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翻译,日削月割,以趋于亡的趋

tamoadmin 成语之最 2024-06-17 0
  1. 求古文<六国论>和<过秦论>
  2. 《抱薪救火》的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3. 让县自明本志令阅读答案附翻译,让县自明本志令阅读答案附翻译
  4. 请问谁知道苏轼的《六国论》
  5. 急需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相关知识

文言文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能。而这种语***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的活用。(龙氏归纳词类活动用铁三角作图给学生)

一.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翻译,日削月割,以趋于亡的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①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 隶:像对待奴隶一样

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舟:用船

④东歌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东、北:在东边、在北边

⑤而相如廷叱之 廷:在朝廷

⑥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 夜:在夜晚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每天

二.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

①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

②沛公欲王关中 王:统治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敌:攻击

④买五人之头而函之。(《五人墓碑记》) 函: 用匣子装。上次讲“函梁君臣之首”也是这样的解释。

⑤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缟素:穿孝服

⑥大楚兴,陈胜王 王:称王

⑦范增数目项王。目:示眼色

⑧***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游泳

⑨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⑩质于秦。 质: 做人质

三.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使天下之主臣服。)

①生死而肉骨 肉:使……长肉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让……称王

③汗牛充栋 汗:使……出汗

④汗马功劳

⑤齐威王欲将孙膑 任命……为将

四.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①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把……当作宾客。

②鱼肉百姓 鱼肉:以……为鱼肉

③孟尝君客我 客:把……当作门客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不仅仅把亲人当作亲人,不仅仅把孩子当作孩子。”

⑤友风而子雨 以……为友;以……为子女

⑥幕天席地 以……为幕布;以……为席子

⑦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五.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入:产品、收入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收获、心得

③作有利于时,制有便于物者,可为也 作、制:措施、制度

④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谗、讥:诬陷、嘲讽的话

⑤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捕:搜捕活动

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⑦司马子反渴而求饮 饮:饮料、汤食

⑧少仲尼之闻 闻:见识

六.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①外连横而斗诸侯 斗:让……争斗

②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 屈:使……弯腰

③以夭梅病梅为业 夭、病:使……弯曲,使……生病

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鸣:使……发出声音

⑤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

⑥中军置酒饮归客 饮:使……饮酒

⑦生死而肉骨 使……复生

⑧惊天动地 使……惊奇;使……感动

⑨可烧而走也 使……逃走

⑩焉用亡郑以陪邻 《左传》使……灭亡

既来之,则安之。使……来归

七.动词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就是“为……哀怜”之意。

①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泣:为动用法,为……哭泣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死国:为国事而死

③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 哀:为……哀悼

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哀:为……哀叹

⑤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为他而死”

八、动词活用作状语

动词在谓语前,修饰或者限制谓语。

求古文<六国论>和<过秦论>

每日每月割让土地。 形容 一味 割地求和。

成语出处: 宋·苏洵《六国论》:“ 日削月割 ,以趋于亡。”

注音: ㄖㄧˋ ㄒㄩㄝ ㄩㄝˋ ㄍㄜ

日削月割的近义词: 日削月朘 一天天地损削缩减。《汉书·董仲舒传》:“身宠而载高位,家温而食厚禄,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於下…

成语语法: 作谓语;指被蚕食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 be reduced day after day, month after month

《抱薪救火》的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苏洵《六国论》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弃。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草,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过秦论> 贾谊

……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执敲朴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鍉,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材能不及中庸,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倔起阡陌之中,率罢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不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不銛于钩、戟、长铩也;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为家,肴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让县自明本志令阅读答案附翻译,让县自明本志令阅读答案附翻译

译文:现在大王让想要土地的人管理玺(权力),让想要权力的人管理土地,(那么)魏国的土地不(完全)丧失,(他们)就不会知道停止的。

原文:《战国策·魏策》:“以地事秦,譬如抱薪而救火也,薪不尽而火不止。”

启示:面对着强秦的步步紧逼,胆小懦弱的魏安釐王看不清其虎狼的本质,一味地只知道妥协退让,割地求和,换取短暂的安宁,这无疑是抱着柴草去救火,结果只会让强秦的贪婪***越烧越旺,最终只落得个国破家亡的惨剧。

这残酷的教训告诉我们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不但不能消除灾祸,反而只会使灾祸继续扩大。它告诫我们解决问题或消除灾祸,只有看清事物本质,认真分析研究,找出正确的法去处理,才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和灾祸的消除。

扩展资料

出处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书中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战国策》分为12策,33卷,共4***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该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

