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多粥少数学题方法,僧多粥少奥数教案

tamoadmin 成语故事 2024-06-18 0
  1. 老师,我们家孩子这样调皮,您不管管吗?
  2. 事业单位和教师哪个好考?
  3. 女孩子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财政学、法学这五个专业本科选择哪个最好?
  4. 谈谈你对西方通俗小说(或科幻小说)的认识。 (1600字左右)
  5. 2021年高考不允许复读吗?
  6. 数学日记作文

第一:难在报考的机制上。众所周知,公务员考试是首先报岗位,然后再考试。这种方法和十多年前高考的报志愿再考试是一样的道理的。正是因为这种机制,使得偶然性太大,所以后来高考才改革了这个顺序,先考试,然后从高到低按分数排名来进行填报志愿,就极大地增强公平性。但是,公务员考试出于各种原因,没有办法像高考这样子。这就导致了考得好,有时候不如报得好这种情况的出现。比如你考得很高分,但是你选了热门职位,结果名落孙山,这时候你会后悔当初为什么不报一个冷门一点的职位。比如你考得很高分,但是选了很冷门的职位,入职后你又会后悔,为什么当初那么高的分数,不应该选择一个好一点的单位。第二:公务员热仍将长期持续。比如我们现在经济增速放慢了,就业压力更大。比如,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学而优则仕,观念并没有改变。很多山东河南等地的同学,甚至是全国飞到处考,还有些家里也支持他们不工作专职考公,他们经验积累的越多,一定程度上比一般人更有优势,所以对于没参加过几次考试的同学来说,相对是劣势,所以竞争不过别人很正常。比如现在公务员的待遇已经逐步提升,一些发达地区月薪1万,完全不是问题,转行想考公务员的也大有人在。第三:公务员考试对综合素质的要求比较高。首先你得基本上有本科,甚至中央和省核心部门是要求研究生的门槛。其次,笔试考查的内容比较复杂全面。比如要考国际上通用的智力测试,还要考语文能力,数学能力,常识,时政上海广东等还要考察理科能力。这些东西如果没有系统地去复习,大部分人是很难迅速掌握和得高分的。再之,面试也是很残酷的环节,3选1或5选1,守擂和逆袭的较量,正是因为公正,所以才残酷,在考场外哭的大有人在。你想想,你去企业面试,这次表现不好,那就去下一家,机会多的是。但公务员考试一年只有几次,而且光是进面试就很难了,这样的机会太稀有,所以才很珍贵,压力大。最后,还有体检政审等等环节,都是非常严格的。警察之类的特殊岗位还有体测。这场硬战走下来,基本上都是八九个月,太累,太辛苦了。

老师,我们家孩子这样调皮,您不管管吗?

●按学习方法不同,分为脱产研究生和在职研究生。前者指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全日制学习的研究生;后者指在学习期间仍在原工作岗位承担一定工作任务的研究生。

●按学习经费渠道不同,分为国家***研究生、委托培养研究生(简称委培生)和自费研究生。国家***研究生的培养经费由国家提供,又分为非定向研究生和定向研究生(简称定向生)。其中非定向研究生毕业时实行双向选择的自由就业制度;定向生则在录取时就必须签订合同,毕业后按合同规定到定向地区或单位工作。委托培养研究生的培养经费由委托单位提供,录取时要签订合同,毕业后到委托单位工作。自费研究生的培养经费由自己提供,有时候也可以从导师科研经费中开支,或获取社会赞助。国家***非定向研究生,通常就是我们所说?quot;公费"研究生,目前在硕士研究生招生名额中占据较大份额,但随着连年扩招,自费研究生的名额也在不断扩大。

僧多粥少数学题方法,僧多粥少奥数教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按照专业和用途的不同,分为普通研究生和特殊种类研究生。其中普通研究生占绝大部分。目前我国比较成熟的特殊研究生主要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和法律硕士(一般简称"法硕")。近来又出现了行政管理硕士(MPA)。特殊研究生和普通研究生在报考资格、学制要求、学习内容等方面均有很大不同。

研究生的学制与奖学金

硕士生的学制因学校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一般为2到3年,多数都是3年,也有2年半的。研究生学习实行学分制,与本科一样,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一般来讲,前两年是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时间,通常可以修完绝大部分学分;第三年用来完成毕业论文、实习和求职。许多学校都规定,如果提前修完所要求的学分,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可以申请提前毕业。按照规定,在职硕士生的学习年限可相应延长一年。硕士生实行导师制,即都有一名导师(职称为副教授以上)进行指导,这与本科学习很不同。一名导师一般负责一个到数个研究生,指导日常学习和学术研究,带领从事课题研究,指导毕业论文等等。根据教育部、财政部教财〔1996〕85号文件规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享受国家津贴补助,称为普通奖学金。各校具体发放情况有所不同,一般在200元以上。入学前有工作经历的人要高一些,按照一定标准随工作年限递增,但不会超过300元。此外,研究生通过从事课题研究或助教等工作,也可以获得一部分收入。 哪些途径可以上研究生

上大学必须经过全国统一高考,而就读硕士研究生的途径相对而言要多一些,也更灵活一些。

已经工作的人,除了放弃工作报考研究生以外,还可以不脱产申请攻读学位,或申请单独考试。

不脱产申请攻读学位,通俗的讲,就是一边工作,一边攻读学位,也称为"在职学位生"。学位生***取旁听等形式随正式研究生一起学习,并参加同样的考试,通过后可以申请学位。学习、考试、答辩均需交纳一定费用,一般全部下来在数万元左右。目前只有经过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少数重点大学招收学位生,机会不多,而且必须征得工作单位的同意。随着学位管理的加强,通过这条途径来获取学位的难度越来越大了。一般最终能够通过答辩、取得学位的比例并不高。

单独考试是为用人单位定向培养业务骨干而设置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大学本科毕业在申请的专业或相关专业连续工作四年、已经发表过论文或成为业务骨干的,才可以申请单独考试。单独考试的科目设置与全国统考一致,公共课试题难易程度也与统考水平相当。

对于应届本科毕业生而言,就读研究生可以考虑的路主要是两条:一是保研,二是考研。

保研,即"免试推荐硕士研究?quot;,一般每年秋学期9月下旬至10月下旬在大四学生中进行筛选,规则制订和操作权由各学校掌握,因此学校不同,保研情况也各有不同。通常有以下几种:

●主要基于学习成绩的免试直推。这在保研名额中占据了大部分。通行的做法是学校划定基本学习成绩要求(例如学分绩几点几以上),按照一定名额比例下发到各系院所,由系院所结合其他方面情况,上报名单,学校审批。一般情况下只有班级前几名才可能保研。

●特长生免试直推。有些学校为了招徕或留住特长人才,往往给予特别优惠,免试推荐就读研究生。常见的是体育类和文艺类特长生,但名额非常少,要求很严,还有许多学校没有此类政策。

●校际间免试直推。教育主管部门为了鼓励高校间学术交流,减少学术近亲繁殖,近几年大力提倡向其它高校免试推荐优秀毕业生。由于各学校保研条件和学生学习状况的差异,有时候在本校难以获得保研资格的学生在其它学校反而可能如愿以偿。因此,如果你成绩很好,排名也比较靠前,但估计本校保研希望不大的,可以试一试跨校保研。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多数学校对于推荐自己的学生去外校保研并不积极,也没有义务给你做好事,因此时候一到,自己应该去寻求有关信息,并主动与对方取得联系。

●免试推荐、保留入学资格。这类保送生不是马上就去读研,而是保留入学资格一、两年,先按照学校安排去有关部门工作,或作为教育部门选派人员去边远地区支教。此类保送的条件相对要低一些,但也不是***都能申请,一般只有表现突出的学生干部或活动积极分子才有入选资格。同时,这也并不一定是最佳选择,毕竟要耽误一、两年的大好青春。

免试推荐并不代表不参加考试。许多学校为了确保推荐质量,还会加试一些科目,例如英语、专业课等。另外,复试也是必须参加的。

如果你的成绩估计难以直推保研,又没有什么突出的体育或文艺特长,也不是老师心目中的重?quot;干部",而你又非常想上研究生,这时候就只剩下自古华山一条路--考研了。

考研资料的种类

考研难度越来越大,复习也越来越专,因此离开考研资料,复习几乎是寸步难行了。不过考研资料林林总总,五花八门,到底怎样选择才有效呢?要准确的选择,首先要深入的了解。考研复习资料根据内容、用途和针对性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

● 全真试题。包括历年考研政治、英语、数学试题和所报考专业的专业试题。这些试题对于考生体会出题思路、强化答题技巧、了解命题重点等意义重大。

● 考试大纲。考试大纲是规定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共科目考查知识点及考试题型等重要信息的纲领性文件,由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每年4、5月份组织专家会议进行修订后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政治大纲每年变动较大;英语、数学大纲则相对稳定。

● 统编教材和专业教材。统编教材是考研公共科目复习的基础,一般参照教育部统编教材。专业教材一般需要招生院系和刚刚考取的学长进行咨询。

● 考研辅导书。此类辅导资料是指考研政治、英语、数学、日语、俄语、中医、西医等全国统考科目的复习指导书,品种多,数量大,每年市面上大概有上百种之多,其中不乏精品,也有一批东拼西凑、挂名出书的误人之作。具体鉴别方法下文将详细介绍。

● 内部资料。比较权威的专业考研辅导机构一般都会拥有配合授课辅导、课后练习、模拟冲刺训练的全套内部资料。

● 信息资料。形式多样,包括散见于各类媒体上的、权威辅导机构定期整理汇编的考研信息等。

全真试题、考试大纲、统编教材和专业教材质量都有保证,比较乱的是考研辅导书和内部资料。

考研复习辅导书是针对考研政治理论、英语、数学、中西医综合科目等全国统考科目的复习而编写的正式出版物,是考研资料中最重要也最庞杂的一个体系。现在北京市面上仅公开出版的考研公共课程(政治、英语、数学、西医综合等)考研用书就不下200种,再加上专业课程辅导资料和其他一些用书,总计可能在300种左右。这些辅导书籍给了广大考生更多的选择和帮助,但不可否认,也存在质量良莠不齐,草草编撰、逻辑混乱的毛病。至于内部资料就更加混乱,尽管几乎每家辅导机构多少都有几册,但从编写质量到印刷包装质量,却有天壤之别。

