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泰去甚的意思,去泰去甚的解释

tamoadmin 成语故事 2024-06-15 0
  1. 生命必读之书—《道德经》之第29章:去甚去奢去泰
  2. “去甚去奢去泰”中地“泰”是什么意思?
  3. 形容去的四字词语
  4. 和泰有关的成语
  5. 《道德经》第二十九章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6. 去的四个字成语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去泰去甚的意思,去泰去甚的解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hui一声)。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取:为、治理。为:指有为,勉强而为。

不得己:达不到、得不到。

无为:顺应自然,不勉强为之。嘘:轻声和缓地吐气。

载:载,安稳。隳:危险。

想要把天下治理好,确使用强硬的手段,我认为这是根本不可能成功的。

天下可以看作是一种神圣的“物”,不能够使用强制的手段去改变它。

如果企图强行改变它,必然会失败,如果企图强行控制它,必然会失去。

所以天下万物有的会向前运行,有的会向后倒退,有的行动缓慢,有的行动急进,有的强壮,有的羸弱,有的能安然生存,有的濒临危险。

因此,圣人一定要摆脱“走极端”“奢侈”“过度”等思维和行为习惯

本章老子再次强调了无为而治,不能勉强有为的道理。只有顺道而行,顺其自然,才能无为而无所不为。相反,如果勉强为之,就是背道而驰,必然招致失败灭亡。

人为控制事情自然发生是会出乱子的,想要事情成功,需要有耐心地参与到与自然的合作之中。

天下万物各有各的规律和性情,圣人要学会顺从它们各自的“道”,不强行运作,就不会有失败。对事物没有执念,就不会失去更多。

圣人明白这样的道理,所以他们顺其自然,适时适度,不极端,不勉强行事,因为事物的发展规律,都有其自然规律,审时度势,顺势而行,就会有自然而然的成功。

在我看来,去甚去奢去泰是我们应该学习的,甚就是极端;奢就是奢侈;泰就是过度。

我觉得要是总结成一个字的话,就是“度”,我们都说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个度,要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摒弃那些极端的欲望,无执故无失,有执必有失,为了实现欲望,可能会失去更重要更宝贵的东西。

生命必读之书—《道德经》之第29章:去甚去奢去泰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夫物或行或随、或觑或吹、或强或赢、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老子·二十九章》

“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第二十九章) “圣人要去除极端,去除奢侈,去除过度。”(傅佩荣)很多人觉得《老子》书中有很多智慧,但真的要去读时,一时却未必有切理厌心的感觉。其实,只有读完《老子》后,再返回来观察社会和身边的生活我们才会真实地感受到老子的深刻。“去甚,去奢,去泰”,就是去掉过分的意义,看上去普通,但若作合适的联系我们就会感觉很有道理。比如我们在生意或者事业很好的时候,我们想进一步反战,***往往做得很有野心。然而时势是变动的,当下有利的条件不会持续几年甚至一年。所以***的时候不仅是个展开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个控制收缩的过程。

“去甚去奢去泰”中地“泰”是什么意思?

开篇三言:

物苦不知足,得陇又望蜀。人心若波澜,世路有屈曲。(唐·李白)

生活中有两个悲剧。一个是你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另一个则是你的欲望得到了满足。(爱尔兰·肖伯纳)

当你被欲望控制时,你是渺小的;当你被热情激发时,你是伟大的。(法·罗曼·罗兰)

本章的重点是三去: 去甚、去奢、去泰 ,而上面的三条名人名言,恰恰与老子不谋而合。

我的解读:

老子在上一章中讲到“ 三知三守” ,是要求人们进行内在的修为,即:明知道自己有能力,却谦逊放低身段,甘于守雌,守黑,守辱,就是现在人们说的要低调。

那么,为什么要低调呢?他唯恐人们不理解,就在本章中进一步作具体的阐述。

他在本章中所指的天下,有些版本总是将其与统治者相联系。多少有些片面。

这个所谓的”天下“,既可以指字面理解的统治者所对应的”天下“比如国家,也可以引伸为人们的欲望所要满足的一切状态。可以是实,也可以是虚。

按第一层意思来看,比如封建王朝,大凡开国君主总是雄心勃勃,总想把自己的统治百世万世延续下去。

最为典型的就是秦始皇。他统一全国后,自认为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的称号,后称为“皇帝”。

因为他第一个使用这个称号,便为“始皇”。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自以为子孙帝王百世万世而为君矣。

结果他死后仅仅一两年,就“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庞大的秦帝国土崩瓦解,历史发出了一声千古浩叹。

在以后的历朝历代中,不断地上演着这样悲情的故事。充分佐证了老子的论证:想要得到天下驾驭天下,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尽管一时得到了,也玩了若干年,但终究不会永久。得到它必然招惹很多麻烦,最终还是会失去它。

