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胎换骨是_脱胎换骨的过程很痛苦

tamoadmin 成语教育 2024-06-16 0
  1. 到底什么样的人生经历才能让你脱胎换骨?
  2. 曾国藩如何脱胎换骨的?
  3. 不经历痛不欲生的洗礼,怎么会有脱胎换骨的涅槃重生这句话是什么
  4. 人生转折期
  5. 有关鹰的故事

男人出轨,凭什么都要女人去挽回?

男人出轨,明明是他们的问题,他们对婚姻不忠,背信弃义。对于这种人,不仅要惩罚,还要远离。女人干嘛委曲求全,去挽回这个***之徒?

很多文章都在倡导女人要变得更好,让这个皇帝般的男人回心转意。

脱胎换骨是_脱胎换骨的过程很痛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女人已经够痛苦了,还要脱胎换骨,包揽男人错误,用淌血心脏去唤回男人良知,这难道不是傻女人吗?

很多人说看了教女人该怎么做的文章后,觉得男人真幸福,什么都不用做,坐收渔翁之利

男人出轨,不该男人去挽回吗?凭什么角色要转换过来,让可怜女人去背负?

如果你有这种想法,而且很强烈,说明你对这个家和婚姻已不抱希望,认定离婚势在必行,是彻底解脱。在你眼里,男人出轨,完全就是他的错,女人不该承担一丝一毫。

婚姻走到现在,你觉得自己一直都是付出者,为这个家鞠躬尽瘁,任劳任怨,只是男人不懂得珍惜与感恩,辜负你的心意与信任。

他出轨是对你身心灵最高级别的伤害,没有任何可以开脱的理由。

你认为自己对这个男人已经仁至义尽,什么都操办,又当妻子又当妈,像个女仆般将他服侍得妥妥帖帖。

你更认为,自己已经最大限度满足男人需求,关心他,理解他,尽到了妻子本分,责无旁贷,问心无愧。

而他呢,享受这么好的待遇还做出伤天害理之事,不该被唾弃吗?

婚姻走到了现在,你觉得自己功不可没。男人根本没有真正为婚姻付出过什么。如果不是自己坚持,家早就垮塌,他根本不可能如此风光无限。

这些念头盘踞在你脑海,挥之不去,对他的厌恶愈发强烈,对婚姻的反感愈发汹涌,对自己受到的伤害愈发愤慨。

此时,你的情绪基本已经失控,上下波动,两极分化。当看到教女人怎么做的文章时,肯定火冒三丈。

情绪会影响对文章的解读与认知。只能看到男人的龌蹉以及自己付出与不甘时,对内容产生的共鸣就会少。当看到了对情有可原,自己不足之处,能够被感染与启发的顿悟就会增多。

这两者根本不可相提并论,尽管***性质一样,但能实现的结果却迥异。

婚姻形态不一,家家有本难念经,每个家庭情况不同。没有适用于任何一个婚姻的通用法则,即使是伤害,感知的程度也是大相径庭。

每个人意见很重要,每个人意见又只能当参考,因为每个人都是从自身情况出发,都试图将自己美好念想套在自己不认可的***上。

无论别人说什么,最终还是要有自己判断。我们觉得正确的可能是别人眼中的错误,前提不同,目的不同,解读意义就不同。

到底什么样的人生经历才能让你脱胎换骨?

很多人都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每次想要改变现状的时候都被牢牢困住,不知道如何去改变,去解决。有时候可能是方法问题,有时候可能是自己的惰性在作怪。如果你真的不满意自己现在的人生,就应该勇于改变,跳出现有的圈子。

我认为改变自己最快的方法是换一个环境。人本来就是环境的产物,在一个很low、差劲的环境中,很难产生卓越的人。我不否认草根出英雄,但这不是常态,好环境出好人才、好土壤长出好庄稼,这才是常态。比如以前有个叫商鞅,他原先在魏国,但魏国国王不欣赏他、不重用他。为改变现状,他给自己换了个环境,跑到了秦国,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他于是给秦孝公出谋划策,搞了个历史有名的商鞅变法,成就了自己及秦国的一番霸业。因此当自己很长一段时间原地踏步,混得很不如意,没有希望只有绝望时,(比如工作的工资很低、有无所事事时),可以试着改变自己的环境。因为改变你现在所处的环境,是改变自己最快的方法。俗话说的“树挪死,人挪活”就是这个道理。

改变现状,处理环境的改变,也有由个打破牢笼的心态。许多事情,你觉得难,其实不是因为那件事情很难,而是我们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觉得那件事情困难度很高,形成了一种习惯。有这么个小故事:有人用玻璃把一条蛇和一只青蛙在水池里隔开。开始时,蛇要吃青蛙,它一次次冲向青蛙,却一次次撞到了玻璃隔板上。过了一会,蛇放弃了努力,不再朝青蛙冲去。当玻璃隔板被抽掉之后,蛇也不再尝试去吃青蛙了。其实是我们有时也像那条蛇一样,自己给自己设下了限制,总以为不可能,但环境改变后,“不可能”变成了“不,可能”。

