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锣开道的锣有何讲究,鸣锣开道的规矩

tamoadmin 成语之最 2024-06-14 0
  1. “推敲”的典故
  2. 接人出狱要讲的话讲究
  3. 清代对乘轿有什么规矩?
  4. 鸣锣的词语鸣锣的词语是什么
  5. 含便的四字成语是什么?
  6. 闽南披麻戴孝的规矩
  7. 浙江人过春节的民风民俗

类似“丝竹管弦”格式的成语有,对牛弹琴、琴棋书画、鸣锣开道、重整旗鼓、晨钟暮鼓、金鼓齐鸣、巧舌如簧钟鸣鼎食、琴瑟和谐。

对牛弹琴[ duì niú tán qín]

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说得是什么。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鸣锣开道的锣有何讲究,鸣锣开道的规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造句:对牛弹琴,牛不入耳,骂得很好,咱们一总再算账!

琴棋书画[qín qí shū huà]

弹琴、弈棋、写字、绘画。常以表示个人的文化素养。

造句:不拘描龙绣凤,件件皆精,琴棋书画,般般都会。

重整旗鼓[ chóng zhěng qí gǔ]

整:整顿,收拾。比喻失败之后,整顿力量,准备再干。

造句:至清室已覆,袁为总统,他自然重整旗鼓,又复上台。

晨钟暮鼓[ chén zhōng mù gǔ]

暮:傍晚。佛教规矩,寺里晚上打鼓,晚上敲钟。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造句:但见丹霞翠壁远近映楼阁,晨钟暮鼓杳霭罗幡幢。

钟鸣鼎食 [zhōngmíngdǐngshí]

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器。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

造句:谁知这样钟鸣鼎食的人家儿,如今养的子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推敲”的典故

绍兴相关民俗:

1、大禹陵风筝节,时间:3月22日-4月15日,地点:会稽山;

2、会稽山樱花节,时间:3月25日至4月15日,地点:会稽山樱花林;

3、兰亭国际书法节,时间:每年农历3月初3到4月,地点:兰亭;

4、绍兴黄酒节,时间:每年10月;

5、公祭大禹,时间:清明节,地点:会稽山;

6、鲁迅故里过大年,时间:农历春节,地点:鲁迅故里风景区;

7、会稽美食嘉年华,时间:农历春节,地点:会稽山大禹陵景区;

8、吼山桃花节 ,时间:每年3—4月,地点:吼山;

9、柯岩香林桂花节,时间:金秋季节,地点:香林。

绍兴位于浙江省中北部、杭州湾南岸,是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文化和生态旅游城市。

扩展资料:

民风民俗曲艺:

越剧起源于绍兴。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地方色彩。

社戏是流行于绍兴的传统民间风俗,是旧时绍兴城乡春秋两季祭祀社神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社戏源于该地农村春秋两季祭祀社神习俗。

先时,春社为祈求五谷丰登,秋社为庆贺一年丰收,后发展为以演戏酬神祈福,进而沿习为民间文化活动。绍兴演社戏风俗,早在南宋即已盛行,到清末仍风行一时

百度百科-绍兴

接人出狱要讲的话讲究

“推敲”的典故源自于唐代诗人贾岛。现在比喻写作时逐字逐句思考的过程,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苦吟派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诗人贾岛有一次骑着跛驴去拜访朋友李凝,一路上搜索诗句,名叫《题李凝幽居》的诗,其中有一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推)月下门。”

反复吟诵了几遍,又想将“推”改为“敲”,他犹豫不决,于是在驴背上做推敲的姿势,惹得路上的人又好笑又惊讶。正在他想得入神的时候,跛驴冲撞了时任长安最高长官的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车骑。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

韩愈听了,也加入了思索,良久之后,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扩展资料

王安石“推敲”炼字的典故

王安石作《泊船瓜洲》,第三句最初写作“春风又到江南岸”,觉得不好,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又改为“入”字,然后又改为“满”字。

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

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

为了突出他反复推敲来之不易的那个“绿”字,王安石特地把“绿”写得稍大一些,显得十分醒目。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

清代对乘轿有什么规矩?

亲人开车接出狱的人有什么讲究

车上放本念过的佛经,带双新鞋;出来那人把牢里的东西没用的全扔有用的和佛经放一块,上车前把鞋扔了,上车之后不可中途下车要一直开到家门口,下车后进门前那人不许开口说话。

要是这几样那人有反对的,莫强求,可能命里注定还得再进去。

接人出狱要讲的话讲究

不要回头看,这样表示不走回头路,先去剃个头,换身新衣裳,表示从头做起,重新做人,进家门要先踏过火盆,用粽子叶烧水洗澡去掉霉运,另外心理上要克服障碍,犯过的错也接受了惩罚,要以健康的心态去重新面对社会,家人也要给予宽容和帮助关心,让他重新溶入高墙外的社会。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您!望***纳!

接人出狱要讲的话讲究

过去的就不要再提,前程似景.提起精神向钱看.

怎样迎接出狱的人

出狱的人怎么迎接,1,首先刚出狱的人先买檀木敲打手心三下,第一下去灾难,第二下去苦难,第三下忘记这里的痛苦和烦恼,心放宽。

2,然后用橘子皮或者橘子水泼洒在出狱人的身上说明让他去掉晦气和灾难,接着跨入火盆,去掉邪气和霉运,然后去洗浴中心洗个热水澡,去掉霉运,接着去吃饭,多喝点酒,忘记这些烦恼的事情,睡一觉就过去了。

3,刚出来的人内心会抗拒这个社会,要坚持观察他的心理问题和疾病,

4,希望你以后好好做人。做事情。不要在犯错误了,

接出狱的人有什么讲究?

一,要净水铺街,黄土铺地。要鸣锣开道,清街净道。闲杂人等要彻底清除。十里长街,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城管、保安、武警、陆海空天四军仪仗队整装列队,翘首企盼。

二,警车开道,直升机巡行。组织一百万亿小学生必须七成女生三成男生。年龄6一14周岁。女生必须个个天香国色,男生必须个个英俊玉树临风。让小学生们穿上节日盛装高举花环。见到出狱的车队经过立即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三,中央电视台和全国各广播电视台全程直播。当天全国各大报头版头条刊登出狱盛况。

四,请一百万亿名道士、一百万亿名高僧沿途作法。遇鬼避鬼,遇神避神。一路上祈祷求福。为出狱者拜求福泽与天同寿、寿与天齐。

五,给出狱者重修圆明园供其与家人居住。

六,在圆明园前由六万少女扶着出狱者双亲迎接出狱者。另外,三十万童男、三十万童女侧立于圆明园外载歌载舞恭祝出狱者光荣胜利的离开监狱。

七,出狱者在两名绝色处女的搀扶下跨过火盆,进入圆明园。出狱者刚入圆明园,在场人员集体下跪。出狱者转过身面对火盆和在场全体人员。在场全体人员三叩九拜山呼:“万岁!万岁!万万岁!”出狱者答:“弟兄们好!”众人答:“老大好!”出狱者答:“弟兄们辛苦了!”众人答:“为老大万死不辞!”出狱者答:“弟兄们平身!”众人答:“诺!谢老大不杀之恩。”众人起立。

