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友弟恭的典故小故事_兄友弟恭的典故小故事图片

tamoadmin 成语教育 2024-06-21 0
  1. 兄友弟恭是什么意思
  2. 孝道小知识(寻找关于孝心爱心诚心的有关小资料,名言,故事)
  3. 孔融让梨典故
  4.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小故事
  5. 找关于三字经的故事。
  6. 赵孝争死的故事

《二十四孝》一书的王祥后来当了官,而且是很大的官,最后甚至是做了晋国君王的老师。

王祥,字休徵,琅邪临沂人(今山东省临沂市),是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的人。王祥秉性纯良,但是天有不测风云,王祥早年丧母,父亲又娶了一房正妻也就是朱氏。然而继母朱氏不慈爱,经常刁难王祥,还多次污蔑他,在王祥父亲面前巧舌如簧、搬弄是非,因此王祥又失去了父爱。

尽管继母朱氏对他非常不好,不过善良的王祥并没有记恨自己的继母,更加没有想要报复她,而是一如既往的孝顺父母,和继母所生的孩子真正做到了兄友弟恭。

兄友弟恭的典故小故事_兄友弟恭的典故小故事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而卧冰求鲤的故事,正是来源于王祥对于他继母的尽心服侍。有一天,继母朱氏突发奇想说自己想吃鱼,不过当时正是天寒地冻的时候,河水都已经结冰了,哪里有鱼可以给她吃呢?

虽然王祥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好,但是孝顺的他还是来到了河面上。他把自己的衣服脱了,趴在冰面上想要用体温来融化冰块。正在这时结冰的河面突然就划开了,并且还有两条鱼自己跳了上来,虽然这时候的王翔感觉有些奇怪,但是他还是高兴得拎着鱼回家了。

从理性的角度考虑,这个故事其实有一定的夸大。但是这个故事主要是要宣讲中国古代的孝道,因此存在一定的夸张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卧冰求鲤的故事传出去之后,王祥便名动天下了。当时的官府想要征召王祥出去当官,但是王祥说要奉养自己的父母和照顾年幼的弟弟没有办法去。而在父母去世以后,王祥也是响应了朝廷的号召,并且最后坐到了很高的位置上。

兄友弟恭是什么意思

兄友弟恭沉没的人生结局是哥哥沉迷,弟弟为了救哥哥,杀了徐兵,背上了命案。《兄友弟恭:沉没的人生本》是知乎盐选的一本***,以哥哥陆友的视角,带来一段全新故事,讲述了被家人唾弃的赌徒陆友是否无可救,小人物的命运如何被无形之手左右的故事。

孝道小知识(寻找关于孝心爱心诚心的有关小资料,名言,故事)

问题一:兄友弟恭什么意思 兄友弟恭是成语,意思是哥哥对弟弟友爱,弟弟对哥哥恭敬。形容兄弟间互爱互敬。出处为《史记?五帝本纪》:“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

世事无常不是成语,源自佛语。佛家认为整个宇宙,包括世间的一切,每时每刻都是不断的在变化的,没有永恒的东西,一切都不断的在变化。

问题二:什么叫兄友弟恭? 兄弟俩关系很好

问题三:兄友弟恭的意思 兄友弟恭 [xiōng yǒu dì gōng]

生词本

基本释义

哥哥对弟弟友爱,弟弟对哥哥恭敬。形容兄弟间互爱互敬。

问题四:母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什么意思 就是家中的老人,慈爱,幼儿孝顺,兄弟之间,恭敬和睦

问题五:兄友弟攻是什么意思 如果是攻!的话,是蓝淋的***。讲的是男男爱情故事

问题六:弟恭是什么意思 兄友弟恭

出自《史记?五帝本纪》:“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明?朱有炖《灵芝庆寿》第一折:“皆因中国,雨顺风调,……兄友弟恭,夫义妻贤,中外和乐,以致祯祥屡现,百福咸臻。”。形容兄弟间互爱互敬。

问题七:友恭堂是什么意思 大概是取兄友弟恭之意,是甘熙故居里接待客人、祭祀等大事的地方,刚刚去过回来,是有出处的,好像是兄道友,弟道恭,可以扫描卖票口的微信关注听到讲解

问题八: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是什么意思 哥哥不好弟弟便不恭敬…丈夫不义气妻子就不孝顺…

