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且乘,致寇至_负且乘致寇至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问答 2024-06-24 0
  1. 解的周易第四十卦
  2. 小人不测之祸是什么意思
  3. 描写丑陋生活词语
  4. 94、「作易者其知盗乎?」的潜台词
  5. 关于责任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6. 求<易经>系辞上传的注释和翻译

公仪休,战国初期鲁国人,由于才学优异做了鲁国国相。他遵奉法度,按原则行事,丝毫不改变规制,因此百官的品行自然端正。他命令为官者不许和百姓争夺利益,做大官的不许占小便宜

原文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曰:“夫子嗜鱼而不受,何也?”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免于相,则虽嗜鱼,此必不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鱼,我能常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持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负且乘,致寇至_负且乘致寇至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人物故事等

公仪休喜欢吃鱼,有人就送鱼给他,他拒而不受。送鱼的人说:"听说你喜欢吃鱼,为什么不肯接受我送的鱼呢?"公仪休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更不能接受你的鱼!我现在做宰相,买得起鱼,自己可以买来吃,如果我因为接受了你送的鱼而被免去宰相之职,我自己从此就买不起鱼了,你难道还会再给我送鱼吗?这样一来,我还能再吃得到鱼吗?因此,我是决不能接受你送的鱼的。"

公仪休嗜鱼的故事,讲的是很实在的小道理:受贿就要丢官,丢官以后,人家当然不会再送贿赂给你,你自己却又因为失去了俸禄,什么爱好也都无法实现了,因此,受贿是不合算的。公仪休是出身鲁国的博士,鲁国的博士或当为儒生,公仪休在这里所讲的道理,却又不同于儒家的那些从高起点出发的大道理。不过。这里讲的小道理,却很实在,***能算这笔账。如今那些被关在监狱里的贪官们,原来都是有地位的官吏,他们原先的薪金本是可以享受不错的生活,如今要想自由地享受其本来应得的薪金,还能够吗?

儒家是一个起点很高的学派,孔子的"士志于道",孟子的大丈夫精神,培育了中国历史上无数的志士仁人,造就了大批的鲁迅先生称之为"中国的脊梁骨"的伟大人物,这是一部二十五史,以确凿的史实昭示我们的,任谁也无法否认。但是,我们又要看到,人总是分为不同层次的,官吏也不例外,儒家学说中,又有着类似公仪休嗜鱼这样的针对起点不是很高的一般官吏的廉政理论和故事,这说明儒家廉政理论的务实性与多层次性。因为,儒家学说是用世的学说,凡用世的学说,则除了培育高层次的、先进分子的理论外,还要有针对普通一些的人们的理论,才能完备而切合于实用。这是我们今人应该从儒家学说中学到的东西。

其实,不仅是廉政的思想,就是一般的道德教育,也不能仅仅考虑到先进分子,而是应当给一般的普通人以更多的关注。因为先进分子往往是少数,如果道德教育只着眼于先进分子,并且把教育先进分子的道理用之于普通群众,则这样的教育就会流于形式,不着边际。儒家廉政道德教育的多层次性,实与儒家一般道德教育的多层次性密切相关。这可能是道德教育当中的一个相当值得关注的题目。

公仪休担任鲁相以后,规定鲁国一切做官的人,不得经营产业、与民争利,他认为,做官的人,是在大的方面已经得到利益了,民众力农、务工、做生意,是取得一些小利,受大者不得再取小,因此,做官的人是不能兼做生意的。

公仪休自己也是身体力行的。他自家园子里长的冬葵菜,很好吃,他就把这些冬葵莱全拔掉了;他家中的妻子织布自己用,他就把织布机烧了,叫妻子回娘家。他说:"如果我们做官的人家都经营产业,农工妇女生产的东西卖给谁呢?"

这则故事,与前述公仪休嗜鱼的故事,完全不同。公仪休嗜鱼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很务实的道理。而这则故事,调门是非常高的,高得几乎可以说是不近人情。种得好好的冬葵菜要拔掉,自己妻子织布,就去织休妻。这一切,则又都是为了坚持做官的人不经营产业的原则。这也就是说,吃自己种的菜,穿自己织布做的衣服,就会和做官的人不能同时经营产业的理论矛盾,因此,一个人一旦当了官,就必需坚决拔葵去织,虽不近人情亦在所不计!

这则故事,未见于先秦典籍。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记载这则故事的典籍,就是司马迁的《史记》。不过,在《汉书.董仲舒传》所载的,董仲舒回答汉武帝问题的、俗称为《天人三策》的对策(皇帝的简短诏书,称做"策",臣下上书回答皇帝诏书中提出的问题,称"对策")中,我们却看到了同样的内容。司马迁是董仲舒的学生,所以,分析下来,司马迁在《史记?循吏列传》中所述的这则故事,应当是从老师董仲舒那里听来的。这个情况也许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在这则故事中,何以会有一些不近人情的内涵。它实际上是董仲舒师承的那些治《春秋公羊学》的儒家学者们,在一代又一代的口耳相传中,保存下来的历史素材。口耳相传的东西常不如书面的东西那样稳定,在口耳相传中,往往会经过种种自觉或不自觉的加工,有点像民间故事那样。不过,学者当中口耳相传的历史素材,同民间故事又有些区别,民间故事在口耳相传中往往会不断增强其艺术性、故事性,而学者当中口耳相传的历史素材,则往往会在强调其某一方面的思想内涵而使故事情节有所变化,使其近于寓言。

那么,在公仪休的这种不近人情的行动中,所强调的,是一种什么思想呢?这就是官吏不得同时经营产业的思想。这却是儒家为官守则当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说清楚了这样一个背景,我们就可以进一步观察一下,董仲舒在回答汉武帝策问的对策中,是怎样发挥儒家的这一理论的?我们现在把董仲舒对策中的这一看法,大致译为白话:

"上天也是有分寸的啊!长有牙齿的猛兽就不再长角,长有翅膀的鸟类就只有两只脚,这就是受大者不得再取小的原则啊!"

"古***官的人,就不再以力取食(指农工业),亦不再经营商业,这也是受大者不得取小,与天同意者也。若是已经受大,又再取小,上天也做不到,何况人呢! 这就是民众之所以经常发出愁怨、叹苦不足之声的原因啊!身宠而居高位,家温而食厚禄,乘着富贵的资力,而与民众争利于市,民众怎么能争得过这些官僚们呢?所以一批官僚们,众其奴婢,多其

牛羊,广其田宅,博其产业,蓄其积累,追求这类富裕的资产,没有止境,以此迫促民众,民众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渐渐走向大穷。富者奢侈羡溢,贫者穷急愁苦,穷急愁苦而在上者不去救助他们,***不乐生;民不乐生,就会连死都不怕,怎么会不去犯罪呢?这就是用刑越重而奸邪越是无法控制的道理啊!"

"所以,拿俸禄的人家,就只该靠俸禄生活,不得与民众争营其他产业,然后利益才能平均分布,百姓始能家给人足。这是上天之理,也是远古之道,天子应当效法此理定为制度,而大夫应该遵循此理指导自己行动。所以公仪子相鲁,看到妻子织布就怒而出其妻,吃到冬葵菜就恼而拔其葵,说:'我已经拿了俸禄,难道应该再要去抢夺农夫工女的利益吗?'古代居于官位的贤人君子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下面的人佩服他们的德行,就自然地听从他们的教导,民众受到他们的廉政作风的影响,自然也不会贪鄙。……由此观之,天子、大夫者,乃是下民之所注视与仿效,远方都在从四面看着的人啊!近者视而仿之,远者望而效之,岂可居贤人之位而与民众争利乎?况且急于求财利常恐不足者,是民众的想法;急于求仁义而常恐不能教化民众者,才是为官者应有的想法!"