鉴别资料优劣的四大标准

如何鉴别、选择自己需要而且确实有效的辅导书呢?建议您按照以下四条标准判断进行判断。

■是否按最新大纲编写。每年公共科目的考试大纲都要作一些变动,有时变动大,有时变动小,有些科目变动大,有些科目变动小。通常考研政治大纲变动较大,例如1999年变动考点120多处,2000年更变动192处(不包括《***思想概论》替换《中国革命史》),2001年也变动数百处。如此剧烈变动使得大纲出台前出版的政治资料没有任何价值,因此强烈建议大纲修订完成后(6、7月左右)过一、两个月再选购政治资料,因为资料相应的修订、出版也还需要一个周期。凡此前市面上出现的政治资料,往往是根据前一年旧大纲编写的,根本不用管它。

■是否符合复习规律。每一科的复习都具有明显的轮次,一般是三轮,每一轮又各有特点,资料也应具有相应的针对性。因此,第一轮复习不要轻易购买什么"冲刺"、"模拟"之类的辅导书;最后一轮复习也不要回头去买什么"大全"。最好是能按照复习进度选购相应的一套资料,效果会比较好。

■时效性。最典型的就是时事政治。每年要到9月份等党和国家重大会议结束以后,时政内容才能大体确定,再花上一段时间整理编纂,再快也要到10月才成熟。9、10月份就迫不及待摆上市场的往往内容不全、重点混乱或粗制滥造,唯一目的就是拔个头筹先挣钱。

■编写质量。这是判断的核心。鉴别方法之一是考生根据自己最为熟悉的内容对同类书进行比较,方法之二是对当年考研试题和当年的复习资料进行比较,看资料对重点的把握程度。比较省事的办法是看出版社。权威出版社因为要顾及长期效益和招牌,对所出的书籍把关严格,质量较高;而一些"野鸡"型的出版商,则抱着"捞一把就跑"的心理,质量自然上不去。

选购资料应避免的四个误区

多数考生由于对考研辅导资料的情况不太了解,所以在选购时容易有以下一些疏忽,希望您今后能注意避免。

▲追求数量。不管质量如何,是否适合自己,见资料就买,买来就做,把复习等同于做资料。这样做,不仅使复习没有条理,而且白白浪费银子。

▲过于性急。许多同学惟恐资料买晚了来不及复习,特别是看到别人有了几本以后,心里更不踏实,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匆匆忙忙买一本再说。这种方式往往很难买到真正有用的辅导资料,因此要沉得住气,根据自身情况和具体需求,按部就班有条不紊,选好复习辅导资料。

▲过于轻信。同学们对于一些如雷贯耳的大名往往崇拜得五体投地,只要资料上出现,买断不误。虽然一些名师主编的资料非常出色,但也不排除许多冲着钱去的粗劣之作。比如有些老师一年之内能编出3本以上、几百万字的资料,平均一天写数万字--这怎么可能?其实,那些经常是由一些研究生、甚至本科生攒完后该老师挂名出版的。

▲忽视印刷质量。印刷质量其实是全书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非常重要。例如数学辅导资料印错一个数字或字母,都可能让你白费半天劲而毫无结果;政治多项选择题?quot;标准答案"要是印错了,问题可就更大了(大家都知道,政治历来是任何答案都能讲出道理来的);另外印刷清晰程度和纸张质量也会对你视力有影响,毕竟备考复习阶段,平均每天要花6个小时以上和这些资料打交道。

选一个适合自己的专业

如何选择专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这很可能涉及到你未来的职业和前途。我们建议在选择专业时要综合衡量以下自己的几方面,就是"兴趣第一、扬长避短、考虑需要"。

●兴趣是选择专业的首要因素。一方面,如果一个人一生都要和自己根本不感兴趣的东西打交道的话,日子会过得很难受;另一方面,兴趣也决定了你能不能有恒心毅力坚持考研复习、并保证较高效率。调查表明,强打精神的复习考研,最后大部分是考不上的。

●考虑未来就业。不同学科和专业之间就业率相差很大。例如本科毕业生中,政治学、林业工程、材料、仪器仪表等学科毕业生的即时就业率在90%以上,而体育、植物生产、水产、中医学、农业经济管理等就业率低于50%。研究生毕业时的情况要好得多,但总的情况也仍然如此。

●实力也是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孟尝君养士三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甚至包括鸡鸣狗盗之术。大到人生能否成功,小到考研是否顺利,都要看能不能很好的扬长避短。首先是看现有基础。如果你从未接触过计算机,数学学得又不好,现在却要报考清华计算机专业,那么最好还是不要冒那个险。其次,还要看客观学习能力。如果自己的逻辑思维确实不够发达,那么复习起理工科专业来确实会非常吃力,效果不见得好。如果记忆力不强,报考历史专业恐怕也成问题。

●是否志在必得。前途宽广,本科毕业后工作无忧,今后深造机会也还有,那么建议你选择一个自己最想去的专业拼一把,成则更好,不成也无所谓。要是你指望通过考研来改变一生命运,志在必得,那么建议专业目标定得别太高,这样稳妥一些。

●个人的客观需要。这一点很现实,也很无奈。比如家庭原因或个人原因要求你必须尽快取得一份薪水可观的工作,那么即使你对文学情有独钟,也可能不得不考虑现实情况。

选择专业,除了对自己的综合情况要有一个大概的科学估算外,还应该避免常见的几种毛病。

一是鼠目寸光。判断专业如何,就业前景好坏,是否有市场,只盯在鼻子尖上。时间过得快,专业胜衰更快。几年工夫,足够从大红大紫落到无人问津。大三起码要大概地看到5年以后(研究生毕业)专业的发展趋势。

二是人云亦云。自己对自己缺乏认识,没有判断力。明明读懂一个法律条文都要花上半天,看到别人一窝蜂报法律,自己也要去凑热闹。

三是过于急功近利。绝大部分情况下,选择专业其实主要依据的就是"功利"标准。但凡事不能过头,太急功近利反而欲速则不达,因为那样会蒙蔽你的眼睛,造成专业选择上的失误。

四是对专业选择要有正确认识。***经济时代,一个人上什么学校,学什么专业,去什么岗位,都是很死板的,而且往往一辈子不动窝。今天,所学专业和就业去向已不再死板地对接,学语言的去了公司,学哲学的去了企业,都是很常见的现象。而且,职业生涯早也不再从一而终,跳槽成了家常便饭。据对北京地区高级白领的调查表明,95%的人有过跳槽经历;62%的人现在从事的工作与自己原先的专业无关。许多知名企业的老总并非企业管理专业出身,相反倒有不少哲学、中文的毕业生。因此,选专业不要抱着"一辈子跟定它了"的想法,看开一些。其实,不论哪个专业,关键是要搞出点名堂来。只要有成就,其他一切物质上的、精神上的回报都只是水到渠成的东西。

选择满意的报考单位

确定报考专业之后,就需要确定报考单位。

目前,全国开列在招生***目录上的招生单位有近700个,主要集中在首都、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北京地区有招生单位217个,上海有59个,其它一般在一省数十个到十数个左右。经济较发达省份的招生单位要多一些,而人口较少、经济相对落后的边远地区,招生单位也要少得多。例如江苏、广东,分别有53个、33个招生单位,而贵州省只有8个招生单位。

招生单位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

●高等教育单位。平时一提到研究生招生单位,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就是XX大学、XX学院,这些都是高等教育单位,因为开办本科教育而为学生所熟知。这些单位本科、研究生教育是连贯的。

●专业研究单位。常常为人所忽视的另一类报考单位是各类研究院、研究所,如中国科学院下属的各研究所、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等。其实,这类招生单位数量很多,例如北京市的招生单位中,研究院、研究所就占二分之一强,达135个,每年招生人数相当可观。由于许多人不太了解此类招生单位,报考人数相对较少,竞争压力也可能会小一些,值得试试。

选择招生单位时,以下几个方面需要仔细斟酌。

■质量高低。在质量高的单位可以真正学到一些东西,时间不会浪费。判断质量通常可以看这几个方面:在该专业领域内的地位;导师质量;单位近年来学术成就等。

■名气大小。名气其实往往是质量的一个外在评价指标。而且,响当当的单位,有利于研究生开展研究,也有利于就业。

■竞争态势。各招生单位由于质量高低、地理远近的缘故,同一专业的报考人数可能相差很大,竞争态势也就高低不同。结合自己的实力,可以尽量避开竞争焦点,提高自己的录取概率。

需要重点收集的四类信息

●招生专业目录。这是报考的依据,近几年高校改革,专业调整频繁,更要格外注意,免得你早就瞅准的专业突然改名更姓,不知去向了。招生专业目录一般在每年8月底9月初公布,考生应及时与招生单位联系,索购目录,确定报考方向。

●公共课考试内容与题型。这是由每年6、7月份出版的各科《大纲》详细规定的,因此要保持高度关注。

●专业课考试内容与题型。公共课有大纲,或早或晚总还能明确复习范围,但专业课却需要自己去多方打听,因为教育部禁止招生单位划定复习范围。是否清楚专业课考试内容,对复习影响极大。例如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多年来中国新闻史方面49年以后的不考,许多不了解信息的同学却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来背诵这数百页内容。

●录取调剂信息。虽然多数人用不上,但对于那些处于录取边缘的人来讲,如果提前一天知晓某个招生单位的调剂信息,一生命运或许就此改观。

搜集信息的渠道

■报刊、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国家有关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政策一般都要通过以上媒介正式公布。例如《光明日报》每年第四季度都会刊登招生广告。现在网络盛行,也出现了一些专业机构和个人爱好者开办的专门网站,虽说许多质量并不高,但有条件上去转转还是有用的。

