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夫愚妇与圣人同出自哪里,何为愚夫

tamoadmin 成语之最 2024-06-01 0
  1. 中国古代有什么平等思想?
  2. 为什么宋朱熹称泉州“此地方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3. 为什么描写泉州“此处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墨子 兼爱 上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

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

愚夫愚妇与圣人同出自哪里,何为愚夫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

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当察乱何自起(2)?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

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

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

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

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其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

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

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

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

恶施不孝(3)?犹有不慈者乎?视***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

有(4)。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

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

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

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

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

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墨子 兼爱 中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

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

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

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然则崇此害亦何用生哉(1)?以不相爱生邪?子墨子言:“以不相爱生。”

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今家主独

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独知爱其身,

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

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

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

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2),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

以不相爱生也。是以行者非之(3)。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

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

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

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

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

以仁者誉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

也(4)。”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

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5),则士众能为之。

况于兼相爱、交相利,则与此异!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

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

特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故也。”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

皆牂羊之裘(6),韦以带剑(7),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

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8),故灵王之臣,皆以

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

君说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句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和合之,焚舟失火,

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

乱行(9),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是故子墨子言曰:

“乃若夫少食、恶衣、***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

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

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

何难之有焉?特士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10)。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不可行之物也。

譬若挈太山越河、济也。”子墨子言:“是非其譬也。夫挈太山而越河、济,

可谓毕劫有力矣。自古及今,未有能行之者也;况乎兼相爱、交相利,则与

此异,古者圣王行之。”何以知其然?古者禹治天下,西为西河渔窦,以泄

渠、孙、皇之水。北为防、原、派,注后之邸(11)、嘑池之窦,洒为底柱(12),

凿为龙门,以利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东方漏之陆(13),防孟诸之泽,洒为

九浍,以楗东土之水,以利冀州之民。南为江、汉、淮、汝,东流之注五湖

之处,以利荆楚、干、越与南夷之民。此言禹之事,吾今行兼矣。昔者文王

之治西土,若日若月,乍光于四方,于西土。不为大国侮小国,不为众庶侮

鳏寡,不为暴势夺穑人黍稷狗彘。天屑临文王慈,是以老而无子者,有所得

终其寿;连独无兄弟者(14),有所杂于生人之间;少失其父母者,有所放依

而长。此文王之事,则吾今行兼矣。昔者武王将事泰山,隧传曰(15):“泰

山,有道曾孙周王有事。大事既获,仁人尚作,以祗商(16)、夏、蛮夷丑貉。

虽有周亲,不若仁人。万方有罪,维予一人。”此言武王之事,吾今行兼矣。

是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

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

不务为也。”

墨子 兼爱 下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然当

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曰: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

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又与为人君者之

不惠也,臣者之不忠也,父者之不慈也,子者之不孝也,此又天下之害也。

又与今人之***,执其兵刃毒药水火,以交相亏贼,此又天下之害也。

姑尝本原若众害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爱人、利人生与?即必曰:

“非然也。”必曰:“从恶人、贼人生。”分名乎天下,恶人而贼人者,兼

与?别与?即必曰:“别也。”然即之交别者,果生天下之大害者与?是故

别非也。子墨子曰:“非人者必有以易之,若非人而无以易之,譬之犹以水

救火也(1),其说将必无可矣。”是故子墨子曰:“兼以易别。”然即兼之可

以易别之故何也?曰:藉为人之国,若为其国,夫虽独举其国以攻人之国者

哉(2)?为彼者,由为己也。为人之都,若为其都,夫谁独举其都以伐人之都

者哉?为彼犹为己也。为人之家,若为其家,夫谁独举其家以乱人之家者哉?

为彼犹为己也。然即国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乱贼,此天下之害与?天下之

利与?即必曰天下之利也。

姑尝本原若众利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恶人贼人生与?即必曰:“非

然也。”必曰:“从爱人利人生。”分名乎天下,爱人而利人者,别与?兼

与?即必曰:“兼也。”然即之交兼者,果生天下之大利者与?是故子墨子

曰:“兼是也。”且乡吾本言曰(3):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

下之害。今吾本原兼之所生,天下之大利者也;吾本原别之所生,天下之大

害者也。是故子墨子曰别非而兼是者,出乎若方也。

今吾将正求与天下之利而取之(4),以兼为正。是以聪耳明目相与视听乎

(5)!是以股肱毕强相为动宰乎(6)!而有道肆相教诲(7),是以老而无妻子者,

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今唯毋以兼

为正,即若其利也。不识天下之士,所以皆闻兼而非者,其故何也?

