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札挂剑_季札挂剑文言文

tamoadmin 成语故事 2024-06-12 0
  1. 季札挂剑的故事
  2. 季札挂剑说明了什么道理?
  3. 《季札挂剑》全文翻译
  4. 季子挂剑的故事简短
  5. “季札挂剑”中季札挂剑的意思?
  6. 季札挂剑是何意?出自于哪?

原文1

① 延陵季子②将西聘③晋,带宝剑以过[11]徐君④。徐君观剑,不言而之。延陵季子为有上国⑤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使于晋,顾反⑥,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⑦。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之;吾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虽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⑧心,廉者不为也。”遂脱⑨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⑩,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译文

季札挂剑_季札挂剑文言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延陵季子要到西边去访问晋国,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观赏季子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脸色透露出想要宝剑的意思。延陵季子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国国君,但是他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季子出使在晋国,总想念着回来,可是徐君却已经死在楚国。于是,季子解下宝剑送给继位的徐国国君。随从人员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物,不是用来作赠礼的。”延陵季子说:“我不是赠给他的。前些日子我经过这里,徐国国君观赏我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是他的脸色透露出想要这把宝剑的表情;我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献给他。虽是这样,在我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如今他死了,就不再把宝剑进献给他,这是欺骗我自己的良心。因为爱惜宝剑就使自己的良心虚伪,廉洁的人是不这样的。”于是解下宝剑送给了继位的徐国国君。继位的徐国国君说:“先君没有留下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于是,季子把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就走了。徐国人赞美延陵季子,歌唱他说:“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原文2

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1)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2)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3)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译文

季札第一次出使,去造访北的徐国的君主。徐君十分喜欢季札(身上所佩)的剑,但是却不说出来。季札心里也知道(徐君喜欢自己的剑),但是他还要出使到别的国,所以没有送给他。(后来他出使完后)再回到徐国,徐君已经死了,于是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他的随从说:“徐君已经死了,这是要送给谁呢?”季札说:“不是这样的,我当初心里已经要把这剑送给他了,怎么能因为徐君死了而违背自己的诺言呢!”

季札挂剑的故事

季札挂剑

延陵季子将要到西边去访问晋国,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观赏季子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脸色透露出想要宝剑的意思。延陵季子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国国君,但是他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季子出使在晋国,总想念着回来,可是徐君却已经死在楚国。于是,季子解下宝剑送给继位的徐国国君。随从人员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物,不是用来作赠礼的。”延陵季子说:“我不是赠给他的。前些日子我经过这里,徐国国君观赏我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是他的脸色透露出想要这把宝剑的表情;我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献给他。虽是这样,在我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如今他死了,就不再把宝剑进献给他,这是欺骗我自己的良心。因为爱惜宝剑而违背自己的良心,正直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于是解下宝剑送给了继位的徐国国君。继位的徐国国君说:“先君没有留下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于是,季子把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就离开了。徐国人赞美延陵季子,歌唱他说:“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季札(前576年一前484年),姬姓,寿氏,名札,又称公子札、延陵季子、延州来季子、季子,《汉书》中称为吴札 ,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封于延陵(今常州),后又封州来,传为避王位“弃其室而耕”常州武进焦溪的舜过山下。季札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广交当世贤士,对提高华夏文化作出了贡献。葬于上湖(今江阴申港),传说碑铭“呜呼有吴延陵公子之墓”十个古篆是孔子所书。

季札挂剑说明了什么道理?

春秋后期,吴国的四公子季札为人十分重义气,对功名财富看得很淡,因此在吴国很有贤名。吴王寿梦曾经想立他为太子,但季札怎么也不肯接受,并且尽心尽力地***兄长樊诸治理国家,受到了大臣们和百姓们的爱戴。

公元前544年,季札奉命出使鲁、齐、卫、晋等国。途中经过徐国,徐国君主十分好客,他久仰季札的大名,就挽留他住了几天,天天设宴款待,并且让太子和大臣们出席作陪。

季札文武双全,剑术精湛。席上,徐君乘兴请他一显身手。季札推辞不过,走下殿来。只见他的剑刚出鞘,满殿银光四射。徐君看得眼睛也直了,连连称赞:“好剑!好剑!”

