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地下的生肖,天高地下万物散殊

tamoadmin 成语之最 2024-06-01 0
  1. 《地理辨正》青囊经
  2. 《礼记》礼记·乐记
  3. 睽,火动而上,泽动而下

中国传统文化里真是有无与伦比的宝藏。像《礼记》,五经之一,四书里《大学》、《中庸》两篇也是出自《礼记》,《礼记》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应该特别的重要。但我读《礼记》的感觉,却是尘封已久,窟藏的金子基本上被厚厚的历史尘埃所湮埋。儒家数一数二的重要经典的状况尚且如此,遑论其它。但反过来说,我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之丰厚,远远超出我们的认识和想象。而且,我们的遗产是活的,不像古埃及金字塔、古希腊神庙那样徒使今人惊叹古人不可思议的创造力;但今天我们科技的整体实力肯定是大大超过了古人,凝结在物质文明里的古人的智慧,最大的作用,是告诫今人,特别是自以为掌握了改造自然的科技手段的现代人不要太妄自尊大。而凝结在中国文字中的古人的思想、哲学、智慧,不仅使中华民族成为现存于世的唯一的几千年历史、血脉不断的古老民族,并且将在未来世界的建设中,起到正确的引领作用,对建设新世界是伟大的福音,因为这些思想、哲学、智慧,是经过几千年历史的考验,有大量的正反经验教训可资证明。这样的宝藏,我们只要发掘出一点点,中国乃至世界就受益无穷。

《乐记》将“乐”归之于“天”,“礼”归之于“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纯明完备的礼乐,好比代表天地行使职能的官员。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音乐是从人心中生出的,是人心感触事物,引起情感的变化,发而为声的。情感的变化是最直观的,也是很便于交流,很容易引起共鸣的,又是不可抑制地不断地在发生的,所以,将“乐”归之于天。古人对“天”的定义:一是先天,它是发生的原因,而不是发展的结果;一是天的功能是“生”,是创造,所谓“天生之,地成之”。“乐”是民间自发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被创造出来的,故而归之于“天”。

相对“乐”来说,“礼”是后天的,是对行为规范的总结,是民间自发的文化活动,如祭祀、婚庆、治丧、交友、宴宾等活动中礼仪习俗的沉淀、升华,故而归之于“地”。

天高地下的生肖,天高地下万物散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样定性以后,《乐记》推论说:“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仁近于乐,义近于礼。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别宜,居鬼而从地。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

“作乐以应天”,应“天”就是与“天”象征的创造性相应,就是让民众心情愉快,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把“乐”的功用看作如“春作夏长”,“仁也”,“仁”就是爱。

“制礼以配地”,配地就是与“地”象征的成果相配,就是让民众各得其所,按照一定的游戏规则来合作、竞争,群居生活。因此把“礼”的功用看作如“秋敛冬藏”,“义也”,“义”就是“理”,游戏规则不是谁的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按照逻辑规则来形成的,可以用逻辑思辨来证实或证伪的;也是“利”,按照这样的游戏规则来办事,是可以共赢获利的;又是“宜”,按照游戏规则行事,是最适宜的,也就是内耗最小,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因而,“礼”是文明成果,是对以前行事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提高。

“ 乐”的最主要的功用就是“和”。“和”的概念就是从音乐中来的。“和”的古字“龢”,由“龠”与“禾”两部分构成。“禾”是声符,表音;“龠”是义符,表义。“龠”是上古就有的乐器,据传在大禹时代就用龠为舞蹈伴奏,有说就是排箫的前身,“龠”字中有三“口”,下部的“册”字代表横排,说明此乐器是多管横排。“龠”演奏时可能多管同时发声,构成***音,这是中国古人对“和”的最初的形象直观。“和”,就是不同个性融合成内容丰富的整体存在。所以,古人说:“如乐之和,无所不谐。”(《春秋左传·襄公十一年》)。“和谐”一词就出典于此。从“和谐”的定义可以看到,“和”不是一般的“同”,只要达成一致就可以了。“和”是一种高级的同,一种充满活力的同。它不是为了维护个体的统一性而要压抑个性,相反,却要发扬个性;不是要消灭整体内部的差别,相反,却要维护整体内部的丰富性。所以要这样,就是为了使整体富有整体活力,故说:“大乐与天地同和”。

而“礼”的最主要的就是“节”,就是有所约束。孔子说,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故而说“大礼与天地同节”。

