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什么意思_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出自

tamoadmin 成语故事 2024-06-17 0
  1.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 十载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3.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这话什么意思?
  5.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解释~~(5点)

一举成名天下知的上一句:十年窗下无人问。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意思:十年的寒窗苦读无人问津,科举考试中举名扬天下。自己的真心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和尊重。“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出处:元末高明的《琵琶记》。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赏析:这首诗句出自中国古代戏曲***之祖的《琵琶记》,作者为元末著名戏曲家高明。这句诗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暗含世道的现实,当你在辛勒付出的时候,根本没人会在平默默无闻的你,但是你一日有了一定的权力地位,那么就会有很多人来巴结你,从门可罗雀到门庭若市,世人的势利也彰显的淋漓尽致。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什么意思_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出自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高明简介

高明是元代戏曲家。字则诚,号菜根道人。浙江瑞安人,受业于县人黄溍时,成古典名剧《琵琶记》。元代戏曲作家,瑞安属古永嘉郡,永嘉亦称东嘉,故后人称他为高东嘉。他的长辈、兄弟均能诗擅文。他曾从名儒黄游,黄为官清廉,并以至孝见称。高明的思想、品格受家庭、老师影响颇深。

明代万历刻本《琵琶记》插图高明青年时期用世之心很盛,元顺帝至正五年以《春秋》考中进士,历任处州录事、江浙行省丞相掾、福建行省都事等职。高明为官清明练达,曾审理四明冤狱,郡中称为神明。他能关心民间疾苦,不屈权势,受到治下百姓爱戴,处州期满离任时,百姓曾为他立碑。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或者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一、出处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出自《增广贤文·上集》。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出自元末高明的《琵琶记》。

二、释义与赏析

读书人长期攻读诗书默默无闻,一旦考取功名,就名扬天下。

此句常用来勉励人要用功读书、努力学习

三、诗人简介

高明元代戏曲家。字则诚,号菜根道人。浙江瑞安人,受业于县人黄溍时,成古典名剧《琵琶记》。瑞安属古永嘉郡,永嘉亦称东嘉,故后人称他为高东嘉。

高明为官清明练达,曾审理四明冤狱,郡中称为神明。他能关心民间疾苦,不屈权势,受到治下百姓爱戴,处州期满离任时,百姓曾为他立碑。

《增广贤文》的简介和鉴赏:

一、简介

《增广贤文》的内容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谈人及人际关系,二是谈命运,三是谈如何处世,四是表达对读书的看法。

《增广贤文》有大量篇幅叙述如何待人接物,这部分内容是全文的核心。文中对忍让多有描述,认为忍让是消除烦恼祸患的方法。在主张自我保护、谨慎忍让的同时,也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这是做事的原则。

二、鉴赏

《增广贤文》把社会诸多方面的阴暗现象高度概括,冷冰冰地陈列在读者面前。《增广贤文》绝大多数句子都来自经史子集、诗词曲赋、戏剧***以及文人杂记,其思想观念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儒道经典,从广义上来说,它是雅俗共赏的“经”的普及本。

《增广贤文》对人性的认识以道家思想为前提,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会人生。

十载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十年:虚数,形容很多年,无实际意义

元代高明在《琵琶记》中说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他以“头悬梁、锥刺股”的苦读精神,来激励读书人追求做大官、发大财。“十年寒窗”意指要通过艰辛的努力,十年并非实数。

刘祁《归潜志》卷七:“故当时有云: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辨析]也作“十年窗下”“十载寒窗”寒:指生活过的辛苦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增广贤文》中说:十载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意思是说:十年寒窗苦读没有人问候,一旦金榜题名,天下的人都知道了。

此则旨在激励人勤学苦读,以求功名。古人的科考大都是为了能够考取功名,寒窗苦读是辛苦的,但成名之后的效差也是非常大的!古代无数读书人,不惜数十年寒窗苦读,把考取功名作为人生第一追求。

但也有许多有才之土因为科举不成功而天下知的,蒲松龄算一个,因未中科举抱憾终生,但仕途失意创作出《聊斋志异》而天下知了!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这话什么意思?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这句俗语描述的是封建社会里士人从读书到成为国家有用之才的艰难过程和成功后的欣慰心态.在封建的科举制度下,士人为考取功名,长期闭门苦读而不为世人所知.但一旦考上,皇帝封官赐爵,天下人就都知道了.

