,赤地千里。朱明王朝一统天下后,为恢复当地经济,强行从战火波及不到的山西进行移民。于是,山西聂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明中叶以后,沿海之聂姓有迁台者。明末满清屠川(是因为四川是抵抗时间最久的,长达二十几年,后满清嫁祸于张献忠)造成今四川、重庆人口锐减,后湖广填四川时,有两湖之聂姓入川。清代以后,聂姓分布更广。如今,聂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聂姓人口的百分之十五。聂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

描写自然景的四字词语

有吃面汤、干饭的习俗;

农历正月二十五,这一天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填仓节。民俗专家说,传统的填仓节体现了人们祈盼过上鱼米满仓,五谷丰登的富足生活的美好愿望。

每年农历的正月二十五,民间传说是仓神的生日,称为填仓节。填仓节,又称“添仓节”或“天仓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宋代时就已有记载。正月二十被称为小填仓,正月二十五称为大填仓。严格来说,过完填仓节,整个春节才算完全结束了。

填仓节吃干饭、喝面汤的习俗,就是民谚所说的:“天仓,天仓,小米干饭杂面汤。”香喷喷的小米饭,滑溜溜的杂面汤

在我国华北农村,流传有这样一句谚语:“填仓填仓,小米干饭杂面汤。”每年正月二十五,在一些地区农村有吃米饭、杂面汤的习俗。所谓填仓,就是在正月二十五的黎明早起,家家户户都在自己的院子里或打谷场上,用筛过的炊灰,撒出一个个大小不等的粮囤形状,并在里边放一些五谷杂粮。

在我国民间,还有的人家在填仓节这天熬鲫鱼汤,有“犒劳爱吃鱼的猫看护粮囤有功”之意。还有的人家在吃饭时,把自家养的鸡全部散放到院中,让他们饱餐囤中美食。在天津等一些地方,这一天,要吃饺子或合子,吃饺子为填仓,吃合子叫盖仓,以期希望来年收成好,粮食填满仓房。

民俗专家表示,填仓节源于何时很难考证,但这个节日充分体现出民间百姓祈盼过上富足生活的美好愿望和朴素情感。

填仓节的传说故事

相传北方曾连续大旱三年,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可是,皇帝不顾人民死活,照样强征皇粮,以致连年饥荒,饿殍遍野,尤其在年关,穷人走投无路。见此情景,给皇帝看粮的仓官毅然打开皇仓,救济灾民,并在正月二十五这天放火烧仓自焚。

后来人们无了纪念这个人,把这个节日命名为,就把这个节日为仓管节,这个节日人们都会打扫积灰。这一天会有人讲关于仓官的故事,以警示后人,关于仓官的故事,也是世世代代都在流传着。

在还没有改革开放前,很多地区都是以农业发展为主,当时的粮食就是人们生活的保证。所以为了能够祈祷五谷丰登,就有了填仓节这么一个节日,这个节日主要的作用就是祈求来年能够丰收。

中原大战导致了什么后果?

1.描写自然景色的四字词语

鸟语花香、百花齐放、繁花似锦、桃红柳绿、春色满园、春意盎然 骄阳似火、汗流浃背、烈日炎炎、暑气蒸人、热浪炙人、烈日当空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天高云淡、红叶似火、金风送爽、硕果累累 数九寒冬、寒气逼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滴水成冰、鹅毛大雪 鹅毛大雪、粉妆玉砌、冰天雪地、银装素裹、大雪初霁、雪虐风饕 万里无云、碧空如洗、湛蓝如洗、天高云淡、乌云密布、晴空万里 花团锦簇、繁花似锦、百花齐放、姹紫嫣红、迎风吐艳、万紫千红 姹紫嫣红、五颜六色、含苞欲放、百花齐放、五彩斑斓 白草黄云。