“礼”与“乐”都要求“同”,但“乐”是“同和”,“礼”是“同节”,这两个“同”性质很不相同。但随着君权的增强,独裁的加剧,对“同”的理解越来越倾向于“同节”,“同”越来越变成被统治者的桎梏。重视礼教的孔子,又及时提出乐教,而且把“乐”归之于“天”,“礼”归之于“地”,“天尊地卑”,含有“乐”高于“礼”的意思,就是为了纠“礼以地制,过制则乱”之偏。而“乐”首先是民心自发,君主听乐而知民情,“慎所以感之者”,以改进政治措施,这充分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因为秦以后君权独裁已占据主流话语,即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尊已非孔儒,孔子的重乐倡和的精神,就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后人只知有礼教,不知有乐教,或者认为乐教是艺术教育,是礼教的***手段,不知道在孔子的儒学里,乐教要高于礼教。“乐”是创造性的,“礼”是总结成果。没有“乐”的创造,就没有“礼”的成果。

关于“和”与“同”应有区别的观点,中国古人其实多有论述,最著名的还是孔子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但我们对孔子之所以说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认识不足的。“君子和而不同”,就是无为而治,无知、无欲、不仁、不弃,尽可能地为民众提供个性和创造性的充分的发展空间。为了说明不是刻意拔高孔子,再引一段《国语·郑语》中的论述。

郑桓公看到周幽王倒行逆施,很担心,怕殃及自己,就询问史伯,周幽王的弊病在哪里?史伯说周幽王是“去和而取同”,指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和”的政策是像阳光普照,能使万物生长的,而“同”就难以为继了。什么是“和”?“以他平他谓之和”,用他的天性、喜好去规范他、使他顺利发展。如果“以同裨同”,只使周围的小圈子里人得到好处,“尽乃弃矣”,到头来就必定受到大多数人的唾弃。这话说在老子、孔子提出“和其光,同其尘”“和而不同”的二百多年前,可证明中国古人早对“和”的概念有了深入的研究。

中国人过去经常在处理个性与集体性、发展与稳定、民主与集中等问题上感到困惑,过去搞经济有“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说法。如果吸收老子、孔子关于在创造性方面要“和”、在基本原则方面要“同”的思想,以“和”为主、以“同”为辅的思想,对正确处理这些关系是大有裨益的。我们还可以由此看到,和谐社会与创新性社会是“同出而异名”,或者说,“和谐”理念为创新性社会提供了观念的支撑。从这里还可以看到,如果说我们过去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国学”,或者说“国学”还不是一门成熟的学科,那么,我们今天更要努力建设国学,因为中国的国学,不仅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且对整个人类的明天的发展道路,都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当代中国人,中国的专家学者、知识分子,义不容辞。

《地理辨正》青囊经

A. 带有两字的成语有什么

两败俱伤 ①两者都受到损失。②指双方争斗,结果都受到损失两般三样 不一样,不一致两次三番 多次;好几次两道三科 说三道四,花言巧语两肩荷口 犹言两个肩膀扛张嘴,比喻只会吃饭不会干事两脚居间 方言。犹言中间人。多指婚姻介绍人两脚书橱 《南史·陆澄传》:“澄当世称为硕学,读《易》三年不解文义,欲撰《宋书》竟不成。王俭戏之曰:‘陆公,书厨也。’”后遂以“两脚书橱”指读书记诵甚多但不善应用的人两肋插刀 喻承担极大牺牲两两三三 ①谓三两为群。②形容稀疏两面二舌 玩弄两面手法,搬弄是非两面三刀 比喻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玩弄欺骗手法两全其美 圆满地照顾了两方面,使双方都很好两世为人 做了两次人。谓死里逃生,好象重到人世两手空空 谓一无所有两头白面 同“两头白面”两头白面 对两头都掩饰、隐瞒。形容作事情表里不一,两面糊弄,两头讨好。白面,面粉,比喻胡涂或被人蒙蔽两头和番 谓两面拨弄、搅和两头三面 同“两头白面”两头三绪 形容心意烦乱两相情原 双方互相愿意两小无猜 唐李白《长干行》之一:“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嫌。”后因以“两小无猜”。谓男孩女孩天真无邪,一起玩耍,没有嫌猜两袖清风 谓除两袖清风之外,别无所有。形容居官清廉,没有余财两意三心 三心二意。心里想这样又想那样,形容犹豫不决或意志不坚定

B. 第二字带天的和第四字带有的成语有哪些

得天独厚、戴天履地、冰天雪地、悲天悯人、哀天叫地;一无所有、无中生有、无回奇不有、前古未有答、旷古未有、据为己有、化为乌有、亘古未有、得未曾有————————————非常乐意为你解答,你的***纳就是我解答的动力!

