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理与良心,天理良心的意思

tamoadmin 成语之最 2024-06-15 0
  1. 帮帮忙,写成语。
  2. 什么叫良心?
  3. "哪位同学能解释什么是良心
  4. 良心的意思良心的意思是什么
  5. 少儿民间故事:天理良心的故事
  6. 天理是什么意思
  7. 人人都说天地良心可是什么是良心呢

关于和善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蔼然可亲:蔼然:对人和善的样子。形容态度和气,使人愿意接近。

蔼然仁者:对人和善的有仁德的人。

天理与良心,天理良心的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断断休休:断断:专诚守一。专诚守一,快乐和善的样子。

和蔼近人:和蔼:和善。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和蔼可亲:和蔼:和善。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和气生财:指待人和善能招财进宝。

和容悦色:形容和善可亲。同“和颜悦色”。

和颜说色:形容和善可亲。同“和颜悦色”。

和颜悦色:颜:面容;悦:愉快;色:脸色。脸色和霭喜悦。形容和善可亲。

静言令色:静:安静;令:和善。指用花言巧语和媚态来迷惑他人

兰形棘心:兰:兰草;棘:荆棘。比喻外表和善,内心险恶。

脸软心慈:软:和软;慈:慈善。脸面和软,心地善良。形容人不仅外表和善,心地也很仁厚。

令仪令色:伭仪:和善美好的仪表;令色:和善的面容。美好的仪表,和悦的面容。

毛施淑姿:毛、施:毛嫱、西施;淑:温和善良。形容女子姿容美丽

绵里藏针:绵:丝棉。棉絮里面藏着针。形容柔中有刚。也比喻外貌和善,内心刻毒。

绵里针:绵:丝棉。棉絮里面藏着针。形容柔中有刚。也比喻外貌和善,内心刻毒。

亲亲切切:形容人态度亲爱和善。

软裘快马:轻暖的毛皮衣服和善跑的马,喻生活豪奢。

淑性茂质:淑:和善;茂:美好。形容性情和善,品质美好。

天理良心:天理:天性。指人的天性和善心。多用于发誓,表示凭天性和善心行事。

心慈面软:软:柔和、温和。形容为人和善。

心慈面善:形容为人和善。

与人无忤:忤:抵触。没有和人相抵触的时候。指与人相处和善。

嘴甜心苦:说话和善,居心不良。

帮帮忙,写成语。

和善既是待人的一种形象描绘,更是人的内在品行的体现。一起来看看形容态度和善的成语,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形容态度和善的成语1

赤子之心:赤子:初生的婴儿。比喻人心地纯洁善良

***仁***义:伪装仁慈善良或虚***的仁义道德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来的人不是善良的,善良的就不会来,须提高警惕

兰质薰心:比喻女子淑美善良的气质

安良除暴:安抚善良的人,铲除的人。

除暴安良:铲除,安抚善良的人民。

慈眉善目:形容人的容貌一副善良的样子。

存心养性:保存赤子之心,修养善良之性。旧时儒家宣扬的修养方法

***人***义:伪装仁慈善良。

浑金璞玉:比喻天然美质,未加修饰。多用来形容人的品质淳朴善良。

欺善怕恶:欺侮善良者,惧怕凶恶者。

菩萨低眉:象菩萨那样低眉看人。形容人的'面貌慈祥善良。

璞玉浑金:比喻天然美质,未加修饰。多用来形容人的品质淳朴善良。

淑质英才:淑:善良;英:非凡。善良的品质,非凡的才能。

温良恭俭让: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笑面虎:比喻外表善良,心地凶狠的人。

进善惩奸:进用善良,惩治奸恶。

兰质熏心:比喻女子淑美善良的气质。

善眉善眼:形容容貌善良。

淑人君子:淑:温和善良。君子:古代指地位高,品格高尚的人。指贤惠善良,正直公正、品格高尚的人。

天理良心:天理:自然之理,上天主持的公理。良心:旧指人类纯真善良之心。指人的天性善心。

徙善远罪:趋向善良,远离罪恶。

元元之民:众百姓;善良的百姓。

慈眉善眼:〖解释〗形容人的容貌一副善良的样子。同“慈眉善目”。

形容态度和善的成语2

蔼然可亲:蔼然:对人和善的样子。形容态度和气,使人愿意接近。

蔼然仁者:对人和善的有仁德的人。

断断休休:断断:专诚守一。专诚守一,快乐和善的样子。

和蔼近人:和蔼:和善。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和蔼可亲:和蔼:和善。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和气生财:指待人和善能招财进宝。

和容悦色:形容和善可亲。同“和颜悦色”。

和颜说色:形容和善可亲。同“和颜悦色”。

和颜悦色:颜:面容;悦:愉快;色:脸色。脸色和霭喜悦。形容和善可亲。

静言令色:静:安静;令:和善。指用花言巧语和媚态来迷惑他人。

兰形棘心:兰:兰草;棘:荆棘。比喻外表和善,内心险恶。

脸软心慈:软:和软;慈:慈善。脸面和软,心地善良。形容人不仅外表和善,心地也很仁厚。

令仪令色:伭仪:和善美好的仪表;令色:和善的面容。美好的仪表,和悦的面容。

毛施淑姿:毛、施:毛嫱、西施;淑:温和善良。形容女子姿容美丽。

绵里藏针:绵:丝棉。棉絮里面藏着针。形容柔中有刚。也比喻外貌和善,内心刻毒。

绵里针:绵:丝棉。棉絮里面藏着针。形容柔中有刚。也比喻外貌和善,内心刻毒。

亲亲切切:形容人态度亲爱和善。

软裘快马:轻暖的毛皮衣服和善跑的马,喻生活豪奢。

淑性茂质:淑:和善;茂:美好。形容性情和善,品质美好。

天理良心:天理:天性。指人的天性和善心。多用于发誓,表示凭天性和善心行事。

心慈面软:软:柔和、温和。形容为人和善。

心慈面善:形容为人和善。

与人无忤:忤:抵触。没有和人相抵触的时候。指与人相处和善。

嘴甜心苦:说话和善,居心不良。

什么叫良心?

# 安心定志 指安下心来。

# 安心乐业 指心绪安定,生活愉快。

# 安心乐意 原指心情安宁,情绪愉快。后多指内心情愿,十分愉快。

# 安心落意 放心,无忧虑。

# 暗室亏心 在暗中做见不得人的亏心事。

# 暗室欺心 在黑暗的屋子里昧着良心做坏事。指偷偷地做坏事。

# 暗室私心 指在暗中做见不得人的亏心事。同“暗室亏心”。

# 熬心费力 耗费心神和气力。

# 白藋同心 犹言心如野草。形容不羡荣华的品节。

# 白发丹心 丹心:赤诚之心。形容年迈苍老,仍然怀有一颗赤诚之心。

# 白首之心 老年时的壮志。

# 白水鉴心 白水:清水;鉴:照。清澈的水能照见人的心。形容人心像明净的水一样纯洁。

# 百计千心 指想尽或用尽一切办法。

# 百虑攒心 各种思虑一齐聚集在心头。

# 包藏祸心 包藏:隐藏,包含;祸心:害人之心。心里怀着害人的恶意。

# 包藏奸心 犹言包藏祸心。

# 毕力同心 犹言齐心协力。

# 碧血丹心 满腔正义的热血,一颗赤诚的红心。形容十分忠诚坚定。

# 避迹违心 指违背本意而隐匿。

# 变心易虑 改变思想;改变打算。

# 别出心裁 别:另外;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另有一种构思或设计。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