孔融让梨典故

1.寻找关于“孝心、爱心、诚心”的有关小资料,名言,故事

二十四孝_忠孝双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沉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道州府。后来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有诗颂曰: 异军攻城围义兵,娥眉汗马解围城;父仇围难两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_望云思亲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杰的人,从小家庭贫困,勤奋好学,后来做了丞相。他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敬他。他的一个同僚,奉诏出使边疆之际,母亲得了重病,如果这样离去,无法在身边侍候,心中非常悲痛。仁杰知道他的痛苦心情之后,特此奏请皇上改派别人。有一天仁杰出外巡视,途中经太行山。他登上山顶向下看着云,对他的随从说:“我的亲人就住在白云底下。”徘徊了很久,也没有离去,禁不住流出了思亲之泪。有诗颂曰: 朝夕思亲伤志神,登山望母泪流频;身居相国犹怀孝,不愧奉臣不愧民。 二十四孝_上书救父 汉文帝时,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齐国著名医师杨庆为师,学得一手高超的医术,曾经做过齐国的仓令。他的老师去世以后,弃官行医。因为个性刚直,行医的时候,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导致后来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儿名叫缇萦,虽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一同前往长安向皇帝诉冤。她陈述了肉刑的害处,并说明了父亲做官时清廉爱民,行医时施仁济世,现在确实是遭人诬害。愿意替父受刑。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深深感动,赦免了她的父亲,并且下诏书废除了肉刑。有诗颂曰: 随父赴京历苦辛,上书意切动机定; 诏书特赦成其孝,又废肉刑惠后人。 二十四孝_彩衣养亲 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故人们叫他杨乞。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样,使父母快乐。有人怜悯穷困,劝他给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杨乞答道:“父母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奉侍他们。”听的人感到他真是个孝子。后来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讨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着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诗赞曰 乞酒奉亲尽礼仪,高歌跳舞学娇姿; 娱亲精彩引欢笑,满室春风不断吹 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一楼你会抄,我们不会抄啊~~不肖(孝)有三,无后为大。才经典

2.小学生孝道十条有哪些

1.对父母态度恭敬,讲话语气亲切。

2.听从父母正确教导,不顶嘴、不发脾气,不让父母生气。3.出门时要向父母说明地点、时间,回家后向父母报平安4.吃饭不挑食,尽量等父母一起吃,好菜要先让父母吃,让父母多吃。

5. 会讲《羔羊跪乳》和《乌鸦反哺》两个小故事。6. 和父母一起游玩时,要主动帮忙拿东西。

7. 父母下班要为父母倒茶,让父母休息。8.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且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9. 记住父母生日,向父母表示祝贺,做让父母开心的事。10. 父母不舒服时要表示关心,父母生病要为父母端水送药。

3.结合***规入则孝谈谈对孝道的认识

1、圣人训;首孝悌。

《***规》这本是依据圣贤孔子的教诲编成的。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2、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做兄长的应该善待弟弟,当弟弟的应该恭敬兄长。兄友弟恭,父母心中就快乐。孝道就在其中了。

3、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对待叔叔伯伯等长辈,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恭敬,对待同族兄长,要像对待自己的亲兄长一样友爱。

4、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兄弟之间少计较财物,就不会有怨恨。说话时能包容忍让,冲突、怨恨就会消失无踪。

5、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生活中饮食、坐卧、行走,应谦虚礼让,长幼有序。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

扩展资料

《***规》全书以通俗的文字、三字韵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规》总叙中说:“***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里面有七个科目,即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前六项属于德育修养,后一项,即学文,属于智育修养。

《***规》以《论语》中“***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章为总纲,分为五部分,各选择《论语》、《孟子》、《礼记》、《孝经》和朱熹语录编辑而成。全文总计360句,1080字,内容涉及生活起居、衣服纽冠、行为仪止、道德品性、处世之道等,详于道德教育。

4.传统美德小故事关于孝心

虞代的舜帝。姓姚。名叫重华。他的父亲叫瞽瞍。没有知识。又喜欢妄作妄为。他的生母名叫握登的很贤德。可是早已亡过了。他的后母呢。口里是不说忠信的言语的。他的弟弟名叫象。性子又很傲慢。他们常常想了计策。要谋害舜。舜像孩子般的呼号哭泣。同穷苦的人没有归处一样。并且以为父亲母亲弟弟的种种行为。都是自己的侍奉不得法。所以不能够得到爷娘的喜欢。舜帝这样的孝顺行为。终于感动了上天。有一次。在历山地方耕田。大象帮着他耕。飞鸟帮着他耘。尧皇帝得知了。就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屡次用艰难的事情。去试验舜帝。并不觉得怎么样。后来天下很太平。尧帝就把皇帝位子让给他了。

汉朝的文帝。姓刘。名字叫做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他没有做皇帝的时候。高祖已经封他在代州地方。所以又叫代王了。他原来是庶出的。养身娘就是薄姬。后来才称薄太后。但是文帝的天性。生成是很孝顺的。朝朝夜夜。奉养这位母亲。从来没有懒惰的意思。薄太后曾经生病。足足生了三个年头的长久。文帝服事他母后的病。总是殷殷勤勤。看护得很周到。夜间睡的时候。眼睛也没有闭好。衣带并没有解开过。所煎的汤药。必定先要自己亲自尝过了。才进到薄太后面前、叫母后吃的。因为他有了这样情形。所以仁孝的名声。就传遍了天下。***都晓得了。