C. 带有呈上两字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上下其手 上窜下跳 上下交通 上天入地 七上八下 喜上眉梢 雪上加霜 锦上添花内 火上浇容油 纸上谈兵 日上三杆 月上柳梢 板上钉钉 计上心头 不相上下 作壁上观 走马上任 新官上任 走为上策 朗朗上口 成千上万 后来居上 高高在上 至高无上 青云直上 箭在弦上 蒸蒸日上 跃然纸上 迎头赶上

D. 带有“天,地”两字的成语有哪些

带有天地的成语 :

天罗地网、

顶天立地、

天寒地冻、

铺天盖地、版

冰天雪地、

改天换地、

幕天席地、

开天权辟地、

天造地设、

天高地厚、

地老天荒、

天翻地覆、

天经地义、

翻天覆地、

不知天高地厚、

惊天地,泣鬼神、

***开天地、

欢天喜地、

盆朝天,碗朝地、

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谢天谢地、

撼天动地、

天诛地灭、

惊天动地、

天长地久、

花天酒地、

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E. 带有"阳光"两字的成语

烈日炎炎——形容夏天阳光强烈。也可称“赤日炎炎”。例:“烈日炎炎似火烧”。

夏日炎炎——夏天阳光强烈,十分炎热。

骄阳如火——像火一样的阳光。形容天气非常热。亦作 骄阳似火

皎阳似火——皎:白而亮。太阳像火一样燃烧。多形容夏日的炎热。

赫赫炎炎——形容炎热炽盛的样子

炎炎夏日——非常炎热的夏天。如:炎炎夏日海滩上到处都是戏水的人潮。

炎阳炙人——炙:烤。指炎热的太阳照射在身上,好像烤火一般热。形容非常酷热。

烈日当空——炎热的太阳高挂天空。形容天气酷热。近义 火伞高张

狂风烈日——强风猛烈而酷热的天气。如:古代骆驼商队行经戈壁,常需忍受狂风烈日的恶劣天候。

火伞高张——比喻烈日当空。如:夏日炎炎,火伞高张。近义 烈日当空

吴牛喘月——《太平御览》卷四引《风俗通》:“吴牛望见月则喘,使(彼)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吴牛:指产于江淮间的水牛。意思是,吴地炎热的时候较长,水牛怕热,见月亮以为是太阳,就害怕得不断喘气。后比喻因疑心而害怕。也用以形容天气酷热。唐·李白《丁都护歌》: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流金铄石——铄、流:熔化。形容天气酷热,好象金石都要熔化。《楚辞·招魂》:“十日代出,流金铄石些。”亦作 铄石流金 烁石流金 烁玉流金 例:“炎炎火日当天,烁石流金之际,只得赶早凉而行。”(《水浒》二十七回)

五黄六月——指农历五、六月间天气最炎热的时候。

浮瓜沉李——三国·魏·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冰。”后以“浮瓜沉李”比喻夏日的一种生活景象。浮沉於水中的瓜、李,是夏天清凉可口的食物。亦作 浮瓜避暑 沉李浮瓜。

浮瓜避暑——暑日消暑的乐事。见“浮瓜沉李”。

绿树成荫——树木枝叶茂密,遮住了阳光。正是盛夏季节。

热不可耐——形容非常热,令人不可忍受。

椅席炙手——椅子、席子摸着烫手,形容天气炎热。

描写夏天的成语和熟语

暑气熏蒸 赤日炎炎 烈日炎炎 烈日杲杲 烈日中天 炎阳似火 骄阳似火

火日炙人 火轮高吐 火云如烧 海天云蒸 夏日可畏 夏阳酷暑 夏山如碧

夏树苍翠 夏水汤汤 沉李浮瓜 赫赫炎炎 热气腾腾 铄石流金 烁石流金

流金铁石 燋金铁石 焦金流石 燋金流石 吴牛喘月长天当日 赤时当空

炎天暑月 暑气蒸人 汗流浃背 浑身出汗 汗流浃背 汗流洽背 遍体生津

流汗浃背 挥汗如雨 挥汗成雨 汗如雨下 汗出如浆 汗流如注 满头大汗

大汗淋漓旱威为虐 赤地千里 田地龟裂 寸草不生 颗粒无收 禾苗干枯

禾苗枯槁

F. 最后两字是上天的四字成语

比喻高傲自大眼高于天含义 眼光比天还高:“你们这一班军装大买办,目中无人 成语出处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66回,平时眼高于天何尝有个朋友在心上