"《周易》说:'负且乘,致寇至。'乘车,是君子(官吏)之位;挑担,乃庶人(民众)之事,居君子之位而为庶人之行,祸患必至!如果居君子之位,愿为君子之行,那么,除了学公仪休的样,别无他途!"这段话,说得再清楚不过了。官吏与民争利,就会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形成与加速两极分化,这对任何社会而言,都是危险的。

这就是公仪休拔葵去织这样一则看似不近情理的、带有寓言性质的故事中,所蕴含的有深度的治国之道。我党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针对官员经商办企业曾经三令五申予以禁止,近期又出台禁止官员在企业***兼薪的举措,所有这些,除了肃贪反腐的需要外,就是为防止官员与民争利而导致社会两极分化而***取的治国之道。

解的周易第四十卦

意思是财物收藏得不严实,容易诱发人的盗心;容貌打扮得妖艳,容易诱发人的*心。

读音:màncánghuìdào,yěrónghuìyín

出处:周朝姬昌《周易·系辞上》:“慢藏诲盗,冶容诲*。”

白话释义:收藏财物不慎,等于诱人偷窃,女子装饰妖艳,容易招致奸*的事。

扩展资料

原文:

“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

译文:

孔子说:“作《易》的人他懂得盗贼吗?《易》曰:挑担子的人他又乘车,导致了盗贼来。挑担子,是小人的事;车子,是君子的器物。小人而乘君子的车,所以盗贼就要夺取它。居上位而亵慢职守,对下民而暴虐,盗贼就想侵伐推翻他了。轻慢收藏会引来盗贼,打扮妖冶会招来*徒。所以,易经上说:负且乘,致寇至,强盗是你自己招来的啊!

《周易》认为,为人做事谨慎一些,可以避免很多麻烦。许多时候,祸患是由自己不经意招来的。例如收藏财物时,疏忽不慎,让别人看见了,无异于教人来偷窃;女人过分地打扮妆饰,美丽动人,无异于引诱人来调戏。

小人不测之祸是什么意思

周易第四十卦:

解①:利西南。无所往,其来复,吉。有攸往, 夙吉②。

象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

初六:无咎。

象曰:刚柔之际,义无咎也。

九二:田获三狐,得黄矢(3)。贞吉。

象曰:九二贞吉,得中道也。

六三:负且乘,致寇至。贞吝。

象曰:负且乘,亦可丑也;自我致戎,又谁咎也。

九四:解而拇(4),朋至斯孚⑤。

象曰:解而拇,未当位也。

六五:君子维有解(6),吉。有孚于小人(7)。

象曰:君子有解,小人退也。

上六: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⑧,获之,无不利。

象曰:公用射隼,以解悖也。 ①解是本卦的标题。解的意思是分解,解除。全卦内容主要讲商旅、狩 猎和俘虏。标题的“解”字为卦中多见词。

②夙:早。

③黄矢:铜 箭头。

④解:用作“懈”,意思是懈怠。拇:脚大拇趾,这里代指脚。解 而拇:意思是说不想走路。

⑤朋至:获得朋贝,赚了钱。斯:则。

⑥维:系,束缚。有:又。解:解开,松开。

⑦罕:惩罚。

⑧公:这 里指贵族。隼(sun):鹰。墉:城墙。 解卦:往西南方走有利。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地,不如返回 来,吉利。如目的明确,早去吉利。

《象辞》说:本卦上卦为震,震为雷;下卦为坎,坎为雨,雷雨并作,化育万物,是解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从而赦免过失,宽宥罪人。

初六:没有灾祸。

《象辞》说:初六与九二相接,为刚柔相应之象,喻君臣、夫妻和衷共济,其义自无灾难。

九二:田猎获得三只狐狸,身上带着铜箭头。占得吉兆。

《象辞》说:九二爻辞讲的卜问得吉兆,因为九二之爻居下卦中位,像其人行事遵循正道。

六三:带着许多货物,背负马拉,惹人汪目,结果强盗来了。 占得险兆。

《象辞》说:带着许多财物,又是背负,又是车拉,招摇惹盗,这是愚蠢可耻之事,由于自己慢藏诲盗,招致盗寇,又能谴责谁呢?

九四:解你的大脚趾,去掉周边的小人,朋友必然都来了。

《象辞》说:懒怠不想动,说明其人怠于职守,不称其位。

六五:君子彼捆起后又被解开,吉利。小人将受到惩罚。

《象辞》说:君子解除了小人的职务,说明小人被摒退。

上六:王公贵族在高高的城墙上射中一只鹰,并抓住了。这 没有什么不吉利。

《象辞》说:王公射鹰,意在除强去暴。

描写丑陋生活词语

不测之祸,汉语成语,拼音是bù cè zhī huò,意思是无法揣测的祸患,多指牢狱或杀身之祸。 出自《三国志·魏志·陆凯传》。

小人是一个汉语词语,读作:xiǎo rén,一指人格卑鄙的人,二指平民百姓,三指旧时男子对地位高于己者的谦称,四指对平辈自称的谦词,五指古时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六指小孩子,七指小一辈的人。

《书·无逸》:“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汉书·董仲舒传》:“《易》曰:‘负且乘,致寇至。’乘车者君子之位也,负担者小人之事也。此言居君子之位而为庶人之行者,其祸患必至也。”

南朝 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弘义让以勗君子,振平惠以字小人。”《醒世恒言·白玉娘忍苦成夫》:“从古以来,富贵空花,荣华泡影,只有那忠臣孝子,义夫节妇,名传万古,随你负担小人,闻之起敬。”

《左传·隐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三国志·蜀志·霍峻传》:“小人头可得,城不可得。”宋?钱愐《钱氏私志》:“燕北风俗,不问士庶,皆自称小人……对中人以上,即称小人,中人以下,则称我家。”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仆云]小人也辛苦,待歇息也。”明 许时泉 《写风情》:“小人是杜司空 衙中差人。”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三回:“某村野小人,蒙公子豢养之恩,无以为报。倘有差遣,惟命是从。”清黄钧宰《金壶浪墨·王孙》:“王跽曰:‘小人贫苦无家室,复病哮喘,托此以蔽风雨有年矣。’”

94、「作易者其知盗乎?」的潜台词

1.关于丑陋生活的成语有哪些

1.贼眉鼠眼[zéi méi shǔ yǎn]

释义:形容神情鬼鬼祟祟。

2.牛头马面[ niú tóu mǎ miàn]

释义:迷信传说中的两个鬼卒,一个头象牛,一个头象马。比喻各种丑恶的人。

3.百拙千丑[bǎi zhuō qiān chǒu]

释义:极言拙劣丑陋。

4.其貌不扬[qí mào bù yáng]

释义:不扬:不好看。形容人容貌难看。

5.不堪入目[bù kān rù mù]

释义:指形象丑恶,使人看不下去。

6.面目可憎[miàn mù kě zēng]

释义:憎:厌恶。面貌神情卑陋,使人看了厌恶。

7.狰狞面目[zhēng níng miàn mù]

释义:形容凶恶的相貌。

8.其貌不扬[qí mào bù yáng]

释义:不扬:不好看。形容人容貌难看。

9.尖嘴猴腮[jiān zuǐ hóu sāi]

释义:腮:面颊。 尖嘴巴,瘦面颊。形容人相貌丑陋粗俗。

10.惨不忍睹[cǎn bù rěn dǔ]

