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泽而渔全文阅读,《竭泽而渔》***

tamoadmin 成语问答 2024-06-19 0
  1. 然糠自读文言文阅读
  2. 保护自然文言文
  3. 文言文大勇的原文
  4. 第七届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文言坊)33—53的答案(不要翻译)好的加50悬赏
  5. 鱼什么什么网成语有哪些?

记棚民事〔清〕梅曾亮

余为董文恪公作行状,尽览其奏议。其任安徽巡抚,奏准棚民开山事甚力,大旨言与棚民相告讦者,皆溺于龙脉风水之说,至有以数百亩之山,保一棺之土,弃典礼,荒地利,不可施行。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丛山峻岭,人迹不可通之地,开种旱谷,以佐稻粱。人无闲民,地无遗利,于策至便,不可禁止,以启事端。余览其说而是之。

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每天雨从树至叶,从叶至土石,历石罅滴沥成泉,其下水也缓,又水下而土不随其下。水缓,故低田受之不为灾;而半月不雨,高田犹受其浸溉。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锄犁疏其土,一雨未毕,沙石随下,奔流注壑涧中,皆填污不可贮水,毕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无继者。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无税之佣,而瘠有税之户也。余亦闻其说而是之。 嗟夫!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矣。由前之说,可以息事;由后之说,可以保利。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

竭泽而渔全文阅读,《竭泽而渔》小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选自咸丰刻本《柏枧山房全集》

4、棚民,即无地搭棚而居的流民.如何安顿他们并改善他们的生活,以防止形成严重的社会矛盾,曾任安徽巡抚的董文恪,看到皖安山区闲置大片山岭,便上奏朝廷请求批准让棚民们去开发这些山岭.真是一个好巡抚,此事也是多么好的民生工程.没想到居然遭到了当地老百姓的反对,其理由是山上有他们的祖坟,这一开发,会破坏其家的风水,官司打到了官府.董“***”很是不解,也很是生气,但他又知道此理由涉及“大礼”,又可能是其私有财产,并没有派出什么搬迁队带着什么家伙什,以官府非常冠冕堂皇的名义强行搬迁,而只有在给朝廷的奏章中发出无奈的感叹.

董“***”去世后,其家人请梅曾亮为他修“年谱”.当梅看到这些奏章后,很为其感动,并赞同其观点.过一段时间梅先生回乡,想到这一问题,便“问诸乡人”,没想到根本不是什么“风水龙脉”问题,竟然事关“三农科学发展”.“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时积数年,可二三寸,每天雨从树至叶,从叶至土石,历石罅滴沥成泉,其下水也缓,又水下而土不随其下[1] .水缓,故低田受之不为灾;而半月不雨,高田犹受其浸溉.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犁锄疏其土,一雨未毕,沙石随下,奔流注壑涧中,皆填污不可贮水,毕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无继者.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无税之佣,而瘠有税之户也.”梅先生听了这个实情,也觉很有道理.

既要解决民生稳定社会,又要防止破坏环境引起更大的社会民生问题.如何解决这个两难,梅先生陷入无法回答的困境,只好在文后作了这样的交代:“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

5、A:网开一面:秦岭北麓,沣河以东,北张古镇坐落于此。站在北张古镇曾经的集市所在地——沣河大桥桥头,只见麦苗青青、沣水潺潺,雪团儿般的羊儿静立于河边啃着野草,30余里开外的黛色秦岭在薄雾中若隐若现,村庄里鸡犬之声隐隐入于耳际,静谧安逸、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也不过如此,难怪在两千多年前,汉家天子也贪恋这里的美景,将此地划出一片作为******场,由此也诞生了一句充满仁爱的成语——“网开一面”。

释义:把捕禽的网撤去三面,只留一面。比喻***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

B:竭泽而渔:先讲竭泽,所谓竭泽就是放干池子中的水,能够见到池子的底;再讲而渔,所谓而渔就是***,可以用多种形式***。表面意就是这样,比喻意为:讽刺那些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长远利益的目光短浅之人。

然糠自读文言文阅读

(1)曝光;(2)竭泽而渔(或“涸泽而渔”、“焚林而猎”“杀鸡取卵”);(3)将“不”字删去(“防止”与“不再发生”矛盾)。

试题分析:(1)要注意“曝”的写法,很多学生会将偏旁丢掉,或者将“日”写成“目”; (2)其实就是看着后面的解释写出一个类似意义的成语,相对简单一些。(3)是对病句的考查,跟选择题不同的是,不但要找出错,还要改正,这一点有些难度。

点评:本题题型新颖,难度适度,在一个题里考了三个考点,又具有现实意义。

保护自然文言文

1. 与然糠照新具有同样意思的古诗词

然糠照薪

拼音:rán kāng zhào xīn

释义:烧糠照明。比喻勤奋学习。同“然糠自照”。

出处:《太平广记》卷一七五引《李琪》:“明年,丁母忧,因流寓青、齐间,然糠照薪,俾夜作昼,览书数千卷。”

感 *** 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比喻勤奋学习

成语结构:联合式

然糠自照

拼音:rán kāng zì zhào

释义:然:同“燃”,烧;糠:谷壳。烧糠照明。比喻勤奋好学。

出处:《南史·顾欢传》:“乡中有学舍,欢贫无以受业,于舍壁后倚听,无遗忘者。夕则然松节读书,或然糠自照。”

2. 云程万里.休戚与共.本末倒置.项背.然糠自照.深明大义.蹄间三寻.竭泽而

云程万里:形容前程非常远大。

休戚与共:忧喜、福祸彼此共同承担。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

本末倒置:本:树根;末:树梢;置:放。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项背:项:颈项。原指前后相顾。