G. 有哪些带有“天”、“地”两字的成语

昧地瞒天(mèi dì mán tiān):欺骗天地。比喻昧着良心,隐瞒事实或以谎言骗人。出自明·无名氏《活拿萧天佑》头折:“你这般昧地瞒天,谄佞奸僻。”

上天入地(shàng tiān rù dì):形容神通广大。也比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四处奔走。出自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卢仆射从史》:“吾已得炼形之术也,其术自无形成而炼成三尺之形,则上天入地,乘云驾鹤,千变万化,无不可也。”

梭天摸地(suō tiān mō dì):指上窜下跳。比喻到处逃窜。出自《醒世姻缘传》第七六回:“素姐忘记了是猴,只道当真成了自己的老公,朝鞭暮扑,打得个猴精梭天摸地的着极。”

天摧地塌( tiān cuī dì tā): 比喻重大事变,亦形容巨大声响。出自元·关汉卿《拜月亭》楔子:“你直待白骨中原如卧麻。虽是这战伐,负着个天摧地塌,是必想着俺子母每早来家。”

天高地下(tiān gāo dì xià):①比喻尊卑有别。②比喻各种情势。出自《礼记·乐记》:“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孔颖达疏:“以天高地下不同,故人伦尊卑有异。”《***词话》第四十回:“那西门庆吃了一夜酒的人,倒去头,那顾天高地下,鼾睡如雷。”

H. 带有“天,地”两字的成语有哪些

哀感天地

哀天叫地

拔地倚天

别有天地

冰天雪地

补天柱地

怆地呼天

戴天履地

地坼内天崩

地角天涯

地久容天长

地老天荒

地平天成

地上天官

刁天决地

顶天立地

洞天福地

翻天覆地

福地洞天

覆地翻天

改天换地

感天动地

黑天摸地

花天酒地

欢天喜地

昏天黑地

极天际地

寂天寞地

际地蟠天

锦天绣地

惊天动地

荆天棘地

经天纬地

九天九地

跼天蹐地

开天辟地

哭天喊地

老天拔地

幕天席地

***开天地

盆朝天,碗朝地

铺天盖地

欺天诳地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谈天说地

天崩地坼

天崩地裂

天差地远

天长地久

天愁地惨

天地经纬

天翻地覆

天覆地载

天高地厚

天高地迥

天公地道

天冠地屦

天寒地冻

天荒地老

天昏地暗

天经地义

天罗地网

天南地北

天凝地闭

天平地成

天堂地狱

天悬地隔

天旋地转

天涯地角

天摇地动

天造地设

天诛地灭

掀天揭地

谢天谢地

战天斗地

遮天盖地

震天动地

指天画地

咒天骂地

I. 含有“时光”二字的成语有哪些

1、蹉跎时光[cuō tuó shí guāng]:蹉跎:时光白白过去。把时光白白地耽误过去。指虚度光阴。造句:蹉跎时光就等于浪费或**时间,而休闲时光却是你赢得的。

2、时光荏苒[shí guāngrěn rǎn]:荏苒:时间一点一点的流逝。指时间渐渐地过去了。造句:生命如日出日落,岁月蹉跎,时光荏苒,时光一去不复返,往事只能回味,物是人非事事休,岁月不饶人,岁月无情,仿佛还在昨天。

3、时光冉冉[shí guāngrǎn rǎn]:形容时间过得非常慢。造句:时光冉冉这么多年,“残废”一词并没有“废”掉,类似的带歧视性的词却安然地蛰伏在许多法规和规定里,印进了成千上万张表格。

4、时光似箭[shí guāng sì jiàn]:时间如箭,迅速流逝。形容时间过得极快。造句:不觉时光似箭,日月如梭,将近七年光景,孩儿已长成矣。

5、时光虚度[shí guāngxū dù]:虚:空。时光白白度过。造句:人若是把一生的时光虚度,便是抛下黄金未买一物。

J. 带天和走两字的成语

1.带天的:花天酒地,天昏地暗,天高地迥,天南地北,天涯海角,天外有天等。

2.带走的:走马观花,走南闯北。飞檐走壁,奔走如市,衔枚疾走,走漏天机等。

《礼记》礼记·乐记

青囊经

上卷

天尊地卑,阳奇阴偶,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为朋,四九为友,五十同途,辟阖奇偶,五兆生成,流行终始。八体宏布,子母分施,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中五立极,制临四方,背一面九,三七居旁,***四六,纵横纪网。阳以相阴,阴以含阳,阳生于阴,柔生始刚,阴德宏济,阳德顺昌。是故阳本阴,阴育阳,天依形,地附气,此之谓化始。