孙悟空不就说过吗?皇帝轮流坐,明年到俺家。据说,《西游记》因了这泼猴一句话,竟然被列为了。

想想当时的皇上们是多么害怕失去天下,但愈是怕鬼,它就有鬼。因为这个“失”,就是天道,任何人是不可抗拒的。

按第二层意思来看,比如个人。自己的欲望充分得到满足,就是自己的“天下”。

严格上来说,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下”。而恰恰是这无数个“小天下”,才构成了人类社会。所谓家国家国嘛。

所以,有这大小之分,那么,在欲望上也有满足的程度不同。

大的欲望可以使历史生辉或者黯然失色,小的欲望可以使个人飞黄腾达或者身败名裂。

总之,它是一把双刃剑,可以杀敌,也可以自残。

那么如何把控呢?老子给出了路数: 去甚,去奢,去泰 。

“甚”是过分偏激的作为或措施法度;

“奢”是穷奢极侈的生活和夸大的表现。是奢华、奢侈、奢求、奢望等。

“泰”是通泰安稳的局面。前二个容易理解,而这个“去泰”却让人糊涂,如此来说,就是不让人安稳吗?

其实并非如此,老子的这个“去泰”,是要求人们居安思危

因为根据《周易》第11卦“泰卦”,三阳开泰不***,但通泰的局面不会太久,第12卦是“否卦”。

有“否极泰来”,也一定有“泰极否来”。所以,要充分认识到这个辩证关系。

凡是做到了”去甚,去奢,去泰“,者,都能寻求到大道。那些古今中外成功者,都是顺应这个因果而得以青史留名的。可谓不胜枚举。

这些看得多了,不免令人思想上有些麻木。唯有那些反向因果的事例,才让人铭心刻骨。

先说这个”甚“,就是做事偏激。古有”冲冠一怒为红颜“之一说,今有为了一个地摊,拎刀追砍城管的小商贩。

这都是做事过分偏激现象。而”奢“就更多了,西晋时的石崇,富可敌国,与王恺斗富争豪,穷尽绮丽。最后落得个”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泰”,则是另一种状态将人们温水煮青蛙,不知不觉者走向灭亡。如清朝的八旗子弟,当年是何等的骁勇善战,然而太平时日过得太久,个个都成了纨绔子弟,终于葬送了大清王朝。

现代版的事例更多。前不久,名闻天下的杰克马,上海金融论坛上偏激地放炮,“马言马语”,震惊四座,众人无不尽皆失色。

随后涌来的不是“泰”了,而是滚滚的“否”。以前是网红,四处传经布道,现在彻底消声匿迹。

随着“否”的进一步加深,是否拔出萝卜带出泥,还未可知。唉,连两千多年前的老子也为其操碎了心。

总之,这三个反向因果所形成的原因,在于欲望。一切都归结于本文开篇的三条名言上,为国为家为人,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呀。

一定要控制住它,这是老子要求的。

形容去的四字词语

泰:极、太。

此句释义:(圣人要)除去那种极端、奢侈的、过度的措施法度。

一、出处

春秋·老子《老子·二十九章》

二、原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觑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三、译文

想要治理天下,却又要用强制的办法,我看他不能够达到目的。天下的人民是神圣的,不能够违背他们的意愿和本性而加以强力统治,否则用强力统治天下,不能够违背他们的意愿和本性而加以强力统治,否则用强力纺治天下,就一定会失败;强力把持天下,就一定会失去天下。

因此,圣人不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把持,所以不会被抛弃。世人秉性不一,有前行有后随,有轻嘘有急吹,有的刚强,有的赢弱;有的安居,有的危殆。因此,圣人要除去那种极端、奢侈的、过度的措施法度。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

二、赏析

句式整齐,大致押韵,为诗歌体之***。读之朗朗上口,易诵易记。体现了中国文字的音韵之美。这些词句,不仅押韵,而且平仄相扣,有音韵美,也有旋律美。朗诵***,是一种美的享受,在音韵之美中体味深刻的哲理。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百度百科-道德经

百度百科-老子

和泰有关的成语

去的四字成语如下。

1.去伪存真:除掉虚***的,留下真实的。

2.去甚去泰:指做事不能太过分。

3.去故就新:除去旧的,留下新的。

4.去邪归正:指去掉邪恶,归于正道。

5.去危就安:离开危险,达到平安。

6.去天尺五:①指与宫廷相近。②极言地势之高。

7.去太去甚:适可而止,不可过分。同“去泰去甚”。

8.去食存信:比喻宁可失去粮食而饿死,也要坚持信义。

9.去就之分:比喻进取、取舍的分寸。亦作“去就之际”。

10.去故纳新:犹言去旧迎新。

11.去本趋末:指弃农经商。同“去本就末”。

《道德经》第二十九章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安如泰山 形容象泰山一样稳固,不可动摇。