释义:睹:看。 凄惨得叫人不忍心看。

2.关于丑陋生活的成语有哪些

1.贼眉鼠眼[zéi méi shǔ yǎn] 释义:形容神情鬼鬼祟祟。

2.牛头马面[ niú tóu mǎ miàn] 释义:迷信传说中的两个鬼卒,一个头象牛,一个头象马。比喻各种丑恶的人。

3.百拙千丑[bǎi zhuō qiān chǒu] 释义:极言拙劣丑陋。 4.其貌不扬[qí mào bù yáng] 释义:不扬:不好看。

形容人容貌难看。 5.不堪入目[bù kān rù mù] 释义:指形象丑恶,使人看不下去。

6.面目可憎[miàn mù kě zēng] 释义:憎:厌恶。面貌神情卑陋,使人看了厌恶。

7.狰狞面目[zhēng níng miàn mù] 释义:形容凶恶的相貌。 8.其貌不扬[qí mào bù yáng] 释义:不扬:不好看。

形容人容貌难看。 9.尖嘴猴腮[jiān zuǐ hóu sāi] 释义:腮:面颊。

尖嘴巴,瘦面颊。形容人相貌丑陋粗俗。

10.惨不忍睹[cǎn bù rěn dǔ] 释义:睹:看。 凄惨得叫人不忍心看。

3.形容一个人丑陋的词语

鄙于不屑 鄙:粗俗卑鄙。不屑:认为不值得(做或看)。粗俗卑鄙到不值得一顾的程度。指既丑陋又 *** ,叫人看不上眼。

尖嘴猴腮 形容人相貌丑陋粗俗。

臼头深目 形容相貌丑陋。

脑满肠肥 脑满:指肥头大耳;肠肥:指身体胖,肚子大。形容饱食终日的剥削者大腹便便,肥胖丑陋的形象。

獐头鼠目 像袋象獐子那样又小又尖,眼睛像老鼠那样又小又圆。形容人相貌丑陋,神情狡滑。

自惭形秽 形秽:形态丑陋,引伸为缺点。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渐愧。

灰容土貌 形容面容龌龊丑陋。

4.形容丑陋的词语

矮陋 寝小 赘行 龋挛 齄丑 药叉

焰口 齞历 幺陋 形秽 邪丑 小陋

险丑 西哈诺 猥衰 萎琐 猥獕 魋颜

尪陋 渗濑 生犀 塞碜 色寝 鄙琐

鄙猥 卑屑 鄙矮 弊陋 残丑 丑八怪

丑仪 丑俗 丑异 丑拙 丑叉 丑劣

丑差 丑秽 丑相 丑怪 丑顇 丑状

丑恶 丑陋 丑质 丑姹 丑漏 蚩妍

丑诧 村沙段 麤陋 矬陋 蠢陋 粗丑

遳陋 粗莽 短丑 短陋 都鄙 恶女

恶丈夫 诡丑 怪陋 鬼质 极丑 寖陋

疥癞 儖儳 癞虾蟆 么陋 貌寝 陋丑

頱頢 陋拙 陋侻 难看 猕猴面 面柔

儜陋 狞丑 僛丑 破面鬼 朴陋 奇丑

黔丑 寝陋 寝恶 寝容 寝侻 青唇

5.描写很难看的词语

描写很难看的词语

鄙于不屑

鄙:粗俗卑鄙。不屑:认为不值得(做或看)。粗俗卑鄙到不值得一顾的程度。指既丑陋又 *** ,叫人看不上眼。

尖嘴猴腮

形容人相貌丑陋粗俗。

臼头深目

形容相貌丑陋。

脑满肠肥

脑满:指肥头大耳;肠肥:指身体胖,肚子大。形容饱食终日的剥削者大腹便便,肥胖丑陋的形象。

獐头鼠目

像袋象獐子那样又小又尖,眼睛像老鼠那样又小又圆。形容人相貌丑陋,神情狡滑。

自惭形秽

形秽:形态丑陋,引伸为缺点。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渐愧。

灰容土貌

形容面容龌龊丑陋。

妍蚩好恶

妍:美丽。蚩:通“媸”,丑陋,丑恶。美丽、丑陋、好与坏。原指写作的得失。

6.形容 丑陋 成语

比喻卑鄙、丑恶 鹰头雀脑 〖解释〗形容相貌丑陋而神情狡猾。 西颦东效 〖解释〗西施捧心、东施效颦。

比喻以丑陋学美好而愈显其丑。 鼠目獐头 〖解释〗眼睛像老鼠那样又小又圆,脑袋象獐子那样又小又尖。

形容人相貌丑陋,神情狡滑。 三分像人,七分像鬼 〖解释〗形容人长相丑陋,也指人遭疾病或其折磨后不成人样子。

简落狐狸 〖解释〗抓住狐狸。落,通“络”。

比喻制裁奸邪小丑。 家丑不可外谈 〖解释〗家里不光彩的事,不便向外宣扬。

同“家丑不可外扬”。 百拙千丑 〖解释〗极言拙劣丑陋。

躁言丑句 丑恶的言辞。躁,通“臊”。

一路货色 一路:同一类;货色:货物。比喻同一类丑货。

妍蚩好恶 妍:美丽。蚩:通“媸”,丑陋,丑恶。

美丽、丑陋、好与坏。原指写作的得失。

行同狗豨 豨:猪。人的行为丑恶,如同猪。

形容人的行为卑鄙恶劣到了极点。亦作“行如禽兽”、“行若狗彘”、“行同犬彘”。

枭蛇鬼怪 比喻丑恶之徒。 铜臭熏天 铜臭:铜钱的气味。

充满难闻的铜钱气味。常用以讥刺有钱人品行丑恶。

也指贿赂公行,败坏风气。 唐突西施 唐突:冒犯。

西施:春秋时美女,冒犯了西施。比喻为了突出丑的,而贬低了美的。

亦作“唐突西子”。 蛇头鼠眼 形容人的面相丑恶,心术不正。

亦作“蛇眉鼠眼”。 人面狗心 ①《晋书·苻朗载记》:“朗曰:‘吏部为谁,非人面而狗心,狗面而人心兄弟者乎?’王忱丑而才慧,国宝美貌而才劣于弟,故朗云然。”

后因以“人面狗心”比喻容貌美好而才学低下的人。②犹言人面兽心

清浊同流 清水和浊水一渠同流。形容美丑、善恶混杂,好坏不分。

灰容土貌 形容面容龌龊丑陋。 好善嫉恶 崇尚美善,憎恨丑恶。

狗颠 *** 狗摇尾乞怜。用以形容极尽逢迎、献媚的丑态。

艴然不悦 非常生气。艴fú然,也作怫然,生气时表现一付脸色难看的样子。

典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 负乘致寇 典出《易·解》:“六三:负且乘,致寇至,贞吝。《象》曰:‘负且乘,亦可丑也。

自我致戎,又谁咎也。’”孔颖达疏:“乘者,君子之器也。

负者,小人之事也。施之于人,即在车骑之上而负于物也,故寇盗知其非己所有,于是竞欲夺之。”