然糠自照:然:同“燃”,烧;糠:谷壳。烧糠照明。

比喻勤奋好学。 深明大义:指识大体,顾大局。

蹄间三寻:指马奔走时,前后蹄间一跃要过三寻。形容马奔跑得特别快。

竭泽而渔:泽:池、湖。掏干了水塘捉鱼。

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也形容派对人民的残酷剥削。

荒诞不经:荒诞:荒唐离奇,极不真实;不经:不合常理。形容虚妄离奇,不合情理。

3. 文言文阅读 顾欢,字景怡

顾欢勤学欢字景怡,吴郡盐官人。

欢年六七岁,父使驱田中雀,欢作《黄雀赋》而归,雀食过半。父怒,欲挞①之,见赋乃止。

乡中有学舍,欢贫,无以受业,于舍壁后倚听,无遗亡者。八岁,诵《孝经》、《诗》、《论》。

及长,笃志好学复。母年老,躬耕读书,夜则然②糠自照。

同郡顾恺之临县,见而异之,遣诸子与游,及孙宪之,并受经句。[注释]①挞:用鞭棍***。

②然:通“燃”。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见赋乃止( )(2)无遗亡者(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制句子。同郡顾恺之临县,见而异之,遣诸子与游3、顾欢“于舍壁后倚听”的结果是4、这则故事,在学习方面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参考答案1、(1)停止(2)丢zhidao失,遗落2、同郡顾恺之来到县里,见到他(如此勤学)感到惊异,让自己的几个儿子与他一起交游3、八岁,诵《孝经》、《诗》、《论》4、***如心存勤奋,任何物质困难都能克服,并且有所成就。

(利用任何机会,抓紧时间勤奋学习)。

文言文大勇的原文

1. 关于保护环境的文言文有哪些

1,天地本为一体,气息融通,物物相谐,故有凌云飞练,千里长河,百里山林,旖旎风光,百兽灵动,光华四射,雨雪合时,众之美者,咸聚也!

2,人者,天地之所化。若反于道,坏己之境,必自灭亡也。唯有念长远之道,方可保万世之福祉也。

3,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 ——达尔文

4,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 ——雨果

5,人们常常将自己周围的环境当作一种免费的商品,任意地糟蹋而不知加以珍惜. ——甘哈曼

6,大地给予所有的人是物质的精华,而最后,它从人们那里得到的回赠却是这些物质的垃圾. ——惠特曼

7,非但不能强制自然,还要服从自然. ——埃斯库曼斯

8,我们违背大自然的结果是,我们破坏了自然景观的美,自然动态的美和天籁的美. ——诺曼·卡曾斯

9,人生欲求安全,当有五要:一要清洁空气;二要澄清饮水;三要流通沟渠;四要扫洒房屋;五要日光充足. ——南丁格尔

10,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

释义: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长得无比茂盛,而豆苗却伶仃得可怜。

11,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

释义: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平时代,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遇到故人

1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

释义: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华,面对岩上隐约的枫树和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

13,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

释义: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山上白云飘浮的地方,隐约看见几户人家。我所以停车不走,是因为喜欢夕阳映照下的枫林,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

14,榆柳荫后园,桃李罗堂前。——陶渊明

释义:榆树柳树成荫遮盖了后屋檐,桃树李树整齐的栽种在屋前

15,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

释义:田野里的小路也跟云一样黑沉沉的,只有江里的船上灯火是明的. 喜的是雨意之浓,

2. 保护环境的神话文言文

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 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鰌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圣王之用也∶上察於天,下错於地,塞备天地之间,加施万物之上,微而明,短而长,狭而广,神明博大以至约。故曰∶一与一是为人者,谓之圣人。

《荀子》《王制》篇第九 很环保^^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三章

还是环保^^

以春日至始,数四十六日,春尽而夏始,天子服黄而静处,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于百姓,发号出令曰:「毋聚大众,毋行大火,毋断大木,诛大臣,毋斩大山,毋戮大衍,灭三大而国有害也。」天子之夏禁也。

《管子》轻重己第八十五

是月也。继长增高。毋有坏堕。毋起土功。毋发大众。毋伐大树。起土功发大众皆妨蚕农之事伐树则伤条达之气

3. 关于环保的诗词或文言文,不要太长了,10句左右.

在我国古代的文化典籍中,留下了丰富的关于古代环境保护思想与实践的记载.一、神话传说 远古时代的人们在极其艰苦的自然条件下,从事着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活动,这些活动在当时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只能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就属于这一类,这些改善或保护环境的活动当然不是“鲧禹”“女娲”等个人所为,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活动.二、文学作品 在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中,也有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描写,反映了古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晋代诗人陶渊明最喜植柳,辞官归隐后,始终与柳树为友.他还特意在房前栽下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写下了许多爱树的诗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等.唐代诗人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四季不忘绿化,还以诗代札,向友人索取树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房里为求来.”宋代文豪苏轼也爱种树,“我昔少年时,种松满东岗.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就是描写他少时种树的情景.后来他在杭州做官,修筑长堤,“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成为西湖美景之一.明代吴承恩也在《西游记》中描写了火焰山等恶劣环境及其对它们的改造,对五庄观毁坏人参果树等破坏自然的行为进行了处罚.三、经验总结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在***和家禽驯养中、在农业经营管理中,获得了一些关于生态环境的知识和动植物繁衍成长的规律性的认识,这些认识反过来成为古人保护自然的经验性指导.公元前11世纪,西周颁布了《伐崇令》:“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这是我国较早的保护水源、动物和森林的法令.《吕氏春秋》中对自然***的保护规定得更为具体,称为“四时之禁”.在规定的季节里,禁止随便进山砍树,禁止割水草烧灰,禁止打鸟***,禁止捕捞鱼鳖.四、环保法令 在古代文献中,还记载着严格遵守环境保***令的故事.《国语》中有一个故事叫“里革断罟”,说的是鲁宣公在夏天到泗水撒网***,大夫里革出来制止,说根据祖先规定的制度“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略”.他不但把鱼网撕破,还向鲁宣公讲了古训,为了保护草木鸟兽鱼虫,使之繁衍生息,山上再生出来的枝条不得再砍,水中未长大的水草不能割,***不捕小鱼,捕兽不捕幼兽.而《管子》中则把自然保护提高到作为人君是否有资格进行统治的一个条件:“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还说:“苟山之见芽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禁令似乎过严了,但也反映了古代统治者保护自然***的决心之大.在禁止破坏自然***的同时,古代的统治者还注意保护、发展自然***.秦始皇曾下令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道旁种植松树.他还制定了关于保护山林、水道、植物、鸟兽和鱼类的律令.其他朝代的法律如《唐律》、《清律》等也都有类似的记载.许多思想家也持相同的观点,如荀子认为,一切属于人类自然***的动植物,什么时候必须禁止对它们的******伐,什么时候则可以对它们开发利用,都有一定的规律,即“斩伐养长,不失其时”.坚持这种制度,就能“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既保护了环境,又发展了经济.。

