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鲠之臣的故事_骨鲠忠臣

tamoadmin 成语故事 2024-06-13 0
  1. 三国的诸葛亮是怎么死的
  2. 《〈三国志〉故事新编》75:被曹操刺死的刘馥故事
  3. 专诸杀吴王僚用的是鱼肠剑吗?欧冶子给苟践造的另4把剑有什么故事?
  4. 《〈三国志〉故事新编》78:国之良臣张既故事
  5. 臣成语有哪些成语故事
  6. 有gu的四字成语

释:

幽州台:即蓟北楼,又名蓟丘、燕台,亦即传说中燕昭王为求贤而筑的黄金台。幽州,唐时幽州州治蓟,是古代燕国的国都,在今北京市西南大兴县。

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如燕昭王、乐毅等。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骨鲠之臣的故事_骨鲠忠臣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悠悠: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

怆(chuàng创)然:伤感的样子。

涕:眼泪。

译文一:

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

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

译文二:

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坚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

一想天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

赏析一: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赏析二 :

这是诗人于神功元年(6***)随建安王武攸宜远征契丹,在幽州时作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诗。由于武攸宜在军事上的无能,刚一接战,先锋王孝杰等全军覆没。为了挽救危局,陈子昂请求分兵破敌,为国前驱,结果不仅没有得到武攸宜的支持,反而遭到降职处分,忠而见弃,悲愤填膺。当陈子昂登上幽州台的时候,举目四顾,大地苍茫,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古往今来多少历史兴亡的惨痛,一齐涌上心头,迸发出了这样一首声情激越,气韵沉雄悲壮的诗篇。这首诗虽只寥寥四句,并且还是化用了《楚辞·远游》中的诗句:“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但陈子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着身世的强烈感受,用朴实苍劲有力的语言,深刻地揭示封建时代普遍存在的一个尖锐而严肃的主题,即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岁月易逝而功业难就。这对于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作为的人来说,该是怎样的难以忍受啊!黄周星说:“胸中自有万古,眼底更无一人,古今诗人多矣,从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二字,真可以泣鬼。”(《唐诗快》卷二)

赏析三:

凡读过这首诗的人都觉得它好,但好在哪里却难说清楚。当我执笔写这篇文章之前,也曾踌躇了许久。一般用来分析诗词的招数,如情景交融、比喻拟人之类,对这首诗全用不上。它的语言是那么枯槁,它的构思是那么平直,它的表现手法又是那么简单。感情喷涌着,使陈子昂顾不上雕琢和修饰,两句五言,两句骚体,就那么直截了当地喊了出来,却成为千古之绝唱。其中的奥妙究竟何在呢?

还是从我读这首诗的感受说起吧。欣赏以感受为基础,没有真切的感受就没有艺术的欣赏。因此,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进而探索作者的用心,不失为艺术欣赏的一条途径。每当我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总仿佛有一位诗人的形象,他象一座石雕孤零零地矗立在幽州台上。那气概,那神情,有点象屈原,又有点象李白。风雅中透出几分豪情,愤激中渗出一丝悲哀。他的眼睛深沉而又怅惘,正凝视着无尽的远方。他为自己的不幸而苦恼着,也为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问题而困惑着。这,就是陈子昂。于是,在我耳边响起了他的喊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他的不平,他的忧愤,他心底的波澜,是那么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陈子昂是在统一的唐帝国建立以后成长起来的一个知识分子,他胸怀大志,才情四溢,梦想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二十四岁中进士,擢为麟台正字。此后屡次上书指论时政,提出许多颇有见识的主张,但因“言多直切”而不见用,一度还因“逆党”牵连被捕入狱。公元696年,契丹攻陷营州,武攸宜出讨,陈子昂以参谋随军出征。第二年军次渔阳,前锋屡败,三军震慑。陈子昂挺身而出,直言急谏,并请求率领万人为前驱,武攸宜不允。他日又进谏,言甚切至,复遭拒绝,并被降为军曹。陈子昂报国无门,满腔悲愤,一天登上蓟丘(即幽州台)。这附近有许多燕国的古迹,它们唤起诗人对燕国历史的回忆,特别是燕昭王礼贤下士的故事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心,他于是作了《蓟丘览古七首》。接着又“泫然涕下”,唱了这首《登幽州台歌》。在这首歌里,诗人说:古代那些明君贤士早已逝去,只留下一些历史的陈迹和佳话供人凭吊追忆,再也见不到他们了。即使今后再有那样的英豪出现,自己也赶不上和他们见面(当今这般碌碌之辈,如同尘芥一样,还值得一提吗)。从战国以来,天地依旧是原来的天地,它们的生命多么悠久。相比之下,人的一生却是太短暂了!自己的雄心壮志来不及实现,自己的雄才大略来不及施展,就将匆匆地离开人世。想到这里,怎能不怆然涕下呢?诗人的孤独和悲怆,是那个压抑人才的封建社会造成的。他的这首浸透着泪水的诗就是对那黑暗社会的控诉。

然而,这首诗还有更普遍的意义和更大的启发性。“古人”和“来者”,不一定只限于指燕昭王和乐毅那样的明君贤臣,也可以在一般的意义上理解为“前人”和“后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一声人生短暂的感喟。诗人纵观古往今来,放眼于历史的长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几十年真如白驹之过隙,转瞬之间就消失了。这种感唱既可以引出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也可以引发加倍努力奋斗的志气。自古以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并不因感到人生短暂而消沉颓唐,反而更加振作精神,使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接近无限的意义。正因为陈子昂抱着这种积极态度,所以他才“怆然涕下”。也正因为在悲怆的深层,蕴蓄着一股积极奋发欲有所作为的豪气,所以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登幽州台歌》在艺术上也并不是没有什么可讲的。诗之取胜,途径非一。有以词藻胜的,有以神韵胜的,有以意境胜的,有以气势胜的,……取胜之途不同,欣赏的角度也就不一样。这首诗纯以气势取胜,诗里有一股郁勃回荡之气,这股气挟着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博大的历史情怀,以不可阻遏之势喷放出来,震撼着读者的心灵。我们如能反复涵泳、反复吟诵,自然能感受到它的磅礴气势,得到艺术的享受。

陈子昂曾称赞他的朋友东方虬所写的《咏孤桐篇》,说它“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修竹篇序》)用这几句话评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也正合适。陈子昂和初唐四杰都不满意梁陈以来流行的宫体诗,都试图开创新的诗风。四杰的方法是改造它,试着从宫体里蜕变出一种新的诗歌。陈子昂则是根本抛弃了它,直接继承建安风骨的传统。所以他写诗不肯堆积词藻,也不大讲究对偶和声律,而是追求一种慷慨悲凉、刚健有力的风格。这首《登幽州台歌》就是体现了陈子昂诗歌主张的成功之作。象这种诗在初唐是十分难得的,它代表着诗歌创作的新方向,标志着自梁陈以来宫体诗的统治已经结束,盛唐时代诗歌创作的***即将来临了。文学史家之所以重视这首诗,原因就在这里。

幽州台就在今天的北京附近。现在还有没有什么遗迹可以发掘呢?这有待考古学家回答。如能在那确切的地址上,立一块刻有《登幽州台歌》的碑石,供“来者”凭吊,也许不是一件多余的事吧?我想。

作者介绍:

陈子昂 (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 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 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同 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24岁时举进士,官 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时武则天当政,信 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武则 天***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 张与民休息。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纳,并一度因"逆 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垂拱二年(686),曾随左 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万岁通 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 攸宜大军出征。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 生活获得较为深刻的认识。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 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 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沈亚之《上九江 郑使君书》)。

文学创作 唐代初期诗歌,沿袭六朝余习,风格绮 靡纤弱,陈子昂挺身而出,力图扭转这种倾向。在《与 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一文中,他慨叹"汉魏风骨,晋宋 莫传";批评"齐梁间诗,***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他 称美东方虬的《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 英朗练,有金石声";"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 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这些言论,表明他要求诗歌 继承《诗经》"风、雅"的优良传统,有比兴寄托,有 政治社会内容;同时要恢复建安、黄初时期的风骨,即 思想感情表现明朗,语言顿挫有力,形成一种爽朗刚健 的风格,一扫六朝以来的绮靡诗风。他的诗歌创作,即 是这种进步主张的具体实践。

陈子昂存诗共 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 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 歌》。《感遇》诗不是一时一地之作,内容颇为丰富,反 映了较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如"苍 苍丁零塞"、"朝入云中郡"篇,反映北方边塞战士和 人民的苦难。"丁亥岁云暮"篇反映并批评武后准备开 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圣人不利己"篇批评武后 崇拜佛教,大兴土木,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贵人 难得意"、"翡翠巢南海"等篇,以较曲折的方式讽刺 武后滥施刑罚,使臣僚不得善终;"逶迤势已久"篇申 述骨鲠之臣没有出路;"兰若生春夏"篇慨叹自己的抱 负无法施展,都从不同角度对时政进行了批判。还有部 分诗篇,感叹祸福无常,向往神仙和隐逸生活,表现了消 极遁世的苦闷情绪。《感遇》诗有意识地学习阮籍《咏 怀诗》,在运用五言古体和质朴的语言,以较隐晦曲折 的方式表现时政的黑暗和诗人彷徨苦闷的心情方面,的 确逼近阮诗。但其中少数篇章,注意反映边塞风光和下 层人民苦难,风格豪放明朗,表现出鲜明的创造性。

