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教“井渠法”,谁知道请赐教,谢谢

2.谁知道的成语接龙多!!!帮帮忙!!!急!急!急!急!急!!!!!

3.科举文言文

4.平方腊后论功行赏,鲁智深封禅师,为什么武松受封的却是清忠祖师

5.赞不绝口开始成语接龙

请教“井渠法”,谁知道请赐教,谢谢

论功行赏怎么读-论功行赏的下一句

分类: 文化/艺术 >> 历史话题

问题描述:

我只知道是汉武帝时的一种开渠方式,

但不知道具体怎么回事,麻烦大家具

体指教,谢谢

解析:

井渠法也就是坎儿井

坎儿井是我国新疆特有的一种利用地下水通过地下渠道灌溉农田的水利设施。有中国第三大工程之称。(继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之后)

坎儿井起源于汉代的“井渠”,《史记·河渠书》和《汉书·沟洫志》均有记载。汉武帝时,在陕西大荔一带开龙首渠,引洛水灌田。因为渠岸容易倒塌,水工设计凿井在井下通水。穿井技术和凿井法通过汉朝的军队传到新疆。新疆各族人民根据当干旱、夏季炎热、有高山融雪的自然条件发展了坎儿井,主要流行于吐鲁和哈密一带。

坎儿井的水源,是高山雪水经山麓透入砾石层里的伏流或潜水。坎儿井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暗渠即地下的输水道;第二部分是竖井,每隔20-30米有一个通地面的竖井,作为挖掘暗渠的出土口和通风口;第三部分是明渠,在流经田庄处通过明渠引用灌溉。

坎儿井有很多优点,可减少水流蒸发,可避免风沙理没,可利用地下深层潜水,可自流灌溉,可随地开挖独立成一灌区,施工比较简单,使用期长等等。减少地下水的蒸发,对当地的环境也到了保护作用。

被称作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的坎尔井是古代吐鲁番各族劳动群众,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创造出来的,是吐鲁番盆地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的一种独其特色的地下水利工程。在新疆境内的坎儿井全长5400公里,是全世界最大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

在2000多年前出土的一石块上刻有吐鲁番地区坎儿井的分布图,说明了坎儿井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坎尔井由竖井、暗渠、涝坝四部份组成。竖井,主要是为挖暗渠和维修人出入出土用的。 暗渠是坎儿井的主体, 明渠,就是暗渠出水出到农田之间的水渠。涝坝,就是暗渠出水口,修建一个蓄水池,积蓄一定水量,然后灌溉农田。

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近千条,全长约500O公里。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并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坎儿井,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如今,仍浇灌着大片绿洲良田。吐鲁番市郊五道林坎儿井、五星乡坎儿井,可供参观游览。

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古称“井渠”。坎儿井是古代吐鲁番各族劳动群众,根据盆地地理条件、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的特点,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创造出来的,是吐鲁番盆地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地下水利工程。

坎儿井在吐鲁番盆地大量兴建的成因,是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分不开的。吐鲁番盆地北有博格达山,西有喀拉乌成山,每当夏季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渗入戈壁,汇成潜流,为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源。吐鲁番土质为砂砾和粘土胶结,质地坚实,井壁及暗渠不易坍塌,这又为大量开挖坎儿井提供了良好地质条件。吐鲁番干旱酷热,水蒸发量大,风季时风沙漫天,往往风过沙停,大量的农田、水渠被黄沙淹没。而坎儿井却在地下暗渠输水,不受季节、风沙影响。蒸发量小,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

坎儿井最早出现在18世纪末叶,主要分布在吐鲁番盆地、哈密和禾垒地区,尤以吐鲁番地区最多,计有千余条,如果连接起来,长达5000公里,所以有人称之为“地下运河”。“坎儿”即井穴,是当地人民吸收内地“井渠法”创造的,它是把盆地丰富的地下潜流水,通过人工开凿的地下渠道,引上地灌溉、使用。

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在一定间隔打一深浅不等的竖井,然后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水下流。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结,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

坎儿井开始发展缓慢,至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在伊拉里克“增穿井渠”(《新疆图志、建置》)时,“吐鲁番旧有三十余处”(《清史稿,萨迎阿传》)。后经推广,吐鲁番坎儿井发展到百处。光绪六年(1880),左宗棠率兵平定阿古柏叛乱后,“督劝民户,淘浚坎儿井”,“吐鲁番所属渠工之外,更开凿坎井一百八十五处”(《左文襄全集奏稿》卷五十六)。此后,吐鲁番坎儿井继续发展。据本世纪五十年代统计,吐鲁番坎儿井发展到1300多条。由于水位下降等种种原因,到1990年吐鲁番坎儿井(出水)只有700条,流量2.94亿立方米。

坎儿井根据吐鲁番盆地地理条件及水量蒸发特点,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灌溉农田。它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四部份组成。竖井,主要是为挖暗渠和维修时人出入及出士用的。竖井口长1米,宽0.7米。暗渠是坎儿井的主体,高约1.6米,宽约0.7米。明渠,就是暗渠出水口至农田之间的水渠。涝坝,就是暗渠出水口,修建一个蓄水池,积蓄一定水量,然后灌溉农田。

每条坎儿井的长短各不相同,长的可达20公里,短的只有100米左右。最古老的坎儿井是吐尔坎儿孜,它位于吐鲁番市恰特卡勒乡庄子村,全长3.5公里,日水量可浇20亩地,至今已使用了470多年了。名气最大的坎儿井是米衣木·阿吉坎儿井,它全长5公里,最深处为80米,日水量可浇地70亩,已有200年的历史,它是 *** 尔人米衣木·阿吉开掘而成的,故以此命名。

坎儿井是古代新疆人创造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出现雏形,以后传到中亚和波斯。吐鲁番地区共有坎儿井1100多道,年径流量达 2.94亿立方米,它是绿洲的生命之源。西郊的坎儿井民俗园是参观这种古代遗留下来的地下工程的好地方。

坎儿井

作者:师巧梅转贴自:新疆日报点击数:1

坎儿井的起源

入夏,进入吐鲁番盆地,浩瀚的戈壁滩上,看得见一行行排列整齐的锥形土堆,形似坟莹;冬季,一

股股热气从地中徐徐喷出,那就是坎儿井的井口。

坎儿井是吐鲁番古代各民族群众的伟大创造。 坎儿井的起源,众说不一,主要说法有三种。一

是关中井渠说:认为坎儿井起源于关中井渠,随丝绸

之路向西传入中亚一带。清代著名学王国维《西域

井渠考》指出:新疆坎儿并早在两千年前的汉代已经

出现,它来源于中原地区的井渠。二是中亚说;认为

坎儿井先诞生于中亚,之后逐渐向东传入吐鲁番。三

是本土说:认为坎儿井产生于吐鲁番,是古代吐鲁番

各族人民,根据高温少雨蒸发量大的气候条件和盆

地地形的特点,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创造的。

近年来,持“本上说”观点的人日趋增多。吐鲁番

人创造了坎儿井,功不可没。

坎儿井名称的由来

坎儿井,伊朗称之为Qanat,伊拉克称作

Madazcha,而吐鲁番则称作kariz,三者读音显然不

一样。

在我国,坎儿井一词,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

期。《庄子·秋水篇》中曾有“子独不闻夫坎井之蛙

乎”之句。唐代西州文书中有“胡麻井渠”的记载。明

代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石茂华《远夷谢恩求贡

事》一文中有关于“牙坎儿”的记载。到了清朝乾隆年

间则称之为卡井。

由此可知,坎儿井名称源自中国。它演变的过程

可归纳为井(周)→坎井(战国至汉)→井渠(唐、元)