4. 急求:环保或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古文句子

环保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当现代人大梦初醒而着手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殊不知,古人自茹毛饮血的穴居时代走出、跨进文明社会的那一刻起,就重视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我们从古人立法中就可见一斑。

据《周记》记载,周代就设立“山虞”掌管森林,“司空”掌管城廓,职方氏、土方氏、庶氏等分别掌管灭害虫、除杂草等事宜。公元前11世纪,西周颁布了《代崇令》,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法令虽然有点严苛,但可以看出古人对蓄意破坏生产资料和生存环境者是非常痛恨的。

《孟子.梁惠王上》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进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生无憾,王道之始也。”孟轲巧地把环境保护上升到称王称霸的高度,不由梁惠王不怦然心动。多年后的现代人却不惜竭泽而渔,大面积砍伐山林。《荀子.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这就是现代自然哲学所倡导的“师法自然”思想,告诫人们要正确处理好“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的关系,不要逆“天”而行。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王道通三》中指出,“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王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之。”正是基于以上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对自然的充分尊重,古人才对自然环境和人口聚居的局部环境予以立法,禁止污染。《韩非子.内储说上》载:“殷之法,刑弃灰于街者。”商鞅在秦国实行法治,也曾制定“弃灰于道者被刑”的法律,如果这条法律在今天仍行之有效,相信你我都不会再生活在垃圾的重重包围之中了。

秦朝《田律》明确规定:“每年从春季二月起,不准进山伐林木;不准进山***樵;烧草木灰;不准诱捕幼兽、幼鸟;不准毒杀鱼鳖。”以上禁令,至七月才得解除。其中,不准进山烧草木灰,对防止森林火灾,仍行之有效。

唐朝《唐律.杂律》载:“诸部内,有旱、涝、霜、雹、虫、蝗为害之处,主司应言而不言,及妄言者,杖七十。”“诸部内田畴荒芜者,以十分论,一分笞三十,一分加一等,罪止徒一年。户主犯者,亦计所在荒、芜,五分论,一分笞三十,一分加一等。”“诸不修堤防,及修而失时者,主司杖七十。毁害人家,漂失财物者,坐赃论,减五等……”“诸失火,及非时烧田野者笞五十……”“其穿垣出秽者杖六十”“诸弃毁官私器物及毁伐树木、庄稼者,准盗论。”

在后来的宋朝乃至清朝的《大清律》,也都对环境作了明确的立法。所有这些,对走向依法治国的当代人来说,仍不失借鉴意义。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朋党论欧阳修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

12.C 13.C 14. (1)(4分)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补益。

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共同克服困难。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啊。

(大意2分,落实“益”“济”各1分) (2)(4分)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大意2分,落实 “道”“谀”各1分) 15. (5分)文章开篇指出朋党的存在有其历史的依据,提出观点;接着对***析了“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本质差异,然后举例阐述了用君子之真朋则国兴、用小人之伪朋则国亡的观点;最后意味深长地点明写作的意图。

解析 1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C厌,通“餍”,满足。

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

(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C项两个“以”为介词,表因果,可译为“因”。

A项第一个“其”代词,可译为“这”,第二个“其”表推断的语气副词,可译为“大概”。B项第一个“则”连词,可译为“却”,第二个“则”,副词,可译为“就是”。

D项第一个“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第二个“之”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能。

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

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

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

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

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来概括。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臣听说关于朋党的言论,是自古就有的,只是希望君主能分清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就好了。大概君子与君子因志趣一致结为朋党,而小人则因利益相同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规律。

但是臣以为:小人并无朋党,只有君子才有。这是什么原因呢?小人所爱所贪的是薪俸钱财。

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地互相勾结成为朋党,那是虚***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而争先恐后,或者利益已尽而交情淡漠之时,就会反过来互相残害,即使是兄弟亲戚,也不会互相保护。所以说小人并无朋党,他们暂时结为朋党,也是虚***的。

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补益。

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共同前进。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啊。

所以做君主的,只要能斥退小人的***朋党,进用君子的真朋党,那么天下就可以安定了。 唐尧的时候,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结为一个朋党,君子八元、八恺等十六人结为一个朋党。

舜辅佐尧,斥退“四凶”的小人朋党,而进用“元、恺”的君子朋党,唐尧的天下因此非常太平。等到虞舜自己做了天子,皋陶、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同时列位于朝廷。

他们互相推举,互相谦让,一共二十二人结为一个朋党。但是虞舜全都进用他们,天下也因此得到大治。

尚书》上说:“商纣有亿万臣,是亿万条心;周有三千臣,却是一条心。”商纣王的时候,亿万人各存异心,可以说不成朋党了,于是纣王因此而亡国。

周武王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但周朝却因此而兴盛。后汉献帝的时候,把天下名士都关押起来,把他们视作“党人”。

等到黄巾贼来了,汉王朝大乱,然后才悔悟,解除了党锢释放了他们,可是已经无可挽救了。唐朝的末期,逐渐生出朋党的议论,到了昭宗时,把朝廷中的名士都了,有的竟被投入黄河,说什么“这些人自命为清流,应当把他们投到浊流中去”。

唐朝也就随之灭亡了。 前代的君主,能使***异心不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商纣王;能禁绝好人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汉献帝;能“清流”们的朋党的,谁也不及唐昭宗之。

6. 关于环保的诗词或文言文,不要太长了,10句左右

在我国古代的文化典籍中,留下了丰富的关于古代环境保护思想与实践的记载。

一、神话传说

远古时代的人们在极其艰苦的自然条件下,从事着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活动,这些活动在当时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只能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就属于这一类,这些改善或保护环境的活动当然不是“鲧禹”“女娲”等个人所为,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活动。