《蓟丘览古》 7首和《登幽州台歌》都是陈子昂随 武攸宜北征契丹时所作。陈子昂在武攸宜幕中参谋军事, 屡有建议,均不被***纳,失意无聊,因登蓟北楼(即幽 州台),作《蓟丘览古》诗7首赠其好友卢藏用,通过吟 咏蓟北一带古人古事来抒发怀才不遇的悲哀。"丘陵尽 乔木,昭王安在哉!"(《燕昭王》)对礼贤下士的燕 昭王的怀念,实际上是慨叹自己当前的不遇知音。同时 用歌行体写下传诵千古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 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更 是俯仰古今,在广阔的背景中表达了他深沉的忧愤。翁 方纲说:"伯玉《蓟丘览古》诸作,郁勃淋漓,不减刘 越石(刘琨)"(《石洲诗话》),指出了这些篇章慷 慨悲歌的特色。

他还有一部分抒情短篇也写得颇好。象五律《晚次 乐乡县》、《渡荆门望楚》、《春夜别友人》、《送魏 大从军》等,抒情写景,形象鲜明,音节浏亮,风格雄浑, 显示出近体诗趋向成熟时期的特色和他自己刚健有力的 诗风。方回认为其五律可与同时的沈□期、宋之问、杜 审言诸人媲美,都是唐人"律体之祖"(《瀛奎律髓》)。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在唐诗革新道路上取得很大成 绩。卢藏用说他"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陈 伯玉文集序》)。宋刘克庄《后村诗话》说:"唐初王、 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 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于黄初、建安矣。"金 元好问《论诗绝句》也云:"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 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都中 肯地评价了他作为唐诗革新先驱者的巨大贡献。但他的 部分诗篇,还存在着语言比较枯燥、形象不够鲜明的缺 点。

陈子昂的诗歌,以其进步、充实的思想内容,质朴、 刚健的语言风格,对整个唐代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后 张九龄的《感遇》诗、李白的《古风》,都以他的《感遇》 诗为学习对象。杜甫对他评价极高:"公生扬马后,名 与日月悬。……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陈 拾遗故宅》)杜甫不少关心国事民生的诗篇,可明显地看 出是受了他的影响。白居易《与元九书》、元稹《叙诗 寄乐天书》:都谈到他们努力写作讽谕诗,是受到陈子 昂《感遇》诗的启发。白居易还把陈子昂与杜甫相提并 论,说:"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初授拾遗》)

陈子昂的散文也很著名,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前驱者。 《新唐书·陈子昂传》说:"唐兴,文章承徐庾余风,天 下祖尚,子昂始变雅正。"他的散文,虽然还夹杂一部 分骈偶语句,但大体上质朴疏朗,接近先秦两汉的古文, 改变了唐代初期的文风。唐代古文家对他的散文,常给 以很高的评价。如萧颖士认为"近日陈拾遗子昂文体最 正"(李华《萧颖士文集序》引);梁肃说"陈子昂以 风雅革浮侈"(《补阙李君前集序》);韩愈说"国朝 盛文章(包括诗文),子昂始高蹈"(《荐士》诗);柳 宗元也说著述、比兴二道,即文、诗二者,作者罕能兼 美,陈子昂则是"称是选而不怍者"(《杨评事文集后 序》)。但其散文的成就,不及诗歌突出

参考资料:

id="id1">三国的诸葛亮是怎么死的

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艘玻曹沫者,鲁人也,○索隐沫音亡葛反。左传、谷梁并作“曹刿”,然则沫宜音刿,沫刿声相近而字异耳。此作“曹沫”,事约公羊为说,然彼无其名,直云“曹子”而已。且左传鲁庄十年,战于长勺,用曹刿谋败齐,而无劫桓公之事。十三年盟于柯,公羊始论曹子。谷梁此年惟云“曹刿之盟,信齐侯也”,又记不具行事之时。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索隐左传“齐人灭遂”,杜预云“遂国在济北蛇丘县东北也”。□正义故城在兖州龚丘县西北七十六里也。犹复以为将。主

恕!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索隐杜预云:“济北东阿,齐之柯邑,犹祝柯今为祝阿也。”桓公与庄公既盟於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索隐匕音比。刘氏云“短剑也”。盐铁论以为长尺八寸,其头类匕,故云“匕首”也。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索隐公羊传曰:“管子进曰:‘君何求?’”何休注云:“桓公卒不能应,管仲进为言之也。”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索隐齐鲁邻接,今齐数侵鲁,鲁之城坏,即压近齐之境也。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索隐倍音佩也。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於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於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古

ㄖ钪其后百六十有七年而吴有专诸之事。○索隐“专”字亦作“剸”,音同。左传作“鱄设诸”。主乩碇专诸者,吴堂邑人也。○索隐地理志临淮有堂邑县。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於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雠也,非能为吴。”吴王乃止。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索隐言其将有内难弑君之志,且对外事生文。吴世家曰“知光有他志”。乃进专诸於公子光。古偶溃光之父曰吴王诸樊。诸樊弟三人:次曰馀祭,○索隐祭音侧界反。次曰夷眛,○索隐亡葛反。公羊作“馀末”。次曰季子札。诸樊知季子札贤而不立太子,以次传三弟,欲卒致国于季子札。诸樊既死,传馀祭。馀祭死,传夷眛。夷眛死,当传季子札;季子札逃不肯立,吴人乃立夷眛之子僚为王。公子光曰:“使以兄弟次邪,季子当立;必以子乎,则光真适嗣,立。”故尝阴养谋臣以求立。主

昭二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九年而楚平王死。○索隐春秋昭二十六年“楚子居卒”是也。吴世家云“十二年”,此云“九年”,并误。据表乃左传合在僚之十一年也。春,吴王僚欲因楚丧,使其二弟公子盖馀、属庸○索隐属音烛。二子,僚之弟也。左传作掩馀、属庸。掩盖义同,属烛字相乱耳。将兵围楚之灊;索隐事在鲁昭二十七年。地理志庐江有灊县,天柱山在南。音潜。杜预左传注云“灊,楚邑,在庐江六县西南也”。□正义灊故城在寿州霍山县东二百步。使延陵季子於晋,以观诸侯之变。楚发兵绝吴将盖馀、属庸路,吴兵不得还。於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专诸曰:“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方今吴外困於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索隐左传直云“王可杀也,母老子弱,是无若我何”。则是专设诸度僚可杀,言其少援救,故云“无柰我何”。太史公***其意,且据上文,因复加以两弟将兵外困之辞。而服虔、杜预见左氏下文云“我尔身也”,“以其子为卿”,遂强解“是无如我何”犹言“我无若是,谓专诸欲以老弱讬光”,义非允惬。王肃之说,亦依史记也。公子光顿首曰:“光之身,子之身也。”斋

氏经四月丙子,○索隐注僚之十二年夏也,吴系家以为十三年,非也。左氏经传唯言“夏四月”,公羊、谷梁无传,经更与左氏、吴系家同。此传称“丙子”,当有所据,不知出何书。光伏甲士○索隐左传曰“伏甲”,谓甲士也。下文云“出其伏甲以攻王”。於窟室中,◇集解徐广曰:“窟,一作‘空’。”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集解音披。○索隐音披,兵器也。刘逵吴都赋注“铍,两刃小刀”。酒既酣,公子光详为○索隐上音阳,下如字。左传曰“光伪足疾”,此云“详”,详即伪也。或读此“为”字音伪,非也。岂详伪重言耶?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集解徐广曰:“炙,一作‘炮’。”□正义炙,者夜反。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索隐刺音七赐反。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斋

伯六其后七十馀年而晋有豫让之事。◇集解徐广曰:“阖闾元年至三晋灭智伯六十二年。豫让一作‘襄’。”知

也,豫让者,晋人也,○索隐案:此传所说,皆约战国策文。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索隐案:左传范氏谓昭子吉射也。自士会食邑於范,后因以邑为氏。中行氏,中行文子荀寅也。自荀林父将中行后,因以官为氏。去而事智伯,○索隐案:智伯,襄子荀瑶也。襄子,林父弟荀首之后。范、中行、智伯事已具赵系家。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索隐谓初则醉以酒,后又率韩、魏水灌晋阳,城不没者三板,故怨深也。漆其头以为饮器。○索隐案:大宛传曰“匈奴破月氐王,以其头为饮器”。裴氏注彼引韦昭云“饮器,椑榼也”。晋灼曰“饮器,虎子也”。皆非。椑榼所以盛酒耳,非用饮者。晋氏以为亵器者,以韩子、吕氏春秋并云襄子漆智伯头为溲杅,故云。□正义刘云:“酒器也,每宾会设之,示恨深也。”按:诸先儒说恐非。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醳去之。○索隐卒,足律反。醳音释,字亦作“释”。古

◇集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集解音赖。○索隐疠音赖。赖,恶疮病也。凡漆有毒,近之多患疮肿,若赖病然,故豫让以漆涂身,令其若癞耳。然厉赖声相近,古多***“厉”为“赖”,今之“癞”字从“疒”,故楚有赖乡,亦作“厉”字,战国策说此亦作“厉”字。吞炭为哑,○索隐哑音乌雅反。谓瘖病。战国策云:“漆身为厉,灭须去眉,以变其容,为乞食人。其妻曰:‘状貌不似吾夫,何其音之甚相类也?’让遂吞炭以变其音也。”使形状不可知,行乞於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索隐谓因得杀襄子。顾不易邪?○索隐顾,反也。耶,不定之辞。反不易耶,言其易也。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索隐刘氏云:“谓今为疠哑也。”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索隐言宁为厉而自刑,不可求事襄子而行杀,则恐伤人臣之义而近贼,非忠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於所当过之桥下。□正义汾桥下架水,在并州晋阳县东一里。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於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雠,而反委质臣於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雠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於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原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於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索隐战国策曰:“衣尽出血。襄子回车,车轮未周而亡。”此不言衣出血者,太史公恐涉怪妄,故略之耳。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知