2.描写自然景色的四字词语

冰天雪地 万紫千红 白草黄云 形容边塞荒漠凄凉的景象 白骨露野 露:暴露;野:野外。

死人的白骨暴露在野外。形容战争或灾难所造成的悲惨景象 冰天雪窖 窖:收藏物品的地下室。

到处是冰和雪。形容极为寒冷的景象 百花争妍 妍:美、艳。

形容繁华盛开,生气勃勃的景象 裁月镂云 裁:剪裁;镂:雕刻。剪裁明月,雕刻云霞。

比喻诗文中辞藻润饰,景物描绘的新巧。 触景伤情 看到眼前景象而引起伤感之情 断壁残垣 倒塌了的墙壁,形容残破的景象 断井颓垣 断了的井栏,倒塌的短墙。

形容荒凉破败的景象 饿殍遍野 殍:人饿死后的尸体。到处是饿死的人。

形容老百姓因饥饿而大量死亡的悲惨景象 鼓乐齐鸣 击鼓和奏乐声一齐响。形容热闹景象 好景不长 景:境况,光景;长:长久。

美好的光景不能永远存在 禾黍故宫 宫殿成了农田,长满禾黍。形容亡国破败的景象 红装素裹 红装:妇女的红色装饰;素裹:淡雅装束。

指妇女艳丽和淡雅装束。用以形容雪过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美丽景色 花朝月夕 有鲜花的早晨,有明月的夜晚。

指美好的时光和景物 恍如隔世 恍:仿佛;世:三十年为一世。仿佛隔了一世。

指因人事、景物变化很大而生的感触 即景生情 指由眼前景象触发某种情绪、感想 棘地荆天 到处是荆棘。形容变乱后的残破景象或困难重重的处境 见景生情 看到眼前景物而引起某种联想或感慨,也指随机应变 苦雨凄风 形容天气恶劣。

比喻情景凄苦悲凉 柳绿花红 形容明媚的春天景象 柳绿桃红 形容美丽的春景 柳烟花雾 形容春色迷蒙的景象 绿暗红稀 形容暮春时绿荫幽暗、红花凋谢的景象 马如游龙 形容人马熙熙攘攘的景象 满目凄凉 所见的全是凄惨冷落的景象 名胜古迹 风景优美和有古代遗迹的著名地方 绵延不断 形容相同的自然景观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 目不忍睹 眼睛不忍看,形容景象很凄惨 嗷嗷待哺 嗷嗷:哀鸣声;待:等待;哺:喂食。饥饿时急于求食的样子。

形容受饥饿的悲惨情景。 巴山夜雨 指客居异地又逢夜雨缠绵的孤寂情景。

霸王别姬 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 百花齐放 形容百花盛开,丰富多彩。

比喻各种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艺术自由发展。也形容艺术界的繁荣景象。

百卉千葩 常比喻事物丰富多彩,景象繁荣兴盛。 包罗万象 包罗:包括;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指各种事物。

形容内容丰富,应有尽有。 别有天地 天地:境界。

比喻另有一番境界。形容风景或艺术创作的境界引人入胜。

兵荒马乱 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菜蔬之色 比喻人们在饥荒年景度日所显现的营养不良的脸色。 草长莺飞 莺:黄鹂。

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 嘲风弄月 嘲:嘲笑;弄:玩赏;风、月:泛指各种自然景物。

指描写风云月露等景象而思想内容贫乏的写作。 嘲风咏月 指描写风云月露等景象而思想内容贫乏的写作。

车水马龙 车象流水,马象游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澄江如练 澄:清澈,明净。练:洁白的熟绢。

清澈的江水,像一条白练一样。多指对江景的鸟瞰。

橙黄橘绿 指秋季景物。 尺幅千里 一尺长的画幅,画进了千里长的景象。

比喻外形虽小,包含的内容很多。 尺树寸泓 泓:水深。

泛指地方虽小,却有花草树木、清泉流水的景区。 赤地千里 赤:空。

形容天灾或战争造成大量土地荒凉的景象。 愁云惨雾 形容暗淡无光的景象。

多比喻令人忧愁苦闷的局面。 触景生情 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起联想,产生某种感情。

触目恸心 恸:极悲哀;大哭。看到眼前景物而引起内心悲伤

触物兴怀 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而产生某种情怀。 疮痍满目 疮痍:创伤。

满眼创伤。比喻眼前看到的都是灾祸的景象。

春光明媚 明媚:美好,可爱。形容春天的景物鲜明可爱。

春和景明 春光和煦,风景鲜明艳丽。 春花秋月 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

泛指春秋美景。 春暖花开 本指春天气候宜人,景物优美。

现也比喻大好时机。 春色撩人 撩:撩拔,挑逗、招惹。

春天的景色引起人们的兴致。 春色满园 园内到处都是春天美丽的景色。

比喻欣欣向荣的景象。 春深似海 春天美丽的景色像大海一样深广。

形容到处充满了明媚的春光。 大地回春 指冬去春来,草木萌生,大地上出现一片生机景象。

有时亦用比喻形势好转。 大块文章 大块:大地。

原指大自然锦绣般美好的景色。后用以称赞别人内容丰富的长篇文章。

大煞风景 损伤美好的景致。比喻败坏兴致。

灯火辉煌 形容夜晚灯光明亮的繁华景象。 丢盔卸甲 形容吃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景象。