→卡井(清)→坎儿井(现代)。

坎儿井一—绿洲生命之源

吐鲁番是全国有名的火炉。高温少雨,水贵如

油,可是吐鲁番绿洲却逐年扩大,城乡经济日趋繁

荣。论功行赏,坎儿井当推首功。

吐鲁番地区共有坎儿井 1100多道。其中吐鲁

番市为538道,鄯善418道,托克逊180道。这些坎

儿井,年径流量达 2.94亿立方米,占吐鲁番总灌溉

面积的30%以上。

坎儿井,是绿洲生命之源。没有坎儿井,就不可

能有吐鲁番那么多的绿洲。

伟大的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

坎儿井,被誉为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与横亘

万里的长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齐名,是我国古代各

族人民的伟大创造。

每条坎儿井的长短,因地理环境实际利用不同

而不同。长的可达20公里以下,短的只有100米左

右。按每条4公里计算,总长度将超过4400公里,

比摇篮之河黄河还长。

坎儿井之最

年龄最大的坎儿井是吐尔坎儿孜。吐尔, *** 尔

语,烽火台之意。位于吐鲁番市恰特卡勒乡庄子村。

全长3.5公里,日水量可浇20亩地,1520年挖成,

至今已 473岁了。

最长的坎儿井是鄯善县红土坎儿孜。该坎儿井

在鄯善葡萄开发公司东1.5公里处,全长25公里,

日浇地 58亩。

最短的坎儿井是吐鲁番市艾丁湖乡阿其克村的

阿山尼牙孜坎儿孜,全长仅150米,日水量浇地1

亩。

竖井最深的坎儿井是鄯善吐峪沟乡苏贝希坎村

东部的努尔买提主任坎儿孜,全长20.7公里,井深

98米,日浇地25亩,开凿于1900年。

水量最大的坎儿井是吐鲁番市艾丁湖乡吾力托

尔坎村欧吐拉坎儿孜,日水量浇地70亩!