然而天下之士,非兼者之言犹未止也,曰:“即善矣,虽然,岂可用哉?”

子墨子曰:“用而不可,虽我亦将非之;且焉有善而不可用者。”姑尝

两而进之(8)。谁以为二士(9),使其一士者执别,使其一士者执兼。是故别

士之言曰:“吾岂能为吾友之身,若为吾身?为吾友之亲,若为吾亲?”是

故退睹其友,饥即不食,寒即不衣,疾病不侍养,死丧不葬埋。别士之言若

此,行若此。兼士之言不然,行亦不然。曰:“吾闻为高士于天下者,必为

其友之身,若为其身;为其友之亲,若为其亲。然后可以为高士于天下。”

是故退睹其友,饥则食之,寒则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葬埋之。兼士之言

若此,行若此。若之二士者,言相非而行相反与?当使若二士者(10),言必

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无言而不行也。然即敢问:今有平

原广野于此,被甲婴胄,将往战,死生之权,未可识也;又有君大夫之远使

于巴、越、齐、荆,往来及否,未可识也。然即敢问:不识将恶也家室,奉

承亲戚、提挈妻子而寄托之,不识于兼之有是乎?于别之有是乎?我以为当

其于此也,天下无愚夫愚妇,虽非兼之人,必寄托之于兼之有是也。此言而

非兼,择即取兼,即此言行费也(11)。不识天下之士,所以皆闻兼而非之者,

其故何也?

然而天下之士,非兼者之言,犹未止也,曰:“意可以择士,而不可以

择君乎?”姑尝两而进之。谁以为二君(12),使其一君者执兼,使其一君者

执别。是故别君之言曰:“吾恶能为吾万民之身,若为吾身?此泰非天下之

情也(13)。人之生乎地上之无几何也,譬之犹驷驰而过隙也。”是故退睹其

万民,饥即不食,寒即不衣,疾病不侍养,死丧不葬埋。别君之言若此,行

若此。兼君之言不然,行亦不然,曰:“吾闻为明君于天下者,必先万民之

身,后为其身,然后可以为明君于天下。”是故退睹其万民,饥即食之,寒

即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葬埋之。兼君之言若此,行若此。然即交若之二

君者,言相非而行相反与?常使若二君者,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

犹合符节也,无言而不行也。然即敢问:今岁有疠疫(14),万民多有勤苦冻

馁,转死沟壑中者,既已众矣。不识将择之二君者,将何从也?我以为当其

于此也,天下无愚夫愚妇,虽非兼者,必从兼君是也。言而非兼,择即取兼,

此言行拂也。不识天下所以皆闻兼而非之者,其故何也。

然而天下之士,非兼者之言也,犹未止也,曰:“兼即仁矣,义矣;虽

然,岂可为哉?吾譬兼之不可为也,犹挈泰山以超江、河也。故兼者,直愿

之也,夫岂可为之物哉?”子墨子曰:“夫挈泰山以超江、河,自古之及今,

生民而来,未尝有也。今若夫兼相爱、交相利,此自先圣六王者亲行之。”

何知先圣六王之亲行之也?子墨子曰:“吾非与之并世同时,亲闻其声、见

其色也;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

《泰誓》曰:“文王若日若月乍照,光于四方,于西土。”即此言文王之兼

爱天下之博大也,譬之日月,兼照天下之无有私也。即此文王兼也;虽子墨

子之所谓兼者,于文王取法焉!

且不唯《泰誓》为然,虽《禹誓》即亦犹是也。禹曰:“济济有众,咸

听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称乱。蠢兹有苗,用天之罚。若予既率尔群对诸群

(15),以征有苗。”禹之征有苗也,非以求以重富贵,干福禄,乐耳目也;

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即此禹兼也;虽子墨子之所谓兼者,于禹求

焉。

且不唯《禹誓》为然,虽汤说即亦犹是也。汤曰:“惟予小子履,敢用

玄牡,告于上天后曰:‘今天大旱,即当朕身履,未知得罪于上下,有善不

敢蔽,有罪不敢赦,简在帝心,万方有罪,即当朕身;朕身有罪,无及万方。’”

即此言汤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然且不惮以身为牺牲,以词说于上帝鬼神。

即此汤兼也;虽子墨子之所谓兼者,于汤取法焉。

且不惟誓命与汤说为然,《周诗》即亦犹是也。《周诗》曰:“王道荡

荡,不偏不党;王道平平,不党不偏。其直若矢,其易若厎(16)。君子之所

履,小人之所视。”若吾言非语道之谓也,古者文、武为正均分,贵贤罚暴,

勿有亲戚弟兄之所阿(17)。即此文、武兼也,虽子墨子之所谓兼者,于文、

武取法焉。不识天下之人,所以皆闻兼而非之者,其故何也。

然而天下之非兼者之言,犹未止。曰:“意不忠亲之利,而害为孝乎?”