■招生单位。包括研招办、准备报考的院系以及导师。他们往往会给你一些关于考试范围、录取情况等方面的更为权威、切实的信息。

■人际网络。例如刚刚考取该专业研究生的前辈师兄师姐,专业导师等。你可以从他们那里获得有关命题范围、考试特点等方面的翔实信息。为了确保信息准确,可以多咨询几位。几乎是出于胜利后的炫耀本能,即便素昧平生,这些师兄师姐们也会一派古道热肠,鼎力相助的。

■有关文字资料。例如研究一下最近5年的专业试题,就能粗略地发现考试范围、命题思路和兴奋点。

■权威的考研辅导班。规模较大、开办时间较长的辅导班,往往拥有自己独特的信息来源,比如关于命题等等。这些只在辅导班内部传递的信息有时候还是很有用的。

不同时期搜集不同的信息

收集信息要注意阶段性,在考研过程的不同时期重点收集不同的信息。下表是建议您在今后一年内收集信息的阶段性重点。

月份 信 息 收集渠道及方式

12-2 了解专业和招生单位基本情况,初步确定报考意向;了解考研复习的基本情况,初步制订整体规划 媒体、报刊、专业网站;向同学、高年级同学打听;征求老师意见

3-4 辅导班情况;专业考试科目;辅导资料情况;基本政策 向辅导机构咨询;向报考单位咨询;留心大众媒体

5-6 考试大纲调整公布 去辅导机构咨询;购买大纲及相关最新资料

7-9 专业目录调整;招生简章出台;专业试题范围、重点 去报考单位咨询、索购或向辅导机构咨询;向前辈学长咨询

10-11 时事政治信息 参加串讲冲刺辅导;去辅导机构咨询;购买最新时政资料

12-1 冲刺模拟、命题预测 参加串讲、冲刺辅导等

研者必备的六种素质

一、体力。大多数最后成功的考研者都有过披星戴月上辅导班,挑灯夜战做模拟题的体验。没有强健的体魄最好不要轻易尝试考研,否则

可能得不偿失。

二、毅力。考研是打一场持久战,备考时间至少也需要半年。也就是说,至少半年需要远离一切,抵抗住所有舒适生活的诱惑。这对

于一个人的毅力来说绝对是一次严酷的考验。

三、定力。对于应届考生来说,当一场接一场的校园招聘会举行的时候,当周围的同学忙着做简历找工作的时候,心里最容易荡起涟漪。

这时候,定力显得尤其重要,只有靠它来平息浮躁的心情,决胜的关键也就在此一刻

四、财力。报名、买资料、上辅导班、走访导师都要花销大把银子。***如考中了,还得忍受3年清贫的书生生活,而在这期间,从前的同

学、同事也许就"发"了。

五、魄力。僧多粥少的现实注定了许多人到最后难免伤心。你能保证在付出了那么多以后不会后悔吗?背水一战的魄力你有吗?

六、动力。没有足够的动力支持,上面的5种力量恐怕难以维持。必须有一个能够说服你自己的考研动机,才会有排除万难的勇气。

事业单位和教师哪个好考?

“孩子调皮,老师多费心。”“请老师多照顾我家孩子。”开学了,家长把孩子托给学校了,但仍然放心不下,各种拜托老师,可能一句嘱咐、一条短讯、一个电话,或者一顿饭甚至一些小礼物,希望老师能对孩子多加照顾。“很多家长连孩子的座位都要管”老师也表示无赖。这也并不是个例,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有哪些来自家长的“拜托”?这些“拜托”又带来哪些问题呢?

现象丨家长拜托老师的那些事儿

新学期伊始,有老师就反应收到不少来自家长的短信、电话,在接受家长们的问候和祝福之余,各类“拜托”也一定紧随其后。一起来看看,老师都被“拜托”了多少件事儿?

调换座位

“我们家孩子最近成绩下滑得厉害,都是因为他的同桌不好好学习影响他。”

“我们家孩子和她同桌关系不好,上学期没少回家跟我哭鼻子,这学期,我一定和老师好好说说给她换一个同桌。”

“孩子要想学习好,就得有个努力认真的孩子带着他,给他换个学习好的同桌,共同进步。”

“孩子个子有点高,坐在班级的后几排,但是听课效果还是前几排比较好,要是能往前调一调,多好”

新学期伊始,调座位的请求,往往是家长们的主要需求,为了孩子,麻烦老师换换座位似乎也成了家常便饭,所谓的“好座位”也会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

关照学习

“老师,我们家孩子数学不好,平时的错题,我让孩子多问您一下。”

“老师,我们家孩子昨天的知识点没有学明白,您有时间给她单独讲一下吗?”

“老师,我们家孩子最近对学习语文没有兴趣,您能和他聊一聊吗?”

面对学习这件“大事”,家长们自然是不能马虎,遇到问题找老师,希望老师能多辅导一下自己的孩子,也是家长们频频拜托老师们的事项。

打听成绩

“老师,听说最近考试了,我们家孩子考了多少分啊,大概排名多少啊?”

“老师,我们家孩子性格比较叛逆,不和我们说,您能把他每次成绩都告诉我吗?”

作为家长,最关心的,恐怕就是自己孩子每次大考小考的成绩了,可如今的学生,可谓“人小鬼大”,在学校与老师“斗智斗勇”,在家里和家长也是“频频过招”,成绩不好时,更是千方百计不想让父母知道。“我们最近没有考试啊。”“我不知道我的排名啊。”面对这样的情形,拜托老师,成为了很多家长的选择。

托付照顾

除了上面小编给您举的例子,日常生活中,家长向老师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恐怕就是“麻烦老师多多照顾一下我家孩子”,而这种泛泛的“托付”,其实并没有十分实质性的内容,更多的是希望老师可以留个好印象,多多留心甚至照顾一下自己家的孩子,在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予以孩子一定的关注。

现实丨家长所托,家长爱的包袱让老师压力山大?

从生活到学习,似乎家长拜托老师的事情五花八门、各有不同。家长拜托老师为何成为了家长的“例行公事”?这些拜托真的有必要吗?也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家长:都是为了孩子

无论是发短信、打电话还是送礼物,家长们格外看重对老师们的各种“托付”,而这一切,都无不显示出家长对于孩子的一片苦心。“一个班里那么多孩子,老师精力有限,和老师说一下,老师还能多注意一下我们家孩子。”

除此之外,家长对于孩子的一些“无能为力”也是家长需要“拜托”老师的主要原因,有一些事情是家长想做却做不了,但是老师可以做到的,比如说:换座位、分析错题、承担一些班务工作……当家长无法解决的时候,自然会想到找老师;还有一些家长与孩子相处模式不佳,需要老师从中做桥梁,获取孩子的生活学习信息,孩子不愿和家长沟通,家长对孩子在学校的状况一无所知,只能找老师来打听。

相比主动的家长,还有一些家长,是“被动”行动。这些家长对老师“无所求”,但是,当周围的家长纷纷给老师发信息、打电话的时候,这些家长就坐不住了。“并不是想让老师多照顾孩子,而是希望老师对待孩子能够平等。”出于孩子被忽视的担心和不安,使得一些家长即使觉得无所谓,也要拜托一下老师,不能少了“存在感”。

老师:众口难调,应接不暇

面对家长的种种“托付”,身为老师,压力也不小。而其中的很多“托付”,更是让老师们觉得“心累”。

打破班级管理纪律

“关心则乱”,对于孩子的爱和维护,使得很多家长提的要求相悖于班级的管理机制,老师原本管得好端端的一个班,被家长的要求搞得“牵一发而动全身”。

以换座位为例,有老师就表示“很多家长连教室里的座位都要管,总想让孩子坐到前几排,觉得这样比较受老师关注。”而这一做法却让老师有点无奈。班级作为一个整体,每个同学都有平等享受课堂教育的权利,而且座位一旦形成,孩子与周围同学就会建立起比较稳定的感情联系,调座位不仅仅影响一个孩子,很可能影响几个孩子,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也会变得浮躁,反而会影响原本稳定的班级管理。

各种要求左右为难

家长的各种要求,除了会打破班级管理纪律之外,一些“与众不同”的要求,也给老师们的工作造成了困惑,让老师们左右为难。

有老师在家长会上简单通报了他所教的两个班的语文成绩,其中一个班的成绩较另一个班弱一些。一位家长后来就专门打电话跟他说,老师最好不要拿班与班进行比较,这样会对孩子的心理成长不好。

虽说这位家长的话也并没过错,但是在多数家长仍旧“心系成绩”的环境下,如果老师不强调成绩,想必又会引起其他家长的不满,左右为难。

个人生活时间被挤占

“一天接好几个电话,一个电话十多分钟,一两个小时说过去就过去了,什么都不能干。”作为老师的您是否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呢?家长的电话或者信息一个接一个,小本本上记满了家长的各种要求,实在解决不了的,还得耐心解释,安慰家长。

结果,原本想备的课没有备成,想收拾的房间没有收拾成,想陪陪家人也没有时间……个人生活空间的挤占,使得老师原本下班休息的时间却要用来应付和解决家长的问题,十分辛苦。

举措丨爱与理解:家长安心,老师省心的另一种方式

面对家长的各种“拜托”,老师觉得有压力,家长也觉得很冤枉。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为了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初衷是一致的,那么有没有另一种方式呢?让家长不在因为过分“托付”,老师也能安心教学和工作呢?

家长:转变心态,多加理解,不要把老师作为“救命稻草”

作为家长,在准备拜托老师某件事的时候,不妨“三思而后行”,思考一下自己的要求会不会给老师造成班级管理的困扰;自己的要求会不会打扰老师工作之外的生活;自己的要求是不是非老师做不可。如果思考之后,您觉得您的要求合情又合理,再拜托老师,相信老师一定会及时处理孩子的问题。

家长转变对老师班级管理的认知,也很重要。“有些家长为了让老师更关心自己的孩子,甚至会***取给老师送礼的方式,觉得多送礼给老师,老师总会对碍于情面多照顾自己孩子。其实,家长想要老师多给自己孩子一些‘特殊照顾’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老师更需要对孩子公平对待。”因此,作为家长,不要想着老师会偏爱自己家的孩子,而是应该想着,老师在平等地爱着每一个孩子。

家长与老师畅通有效地沟通和合作,要远好于“拜托”老师独自解决问题。当孩子成绩不理想、孩子在学校里遇到挫折的时候,家长不是光着急或者拜托老师做这做那解决问题,而是要学会和老师配合,只有“强强联手”,那些您认为的事儿才能都不叫事儿。

老师:秉持着一颗爱心,关爱每一个孩子

作为老师,在面对家长的种种要求和拜托中,善于分辨就显得十分重要。站在班级整体利益的角度去权衡家长的要求,在关注这一个孩子的时候不忘记其他孩子的存在,秉持着一颗“爱人之心”,公平公正地去对待每一个孩子,才是老师的职责所在。

女孩子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财政学、法学这五个专业本科选择哪个最好?