晋灭其后四十馀年而轵有聂政之事。◇集解自三晋灭智伯至杀侠累,五十七年。古

轵县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索隐地理志河内有轵县。深井,轵县之里名也。□正义在怀州济源县南三十里。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主

尽鹚久之,濮阳严仲子○索隐高诱曰:“严遂,字仲子。”事韩哀侯,○索隐案:表聂政杀侠累在列侯三年。列侯生文侯,文侯生哀侯,凡更三代,哀侯六年为韩严所杀。今言仲子事哀侯,恐非其实。且太史公闻疑传疑,事难旳据,欲使两存,故表、传各异。与韩相侠累○索隐上古夹反,下力追反。案:战国策侠累名傀也。有却。○索隐战国策云:“韩傀相韩,严遂重於君,二人相害也。严遂举韩傀之过,韩傀叱之於朝,严遂拔剑趋之,以救解。”是有却之由也。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於屠者之间。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集解徐广曰:“一作‘赐’。”○索隐徐氏云一作“赐”。案:战国策作“觞”,近为得也。□正义数,色吏反。聂政母前。酒酣,严仲子奉黄金百溢,前为聂政母寿。聂政惊怪其厚,固谢严仲子。严仲子固进,而聂政谢曰:“臣幸有老母,家贫,客游以为狗屠,可以旦夕得甘毳◇集解此芮反。○索隐邹氏音脃,二义相通也。以养亲。亲供养备,不敢当仲子之赐。”严仲子辟人,因为聂政言曰:“臣有仇,而行游诸侯众矣;然至齐,窃闻足下义甚高,故进百金者,将用为大人粗粝之费,□正义粝犹粗米也,脱粟也。韦昭云:“古者名男子为丈夫,尊妇妪为大人。汉书宣元六王传‘王遇大人益解,为大人乞骸去’。按大人,宪王外祖母。古诗云‘三日断五疋,大人故言迟’是也。”得以交足下之驩,岂敢以有求望邪!”聂政曰:“臣所以降志辱身○索隐言其心志与身本应高絜,今乃卑下其志,屈辱其身。论语孔子谓“柳下惠降志辱身”是也。居市井屠者,徒幸以养老母;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索隐礼记曰:“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严仲子固让,聂政竟不肯受也。然严仲子卒备宾主之礼而去。知

母死久之,聂政母死。既已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正义古者相聚汲水,有物便卖,因成市,故云“市井”。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聂政曰:“韩之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索隐高诱曰:“韩都颍川阳翟,卫都东郡濮阳,故曰‘间不远’也。”今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索隐无生得。战国策作“无生情”,言所将人多,或生异情,故语泄。此云“生得”,言将多人往杀侠累后,又被生擒而事泄,亦两俱通也。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雠,◇集解徐广曰:“一作‘难’。”○索隐徐注云一作“难”。战国策谯周亦同。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知

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卫。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集解徐广曰:“韩烈侯三年三月,盗杀韩相侠累。侠累名傀。战国策曰‘有东孟之会’,又云‘聂政刺韩傀,兼中哀侯’。”○索隐战国策曰:“政直入,上阶刺韩傀,傀走而抱哀侯,聂政刺之,兼中哀侯。”高诱曰:“东孟,地名也。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索隐皮面谓以刀割其面皮,欲令人不识。决眼谓出其眼睛。战国策作“抉眼”,此“决”亦通,音乌穴反。自屠出肠,遂以死。主

尽跽韩取聂政尸暴於市,□正义暴,蒲酷反。购问莫知谁子。於是韩县之,有能言杀相侠累者予千金。久之莫知也。古

滏⒚政姊荣◇集解一作“嫈”。○索隐荣,其姊名也。战国策无“荣”字。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而县之千金,乃於邑○索隐刘氏云:“烦冤愁苦。”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市,而死者果政也,伏尸哭极哀,曰:“是轵深井里所谓聂政者也。”市行者诸众人皆曰:“此人暴虐吾国相,王县购其名姓千金,夫人不闻与?何敢来识之也?”荣应之曰:“闻之。然政所以蒙污辱自弃於市贩之间者,为老母幸无恙,○索隐尔雅云“恙,忧也”。楚词云“还及君之无恙”。风俗通云“恙,病也。凡人相见及通书,皆云‘无恙’。”又易传云,上古之时,草居露宿。恙,啮虫也,善食人心,俗悉患之,故相劳云“无恙”。恙非病也。妾未嫁也。亲既以天年下世,妾已嫁夫,严仲子乃察举吾弟困污之中○索隐案:察谓观察有志行乃举之。刘氏云察犹选也。而交之,泽厚矣,可柰何!士固为知己者死,今乃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绝从,◇集解徐广曰:“恐其姊从坐而死。”○索隐重音持用反。重犹复也。为人报雠死,乃以妾故复自刑其身,令人不识也。从音踪,古字少,***借无旁“足”,而徐氏以为从坐,非也。刘氏亦音足松反。□正义重,直龙反。自刑作“刊”。说文云“刊,剟也”。按:重犹爱惜也。本为严仲子报仇讫,爱惜其事,不令漏泄,以绝其踪迹。其姊妄云为己隐,误矣。妾其柰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大惊韩市人。乃大呼天者三,卒於邑悲哀而死政之旁。主

其姊晋、楚、齐、卫闻之,皆曰:“非独政能也,乃其姊亦烈女也。乡使政诚知其姊无濡忍之志,○索隐濡,润也。人性湿润则能含忍,故云“濡忍”也。若勇躁则必轻死也。不重暴骸之难,○索隐重难并如字。重犹惜也,言不惜暴骸之为难也。必绝险千里以列其名,姊弟俱僇於韩市者,亦未必敢以身许严仲子也。严仲子亦可谓知人能得士矣!”知

“聂其后二百二十馀年秦有荆轲之事。◇集解徐广曰:“聂政至荆轲百七十年尔。”○索隐徐氏据六国年表,聂政去荆轲一百七十年,则谓此传率略而言二百馀年,亦当时为不能细也。□正义按:年表从始皇二十三年至韩景侯三百七十年,若至哀侯六年,六百四十三年也。知

嗟荆轲者,卫人也。○索隐按:赞论称“公孙季功、董生为余道之”,则此传虽约战国策而亦别记异闻。其先乃齐人,徙於卫,卫人谓之庆卿。○索隐轲先齐人,齐有庆氏,则或本姓庆。春秋庆封,其后改姓贺。此下亦至卫而改姓荆。荆庆声相近,故随在国而异其号耳。卿者,时人尊重之号,犹如相尊美亦称“子”然也。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古

横。荆卿好读书击剑,◇集解吕氏剑技曰:“持短入长,倏忽从横。”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於野王。□正义怀州河内县。知

艄爬荆轲尝游过榆次,□正义并州县也。与盖聂论剑,○索隐盖音古腊反。盖,姓;聂,名。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索隐摄犹整也。谓不称己意,因怒视以摄整之也。□正义摄犹视也。古

。与荆轲游於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索隐鲁,姓;句践,名也。与越王同,或有意义。俗本“践”作“贱”,非。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知

之,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索隐筑似琴,有弦,用竹击之,取以为名。渐音如字,王义音哉廉反。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於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於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於酒人乎,◇集解徐广曰:“饮酒之人。”然其为人沈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斋

嵫嗵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燕太子丹者,故尝质於赵,而秦王政生於赵,其少时与丹驩。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於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且至於燕,燕君臣皆恐祸之至。太子丹患之,问其傅鞠武。○索隐上音麹,又如字,人姓名也。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擅巴、汉之饶,右陇、蜀之山,左关、肴之险,民众而士厉,兵革有馀。意有所出,则长城之南,易水以北,正义以北谓燕国也。未有所定也。柰何以见陵之怨,欲批◇集解批音白结反。○索隐白结反。批谓触击之。其逆鳞哉!”丹曰:“然则何由?”对曰:“请入图之。”知

秦王居有间,秦将樊於期得罪於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鞠武谏曰:“不可。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於燕,足为寒心,○索隐凡人寒甚则心战,恐惧亦战。今以惧譬寒,言可为心战。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祸必不振矣!○索隐振,救也。言祸及天下,不可救之。虽有管、晏,不能为之谋也。原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购於单于,○索隐战国策“购”作“讲”。讲,和也。今读购与“为燕媾”同,媾亦合也。汉、史媾讲两字常櫜,今欲北与连和。陈轸传亦曰“西购於秦”也。其后乃可图也。”太子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惛然,□正义惛音昬。恐不能须臾。且非独於此也,夫樊将军穷困於天下,归身於丹,丹终不以迫於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固丹命卒之时也。原太傅更虑之。”鞠武曰:“夫行危欲求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夫以鸿毛燎於炉炭之上,必无事矣。且以雕鸷之秦,行怨暴之怒,岂足道哉!燕有田光先生,其为人智深而勇沈,可与谋。”太子曰:“原因太傅而得交於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诺。”出见田先生,道“太子原图国事於先生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主