想要改变现状,并不是不可能,但要有坚定的态度,态度决定你的改变程度。坚定方向,制定***,坚决执行,世界没有“不可能”,只有“不,可能”。

曾国藩如何脱胎换骨的?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简单点说,一个人没有让自己觉得痛苦的人生经历,他很难成长,很难变得成熟。

记得多年前有一天,我妈妈去市场卖菜,家里的,自己种的姜拿去卖。然后我们家的表妹,可能当时在读初中的表妹,就说这个菜你也拿去卖,你能卖的出去吗?然后我妈妈笑笑什么也没有说,然后还是去市场卖菜了。然后到了市场,一个上午的时间一斤都没有卖出去,一点都没有卖出去,后来我妈妈很生气,就说我,那个表妹乌鸦嘴。而我一直跟在妈妈身边,连买点零食的钱都没有。

经过这件事,我就知道买卖东西不是那么容易的事,第一,你的货,必须是顾客喜欢的,第二,你自己要能说会道。从那以后我就开始逼自己练习口才,学做生意。所以这么多年来我一直都在坚持做生意。就是想让自己不缺零花钱。

不经历痛不欲生的洗礼,怎么会有脱胎换骨的涅槃重生这句话是什么

1

人是环境的产物,什么样的环境就会造就什么样的人。

对曾国藩而言,可以说,他30岁之前被称为庸人一个,当然这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

那当时的曾国藩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呢?

他的老家在湖南湘乡县大界白杨坪,刚好处于离县城有130里的群山僻壤中,交通极其不便,消息彻底断裂,犹如一座世外桃源,无人问津,尤其是晚清的时候。

而在之前落后的时代,人想要摆脱贫穷,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供儿女读书。而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在中年之后,全部期望就是孙子可以靠读书闯出一番天地。

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只能砸锅卖铁,供儿子曾麟书读书。但是儿子曾麟书资历尚浅,考了17次秀才都没中。

于是,曾玉屏只能寄希望于曾国藩,但令曾玉屏意外的是孙子曾国藩好像也遗传了父亲的基因,两个人完全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曾国藩接连考了7次,也是没中。

一次又一次的打击,让曾家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破灭,难道命中注定曾家就这样完蛋了吗?

哎,突然出现了转机,23岁那一年,曾国藩高中秀才,第2年又高中举人,5年之后,28岁的曾国藩又中了进士。

这一转机似乎让曾家如虎添翼,迅速成为名家。尽管取得了荣耀,但当时的曾国藩整个眼里只想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而这一切成就都是来源于曾国藩,从小就生长在艰苦的成长环境中,他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八股文上,让他在人生的20岁到30岁这段人生黄金十年,从平庸走向了卓越。

因此,什么样的环境,决定了你成为什么样的人。毕竟,人是环境的产物。

还有在他的身上你可以发现,人生不在于你做多少事情,因为事情永远做不完,而在于你是否将全部精力放到改变你人生的那几件重要的事情上,因为改变你人生的也就那几件特别重要的事情。

2

在1840年,曾国藩正式开启了职场生涯。

对于,刚刚进入社会,踏入职场的小青年来说,曾国藩也和其他普通人一样,漏洞百出。

第一:心浮气躁,老是坐不住。

曾国藩天交往,喜欢热闹,偶尔有几分幽默风趣,在京都,他平时大把时光都是花在社交上。

那时他也给自己制定学习启程表,比如每天早起,写大字一百字,复习经书,阅读史籍,还要写诗作文,但是不太怎么去行动,而且读书时间也很少,偶尔有时捧本书读,但是怎么也读不下去。

第二:为人傲慢,修养欠佳。

曾国藩资质平庸,但在乡下朋友圈里确实出奇的出类拔萃,还是年少有为。

但是他的老祖父离别时送给他一句赠言是:尔的官是做不尽的,尔的才是好的……尔若不傲,更好全了。

从老祖父的语言中可以看出,他指出了曾国藩的缺点,傲慢,希望他日后改正,进而成才。

但是老祖父的话不足以扫除曾国藩身上的缺点呀,他的最要好的朋友也曾当着他面直言说出他的缺点,希望他可以戒“慢”,步步须留心。

另一方面,他的修养欠佳,刚到京都前几年,爱跟人干架,这也暴露了他性格冲动的一面。

的确,普通人在社交中都很容易犯的是喜欢拍马屁,俗称马屁精。比如在社交场合常常顺人情说好话,习惯给别人戴高帽子。

这根本没有必要,反而会让别人觉得你这个人很虚伪。而这个缺点在曾国藩身上也表现的淋漓尽致。

曾国藩也经常在日记中来反思自己这个缺点,可能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些缺点不足为奇,***可能多少都有,但是对于圣人的徒弟曾国藩来说,那问题可就大了。