《战国策》曾被斥之为“邪说”、“离经叛道之书”。“《战国策》基本上自成一家。其道德哲学观多取道家,社会政治观接近法家,独与儒家抵牾不合,因而为后世学者所诟病。”

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师道作《战国策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战国策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校注》。

请问谁知道苏轼的《六国论》

 让县自明本志令

 曹 操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 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 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兵多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计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音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①过于三世矣。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节)

 注子桓兄弟:指曹丕、曹植等:曹丕字子桓。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视同岁中 顾:照顾 B.兴举义兵 举:发动

 C.妄相忖度 度:猜测 D.昔乐毅走赵 走:投奔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意义和用法与文中“夫能以大事小也”相同的一项是

 A.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也 D.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

 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曹操志向高洁的一组是

 ①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

 ②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

 ③所以然者,兵多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

 ④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⑤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⑥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急需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相关知识

替楼主注:苏询、苏轼、苏辙父子三个都有《六国论》

苏轼 《六国论》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此皆役人以自养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

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别,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 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楚汉之祸,生民尽矣,豪杰宜无几;而代相陈豨过赵从车千乘,萧、曹为政,莫之禁也。至文、景、武之世,法令至密,然吴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皆争致宾客。岂惩秦之祸,以谓爵禄不能尽縻天下士,故少宽之,使得或出于此也邪?

若夫先王之政则不然,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呜呼,此其秦汉之所及也哉!

译文

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各国的诸侯卿相,都为自己打算,争着收养人才。那些谋士、说客和谈天说地的、修饰文词的,辩论「坚白同异」的等等,往下到击剑行刺的、力能扛鼎的、会学鸡鸣狗盗的等等,没有不以宾客的礼节去款待他们的。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着珍贵的食品,被招待在官府里的人,不能数得清有多少。越王勾践有「君子军」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等,都有宾客三千人;田文并且还在薛地招聚了侠客和犯罪的人有六万家;齐国稷下地方聚谈的学者也有千人之多;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等,也都招致了宾客无数。以后到了秦汉更替的时候,张耳陈余的部下,号称人才很盛,宾客和供他们役使的人等,都是天下的俊杰;田横也有五百士人。这是些见于传记的, 估计不见传记的养士应当是官员的一倍,农夫的一半。这些都是役使他人来奉养自己的人,人民怎能吃得消,国家又怎能受得了呢?

先生说:这是古先帝王不能避免的事。国家有坏人,像鸟兽中有猛鸷,昆虫中有毒螫一样。把他们分别加于处理安置,使他们都能各安本位,这些人便都有用了;把他们尽数铲除掉,是没有这种道理的。我曾就世代的兴废考察过,知道六国的所以久存,和秦朝的所以速亡,原因都在这里,不可不注意。

要知道有知、有勇、有辩才、有气力的这种人,都是人民中的优秀份子,大多不能自己穿坏的吃坏的而去奉养人的,都是要役使他人来奉养自己的一些人。所以从前的帝王把天下的富贵分出一部分来,和这四种人共同享有。这种人不失业,人民便安定了。四种人虽然性质不同,可是从前的帝王却根据习俗来制定法律制度,使他们都从同一途径中出身。三代以上是从学校中出身,战国到秦代是从宾客中出身,汉以后是由郡县的选拔中出身,魏晋以来是由「九品中正」的铨授中出身,隋唐以至现在,是由科举考试中出身:虽不完全这样,但就大多数而言是这样的。

六国的君主,虐待他的百姓,并不亚于秦始皇与二世,然而当时百姓并没有一个人起来反叛。这是因为所有老百姓中优秀杰出的人才,多数都被当作宾客奉养起来,没有失其职分。至于那些努力耕作奉养官府的,都是一些愚蠢而没有什么作为的人,虽然想反叛,但是没有人去领导他们,是六国所以能够有一时的安定而不立即灭亡的原因。

秦始皇当初想驱逐宾客,因为***用了李斯的建议才没有实行。并吞天下以后,就以为宾客已无用处,于是便信任法律而不信任人才;说人民可以靠法律来统治,说官吏不必有才,只要能够遵守我的法律便够了。所以才毁坏了名城,杀戮了豪杰。人民中的优秀而有特殊才干的份子,把他们遣散还乡。这样一来,从前就食于四公子和吕不韦的那些人,都回到哪里去呢?不知道他们能带着瘦长的脖子,黄黄的面孔,忍饥挨饿,老死在贫苦生活中呢?还是停止耕作,叹息着等待时机呢?所以,秦代的变乱,虽然是在秦二世的时候所造成的,然而,***使秦始皇当初知道这四种人的可怕,设法安置他们使他们不失业,秦代的灭亡还不至于像这样的快。把百万只虎狼放到山林里去,却让它们饿着渴着,不知道它们将来要吃人。世上以为秦始皇聪明,我是不信的。