水量最小的坎儿井是吐鲁番市牙儿乡伊里木村

西面的克其尔坎儿孜,全长300米,日水量浇地0.6

亩。

坎儿井的命名方式

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都有自己的名字。其命名

方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以掘井人人名姓氏命名。如“杨西成坎儿孜”、

“何元坎儿孜”、“艾提巴克坎儿孜”,艾提巴克是维

尔族人名。

以动植物名称命名。如“尤勒滚坎儿孜”,尤勒

滚,维语,红柳之意;“提开坎儿孜”,提开,维语,

公山

羊之意。

以地名、地理方位命名。如“吐尔坎儿孜”,吐尔,

维语,烽火台,因井旁有烽火台,故名。“边西坎儿

孜”,边西,维语,地名。

以水的味道命名。如“西喀力克坎儿孜”,西喀力

克,维语,甘甜;“阿其克坎儿孜”,阿其克,维语,苦

味。

以职务职业命名。如“吉力力团长坎儿孜”,“木

匠坎儿孜”、“醋房坎儿孜”、“大毛拉坎尔孜”,大毛

拉,维语, *** 教的一种职称。

以其它方式命名的。如“博斯坦坎儿孜”,博斯

坦, *** 尔语,绿洲之意。“霍日古力坎儿孜”,霍日古

力,维语,“办事不彻底之意”。“阿扎提坎儿孜”,

阿扎提,维语,解放之意。

坎儿井的构造

坎儿井的构造

坎儿井由明渠、暗渠、竖井和涝坝四部分组成。

暗渠是坎儿井的主体,即地下水河道,一般高约1.7

米,宽约1.2米,掏捞工程十分艰巨。竖井是出运井

下泥沙石砾的通道,也是通风送气口。井深因地势和

地下水位高低不同而有深有浅,一般是越靠近源头,

竖井就越深,最深的井可达90米以上。竖井与竖井

之间的距离,随坎儿井的长度而有所不同,一般是

20~70米,就有一口竖井。越是水源上头,间距越

短,反之,间距则越长。一条坎儿井,竖井少则十多

个,多则上百个。竖井井口呈长方形,长1米左右,宽

0.7米。暗渠的出水口叫“龙口”,和地面的明渠相联

接。坎儿井水注入涝坝,然后引入渠道灌溉农田。

坎儿井研究会亚尔乡开发实业公司

坎儿井研究会亚尔乡开发实业公司,位于吐鲁

番市区西北7.5公里处,1993年5月16日正式成

立。

公司下辖吐鲁番坎儿井研究中心、坎儿井开发

公司、坎儿井生活服务公司、坎儿井乐园和坎儿井沙

疗医院五个单位。

公司占地百亩,拥有固定资产2O0万元,职工

坎儿井乐园

坎儿井乐园

1993年5月16日,一座为中外旅客提供吃、

住、游、乐、购物一条龙服务的旅游定点单位—一吐

鲁番坎儿井乐园正式向国内外游人开放。

坎儿井乐园位于312国道南侧2公里处,占地

面积7亩。这里流水淙淙,林木参天,景色迷人。悠

长的葡萄走廊、平展如毯的草坪、风格别具的坎儿井

研究中心展览厅、民族风味餐厅、客房一应俱全,使

人爽心悦目,胜似世外桃源。

具有 *** 建筑风格的二层坎儿井展厅里,陈

列着丰富生动的书画、、模型、实物, *** 、王

震、赛福鼎·艾则孜、于恩茂、司马义·艾买提、铁木

尔·达瓦买提等 *** 同志参观坎儿井的、

题词特别引人瞩目。

举世闻名的米衣木阿吉坎儿井就在这里。

米衣木阿吉坎儿井

吐鲁番上千条坎儿井中,名气最大的首推米衣

木阿吉坎儿井。凡来吐鲁番的中外游客,无一不来此

一瞻它的丰采。

米衣木阿吉坎儿井全长5公里,最深处为80

米,日水量可浇地70亩,已有200年的历史。在吐鲁

番坎儿井中很有代表性。

米衣木阿吉坎儿井位于亚尔乡亚尔村,是吐鲁

番坎儿井乐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 *** 尔人米衣木

阿吉首次开掘而成的,故以此命名。

这道坎儿外经过修整加工更具风采。置身拱拜

孜型的坎儿井亭,凭栏四顾,米衣木阿吉坎儿井景观

尽收眼底。顺曲径回廊拾级而下,或临渠啜饮一杯坎

儿井水,或入井下接待室品尝坎儿井水冲泡的名茶,

荡气回肠,妙不可言。

与坎儿井 不是坎儿井的发明者,但他提倡推广坎儿井却是有大功的。坎儿井在林公入疆之前,早已存在。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正月十九日,首次到吐鲁番,他在日记中写得很清楚:“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新疆图志》载:“林文忠公滴戌伊犁,在吐鲁番提倡坎儿井。其地为火洲,亘古无雨泽,文忠命于高原掘井而为沟,导井以灌田,遂变赤地为沃壤。”1845~1877年,在的推动下,吐鲁番、鄯善、托克逊新挖坎儿井300多道。《鄯善乡土志》说,“用坎水溉田创之者,兰坡黄氏继之,迄今坎井鳞次利赖无穷焉。鄯善七克台乡现有60多道坎儿井,据考证多数是来吐鲁番后新开挖的。为了纪念推广坎儿井的功劳,当地群众把坎儿井称之为林公井,以表达自己的崇敬仰慕之情。 与吐鲁番,字少穆,号竢村退叟,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民族英雄。 1785年8月30日,出生于一个下层知识分子家庭。19岁中举,26岁殿试二甲第四名,选翰林院庶吉士。此后,任江西、云南乡试正、副考官,江苏、陕西按察使,湖北湖南布政使。在任期间,秉公执法,为政清廉,人称“林青天。”1840年,任两广总督,招募水勇,督造战船,组织兵勇操练,禁绝鸦片,抗击英军,名垂青史。鸦片战争失败,负罪遣戌伊犁。其间,先后在南北疆兴修水利,垦荒屯田,表现了卓越的施政才干和实干精神。1845年12月,在哈密奉旨释放,以四五品京堂回京候补,翌年1月,离疆进关,结束了3年的谪戍生活。1850年病故。 《荷戈纪程》是赴戍新疆的真实记录。谪戍新疆后,曾四次来过吐鲁番。1845年2月25日,奉道光皇帝之命,同黄南坡、二子聪彝取道根忒克台(坑坑)到吐鲁番。领队海秋帆,同知福致堂,陆巡检郑湘出城郊迎,礼节甚恭。这次到吐鲁番,共住了6天。除了会见当地地方官员外,就是回复家信,一口气竞写了17封! 1845年 8月 1日,在南疆勘地后,起程去哈密候旨途中,路经叶鲁番。这是第二次。1845年9月23日至10月中旬,在托克逊伊拉里克复勘11万亩土地后,曾两次到过吐鲁番。 与托克逊在吐鲁番逗留了6天之后,到托克逊小憩,集中力量“为友人书写求件,以践前约。”擅长书法,“公书具体欧阳,诗宗白傅。”堪称一绝,为时人所重。在伊犁,“求题咏者虽踵接,不暇应也”,“远近争宝之”,“伊犁为塞外大都会,不数月缣楮一空,公手迹遍冰天雪海中矣、”在乌鲁木齐,向林公求字的人不在少数。为了办成答应过别人的事,他花了两天时间,写了50多条条幅。伊犁将军布彦泰专门请他书写的“神匾”以及为黄冕写的行楷七言联“西塞论心亲旧雨,东山转眼起停云’都是在托克逊完成的。那天正是惊蛰节。垦荒伊拉里克 伊拉里克,就是今天托克逊县的伊拉湖乡。它地处吐鲁番盆地西缘,“地平土阔”。阿拉泽浑(即今阿拉沟)河从天山东流而出,消失在戈壁沙漠之中。1845年春,年逾花甲的,冒风沙,顶烈日到伊拉里克督办垦务,兴修水利,不到半年,就垦地11万1干亩。在伊拉里克的满卡,在新开荒地的东西两面,以“人寿年丰”四字分号,汉、维垦区分段,各设正副户长一,乡约四,让移民承领耕种。如今,这里是托克逊最富饶的农业区之一。 当年林公兴办农田水利的遗迹,迄今仍隐约可见。林公开渠垦荒的千秋伟业,泽被后世,将万世流传。

谁知道的成语接龙多!!!帮帮忙!!!急!急!急!急!急!!!!!