5.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孝道的认识 结合资料书本~谢谢

其实。

即使我们现在做父母了。又懂什么呢?搞不好还不是把自己的情绪。

冷漠。自私。

控制欲。强加给孩子。

你们可以去网上搜索一下,文学家胡适对于中国孝道的理解 孝顺情节。是一种心理疾病。

--------------------------------------- 最可怕的不是狼。而是披着羊皮的狼。

最可怕的不是敌人。而是朋友。

牵着你鼻子走。控制你的人生。

控制你的思想 装好人。装可怜。

装善良。装仁义。

装爱心。扭曲的人性。

变成了妖性。就叫孝顺 你越宽容他。

他越要变着法子的控制你 伪善.挖空心思。用很强的逻辑性。

辩论。控制你的思想。

---------------------- 什么是恩。有有求与你。

你施舍与我。才叫恩。

--------- 我没求你。你强加于我。

这个不叫恩。这个叫。

强买强卖------------------。其实。

即使我们现在做父母了。又懂什么呢?搞不好还不是把自己的情绪。

冷漠。自私。

控制欲。强加给孩子。

你们可以去网上搜索一下,文学家胡适对于中国孝道的理解 孝顺情节。是一种心理疾病。

--------------------------------------- 最可怕的不是狼。而是披着羊皮的狼。

最可怕的不是敌人。而是朋友。

牵着你鼻子走。控制你的人生。

控制你的思想 装好人。装可怜。

装善良。装仁义。

装爱心。扭曲的人性。

变成了妖性。就叫孝顺 你越宽容他。

他越要变着法子的控制你 伪善.挖空心思。用很强的逻辑性。

辩论。控制你的思想。

---------------------- 什么是恩。有有求与你。

你施舍与我。才叫恩。

--------- 我没求你。你强加于我。

这个不叫恩。这个叫。

强买强卖----------------------------- 什么父母生育了孩子?他们为什么生孩子?绝大部分是为了他们自己吧,。为了他们自己的私心,还有为了他们父母的私心。

孩子哪里会有选择的权力?---------------------------------- 比如说。1、你不想找我借钱。

强迫你借了我的钱。然后你花了。

2、然后我说。我对你有恩。

你要感激我。3、你要报答我。

回借给我。你觉得是什么?我是不是在耍流氓?耍无赖?再举个例子。

----------1、我强迫你,请你吃了顿饭2、然后我说。你吃了我的饭。

3、于是你要感激我。4、我对你有恩。

你要报答我。----------------- 你觉得我是不是流氓无赖--------- 强迫别人吃饭。

说自己请了别人。最后强迫别人回请自己。

还要别人感激自己。还说。

那你当初别吃啊。既然吃了。

就要回报,感激我。要不你把吃的都给我吐出来。

----------------- 否则你就是没良心。不道德。

不孝顺。这是什么逻辑?强盗逻辑 孝顺的逻辑。

就是这个逻辑。 爱国的逻辑也是这个逻辑。

------------------ 我强迫请你吃了顿饭。然后强迫你感激我。

报答我。回请我吃饭。

你如果不干。我就要求你把吃下去的吐出来。

你觉得我是不是在耍流氓?这是属于什么行为父母有恩论。也是这套逻辑。

强迫别人接受了一份不能放弃的礼物。然后硬说自己对别人有恩。

强迫别人感激自己。强迫别人报答自己。

是什么行为?------------------------------ 什么是有恩?父母对我好?所以对我有恩?那我对父母好。那我也有恩了 -------------------------- 小孩子都能反映过来的问题。

---------------- 哦。父母的恩重啊?那我对父母也不赖啊。

也重啊。 哪里差了? ---------------- 我可没跟父母提过什么要求。

所以。父母对我没恩。

可是。父母总是对我提要求。

于是我满足父母。应该是我对父母有恩才对啊。

--------------------- 要求我学习好。听话。

懂事。满足不了。

还要漫骂。这个简直就是流氓恶霸。

地皮。 我被漫骂了。

还要去满足父母。简直是恩重于山。

只能父母骂我。我不能骂父母。

我简直是这个世界上少有的大好人。佛陀。

菩萨了。 ---------------- 父母漫骂。

殴打。奴役、利用我。

反说对我有恩。说养了我。

这是什么逻辑? 这是 *** 裸的欺诈。恐吓。

好象奴隶主。对奴隶就是这样的。

漫骂。殴打。

奴役利用我。反说对我有恩。

说养了我。 ------------------ 这不是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吧?这是奴隶主对奴隶的态度吧? ---------------- 漫骂。

殴打。反说养了我。

要我报答他。***啊? 这是地主。

奴隶主。***吧? 原来。

父母有恩论。是奴隶主对奴隶有恩论?原来如此啊? ---------------- 哦。

你对我好。就是对我有恩。

那我对你也好。那我对你也有恩。

那就扯平了三。凭什么说我欠你的? ---------------- 强买强卖。

然后说强迫有理。就是有恩。

就是就是。 你不感激。

不回报。不高价回报。

就是 *** 。就是没良心。

所谓的孝顺。 我不欠父母的。

父母该养我。没养好。

不怪父母。没骂父母。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小故事

四岁的孔融就懂得了谦让的道理,把大的梨让给自己的哥哥吃,小朋友们也要学习孔融让梨的这种精神。大家清楚孔融让梨的典故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孔融让梨典故,供大家阅读!