# 别具匠心 匠心:巧妙的心思。指在技巧和艺术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 别具心肠 指另有打算和企图。

# 别有心肠 指另有打算和企图。犹别有肺肠。

# 别有心肝 指另有打算和企图。犹别有肺肠。

# 别有用心 用心:居心,打算。心中另有算计。指言论或行动另有不可告人的企图。

# 冰心一片 冰心:清洁的心。形容性情淡泊,不求名利。

# 不臣之心 不臣:不守臣子的本分,封建社会中不忠君。意指不忠君的思想。后也指犯上作乱的野心。

# 不到黄河心不死 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也比喻不到实在无路可走的的境地不肯死心。

# 不得人心 心:心愿,愿望。得不到群众的支持拥护;得不到众人的好评。

# 财迷心窍 指由于一心爱财而心中糊涂。

# 裁心镂舌 形容用尽心思,费尽口舌。

# 恻怛之心 形容对人寄予同情。同“恻隐之心”。

# 恻隐之心 恻隐: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形容对人寄予同情。

# 茶饭无心 没有心怀喝茶吃饭。形容心情苦闷。

# 豺狐之心 指有豺狼和狐狸那样的凶残、狡猾的心肠。

# 豺狼野心 比喻坏人的狠毒用心。

# 臣心如水 心地洁净如水。比喻为官清廉。

# 沉心静气 犹言心平气和。

# 称心快意 遇事如意,心情舒畅。称心:恰合心愿。快意:心情爽快舒适。

# 称心满意 称心如意。

# 称心如意 形容心满意足,事情的发展完全符合心意。

# 趁心如意 称心如意。指符合心意,满足愿望。趁,通“称”。

# 趁心像意 犹言称心如意。指完全合乎心意。趁:满足,遂。趁,通“称”。

# 成算在心 心中早已经算计好了如何应付的办法。

# 诚心诚意 形容十分真挚诚恳。

# 诚心实意 形容十分真挚诚恳。

# 诚心正意 诚:真诚。心意真诚恳切。形容对人十分真挚诚恳。亦作“诚心诚意”。

# 逞心如意 犹言称心如意。

# 痴心妄想 痴心:沉迷于某人或某事的心思;妄想:荒诞的打算。一心想着不可能实现的事。也指愚蠢荒唐的想法。

# 齿少心锐 指年轻气盛,锐意进取。

# 赤胆忠心 赤:比喻真纯。形容十分忠诚。

# 赤心报国 赤:火红色,比喻真纯;赤心:忠心;报国:为国家效劳。旧指为帝王尽忠效劳。现亦形容赤胆忠心,为国效力。

# 赤心相待 赤心:真诚的心。真心诚意对待别人。

# 赤子之心 赤子:初生的婴儿。比喻人心地纯洁善良。

# 出以公心 指考虑事情以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出发点。

# 处心积虑 处心:存心;积虑:经过长时间的老虎。形容蓄谋已久。

# 怵目惊心 看见某种严重情况,心里感到震惊。

# 触景伤心 被眼前的景物所触动而引起伤感。

# 触目崩心 看到某种情况而心中极度悲伤。

# 触目经心 见到而萦烦于心。

# 触目惊心 看见某种严重情况,心里感到震惊。

# 触目儆心 看到某种情况而引为儆戒。

# 触目警心 看到某种情况,心中引起警觉。

# 触目伤心 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伤悲。

# 触目恸心 恸:极悲哀;大哭。看到眼前景物而引起内心悲伤。

# 船到江心补漏迟 船到江心才补漏洞。比喻补救不及时,对事情毫无帮助。

# 戳心灌髓 刺心并深入骨髓。形容刻毒得使人难以忍受

# 刺心刻骨 ①犹刻骨铭心。指感念至深。②亦作“刺心切骨”。内心极其悲愤。

# 刺心裂肝 指悲痛至极。

# 刺心切骨 指内心极其悲愤。

# 从心所欲 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

# 粗心大意 粗:粗蔬。指做事马虎,不细心。

# 粗心浮气 浮:浮躁。形容人不细心,不沉着。

# 促膝谈心 促:靠近;促膝:膝碰膝,坐得很近。形容亲密地谈心里话。

# 摧心剖肝 摧:折。剖:划开。心肝断裂剖开。比喻极度悲伤和痛苦。

# 存心不良 存心:怀着某种心思或打算。指存着坏心眼。

# 存心积虑 指长期、一贯的思想、想法。

# 存心养性 保存赤子之心,修养善良之性。旧时儒家宣扬的修养方法。

# 寸心千古 千古:时间久远。寸心具有千古识力。

# 措心积虑 犹言处心积虑。指长久考虑在心。

# 大得人心 人心:即民心。指受百姓热烈拥护。

# 大快人心 快:痛快。指坏人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

# 丹心碧血 丹心:红心、忠心。碧血:血化为碧玉。碧:青绿色的宝石,表示血的珍贵。赤诚的忠心,宝贵的鲜血。用以赞扬为国捐躯的重大牺牲。

# 丹心如故 丹心:忠心。仍如已往一样忠心耿耿

# 胆颤心惊 颤:发抖。形容非常害怕。

# 胆大心粗 做事胆子在,但心粗。考虑不周全。

# 胆大心细 形容办事果断,考虑周密。

# 胆大心小 形容办事果断,考虑周密。

# 胆大心雄 形容胆子大,有雄心,做事无所畏惧。

# 胆破心寒 形容由于恐惧而伏帖的样子。

# 胆战心寒 战:发抖。形容害怕之极。

# 胆战心慌 形容十分害怕。

# 胆战心惊 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 胆战心摇 形容十分害怕。

# 胆壮心雄 形容胆子大,有雄心,做事无所畏惧。

# 当面输心背面笑 比喻当面显得十分亲热,背后却在捣鬼。

# 悼心疾首 心里伤感,头部疼痛。形容悲痛到了极点。

# 悼心失图 悼:悲伤;图:谋划。因悲痛而失去了主张。

# 不赞一词 一句话也不说。

# 交口称赞 交:一齐,同时。异口同声地称赞。

# 交口赞誉 交:一齐,同时。异口同声地称赞。

# 一辞莫赞 赞:赞美。没有一句妥贴的赞美话能表达。形容诗文写得极好。

# 赞不绝口 不住口地称赞。

# 赞口不绝 不住口地称赞。

# 赞声不绝 连续不断地称赞。形容对人或事物非常赞赏。

# 赞叹不已 已:止,完。连声赞赏不止。

# 啧啧称赞 啧啧:咂嘴声,表示赞叹。啧啧连声地表示羡慕。

# 众***赞 众人交相赞美。

* 表壮不如理壮 外表好看,不如里面结实。比喻妻子能够治家,就是丈夫的好帮手。

* 秉公办理 秉:掌握,主持。公:公法。根据公道办事。

* 擘肌分理 擘:分开;理:肌肤的纹理。比喻分析事理十分细致。

* 不近道理 不近人情,不讲道理。

* 不可理喻 喻:开导,晓喻。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

* 残民害理 残害百姓,违背天理。形容统治者所作所为的残忍不义。

* 惨无人理 犹言惨无人道。指残酷狠毒到极点,如野兽一样。

* 词不逮理 词:言语,词句。逮:到;及。指说话、写文章时所用的词句不能充分、确切表达出思想感情。

* 词穷理极 穷:完,尽;极:终,到头。把话说完,把理讲透。

* 词穷理尽 指再也找不到理由,无话可说。

* 词穷理绝 指再也找不到理由,无话可说。同“词穷理尽”。

* 词穷理屈 指理由亏屈,无话可说。

* 词正理直 言词严正,理由充足。

* 辞巧理拙 文辞虽然浮华,但不能阐明道理。

* 辞穷理屈 理由站不住脚,被驳得无话可说。

* 待理不理 要理不理。形容对人态度冷淡

* 当家理纪 指管理家务。

* 调理阴阳 犹言调和阴阳。

* 洞彻事理 洞彻:透彻,深远;理:道理,规律。深入透彻了解事物规律。

* 断无此理 断:绝对,一定。绝对没有这样的道理。

* 分条析理 形容言谈有条有理,深刻精辟。

* 格物穷理 穷究事物的道理。

* 公道合理 指处理事情公正符合情理。同“公平合理”。

* 公平合理 指处理事情公正符合情理。

*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比喻双方争执,各说自己有理。

* 合情合理 符合情理。

* 横蛮无理 态度粗暴,不讲道理。

* 衡情酌理 估量情况,斟酌道理。

* 肌劈理解 比喻立论精辟,析义翔实。

* 即事穷理 指根据事实深究它的道理。

* 即物穷理 程朱理学的主要范畴之一。指“理”在物先,事事物物皆是“理”的表现,要依据具体事物穷究其“理”。

* 据理力争 依据道理,竭力维护自己方面的权益、观点等。

* 揆理度情 揆:揣测;理:事理;度:估计,猜度;情:常情。从情理上揣度。

* 揆理度势 衡量道理,揣度情势。

* 揆情度理 揆:估量揣测;度:猜想。按照情和理估量,推测。

* 理不胜辞 道理不能胜过文辞。指由于不善于推理立论,尽管文辞丰富多彩,道理并不充分。

* 理不忘乱 国家得以平安治理的时候,不能忘记混乱的日子。

* 理屈词穷 屈:短,亏;穷:尽。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

* 理所必然 指按道理必定如此。

* 理所不容 道理所不能允许。

* 理所当然 当然:应当如此。按道理应当这样。

* 理冤摘伏 伸雪冤屈,揭发奸慝。

* 理正词直 道理正当,言词朴直。

* 理之当然 理所当然,理应如此。

* 理直气壮 理直:理由正确、充分;气壮:气势旺盛。理由充分,说话气势就壮。

* 连理分枝 比喻夫妻分离。

* 连理之木 不同根的树木而枝干连生在一起。古时认为是吉祥的征兆。

* 聆音察理 听到声音就能明察事理。指善于分析。

* 蛮不讲理 态度粗暴,不讲道理。

* 蛮横无理 态度粗暴,不讲道理。

* 慢条斯理 原指说话做事有条有理,不慌不忙。现也形容说话做事慢腾腾,不不慌不忙。

* 漫条斯理 慢条斯理,形容动作缓慢,不慌不忙。

* 靡颜腻理 靡:美丽;颜:面容;腻:细腻;理:肌理。形容容貌美丽,皮肤细腻柔滑。

* 蔑伦悖理 指违背道德和***。

* 名正理顺 指名义正当,合乎道理。

* 逆天违理 指违背天道常理。亦作“逆理违天”。

* 岂有此理 哪有这个道理。指别人的言行或某一事物极其荒谬。

* 岂有是理 哪有这个道理。指别人的言行或某一事物极其荒谬。同“岂有此理”。

* 气壮理直 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 强词夺理 强词:强辩;夺:争。指无理强辩,明明没理硬说有理。