洞房花烛 形容结婚的景象。 洞天福地 原为道家语,指神道居住的名山胜地。

后多比喻风景优美的地方。 睹景伤情 睹:看到。

看到景物触发起伤感之情。 睹物兴情 见到眼前景物便激起某种感情。

断壁颓垣 颓垣:倒了的矮墙。坍塌的墙壁,残毁的矮墙。

形容残败的景象。 断垣残壁 形容房屋倒塌残破的景象。

饿莩遍野 莩:饿死的人。到处是饿死的人。

形容人民因饥饿而大量死亡的悲惨景象。 饿殍枕藉 枕藉:交叠而卧。

饿死的人纵横交叠,形容饥荒之年的悲惨景象 耳鬓斯磨 鬓:面颊两旁近耳的头发;厮:互相。形容亲密相处的情景(多指小儿女)。

二分明月 古人认为天下明月共三分,扬州独占二分。

3.描写自然景色的四字词语

描写山:重峦叠嶂、崇山峻岭、悬崖峭壁、连绵起伏、峰峦雄伟、危峰兀立

描写水:滔滔不绝、一泻千里、波澜壮阔、惊涛骇浪、浊浪排空、波峰浪谷

描写山水:湖光山色、山清水秀、山明水秀、青山绿水、山水相依、山水一色

春天景色的成语:鸟语花香、百花齐放、繁花似锦、桃红柳绿、春色满园、春意盎然

夏天景色的成语:骄阳似火、汗流浃背、烈日炎炎、暑气蒸人、热浪炙人、烈日当空

秋天景色的成语: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天高云淡、红叶似火、金风送爽、硕果累累

冬天景色的成语:数九寒冬、寒气逼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滴水成冰、鹅毛大雪

描写雪景的成语:鹅毛大雪、粉妆玉砌、冰天雪地、银装素裹、大雪初霁、雪虐风饕

天空景色的成语:万里无云、碧空如洗、湛蓝如洗、天高云淡、乌云密布、晴空万里

描写雨大的成语:瓢泼大雨、狂风暴雨、滂沱大雨、暴雨如注、倾盆大雨

描写花的成语:花团锦簇、繁花似锦、百花齐放、姹紫嫣红、迎风吐艳、万紫千红

姹紫嫣红、五颜六色、含苞欲放、百花齐放、五彩斑斓

4.描写自然景物的四字成语

山清水秀、春暖花开、湖光山色、鸟语花香、春意盎然等。

1、山清水秀

解释:形容风景优美。

出自:宋·黄庭坚《蓦山溪·赠衡阳陈湘》:“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

译文:放眼望去碧波湖水尽收眼底,看遍湖南,山清水秀。

2、春暖花开

解释:春天气候温暖,百花盛开,景色优美。比喻游览、观赏的大好时机。

出自: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南内》:“春暖花开,命中贵陪内阁儒臣宴赏。”

译文:春暖花开,命宦官陪同内阁儒臣宴会。

3、湖光山色

解释:湖的风光,山的景色。指有水有山,风景秀丽。

出自:宋·吴自牧《梦梁录·五代人物》:“杭城湖光山色之秀,锺为人物,所以清奇特,为天下寇。”

译文:杭州湖光山色的秀,钟是人物,所以清奇特,为天下寇。

4、鸟语花香

解释:鸟叫得好听,花开得喷香。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

出自:宋·吕本中《紫薇·庵居》:“鸟语花香变夕阴,稍闲复恐病相寻。”