孔融让梨典故 篇1

孔融让梨典故

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许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

孔融让梨解释

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教育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即出于此。

孔融让梨造句

1、《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它讲的是孔融按照长幼顺序分梨,而自己却挑选最小的。

2、希望你如孔融让梨般知礼,有孙叔敖砍蛇般的勇气,与司马光砸缸的智慧可比,比区寄预谋杀敌还要心细。智勇无敌,必成大器!儿童节快乐!

3、周礼国学文明载,先祖懿德泽后脉;孔融让梨仁义怀,丹心效国忠长在;为人师表臻至善,桃李芬芳处处开;正气修身扬四海,文明短信报春来!

4、文明修身,礼仪情长。兼容并蓄,和睦安康。孔融让梨,少小惟善。珍爱食粮,美德弘扬。诚信经商,地广天宽;中华精神,万古流芳;华夏百年,不朽辉煌!

5、我给宝宝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然后我问他‘宝宝你觉得孔融这小朋友好不好?’宝宝撇撇嘴说‘一个傻孩子有什么好不好的。’我‘……’。

6、他们的观点是,既然学完了《孔融让梨》这篇课文,就应该学习“孔融让梨”的精神。

7、我们从小受到“孔融让梨”式的教育,父母老师们都告诉我们,要有谦让的`精神,处处让着别人。

8、我们听着“孔融让梨”的故事长大,却来反思该不该把这个故事再讲下去。

9、我们只知道去宣传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这样的生活事迹,去展现他们的美德与聪颖。

10、源于济宁市的传统德育故事《孔融让梨》将登上“国家名片”。

11、小学课本里有一篇《孔融让梨》的故事,一字一句我记得特别清楚,那是父亲从小对我——他这个小儿子的特别家训。

12、北京市发行《孔融让梨》纪念邮票首日封。

13、但是,平陆县的这对双胞胎兄弟,却在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因为家境贫穷,无奈互相推让演绎了现代版的“孔融让梨”。

14、台“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员会主委”李鸿源(中)、“立委”李鸿钧(左)这对兄弟档,在老妈“孔融让梨”的指示下,质询时“兄友弟恭”。

15、西安的常氏三兄弟都没房住,却要将合力新买的一套大房子让给生活不能自理的傻姐姐——现代版“孔融让梨”。

16、每当劳作空隙,养母把小喜子抱在怀里便开始讲起故事,讲得最多的是“二十四孝”的故事,什么王祥卧冰啦,郭巨埋儿啦,此外,还讲孔融让梨的故事。

17、六年级学生杨秀夫,一次他的父亲从广州带回几个大芒果,小杨忽然想到“孔融让梨”的故事。

18、本报济南4月12日讯记者今天从济南市邮政部门获悉,源于我省的传统经典故事《孔融让梨》将“走上”邮票,并在今年“六一”节在济南举行首发式。

19、昨天,成都商报记者在一所小学做了一个调查,分别在一年级和三年级随机选取两个班近百名学生,请他们来完成“孔融让梨”的语文题目。

20、《中国青年报》(2015年07月18日01版)7月17日,童学馆的孩子通过体验“孔融让梨”的故事,感知谦让美德。

21、近日在诸多报刊上看到一篇文章,题为“一份失落的传统文化名单”,其中就有“孔融让梨”。

孔融让梨典故 篇2

孔融让梨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教育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即出于此。

原文

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也。孔子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七岁时,×月×日,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

意思是: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孔融让梨典故 篇3

孔融让梨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教育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即出于此。

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个儿子。孔融四岁的时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寿,来客很多。有一盘酢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独给自己的那一个是最小的。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长辈,是做人的道理!"父亲很是高兴。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汉朝。小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简介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领青州刺史。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因不满曹操雄诈,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下狱弃市。

孔融让梨典故 篇4

〔原文〕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译文〕 作为兄长要善待弟弟,作为弟弟要尊敬兄长,兄弟之间和睦相处,这也是对父母的一处孝顺。与人相处时把财物看得很轻,哪里还会产生怨恨呢?与人说话时做到互相忍让,愤恨自然就消失了。

〔故事〕 孔融让梨

汉朝时,有个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孔融先拿。你猜,孔融拿来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见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就故意问孔融说:“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儿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父亲又问他:“你不是还有个弟弟呢,他不是比你还要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孔融才四岁,就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称赞他。

找关于三字经的故事。

1、少年柳公权?