当时,儒家认为,修身的根本在于一个“诚”字,对自己真诚,对别人真诚,一是一,二是二,一丝不苟,才能让自己纯粹的坚定。

一旦出现虚伪,词不搭语时,人也会变得庸俗。

第三:好色。

除了以上两个缺点,曾国藩他认为自己还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好色。

有人说,男人都是好色之徒,的确,沉迷于美色是男性的本性。

男人喜欢长得美的,女人喜欢长的帅的。普通人见到美女自然多看一会,这是人之常情,觉得很正常呢。

但是曾国藩常常用圣人要求自己,这样一来,就不正常了,他也在日记中记录自己曾多次看美女,而***批评自己的经历。

不但多看别妾他不能接受,而且对于自己的妻子恩爱,他也非常克制。

在古代,有多少帝王将相都是被沉迷美色给毁掉的,不在少数,因此,中国人认为,沉迷美色是一件很危险的事。

因为,真正优秀的人,早就把戒了。

3

三十岁是曾国藩一生中最重要的分水岭。

而曾国藩留给后人的最大意义是,他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人,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

换句话说是,如果一个人真诚地投入自我完善,他的本领,见识,心胸,气质可以增长几十倍。

笨拙的人,通过自我磨砺,可以看的透彻,立得住,说的出,做的到,浮躁的人可以变得从容淡定,偏执狂可以做到心胸开阔,非常矜持。

道光20年,曾国藩进入职场,不仅是他的起步,更是他一生自我完善的一个重要起点。

为什么这样说?

首先,圈子决定命运,你所处的圈子就是你的命。

当时的京都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集聚当时最顶尖的人才,而当时的翰林院是一个高等学府,集聚天下英才,这让曾国藩见到很多牛人。

曾国藩发现这些人精神气质与之前的朋友迥然不同,他们都是理学的信仰者,有着极高的道德热情,对自己也是严厉要求,对他人严肃真诚,面对诱惑,他们内心坚定。

当曾国藩遇见这些人后,他时常反思自己,才知道自己的渺小,因此也立志要自我革新。于是,三十岁这一年,曾国藩立下了“学做圣人”的志向。

4

那曾国藩为什么要学做圣人呢?

因为,儒学要实现的最高目标就是成为“圣人”。人类最基本的一种心理倾向就是让自己变得完美。

而中国的儒,释,道三家,对生命的目标的要求都近乎完美。

道家认为,人通过自我修炼,可以不用吃饭,吃风喝露水,与天地同寿,做到神人;佛家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达到不生不灭,断绝七情六欲的境界;而儒家不同,儒家所说的圣人,是指“内圣外王”,也就是对内问心无愧,不逾越规矩,对外可以经国安邦,造福人民。

其中,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5个层次。第一层,食色性。第二层,安全的生存环境。第三层,人际交往的需求。第四层,功名荣耀,出人头地。第五层,自我实现。所谓自我实现就是实现自身生命价值,找到个人与这个世界的位置,让自己成为一位有所作为的人。

而圣人就类似于马斯洛所说的第五层,自我实现。

人的巨大潜力往往是人类自己认知不到的,也是不自知的。

而平庸的人是昏睡了一辈子;普通人因欲望不休,意志不坚定,缺乏智慧,因此一生只能发挥一点自身的潜力;牛人,伟人是醒过来,天性刚性不阿,头脑灵活,将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极致的人。

儒家说,一个人修炼到圣人状态,就会无物,无我,与天地相通感,从容自若,达到一种极度的自信,心情极愉悦的感情状态。

这就跟马斯洛说,当一个人充分自我实现时,也会体验到一种难言的愉悦,那人在此时最有信心,最能把握自己,支配世界,最能发挥自身全部潜力。

5

在曾国藩身上,你会发现一些自我完善与自我实现的途径。

第一:立大志,坚韧不拔之志,志不立,事不成。

心理学家费约做过一个实验,他要求三群学生举起重物,看谁坚持的时间长。

他对第一群人什么都没有说,对第二群人说:想看看你们谁最有耐力。

对第三群人说:你们举的这些东西关系重大,因为上面的导线连着一个电网,如果你们放手,整个城市就要断电。

结果,第一群人平均举了10分钟,第二群人全力以赴,平均坚持15分钟,第三群人,平均坚持了20分钟。

这个实验说明,人的能力能发挥到几成,跟对自己的要求有很大关系,而精神力量直接决定身体潜能的发挥程度。

其实,这不难看出,为什么立志对一个人非常重要呢?

因为有了终身奋斗的目标,可以让你的精神力量发挥作用,而曾国藩对这一点深信不疑,他说,立志犹如盖房打地基,曾国藩之所以很成功,首先,他立了一个远大的志向。

因此,曾国藩的目标就是要自我实现,他认为,这一个终极目标能实现,那么,其它目标自然也会实现。这一伟大志向,驱动曾国藩一生不在小诱惑,小目标面前止步,让他在多大的困难面前都不苟且,永不退缩。

第二:执行力。

有了志向,还远远不够,你还需要的是执行力。也就是把这个志向去落实的能力。

如今,喜欢嘴上立志,打嘴炮,吹牛逼的人比比皆是,但是真正执行,实现的却寥寥无几。像曾国藩这样脚踏实地的实践自己志向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在立志后,曾国藩就开始改造自己,准备日课,每天从起床到睡觉,甚至吃喝拉撒,都进行自我监督,用圣人标准要求自己,时刻检查自己的一举一动。