八,出狱者进圆明园休息。圆明园关闭大门。从此出狱者再也没出过圆明园。

接出狱的人准备什么

出狱门口时不要回头看,接出来,到洗浴中心洗衣个热水澡,叫洗去晦气,换了全身的衣服,再去吃个大餐,接风洗尘呀。好像就这些。。。

接人出狱要讲的话讲究

一,给他带身新衣服,出狱门全身更换,二,在家门口摆个火盆,让他从盆上跨过,去邪消灾。

接出狱的人,备什么讨吉利

接出来,到洗浴中心洗衣个热水澡,叫洗去晦气,换了全身的衣服,再去吃个大餐,接风洗尘呀

去接人出狱有什么禁忌

没什么的了

希望他从头做人

以后别再犯错了

鸣锣的词语鸣锣的词语是什么

清代规定皇帝出行一般要乘16人抬的大轿,郡王亲王可乘8人抬的大轿,京官一二品也只能乘4人抬的中轿;外官总督、巡抚舆夫8人,司道以下教职以上舆夫4人,杂职乘马。由以上可知,作为七品官的知县,只能乘4人抬的轿子。由于官轿是权力的象征,因此出轿仪式也异常威风,如州县官下乡巡视,乘4人蓝轿,有呵道衙役在前鸣锣开道(敲三锤半),扛官衔牌的顶前而行,衙役捕快高擎州县官通用的仪仗,“青旗四、蓝伞一、青扇一、桐棍、皮槊各二,肃静牌二”,前呼后拥而行,百姓见之必须肃静、回避。

含便的四字成语是什么?

鸣锣的词语有:鸣锣开道,收锣罢鼓,紧锣密鼓。

鸣锣的词语有:敲锣放炮,紧锣密鼓,开台锣鼓。2:拼音是、míngluó。3:注音是、ㄇ一ㄥ_ㄌㄨㄛ_。4:结构是、鸣(左右结构)锣(左右结构)。

鸣锣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敲打铜锣。常用以警众_聚众。

二、引证解释

⒈敲打铜锣。常用以警众、聚众。引《元史·刑法志四》:“诸军官_财聚众,张设仪卫,鸣锣击鼓,迎赛神社,以为民倡者,笞五十七。”郭灿东《黄巢》第三章七:“王处存便命鸣锣收军。”

三、国语词典

敲锣。

四、网络解释

鸣锣鸣锣,读音míngluó,汉语词汇,释义为敲打铜锣。常用以警众、聚众。

关于鸣锣的诗句

槌鼓鸣锣人看好在为我鸣锣开道;__鸣锣

关于鸣锣的成语

敲锣放炮敲锣放_锣鼓喧天敲锣打鼓开台锣鼓开锣喝道密锣紧鼓擂鼓筛锣

关于鸣锣的造句

1、所以鸣锣开道也被称为“鸣锣喝道”。

2、对那些文学的赝品,我们只能拒绝它们,不要去吹捧它们,更不必制造煞有介事的理论依据为它们鸣锣开道。

3、就在此时,忽听鸣锣喝道声,原来是两广总督林则徐出巡到此。

4、农村元宵有风格,全村乡亲聚庙会。鞭炮齐鸣锣鼓响,高跷秧歌社火瞧。吉祥礼物抢手购,***手提汤圆游。露天支锅煮汤圆,争先恐后汤圆品。愿你元宵赏民风,十五佳节过足瘾!

5、在击鼓、鸣锣、奏乐和起航号子声中,一群神***飞扬的渔姑,身着海天蓝缀八面光的鱼鳞服,手擎鱼灯以粗犷奔放的舞姿,绕着巨龙逆流搏击。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鸣锣的详细信息

闽南披麻戴孝的规矩

① 含四字成语的诗句有哪些

1、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翻译: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内心却象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成语:心有灵犀 [ xīn yǒu líng xī ] 灵犀:旧说犀牛是灵兽,它的角中有白纹如线,贯通两端,感应灵异。指双方心意相通,对于彼此的意蕴都心领神会。比喻恋爱着的双方心心相印。现多比喻双方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

2、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翻译: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怀里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

成语:千呼万唤 [ qiān hū wàn huàn ] 形容再三催促。

3、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翻译:迎着浩荡春风得意地纵马奔驰,好像一日之内赏遍京城名花。

成语:春风得意 [ chūn fēng dé yì ] 形容考上进士后得意的心情。后来用“春风得意”称进士及第,也用来形容人官场腾达或事业顺心时扬扬得意的样子。

4、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翻译:今日再来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处,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成语:人面桃花 [ rén miàn táo huā ] 形容男女邂逅钟情,随即分离之后,男子追念旧事的情形。

5、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

翻译: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

成语:曾经沧海 [ céng jīng cāng hǎi ] 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

② 含有人体器官的成语大全,带有人体器官的四字词语成语

熬肠刮肚

拼音:áo

cháng

guā

解释:指从事饮食方面尽力节俭。

出处:陈登科《活人塘》三:“咱薛家祖上是锅碗一担挑到新河集的,落了户,靠两只手苦,可怜,熬肠刮肚的买了这几亩田。”

近义词:省吃俭用

反义词:山珍海味

语法:作谓语、定语;指生活节俭

抠心挖肚

拼音:kōu

xīn

解释:把心肚挖出来。形容费心思索。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回:“这日吃过了晚膳,就靠在烟榻上,抠心挖肚的足足拟了一夜的条陈稿子,还没有拟好。”

示例:

近义词:搜肠刮肚、抠心挖血

语法:作谓语、状语、定语;指挖空心思

牵肠挂肚

拼音:qiān

cháng

guà

解释:牵:拉。形容十分惦念,放心不下。

出处:元·无名氏《冤家债主》第三折:“可怎生将俺孩儿一时勾去,害的俺张善友牵肠割肚。”

示例:人家~的等着,你且高乐去!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六回

近义词:春树暮云、儿女情长、朝思暮想

反义词:置于脑后、铁石心肠

歇后语:一口吞进钓鱼钩

语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放心不下

人心隔肚皮

拼音:rén

xīn

解释:谓人的心思难以猜测。

出处: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四回:“虎豹不堪骑,人心隔肚皮。休将心腹事,说与结交知!”

示例:可是,~,有些事儿,哪能想到呢。端木蕻良《曹雪芹》

近义词:知人知面不知心

语法:作宾语、定语、分句;形容世道险恶

头疼脑热

拼音:tóu

téng

nǎo

解释:泛指一般的小病或小灾小难。

出处:元·孙仲章《勘头巾》第一折:“一百日以里,但有头疼脑热,都是你。”

示例:北平的灾难恰似一个人免不了有些~,过几天自然会好了的。老舍《四世同堂》

近义词:头痛脑热

语法:作谓语、宾语、状语;泛指一般的小病

③ 含有“故事”的四字成语是什么

含有“故事”的四字成语是:

奉行故事[fèng xíng gù shì],意思是遵照办理;故事:老规矩、老章程。按照老规矩办事。

虚应故事[xū yìng gù shì],是指照例应付,敷衍了事。指用敷衍的态度对待工作。

负荆请罪[fù jīng qǐng zuì],背着荆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给予自己严厉责罚,也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完璧归赵[wán bì guī zhào],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

纸上谈兵[zhǐ shàng tán bīng],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④ 有便的四字成语

便宜行事,大腹便便,悉随尊便。

⑤ 常便什么来的四字成语

成语为:

家常便饭

⑥ 含“之”字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之死靡它zhī sǐ mǐ tā:之:到;靡:没有;它:别的。到死也不变心。形容爱情专一,致死不变。现也形容立场坚定。

出处:《诗经·鄘风·柏舟》:“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造句:丈夫死后,她便立志之死靡它,以报答丈夫生前对她深深的爱恋。

之乎者也zhī hū zhě yě:这四个字都是文言虚词,讽刺人说话喜欢咬文嚼字。也形容半文不白的话或文章。

出处:《敦煌零拾·叹五更》:“之乎者也都不识;如今嗟叹始悲吟。”

造句:我们不是圣人,更不是满口之乎者也的穷酸秀才

持之以恒chí zhī yǐ héng:持:坚持;恒:恒心。长久坚持下去。

出处:宋·楼钥《攻媿集·雷雨应诏封事》:“凡应天下之事;一切行之以诚;持之以久。”

造句:学习上没有什么秘诀,只有不懈努力、持之以恒才能取得好成绩。

言之有理yán zhī yǒu lǐ:说的话有道理。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八回:“陈老道:‘言之有理。’”

造句:孔子的论语真是言之有理,给后人留下很大的精神财富!