蒋注:此篇以无形之气,为天地之始,而推原道之所从来也,夫阳气属天,而实兆于地之中,圣人作易,以明天地之道,皆言阴阳之互为其根而已,天高而尊,地下而卑,然尊者有下济之德,卑者有上行之义,一阴一阳,一奇一偶,其数参伍,所以齐一,其形对待,所以往来,天地之匡廓,由此而成,四时之代谢,由此而运,万物之化育,由此而胚,夫此阴阳奇偶之道,随举一物,无不有之,天地无心,圣人无意,自然流露,而颢其象于河图,遂有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为朋,四九为友,五十同途之象,圣人因其象而求其义,以奇者属阳,有天一天三天五天七天九之名,以偶者为阴,而有地二地四地六地八地十之名,盖有一必有二,有三必有四,有五必有六,有七必有六,有七必有八,有九必有十,所谓参伍之数也,此一彼二,此三彼四,此五彼六,此七彼八,此九彼十,此所谓对待之形也,天数与地数各得其五,此所谓一成之数,而百千万亿无穷之数,由此而推之也,天数地数,各得其五,合二五而成十,盖有五即有十,犹有一即有二,阴阳自然之道也,故有天之一,即有地之六,有地之二,即有天之七,有天之三,即有地之八,有地之四,即有天之九,有天之五,即有地之十,此阴阳之数,以参伍而齐一者也,易曰,五位相得,盖谓此也,而一六在下,则二七必在上,三八在左,则四九必在右,五居中,则十亦居中,此阴阳之数,对待而往来者也,易曰,五位相得,而各有合,盖谓此也,以其参伍而齐一,故一奇一偶灿然而不棼,以其对待而往来,故奇偶之间,而一阖一辟,潜然而自应,此生成之所从也,天一生水,而地六成之,地二生火,而天七成之,天三生木,而地八成之,地四生金,而天九成之,天五生土,而地十成之,一生一成,皆阴阳交媾之妙,二气相交,而五行兆焉,降于九天之上,升于九地之下,周流六虚,无有休息,始而终,终而复始,无一息流行,则无一息不交媾,当其无而其体浑然已成,当其有而其体秩然有象,圣人因河图之象数,而卦体立焉,夫河图止有四象,而卦上成八体十何也,盖一画成爻,爻者交也,太始之气,止有一阳,是名太阳,太阳一交,而成太阴,是曰两仪,太阳太阴再交,而成少阴少阳,并太阳太阴,是曰四象,此河图之显象也,盖即河图每方二数,析之则有八,此河图之象隐而显者也,故卦之八,由于四象,爻之三,由于三交,乾坤二卦为母,六卦为子,此八卦之子母也,诸卦自为母,三爻为子,此一卦之子母也,以此分施造化,布满宇宙之间,于是举阳之乾为天,对以阴之坤为地,谓之天地定位,天覆于上,则地载于下也,此阴阳之一交,而成天地者也,举阳之艮为山,对以阴之兑为泽,谓之山泽通气,山载于下,则泽受于上也,举阳之震为雷,对以阴之巽为风,谓之雷风相薄,雷发于下,则风动于上也,举阳之坎为水,对以阴之离为火,谓之水火不相射,水火平衡,形常相隔,而情常相亲也,此三阴三阳之各自为交,而生万物者也,先贤以此为先天之卦,伏羲所定,本于龙马负图而作,实则浑沌初分,天地开辟之象也,四象虚中,而成五位,此中五者,即四象之交位,干之真阳,坤之真阴,皆无形而为土之形,此土之下为黄泉,皆坤地积阴之气,此土之上为清虚,皆干天积阳之气,而土肤之