他用写日记的方式,检阅自己,看自己哪一项不符合圣人标准,然后记录下来,时刻反思去改正。

首先,他的自我改造先从改变自身三个缺点开始,在前文提到的。每天给自己规定学习日程表,每日练楷书,写日记,每天读10页历史典籍,练习作文,于是他的学习效率与往日都有所提升。

当然啦,人要改变以前不好的习惯需要一定的过程与时间,虽然你可能立下了目标与志向,也不能排除一些事情的干扰与分心。

连曾国藩这样的圣人门徒也不例外,曾国藩有一次给陈母拜寿,饭后本是回家学习,结果看到一帮人在哪里下棋,他的内心在斗争,一个是痛快玩一下,一个是立下了志,怎么能食言呢?最后经过艰苦的内心争斗后,他还是战胜自己,回家学习。

在日记中,他分析到,在社交过程中,一些社交活动是必须的,而另一些是属于可去不可去的那种,于是他决定缩小社交圈,节约社交时间用于学习与自我修练。

在刚进去职场,曾国藩与大多数人一样,待人天真,一旦成为朋友,就跟对方称兄道弟,掏心掏肺,也要求对方毫无保留,缺乏了人与人之间相交的距离感与分寸感。

这种现象,在婚姻与男女朋友中最为常见。而人与人之间最好的关系就是保持一份距离感,也拥有一份分寸感。

从那时,曾国藩也开始改自己脾气不好的习惯,当与他人发生争执时,他会现在自身找原因,而不是责怪别人。

就跟儒家常说,改过要勇敢,也要快速。而圣人要求人时刻对自然本性的搏杀,并且针针见血。

6

如果你看曾国藩的日记,你会发现他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苛刻,一天24小时,都处于战斗状态,这种自我实现的方法,常人确实不下笨功夫,的确很难做到。

朱熹曾说: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

做事也是如此,尤其是做大而艰难的事,刚开始一定要全力以赴,有股冲劲,狠劲,猛劲,用旺火痛烧一段时间,反之,很难成功。

很多人之所以平庸,有一个很大原因就是,对自己不够狠。

有的人昏睡了一生,没有醒来,有的人醒来了,却迟迟不肯行动,在关键的点不能突破,最后一蹶不振。

你可以想象一个人刚昏睡醒来,睡眼惺忪的状态吗?这开头很容易反复,想要让这样的人清醒,不是你去床头跟ta说,快起床啦,而最简单粗暴有效的方式就是上前,一把扯开被子,在ta的脸上泼上一盆冷水。

因此,人要成长,必须有一个吃大苦的过程。忽忽悠悠,吊儿郎当是永远完不成脱胎换骨的。而写日课,就是曾国藩一生的“猛火煮”阶段。

通过写日记,让曾国藩练就了严肃对待细节。知与行,到底哪个重要?各有各的看法。

问题在于“行”是否真的到位,当一个人的行动力能担当起他的认知时,此时的“行”才算到位。

只有从细节抓起,在细节中贯彻落实自己的认知,才叫“行”。

绝大部分人,都想干大事,一些小事,小细节根本看不上,正因为这样,他们疏忽了太多细节上的小事,一旦到了关键时刻,关键点,也就掌控不住。

7

学会借力,事半功倍。

在曾国藩修身中,还有一个重要点就是借助外力来监督自己。

人是被决定的,是一个被决定的生物,也就是外力远远大于内力。曾国藩很信奉内心力量,他说:事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成。

一个人自制力再强,也会有投降的时刻,但是,这时如果身边有个监督你的人,你的战斗力立马飙升。

就跟,根基不一样的白杨树,生长在根根笔直的白杨林,为了争夺阳光,它们自然长得一个比一个挺直,挺拔

曾国藩时常会把自己写的日记,送给身边亲朋好友阅读点评,也时常跟身边优秀的群体交流修身的体会。

因为有这些优秀的朋友在身边,他也经常督促自己,只能进不能退。

的确,一个人走的快,一群人才能走的远,圣人的门徒曾国藩如此,更何况普通人呢?

曾国藩在他此后的一生中,他会把日记公布于世,以及亲朋好友,会让他获得反馈,有所反馈,才能在修正中不断进步,这也是他自修的一种方式。

8

做难的事,痛苦的事,你才会成长。

曾国藩在做圣人的路上,第一件就是戒烟。

很多人可能觉得,不就是戒烟吗?还称的上难?痛苦吗?