置之度外zhì zhī dù wài:度:考虑。放在考虑之外。指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

出处:《后汉书·隗嚣传》:“且当置此两子于度外耳。”

造句:为了对历史和未来负责,他把个人的一切置之度外,甚至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付之一笑fù zhī yī xiào:用笑一笑来回答。比喻不计较,不当一回事。

出处:宋·朱熹《朱文公文集·与王漕书》第二十七卷:“亦意高明见其迂阔;不过付之一笑而已。”

造句:弗拉赫提先生对与前自由党 *** 政策的比较付之一笑。

置之不理zhì zhī bù lǐ:之:代词,它;理:理睬。放在一边,不理不睬。

出处: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十六回:“各人听了,反不以为是,就有说他是嫌钱多的,又有说他是愿贫不愿富的,邓仪卿种种置之不理而已。”

造句:医生劝小张戒烟,他却置之不理,结果得了很严重的肺病。

不毛之地bù máo zhī dì: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荒凉、贫瘠。

出处:《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君如矜此丧人;锡(赐)之不毛之地。”

造句:自从郊外那片不毛之地忽然涌出石油之后,本来冷僻的小镇就匆匆繁华起来了。

当务之急dāng wù zhī jí:当务:指应当办理的事。当前任务中最急切要办的事。

出处:《孟子·尽心上》:“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

造句: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如何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

取而代之qǔ ér dài zhī: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现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造句:金黄的麦田渐渐被甩在了后面,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层林尽染的山峰。

⑦ 含道字的四字成语

含道字的四字成语很多,其中常见的举例如下:

安贫乐道

近义安贫守道

反义为所欲为、胡作非为

释义安于贫穷,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旧时士大夫所主张的为人处世之道。

出处《后汉书·杨彪传》:“安贫乐道,恬于进趣。”

用例劝人~是古今治国平天下的大经络,开过的方子也很多,但都没有十全大补的功效。(鲁迅《花边文学·安贫乐道法》)

背道而驰

近义南辕北辙、适得其反

反义如出一辙、并驾齐驱

释义背:背向;道:道路;驰:奔跑。朝相反的方向跑去。比喻彼此的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

出处唐·柳宗元《〈杨评事文集〉后序》:“其余各探一隅,相与背驰于道者,其去弥远。”

用例道学先生于是乎从而禁之,虽然很象~,其实倒是心心相印。(鲁迅《坟·从胡须说到牙齿》)

惨无人道

近义灭绝人性、惨绝人寰

反义仁至义尽

释义惨:狠毒,残暴。残酷狠毒到极点,如野兽一样。

用例将妃、主等人,一一剖心致祭,~。(蔡东藩《唐史演义》第五十二回)

豺狼当道

近义暗无天日、长夜漫漫、豺狼塞路

反义舜日尧年、舜日尧天

释义当道:横在道路中间。比喻坏人当权。

出处《汉书·孙宝传》:“豺狼横道,不宜复问狐狸。”

用例男子汉非不以功名为念,那堪~,不如只在家中侍奉尊堂兄弟。(元·宫大用《范张鸡黍》第一折)

称兄道弟

近义情同手足、亲如手足

反义行同陌路

释义朋友间以兄弟相称。形容关系亲密。

用例你见了我家侄老爹,就称呼一声大爷,也不辱没了你,你怎么~起来!(《九命奇冤》第四回)

大逆不道

近义犯上作乱、罪大恶极、罪孽深重

反义忠心耿耿、唯命是从

释义逆:叛逆;道:指封建道德;不道:违反封建道德。旧时统治阶级对破坏封建秩序的人所加的重大罪名。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汉书·杨恽传》:“为妖恶言,大逆不道,请逮捕治。”

用例汝赖吾玉玺,僭称帝号,背反汉室,~!吾方欲加兵问罪,岂肯反助贼乎!(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七回)

盗亦有道

释义道:道理。盗贼也有他们的那一套道理。

出处《庄子·胠箧》:“盗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耶?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

用例尝举以告姚安公,谓~也。(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九)

道不拾遗

近义路不拾遗

反义打家劫舍

释义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国无盗贼,道不拾遗。”《战国策·秦策一》:“道不拾遗,民不妄取。”

用例***称赞~,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

道貌岸然

近义一本正经、正襟危坐、装腔作势

反义嬉皮笑脸

释义道貌:正经严肃的容貌;岸然:高傲的样子。指神态严肃,一本正经的样子。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成仙》:“又***,成忽自至,黄巾氅服,岸然道貌。”

用例因看见端甫~,不敢造次。(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四回)

道听途说

近义小道消息、捕风捉影、海外奇谈

反义言之有据、有根有据、言之凿凿

释义道、途:路。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出处《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汉书·艺文志》:“***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用例妹子~,不知是否?尚求指示。(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三回)

分道扬镳

近义各奔前程、风流云散

反义志同道合、并驾齐驱

释义分路而行。比喻目标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

出处《魏书·河间公齐传》:“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用例我们彼此之间感情不和,早已~了。

古道热肠

释义指待人真诚、热情。

横行霸道

近义专横跋扈、胡作非为、为所欲为

反义安分守己、奉公守法

释义横行:行动蛮横仗势做坏事;霸道:蛮不讲理。依仗权势为非作歹。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一任薛蟠横行霸道,他不但不去管约,反‘助纣为虐’讨好儿。”

用例他仗着父亲的权势~。

胡说八道

近义胡言乱语、信口开河、胡说乱道

反义有凭有据、言之有据

释义没有根据或没有道理地瞎说。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八回:“你那曾见《素问》、《难经》、《本草》、《脉诀》,是甚般章句,怎生注解,就这等胡说乱道,会甚么悬丝诊脉!”