舞罢剑后,季札回到座上。徐国的大臣们纷纷交口称赞,上前敬酒。这时,徐君已经深深地喜欢上了这把好剑,眼光不住地瞟向它,但想到自己和季札不过是初次见面,不好意思开口。

季札早已看出了徐君的心思,只是由于自己出使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因此不能把这把标志着使者身份的宝剑送人。他决定等自己的使命完成后,回来经过徐国时,再将这件吴国的国宝送给徐君。

离开徐国后,季札风尘仆仆地访问了各国。当他重新回到徐国时,突然传来了一个噩耗:徐君在不久前出访楚国时,在路上不幸暴病而亡。

季札听后非常震惊,他深深地自责,当初为什么没有立即把宝剑赠给徐君,以致留下了无法弥补的缺憾。经过慎重的考虑,季札马上命令驾车前往王宫,准备把宝剑送给徐国的新君。

随从的官员劝季札说:“季子,这是吴国的国宝,送人恐有不便吧?”

季札说:“当时,徐君想要这把剑的时候,我在心里已经答应他了,只是因为使命没有完成,不便将宝剑送给他。现在徐君去世,我就心生反悔,这不是一个正直的人所应该做的!”

季札见到徐国的'新君,对新君说明了来意后。准备呈上宝剑。新君连忙辞谢说:

“先君并未留下遗命,寡人不敢接受这样贵重的礼物。”

季札没有办法,只好来到徐君的墓地,把宝剑挂在墓旁的树上。徐国的百姓知道季札的这一举动后,对他恪守信用的美德都赞不绝口。

后来,“季札挂剑”这一典故,用来表示对亡友的吊唁、追怀;或用来形容恪守信义。

《季札挂剑》全文翻译

说明了做人要守承诺

季札第一次出使,去造访北方的徐国的君主。徐君十分喜欢季札(身上所佩)的剑,但是却不说出来。季札心里也知道(徐君喜欢自己的剑),但是他还要出使到别的国,所以没有送给他。(后来他出使完后)再回到徐国,徐君已经死了,于是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他的随从说:“徐君已经死了,这是要送给谁呢?”季札说:“不是这样的,我当初心里已经要把这剑送给他了,怎么能因为徐君死了而违背自己的诺言呢!”

季子挂剑的故事简短

翻译:延陵季子要到西边去访问晋国,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观赏季子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脸色透露出想要宝剑的意思。延陵季子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国国君,但是他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季子出使在晋国,总想念着回来,可是徐君却已经死在楚国。于是,季子解下宝剑送给继位的徐国国君。随从人员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物,不是用来作赠礼的。”延陵季子说:“我不是赠给他的。前些日子我经过这里,徐国国君观赏我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是他的脸色透露出想要这把宝剑的表情;我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献给他。虽是这样,在我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如今他死了,就不再把宝剑进献给他,这是欺骗我自己的良心。因为爱惜宝剑而违背自己的良心,正直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于是解下宝剑送给了继位的徐国国君。继位的徐国国君说:“先君没有留下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于是,季子把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就走了。徐国人赞美延陵季子,歌唱他说:“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季札:又称公子丸。春秋时吴国人。吴王寿梦少子。封于延陵,城延陵季子。后又封州来,称延州来季子。父寿梦欲立之,辞让。

人生经历:季札是周朝吴国人,因受封于延陵一代,又称「延陵季子」。他的祖先是周朝的泰伯,曾经被孔子赞美为「至德」之人。泰伯本是周朝王位继承人,但父亲太王,有意传位给幼子季历以及孙子昌。于是泰伯就主动把王位让了出来,自己则以***药为名,逃到荒芜的荆蛮之地,建立了吴国。

“季札挂剑”中季札挂剑的意思?

春秋时期,吴王余祭四年春天,季札奉命出使鲁国,接着又访问郑国、卫国、晋国。途中,路过徐国,受到徐国国君的热情招待。

徐国国君很喜欢季札的佩剑,看着这口宝剑,他嘴上虽然没说,可脸上的表情却显示着他很想得到这口剑。季札因为还要佩戴宝剑出使中原各国,所以没将宝剑献给徐君,但心里已经决定,回程时一定将宝剑献给徐君。

当年秋天出使各国后,季札又路过徐国,可徐君已经去世,埋葬在徐国都城的郊外。季札解下宝剑赠给徐国的嗣君。随从劝阻道:“此剑乃吴国之宝,不可以赠人。”季札回答说:“当日路过,徐君观剑,口虽不言,脸上的表情却显示着爱剑之意。

那时,我已决定回来再献。如今他故去了,我不献剑,即是欺骗自己,为一口剑而自欺,正直的人不为。”于是季札把剑挂在徐君墓地的树上,行礼之后,便踏上归国之路。

中国有句俗语:“人在人情在,人不在断往来。”季札的行为,表现了对友情的坚定,一诺千金,生死不逾。何况,这许诺还没有付诸言语,变成契约呢!