广曰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集解徐广曰:“蔽,一作‘拨’,一作‘拔’。”○索隐蔽音疋结反。蔽犹拂也。田光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原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老,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臣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所善荆卿可使也。”□正义燕丹子云:“田光答曰:‘窃观太子客无可用者:夏扶血勇之人,怒而面赤;宋意脉勇之人,怒而面青;武阳骨勇之人,怒而面白。光所知荆轲,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太子曰:“原因先生得结交於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原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正义挽音俯。偻行见荆卿,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原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於太子也,原足下过太子於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吾闻之,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告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原先生勿泄’,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欲***以激荆卿,曰:“原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因遂自刎而死。主

星荆轲遂见太子,言田光已死,致光之言。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也。今田先生以死明不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使得至前,敢有所道,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弃其孤也。○索隐案:无父称孤。时燕王尚在,而丹称孤者,或记者失辞,或诸侯嫡子时亦僭称孤也。又刘向云“丹,燕王喜之太子”。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今秦已虏韩王,尽纳其地。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邺,而李信出太原、云中。赵不能支秦,必入臣,入臣则祸至燕。燕小弱,数困於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於秦,闚以重利;○索隐闚,示也。言以利诱之。秦王贪,索隐绝句。其势必得所原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兵於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原,而不知所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然后许诺。於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索隐燕丹子曰“轲与太子游东宫池,轲拾瓦投■,太子捧金丸进之。又共乘千里马,轲曰‘千里马肝美’,即杀马进肝。太子与樊将军置酒於华阳台,出美人能鼓琴,轲曰‘好手也’,断以玉盘盛之。轲曰‘太子遇轲甚厚’”是也。斋

久之,荆轲未有行意。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入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轲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轲曰:“微太子言,臣原谒之。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夫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集解徐广曰:“方城县有督亢亭。”骃案:刘向别录曰“督亢,膏腴之地”。○索隐地理志广阳国有蓟县。司马彪郡国志曰“方城有督亢亭”。□正义督亢坡在幽州范阳县东南十里。今固安县南有督亢陌,幽州南界。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曰:“樊将军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原足下更虑之!”主

忍,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将柰何?”於期仰天太息流涕曰:“於期每念之,常痛於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荆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柰何?”荆轲曰:“原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匈,◇集解徐广曰:“揕音张鸩切。一作‘抗’。”○索隐徐氏音丁鸩反。揕谓以剑刺其胸也。又云一作“抗”。抗音苦浪反,言抗拒也,其义非。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搤捥◇集解徐广曰:“一作‘鹯’。”○索隐搤音乌革反。捥音乌乱反。勇者奋厉,必先以左手扼右扌宛也。捥,古“腕”字。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索隐切齿,齿相磨切也。尔雅曰:“治骨曰切”。腐音辅,亦烂也。犹今人事不可忍云“腐烂”然,皆奋怒之意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刭。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不可柰何,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知

首,於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匕首,◇集解徐广曰:“徐,一作‘陈’。”○索隐徐,姓;夫人,名。谓男子也。取之百金,使工以药焠之,○索隐焠,染也,音?溃反。谓以毒药染剑锷也。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集解言以匕首试人,人血出,足以沾濡丝缕,便立死也。乃装为遣荆卿。燕国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三,,人不敢忤视。○索隐忤者,逆也,五故反。不敢逆视,言人畏之甚也。乃令秦舞阳为副。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治行。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改悔,乃复请曰:“日已尽矣,荆卿岂有意哉?丹请得先遣秦舞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斋

冠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正义易州在幽州归义县界。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正义徵,知雉反。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於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斋

於秦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於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原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之头,及献燕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正义刘云:“设文物大备,即谓九宾,不得以周礼九宾义为释。”见燕使者咸阳宫。□正义三辅黄图云:“秦始兼天下,都咸阳,因北陵营宫殿?

《〈三国志〉故事新编》75:被曹操刺死的刘馥故事

大概是《三国演义》太普及了,家喻户晓,大家都信以为真,把文学作品当真实历史读了,并口耳相传,对于三国,人们以为就这么回事。自从易中天教授品三国之后,三国就更普及了,再加上某些对历史不大了解的年轻人在网上发一些有关三国人物的文章,这些文章大多根据三国演义来写,所以,三国人物似乎更加八卦了,很多读者很难辨别其中的真伪。因为如果不是专业读者的话,很少有人愿意认真去读真实的三国历史书,比如陈寿的《三国志》,或者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关于三国的部分;至于读后来的历史学家写的研究三国历史的学术著作,那更是凤毛麟角了。总之,由于《三国演义》的存在,人们对真实的三国历史还是模糊不清的,甚至有点混乱。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杜撰了一个诸葛亮气死周瑜的故事,并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既生瑜,何生亮。实际历史上的周瑜比诸葛亮大十多岁,而且周瑜也不是一个气量狭小的人,而是一个“雅量高致”的儒将,而且音乐修养特别高,当时在吴就流行这样一句话:曲有误,周郎顾。现在网上的作者学了罗贯中这一招,来了个“既生亮,何生懿——司马懿活活气死诸葛亮”离奇故事,而文章的根据基本是《三国演义》,显然,他的可信度不高,当然如果一下还是不错的,但是由这个“既生亮,何生懿”的故事,我们大概就可以知道“野史”是怎么产生的。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真实的历史。

首先,我们来看诸葛亮是怎么去世的。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从陈寿的记载中,诸葛亮是病死的,再从后主刘禅的诏书也可以看出,诸葛亮是遭疾病而死。诏策曰:“惟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辅联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联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令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诸葛亮也不是被司马懿气病的,主要是积劳成疾。诸葛亮自己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又如《三国志》说诸葛亮:“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於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陈寿在评诸葛亮时候说:“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从上面的材料,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的劳累,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们再来看看司马懿和诸葛亮的关系。诸葛亮生于181年,去于234年,五十四岁;司马懿生于179年,死于251年,七十二岁。诸葛亮比司马懿小两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只有两次提到司马懿: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相持百余日。……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诸葛亮和司马懿第一次间接交锋在孟达叛曹魏的时候。当时司马懿驻屯在宛,《晋书·宣帝纪》载:“太和元年六月,天子诏帝屯于宛,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孟达“连吴固蜀,潜图中国。蜀相诸葛亮恶其反覆,又虑其为患。达与魏兴太守申仪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诈降,过仪,因漏泄其谋。”司马懿知道了诸葛亮的***,于是快速进军,八天就到了上庸城下。而当时孟达给诸葛亮写信说:“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办。则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等到司马懿从天而降,“达又告亮曰:“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 这次间接较量,诸葛亮大概认识到司马懿的这个人不简单。

蜀汉建兴九年 (231年),即魏太和五年二月,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进攻魏,包围祁山(今甘肃东南部山地)贾嗣、魏平部,并以木牛流马运输粮草。《三国志》载:“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邰交战,射杀邰”。魏明帝对司马懿说:“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晋书·宣帝纪》),派他西驻长安,都督左将军张郃、雍州刺史郭淮防御蜀军。司马懿留部将费曜、戴陵率4000人守邽(今甘肃天水),自率主力西救祁山。张郃劝司马懿分兵驻扎雍、郿两地,以作大军后镇。司马懿不同意,他说:“料前军独能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于是挺进喻麋。

诸葛亮闻魏大军将至,亦分兵一部继攻祁山,自率主力迎击司马懿。郭淮及费曜等部袭击蜀军,被诸葛亮击破。便亲率蜀军乘势抢先收割熟麦,获得军粮。

至此,史书上对今后的作战却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记载。

《 晋书·宣帝纪》记载: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今甘肃天水南),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二》记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懿遇于上邽之东。懿敛军依险,兵不得交,亮引还。懿等寻亮后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不在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已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孤军食少,亦行去矣。”懿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懿病之。诸将咸请战。夏,五月,辛已,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获甲着三千,懿还保营。六月,亮以粮尽退军,司马懿遣张郃追之。郃进至木门(今甘肃天水西南),与亮战,蜀人乘高布伏,乱发,飞矢中郃右膝而卒。

可以看出,前者说司马懿大胜,后者则说司马懿也败过。而《三国志》中诸葛亮、张郃、郭淮等人的传记中,对此战都一带而过。现在的军事工具书也多以后者记载为准。两书对战争的总体趋势描述相同,都是司马懿保住陇西粮食,解了祁山之围,最终两军在相持中,蜀军粮草耗尽退兵。

蜀军退军后,军师杜袭、督军薛悌都估计诸葛亮明年麦熟时还会入侵,建议趁冬天调运粮草,解决陇右粮少问题。司马懿认为:“亮再出祁山,一攻陈仓,挫衄而反。纵其后出,不复攻城,当求野战,必在陇东,不在西也。亮每以粮少为恨,归必积谷,以吾料之,非三稔不能动矣”(《晋书·宣帝纪》)。

青龙二年(234年)二月,蜀丞相诸葛亮率军10万出斜谷攻魏,四月,诸葛亮至郿县(今陕西眉县北),进驻渭水之南。魏大将军司马懿率军渡渭水,背水筑垒阻击。诸将想在渭北与诸葛亮隔水相持,司马懿说:“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晋书·宣帝纪》)。遂渡渭背水扎营。司马懿分析形势后,对诸将说:“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则诸军无事矣”(《晋书·宣帝纪》)。

诸葛亮果然上五丈原。魏诸将皆喜,唯独雍州刺史郭淮深以为忧,他说:“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二》),诸将多不以为然。郭淮说:“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三国志·魏书·郭淮传》)。司马懿这才意识到北原的重要性,命郭淮等率兵移屯北原。堑垒尚未成,蜀军果至,攻而未克,两军遂成对峙状态。