子墨子曰:“姑尝本原之孝子之为亲度者。吾不识孝子之为亲度者,亦欲人

爱、利其亲与?意欲人之所恶、贼其亲与?以说观之,即欲人之爱、利其亲

也。然即吾恶先从事即得此?若我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爱利吾

亲乎?意我先从事乎恶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乎?即必吾先从事乎

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然即之交孝子者,果不得已乎?毋

先从事爱利人之亲者与?意以天下之孝子为遇,而不足以为正乎?姑尝本原

之。先王之所书,《大雅》之所道,曰:“无言而不雠,无德而不报。投我

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不识天下

之士,所以皆闻兼而非之者,其故何也。

意以为难而不可为邪?尝有难此而可为者,昔荆灵王好小要,当灵王之

身,荆国之士饭不逾乎一,固据而后兴,扶垣而后行。故约食为其难为也,

然后为,而灵王说之,未逾于世,而民可移也,即求以乡其上也(18)。昔者

越王句践好勇,教其士臣三年,以其知为未足以知之也,焚舟失火,鼓而进

之。其士偃前列,伏水火而死有不可胜数也(19)。当此之时,不鼓而退也,

越国之士,可谓颤矣(20)。故焚身为其难为也,然后为之,越王说之,未逾

于世,而民可移也,即求以乡上也。昔者晋文公好苴服。当文公之时,晋国

之士,大布之衣,牂羊之裘,练帛之冠,且苴之屦,入见文公,出以践之朝。

故苴服为其难为也,然后为,而文公说之,未逾于世,而民可移也,即求以

乡其上也。是故约食、焚舟、苴服,此天下之至难也,然后为而上说之,未

逾于世而民可移也,何故也?即求以乡其上也。今若夫兼相爱、交相利,此

其有利,且易为也,不可胜计也,我以为则无有上说之者而已矣。苟有上说

之者,劝之以赏誉,威之以刑罚,我以为人之于就兼相爱、交相利也,譬之

犹火之就上、水之就下也,不可防止于天下。

故兼者,圣王之道也,王公大人之所以安也,万民衣食之所以足也,故

君子莫若审兼而务行之。为人君必惠,为人臣必忠;为人父必慈,为人子必

孝;为人兄必友,为人弟必悌。故君子莫若欲为惠君、忠臣、慈父、孝子、

友兄、悌弟,当若兼之不可不行也。此圣王之道,而万民之大利也。

中国古代有什么平等思想?

王艮创立的学派,因地而名,称“泰州学派”。地以人闻,“派”以地名,这是人杰地灵、人地底蕴深厚的体现。

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一生勤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的学识博大渊深、包涵很广,在哲学、***、社会政治以及教育、文化等方面,都有丰富详实的论述,构成了泰州学派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特色。王艮与泰州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具体如下:

王艮的“百姓日用是道“,“百姓日用之学”,是王艮思想的闪光点和泰州学派思想的主旨和重要的进步命题,具有鲜明的人民性。

“百姓日用”一词,在古代儒家虽然提出过,但被“大儒们”说成百姓是不知道“用”的。《易·系辞》云:“一阴一阳之谓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这就是说:道,只有天生的君子、圣人甚至“神”,才可以认识它、掌握它、运用它,凡夫俗子——百姓,是绝不可能知道“道”的。王艮一反经典的传统和说教,匠心独具地认为:“百姓日用即道”,“愚夫愚妇”都“能知能行”。他具体地形容“僮仆之往来,视听持行,泛应动作,不***安排”就是“道”,此乃“即事是学,即事是道”。他还把“百姓”和“圣人”放在等同的地位,说:“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这样,“百姓日用”就成了检验是“道”还\是“异端”的标准。他还这样说:“满街都是圣人”,“***君子”,“尧舜与途人一,圣人与凡人一”,“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庶人非下,侯王非高”。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之说,始见于《礼记·大学》。前人说“格物”就是“穷理”,也有人说“格物”就是“格心”。他们分别说,“通过格物的方法,达到穷理的目的”;“格物者,格其心也。正其心者,正其物之心也”。王艮对于“格物”,却与上述不同,他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他创立了自己的“格物说”,因泰州地处淮南,故明末清初硕儒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梨洲,浙江余姚人,著《明儒学案》62卷>,一生著作多达60余种)称王艮的格物说为“淮南格物”。王艮对“格物”是怎么说的呢?他说:“格物致知四字本旨,二千年来未有定论”。他认为“格,如格式之格,即后挈矩之谓”。“挈矩”,意为度量。他说:“吾身是个矩,天下国家是个方”。“挈矩,则知方之不正,由矩之不正也”。这就是说:“身是本,天下国家是末”,“格物”必先“正己”,“本治而末治,正己而物正”。王艮的这番话,明白地指出“正人必先正己”。