译文:鸟语花香变夕阴,逐渐熟悉又怕病不断。

5、春意盎然

解释:意:意味;盎然:洋溢,深厚。春天的意味正浓。

示例:北国依然春寒料峭,南国却已~了。

5.描写风景的四字词语

春光明媚 万紫千红 春雨如油 生机勃勃 春色满圆 春意盎然 鸟语花香 春暖花开 百花齐放 和风细雨 春天 春光明媚 春回大地 春暖花开 春意盎然 春意正浓 风和日丽 春花烂漫 鸟语花香 百鸟鸣春 莺歌燕舞 夏天的热 赤日炎炎 烈日炎炎 骄阳似火 挥汗如雨 大汗淋漓 夏天的景色 鸟语蝉鸣 万木葱茏 枝繁叶茂 莲叶满池 秋天 秋高气爽 天高云淡 秋风送爽 秋菊怒放 秋菊傲骨 秋色迷人 秋色宜人 金桂飘香 秋天的景色 果实累累 北雁南飞 满山红叶 五谷丰登 芦花飘扬 冬天 天寒地冻 北风呼啸 滴水成冰 寒冬腊月 瑞雪纷飞 冰天雪地 冬天的景色 冰封雪盖 漫天飞雪 白雪皑皑 冰封大地 冰天雪地 傍花随柳 草长莺飞 吹箫乞食 春风风人 春风和气 春光明媚 春寒料峭 春暖花开 春色撩人 鹅毛大雪 春和景明 春花秋月 春华秋实 春晖寸草 如登春台 秋月春花 秋月春风 皮里春秋 暮云春树 满园春色 丽藻春葩 口角春风 虎尾春冰 寒木春华 大地回春 春雨如油 春蚓秋蛇 春意阑珊 齿牙春色 春蛙秋蝉 春诵夏弦 春生夏长 春深似海 春山如笑 春笋怒发 春色满园 春树暮云 春色撩人 春葩丽藻 春暖花开 春露秋霜 春花秋月 春和景明 春风沂水 春晖寸草 唇色满园 春山如笑 春深似海 春生秋杀 春生夏长 秋收冬藏 春笋怒发 春蛙秋蝉 春意盎然 春意阑珊 春雨如油 寸草春晖 大地回春 雨丝风片 寻花问柳 寒木春华 红情绿意 红衰翠减 阳春有脚 雨后春笋 虎尾春冰 花红柳绿 花香鸟语 雨后春笋 莺啼燕语 口角春风 枯木逢春 流水落花 柳暗花明 流水桃花 轮扁斫轮 落花流水 满园春色 柳绿花红 研桑心计 鸟语花香 前目后凡 秦晋之好 阳光明媚 燕语莺声 如登春台 春梦无痕 阳春白雪 如坐春风 春兰秋菊 四时八节 桃红柳绿 有脚阳春 燕语莺啼 秋季: 秋高气爽 秋菊傲霜 一叶知秋 秋风习习 秋果累累。

聂姓家族起源?

不利影响:1,双方投入百万兵力,大战持续很久,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严重创伤。死伤无数,平民颠沛流离,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2,由于中原大战,为日后***内部党派纷争埋下祸端,后期***内部不团结,也正是由于蒋介石是***用武力统一,造成内部人心不稳

有利因素:基本结束了中国大地上军阀割据局面,在张学良改旗易帜后,中国进入了形式上的大一统,为中华民族的统一进了一大步

开放分类: 百家姓

音nie,姓氏。

春秋时期,卫国有大夫,受封于聂城(今河南清丰县北),因此后人以邑名为姓氏,称为聂氏。古之聂北,是春秋时的邢国(今山东省茌平县),邢国因势小终为他国所灭,后被并为齐国的属国,称为聂,此后这里的居民就以地名“聂”为姓。齐丁公封庶子为于聂城,其后代就称为聂氏。

聂氏中,唐朝诗人,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他的诗多为五言诗,描绘了农民的疾苦和豪族生活的*奢,语言通俗,为晚唐时期优秀的诗作。他的代表作有《伤田家》、《公子行》等。聂 XU 聂姓修订 聂姓修订史 总修订史

一 姓氏来源

1、聂,卫邑(今山东茌平县西,一说河南清丰县北),春秋时卫大夫食***於此,因氏。又,《广韵》、《韵谱》、《姓解》、《姓氏急就篇》等均作楚大夫食***於聂,必误。楚有摄叔,而无聂叔。

2、宋时犹太人入中国,其后裔在元、明时均***用汉姓,其中有聂氏。

3、清满洲人姓,世居辽阳。

4、土家族姓。

二 迁徙分布 :

