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意思_进善的意思

tamoadmin 成语之最 2024-06-17 0
  1. 治安策译文 | 注释 | 赏析
  2. 秘书学术论文:我国秘书工作的萌芽
  3. 华表是什么以及风水作用
  4. 请帮我给一个木业公司取个名字
  5. 汉文帝受言的翻译
  6. 诽谤什么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如何造句?
  7.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谁发明的,怎么来的
  8. 《史记》白话文

敢谏鼓的网络解释是:敢谏鼓敢:有勇气,有胆量;谏鼓:相传尧曾在庭中设鼓,让百姓击鼓进谏。敢谏鼓是勇于向君王进谏的象征。出处:《淮南子·主术训》:“故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后汉书·杨震传》:“臣闻尧舜之时,谏鼓谤木,立之于朝。”西汉文帝三年(前177年)在未央宫承明殿,画屈轶草、进善旌、诽谤木、敢谏鼓,藉以标榜吏治“清明”。

敢谏鼓的网络解释是:敢谏鼓敢:有勇气,有胆量;谏鼓:相传尧曾在庭中设鼓,让百姓击鼓进谏。敢谏鼓是勇于向君王进谏的象征。出处:《淮南子·主术训》:“故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后汉书·杨震传》:“臣闻尧舜之时,谏鼓谤木,立之于朝。”西汉文帝三年(前177年)在未央宫承明殿,画屈轶草、进善旌、诽谤木、敢谏鼓,藉以标榜吏治“清明”。 拼音是:gǎn jiàn gǔ。 注音是:ㄍㄢˇㄐ一ㄢ_ㄍㄨˇ。 结构是:敢(左右结构)谏(左右结构)鼓(左右结构)。

敢谏鼓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意思_进善的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即登闻鼓。进谏者所击之鼓。

二、引证解释

⒈即登闻鼓。进谏者所击之鼓。参见“登闻鼓”。引宋范仲淹《帝王好尚论》:“尧设敢_鼓,建进善旌。”

关于敢谏鼓的成语

敢作敢为敢作敢当敢为敢做敢想敢为敢怒而不敢言鼓鼓囊囊敢怒敢言

关于敢谏鼓的词语

谏尸谤屠谏鼓谤木犯颜敢谏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敢谏鼓的详细信息

治安策译文 | 注释 | 赏析

我找的是白话文

白话史记

孝文皇帝刘桓,汉高祖刘邦中子,薄氏女所生。高祖十一年春,攻破陈豨军队,平定代地,遂立刘桓为代王,设都在中都(今山西平遥西南)。即位十七年,时至吕后八年七月,吕太后驾崩。八月,诸吕帮派欲作乱,汉大臣齐心协力,诛杀吕氏,阴谋召立代王。

丞相陈平、太尉周勃遣人迎接代王。代王问左右郎中令张武等人,张武等计议后说: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大将,熟读兵法,明习战策,多善阴谋诡计,此行并非其本意,是他们畏惧高帝、吕太后的积威。今诛杀诸吕,喋血京师,此时迎大王,既不可信,亦有污大王的名声,也说不定是寻找替罪的羔羊。愿大王称疾毋往,静观其变。

中尉宋昌力排众议,说:群臣议论的都不对。当初秦朝失政,诸侯豪杰并起,自以为能得到天下者何止万数,但能登上皇位者,仅刘氏也,世人已经不再妄想,这是其一。高祖封子弟为王,地形犬牙相错,相互制约,活学活用了姜太公的韬略,充分体现了稳如磐石的宗旨,已经深入人心,这是其二。汉朝兴替,废除秦朝的苛政,约法简令,施德布惠,***自安,别人知道不可动摇,此其三也。以吕后之威严,立诸吕为三王,独裁专制,堪称不可一世。然而,周太尉仅以***传圣旨而入北军,一呼百应,军士皆左袒为刘氏,叛诸吕而灭之,此乃天意,非人力也。今大臣虽有二心,可是老百姓不会为其所利用,他们怎么能够控制的了局势?方今高帝王子唯有淮南王与大王您,大王年长,贤圣仁孝,闻名誉天下,故大臣顺应天下臣民之心而迎立大王,大王不要再犹豫不决了。

宋昌者,秦楚之际楚怀王所封卿子冠军宋义之孙也。宋义为项羽所杀,其子孙乃投靠在刘邦麾下。

代王不敢自传,报母薄太后,犹豫未定。卜之龟,卦兆得大横。占曰:大横庚庚,余为天王,夏启以光。

代王尚不甚明,问:寡人已经为王,有何以称为王?

打卦人,后世某大预言家的前身,尚未转世为人者,当即解说:大横,乃卦象,庚庚者,更替也;天王者,天子之意,乃皇帝也;夏启以光,夏禹家传天下与启,子承父业,此寓意您老人家即将做皇帝之意。

代王沉吟片刻,曰:不可能吧?说子承父业,那是刘盈哥哥。我若为帝,那是接的刘弘小侄的班,不大好说吧?

薄昭、宋义在一边早等的不耐烦了,上前说:你爹做皇帝,你再做皇帝,这不就是子承父业吗?其它事,到时候再说。

于是,代王乃派遣老舅薄昭前往京城拜见绛侯周勃等新***成员,新***对薄昭的到来,表现了极大的热情,详细地向薄昭介绍了前一阶段的工作,通报了当前的时局,对未来的政治局面作了深刻地探讨。对新***成员的政治前途,双方交换了意见,薄昭心领神会,既灵活又郑重的作了必要的承诺。随即,急不可耐的赶回去,向代王汇报:陈平、周勃是讲信用的,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代王一扫愁容,喜笑颜开的对宋昌说:果如公言!

代王当即任命宋昌为参乘,与张武等六员大将,风尘仆仆的赶赴长安。代王尚心有余孽,令大队人马,赶着他的高级跑车,在后边瞄者。恐怕***落空,变化大增,若见大事不好,准备赶紧往回跑。

代王车马至高陵作短暂休息,令宋昌先往长安侦查情况。宋昌骑马赶到渭桥,见丞相以下官员早已恭候多时,乃急忙回报代王。代王一听,怕大家等的不耐烦,顾不得休息,快马加鞭,赶到渭桥。群臣一见,争先恐后地拜谒称臣,代王受宠若惊,下车还拜。周勃见代王和蔼可亲,没有架子,就走上前去对代王说:咱俩先上一边谈谈。

宋昌见周勃失了礼数,亦恐代王有失计较,乃义正词严的说:若说的是公事,就请你当众明言。若说私事,王者不受私。

周勃本想欺刘桓软弱,与其嘀嘀咕咕,以求代王加深印象,或有所表示,没想到在大庭广众之下吃了一个突如其来的叱喝,信心受到打击,一时失了方寸,乃跪上天子玉玺,代王谢过太尉,不敢接受,说:此地不可久留,请到代王官邸再做商议。

随即,群臣趋炎附会,聚集代王官邸。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大将军陈武、御史大夫张苍、宗正刘郢、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典客刘揭皆曰:子弘等皆非孝惠帝之子,不当奉宗庙继皇统。臣谨请与顷王后、琅邪王、宗室、大臣、列侯、二千石以上官吏协商后,认为大王乃高帝长子,愿大王即天子位。

顷王后,乃刘邦之兄刘仲之妻,现吴王刘濞之母,代王之伯母,在当时是刘氏家族辈份最高的成员。代王曰:当皇帝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寡人不佞,不足以奉宗庙。愿请我老叔楚王刘交商讨这件大事,寡人不敢当。

众人知道,所谓来者不善,善者不来,代王大老远的来到这里,决不是为了来让贤的,但礼仪所限,不得不有所表现,于是众人再拜叩首,苦苦恳求,代王站在东边推让了三次,被众人推上了西面的尊位。代王尤感于心不足,又站在北面,众人只好又将他请上南面的上座,代王又推让了两次,还想推让第三次,宋昌赶紧向他使眼色,恐怕他辞来让去的弄***成真,以致前功尽弃。丞相陈平代表众人发表讲话:大王奉高帝宗庙最合适,即便是天下的老百姓都这样认为。臣等为宗庙社稷国家大事天下苍生万民着想,不敢疏忽大意,掉以轻心。愿大王听信臣等的肺腑之言,忠卓之心。臣谨奉天子玉玺再拜上。

代王不得已而曰:既然宗室、将相、诸王、列侯以为没有比寡人再合适的人选,寡人也不敢再推辞了,我就接过这个累人的差事吧。

代王遂即挂皇印持符节,就任皇帝之职。史称孝文皇帝。

群臣按礼节依次叩拜后,乃使天下第一号驾驶员--太仆藤公婴与东牟侯刘兴居清宫,藤公不顾年老体衰,亲驾专车,迎送孝文皇帝入主未央宫。当天夜里,任命宋昌为卫将军兼任京师卫戍部队总司令,统帅南北军;令张武为郎中令,总领宫中事务。刘桓心情激动,夜不能寐,在殿中走来踱去,思绪万千。最后来到前殿,连夜下诏书曰:闲者诸吕用事擅权,谋为大逆,欲以危刘氏宗庙,赖将相列侯宗室大臣诛之,皆伏其辜。朕初即位,其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酺五日。

汉朝萧何制定的法律规定:三人以上无故饮酒,罚金四两。所以要天下大庆,需皇帝颁诏。古人云:出钱为jù醵,出食为pú酺。醵者,出钱凑份子饮酒,如同现今人们搞的AA制一般;酺者,王者布德,大饮酒也。起自赵武灵王消灭中山国后,为犒赏三军,令国民酺五日。

孝文帝元年十月庚戌,贬琅邪王刘泽为燕王,盖由其在诛灭吕氏时不积极主动,贪恋吕氏美女,不忍杀之。

第二天,皇帝拜谒刘邦庙,宣誓正式就职。陈平降职为左丞相,擢升周勃为右丞相,周勃的太尉官职让给了灌婴做。齐、楚被吕氏削夺的领地皆予以恢复。

第三天,遣车骑将军薄昭迎接皇太后进京享福。

十一月辛丑,孝文帝对这次***做了总结,说:吕产自置为相国,吕禄为上将军,擅矫遣灌将军婴将兵击齐,欲代刘氏,灌将军深明大义,留住荥阳,与诸侯合谋以诛吕氏。吕产欲为不善,丞相陈平与太尉周勃谋夺吕产等军。朱虚侯刘章首先捕杀吕产等。太尉周勃率襄平侯纪通持节称诏入北军。典客刘揭只身夺赵王吕禄印。加封周勃二万户,赐金五千斤。陈平、灌婴各三千户,金二千斤。朱虚侯刘章、襄平侯纪通各二千户,金一千斤。封典客刘揭为阳信侯,赐金千斤。东牟侯刘兴居虽在诛吕时无建树,但在清宫时表现了非凡的英雄主义气概,特别是在面对少帝时,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今后虽不宜提倡,但对以往的尚需嘉奖,特批按照其兄刘章的封赠比照执行。

就在这篇诏书即将完成的时候,孝文帝听人说起周勃当初曾提议立齐王为皇帝,怒其没有第一个想到自己,乃将封周勃的二万户的“二”字抹去,以示惩戒

十二月,皇帝教导群臣曰:法这个东西,是治理国家的正道,是用来禁暴民而率善人的。现在的法律中有这么一条,就是一人犯罪而株连其父母妻子,甚至是尚在襁褓之中的婴儿都要被诛杀,我深感不安,你们对这一条研讨一下。

有关部门的法律学大博士兼首席执行官对此胸有成竹,不遐思考,答道:民不能自治,故立法以求禁止。株连坐收之法就是为了增加他们犯罪的成本,使他们准备犯法的时候有所顾忌,这条法律由来已久,源远流长,还是留着它好。否则,周勃、陈平诛杀吕氏宗族的正义行动就失去了法律基础。

刘桓一听大怒,转眼一想自己正要搞形象工程,不宜动怒,乃转怒为忧,谆谆教导曰:朕闻******què悫(恭敬、谨慎),罪当***从。而且,***民并使他们走向富裕之路的应该是官吏,现在这些贪官污吏既不能为民众做表率,又以苛政酷刑峻法恐吓残害人民群众,是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何以禁止?朕未见这样的法律有什么好处,你们深入地研究研究,别信口开河拿什么历史来搪塞我。

皇帝金口微开,朝廷震动,有司惶恐,皆说:陛下恩泽四海,惠及牛马,臣等望尘莫及。我们完全拥护您的最高指示,立即废除这条误国害民的收孥相坐的法律条文。

孝文帝元年正月,有关部门提请孝文帝立太子。皇帝曰:朕既不德,上帝神明未歆享,天下人民未必满意。现在虽然不能寻求天下圣贤之人而禅让与他,但早早的立太子,显得我太不谦虚了,何以告喻天下?等等再说吧。

有关部门吸取以前的经验教训,为这次提案准备充分,说道:早立太子,是为了表明陛下重视宗庙社稷,向全国人民显示继往开来,承前启后,今后还是刘家的天下,以求安定民心,稳定压倒一切啊!