楚汉战争的灾祸,老百姓几乎完了,所谓豪杰也应该没有多少了。然而代相陈豨经过代国时,侍从车辆,仍然成千,都满载着宾客,萧何与曹参这两位相国先后当政,没有加以禁止。到了汉文帝、景帝、武帝的时代,法令已经非常严密,可是吴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那些人,都还争着招致宾客。这难道是由于秦代祸乱的教训,以为单靠名位官职不能完全羁縻天下的人才,所以稍稍放宽一点,使他们或者能够从宾客中出头吗?

像那古代先王的政治就不是这样,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使。’哎,这是秦朝和汉朝能够做得到的啊!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能。而这种语***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的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 隶:像对待奴隶一样

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舟:用船

④东歌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东、北:在东边、在北边

⑤而相如廷叱之 廷:在朝廷

⑥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 夜:在夜晚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每天

二.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

①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

②沛公欲王关中 王:统治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敌:攻击

④买五人之头而函之。(《五人墓碑记》) 函: 用匣子装

⑤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缟素:穿孝服

⑥大楚兴,陈胜王 王:称王

⑦范增数目项王。目:示眼色

⑧***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游泳

⑨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⑩质于秦。 质: 做人质

三.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

①生死而肉骨 肉:使……长肉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让……称王

③汗牛充栋 汗:使……出汗

④汗马功劳

⑤齐威王欲将孙膑 任命……为将

四.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①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把……当作宾客。

②鱼肉百姓 鱼肉:以……为鱼肉

③孟尝君客我 客:把……当作门客

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⑤友风而子雨

⑥幕天席地

⑦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五.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入:产品、收入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收获、心得

③作有利于时,制有便于物者,可为也 作、制:措施、制度

④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谗、讥:诬陷、嘲讽的话

⑤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捕:搜捕活动

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⑦司马子反渴而求饮 饮:饮料、汤食

⑧少仲尼之闻 问:见识

六.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①外连横而斗诸侯 斗:让……争斗

②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 屈:使……弯腰

③以夭梅病梅为业 夭、病:使……弯曲,使……生病

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鸣:使……发出声音

⑤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

⑥中军置酒饮归客 饮:使……饮酒

⑦生死而肉骨

⑧惊天动地

⑨可烧而走也

⑩焉用亡郑以陪邻 《左传》

既来之,则安之。

七.动词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就是“为……哀怜”之意。

①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泣:为动用法,为……哭泣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死国:为国事而死

③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 哀:为……哀悼

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哀:为……哀叹

⑤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八、动词活用作状语

动词在谓语前,修饰或者限制谓语。

例如:

登高而招 《劝学》登高在这里修饰后面的招,表示招手的方式。

执刃而立

弃甲曳兵而走

儿惧,啼告母

九、容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①秦孝公据肴函之固 固:坚固的地势

②晓看红湿处 红:红花

③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红:绿叶、红花。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近”:平坦、距离近的地方

⑤小学而大遗

⑥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远近”:天下的人

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高:高处

⑧问其深,则好游者……

⑨常在于险远。

⑩圣益圣

亦以明死生之大

十、容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穷:看尽

②火尚足以明也

③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 美:赞美

④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高:升高

⑤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 多:推崇,赞许

⑥高其直 <促织〉 抬高

⑦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偏爱

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十一、形容词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弱:使……削弱

②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高:使……高,抬高

③昂其直,居为奇货 昂:使……高昂

④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弱:使……削弱

⑤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愚:使……愚笨

⑥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战国策》

⑦富国强兵

⑧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俄其体肤……

十二、形容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

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小:认为……小

②予怪而问之 怪:认为……怪

③渔人甚异之 异:认为……奇怪

④贵货而易土 易:认为……容易

⑤患志之不立 患:以……为忧患

⑥不耻下问

⑦是古非今

⑧不远万里

十三、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如:

六王毕,四海一 一: 统一(动词)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背离(动词

十四、数词用作形容词

①余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一:全、满(形容词)

②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一:专一(形容词)

③二三其德 二三:不专一,不忠诚(形容词)

十五、数词用作名词

1其一犬坐于前 一只狼(名词)

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讲座(赵自乾).rar

解压,有office 的powerpoint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