* 切理会心 犹切理厌心。指切合事理而令人心满意足。

* 切理厌心 指切合事理而令人心满意足。

* 切理餍心 指切合事理而令人心满意足。同“切理厌心”。

* 情理难容 容:容忍,宽恕。指无论在人情与事理两方面都难以容忍。

* 情恕理遣 恕:原谅;遣:排遣。以情相恕,以理排遣。指待人接物宽厚和平,遇事不加计较。

* 穷理尽性 原指彻底推究事物的道理,透彻了解人类的天性。后泛指穷究事理。

*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指合情合理的事,大家想法都会相同。

* 忍心害理 忍:残忍。心地残忍,丧尽天良。

* 日理万机 理:处理,办理;万机:种种事务。形容政务繁忙,工作辛苦。

* 入理切情 指合乎道理,切合实情。

* 入情入理 入:合乎。合乎常情和道理。

* 丧天害理 做事凶狠残忍,全无道德。

* 伤天害理 伤、害:损害;天:天道;理:***。形容做事凶恶残忍,丧尽天良。

* 伸冤理枉 指洗雪冤枉。

* 深情底理 事情的内里真情与根由。

*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事情是必然要发生的,道理本来就该这样。指某些事情无论怎样防止,还是要出现,这是按照事物固有的规律发生发展的,是无法改变的。

* 束杖理民 指治理百姓不滥用刑罚。形容为官宽仁爱民。束杖,收起刑具。

* 天理不容 天理:天道;容:容忍、宽容。旧指做事残忍,灭绝人性,为天理所不容。

* 天理良心 天理:自然之理,上天主持的公理。良心:旧指人类纯真善良之心。指人的天性善心。

* 天理难容 旧指做事残忍,灭绝人性,为天理所不容。

* 天理人情 天然的道理和人的常情。

* 天理昭彰 昭彰:明显。旧称天能主持公道,善恶报应分明。

* 天理昭昭 昭昭:明显。旧称天能主持公道,善恶报应分明。

* 通情达理 指说话、做事很讲道理。

* 通权达理 通晓权宜与事理。

* 通文达理 指有学问懂道理。

* 吞言咽理 指不敢声张和申辩。

* 违天悖理 做事残忍,违背天道***。同“违天逆理”。

* 违天害理 做事残忍,违背天道***。同“违天逆理”。

* 违天逆理 做事残忍,违背天道***。

* 文理不通 指文章在词句和内容方面都行不通。

* 文理俱惬 文、理:指文辞表达和思想内容;惬:满足、满意。文章的形式和内容都令人满意。

* 无理取闹 毫无理由地跟人吵闹。指故意捣乱。

* 详情度理 审察情由,推测事理。

* 燮理阴阳 燮:调和;理:治理。指大臣辅佐天子治理国事。

* 心安理得 得:适合。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

* 言之成理 之:代词,指所说的话。话说得有一定道理。

* 言之有理 说的话有道理。

* 怡情理性 指陶冶性情。

* 以理服人 用道理来说服人。

揭竿而起 相传燧人氏用人工方法生火

草木皆兵 西周时大量的奴隶被集中在贵族的田地里劳动

朝秦暮楚 刘邦入咸阳,收买人心

钻木取火 春秋时楚庄王数次挥师北上,打败晋国

闻鸡起舞 战国七雄为了各自利益时而“合纵”时而“连横”

约法三章 陈胜、吴广起义

千藕其耘 刘邦兵败垓下

四面楚歌 淝水之战

破釜沉舟 祖逖立志北伐

问鼎中原 项羽与秦军巨鹿之战

"哪位同学能解释什么是良心

一、良心概念“良心”(conscience)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孟子》中将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称之为良心,主张人应当注意找回被流放的良心[4]。朱熹则将良心视为宰制人心的“道心”。王阳明将良心看作澄澄朗朗的“本心”。英文中的“conscience”来源于拉丁文的“conscire”,意即“知道”。以后知行合一,就有了按良心办事的意思。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中,良心就是“超我”制约“自我”的人格命令的一部分。道德意义上的良心是一种道德心理现象,是指主体对自身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的一种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以及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对于道德自我、道德活动进行评价与调控的心理机制。要对良心范畴有正确理解,需要对良心的成分、性质等等有正确的认识。(一)良心的结构从心理结构上说,良心有三种主要的构成成份,即认知、情感、意向。1.良心的认知成份2. 良心的情感成份良心还表现为一种情感的体验。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良心主要是一种情感体验。我们知道,良心的自我评价和调控之所以有效,在作用方式上讲,就是它凭借的主要是情感武器。当主体选择一种合乎良心的行为时,主体获得一种欣慰、自豪和愉快的积极的心理愉悦感受;相反,当他的行动违背自己的良心时,则会产生一种不安、自责、愧疚的消极的情感体验。同理,当主体遇到一种合乎人性和道德的事情时,他会发自内心地予以赞许、敬佩和羡慕等;相反则会产生鄙夷、轻蔑和厌恶的情感。积极和消极的情感体验是良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良心的情感作用机制的作用,良心才能成为道德秩序的保证。3. 良心的意志成份意向是良心的认知和情感的自然延伸。有了一定的道德责任的认知和情感,就必然会对行为起心理的动机引导作用,更进一步,还会产生一定要如此的意志力。许多人正是凭借着这种所谓的“天理良心”的体认克服艰难险阻去努力践行道德的。不过,良心结构中的“意”,首先是“意向”的“意”,其次才是“意志” 的“意”。这是因为许多情况下良心只表现意向而不表现为意志,或者只有意向而没有意志的参与。而且,良心所具有的意志成分具有较大的自由特性,与那些由纯粹外力产生的强制性的意志力有明显的感受上的差异。(二)良心的特质良心具有内隐、神圣和基本的性质。1.良心的内隐性内隐性或先验性可以理解为良心的一种特性。内隐性是说良心是深藏于人心之中的,虽然平常并不外显,但涉及道德行为,尤其是涉及利益与义务冲突的行为时,良心就会内在地发生作用。古罗马的西塞罗说:“对于道德实践来说,最好的观众就是人们自己的良心”[6]。而斯多葛派的观点则是,良心是“人内的神”,“圣神居在你的心中,他是我们做坏事的监督人,好事的防卫者”[7]。由于良心是内隐的东西,所以人们往往认为,它的产生具有某种意义上的与生俱来的先验性。卢梭说:“在我们的灵魂深处生来就有一种正义和道德的原则,尽管我们有自己的准则,但我们在判断我们和他人的行为是好还是坏的时候,都要以这个原则为依据。我把这个原则称之为良心。”[8]所以,黑格尔认为良心是一种先验理性。孟子也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9]。程颢则干脆说:“良知良能皆无所由,乃出于天,不系于人”[10]。中国古代一直有“天良”之说。我个人的理解是:天良之“天”,一是合乎天理,二是先天得来的意思。正是因为良心对于个体而言具有这种内隐和先验的性质(对于个体是先验的良心,对于人类社会的整体实践来说当然是后天的),所以良心的作用方式就往往是潜在和内在、自然的,自律性较高。良心的内隐性也使道德个体往往有被遮蔽的可能,孟子之所以要求“求其放心”,奥古斯丁、卢梭等历史伟人之所以要写《忏悔录》,都是要拂拭遮蔽美好人性的尘垢,袒露和维护人之为人的良心。2.良心的神圣性神圣性的含义在此是指良心可以带来主体的神圣体验的意思。一些***学家曾经拒绝对良心的历史和心理学等科学的解释,认为这一解释的危险在于剥夺了良心的神圣性[11]。实际上神圣体验的真实源泉是主体在道德关系和道德生活中所获得的自由感和意义感。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人性“伟大”的感受。对于某些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良心的召唤就是神的启示,按良心办事,当然也就是践行天命。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按良心做事实际上就意味着主体摆脱外在的强制,获得某种心安理得的自由、欣慰和做人的尊严与荣耀感。当然,一旦道德主体违背良心,也就会产生有背天地良心的感觉,就会有心虚、自卑和自责等与神圣感相反的体会。所以王阳明说“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虽盗贼亦自知不当为盗,唤他作贼,他还忸怩”[12]。良心的神圣性来自于道德主体所拥有的人生信念和人格理想。包尔生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关于人格的“完善形象”。“这些形象占据了个人的意识,塑造了他的性格和意志。他按照理想衡量自己的行为,当他没有达到它时感到痛苦,他接近它时则感到快乐。”[13]3.良心的基本性良心是主体对于责任和义务的自觉意识和情感。但并不是所有的义务和责任都会成为良心所观照的范围。良心往往是那些最基本和最起码的义务或责任的反映。正是因为是最基本和最起码的道德责任的反映,所以当人违背这一基本义务、准则时主体才会受到严重的自责。超出最基本的要求的义务当然也是道德的应然。不过这往往表现为一种英雄或崇高的行为。大多数人并不认为是良心要求的范围。当然,不同的主体对自己的良心界定是不一样的。虽然大多数的人所谓的良心并不要求人做道德上要求很高的英雄行为,但那些人格修养达到一定境界,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其良心所自觉的义务范围也可以达到较高的水平。由此可知,良心是有层次或境界上的不同的。良心的基本性质并不妨碍较高的道德追求。二、良心的形成。良心的形成大体上可以从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去观照。这就至少涉及习俗和信仰两个问题。