意思是卑贱者背着人家的财物,又坐上大 摧坚获丑 摧坚:击溃敌精锐部队。丑:众,指敌人。

挫败敌方精锐的军队,俘获敌寇。形容作战十分英勇。

出乖弄丑 出丑,丢脸。 出丑扬疾 暴露丑恶。

出丑放乖 犹言出乖露丑。 丑态毕露 毕:完全。

丑恶的形态彻底暴露。 谄笑胁肩 讨好地强装笑脸,缩敛肩膀。

形容阿谀逢迎的丑态。 自惭形秽 形秽:形态丑陋,引伸为缺点。

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渐愧。 中冓之言 中冓:内室。

内室的私房话。也指有伤风化的丑话。

獐头鼠目 像袋象獐子那样又小又尖,眼睛像老鼠那样又小又圆。形容人相貌丑陋,神情狡滑。

一丘之貉 丘:土山;貉:一种形似狐狸的野兽。一个土山里的貉。

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 腥闻在上 腥闻:原指酒肉的腥味,引伸为丑恶的名声。

比喻丑名远扬。 胁肩谄笑 胁肩:耸起双肩做出恭谨的样子;谄笑:装出奉承的笑容。

为了奉承人,缩起肩膀装出笑脸。形容巴结人的丑态。

琐尾流离 琐尾:细小时美好;流离:枭的别名。枭细小时怪可爱,长大后却非常丑恶。

比喻处境由顺利转为艰难。 涂脂抹粉 脂:胭脂。

搽胭脂抹粉。指妇女打扮。

也比喻为遮掩丑恶的本质而粉饰打扮。 跳梁小丑 跳梁:腾跃跳动;小丑:对人的卑称。

比喻猖狂捣乱而成不了大气候的坏人。 唐突西子 唐突:冒犯;西子:即西施,春秋时美女。

冒犯了西施。比喻抬高了丑的,贬低了美的。

牛头马面 迷信传说中的两个鬼卒,一个头象牛,一个头象马。比喻各种丑恶的人。

脑满肠肥 脑满:指肥头大耳;肠肥:指身体胖,肚子大。形容饱食终日的剥削者大腹便便,肥胖丑陋的形象。

穷形尽相 原指描写刻画细致生动,现在指丑态毕露。 里丑捧心 指妄学别人而愈见其丑。

刻画无盐 无盐:传说中的古代丑女。精细地描摹丑女无盐。

比喻以丑比美,引喻比拟得不恰当。 臼头深目 形容相貌丑陋。

蒹葭倚玉树 比喻一丑一美不能相比。也用作借别人的光的客套话。

尖嘴猴腮 形容人相貌丑陋粗俗。 掇臀捧屁 形容拍马讨好的丑态。

断袖之癖 指男子搞同性恋的丑恶行径。 地丑德齐 丑:同类。

地相等,德相同。比喻彼此条件一样。

当场出彩 旧戏表演杀伤时,用红色水涂沫,装做流血的样子,叫做出彩。比喻当着众人的面败露秘密或显出丑态。

出乖露丑 乖:荒谬的;丑:可耻的。指在人前出丑。

丑态百出 各种丑恶的样子都表现出来了。 不堪入目 指形象丑恶,使人看不下去。

鄙于不屑 鄙:粗俗卑鄙。不屑:认为不值得(做或看)。

粗俗卑鄙到不值得一。

7.形容丑陋的成语

肮肮脏脏 不干净。比喻卑鄙、丑恶

鹰头雀脑 〖解释〗形容相貌丑陋而神情狡猾。

西颦东效 〖解释〗西施捧心、东施效颦。比喻以丑陋学美好而愈显其丑。

鼠目獐头 〖解释〗眼睛像老鼠那样又小又圆,脑袋象獐子那样又小又尖。形容人相貌丑陋,神情狡滑。

三分像人,七分像鬼 〖解释〗形容人长相丑陋,也指人遭疾病或其折磨后不成人样子。

简落狐狸 〖解释〗抓住狐狸。落,通“络”。比喻制裁奸邪小丑。

家丑不可外谈 〖解释〗家里不光彩的事,不便向外宣扬。同“家丑不可外扬”。

百拙千丑 〖解释〗极言拙劣丑陋。

躁言丑句 丑恶的言辞。躁,通“臊”。

一路货色 一路:同一类;货色:货物。比喻同一类丑货。

妍蚩好恶 妍:美丽。蚩:通“媸”,丑陋,丑恶。美丽、丑陋、好与坏。原指写作的得失。

行同狗豨 豨:猪。人的行为丑恶,如同猪。形容人的行为卑鄙恶劣到了极点。亦作“行如禽兽”、“行若狗彘”、“行同犬彘”。

枭蛇鬼怪 比喻丑恶之徒。

铜臭熏天 铜臭:铜钱的气味。充满难闻的铜钱气味。常用以讥刺有钱人品行丑恶。也指贿赂公行,败坏风气。

唐突西施 唐突:冒犯。西施:春秋时美女,冒犯了西施。比喻为了突出丑的,而贬低了美的。亦作“唐突西子”。

蛇头鼠眼 形容人的面相丑恶,心术不正。亦作“蛇眉鼠眼”。

人面狗心 ①《晋书·苻朗载记》:“朗曰:‘吏部为谁,非人面而狗心,狗面而人心兄弟者乎?’王忱丑而才慧,国宝美貌而才劣于弟,故朗云然。”后因以“人面狗心”比喻容貌美好而才学低下的人。②犹言人面兽心。

清浊同流 清水和浊水一渠同流。形容美丑、善恶混杂,好坏不分。

灰容土貌 形容面容龌龊丑陋。

好善嫉恶 崇尚美善,憎恨丑恶。

8.描写人性丑恶的词语或者句子要多狠有多狠的那种

1、金钱的过与不及,都医造成人际关系的失范与家庭的不幸。财富太少,生活过于窘迫;太多,有令人想入非非。金钱数额一旦超过生活必需,它的冷酷和 *** 便会暴露无遗,它导致的丑恶与贪婪,就会层出不穷!

2、人,都有一个共性,贪婪和虚荣,贪婪是想得到更多,虚荣是怕别人知道得到的少。但从某个意义上讲,这种共性也成就了不少人的一生,当然也毁灭了不少人的一生。在成就和毁灭中,多少人成了英雄,多少人却为此牺牲

3、所有的邪恶中,谣言散播最快。随着速度的加快更加激烈,随着散播面的扩展更有精力。

4、凡事都不可亏欠人,惟有彼此相爱,当常以为亏欠,因为爱人的,就完全了律法。像那不可奸*,不可,不可偷盗,不可贪婪,或有别的诫命,都包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之内的。爱是不加害于人的,所以爱就完全了律法。

5、每个人都有如此多值得珍惜的东西,又何须在欲望的歧途中苦苦求得恩宠。懂得珍惜的人才能得到更多,贪婪的索取只会带来永无止尽的欲望。

6、对人类来说,拯救一个善良的灵魂,一定比诛杀一个邪恶的生命要有意义、重大得多!

7、猫悠闲地眯着眼睛,脚与身子紧紧地贴着地面,尾巴缓缓地在空中摇摆,贪婪地、津津有味地啃着脚边一个肉多块大的骨头。

8、有人害怕光,有人对光满怀仇恨,因为光所发出的针芒,刺痛了他们自私的眼睛。历史上的所有暴君,各个朝代的奸臣,一切贪婪无厌的人,为了偷窃财富、垄断财富,千方百计想把光监禁,因为光能使人觉醒。

9、春天来了,细雨如丝,白杨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真像一个淘气的小孩子。在这样一个气象万千的季节里,白杨树换上了春装,给春天又增添了几分韵味。我们在树下玩耍、嬉戏,快乐极了!