不识泰山 不认识泰山。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

持盈保泰 盈:盛满;泰:平安。旧指在富贵极盛的时候要小心谨慎,避免灾祸,以保持住原来的地位。

处之泰然 处:处理,对待;泰然:安然,不以为意的样子。若无其事的样子。形容自理事情沉着镇定。也指对待问题毫不在意。

倒持泰阿 泰阿:宝剑名。倒拿着剑,把剑柄给别人。比喻把大权交给别人,自己反受其害。

恩重泰山 恩情深厚,比泰山还重。

国泰民安 泰:平安,安定。国家太平,人民安乐。

鸿毛泰山 比喻轻重相差极大。

否极泰来 逆境达到极点,就会向顺境转化。指坏运到了头好运就来了。

去泰去甚 泰、甚:过分。适可而止,不可过分。

人心齐,泰山移 只要大家一心,就能发挥出极大的力量。

三阳开泰 《周易》称爻连的为阳卦,断的为阴爻,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之象。常用以称...

泰极而否 好的到了极点,坏的就来了。

泰然处之 泰然:安然,不以为意的样子;处:处理,对待。形容毫不在意,沉着镇定。

泰然自若 不以为意,神情如常。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

泰山北斗 泰山:东岳,在山东省泰安市;北斗:北斗星。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泰山不让土壤 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泰山鸿毛 比喻轻重相差极大。

泰山梁木 象泰山崩塌,梁木毁坏一样。比喻伟人死亡。

泰山其颓 旧时用于哀悼大家敬仰的人。

泰山压顶 比喻遭遇到极大的压力和打击。

泰山压卵 泰山压在蛋上。比喻力量相差极大,强大的一必然压倒弱小的一方。

稳如泰山 形容象泰山一样稳固,不可动摇。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蔽:遮。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

有眼不识泰山 虽有眼睛,却不认识泰山。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

重于泰山 比泰山还要重。形容意义重大。

安若泰山 形容极其平安稳固。同“安如泰山”。

保泰持盈 指保持安定兴盛的局面。

保盈持泰 指保持安定兴盛的局面。

笃定泰山 像泰山那样稳定。比喻有绝对把握,无须忧虑。

否极泰回 指坏运到了头好运就来了。同“否极泰来”。

否去泰来 指厄运过去,好运到来。

否往泰来 指厄运过去,好运到来。同“否去泰来”。

否终复泰 指厄运终结,好运转来。

否终则泰 指闭塞到极点,则转向通泰。

鸿毛泰岱 比喻轻重相差极大。同“鸿毛泰山”。

骄泰*泆 形容生活放纵奢侈,荒*无度。同“骄奢*逸”。

民安国泰 泰:平安,安定。国家太平,人民安乐。

去甚去泰 指做事不能太过分。

三阳交泰 常用以称颂岁首或寓意吉祥。同“三阳开泰”。

身名俱泰 名誉、地位都安稳。形容生活舒泰。

身名两泰 名誉、地位都安稳。形容生活舒泰。同“身名俱泰”。

神融气泰 精神融和气息通泰。

时亨运泰 旧时指命运亨通。

死重泰山 比喻死得光荣。

泰来否极 泰:周易卦名,是好卦。否:周易卦名,是坏卦。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转化到它的对立面。

泰山盘石 比喻安定稳固。

泰来否往 否、泰:《周易》中的两个卦名。否:卦不顺利;泰:卦顺利;极:尽头。逆境达到极点,就会向顺境转化。

泰山磐石 比喻安定稳固。

运开时泰 指时运吉利太平。

去的四个字成语

[原文]

1、将欲取天下而为(1)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2、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

3、夫物或行或随;或觑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2)。是以圣人去甚(3)、去奢、去泰。

[注释]

(1)为:有为。此处有“人为”的意思。指不按自然规律而按人的意志强力去做。

(2)或载或隳:载,安稳。隳,音huī,毁坏,危险。

(3)泰:骄纵,傲慢。

去的四字成语如下。

1.去伪存真:除掉虚***的,留下真实的。

2.去甚去泰:指做事不能太过分。

3.去故就新:除去旧的,留下新的。

4.去邪归正:指去掉邪恶,归于正道。

5.去危就安:离开危险,达到平安。

6.去天尺五:①指与宫廷相近。②极言地势之高。

7.去太去甚:适可而止,不可过分。同“去泰去甚”。

8.去食存信:比喻宁可失去粮食而饿死,也要坚持信义。

9.去就之分:比喻进取、取舍的分寸。亦作“去就之际”。

10.去故纳新:犹言去旧迎新。

11.去本趋末:指弃农经商。同“去本就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