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少年时就写得一笔好字,但一位老者告诉他,有人用脚也能比他写得更好,柳公权心里不服。经过亲眼所见后,他终于能够虚心向人求教,明白了不能骄傲自满的道理。

2、缇萦救父?

淳于意为人治病,不想得罪了官府,被判"肉刑"押住长安。他的女儿缇萦年纪虽小,却坚强的陪父亲一同前往。

缇萦为父亲的冤屈到处奔走,把信递送到了汉文帝手中,终于使父亲得到了自由,汉文帝也下令废除了"肉刑"。?

3、季扎还愿?

王子季扎在父王去世后主动把王位让给了大哥,并出使各国。在徐国与国王徐公结下友谊,季扎见徐公深爱自己的宝剑,心中默许出使回国时将剑赠与徐公。

但季扎回来时,徐公竟已经去世了。季扎来到徐公安葬处,将宝剑摆放在墓前。

4、管鲍之交?

管仲和鲍书牙友谊深厚,但在王子们争夺王位时却各为其主,管仲还射中了公子小白一箭。公子小白即位后,鲍书牙为了国家的利益推荐管仲出来治理国家,自己却隐退归家了。

5、孔子拜师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

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赵孝争死的故事

字经中的典故

前言:三字经是宋朝王应麟(字伯厚)先生所作,内容大都***用韵文,每三字句,四句一组,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唱儿歌,用来教育子女琅琅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启迪心智,时人觉得本书内容很好,纷纷翻印,因此广为流传,历久不衰,直至今日内容虽有修改或增加,但主要结构并未改变,是一本难得的启蒙读本。

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这是一个小故事。孟子小时候家里很穷,家里只有几亩薄田,父亲激公宜在孟子三岁时就外出谋生,以后就凌晨讯皆无了,家里全靠母亲仉氏纺线织布生活。孟子家信今天山东省邹县乡下的一个小村庄,村外不远处是一片坟地,总有送葬出殡的人家在那里吹吹打打。孟子好学,看了以后回来就学人出殡打幡、哭丧祭拜。孟母非常担忧,小孩子从小就学这些事,将来怎么得了呢?于是决定搬家,给孟子换了个环境。

孟家迁到了庙户营,这里是个大镇店,母亲的原意是让孟子多长一些见识,开阔眼界。但这里十天赶丙个集市,喧闹异常。孟子倒是兴高***烈,看了回来不是用棍子挑两块石头学卖菜,就是用木头作刀子比比划划地学杀猪。孟母觉得不对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样下去怎么能行呢?于是决定再次搬家。

这一次孟家搬到了因利渠畔,隔壁是个学堂,周围都是读书人。孟子每天都看到上学的人举止文雅,落落大方,也学着读书演礼,孟母这才放下心来。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十分聪明,上学以后什么东西都一学就会,慢慢就觉得学堂的课实在没有意思。有一次,孟子一墨守成规三天没有上学,早上出门说去上学,下午还准时回家,孟母以为他是放学了,三天不去学堂老师不放心,派人到孟子家里探问,看孟子是不是病例了。这下子孟母才知道独生子逃学了。下午孟子又回来了,母亲关他到哪去了?孟子回答说上学去。孟母大怒,拿起剪子就把织布机上的经线齐着机杼给剪断了。这一下孟子害怕了,因为他们维持家计的唯一来源就是母亲织的布。孟母让他将断了的线头全部接上,几百根经线全剪断了,哪里还接得上。孟母于是将道理廛出来,读书与织布一样不能截断,截断了就接续不上了。即使能接续上,但织出的布满是疙瘩,还有人要买吗?你贪玩逃学,荒废时光,怎么能学到安邦定国的本领呢?千万不要走你远祖孟僖子的老路,给祖宗丢脸,抹黑。孟子的远祖孟僖子曾任鲁国的司空,有一次陪鲁昭公出访楚国。楚王在郊野举生盛大的欢迎仪式,孟僖子不学无术,不知如何演礼,急得满头大汗,自己丢丑不算还给鲁国也打开了黑。以后孟子的高祖才 拜 孔子为师,成为七十二贤。孟子这才明白了自己的身世,他痛下决心刻苦学习,终于成为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亚圣。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窦燕山,名禹钧,北京幽州人。古代幽州属于燕国,燕国有山名燕山,故以地名尊称他为窦燕山,就像诗圣杜甫住在京兆少陵,被人称为杜少陵一样。

窦燕山是五代后晋时的人,年轻的时候不学好,做生意欺行霸市、缺斤少两、昧心行事,虽然赚了钱,但直到三十岁还没有子嗣。有一天夜里,他死去的父亲给他托梦,说:“你心术不正、心德不端,恶名张注天曹,不但无子而且无寿。你要赶快改过迁善、大积阴德、广行方便,还有可能挽回。”