良心的意思良心的意思是什么

良心就是被现实社会普遍认可并被自己所认同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良心是道德情感的基本形式,是个人自律的突出体现。

词目:良心 拼音:líang xīn 良心就是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别人

基本解释

1. [conscience]∶个人内心的是非感;对自己行为、意图或性格的好坏的认识;同时具有一种做好人好事的责任感,常被认为能引起对于做坏事的内疚和悔恨 2. [synderesis]∶对道德行为主要原则的先天知识

详细解释

1. 本谓天然的善良心性。 《孟子·告子上》:“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於木也。” 朱熹 集注:“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谓仁义之心也。” 2. 多指内心对是非、善恶的正确认识。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考史》:“ 仆固怀恩 叛 唐 , 李日月 为 朱泚 将,而其母皆知逆顺之理,良心不可泯也。”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霍筠》:“彼岂有真才实学,能起死回生耶?徒以人命为孤注耳,良心安在!” 巴金 《灭亡》四九:“但是她一旦离开了他,特别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便感觉到剧烈的良心上的痛悔。” 3. 好心。

1. [conscience]∶个人内心的是非感;对自己行为、意图或性格的好坏的认识;同时具有一种做好人好事的责任感,常被认为能引起对于做坏事的内疚和悔恨 2. [synderesis]∶对道德行为主要原则的先天知识

良心概念

良心(consicience)就字面而言,“良心”在一些西方文字中最早与“意识”、“认识”相关,属于道德哲学的研究范畴。英、法中的“良心”有共同的词形(conscience)。从英文看(conscience)。,源于拉丁文conscire,本意是“知道”,此此衍生出“con-scientia”(知识、意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conscience成了“内心、意识”的代名词。在赋予道德意义之后,conscience又被古人用来专指“按良心办事”。人们对自己行为的是非、善恶和应负的道德责任的一种稳定的自觉意识。 。作为人心中的最内在法则,它不仅给人以内在的权威和标准来裁决自身的对错,从而阻止人去有意做恶或劝导人积极为善,而且促使人对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进一步深刻反省、从而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或悔过要求。良心的自我发现有两个结果:要么从自己既有的作为中获得精神的快慰,要么对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悔恨交加,以致觉得自己的一切都逃不过良心眼睛。世上之所以有道德生活,最终要归因于良心:做好事不求别人的赞赏而只求无愧于心是道德生活的最高境界;做错事能扪心自问并深感内疚则是塑造有德之人的第一步;做坏事竟心安理得而不觉得受良心的谴责,则属于只有靠严厉的惩处才能纠偏的行为。毫不夸张地说,良心乃是道德秩序的保证。良心,并且只有良心,才能救道德于堕落。 在中国,良心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告子上》,意为仁义之心,包含恻隐、羞耻、恭敬等情感。良心是一定的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的反映,是人们的各种道德情感、情绪在自我意识中的统一,是人们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的义务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良心是历史的、具体的、社会的范畴,是一定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反映,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是与生俱来的,因而也没有所谓抽象的良心。良心对于人们的行为具有判断、指导和监督的作用。 题记] “对于道德实践来说,最好的观众就是人们自己的良心。” ——西塞罗,《论辩集》。 良心是与公正、仁慈和义务等概念有密切关系的范畴。首先,良心与公正、仁慈有密切的联系。良心以公正与仁慈为基本准则,又对公正与仁慈原则的落实有支持作用。良心就是要使人爱其所爱,恨其所恨,具有是非感与正义感,具有“恻隐之心”。良心可以视为公正、仁慈原则等等的内化。良心不仅包容正义感,也含有仁慈的驱动存在。其次,良心与义务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良心是对道德义务的内心体认。所以义务是主体良心体认的对象而非良心本身。良心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质。但一旦义务转化为良心,则义务对人的要求就可望得到真正的落实。这是因为,良心具有主体自由的特质,而义务则具有相对强制的特征。 弗里德里希·包尔生说:“履行善就意味着履行义务,而我们的义务看来并不符合自然的意志,因此在义务和爱好之间就有一种冲突。在行动之前,义务的情感反对爱好;它作为阻止物而活动;在行动之后,如果爱好在行动中胜过了义务的情感,义务就做出谴责:说好以为善的事情是坏的。对于我们本性中这种反对爱好和在责任和义务的情感中表现自己的东西,我们称之为良心。”[1] 包尔生还指出过:“确实没有人会相信:一个民族,倘若它完全缺乏我们称之为风俗和良心的东西,缺乏个人在其中通过审慎和畏惧控制自己行为的东西,能够支持哪怕一天以上”[2]。苏霍姆林斯基则说:“压抑自己良心的声音,这是很危险的事情。如果你养成一种对某件事情毫不在乎的习惯,那你很快就会对任何事情也都满不在乎”[3]。所以,良心无论对社会的健康发展还是对个体的道德生活都有极大的意义。教师的职业良心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动力和调节机制所在。教育良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范畴。

良心概念

“良心”(conscience)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孟子》中将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称之为良心,主张人应当注意找回被流放的良心[4]。朱熹则将良心视为宰制人心的“道心”。王阳明将良心看作澄澄朗朗的“本心”。英文中的“conscience”来源于拉丁文的“conscire”,意即“知道”。以后知行合一,就有了按良心办事的意思。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中,良心就是“超我”制约“自我”的人格命令的一部分。 道德意义上的良心是一种道德心理现象,是指主体对自身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的一种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以及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对于道德自我、道德活动进行评价与调控的心理机制。要对良心范畴有正确理解,需要对良心的成分、性质等等有正确的认识。

良心的结构

从心理结构上说,良心有三种主要的构成成份,即认知、情感、意向。 1.良心的认知成份 良心首先是一种对于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的认知。一个“有良心”的人,实际上就是一个对自己应当做什么和不应当做什么有理性和明确的自我觉悟的人。马克思说:“理性把我们的良心牢附在它的身上”[5]。良心也只有凭借对道德责任和义务的内化的认知,才能对人的行为作出评价和调控。 2. 良心的情感成份 良心还表现为一种情感的体验。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良心主要是一种情感体验。我们知道,良心的自我评价和调控之所以有效,在作用方式上讲,就是它凭借的主要是情感武器。当主体选择一种合乎良心的行为时,主体获得一种欣慰、自豪和愉快的积极的心理愉悦感受;相反,当他的行动违背自己的良心时,则会产生一种不安、自责、愧疚的消极的情感体验。同理,当主体遇到一种合乎人性和道德的事情时,他会发自内心地予以赞许、敬佩和羡慕等;相反则会产生鄙夷、轻蔑和厌恶的情感。积极和消极的情感体验是良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良心的情感作用机制的作用,良心才能成为道德秩序的保证。 3. 良心的意志成份 意向是良心的认知和情感的自然延伸。有了一定的道德责任的认知和情感,就必然会对行为起心理的动机引导作用,更进一步,还会产生一定要如此的意志力。许多人正是凭借着这种所谓的“天理良心”的体认克服艰难险阻去努力践行道德的。不过,良心结构中的“意”,首先是“意向”的“意”,其次才是“意志” 的“意”。这是因为许多情况下良心只表现意向而不表现为意志,或者只有意向而没有意志的参与。而且,良心所具有的意志成分具有较大的自由特性,与那些由纯粹外力产生的强制性的意志力有明显的感受上的差异。