诸葛亮东进的道路受阻于司马懿,从渭水前进,又有郭淮阻挡,乃移军攻取散关,陇城等地,然后回师进攻司马懿。

八月,司马懿遵照明帝“坚壁拒守,以逸待劳”的指示,与诸葛亮相持百余日。诸葛亮数次挑战,司马懿均坚壁不出,欲待蜀军粮尽,相机反攻。诸葛亮便派人给司马懿送来“巾帼妇人之饰”(《晋书·宣帝纪》)羞辱之,欲激司马懿出战,司马懿仍不出战。为平息部属不满情绪,故意装怒,上表请战。明帝不许,并派骨鲠之臣辛毗杖节来做司马懿的军师,以节制他的行动。后诸葛亮一来挑战,司马懿就要带兵出击,辛毗杖节立于军门,司马懿便不出兵。

辛毗到时,蜀将姜维就对诸葛亮说:“辛毗杖节而至,贼不复出矣。”诸葛亮则说:“彼本无战心,所以固请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晋书·宣帝纪》)!诸葛亮遂分兵屯田,做长久屯驻之准备。

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来信问前线军情,司马懿回信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晋书·宣帝纪》)。

不久,诸葛亮于病故于五丈原军中。蜀将秘不发丧,整军后退。当地百姓见蜀军撤走,向司马懿报告,司马懿出兵追击。蜀将杨仪返旗鸣鼓,做出回击的样子,司马懿以为中计,急忙收军退回。第二天,司马懿到诸葛亮营垒巡视,“观其遗事,获其图书、粮谷甚众”(《晋书·宣帝纪》)。司马懿据此断定诸葛亮已死,并赞诸葛亮“天下奇才也”(《晋书·宣帝纪》)。

辛毗认为诸葛亮死否尚不可知,司马懿说:“军家所重,军书密计、兵马粮谷,今皆弃之,岂有人捐其五藏而可以生乎?宜急追之”(《晋书·宣帝纪》)。于是,率兵急追。关中地多蒺藜,司马懿派三千士兵脚穿软材料做成的平底木屐,在大军前行走,蒺藜都刺在木屐上,然后大军马步并进。

从司马懿与诸葛亮交锋的整个过程中,由于当时蜀汉与魏国实力相当,所以处于相持状态,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个人都不能进,相反诸葛亮多次主动求战,而司马懿都没有应战,可以看出司马懿对于诸葛亮,在内心深处还是很畏惧的,认为诸葛亮是天下奇怪才,当有人把谚语“死诸葛走生仲达”说给司马懿听的时候,司马懿调侃的地说:我能料生,不能料死。《晋书·宣帝纪》记载了司马懿的这件事情:追到赤岸,乃知亮死。审问,时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帝闻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先是,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竟如其言。司马懿之所以“笑”和自我安慰,一方面是因为诸葛亮去世自己终于没有敌手而高兴,另一方面,也说明司马懿对诸葛亮的那种潜意识的畏惧。

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所谓“既生亮,何生懿”之类纯属搞笑,没有历史依据;相反,我们似乎可以隐隐看出,司马懿是相当敬佩诸葛亮的,甚至对诸葛亮心存一丝害怕。

专诸杀吴王僚用的是鱼肠剑吗?欧冶子给苟践造的另4把剑有什么故事?

刘馥(?——公元208年),字元颖,是沛国相(今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人。早年躲避战乱来到扬州,建安初年,说服袁术的部将戚寄和秦翊,他们一起率领军兵前去投奔了曹操,曹操让司徒府征辟刘馥为掾官。

孙策派庐江太守李述引兵攻打扬州,杀掉了扬州刺史严象。庐江的梅乾、雷绪、陈兰等趁机在江淮地区聚集起数万人马,攻掠州县。这时曹操正在和袁绍决战,不能分兵前去支援,就把这些事情委托给刘馥处置,上表奏请朝廷任命刘馥为扬州刺史。

刘馥接到任命后,就单人匹马赶赴合肥,建立起治理秩序,对雷绪等人***取恩抚策略,雷绪等人服从治理,不断送来物资。几年后,百姓乐业,很多流民越江过山前来归附,人数达到数万人。刘馥开始设立学校,召集学生学习,广泛屯田,综合治理芍陂和茹陂、七门、吴塘等地的水源用以灌溉稻田,官民生活富裕。又建立城垒,积极备战,平时多准备木石器械,编织数千万张草苫子,贮存数千斛鱼油。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中,曹操酒醉后在船上横槊赋诗。刘馥说曹操诗中“乌雀南飞,无枝可依”不吉利,被曹操一槊刺死。

刘馥的儿子叫刘靖,先后任黄门侍郎、庐江太守、大司农、卫尉,进封广陆亭侯,食邑三百户。最后官至镇北将军,***节都督河北诸军事,嘉平六年去世,迫赠征北将军,进封建成乡侯,谥号景侯。

黄其军

? 作于2019年3月10日(古历二月初四)

一支铁笔侍三君的刘放故事

骨鲠之臣蒋济故事(二)

骨鲠之臣蒋济故事(一)

曹魏建国的总设计师董昭故事(二)

曹魏建国的总设计师董昭故事(一)

《〈三国志〉故事新编》78:国之良臣张既故事

1湛卢宝剑铸成,越王视之为国宝。越国被吴国攻灭,吴王阖闾获此剑。但有一天此剑忽然不见了!而某日在楚昭王的枕边突然发现这把寒光闪闪的宝剑。相剑者入宫解谜道:此乃吴中剑师欧冶子“湛卢”宝剑,吴王无道,杀王僚自立,又坑杀万人以殉其女,吴人悲怨,岂能得此剑?比剑所在之国,其国祚必绵远昌炽。楚昭王大悦:“此乃天降瑞兆也!”可见,湛卢宝剑已成为预示国家兴亡的神物了!唐朝诗圣杜甫有诗咏道:“朝士兼戎服,君王按湛卢。”历代诗文提及湛卢的很多。

湛卢剑几经辗转流传,据说唐时为薛仁贵获得,后传到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手中。绍兴十二年(1142年),岳飞父子遇害后,湛卢剑不知下落。1965年出土的越王勾践剑,虽然无法确定是否为欧冶子所铸,但作为同一时期的青铜剑,可以为考证湛卢剑工艺水平提供珍贵资料。

2纯钧:

春秋时期,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经过数年卧薪尝胆终于击败吴国的越王勾践,睡了一个甜美的午觉醒了过来,心情非常舒畅。饮了一壶上好的龙井新茶后,勾践兴致勃勃地派手下去找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薛烛。薛烛是秦国人,此时正在越国游历。薛烛虽然年纪轻轻,但却已经名动列国,被人称为天下第一相剑***。不大一会儿,眉清目秀文质彬彬的薛烛就赶来了。宾主一番客套寒暄之后,就带着随从来到室外宽阔的露台之上。

越王勾践酷爱刀剑,这个露台高达数丈,气势舒张,光线充沛,专门用来看剑赏刀。落座之后,勾剑扫了一眼身边的薛烛,心想这个年轻人虽然年纪轻轻但却阅剑无数,一般刀剑肯定难入他的法眼,于是,勾践一开口就叫手下取来了自己颇为得意的两把宝剑:毫曹和巨阙。哪知,薛烛走马观花地看了一遍,随便地说了一句:“这两把剑都有缺点,毫曹光华散淡,巨阙质地趋粗,不能算宝剑。”说完他还在温暖的阳光里懒懒地打了一个哈欠。

勾践颇感意外,觉得很没面子,他想了一想,一咬牙,俯在一个贴身侍从耳边吩咐了几句,过了一会儿,侍从率领几百个铁甲武士护送一把宝剑来到台下。薛烛感到好笑,问道:“大王这么兴师动众,拿来的是什么剑啊?”勾践对薛烛的态度有一丝不快,他没好气地吐出了两个字:“纯钧”。只听见“咣啷”一声,薛烛从座位上仰面摔倒,束发的金钗掉在地上,一头长发披散下来,面色突然凝住、呆滞。好大一会儿,才突然惊醒,只见他脚尖点地几个纵跃掠下台阶,来到剑前,深深一躬,然后又表情肃然地整理好自己的衣服,从侍者手中接过宝剑,小心翼翼地敲了几敲掂了几掂之后方才将剑从鞘中缓缓拔出。只见一团光华绽放而出宛如出水的芙蓉雍容而清冽,剑柄上的雕饰如星宿运行闪出深邃的光芒,剑身、阳光浑然一体象清水漫过池塘从容而舒缓,而剑刃就象壁立千丈的断崖崇高而巍峨过了好久,薛烛才用颤抖的声音问道:“这就是纯钧吗?!”勾践点了点头:“是,”他得意地接着说道:“有人要用千匹骏马三处富乡两座大城来换这把宝剑,你看行吗?”薛烛连忙说道:“不能换。”勾践做作地皱了一下眉头问道:“为什么?你说说道理。”薛烛激动地大声对道:“因为这把剑是天人共铸的不二之作。为铸这把剑,千年赤堇山山破而出锡,万载若耶江江水干涸而出铜。铸剑之时,雷公打铁,雨娘淋水,蛟龙捧炉,天帝装炭。铸剑***欧冶子承天之命呕心沥血与众神铸磨十载此剑方成。剑成之后,众神归天,赤堇山闭合如初,若耶江波涛再起,欧冶子也力尽神竭而亡,这把剑已成绝唱,区区骏马城池何足道哉”勾践满意地频频点头:“说得有理,既是无价之宝,我就永远把它珍藏吧。”故事见于《越绝书》。纯均是一把尊贵无双之剑。