关于聂姓之确切发源地,由于众说纷纭,今无从考证,但聂姓发祥于今豫鲁一带应无疑义。见诸史册的第一位聂姓人是战国时的聂政,为韩国轵(今河南济源西南)人,其后西汉有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人聂壹(一作聂翁壹),东汉有颖川襄城(今河南襄城)人聂季宝,另有蜀郡(今四川成都)太守后为廷尉的聂尚。表明在东汉之前,聂姓基本以北方为其繁衍发展的中心地带。魏晋南北朝时期,聂姓在今山西的夏县一带发展迅速,并呈现族大人众,枝繁叶茂之势,于是产生了聂姓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河东郡。另外,由于此际社会动荡,聂姓已有播迁江南者,其中落籍于新安江流域的聂姓,经繁衍发展,逐渐形成了聂姓新安郡望。此际见诸史册之人物有三国吴人聂友,乃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南朝梁有聂松,可见此际聂姓已南迁于今江苏、浙江、江西、安徽一带。隋唐之际,聂姓在上述两大郡望依旧繁衍兴盛,并以两地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播迁。两宋之际,见诸史册之聂姓以南方人居多,而且今福建、湖南、湖北等地均有,尤其是南宋偏安临安之后更甚。南宋末期,由于北方已由夷族统治多年,相对南方较为稳定,聂姓繁衍出现新特点,即北方发展平稳,南方避乱播迁。元末,由于军阀纷争,瘟疫流行,使中原、华东、中南各地饿殍遍野,赤地千里。朱明王朝一统天下后,为恢复当地经济,强行从战火波及不到的山西进行移民。于是,山西聂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明中叶以后,沿海之聂姓有迁台者。明末张献忠屠川造成今四川、重庆人口锐减,后湖广填四川时,有两湖之聂姓入川。清代以后,聂姓分布更广。如今,聂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聂姓人口的百分之十五。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1、河东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

2、新安郡,晋改新都郡为新安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西);

3、清河郡:清河之名始于汉代。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置清河郡(治在清阳县,即今河北省清河县地),因境内有清河流经而得名。

堂号:

1 、悯农堂:唐代进士聂夷中,很同情农民,写有《悯农诗》(二月卖新丝,五月舂新谷。医得眼前疮,挖却心头肉。)。脍炙人口。

2 、垂裕堂:湖南衡阳县金兰镇双厚聂族的堂号,人口5万。

3、 光裕堂:江西丰城、湖南衡山后山、常宁松柏答家洞等聂族堂号。

4、 崇德堂:江西樟树、湖南衡山前山的荆林聂族堂号。

5 、三礼堂:湖北监利聂族的堂号,人口7万。

6、赐书堂:

7、环溪堂:

8、河东堂:荆林聂族、升山聂族等堂号。

9、崇本堂:江西泰和县塘州镇桃源聂族堂号。

10 、现居青海省民和县松树乡一带有一小部分聂氏家族。

11、理学堂:湖南省武冈市稠树塘镇杨柳村聂族堂号。

四、宗族特征

1、聂姓家族优异无比,人才济济。不但节义之士满载于他们的家谱之中,而且出了不少的名臣良吏和饱学之士,留给千秋万世的子孙以无尽的光辉。

2、现当代聂姓多将领。除音乐家聂耳外,共和国共有四位聂姓将帅。大名鼎鼎的聂帅荣臻,还有中将两位,他们是湖北礼山人聂凤智,安徽阜南人聂鹤亭,巧合的是,此三人均卒于一九九二年。另有少将聂济峰河北晋州人。

五、 历史名人

聂 政(?~前三九七年)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久之,濮阳严仲子与韩相侠累有郄,求人以报侠累。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严仲子至门请,数反。酒酣,严仲子奉黄金百镒,前为聂政母寿。聂政惊怪,固谢。严仲子辟人,因为聂政言。聂政曰: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严仲子固让,聂政竟不肯受。久之,聂政母死。既葬,除服,聂政乃独行。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韩取聂政尸暴于市,购问莫知。政姊荣,如韩,之市,伏尸哭极哀,曰:是轵深井里所谓聂政者,今乃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绝从,妾其奈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乃大呼天者三,卒于邑悲哀而死政之旁。晋、楚、齐、卫闻之,皆曰:非独政能也,乃其姊亦烈女也。见《史记》、《战国策》。

