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蒙仪式是什么意思,村学究语之发蒙便讲篇简书

tamoadmin 成语故事 2024-06-21 0

    晋书·卷五十一列传第二十一·束皙》:

    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竹书数十车。其《纪年》十三篇,记夏以来至周幽王为犬戎所灭,以事接之,三家分,仍述魏事至安釐王之二十年。盖魏国之史书,大略与《春秋》皆多相应。其中经传大异,则云夏年多殷;益干启位,启杀之;太甲杀伊尹;文丁杀季历;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非穆王寿百岁也;幽王既亡,有共伯和者摄行天子事,非二相共和也。其《易经》二篇,与《周易》上下经同。《易繇阴阳卦》二篇,与《周易》略同,《繇辞》则异。《卦下易经》一篇,似《说卦》而异。《公孙段》二篇,公孙段与邵陟论《易》。《国语》三篇,言楚、晋事。《名》三篇,似《礼记》,又似《尔雅》、《论语》。《师春》一篇,书《左传》诸卜筮,“师春”似是造书者姓名也。《琐语》十一篇,诸国卜梦妖怪相书也。《梁丘藏》一篇,先叙魏之世数,次言丘藏金玉事。《缴书》二篇,论弋射法。《生封》一篇,帝王所封。《大历》二篇,邹子谈天类也。《穆天子传》五篇,言周穆王***四海,见帝台、西王母。《图诗》一篇,画赞之属也。又杂书十九篇:《周食田法》,《周书》,《论楚事》,《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大凡七十五篇,七篇简书折坏,不识名题。冢中又得铜剑一枚,长二尺五寸。漆书皆科斗字。初发冢者烧策照取宝物,及官收之,多烬简断札,文既残缺,不复诠次。武帝以其书付秘书校缀次第,寻考指归,而以今文写之。皙在著作,得观竹书,随疑分释,皆有义证。迁尚书郎。

    附一《束皙其人》:

    发蒙仪式是什么意思,村学究语之发蒙便讲篇简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束皙:晋代学者,“二十四史”之一《晋书》的《帝纪》就是出自他的手笔。据载,他是当时多闻博识而精于古文的学者,他生性恬淡,不慕名利,曾作《玄据释》以拟《客难》,从不拿学问作为争取荣华富贵的工具。因此,其学术造诣颇深,他撰写的《七代通志》、《三魏人士传》、《五经通论》、《发蒙记》等鞯著作,均被后世学者推崇备至。

    附二《束姓来历》:

    从《晋书·束皙传》记载考证,束姓是西汉高士汉疏广是后裔。王莽末年,疏广的曾孙孟达,对王莽篡政不满,莽“立新”后,孟达避难逃至东海沙鹿山,改姓束,自此出现了束姓。望族居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县)。束姓名人还有:宋代有枢密都承旨束嘉,元代有画家束宗庚,明代有清官万载县令束清。

    附三《汤饼赋》:

    晋代束皙的文章《汤饼赋》曰:“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凝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弱似春绵,白若秋练。气勃郁以扬布,香气散而远遍。行人失涎于下风,童仆空瞧而斜眄。擎器者舐唇,立侍者干咽”。

    汤饼,如今叫面条。汉刘用《释名》说:“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蒸制者日“蒸饼”,煮制者日“汤饼”或“煮饼”,炸制者日“油饼”,还有一种从西城引进的烤制饼,称胡饼。至晋时,汤饼已有成细条状的了。束皙之《讲赋》中描述下汤饼的情景:“于是火盛汤涌,猛气蒸作,振衣振裳。握〔溺字换成提手边〕拊搏,面弥高于指端,手索遇而交错,纷纷驳驳,星分雹落。”束皙称汤饼“弱如春绵,白若秋练”。后庚阐《恶饼赋》有“王孙骇叹于曳绪,束子赋弱于春绵”之句,傅玄《七谟》有“乃有三牲之和羹,蕤宾之时面。忽游水而长引,进飞羽之薄衍,细如蜀茧之绪,靡如鲁缟之线”之说细如蜀茧之绪,靡如曾缟之线,实在已经很细了。 西晋初年,河南省汲县发生了一件大事,一个叫不准(音读“否标”)的盗墓贼,偷偷地掘开一座古墓。墓穴被打开后,由于墓中漆黑,不便寻找随葬品,他满地一划拉,摸得一把竹片。点着竹片用来照取宝物,并没像他所期待地那样发现金银财宝,呈现在眼前的是成片成捆的竹片,不准大失所望,因为对他来说这些东西毫无用处。他在失望之余,非常不甘心,于是,将竹片翻个底朝天,把一些值钱的物品拿了,随手将竹片扔了。

    村民们看到被打开的古墓和散落的竹片,便告知官府。来了几个官员,看到竹片大小一样,上面有字,字迹整齐,数量巨大。于是把竹片拾掇到一起,装了几车运走。谁知这几车竹片,揭开了中国历史上惊世骇俗、惊天动地一件大事。这就是《汲冢书》《竹书纪年》。