10、春雨十分柔和,无声无息地抚摸着万物,万物显出明亮的光泽。公园里的草坪上、花朵上、树枝上,时常躺着晶莹剔透的雨珠。他们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霖。在雨雾中,更加精神抖擞、容光焕发。

11、当天空还是那么蓝,云还是那么潇洒,你就不应该哭,因为我的离去并没有带走你的世界。

12、以一种邪恶的、不智的、失节的和不洁的方式活着,就不仅是很坏地活着,而且是在继续不断地死亡。

13、总有一天,人类会意识到乱扔垃圾是比更重的罪。

关于责任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系辞》第八章的孔子解爻,历史上研究甚多甚深,本来照本宣科就行了,不讲也可。但是,用语文教师教语文的做法来解经,真的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所以不吐不快。

「作易者其知盗乎?」是孔子在分析《易经》作者的特点。孔子在《系辞》中关于《易》作者的论述共有三处。一是「作易者其有忧患乎?」。二是「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三就是「作易者其知盗乎?」。

这三个对于「作易者」的推论,是按倒序排列的,其中「其知盗乎」的说法最先出现。由于是第一个,而且又放在解释爻辞这样不相干的地方,所以,几乎没有人会认为孔子这是在说《易经》的作者。没有人想到这一点,也就没有人给出这方面的解释。孔子的一番苦心,付诸东流。

1、「作易者其知盗乎?」反映了生存环境。

仅仅凭「负且乘,致寇至。」这六个字,就推论出《易》作者的知识状况,这需要非常敏锐的观察力,是极其了不起的一件事。说明孔子看《易经》看得比较深、比较透,善于追根溯源。

「负且乘,致寇至」这六个字应该是古老的「系辞」,是《系辞》所说的「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的「系辞」,是用来解释《周易》「解卦」六三爻的「爻辞」。

孔子认为,这句爻辞反映了其作者「圣人」所处的时代,应该是一个***贫乏,战争不断的状况,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原始社会。这时候的人,生存条件十分恶劣,客观上不存在不劳而获的可能性,同时也没有产生这种思想意识的土壤与环境。

2、「作易者其知盗乎?」体现了社会意识。

「负且乘致寇至」这种说法,可以想见一个不知道「盗」这个概念的人,在竭尽所能去做描述。而描述一个当时不存在的概念会有多勉强,会有多词不达意。因此孔子的意思是说,易的作者在创作易的时候,还没有出现「盗」这个概念,其描述靠的是想当然,或者是预见。

孔子所说的「盗」,同现在的「小偷」是个差不多的概念,再严重一点的就是「***罪」,更严重的有「抢劫罪」。也就是说,这些概念,这些认识,孔子的时候,一个「盗」字就全部表达了。概念总是从粗糙到完善,这与整个社会犯罪的发展趋势恰好成反比。

孔子的「作易者其知盗乎?」,就是说作易的时候,尚未出现「小偷」的概念。那时候的人可能「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当然更可能是无遗可拾,无户可闭。

3、「作易者其知盗乎?」揭示了创作时间。

细思极恐的是,如果《易》的创作,就处在上述的社会环境和意识形态之中,那么,如此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与创作《易经》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形成的巨大反差,给人留下了强烈的心理冲击。

孔子既然提出了「作易者其知盗乎?」这样的命题,当然一定对作者及其时代的这种不协调心知肚明。对此,历史上并没有见到孔子留下只言片语的介绍或者感叹。

4、「作易者其知盗乎?」隐含了创作目的。

在食物不足,知识贫乏,观念原始的人类社会之初,《易经》仅仅其「系辞」,比如《说卦》关于三极的象征意义介绍,以及《周易》这本解卦词,所表达的知识就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需要。即使现在回过头来看,也没有落后于当今时代的感觉。因此,《易经》的目的并非仅仅为原始人类服务,而是寄希望于久远的未来的某个契机。

对此,孔子在帛书易经里面,明确说出《易经》来自「古之遗言」的话,其中的「遗言」二字,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切实理解。

很明显,作易者所在的时代,与作易者的知识储备、认识水平相比较,意味着作易者不可能成长于这样的环境,原始社会的文明程度孕育不了可以创作《易经》的人。换句话说,作易者并不是原始社会的原始人,而另有来历。「作易者其知盗乎?」极其含蓄地表达了这层思想。

关于《易经》的作者,「古之遗言」所包含的信息量已经十分丰富。

其一,《易经》作者同样是人类。

关于是否存在「外星人」的问题,引起的讨论范围十分广泛,许多科学家也参与其中,甚至不乏科学研究的目标是发现「外星人」。在这方面,《易经》作者同样神秘而未知,因此「外星人」创作说也颇有市场。

孔子提出是「古之遗言」,基本上没有「外星人」什么事情,也完全符合《系辞》所概括的「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的特殊限制。

其二,《易经》的作者濒临死亡。

「作易者其知盗乎」隐含作易者生活在原始社会,却为未来的人类留下「古之遗言」。巨大的反差提供了太多可供想象的空间。比较合理的解释,是作易者面临种族灭绝的危险,因此有可能是上一个文明的人类遗存。

人类的基因是否因为上一个文明的改造,而具有了适应环境的能力?「易」的「六爻」恰好64个,基本组成元素四种也与「四象」吻合,是否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就是一和二?《易经》揭示的深层原理很可能就与生命的本质以及未来的前途息息相关。

其三,《易经》的作者有高度发达的文明。

之所以说作易者是「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已经非常清楚地表明了其文明程度的超前。就语言环境而言,这应该是孔子所可能表达的极限。

同样的「其有忧患乎?」也充分表达了作易者对于种族灭绝的忧患;对新人类前途未卜,环境恶劣的忧患;对未来预定的不良结局的忧患。凡此种种,无不尽在其言中。

「其知盗乎?」本身就是立足于空白的文明现状,而对未来的文明进程的预测。人类文明的发展,同样不超出作易者的预知。

因此,《易经》可能达到的高度不明而厉,很多秘密也许就潜藏「古之遗言」之中,静候其人。

求<易经>系辞上传的注释和翻译

责无旁贷

拼音: zé wú páng dài

解释: 贷:推卸。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

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回:“讲到护送,除了自己一身之外,责堪旁贷者再无一人。”

举例造句: 农民向国家交售征购粮是责无旁贷的任务。

义不容辞

拼音: yì bù róng cí

解释: 容:允许;辞:推托。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七:“承姑丈高谊,小婿义不容辞。”

举例造句: 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个任务。

匹夫有责

拼音: pǐ fū yǒu zé

解释: 国家大事每个人都有责任。

出处: 清·顾炎武《日知录· 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举例造句: 余深有味其言,匹夫有责之说,今人以为常谈,不悟其所重者,乃在保持道德,而非政治经济之云云。 章炳麟《革命之道德》

罪责难逃

拼音: zuì zé nán táo

解释: 指不能逃避犯罪所应负的责任,一定要受到惩处。

出处: 明·王守仁《批右江道移置凤化县南丹卫事宜呈》:“若其因循玩愒,隳绩废事,非独自败坏,抑且罪责难逃。”

责重山岳

拼音: zé zhòng shān yuè

解释: 指责任之重如山岳。形容责任重大。

出处: 南朝·梁·任昉《为齐明帝让宣城郡公第一表》:“臣知不惬,物谁谓宜,但命轻鸿毛,责重山岳。”

不让之责

拼音: bù ràng zhī zé

解释: 让:推让;责:责任。不可推让的责任。

出处: 唐·韩愈《贺徐州张仆射白兔书》:“睹兹盛美,焉敢避不让之责而默默邪?”