良心的特质

良心具有内隐、神圣和基本的性质。

良心的内隐性

内隐性或先验性可以理解为良心的一种特性。内隐性是说良心是深藏于人心之中的,虽然平常并不外显,但涉及道德行为,尤其是涉及利益与义务冲突的行为时,良心就会内在地发生作用。 古罗马的西塞罗说:“对于道德实践来说,最好的观众就是人们自己的良心”[6]。而斯多葛派的观点则是,良心是“人内的神”,“圣神居在你的心中,他是我们做坏事的监督人,好事的防卫者”[7]。 由于良心是内隐的东西,所以人们往往认为,它的产生具有某种意义上的与生俱来的先验性。卢梭说:“在我们的灵魂深处生来就有一种正义和道德的原则,尽管我们有自己的准则,但我们在判断我们和他人的行为是好还是坏的时候,都要以这个原则为依据。我把这个原则称之为良心。”[8]所以,黑格尔认为良心是一种先验理性。孟子也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9]。程颢则干脆说:“良知良能皆无所由,乃出于天,不系于人”[10]。中国古代一直有“天良”之说。我个人的理解是:天良之“天”,一是合乎天理,二是先天得来的意思。正是因为良心对于个体而言具有这种内隐和先验的性质(对于个体是先验的良心,对于人类社会的整体实践来说当然是后天的),所以良心的作用方式就往往是潜在和内在、自然的,自律性较高。 良心的内隐性也使道德个体往往有被遮蔽的可能,孟子之所以要求“求其放心”,奥古斯丁、卢梭等历史伟人之所以要写《忏悔录》,都是要拂拭遮蔽美好人性的尘垢,袒露和维护人之为人的良心。

良心的神圣性

神圣性的含义在此是指良心可以带来主体的神圣体验的意思。一些***学家曾经拒绝对良心的历史和心理学等科学的解释,认为这一解释的危险在于剥夺了良心的神圣性[11]。实际上神圣体验的真实源泉是主体在道德关系和道德生活中所获得的自由感和意义感。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人性“伟大”的感受。对于某些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良心的召唤就是神的启示,按良心办事,当然也就是践行天命。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按良心做事实际上就意味着主体摆脱外在的强制,获得某种心安理得的自由、欣慰和做人的尊严与荣耀感。当然,一旦道德主体违背良心,也就会产生有背天地良心的感觉,就会有心虚、自卑和自责等与神圣感相反的体会。所以王阳明说“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虽盗贼亦自知不当为盗,唤他作贼,他还忸怩”[12]。 良心的神圣性来自于道德主体所拥有的人生信念和人格理想。包尔生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关于人格的“完善形象”。“这些形象占据了个人的意识,塑造了他的性格和意志。他按照理想衡量自己的行为,当他没有达到它时感到痛苦,他接近它时则感到快乐。”[13]

良心的基本性

良心是主体对于责任和义务的自觉意识和情感。但并不是所有的义务和责任都会成为良心所观照的范围。良心往往是那些最基本和最起码的义务或责任的反映。正是因为是最基本和最起码的道德责任的反映,所以当人违背这一基本义务、准则时主体才会受到严重的自责。超出最基本的要求的义务当然也是道德的应然。不过这往往表现为一种英雄或崇高的行为。大多数人并不认为是良心要求的范围。当然,不同的主体对自己的良心界定是不一样的。虽然大多数的人所谓的良心并不要求人做道德上要求很高的英雄行为,但那些人格修养达到一定境界,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其良心所自觉的义务范围也可以达到较高的水平。由此可知,良心是有层次或境界上的不同的。良心的基本性质并不妨碍较高的道德追求。

良心的形成。

良心的形成大体上可以从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去观照。这就至少涉及习俗和信仰两个问题。

良心与习俗

(一) 良心与习俗——良心是一种“世袭智慧”。 达尔文曾在《人类的由来》中曾经描述过一个动物的故事:一只正抚养幼子的母犬看到主人准备去打猎时犹豫了一会,最后还是溜到自己的孩子那里去了。然后在主人回来时,它作出种种惭愧的表示,非常热情地去迎接他。达尔文认为,这是动物的本能和某种习惯性的气质之间的斗争。母犬的行为是一个获得性的习惯和天生的原始冲动之间冲突的结果。动物的这种获得性的习惯正是人的义务感、忏悔等等产生的源头。[14] 人的良心显然也是一种获得性的心理现象。包尔生认为,良心是从习俗中获得的,可以“把良心定义为对风俗的意识或风俗在个人意识中的存在。”[15]“无论谁想加入他的民族的理智生活,都必须说这一民族的语言和遵循这一民族的规则;无论谁想加入他的民族的道德生活,也必须遵守这一民族的风俗和听从他良心的指令。他必须这样做,因为这个民族的态度也就是他的良心……”[16]由父母、教师、社会生活圈、法律、宗教等等的权威使个人在习俗中长大,并根据社会的普遍意志调整、形成自己的个人意志——这就是所谓的良心。马克思则指出:“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17]。马克思等人实际上是更加全面地解释了良心的本源。因为,社会生活方式,包括生产方式显然又是是习俗的基础。 当然,由社会生活、习俗等等对个体良心的形成还有一个重要的角度,就是千百万年的社会生活对于整个人类道德心理形式的影响。作为一种获得性遗传,人类个体在心理上具有某些向善的性质。这种向善的性质是个体之所以能够在后天接受习俗影响的心理前提。所以我们前面所说的良心的先验性是在个体的角度而言的。如果从社会生活对人的历史和社会影响角度来说,良心显然是后天的、实践的产物。所以正如包尔生所言,良心是一种“世袭智慧”。[18]

良心与信仰——道德的核准机制

良心的形成,从本原上说,是道德习俗等等的产物。但是良心作为一种非常个体化的心理现象,决不仅仅是习俗向个体的简单转化。个体自身的主体状况也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心从根源上说是风俗或客观道德在个人意识中的表现,它本质上是作为一种对偏离常规的特殊意志冲动的阻止物而活动的。但是这并不是它的最后和最高的形式。它还执行一种更为积极的功能,反映完善生活的理想”[19]。良心一方面反映完善生活的理想,另一方面依靠这一理想核准自身。生活理想是道德义务和良心之所以能够给主体带来神圣性的内在源泉。“天良” ,“天良”。“ 天”对“良”有佐证和核准的作用。所以在良心的形成或修养过程中,信仰因素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当然,信仰等等的本原我们也必须到生活中去寻找,但那是另外一个维度的问题)。对终极价值的信仰即使良心能够形成,又使良心具有道德上的神圣性。良心可以理解为道德实践中道德核准机制不断作用的沉积物。

良心作用的彻底性

良心对行为的道德调节的作用的特性之一是它的彻底性。彻底性的第一个表现在作用的深度上。“对于道德实践来说,最好的观众就是人们自己的良心”。用中国传统的***语言来说,良心最易使人“慎独”。 《礼记·中庸》中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但如何作到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的慎独呢?良心的作用十分关键。《诗经·大雅·抑》中说:“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这是说看看你一个人独处屋中时,即使房门紧闭,你也仍然要提防 “屋漏”(屋漏在古代是指室内西北角北墙上的小窗,人在此处独处时没有别人监督,但古人认为上天会透过小窗监视,因此不能面对苍天起邪念)的。亦即,“天眼”是无时不在地注视着你的。实际上对每一个个体而言,这一“天眼”只能是天良或良心。 良心作用的特色之一是使人无处遁形。比较一下良心的这种内在和深入的制约与许多外在的制约手段(比如法制)和勉强的义务要求的区别,就不难看出,良心的作用是最有效的。 良心的作用的彻底性还表现在其作用的时间维度上,亦即,良心对人的调节表现在行动之前、行动之中和之后。在行为发生之前,良心的作用表现为对动机的发动、评判和监督。人的行动除了客观条件的制约之外,最主要的是条件是主体的动机。良心使主体产生必须做某事的动机,同时,良心还会产生对于动机的监督和评判,对于合乎道德的行为动机,良心予以肯定,对于违背道德准则的冲动,则产生抑制和否定的作用。在行动之中,良心作用的表现是针对行为的监督和调节。良心不断对个体的行动进行监察,对合乎道德标准的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予以支持、鼓励。相反,则予以制止、调整,对一些情感、行为上的偏私,良心则及时提醒,要求主体予以纠正。俗语中说的“良心的发现”,就是这个意思。在行为结束之后,良心仍然会起作用。对于履行了良心所首肯的道德义务的行为,良心使主体感到欣慰、满足和自豪;对没有能够按照道德法则行事或效果不佳的行为,良心让主体感到不安、惭愧、内疚甚至悔恨。所以良心是道德人格的重要构件,也是道德人格的忠实卫士。“没有良心”的人,肯定是道德人格上有严重疾病的人。