“挂剑”这件事过了三十年以后,因为看不惯侄子们争权内讧,季札来到了江苏常州,古称延陵,由此,得了“延陵季子”的称呼,并终身不再回吴国都城。

徐国人非常赞赏季札的行为,就来歌 唱道:“延陵季子兮 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 带丘墓。”最让人追怀的,还是他的挂剑酬友。唐代诗人杜甫在《哭李尚书》一诗中有这样两句:“欲留挂徐剑,犹回忆戴船。”由此,可以证明“季子挂剑”的文化影响。

扩展资料

相关故事:

孔子观季札葬子

季札受命出访齐国,返回时走到泰山附近,随行的大儿子侨不幸得急病死去了,季札只好忍痛将他就地埋葬。孔子听到消息,对***们说:“延陵季子是吴国最懂得礼的人,我要去看他如何主持葬礼。”于是率领学生赶了过去。

孔子看到季札为儿子准备的墓穴没有深及地下的泉水,死者身上穿着平日的服装,没有另外制作衣服。下葬之后,在墓穴上堆起四尺高的封土堆,季札褪下左袖,绕着封土堆走了三圈,边走边哭,说:“人的骨肉,本是吃着土中长出的粮食而生长的,现在重又回到泥土之中,这是命啊!

至于你的魂魄气息,哪里都可以去呀!哪里都可以去呀!”说完之后,季子离开儿子的坟墓,继续前行。孔子赞叹说:“延陵季子给儿子举行的葬礼,真是合乎礼制呀。”季札是惟一被孔子推崇为“圣人”的人,与孔子合称“南季北孔”。

季札挂剑是何意?出自于哪?

季札将使于晋,持宝剑而行,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之。季子为有晋之使,未之献也,然其心许之矣。反,徐君已死矣,悔之,于是解剑致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季子乃至墓,以剑悬徐君墓树而去。

译文:

季札要出使晋国,佩戴宝剑而行, 路过拜访徐国的君主。徐君看到了(季札身上所佩的)剑,没说什么,但是表情上看出很喜欢。季札作为负有出使晋国使命的使臣,没有把剑献给徐君(因为佩戴不好的剑出使会被人看不起),然而心里许诺把剑送给徐君。出使返回的路上到徐国,徐君已经死了,非常后悔,于是解下宝剑,送给继任的君主。继任的君主说:先王没有让我接受的命令,我不敢接受。季札就到徐君的墓前,把剑悬挂在徐君墓前的树离开了。

这是经我手打解释,请参阅。

春秋时期各国诸侯中有品德讲道理的贤人辈出,表现了非常高的礼仪道德标准,是中华民族道德的基石,是中华文化之根

释义“季札挂剑”形容守诺重信,始终不渝;也用此表现悼念亡友等。

出处此典出自《史记·吴太伯世家》。

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是个讲信义、重友情的人。

一次,季札出使晋国,路经徐国,便去拜见徐君。两人闲谈时,徐君很喜欢季札所佩的宝剑,就拿过来欣赏了很久。他虽然没有开口向季札索要,但却流露出想要的神情。季札很明白徐君的心思,但因为出使晋国,必须带上佩剑,所以没有送给徐君。

季札完成使命归国时,又经过徐国,但此时徐君已经死去。于是,季札将宝剑赠送给徐君的继承人。季札的随从急忙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贝,不该用来送人,何况人都死了,何必一定要送呢?”季札说:“上次徐君看上了我的剑,我因为出使需要,没有送给他。但是,当时我心里是下了决心,要将宝剑送给徐君。如今他死了我就不愿给他,是违背良心,是廉洁的人不允许做的。”他坚持取下佩剑送给徐国嗣君。但嗣君说:“先君没有遗命,我不敢接受您的剑。”

季札见嗣君坚辞不受,便将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方回国去了。为此徐国人作歌称赞他道:“延陵季子呵不忘故旧,千金之剑呵挂于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