系辞上(1)

(一)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2)动静有常,刚柔断矣。(3)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4)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雷。(5)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6)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7)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间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8)

注释:

(1)系辞:系,古字作毄,有系属义。辞,本作辞,即词,有说义。系辞本义是系辞于卦爻之下。案《系辞》:“系辞焉以断吉凶。”“系辞焉以尽其言。”即是其正。此处以“系辞”为名。乃指系在《周易》古经后面的文辞,为《十翼》之一。它是《周易》的通论:追述易之起源,推论易之作用,兼释卦义以补《彖》、《象》、《说卦》之不足,并言明占筮方法等。《系辞》分章,先儒多有不同:马融、荀爽、姚信等分上篇为十三章,虞翻分为十一章,周氏、孔颖达等分为十二章,陆德明分为七章,李心传分为十五章,王申子分为十六章。今从马融等分法,《系辞》下篇一般分为十二章。

(2)尊:高,贵。天阳气轻清在上,故曰尊。卑:下,贱。又作“埤”,卑,埤通。地阴气浊重在下,故曰卑。定:谓定其方位。以:已。《国语·晋语》“吾以除之矣”即其证。陈:列。

(3)动静有常:此指天地自然而言,天运转不已,故曰动;地凝重不移,故曰静。常:规律。天动地静之说,战国时代极为普遍。如《庄子·天道篇》:“其动也天,其静也地。”刚柔:刚谓奇画以象阳,柔谓耦画以象阴。断:分,判。

(4)方:先儒多解为方所、道、理、行虫动物类等,然以上诸说似皆不妥。通观此段文意,“方”在此应解作“事”。《象》之《复》“后不省方”句,王弼注:“方,事也。”即其证。象:天象,日月星辰。形:地形,山川草木。变化:天时变,故在天为“变”;变,熹平石经作“辩”,由成象到成形辨其化,可备一说。坤化成物,故在地为“化”。见:显现。

(5)刚柔相摩:乾刚坤柔之画相互摩荡而成八卦,即《说卦》所谓乾三阳坤三阴相互作用而生“六子”。摩:旋转。此指切摩。八卦相荡:八卦相互涤荡而运动。荡,又作“荡”。《释名》:“荡,荡也。”此有推移之义。鼓,通“郭”。《风俗通义·声音篇》:“鼓者,郭也,春分之音也,万物郭皮甲而也,故谓之‘鼓’”。所以鼓有“动”之义。霆:雷之余气。《谷梁传》:“云雷者何?霆也。”润,滋。

(6)乾道:即阳道。男:阳***物,即《说卦》所谓“长男”、“中男”、“少男”。坤道:即***。女:阴***物,即《说卦》所谓“长女”、“中女”、“少女”。

(7)知,先儒多训为“主”、“为”。笔者管见,由《彖》释《乾》称“万物资始”考之,此“知”就应解作“资”,“资”、“知”音近互***耳。作:一本作“化”。笔者以为,由上文“乾资大始”考之,此处“坤作成物”之“作”,当训为“为”,即化生。易:平直,无所难。马其昶云:“易者易直也。光体浑同虚空,普徧群物,故曰易。《尔雅》‘平、均、夷、弟,易也’。注云:皆谓易直,此可识易之训也”。案《系辞》:“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故马氏之说极是。简能:简约之能。先儒有谓作“简从”者,上下文“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考之,此解可备为一说。简,简约而不繁。

(8)易简:平易简约。成位乎其中:人得天地之理,位于天地之中。位,居位。

今译:

天尊贵(于上),地卑贱(于下),乾坤(由此)确定。卑下高上已经陈列,贵贱之位确立。(天地)动静有其常规,(阳)刚(阴)柔即可断定。万事以其类相聚,万物以其群相分,(这样)吉凶便产生了。在天形成象,在地生成形,(因而)变化就显现了,所以刚柔相互切摩,八卦互相推移。以雷霆鼓动,以风雨滋润,日月运行,寒暑交替。乾道成就男性(事物),坤道成就女性(事物)。乾资主(万物)初始,坤化生成万物。乾以平直资主,坤以简约顺从。易,则是易资主;简,则是易顺从。平直资主则有亲附,简易顺从则有功效。有亲附则可长久,有功效则可广大。可长久才是贤人的德性,可广大才是贤人的事业。(因此)易简而天下之理可得,天下之理可得而成位于(天地)之中。

返回页首

--------------------------------------------------------------------------------

(二)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1)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2)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3)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4)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5)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6)

注释:

(1)卦:指六十四卦。象:卦象。系辞:于卦爻之后系属其文辞,在此句“吉凶”之后“虞本更有悔吝二字”(《释文》)。以上下文义考之,似当以虞说为是。

(2)吉凶:善恶。吉,善。凶,恶。悔吝:悔难。悔,恨。吝,通“遴”,行难。虞,度。吉凶悔吝,为《易》之辞。失得忧虞,为人之事,故吉象得,凶象失,悔象忧,吝象虞。

(3)变化:指六爻之变化。亦即《系辞》所谓“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爻者,言乎变者也”。进退:由爻之变化而产生。阳动为进,阴动为退。刚柔:指阴阳二画,阳刚为“—”,阴柔为“- -”。

(4)三极:三才,即天地人。八卦有三画,上画象天,下画象地,中画象人。六爻兼三才故初二为下象地,三四为中象人,五上为上象天。

(5)居:静处。安:依。序:次序。虞翻认为当作“象”。依据下文“君子居则观其象”,故认为作“象”为胜。然案之《系辞》,“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成列即《易》之序也。且“齐小大者存乎卦,辩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价,震无咎者存乎悔。……”此皆“易之序”也。玩:一本作“翫”,有玩味、玩习之义。《列子·黄帝篇》“吾与若玩其文也久矣”。张湛注:“玩,习也。”乐:一本作“变”,案下文“动则观其变”,“爻者言乎变者也”,似从“变”为是。

(6)此引《大有》上九爻辞。佑:保佑。

今译:

圣人设置易卦,观察其象而系之文辞,以明示吉凶,(阳)刚(阴)柔相互推移而产生变化。所以(《易》辞)吉凶,为失得之象;悔吝,为忧虞之象。变化,为进退之象;(阳)刚(阴)柔,为昼夜之象。六爻的变动,含有(天地人)三才之道。所以闲居而依者,是卦的次序;喜乐而玩习者,是(卦)爻的文辞。因此君子闲居时则观察卦象,而玩味其文辞;行动时则观察卦爻的变化,而玩味其筮占。所以“自有上天保佑,吉祥而无不利”。

返回页首

--------------------------------------------------------------------------------

(三)

缘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①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也。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辩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②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③

注释:

①彖:“材”,材通裁,故有裁断之义,此指彖辞。言:说明。象:指一卦之象。爻:指爻辞。变:指刚柔两画的变化。

②小疵:小瑕。列:分布。位:六爻之位。齐:正定。大小:指卦而言,阳卦大,阴卦小。辞:爻辞。介:微小。此指“悔吝”处“吉凶”之间细小界限。震:惊惧。

③险:凶恶。易:平易:此即善吉。之:适。

今译:

彖辞,是说明卦象的;爻辞,是说明(阴阳爻画)变化的;吉凶,是说明事务失得的;悔吝,是说明有小的过失。无咎,是说明善于补求过失。所以贵贱的分列,存在于所处的爻位;齐定其小大,存在于各卦之中;辩别吉凶,存在于卦多辞中;忧虑悔吝,存在于(吉凶之间)细小的界限;戒惧而无咎,存在于能够悔改。因此卦有(阴阳)大小,辞有凶险平易,《易》辞,就各有所指向。

返回页首

--------------------------------------------------------------------------------

(四)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①。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②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③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④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⑤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⑥。

注释:

①易:《周易》所包含道理,即易理。准:等同、齐平。弥纶:包罗,遍论。弥,徧。纶,本指青丝绶。此通“论”。

②幽明:幽暗光明。原始反终:由事物开始返归到事物的终结。原,推究。反,一本作“及”,此训为“返”。

③精气为物:阴阳精灵之气聚则物成其形。精气,指阴阳精灵之气。游魂为变:气之游散而物变其故。游魂,气之游散。阳气曰魂,以上下文思之,精气指神,游魂指鬼。鬼神:阴阳之气屈伸变化。鬼:归,即气之屈而归,物终气归曰鬼。神:伸,即气之伸而至,物生气伸曰神。

④违:违背。济,助。旁,徧。《广雅》:“旁,广也,大也。”《周礼·春官·男巫》:“旁招以茅。”贾公彦疏:“旁,谓四方。”王引之曰:“谓徧招于四方也。”流:《释文》“京作留”。乐天:顺行天道。知命:知性命之理。安土:安居坤土。敦:笃厚。仁,爱。《墨子·经说下》:“仁,仁爱也。”

⑤范围:包括,法周。范,铸金之范,引申为法:围,匡郭,周围,“范围”,今人黄沛荣解作笼罩,其说甚是。不过:汉儒释此为乾坤消息法周天地变化而不过于十二辰。然由上下文思之。此“不过”恐指“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因无其它证据,故此仍依***之说。曲:本义为器受物之形。成:当为盛。曲成,即受盛。不遗:不遗失细微。

⑥昼夜之道:指阴阳刚柔之道。《系辞》:“刚柔者。昼夜之象。”方:处所。体,固定形体。

今译:

《易》道与天地等同,所以能包罗天地之道,仰首以观看天文,俯首以察看地理,所以知晓幽明变化的原故。由事物开始返归到事物终结,因而知晓死生的学说。精气聚合而生成物形,游魂(气散)导致(物形)变化。因此可知鬼神的情状。(易)与天地相似,所以不违背(天地的规律)。知道周围万物而以其道成就天下,所以不会有过失。遍行而不停留,顺应天道,知晓性命之理,因而不会忧愁。安居坤土,敦厚而施仁德,故能够爱民。笼罩天地变化而不超过(十二辰),承盛万物而不遗失(细微),通达昼夜变化之道而极其睿知,故(阴阳)神妙变化无一定处所,而易道亦无固定的形体。

返回页首

--------------------------------------------------------------------------------

(五)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道,善也;成之者,性也。①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这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②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③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④

注释:

①继:秉受,继续。成:生成,成就。性:天性、本性。朱熹曰:“所以发育万物为继‘善’,万物各正其性命为‘成’性。”(《语类》)

②知,智。鲜,少。显,显现。诸,之于。用,功用。鼓,动(解见上“鼓之以雷霆”注)。至,极。

③富有:无所不备。日新:变化不息,日日增新。生生:阴阳相互变化而不穷。成象:生成天象。效法:效地之形。法即形。项安世曰:“古语‘法’皆谓‘形’,《系辞》皆以‘形’对‘象’。”

④极数:穷极蓍策之数。占,筮占。通变:即变通,指变化而通达、趋时而利。阴阳不测:阴阳变化迅速微妙而不可测度。

今泽:

一阴一阳(互变)叫做道,秉受(其道)的,为善;顺成(其道)的,为性。仁者看见(道)的仁便称道为仁,智者看见(道)的智便称道为智。百姓日用(其道)却不知道。所以君子之道已很少见了。显现道的仁德(于外),潜藏道的功用(于内),鼓动万物(生长)而不去与圣人同忧虑,(造就万物)盛德大业(完备)至极呀!富有叫做大业,日新叫做盛德。(阴阳变化)生生不已叫做易,成(天)象为乾,效(地)形为坤,穷极蓍策之数预知未来叫做占,通达变化的叫做事,阴阳(变化)不可测度叫做神。

返回页首

--------------------------------------------------------------------------------

(六)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①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②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③

注释:

①广:宽广。坤为广。大:盛大。乾为大。御:止。迩:近。正:定。

②专:一本作“塼”,专、塼二者通,此当训为“圜”。《说卦》“乾为圜”即其证。直:刚直。翕:闭合。辟:开。

③配:匹配。变通:变化通达。易简:指“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即易知易从谓易简。至:大。

今译:

这易道宽广呵,盛大呵!要说它远,则无所穷止,要说它近,则宁静而方正,要说天地之间则(万物)具备。这乾,静止时圆圜,运动时开辟。所以广生(万物)。(易道)广(生)大(生)与天地相配合,变化通达与四时相配合,阴阳之义可以与日月相配合,是易道简约的善性与至大的德性相配合。

返回页首

--------------------------------------------------------------------------------

(七)

子曰:①“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②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③

注释:

①子曰:《系辞》、《文言》所谓“子曰”,乃指孔子,然“子曰”所引是否真为孔子言论,已无从考证。

②知,即智。礼,礼仪。一本作“体”,“礼”、“体”相通。

③存存:常在。《尔雅·释训》:“存存,在也。”阮元曰:“存存,在也。如孟子说‘存其心,养其性也’”。道:所由之路,乾阳为道。义:所处之宜,坤阴为宜。

今译:

孔子说:“易,其道至极!易道,圣人用之增崇其德而广大其业。智慧崇高礼仪谦卑,崇高效法天,卑下效法地。天地设定位置,而易道运行于其中。成物之性常存,(阴阳)道义之门。

返回页首

--------------------------------------------------------------------------------

(八)

圣人有以见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①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②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③“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④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⑤“同人先号啕而后笑。”⑥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⑦

注释:

①赜:古本作“啧”,本义是指口里说话杂乱。此指事物繁杂。拟:比拟,摹仿。诸:之于。形:形态,形状。容:容貌。宜:相称,适宜。

②会通:会合交通。典礼:一本作“等礼”。此指典章礼仪。

③恶:厌恶。一本作“亚”,古者恶、亚二字通。先儒有训“亚”为次第者,亦可备为一说。议:一本作“仪”,通观上下文义,“仪”与“拟”对举,当作“仪”为是。仪,仿效。

④此引《中孚》九二爻辞。其意为:母鹤在树荫下鸣叫,其子应声而和。(若)我有美酒,我愿与你共同分享。阴,通荫。和,应和。爵:古代饮酒器,此指酒。靡:系恋,分享。

⑤此释《中孚》九二爻辞,君子居其室:九二居内卦,以象君子居其家室,九二为阳爻,故为君子。言:言语。九二居《中孚》下兑之中,故曰言。枢:户枢,即门轴。机:弩机。

⑥此引《同人》九五爻辞。其意为:与人同志,先哭后笑。同人:即同仁。号啕:啼哭。

⑦此释《同人》九五爻辞。默:不语。利:锐利。臭:通嗅,即气味。

今译:

圣人因见天下事物繁杂,从而比拟其形状容貌,象征其事物所宜,所以就叫做卦象。圣人因见天下事物的变动,从而观察其会合与交通,以推动其典章礼仪,并附之文辞以断其吉凶,所以就叫做爻。述说天下事物至为繁杂而不会厌恶,指出天下事物变动至极而不会杂乱。比拟后发表言论,仿效后而行动,通过比拟仿效以成就其变化。“鹤鸣于树荫,其子和而应之,我有好酒,我与你共享。”孔子说:“君子居于室,口出善言,千里之外的人都响应,况且近处呢!君子居于室,口出不善言,千里之外的人都违抗,况且近处呢!言语出于身,影响于民,行动发生在近处,而显现于远处。言行,这是君子的门枢和弩机。枢机在发动时,主宰着荣辱(的变化)。言行,君子是可以用它来惊动天地的,怎可不慎重呢?”“与人同志,先号哭而后笑。”孔子说:“君子之道,或出行或居处,或沉默或言语,二人同心,其力量可以断金。同心的言语,气味相投香如兰草。”