3胜邪

春秋战国时欧冶子所铸五把宝剑之一,排第三,是大剑。吴王阖庐曾得。阖庐用它主持祭祀。《

4巨阙剑〕刃长三尺有三,柄长七寸,刃宽约五寸,重约五斤,挥动时剑气纵横,乃越国名匠欧冶子所铸,上好须非的宝剑,亦是旷世利器。

传说〔巨阙剑〕初成时,越王句坛践坐于露上,忽见宫中有一马车失控,横冲直奔,惊吓了宫中的伺养的白鹿。

于是越王句践拔出欧治子刚铸成的一剑,指向暴走中的马车,欲命勇士上前制止。

但却在这拔剑一指时,手中的剑气却将马车砍为两节。

当抛上了半空的车厢,滖落在地上时,越王句践拔才发觉手中宝剑的剑气已砍断了马车。

于是越王句践拔又命人取来一个大铁锅,用此剑一刺,便将铁锅刺出了一大个缺口来。

这一剑毫不费力,就好像切米糕一样轻易。

因此越王句践拔便将此剑命名为〔巨阙〕。不折不扣的大剑。挥之,则剑气纵横

而巨阙剑,能"穿铜釜,绝铁粝 ,胥中决如粢米,故曰巨阙"。巨阙剑利可刺铜锅,一个个决口就像切米糕一样。其两把宝剑的威力,在后世的文献记载中,亦多有描写

臣成语有哪些成语故事

张既(?——223年),字德容,是冯翊高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人。他十六岁时开始担任郡中小吏,后来被举荐为孝廉,但他没有前去做官。在曹操担任司空时征辟他为官,他仍然没有赴任。后来又被举荐为茂才,担任新丰县令,在综合考评中列三辅第一名。

曹操进攻袁尚拒守的黎阳,袁尚派他设置的河东太守郭援、并州刺史高干和匈奴单于攻取平阳,并且派人联合关中诸将。司隶校尉钟繇派张既前往说服马腾等人。张既到了后陈说利害关系,马腾等表示服从曹操调遣。马腾派儿马超领兵万余人,和钟繇联合迎击高干、郭援,斩杀了郭援,高干和单干率领部下投降。

之后高干趁曹操北征乌桓时又在并州造反,河内张晟率领一万多人响应,派兵进攻崤、渑,河东人卫固、弘农人张琰也起兵呼应。曹操封张既为议郎,参与钟繇军事,张既建议钟繇派使者征调马腾等部出击,大破张晟等部,斩杀卫固、张琰,高干逃往荆州。张既因功被封为武始亭侯。

曹操想要征讨荆州,却担心马腾在关中起兵。曹操又派张既前去通知马腾等人,要求他们放弃对部下军队的领导入京任职,马腾等答应后却又犹豫不决。张既担心马腾等兵变,就命令沿途各州县做好战前准备。马腾看形势迫不得已后才前往许昌,曹操上表奏请封马腾为卫尉,封马超为将军,仍然由马超统领原来的部属,暂时稳定了关中各部,《三国演义》中的马腾率兵进许昌被杀是颠倒前后的演义写法。实际情况是马超先起兵,然后才有在许昌的马腾父子被杀,把马超不顾父亲兄弟性命起兵给美化了。张既随同曹操在华阴县大败马超,平定了关东一带。曹操任命张既为责任最大的京兆尹一职,他招募流民生产,建设恢复城邑,受到百姓爱戴。

魏国建立后,张既担任尚书,又出京任雍州刺史。张既跟随曹操征讨张鲁,他率领一支军兵进入散关讨伐叛变的氐族人,收割氐族人的麦子提供大部队军需。张鲁投降后,张既劝说曹操把汉中的几万户人家迁徙到长安三辅一带。后又跟随曹洪在下辩击败张飞所属吴兰部,跟随夏侯渊征讨宋建,单独领兵攻克临洮、狄道两县。

这时侯,因为受到刘备进攻汉中的威胁,曹操想要退出汉中的军队,又担心刘备继续向北征服武都的氐族人进而威胁关中安全,便向张既问计。张既回答:“可派使者劝氐族人向北迁移到盛产粮谷的地区躲避贼寇,先到的加以重赏,后面的人必定跟上。”曹操***纳了张既的计策,下令撤退汉中各路军队,命令张既到武都郡,组织迁移五万多户氐族人到扶风、天水郡中居住。

那时还没有设置凉州郡,从三辅地区直到西城的地盘都属于雍州管辖。曹丕即王位后,才开始设凉州郡治,任命安定太守邹岐为凉州刺史。张掖郡的张进起兵造反,黄华、麴演等人领兵响应。张既协助护羌校尉苏则平定了叛乱,他因功被加封为都乡侯爵。凉州、庐水一带的羌族人起来反叛,河西地区受到严重威胁,魏文帝曹丕十分担忧。他说:“除了张既之外,没有人能够安定凉州。”于是任命张既代替邹岐任凉州刺史,并且颁布诏书,授予张既有行动时不事前请示的权利,同时派护军夏侯儒、将军费曜等人领兵接应。张既出奇兵突然出现在武威城下,胡人忙乱中退却到显美县。张既占领武威后费曜的部队才赶到,夏侯儒的部队还在路上。张既下令犒赏部下,乘胜追击,大获全胜,斩首和俘虏一万多人。张既被转封为西乡侯,增加了二百户食邑,连同以前的食邑,一共四百多户。

酒泉郡的苏衡起来造反,串通羌族的大户邻戴和丁令一带的匈奴一万多人马攻打边境各县,张既和夏侯儒前往迎击,大败敌人,苏衡、邻戴投降。西部的羌族人害怕了,有两万多户人家前归附。张既前后治理雍、凉两州二十多年,实施了很多惠民政策,他推荐的扶风郡人庞延、天水郡人杨阜、安定县人胡遵、酒泉郡人宠淯、郭煌郡人张恭、周生烈等人,后来都成为朝廷重臣。

黄初四年(223),张既去世,曹丕专门下诏书,称赞张既是“国之良臣”。魏明帝曹睿即位后,追赠张既谥号肃侯,由他的儿子张缉承袭。张缉的女儿后来做了皇后,张缉被召拜为光禄大夫,赐位特进。后来张缉和中书令李丰因谋犯罪被处死,这些事情都记载在《夏侯玄传》中。

黄其军

? 作于2019年3月12日(古历二月初六)

威震鲜卑的梁习故事

“司马八达”之首司马朗故事

被曹操刺死的刘馥故事

一支铁笔侍三君的刘放故事

骨鲠之臣蒋济故事(二)

有gu的四字成语

北面称臣

在高祖刚把中国平定的时候,尉他也平定了南越,便在那里自立为王。高祖考虑天下初定,中国劳苦,就没有诛杀尉他,还派遣陆贾带着赐给尉他的南越王之印前去任命。陆生到了南越,尉他梳着当地流行的一撮锥子一样的发髻,像簸箕一样地伸开两腿坐着,接见陆生。陆生就此向尉他说道:“您本是中国人,亲戚、兄弟和祖先的坟墓都在真定。而现在您却一反中国人的习俗,丢弃衣冠巾带,想用只有弹丸之地的小小南越来和天子抗衡,成为敌国,那你的大祸也就要临头了。况且秦朝暴虐无道,诸侯豪杰都纷纷而起,只有汉王首先入关,占据咸阳。项羽背叛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们都归属于他,可以称得上是强大无比。但是汉王从巴蜀出兵之后,征服天下,平定诸侯,杀死项羽,灭掉楚国。五年之间,中国平定。这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而是上天辅佐的结果。现在大汉天子听说您在南越称王,不愿意帮助天下人讨平暴逆,汉朝将相都想带兵来消灭您。但是天子爱惜百姓,想到他们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劳苦乱离,因此才暂且罢兵,派遣我授予你南越王的金印,剖符为信,互通使臣。您理应到郊外远迎,面向北方,拜倒称臣,但是您却想以刚刚建立,还没有把人众收拢起来的小小南越,在此桀傲不驯。倘若让朝廷知道了此事,挖掘烧毁您祖先的坟墓,诛灭您的宗族,再派一名偏将带领十万人马来到越地,那么南越人杀死您投降汉朝,就如同翻一下手背那么容易。

北面称臣 古代君主面南而北,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北,指臣服于人。

逋逃之臣 逃亡的罪臣。

不臣之心 不臣:不守臣子的本分,封建社会中不忠君。意指不忠君的思想。后也指犯上作乱的野心。

臣门如市 旧时形容居高位、掌大权的人宾客极多。

臣心如水 心地洁净如水。比喻为官清廉。

称臣纳贡 旧时指小国向大国臣服而年年进贡。

割地称臣 割让土地,臣服于对方。

孤臣孽子 孤臣:封建朝廷中孤立无援的远臣;孽子:妾所生的庶子。比喻遭遇艰难困苦的人。

骨鲠之臣 骨鲠:比喻刚直。刚正忠直的官员。

君辱臣死 封建礼教认为,帝王遭受耻辱,臣僚应当死节。

开国功臣 指为建立新的国家或朝代立下汗马功劳的人。

乱臣贼子 乱臣:叛乱之臣;贼子:忤逆之子。旧指不守君臣、父子之道的人。后泛指心怀异志的人。

钦差大臣 过去指由皇帝派遣并代表皇帝外出办理重大***的官员。现在用来讽刺从上级机关派到下面去,不了解情况就指手...