刘桓能言善辩,再说官大文章好,皇帝也不想在群臣面前显得缺乏说辞,正是弘扬道德的好时机,乃曰:楚王,是朕的小叔,春秋高,阅历广,经历的事也多,明于国家之大体。吴王,是朕的叔伯大哥,广施恩惠,仁义好德。淮南王,朕的小弟,秉承仁德***朕。他们都是我引以为自豪的人!诸侯王、宗室、昆弟及功臣,大多是贤良圣德之人,若让这样的人来辅佐继承朕未竟的事业,是社稷显灵,天下人民之福啊!你们不选举这些人,动不动就说立太子,人们还以为我忘记了圣贤志士,而一门心思在儿子身上,不是以天下苍生为念呢。朕甚不取也!

面对此大是大非,群臣不敢随便附和,放弃原则,纷纷引经据典,据理力争,说:古时候殷商周朝都延续千余年,就是因为他们坚持子承父业的结果。立嗣必子,自古如此,高帝亲率士大夫,平定天下,分封诸侯,自己做了后世皇帝太祖,诸侯王及列侯也各自做自己封国的始祖。子孙继承,世代不绝,天下之大义也,这也是高帝的既定方针,谁要想擅自改变它,我们就要和他作斗争。如果放弃最佳人选而从诸侯或宗室中选立皇太子,有悖于高帝的遗志,不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事业。皇子刘启最大,纯厚仁慈,请立为太子。

刘桓听得此说,似乎方才明白以家为国的重要性,说:刘启这小子,朕一直以为他调皮捣蛋,不学好,游手好闲糟塌银钱。不是你们说,我还不知道他有这些德行,真是知子莫若父?既然这样,就依你们,免得整天吵吵闹闹,影响我的食欲。

孝文帝意欲天下人分享他立太子的喜悦,赐民众获得法定继承人者一级工资。同时封将军薄昭为轵侯。

对于刘桓说到的这几个颇有德行的人,有必要先交代一下他们的后事,以便你看得更明白。淮南王刘长,自从被孝文帝表扬后,洋洋得意,骄纵跋扈,将前丞相辟阳候审食其活活打死,至于是不是厌恶其玷污刘邦的皇后吕雉,世人不得而知。其后,不听宣召,妄尊自大,阴谋造反,被发配蜀地,死在途中。吴王刘濞,派自己的儿子,也是其王太子,前往长安朝拜,与孝文帝的皇太子兄弟二人饮酒赌输赢,为争道,皇太子拔剑将自己的堂弟吴王太子活活砍死。朝廷派人将吴王太子尸体送回吴国安葬,吴王一见就生气地说:天下都是刘家的,死在哪儿就葬在哪儿就是,何必大老远的送回来。

接着,又不惜“大老远的”送回长安安葬。这本是一件忤逆皇命的大事,但孝文帝心中有短,也就没再追究。楚王刘交死后,其孙刘戊立为楚王,恰当薄太后死,刘戊不是化悲痛为力量,而是忙着搞女人,被惩罚没收了其东海郡。孝文帝死后,皇太子立为皇帝,刘濞清楚其好日子到头了,就联合楚、齐等七国,发动了“七国之乱”,攻战不力,吴、楚王被杀身亡。

三月,有关部门提请册立皇后。薄太后命令立太子母为皇后。皇后姓窦氏。孝文帝为立皇后的缘故,赐天下鳏寡孤独穷困潦倒、下岗失业及年八十以上的老人,九岁以下的孤儿,布、帛、米、肉一份。对于此时的汉皇室,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无论前世后代,都是先立皇后,后立太子。而孝文帝却是先立太子而后立皇后,这也体现了那时改革开放,创新求变的处世策略。这要从薄太后、窦皇后的奇事珍闻中求得解说。原来,刘邦死后,吕后主政,宫中人满为患。吕后乃挑选一批佼佼者赐予诸王子,每位王子五名,当然,这些都是刘邦尚未来得及玷污的。窦氏女亦在选中,因家在赵地清河观津,特嘱托宦官将她派往赵王的编中,以求离家庭父母近些。然而,宦官公务繁忙,光想着代、赵相去不远,晕头胀脑地把她放到了代王的慰安小组中。窦氏女不肯去,宦官把眼一瞪,说:你以为你是谁?小小的一个宫女,贫下中农出身,又没什么政治背景,哪能由着你?再说,分组名单都呈上去由太后圈阅,谁能改变得了?

窦氏女哭哭啼啼被送到代王那里,也不知是哪辈子修来的富,代王唯爱这个好哭泣的女孩,一见钟情,认为有忧郁美的气质,一把抓住,再不肯放手,一连为代王生了一女两男。在此之前,代王后已经为代王生了四个儿子,但等到代王入主长安,作了皇帝,王后所生的四个儿子竟先后死去。王后一怒之下,拒绝再生。这样,孝文帝就只剩下了窦氏女生的两个儿子名列前茅。这让有关部门犯了难,因为有皇帝就要有皇后,若要立皇后,以当时的情况,非代王后莫属。但皇后若无子,又不合母因子贵的传统。孝惠帝就是因为皇后无子,才失了江山。事是死的,人是活的,皇帝的高参顾问人才济济,思维敏捷,瞬间就想到了这个先立太子,后立皇后的高招。这一着高在哪儿?一招顶人家一万招,同时因内涵丰富,变化无穷,后人屡试不爽,至今尚未参悟透。

话说窦皇后当年离家进京不久,其父母贫困交加相继死去,其弟名广国,时年四、五岁,为人所贩卖,转换十余家,音信皆失。窦广国稍大,流落宜阳为有钱人烧木炭,晚上,烧炭众人在崖下休息,突遇山体滑坡,百十余人尽死于其中,唯广国一人逃脱。人云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广国自卜不日封侯,于是怀着劫后余生的喜悦,辗转来到长安。恰逢窦皇后新立,朝廷铺天盖地的寻觅皇后家人,因家破人亡,仅觅得皇后堂弟窦婴一人,皇后更加忧郁不乐。广国听得皇后姓窦氏,乃清河观津人,为之心动,乃上书自陈。原来广国离家时虽年幼,但已经知道县名及姓氏,何况又刚经历了一场生死劫难,大有置之死地而后生、苦尽甘来的味道。有关部门不敢怠慢,暂时放弃***作风,积极查访,落实清楚无误,乃报告皇上。皇后急不可耐的宣进宫来,由皇帝亲自勘问,问道:你说得合情入理,还有什么可以验证的?

于是,窦广国回想起小时随其姐入桑林***桑椹及以桑叶作为信符游戏玩耍的情景,说到了其姐临进京的那天,家人到驿站告别,姐姐泪眼汪汪的看着他,亲自要了一碗饭喂他,之后,才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家。当时,皇后在屏风后,听到动情处,忍不住走出来,双手拉着小弟放声哭泣,为渲染气氛,皇宫的随从们,都趴在地上帮助皇后哭得死去活来。效果之强烈,竟将后殿的三片汉瓦震下。

孝文帝从代地来,初即位,即施德政布恩惠与天下,抚恤诸侯四夷皆欢洽。接着,论功行赏,大封从代来的功臣。说:在当初大臣诛吕氏而迎朕,朕狐疑不决,众人都不敢来,唯有中尉宋昌力劝朕,朕才得以作了皇帝。我已经任命他做了韂将军,现再加封其为壮武侯。其余跟我来的六人,皆官至九卿。

汉朝设置九卿,依次为:太常、光禄、韂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

为笼络人心,孝文帝宣布:跟随高帝入蜀及汉中的68位列侯皆加封三百户;刘邦时二千石以上***,颖川守尊等十人各加封六百户;淮阳守申屠嘉等十五人各加封五百户;韂尉定等十人各加封四百户。封淮南王舅父赵兼为周阳侯,齐王舅父驷钧为清郭侯。

这年秋天,为了体现利益均沾的主导思想,又封常山王前丞相蔡兼为樊侯。经过一番治理整顿,刘桓的地位得到巩固,同时还有一块石头在他心中沉甸甸地压着,一时半会是放不下的。

自从刘桓荣升为皇帝,周勃权倾一时,社会地位大为提高,未免有些骄傲。有人看出点眉目,奉劝周勃说:你本来诛吕氏,迎代王,功高盖世。现在你自持功劳,受上赏,处尊位,连皇帝见了你都自动起立,迎来送往的。所谓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常此以往,祸起速矣。

周勃闻之恐惧,当年八月未半,战战兢兢的向皇帝称病辞职,孝文帝虚意挽留,随即爽快的批准,任命陈平为专职丞相。

二年十月,陈平终因为国操劳过度,加之积劳成疾,专职不足两个月就与世长辞,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国家和人民,对此,孝文帝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周勃不顾疾病缠身,强烈要求为国效力,为君尽忠,捎带着为民***,再次被任命为第一丞相。孝文帝在陈丞相的追悼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朕闻古时诸侯建国延续千余年,各守其地,按时进贡,民不劳苦,上下欢欣,缺德失政的那是极少数的事啊。但是现在是一种什么情况呢?列侯大多居住在京城,实行遥控指挥。不但老百姓千里遥远的送钱运粮,增加了农民负担,而且列侯也不知民情,脱离人民群众,影响非常坏。我命令,列侯一律离京疏散,各就各位。兼任多种职务的,要指派其法定继承人前往封地。法定继承人年幼吃奶者,可令其母同往。孩他娘走后,你不又可多找几个二奶,多开几座窑洞嘛!

气氛融洽,众人开怀大笑。

十一月晦(阴历月的最后一天),日食。十二月望(农历十五),又发生日食。古人认为,日食则朔(农历初一),月食则望。日食的时间周期在一百七十三天左右。而现在半月之内接连两次日食,肯定是上帝昭示,***人怨,故而,孝文帝大做文章,教导群臣说:朕闻得古人早就说过,天生蒸民,必定要为他们设立君王以治理。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降灾祸予以警示,以惩戒官儿的***腐化。现在上帝接连两次日食,已经警示我们,你们犯了多么大的错误?若再不更张易弦,痛改前非,上天将降下多么大的灾难啊?朕非常荣幸的当上了皇帝,以微缈之身居于诸位王侯之上,人民群众的贫穷落后、饥寒交迫,天下的安定与否,主要责任在我及几个大臣身上。朕下不能强国富民,理育众生;上触怒天王,连累三光之明,罪莫大焉!现在我命令,细思朕之过失,以及我低下的见识,统统告诉我,不得有半点隐瞒。推举贤良正直能说会道的人作为监察委员会主任,匡正朕的偏激。各级***官员要各司其职,务必减轻农民负担,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朕的德行及个人魅力尚未达到征服外夷,折服外国统治者,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崇高境界,所以,国防军及公共安全警察部队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虽然不能罢边屯戍,但京师的卫戍部队却可以裁减、调遣和适当的转换军种,以求减少军费开支,增加军事效率,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为此,改组南、北军,免韂将军之职。太仆所领导的***车队,除留下维护***形象所必需的马匹外,其余的一律分配到驿站传舍,支援国家经济建设。

韂将军宋昌被免职后,因在***中没了职位,按照孝文帝先前颁布的法令,只好到遥远的东方,到山东莱州即墨县那地方,做自己的壮武侯。尚未终其一生,到了孝文帝死后,孝文帝的儿子刘启即位,刘启想到当初在京城晚上睡觉,都要听宋昌的梆子敲响后才能上床。怒其那时梆子敲得晚,害得自己常打瞌睡,罢免了他的侯爷职位,下放他到海边打鱼为生。一代名将,同时是一代名将的后代,就这样在穷困潦倒中,了此一生。宋昌死后,尸体被冲到海滩上,头颅已被大鱼叼去玩耍,人们是在看到他那挂在腰间的,孝文帝授予的“世世勿绝”的腰牌后才得以确认他的身份。宋昌至死都不认为自己受到什么冤枉或者不公正待遇,他认为,象韩信、彭越那样的大元帅都不得好死,自己这色人物又算得了什么?他预言:后世死得比他悲惨的将相王侯多的是。其悲我何?