际,平铺如掌,乃至阴至阳,乾坤交媾之处,水火雷风山泽,诸凡天地之化机,皆露于此,故中五者,八卦托体储精,成形显用之所也,故河图洛书,同此中五以立极也,河图虽有四象,而先天阳升阴降,上下初分,未可谓之四方,自中五立极,而后四极划然,各正其方矣,有四方之正位,而四维介于其间,于是八方立焉,统中五皇极而为九,分而布之,一起正北,二居西南,三居正东,四居东南,五复居中,六居西北,七居正西,八居东北,九居正南,谓之九畴,此虽出于洛书,而实与河图之数符合,天地之理,自然发现,无不同也,布其位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其八方之位,适与八方之数均齐,圣人即以八卦隷之,而其次序曰,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中五,干六,兑七,艮八,离九,此则四正四维,不易之定位也,数虽起一,而用实首震,盖成位之后,少阳用事,先天主天,而后天主日,元子继体代父为政也,易曰,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者,古今之禅代推移,周而复始者也,震巽离坤兑干坎艮者,日月之出没,四时之气机,运行迁谢,循环无端者也,先贤以此为后天之卦,昔者大禹治水,神龟出洛,文王因之作后天之卦,岂伏羲画卦之时,未有洛书,而大禹衍畴之时,未有后天卦位耶,窃以为图书,必出于一时,而先天后天卦位,亦定于一日,伏羲但有卦爻,而文王始系之辞耳,河图洛书非有二数,先天后天非有二义也,特先天之卦以阴阳之对待者言,有彼此而无方隅,后天之卦以阴阳之流行者言,则有方隅矣,至其作卦之旨,要在于阴阳之亘根则一也,夫易之道,贵阳贱阴,则阳当为主,而阴当为辅,而此云阳以相阴者何也?盖阳之妙,不在于阳,而在于阴,阴中之阳,乃真阳也,故阴为之感,而阳来应之,似乎阴反为君,而阳反为相,此经言神明之旨也,然阳之所以来应乎阴者,以阴中本自有之,以类相从,故来应耳,岂非阴含阳乎,阴含阳则能生阳矣,一切发生之气,皆阳司之,则皆自阴出之者也,刚柔即阴阳,阴阳以气言,刚柔以质言,易曰:乾刚坤柔,又曰: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八卦之中,皆有阴阳,则皆有刚柔,若以阳为刚,以阴为柔,则宜乎刚生于柔矣,而乃云柔生于刚者何也;无形之气,阳刚而阴柔,有形之质,阴刚而阳柔,于有形之刚质,又生无形之柔气,质生气,气还生质,故曰柔生于刚也.凡其所以能为相助,能为包含生生不息,如是者,则以阴之与阳,盖自有其德也.惟阴之德,能弘大夫阳,以济阳之施,故阳之德,能亲顺夫阴,以昌阴之化,此阴阳之妙,以气目感,见于河图洛书,先后天之卦象者如是,由是则可以知天地之道矣.天地之道,阳常本于阴,而阴常育于阳,故天非廓然空虚者为天也,其气常依于有形,而无时不下济,地非块然不动者为地也,其形常附于元气,而无时不上升,然则天之气,常在地下,而地之气,皆天之气,阴阳虽曰二气,止一气耳,所以生天地者此气,所以生万物者此气,故曰化始也.