窦禹钧醒来以后,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他痛下决心改邪归正。从前之恶不敢再犯并且广行善事,在家里兴办义学、积德行善克己利人。一天夜里又梦到他父亲对他说:“尔今阴功浩大,善名张注天曹,后有五子齐登科甲,尔寿至八十九岁”。他醒来以后,行善更为积极,后来果然生了五个儿子:仪、俨、侃、尔、僖。

窦家教子有方,比如他的家庭之礼都按照古礼进行,家中男不乱入,女不乱出,男耕女织,和睦孝顺,所以才有五子联科。其中大儿子做到礼部尚书,二儿子做到礼部侍郎,其余三子也都做了官。侍郎冯道赠诗曰: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以上举的两个例子说明,做父母的教育子女,第一要善于教育,第二要持之以恒。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黄香是东汉江夏人,即三国时期东吴人。黄香九岁的时候,冬天睡觉前用自己的身体给父母暖被窝,夏天睡觉前用一把小扇子给父母扇枕头。他对父母能尽孝道,是为人子者的好榜样。执是执持、不松手的意思,严持孝道,永不放弃,叫做“孝于亲,所当执”。

元代福建延平府的郭居敬,曾将历史上二十四位孝子的感人故事编辑了一本书,就是《二十四孝》,“黄香扇枕”就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这是行悌道的例子,孔融让梨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孔融是孔老夫子第三十二世孙,鲁国人,生于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时任北海太守。孔融性情宽容好士,经常说:“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焉”。

孔融四岁就知道长幼有序,吃梨的时候,自己年纪小就吃小的。所谓“三岁看老”,四岁的孩子谦逊之礼如此,方知其后必有大成。

兄弟者手足也,《千字文》中也讲到“孔怀兄弟,同气连枝”。兄弟之道是五伦中的一伦,为悌道。兄弟之间要相互关心友爱,彼此气息相通,因为兄弟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同树木一样,同根连枝。悌道属于五常中的“礼”德,其原则就是“兄友弟恭”。做兄长的要友爱、关心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尊重兄长。兄弟之间如能各尽其道,自然和睦友爱。如果将利益放在第一位亲情放在第二位,就大错特错了。不但有违兄弟之道,也有违孝道,因为兄弟反目最痛心的是父母。

昔仲尼,师项橐(音驼)。古圣贤,尚勤学。

这里说的是孔子勤学的故事。孔子说过,“人有生而知之者,有学而知之者,有学而不知者”。即使是生而知之者还是要学习,有的人天分很高很聪明,但是不认真求学问,倚仗自己的天才胡作非为,就把自己给毁了。孔子是圣人,也还是活到老学到老,他曾向七岁的项橐请教问题,给后人做了好榜样。

项橐是春秋时期的神童,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问题,所以被后世尊为“圣公”。相传,孔子有一次与***们东游。待车马行至齐地纪障城的时候,大道边上有几个戏耍的玩童,有一童子立于路中不动。子路见状,停车呵斥道:“小孩子怎么不让车呢?碰到你怎么办?” 童子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通过?”孔子探身道:“城在何处?”童子说:“筑于足下。”孔子下车观看,果见小儿立于石子、瓦片摆成的“城”中。童子问:“是城让车马,还是车马让城?” 孔子笑道: “好伶俐的童子!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多大年龄?” 小儿答道:“我叫项橐,年方七岁。请教您是哪一位?”孔子答道:“我是鲁国孔丘”。 项橐惊道:“您就是鼎鼎大名的孔夫子!那么我请教您三个问题,答的出来我就让城让路,答不出来就请绕城而过”。 孔子觉得项橐小孩很有意思,于是笑道:“一言为定”! 项橐说:“天地人为三才,夫子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 孔子摇头说:“我还真的不知道”。项橐得意道:“我来告诉你,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 项橐再问:“请教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答道:“江河湖海,水中都有鱼;柴草灯烛,是火就有烟;没有叶不成树,没有枝又哪里有花呢?”项橐听后晃着脑袋说:“不对,是井水没鱼,萤火没烟,枯树没叶,雪花没枝。”

项橐又问:“什么山上无石?什么车子无轮?什么牛无犊?什么马无驹?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孔子逗他道:“啊呀,我还是不知道。”项橐又道:“土山无石,轿车无轮,泥牛无犊儿,木马无驹儿,神仙无妻,仙女无夫”。