    这批竹简由汲县运到京师洛阳,晋武帝命中书监荀勗、中书令和峤负责整理。竹简长度为古尺二尺四寸,以墨书写(或作漆书,亦即墨书),每简40字。对竹简文字当时说法不同,一说为“小篆”,一说为“科斗文字”,一说为“古文”,应是一种较为规范的战国文字。整理工作首先是排比竹简的次第,其次是用当时的文字写出释文,最后是撰著提要。通过对竹简的研究,人们发现,原来盗墓贼挖开的墓是战国时代魏王冢,带字的竹片竟是前所未知的典籍,因它是汲郡人不准在盗墓冢时发现,故这批竹简被称为汲冢书。《竹书纪年》是《汲冢书》中价值最大的史料。

    西晋一流的学者们整理了汲冢书,其中居然就发现了魏国的史书,这部再现于世的珍贵史书被称为《竹书纪年》。起名《竹书纪年》当然也有它自己的道理。原来古时无纸,著书立说,破竹刮平为简。字写在竹简上。多简编为一书,所以叫竹书。纪年是将史事按年编次,成为史书一种体裁。此所谓“竹书纪年”就是表明它是一部史书。 虽然大家一致确认,汲冢书是由于盗墓被发现,但是关于汲冢书出土时间史学界一直有争议。一种说法是咸宁五年(279),这一说法以《晋书·武帝纪》为代表,《汗简·略叙》、张怀《书断》也持此说。

    另一种说法是太康元年(280),最早有这一说法的是当时的大学者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后序》,孔颖达疏引王隐《晋书》也赞同这种观点。《北堂书钞》卷101引王隐《晋书》、今本《晋书·卫恒传》《晋书·律历志》以及《隋书·经籍志》也都是这种观点。

    还有一种说法是太康二年(281),主持整理汲冢书的荀勖在为另一本汲冢出的书《穆天子传》写的《序》中发表过这种看法,《晋书·束皙传》《太平御览》也都对这种观点表示支持。另外,太康十年汲令范阳卢无忌立石的《齐大公吕望碑》也是这样说的。