胸有成竹 -> 竹报平安 -> 安富尊荣 -> 荣华富贵 -> 贵而贱目 -> 目无余子 -> 子虚乌有

-> 有目共睹 -> 睹物思人 -> 人中骐骥 -> 骥子龙文 -> 文质彬彬 -> 彬彬有礼 -> 礼贤下士

-> 士饱马腾 -> 腾云驾雾 -> 雾里看花 -> 花言巧语 -> 语重心长 -> 长此以往 -> 往返徒劳

-> 劳而无功 -> 功成不居 -> 居官守法 -> 法外施仁 -> 仁浆义粟 -> 粟红贯朽 -> 朽木灰

-> 灰飞烟灭 -> 灭绝人性 -> 性命交关 -> 关门大吉 -> 吉祥止止 -> 止于至善 -> 善贾而沽

-> 沽名钓誉 -> 誉不绝口 -> 口蜜腹剑 -> 剑戟森森 -> 森罗万象 -> 象箸玉杯 -> 杯弓蛇影

-> 影影绰绰 -> 绰约多姿 -> 姿意妄为 -> 为人作嫁 -> 嫁祸于人 -> 人情冷暖 -> 暖衣饱食

-> 食不果腹 -> 腹背之毛 -> 毛手毛脚 -> 脚踏实地 -> 地老天荒 -> 荒诞不经 -> 经纬万端

-> 端倪可察 -> 察言观色 -> 色若灰 -> 灰头土面 -> 面有菜色 -> 色授魂与 -> 与民更始

-> 始乱终弃 -> 弃瑕录用 -> 用舍行藏 -> 藏垢纳污 -> 污泥浊水 -> 水融 -> 融会贯通

-> 通宵达旦 -> 旦种暮成 -> 成人之美 -> 美人迟暮 -> 暮云春树 -> 树大招风 -> 风中之烛

-> 烛照数计 -> 计日程功 -> 功德无量 -> 量才录用 -> 用行舍藏 -> 藏头露尾 -> 尾大不掉

-> 掉以轻心 -> 心急如焚 -> 焚琴煮鹤 -> 鹤发童颜 -> 颜面扫地 -> 地上天官 ->

-> 反裘负刍 -> 刍荛之见 -> 见微知著 -> 著作等身 -> 身强力壮 -> 壮志凌云 -> 云消雨散

-> 散兵游勇 -> 勇猛精进 -> 进退失据 -> 据理力争 -> 争长论短 -> 短小精悍 -> 悍然不顾

-> 顾影自怜 -> 怜香惜玉 -> 玉液琼浆 -> 浆酒霍肉 -> 肉薄骨并 -> 并行不悖 -> 悖入悖出

-> 出奇制胜 -> 胜任愉快 -> 快马加鞭 -> 鞭辟入里 -> 里出外进 -> 进寸退尺 -> 尺寸可取

-> 取巧图便 -> 便宜行事 -> 事与愿违 -> 违心之论 -> 论功行赏 -> 赏心悦目 -> 目光如豆

-> 豆蔻年华 -> 华而不实 -> 实事求是 -> 是古非今 -> 今愁古恨 -> 恨之入骨 -> 骨腾肉飞

-> 飞沿走壁 -> 壁垒森严 -> 严阵以待 -> 待理不理 -> 理屈词穷 -> 穷原竟委 -> 委曲求全

-> 全力以赴 -> 赴汤蹈火 -> 火烧火燎 -> 燎原烈火 -> 火烧眉毛 -> 毛羽零落 -> 落井下石

-> 石破天惊 -> 惊惶失措 -> 措置裕如 -> 如运诸掌 -> 掌上明珠 -> 珠沉玉碎 -> 碎琼乱玉

-> 玉碎珠沉 -> 沉滓泛起 -> 起早贪黑 -> 黑更半夜 -> 夜雨对床 -> 床头金尽 -> 尽态极妍

-> 妍姿艳质 -> 质疑问难 -> 难以为继 -> 继往开来 -> 来龙去脉 -> 脉脉含情 -> 情见势屈

-> 屈打成招 -> 招摇过市 -> 市井之徒 -> 徒劳往返 -> 返老还童 -> 童牛角马 -> 马首是瞻

-> 瞻前顾后 -> 后顾之忧 -> 忧国奉公 -> 公子王孙 -> 孙康映雪 -> 雪上加霜 -> 霜露之病

-> 病病歪歪 -> 歪打正着 -> 着手成春 -> 春蚓秋蛇 -> 蛇口蜂针 -> 针锋相对 -> 对薄公堂

-> 堂堂正正 -> 正中下怀 -> 怀璧其罪 -> 罪大恶极 -> 极天际地 -> 地丑德齐 -> 齐心协力

-> 力不胜任 -> 任重道远 -> 远见卓识 -> 识文断字 -> 字斟句酌 -> 酌盈剂虚 -> 虚舟飘瓦

-> 瓦釜雷鸣 -> 鸣锣开道 -> 道不拾遗 -> 遗大投艰 -> 艰苦朴素 -> 素丝羔羊 -> 羊肠小道

-> 道听途说 -> 说长道短 -> 短兵相接 -> 接踵而至 -> 至不变 -> 变本加厉 -> 厉行节约

-> 约定俗成 -> 成仁取义 -> 义形于色 -> 色色俱全 -> 全军覆灭 -> 灭此朝食 -> 食日万钱

-> 钱可通神 -> 神施鬼设 -> 设身处地 -> 地平天成 -> 成年累月 -> 月白风清 -> 清净无为

-> 为期不远 -> 远交近攻 -> 攻其无备 -> 备多力分 -> 分寸之末 -> 末学肤受 -> 受宠若惊

-> 惊涛骇浪 -> 浪子回头 -> 头疼脑热 -> 热火朝天 -> 天高地厚 -> 厚貌深情 -> 情同骨肉

-> 肉眼惠眉 -> 眉来眼去 -> 去伪存真 -> 真脏实犯 -> 犯上作乱 -> 乱头粗服 -> 服低做小

-> 小试锋芒 -> 芒刺在背 -> 背井离乡 -> 乡壁虚造 -> 造化小儿 -> 儿女情长 -> 长歌当哭

-> 哭天抹泪 -> 泪干肠断 -> 断鹤续凫 -> 凫趋雀跃 -> 跃然纸上 -> 上树拔梯 -> 梯山航海

-> 海枯石烂 -> 烂若披锦 -> 锦绣前程 -> 程门立雪 -> 雪虐风饕 -> 饕餮之徒 -> 徒劳无功

-> 功败垂成 -> 成千上万 -> 万象森罗 -> 罗雀掘鼠 -> 鼠窃狗盗 -> 盗憎主人 -> 人莫予毒

-> 毒手尊前 -> 前因后果 -> 果于自信 -> 信赏必罚 -> 罚不当罪 -> 罪恶昭彰 -> 彰善瘅恶

-> 恶贯满盈 -> 盈科后进 -> 进退两难 -> 难分难解 -> 解甲归田 -> 田月桑时 -> 时和年丰

-> 丰取刻与 -> 与世偃仰 -> 仰人鼻息 -> 息息相通 -> 通权达变 -> 变化无穷 -> 穷途末路

-> 路不拾遗 -> 遗臭万年 -> 年深日久 -> 久悬不决 -> 决一战 -> 战天斗地 -> 地利人和

-> 和而不唱 -> 唱筹量沙 -> 沙里淘金 -> 金屋藏娇 -> 娇生惯养 -> 养精畜锐 -> 锐不可当

-> 当头棒喝 -> 喝西北风 -> 风雨同舟 -> 舟中敌国 -> 国色天香 -> 香火因缘 -> 缘木求鱼

-> 鱼龙混杂 -> 杂七杂八 -> 八拜之交 -> 交头接耳 -> 耳鬓斯磨 -> 磨砖成镜 -> 镜花水月

-> 月旦春秋 -> 秋高气爽 -> 爽然若失 -> 失惊打怪 -> 怪诞不经 -> 经久不息 -> 息事宁人

-> 人言啧啧 -> 啧有烦言 -> 言必有中 -> 中庸之道 -> 道路以目 -> 目瞪口呆 -> 呆头呆脑

-> 脑满肠肥 -> 肥马轻裘 -> 裘弊金尽 -> 尽力而为 -> 为富不仁 -> 仁至义尽 -> 尽心竭力

-> 力透纸背 -> 背道而驰 -> 驰名中外 -> 外合里差 -> 差强人意 -> 意在言外 -> 外圆内方

-> 方底圆盖 -> 盖世无双 -> 双管齐下 -> 下车伊始 -> 始终如一 -> 一蹶不振 -> 振臂一呼

-> 呼风唤雨 -> 雨沐风餐 -> 餐风露宿 -> 宿弊一清 -> 清心寡欲 -> 欲取姑予 -> 予取予求

-> 求神问卜 -> 卜昼卜夜 -> 夜不闭户 -> 户枢不蠹 -> 蠹众木折 -> 折槁振落 -> 落落大方

-> 方寸已乱 -> 乱琼碎玉 -> 玉洁冰清 -> 清风明月 -> 月盈则食 -> 食言而肥 -> 肥遁鸣高

-> 高朋满座 -> 座无虚席 -> 席卷天下 -> 下不为例 -> 例直禁简 -> 简明扼要 -> 要价还价

-> 价值连城 -> 城狐社鼠 -> 鼠腹鸡肠 -> 肠肥脑满 -> 满腔热枕 -> 枕石漱流 -> 流离转徙

-> 徙宅忘妻 -> 妻儿老小 -> 小本经营 -> 营私舞弊 -> 弊绝风清 -> 清尘浊水 -> 水磨工夫

-> 夫唱妇随 -> 随才器使 -> 使贪使愚 -> 愚昧无知 -> 知书达礼 -> 礼尚往来 -> 来者不拒

-> 拒谏饰非 -> 非异人任 -> 任人唯亲 -> 亲密无间 -> 间不容发 -> 发指眦裂 -> 裂土分茅