二、文学作品

在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中,也有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描写,反映了古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晋代诗人陶渊明最喜植柳,辞官归隐后,始终与柳树为友。他还特意在房前栽下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写下了许多爱树的诗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等。唐代诗人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四季不忘绿化,还以诗代札,向友人索取树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房里为求来。”宋代文豪苏轼也爱种树,“我昔少年时,种松满东岗。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就是描写他少时种树的情景。后来他在杭州做官,修筑长堤,“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成为西湖美景之一。明代吴承恩也在《西游记》中描写了火焰山等恶劣环境及其对它们的改造,对五庄观毁坏人参果树等破坏自然的行为进行了处罚。

三、经验总结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在***和家禽驯养中、在农业经营管理中,获得了一些关于生态环境的知识和动植物繁衍成长的规律性的认识,这些认识反过来成为古人保护自然的经验性指导。公元前11世纪,西周颁布了《伐崇令》:“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这是我国较早的保护水源、动物和森林的法令。《吕氏春秋》中对自然***的保护规定得更为具体,称为“四时之禁”。在规定的季节里,禁止随便进山砍树,禁止割水草烧灰,禁止打鸟***,禁止捕捞鱼鳖。

四、环保法令

在古代文献中,还记载着严格遵守环境保***令的故事。《国语》中有一个故事叫“里革断罟”,说的是鲁宣公在夏天到泗水撒网***,大夫里革出来制止,说根据祖先规定的制度“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略”。他不但把鱼网撕破,还向鲁宣公讲了古训,为了保护草木鸟兽鱼虫,使之繁衍生息,山上再生出来的枝条不得再砍,水中未长大的水草不能割,***不捕小鱼,捕兽不捕幼兽。而《管子》中则把自然保护提高到作为人君是否有资格进行统治的一个条件:“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还说:“苟山之见芽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禁令似乎过严了,但也反映了古代统治者保护自然***的决心之大。

在禁止破坏自然***的同时,古代的统治者还注意保护、发展自然***。秦始皇曾下令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道旁种植松树。他还制定了关于保护山林、水道、植物、鸟兽和鱼类的律令。其他朝代的法律如《唐律》、《清律》等也都有类似的记载。许多思想家也持相同的观点,如荀子认为,一切属于人类自然***的动植物,什么时候必须禁止对它们的******伐,什么时候则可以对它们开发利用,都有一定的规律,即“斩伐养长,不失其时”。坚持这种制度,就能“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既保护了环境,又发展了经济。

7. 关于环保的古文500字

种树郭橐驼传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原文: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第七届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文言坊)33—53的答案(不要翻译)好的加50悬赏

1. 古文《大勇》译文

大勇

原文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 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 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译文 在古代称得上豪杰之士的人,一定具有超越常人的气度和节操。普通人遇到了 难以忍受的事情时,就会拨出剑来,冲上去捞斗,这算不上真正的勇敢。天下有大智大勇的人,对于意外***的突然降临一点也不惊慌,无缘无故对他加以侮辱能够 不被激怒,这就是因为他的抱负十分宏大,志向特别高远的缘故。

2.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小题:B小题:勇有小勇和大勇之分。

小勇指的是好勇斗狠、匹夫之勇,它会使父母受伤害;大勇指的是当国家安全、百姓利益受到侵害之时挺身而出的理义之勇,它可以使百姓得到安生。 小题:B项大勇指的不是“一怒震天下”,而是“一怒安天下”)小题:参考译文孟子答道:“大王请不要喜欢小勇。

按着剑、瞪着眼说:‘他哪敢抵挡我!’这是平常之人的小勇,只能对付一个人罢了。大王请把它扩大开去!《诗经》上说:‘文王勃然发怒,于是整军备武,挡住侵犯莒国的敌人,增我周朝的威福,以此报答天下的期望。

’这就是文王的勇武。文王一怒而安定了天下的百姓。

《尚书》上说:‘上天降生万民,为他们设君主,立师长,要他们协助上天爱护百姓,天下有罪和无罪的,都有我在(处罚或安抚他们),天下谁敢超越它的本分?’有一个人横行天下,武王就感觉到耻辱,这就是武王的勇武。而武王也是一怒就安定了天下的百姓。

如果现在大王也一怒就安定天下的百姓,那么百姓还唯恐大王不喜欢勇武呢!”评析:小勇就是我们常说的匹夫之勇。这种匹夫之勇是一种血气之怒,动辄以性命相拼,而是以理义相斗。

从效果来说,小勇敌一人,大勇安天下。 从实例来说,莽张飞、黑李逵是小勇,刘皇叔、宋公明是大勇。

在一定意义上,楚霸王也是小勇,而汉高祖却是大勇。对我们来说,孟子关于小勇和大勇的论述的确是可以使我们耳目一新并有所启迪的。

比如说我们见到那些在大街上、公共汽车上动辄提劲逞勇的人,包括那些车匪路霸,一副亡命徒的样子,其实不过是“小勇”罢了,没有什么了不起。只要我们以社会公理为武器,大家挺身而出,往往也就可以战胜那些人的“匹夫之勇”,保护我们的安全和社会秩序的安定。

说到底,真正的勇不是斗力而是斗智,不是斗血气而是斗理义。当然,在斗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牺牲,如果大家都怕牺牲,当然也就胜负难卜,甚至有让“小勇”逞强得势的时候了。

3. 谁有文言文大勇的译文

留侯论〔宋〕苏轼

原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译文古代所谓的豪杰之士,必定有超过常人的节操,以及常人在情感上不能忍耐的气度。普通人一旦受到侮辱,就拔出宝剑跳起来,挺身去决斗,这可谈不上勇敢。世界上有堪称“大勇”的人,当突然面临意外时不惊慌失措,当无故受到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的抱负很大,而他们的志向又很远。