聂 良,汉朝颖川太守。见《汉书》。

聂 尚,汉朝护羌校卫。见《汉书》。

聂 壹,汉朝雁门马邑豪。见《史记》。

聂 友字文悌,吴豫章新淦人,丹阳太守,,神明正直、国赖以康,东晋朝追封为“英明惠烈王”,建祠于樟树镇(今江西)祀之。见《三国志》。

聂季宝,东汉名士。襄城人。乡党以为贤能。欲拜会名士李膺,以出身寒微不敢见。杜密知其贤,转告李膺。李膺随呼季宝相见面,与之言谈,当即评论宝当作国士。后季宝果如李膺所言,为国大器。《河南历代名人词典》。

聂 熊三国人,中书令。见《后赵录》。

聂师道字宗徽,吴国国师,号“问政先生” 。修道之所在南岳衡山的降真观(旧名白云观)。见《三国志》。

聂道真(约二七零年~三四零年),晋怀帝时人。竺******,生平不详。晋怀帝永嘉中(三零七年-三一二年)将竺***译著编成《众经录目》,其中包含聂氏自己的译著。这部最早的佛教经录也称《聂道真录》,亦称《竺***录》,其著录内容包括佛经的书名和翻译时间。见《中国目录学家辞典》。

聂夷中(八三七年~?),字坦之,唐朝河东人。咸通十二年登第,官华阴尉。 其诗语言朴实,辞浅意哀。代表作有《咏田家》、《田家二首》、《短歌》、《早发邺北经古城》、《杂怨》等,诗一卷。见《万姓通谱》。

聂从义,唐朝人,讨论制度造祭器。见《万姓通谱》。

聂文进,五代后汉并州人。少为军卒,善书筭,给事汉高祖帐中。高祖镇太原,以为押司官。高祖即位,历拜领军屯卫将军、枢密院承旨。周太祖为枢密使,颇亲信之,及谋杀杨邠等,文进指挥杀戮,以为己任。隐帝遇弑,文进亦见杀。见《五代史·聂文进传》。

聂崇义,宋朝河南洛阳人。少举《三礼》,善《礼》学,通经旨。汉干佑中,累官至国子《礼记》博士,校定《公羊春秋》,刊板于国学。周显德中,累迁国子司业兼太常博士。世宗诏崇义参定郊庙祭玉。崇义因取《三礼图》再加考正,建隆三年四月表上之。太祖览而嘉之,赐崇义紫袍、犀带、银器、缯帛以奖之。未几,卒,《三礼图》遂行于世,并画于国子监讲堂之中。见《宋史·聂崇义传》。

聂冠卿(九九八年~一零四二年),字长孺,宋朝歙州新安人。五世祖师道,杨行密版奏,号问政先生,鸿胪卿。冠卿举进士,授连州军事推官。大臣交荐,召试学士院,校勘馆阁书籍。迁大理寺丞,通判蕲州。再迁太常博士,复集贤校理。判登闻鼓院,历开封府判官、三司盐铁度支判官,同修起居注。累迁尚书工部郎中。预撰《景佑广乐记》,特迁刑部郎中。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判太常礼院,纠察刑狱。奉使契丹。还,同知通进银台司、审刑院,入翰林为学士。母亡,起复,判昭文馆。未几,兼侍读学士。冠卿每进读《左氏春秋》,必引尊王黜伯之义以讽。一日,坠笏上前,帝悯冠卿丧毁羸瘠,既退,赐禁中汤剂。未几,告归葬亲,至扬州卒。诏以其弟太常博士世卿通判宣州。冠卿嗜学好古,手未尝释卷,尢工诗,有《蕲春集》十卷。《宋史·聂冠卿传》。

聂厚载,宋朝人。皇佑中知秀州,以循政闻。见《万姓通谱》。

聂 昌字幸远,宋朝抚州临川人。始繇太学上舍释褐,为相州教授。召除秘书郎,擢右司员外郎。以直龙图阁为湖南转运使,还为太府卿、户部侍郎,改开封尹,复为户部。昌本厚王黼,既而从蔡京,为黼所中,罢知德安府。又以乡人讼,谪崇信军节度副使,安置衡州。钦宗立,拜兵部侍郎,进户部尚书,领开封府。昌遇事奋然不顾,敢诛杀。李纲之罢,太学生陈东及士庶十余万人,挝鼓伏阙。王时雍欲寘东等狱,昌力言不可,乃止。京师***,拜同知枢密院。入谢,即陈扞敌之策。金人再议和,割两河。诏耿南仲及昌往,至绛,绛人闭壁拒之。昌持诏抵城下,缒而登。州钤辖赵子清麾众害昌,年四十九。建炎四年,赠观文殿大学士,谥忠愍。父用之,年九十,以忧死。昌为人疏隽,喜周人之急,然恩怨太明,卒至祸变。见《宋史·聂昌传》。