正月,孝文帝下令:农业,是天下的根本,农民,是天下人的衣食父母。重开古代天子籍田千亩的制度,我要亲自耕田种粮,作天下人民的表率。祭祀宗庙社稷的小盘子小碗里,盛用我收获的黍稷(粘米、一般的米或为高粱)。

孝文死后,其子孝景做皇帝,更进一步,说:朕亲耕,后亲桑,为天下先。

三月,有关部门请求立皇子为诸侯王,孝文帝寻思了一圈后说:赵幽王幽死,其长子刘遂已立为赵王。刘遂之弟刘辟强及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有功,我做皇帝前是答应让他们做齐王、赵王这样的大官的,可惜地方不够,将就着先立为王吧。

于是,立刘辟强为河间王,以齐城阳郡立刘章为城阳王,立东牟侯刘兴居为济北王。皇子刘武、刘参、刘揖分别被立为代王、太原王和粱王。

在朝廷组织的学法务虚会上,孝文帝向群臣重点指出:古代***治理天下,朝廷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今天的***法律中竟有诽谤、妖言惑众这样的条款,使得稍有良知的人都不敢说话,造成了我执政多年而有什么过失都不知道。老百姓不知道我不知他们的艰难困苦,或者诅咒我,或者***告状,或者相互窃窃私语,你们这些家伙又给他们加上大逆不道的罪名。你们借此欺上瞒下,上情不得下达,民怨不得消化,久而久之,就会毁坏我的江山!从今儿个开始,废除这条万恶的罪名。

群臣闻言唯唯诺诺,表面上不敢不听,内心里也不以为然。谁不知道皇帝好发此类冠冕堂皇的最高指示,借贬低人臣,抬高自己,谁要是相信了,众人正好笑话他是个大傻瓜。

所谓进善之旌,旌者,幡也,古代用牦牛及五彩羽毛装饰得很华丽的旗子。相传尧帝他老人家设立在交通要道,有对时政及社会不满的人,可立在旌下大声诉说,***佯装听不见也就算了。你若在其他地方说这些话,人身安全恐怕得不到保障。后世偶有习学,时续时废,难得长久,一般是作为太平盛世的形象工程。诽谤之木相传也是尧帝他老人家的杰作,这块木头或者木板设立在桥头,供人书写诋毁***的言论、文章。这个东西如今世间尚存其变种,别名叫做华表。当年罪恶的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得知华表有如此的功效,恐怕它再显神灵,警醒民众奋起抗争,在汉奸二鬼子的指引下,曾用大炮对他下过毒手。

九月,向郡国守相正式授予铜虎符、竹使符,以规范调兵遣将的行为,祈求长治久安。

三年十月丁酉晦,又发生日食。孝文帝召见丞相周勃说:自打去年我就下令诸侯各归封地,到现在还不见动静,有的都向我辞行了,路费都发给他了,还赖着不走。丞相是国家栋梁,朕的重臣,你就做个榜样,带头上山下乡。

于是,绛侯周勃辞去丞相的职务,出关回封地去了(今山西绛县)。太尉颖阴侯灌婴擢升为丞相。皇帝一听到“太尉”这两个字就胆颤心惊,所以,顺便连这个衙门也撤销了。太尉率兵***皇室重臣的阴影,终于在他心头消失了。

四月,城阳王刘章与世长辞。淮南王刘长与他的警卫员魏敬杀死辟阳候审食其。

说起刘长与审食其的过节,真是有点可笑。原来,刘邦八年时,刘邦率军攻打韩王信余部,从东垣经赵国回京。刘邦的女婿赵王张敖,亲奉汤食,安排住宿。刘邦吵吵闹闹,说好说歹,一会儿嫌床不够宽,一会儿嫌被窝不够暖。张敖看在眼里,心里早明白了。于是亲自挑选一个邯郸美女,送到刘邦床上,刘邦才不嚷嚷。第二天,刘邦因军务繁忙,匆匆离去,邯郸美女只好仍在赵王府当差。张敖低估了刘邦的神***称号,刘邦走后,邯郸美女竟出现妊娠反应。张敖大吃一惊,这事马虎不得,郑重其事的在王府外另造行宫一座,专门安顿邯郸美女及其腹中的龙种。当时虽报告了刘邦,刘邦也没拿着当作一回事,说:你有钱愿花就花,别打我的旗号,老子是一毛不拔。

其后,刘邦推行削藩***,赵王张敖君臣一行均被押送至长安过堂。赵相贯高虽被打得体无完肤,死去活来多少回,仍一口咬定邯郸美女与张敖无瓜葛,加之其女鲁元公主也说看得紧,未见什么猫儿狗儿的乱窜乱蹦。当此时,邯郸美女不堪忍受不公正待遇,生下儿子后***身亡。刘邦深受震动,想起深,延请***生育***仔细计算,于是,一咬牙,一跺脚,说:认了就认了吧!

将邯郸美女生的孩子交由吕后抚养,赐名刘长,后封为淮南王。刘长是刘邦最小的儿子,却名之为“长”,可见刘邦寓意深刻,刘邦若多活几年,后世谁做皇帝真是不得而知。刘长自幼依随吕后,与吕氏宗族有一定的感情基础,这也是他没有被周勃、陈平之辈立为皇帝的原因之一。否则,依照古时大臣喜立小皇帝的传统,若不是顾忌到这点,刘长在当时真可说是“奇货可居也”。吕后死后,吕氏宗族被诛杀,可是与吕后关系最亲密的审食其不但没被杀,凡被重任为左丞相,加之在立皇帝的问题上出言与刘长不利,刘长对其更是恨之入骨。刘长长大成人,身材魁梧,力能举鼎,与刘邦的萎缩形象相去甚远。刘邦幸亏死得早,要是活着见到刘长,一定也要活活气死。但刘长与他相似的地方还是有很多,史曰:矫蹇、甚横,不尊法律。

刘桓当了皇帝,刘长自以为自己就是最亲近的人,不愿再奉公守法。入朝参拜皇帝,头还没触地,就抬头笑了;与皇帝同乘一车出游打猎,称皇帝为“大兄”,孝文帝一时拿他也没办法。刘长声称拜访审食其,审食其闻知赶紧出门迎接,刘长掏出铁锥子就刺。面对王爷的铁锥子,审食其声不敢张,身不敢避,被活活扎死。刘长的警卫员魏敬拔剑砍下了审食其的头。刘长杀死审食其后,既袒胸露背,以负荆请罪,任打?

秘书学术论文:我国秘书工作的萌芽

治安策 [两汉] 贾谊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本末舛逆,首尾衡决,国制抢攘,非甚有纪,胡可谓治!陛下何不一令臣得熟数之于前,因陈治安之策,试详择焉!

夫射猎之娱,与安危之机孰急?使为治劳智虑,苦身体,乏钟鼓之乐,勿为可也。乐与今同,而加之诸侯轨道,兵革不动,民保首领,匈叙宾服,四荒乡风,百姓素朴,狱讼衰息。大数既得,则天下顺治,海内之气,清和咸理,生为明帝,没为明神,名誉之美,垂于无穷。《礼》祖有功而宗有德,使顾成之庙称为太宗,上配太祖,与汉亡极。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以承祖庙,以奉六亲,至孝也;以幸天下,以育群生,至仁也;立经陈纪,轻重同得,后可以为万世法程,虽有愚幼不肖之嗣,犹得蒙业而安,至明也。以陛下之明达,因使少知治体者得佐下风,致此非难也。其具可素陈于前,愿幸无忽。臣谨稽之天地,验之往古,按之当今之务,日夜念此至孰也,虽使禹舜复生,为陛下计,亡以易此。

夫树国固,必相疑之势也,下数被其殃,上数爽其忧,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今或亲弟谋为东帝,亲兄之子西乡而击,今吴又见告矣。天子春秋鼎盛,行义未过,德泽有加焉,犹尚如是,况莫大诸侯权力且十此者乎!

然而天下少安,何也?大国之王幼弱未壮,汉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数年之后,诸侯之王大抵皆冠,血气方刚,汉之傅相称病而赐罢,彼自丞尉以上徧置私人,如此,有异淮南、济北之为邪?此时而欲为治安,虽尧舜不治。

黄帝曰:“日中必熭,操刀必割。”今令此道顺,而全安甚易;不肯早为,已乃堕骨肉之属而抗刭之,岂有异秦之季世乎!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时,因天之助,尚惮以危为安,以乱为治,***设陛下居齐桓之处,将不合诸侯而匡天下乎?臣又以知陛下有所必不能矣。***设天下如曩时,淮阴侯尚王楚,黥布王淮南,彭越王梁,韩信王韩,张敖王赵,贯高为相,卢绾王燕,陈狶在代,令此六七公者皆亡恙,当是时而陛下即天子位,能自安乎?臣有以知陛下之不能也。天下肴乱,高皇帝与诸公倂起,非有仄室之势以豫席之也。诸公幸者乃为中涓,其次仅得舍人,材之不逮至远也。高皇帝以明圣威武即天子位,割膏腴之地以王诸公,多者百余城,少者乃三四十县,德至渥也,然其后十年之间,反者九起。陛下之与诸公,非亲角材而臣之也,又非身封王之也,自高皇帝不能以是一岁为安,故臣知陛下之不能也。

然尚有可诿者,曰疏。臣请试言其亲者。***令悼惠王王齐,元王王楚,中子王赵,幽王王淮阳,共王王梁,灵王王燕,厉王王淮南,六七贵人皆亡恙,当是时陛下即位,能为治乎?臣又知陛下之不能也。若此诸王,虽名为臣,实皆有布衣昆弟之心,虑无不帝制而天子自为者。擅爵人,赦死罪,甚者或戴黄屋,汉法令非行也。虽行不轨如厉王者,令之不肯听,召之安可致乎!幸而来至,法安可得加!动一亲戚,天下圜视而起,陛下之臣虽有悍如冯敬者,适启其口,匕首已陷其胸矣。陛下虽贤,谁与领此?

故疏者必危,亲者必乱,已然之效也。其异姓负强而动者,汉已幸胜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同姓袭是迹而动,既有征矣,其势尽又复然。殃祸之变未知所移,明帝处之尚不能以安,后世将如之何!

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顿者,所排击剥割,皆众理解也。至于髋髀之所,非斤则斧。夫仁义恩厚,人主之芒刃也;权势法制,人主之斤斧也。今诸侯王皆众髋髀也,释斤斧之用,而欲婴以芒刃,臣以为不缺则折。胡不用之淮南、济北?势不可也。

臣窃迹前事,大抵强者先反,淮阴王楚最强,则最先反;韩信倚胡,则又反;贯高因赵资,则又反;陈狶兵精,则又反;彭越用梁,则又反;黥布用淮南,则又反;卢绾最弱,最后反。长沙乃在二万五千户耳,功少而最完,势疏而最忠,非独性异人也,亦形势然也。曩令樊、郦、绛、灌据数十城而王,今虽以残亡可也;令信、越之伦列为彻侯而居,虽至今存可也。

然则天下之大计可知已。欲诸王之皆忠附,则莫若令如长沙王,欲臣子之勿菹醢,则莫若令如樊郦等;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虽在细民,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及燕、梁它国皆然。其分地众而子孙少者,建以为国,空而置之,须其子孙生者,举使君之。诸侯之地其削颇入汉者,为徙其侯国,及封其子孙也,所以数偿之;一寸之地,一人之众,天子亡所利焉,诚以定治而已,故天下咸知陛下之廉。地制壹定,宗室子孙莫虑不王,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诛伐之志,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仁。法立而不犯,令行而不逆,贯高、利几之谋不生,柴奇、开章不计不萌,细民乡善,大臣致顺,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义。卧赤子天下之上而安,植遗腹,朝委裘,而天下不乱。当时大治,后世诵圣。壹动而五业附,陛下谁惮而久不为此?

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如要,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一二指搐,身虑亡聊。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病非徒瘇也,又苦跖戾。元王之子,帝之从弟也,今之王者,从弟之子也。惠王之子,亲兄子也;今之王者,兄子之子也。亲者或亡分地以安天下,疏者或制大权以逼天子,臣故曰非徒病瘇也,又苦跖戾。可痛哭者,此病是也。

天下之势方倒县。凡天子者,天下之首,何也?上也。蛮夷者,天下之足,何也?下也。今匈奴嫚娒侵掠,至不敬也,为天下患,至亡已也,而汉岁金絮***缯以奉之。夷狄征令,是主上之操也;天子共贡,是臣下之礼也。足反居上,首顾居下,倒县如此,莫之能解,犹为国有人乎?非亶倒县而已,又类辟,且病痱。夫辟者一面病,痱者一方痛。今西边北边之郡,虽有长爵不轻得复,五尺以上不轻得息,斥候望烽燧不得卧,将吏被介胄而睡,臣故曰一方病矣。医能治之,而上不使,可为流涕者此也。

陛下何忍以帝皇之号为戎人诸侯,势既卑辱,而祸不息,长此安穷!进谋者率以为是,固不可解也,亡具甚矣。臣窃料匈奴之众不过汉一大县,以天下之大困于一县之众,甚为执事者羞之。陛下何不试以臣为属国之官以主匈奴?行臣之计,请必系单于之颈而制其命,伏中行说而笞其背,举匈奴之众唯上之令。今不猎勐敌而猎田彘,不搏反寇而搏畜菟,玩细娱而不图大患,非所以为安也。德可远施,威可远加,而直数百里外威令不信,可为流涕者此也。

今民卖僮者,为之绣衣丝履偏诸缘,内之闲中,是古天子后服,所以庙而不宴者也,而庶人得以衣婢妾。白縠之表,薄纨之里, 以偏诸,美者黼绣,是古天子之服,今富人大贾嘉会召客者以被墙。古者以奉一帝一后而节适,今庶人屋壁得为帝服,倡优 *** 得为后饰,然而天下不屈者,殆未有也。且帝之身自衣皁绨,而富民墙屋被文绣;天子之后以缘其领,庶人孽妾缘其履:此臣所谓舛也。夫百人作之不能衣一人,欲天下亡寒,胡可得也?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欲天下亡饥,不可得也。饥寒切于民之肌肤,欲其亡为奸邪,不可得也。国已屈矣,盗贼直须时耳,然而献计者曰“毋动”,为大耳。夫俗至大不敬也,至亡等也,至冒上也,进计者犹曰“毋为”,可为长太息者此也。

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鉏,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抱哺其于,与公并倨;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稽。其慈子耆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然并心而赴时犹曰蹶六国,兼天下。功成求得矣,终不知反廉愧之节,仁义之厚。信并兼之法,遂进取之业,天下大败,众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壮陵衰,其乱至矣,是以大贤起之,威震海内,德从天下。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然其遗风余俗,犹尚未改。今世以侈靡相竞,而上亡制度,弃礼谊,捐廉耻日甚,可谓月异而岁不同矣。逐利不耳,虑非顾行也,今其甚者杀父兄矣。盗者剟寝户之帘,搴两庙之器,白昼大都之中剽吏而夺之金。矫伪者出几十万石粟,赋六百余万钱,乘传而行郡国,此其亡行义之尤至者也。而大臣特以簿书不报,期会之间,以为大故。至于俗流失,世坏败,因恬而不知怪,虑不动于耳目,以为是适然耳。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箧,而不知大体。陛下又不自忧,窃为陛下惜之。