科举制度是从隋朝开始的到清代灭亡后废除的在中国整整实行了1300年的对世界具有极大影响的读书人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制度.它是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这种制度比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显然是公平,公开和公正的方法.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起到相当大的推动.即使人们主要是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取得,但客观上对知识的普及和间接维持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和向心力都起到了一定作用.一般读书人从幼年开始,必须至少读十年书之后才能考试.所以这十年默默苦读的过程,是不为人所知,也是很难为人所知的.而一旦考上功名,就马上是另外的一回事了.故称为''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后来,人门常用这句话鼓励和劝戒读书人,好好读书,又说''十年寒窗苦,方为人上人''.这都是让人从小有立志报国的信念和志向的励志话语,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只单纯追求功名对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格的升华也有负面影响.

由此我们也可知道:世道的现实,人世的势利.当你辛勤付出时是没有人在乎你的,而一旦得势就有很多人巴结.

同样也可得出,要想天下成名,得下一番苦功夫.不付出没回报.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解释~~(5点)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用通俗的话来讲,意思是我好心好意地对待你,你却无动于衷,毫不领情。即自己的真心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和尊重。

这句诗出自于元末高明撰写的《琵琶记》,全文如下: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白话译文

十年寒窗苦读时无人问津,一旦中了科举就扬名天下。

我本来把一片心意托付给明月,没想到明月却只照亮了沟渠。

扩展资料:

《琵琶记》,元末南戏,高明撰。写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共四十二出。

被誉为“***之祖”的《琵琶记》,是我国古代戏曲中的一部经典名著。与当时最有影响的“四大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杀狗记》、《拜月亭记》并称为“五大***”。

《琵琶记》是一部劝忠劝孝之作,也是一部思想内容极为丰富的主题多义之作。在几千年的古代社会中,中华民族长期形成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忠孝节义等社会道德观念,包含有好的和坏的两种成份,古代的孝道亦然。

在古代的孝道中,有维护父母的绝对利益,要儿子作出无谓的牺牲,作奴隶式的服从,诸如“父要子亡,子若不亡,则为不孝”,或“割股救母”之类的愚孝,这是坏的。有热爱父母,善事父母,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使父母安度晚年而奉献自己的力量,这是贤孝,这是好的。

《琵琶记》意在宣扬贤孝,宣扬孝道中好的一面,宣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这对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百度百科-琵琶记(高明南戏作品)

.knowledge.yahoo/question/question?qid=1206061613108 .knowledge.yahoo/question/question?qid=110611010***36 2015-07-21 21:00:16 补充: 参考:s.yimg/lo/api/res/1.2/ZQit8r6YM3UMER1bF6V.OQ--/YXBwaWQ9dHdhbnN3ZXJzO3E9ODU-/i.imgur/ZH9B85L 请看意见栏的两个连结: ①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解释:在这十年苦读的窗底下,都没有人注意。一旦你去考试成功了,天下人都知道你的名字。 见于元代?高明《琵琶记.蔡公逼试》。 明.高明.琵琶记.蔡公逼伯喈赴试:「你为甚在十年窗下无人问?只图个一举成名天下知。」 ② 这「十年寒窗」的这个成语,寒字是指的冷清、贫穷。 这意思就是说在很冷冷清清的一介寒士,在他的窗子底外苦读了十年,这个就叫做「十年寒窗」。 通俗篇里面讲:「一举成名天下知」就是一旦你去考试成功了,天下人都知道你的名字;但是「十年窗下无人问」,在这十年的窗底下,都没有人去注意你。没有人注意就显得冷清,所以叫做寒窗。「十年寒窗」就是从「十年窗下无人知」的这句话衍变出来的。 出至明朝“高明”所作的《琵琶记》。<蔡公逼试> 原句:“托在邻家相依倚,自当效些区区。秀才,你为甚十年窗下无人问?只图个一举成名天下知。你若不锦衣归故里,谁知你读万卷书?” 参考:s.yimg/rk/HA00430218/o/1589873243

thank you very much ar~~ 2015-07-21 21:05:19 补充: hi 知足常乐~~I will choose u 为最佳解答 but I need to do it after 4 h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