用例为了造语惊人,对仗工稳起见,有些文豪们简直不恤~的。(鲁迅《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

津津乐道

近义津津有味、夸夸其谈、乐此不疲

反义沉默寡言、兴味索然

释义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

出处清·颐琐《黄绣球》第七回:“这位莱恩女杰,他才学固然卓越,但他也只从口讲指画入手,每遇乡愚,津津乐道。”

用例十余年来,在不少出版物中我都看到这幅画,它为不少人所~。(秦牧《一幅古画的风味》)

康庄大道

近义阳关大道、前程似锦

反义羊肠小道、坎坷不平

释义宽阔平坦,四通八达的大路。比喻美好的前途。

出处《尔雅·释宫》:“四达谓之衢,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

用例我梦里所到的地方,竟是一片~,马来车往,络绎不绝。(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六十回)

鸣锣开道

近义摇旗呐喊

反义无声无息

释义封建时代官吏出门时,前面开路的人敲锣喝令行人让路。比喻为某种事物的出现,制造声势,开辟道路。

出处清·吴趼人《糊涂世界》卷六:“时而作一得意想,便仿佛坐在四人大轿里,鸣锣开道的去接印一般。”

能说会道

近义伶牙俐齿、能言善辩

反义笨口拙舌、拙嘴笨舌

释义形容很会讲话。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四回:“仗着他的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长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的象个西施样子,在人跟前能说惯道,抓尖要强。”

用例这个人生就的两片巧嘴,巧嘴滑舌,~。(曲波《林海雪原》***)

旁门左道

近义歪门邪道、左道旁门

反义不二法门

释义原指不正派的宗教派别。借指不正派的学术派别。现泛指不正派的东西。

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十四回:“左道旁门乱似麻,只因昏主起波查。”

仁义道德

释义泛指旧时鼓吹的道德规范。

出处唐·韩愈《原道》:“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

用例你说凡是一口~的人,都是些伪君子,真是一点也不错。(郭沫若《屈原》第二幕)

任重道远

近义全力以赴、负重致远

反义无所事事、无所作为

释义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出处《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用例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建设接班人的重担,~。

说三道四

近义说东道西、夸夸其谈

反义相对无言、默不做声

释义形容不负现任地胡乱议论。

出处清·崔灏《通俗编·言笑》:“莫学他人不知朝暮,走启蒙乡村,说三道四。”

用例有的人工作不努力,别人有了成绩,却整天~。

头头是道

近义有条有理、井井有条

反义语无伦次、杂乱无章

释义本为佛家语,指道无所不在。后多形容说话做事很有条理。

出处《续传灯录·慧力洞源禅师》:“方知头头皆是道,法法本圆成。”

用例再看他后面讲那汽机的做法用法,~,语语内行。(清·姬文《市声》第十三回)

歪门邪道

近义左道旁门、歪风邪气

反义康庄大道、正人君子

释义指不正当的门径。也比喻坏主意。

用例我们要想办法,让大家都富起来,但是决不能搞~。

微不足道

近义微乎其微、不足挂齿

反义举足轻重、硕大无朋

释义微:细,小;足:值得;道:谈起。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用例在草花中我们虽然是~。但我们的花色却算是紫色代表。(郭沫若《百花齐放·单色蓳》诗)

羊肠小道

近义崎岖小道

反义康庄大道、阳关大道、通衢大道

释义曲折而极窄的路(多指山路)。

出处唐玄宗《早登太行山中言志》诗:“火龙明鸟道,铁骑绕羊肠。”

用例前面弯弯曲曲,尽是~,岔路甚多,甚难分辨。(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十九回)

一语道破

近义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切中要害

反义言不及义、轻描淡写、言之无物

释义道:说;破:揭穿。一句话就说穿了。

指名道姓

近义直呼其名、直言不讳、毫不隐讳

反义旁敲侧击、隐约其辞、含沙射影

释义明确指出姓和名。

用例人家又没有~,你动不动就东拉西扯地胡缠些什么?(欧阳山《三家巷》一)

志同道合

近义情投意合、心心相印、莫逆之交

反义分道扬镳、貌合神离、同床异梦

释义道:途径。志趣相同,意见一致。

出处《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昔伊尹之为媵臣,至贱也,吕尚之处屠钓,至陋也,乃其见举于汤武、周文,诚道合志同,玄漠神通,岂复***近习之荐,因左右之介哉。”

用例两人起先虽觉得~,后来子美的热狂冷了。(闻一多《杜甫》)

......

⑧ 便的四字成语是什么

您所查询的关键词 为: 便

因利乘便 家常便饭

公私两便 方便之门

大腹便便 便宜行事

⑨ 有便的四字成语

秋色宜人,不是成语哦。

成语 解释

平分秋色 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上下。

秋色平分 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上下。

⑩ 含有读字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1、读书得间[ dú shū dé jiàn ],间:间隙。比喻窍门。读书得了窍门。形容读书能寻究窍门,心领神会。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四回:“飏翁!你真可谓读书得间了!你说的一点不错。”

2、百读不厌[ bǎi dú bù yàn ],厌:厌烦,厌倦。读一百遍也不会感到厌烦。形容诗文或书籍写得非常好,不论读多少遍也不感到厌倦。

——出处:宋·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释义:一本书可以不厌其烦地读上好多遍,读的遍数多了,深入思考了,自然了解书中的意思。

3、不忍卒读[ bù rěn zú dú ],卒:尽,完。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

——出处:清·百一居士《壶天录》上卷:“令人不忍卒读。”

释义: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

4、徒读父书[ tú dú fù shū ],徒:只。父书:父亲之言论。白读父亲的兵书。比喻人只知死读书,不懂得运用知识,加以变通。

——出 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括徒能读其父书,不知合变也。”

释义:赵括只能读懂他父亲的传记,(但却)不懂得合时而变。

5、唐骏读博[ táng jùn dú bó ],知名人士或公众人物为某种目的驱动而作***或默认作***,事情败露后不能坦诚面对而***取推脱做法;指做情不靠谱、,忽悠公众;事发后而又成为众人笑柄的人;或社会精英群体缺乏诚信;

——出处:网络成语

浙江人过春节的民风民俗

礼生:指司仪,即仪式的主持人。由礼生主持祭奠仪式,奏哀乐、上香、献爵、献牲、进馔、行三跪九叩礼、宣读祭文等。

·守 灵·

浴尸更衣后,设灵堂守灵,俗称守铺,由孝眷日夜守护在遗体旁,以表孝心。志称:“既殓,设灵位,请邑绅有品望者题旌,谓之书铭。灵旁燃灯一,光荧荧昼夜不息,曰幽冥灯。孝子日夜守灵次,三时上食。” 灵堂以肃穆为基调,挂青、黑色孝帐,设灵位,竖神主牌。神主牌又称“木主”,古称“祔”或“祧”,长一尺二寸,宽三寸,上方削去两角,呈半圆形,下方有一底座,上书死者姓名、字号、生卒年等,旧时当官的还要写上官衔、爵位名称。神主牌上的字数有一定程规,各地不同。兴化一带按“兴、旺、衰”三字推算,周而复始,最后一个字不能套在“衰”字上。泉州则按“兴、旺、衰、微”四字推算,含“兴、旺”为佳,否则犯忌。在永安,则按“生、老、病、死、苦”五字推算,最后一个字要套上“老”字为佳,俗谓“合老”。神主的“主”暂写成“王”字,待回龙后请有名望的人用朱笔加一点为“主”字,俗谓“点主”。在漳平等地,不设神主,而用素绫或白布扎成灵座,俗称“魂魄布”,上面写明死者姓氏名号等。在城镇,灵堂上供遗像,遗像两旁写遗训或孝眷对死者的追悼之词,并挂有挽联、挽幛等,显得更为肃穆庄重。

灵堂上设香案,供果品、香烛等。清代守灵,男不剃头,女不梳发,寝苫枕块,啜粥茹素,以示沉痛哀悼。近现代,大多在灵床前另搭一床铺,或在地上铺些稻草,睡在那里守护。如今,以孝眷轮流坐在遗体旁守护为常。守灵的职责还有二个:一是保证脚尾灯(长明灯)长明不灭和香火不断。在福州,“脚尾烛”点到一半时须吹灭另换一支,出殡时将剩下的那半截烛分发给子女,寓意子孙绵延不绝。二是防止猫和老鼠接近尸体,俗信猫(尤其是白蹄猫和短尾猫)从尸体上跃过,尸体会变成僵尸跃起扑人,此时只有急中生智,将扫帚或枕头之类的物体扔给僵尸抱住,才可脱险。霞浦一带又云,属鼠的死者听到猫叫会跳起来抓人,所以往往在尸体旁放一把扫帚或一捆草,以防不测。此传说的用意是要孝眷们时刻守护遗体,以尽最后孝心。