-> 茅塞顿开 -> 开路先锋 -> 锋芒所向 -> 向隅而泣 -> 泣下如雨 -> 雨丝风片 -> 片言折狱

-> 狱货非宝 -> 宝山空回 -> 回光返照 -> 照本宣科 -> 科班出身 -> 身价百倍 -> 倍日并行

-> 行动坐卧 -> 卧薪尝胆 -> 胆破心寒 -> 寒木春华 -> 华不再扬 -> 扬长而去 -> 去粗取精

-> 精诚团结 -> 结党营私 -> 私心杂念 -> 念兹在兹 -> 兹事体大 -> 大势所趋 -> 趋炎附势

-> 势不两立 -> 立此存照 -> 照猫画虎 -> 虎背熊腰 -> 腰缠万贯 -> 贯朽粟陈 -> 陈词滥调

-> 调嘴学舌 -> 舌剑唇枪 -> 枪林弹雨 -> 雨过天青 -> 青出于蓝 -> 蓝田生玉 -> 玉卮无当

-> 当场出彩 -> 彩凤随鸦 -> 鸦雀无闻 -> 闻风而起 -> 起回生 -> 生拉硬扯 -> 扯篷拉纤

-> 纤芥之疾 -> 疾风迅雷 -> 雷打不动 -> 动辄得咎 -> 咎由自取 -> 取辖投井 -> 井井有条

-> 条三窝四 -> 四衢八街 -> 街头巷尾 -> 尾生之信 -> 信口开河 -> 河山带砺 -> 砺山带河

-> 河清难俟 -> 俟河之清 -> 清汤寡水 -> 水滴石穿 -> 穿云裂石 -> 石沉大海 -> 海立云垂

-> 垂涎欲滴 -> 滴水成冰 -> 冰清玉洁 -> 洁身自好 -> 好肉剜疮 -> 疮痍满目 -> 目不识丁

-> 丁公凿井 -> 井中视星 -> 星旗电戟 -> 戟指怒目 -> 目指气使 -> 使羊将狼 -> 狼心狗肺

-> 肺石风清 -> 清夜扪心 -> 心织笔耕 -> 耕当问奴 -> 奴颜婢膝 -> 膝痒搔背 -> 背信弃义

-> 义无反顾 -> 顾全大局 -> 局促不安 -> 安步当车 -> 车载斗量 -> 量才而为 -> 为渊驱鱼

-> 鱼游釜中 -> 中馈犹虚 -> 虚有其表 -> 表里如一 -> 一呼百诺 -> 诺诺连声 -> 声罪致讨

-> 讨价还价 -> 价增一顾 -> 顾盼自雄 -> 雄心壮志 -> 志美行厉 -> 厉兵秣马 -> 马工枚速

-> 速战速决 -> 决一雌雄 -> 雄才大略 -> 略见一斑 -> 斑驳陆离 -> 离弦走板 -> 板上钉钉

-> 钉嘴铁舌 -> 舌桥不下 -> 下马看花 -> 花样翻新 -> 新陈代谢 -> 谢天谢地 -> 地久天长

-> 长枕大被 -> 被山带河 -> 河落海干 -> 干柴烈火 -> 火上浇油 -> 油腔滑调 -> 调兵遣将

-> 将伯之助 -> 助人为乐 -> 乐而不* -> *词艳曲 -> 曲终奏雅 -> 雅俗共赏 -> 赏罚分明

-> 明刑不戮 -> 戮力同心 -> 心心相印 -> 印累绶若 -> 若有所失 -> 失张失智 -> 智圆行方

-> 方枘圆凿 -> 凿凿有据 -> 据为己有 -> 有眼无珠 -> 珠光宝气 -> 气味相投 -> 投鼠忌器

-> 器宇轩昂 -> 昂首阔步 -> 步履维艰 -> 艰苦卓绝 -> 绝少分甘 -> 甘雨随车 -> 车水马龙

-> 龙飞凤舞 -> 舞衫歌扇 -> 扇枕温被 -> 被发缨冠 -> 冠冕堂皇 -> 皇天后土 -> 土阶茅屋

-> 屋乌之爱 -> 爱莫能助 -> 助我张目 -> 目挑心招 -> 招风惹草 -> 草率收兵 -> 兵不雪刃

-> 刃迎缕解 -> 解衣推食 -> 食古不化 -> 化零为整 -> 整装待发 -> 发凡起例 -> 例行公事

-> 事必躬亲 -> 亲如骨肉 -> 肉跳心惊 -> 惊弓之鸟 -> 鸟枪换炮 -> 炮凤烹龙 -> 龙蛇飞动

-> 动人心弦 -> 弦外之音 -> 音容笑貌 -> 貌合心离 -> 离心离德 -> 德高望重 -> 重蹈覆辙

-> 辙乱旗靡 -> 靡靡之音 -> 音容宛在 -> 在所难免 -> 免开尊口 -> 口耳之学 -> 学而不厌

-> 厌难折冲 -> 冲口而出 -> 出谷迁乔 -> 乔龙画虎 -> 虎踞龙盘 -> 盘马弯弓 -> 弓折刀尽

-> 尽善尽美 -> 美意延年 -> 年高望重 -> 重温旧梦 -> 梦寐以求 -> 求全之毁 -> 毁家纾难

-> 难言之隐 -> 隐恶扬善 -> 善始善终 -> 终南捷径 -> 径情直行 -> 行成于思 -> 思潮起伏

-> 伏低做小 -> 小恩小惠 -> 惠而不费 -> 费尽心机 -> 机关算尽 -> 尽忠报国 -> 国士无双

-> 双宿双飞 -> 飞灾横祸 -> 祸从天降 -> 降格以求 -> 求同存异 -> 异名同实 -> 实至名归

-> 归真反璞 -> 璞玉浑金 -> 金玉锦绣 -> 绣花枕头 -> 头没杯案 -> 案牍劳形 -> 形单影只

-> 只字不提 -> 提心吊胆 -> 胆大心细 -> 细枝末节 -> 节用裕民 -> 民脂民膏 -> 膏唇试舌

-> 舌锋如火 -> 火伞高张 -> 张冠李戴 -> 戴月披星 -> 星移斗转 -> 转祸为福 -> 福至心灵

-> 灵丹圣药 -> 药笼中物 -> 物以类聚 -> 聚蚊成雷 -> 雷厉风行 -> 行将就木 -> 木本水源

-> 源源不断 -> 断烂朝报 -> 报冰公事 -> 事预则立 -> 立身处世 -> 世外桃源 -> 源源不绝

-> 绝甘分少 -> 少不经事 -> 事不师古 -> 古今中外 -> 外强中干 -> 干城之将 -> 将机就机

-> 机杼一家 -> 家常便饭 -> 饭糗茹草 -> 草木皆兵 -> 兵连祸结 -> 结结巴巴 -> 巴三览四

-> 四面楚歌 -> 歌功颂德 -> 德厚流光 -> 光阴似箭 -> 箭在弦上 -> 上好下甚 -> 甚嚣尘上

-> 上下交困 -> 困知勉行 -> 行若无事 -> 事倍功半 -> 半夜三更 -> 更仆难数 -> 数见不鲜

-> 鲜车怒马 -> 马革裹尸 -> 尸居余气 -> 气冲牛斗 -> 斗筲之器 -> 器小易盈 -> 盈盈一水

-> 水陆杂陈 -> 陈规陋习 -> 习焉不察 -> 察察为明 -> 明知故问 -> 问道于盲 -> 盲人摸象

-> 象齿焚身 -> 身不由主 -> 主客颠倒 -> 倒凤颠鸾 -> 鸾翔凤集 -> 集苑集枯 -> 枯木逢春

-> 春山如笑 -> 笑里藏刀 -> 刀山火海 -> 海外奇谈 -> 谈笑封侯 -> 侯门如海 -> 海阔天空

-> 空室清野 -> 野草闲花 -> 花颜月貌 -> 貌合神离 -> 离乡背井 -> 井蛙之见 -> 见仁见智

-> 智勇双全 -> 全受全归 -> 归马放牛 -> 牛骥同皂 -> 皂白不分 -> 分香卖履 -> 履舄交错

-> 错彩镂金 -> 金城汤池 -> 池鱼之殃 -> 殃及池鱼 -> 鱼烂而亡 -> 亡羊补牢 -> 牢不可破

-> 破颜微笑 -> 笑逐颜开 -> 开宗明义 -> 义薄云天 -> 天南地北 -> 北辕适楚 -> 楚囚对泣

-> 泣不成声 -> 声嘶力竭 -> 竭泽而渔 -> 渔人之利 -> 利令智昏 -> 昏天黑地 -> 地大物博

-> 博闻强识 -> 识途老马 -> 马到成功 -> 功德圆满 -> 满腹狐疑 -> 疑神疑鬼 -> 鬼使神差

-> 差三错四 -> 四时八节 -> 节衣缩食 -> 食而不化 -> 化整为零 -> 零打碎敲 -> 敲冰求火

-> 火树银花 -> 花好月圆 -> 圆颅方趾 -> 趾高气扬 -> 扬汤止沸 -> 沸沸扬扬 -> 扬幡招魂

-> 魂不附体 -> 体无完肤 -> 肤皮潦草 -> 草长莺飞 -> 飞鹰走狗 -> 狗吠非主 -> 主情造意

-> 意马心猿 -> 猿猴取月 -> 月露风云 -> 云蒸霞蔚 -> 蔚为大观 -> 观眉说眼 -> 眼馋肚饱

-> 饱食暖衣 -> 衣架饭囊 -> 囊空如洗 -> 洗耳恭听 -> 听而不闻 -> 闻鸡起舞 -> 舞文弄墨

-> 墨子泣丝 -> 丝恩发怨 -> 怨气冲天 -> 天罗地网 -> 网开三面 -> 面目全非 -> 非同小可