但是,你要知道,对于曾国藩,他的烟龄可能比有的人年龄都大,曾国藩读书时,烟筒不离手,他也曾两次尝试戒烟都没有戒掉。

因为这种吸烟行为已经成为多年根深蒂固的习惯了,而人要改掉一个长此以往的习惯,真的是件很难的事,对曾国藩来说也是痛苦的事。

曾国藩有个特点,一旦他下定决心要做的事,他就不会留退路,走后门,关键还没有那么多后门让你走。

在他一个月中,无论多么痛苦,他都坚决不碰烟头,直到戒烟成功。

因此,一个人要改掉不好的习惯,接上好习惯,必须要有一种悍然的决心,下一番笨功夫,反之,一个人永远不可能走的实,走的远。

因此,自我完善不可能一帆风顺,只有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一个人肯定会经受无数次的反复,失败,挫折甚至倒退,但是在这个失败,挫折的过程中,可以不断修正,不断成长。

即使是圣人也无一例外。许多个人的缺点,不好的毛病,通过短时间的“猛火熬”,不会彻底改变,只有用一生的时间去“温水煮”,才能慢慢化解。

同样的,许多优点也不是通过一句誓言,一段苦练,吹吹牛逼,就能在自己身上扎根,只有长时间的坚持,才能溶于血肉。

所以,在初始阶段,要猛;在进阶阶段,要韧。

人的本性是争强好胜,但也要学会宽恕,即使不愿意做的事,也要耐哈性子去勉强做,一开始可能是勉强去做,时间一久,就变成了你性格的一部分。

如果一个人不能勉强自己,则会一事无成。

9

有恒心,就没有做不成的事。

曾国藩一生坚持绝不退步,也在一生强调的一个最重要品质就是:有恒心。

而他对恒也最为用力,比如,普通人读书,东翻翻,西翻翻,一心不但二用,而曾国藩读书,有愚公精神,注重“耐字诀”:一句读不懂,不看下一句,今天没理解,明天继续读,今年没读精,明年再往精里读。

因为,牛逼都是日积月累堆出来的。

虽然他这种学习方式在心理学角度看很不科学,因为人性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紧张,不断追求新的***。

就连英国著名作家毛姆说:一个人不能每一天都具有不变的心情,即使在一天内,也不见得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热情。

因此,他读书是根据兴趣,不一定读完一本再读另一本。

马克思,他钻研哲学或政治经济学,感到疲劳时,就开始演算数学题,或者躺沙发听诗歌,读***,而且同时打开两三篇***,轮流读。

这个原理是因为不同信息去***大脑的不同皮层,可以让大脑皮层相互转换,得到休息,从而使精力更加充沛。

看到这,你说曾国藩的学习方式错吗?也不全对,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也许曾国藩觉得既然自己笨,那只有笨办法适合自己。

当然,他这样做,也自有他的道理吧。

的确,做一件事要做到有恒心,极其痛苦,常人一般难以接受,坚持不下来的。

那怎么办?

只有像曾国藩那样,慢慢熬,他说,极耐得苦,故能艰难驰驱为一代伟人。可见他一生经历了太多心灵磨难

10

耐心和韧性是这个时代非常稀缺的品质。

曾国藩认为,磨炼自己要有鸡孵蛋一样的耐心和韧性。

他之所以脱胎换骨,这两点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曾国藩用“求阙”命名书房,从青年到老年,他一生都在反思自己,改正缺点,不断修正自己。

就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反复磨炼中,曾国藩的气质以及性格都发生很大变化,做事越来越有恒心,有毅力,在后来的军事生活中,每天只要有时间,就坚持读书,写作。

以至于让后来的他,不管是在品质,还是待人接物,甚至人生格局,见识,态度,眼界,各方面都有所提升。

普通人过了中年,性格已经固定不变,记忆力,学习能力大不如前,因此,进取心也消耗殆尽。

而曾国藩一直保持在终身学习,进步当中。

到晚年时,曾国藩总结自己的人生体会时说: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能有所懈怠。人的努力与上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满满长大,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

如今,想做事的人很多,想干大事的人也不在少数,但是一个人做一件事情的态度就反应了ta做每一件事的态度。

一件小事都做不好,怎么可能做好大事呢?

因为,古人常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说的是,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能力。

希望,你是那位被上天赋予重大责任的人,你应该感到***才对呀。

人生转折期

“不经历痛不欲生的洗礼,怎么会有脱胎换骨的涅槃重生”这句话是一个常见的引言,它强调了经历痛苦和困难对于个人成长和转化的重要性。

这句话的含义是,只有经历过极其痛苦的挑战和磨难,人们才能实现自我更新和重塑,达到更高层次的自我提升和成长。这种经历可以让人在困难中寻找新的力量和勇气,摆脱过去的缺点和束缚,从而获得新的生命和意义。

“涅槃重生”是一个常见的佛教术语,意味着经历死亡和重生,以获得更高的境界和智慧。在这个比喻中,经历痛苦和困难可以被视为一种“死亡”,而从这种痛苦中恢复过来并转化为更好的自我,可以被视为一种“重生”。

因此,这句话提醒我们,在人生中经历的困难和挑战并不是阻碍我们前进的障碍,而是帮助我们成长和转化的机会。当我们面对困难时,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勇气,从而获得更加坚强和自信的自我。

有关鹰的故事

记忆总是很容易把过去整理成一条平顺的、符合逻辑的曲线,让我们误以为自我的转变也是一个连续的、缓慢的、渐进的过程。

其实并不是。在现实生活中,自我发展常常需要经历很多跨越式的转变, 这个过程伴随着剧烈的变动和强烈的不安 。

就好像,在某些时刻,你发现自己越过了生命中一条神秘的红线,到了某一个你从未到过的新的领域。 你熟悉的旧生活已经过去了,而你想要的新生活还没到来,你被留在新旧交替的关口,茫然无措 。这并是人生重要的转折期,在这个结束与开始的阶段中迷茫,纠结,焦虑等等。