·哭 丧·

亲人去世,孝眷悲痛,以哭声来表达哀悼之情,称为哭丧。哭丧通常是边哭边诉说死者生前的劳绩和对死者的眷念之情。有些地方哭丧时有一定的音调和内容,音律低沉,句末往往有拖腔拔调的韵律和装饰音,许多妇女尤其是四五十岁以上的农村妇女能根据这种调式,随口填词编唱,或寄托哀思,或诉说身世,或发泄内愤。

在福州,民间流传有《十诉苦情》、《十二月孝顺歌》、《可怜歌》等,均很感人。因不同对象,哭的内容也不同,如对上寿的人往往哭唱道:“哎呀,娘奶(或郎罢,福州方言,娘奶是母亲、郎罢是父亲)呀,汝的一生又勤又俭,没吃过补、也没过一天好日子,怎么一病就走去,留下男仔、女仔好凄凉……。”要是“少年亡”,哭调更为凄切:“短命呀,汝一病就去,误了三等四等人。汝不顾父母年迈,佬妈后生伲仔细(小)。汝不顾青春年少……。”女儿哭唱其父:“十层楼梯只是柴。哎呀,我的郎罢呀,你亲手栽树成林,砍木造梯多苦辛。就像你辛苦培育子女长大,一生没吃没补,埋在田园,四季不闲。如今你归土去,可怜男女思念在心。叫我郎罢你不应,见我郎罢造梯的影子你不现……。”童养媳哭唱其婆婆:“要诉苦情当年事,哎呀,我的婆婆呵,当初在你手下,你那柴做心肝,铁铸五脏,不顾风霜雨雪,不问寒暑冷暖只要我做牛做马……。”早晨供饭汤时唱道:“早晨起来思量我亲奶娘(或郎罢),上汤上桌,心酸好凄凉……。”出殡前祭奠亡魂的哭唱多为褒词:“父像南山青松柏,四季常青荫后人。好让男仔多出息,好让女仔有富荣……。”或“奶像萱花长青草,一年绿满荫后人。好让家庭长进益,好让子孙享安宁……。”在闽南,出嫁之女接到讣告后,沿途号哭,称“哭路头”,家人接入厅堂后,哭得更为凄绝:“我的父(母)呵,亦无可加食(多活)十年八年,可来成子成儿呵,我的父(母)哟……。”闽东地区有《四十九孝歌》,守灵期间每天朝夕哭唱。有些地方哭丧时不能擦鼻涕,任其拖到地上,显得更加悲切。旧时在闽南一带还有雇人来哭丧的。近年来,福州一带则用录音机录下哭丧过程,以供送葬时沿途播放。

哭丧自古以来都有一定惯例,《礼记》中有“妇人迎客送客不下堂,下堂不哭,男人出寝门见人不哭”的记载。福建大多数地方也有“临丧不笑”、“望柩不歌”等说法,俗忌泪水滴在尸体上,穿寿服时不哭,盖棺安钉时不哭,深夜不嚎哭等。

·大 殓·

将遗体放入棺材,谓之大殓,又称入殓。通常在死后第三天举行大殓礼,有的地方则视季节而定。龙岩的俚语曰:“春三,夏一,秋五,冬七。” 大殓前,要举行向遗体告别仪式等,各地风俗不一。在闽南普遍流行“辞生”习俗,即入殓前要设供案,上供12碗菜肴,由道士逐碗敬献给死者,口念各种吉词。在闽东,祭品由出嫁女备办,主要有猪头、鸡鸭、肉燕、墨鱼等,或7碗,或9碗,只能是单数,由丧眷先祭拜,继而由亲友轮流祭拜。在福州等地,入殓前在后厅放一张太师椅,先请一位“好命人”(有妻儿且晚年幸福的老人)端坐片刻,然后再抬遗体上太师椅坐上一后儿,俗谓“坐案”,再象征性给死者喂面,并将煮熟的鸡蛋封在嘴上,包扎起来。不少地方在入殓前要做醮超度。在将乐,往往要请称为南摩仙的巫师做醮,供奉雄鸡和米斗,点燃“七星灯”(在一棵树上点燃49盏灯),俗称“照米斗”。

大殓前,不少地方有“放手尾钱”习俗。主事在放手尾钱财时,口中念吉词云:“米斗响,有钱千万来买田;放手尾,子孙得家伙(家产)。”或念道:“放手尾钱,子孙富贵万万年。”孝眷视手尾钱极为珍重,出殡时手上系以手尾钱(孝男用白带,孝女用青带)送葬。在霞浦等地,将“水被”或在寿服的衣袖上剪下一小块,分给孝眷,俗谓“分手尾物”,其意与“分手尾钱”相同。

棺木多是预先备办,一般上50岁的人就有资格预制棺木。棺木的材料以楠木为最佳,其次是杉木,最次为松木,大多数棺木用杉木做成,棺木一般长约8尺,宽1.6尺(盖宽1.8尺),帮高1.05尺,由四块木板做成的称“四甲”,六块板做成的称“六甲”,“八块板”做成的称“八甲”。“四甲”为上等,“六甲”次之,“八甲”又次之,用越多木板做成就越次。做棺木多选择闰年进行,“取增长日月之意。”做棺木的工钱多由女婿承担,棺木做好时,出嫁女要备办祭品来祝贺。棺木大多要油漆成朱红色,特别是古代有停柩待葬之风,棺木要多次油漆,即使尸体腐烂也不会泄漏出来,俗称“金漆棺”,贫者则油而不漆。棺头要写上“福”或“寿”字,男性用的棺木写“福”,女性用的写“寿”。然后将做好的棺木竖立在前厅或家中,贴上红纸或披上红布,俗称“竖寿”或“竖喜寿”。男性用的棺木竖立在左侧,女性用的棺木竖立在右侧,不能颠倒。此后,不能随意移动,更不能打开。入殓时,已备好棺木的人家在放倒棺木时要用盐米撒棺木,以防“中煞”。在闽南等一些地方,棺木是临时购买的。亲人死亡后,立即派人到棺木店购买,俗称“买大厝”,沿途逢过桥或十字路口,须放一些纸钱或放一块红布条,俗谓“放纸”。丧家须在村口或巷口烧纸钱,跪迎棺木入屋。入殓时,棺材内一般要放些草木灰或冥银、碎纸、木炭之类能吸水的东西,再铺上草席或被单。闽南一带有“乞火灰”和“放七星板”之俗。“乞火灰”即向左邻右舍乞讨木灰。孝眷在门口迎草灰入宅,铺于棺底,主事口念吉词曰:“一斗变十斗,一石变十石,富贵有了,子孙吃得到。”七星板是一块长约1米,宽约0.2米的薄板,上面有雕刻北斗七星,七星上镶嵌银元或铜板,俗谓“安古铜,代代子孙中状元”,“安七星,子孙富贵千万年”。旧时富裕人家在棺底必放七星板。闽南地区在纳棺前还有“收乌”(又称收祸)习俗,即由道士手持桃枝,沾着“法水”遍洒室内外,同时撒盐米,用菜刀砍门槛,俗谓此举可祓除不祥,确保全家平安。在厦门,主事者手提小香炉,在遗体上绕圈净身,以示驱逐魔鬼,纯洁亡魂。随后又提香炉在棺内绕数圈,以示祓除棺内秽气,口中还念吉词道:“净身子孙发了金,净厝子孙旺旺富。”