-> 可心如意 -> 意气扬扬 -> 扬眉吐气 -> 气涌如山 -> 山南海北 -> 北叟失马 -> 马仰人翻

-> 翻然改图 -> 图穷匕见 -> 见多识广 -> 广开言路 -> 路柳墙花 -> 花遮柳隐 -> 隐姓埋名

-> 名垂后世 -> 世风日下 -> 下车泣罪 -> 罪孽深重 -> 重于泰山 -> 山盟海誓 -> 誓不二

-> 二心两意 -> 意气相投 -> 投机取巧 -> 巧取豪夺 -> 夺其谈经 -> 经年累月 -> 月下花前

-> 前思后想 -> 想入非非 -> 非亲非故 -> 故弄玄虚 -> 虚位以待 -> 待人接物 -> 物尽其用

-> 用兵如神 -> 神差鬼使 -> 使臂使指 -> 指不胜屈 -> 屈指可数 -> 数一数二 -> 二姓之好

-> 好高骛远 -> 远走高飞 -> 飞蛾投火 -> 火上弄冰 -> 冰天雪地 -> 地狱变相 -> 相机而动

-> 动如脱兔 -> 兔丝燕麦 -> 麦穗两歧 -> 歧路亡羊 -> 羊质虎皮 -> 皮里阳秋 -> 秋荼密网

-> 网开一面 -> 面红耳赤 -> 赤子之心 -> 心高气傲 -> 傲然屹立 -> 立功赎罪 -> 罪魁祸首

-> 首善之区 -> 区闻陬见 -> 见兔顾犬 -> 犬马之劳 -> 劳燕分飞 -> 飞蛾赴火 -> 火海刀山

-> 山高水低 -> 低声下气 -> 气象万千 -> 千疮百孔 -> 孔席墨突 -> 突然袭击 -> 击节叹赏

-> 赏一劝百 -> 百年不遇 -> 遇事生风 -> 风雨交加 -> 加人一等 -> 等因奉此 -> 此起彼伏

-> 伏地圣人 -> 人欢马叫 -> 叫苦连天 -> 天高听卑 -> 卑礼厚币 -> 币重言甘 -> 甘棠遗爱

-> 爱屋及乌 -> 乌焉成马 -> 马鹿异形 -> 形影相吊 -> 吊问疾 -> 疾足先得 -> 得陇望蜀

-> 蜀犬吠日 -> 日升月恒 -> 恒河沙数 -> 数黑论黄 -> 黄雀伺蝉 -> 蝉不知雪 -> 雪窑冰天

-> 天真烂漫 -> 漫不经心 -> 心心念念 -> 念念不忘 -> 忘乎所以 -> 以指挠沸 -> 沸反盈天

-> 天上石麟 -> 麟趾呈祥 -> 祥麟威凤 -> 凤凰来仪 -> 仪静体闲 -> 闲云野鹤 -> 鹤发鸡皮

-> 皮里春秋 -> 秋风过耳 -> 耳食之谈 -> 谈笑自若 -> 若明若暗 -> 暗气暗恼 -> 恼羞成怒

-> 怒目而视 -> 视民如伤 -> 伤弓之鸟 -> 鸟语花香 -> 香花供养 -> 养痈成患 -> 患难与共

-> 共枝别干 -> 干卿底事 -> 事出有因 -> 因敌取资 -> 资深望重 -> 重睹天日 -> 日上三竿

-> 竿头直上 -> 上援下推 -> 推襟送抱 -> 抱蔓摘瓜 -> 瓜熟蒂落 -> 落花流水 -> 水米无交

-> 交浅言深 -> 深更半夜 -> 夜长梦多 -> 多才多艺 -> 艺不压身 -> 身心交病 -> 病从口入

-> 入门问讳 -> 讳莫如深 -> 深恶痛绝 -> 绝处逢生 -> 生关劫 -> 劫富济贫 -> 贫贱骄人

-> 人生如寄 -> 寄人篱下 -> 下气怡声 -> 声振林木 -> 木人石心 -> 心旷神怡 -> 怡然自得

-> 得寸进尺 -> 尺短寸长 -> 长目飞耳 -> 耳聪目明 -> 明辨是非 -> 非驴非马 -> 马瘦毛长

-> 长驱直入 -> 入木三分 -> 分文不取 -> 取信于民 -> 民怨沸腾 -> 腾蛟起凤 -> 凤毛济美

-> 美女簪花 -> 花说柳说 -> 说黄道黑 -> 黑灯瞎火 -> 火光烛天 -> 天壤悬隔 -> 隔年皇历

-> 历历可数 -> 数白论黄 -> 黄袍加身 -> 身外之物 -> 物换星移 -> 移樽就教 -> 教学相长

-> 长年累月 -> 月晕而风 -> 风流倜傥 -> 傥来之物 -> 物是人非 -> 非池中物 -> 物及必反

-> 反经行权 -> 权宜之计 -> 计出万全 -> 全无心肝 -> 肝肠寸断 -> 断梗飘蓬 -> 蓬户瓮牖

-> 牖中窥日 -> 日积月累 -> 累瓦结绳 -> 绳锯木断 -> 断发文身 -> 身体力行 -> 行不胜衣

-> 衣不完采 -> 采兰赠药 -> 药石之言 -> 言传身教 -> 教一识百 -> 百花齐放 -> 放任自流

-> 流星赶月 -> 月下老人 -> 人杰地灵 -> 灵机一动 -> 动魄惊心 -> 心慈面软 -> 软红香土

-> 土龙刍狗 -> 狗彘不若 -> 若即若离 -> 离群索居 -> 居安思危 -> 危如累卵 -> 卵与石斗

-> 斗转星移 -> 移山倒海 -> 海水群飞 -> 飞短流长 -> 长治久安 -> 安之若素 -> 素昧平生

-> 生栋覆屋 -> 屋如七星 ->星罗棋布 -> 布鼓雷门 -> 门到户说 -> 说三道四 -> 四平八稳

-> 稳扎稳打 -> 打牙犯嘴 -> 嘴直心快 -> 快步流星 -> 星火燎原 -> 原原本本 -> 本末倒置

-> 置若罔闻 -> 闻风丧胆 -> 胆小如鼠 -> 鼠窜狼奔 -> 奔走相告 -> 告朔饩羊 -> 羊狠狼贪

-> 贪污腐化 -> 化为乌有 -> 有备无患 -> 患难之交 -> 交淡若水 -> 水过鸭背 -> 背城借一

-> 一塌糊涂 -> 涂脂抹粉 -> 粉白黛黑 -> 黑白分明 -> 明目张胆 -> 胆战心惊 -> 惊心悼胆

-> 胆大心小 -> 小廉曲谨 -> 谨毛失貌 -> 貌似强大 -> 大璞不完 -> 完事大吉 -> 吉光片羽

-> 羽毛未丰 -> 丰衣足食 -> 食肉寝皮 -> 皮相之见 -> 见笑大方 -> 方便之门 -> 门当户对

-> 对酒当歌 -> 歌舞升平 -> 平白无故 -> 故入人罪 -> 罪该万 -> 灰复燃 -> 燃眉之急

-> 急不暇择 -> 择善而从 -> 从心所欲 -> 欲擒故纵 -> 纵虎归山 -> 山栖谷隐 -> 隐忍不言

-> 言之凿凿 -> 凿壁偷光 -> 光复旧物 -> 物腐虫生 -> 生不逢时 -> 时不再来 -> 来者可追

-> 追本穷源 -> 源源而来 -> 来者不善 -> 善善恶恶 -> 恶语中伤 -> 伤心惨目 -> 目不暇接

-> 接踵而来 -> 来日大难 -> 难以置信 -> 信口雌黄 -> 黄道吉日 -> 日下无双 -> 双瞳剪水

-> 水火无情 -> 情至意尽 -> 尽如人意 -> 意气风发 -> 发号施令 -> 令人作呕 -> 呕心沥血

-> 血气方刚 -> 刚直不阿 -> 阿谀逢迎 -> 迎头赶上 -> 上下其手 -> 手不释卷 -> 卷土重来

-> 来情去意 -> 意在笔先 -> 先意承志 -> 志士仁人 -> 人寿年丰 -> 丰亨豫大 -> 大言不惭

-> 惭凫企鹤 -> 鹤立鸡群 -> 群雌粥粥 -> 粥少僧多 -> 多藏厚亡 -> 亡命之徒 -> 徒托空言

-> 言重九鼎 -> 鼎新革故 -> 故作高深 -> 深藏若虚 -> 虚张声势 -> 势倾天下 -> 下里巴人

-> 人才济济 -> 济困扶危 -> 危言危行 -> 行云流水 -> 水泄不通 -> 通力合作 -> 作威作福

-> 福无双至 -> 至高无上 -> 上雨旁风 -> 风情月债 -> 债多不愁 -> 愁眉锁眼 -> 眼高手低

-> 低三下四 -> 四大皆空 -> 空前绝后 -> 后生可畏 -> 畏葸不前 -> 前车之鉴 -> 鉴往知来

-> 来去分明 -> 明白了当 -> 当门抵户 -> 户限为穿 -> 穿壁引光 -> 光前裕后 -> 后起之秀

-> 秀而不实 -> 实与有力 -> 力争上游 -> 游刃有余 -> 余波未平 -> 平淡无奇 -> 奇珍异宝

-> 宝刀不老 -> 老态龙钟 -> 钟灵毓秀 -> 秀才人情 -> 情窦初开 -> 开山祖师 -> 师老兵破

-> 破瓜之年 -> 年富力强 -> 强人所难 -> 难解难分 -> 分秒必争 -> 争猫丢牛 -> 牛鬼蛇神