相对来说,教师好考一点。

事业编制按照财政来源又可分为全额事业编制、差额事业编制和自筹自支事业编制三种,事业单位一般不要求实行公务员管理,但也有个别事业单位参照实行公务员管理。

全额编制:全额财政拨款事业编制,完全靠财政拨款的单位,多指一些公益***业单位和部分具有行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如:公办义务教育学校、防疫站、海事局等。

差额事业编制:由财政进行差额拨款,待遇和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挂钩,如:公立医院、公立大学、日报社等。

自筹自支事业编制:实际上与企业差不多,待遇和经营状况息息相关,多为一些服务型事业单位,如***招待所、***下属的科研单位、***直属印刷所等,随着事业单位的改革将逐步改制成企业。

教师编:在公办学校,有编制的教师也属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享受事业单位待遇。有编制的教师工作会更有保障,更稳定,可以调动,也就难怪会有几百上千人竞争一个编制的情况了。

基本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拥护中国***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

3、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4、符合各报考岗位所需的年龄、学历、专业及其它条件

年龄要求:报考的年龄要求一律按周岁计算,年龄计算基准时间为:部分岗位30周岁及以下,部分岗位35周岁及以下,部分岗位40周岁及以下。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事业单位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教师

谈谈你对西方通俗***(或科幻***)的认识。 (1600字左右)

女孩子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财政学、法学这五个专业本科选择哪个最好?

1、更好考上的专业——会计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高校中开设经济学专业的有401所,开设金融学专业的有399所,开设会计学专业的有1387所,开设财政学本科专业的大学有103所,开设法学专业的有618所。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5个专业中全国高校开设最多的专业是会计,这表示投放的会计专业招生***数也最多。对于高中生而言,招生***多,就意味着高考录取机会越大,也就是通常说的要好考上一些。

相反,开设财政学专业的高校相比于其他4个专业都要少,仅仅103所,相应投放的招生***就要少得多。高三毕业生想要读上财政学专业,录取竞争更为激烈,毕竟“僧多粥少”。

所以,单纯从考上的角度,会计专业更好考,其次是法学专业,再次是经济学专业,第四是金融专业,而财政学专业最难考。

2、更好毕业的专业——法学

从课程设置上,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财政学属于经济学类专业,对高等数学的要求相对于法学专业要高。法学专业甚至不学数学也可以。但是,文科类专业对理科课程的学习也有要求,通常要在数学和计算机中选修一门。

女生来说,多数人对数学这个学科不“感冒”,有的甚至很是头疼。对数学要求不高的专业,显然对女生更具亲和力,法学无疑就是这样的专业。即使选修一门理科,也可选修计算机,从而避开令女生头疼的高等数学。

上述5个专业对比之下,法学专业对女生来说是最容易毕业的专业,尤其是记忆力好的女生。

3、更好就业的专业——金融学

有心的考生和家长,从开设上述5个专业的高校数量就可以看出,招生数量越多,毕业生数量也就越多,尽管有不少毕业生会跨专业就业,但是总体上还是本专业毕业生越少越有优势。这也是为什么网友把法学和会计专业认为是“天坑”专业的原因所在,每年高考志愿填报时,都有专家反复提醒考生要谨慎填报法学和会计专业。

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这3个专业,有些课程是相同的,财政学专业虽然招生数、毕业生数最少,但是有一个问题,财政学最理想的就业单位当然是财政系统,进入该系统就要通过公务员考试,或者是选调手考试,竞争压力太大了。

不少毕业生还得像经济学部其他专业的毕业生一样,跨专业就业。剩下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相比,后者的优势就更加明显。

综上,网友提出的5个专业中,个人认为最好就业的专业是金融学,最难就业的是法学。

当然,“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如果女生考上的是北大、清华、人民大学、“两财一贸”的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考上的是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五院四系”的法学专业,就业也不会是什么大问题。

情况都摆出来了,女生根据自己关注的专业重点选择即可。无论录取到哪个专业,只有努力学习,掌握真知识,拥有真本领,对考生来说才是真正的最好。

2021年高考不允许复读吗?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武侠、言情等通俗***在中国大陆受到了抑制和歧视,这无疑是很不合理的。令人高兴的是,随着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通俗***也越来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然而,在最近几年里,另一个让人担心的极端又出现了。有些学者不仅高度尊重通俗***,而且还极力地模糊通俗***概念,否认“通俗***”与“高雅***”之间的价值差异。为避免讨论过于空泛,笔者在阐述个人见解的同时,兼对孔庆东博士的《通俗***的概念误区》(以下简称《误区》[1])进行学术批评,与孔庆东博士商讨。

一 通俗***的定义

尽管给词或概念下定义是一件难以讨好的事,但许许多多的人还是在做,这一点从各种各样的辞书的不断问世就可以得到证实。的确,有些时候不知道一个词或概念的定义,并不妨碍我们把握具体的事物或与之相处;况且,由于“定义只能揭示事物某些方面的规定性,而事物本身是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2](P353),所以,要全面地把握事物也不能光靠定义。但是,常识还是告诉我们,事物或概念的定义,在多数的情况下仍有助于我们的认识和理解。具体而言,像“通俗***’这样一个被广泛使用的语词,其定义是具有相当的重要性的。

那么,何谓通俗***?按刘世德主编的《中国古代***百科全书》的解释,通俗***是“泛指适合于群众的水平和需要,并且容易为群众所理解和接受的***”[3](P544)。如此释义是可靠的吗?结合一些辞典对“通俗”、“通俗文学”、“通俗文化”等所作的解释——如《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4](P1262)、《汉语大词典普及本》[5](P1273)、鲍克怡编著的《汉语同义词反义词对照词典》[6](P493)、王先霈和王又平主编的《文学批评术语词典》[7](P119)、《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8](P1276)、林骧华主编的《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辞典》[9](P335-336)、覃光广等主编的《文化学辞典》[10](P639),可知《中国古代***百科全书》的释义还是比较可靠的。当然,这样的释义不是很严格,不过,由于“并不严格符合任何事物的概念仍然可以指称某种事物”[11](P338),所以,我们仍可以借此释义了解到“通俗***’概念指的是什么。要言之,像这样的“通俗***”定义是可取的。

本来,通俗***概念既不难理解,也不是不好下定义,只要搞清楚什么是通俗,什么是***,大致上就可以了。然而,《误区》一文的说法,却复杂得让人糊涂。《误区》写道:“我们不妨从探讨通俗***不是什么开始,知道了不是什么之后,就算说不出概念,说不出定义,说不出‘能指’,也不妨碍我们抓住‘所指’,抓住‘本身’。仿佛警察叫错了罪犯的名字,但捉的确实是案件的真凶。这样,我们所描述的‘通俗***’,就在‘什么不是通俗***’中概了它的念,定了它的义了。”显然,《误区》思路是有问题的。

首先,违反了下定义不能用“否定定义”——“概念不意味着什么”——的要求[12](P192)。“通俗***不是什么”并不能让人明白“通俗***是什么”,它就像我们说“鸡蛋不是鸭蛋、不是鹅蛋、不是鸽子蛋、不是恐龙蛋”一样,未能让人知道鸡蛋究竟指的是什么。由于一连串“不是”之外还有许多“不是”的可能,所以,只要“不是”没有被穷尽,通过“不是”来定义“是”,就不可能有较明确的概念。由此可见,《误区》以绕道的方式来定义“通俗***”,既没必要也不符合逻辑。

其次,违背了定义的语句应尽可能简明扼要的原则。《误区》用一连串的“什么不是通俗***”来定义“通俗***”,即使我们不说它在逻辑上存在着问题,至少也是犯了一个语言表述太过于啰嗦的毛病。

再次,背离了科学研究的规范。概念是构成判断的基本要素,而判断又是推理的前提。[13](P637-638)如果连“通俗***”概念都不清楚,都只能给出“它不是什么”的定义,那怎么有可能进行关于“通俗***”的种种判断、推理和论证?怎么有可能对涉及到“通俗***”的一系列命题作认识上和价值上的判断?倘若只是为了“抓住‘所指’,抓住‘本身’”,那又何必走弯路去论证“什么不是‘所指’、不是‘本身’”?须知,对一些人而言,有时候仅凭直觉也能准确地抓住通俗***“本身”,就像“警察”凭直觉抓住了“真凶”。

最后,需要予以特别指出的是,为了证明“否定定义”的合理性,《误区》极不恰当地奚落了学者们的论争。《误区》这样写道:“……人类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搞乱了语言和世界的关系……而可笑的是,大多数的辩论争吵是没有实际价值的,他们所争所吵的只是‘能指’,与‘所指’无关,只是语言,与世界无关……学者们尽管可以列出八百六十二种概念,但并不能使实际存在的通俗***发生增减或质变……”难道真的这样?非也!第一,把定义上的不同意见看成“只是语言,与世界无关”,是属于常识性的错误[14](P476),这里无须多加讨论。第二,诚如当代美国分析哲学家约翰·塞尔所言:“在制度性实在中,语言不仅用来描述事实,而且说来有点奇怪,它还部分地建构事实。”[15](P109)《误区》断定学者们的“通俗***概念”对“实际存在的通俗***”没有影响,是不妥的。退一步说,即使承认《误区》所宣称的不***,那么,读者们凭什么来认定《误区》的言说与世界有关?又凭什么来相信《误区》的“辩论争吵”不会“是没有实际价值的”?显而易见,《误区》对于学者们的讥讽嘲笑,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