良心作用的方式

良心有直觉和理智两种作用方式。或者,我们也可以说,有两种良心:直觉和理智的良心。 良心的直觉作用是指良心可以以直觉、顿悟、预感等瞬间完成的方式起作用。当个体面临某种道德情境时,良心会以莫名其妙的不安或突如其来的使命感或荣誉感的方式使人迅速作出道德的抉择。良心的直觉作用来源于社会历史形成的人类的社会性心理遗传,以及道德活动的环境和经验给个体带来的知觉定势。但当道德问题发生时,个体可以以不***思索的方式完成道德判断与决定。良心的理智作用方式则是指经过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冲突,作出深思熟虑的理性的判断和抉择。良心的理智作用往往发生在道德要求与主体的欲求或偏好发生矛盾的时候。这时良心会“自己与自己打官司”,最终形成道德抉择,努力使主体按良心办事。 良心的直觉和理智的作用方式有很大的差异,最突出的一点是直觉作用更多地诉诸情感,而理智作用更多地诉诸理智。但是良心是道德责任的内化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因此心性修养对于两类良心或良心的作用方式的形成的作用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少儿民间故事:天理良心的故事

良心的词语解释是:良心liángxīn。(1)个人内心的是非感;对自己行为、意图或性格的好坏的认识;同时具有一种做好人好事的责任感,常被认为能引起对于做坏事的内疚和悔恨。(2)对道德行为主要原则的先天知识。

良心的词语解释是:良心liángxīn。(1)个人内心的是非感;对自己行为、意图或性格的好坏的认识;同时具有一种做好人好事的责任感,常被认为能引起对于做坏事的内疚和悔恨。(2)对道德行为主要原则的先天知识词性是:名词注音是:ㄌ一ㄤ_ㄒ一ㄣ结构是:良(上下结构)心(独体结构)拼音是:liángxīn。

良心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⒈本谓天然的善良心性。引《孟子·告子上》:“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於木也。”朱熹集注:“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谓仁义之心也。”⒉多指内心对是非、善恶的正确认识。引宋王应麟《困学纪闻·考史》:“_固怀恩叛唐,李日月为朱_将,而其母皆知逆顺之理,良心不可泯也。”清和邦额《夜谭随录·霍筠》:“彼岂有真才实学,能起死回生耶?徒以人命为孤注耳,良心安在!”巴金《灭亡》四九:“但是她一旦离开了他,特别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便感觉到剧烈的良心上的痛悔。”⒊好心。引《西游记》第五八回:“大圣本是良心,沙僧却有疑意。”

二、国语词典

人类天生本然的善心。词语翻译英语conscience德语Gewissen(S)_法语conscience

三、网络解释

良心(汉语词语)良心,儒家名词。就是被现实社会普遍认可并被自己所认同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良心是道德情感的基本形式,是个人自律的突出体现。古有《孟子·告子上》:“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於木也。”朱熹集注:“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谓仁义之心也。”

关于良心的近义词

本意良知本心天良

关于良心的诗词

《奉赠德新知府并呈明德通守时中判府良心长司》《良心颂》《杜预·晋武良心独未亡》

关于良心的诗句

夫岂无良心良心日月亏良心乃其纯

关于良心的单词

compunctionconscience

关于良心的成语

居心不良用心良苦存心不良

关于良心的词语

用心良苦天理良心居心不良良弓无改良工心苦良心发现良辰吉日天地良心良师益友良家子

关于良心的造句

1、他不是良心发现,而是被逼无奈。

2、人活一生一世,就要站得端行得正,昧良心的事不能做。

3、做事须有天理良心,你这样对他太没良心。

4、雨后的青山,想泪水洗过的良心一般,一尘不染。

5、也许随着年龄的增长,良心发现,他越来越感到对不起曾经被自己抛弃的妻子和女儿。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良心的详细信息

天理是什么意思

考 网为大家整理的《少儿民间故事:天理良心的故事》,供大家参考。

古时候,有兄弟俩,大哥叫天理,小弟叫良心。

 俗话说,出门靠朋友,在家靠兄弟。良心从小失去爸妈,跟哥哥长大。天理娶了老婆就两样了。这作嫂子的贪心,怕良心成家要分家俬,就在枕边出了个注意。天理一听,心里直发毛,可他怕老婆,还是一咬牙答应下来。真是“勿好伴给狗赶”!

 第二天一大早,天理带良心上山斫柴。兄弟俩来到了悬崖顶的小路上,天理不小心滑了一脚。良心急忙伸手去拉,不料被哥的重担头横中,脚下踩空,一跤跌下悬崖去了。

 悬崖底下是一片古老的森林。

 好人自有好报。良心命不当绝,身子飞到茂密的树枝上一弹,弹落在软绵绵的树叶堆里昏死过去……

 夜风吹醒了良心。他觉得冷,动动手脚,还好;听听动静,可怕;看看周围,阴森。鬼哭狼嚎中,良心一脚高一脚低地走着。也不知走了多少路,他终于看见一座破庙。走不动了,他到庙里想歇口气再走。还没坐下,就听得庙外有奇怪的声音,忙爬上天花板藏了起来。

 不一会儿,庙里进来三个妖精:老虎精、白狗精和猴头精.三个妖精称兄道弟,各自报告了吃人的经历后,开始讲故事。

 “有理无理,大的讲起。老虎兄你讲一个!”猴妖的声音。

 “无理有理,小的讲起。该你讲起!”虎妖不肯先讲。

 “不管理有理无,一想起有件事,我就只想哭!”狗妖叹了一口气。

 “谁敢欺负你?快讲!”虎妖发威。

 “真是胆大包天了,看我怎么收拾他!”猴妖啼叫。

 “唉!”白狗精叹道,“如果我们不是妖精就有福享不尽了!”

 接着,它讲了个故事。故事刚讲完,远处响起鸡叫声。三个妖精慌忙逃走。

 天花板上的良心,吓得连大气也不敢出,却死死地记住了狗妖的奇妙故事。等天大亮,庙外传来牛羊叫声,他才下来离开破庙,向目的地走去。

 过了一山又一山,过了一水有一水。山外有山,水外无水。良心来到了一处田地开裂、草木枯黄的干旱地。口渴找不到泉水,肚饿挖不着蕃薯。他正走得晕头转向的时候,迎面吹来一丝丝凉风,抬头看看,哈,终于到啦!

 三棵参天大枫树青枝绿叶。枫树下香火旺盛,跪满了求神降雨的人们。靠近路口的枫树身上贴着一张告示,有几个过路人在围看。良心想:跟那狗精讲的一样,我去试一试!于是,他紧走几步,向路人问清了告示的内容。

 原来,本地已有好几个月没下雨了,粮食将颗粒无收勿讲起,村里人的吃水也将断绝。一位好心的员外,特地帖出告示:有谁能使天降雨,或在附近找到水源的话,要金有金,要银有银,要人有人。金银是身外之财,有冇无所谓,可员外家有一位花容月貌的千金**啊!天光吃饱一天饱,老婆讨着一世爽!良心急了,得赶快找出水来才对!他高叫着:“我能找到水!我能找到水!”过去一把揭下告示.