-> 神出鬼没 -> 没精打采 -> 采薪之忧 -> 忧患余生 -> 生存亡 -> 亡羊得牛 -> 牛鼎烹鸡

-> 鸡犬不宁 -> 宁缺毋滥 -> 滥用职权 -> 权衡轻重 -> 重见天日 -> 日以继夜 -> 夜以继日

-> 日新月异 -> 异端邪说 -> 说黑道白 -> 白璧无瑕 -> 瑕瑜互见 -> 见兔放鹰 -> 鹰瞵鹗视

-> 视而不见 -> 见猎心喜 -> 喜新厌旧 -> 旧调重弹 -> 弹尽援绝 -> 绝路逢生 -> 生相依

-> 依然故我 -> 我心如秤 -> 秤平斗满 -> 满面春风 -> 风刀霜剑 -> 剑拔弩张 -> 张三李四

-> 四不拗六 -> 六马仰秣 -> 秣马厉兵 -> 兵不由将 -> 将计就计 -> 计无所出 -> 出生入

-> 气沉沉 -> 沉鱼落雁 -> 雁杳鱼沉 -> 沉李浮瓜 -> 瓜剖豆分 -> 分甘共苦 -> 苦中作乐

-> 乐极生悲 -> 悲天悯人 -> 人言可畏 -> 畏缩不前 -> 前俯后仰 -> 仰首伸眉 -> 眉高眼低

-> 低首下心 -> 心乱如麻 -> 麻木不仁 -> 仁言利博 -> 博士买驴 -> 驴鸣犬吠 -> 吠影吠声

-> 声威大震 -> 震古烁今 -> 今非昔比 -> 比肩继踵 -> 踵决肘见 -> 见钱眼开 -> 开诚布公

-> 公诸同好 -> 好逸恶劳 -> 劳师动众 -> 众口难调 -> 调虎离山 -> 山崩钟应 -> 应运而生

-> 生龙活虎 -> 虎狼之势 -> 势成骑虎 -> 虎尾春冰 -> 冰炭不投 -> 投畀豺虎 -> 虎口余生

-> 生老病 -> 不悔改 -> 改邪归正 -> 正理平治 -> 治国安民 -> 民保于信 -> 信及豚鱼

-> 鱼贯而入 -> 入不敷出 -> 出入人罪 -> 罪有应得 -> 得过且过 -> 过目不忘 -> 忘其所以

-> 以莛叩钟 -> 钟鸣漏尽 -> 尽人皆知 -> 知难而退 -> 退如山移 -> 移天易日 -> 日就月将

-> 将信将疑 -> 疑信参半 -> 半吞半吐 -> 吐刚茹柔 -> 柔茹刚吐 -> 吐哺握发 -> 发愤图强

-> 强聒不舍 -> 舍生忘 -> 不瞑目 -> 目送手挥 -> 挥戈反日 -> 日暮途穷 -> 穷奢极欲

-> 欲罢不能 -> 能工巧匠 -> 匠心独运 -> 运用自如 -> 如应斯响 -> 响彻云霄 -> 霄壤之别

-> 别具一格 -> 格格不入 -> 入井望天 -> 天翻地覆 -> 覆车之鉴 -> 鉴影度形 -> 形枉影曲

-> 曲高和寡 -> 寡见少闻 -> 闻过则喜 -> 喜从天降 -> 降心相从 -> 从井救人 -> 人心所向

-> 向天而唾 -> 唾手可得 -> 得意忘形 -> 形影相随 -> 随俗浮沉 -> 沉冤莫白 -> 白云苍狗

-> 狗头军师 -> 师出有名 -> 名正言顺 -> 顺水人情 -> 情急智生 -> 生离别 -> 别有用心

-> 心如灰 -> 灰心丧气 -> 气焰熏天 -> 天长日久 -> 久安长治 -> 治病救人 -> 人心归向

-> 向壁虚造 -> 造谣惑众 -> 众擎易举 -> 举案齐眉 -> 眉目如画 -> 画中有诗 -> 诗中有画

-> 画虎类狗 -> 狗仗人势 -> 势焰熏天 -> 天悬地隔 -> 隔世之感 -> 感激涕零 -> 零敲碎打

-> 打成一片 -> 片甲不回 -> 回天之力 -> 力不从心 -> 心坚石穿 -> 穿井得人 -> 人亡物在

-> 在所不惜 -> 惜墨如金 -> 金枝玉叶 -> 叶落知秋 -> 秋色平分 -> 分斤掰两 -> 两瞽相扶

-> 扶危济困 -> 困兽犹斗 -> 斗鸡走狗 -> 狗血喷头 -> 头童齿豁 -> 豁然贯通 -> 通今博古

-> 古调单弹 -> 弹尽粮绝 -> 绝无仅有 -> 有枝添叶 -> 叶公好龙 -> 龙马精神 -> 神魂颠倒

-> 倒持泰阿 -> 阿其所好 -> 好为人师 -> 师出无名 -> 名存实亡 -> 亡魂丧胆 -> 胆大包天

-> 天怒人怨 -> 怨天尤人 -> 人己一视 -> 视同路人 -> 人尽其才 -> 才疏意广 -> 广土众民

-> 民胞物与 -> 与世无争 -> 争权夺利 -> 利欲熏心 -> 心灵手巧 -> 巧不可接 -> 接三连四

-> 四亭八当 -> 当务之急 -> 急流勇退 -> 退避三舍 -> 舍己救人 -> 人心不古 -> 古貌古心

-> 心手相应 -> 应付裕如 -> 如释重负 -> 负荆请罪 -> 罪恶滔天 -> 天昏地暗 -> 暗箭伤人

-> 人存政举 -> 举世瞩目 -> 目无全牛 -> 牛刀割鸡 -> 鸡鸣狗吠 -> 吠形吠声 -> 声应气求

-> 求田问舍 -> 舍己从人 -> 人微权轻 -> 轻重倒置 -> 置之脑后 -> 后来居上 -> 上下一心

-> 心灰意冷 -> 冷暖自知 -> 知人之明 -> 明争暗斗 -> 斗转参横 -> 横七竖八 -> 八方呼应

-> 应付自如 -> 如花似锦 -> 锦心绣口 -> 口沸目赤 -> 赤胆忠心 -> 心平气和 -> 和盘托出

-> 出将入相 -> 相惊伯有 -> 有求必应 -> 应有尽有 -> 有名无实 -> 实逼处此 -> 此唱彼和

-> 和而不同 -> 同工异曲 -> 曲尽其妙 -> 妙手空空 -> 空谷传声 -> 声势浩大 -> 大度包容

-> 容光焕发 -> 发扬光大 -> 大有人在 -> 在家出家 -> 家贫亲老 -> 老羞成怒 -> 怒发冲冠

-> 冠盖相望 -> 望子成龙 -> 龙争虎斗 -> 斗酒只鸡 -> 鸡口牛后 -> 后患无穷 -> 穷凶极恶

-> 恶醉强酒 -> 酒入舌出 -> 出以公心 -> 心术不正 -> 正襟危坐 -> 坐观成败 -> 败军之将

-> 将伯之呼 -> 呼幺喝六 -> 六尺之孤 -> 孤独矜寡 -> 寡不敌众 -> 众所周知 -> 知无不言

-> 言过其实 -> 实获我心 -> 心到神知 -> 知小谋大 -> 大名鼎鼎 -> 鼎鼎大名 -> 名目繁多

-> 多愁善感 -> 感慨万千 -> 千载难逢 -> 逢人说项 -> 项背相望 -> 望穿秋水 -> 水尽鹅飞

-> 飞蓬随风 -> 风行革偃 -> 偃武修文 -> 文不加点 -> 点石成金 -> 金舌蔽口 -> 口讲指画

-> 画脂镂冰 -> 冰雪聪明 -> 明镜高悬 -> 悬鹑百结 -> 结驷连骑 -> 骑驴觅驴 -> 驴前马后

-> 后继无人 -> 人微言轻 -> 轻而易举 -> 举一反三 -> 三生有幸 -> 幸灾乐祸 -> 祸国殃民

-> 民富国强 -> 强作解人 -> 人多势众 -> 众口铄金 -> 金刚怒目 -> 目光如鼠 -> 鼠窃狗偷

-> 偷工减料 -> 料事如神 -> 神通广大 -> 大敌当前 -> 前所未闻 -> 闻一知十 -> 十围五攻 -> 攻苦食淡 -> 淡汝浓抹 -> 抹月秕风 -> 风花雪夜 -> 夜郎自大 -> 大打出手 -> 手到病除

-> 除暴安良 -> 良工心苦 -> 苦大仇深 -> 深入人心 -> 心安理得 -> 得胜回朝 -> 朝梁暮陈-> 陈陈相因 -> 因循守旧 -> 旧地重游 -> 游山玩水 -> 水涨船高 -> 高义薄云 -> 云兴霞蔚

科举文言文

1. 古文常见科举名词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

《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

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会元参见“会试”条。

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解元参见“乡试”条。