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父子有礼,六亲有纪,此非天之所为,人之所设也。夫人之所设,不为不立,不植则僵,不修则坏。《管子》曰:“礼义廉耻,是谓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使管子愚人也则可,管子而少知治体,则是岂可不为寒心哉!秦灭四维而不张,故君臣乖乱,六亲殃戮,奸人并起,万民离叛,凡十三岁,而社稷为虚。今四维犹未备也,故奸人几幸,而众心疑惑。岂如今定经制,令君君臣臣,上下有差,父子六亲各得其宜,奸人亡所几幸,而群臣众信,是不疑惑!此业一定,世世常安,而后有所持循矣。若夫经制不定,是犹度江河亡维楫,中流而遇风波,舩必覆矣。可为长太息者此也。

夏为天子,十有余世,而殷受之。殷为天子,二十余世,而周受之。周为天子,三十余世,而秦受之。秦为天子,二世而亡。人性不甚相远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也?其故可知也。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以礼,使士负之,有司齐肃端冕,见之南郊,见于天也。过阙则下,过庙则趋,孝子之道也。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昔者成王幼在襁抱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保,保其身体;傅,传之德义;师,道之教训:此三公之职也。于是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曰少保、少傅、少师,是与太子宴者也。故乃孩子提有识,三公、三少固明孝仁礼义以道习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故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夫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言也;习与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犹生长于楚之地不能不楚言也。故择其所耆,必先受业,乃得尝之;择其所乐,必先有习,乃得为之。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贯如自然。”及太子少长,知妃色,则入于学。学者,所学之官也。《学礼》曰:“帝入东学,上亲而贵仁,则亲疏有序而恩相及矣;帝入南学,上齿而贵信,则长幼有差而民不诬矣;帝入西学,上贤而贵德,则圣智在位而功不遗矣;帝入北学,上贵而尊爵,则贵贱有等而下不 矣;帝入太学,承师问道,退习而考于太傅,太傅罚其不则而匡其不及,则德智长而治道得矣。此五学者既成于上,则百姓黎民化辑于下矣。”及太于既冠成人,免于保傅之严,则有记过之史,彻膳之宰,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敢谏之鼓。瞽史诵诗,工诵箴谏,大夫进谋,士传民语。习与智长,故切而不媿;化与心成,故中道若性。三代之礼:春朝朝日,秋暮夕月,所以明有敬也;春秋入学,坐国老,执酱而亲馈之,所以明有孝也;行以鸾和,步中《***齐》,趣中《肆夏》,所以明有度也;其于禽兽,见其生不食其死,闻其声不食其肉,故远庖厨,所以长恩,且明有仁也。

夫三代之所以长久者,以其辅翼太子有此具也。及秦而不然。其俗固非贵辞让也,所上者告讦也;固非贵礼义也,所上者刑罚也。使赵高傅胡亥而教之狱,所习者非斩劓人,则夷人之三族也。故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忠谏者谓之诽谤,深计者谓之妖言,其视若艾草菅然。岂惟胡亥之性恶哉?彼其所以道之者非其理故也。

鄙谚曰:“不习为吏,视已成事。”又曰:“前车覆,后车诫。”夫三代之所以长久者,其已事可知也;然而不能从者,是不法圣智也。秦世之所以亟绝者,其辙迹可见也;然而不避,是后车又将覆也。夫存亡之变,治乱之机,其要在是矣。天下之命,县于太子;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夫心未滥而先谕教,则化易成也;开于道术智谊之指,则教之力也。若其服习积贯,则左右而已。夫胡、粤之人,生而同声,耆欲不异,及其长而成俗,累数译而不能相通,行者有虽死而不相为者,则教习然也。臣故曰选左右早谕教最急。夫教得而左右正,则太子正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书》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此时务也。

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己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时,据此之公,无私如天地耳,岂顾不用哉?然而曰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孔于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毋讼乎!”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取舍之极定于内,而安危之萌应于外矣。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然,不可不察也。人主之所积,在其取舍,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札义积而民和亲。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或道之以德教,或殴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殴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哀乐之感,祸福之应也。秦王之欲尊宗庙而安子孙,与汤武同,然而汤武广大其德行,六七百岁而弗失,秦王治天下,十余岁则大败。此亡它故矣,汤武之定取舍审而秦王之定取舍不审矣。夫天下,大器也。今人之置器,置诸安处则安,置诸危处则危。天下之情与器亡以异,在天子之所置之。汤武置天下于仁义礼乐,而德泽洽,禽兽草木广裕,德被蛮貊四夷,累子孙数十世,此天下所共闻也。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罚,德泽亡一有,而怨毒盈于世,下憎恶之如仇,祸几及身,子孙诛绝,此天下之所共见也。是非其明效大验邪!人之言曰:“听言之道,必以其事观之,则言者莫敢妄言。”今或言礼谊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罚,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观之也?

人主之尊譬如堂,群臣如陛,众庶如地。故陛九级上,廉远地,则堂高;陛亡级,廉近地,则堂卑。高者难攀,卑者易陵,理势然也。故古者圣王制为等列,内有公卿大夫士,外有公侯伯子男,然后有官师小吏,延及庶人,等级分明,而天子加焉,故其尊不可及也。里谚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谕也。鼠近于器,尚惮不投,恐伤其器,况于贵臣之近主乎!廉耻节礼以治君子,故有赐死而亡戮辱。是以黥劓之罪不及太夫,以其离主上不远也,礼不敢齿君之路马,蹴其刍者有罚;见君之几杖则起,遭君之乘车则下,入正门则趋;君之宠臣虽或有过,刑戮之罪不加其身者,尊君之故也。此所以为主上豫远不敬也,所以体貌大臣而厉其节也。今自王侯三公之贵,皆天子之所改容而礼之也,古天子之所谓伯父、伯舅也,而令与众庶同黥劓 刖笞 弃市之法,然则堂不亡陛乎?被戮辱者不泰迫乎?廉耻不行,大臣无乃握重权,大官而有徒隶亡耻之心乎?夫望夷之事,二世见当以重法者,投鼠而不忌器之习也。

臣闻之,履虽鲜不加于枕,冠虽敝不以苴履。夫尝已在贵宠之位,天子改容而体貌之矣,吏民尝俯伏以敬畏之矣,今而有过,帝令废之可也,退之可也,赐之死可也,灭之可也;若夫束缚之,系緤之,输之司寇,编之徒官,司寇小吏詈骂而榜笞之,殆非所以令众庶见也。夫卑贱者习知尊贵者之一旦,吾亦乃可以加此也,非所以习天下也,非尊尊贵贵之化也。夫天子之所尝敬,众庶之所尝宠,死而死耳, *** 安宜得如此而顿辱之哉!

豫让事中行之君,智伯伐而灭之,移事智伯。及赵灭智伯,豫让衅面吞炭,必报襄子,五起而不中。人问豫子,豫子曰:“中行众人畜我,我故众人事之;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故此一豫让也,反君事仇,行若狗彘,已而抗节致忠,行出乎列士,人主使然也。故主上遇其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顽顿亡耻, 诟亡节,廉耻不立,且不自好,苟若而可,故见利则逝,见便则夺。主上有败,则因而挺之矣;主上有患,则吾苟免而已,立而观之耳;有便吾身者,则欺卖而利之耳。人主将何便于此?群下至众,而主上至少也,所托财器职业者粹于群下也。俱亡耻,俱苟妄,则主上最病。故古者礼不及庶人,刑不至大夫,所以厉宠臣之节也。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废者,不谓不廉,曰“簠簋不饰”;坐污秽 *** 男女亡别者,不曰污秽,曰“帷薄不修”,坐罢软不胜任者,不谓罢软,曰“下官不职”。故贵大臣定有其罪矣,犹未斥然正以唿之也,尚迁就而为之讳也。故其在大谴大何之域者,闻谴何则白冠 缨,盘水加剑,造请室而请罪耳,上不执缚系引而行也。其有中罪者,闻命而自弛,上不使人颈 而加也。其有大罪者,闻命则北面再拜,跌而自裁,上不使捽抑而刑之也,曰:“子大夫自有过耳!吾遇子有礼矣。”遇之有礼,故群臣自憙;婴以廉耻,故人矜节行。上设廉礼义以遇其臣,而臣不以节行报其上者,则非人类也。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上之化也,故父兄之臣诚死宗庙,法度之臣诚死社稷,辅翼之臣诚死君上,守圄扞敌之臣诚死城郭封疆。故曰圣人有金城者,比物此志也。彼且为我死,故吾得与之俱生;彼且为我亡,故吾得与之俱存;夫将为我危,故吾得与之皆安。顾行而忘利,守节而仗义,故可以托不御之权,可以寄六尺之孤。此厉廉耻行礼谊之所致也,主上何丧焉!此之不为,而顾彼之久行,故曰可为长太息者此也。

古文观止 简析

《治安策》是贾谊的着名作品。背景:西汉初期中央与地方权利不平衡,诸侯王几度叛乱,再加上北方匈奴的骚扰和其它社会问题的存在。贾谊虽被贬谪,然其苦思忧惮。随之,贾谊根据当时情境和历史经验写了《治安策》。《治安策》中提出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及其它政治思想方案影响极大,其后来的晁错、主父偃等人在一定程度上是他的延续。《治安策》不仅以其政治思量被后人称赞,更以其文调势雅而被后人推崇。

华表是什么以及风水作用

自黄帝时代开始的我国部落联盟的昌盛时期,秘书工作产生的两个社会基础都已经具备,所以,这一时期应当是我国秘书工作的起源时期。从古籍记载和考古成果来看,也可得到印证。

我国部落联盟昌盛时期自黄帝时代至夏朝建国,历约400年。据古籍记载,黄帝除了设置六相以外,还设置了史官,陪侍于黄帝左右,记录言行,汇编成册,以备忘、信守。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秘书人员。“史官”这一名称始见于商,黄帝设史官,可能是后人将当时的官名套用于黄帝时期。但是,它说明黄帝时代已有了类似于后代史官那样的秘书人员。史官的出现,是秘书工作起源的标志。

黄帝以后,部落联盟继续发展,公共管理事务越发繁忙,古籍中有关秘书活动的记载也日益增多。据《大戴礼记·保傅》、《淮南子·主术篇》、崔豹《古今注》等古籍记载,尧在位时,曾于庭前设置“进善旌”(即一面旗帜),让百姓站在旗下,向他提出对政事的建议、评论。一时,进善言治理天下者甚众。尧又根据舜的建议,命舜在土阶前树立了一根木柱,让百姓在上面书写意见、指出自己的过失,以修明政治,称为“诽谤之木”。由于此木是舜受命而立的,舜又名重华,所以又称华表。舜继位后,天天去进善旌下、诽谤木前,倾听和阅读百姓的意见,使他能了解下情,便于清除社会弊端。民众欲反映情况、建言陈事,只需击几下敢谏之鼓,他就出来接见,听取意见。这进善旌、华表木、敢谏之鼓,当是我国官方***活动的源头。

舜在位时设立九官以治天下,其中有纳言一官,命龙(人名)担任。《尚书·舜典》载:“帝曰:龙!朕[B021]谗说殄行,震惊朕师,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舜命龙不论白天黑夜,需要时就宣布他的命令,并忠实地汇报民情,不让散布谣言、干坏事而使百姓震惊的人胡作非为。《史记·五帝本纪》孔安国注云:“纳言,喉舌之官也,听下言纳于上,受上言宣于下,必信也。”可见,纳言是调查了解下情,向舜汇报,供舜决策,并传达舜的命令,起上通下达作用的官员,当是典型的秘书官员。至此,部落联盟昌盛时期的秘书人员有:史官——记录部落联盟首领言行,并接受咨询的人员;纳言——调查研究,上通下达,宣布首领命令的官员。古籍记载中的文献有:典——记录部落联盟首领言行的上古文书。

综上所述,可知我国秘书工作起源于部落联盟昌盛时期,即黄帝至禹时期,距今约4500年至4100年。

请帮我给一个木业公司取个名字

华表是什么以及风水作用?——风水术中的华表是指高尖耸立的山峰。有华表,表示该处周围,一般为三、五公里范围有大龙大穴所在,会出王侯大贵。其余在特定建筑物的地方,如学校、桥梁、宫殿、坟墓等等地方,设立华表,有标志、表彰、榜样、庄重、敬重的含义。在中国古代,华表尤指设在桥梁、宫廷、陵墓或城垣等前作为标志和装饰用的大柱。比如设在陵墓前的叫“墓表”,设在桥梁两头的叫“桥表”等。华表一般由石所造,柱型,上有云板和蹲兽,柱身往往雕有蟠龙、飞凤等饰物。