4. 古文竭泽而渔译文

译文(摘自人教版高一语文教师用书)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减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 “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耽误它的生产季节,几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 “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成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课文助读资料 一、孟子的仁政思想 1.民本思想.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2.邦国的***在民. 孟子与梁惠王谈话,梁惠王问:“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定于一.”梁惠王问:“孰能一之?”孟子回答:“不嗜者能一之.”梁惠王问:“孰能与之?”孟子回答:“天下莫不与也.”(《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君王不嗜杀戮,那么,天下没有不愿意把***交给这个君王的人.万章问孟子:“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说:“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万章问:“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孟子说:“天与之.”又说:“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孟子·万章上》) 是说尧把舜推荐给天,天接受了;天又把舜公开介绍给百姓,百姓接受了.于是舜就做了天子.虽然在孟子看来,归根到底天有决定权,但是天还是把事情告诉百姓,百姓同意,舜才作了天子.透过孟子说法的唯心论雾障,我们可以看到,在孟子看来,一个***的建立是要通过百姓认可的.历史学家范文澜称这种思想为“敬天保民”,是有一定道理的. 3.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 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还有,齐宣王问孟子:“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回答:“于传有之.”齐宣王问:“臣弑其君,可乎?”孟子回答:“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在孟子看来,国君对臣民不仁,臣民对国君也可不义;国君既“贼仁”,又“贼义”,则臣民就可以诛此独夫,这是合情合理的.这一点,比起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来,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 4.政事以民为归宿. 孟子对梁惠王说:“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孟子·梁惠王上》)那么,“地方百里而可以王”.虽然孟子的主张归根到底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权利,但是,在战国时代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5.用人以民意为准. 孟子说:“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孟子·离娄上》)又说:“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孟子·梁惠王下》)孟子主张选拔某些人,革除某些人,杀掉某些人,光听左右大臣及诸大夫的话不行,应以“国人”的意见为出发点,这种观点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6.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孟子主张君王应做到“不扰民”,反复强调“不违农时”“勿夺其时”的重要性;又分析君与民的相互关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君。

5. 谁有文言文大勇的译文

留侯论〔宋〕苏轼原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译文古代所谓的豪杰之士,必定有超过常人的节操,以及常人在情感上不能忍耐的气度。普通人一旦受到侮辱,就拔出宝剑跳起来,挺身去决斗,这可谈不上勇敢。

世界上有堪称“大勇”的人,当突然面临意外时不惊慌失措,当无故受到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的抱负很大,而他们的志向又很远。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小题1:A小题2:C小题3:B小题4:(1)军队和财物都没有,你准备怎么防守呢?(3分。

关键词“兵” 1分,“若何” 1分,全句通顺1分(2))用优厚的奖赏来使令不怕牺牲的勇士,看来一定能成功。(3分。

“死士”1分,“济”1分,句意1分)(3)攻城的贼兵有气吞项城的傲慢心理,于是敌将率领部下准备越过城墙把城攻下来。(关键词“吞” 1分,“徒” 1分,句意1分)小题5: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参考译文:我很惭愧,当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有出外游历天下的志愿,但是因为学业未成,没有空闲的时间。

到了壮年可以出游时,四面八方战火纷飞,没有落脚的地方。及至当今,圣明天子兴起天下安定,远到海边,合为一家,而我已经年龄更加老大了。

小题1:。

7. 文言文《大勇》的译文是什么

在古代称得上豪杰之士的人,一定具有超越常人的气概。

普通人遇到了 难以忍受的事情时,就会拨出剑来,冲上去打斗,这算不上真正的勇敢。天下有大智大勇的人,对于意外***的突然降临一点也不惊慌,无缘无故对他加以侮辱他都能够不被激怒,这就是因为他的抱负十分宏大,志向特别高远的缘故。

大勇,出自苏轼《留侯论》,为苏轼的早年作品。 留侯论,该文是1061年(宋仁宗嘉祐六年),作者为答御试策而写的一批论策中的一篇。

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 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之妙,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体现了苏轼史论汪洋恣肆的风格。

鱼什么什么网成语有哪些?

.★酒以成礼

原文

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托:***装。②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③寝:睡觉。④因:趁机。⑤时:当时。⑥何以:为什么。⑦觉:醒。⑧值:当......时。⑨且:尚且,暂且。

文言知识

释“觉” 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又,文言文中的“睡觉”,指睡后醒来。又,“盗半夜入室,主人未觉”,意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为醒。

参考译文

钟毓兄弟小时候,正赶上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喝药酒。他们的父亲当时睡后醒来,姑且装睡看看他们要干什么。钟毓行礼后喝酒,钟会喝酒不行礼。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不是礼仪,所以不行礼。”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寝:睡觉。 ②因:趁机。 ③时:当时。 ④何以:为什么

2.翻译:

①且托寐以观之。

译文:父亲姑且***装睡着来看他们(做什么)。

②既而问毓何以拜。

译文: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

3.你认为钟毓和钟会兄弟俩哪个更有道理?

答:钟会的说法应该更有道理,因为偷窃已不附礼仪,再拜那就是***的遵守礼仪了。

2.★常羊学射

原文

常羊学射于①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②乎?楚王田③于云梦④,使⑤虞人⑥起⑦禽而射之,禽发⑧,鹿出于王左,麋交⑨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⑩拂王旃⑾而过,翼若垂云⑿。王注矢于弓⒀,不知其所射。养叔⒁进曰:“臣之射也,置⒂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郁离子》

注释①于:向。②道:道理。③田:同“畋”,打猎。④云梦:古代湖泽名,泛指春秋战国时楚王的游猎区。⑤使:让。引:拉。⑥虞(yú)人:古代管山泽的小官吏。⑦起:赶起。⑧发:跑出来。⑨交:交错。⑩鹄(hú):天鹅。⑾旃(zhān):赤鱼的曲柄旗。⑿垂云:低垂下来的云。⒀注矢于弓:把箭搭在弓上。注,附着。⒁养叔:名养由基,楚国善射者。⒂置:放。

参考译文

常羊跟屠龙子朱学射箭。屠龙子朱说:“你想听射箭的道理吗?楚国国王在云梦打猎,派掌管山泽的官员去哄赶禽兽出来射杀它们,禽兽们跑出来了,鹿在国王的左边出现,麋在国王的右边出现。国王拉弓准备射,有天鹅掠过国王的赤色旗,翅膀大得犹如一片垂云。国王将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谁。养叔上奏说道:‘我射箭的时候,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十发箭十发中。如果放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于:向。 ②道:道理。 ③之:代“禽”。 ④射:射箭时。

2010-6-28 19:45 回复

青木者

0位粉丝

2楼

2.翻译:

①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

译文: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

②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译文:如果放上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道理是:

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专心致志,集中一个主要目标。如果三心二意,左顾右盼,那就任何事情也做不成。

3.★次非杀蛟

原文

荆有次非者①,得宝剑于干遂②。还反涉江③,至于中流④,有两蛟夹绕其船⑤。次非谓舟人曰⑥:“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⑦?”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祛衣⑧,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⑨!”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

(选自《吕氏春秋?卷十二?知分》)

注释①荆(jīng):古代楚国的别称。 ②干遂:地名,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北。 ③反:同“返”,回,归。④中流:江中心。⑤蛟:传说蛟属于龙类,水中的一种凶猛动物。⑥舟人:驾船人,水手。跟下面的“船人”同义。⑦尝:曾经。⑧攘(rǎng)臂祛(qū)衣:挽起袖子,伸出臂膀,撩起衣服。⑨余奚爱焉:我为什么要吝惜它呢。

参考译文

楚国有位叫次非的勇士。他在干(hán)遂买到一把宝剑。在回乡的途中,他乘坐一只木船过江。木船刚到江心,江水中窜出两条恶蛟,从左右两边围住了木船。次非问摇船人:“你看见过两条蛟龙绕住船儿船上的人还活下来的吗?”摇船人回答:“没有看见过。”次非撩起衣服,伸出臂膀,拔出宝剑,说:“这只是江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罢了!如果牺牲宝剑保全自己的生命,那我为什么要吝惜这把剑呢?”于是便纵身跃入波涛,跟恶蛟拼死搏斗,杀了恶蛟然后又回到了船上。船上的人都保住了性命。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于:在; ②反:同“返”,回,归; ③全:保全; ④复:又。

2.翻译:

①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

译文:你曾经见过两条蛟缠住了木船,船上的人还能活命的吗?

②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

译文:这是江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罢了!

3.次非能拯救全船人的生命依靠的是:

答:敢于斗争的勇气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4.★大脖子病人

原文

南岐在秦蜀①山谷中,其②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③,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④哉人之颈也,焦⑤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之累然⑥凸出于颈者,瘿病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选自明?刘元卿《贤奕编》)

注释①秦蜀:陕西、四川一带。②其:那里的。③病瘿(yǐng):得大脖子病。瘿:长在脖子上的一种囊状的瘤子。④异:奇怪。⑤焦:干枯,这里形容人的脖子细。⑥累然:形容臃肿的样子。

参考译文

南岐在陕西、四川一带的山谷中,那里的水很甜,但是水质不好,常年饮用这种水的人就会得大脖子病,所以南岐的居民没有不得大脖子病的。有一天,山外来了一个人,小孩妇人就一起来围观,笑话那人说:“看那个人的脖子真怪,那么细长,干巴巴的,和我们的不一样。”外地人听了,笑着说:“你们的脖子臃肿凸起,那叫大脖子病,你们不去求好药治你们病,反而认为我们的脖子细而有病呢?”南岐人说:“我们全村人都是这样的脖子,为什么要医治呢?”始终不知道是自己丑。

2010-6-28 19:45 回复

青木者

0位粉丝

3楼

1.解释:

①其:代词,那里的; ②辄:就; ③异:奇怪; ④然:这样。

2.翻译:

①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

译文:所以那里的百姓没有一个不得大脖病的。

②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译文:你们不去求好药治你们病,反而认为我们的脖子细而有病呢?

3.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

答:闭关自守会使人孤陋寡闻,目光短浅,甚至发展到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地步。

5.★高阳应造屋

原文

高阳应将为室家①,匠②对曰:“未可也,木尚生③,加涂其上④,必将挠⑤。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⑥。”高阳应曰:“缘子之言⑦,则室不败也——木益⑧枯⑨则劲⑩,涂益干则轻,以益劲任⑾益轻则不败。”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⑾败。

(选自《吕氏春秋 卷二十五 别类》)

注释①室家:房屋,房舍。②匠:古代专指木工。③生:这里指木材伐下不久,水分未干。④涂:泥。⑤挠(náo):弯曲。⑥败:毁坏。⑦缘子之言:按照您的话。缘,顺着,按照。子,对人的尊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您”。⑧益:更加,越发。⑨枯:干。⑩劲:坚固有力。⑾任:担负。果——果然,果真。

参考译文

高阳应要建造新房子,木匠说:“不行啊!现在木料还没有干,如果把湿泥抹上去,必定会压弯的。用它来做房屋,现在即使是好的,以后一定会毁坏的。”高阳应说:“按照您的说法,那么房子不会坏——因为日子一久,木料越干就越硬,而湿泥越干就越轻。用越来越硬的木料去承受越来越轻的湿泥,房子就不会坏。”木匠无言以对,只好听从他的命令来造屋了。房子刚盖成以后是很好,但是没过多久,房屋果然坍塌了。

1.解释:

①为:造; ②以:用; ③善:好; ④益:更加。

2.翻译:

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

匠人没有话可以回答他,只好听从他的吩咐来造屋。

3.你认为文中的高阳应是个怎样的人?

答:善于诡辩却不顾客观规律,光凭主观意志去做事。

(6-10)

6.★竭泽而渔

原文

竭①泽而渔②,岂不获得,而明年③无鱼;焚④薮⑤而田⑥,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吕氏春秋?卷十四?义赏》)

注释①竭:使…干涸。②渔:***。③明年:第二年。④焚:烧毁。⑤薮(sǒu):指野草。⑥田:通“畋”,打猎

文言知识

释“竭” 上文“竭泽而渔”中的“竭”,指“干涸”,这里是使动用法,句意为使池水干涸而***。又,“地震,山崩川竭”,意为因为地震,山崩塌,河流干涸。它还指“尽”,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力竭而毙”,意为精力用尽而倒下。

参考译文

抽干湖水来***,怎么可能捕不到? 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鱼了;烧毁树林来打猎,怎么可能打不到? 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欺骗和作***的方法,即使今天侥幸有用,以后不会有第二次了,这不是长久的方法。

2010-6-28 19:45 回复

青木者

0位粉丝

4楼

1.解释:

①竭:使…干涸; ②渔:***; ③明年:第二年; ④焚:烧毁。

2.翻译:

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欺骗和作***的方法,即使今天侥幸有用,以后不会有第二次,这不是长久的方法。

3.成语“竭泽而渔”的比喻意义是:

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7.★功名

原文

水泉深则鱼鳖归之,树木盛则飞鸟归①之,庶草茂则禽兽归之,人主贤则豪杰归之。故圣王不务归之者,而务②其所以归。强令之笑不乐;强令之哭不悲;强令之为道也,可以成小,而不可以成大。

注释①归:归顺,归附。②务:致力。

参考译文

水泉很深,鱼鳖就会游向那里,树木繁盛,飞鸟就会飞向那里,百草茂密,禽兽就会奔向那里,君主贤明,豪杰就会归依他。所以,圣明的君主不勉强使人们归依,而是尽力创造使人们归依的条件。强制出来的笑不快乐,强制出来的哭不悲哀,强制命令这种作法只可以成就虚名,而不能成就大业。

1.解释:

①则:那么; ②盛:茂盛; ③所以:……的原因; ④令:让,叫。

2.翻译:

人主贤则豪杰归之。

君主贤明,那么豪杰就归附他。

3.上文开头三句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说明生物生存和繁衍必须要有基本的生存环境条件作保障,同时也说明了自然界各生物间有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8.★目贵明

原文

目贵①明②,耳贵聪③,心贵智④。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辐辏⑤并进⑥,则明不可塞⑦。

(选自《管子?九守》)

注释①贵:以……为贵。②明:聪明,这里指明查(则明不可塞。)③聪:听力好。④智:思维敏捷。⑤辐辏:车轮的辐条。⑥进:这里指向中间集中。⑦塞:受蒙蔽。

文言知识

释“并”:上文“辐辏并进”中的“并”,指“全都”、“一起”、“一齐”、“一同”句意为车轮的轴条一起向车轮中心的圆木集中,比喻目、耳、心一起使用。又,“万箭并发,城中如雨”,意为一万支箭一齐发射,城内如同下雨。又,“五人并行”,意为五个人一同行走。又,“德才并佳,人主任之”,意为品德与才能都好,国君就任用他。

参考译文

眼睛贵在明辨事物,耳朵贵在听觉灵敏,心思贵在思维敏捷。(若能)用天下人的眼睛观察事物,就能没什么看不见;用天下人的耳朵探听消息,就能没有什么事不知道;用天下人的心思思考问题,就能没有什么事情不知道。情报来源丰富,像车轮的辐条一样向中间集中,(君主)就能明察一切,而不受蒙蔽了。

2010-6-28 19:45 回复

青木者

0位粉丝

5楼

1.解释

①贵:以……为贵; ②聪:听力好; ③智:思维敏捷; ④塞:受蒙蔽。

2.翻译:

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

译文:用天下人的心智思考问题,就能无所不知。

3.与引文内容相关的成语是:耳聪目明,其意思是听得清楚,看得分明,形容感觉灵敏。

9.★自知之明

原文

自知者①不怨②人,知命③者不怨天;怨人者穷④,怨天者无志。失之己,反之人,岂不迂乎哉?……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

(选自《荀子?荣辱》)

注释①自知者:有自知之明的人。②怨:埋怨。③知命:懂得命运。④穷:走投无路。⑤无志:没有见识。⑥失:过失,过错。⑦反:反而。⑧岂:难道。⑨迂:拘泥守旧,不合时宜。

文言知识

释“君子”与“小人” “君子”与“小人”在西周及春秋时期是指贵族统治者和被统治的劳动百姓。《国语》上说:“君子务治,小人务力。”意为君子致力于统治,小人致力于苦力。到了春秋末期及以后,“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小人”指道德卑劣的人。古语有“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意为君子心胸宽阔,小人时常忧愁。《论语》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为君子懂得仁义,小人只懂得利益。成语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意为用小人的心思猜度君子的思想。

参考译文

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怪怨别人,懂得命运的人不埋怨老天;抱怨别人的人必将困窘而无法摆脱,抱怨上天的人就不会立志而进取。。错误在自己身上,却反而去责求别人,难道不是不合时宜了吗?所以君子从来是淡定自若而不惊恐,小人则是常常惊咋而不镇定。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知:认识; ②岂:难道; ③道:遵循; ④怪:异端。

2.翻译:

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抱怨别人的人必将困窘而无法摆脱,抱怨上天的人就不会立志而进取。

3.荀子在上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人应该有自知之明。

10.★对牛弹琴

原文

公明仪为①牛弹清角之操②,伏③食如故④。非牛不闻,不合其耳⑤也。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⑥,即掉⑦尾奋⑧耳,蹀躞⑨而听。”

(载于 南朝?梁?僧佑《弘明集》)

注释①为:给。②清角之操:高雅的曲子。③伏:趴着。④故:从前。⑤耳:耳朵听。⑥鸣:鸣叫声,作名词。⑦掉:摇摆。⑧奋:竖直。⑨蹀躞(dié xiè):小步走。

参考译文

公明仪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像刚才一样埋头吃草。牛并非没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罢了。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牛蝇的叫声,(以及)孤独的小牛犊的声音。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小步走并听着。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为:给; ②如故:像先前一样; ③鸣:叫声; ④奋:竖起。

2.翻译: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译文:不是牛不要听,是曲调不悦它的耳。

3.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是:说话不看对象,或对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都是不可取的。

A. 含有鱼与网的成语有哪些

鱼死来网破:基本解释源:不是鱼死,就是网破。指拼个你死我活

拼音读法:yú sǐ wǎng pò

近义词组:以死相拼、你死我活、鹬蚌相争

反义词组:和平共处、同舟共济、和衷共济

使用方法:联合式;作谓语、补语;常与“拼”连用

成语出处:《杜鹃山》第五场:“他就是张网***,我也拼他个鱼死网破。”

B. 形容鱼的成语有哪些

竭泽而渔、鱼贯而出、如鱼得水、浑水摸鱼、鱼目混珠。

一、竭泽而渔

释义:竭:弄尽;泽:池塘;渔:***。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也比喻残酷榨取。

出处: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白话释义:竭泽而渔,难道没有收获,而第二年就没有鱼。