市井之臣 市井:古时称做买卖的地方。旧指城市里的老百姓。

位极人臣 君主时代指大臣中地位最高的人。

一朝天子一朝臣 指一个人上台,下面的工作人员就另外换一批。

不按君臣 中医处方,以君臣相配为原则。君是主药,臣是辅药。不按君臣,就是违反药理,胡乱用药。引申为使用毒药的隐...

贼臣乱子 指心怀异志、为奸作恶的人。

贼臣逆子 指心怀异志、为奸作恶的人。同“贼臣乱子”。

负险不臣 犹言负固不服。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如若,您对我的答复满意,请***纳,O(∩_∩)O谢谢~)

1. gu的四字词语

? 咕咕*** ? 咕咕哝哝 ? 姑射神人 ? 姑妄听之 ? 姑妄言之 ? 姑息养奸 ? 孤傲不群 ? 孤标傲世 ? 孤标独步 ? 孤臣孽子 ? 孤俦寡匹 ? 孤雏腐鼠 ? 孤雌寡鹤 ? 孤犊触乳 ? 孤独鳏寡 ? 孤恩负德 ? 孤恩负义 ? 孤儿寡妇 ? 孤儿寡母 ? 孤芳自赏 ? 孤高自许 ? 孤孤单单 ? 孤孤零零 ? 孤孤恓恓 ? 孤寡鳏独 ? 孤鸿寡鹄 ? 孤魂野鬼 ? 孤家寡人 ? 孤军薄旅 ? 孤军独战 ? 孤军奋战 ? 孤军深入 ? 孤军作战 ? 孤苦仃俜 ? 孤苦伶仃 ? 孤苦零丁 ? 孤立寡与 ? 孤立无援 ? 孤立无助 ? 孤陋寡闻 ? 孤履危行 ? 孤鸾寡鹄 ? 孤鸾照镜 ? 孤男寡女 ? 孤衾独枕 ? 孤秦陋宋 ? 孤身只影 ? 孤豚腐鼠 ? 孤文断句 ? 孤文只义 ? 孤行己见 ? 孤行己意 ? 孤行一意 ? 孤形单影 ? 孤形吊影 ? 孤形只影 ? 孤悬浮寄 ? 孤悬客寄 ? 孤学坠绪 ? 孤雁出群 ? 孤阴不长 ? 孤阴则不 ? 孤云野鹤 ? 孤掌难鸣 ? 孤舟独桨 ? 孤注一掷 ? 孤子寡妇 ? 沽激虚名 ? 沽酒当垆 ? 沽名吊誉 ? 沽名钓誉 ? 沽名干誉 ? 沽名卖直 ? 沽名邀誉 ? 沽名要誉 ? 沽誉钓名 ? 沽誉买直 ? 辜恩背义 ? 辜恩负义 ? 呱呱堕地 ? 呱呱坠地 ? 毂击肩摩 ? 毂交蹄劘 ? 古道热肠 ? 古调不弹 ? 古肥今瘠 ? 古古怪怪 ? 古今一揆 ? 古今一辙 ? 古今中外 ? 古井无波 ? 古来今往 ? 古里古怪 ? 古貌古心 ? 古木参天 ? 古色古香 ? 古圣先贤 ? 古是今非 ? 古寺青灯 ? 古往今来 ? 古为今用 ? 古稀之年 ? 古香古色 ? 古心古貌 ? 古已有之 ? 古语常言 ? 古之遗直 ? 谷父蚕母 ? 谷贱伤农 ? 谷马砺兵 ? 股肱耳目 ? 股肱腹心 ? 股肱心腹 ? 股肱心膂 ? 股肱之臣 ? 股肱之力 ? 股战而栗 ? 股掌之间 ? 股掌之上 ? 骨颤肉惊 ? 骨鲠在喉 ? 骨鲠之臣 ? 骨寒毛竖 ? 骨化风成 ? 骨化形销 ? 骨肉分离 ? 骨肉离散 ? 骨肉私情 ? 骨肉团圞 ? 骨肉团圆 ? 骨肉未寒 ? 骨肉相残 ? 骨肉相连 ? 骨肉相亲 ? 骨肉之恩 ? 骨肉之亲 ? 骨肉之情 ? 骨肉至亲 ? 骨软筋麻 ? 骨软筋酥 ? 骨软肉酥 ? 骨瘦如柴 ? 骨瘦如豺 ? 骨瘦形销 ? 骨腾肉飞 ? 淈泥扬波 ? 蛊惑人心 ? 鼓吹喧阗 ? 鼓唇弄舌 ? 鼓唇摇舌 ? 鼓唇咋舌 ? 鼓刀屠者 ? 鼓腹而游 ? 鼓腹含哺 ? 鼓腹含和 ? 鼓腹击壤 ? 鼓腹讴歌 ? 鼓鼓囊囊 ? 鼓角齐鸣 ? 鼓角相闻 ? 鼓睛暴眼 ? 鼓乐齐鸣 ? 鼓乐喧天 ? 鼓脑争头 ? 鼓馁旗靡 ? 鼓盆之戚 ? 鼓破众人 ? 鼓旗相当 ? 鼓舌掀簧 ? 鼓舌扬唇 ? 鼓舌摇唇 ? 鼓吻奋爪 ? 鼓吻弄舌 ? 鼓舞欢欣 ? 鼓舞人心 ? 鼓眼努睛 ? 鼓噪而进 ? 鼓噪而起 ? 鼓噪四起 ? 鼓足干劲 ? 鼓足干劲 ? 瞽言刍议 ? 瞽言妄举 ? 告朔饩羊 ? 固壁清野 ? 固步自封 ? 固若金汤 ? 固守成规 ? 固执不通 ? 固执成见 ? 固执己见 ? 故步不离 ? 故步自封 ? 故步自画 ? 故宫禾黍 ? 故宫离黍 ? 故伎重演 ? 故技重演 ? 故家乔木 ? 故家子弟 ? 故剑情深 ? 故旧不弃 ? 故弄虚玄 ? 故弄玄虚 ? 故人之情 ? 故人之意 ? 故入人罪 ? 故甚其词 ? 故态复还 ? 故态复萌 ? 故态复作 ? 故土难离 ? 故我依然 ? 故意刁难 ? 故纸堆 ? 故作高深 ? 故作玄虚 ? 故作镇静 ? 故作姿态 ? 顾彼失此 ? 顾此失彼 ? 顾大局,? 顾而言他 ? 顾复之恩 ? 顾后瞻前 ? 顾景惭形 ? 顾虑重重 ? 顾名思义 ? 顾内之忧 ? 顾盼神飞 ? 顾盼生辉 ? 顾盼生姿 ? 顾盼自得 ? 顾盼自豪 ? 顾盼自如 ? 顾盼自雄 ? 顾前不顾 ? 顾曲周郎 ? 顾全大局 ? 顾犬补牢 ? 顾三不顾 ? 顾头不顾 ? 顾头不顾 ? 顾小失大 ? 顾影惭形 ? 顾影弄姿 ? 顾影自怜 ? 顾左右而 ? 锢聪塞明。

2. 什么gu四字成语

不屑一顾 不屑:不值得,不愿意;顾:看。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

草庐三顾 顾:拜访。刘备为请诸葛亮,三次到草庐中去拜访他。后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对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或过访。

掉臂不顾 掉:摆动。摆动着手臂,头也不回。形容毫无眷顾。

东走西顾 比喻顾虑多。

堕甑不顾 甑:古代一种瓦制炊器;顾:回头看。甑落地已破,不再看它。比喻既成事实,不再追悔。

公私兼顾 既照顾到公家的利益,也照顾到私人的利益。

引锥刺股 锥:锥子;股:大腿。晚间读书时想睡觉,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保持清醒。形容学习勤奋刻苦。