 那员外听说揭告示的是个只有十八岁的后生乞丐,就叫家丁拿个麦饼打发走算了,可良心死也不肯走。他推开挡路的家丁,闯进大堂,面见员外,说自己不要金银不要人,只想找水源。这真是今古奇观第一回,以前那些揭告示的不是好吃就是好色,一开口就吃,吃饱喝足了就要先见**芳容,个个半斤八两差不多。员外仔细看看眼前的良心,头平额宽千仓满,两耳垂肩带官星,并非乞丐所能比!灵人勿用多祷告,响鼓勿用重棰摧。员外连忙吩付左右好好伺候良心。

 良心喝了茶,吃过索面饭,要求准备三张大锯,两担大箩,几把斧子锄头,十个后生。一切办齐后,他立刻领头来到三棵古枫前,指手划脚,令后生们锯倒古枫。员外却不同意,闻风赶来看热闹的村民也提出*。因为这三棵古枫是本村的风水树,砍了,村道会败落!不过,十个后生同意。他们高叫,说找不到水,全村人都将活不成,还什么风水不风水?有道理啊!村民们也就无话说了。良心叫人把自己捆上,说找不出水的话,自愿生祭风水树!想他一个外路人,过得了初一,逃不出十五,怕什么?村民们于是拉开员外,有的去解良心身上的绳子,有的七手八脚地帮着锯起风水树来。

第一棵枫树倒下了,树根底下挖出一块青石板,石板中央刻着一个金字。良心松了一口气。他不让打开,命挖第二个树桩。很快又露出一块同样的刻有银字的青石板。直到第三块带有水字的出现,良心才放心:白狗精讲的冇错!这时,有的村民已挈来水桶等着,催他快打开青石板。良心不急:白狗精说过,这最后一关非常要紧,闹不好,千年的道行只用一拂,金银会飞,水会干,将白白忙一场!他低声吩咐员外几句。员外收起笑脸,严肃地高声叫道:

 “乡亲们哪,我们今天碰上仙人啦!这青石板下面就是一口水井!我们村有救啦!不过呢,丑话说先落,另外两口井里不管有什么,任何人勿能不能乱动一根毫毛!听见了吗?”

 “听见啦!我们听您吩咐!”村民异口同声。

 “好,大家都跪下拜三拜……一拜良心!二拜祖先!三拜天地!好,下面听仙人指点!”

 在良心的指点下,"水"字青石板打开了。一股泉水喷涌而出。

 “哈,水!”

 “找到水啦!”

 泉水源源不断地流着,喝不完用不完,流进田地,流进溪滩,流向别的村庄。老人高兴,青年高兴,小孩高兴。

 几个后生高兴地撬开了另外两块青石板,一金一银,装了好几箩担。村人说,这金银是老天爷奖赏给找水人的,理应归良心所有。员外也当众宣布,良心要什么给什么。女人们口口声声都说良心是神仙下凡,和员外家的女儿是天生的一对。员外的女儿早听过丫鬟的多嘴多舌,她就等良心的诺言兑现了!

 良心呢?他没忘记自己事先许下的诺言,说这金银是祖先特意留给大家度饥荒用的,当场向众人分起金银来。员外的女儿得知此事,也跑下高楼作了他的帮手。员外没有责备女儿的出格行为,还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呢!

 不久,良心就和员外的女儿定亲了。

 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传到了天理的耳朵里。人比人气死人。天理忍不住向枕边吹了风,说自己怎么也不相信弟弟还活着。生落的性,钉落的秤。他老婆竟高兴得跳起来,打醒儿子,催着摸黑上路分金银去。

 一家三口,走了三天三夜的路,赶到员外家门口一看,哈,老天爷有眼,真的是小叔。良心也认出哥嫂侄子,忙请进去热情地招待了一天一夜。员外想安排天理一家永远住下去。偏偏做嫂子的不肯,说“出门一里学勿着自屋底”,在老家住惯啦,不给小叔他丈老添麻烦了。临别,良心给她三份金银,说“小生意抵得着长做工”,劝她回家开爿小店,可她只拿一份;员外父女送她许多财宝,她却说“吃别人的口软,掇别人的手短”,一件也不要。

 一回家,她念了句“亲眷甚好好不过临舍”,把儿子托付邻居后,马上拉着天理来到那悬崖顶上,眼睛一闭,双双跳下悬崖峭壁……

 活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找死呢?

 鸡勿代鸭愁!原来呀,天理老婆在一去一回的路途中,阵一个接一个地排稳当了。由丈夫负责探得良心因祸得福的秘密,然后一切听她的,保证让一家人过上比良心更爽的生活。所以,为探秘密厚着脸皮在员外家过夜;所以,探明秘密后就把口水往肚子里咽而拒收钱财!

 运道好勿用天光早!凑巧,夫妻俩和良心一样也没死。只是男的右手不能动,女的左腿动不了。两人千辛万苦终于爬上那破庙的天花板,专等妖精来讲故事,又冷又饿又怕。花眼猫能碰着死老鼠?天理怪起老婆来了,怪她“有福勿去享,冇福撞板障”,好端端的金银财宝不要,偏要冒生命危险来等妖精,要是妖精不讲故事呢?这缺胳膊断腿的今后怎么活啊!万一……

 “嘘——,来啦……老天爷保佑,老天……”

真的,那三个妖精又来聚会讲故事了。猴精又先开口:

 “有理冇理,大哥说起!”

 “好,我发现一座金山啦,就在不远的……”

 “慢!大哥,前次有人偷听,让那小子坐享清福,今晚可能也有人……哇哇哇,有生人气!”白狗叫。

 “在哪?”老虎吼。

 天花板在抖动,还有女人的声音:

 “不关我的事啊……你是良心的……它们找的是你……我不想死啊……呜——”

 “我上去看看!”妖猴一跳攀上天花板一看,“嘻嘻嘻,一对又白又嫩的胖男女……虎哥,有好吃的啦!”

 “啊——……啊——……”两声撕心裂肺的尖叫。

 俗话说,死狗逃不过滚汤。可怜的天理夫妻俩,活活地被猴子掰分成四腿,扔进老虎和白狗的血盆大口里……

 后来,良心和员外的女儿结婚,收养了天理的儿子,和和睦睦,生活过得比蜜还甜呢!

 ——如今,楠溪人见你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就笑你:“天理拜堂 !”碰上害人不留情的,

 便劝道:“良心用的!”其有可能是从这故事里来的。

***都说天地良心可是什么是良心呢

天理的意思是天地万物的规律和法则

1.出处

庄子·天运:“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南朝梁江淹著的《知己赋》:“谈天理之开基,辩人道之始终。”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大字寺园》:“其水其木,至今犹存,而曰堂曰亭者,无复彷佛矣!岂因於天理者可久,而成於人力者不可恃邪?”

南宋朱熹《答何叔京》之***:“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元·无名氏《朱砂担》第四折:“才见得冤冤相报,方信道天理难容。”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四:“自道神鬼莫测,岂知天理难容?”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八回:“婶娘怎么样待你?你这么没天理,没良心!”洪深《贫民惨剧》第三幕:“天理良心,做这种的事情!”《礼记·乐记》:“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孔颖达疏:“理,性也,是天之所生本性灭绝矣。”

晋葛洪《抱朴子·道意》:“诱于可诱而天理灭矣。”《宋史·道学传一·程颢》:“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无真儒,则贸贸焉莫知所之,人欲肆而天理灭矣。”《隋书·天文志上》:“魁中四星,为贵人之牢,曰天理也。”

2.规则

一般指由群众共同制定、公认或由代表人统一制定并通过的,由群体里的所有成员一起遵守的条例和章程。它存在三种形式:明规则、潜规则、元规则,无论何种规则只要违背善恶的道德必须严惩不贷以维护世间和谐。

明规则是有明文规定的规则,存在需要不断完善的局限性;潜规则是无明文规定的规则,约定俗成无局限性,可弥补明规则不足之处;元规则是一种以暴力竞争解决问题的规则,善恶参半,非道德之理的文明之道。