思考:

1.如何更好的与过去告别,过去以往的环境,关系,目标等。

2.如何在已过去的结束和未到的开始之间做好现在,准备,调整,休息,思考。

3.如何应对未开始的新环境,关系 以及目标,甚至是所有。

4.转折是必要的,脱胎换骨是必然的,蜕变是痛苦的,你能承受多少,你并能收获多少。

你经历了什么样的转折期,你又是如何度过这些转折期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如果有这样一个人,他一生都发展平顺,从没经历过什么挣扎和难事,那他很可能会变成一个特别平面和肤浅的人。

每一个转折期,都在更新你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都在考验你的意志和精神,都在给你的自我增添新的内容 。

所以,怎么经历和度过转折期,就是自我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生经历很重要的部分,对自我的认知,理解 ,更新,想要与需要,都或多或少能从中收获感悟与成长。

把自我放到一个不断发展和转变的进程中,用发展的视角来看待自我,而不是用静止的视角来看自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用各种固定的个性标签来形容自己。比如我敏感、内向、自卑等等,这是一种静止的视角。

那什么是发展的视角呢?

很简单,就是你要看到,人是会变化的。在转变的不同阶段,人的心理状态并不一样。在某些重要的转折期,心理的变化尤其剧烈 。

所以,消极的心理状态很可能是变化的特性,而不是自我的特性。

举个例子:经常有朋友跟我说,自己被医院诊断为抑郁症,这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抑郁症给他们带来的困扰,除了情绪问题本身,还有“抑郁症”这个标签所包含的沉重的含义:我病了,从此我不是一个正常人了。这是一种静止的视角。

那用发展的视角看自我会怎么样呢?

当我看到一个人抑郁的时候,我会想:这个人一定在经历人生的某些重要转变。如果他的抑郁很重,那也许是这个转变的过程特别重要,因此也特别艰难。如果他的情绪持续了很长的时间,那也许是他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在哪里被卡住了。

这就是发展的视角: 不是他有问题了,而是他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出了问题,他是被卡住了,才有了抑郁的情绪 。

人就像某些动物一样,长大到一定程度,它们需要把原有的壳脱掉 。

这个脱壳的过程是很痛苦的。那它们为什么要脱壳呢?因为这个旧壳已经限制了它们。如果它们一直背着那个旧壳,就没有办法继续生长。

你可以把这个旧壳理解为是旧的工作、旧的关系、旧的习惯。

自我的发展,也需要经历很多次这样的脱壳 ,这同样会给我们带来痛苦和迷茫。但 这不是自我的问题,恰恰是自我发展需要经历的道路 。

我们所理解的自我发展,是通过自我的打碎和重构,从旧阶段过渡到新阶段的过程。 这个阶段的变化,常常孕育着新经验、新思维、新关系的产生,它是转变的综合,也常常伴随着更强烈的情绪波动,会持续更长的时间。它不是一种发展的量变,而是一种发展的质变 。

怎么理解这种质变呢?

蝌蚪会慢慢长大,这是一种量变。可是有一天,蝌蚪脱去了尾巴,变成了青蛙,这就是一种质变了。虽然青蛙是从蝌蚪发展过来的,但青蛙不是长大了的蝌蚪。

同样,也许你在工作中每天也在接触新的东西,偶尔也会想是不是去创业会更好;或者你在关系中也会跟爱人闹闹情绪,有时候也会怀疑是不是彼此不合适。可当你真正决定辞职创业或者分手的时候,还是会很不一样。 生活的转折期,就是这样一种质变 。

有人说,从旧阶段向新阶段过渡的过程,很像死亡和重生。就是我们自我中那些受限制的、老朽的部分, 在转变中慢慢死去了,但是新的自我又在这种变动中生长起来了 。我们的自我就在一个个转变的过程中不断成长更新,逐渐变得丰富起来。

转变并不一定带来了世俗意义上的更好的生活。有些人会安慰你:失恋了,你会找到更好的伴侣;离职了,你会找到更好的事业。如果你运气好,这也是经常会发生的事。但是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转变,就太功利了。 转变的本质,不是外在的新旧更替,而是自我重构的过程 。

如果我们顺利地度过了这个阶段,完成了自我的重构,我们的心里会生出一些深沉的智慧、深度和复杂性,我们会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我们会理顺我们和自己的关系,会变得更加坚定而无所畏惧 。

转折期的心理历程,有它自己特有的规律。 转变要经历三个阶段:结束——迷茫——重生 。

转变总是从结束开始,在结束之后,紧跟着一段时间的迷茫和痛苦,在经历了这些迷茫和痛苦之后,慢慢才会有新的开始 。

结束中发生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脱离。就像一个孩子从母体脱离,坚硬的外壳从蛇身上脱离,结束也开始于脱离 。