二 通俗***的认识判断

首先,通俗***是严肃的吗?如果是针对某部某篇作品,就较容易回答,也容易得到多数人的认可,但是,要对作为一个种类的整体进行非此即彼的判断,则有以偏概全的危险。也许正是因为看准了这一点,《误区》才会断然地说:“通俗***不是‘不严肃***’……通俗不通俗,与严肃不严肃,没有什么必然的关系。通俗***可以是严肃***,通俗***家可以是严肃文学***。”很明显,***如认识止于《误区》的看法,那么,我们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是否严肃以及严肃程度问题上,通俗***与非通俗***是没有差异的。然而,即使凭有限的知识,我们也能发现,这样的结论并不那么可靠。

一部或一篇***能否称得上严肃***,自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考察。不过,由于一个作家用多少精力去完成作品往往能够体现出该作家创作态度的严肃不严肃,所以,精力的投入是考察严肃***与不严肃***的一个重要尺度。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最后一页重写了39次,而《老人与海》则修改了200遍[16](P228);托尔斯泰的《复活》仅开头就修改了20次[17](P329),而《战争与和平》则改写了7遍[18](P237)。像这样的作家作品,将其划入严肃之列,肯定是错不了的。虽然这几个例子在非通俗***领域仅仅是冰山一角,但它却很能说明问题。世界文学史告诉我们,在通俗***家中,没有一个愿意像海明威那样认真严肃——花精力把作品修改200遍;也没有一个能像普鲁斯特和艾米莉·勃朗特一样——一生只写一部长篇并在文学园地里焕发着光辉的异彩。相反的情况却是,不可能有一个非通俗***家会像当代英国通俗***家芭芭拉·卡特兰那样轻易地生产作品:一生的著述多达六七百部以上。[19](P142-156)毫无疑问的是,对于同一个作家的同单位创作时间来说,作品的“质量”与“数量”通常成反比。普鲁斯特说得完全正确:“那种玩玩文学艺术的观念是什么也创造不出来的。”[20](P154)如果一个作家既认真严肃又追求数量,那么,这个作家就会由于生命能量的急剧消耗而过早地衰亡。譬如,作品总量并不算很多的查尔斯·狄更斯,在相当程度上就是因为工作过度而在58岁时便离开了人世。[21](P93-96)再如,于生命最后的20年里写出了90多部长中短篇***的巴尔扎克,也同样因单位时间内过多地消耗精力而在51岁那年走完人生之路。[22](P291-339)《误区》借一位法国朋友(不知姓名是什么)的口把巴尔扎克当作是“通俗***家”来举例,并通过巴尔扎克的“严肃”证明“通俗***家可以是严肃文学***”。如此论证,未免牵强。读过巴尔扎克传记——如司蒂芬·支魏格的《巴尔扎克传》和安德烈·莫洛亚的《巴尔扎克传》的人都知道,巴尔扎克一方面出于认真严肃的态度而不断地修改已经写出来的***,另一方面,又出于尽快付印和多写一些等原因而经常停止了对于***的完善。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这样,巴尔扎克的***世界才会深刻精当与肤浅粗糙并存;也正因为如此,才出现了巴尔扎克有时被视为高雅***家有时又被视为通俗***家的情况。

由上述可知,机械地在通俗***与不严肃***之间划上等号是不恰当的,可是,那种不把通俗***与非通俗***的严肃性加以区别的做法,更是错误的。正确的看法应该是,尽管存在着极少数的通俗***较为严肃,但是,就总体情况而言,通俗***没有“非通俗***”那么严肃、那么认真。我们千万不要以特殊来否定普遍,以个别去否定一般。

其次,通俗***的艺术性高吗?要回答这样的一个问题,必须先搞清楚艺术性的高低指什么。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泰戈尔写道:“伟大文学的一个特点是前所未有的,或者具有独创性。”[23](P223)而194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纪德更是进一步地指出:“对优秀的艺术家来说,问题不再是以昨日的艺术为支撑,尽量越过它,将界线往前推,而是改变艺术的方向本身,努力发明一种新方向。”[24](P361)因为艺术贵在创造,所以,***艺术性的高低首先取决于创造性的大小。倘若一个作家的***为我们提供了前人所未曾提供的艺术经验,那么,这样的***就应该被视为是艺术性高的***——如司汤达的《红与黑》、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麦尔维尔的《白鲸》。当然,要求一个作家的作品提供前人所未曾提供的艺术经验,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不过,文学世界中那些最富于艺术性的***,肯定是这样的一些极具创造性的***,而这样的一种***,即使不能说是全部至少也是绝大部分产生于“非通俗”的领域。

那么,创造性缺失的***是否就一定没有艺术性?恐怕也不能这么说。只要***还能娴熟地运用各种艺术技巧去表达去描绘,那么,即使是缺乏独创性,也应该被视为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不过,无庸置疑的是,这样的艺术性是比蕴含独创性的艺术性低了一个档次的艺术性。整部文学史表明,那些处在艺术性顶端的通俗***,除罕见的极个别之外,都是停留在这样的层面上:故事诱人、技巧丰富但毫无新意——换成意识流***家伍尔芙的生动说法,那就是“给我们提供情节,提供喜剧、悲剧、爱情和乐趣,并且用一种可能性的气氛给所有这一切都抹上香油,使它如此无懈可击,如果他笔下的人物都活了转来,他们会发现自己的穿着打扮直到每一粒钮扣,都合乎当时流行的款式。”[25](P7)至于那些处在艺术性下端的通俗***,除极其糟糕的这样一个特点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数量庞大得非常惊人。的确,非通俗***中也有相当一部分的艺术性并不怎么样甚至很差,但无论在程度上还是在数量上,都远远低于通俗***。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作为一个整体的通俗***,其艺术性比起非通俗***来要低得多。这样的结论,不仅可以从不同文本的比较分析中获知,而且还能够通过探究其不同的创作动机来加以证明。就创作的主观努力而言,通俗***是一些***家为“适合于群众的水平和需要”而创作的***;就接受的客观效果而言,通俗***是那些“容易为群众所理解和接受”的***。在通常的情况下,***如***不“适合于群众的水平和需要”,不“容易为群众所理解和接受”,那么,它就不能被称为“通俗***”。由于寻求群众即绝大多数人的理解和接受是通俗***创作者的主要努力方向,所以,迁就、迎合群众趣味的创作行为,在通俗***领域里是普遍的。进而言之,在通俗***的创作者那里,不易理解的独特个性和意识超前的探索品格是没有地位的。然而,正像毛姆在讨论一系列的“巨匠与杰作”时所指出的,一些作家作品之所以“永享盛名”,是因为“拥有极为强有力、非常独特的个性”[26](P218)。既然独特性和以此为基础的探索性是包括作家在内的所有艺术家最为珍贵的品质,那么,通俗***的创作者何以不具备这样的品质或轻视这样的品质?答案很明显,是“效益最大化”在起作用。由于受当下群众欢迎的***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效益(尤其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所以,在独特性、探索性与跟前接受的普遍性不可兼得的情况下,通俗***的创作者就选择了后者。应该讲,通俗***创作者的这种选择,属于人之常情,因为不顾或不大考虑“当下价值交换”的人毕竟是少数。也正因为如此,历史老人在考虑把“伟大”这顶帽子送给哪些人及其作品时才显得那么地慎重——譬如,不会随便地送给被金庸大力推举并称之为“伟大文学”的大仲马作品[27](P196)。

在谈到***的目的时,《误区》认为“***没有功利目的’是不可能的。客观地看,这样的认识虽嫌笼统但大体上还说得过去。然而,《误区》进一步说,“通俗***通过刺***感来赚钱,而那些***不刺***感不赚钱”,则失之偏颇了。从经济学角度讲,能不能赚钱,要看投入多少,又产出了多少。可是,就像萨特所写的:“作品的商品价值是武断地确定的。”[28](P127)作家写***能否赢利实在难以判断。当然,只要不要求计算精确,我们还是可以作如下的推断的:从个体角度讲,如果作家写***时投入的精力相对较少,而拿到的钱又相对较多,就可以断定该***的创作赚了钱;如果情况刚好相反,那就只能看作是不赚钱甚至是赔了钱。在论及文学“商业上的成功”时,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正确地指出:“作家的***只是一种可能……文学作品的完美是最大的偶然性。”[29](P139)很容易想象,就连精明的文学出版商和书商都难以保证商业上的成功,更何况是那些做起生意来常常惨遭失败的***家。翻开***史,我们不难看到,像司汤达、爱伦·坡、麦尔维尔和卡夫卡等这样一些非通俗***家,其创作“生意”都是与“赚钱”截然相反的“赔钱”。固然,那些投入多产出少的“赔钱”创作,并非毫无功利目的,不过,其功利目的主要不在于《误区》所说的“赚钱”,而在于其它的方面。是哪些方面呢?让我们来听听优秀的作家们是怎么说的——古巴的卡彭铁尔说:“虽然我的音乐底子比文学好,但我还是选择了文学……我继续坚信,在拉丁美洲,***是一种需要。”[30](P49)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宣称:“写***的乐趣就在于此——探索,发现,革新……如果哪一天我有了一个公式,我就完蛋了。”[31](P39)而法国的埃莱娜·西克苏则写道:“无论怎样,当写作出自心的深处时都是天堂,就连在地狱时也如此。写作总是意味着某种方式的获救。作家是一个富人……这是一种充满矛盾的富有,既是必需的又是危险的。因为‘富有’使我们失去了‘贫穷’的财富。”[32](P29)

综上所述,与非通俗***创作者不同的是,通俗***创作者往往正是由于追求当下效益(尤其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取了弃难就易的非创造性原则的——从单个作品看,遵循的是“简单化”原则;从作品系列看,遵循的是“模式化”原则[33]。这也就是通俗***在总体上为什么艺术性相对贫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应该指出来并加以讨论的是,《误区》的所谓“梦得够不够好”的问题。《误区》这样写道:“***的艺术性都离不开这样一个标准,即‘梦得够不够好’……由于通俗***做起梦来比较专心致志,往往更能引人入胜,‘非通俗***’经常不能保持一份平常心,为了显示‘雅’,常处于半梦半醒之间,所以,‘非通俗***’的作者和读者对待***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别有用心’的,也即心在艺术之外……”尽管这里的表述很形象生动,但严格地说,却极不科学。第一,梦的情境有档次的高低之分——既有忧国忧民的梦,也有花前月下的梦,还有升官发财的梦,更有无遮无挡的之梦。《误区》把通俗***的“梦得够不够好”说成只是一个与“立场问题”无关的“技术问题”,岂不片面?第二,***远非梦那么简单和短命。好梦往往无法追忆[34](P1065-1068),也可以被遗忘。但是,好***却由于“不仅回答了现存的需要,也启发了人们的新的需要HC35](P88),所以,它不会也不该被遗忘。即使肯定好***的世界就是“梦得够好”的世界,那也不能忘记,这样的世界的存留“必须以体现这些价值方面的完美性和技巧为前提”[36](P380)。虽然在《误区》中引以为证的昆德拉也谈到了“梦”之外还有“叙述”,可遗憾的是,《误区》对昆德拉的“叙述”问题却未作任何讨论。既然《误区》能够离开“理性控制”和“技术手段”来谈通俗***的艺术性高就高在“做起梦来比较专心致志”;那么,读者就可以根据《误区》所提供的逻辑作如下的推理:由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理性在个体受到环境影响时经常无法发挥有效的作用[37](P1409-1411),所以,这种人“做起梦来”也就比正常人“更加专心致志”,因而,其所写的***的艺术性肯定是在通俗***之上。如此逻辑,岂非荒谬?