中卷

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分星宿,地列山川,气行于地,形丽于天,因形察气,以立人纪。紫微天极,太乙之御,君临四正,南面而治,天市东宫,少微西掖,太极南垣,旁照四极。四七为经,五德为纬,运斡坤舆,垂光干纪,七政枢机,流通终始。地德上载,天光下临,阴用阳朝,阳用阴应,阴阳相见,福禄永贞,阴阳相乘,祸咎踵门。天之所临,地之所盛,形止气蓄,万物化生,气感而应,鬼福及人,是故天有象,地有形,上下相须而成一体,此之谓化机。

蒋注:此篇以有形之象,为天地之化机,而指示气之所从受也,上文既明河图洛书,先天后天八卦之理,圣人作易之旨尽于此,天地阴阳之道亦尽于此矣,然圣人不自作易,其四象八卦,皆仰法于天,故此篇专指天象以为言,夫易之八卦,取象于地之五行,实因天有五曜,五曜凝精上,而五行流气于下,天之星宿,五曜之分光列象者也,地之山川,五行之成体结撰者也,故山川非列宿,而常具列宿之形,观其形之所呈,即以知其气之所禀,夫有是形,御是气,物化自然,初未及乎人事,而圣人仰观俯察,人纪从此立焉,木为岁星,其方为东,其方为中央,其令为季夏,其德为信,金为太白,其方为西,其令为秋,其德为义,水为辰星,其方为北,其令为冬,其德为智,洪御世宰物,一天地之道也,备言天体,则有七政以司元化,日月五星是也,有四垣以镇四方,紫微天巿太微少微是也,有二十八宿以分布周天,苍龙七宿,角亢氏房心尾萁,朱鸟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白虎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璧是也,四垣即四象,七政即阴阳五宿之根本,其枢在北斗,分之四方,而为二十八宿,故房虚昂星应日,心危毕张应月,角斗奎井应岁星,尾室觜翼应荧惑,亢失娄鬼应太白,箕璧参轸应辰星,氏女胃柳应镇星,临制其方,各一七政也,浑天周匝虽云四方,而已备八卦二十四爻之象矣,非经无以立极,非纬无以嬗化,一经一纬,真阴真阳之交道也,交道维络,而后天之体,环周而固于外,地之体,结束而安于中,此元气之流行,自然而成器者也,其始无始,其终无终,包罗***,入于无间,虽名阴阳,一气而已,人能得此一气,则生者,可以善其生,而死者可以善其死,地理之道,盖人纪之一端,此端既立,则诸政以次应之,故圣人重其事,其用在地,而必求端于天,本其气之所自来也,然气不可见,而形可见,不可见之气,即寓于有可见之形,形者气之所成,而即以载气,气发于天,而载之者地,气本属阳,而载之者阴,故有阴即有阳,地得其所,则天气归之,天地无时不交会,阴阳无时不相见,相见而得其冲和之正,则为福德之门,相见而不得其冲和之正,即为相乘,而名祸咎之根,祸福殊途,所争一间,良足畏也,且亦知星宿之所以丽于天,山川之所以列于地者乎,天之气,无往不在,而日得天之阳精,而恒为日,而月得天之 *** ,而恒为月,五曜得天五气之精,而恒为纬,至于四垣二十八宿,众星环列,又得日月五星之精,而恒为经,此则在天之有形者,有以载天之气也,地之气无往不在,而山得日月五星之气,而恒为山,川得日月五星之气,而恒为川,此则在地之有形者,有以载地之气也,列宿得天之气,而生于天,列宿与天为一体也,山川得地之气,而生于地,山川与地为一体也,万物之生于天地,何独不然,夫万物非能自生,借天地之气以生,然天地非有意生万物,万物各自有地焉,适与天地之气,相遇于窅冥恍惚之中,夫有所沾濡焉,夫有所绸缪焉,夫有所苞孕焉,遂使天地之气,止而不去,积之累之,与物为一,乃勃然以生耳,地理之道,必使我所取之形,足以纳气,而气不我,去则形与气交而为一,必使我所据之地,足以承天,而天不我隔,则地与天交而为一,夫天地形气既合而为一,则所葬之骨,亦与天地之气为一,而死魄生人,气脉灌输,亦与为一,福应之来,若机张审括,所谓化机也,不然,蓄之无门,止之无术,虽周天列宿,炳燿中天,而我不蒙其照,虽大地阳和,滂流八表,而我不沽其泽,天为匡廓,地为稿壤,骨为速朽,子孙为寄生,我未见其获福也,可不慎哉,可不慎哉.

下卷

无极而太极也,理寓于气,气囿于地,日月星宿,刚气上腾,山川草木,柔气下凝,资阳以昌,用阴以成。阳德有象,阴德有位,地有四势,气从八方,外气行形,内气止生,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是故顺五兆,用八卦,排六甲,布八门,推五运,定六气,明地德,立人道,因变化,原终始,此谓之化成。