结束的脱离有三个含义:环境的脱离、身份的脱离和目标的脱离。

第一个是 环境的脱离 ,在结束的时候,你常常会离开你熟悉的环境和关系。

我们的言行举止是由我们所在的关系和情境来决定的。同样,关系和环境规定了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所以当转变发生的时候,我们要先脱离原先的环境和关系,来重新思考自己。

第二个是 身份的脱离 ,当我们脱离了原有的环境和关系的时候,我们其实也脱离了这个环境和关系所附带的角色和身份。这会给自我带来新的困惑。

身份是什么?它是你看待自己的方式,也是别人看待你的方式。是关于“你是谁”这个问题上,你和别人达成的共识 。

原来,这个身份的定义是稳固的,它既限制了你,也给了你足够的安全感和稳定性。现在,这个自我被打破了。你就会困惑,我到底是谁呢?

当我们脱离原有的关系和情境时,对身份的困惑,是很普遍的。结束时, 脱离的身份越是接近自我定义核心的身份,转变带来的痛苦就越强烈 。

第三个是 目标的脱离 ,人是根据目标来组织我们的生活的。目标有我们过去的投入,也有我们对未来的期待。

可以说, 目标界定了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也界定了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失败 。

当我们选择结束的时候,常常意味着,我们同时也放弃了我们曾经坚持的目标。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疑问:“都已经坚持这么长时间了,为什么不能再坚持一下呢?”如果你不能坚持,你常常会觉得,那又是一种失败。可是换个角度,目标在组织你生活的同时,也会让你的思维变得狭窄,让你只看到和目标相关的部分。

当人们脱离自己原来的目标时,会有很大的失落 。如果以目标为标准来思考,也许我们是失败了。 可是,我们也获得了一个机会,重新去思考生活中什么是重要的,什么其实没那么重要,重新去寻找一个更有价值,也让我们更快乐的目标 。

非常感谢趁早阅读营每天的营养早餐,以上内容来自陈海贤~“自我发展心理学”,从上星期才开始系统的听,之前并没有在意,总觉得好像能在他的声音和内容里看到古典的影子,从今天开始所讲的关于人生的转折,而我,刚好正处在这样的一个阶段,并突然很感兴趣以及能让我从中得到收获与感悟,非常感恩。

事实上,在上个星期听到的关于从关系的视角来看待自我发展,已经开始有兴趣了,不然也不会每天很准时的进行报道抢内容。同样,前天晚上听了深圳趁早讲的关于面试的知识,也小收获一把,让自己有了新准备和思考,现在所经历以及以面对的这些,都是我未来或即将需要用到的,所以,特别感恩,来的正当时!

我很清楚,转折是痛苦的,在面对模糊不清的未来,我正在经历对过去的结束,对现下的茫然,以及面对新的开始,这是一个过程,一次蜕变,期待更好的重生,正在经历茫然的当下以及对过去的脱离。

请不要急,慢慢来,做好当下,尽量在这个阶段,多向内求,从自己原本的身心出发向外探索,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应该往哪走,于自己,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以及情绪来面对和处理这一切,让自己走稳了,这很重要。

感觉自己有些不知后所措了,分不清对错,找不到东西,正处在自我怀疑的阶段,在理想与实现,在积极与消极,在原地与前进,在思考与混乱之间,模糊,纠结,摇摆不定。好吧,或许最近一段时间,都会存在这种状况,是否能尝试去接纳他们,也接纳自己,确实,我就是有这些不好感觉,就是在思考的想象中与正在做的一些事情之间存在差距和问题,但又能怎样,先放一放,不要去过多纠结与关注,存在就让他们存在,或许在某个时刻,某个时间点,他们就自然消失了,会有新的感受与感觉注入心头,又何必纠缠不放,这是一种正常自然的现象,安好哈。

亲爱的姑娘,要相信自己,相信美好,相信所有,不一定会那么好,但也不一定会那么糟,痛就对了,证明自己还好好的活着,还能思考,还能码字,还能微笑。

1、《老鹰是如何磨砺锻炼后代》

母鹰在悬崖陡岩上筑巢时,母鹰先用尖嘴衔着一些荆棘放置在底层,再叼来一些尖锐的小石子铺放在荆棘上面,然后又衔来一些枯草、羽毛或兽皮覆盖在小石子之上,做成一个能孵蛋的暖窝。小鹰孵化出生后,母鹰按时叼回来小虫、肉食细心地喂养和呵护小鹰。

后来,小鹰慢慢长大、羽毛渐丰,这时,母鹰认为该是小鹰学习“自我独立”的时候了。于是母鹰开始无情地搅动窝巢,让巢上的枯草、羽毛掉落,而暴露出尖锐的小石子和荆棘。小鹰被刺痛得哇哇叫,可是母鹰仍无情地加以驱逐、挥赶,小鹰只好忍痛振起双翅,离巢单飞。

母鹰残忍无情吗?不,母鹰深爱着它生养的小鹰。但是,母鹰更渴望它疼爱的小鹰能成为四处翱翔的雄鹰,因此必须无情地逼着小鹰“感受挫折”,飞离舒适的窝,勇敢地学习独立。即使小鹰在刚开始跌跌撞撞,仍偷偷地在旁照顾看护它,直到小鹰能展翅高飞、直上青天。

2、《磨练召唤成功的力量》

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

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了起来。?可以说,主人成功了,他的方法达到了所要的效果。

但是,他的这种孤注一掷的方法,又有多少人敢于尝试呢?不成功,便成仁,***如这只鹰没有悟到自己的能力,没有扑打翅膀,主人失去的何止是这只鹰的生命,更是自己一直以来迫切要实现的愿望。

主人的这种做法,可能在被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也是一般人所不能接受的,也正是这种方法,使主人走上了成功。?