三 通俗***的价值判断

《误区》认为,通俗***与非通俗***的“区别不在形容词上,而在名词上,它们之间是类别的不同,而没有美学价值上的尊卑”。真的这样么?当然不是!尽管我们不能从***的类别中直接得出它的价值高低的结论,但是,通过分析它“是什么和能做什么”[38](P273),我们仍能较为恰当地判断它的价值的高低。这个道理,如同鸡蛋和鹅蛋的区别一样:不仅在名词,而且还在于形容词——谁能否认鸡蛋的营养价值高于鹅蛋?

当然,通俗***的“价值怎样”,这是一个比通俗***“是什么”更难回答好的问题。其所以这样,是因为对前者的判断既不能脱离价值客体的特性,又不能不充分考虑到价值主体的情况。[39](P181-182)由于不同的价值主体的需要不尽相同,所以,同样的一个价值客体对于不同的价值主体而言,其意义并非完全是一样的。

首先,谈谈通俗***对于个体的价值。由于个体的情况千差万别,所以通俗***的价值如何也很难一概而论。从动机上说,无论是下层普通群众还是中上阶层人士,只要出于消遣心理的,通俗***的价值往往不在非通俗***之下。正因为这样,几个世纪以来通俗***的“消费族群”才有一部分是属于“热切的上层阶级人士”[40](P152-153)。当然,如果进一步地分析,我们便会发现,下层普通群众之所以从通俗***中获得较大的消遣,往往与其“不得不这样”有关——就像法国文学批评家蒂博代所说的:“报上的长篇连载或儿童***是那些无力读其他东西的读者万不得已的读物。”[41](P156)至于上中层阶级人士的情况,则有些不一样。由于较高的文化水平使得他们具有接受不同种类***的能力;所以,这些人的消遣,既可以在通俗***中获得,也可以从非通俗***中得来。可见,消遣的动机是在通俗***中还是在非通俗***中得到满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为价值主体的个体的消遣方式——对于整天浸泡在电视里或钻进***房的人来说,就连通俗***也让他们感到索然寡味,更别说是非通俗***。

如果个体的动机主要是从文学接触中获得认识或受到教育,那么,在一般的情况下,通俗***就比不上非通俗***——这一点在那些“中上层阶级人士”身上尤为明显。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认识价值和教育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价值主体怎样,而在于价值客体本身的文化含量如何。倘若价值客体的文化含量不大,那么,虽然它对于不同类型的个体所具有的认识教育价值并非完全一样,但从总体上看,也还是偏低的——自然,作为一个整体的通俗***不会例外。

其次,谈谈通俗***对于社会的价值。社会是一个由各式各样的人和组织构成的复杂有机体,故而,它的需要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从维护社会平衡稳定的意义上讲,无论是精英审美文化还是大众审美文化,都是必需的。[42](P158-160)显然,我们不能强迫那些喜爱通俗***的群众放弃个人的偏好,也无法让那些少接触***甚至没接触过***的群众一下子就能有效地接受非通俗***中那最具价值的部分。就这一点而言,广受群众欢迎的通俗***在一个社会中具有非通俗***所难以替代的作用。不过,承认这一点并不意味着通俗***对于社会的价值不低于非通俗***。尽管通俗***的接受群体在某一时段远比非通俗***庞大,但从历史的维度看,无数的事例呈现出的状态恰好是反过来。诚如俄国文艺理论家赫拉普钦科所言:“人类的社会发展和精神发展,使得评价大艺术家时的错误和有意的曲解不断得到消除,使得他们的创作遗产的多维性得到揭示。”[43](P220)随着时间的推移,非通俗***中那些曲高和寡的精品,其读者群体也会不断地壮大直至无穷。此外,从价值的层面看,***的接受群体绝非一个简单的数量问题。在论及优秀诗歌的读者时,帕斯写道:“我们不晓得有多少罗马人阅读奥维多,多少意大利人阅读彼特拉克……不过,我们知道什么人在阅读。多少不居,这些读者是社会的头脑和心灵,是社会与行动的核心。”[44](P64)显然,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话是富于启发意义的。它提醒我们,考察***的读者,不应该只顾“量”而不问“值”。倘若***能发人深省、催人奋进,能为那些准备或正在推动历史发展的人们提供丰富的营养,那么,这样的***对于社会来讲,就有很高或者较高的价值。反之,其价值则是低的或者比较低。

最后,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值得认真地探讨。《误区》完全否认通俗***中的“次品’多于高雅***,认为这种观点“缺乏数学统计上的依据”。可以说,要反驳《误区》的说法是有困难的。乏所以这样,是因为如下的几点。第一,***的次品浩如烟海,谁也无法进行完整的数学统计。第二,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许许多多***次品,基本上已被人类所遗忘。由于没有了文本,这些已经消失了的***次品究竟有多少也就没有依据[45](P21),故而无论怎样统计,都不会令***满意。第三,即使有可能统计,也不应该动手去做,理由是用这种方法所获得的结论,其价值远远无法补偿研究者所付出的代价。由此可以看出,《误区》要求不同意见者用数学统计的方法来证明通俗***的“次品”有多少,是不合理的。

尽管依照《误区》的不合理要求来证明“通俗***的次品量”是困难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通俗***的次品问题没有答案。实际上,洞悉了通俗***的“生产动机”及其“生产套路”——简单化与模式化,也就可以断定通俗***的“次品”必然多于高雅***。现在的问题是《误区》只是为了说明谁的次品多谁的次品少吗?不!《误区》这样写道:“在任何一种艺术体裁和类别中,精美高雅之作总是少的,平庸低俗之作总是多的。所以,通俗***只是***的一种类别,它决不是‘不高雅***’的代名词。”很显然,《误区》在此处是同时通过“次品量”和“精品量”两个方面来论证通俗***与高雅***之间没有价值上的差异。关于“精品”问题,笔者以为还是可以且应该提供一点“数学统计上的依据的”。

在20世纪国际知名度较高的文学奖中,诺贝尔文学奖的地位无疑是具有权威性的。尽管该奖不仅遗漏掉了像托尔斯泰、哈代、乔伊斯、普鲁斯特、卡夫卡等这样一些应该获奖的作家[46](P45),而且还出现过不当入选的极个别案例——譬如,“把奖金授予水平有限但作品流传广泛的”赛珍珠[47](P110-111),但是,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20世纪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也大致上是本世纪文学的精华。”[48](P6)。基于此,笔者以《诺贝尔文学奖要介》(肖涤主编)所收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例[46],简要地讨论一下***的“精品”问题。从1900年到1991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总计88人,除因剧本、诗歌、散文等文类的卓越成就而获奖的37人外,其余的51人是***家(或主要是***家)。

应该说,无论是喜欢通俗***还是喜欢高雅***,都同样无可厚非,但是,当上升到理论认识并诉诸文字时,就应该尊重客观事实,力避主观偏好。然而,《误区》在阐明观点的过程中,经常以通俗***的“上马”对付高雅***的“下马”,并且“只赛这么一次”就宣布结果。如此“不平等”的比较研究,自然是缺乏说服力的。

诺思洛普·弗莱说道:“人类面临的许多不测灾难之一是全部毁灭,这是文学靠其自身所无法防止的;但我认为,若无文学,那种灾难就一定不可避免。”[53](P188)显然,这位加拿大学者的话是夸张了一些,不过,他对文学所具有的高级价值的强调却提醒了我们,在经济效益和感性享受已普遍成为人们行为准则的今天,审慎地对待并处理好文学事实是重要的。

虽然《误区》的名义动机是为了消除人们在通俗***问题上的误区,但是,由于作者极力地模糊通俗***概念和夸大通俗***价值,结果,在实际上却为人们设置了一个更大的误区。《误区》关于通俗***与高雅***的“价值无高低”论,不仅在理论上难以站得住脚,而且在实践上也会产生不良的后果。众所周知,“避难趋易”是人的天性,而“从众”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故此,在“价值无高低”论的引导下、鼓励下,很容易出现“价值误认”的人们[54](P330),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通俗***而拒绝欣赏那些已被历史检验过的富含深邃魅力的高雅***——这对于个体人格结构的逐步完善和社会文化机制的健全发展来说,无疑是非常之不利的。

数学日记作文

允许复读。

高考复读就是高考之后再读一年,通常是指应届考生不能如愿考上自己满意的学校,再复习一年功课重新参加高考。复读往往在高考补习班进行,也有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在家复习。

简介

复读班的学费是最大花销。以北京市复读学校的学费为例,从10000至16000元不等,包括了学费、报名费、资料费等。如果选择住宿的话,一年下来还要3000至5000元。

当然,考生也可以选择走读。另外,购买参考书、试卷、资料等也需要相当的费用。复读一年的费用可能比上一年大学花费还要多。因此,考生和家长在复读时要考虑家庭的承受能力。

百度百科-高考复读

推荐数学日记作文合集10篇

 时间如快马般匆匆,一天又过去了,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进行好好的总结并且记录在日记里了。怎样写日记才更能吸引眼球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数学日记作文10篇,欢迎大家分享。

数学日记作文 篇1

 今天晚上,我和妈妈、小姨来到解百购物,小姨得知我学习不错,便决定出题考考我。在一个品牌的特卖处,小姨选了一件外套,价格2258元,打3折。妈妈挑了一条裤子,价格858元,同样打3折。妈妈她们犹豫到底要不要买,售货员见状便说两件都买可以打2.5折,商场又有折后一次性实付满500送50元的活动。

 这时小姨出了第一题,叫我算算怎么买便宜。目前有2种方案,一种是一次性付款,打2.5折;一种是分开付款。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第二种,并建议小姨的外套先买更便宜。而小姨却神秘地朝我笑笑,说:“是吗?那就算算看吧。”我在纸上反复验算,却发现第一种方案远比第二种便宜的多。我问道:“小姨,您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得出结论的呢?”小姨说:“只要把两件衣服折后价格之和乘以3折与2.5折的差后再与50比较就行了。”对呀!我怎么没想到呢!