狗颠 *** 狗摇尾乞怜。用以形容极尽逢迎、献媚的丑态。

胫大于股 犹言本小末大。旧时喻臣下的力量大于君上。

悬梁刺股 形容刻苦学习。

悬头刺股 见“悬梁刺股”。

白话八股 〖解释〗用白话写的类似旧时八股式的文章。比喻指应命而写的刻板文章。

安常习故 安:安于,习惯于;常:常规;习:习惯;故:故旧。习惯于成规

不经世故 经:经历;世故:人情世事的变故。形容缺乏为人处世的经验

毛举细故 烦琐地列举细小事情,加以责难或攻击

纳新吐故 吸入新鲜的吐出陈旧的

安常守故 习惯于日常的平稳生活,保守旧的一套。指守旧不知变革。

安堵如故 堵:墙壁,居所。故:原来的。像原来一样相安无事。

安然如故 还象原来那样安安稳稳。

3. 成语gu大全 四字成语

成语gu大全 四字成语 gu 成语列表 咕咕*** 咕咕哝哝 姑射神人 姑妄听之 姑妄言之 姑息养奸 孤傲不群 孤标傲世 孤标独步 孤臣孽子 孤俦寡匹 孤雏腐鼠 孤雌寡鹤 孤犊触乳 孤独鳏寡 孤恩负德 孤恩负义 孤儿寡妇 孤儿寡母 孤芳自赏 孤高自许 孤孤单单 孤孤零零 孤孤恓恓 孤寡鳏独 孤鸿寡鹄 孤魂野鬼 孤家寡人 孤军薄旅 孤军独战 孤军奋战 孤军深入 孤军作战 孤苦仃俜 孤苦伶仃 孤苦零丁 孤立寡与 孤立无援 孤立无助 孤陋寡闻 孤履危行 孤鸾寡鹄 孤鸾照镜 孤男寡女 孤衾独枕 孤秦陋宋 孤身只影 孤豚腐鼠 孤文断句 孤文只义 孤行己见 孤行己意 孤行一意 孤形单影 孤形吊影 孤形只影 孤悬浮寄 孤悬客寄 孤学坠绪 孤雁出群 孤阴不长 孤阴则不 孤云野鹤 孤掌难鸣 孤舟独桨 孤注一掷 孤子寡妇 沽激虚名 沽酒当垆 沽名吊誉 沽名钓誉 沽名干誉 沽名卖直 沽名邀誉 沽名要誉 沽誉钓名 沽誉买直 辜恩背义 辜恩负义 呱呱堕地 呱呱坠地 毂击肩摩 毂交蹄劘 古道热肠 古调不弹 古肥今瘠 古古怪怪 古今一揆 古今一辙 古今中外 古井无波 古来今往 古里古怪 古貌古心 古木参天 古色古香 古圣先贤 古是今非 古寺青灯 古往今来 古为今用 古稀之年 古香古色 古心古貌 古已有之 古语常言 古之遗直 谷父蚕母 谷贱伤农 谷马砺兵 股肱耳目 股肱腹心 股肱心腹 股肱心膂 股肱之臣 股肱之力 股战而栗 股掌之间 股掌之上 骨颤肉惊 骨鲠在喉 骨鲠之臣 骨寒毛竖 骨化风成 骨化形销 骨肉分离 骨肉离散 骨肉私情 骨肉团圞 骨肉团圆 骨肉未寒 骨肉相残 骨肉相连 骨肉相亲 骨肉之恩 骨肉之亲 骨肉之情 骨肉至亲 骨软筋麻 骨软筋酥 骨软肉酥 骨瘦如柴 骨瘦如豺 骨瘦形销 骨腾肉飞 淈泥扬波 蛊惑人心 鼓吹喧阗 鼓唇弄舌 鼓唇摇舌 鼓唇咋舌 鼓刀屠者 鼓腹而游 鼓腹含哺 鼓腹含和 鼓腹击壤 鼓腹讴歌 鼓鼓囊囊 鼓角齐鸣 鼓角相闻 鼓睛暴眼 鼓乐齐鸣 鼓乐喧天 鼓脑争头 鼓馁旗靡 鼓盆之戚 鼓破众人 鼓旗相当 鼓舌掀簧 鼓舌扬唇 鼓舌摇唇 鼓吻奋爪 鼓吻弄舌 鼓舞欢欣 鼓舞人心 鼓眼努睛 鼓噪而进 鼓噪而起 鼓噪四起 鼓足干劲 鼓足干劲 瞽言刍议 瞽言妄举 告朔饩羊 固壁清野 固步自封 固若金汤 固守成规 固执不通 固执成见 固执己见 故步不离 故步自封 故步自画 故宫禾黍 故宫离黍 故伎重演 故技重演 故家乔木 故家子弟 故剑情深 故旧不弃 故弄虚玄 故弄玄虚 故人之情 故人之意 故入人罪 故甚其词 故态复还 故态复萌 故态复作 故土难离 故我依然 故意刁难 故纸堆 故作高深 故作玄虚 故作镇静 故作姿态 顾彼失此 顾此失彼 顾大局,顾而言他 顾复之恩 顾后瞻前 顾景惭形 顾虑重重 顾名思义 顾内之忧 顾盼神飞 顾盼生辉 顾盼生姿 顾盼自得 顾盼自豪 顾盼自如 顾盼自雄 顾前不顾 顾曲周郎 顾全大局 顾犬补牢 顾三不顾 顾头不顾 顾头不顾 顾小失大 顾影惭形 顾影弄姿 顾影自怜 顾左右而 锢聪塞明。

4. 带“gu”四个声调的词语有哪些

1、gū:估计、孤独、蘑菇、辜负、鹧鸪、沽名钓誉、车轱辘、头箍

2、gú:鹘鸼

3、gǔ:稻谷、股票、鼓点、古诗、蛊虫

4、gù:故事、固执、顾家、桎梏、雇佣

1、鹘鸼

拼音:gú zhōu

释义:鸟名。一种小鸠。似山鹊而小,短尾,青黑色,多声。古书上说的一种鸟。

2、沽名钓誉

拼音: gū míng diào yù

沽沽:捞取,故意做作以谋取;钓:用饵引鱼上钩,比喻骗取。用某种不正当的手段捞取名誉。出自《管子·法法 》。

3、桎梏

读音:zhì gù

中国古代的刑具,在足曰桎,在手曰梏,类似于现代的手铐、脚镣。引申为束缚、压制之意。

5. 有suo的四字成语

带所的四字成语 :

答非所问、

忘乎所以、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不知所措、

理所当然、

随心所欲、

所向披靡、

若有所思、

所向无敌、

死得其所、

闻所未闻、

为所欲为、

各得其所、

力所能及、

流离失所

众所周知、

一无所有、

无所事事、

无所适从

匪夷所思、

精诚所至、

在所难免、

一无所求、

夺人所好、

千夫所指、

强人所难、

一无所得、

无所不能、

所剩无几

6. 以“爵”字开头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以“爵”字开头的四字成语是没有的,含有“爵”的成语:

1. ***显爵gāo guān xiǎn jué:比喻官职很高,爵们显赫。

2. 加官进爵jiā guān jìn jué:旧时指官职提升。

3. 计功受爵jì gōng shòu jué:衡量功绩而授予爵禄。受,授。

4. 高爵重禄gāo jué zhòng lù:爵:爵位,官爵;禄:俸禄。泛指爵位高,俸禄厚。

5. 贩官鬻爵fàn guān yù jué:鬻:卖;爵:爵位,官爵。出卖官爵,以敛取财物。

7. 有四字的成语

四面楚歌 sì miàn chǔ gē、四面八方 sì miàn bā fāng、四平八稳 sì píng bā wěn、四书五经 sì shū wǔ jīng、四通八达 sì tōng bā dá、四衢八街 sì qú bā jiē、四海升平 sì hǎi shēng píng、四姻九戚 sì yīn jiǔ qī、四分五裂 sì fēn wǔ liè、四海为家 sì hǎi wéi jiā、四海承风 sì hǎi chéng fēng、四大皆空 sì dà jiē kōng、四脚朝天 sì jiǎo cháo tiān、四角俱全 sì jiǎo jù quán、四时充美 si shi chong mei、四体不勤 sì tǐ bù qín、四肢百骸 sì zhī bǎi hái、四山五岳 sì shān wǔ yuè、四战之国 sì zhàn zhī guó、四方辐辏 sì fāng fú còu、四马攒蹄 sì mǎ cuán tí、四海飘零 sì hǎi piāo líng、四方之志 sì fāng zhī zhì、四海一家 sì hǎi yī jiā、四冲八达 sì chōng bā dá、四方八面 sì fāng bā miàn、四时八节 sì shí bā jié、四停八当 sì tíng bā dāng、四清六活 sì qīng liù huó、四海升平 sì hǎi shēng píng骈四俪六 pián sì lì liù、暮四朝三 mù sì cháo sān、语四言三 yǔ sì yán sān家徒四壁 jiā tú sì bì、三从四德 sān cóng sì dé、五湖四海 wǔ hú sì hǎi、五洲四海 wǔ zhōu sì hǎi、九洲四海 jiǔ zhōu sì hǎi、名扬四海 míng yáng sì hǎi、三翻四复 sān fān sì fù、志在四方 zhì zài sì fāng、三三四四 sān sān sì sì、***四海 jiǔ zhōu sì hǎi、扬名四海 yáng míng sì hǎi、八万四千 bā wàn sì qiān、三朋四友 sān péng sì yǒu、危机四伏 wēi jī sì fú、三妻四妾 sān qī sì qiè、志在四海 zhì zài sì hǎi、一谦四益 yī qiān sì yì、六通四辟 liù tōng sì pì、三老四少 sān lǎo sì shǎo、六通四达 liù tōng sì dá、臂有四肘 bì yǒu sì zhǒu、文房四宝 wén fáng sì bǎo、狼烟四起 láng yān sì qǐ、三清四白 sān qīng sì bái、囊括四海 náng kuò sì hǎi、三长四短 sān cháng sì duǎn、三反四覆 sān fǎn sì fù、三翻四覆 sān fān sì fù、三亲四眷 sān qīn sì juàn、三病四痛 sān bìng sì tòng朝三暮四 zhāo sān mù sì、丢三落四 diū sān là sì、不三不四 bù sān bù sì、说三道四 shuō sān dào sì、张三李四 zhāng sān lǐ sì、丢三拉四 diu sān lā sì、颠三倒四 diān sān dǎo sì、巴三览四 bā sān lǎn sì、巴三揽四 bā sān lǎn sì、低三下四 dī sān xià sì、捱三顶四 āi sān dǐng sì、丢三忘四 diu sān wàng sì、拿三搬四 ná sān bān sì、挑三拣四 tiāo sān jiǎn sì、拉三扯四 lā sān chě sì、推三阻四 tuī sān zǔ sì、欺三瞒四 qī sān mán sì、言三语四 yán sān yǔ sì、偏三向四 piān sān xiàng sì、横三竖四 héng sān shù sì、调三窝四 tiáo sān wō sì、重三叠四 chóng sān dié sì、差三错四 chā sān cuò sì、条三窝四 tiáo sān wō sì、倒三颠四 dǎo sān diān sì、再三再四 zài sān zài sì、接三连四 jiē sān lián sì、推三推四 tuī sān tuī sì、重三迭四 chóng sān dié s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