聂 山,宋朝新昌人。山有读书堂,在新昌庆门院,自序云:顷岁读书于此。面方池,池面有竹百余竿。一日,洪少颖见访,题诗壁间。比蒙恩自都司,除河南漕挈,家新昌。寻少颖题,已漫灭矣。追忆其韵,乃和三绝。官至枢密。见《万姓通谱》。

聂致尧,宋朝邵阳人。事亲孝,临财廉,周给贫困,邦人义之,列举孝行节义十事,守宰以闻,诏表其门,张栻为题其额。见《万姓通谱》。

聂子述字善之,宋朝南城人。绍熙中进士, 官至吏部侍郎。 寻以制置使出帅西蜀,勋名益着,已而致政归。适有盗杀郡守,朝廷遣将屠城。子述单骑至麾下,力陈民冤,乃止,杀其渠魁,民赖以安。卒,谥文定。见《万姓通谱》。

聂绍元字伯初,自号无名子,宋朝歙县人。好文史,尤精玄学。据传羽化成仙。见《中国神仙大全》。

聂胜琼,女,南宋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夫名李之问,存词一首。见《绿窗新话》。

聂天骥字元吉,金代人五台人。至至宁元年进士,调汝阴簿,历睢州司候、封丘令。兴定初,辟为尚书省令史。寻授吏部主事,权监察御史。忤太后旨。出为同知汝州防御使事,未赴,陜西行尚书省驿召,特旨遥领金安军节度副使,兼行尚书省都事。未几,入为右司员外郎,转京兆治中,寻为卫州行尚书六部事。庆阳围急,朝廷遣宿州总帅牙古塔救之,以天骥充经历官。围解,从别帅守邠,帅欲弃州而东,天骥力劝止之,不从,帅坐是被系逮,天骥降京兆治中。寻复右司员外郎。丁母忧,夺哀复职。哀宗迁归德,天骥留汴中。崔立变,天骥被创甚,卧一十余日。其女舜英谒医救疗,天骥叹曰:吾幸得死,儿女曹乃为谒医,尚欲我活耶。竟郁郁以死。舜英葬其父,明日亦自缢。天骥沉静寡言,不妄交。起于田亩,能以雅道自将,践历台省若素宦然。见《金史·聂天骥传》。

聂 珪,元朝平定人,授都元帅,总管平定等处兵马。子大本,有学行,从宪宗下蜀,后为平江路治中。见《万姓通谱》。

聂 辉,元朝平定人,累官兵、工二部尚书,后以陜西行省参政致仕。见《万姓通谱》。

聂从政,元朝人,大德中守南丰州。其巡行境内,必自赍粮,清苦而能持久,夙兴晏罢。修水利,尽地力,旱饥有备。见《万姓通谱》。

聂 炳字韫夫,元朝江夏人。元统元年进士,授承事郎、同知平昌州事,转宝庆路推官。至正十二年,迁知荆门州,才半岁,淮、汉贼起,荆门不守,炳出,募土兵,得众七万,复荆门。又与四川行省平章政事咬住复江陵。既而贼势复振,合兵来攻,炳率孤军昼夜血战, 援绝城陷,为贼所执。极口骂不绝,贼支解之。未几,贼陷潜江县,达鲁花赤明安达尔出斗死,其家歼焉。见《元史·聂炳传》。

聂 震,明朝长山人,洪武中登进士第,历官户部员外郎。端谨有守,后升本部左侍郎。见《万姓通谱》。

聂 循,明朝江西人,永乐进士。见《万姓通谱》。

聂好谦,字用美,明朝丰城人。永乐进士,知广州。洞民啸聚,好谦往抚之,贼皆感泣归款。遇寇围城,好谦与布政戴弁发官粟赈之,全活者众。病卒于官。都御史杨信民哭之曰:平生两行泪,深为越人倾。见《万姓通谱》。