    最后还有一种说法是太康八年。四说中太康八年说不可信,太康初年说则较为可信。情况很可能是太康元年不准盗掘了汲冢,而汲冢书上缴官府则在太康二年。

    疎广的曾孙疎孟达时,他对王莽把持朝政、独揽大权非常不满。在王莽立\\“新朝\\”之后,疎孟达便携族人避难迁逃至东海郡沙鹿山一带隐居(今河北大名),去足改姓束,始有束氏,世代相传至今。  疎广的曾孙疎孟达时,他对王莽把持朝政、独揽大权非常不满。在王莽立\\“新朝\\”之后,疎孟达便携族人避难迁逃至东海郡沙鹿山一带隐居(今河北大名),去足改姓束,始有束氏,世代相传至今。出自妫姓,由疎氏所改,而疎氏自田氏出。据《晋书·束皙传》载,古代战国时,齐国田氏疏族改姓疎(古\\“疏\\”字的异体字)。汉代时候有个叫疎广的人,宣帝时任太子太傅,东海兰陵(今山东省枣庄东南)人。到了疎广曾孙孟达时,自东海为了避王莽之难,迁居沙鹿山(在今河北省大名县境内)。遂去疋改为束氏,称束姓,世代相传。 得姓始祖  疎广。从《晋书·束皙传》记载考证,战国时代,齐国有疎氏,西汉太傅疎广即为其后裔。王莽末年,疎广的曾孙孟达,对王莽篡政不满,莽\\“立新\\”后,孟达自东海避难,迁居今河北省大名县境内的沙鹿山,遂将\\“疎\\”氏去左偏旁改为\\“束\\”氏,自此出现了束姓。望族居南阳郡(南阳郡为战国时秦昭王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72年设置,相当于今河南省熊耳山以南、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地区。治所在宛县,即今河南省南阳市),故束氏后人奉疎广为束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束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载于《百家姓》第255位。束姓起源于古代战国时,和颐姓等一起派生出的,当时属于***姓氏。当时齐国有一个疎姓家族,很昌盛,他们是束姓最早的起源。后来到了西汉时,博士疎广是当时有名的贤大夫,他就是齐国时候疎族的后代。他的曾孙叫孟达,为了避王莽之难,从东海一带迁居到阳平(今山东省境内,一说迁居到河北省沙鹿,在今河北省大名县一带)。迁居以后,就去疋改疎姓为束姓,此为今天束姓的起源。束姓人在全国皆有分布,尤以江苏、安徽等省较多。历史名人疎广 西汉臣。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人。字仲翁。明《春秋》,宣帝时征为博士,为太子大傅,居五岁,以老辞。宣帝与太子赠遗甚厚,而他尽散送诸故旧,不治田产,或劝学子孙计,他说:\\“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疏广著有《疏氏春秋》,见《儒林传》,《艺文志》未载. 束皙,(约264~303)西晋文学家、文献学家。字广微。阳平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人。祖姓踈,因避难涉居沙鹿山南,去踈字足旁,改姓为束。以博学多闻、善为文辞而知名。少时游国学,作《玄居释》,张华见而奇之,召为掾,升著作佐郎,撰《晋书·帝纪》,迁博士。太康二年(281年),汲取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墓),得竹书数10车,皆为科斗文,为魏国史书。因盗墓者烧简照明,多烬简断札,文既残缺,不复诠次,武帝命他和荀勖等人校缀编目整理,他\\“随疑分释\\”,皆有义证。有《纪年》13篇,《国语》3篇,《琐语》11篇,《穆天子传》5篇,《师春》1篇,《公孙段》2篇,《易经》2篇,《大历》2篇,《国诗》1篇,《杂书》19篇等凡75篇。其中7篇简书折坏,不能辨识名题。对每篇中所言之事,均加注释。由此,汲冢书由他和荀勖编次后,方为后世所知。事毕,迁尚书郎。赵王伦为相国,请为记室,以疾辞不就,归乡教授门徒,年40而卒。其作品文笔幽默,为张华所赏识。撰有《五经通论》、《七代通记》、《晋书纪志》、《三魏人士传》、《发蒙记》等,皆散佚。明人辑有《束广微集》。束长孺 兰陵(今山东枣庄东南)人(《宋诗纪事补遗》卷三三)。徽宗崇宁二年(一一○三)为宣德郎充陕西路提举学事司管勾文字(《金石萃编》卷一四三)。 束庄 (生卒年待考),宋朝大臣。任万州知州时,境内多发生火灾,他组织民众筑水渠、断火道,预防了火灾。 束从周 元代诗人。存世词:小重山 珊瑚木难卷二杨柳丝丝两岸风。前村溪路远,小桥通。人家依约水西东。舟一叶,移过荻花丛。清景迥涵空。好山青未了,暮云重。是谁惊起几征鸿。天然趣,却在画图中。 束遂菴 [元]合淝(今合肥)人,官学正。善画山水,有君山酹月图,王逢题之。《梧溪集》 束宗庚 [元]字章孟,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善人物。《画史会要》、《玉山草堂雅集》 束清 (生卒年待考),江苏丹徒人。明朝清官。性廉介,明洪武初年任万载知县,清廉而俭约,遇到有人交不起租赋,他甚至变卖自己的衣物代人交,深受百姓爱戴。\\“民右逋租自鬻衣带以代偿,其爱民如此。\\” 束蘅 清词人。字君佩,一作佩君。武进(今江苏省常州市)人。乌程沈宋圻之妻。长于填词,著有《栖芬馆词》行于世。 束允泰:江苏丹阳人,系民族大资本家束云章之父,清末举人,浙江名宦。字季符,兄弟众多,其排行第五,丹阳人俗称束老五,居住在丹阳县城内麻巷门鱼巷弄,少游学锡山薛晓帆门下,有才名,清咸丰辛酉拔贡生,朝考第一,光绪丙子科举人,皇封七品正堂,历任浙江桐庐、钱江等县知县多年,多建树、有政声,不但为官清廉,且精诗文书法,写得一手好字,是晚清有名的书法家,至今浙江桐庐、钱塘、杭州一带有很多人家收藏他的书法作品,只字片纸,珍若珙璧。丹阳县也有许多他的手迹,如观音山广福寺的\\“大雄宝殿\\”,西门城隍庙的\\“萃义堂\\”,白云街的\\“鸣凤书院\\”等。著有《味青馆诗文集》、《曲阿文社烬余》等。桐庐、钱塘任知县时爱民如子、政绩卓著,为当地百姓办了很多好事,老百姓称其为束青天。  此外,束姓名人还有:唐代有中阳侯、关内侯束永,代宗时有太原尹兼节度使束防,清吏束良;后晋金州,嘉州刺史束乡励,宋代有枢密都承旨束嘉,元代有画家束宗庚,教育家有束静山(元)、束桓(明),名将有束獬(宋武状元)、束文豹(武略将军),束章孟,善画人物:元孝子束崇芳;明官吏束元嘉;束昌霖(清),清官吏束启宗等。束云章 (1886-1***3),实业巨子、银行家,初名士方,小字绍先,字云章,晚年后自号疏斋老人(清末著名书法家束允泰第八子)江苏丹阳人,生于浙江省桐乡县署,祖籍安徽合肥。十八岁时入南京汇文书院学习,翌年转入南洋公学。二十三岁考入北京的京师大学堂,专学英文,后转入北京大学英文部预备科。三十五岁时出任张家口分行行长,后任秦皇岛分行行长、郑州分行行长、汉口分行副行长、天津银行副经理、天水分行经理、西安分行经理,为中国银行业、金融业主要奠基人。1948年当选为***立法委员,翌年随蒋介石赴台湾,为中纺、雍兴、新华、益民四大公司董事长。任台湾工商协进会、工业总会、商务仲裁协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