孔子心中实在是敬佩这个七岁的孩子,于是向项橐行礼,绕城而过。这就是后世传说的“项橐三难孔夫子”的故事。

历史上确有孔子向项橐请教有关音乐问题的记述,“三难”则纯属传说故事。山东纪城碑廓镇东北八公里处有一山,名叫躲子山,传说项橐就是在此山避难时遇害的。

项橐三难孔子的故事盛传之后,各国诸侯都派人打探项橐的住处,以便为我所用。为避祸项橐就藏到山里,但被吴国、齐国的武士发现了。两国武士为争夺项橐打斗起来,吴人看劫持不成就将项橐刺死了,其时项橐年仅十二岁。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赵中令是宋朝的中书令(宰相)赵普,这段话讲的是赵普半部《伦语》治天下的故事。赵普与赵匡胤是小时候的同学兼朋友,他出身比较艰苦,少年时期没有好好读过书, 以后跟随赵匡胤打天下。宋朝开国后,赵普历任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匡义两朝的宰相,自称半部《论语》帮助赵匡胤打天下,另外半部《论语》帮助赵匡义治理天下。 赵普白天忙于处理国家政务夜晚则读《鲁论》,所谓“鲁论”就是鲁国通行的《论语》二十篇。据说每当遇到重大问题,赵普总是说:“明天再做决策。”晚上回家以后,他从箱子里面拿出一本书仔细地读,第二天准能够提出一个很高明的见解。 时间久了大家都很奇怪,觉得赵普家里一定藏有什么秘籍宝典,于是买通他的家人打探这个秘密。有一天,家人趁他不在家把书拿出来一看,原来是《论语》。可是谁也不相信,怎么可能是***皆知的《论语》呢? 赵匡胤得知此事,亲自到他家来探问,赵普就把那本《鲁论》拿了出来。赵匡胤说:“此为朕幼年所习,如今卿家还在读吗”?赵普回答说:“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尽在其中”。宋太宗继位以后仍然想用赵普为宰相,有人说赵普的坏话,说他只能读《论语》。太宗如实以告,赵普说:“臣实不知书,只能读《论语》。我***太祖定天下只用了半部《论语》,尚有半部可以***陛下致太平”。故此“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句美谈。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西汉时候有个人叫路温舒,字长君,山西潞州人,小时候给人放羊,家贫没有钱买书。中国在汉以前,非世家没有藏书,非自己下功夫抄录,就无书传学。那时候还没有纸张,非绢帛皮简无以为书,所以家贫就自然没有书可读了。

路温舒放羊时经常路过一片池塘,他注意到池塘边上长的蒲草很茂盛,就背回家一大捆,截成与竹简一样尺寸,并将其编联在一起,然后借来《尚书》工工整整地抄到上面。有了蒲编书,他就一边放羊一边读书。因为他精通汉书、熟悉法律,以后做了狱吏,最后官至临淮太守,成为西汉著名的法律专家。

“削竹简”的是西汉的公孙弘。他出身贫贱,二十多岁时曾经当过县监狱的小官,后因过错被免了职。公孙弘本来就不甘心平庸,因为家境贫寒只好替别人放猪。他五十多岁的时候,经常跑到竹林里把竹子削成竹简,把借来的《春秋》和各家的注解,抄在竹简上面。汉武帝时期,公孙弘官至左内史、丞相,封为平津侯。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头悬梁”的是晋朝人孙敬。孙敬,字文质,汉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好学,后入洛阳,在太学附近一小屋安顿母亲然后入学。他曾***杨柳为简,加以编联,用来写经,这是历史上“辑柳”的典故。《太平御览》上记载: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他苦读诗书,常常通宵达旦,困倦得眼皮都睁不开了,就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打盹垂头的时候,揪一下头发就惊醒了,继续读下去。

孙敬凭借其独特的“头悬梁”的苦读精神,终能通今博古、满腹经纶,成为晋时知名的大儒。后人对孙敬的苦读精神极为敬仰,并将此与战国时苏秦“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的故事并谈,用以教育孩童。

战国时候的洛阳人苏秦,游说秦惠王,上书十次而游说不成。黑貂皮衣穿破了,百斤黄金用光了,回到家里“妻不下饪,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家里人都不理睬他。苏秦下了狠心,日夜苦读姜太公的《阴符经》,研究其中的奇谋策略。至更深夜半,头迷眼闭,但一想到自己所受的奇耻大辱,就拿一把锥子自刺其股,在大腿上扎一下,醒了以后再读。如此苦读,一年以后出山,说服六国联合抗秦,完成了合纵大计,自己也腰挂六国相印,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纵横家/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缀。

“囊荧”的典故说的是晋朝的车胤,“映雪”讲的是晋朝人孙康的故事。他们虽然家境贫寒生活艰苦,却能立志苦读,没有因为读书的条件差就停止学习。唐朝李渤有诗说:“次兄一生能苦节,夏聚流萤冬映雪”。说的就是此二人的典故。曾国藩也说过:“读书乃寒士本业,切不可有官家风味。吾于书箱及文房器具,但求为寒士所能各者,不求珍异也”。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公安市)人,他的祖父车浚,三国时期作过东吴的会稽太守。因灾荒请求赈济百姓,被昏庸的吴主孙皓处死,此后车胤的家境就一贫如洗了。车胤立志苦读,太守王胡之曾对他的父亲车育说:“此儿当大兴卿门,可使专学”。因家中贫寒,晚上看书没钱点灯,他就捉些萤火虫放在纱布缝制的袋子里面,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微弱灯光苦读。