聂用人,明朝丰城人。正统间,以监察御史出同知、邵武府事。公平廉介,抚民有方。见《万姓通谱》。

聂大年,字寿卿,明朝临川人。一目重瞳,颖悟绝人,以诗文名,又善画。宣德末,荐授仁和县学教谕。教诲有法,士类振起。景泰中,以修史征入翰林。见《明史·聂大年传》。

聂蒙昌,明朝丰城人。天顺进士。见《万姓通谱》。

聂 贤字承之,明朝长寿人。弘治进士,历副都御史,巡抚南赣。老成安静,均平里甲,作兴学校,士民德之,累官刑部尚书。见《明史·聂贤传》。

聂 豹字文蔚,今江西省永丰县恩江聂家村人。正德进士,历官兵部尚书、太子太保,赠太保,谥贞襄。著《《困辨录》、《幽居答述》等。见《明史·聂豹传》。

聂 瑄字廷器,明朝平原人。正德丁丑进士,历少卿。见《万姓通谱》。

聂 静字子安,明朝安邑人。登嘉靖乙未进士,历仪制郎中。见《永丰县志》。

聂 瀛字汝登,明朝新河人。登嘉靖庚戌进士,历参议。见《万姓通谱》。

聂尚恒字久吾,明朝医家。撰有《导引法》,多气功论述。收入《医学汇函》中。见《中国传统气功学词典》。

聂 宏,陕西鄠县人。卖酒,事亲孝,得钱易甘脆奉亲。母卒,卧父榻侧,时省视。畜犬,得饼衔饲母,人以为孝感。见《清史稿·聂宏传》。

聂士成(?~一九零零年)字功亭。安徽合肥人。武童出身。初从袁甲三镇压捻军。清同治元年改为隶淮军,跟从刘铭传在江浙、闽、皖一带镇压太平军和捻军。同治七年被提升为提都。光绪十年中法战争期间,率领将士渡海守卫台湾基隆,屡挫法军。光绪十七年调统鲈台的淮、练诸军,曾派兵镇压热河朝阳金丹教起义。第二年被授为太原镇总兵。光绪二十年六月,中日甲午战争时期,随叶志超赴朝鲜。七月,日军挑起战火后,与日军激战,后来退居平壤。十月奉命扼守辽东大高岭,收复连山关,击毙日将富刚三造,被提升为直隶提都。甲午战争后回国。光绪二十六年在直隶镇压义和团。六月八国联军攻占大沽炮台后率军在天津抗击八国联军。七月九日在八里台战斗中牺牲。著有《东征日记》等。见《清史稿·聂士成传》。

聂耳:云南玉溪人。现代作曲家。原名守信,字子义,一作子义云南玉溪人。1933年加入中国***,1935年在日本海滨游泳的时候不幸溺水身亡。逝世的时候只有23岁。创作的歌曲有《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大路歌》、《开路先锋》等多首。其中的《义勇军进行曲》于1949年9月27日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国歌。1***8年经集体填新词后,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同年3月5日通过,定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聂荣臻:四川省江津人。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年加入中国***。1922年赴苏联学习。1925年回国以后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广东区委特派员,中国湖北***。1927年任***前敌书记。南昌起义军第十一军党代表,同年参加领导广州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广东***,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红一军团政治委员,中央红军先遣队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副师长、政治委员、晋察翼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央晋察冀分局书记。时期,任华北军区司令员,***中央华北局第二书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平津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任北京市***,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中国人民***副总参谋长、代总参谋长,国务院副总理兼中国科学小组长、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国防科委主任、***中央副***,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九、十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92年在北京逝世,终年93岁。

(1)

niè

(2)

(会意。从三耳。本义:附耳小语)

(3)

同本义 [whisper]

聂,附耳私小语也。――《说文》

乃效女儿咕嗫私语。――《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4)

又如:聂许(附耳私语);聂聂(轻小,轻虚平和的样子)

(5)

***借为“摄”。握持 [hold]

为人两手聂其耳。――《山海经·海外北经·聂耳国》

(1)

niè

(2)

古代地名 [Nie town]。在今山东省聊城县东北

(3)

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战国策·魏策》

(聂)

niè ㄋㄧㄝˋ

(1)

附耳小语。

(2)

姓。

郑码:CEXX,U:8042,GBK:C4F4

笔画数:10,部首:耳,笔顺编号:1221115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