附录:华表的由来和作用

华表产生于尧帝时期,初始称为诽谤木是木制的,诽谤木上并没有文字而有特殊的雕刻或绘制的纹理,庄严醒目,立于路旁使人一看便知。古文中纹理、花纹称“华”,古今注“尧设诽谤木,今之华表”。诽谤木在西汉时仍为木制。《史记孝文纪》“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那么诽谤木的作用是什么呢?我们理解了“诽谤”一词自然知道什么是“诽谤木”了。?诽:《战国策》“国必有诽誉,忠臣令诽在己,誉在上”。诽:有批评之义。《史记》见令不便,不入言而腹诽。诽:有否定之义。谤:《说文》毁也。诋毁之义。如今大多按《说文》理解。《广雅》恶也,《玉篇》诽也,对也,人道其恶也等---------。其实这些都是东汉以后的变化字义。西汉以前“谤”字的字义并非如此。

《左传庄二十二年》“羁旅之臣,敢辱高位,以速官谤”。(解:“羁旅之臣”即纠察官,不管前面旅行的官员是什么级别都敢拦住他,使其改正旅行中的非礼行为。)在本文中“谤”勒令之义。

《论语19.1》“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本文“谤”为要求,提醒之义。我们把“诽”“谤”两个字链接起来就是:警告,警示。

如今的“诽谤”一词与西汉以前的“诽谤”一词意义差别很大。因此不能以“诽 谤”的今义来解释“诽谤木”。“诽谤木”就是“警示木”。后来改称“华表”。“华表”是一种特殊的标示,是各代王朝专立的,是神圣不可亵渎的,是绝对不允许人们往上面写字的,那上面也没地方写字,没办法写字。更不是什么景观建筑,不是给人欣赏的。

从华表的位置来看:宫门、皇陵、桥、学府、庙宇等,既然是“警示”可直观的理解为“不得惊扰”之义。凡经此路段的旅团、车队、马队、军队等,文官下车,武官下马,不得扬尘、不得急行、不得喧哗、不得擅入、不得无礼等等--------。

如今华表的原本使命已经完成,它是中国古文化的历史见证,它的华丽与庄严醒目表现了“神圣而不可侵犯”,可做为我们民族精神的标志永存。

汉文帝受言的翻译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典故: 将八公山上的草木,都当作是士兵。形容极度惊恐,疑神疑鬼。 出处: 《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例子: “~”,是错觉的一例。(***《论持久战》)

cǎo mù jiē bīng

草木皆兵 典故: 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出处: 《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例子: 这一天大家都是惊疑不定,~,迨及到了晚上,仍然毫无动静。(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九回)

cǎo mù jù xiǔ

草木俱朽 典故: 象草木一样死去,世人并不知道。借喻人一生毫无建树。 出处: 《后汉书·朱穆传》:“彼与草木俱朽,此与金石相倾。” 例子: 无

cǎo mù zhī wēi

草木知威 典故: 连草木都知道他的威名。形容威势极大。 出处: 《新唐书·张万福传》:“朕谓江淮草木亦知尔威名。” 例子: 无

cùn mù cén lóu

寸木岑楼 典故: 一寸长的木材同尖顶的高楼比。原意是起点不同就比不出高低,比喻轻重相比必须标准一样。后也比喻差距极大。 出处: 《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 例子: 无

dà xīng tǔ mù

大兴土木 典故: 兴:创办;土木:指建筑工程。大规模地盖房子。 出处: 宋·洪迈《容斋三笔》卷十一:“奸佞之臣,罔真宗以符端,大兴土木之役,以为通宫玉清昭应之建。” 例子: 灵王既归,耻其无功,乃~,欲以物力制度,夸示诸侯。(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六十七回)

dāi ruò mù jī

呆若木鸡 典故: 呆:傻,***的样子。呆得象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的样子。 出处: 《庄子·达生》:“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例子: 匪首侯殿坤,在得知这个噩耗之后,特别是知道了老妖道的落网后,当即~。(曲波《林海雪原》***)

déng mù qiú yú

登木求鱼 典故: 登:攀;木:树。爬到树上找鱼。比喻方向、方法不对,无法达到目的。 出处: 宋·苏辙《次韵吴厚秀才见录》:“登木求鱼知我掘,循巢觅兔笑君疏。” 例子: 无

dú mù bù chéng lín

独木不成林 典故: 一棵树成不了森林。比喻个人力量有限,办不成大事。 出处: 汉·崔骃《达旨》:“高树靡阴,独木不林。” 例子: 无

dú mù nán zhī

独木难支 典故: 一根木头支不住高大的房子。比喻一个人的力量单薄,维持不住全局。 出处: 隋·王通《文中子·事君》:“大厦将颠,非一木所支也。” 例子: 无

dù zhòng mù zhé

蠹众木折 典故: 蛀虫多了,木头就要折断。比喻不利的因素多了,就能造成灾祸。 出处: 《商君子·修权》:“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 例子: 无

fěi bàng zhī mù

诽谤之木 典故: 诽谤:引以为谏言;木:木牌。在交通要塞竖立木牌,让人们写上谏言。 出处: 《史记·孝文本纪》:“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者而来谏者。” 例子: 无

fēng mù hán bēi

风木含悲 典故: 比喻因父母亡故,孝子不能奉养的悲伤。 出处: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例子: 先父公弼,作宦黄州,因而流寓岐亭,不幸~,年来独与妻房柳氏,谐其伉俪。(明·汪廷讷《狮吼记·叙别》)

fēng shēng hè lì,cǎo mù jiē bīng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典故: 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出处: 《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例子: 狼狈逃窜的匪徒~,吓得魂不附体。

gāng yì mù nè

刚毅木讷 典故: 刚:坚强;毅:果决;木:质朴;讷:说话迟钝,此处指言语谨慎。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 出处: 《论语·子路》:“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例子: 无

gǎo mù sǐ huī

槁木死灰 典故: 枯干的树木和火灭后的冷灰。比喻心情极端消沉,对一切事情无动于衷。 出处: 《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例子: 所以这李纨虽青春丧偶,且居处于膏梁锦绣之中,竟如“~”一般,一概不问不闻,惟知侍亲养子。(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

hán mù chūn huá

寒木春华 典故: 寒木不凋,春华吐艳。比喻各具特色。 出处: 无 例子: 无

huà dì kè mù

画地刻木 典故: 比喻进监狱,受审讯。 出处: 《梁书·王僧儒传》:“盖画地刻木,昔人所恶。丛棘既累,于何可闻?” 例子: 无

jiāo náo shēng mù

教猱升木 典故: 教猴子爬树。比喻指使坏人干坏事。 出处: 《诗经·小雅·角弓》:“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 例子: 虽是少数人代理国事,却不是少数人把持国事,怎么好藉口于天然不平等,替民贼~呢?(《晚清文学丛钞·中国现在记》第三回)

jīn kǒu mù shé

金口木舌 典故: 以木为舌的铜铃,即木铎,古代施行政教传布命令时所用。指宣扬教化的人。 出处: 汉·扬雄《法言·学行》:“天之道不在仲尼乎?仲尼驾说者也;不在兹儒乎?如将复驾其所说,则莫若使诸儒金口而木舌。” 例子: 无

kè mù wéi lì

刻木为吏 典故: 意思是不能受狱吏的污辱,即使是木头做的狱吏也不能见他。形容狱吏的凶暴可畏。 出处: 《汉书·司马迁传》:“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入,削木为吏议不对,定计于鲜也。”《汉书·路温舒传》:“刻木为吏,期不对。” 例子: 无

kū mù féng chūn

枯木逢春 典故: 枯干的树遇到了春天,又恢复了活力。比喻垂危的病人或事物重新获得生机。 出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三:“唐州大乘山和尚问:‘枯树逢春时如何?’师曰:‘世间希有。’” 例子: ~,陈花重放,旧作再版,自然是值得高兴的。(峻青《写在百花重放的时候》)

kū mù sǐ huī

枯木死灰 典故: 死灰:燃烧后余下的冷灰。身如枯木,心如死灰。比喻极其消极悲观。 出处: 《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杭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例子: 事物虽众,此其得之浅者,不过如~而止耳。(宋·陈亮《与应仲实书》)

kū mù xiǔ zhū

枯木朽株 典故: 枯木头,烂树根。比喻衰朽的力量或衰老无用的人。 出处: 汉·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故有人先谈,则枯木朽树功而不忘。” 例子: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齐努力。(***《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词)

kū mù zài shēng

枯木再生 典故: 枯死的树木又恢复了生命力。比喻历经挫折又获得生机。 出处: 宋·苏辙《陈汝义学士南京谢表》:“岂谓圣恩未弃,见桑榆,枯木再生,重沾雨露。” 例子: 无

lì mù nán mén

立木南门 典故: 立木:竖木于地上。用具体事实来证明新的法令、制度一定要推行开来。多用于形容取信于民。 出处: 《史记·商君列传》:“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有一人行徒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例子: 无

lián lǐ zhī mù

连理之木 典故: 不同根的树木而枝干连生在一起。古时认为是吉祥的征兆。 出处: 《晋书·元帝记》:“一角之兽,连理之木。” 例子: 无

liáng qín zé mù

良禽择木 典故: 比喻贤者择主而事。 出处: 《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例子: 无

má mù bù rén

麻木不仁 典故: 不仁:没有感觉。肢体麻痹,失去知觉。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 出处: 明·薛己《医案·总论》:“一日皮死麻木不仁,二日肉死***不痛。” 例子: 没有同情,没有热,是~?还是忘恩负义。(闻一多《伟大的事实,不朽的意义》)

mù mù yǐ gǒng

墓木已拱 典故: 坟墓上的树木已有两手合抱那么粗了。意思是你快要死了。这是骂人的话。后指人死了很久。 出处: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亦。” 例子: 无

mù běn shuǐ yuán

木本水源 典故: 树的根本,水的源头。比喻事物的根本或事情的原因。 出处: 《左传·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水木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谋主也。” 例子: 无

mù diāo ní sù

木雕泥塑 典故: 用木头雕刻或泥土塑造的偶像。形容人呆板不灵活或神情呆滞。 出处: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九:“两班文武,如泥塑木雕,无人敢应。” 例子: 怡红院里的人吓的一个个象~一般。(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四回)

mù jī yǎng dào

木鸡养到 典故: 木鸡:善斗的鸡,看上去象木头一样呆板。形容功夫到家。 出处: 《庄子·达生》:“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例子: 无

mù rén shí xīn

木人石心 典故: 形容意志坚定,任何诱惑都不动心。 出处: 《晋书·夏统传》:“统危坐如故,若无所闻。充等各散曰:‘此吴儿是木人石心也。’” 例子: 张生乃~也。使有情者见之,罪不容诛。(宋·秦醇《谭意歌传》)

mù yǐ chéng zhōu

木已成舟 典故: 树木已经做成了船。比喻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改变。 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四回:“如今木已成舟,也是林兄命定如此了。” 例子: 无

ní sù mù diāo

泥塑木雕 典故: 指泥做的和木头雕的偶像。比喻人的表情和举动呆板。 出处: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九:“两班文武,如泥塑木雕,无人敢应。” 例子: 无

rén fēi mù shí

人非木石 典故: 指人是有思想感情的,容易为外界事物所打动,不同于无生命、无知觉、无感情的树木石头。 出处: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愬者?” 例子: 无

rù mù sān fēn

入木三分 典故: 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出处: 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例子: 我们读这首诗,尤其有一种~、痛快淋漓的感受。(秦牧《手莫伸》)

shān mù zì kòu

山木自寇 典故: 山上的树木,因长成有用之材,而被人砍伐。比喻因有用而不免于祸。 出处: 《庄子·人世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例子: 无

shān tuí mù huài

山颓木坏 典故: 册:泰山;颓:倒塌;木:梁木。泰山倒塌,梁木折断。比喻众所仰望的人物逝世。 出处: 《礼记·檀弓上》:“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例子: 无

shēng zhèn lín mù

声振林木 典故: 形容歌声或乐器声高亢宏亮。 出处: 《列子·汤问》:“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例子: 无

shéng jù mù duàn

绳锯木断 典故: 用绳当锯子,也能把木头锯断。比喻力量虽小,只要坚持下去,事情就能成功。 出处: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例子: 无

shí nián shù mù,bǎi nián shù rén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典故: 树:培植,培养。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出处: 《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例子: 西人都知道~,我们应该把培养人才这件大事抓好。

shuǐ mù qīng huá

水木清华 典故: 水:池水,溪水;木:花木;清:清幽;华:美丽有光彩。指园林景色清朗秀丽。 出处: 晋·谢混《游西池》诗:“景晨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例子: 近来又在南城外建造一座更大的花园,引三里河的水流进园中,真是~,入其园如置身江南胜地。(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九章)

tài shān liáng mù

泰山梁木 典故: 象泰山崩塌,梁木毁坏一样。比喻伟人死亡。 出处: 《礼记·檀弓上》:“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染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例子: 当此国基未固,人才消乏之秋,近者如斯,将谁与支撑危局?~,同人等悲不自胜。(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二十二回)

tǔ mù xíng hái

土木形骸 典故: 形骸:指人的形体。形体象土木一样。比喻人的本来面目,不加修饰。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刘伶身长六尺,貌甚丑悴,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 例子: 处俊姿约素,~,然临事敢言。(《新唐书·郝处俊传》)

tǔ niú mù mǎ

土牛木马 典故: 泥塑的牛,木做的马。比喻没有实用的东西。 出处: 《关尹子·八筹》:“知物之伪者,不必去物,譬如见土牛木马,虽情存牛马之名,而心忘牛马之实。” 例子: 若门资之中而得愚瞽,是则~,形似而用非,不可以涉道也。(《北史·苏绰传》)