“正己”就是“正身”。正身应***平等,包括统治阶级在内,概莫能外。这样的观点,与那些满清统治者只要平民百姓“正心”,而他们却可以为所欲为的观点有天渊之别。王艮的这种尊重人、重视人的价值观的思想观点,正是平民哲学、布衣学者恰好的表现,维护百姓利益的“绝唱”。

王艮主张尊身、安身、保身、爱身。他说:要“以身为本”,“修身立本”,“立本安身”,“明哲保身”,“身尊则道尊”。王艮的这些观点,是他的“淮南格物”论的延伸,都是“以身为本”思想的体现。黄宗羲以为王艮的“安身”说,不免开了“临难苟免”之嫌。王艮果然是一位“贪生求安”的极端个人主义者么?在社会政治极端黑暗的明代中后期,王艮目睹权臣奸宦对上层官吏动辄杀头、剥皮、廷杖、充军种种可怖景象(对下层官吏和平民百姓那就更加残暴了)。他提出的明哲保身以及出、处、进、退、隐、见等策略,形似消极,实质是以退自保、以退求进的一种手法,是非常明智的,是一种反映社会悲剧矛盾(既有变革因素而其因素又不成熟),有志改革者寻求政治解脱或出路的呐喊和辩解。

王艮对于社会政治类型作出“三种景象”的区分,即羲皇景象、三代景象、五伯(霸)景象。

他十分憧憬、向往“羲皇”、“三代”圣世,深恶痛绝“五伯”社会。锋芒所指,不言自明,矛头直指当时的专制社会。他在《王道论》里这样描绘当时的社会:“今天下田制不定,而游民众多,制用无节而风俗奢靡。所谓一人耕之,十人从而食之。一人蚕之,百人从而衣之。欲民无饥寒,不可得也。饥寒切身,而欲民之不为非,不可得也”。他明确地主张:重德轻刑,施行仁政;予民教养,让民参政;均分土地,使民乐业。他说:“为人君者体天地好生之心,布先王仁民之政”。“盖刑以弼教,不得已而后用之”。“刑因恶而用,恶因无教养而生,苟养之有道,教之有方,则衣食足而礼义兴,民自无恶矣,刑将安施乎”?为济困扶贫,共同求富,王艮还在垂暮之年(逝世前两年),亲自起草《均分草荡议》并带头践议,将多余的草荡无偿划分给贫民。这样的具有反封建独占的平均主义、小私有观点和行动,在“田连阡陌”、“一人口插几张匙”的封建地主眼里,把它视为“异教旁门”、大逆不道,而广大劳苦大众则是衷心地拥护和爱戴他的。

王艮的“以孝弟为本”的“孝悌观”,既继承了中国相传数千年优良传统,又突破了“五经传注”的***传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王艮自称学的是“总经”(“五经”乃中国传统的经典,“总经”却人所未闻)。这就是说,他学的东西为人所未学,他有一套自己的主见。他说:“盖闻天地之道,先以化生,后以形生。化生者,天地,即父母也;形生者,父母,即天地也。是故仁人孝子,事亲如事天,事天如事亲,其义一也”。又说:“事亲从兄,本有其则,孝悌其心,其理自识”。在这里,王艮把事亲和从兄提到了很高的高度。他认为大家对父母孝、对兄长悌,犯上作乱的人就没有了,社会就安定.了。但王艮主张的“孝”和“悌”,不是绝对盲从,而是坚持独立思考,有所选择。他说:“父兄所为,不可不识;父兄所命,不可不择”。这就是说:对的,当然要尊敬从命;不对的,怎么办呢?他说:“所为未是,不可姑息”;“所命未善,反复思绎”。这些都说明王艮不仅能真心诚意地事奉他的父兄,但绝不是“愚孝”、“盲从”,而且能做到***和纠正他们的一些错误的东西。因此说,王艮的“孝悌观”和传统的“孝”和“悌”是有原则区别的。

在教育思想方面。王艮的“有教无类”的教育学风以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学习和教学态度,也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为什么宋朱熹称泉州“此地方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中国古代由于宗法制的存在,所以阶级地位十分明显。