3、《猎人、鹦鹉和老鹰的故事》

阿尔卑斯山上的小屋里住了一个猎人。猎人养了一只老鹰,帮助他***;也养了只鹦鹉,还教会鹦鹉说话。闲暇时,猎人也喜欢逗弄鹦鹉,消磨时间。 春季某天山下小镇赶集,猎人把腌渍好的猎物肉品准备好,打算换一些生活必需品。猎人高高兴兴带着老鹰和鹦鹉到市集。

可是由于匆忙,猎人在途中滑了一跤。滑了一跤不打紧,原本停在他肩上的老鹰受到惊吓,急忙飞起,利爪不小心把猎人抓成大花脸。猎人难得下山,一年见不到几次朋友,在与朋友见面之前,居然被弄得破相,不由勃然大怒。

猎人不由得和鹦鹉嘀咕,数落老鹰的不是。鹦鹉说:“我平常看老鹰就一脸凶巴巴的样子,虽然他能帮你打猎,但主要还是你出力;我看啊,倒不如养几只鸡,鸡不但温驯,你打猎时,鸡还能生殖,一举两得。”

猎人听了,心里受到鼓动,在市集就用老鹰换了五只鸡。回到山上,猎人照鹦鹉的方式打猎、养鸡。阿尔卑斯山区实在太大了,没有老鹰的帮忙,猎人无法掌握猎物的行踪,以致于整个夏季秋季都没什么收获。

冬天到了,不习惯山区气候的鸡不但未如期繁殖,反而在严冬中一只只倒下。没有收获的猎人自己要过冬已经很难了,没办法管到鹦鹉,结果鹦鹉也撑不过严冬。?

4、《老鹰重生的故事》

老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它一生的年龄可达70岁,可谓高寿。要活那么长的寿命,它在40岁时必须做出困难却又十分重要的决定。当老鹰活到40岁时,它锋利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捕抓猎物。它的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膛,不再像昔日那般灵活。

它的翅膀开始变得十分沉重,因为它的羽毛长得又浓又厚,使得它飞翔十分吃力,昨日雄风不再。它不得不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等死,另一种是须经过一个十分痛苦的更新过程150天漫长的“修炼”。

它必须费尽全力奋飞到一个绝高山顶,筑巢于悬崖之上,停留在那里,不得飞翔,从此开始过苦行僧般的生活。老鹰首先用它的喙用力击打岩石,这个过程无疑是十分痛苦的,也是个反复流血的过程,但它有着强烈的再展雄姿的意志,所以再痛再苦。

它依然坚持到底,直至它的喙完全脱落。然后,老鹰静静地等候新的喙长出来。新喙长出后,代表着老鹰已经成功了一半,真可谓万事开头难。之后,老鹰就用它新长出的喙把脚指甲一根一根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个过程的滋味。

当新的脚指甲长出后,老鹰再用它们把那些沉重的羽毛一根一根的拔掉,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自己用力拔光头发的感觉。以上自我“虐待”、自我“煎熬”的过程,老鹰须持续5个月。

5个月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老鹰一生一次“脱胎换骨”的工程便告结束。老鹰又开始飞翔,无限广阔的大地,再次成为它的天堂。它“重生”后,寿命可再添30年!?

5、《老鹰的蜕变》

老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之一。传说中鹰一生中有两次生命,一次是40岁,另一次是40岁后的又一个30年,它的年龄可达70岁。

当老鹰活到40岁时,它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抓住猎物。它的啄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膛。它的羽毛又浓又厚,翅膀变得沉重,使得飞翔十分吃力。此是,老鹰必须做出一个困难却非常重要的决定 : 要么等死,要么经过一个十分痛苦而又漫长的“换喙换毛”的更新过程。?

第一步,老鹰要努力地飞到山顶,在悬崖上筑巢,停留在那里,不得飞翔。 第二步,开始“换喙换毛”的过程,时间长达150天。首先,老鹰用自己的喙击打岩石,直到完全脱落,然后等候新的喙长出来。其次,新喙长成了,用它把脚爪上的指甲一个一个地啄掉。

再次,当新的指甲长出来后,用它把身上的羽毛一根一根地拔掉。这个近乎自残的蜕变过程,痛苦得无法言说。据说,只有微乎其微的意志极其坚毅的鹰能冲破这生命的大限,在濒死的边缘赢得新生。

五个月后的一天,“在荒绝、寒冷的崖顶突然传来一声清亮的长啸,一只全新的鹰向着温暖的大地盘旋而下,再度主宰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