wú yuán zhī shuǐ,wú běn zhī mù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典故: 源:水源;本:树根。没有源头的水,没有根的树。比喻没有基础的事物。 出处: 《左传·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 例子: 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实践论》)

xià qiáo mù rù yōu gǔ

下乔木入幽谷 典故: 从高树上下来,钻进幽深的坑谷里。比喻弃明从暗,或从良好的处境转入恶劣的处境。 出处: 《孟子·滕文公上》:“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幽谷者。” 例子: 无

xíng jiāng jiù mù

行将就木 典故: 行将:将要;木:指棺材。指人寿命已经不长,快要进棺材了。 出处: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 例子: 但老夫~,只求晚年残喘。(清·吴趼人《痛史》第二十五回)

xiǔ mù bù diāo

朽木不雕 典故: 朽坏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上进,无法成材。 出处: 《论语·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例子: 无

xiǔ mù fèn qiáng

朽木粪墙 典故: 朽坏的木头,污秽的土墙。比喻没有培养前途的人。 出处: 《论语·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例子: 无

xiǔ mù fèn tǔ

朽木粪土 典故: 朽木:烂木头;粪土:脏土臭泥。比喻不堪造就、对社会没有用处的人。 出处: 《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例子: 无

xiǔ mù sǐ huī

朽木死灰 典故: 枯干的树木和火灭后的冷灰。比喻心情极端消沉,对任何事情无动于衷。 出处: 《庄子·齐物论》:“形容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例子: 无

xuē mù wéi lì

削木为吏 典故: 意思是不能受狱吏的侮辱,即使是木头做的狱吏也不能见他。形容狱吏的凶暴可畏。 出处: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削木为吏,议不可对。”《汉书·司马迁传》:“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入,削木为吏议不对,定计于鲜也。” 例子: 无

yī cǎo fù mù

依草附木 典故: 原指鬼神有所依凭,擅作威福。后比喻凭借他人势力,为非作歹。也比喻不能自立,依靠别人。 出处: 五代·王周《巫庙》诗:“日既恃威福,岁久为精灵,依草与附木,诬诡殊不经。” 例子: 想必有那~、冒着俺家名姓做这等事情的也不可知。(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二折)

yī cǎo yī mù

一草一木 典故: 比喻极微小的东西。 出处: 《后汉书·应劭传》:“春一草枯则为灾,秋一木华亦为异。” 例子: 不许惊动,如有犯僖氏~者斩首!(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九回)

yī mù nán zhī

一木难支 典故: 大楼将要倒塌,不是一根木头能够支撑得住的。比喻一个人的力量单薄,维持不住全局。 出处: 隋·王通《文中子·事君》:“大厦将颠,非一木所支也。” 例子: 他觉得自己在朝中孤掌难鸣,真是“~大厦之将倾”。(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三章)

yí huā jiē mù

移花接木 典故: 把一种花木的枝条或嫩芽嫁接在另一种花木上。比喻暗中用手段更换人或事物来欺骗别人。 出处: 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同窗友认***作真,女秀才移花接木。” 例子: 无

yuán kǒng fāng mù

圆孔方木 典故: 把方木头放到圆孔里去。比喻二者不能投合。 出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若将有限心识作无限中用,如将方木逗圆孔。” 例子: 无

yuán mù jǐng zhěn

圆木警枕 典故: 用圆木做枕头,睡着时容易惊醒。形容刻苦自勉。 出处: 宋·范祖禹《司马温公布衾铭记》:“以圆木为警枕,小睡则枕转而觉,乃起读书。” 例子: 无

yuán mù qiú yú

缘木求鱼 典故: 缘木:爬树。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例子: 若想善出此关,大王乃~,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也。(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十三回)

zhǎn mù jiē gān

斩木揭竿 典故: 揭:举起;竿:竹竿。砍削树木当兵器,举起竹竿作军旗。比喻武装起义。 出处: 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杰并起而亡秦族矣。” 例子: 臣闻田虎~之势,今已燎原,非猛将雄兵,难以剿灭。(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九十一回)

zhí mù bì fá

直木必伐 典故: 直木:笔直的树木;伐:砍。成材的树必被砍伐。比喻正直的人容易招怨。 出处: 《逸周书·周祝》:“甘泉必竭,直木必伐。”《庄子·山木》:“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于患。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例子: 无

zhǐ jiàn shù mù,bù jiàn sēn lín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典故: 比喻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体或全部。 出处: 无 例子: 无

zhú tóu mù xiè

竹头木屑 典故: 比喻可利用的废物。 出处: 《晋书·陶侃传》:“时造船,木屑及竹头,悉令举掌之,咸不解所以。” 例子: 时节相存问,缓急相周致,虽~亦有以应吾之须者,笃吾妹之分义于我也。(宋·陈亮《祭妹夫周英伯》)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寸木岑楼 草木皆兵 草木俱朽 草木萧疏

草木愚夫 草木知威 触石决木 池鱼林木 草衣木食 独木不成林

独木不林 断木掘地 独木难支 登木求鱼 呆若木鸡 呆如木鸡

呆似木鸡 大兴土木 蠹众木折 诽谤之木 逢场竿木 风木含悲

风木之悲 风木之思 浮石沉木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蜚瓦拔木

故家乔木 古木参天 槁木死灰 刚毅木讷 画地刻木 寒木春华

金口木舌 教猱升木 枯木逢春 枯木发荣 枯木死灰 枯木生花

刻木为鹄 刻木为吏 枯木朽株 枯木再生 枯株朽木 连理之木

立木南门 良禽择木 木本水源 木雕泥塑 木公金母 木干鸟栖

木梗之患 木坏山颓 木鸡养到 木落归本 麻木不仁 墓木拱矣

墓木已拱 木讷寡言 木人石心 木石心肠 木头木脑 木心石腹

木朽蛀生 木已成舟 鸣于乔木 鸣雁直木 泥塑木雕 盘木朽株

盘木朽株 青黄沟木 迁于乔木 人非草木 人非木石 人非土木

入木三分 身非木石 死灰槁木 绳锯木断 水木清华 山木自寇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山颓木坏 石心木肠 声振林木 投木报琼

土木形骸 土牛木马 泰山梁木 铁心木肠 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亡猿祸木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亡猿灾木 行将就木 朽木不雕

朽木粪墙 朽木粪土 朽木难雕 朽木难雕 朽木死灰 朽木不可雕

朽木生花 削木为吏 心如槁木 心如木石 朽株枯木 下乔木入幽谷

依草附木 倚草附木 一草一木 移花接木 圆孔方木 依丱附木

榆木圪垯 榆木疙瘩 圆木警枕 榆木脑袋 榆木脑壳 一木难支

异木奇花 缘木求鱼 斩竿揭木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直木必伐

斩木揭竿 铸木镂冰 直木先伐 冢木已拱 竹头木屑

诽谤什么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如何造句?

白话释义:

汉文帝即位的第十三年,齐地担任管理接收漕粮的太仓令淳于意,有罪得受刑罚,他的女儿缇萦,才14岁,随着押淳于意的差役一同到了京城长安。缇萦上书汉文帝,愿自己去充当官婢,以换取免除父亲的刑罚。

文帝怜悯她的孝顺,免了她父亲的罪,并下令废除肉刑。丞相张苍和御史大夫冯敬商议,请重新制定刑律,结果,本来应当砍去右脚的,反而改为杀头的***,该定拷打的,要在脊背上打五百或三百了,亦多有被打死的。空有减轻肉刑的名义,实际上反而多杀了人。

至于株连三族的大罪,又不趁修订刑律时加以改变确定,结果实在是辜负了皇帝怜恤的好意,张苍和冯敬真可谓是不称职的臣子了。

史书上称汉文帝能停下车听取百官和人民的意见,如今以一个女子上书,能亲自批阅,并因此立即废除沿用了几千年的肉刑,没有一点留难,如像这样去处理天下的事,还有什么事会拖拉不决的呢?如果皇帝要用装意见书的囊袋来做宫殿前的帷幕,那么装有奏书的袋子就会源源不断地收到了。

原文

汉文帝即位十三年,齐太仓令淳于意有罪当刑,其女缇萦,年十四,随至长安,上书愿没入为官婢,以赎父刑罪。帝怜悲其意,即下令除肉刑。

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议,请定律,当斩右止者反弃市,笞者杖背五百至三百,亦多死,徒有轻刑之名,实多。

其三族之罪,又不乘时建明,以负天子德意,苍、敬可谓具臣矣。史称文帝止辇受言,今以一女子上书,躬自省览,即除数千载所行之刑,曾不留难,然则天下事岂复有稽滞不决者哉?

所谓集上书囊以为殿帷,盖凡囊封之书,必至前也。

此文出自南宋洪迈所写的《容斋续笔》。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洪迈,1123年出生,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字景卢,号容斋,又号野处。洪皓第三子。官至翰林院学士、资政大夫、端明殿学士,宰执、封魏郡开国公、光禄大夫。

卒年八十,谥“文敏”。配张氏,兵部侍郎张渊道女、继配陈氏,均封和国夫人。南宋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容斋随笔》、《夷坚志》。

洪迈出生于一个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洪皓、哥哥洪适、洪遵都是著名的学者、官员,洪适官至宰相。洪遵官至宰执(副相)赠右丞相。

洪迈的父亲洪皓使金,遭金人扣留,洪迈时年仅七岁,随兄适、遵攻读。他天资聪颖,“博极载籍,虽稗官虞初,释老傍行,靡不涉猎。”

十岁时,随兄适避乱,尝往返于秀(今浙江嘉兴)、饶二州之间。在衢州(今浙江衢县)白渡,见败壁间题有二绝句,一咏“油污衣”云:“一点清油污白衣,斑斑驳驳使人疑。

纵使洗遍千江水,争似当初不污时。”迈读后,爱而识之。可见其自少年时,便性格高洁,不同凡俗。

淳熙六年,授予赣州知州的官职,兴建学宫,建造浮桥,士人百姓安居乐业。郡兵素来骄横,稍不如意就蛮横。

郡里每年派上千人戍守九江,这一年,有人害怕去后就会被留下而不再回来,众人于是反戈。人们以谣言相警,百姓非常害怕。洪迈不为所动,只派遣一名校官好言劝说他们,使他们回到营中,众人都听从了劝说。

他挂着空箭袋进入,慢慢审问出什五长两个人,带上刑具押送浔阳,在市上斩首。辛卯年间闹饥荒,赣州正值中熟,洪迈拿出粮食去帮助邻郡。

有个僚属进谏阻止,洪迈笑着说:"秦地和越地的贫弱丰肥不同,是做臣子的道理吗?"不久任建宁府知府。有个因小事情而持刀越狱的富人,长时间拒捕,洪迈治他的罪,施黥刑后流放岭外。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谁发明的,怎么来的

诽谤 本文分类:两字词语 发布时间:2013/10/2 

拼音:fěi?bàng?

释义:说别人坏话,诋毁和破坏他人名誉。“诽”是背地议论,“谤”是公开指责。

出自:《史记?孝文本纪》:“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者而来谏者。”

示例:唐·元稹?《同州刺史谢上表》:“然臣益遭诽谤,日夜忧危,唯陛下圣鉴照临。”

英语:slander?;libel?;be *** irch?;calumny?;calumniate?;libel?on?;asperse?;defame?;defamation?;malign?;

详细释义

诽谤 ,也称毁谤、诋毁、中伤、恶语中伤、名誉损毁等。是一种明确表示或暗示的,可能给个人、企业、产品、团体、 *** 或民族负面形象的“与事实不符”的宣称。除此之外,还有两层意思(仅供参考,无需掌握。):

1.怨望。《吕氏春秋·不屈》:“国家空虚,天子之兵四至,众庶诽谤,诸侯不誉。”?高诱?注:“怨望多也。”

2.进谏。《汉书·贾山传》:“其所以莫敢告者何也?亡养老之义,亡辅弼之臣,亡进谏之士,纵恣行诛,退诽谤之人,杀直谏之士。”

诽谤的近义词

毁谤 捏造 馋毁 造谣 讪谤 中伤 诬蔑 诽谤 诋毁 诬陷

诽谤的反义词

歌颂 赞扬 讴歌 称扬 褒扬 颂扬 称赞 传颂 表扬 赞许

诽谤造句

他竟然诽谤朋友,实在可恶至极。

老王恶人先告状,竟然写信给领导诽谤我。

妈妈经常教导我,不应羞辱,辱骂,或诽谤他人。

他一直在散播谣言,以达到诽谤我们的目的。

面对这些 *** 的攻击诽谤,周恩来总理岿然不动。

蹊跷践行

《史记》白话文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使用的是皇帝,诏。汉承秦制在诏书中使用诏曰,被历代帝王所***用。《资治通鉴》卷十三:汉文帝二年五月,诏曰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也。元世祖忽必烈在下达诏书的时候,用的不是奉天承运而是上天眷命。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发明了“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我找到的是电子书版本,里面包括平淮书等12篇,下面的文章是里面的白话史记,但是它本身也叫白话史记,要您自己判断是不是您想要的版本了.