移尸入棺多由长子抱头部,次子、女婿依次抱腰部、脚部轻轻放入,个别地方用麻绳套尸体放入棺内。移尸入棺时,须用雨伞斗笠之类的雨具遮盖遗体头部,俗谓若死者见到天日,日后会闹鬼。孝眷的眼泪忌讳滴在遗体上。遗体在棺内的位置也有定规,俗云:“男顶天,女立地”。即男尸的头部要顶着棺材上端,而女尸的脚部要顶着棺材下端。放好遗体后,盖上水被,以白布盖住面部,据传此俗源于清初,表示作为明代遗民无颜见九泉之下的先祖。在漳平,亲友吊唁时送来的“被仔”要逐条盖在遗体上。主事者要对死者唱明某条“被仔”是某人送的,唱到某人时,不唱姓名,只唱称谓。俗信唱姓名会被死者摄去魂魄,到阴间作伴。 棺内往往放有一些随葬品,诸如手帕、头梳、玉器、纸钱、纸糊的金童玉女等等,以及死者生前喜爱的小物品,各地风俗差异较大。在松溪,棺内除放纸钱外,还放一个装有木炭的火笼,少许食盐,一把扫帚。在大田,放有扇子、桃枝等。在武平,随葬品一般是炒熟的稻谷、麦子、豆子、缺口的陶盆陶罐,还有砍成一小截一小截的筷子等。

在闽南,盖棺前要举行“割阄”礼,即用麻缕或白纱线的一端系在死者手上,另一端则由孝眷和亲朋好友各执其一段,然后主事者口中念念有词:“生者犹生,死者自去。生死殊途,从此割断。”同时将麻缕或白线一节节地割掉,每人再将手中的那段麻缕或白纱线用纸钱包裹后焚化,俗信这样就可以与亡魂断绝来往,免受惊扰。夫妻中一人先去世,另一人拟再娶或再嫁,须在入殓时,手持雨伞,背负包袱,从棺内跳过,口念到:“跳过棺,走过番。”据传此俗源于飘洋过海而客死异国的侨胞,他们临终时怀念故土,嘱其亲属招引亡魂回“唐山”,示意此去山重水复,永难相见,认为这样亡魂不会再来纠缠,可以安心续弦或再嫁。 在同安,抬尸入棺时,孝眷跪在棺材下方(棺材放在两张长椅上),厅前放三张草席。入棺后。孝眷到第一张草席上跪拜7下,起身掀开水被,接着持冥香,拿一杯酒灌入死者口中,大哭三声,表示人确已去世。然后相继退到第二张、第三张草席上跪拜。尔后其他亲属依次跪拜。此俗类似于古代的“属纩”。闽东一带有“辞棺”习俗,即纳棺后,孝子将少许冰糖(或甘草汤)放入死者口中,再斟少许酒灌入,寓意祝愿死者在阴间过上甜蜜日子,并祈求亡魂保佑生者生活幸福。在福州,要用米筛摆上与死者子孙人数相同数量的祭品和筷子,孝子孝孙作吃饭状,俗谓“吃干饭”。

盖棺前,许多地方流行“巡棺”习俗,即孝眷按亲属排列,手持冥香和纸钱,绕棺数圈,瞻仰遗容。绕棺多是先逆时针绕三圈,再顺时针绕三圈。有的地方只正反各绕一圈(古田),有的地方巡棺多达一百余圈(永春巡棺108圈、安溪巡棺120圈),有的地方则是在盖棺后才巡棺(龙岩)。在霞浦,棺材两头各燃一火把,由两人擎举,孝子膝行从棺材一端绕到另一端,不能绕过棺材头部。在漳平,盖棺前要举行“辞世奠”,宣读祭文。 盖棺时辰大多由巫师择定,沿海一些地方俗定在涨潮时刻盖棺。盖棺或由乡村中德高望重的绅士负责,或由专门为人办丧事的人(俗称土工)负责。盖棺时,孝眷及旁观人远离棺材,忌讳人影倒映入棺内。俗信生人影子倒映棺内,魂魄会被死人摄去,日后会精神错乱等。与死者生肖相冲克者也不能在场。

盖棺后即安钉。在闽南,孝子捧木盘,上面放一把斧头,跪呈安钉者。先由舅父象征性地在棺材四角各安一根钉,然后由安钉者钉牢,边钉边唱吉句;“一点东方甲乙木,子孙代代有福禄;二点南方丙丁火,子孙代代发家伙;三点西方庚辛金,子孙代代发万金;四点北方壬癸水,子孙代代大富贵;五点中央戊已土,子孙寿元如彭祖。”最后留一根松动的钉子,由孝子或孝孙用嘴把钉拔起,吐在放有木主、五谷、铜钱、冥香的斗中,寓意“出丁”(“钉”与“丁”同音)。在漳平,若母亲去世,安钉须由外祖家认可,孝子捧出有一把铁锤、四枚铁钉、一对蜡烛、一包红包的盘子到外祖家的长辈面前。等他拿起红包,用手在铁锤和棺盖上触摸一下,才可以盖棺安钉。在古田,盖棺安钉后,要请乡绅宣读祭文,文曰:“泣泾颡血而言曰:凶积厥职,祸延我父(母)。一疾遽婴,九泉弗起。兹值盖棺,千秋已矣。父(母)即天地耶,何恶至此?呜呼,哀哉,尚飨!”

盖棺安钉后,孝眷将死者生前日常用品(如草席、床头板、脚尾灯、旧衣物)扔到野外,俗称“送脚尾”或“送草”。 旧时,男性去世,须请族长视殓;女性去世,须请外祖家视殓。否则不能入殓,俗谓“男死怕亲堂(叔伯),女死怕外家(外祖)”。特别是外祖家视殓必不可少,俚语又云:“死父抬去埋,死母等人来。”所以“接外祖”习俗在福建普遍存在,且十分恭敬,闽南地区尤甚。在向外祖家报丧的同时,丧家门口须设香案准备接外祖。外祖家来人时(多为母舅),孝眷披麻戴孝跪在地上迎接。外祖家查明死因后,若是正常死亡,就将覆盖在香案上的红布掀起一角,擎香祭拜,才转身扶起孝男孝女,一起到死者铺前吊丧。若外祖家认为孝男平时不孝顺,轻则怒声斥责,重则拳脚相加,让孝男一直跪在那里,直到认为惩罚够了为止。若是暴死(如上吊、服毒药等),外祖家往往要叫来一班人马前来打闹,轻则砸毁家具器皿,重则扒去屋顶,甚至不让入殓、下葬,直至尸体腐臭,俗称“吃人命”。此俗今不多见,但接外祖仍必不可少。若死者娘家无亲属,则以村外蔗园代仪,即挖一块蔗头代祖,俗称“蔗头祖”。在政和,外祖家奔丧人来到时,披麻戴孝的孝眷须跪伏香案前。奔丧人进村时要发诗,开头一段云:“铜鼓圆圆过山东,今日打来接祖宗。接了祖宗千年发,千年发福万年兴”。以下每段四句,分别唱蜡烛、冥香、火炮、龙伞各一段,最后一段是:“孝子孝孙真孝心,跪在路边接诸亲,孝子孝孙齐齐起,回家发福满路兴。”若是孝男平时不孝,也要予以种种惩罚,诸如罚跪,要求做功德等,有意让他丢脸与破费等。