蒋注:此篇申言形气虽殊,而其理则一,示人以因形求气,为地理入用之准绳也,易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者,所谓象帝之先,先天地生,能生天地万他之祖根也,本无有物,无象无数,无方隅,无往不在,言太极,而无极可知,后贤立说,虑学者以太极为有物,故申言以明之曰,无极而太极也,大而天地,细而万物,莫不各有太极,物物一太极,各一物全具一天地之理,人知太极物物皆具,则地理之道,思过半矣,理寓于气,气一太极也,气囿于形,形一太极也,以至中有太极,故能下凝,资阳以昌,资之以太极也,用阴以成,用之以太极也,太极之所显露者,谓之象,而所宣布者,谓之位,地无四势,以太极乘之,而命之为四势,气无八方,以太极御之,而命之为八方,势与方者,其象其气,而命之为势为方者,其极,极岂有定耶,则势与方,亦岂有定耶,四势之中,各自有象,则八方之中,亦各自有气,然此诸方之气,然此诸方之气,皆流行之气,因方成形,只谓之外气,苟任其流行而无止蓄,则从八方而来者,还从八方而去,千山万水,仅供耳目之玩,如传舍,如过客,总不足以浚发灵机,滋荄元化,必有为之内气者焉,所谓内气,非内所自有,即外来流行之气,于此乎止,有此一止,则八方之行形者,皆招摄翕聚乎此,是一止而无所不止,于此而言太极,乃为真太极矣,无所不止,则阳无所不资,阴无所不用,而生生不息之道在其中,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万事万物,皆胚胎乎此,前篇形止气蓄,万物化生,盖谓此也,然但言止,而不申明所以止之义,恐世之审气者,茫然所措手,故举气之最大而流行无间者,曰风曰水,夫风有气而无形,禀乎阳者也,水有形而兼有气,二者皆行气之物,气之阳者,从风而行,气之阴者从水而行,而行阳气者,反能散阳,以阳中有阴也,行阴气者,反能止阳,以阴中有阳也,大块之间,何处无风,何处无水,风原不能散气,所以嘘之使散者,病在乎乘,水原不能止气,所以吸之使止者,妙在乎界,苟能明乎乘与界之为义,审气以推太极之法,概可知矣,上文反复推详,皆泛言形气之理,至是乃实指地理之用,于是总括其全焉,顺五兆,以五星之正变审象也,用八卦,以八方之旺衰审位也,排六甲,以六甲之纪年审运也,布八门,以八风之开阖审气也,地理之矩矱尽于此矣,推五运,以五纪之盈虚审岁也,定六气,以六气之代谢审令也,谨岁时以扶地理之橐龠,尽于此矣,如是则太极不失其正,而地德可明,然圣人之明地德也,非徒邀福而已,盖地之五行,得其顺,则人之生也,五德备其全,而五常若其性,圣贤豪杰,接踵而出,而礼乐政刑,无不就理,岂非人道自此立乎,然此亦阴阳变化,自然之妙,虽有智者,不能以私意妄作,夫亦为知其所以然,因之而已,夫卜地葬亲,乃慎终之事,而子孙之世泽,皆出其中,则人道之所以终,即为人道之所以始,然则斯道也者,圣人开物成务,无有大于此者也,谓之化成宜哉.

睽,火动而上,泽动而下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焦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征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怙懘之音矣。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征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致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衰麻哭泣,所以节丧纪也;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昏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好恶着则贤不肖别矣,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仁爱以之,义以正之,如此***治行矣。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则礼行矣。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礼者殊事,合敬者也;乐者异文,合爱者也。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故事与时并,名与功偕。

故钟鼓管磬,羽钥干戚,乐之器也;屈伸俯仰,缀兆舒疾,乐之文也;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升降上下,周还裼袭,礼之文也。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论伦无患,乐之情也;欣喜欢爱,乐之官也;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庄敬恭顺,礼之制也。若夫礼乐之施于金石,越于声音,用于宗庙社稷,事乎山川鬼神,则此所与民同也。

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其功大者其乐备,其治辩者其礼具。干戚之舞,非备乐也;孰亨而祀,非达礼也。五帝殊时,不相颂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乐极则忧,礼粗则偏矣!及夫敦乐而无忧、礼备而不偏者,其唯大圣乎!

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仁近于乐,义近于礼。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别宜,居鬼而从地。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小大殊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化不时则不生,男女无辨则乱升,天地之情也。及夫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穷高极远而测深厚。乐著大始而礼居成物。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动者,地也。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间也。故圣人曰礼乐云。

彖曰:睽,火动而上,泽动而下。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说而丽乎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小事吉。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睽之时用大矣哉!

注疏:火性炎上,水性润下,中女少女,志不同归,嫁不同行,谓之「睽,火动而上,泽动而下。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据卦象释卦名。兑德悦,离德明,六五柔中,下应九二,阴爻主事,是以不可大事也,谓之「说而丽乎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小事吉」,据卦德、卦体释卦辞。

天尊地卑,势位之睽也。往来升降,生化之事则同也。男刚女柔,体质之睽也。婚姻嫁娶,交感之志通也。万物异体,形色之睽也。负阴抱阳,同构之事类也。故谓之「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睽之时用大矣哉」,据天道、人事、物理之同异,推圣人合睽之道,极言暌之时用也。

天地不睽,则清浊无分。男女不睽,则外内无别。万物不睽,则方类无辨。天地氤氲,则阴阳合德。男女感通,则人伦肇始。万物同与,则一气流行。是故睽者,不易之体也。合者,变易之用也。睽者,世事之常也。合者,情理之顺也。《礼记·乐记》云:“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言夫圣人合睽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