 小姨接着考我,让我算算用第一种方案比原价便宜多少。这个简单,两个数一减,我很快便算了出来:“2337元!”“这回终于对了!”小姨说道。

 这次购物,我收获盛丰。除了物质上的收获,精神上也得到了补充。

数学日记作文 篇2

 “铃铃铃”下课的***响了,同学们走出了教室。我和张靖娜,邹诗瑶和杜鑫越在一起玩游戏——异想天开。

 我们四个人一人拿出三块纸分别在纸上写出人物,地点,和做的什么事,写完之后把它们捏成一个小球,打乱顺序,分好堆,人物一堆,地点一堆,事情一堆,一人在三堆里拿出一个球,打开并按照人物地点和事情连成一个句子。我先读,郝老师在锅里抓鱼,哈哈哈,我们四个不由得笑出声来,张靖娜读,出雷宇航在电饭锅里洗澡。哈哈哈,有一阵笑声,我插着腰撅着嘴看着张靖娜,扑哧一声笑了。我们又恢复了刚才的状态,这回到邹诗瑶了,她还没等说呢自己先笑上了,我们着急得对邹诗瑶说:快点。邹诗瑶笑眯眯地说:杜鑫越在英语书上摘苹果。杜鑫越边笑边看邹诗瑶,我有那么傻吗。最后一个是杜鑫越:张靖娜在厕所里吃黑芝麻糊。咦呀,我要吐了。哈哈哈愉快地笑声给我们的校园添了几分色彩。

“铃铃铃”上课的***响起了我们收拾好东西上了第二节课。

数学日记作文 篇3

 10月9日

 数字与图形、平面与立体,数学的邂逅可以有很大的启蒙作用,但是真正开拓思维却定当艰辛。有太多的基础需要在每一个面临的新题目面前先补充。 难度还是比较大。

 10月16日

 本次上课能够用不同颜色的笔、大纸张进行演练,很有动手所得记忆深刻的功效。但是,选用的课题是十七边形,相当复杂,对于文科生,简直很头痛。于是我找了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十七个边三人都能重合,那么沿着一个顶点三个人走相同路径回到原点,共17乘以3即51部,然后(17-1)/2条线即减去第十七个顶点后有8条不会同时构成三角形两边的线,乘以三人即24条。我估摸着一共能51+24,就是75次,第76次即输。不知道思路对不对。

 10月24日

 西班牙人的影片《费吗的房间》民族狭隘情感有所体现,西班牙女数学家噢里瓦没有什么出众。

 好像小学奥数题,并且有些脑筋急转弯味道,看来为了大众需求,而非数学爱好者量身定做。

 好多人物并不能符合原来数学家的代号,至少道德上有抹黑数学家之嫌。

 总体而言,数学因素使得影片挺有趣。

数学日记作文 篇4

 今天,妈妈带着我和妹妹到嘉兴去玩儿,回来时,我看见妈妈给了司机23元钱。后来我觉得很奇怪妈妈是怎么知道要付23元钱呢?我按捺不住我的好奇心,便问了妈妈:“妈妈,您是怎么知道要付23元钱的?”妈妈看我那一头雾水的样子,便对我说:“现在呢,出租车在2.5千米之内是以5元计费的,超出2.5千米的每千米就按1.8元计费的……”妈妈看了看我,又接着说,“现在我要考考你了,我刚刚给了司机23元钱,按照我说的,你能算出我们刚刚开的路程有多少千米码?”我将妈妈说的计费方法又脑海里回想了一遍,便很快有了结果,便高兴地对妈妈说:“我知道了!

 按照您刚刚说的计费方法,要先在23元里面减去5元,然后还剩下18元,而这18元是在每千米1.8元里面的,所以18去除以1.8就等于除去起步的路程要有多少千米。然后再加上开始的2.5千米,所以司机开的路程是12.5千米!”妈妈听后,向我竖起了一个大拇指。名师点评:小作者的数学很不赖嘛,竟然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通过心算就算出了妈妈出的难题,为你鼓掌!小作者很有探索精神哦,能够在平时的生活中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遇到不明白的事情就请教大人,直到弄明白为止,这种好学的精神也很值得鼓励,希望你今后都能抱着这种谦虚好学的精神去学习,那么今后你必定能够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

 小作者的逻辑思维能力不错,这篇日记将自己和妈妈计算出租车费用的思考过程记录得十分清晰,很棒!建议小作者能够在日记中养成另一个好习惯,就是在记录完当天发生的事情之后再加一点自己对这件事情的感想,受到了什么启发,这样对你的健康成长更有帮助哦,也能点明日记的主题。

 “后来我觉得很奇怪妈妈是怎么知道要付23元钱呢?”改为“后来我觉得很奇怪:‘妈妈是怎么知道要付23元钱呢?

数学日记作文 篇5

 昨天,姨妈一家随旅行团出游回来了。大家见面好热闹,妈妈的最后一个数学问题也来了,是姨妈的问题。

 姨妈说:“我们去的时候,正是旅游旺季,一个大旅游团的人在旅游的地方的宾馆住宿。但是“僧多粥少”人多房间不够。导游为了让所有旅游者都住上房间,就算了一下,每个房间住3人,则36人没床位;每个房间住4人,则13人没床位。铭铭,我问你,如果每个房间住5人,会空出多少床位?”

 我想了想,这个问题像是盈亏问题中的 “双赢”问题。要想求出多少房间就应用这个公式:“(大盈-小盈)÷每份差=份数”来求。我开始计算:(36-13)÷(4-3)=23(个)

 23×3+36=105(人)

 105÷5=21(个)

 23-21=2(个)

 2×5=10(个)

 哦!原来可以空出10个床位呀!

 姨妈听了笑着点头,又说“那我再问你,我们一个小团包括导游共50人,现在导游要帮每人买一瓶水,她发现商店正进行促销活动,规定每5只空瓶可换1瓶水,那她会买多少瓶水呢?”

 让我想一想:5个空瓶换1瓶,也就是说买4瓶喝5瓶。

 50÷5=10

 10×4=40(瓶)

 看来只用买40瓶就足够了。

 我迫不及待地把答案告诉姨妈,姨妈和妈妈都笑了。妈妈说“明天叫上你姨妈、妹妹可昕一起去shopping怎么样?”

 “哦!太好了!”我和妹妹可昕一起欢呼着。

 “姐姐你真棒!”妹妹可昕说。我听了心里乐开了花,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你一定可以找到它。

数学日记作文 篇6

 我就发起了脾气,跟妈妈说我写不好了,妈妈说让我不要着急,慢慢练习,没有小朋友可以一下子就会写好的。

 但是不一会又碰到了难题,因为描红好了就要自己写了,那个格子可真小啊,这个8又扭来扭去的,我手里的笔也不听我的使唤,我只好停下来,找了一张空白的纸在上面练习,练习了好多个8,才又开始在本子上写,这次稍微好一点了,虽然妈妈说我已经有很大进步了,但我还是不是很满意,要擦掉重写,妈妈安慰我说我要慢慢练习就会越写越好了!

 那也只有这样了。就这样写了2行8以后,我的手又酸又累,跟妈妈说写不动了,妈妈说那就别写了,明天就这样交上去好了!

 我想了一下,没有中妈妈的圈套,这毕竟是我的作业,明天交不上去,老师批评的是我又不是妈妈了!我又打起精神继续写了下去,确实越写越顺手了,这次终于一鼓作气把8全部写完了。

 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江宁区教研室组织的“数学与生活”作品征集颁奖大会。我是一等奖获得者,也应邀参会,心里十分激动!

 我和爸爸准时来到颁奖大会的现场——南师附中江宁分校小学部的音乐厅。大厅金碧辉煌,有三四百个座位,还有一个将近一百平方米的大舞台,整个大厅非常壮观!

 壮观的舞台当然少不了同学们的精彩演出。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珠心算,老师报几个数相加、减,他们立刻就在珠心算的算盘上,用灵巧的手指拨弄算珠,不一会儿就把答案算出来了,观众也都不禁啧啧赞叹!这还不算什么,最精彩的还是他们做模拟全国比赛的题目,密密麻麻的数字在黑板上,我眼睛都花了,一人大概40题,而且是多数目乘除,最快只要40秒,最慢也仅有1分30秒,这真是太神了!

 看完一番表演,终于颁奖了,先颁发二等奖,奖品是一本软面抄,最重要的是还能和嘉宾合影,这可是没获奖的同学得不到的。终于到我了,我超级激动,因为我获得了一等奖,还得到了一本小学生数学报的五年级合订本!我认真地默读着奖状上的字: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让我们一起在数学王国里,一同感受数学带来的的乐趣,探索数学里的奥妙!