·吊 唁·

吊是对死者表示哀悼,唁是对死者家属表示慰问。吊唁之俗自古至今在福建普遍流行。龙岩、大田等地称为“探生”,崇安等县称吊唁为“拜寝”,上杭县称吊唁为“看殓”,闽南地区又称之为“探丧”。在福州等地,吊唁者通常要送挽联、香烛、被单、布料、毛毯之类的物品,俗称“送轴”。也有送钱的,俗称“奠仪”。丧家将戚友所送被单、毛毯之类的东西挂在灵堂周围,每块“轴”分别用白纸写上“某某千古”、“某某哀挽”之类的纸条。“轴”的位置根据亲疏关系而定,一般亲家或至亲的“轴”挂在灵堂当中或最高处。在兴化,出嫁女须备办一担祭品,诸如猪头、米粉、金针菜等山珍海味,俗称“盘担”来祭奠。各地吊唁和祭奠所送的礼品必须在出殡前送达,逾时不能补送,俗信补送会再死一个人,十分忌讳。在城镇,吊唁时送花圈、挽联者也常见。

旧时有停柩待葬陋习,故从发丧起四十九日内均可吊唁。清乾隆年间(1736~1796年),有些地方将吊唁时间缩短,按照封建礼制,凡来吊者,孝子俯伏于旁,吊毕出位叩谢,并须举哀陪泣,故有“孝子头,嗑破头”之说。若长辈前来吊唁,有的地方要以鼓乐迎送。民国以后,吊唁提前到小殓后进行,一般亲友吊唁时行脱帽三鞠躬礼。

·出 殡·

出殡俗称出山、送葬,即将装有死者的棺材送往事前选好的坟地下葬,古代又有“送死”、“发纼”等不同称呼。福建素有厚葬之俗,对出殡尤为重视,它不仅被视为死者的哀荣,也被当作生者的显耀。所以,旧时富豪人家不惜花费大量物力财力,竞相攀比,踵事增华;贫者也不得不尽力效仿,甚至因而倾家荡产。按照惯例,出殡仪式一般分为辞灵、启灵、抬棺、路祭等程序。

出殡前要举行祭奠,即辞灵,闽南称之为“棺头祭”或“起柴头”。志称:“出殡时以礼物祭灵柩,曰起柴头。”即将棺材抬至村口空旷处,设一香案,供三牲及其他祭品,并置青色纸灯二盏,上书死者姓氏名号,棺材头部朝供桌,尾部朝出殡方向,由孝男主持祭奠,故又称“孝男祭”。在福州,出殡前一夜设堂就祭,俗称“加堂”、“哭祭”,族亲戚属多来祭奠,孝眷在棺材周围恸哭,有的人家还请来乐队奏哀乐。在长乐,辞灵仪式由孝男主持,于厅堂设一祭堂,孝男将10碗祭品逐碗跪奉于灵位前,与祭者左侧为外戚,右侧为内亲。在平潭,辞灵时,亲属纷纷前来焚化纸钱,俗谓“送盘缠”。在闽东的霞浦等地,辞灵俗称“起马祭”。志称:“启輀之晨,移柩至大门外,覆以大红缎帷,旁之金绣八仙为饰,上竖纸制仙童跨鹤一。祭品盈席,孝男及全眷叩奠毕,送葬者以次行礼,俗称起马祭。”在顺昌等地,辞灵由丧家先祭,外祖家继之,其他戚友按亲疏关系依次祭奠。在长汀,出殡前由吹鼓手引路,孝眷手持挂满戚友送来书写祭文的布条,鱼贯进入祠堂,祭祀一番。在漳平,出殡前举行巡棺,仪式与闽南相仿,不同之处是孝眷一手持冥香,另一手持松明火把。在三明,辞灵仪式也相当隆重,由礼生主持祭奠仪式,奏哀乐、上香、献爵、献牲、进馔、行三跪九叩礼、宣读祭文。祭文按亲戚不同称呼表达对死者功劳品德的赞扬,并祈告其在天之灵保佑家族兴旺发达,以及劝慰亡者勿忧勿怨,永远安息。在龙岩,辞灵后还有私谥,男性多由族长赐谥,女性多由外祖家赐谥。

辞灵毕即启灵。灵柩多由人抬,少者4人,一般8人,多者16人、32人。个别地方交通方便的把棺材放在车上,由孝眷及戚友牵扶。抬棺者俗称棺夫,多由本村结过婚的男姓担任,丧家要分发给每人一红包作为报酬。福州一带的棺夫须父母均健在、子女双全者方能担任。大田的棺夫由同族中男性青壮年轮流担任。在莆田、仙游,丧家将草鞋和一包香烟分给谁,谁就是棺夫,不得推抚。在泉州一带,出殡前要宴请棺夫,孝男还要在棺夫宴食间向他们跪拜叩头致谢。在政和,上寿的人死亡,出殡时不用人扛,而是由孝子、孝孙及女婿等用肩抬棺,以示敬重。 启灵时颇多规矩。在厦门、同安一带,用大绳将棺材固定在“独龙扛泉”之下,盖上精致的棺罩,俗称“绞龙”。起棺时,棺夫要用棺绳使劲朝棺材上甩三下,俗谓告诉死者要启灵了,实际上是提醒悲痛欲绝的亲人不要拉住棺材不放。启灵时,除极个别地方外,棺材头部都是朝出殡方向。在安溪,礼生抓一把盐米撒向棺木后,棺夫齐吼一声“起”,才抬起棺木。在霞浦、安溪等地棺木从厅堂抬出门时,忌棺木碰到门墙及其他物体,俗谓会闹鬼,棺夫须脱下草鞋在棺材碰过的地方擦几下以禳解。

在绝大多数地方,殡葬仪仗队都相当隆重,队伍的排列顺序也颇为讲究,不但不同方言区有差别,就是同一方言区的不同县、市、甚至不同乡村也存在某些差异。在福州市郊,送葬时,须鸣炮送行,旗幛引路,鸣锣开道。前有纸糊开路神一尊,寿身亭内放有死者的照片或画像,无照片者用纸糊像代替。旗幛是指彩旗和白幛,彩旗分白、兰、红三色,白色彩旗数与孝子孝孙人数相等,兰色彩旗数与孝女、孝孙女人数相等,红色彩旗数则与媳妇和出嫁女儿的人数相等。有的地方则以二个“高照”和二尊神像为前导,“高照”即大灯笼,上书死者姓氏名号和五世同堂之类的字样。神像用纸糊成,高达数丈,俗谓“开路神”。随后是乐队和举着绣有虎、豹、狮、象之类动物的“生幡”队,接着是由两名儿童抬的灵轿,内置遗像或牌位、魂帛。灵轿左右有小乐队伴行,哀乐曲调不绝于耳。灵轿之后,依次是送葬宾友、灵柩、哀乐队、二十四孝牌、孝眷、族党戚属,最后是挑晦饭和“百子千孙”灯笼的人群,孝男有几个,便挑几担。送葬队伍中还须有人专门撒纸钱和放鞭炮。长乐县的殡葬仪仗在福州方言区中是较为隆重的。随后是灵轿、乐队、灵柩、孝眷及送葬宾友,最后是抬着米时、粽及其它祭品的人群。贫穷人家没有这么讲究排场,薄棺收殓后即葬,称“起马上任”,葬仪从简。