在他父亲的指导下,车胤终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一生中做过吴兴太守、辅国将军、户部尚书等官职。唐朝杨弘贞、杨番、蒋防都著有《荧光照学赋》,均是谈车胤之事。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晋秘书监孙盛的曾孙、长沙太守孙放之孙。孙康幼时酷爱读书,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地攻读,可此时家道中落,没钱买油点灯。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了。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躺在床上默诵。

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大地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孙康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昏黄的油灯要亮得多!

整个冬天,孙康都夜以继日地苦读,从没有中断过。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成晋时很有名望的学者,南朝宋景

汉朝的时候有一对兄弟,哥哥叫赵孝,字常平,弟弟叫赵礼,兄弟两人相依为命十分友爱。

有一年,由于年景不好,粮食减产歉收,天下饥荒,社会就动荡不安了,一伙强盗就占据了宜秋山,四处抢掠。一天,强盗突然闯入赵孝所在的村子,进行抢掠,村中百姓都慌忙逃命。因为灾年且村子早已被各路强盗劫掠多次了,所以村里的粮食几乎所剩无几了。这时赵氏兄弟两个正在家中,一伙强盗破门而入,翻箱倒柜,欲搜刮粮食钱财,然而赵家已经是家徒四壁,没有一点的油水,没有一点粮食,兄弟俩一看强盗冲进来了,他俩岁数都不大,就吓得就直往门外跑,因为弟弟赵礼弱小跑得比较慢,强盗就一把就抓住了赵礼,因为饥荒的严重,饥饿早已经使盗贼失去了理智和人性,就随即想把被抓的赵礼吃掉。(在当时吃人的这种现象还是存在的)

哥哥赵孝是先跑出来的,回头一看弟弟没有跟上来,四处询问,得知弟弟被强人掳去,便立即只身跑去强盗的据点,正见到五花大绑的弟弟被系在树上,树下已经支起一口铁锅,锅中的水也已经煮沸了。见此情形,赵孝跪在凶恶的强盗面前,哀求说:“我弟弟有病,身体瘦弱,身上也没有多少肉,他的肉自然也不好吃,你们还是把他放了,由我替他,我身体好,我身体胖,你们就吃我吧。”这就是哥哥赵孝争着顶替弟弟去死。强盗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场面和赵孝的这番话,当场一时都愣住了,强盗们面面相觑,他们哪里见得有这样甘愿送死的人。这时只见弟弟赵礼忙在旁边喊道:“是我被你们抓住的,我如果被你们吃了,那是我命中注定的,我哥哥已经跑了,他有什么罪过?没有吃我哥哥的道理!应该吃我!”听吧此言,赵孝扑向弟弟,兄弟俩抱成一体痛哭。

穷凶极恶,无恶不作的强盗,看到赵氏兄弟互相争死的场面,也被这兄弟俩友爱之情震慑了,被感动了,他们那早已抛弃的良知此刻也被这人间手足的情意所唤醒,甚至几个强人都淌下了眼泪,随即强人头目吩咐放了两兄弟,不得为难他俩,让他们回村。

这件事情后来被当朝皇帝知道了,不仅下令褒奖,封了兄弟二人相应的官职,还下诏书将事情昭示天下,他们以德感化强盗的善行义举,是兄友弟恭的最好的典范,让全国百姓效仿学习。

白话解释

汉朝时候,有一个人姓赵,单名叫孝的,表字常平,和他的弟弟赵礼,很是友爱的。有一年,年成荒歉得很,一班强盗占据了宜秋山,把赵礼捉去了,并且要吃他。

赵孝就赶紧跑到了强盗那里,求恳那班强盗们说道,赵礼是有病的人,并且他的身体又很瘦,是不好吃的。我的身体生得很胖,我情愿来代替我的弟弟,给你们吃,请你们把我的弟弟放走了。强盗还没有开口说话,他那弟弟赵礼一定不肯答应。他说道,我被将军们捉住了,就是死了,也是我自己命里注定的,哥哥有什么罪呢。两兄弟抱着,大哭了一番。

强盗也被他们感动了,就把他们兄弟俩都释放了。这件事传到了皇帝那里,就下了诏书,加以褒奖,将事情昭示天下,这是兄友弟恭的最好的典范。

恶至而食的盗贼,而且当盗贼们饥肠辘辘亟待食人之时,尚可被感化起慈心,则世间还有不能被感化的人么?《大学》书中说:“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不正讲的这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