白话史记

孝文皇帝刘桓,汉高祖刘邦中子,薄氏女所生。高祖十一年春,攻破陈豨军队,平定代地,遂立刘桓为代王,设都在中都(今山西平遥西南)。即位十七年,时至吕后八年七月,吕太后驾崩。八月,诸吕帮派欲作乱,汉大臣齐心协力,诛杀吕氏,阴谋召立代王。

丞相陈平、太尉周勃遣人迎接代王。代王问左右郎中令张武等人,张武等计议后说: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大将,熟读兵法,明习战策,多善阴谋诡计,此行并非其本意,是他们畏惧高帝、吕太后的积威。今诛杀诸吕,喋血京师,此时迎大王,既不可信,亦有污大王的名声,也说不定是寻找替罪的羔羊。愿大王称疾毋往,静观其变。

中尉宋昌力排众议,说:群臣议论的都不对。当初秦朝失政,诸侯豪杰并起,自以为能得到天下者何止万数,但能登上皇位者,仅刘氏也,世人已经不再妄想,这是其一。高祖封子弟为王,地形犬牙相错,相互制约,活学活用了姜太公的韬略,充分体现了稳如磐石的宗旨,已经深入人心,这是其二。汉朝兴替,废除秦朝的苛政,约法简令,施德布惠,***自安,别人知道不可动摇,此其三也。以吕后之威严,立诸吕为三王,独裁专制,堪称不可一世。然而,周太尉仅以***传圣旨而入北军,一呼百应,军士皆左袒为刘氏,叛诸吕而灭之,此乃天意,非人力也。今大臣虽有二心,可是老百姓不会为其所利用,他们怎么能够控制的了局势?方今高帝王子唯有淮南王与大王您,大王年长,贤圣仁孝,闻名誉天下,故大臣顺应天下臣民之心而迎立大王,大王不要再犹豫不决了。

宋昌者,秦楚之际楚怀王所封卿子冠军宋义之孙也。宋义为项羽所杀,其子孙乃投靠在刘邦麾下。

代王不敢自传,报母薄太后,犹豫未定。卜之龟,卦兆得大横。占曰:大横庚庚,余为天王,夏启以光。

代王尚不甚明,问:寡人已经为王,有何以称为王?

打卦人,后世某大预言家的前身,尚未转世为人者,当即解说:大横,乃卦象,庚庚者,更替也;天王者,天子之意,乃皇帝也;夏启以光,夏禹家传天下与启,子承父业,此寓意您老人家即将做皇帝之意。

代王沉吟片刻,曰:不可能吧?说子承父业,那是刘盈哥哥。我若为帝,那是接的刘弘小侄的班,不大好说吧?

薄昭、宋义在一边早等的不耐烦了,上前说:你爹做皇帝,你再做皇帝,这不就是子承父业吗?其它事,到时候再说。

于是,代王乃派遣老舅薄昭前往京城拜见绛侯周勃等新***成员,新***对薄昭的到来,表现了极大的热情,详细地向薄昭介绍了前一阶段的工作,通报了当前的时局,对未来的政治局面作了深刻地探讨。对新***成员的政治前途,双方交换了意见,薄昭心领神会,既灵活又郑重的作了必要的承诺。随即,急不可耐的赶回去,向代王汇报:陈平、周勃是讲信用的,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代王一扫愁容,喜笑颜开的对宋昌说:果如公言!

代王当即任命宋昌为参乘,与张武等六员大将,风尘仆仆的赶赴长安。代王尚心有余孽,令大队人马,赶着他的高级跑车,在后边瞄者。恐怕***落空,变化大增,若见大事不好,准备赶紧往回跑。

代王车马至高陵作短暂休息,令宋昌先往长安侦查情况。宋昌骑马赶到渭桥,见丞相以下官员早已恭候多时,乃急忙回报代王。代王一听,怕大家等的不耐烦,顾不得休息,快马加鞭,赶到渭桥。群臣一见,争先恐后地拜谒称臣,代王受宠若惊,下车还拜。周勃见代王和蔼可亲,没有架子,就走上前去对代王说:咱俩先上一边谈谈。

宋昌见周勃失了礼数,亦恐代王有失计较,乃义正词严的说:若说的是公事,就请你当众明言。若说私事,王者不受私。

周勃本想欺刘桓软弱,与其嘀嘀咕咕,以求代王加深印象,或有所表示,没想到在大庭广众之下吃了一个突如其来的叱喝,信心受到打击,一时失了方寸,乃跪上天子玉玺,代王谢过太尉,不敢接受,说:此地不可久留,请到代王官邸再做商议。

随即,群臣趋炎附会,聚集代王官邸。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大将军陈武、御史大夫张苍、宗正刘郢、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典客刘揭皆曰:子弘等皆非孝惠帝之子,不当奉宗庙继皇统。臣谨请与顷王后、琅邪王、宗室、大臣、列侯、二千石以上官吏协商后,认为大王乃高帝长子,愿大王即天子位。

顷王后,乃刘邦之兄刘仲之妻,现吴王刘濞之母,代王之伯母,在当时是刘氏家族辈份最高的成员。代王曰:当皇帝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寡人不佞,不足以奉宗庙。愿请我老叔楚王刘交商讨这件大事,寡人不敢当。

众人知道,所谓来者不善,善者不来,代王大老远的来到这里,决不是为了来让贤的,但礼仪所限,不得不有所表现,于是众人再拜叩首,苦苦恳求,代王站在东边推让了三次,被众人推上了西面的尊位。代王尤感于心不足,又站在北面,众人只好又将他请上南面的上座,代王又推让了两次,还想推让第三次,宋昌赶紧向他使眼色,恐怕他辞来让去的弄***成真,以致前功尽弃。丞相陈平代表众人发表讲话:大王奉高帝宗庙最合适,即便是天下的老百姓都这样认为。臣等为宗庙社稷国家大事天下苍生万民着想,不敢疏忽大意,掉以轻心。愿大王听信臣等的肺腑之言,忠卓之心。臣谨奉天子玉玺再拜上。

代王不得已而曰:既然宗室、将相、诸王、列侯以为没有比寡人再合适的人选,寡人也不敢再推辞了,我就接过这个累人的差事吧。

代王遂即挂皇印持符节,就任皇帝之职。史称孝文皇帝。

群臣按礼节依次叩拜后,乃使天下第一号驾驶员--太仆藤公婴与东牟侯刘兴居清宫,藤公不顾年老体衰,亲驾专车,迎送孝文皇帝入主未央宫。当天夜里,任命宋昌为卫将军兼任京师卫戍部队总司令,统帅南北军;令张武为郎中令,总领宫中事务。刘桓心情激动,夜不能寐,在殿中走来踱去,思绪万千。最后来到前殿,连夜下诏书曰:闲者诸吕用事擅权,谋为大逆,欲以危刘氏宗庙,赖将相列侯宗室大臣诛之,皆伏其辜。朕初即位,其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酺五日。

汉朝萧何制定的法律规定:三人以上无故饮酒,罚金四两。所以要天下大庆,需皇帝颁诏。古人云:出钱为jù醵,出食为pú酺。醵者,出钱凑份子饮酒,如同现今人们搞的AA制一般;酺者,王者布德,大饮酒也。起自赵武灵王消灭中山国后,为犒赏三军,令国民酺五日。

孝文帝元年十月庚戌,贬琅邪王刘泽为燕王,盖由其在诛灭吕氏时不积极主动,贪恋吕氏美女,不忍杀之。

第二天,皇帝拜谒刘邦庙,宣誓正式就职。陈平降职为左丞相,擢升周勃为右丞相,周勃的太尉官职让给了灌婴做。齐、楚被吕氏削夺的领地皆予以恢复。

第三天,遣车骑将军薄昭迎接皇太后进京享福。

十一月辛丑,孝文帝对这次***做了总结,说:吕产自置为相国,吕禄为上将军,擅矫遣灌将军婴将兵击齐,欲代刘氏,灌将军深明大义,留住荥阳,与诸侯合谋以诛吕氏。吕产欲为不善,丞相陈平与太尉周勃谋夺吕产等军。朱虚侯刘章首先捕杀吕产等。太尉周勃率襄平侯纪通持节称诏入北军。典客刘揭只身夺赵王吕禄印。加封周勃二万户,赐金五千斤。陈平、灌婴各三千户,金二千斤。朱虚侯刘章、襄平侯纪通各二千户,金一千斤。封典客刘揭为阳信侯,赐金千斤。东牟侯刘兴居虽在诛吕时无建树,但在清宫时表现了非凡的英雄主义气概,特别是在面对少帝时,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今后虽不宜提倡,但对以往的尚需嘉奖,特批按照其兄刘章的封赠比照执行。

就在这篇诏书即将完成的时候,孝文帝听人说起周勃当初曾提议立齐王为皇帝,怒其没有第一个想到自己,乃将封周勃的二万户的“二”字抹去,以示惩戒。

十二月,皇帝教导群臣曰:法这个东西,是治理国家的正道,是用来禁暴民而率善人的。现在的法律中有这么一条,就是一人犯罪而株连其父母妻子,甚至是尚在襁褓之中的婴儿都要被诛杀,我深感不安,你们对这一条研讨一下。

有关部门的法律学大博士兼首席执行官对此胸有成竹,不遐思考,答道:民不能自治,故立法以求禁止。株连坐收之法就是为了增加他们犯罪的成本,使他们准备犯法的时候有所顾忌,这条法律由来已久,源远流长,还是留着它好。否则,周勃、陈平诛杀吕氏宗族的正义行动就失去了法律基础。

刘桓一听大怒,转眼一想自己正要搞形象工程,不宜动怒,乃转怒为忧,谆谆教导曰:朕闻******què悫(恭敬、谨慎),罪当***从。而且,***民并使他们走向富裕之路的应该是官吏,现在这些贪官污吏既不能为民众做表率,又以苛政酷刑峻法恐吓残害人民群众,是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何以禁止?朕未见这样的法律有什么好处,你们深入地研究研究,别信口开河拿什么历史来搪塞我。

皇帝金口微开,朝廷震动,有司惶恐,皆说:陛下恩泽四海,惠及牛马,臣等望尘莫及。我们完全拥护您的最高指示,立即废除这条误国害民的收孥相坐的法律条文。

孝文帝元年正月,有关部门提请孝文帝立太子。皇帝曰:朕既不德,上帝神明未歆享,天下人民未必满意。现在虽然不能寻求天下圣贤之人而禅让与他,但早早的立太子,显得我太不谦虚了,何以告喻天下?等等再说吧。

有关部门吸取以前的经验教训,为这次提案准备充分,说道:早立太子,是为了表明陛下重视宗庙社稷,向全国人民显示继往开来,承前启后,今后还是刘家的天下,以求安定民心,稳定压倒一切啊!

刘桓能言善辩,再说官大文章好,皇帝也不想在群臣面前显得缺乏说辞,正是弘扬道德的好时机,乃曰:楚王,是朕的小叔,春秋高,阅历广,经历的事也多,明于国家之大体。吴王,是朕的叔伯大哥,广施恩惠,仁义好德。淮南王,朕的小弟,秉承仁德***朕。他们都是我引以为自豪的人!诸侯王、宗室、昆弟及功臣,大多是贤良圣德之人,若让这样的人来辅佐继承朕未竟的事业,是社稷显灵,天下人民之福啊!你们不选举这些人,动不动就说立太子,人们还以为我忘记了圣贤志士,而一门心思在儿子身上,不是以天下苍生为念呢。朕甚不取也!

面对此大是大非,群臣不敢随便附和,放弃原则,纷纷引经据典,据理力争,说:古时候殷商周朝都延续千余年,就是因为他们坚持子承父业的结果。立嗣必子,自古如此,高帝亲率士大夫,平定天下,分封诸侯,自己做了后世皇帝太祖,诸侯王及列侯也各自做自己封国的始祖。子孙继承,世代不绝,天下之大义也,这也是高帝的既定方针,谁要想擅自改变它,我们就要和他作斗争。如果放弃最佳人选而从诸侯或宗室中选立皇太子,有悖于高帝的遗志,不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事业。皇子刘启最大,纯厚仁慈,请立为太子。

刘桓听得此说,似乎方才明白以家为国的重要性,说:刘启这小子,朕一直以为他调皮捣蛋,不学好,游手好闲糟塌银钱。不是你们说,我还不知道他有这些德行,真是知子莫若父?既然这样,就依你们,免得整天吵吵闹闹,影响我的食欲。

孝文帝意欲天下人分享他立太子的喜悦,赐民众获得法定继承人者一级工资。同时封将军薄昭为轵侯。

对于刘桓说到的这几个颇有德行的人,有必要先交代一下他们的后事,以便你看得更明白。淮南王刘长,自从被孝文帝表扬后,洋洋得意,骄纵跋扈,将前丞相辟阳候审食其活活打死,至于是不是厌恶其玷污刘邦的皇后吕雉,世人不得而知。其后,不听宣召,妄尊自大,阴谋造反,被发配蜀地,死在途中。吴王刘濞,派自己的儿子,也是其王太子,前往长安朝拜,与孝文帝的皇太子兄弟二人饮酒赌输赢,为争道,皇太子拔剑将自己的堂弟吴王太子活活砍死。朝廷派人将吴王太子尸体送回吴国安葬,吴王一见就生气地说:天下都是刘家的,死在哪儿就葬在哪儿就是,何必大老远的送回来。

接着,又不惜“大老远的”送回长安安葬。这本是一件忤逆皇命的大事,但孝文帝心中有短,也就没再追究。楚王刘交死后,其孙刘戊立为楚王,恰当薄太后死,刘戊不是化悲痛为力量,而是忙着搞女人,被惩罚没收了其东海郡。孝文帝死后,皇太子立为皇帝,刘濞清楚其好日子到头了,就联合楚、齐等七国,发动了“七国之乱”,攻战不力,吴、楚王被杀身亡。

三月,有关部门提请册立皇后。薄太后命令立太子母为皇后。皇后姓窦氏。孝文帝为立皇后的缘故,赐天下鳏寡孤独、穷困潦倒、下岗失业及年八十以上的老人,九岁以下的孤儿,布、帛、米、肉一份。对于此时的汉皇室,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无论前世后代,都是先立皇后,后立太子。而孝文帝却是先立太子而后立皇后,这也体现了那时改革开放,创新求变的处世策略。这要从薄太后、窦皇后的奇事珍闻中求得解说。原来,刘邦死后,吕后主政,宫中人满为患。吕后乃挑选一批佼佼者赐予诸王子,每位王子五名,当然,这些都是刘邦尚未来得及玷污的。窦氏女亦在选中,因家在赵地清河观津,特嘱托宦官将她派往赵王的编中,以求离家庭父母近些。然而,宦官公务繁忙,光想着代、赵相去不远,晕头胀脑地把她放到了代王的慰安小组中。窦氏女不肯去,宦官把眼一瞪,说:你以为你是谁?小小的一个宫女,贫下中农出身,又没什么政治背景,哪能由着你?再说,分组名单都呈上去由太后圈阅,谁能改变得了?