初六,“藉用白茅,无占。”①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以往,其无所失矣”。②“劳谦君子有终,吉。”③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④“亢龙有悔。”⑤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⑥“不出户庭,无咎。”⑦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子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⑧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

注释:

①此引《大过》初六爻辞,其意为:用白茅铺地(摆设祭品)无咎。藉:铺垫。茅:茅草。

②此释《大过》初六爻辞。苟,助词。王引之曰:“苟,犹但也。”错:措。有放置之义。慎:谨慎。薄:犹轻,斯:此。术:道。“慎斯术”,一本作“顺斯术”,有训“慎”为遵循者,可备一说。

③引《谦》九三爻辞,其意为:有功劳而又谦虚,君子则有好的结果,吉利。

④此释《谦》九三爻辞。伐:夸。德:得。《管子·心术上》:“故德者,得也。”厚:笃厚。功下人:有功劳而卑下于人。致:推致。

⑤引《乾》卦上九爻辞。亢,穷极。

⑥此释《乾》上九爻辞。贵而无位:《乾》上九之阳处上为贵,上九穷极失位故无位。高而无民;上九居卦上故曰高,六爻皆无阴,故无民。

⑦引《节》初九爻辞。

⑧此释《节》初九爻辞。阶:《释文》:“姚本作机”,考《涣》卦九二爻:“涣奔其机。”帛书《易经》作“阶”,故阶机互通。此处应解为契机。密:隐密。几事:几微之事。

⑨此释《解》六三爻辞。乘:古时指车辆。引申为乘坐。小人乘君子之器:小人乘坐君子的交通器具。小人,古代统治者对下层人民的蔑称,后指不正派或见闻浅薄之人。君子,指有德才之人。从卦象看,阳为君子,阴为小人,《解》六三以阴居阳位,故有“小人乘君子之器”之象。慢:骄慢。诲:教。冶:郑、陆、虞、姚、王肃作“野”,《太平广记》引作“蛊”,“野”、“冶”皆“蛊”之***借。(详见李富孙的《易经异文释》)。郑玄曰:“饰其容而见于外曰野。”(《后汉书》注)

今译:

初六:“用白色茅草铺地(摆设祭品),无灾。”孔子说“(祭品)直接放在地上就可以了,再用茅草铺垫(以示其敬),还能有什么灾呢?已经是非常慎重了,茅草作为物虽然很轻薄,但作用重大,能谨慎地用这套礼术行事,就不会有所失了。”“有功劳而谦虚,君子有好的结局,吉利。”孔子说:“有功劳而不夸耀,有功绩而不贪得,太厚道了。所说的是有功劳而能礼下于人。德讲究要盛大,礼讲究要恭敬,所谓谦,就是以恭敬而保存其禄位呵!”“龙飞过高处则有悔。”孔子说:“尊贵而无实际的职位,高高在上而失去民众,贤人在下位而无所***,所以一行动就有悔。”“不出门户庭院,无咎灾。”孔子说:“祸乱的产生,是以言语为契机。国君(说话)不机密而失掉大臣,大臣(说话)不机密则有杀身之祸。机微这事不保密则妨害事情的成功,所以君子谨重守机密而不轻易出言。”孔子说:“作《易》的人,大概很了解盗寇吧!《易》说:‘以肩负物而又乘车,以至招来盗寇来打劫。’以肩负物,这是小人做的事情;车乘,是君子(使用的)器具,小人乘坐君子的器具,所以盗寇想来抢夺他,对上骄慢而对下暴虐,盗寇想来讨伐,懒于收藏财富是教盗寇来抢,打扮妖艳是引诱盗寇来奸*。《易》说:‘以肩负物而又乘车,招致了盗寇’(说的是)自己招来盗寇。”

返回页首

--------------------------------------------------------------------------------

(九)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①。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②。大衍之数五十③,其用四十有九④。分而为二以象两⑤,挂一以象三⑥,揲之以四以象四时⑦,归奇于扐以象闰⑧,五岁再闰⑨,故再扐而后挂⑩。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⑾。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⑿。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⒀。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⒁。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⒂。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⒃

注释:

①案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及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此节在十一章之首)即在“夫易,何为者也”之上)。自“天数五”至“行鬼神也”一节在“故再扐而后挂”之下。宋代张载、程颐、朱熹疑为错简。认为此两节相连当在“大衍之数”之上。元人吴澄、明人来知德、清人李光等人皆从之。案汉熹平石经本,自“天一”至“行鬼神也”在“故再扐而后挂”之下,《汉书·律历志》与卫元嵩《元包蓍篇》皆同熹平石经,故当以汉熹平石经本为是。然案上下文义,程朱之顺序较胜,故今从之。此章列“一”至“十”自然数,旨在说明筮法中所演五十之数是以这天地之数为根据的。

②进一步阐述天地之数与大衍之数关系。五位:先儒多解:(一)指天地之数各有五位数。(二)五个方位,一六居北,二七居南,三八居东,四九居西,五十居中。(三)五行之位,一***为水位,二七合为火位,三八合为木位,四九合为金位,五十合为土位。通观文意,当以第一种为胜。相得:相加。合:即和。变化:指蓍数变化。鬼神:气之屈伸往来。鬼,归。神,伸。故“行鬼神”,是指数能贯通天地鬼神,即易通鬼神而能行鬼神。

③衍:演。即演算。五十:先儒多解:(一)朱熹认为,以河图中宫天五乘地十而得之。(二)荀爽认为卦各有六爻,又有八经卦6×8=48,乾坤又有二用,故48+2=50。(三)京房等认为,五十者谓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10+12+28=50。(四)郑玄认为,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以五行气通,故减五为五十。(五)崔憬认为,天地之数配八卦,八卦之数为五十,3(艮)+5(坎)+7(震)+9(乾)+2(兑)+10(离)+8(巽)+6(坤)=50。(六)《汉书·律历志》认为,五十数由元始象一,与春秋二,三统之三,四时之四,相加得十,再与此五体相乘而得(1+2+3+4)×5=50。笔者认为,大衍之数只用(五十)。除了先儒之说,还可以补充如下:(1)天地生成之数止于五十,生数止于五,成数止于十。(2)蓍草生一本长百茎分为五十。《史记》:“闻蓍生满百茎者,其下必有神龟守之。”

④其用四十有九:五十根蓍草,只用四十九根,其中一根不用,以象太极,也有说四十九根象太极者,前者为胜。

⑤两:两仪。指天地或阴阳。此是说把四十九策分为二,象征太极生两仪。

⑥挂一以象三:依宋人说从右手蓍策中任取一根置于左手无名指与小指之间,象征“三才”。挂一。从右手蓍策中任取一根。“一”,象征三才中人。三,三才。

⑦揲:取,数。此是说将左右手之策以四根为一组而数之,象征有“四时”。

⑧奇:余,在分完左右手之后,每只手中策数必有余数。或一、或二,或三,或四。此就是奇。扐:勒。将蓍草勒于指间。译文中蓍草之“挂”法与“扐”法皆据宋人这说。闰:闰月。

⑨五岁:五年。一挂两揲两扐为五,故为“五岁”。再:两。此句是说一变之中,有两次归奇于扐,故象两次闰月在五年之中。

⑩挂:一本作(卦),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