二、鱼贯而出

释义:像游鱼那样连贯着出现。

出处: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八回:“三人急不暇择,从窦中鱼贯而出,外面正是一条逼狭的胡同,还静悄悄的没人阻住。”

示例:紧接着又有十几个身形苗条的伴 *** 郎鱼贯而出,随着节奏尽情地扭动姣好的身材。

三、如鱼得水

释义:好像鱼得到水一样。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适合的环境。

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白话释义:我的有孔明,就像鱼之有水了。

四、浑水摸鱼

释义:浑水:浑浊的水。指在浑浊的水中摸鱼。比喻乘混乱时机捞取好处。

出处:老舍《四世同堂 惶惑 十》:“***若事情已定,他大可以马上去浑水摸鱼,管什么上海开仗不开仗。”

示例:她也趁机浑水摸鱼,拿了两件衣服。

五、鱼目混珠

释义:鱼目:鱼眼睛;混:混同;冒充。用鱼眼来***冒珍珠。形容以***乱真;以次充好。

出处:汉 魏伯阳《参同契》上卷:“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

白话释义:鱼目怎么为珠?野草不成树。

C. “什么网什么鱼”是什么成语

满足条件的成语有两个:漏网之鱼和漏网游鱼。

(3)鱼什么什么网成语有哪些扩展阅读

漏网之鱼

成语拼音:lòu wǎng yóu yú

成语解释:比喻侥幸逃脱的罪犯或敌人

成语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14回:“李靖望前飞走,真似失林飞鸟,漏网游鱼,莫知东南西北。”

成语用法:漏网游鱼作宾语;用于罪犯等。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漏网之鱼

D. 跟鱼有关的成语有哪些

跟鱼有关的成语有:

1、沉鱼落雁:chén yú luò yàn,意思是鱼见之沉入水底,雁见之降落沙洲。形容女子容貌美丽。“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形容古代四大美女的,其中“沉鱼”是西施,“落雁”是昭君。但是,由于其他原因,人们发现,沉鱼落雁也可以形容美貌并不重要。出自《庄子·齐物论》。

2、白鱼入舟:bái yú rù zhōu,意思是指白鲦跳入船内,本义指殷亡周兴之兆,比喻用兵必胜的征兆,也形容好兆头开始。出自《史记·周本纪》。

3、鱼贯而入:yú guàn ér rù,比喻像游鱼一样一个跟着一个地接连着走。形容一个接一个次序进入。出自《三国志·魏志·邓艾传》。

4、得鱼忘筌:dé yú wàng quán,意思是捕到了鱼,忘掉了筌。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原指领会了深妙的义理,表达它的言语可以忘掉;鱼捕到了,渔具也可以忘掉。意思是言语和渔具虽不可少,但毕竟只是手段,而领会精神实质、实现既定目标更重要。用来表示互相默契,心照不宣。比喻事成之后,就忘了借以成功的手段、条件。出自《庄子·外物》。

5、竭泽而渔:jié zé ér yú,意思是排尽湖中或池中的水来***。比喻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打算。出自《吕氏春秋·义赏》。

E. 有网有鱼的成语有哪些

1、漏网之鱼lòu wǎng zhī yú 比喻侥幸逃脱的罪犯或敌人。

出处 《史记·酷吏专列传序》:“网漏于属吞舟之鱼。”

2、三天打鱼,两天晒网sān tiān dǎ yú,liǎng tiān shài wǎng 比喻对学习、工作没有恒心,经常中断,不能长期坚持。

3、三日打鱼,两日晒网 sān rì dǎ yú,liǎng rì shài wǎng 比喻对学习、工作没有恒心,经常中断,不能长期坚持。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因此也***说来上学,不过是三日打鱼,两日晒网,白送些束修礼物与贾代儒。”

4、鱼网鸿离yú wǎng hóng lí 鸿:鸿雁;离:遭受。张网***,捉到的是鸿雁。比喻得到的不是自己想要的。

出处 《诗经·邶风·新台》:“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5、鱼死网破yú sǐ wǎng pò 不是鱼死,就是网破。指拼个你死我活。

出处 《杜鹃山》第五场:“他就是张网***,我也拼他个鱼死网破。”

F. 鱼什么什么的成语有哪些

鱼贯而入、

鱼龙混杂、

鱼肉百姓、

鱼米之乡、

鱼死网破、

鱼目混珠、

鱼贯而行回、

鱼鱼雅雅、

鱼跃龙门答、

鱼水之欢、

鱼肠雁足、

鱼瞵鹗睨、

鱼龙百变、

鱼龙变化、

鱼游沸鼎,燕巢飞幕、

鱼县鸟窜、

鱼书雁信、

鱼鳖海怪、

鱼帛狐篝、

鱼烂而亡、

鱼轩莅止、

鱼水之爱、

鱼水雁信、

鱼游濠水、

鱼龙曼衍、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鱼水之情

鱼信雁书、

鱼水和谐

G. 什么什么鱼成语有哪些

鱼鱼雅雅、来

落雁沉鱼、自

鸟焚鱼烂、

登木求鱼、

以鱼驱蝇、

鱼沉雁静、

临河羡鱼、

沉鱼落雁、

城门鱼殃、

鱼龙漫衍、

鱼游釜中、

河鱼天雁、

得鱼忘筌、

渊鱼丛雀、

枯鱼之肆、

殃及池鱼、

水大鱼多、

雁逝鱼沉、

白鱼赤乌、

鱼跃龙门、

鱼笺雁书、

鱼贯而行、

指天射鱼、

食鱼遇鲭、

鱼溃鸟散、

白鱼登舟、

临河欲鱼、

鱼瞵鹗睨、

鲇鱼上竹、

鱼烂土崩

H. 带有鱼的成语有哪些

以下为带有鱼字的成语:

沉鱼落雁——形容女子容貌极美。

祸及池鱼——犹殃专及池鱼。比喻属无辜波及而受害。

鱼目间珠——比喻以***乱真。

河鱼之疾——腹疾的隐称,因鱼腐烂是从腹中开始而得名。指腹泻。

鱼龙曼羡——比喻世事变幻。

如鱼似水——比喻关系融洽、亲密。

鱼米之乡——指盛产鱼和稻米的富饶地方。

鱼目混珠——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用***的冒充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