宗法等级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核心是嫡长继承制,后来又被儒家的礼完善为君臣,父子,夫妻三纲。另外从先秦的诸子百家起就是偏向为政治国教化民众的学说,所以中国古代就算有平等思想也与西方人生而平等相比有所不同

平等思想主要在两个时期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明末清初思想解放

一、先秦诸子

1、墨家墨子的“兼爱”——爱的平等

兼爱,指同时爱不同的人或事物。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由儒家的“仁”和“礼运”的“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发展而来。孔子将“爱人”含义的“仁”,加上了宗法等级制的内容,改造成了“忠恕”含义的“仁”;墨子主张“使天下兼相爱”,则又抽去了宗法等级制内容,因为庶人也是可以被举为天子的,等级制的界限已被打破了。所以,墨家的“兼爱”是对儒家“仁”的发展,更是对儒家“仁”的否定;在墨子看来,儒家不兼爱的“仁”,不能算是“仁”。

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他反对战争,要求和平。

2、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李悝《法经》

法家的法术势中的“法”便是依法治国,不过法家强调的法偏执法者不徇私情,还是从治国来谈的。

《史记·商君列传》:王子犯法庶民同罪

3、其它的偏的更远了

《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论语·卫灵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韩非子·外储说》:“故曰:‘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二、明末清初

主要是继承自王阳明的心学,其中李贽是中国古代主张男女平等第一人

泰州学派

泰州学派是中国历史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启蒙学派,它发扬了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反对束缚人性,引领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

1、泰州学派王艮的“百姓日用之学”

认为圣人之道,就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它衍生的“满街都是圣人”,“***君子”,“尧舜与途人一,圣人与凡人一”,“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庶人非下,侯王非高”等。主要是把圣人拉下神坛与“愚夫愚妇”同等。

2、泰州学派李贽思想自由,个性自由,工商皆本,民主思想,男女平等

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对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重农抑商、***道学、社会***、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

民本思想,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发展而来的“天之立君,本以为民”

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李贽终生为争取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而斗争。他蔑视传统权威,敢于批判权威。他自幼“便倔强难化,不信学,不信道,不信仙释”。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思想,不应盲目地随人俯仰。“士贵为己,务自适。如不自适而适人之道,虽伯夷叔齐同为*僻。不知为己,惟务为人,虽尧舜同为尘垢豼糠” 。他认为要获得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就必须打破孔孟之道及其变种宋明理学的垄断地位,冲破封建经典所设置的各种思想禁区。他主张每一个人都应该自为是非。为了打破孔孟之道提出的是非标准,李贽编写了《藏书》和《续藏书》,用自己的是非标准,重新评价了历史人物。

提倡人类平等

李贽认为,按照万物一体的原理,社会上根本不存在高下贵贱的区别。老百姓并不卑下,自有其值得尊贵的地方;侯王贵族并不高贵,也有其卑贱的地方。[34]

提倡婚姻自由

李贽主张婚姻自由,热情歌颂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恋爱的故事

尊重妇女

李贽反对歧视妇女,对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妇女,李贽给以深深的同情,他大声疾呼,为妇女鸣不平。李贽批判了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的说法。当有人说:“妇女见短,不堪学道”的时候,他驳斥说,人们的见识是由人们所处的环境决定的,并不是先天带来的。

3、其他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黄宗羲:民本思想,君臣平等,工商皆本

为什么描写泉州“此处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1、这句话出自宋代理学家朱熹之口。全文为“此处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2、此话含义有二,一是称赞泉州的宗教文化;其二是阐述朱熹的理学思想。

3、“满街都是圣人”并不是特别地赞美泉州人,朱熹对于全人类都是这种看法。

4、“圣人”,是封建统治阶级理想中最高的人性典范,只有孔子、孟子等少数几个人才能有这样的称号。朱熹说满街都是圣人呢?因为他们在人性论问题上与孔子“惟上智与下愚不移”不同,他们认为下愚是可以改变的,“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圣人”之心和“愚夫愚妇”之心是一样的,人性皆善。

1、这句话出自宋代理学家朱熹之口。全文为“此处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2、此话含义有二,一是称赞泉州的宗教文化;其二是阐述朱熹的理学思想。

3、“满街都是圣人”并不是特别地赞美泉州人,朱熹对于全人类都是这种看法。

4、“圣人”,是封建统治阶级理想中最高的人性典范,只有孔子、孟子等少数几个人才能有这样的称号。朱熹说满街都是圣人呢?因为他们在人性论问题上与孔子“惟上智与下愚不移”不同,他们认为下愚是可以改变的,“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圣人”之心和“愚夫愚妇”之心是一样的,人性皆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