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下一句_“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tamoadmin 成语之最 2024-06-16 0
  1.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下一句
  2.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是什么意思?
  3. 身体受之父母那句古语是什么?
  4.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5. 身体受之父母那句古语是什么?
  6. 有一句诗句的含义是身体上的毛发都是父母给的,伤不得,这首诗叫什么名字?
  7. 身体发夫,受之父母!下句是什么?

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翻译过来的意思是,人的身体的每一寸皮肤和每一根头发,都是父母给予的。

寓意是:提醒我们好好照顾自己,不要让父母担心。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下一句_“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其实,这句话后面还有两句:“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意思是:应当谨慎爱护,不敢稍有毁伤,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

全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出自于《孝经·开宗明义》。

全句翻书本上译为:“人的身躯、四肢、毛发和皮肤,都是父母给予的,不能轻易伤害甚至毁坏,这就是尽孝的开始。”

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

我国是一个讲究孝道的国家,绵延五千年的历史,即是一部孝史。这种孝道深深的植入我国的***纲常中,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这也是每个父母对自己孩子的爱的最初的体现。每个孩子都是自己父母最完美的作品,每个父母也都会呵护着自己的孩子一步步健康成长

孝道,同样也是古代帝王治国理政时所仰仗的,自西汉就开始推行,当时的官员举荐,第一条就是要孝顺。另外父母去世之后,官员要停职,回家守孝三年。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下一句

出自《孝经·开宗明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解释:我们的身体毛发皮肤是父母给我们的,我们必须珍惜爱护它,这就是行孝尽孝的开始。让自己健康成长、按正确的原则做事,让自己的名字为后人所景仰,就会让后世知道自己的父母教导有,这是人行孝尽孝的结束。

《孝经》中国古代汉族政治***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下一句是“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我们的身体乃至于头发、肌肤,都来自父母,不敢毁坏、损伤,这是子女尽孝的开始。为人处世践行孝道,做后代子孙的榜样,给父母脸上争光,这是尽孝道的圆满。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和生命都是父母给予的。人为万灵之长,也是自然界需要养育时间最长的动物。我们的身体受之于父母,成长离不开父母,我们能够做一个人,那是父母天大的恩赐,我们的身体健康也是父母最大的心愿。作为父母,宁愿代子女生病,宁愿替子女受伤,甚至为了子女可以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父母对子女身体健康的关爱远远超过了对自己身体的关心,所以,为人子女如果不珍爱自己的身体和健康,就是对父母最大的伤害,当然就是不孝。“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爱护自己的身体,保护好身体的健康,就是对父母尽孝的开始。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身体受之父母那句古语是什么?

这句话的意思是凡是身上的一切哪怕一根发丝,一点皮肤,都是父母赐予我们的。既然身体发肤都承受于父母,就应当体念父母对儿女的一片爱心,保全自己的身体,不敢稍有毁伤,这是遵从孝道的开始。

出处:《孝经·开宗明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译文:身上的一切都是父母给的,绝不能有丝毫的损伤,爱护身体如同敬爱父母,这是遵从孝道的开始。

引证:沈鲸《易鞋记》三一:“自古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你今日暂时出家,岂可把父母遗体轻弃?”

扩展资料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寓意:

一、做儿女的要做到健康。儿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父母的最爱,“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最担心的是儿女的健康。健康是幸福的基础,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所以要爱惜身体,科学养生,绝不能糟蹋身体,要加强自我安全教育,时时处处注意安全。

二、做人要学会忍让、谦慎,不可好勇斗狠。睚眦必报,一语不合即恶语相向,拳脚相加,结果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小事闹成大事,让父母担忧。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古语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出自《孝经》,意思是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予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於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这是非常著名的一句话,尤其是作为父母特别愿意讲的一句话。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保护好我们的身体和健康是孝道的开始。

身有伤,贻亲忧,伤在儿身,痛在母心,在《论语》中也讲过父母唯其疾之忧,可能只有当我们真正当了父母,才能对这些话有切身的体会。现代社会的很多生活方式让我们的父母非常操心,只有爱惜自己的身体才能让父母放心。

关于《孝经》的其他简介。

《孝经》相传为孔子高足曾子所纂辑。《孝经》认为孝为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

《孝经》是中国古代汉族政治***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孝经》是阐述孝道和孝治思想的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历代儒客研习之核心书经。

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

身体受之父母那句古语是什么?

意思是,身体上的毛发和皮肤,也就是说整个身体都是父母给的,不敢有任何的损伤,这也就是对父母孝顺的开始。

出自《孝经·开宗明义》,属于谚语,全文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全句翻书本上译为:“人的身躯、四肢、毛发和皮肤,都是父母给予的,不能轻易伤害甚至毁坏,这就是尽孝的开始。”

资料拓展:

《孝经》中国古代汉族政治***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孝经·开宗明义章》是《孝经》第一章。

有一句诗句的含义是身体上的毛发都是父母给的,伤不得,这首诗叫什么名字?

其实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出自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原文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译文为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予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孝经的现代意义

做儿女的要尽量做到健康。儿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父母的最爱,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最担心的是儿女的健康。健康是幸福的基础,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所以要爱惜身体,科学养生,绝不能糟蹋身体,要加强自我安全教育,时时处处注意安全。

当今威胁我们人身安全的因素很多,要加强防护。要注意科学养生,远离不良嗜好。是做人要学会忍让、谦慎,不可好勇斗狠。睚眦必报,一语不合即恶语相向,拳脚相加,结果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小事闹成大事,让父母担忧。

身体发肤尚不敢毁伤,何况生命呢。要感恩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如果不好好爱护,父母会很伤心的,也是对父母的不尊重。我们一定要好好的爱护自己的父母,因为他们把我们养大真的不容易,当他们年老的时候,我们应该尽到自己的责任,赡养老人,关心爱护他们。

身体发夫,受之父母!下句是什么?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

原文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

孔子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读解

说起这个孝道,固然范围很广,但行的时候,却很简单,你要晓得爱亲,先要从自己的身上爱起。凡是一个人的身体,或者很细小的一根头发和一点皮肤,都是父母遗留下来的。身体发肤,既然承受之于父母,就应当体念父母爱儿女的心,保全自己的身体,不敢稍有毁伤,这就是孝道的开始。

一个人的本身,既站得住,独立不倚,不为外界利欲所摇夺,那他的人格,一定合乎标准,这就是立身。做事的时候,他的进行方法,一切都本乎正道,不越轨,不妄行,有始有终,这就是行道。他的人格道德,既为众人所景仰,不但他的名誉传诵于当时,而且将要播扬于后世,无论当时和后世,将因景慕之心,推本追源,兼称他父母教养的贤德,这样以来,他父母的声名,也因儿女的德望光荣显耀起来,这便是孝道的完成。

这个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一开始,便是承欢膝下,事奉双亲。到了中年,便要充当公仆,替长官办事,藉以为国家尽忠,为民众服务。到了老年,就要检查自己的身体和人格道德,没有缺欠,也没有遗憾,这便是立身,这才是孝道的完成。

该句出自孔子的《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 ,整句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全文: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 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 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翻译:

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那是为甚么吗?”

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

孔子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及其再传***把孔子及其***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