在闽南泉州,殡葬仪仗以开路神为先导,接着是横彩,红白各一面,出殡时,白色横彩在前;归虞时,红色横彩在前,上书“某某出殡仪式”,用两杆竹竿撑着。随后是孝灯、吉灯各一盏,上书“三代大父”“三代大母”,如有曾孙则为“五代大父”或“五代大母”(一般虚增一代)。出殡时孝灯在前。接着,依次是大鼓吹乐队、铭旗(由女婿、子女婿赠送,上书死者姓名、官衔等)、鼓乐什音钹鼓、魂轿(共两顶,一顶放死者遗像,一顶放死者魂主)、亲友族人的送葬队伍、灵柩、孝眷,最后是鼓吹乐队。灵柩上有棺罩,棺罩前有一纸龙头,从龙头拉出两块白布条,俗称“龙须”。由孝眷中两位长者各拉住一块布条,俗谓“拔龙须”,“龙须”的前方是侄女婿和孙女婿,俗谓“龙目”。灵柩后面也拉有两条长白布条,由孝眷及亲友拉住,俗谓“挽留”,以示惋惜哀伤之意。在晋江,一人鸣钲先行,一人沿途压纸钱,又以一人鸣钲为先导,依次是铭旗、僧道引魂、神主亭、魂轿、灵柩、丧眷及送葬宾友戚属。队伍中间有挽轴、花圈、乐队、高跷、舞狮队、拍胸队,旧时还有马戏、装阁等。在安溪,以火把为先导,有几个孝男举几把火,寓意为死者照亮通往九泉之路。随后,依次是僧道引魂、灵柩、孝眷及送葬宾友戚属。当然,在仪仗队中少不了灵轿、挽轴及乐队等。在漳州诏安,女婿提灯、举伞、撒纸钱为先导,随后依次是灵幡、彩旗、锣鼓、八音、挽联、铭旗、魂轿、灵柩、孝眷及送葬宾友戚属等。

在闽西宁化,殡葬仪仗以鼓乐、铭旗为前导,纸扎祭品及实物祭桌、灵轿随行,送殡亲友执绋列前,女婿、外孙各戴白帽,腰缠黄带,族亲各戴黄帽、腰缠黄带,顺序行进;后面是披麻戴孝、腰缠麻索、脚穿草鞋、扶柩而行的孝眷。在泰宁,送葬队伍被用两条白布拦在中间,缓缓而行,前为白彩开路,接下去是高照、铭旗、挽联、魂轴、魂轿、灵柩、孝眷及送葬宾友。在永安县城,旧时出殡队伍进出城门多择东门或西门,俗传“东富西富,南穷北绝”。当地还有所谓“取上”规矩,即殡葬时,要走逆水流方向的路,俗信这样福运才不会随着流水而退衰。在大田,送葬队伍中以煤油灯为先导,灵柩若用车运,上下车时,亲人往往要高喊“父(母)亲跟我们走啊!”到了坟地时,也要高叫:“父(母)亲到了!”在连城,殡葬队伍的前导为灯笼、火把,依次是锣鼓、执事牌、灵轿、灵柩、孝眷及送葬队伍等。在漳平,撒纸钱和放鞭炮者在前,白色灯笼、魂亭、铭旗继之,吹鼓手、白帐(或花圈)随后,孝眷及送葬亲友殿后。 在闽北,出殡仪仗也相当隆重。建阳一带,出殡仪仗一般是高照前导,鸣锣开道,唢呐随后。接着,依次是开路神、旗幡、铭旗、金童玉女像、挽屏、白幛、供案、玉鼎、花担、香亭、灵柩、乐队,最后是孝眷及送葬戚友。在邵武,孝孙捧遗像走在队伍最前头,其次是孝灯、招魂幡、吹鼓手、挽联、铭旗、香亭、魂轿、灵柩,孝子执孝仗随灵柩之后,媳妇乘竹轿尾随。

在闽东,出殡仪仗也十分铺张。志称:“豪富者出丧更以纸扎一神像,约高二三丈许,金面朱衣玄裳,手戈印为前驱,俗称开道神,并导以灯繖、彩旗全付仪仗。有职衔者则盛列衔牌,继以颜亭、香亭、诰封亭、大小鼓吹及洋号鼓等,间有僧众以铙钹和之。期功之亲则分别执魂幡铭旌等,宾朋执绋步随,延长几里余。末后一魂轿,孝子扶柩而行,女眷数十人乘素舆哭送,俗称白轿。报本之礼,费虽巨,而俗不以为嫌。” 莆仙一带(特别是山区)的出殡较为简朴,既不放鞭炮,也没有乐队鼓吹。出殡队伍以“草龙”为前导,“草龙”即用稻草捆扎成龙形,焚其端,使其冒烟。紧接着就是撒纸钱、灵柩、孝眷及送葬亲友,沿途默默送行,不能喧哗,整个葬礼庄严肃穆。与其他县市迥异。

福建许多地方都有“路祭”(又称半路祭、拦路祭)习俗,即亲戚故旧或受恩于故人者,为答谢其生前恩德特于殡葬途中供香案祭品祭祀。志称:“亲宾设幄于郭外道旁,驻柩而奠途中。”灵柩到时,须停留受祭,孝眷跪拜陪祭,并以白布等作为答谢。在福州,路祭有固定的顺序排列,先女婿、次孝女,然后才是亲戚故旧,路祭的次数只能是单数。在邵武,路祭是在安葬后“回龙”途中进行。 送葬途中,灵柩不能放在地上,棺夫若要休息或遇路祭时,只能把棺材放在两条板凳上,或用上端有丫的木棍撑住,棺夫忌说很重,俗信否则会越来越重,送葬队伍即使走错路,也不能回头,忌重复路线,只能绕远路。有些地方灵柩由小路经过某些村庄时,要停鼓息乐,孝眷脱孝帽、逢人行礼。 送葬队伍中的宾友和族人,大多只送到村口即返回。丧家要给送葬者每人一份小礼物,诸如用红纸包裹的几个硬币、红织带、手帕等,讨个吉利。丧家女眷也不上山,半路折回。送葬到山上的戚属宾友也要给“红包”等礼物,在政和每人分给火柴(也有分糖、分光饼的),寓意“发达”(“发”与“划”同音)。

1、抢猪节

“抢猪节”由“迎神”与“抢猪”两部分构成的。抢猪前,乡里都会请来戏班子,演上七天七夜,直到最后一天才开始备办鞭炮、鼓乐,摆设祭筵,祭祀马氏天仙娘娘。各户饲养的迎神猪,都规定要在迎神的前一日才能宰杀。

2、马灯

村民将竹篾制成马的样子,再将马用各色的棉纸糊好,并到山上找来了一种叫高山龙的藤条,编扎在竹篾做成的冒箍上,做成帽子戴在舞灯者的头上。逢年过节,村民都要拿出来舞一舞,以驱魔去邪,保佑平安。

3、云和讨火种

云和讨火种信俗是以九天玄女仙娘信仰为基础,以讨新火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性民间信俗活动。活动以沙溪村、高胥村为中心,涉及全县范围10多个火局(及周边40多个村落,是春节期间一项群众参与面广、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传统民俗活动。

4、祭祀

祭祀在当地也称“祭福”,每逢腊月二十四,家家设食供奉灶神2天。在当地,人们认为灶神除执掌灶火外,还考察人间太平并告知天帝。每年的供奉就是为了“贿赂”灶神,求他在天帝面前多说两句好话,以保佑来年的风调雨顺。

5、送灶神。

腊月二十三晚上,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上天,供奉一种富有粘性的糖,借此粘住灶神的牙齿,使他没法向玉皇大帝陈说人们的过失。送灶神之后,除夕之前,每户人家总要选择一个祝福的吉日,这是每家一年之中最为隆重的大祭典。

浙江文明网-绍兴春节习俗

浙江文明网-丽水春节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