一、良心概念 “良心”(conscience)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孟子》中将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称之为良心,主张人应当注意找回被流放的良心[4]。朱熹则将良心视为宰制人心的“道心”。王阳明将良心看作澄澄朗朗的“本心”。英文中的“conscience”来源于拉丁文的“conscire”,意即“知道”。以后知行合一,就有了按良心办事的意思。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中,良心就是“超我”制约“自我”的人格命令的一部分。 道德意义上的良心是一种道德心理现象,是指主体对自身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的一种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以及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对于道德自我、道德活动进行评价与调控的心理机制。要对良心范畴有正确理解,需要对良心的成分、性质等等有正确的认识。 (一)良心的结构 从心理结构上说,良心有三种主要的构成成份,即认知、情感、意向。 1.良心的认知成份 良心首先是一种对于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的认知。一个“有良心”的人,实际上就是一个对自己应当做什么和不应当做什么有理性和明确的自我觉悟的人。马克思说:“理性把我们的良心牢附在它的身上”[5]。良心也只有凭借对道德责任和义务的内化的认知,才能对人的行为作出评价和调控。 2. 良心的情感成份 良心还表现为一种情感的体验。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良心主要是一种情感体验。我们知道,良心的自我评价和调控之所以有效,在作用方式上讲,就是它凭借的主要是情感武器。当主体选择一种合乎良心的行为时,主体获得一种欣慰、自豪和愉快的积极的心理愉悦感受;相反,当他的行动违背自己的良心时,则会产生一种不安、自责、愧疚的消极的情感体验。同理,当主体遇到一种合乎人性和道德的事情时,他会发自内心地予以赞许、敬佩和羡慕等;相反则会产生鄙夷、轻蔑和厌恶的情感。积极和消极的情感体验是良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良心的情感作用机制的作用,良心才能成为道德秩序的保证。 3. 良心的意志成份 意向是良心的认知和情感的自然延伸。有了一定的道德责任的认知和情感,就必然会对行为起心理的动机引导作用,更进一步,还会产生一定要如此的意志力。许多人正是凭借着这种所谓的“天理良心”的体认克服艰难险阻去努力践行道德的。不过,良心结构中的“意”,首先是“意向”的“意”,其次才是“意志” 的“意”。这是因为许多情况下良心只表现意向而不表现为意志,或者只有意向而没有意志的参与。而且,良心所具有的意志成分具有较大的自由特性,与那些由纯粹外力产生的强制性的意志力有明显的感受上的差异。 (二)良心的特质 良心具有内隐、神圣和基本的性质。 1.良心的内隐性 内隐性或先验性可以理解为良心的一种特性。内隐性是说良心是深藏于人心之中的,虽然平常并不外显,但涉及道德行为,尤其是涉及利益与义务冲突的行为时,良心就会内在地发生作用。 古罗马的西塞罗说:“对于道德实践来说,最好的观众就是人们自己的良心”[6]。而斯多葛派的观点则是,良心是“人内的神”,“圣神居在你的心中,他是我们做坏事的监督人,好事的防卫者”[7]。 由于良心是内隐的东西,所以人们往往认为,它的产生具有某种意义上的与生俱来的先验性。卢梭说:“在我们的灵魂深处生来就有一种正义和道德的原则,尽管我们有自己的准则,但我们在判断我们和他人的行为是好还是坏的时候,都要以这个原则为依据。我把这个原则称之为良心。”[8]所以,黑格尔认为良心是一种先验理性。孟子也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9]。程颢则干脆说:“良知良能皆无所由,乃出于天,不系于人”[10]。中国古代一直有“天良”之说。我个人的理解是:天良之“天”,一是合乎天理,二是先天得来的意思。正是因为良心对于个体而言具有这种内隐和先验的性质(对于个体是先验的良心,对于人类社会的整体实践来说当然是后天的),所以良心的作用方式就往往是潜在和内在、自然的,自律性较高。 良心的内隐性也使道德个体往往有被遮蔽的可能,孟子之所以要求“求其放心”,奥古斯丁、卢梭等历史伟人之所以要写《忏悔录》,都是要拂拭遮蔽美好人性的尘垢,袒露和维护人之为人的良心。 2.良心的神圣性 神圣性的含义在此是指良心可以带来主体的神圣体验的意思。一些***学家曾经拒绝对良心的历史和心理学等科学的解释,认为这一解释的危险在于剥夺了良心的神圣性[11]。实际上神圣体验的真实源泉是主体在道德关系和道德生活中所获得的自由感和意义感。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人性“伟大”的感受。对于某些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良心的召唤就是神的启示,按良心办事,当然也就是践行天命。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按良心做事实际上就意味着主体摆脱外在的强制,获得某种心安理得的自由、欣慰和做人的尊严与荣耀感。当然,一旦道德主体违背良心,也就会产生有背天地良心的感觉,就会有心虚、自卑和自责等与神圣感相反的体会。所以王阳明说“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虽盗贼亦自知不当为盗,唤他作贼,他还忸怩”[12]。 良心的神圣性来自于道德主体所拥有的人生信念和人格理想。包尔生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关于人格的“完善形象”。“这些形象占据了个人的意识,塑造了他的性格和意志。他按照理想衡量自己的行为,当他没有达到它时感到痛苦,他接近它时则感到快乐。”[13] 3.良心的基本性 良心是主体对于责任和义务的自觉意识和情感。但并不是所有的义务和责任都会成为良心所观照的范围。良心往往是那些最基本和最起码的义务或责任的反映。正是因为是最基本和最起码的道德责任的反映,所以当人违背这一基本义务、准则时主体才会受到严重的自责。超出最基本的要求的义务当然也是道德的应然。不过这往往表现为一种英雄或崇高的行为。大多数人并不认为是良心要求的范围。当然,不同的主体对自己的良心界定是不一样的。虽然大多数的人所谓的良心并不要求人做道德上要求很高的英雄行为,但那些人格修养达到一定境界,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其良心所自觉的义务范围也可以达到较高的水平。由此可知,良心是有层次或境界上的不同的。良心的基本性质并不妨碍较高的道德追求。 二、良心的形成。 良心的形成大体上可以从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去观照。这就至少涉及习俗和信仰两个问题。 (一) 良心与习俗——良心是一种“世袭智慧”。 达尔文曾在《人类的由来》中曾经描述过一个动物的故事:一只正抚养幼子的母犬看到主人准备去打猎时犹豫了一会,最后还是溜到自己的孩子那里去了。然后在主人回来时,它作出种种惭愧的表示,非常热情地去迎接他。达尔文认为,这是动物的本能和某种习惯性的气质之间的斗争。母犬的行为是一个获得性的习惯和天生的原始冲动之间冲突的结果。动物的这种获得性的习惯正是人的义务感、忏悔等等产生的源头。[14] 人的良心显然也是一种获得性的心理现象。包尔生认为,良心是从习俗中获得的,可以“把良心定义为对风俗的意识或风俗在个人意识中的存在。”[15]“无论谁想加入他的民族的理智生活,都必须说这一民族的语言和遵循这一民族的规则;无论谁想加入他的民族的道德生活,也必须遵守这一民族的风俗和听从他良心的指令。他必须这样做,因为这个民族的态度也就是他的良心……”[16]由父母、教师、社会生活圈、法律、宗教等等的权威使个人在习俗中长大,并根据社会的普遍意志调整、形成自己的个人意志——这就是所谓的良心。马克思则指出:“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17]。马克思等人实际上是更加全面地解释了良心的本源。因为,社会生活方式,包括生产方式显然又是是习俗的基础。 当然,由社会生活、习俗等等对个体良心的形成还有一个重要的角度,就是千百万年的社会生活对于整个人类道德心理形式的影响。作为一种获得性遗传,人类个体在心理上具有某些向善的性质。这种向善的性质是个体之所以能够在后天接受习俗影响的心理前提。所以我们前面所说的良心的先验性是在个体的角度而言的。如果从社会生活对人的历史和社会影响角度来说,良心显然是后天的、实践的产物。所以正如包尔生所言,良心是一种“世袭智慧”。[18] (二)良心与信仰——道德的核准机制。 良心的形成,从本原上说,是道德习俗等等的产物。但是良心作为一种非常个体化的心理现象,决不仅仅是习俗向个体的简单转化。个体自身的主体状况也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心从根源上说是风俗或客观道德在个人意识中的表现,它本质上是作为一种对偏离常规的特殊意志冲动的阻止物而活动的。但是这并不是它的最后和最高的形式。它还执行一种更为积极的功能,反映完善生活的理想”[19]。良心一方面反映完善生活的理想,另一方面依靠这一理想核准自身。生活理想是道德义务和良心之所以能够给主体带来神圣性的内在源泉。“天良” ,“天良”。“ 天”对“良”有佐证和核准的作用。所以在良心的形成或修养过程中,信仰因素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当然,信仰等等的本原我们也必须到生活中去寻找,但那是另外一个维度的问题)。对终极价值的信仰即使良心能够形成,又使良心具有道德上的神圣性。良心可以理解为道德实践中道德核准机制不断作用的沉积物。 三、良心的作用 (一)良心作用的彻底性 良心对行为的道德调节的作用的特性之一是它的彻底性。彻底性的第一个表现在作用的深度上。“对于道德实践来说,最好的观众就是人们自己的良心”。用中国传统的***语言来说,良心最易使人“慎独”。 《礼记·中庸》中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但如何作到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的慎独呢?良心的作用十分关键。《诗经·大雅·抑》中说:“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这是说看看你一个人独处屋中时,即使房门紧闭,你也仍然要提防 “屋漏”(屋漏在古代是指室内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