 计算题我“唰唰唰”做好,概念题有一道我犹豫不决了:数学课本封面约54(),——括号里要填写合适的单位名称。填写“平方厘米”肯定太小了,我立刻填写了“平方分米”。可是,书本封面有这么大吗?外公想想也不对,没有这么巨大的.数学课本哦,怎么办?我说:“等老师星期一批下来再说吧。”外公拿笔在5同4之间画了一个点,变成了“5。4平方分米”,可我还是说:“等老师星期一批下来再说吧。”

 还有一题:一根绳子对折四次,每小段是这根绳子的几分之几?我刚去拿好绳子对折了一下,外公就说了:“对折一次是二分之一,两次是四分之一,三次呢?四次呢?”一下子明白了,我脱口说:“三次是八分之一,四次是十六分之一。”再有一题:一盒蛋糕还剩6块,是原来的四分之三,这盒蛋糕原来有多少块?

 开头我愣住了,后来想想就做出来了,再想想自己的小脑袋还是不够聪明啊!不过这张卷子是60分钟之内完成了。

 今天我做了一个实验:把碗放在一个滴水的水龙头下,一分钟内,我数了一下,水龙头共滴了28滴水,我想:如果每分钟节约28滴水,照这样计算,一小时能节约多少滴?一天呢?28×60=1680﹙滴﹚,1680×24=40320﹙滴﹚,如果每个月按30天计算,一年按12个月计算,一吨水大约两千万滴,那又是多少吨?,那就是40320×30=1209600﹙滴﹚,1209600×12=14515200(滴),近一吨。哇,一年能节约这么多水呀!

 看到这么大的数字时,我震惊了。每家每户每天要是节约这么多滴水,用水量即减少了,又减少了水费,这不是两全其美吗?但是,每家每户要是每天浪费这么多滴水,地球爷爷撑得住吗?

 水,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由于一些单位和个人缺乏水危机意识和节水意识,水***浪费的现象随处可见。看着“哗哗”流失的水***,真是让人十分痛惜。

 下面讲讲节约用水。节约用水的方式有很多,如:淘米水洗菜,鱼缸水浇花,洗澡水冲马桶……而且,淘米水洗菜,能很好地起到去除菜上残余的农药。

 将节水实施到家庭中,只要改掉平时不良的习惯,就能节水百分之七十。家庭浪费水的事例有很多,如:用马桶里的水冲掉零碎物,为了接一杯热水而浪费许多凉水,设备漏水了不及时修理等。

 我在这次期中考试中,数学没考好,只获得了86分。放学后,我脑子里蹦出一个想法,要加强数学这门功课的学习。

 回到家,我把书包一放——“哗啦”一声,把我吓了一跳,可是我来不及整理,我把我脑子里的想法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妈妈。

 妈妈听完后,高兴地一下子从地上跳起说:“好!好!但是你要把每天的作业完成以后,才能做奥数题,还要做得快,这样才有时间做题目”。

 这天晚饭后,写完家庭作业,我们一家人坐在桌前,一起做“举一反三”的练习题。我们商量好,谁先做好,谁就能得到礼物奖励。

 哈哈,妈妈经常一个礼物都没得到,说明妈妈没有做对一题。而我和爸爸脑子较“聪明”,经常能做对三道题,得到三个礼物,说明我们有进步。

 又一次考数学了,我取得了90多分的好成绩,我告诉妈妈:妈妈,这都是因为我们天天练习做奥数啊!妈妈高兴地点点头。从那以后,我做奥数的劲头就更足了!

 我想:不仅平时练习时要认真做好题目,而且考试的时候也要认真,这样才会在考试中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数学日记作文 篇7

 “100,200,300,400,500,哈哈,发财啦,发财啦,我今年得到了525元的压岁钱提成呢!加上去年的足足有20xx元呢!”我高兴地说。

 这些钱做什么投资好呢?买股票?风险太大!放在家里攒着?不行,钱也不能下崽啊!存在爸爸那?不行,不行!去年他帮我存了1000元钱,结果后来变成了买电视的入股钱,还威胁我说什么不投资就不让看电视,没办法钱在他手里,我这个“小电视迷”只好乖乖地投了资。今年说啥也不能再存到他那里了。

 正当我发愁的时候,妈妈出了一个好主意。她每个月拿出1000元钱,爸爸每个月拿出400元钱,我每个月只拿100元钱(总计1500元)零存整取一年,得到的利息我们两个对半分。这真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儿啊,我只赚不赔。

 我不敢相信地问妈妈:你说的是真的吗?你说得是真的真的吗?妈妈笑着点点头。我生怕妈妈反悔,赶紧从盒子里拿出了100元钱交到了妈妈的手里。

 那么,我到底能得到多少利息呢?(嘿嘿,这才是我最关心的问题)我和妈妈一起在网上查到了零存整取的利息计算器,我按要求输入了数字——

 啊!实得利息有166.73元呢!我的问题又来了。我要是每个月只存100元钱,能得到多少利息呢?我又算了起来:

 呀!才11.12元啊!还没有上面的零头多呢!那么我到底能白得多少钱呢?我拿起笔认真地算了起来:166.73÷2—11.12=72.24元。哈哈,多得了70多元钱,我真是太高兴啦!这笔买卖赚啦!

数学日记作文 篇8

 今天人们都能用正负数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例如若以冰点的温度表示0℃,则开水的温度为+100℃,而零下10℃则记为-10℃。若以海平面为0点,则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约为+8848米,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深约-11034米。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表示收入,用“-”表示支出。可是在历史上,负数的引入却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

 古人在实践活动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如两人相互借用东西,对借出方和借入方来说,同一东西具有不同的意义;再如从同一地点,两人同时向相反方向行走,离开出发点的距离即使相同,但其表示的意义却不同。久而久之,古人意识到仅用数量表示一个事物是不全面的,似乎还应加上表示方向的符号。因此为了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和解决被减数小于减数等问题,逐渐产生了负数。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负数概念的国家。《九章算术》中已经开始使用负数,而且明确指出若“卖”是正,则“买”是负;“余钱”是正,则“不足钱”是负。刘徽注《九章算术》,定义正负数为“两算得失相反”,同时还规定了有理数的加、减法则,认为“正、负术曰:同名相益,异名相除。”这“同名”、“异名”即现在的“同号”、“异号”、“除”和“益”则是“减”和“加”,这些思想,西方要迟于中国八九百年才出现。

 印度在公元7世纪才***用负数,公元628年,印度的《婆罗摩修正体系》一书中,把负数解释为负债和损失。在西方,直到1484年,法国的舒开才给出了二次方程的一个负根。1544年,德国的史提菲把负数定义为比任何数都小的数。1545年,意大利的卡当著《***》,成为欧洲第一部论述负数的著作。虽然负数早已出现在人们的计算过程中,但却迟迟得不到学术界的承认,直到17世纪,数学、力学、天文学获得广泛发展,使用负数可以大大简化计算,所以负数才正式进入了数学。特别是1637年,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发明了解析几何学,建立了坐标点,将平面点与负数、零、正数组成的实数对应起来,使负数得到了解释,从而加速了人们对负数的承认。但直到19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尔斯特拉斯等人为整数奠定了逻辑基础以后,负数才在现代数学中获得巩固的地位。

数学日记作文 篇9

 在生活中常常回遇到数学问题,如:买菜是、购物时、交易时……,我们可以用学过的解答数学问题的方法来解答生活中的种种数学问题。

 今天,我们叫外卖的时候,电话里的服务员告诉我们,前几天物品的价格进行了一次调整,所以物品都提价了。

 爸爸点的“片儿川”原价是12元,由于调整了价格,所以现价是15元,那么现价比原价提高了百分之几?用15减去12的差再除以12,(15-12)÷12=0.25=25%。妈妈点的“大排饭”原价是10元,提价后是12元,那么现价比原价提高了百分之几?用12减去11的差在除以11,(12-10)÷10=0.2=20%。以原价计算,两个饭的总价钱是12+10=22(元),现价是15+12=27(元),总价钱的现价比原价提高了百分之几?用27减去22的差再除以22,(27-22)÷22≈0.227=22.7%

 这小小的餐馆提价问题,你发现了它里面存在的数学题了吗?

数学日记作文 篇10

 “秋子,陪妈买年货去!”我不是很想去,要准备考研,还有很多书没有看。可妈一个人去,我又不放心,自从爸离家出走,妈明显老了好多。妈背着背篓行走在山路上。腊月的空气,香气氤氲,都是各家做腊肉、香肠、豆腐干的味道。从我们住的老鸹山到乡场,山间小路要走一个多钟头。

 赶场天,人们从四面八方聚拢来选购货品。年前的乡场人头攒动,喧哗不断。年货以吃的最多,其次是穿的。农家自产的东西一般只够自家吃,很少拿来卖,加之如今交通便利,乡场上的菜大多是从外地运来的,反季节蔬菜也不少。

 穿行在人群中,我问:“妈,咱们买点啥年货呢?”红糖,包汤圆用;粉丝,拿来炖猪脚;还有香菌、海带,年年都离不了。还要买些鸡精、胡椒、香油,葱、姜、蒜、辣子、花椒,自家有,就不用买了。小菜也不缺,豆腐早磨好了。”妈一向节约,我读书的学费主要靠助学贷款,生活费则全靠妈辛苦干活挣来。要不是她养的四头猪、两只羊、一头牛,还有三亩大红袍橘子,我根本读不起书。本想早点就业,妈却坚持要供我考研。

 想起这些,我又恨起爸来。他之前干砖工,一天能挣上百元,家里日子还算好过。可他去外地打工时竟有了外遇,要跟妈离婚。妈不肯,他就一走了之,再无音讯。“快中午了,东西买齐就得赶紧回家,在街上吃午饭还得花钱。”妈一边唠叨一边不停地从这家看到那家,最后停在一个地摊前。那摊子卖的是日历、***书之类,质量一般。妈拿起一本日历,问:“多少钱?”“一块。”妈给了钱就走人。

 回家的路上,我问妈为啥要买日历,看电视就能知道日子啊。妈笑笑说:“家里必须有本农历,你就知道小麦啥时下种,芒种应该种啥,谷雨和春分地里都有啥活。以前是你爸记这些,现在他走了,我得记住,啥日子播种,啥日子收获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