窦氏女哭哭啼啼被送到代王那里,也不知是哪辈子修来的富,代王唯爱这个好哭泣的女孩,一见钟情,认为有忧郁美的气质,一把抓住,再不肯放手,一连为代王生了一女两男。在此之前,代王后已经为代王生了四个儿子,但等到代王入主长安,作了皇帝,王后所生的四个儿子竟先后死去。王后一怒之下,拒绝再生。这样,孝文帝就只剩下了窦氏女生的两个儿子名列前茅。这让有关部门犯了难,因为有皇帝就要有皇后,若要立皇后,以当时的情况,非代王后莫属。但皇后若无子,又不合母因子贵的传统。孝惠帝就是因为皇后无子,才失了江山。事是死的,人是活的,皇帝的高参顾问人才济济,思维敏捷,瞬间就想到了这个先立太子,后立皇后的高招。这一着高在哪儿?一招顶人家一万招,同时因内涵丰富,变化无穷,后人屡试不爽,至今尚未参悟透。

话说窦皇后当年离家进京不久,其父母贫困交加相继死去,其弟名广国,时年四、五岁,为人所贩卖,转换十余家,音信皆失。窦广国稍大,流落宜阳为有钱人烧木炭,晚上,烧炭众人在崖下休息,突遇山体滑坡,百十余人尽死于其中,唯广国一人逃脱。人云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广国自卜不日封侯,于是怀着劫后余生的喜悦,辗转来到长安。恰逢窦皇后新立,朝廷铺天盖地的寻觅皇后家人,因家破人亡,仅觅得皇后堂弟窦婴一人,皇后更加忧郁不乐。广国听得皇后姓窦氏,乃清河观津人,为之心动,乃上书自陈。原来广国离家时虽年幼,但已经知道县名及姓氏,何况又刚经历了一场生死劫难,大有置之死地而后生、苦尽甘来的味道。有关部门不敢怠慢,暂时放弃***作风,积极查访,落实清楚无误,乃报告皇上。皇后急不可耐的宣进宫来,由皇帝亲自勘问,问道:你说得合情入理,还有什么可以验证的?

于是,窦广国回想起小时随其姐入桑林***桑椹及以桑叶作为信符游戏玩耍的情景,说到了其姐临进京的那天,家人到驿站告别,姐姐泪眼汪汪的看着他,亲自要了一碗饭喂他,之后,才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家。当时,皇后在屏风后,听到动情处,忍不住走出来,双手拉着小弟放声哭泣,为渲染气氛,皇宫的随从们,都趴在地上帮助皇后哭得死去活来。效果之强烈,竟将后殿的三片汉瓦震下。

孝文帝从代地来,初即位,即施德政布恩惠与天下,抚恤诸侯四夷皆欢洽。接着,论功行赏,大封从代来的功臣。说:在当初大臣诛吕氏而迎朕,朕狐疑不决,众人都不敢来,唯有中尉宋昌力劝朕,朕才得以作了皇帝。我已经任命他做了韂将军,现再加封其为壮武侯。其余跟我来的六人,皆官至九卿。

汉朝设置九卿,依次为:太常、光禄、韂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

为笼络人心,孝文帝宣布:跟随高帝入蜀及汉中的68位列侯皆加封三百户;刘邦时二千石以上***,颖川守尊等十人各加封六百户;淮阳守申屠嘉等十五人各加封五百户;韂尉定等十人各加封四百户。封淮南王舅父赵兼为周阳侯,齐王舅父驷钧为清郭侯。

这年秋天,为了体现利益均沾的主导思想,又封常山王前丞相蔡兼为樊侯。经过一番治理整顿,刘桓的地位得到巩固,同时还有一块石头在他心中沉甸甸地压着,一时半会是放不下的。

自从刘桓荣升为皇帝,周勃权倾一时,社会地位大为提高,未免有些骄傲。有人看出点眉目,奉劝周勃说:你本来诛吕氏,迎代王,功高盖世。现在你自持功劳,受上赏,处尊位,连皇帝见了你都自动起立,迎来送往的。所谓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常此以往,祸起速矣。

周勃闻之恐惧,当年八月未半,战战兢兢的向皇帝称病辞职,孝文帝虚意挽留,随即爽快的批准,任命陈平为专职丞相。

二年十月,陈平终因为国操劳过度,加之积劳成疾,专职不足两个月就与世长辞,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国家和人民,对此,孝文帝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周勃不顾疾病缠身,强烈要求为国效力,为君尽忠,捎带着为民***,再次被任命为第一丞相。孝文帝在陈丞相的追悼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朕闻古时诸侯建国延续千余年,各守其地,按时进贡,民不劳苦,上下欢欣,缺德失政的那是极少数的事啊。但是现在是一种什么情况呢?列侯大多居住在京城,实行遥控指挥。不但老百姓千里遥远的送钱运粮,增加了农民负担,而且列侯也不知民情,脱离人民群众,影响非常坏。我命令,列侯一律离京疏散,各就各位。兼任多种职务的,要指派其法定继承人前往封地。法定继承人年幼吃奶者,可令其母同往。孩他娘走后,你不又可多找几个二奶,多开几座窑洞嘛!

气氛融洽,众人开怀大笑。

十一月晦(阴历月的最后一天),日食。十二月望(农历十五),又发生日食。古人认为,日食则朔(农历初一),月食则望。日食的时间周期在一百七十三天左右。而现在半月之内接连两次日食,肯定是上帝昭示,***人怨,故而,孝文帝大做文章,教导群臣说:朕闻得古人早就说过,天生蒸民,必定要为他们设立君王以治理。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降灾祸予以警示,以惩戒官儿的***腐化。现在上帝接连两次日食,已经警示我们,你们犯了多么大的错误?若再不更张易弦,痛改前非,上天将降下多么大的灾难啊?朕非常荣幸的当上了皇帝,以微缈之身居于诸位王侯之上,人民群众的贫穷落后、饥寒交迫,天下的安定与否,主要责任在我及几个大臣身上。朕下不能强国富民,理育众生;上触怒天王,连累三光之明,罪莫大焉!现在我命令,细思朕之过失,以及我低下的见识,统统告诉我,不得有半点隐瞒。推举贤良正直能说会道的人作为监察委员会主任,匡正朕的偏激。各级***官员要各司其职,务必减轻农民负担,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朕的德行及个人魅力尚未达到征服外夷,折服外国统治者,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崇高境界,所以,国防军及公共安全警察部队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虽然不能罢边屯戍,但京师的卫戍部队却可以裁减、调遣和适当的转换军种,以求减少军费开支,增加军事效率,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为此,改组南、北军,免韂将军之职。太仆所领导的***车队,除留下维护***形象所必需的马匹外,其余的一律分配到驿站传舍,支援国家经济建设。

韂将军宋昌被免职后,因在***中没了职位,按照孝文帝先前颁布的法令,只好到遥远的东方,到山东莱州即墨县那地方,做自己的壮武侯。尚未终其一生,到了孝文帝死后,孝文帝的儿子刘启即位,刘启想到当初在京城晚上睡觉,都要听宋昌的梆子敲响后才能上床。怒其那时梆子敲得晚,害得自己常打瞌睡,罢免了他的侯爷职位,下放他到海边打鱼为生。一代名将,同时是一代名将的后代,就这样在穷困潦倒中,了此一生。宋昌死后,尸体被冲到海滩上,头颅已被大鱼叼去玩耍,人们是在看到他那挂在腰间的,孝文帝授予的“世世勿绝”的腰牌后才得以确认他的身份。宋昌至死都不认为自己受到什么冤枉或者不公正待遇,他认为,象韩信、彭越那样的大元帅都不得好死,自己这色人物又算得了什么?他预言:后世死得比他悲惨的将相王侯多的是。其悲我何?

正月,孝文帝下令:农业,是天下的根本,农民,是天下人的衣食父母。重开古代天子籍田千亩的制度,我要亲自耕田种粮,作天下人民的表率。祭祀宗庙社稷的小盘子小碗里,盛用我收获的黍稷(粘米、一般的米或为高粱)。

孝文死后,其子孝景做皇帝,更进一步,说:朕亲耕,后亲桑,为天下先。

三月,有关部门请求立皇子为诸侯王,孝文帝寻思了一圈后说:赵幽王幽死,其长子刘遂已立为赵王。刘遂之弟刘辟强及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有功,我做皇帝前是答应让他们做齐王、赵王这样的大官的,可惜地方不够,将就着先立为王吧。

于是,立刘辟强为河间王,以齐城阳郡立刘章为城阳王,立东牟侯刘兴居为济北王。皇子刘武、刘参、刘揖分别被立为代王、太原王和粱王。

在朝廷组织的学法务虚会上,孝文帝向群臣重点指出:古代***治理天下,朝廷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今天的***法律中竟有诽谤、妖言惑众这样的条款,使得稍有良知的人都不敢说话,造成了我执政多年而有什么过失都不知道。老百姓不知道我不知他们的艰难困苦,或者诅咒我,或者***告状,或者相互窃窃私语,你们这些家伙又给他们加上大逆不道的罪名。你们借此欺上瞒下,上情不得下达,民怨不得消化,久而久之,就会毁坏我的江山!从今儿个开始,废除这条万恶的罪名。

群臣闻言唯唯诺诺,表面上不敢不听,内心里也不以为然。谁不知道皇帝好发此类冠冕堂皇的最高指示,借贬低人臣,抬高自己,谁要是相信了,众人正好笑话他是个大傻瓜。

所谓进善之旌,旌者,幡也,古代用牦牛及五彩羽毛装饰得很华丽的旗子。相传尧帝他老人家设立在交通要道,有对时政及社会不满的人,可立在旌下大声诉说,***佯装听不见也就算了。你若在其他地方说这些话,人身安全恐怕得不到保障。后世偶有习学,时续时废,难得长久,一般是作为太平盛世的形象工程。诽谤之木相传也是尧帝他老人家的杰作,这块木头或者木板设立在桥头,供人书写诋毁***的言论、文章。这个东西如今世间尚存其变种,别名叫做华表。当年罪恶的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得知华表有如此的功效,恐怕它再显神灵,警醒民众奋起抗争,在汉奸二鬼子的指引下,曾用大炮对他下过毒手。

九月,向郡国守相正式授予铜虎符、竹使符,以规范调兵遣将的行为,祈求长治久安。

三年十月丁酉晦,又发生日食。孝文帝召见丞相周勃说:自打去年我就下令诸侯各归封地,到现在还不见动静,有的都向我辞行了,路费都发给他了,还赖着不走。丞相是国家栋梁,朕的重臣,你就做个榜样,带头上山下乡。

于是,绛侯周勃辞去丞相的职务,出关回封地去了(今山西绛县)。太尉颖阴侯灌婴擢升为丞相。皇帝一听到“太尉”这两个字就胆颤心惊,所以,顺便连这个衙门也撤销了。太尉率兵***皇室重臣的阴影,终于在他心头消失了。

四月,城阳王刘章与世长辞。淮南王刘长与他的警卫员魏敬杀死辟阳候审食其。

说起刘长与审食其的过节,真是有点可笑。原来,刘邦八年时,刘邦率军攻打韩王信余部,从东垣经赵国回京。刘邦的女婿赵王张敖,亲奉汤食,安排住宿。刘邦吵吵闹闹,说好说歹,一会儿嫌床不够宽,一会儿嫌被窝不够暖。张敖看在眼里,心里早明白了。于是亲自挑选一个邯郸美女,送到刘邦床上,刘邦才不嚷嚷。第二天,刘邦因军务繁忙,匆匆离去,邯郸美女只好仍在赵王府当差。张敖低估了刘邦的神***称号,刘邦走后,邯郸美女竟出现妊娠反应。张敖大吃一惊,这事马虎不得,郑重其事的在王府外另造行宫一座,专门安顿邯郸美女及其腹中的龙种。当时虽报告了刘邦,刘邦也没拿着当作一回事,说:你有钱愿花就花,别打我的旗号,老子是一毛不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