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第二至五名为经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贡士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

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

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

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

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名词释意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

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

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

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

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俭示康》:“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校夏代学院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庠xiang第二声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序周代学校的名称。

《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学院,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院。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

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

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

《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国子监参见“太学”条。

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当代的大学校长。

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

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三国志·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 有关唐玄宗改进科举制的文言文记载,加出处

《新唐书》 志第三十四 选举志上

玄宗开元五年,始令乡贡明经、进士见讫,国子监谒先师,学官开讲问义,有司为具食,清资五品以上官及朝集使皆往阅礼焉。七年,又令弘文、崇文、国子生季一朝参。及注《老子道德经》成,诏天下家藏其书,贡举人灭《尚书》、《论语》策,而加试《老子》。又敕州县学生年二十五以下、八品子若庶人二十一以下通一经及未通经而聪悟有文辞、史学者,入四门学为俊士。即诸州贡举省试不第,愿入学者亦听。

十四年,考功员外郎李昂为举人诋诃,帝以员外郎望轻,遂移贡举于礼部,以侍郎主之。礼部选士自此始。

十九年,始置崇玄学,习《老子》、《庄子》、《文子》、《列子》,亦曰道举。其生,京、都各百人,诸州无常员。官秩、廕第同国子,举送、课试如明经。

天宝九载,置广文馆于国学,以领生徒为进士者。举人旧重两监,后世禄者以京兆、同、华为荣,而不入学。十二载,乃敕天下罢乡贡,举人不由国子及郡、县学者,勿举送。是岁,道举停《老子》,加《周易》。十四载,复乡贡。

3. 乡试什么意思 古代科举中乡试是什么意思

1. 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

2. 乡试由天子钦命的主考官主持,凡属本省生员、贡生、监生(包括未仕者和官员未入流者)经科试合格,均准应试,原则上包括州府县学中经过科考名列第一、二等级的生员以及三等的前三名,但实际上凡经过科考,录科、录遗合格的考生均可以应试。

3. 乡试由朝廷选派翰林、内阁学士赴各省充任正副主考官,主持乡试,考试主要考《四书》、《五经》、策问、八股文等,各朝所试科目有所不同。各省的学政是不能主持乡试

4. 乡试多在八月举行,故又称为秋试、秋闱。科举考试中的常科是定期举行的,除非国家发生重大事件,一般考试时间不会变动。

5. 各省多在城东南建立贡院,作为乡试的考场,大门正中悬挂“贡院”二字大匾。

6. 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

4. 关于科举的故事

房玄龄故事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自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玄龄少年时代随父亲去京师,当时隋文帝当国,天下宁晏,一片大好太平景象,但弱冠之年的房玄龄已经对世事有精到的分析,私下对父亲讲:“隋帝本无功德,只知诳惑百姓。而且他不为国家长久之计,诸子嫡庶不分,竟相*侈,最终会互相诛夷倾轧。现在国家康平,但灭亡之日翘足可待。”十八岁时,本州举进士,获封羽骑尉。由于父亲常年卧榻重病,房玄龄一直伺奉左右,为人极其孝顺。李世民领兵过渭北,房玄龄谒于军门投靠。两人一见,便如平生旧识,马上任其为记室参军。房玄龄为报李世民知遇之恩,竭尽心力筹谋军政事务。每攻灭一方割据势力,军中诸人都全力搜求珍宝异物,惟独房玄龄四处访寻英杰人物,并把他们荐于秦王李世民。因此府中的谋臣猛将,心中都十分感念房玄龄推荐之恩,尽力报效。

房玄龄在李世民秦王府中十多年,一直掌管军谋大事,而且于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全,不用草稿。高祖李渊也对房玄龄深加叹赏,对侍臣讲:“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世民)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后来太子李建成斥逐秦王府宫属,房玄龄与杜如晦一并被驱斥于外任。“玄武门之变”前夕,李世民密召二人化装成道士入阁秘计,最终赞画计成。贞观元年,官拜中书令。论功行赏,太宗以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候君集五人功为一等,进爵邢国公。李世民的堂叔李神通不服,说:“义兵初起,臣率兵先至。现在房玄龄、杜如晦等刀笔之吏(这位皇叔不敢提长孙无忌,因为他是太宗小舅子;也不敢提尉迟敬德和侯君集,二人都是武将,而且尉迟敬德老拳连世民弟弟脸上也不能幸免),反而功居一等,臣心不服。”李世民也不客气,当廷驳斥道:“义旗初兴,人各有心。叔父您虽率兵前来,也是因为惧祸怕被诛连杀掉,而且从未亲自上阵打过仗。与窦建德交手,您全军陷没(还被俘获,只是建德仁德没杀他。李世民给他面子没点破);后来刘黑闼起兵,您又望风败逃。如今论功行赏,玄龄等人运筹帷幄,安定社稷,攻比萧何,虽无汗马之劳,但能以大计居功一等。叔父您国家至亲,朕并不吝惜封赏,但不能因私情滥于功臣同受奖励!”一席话,讲得这位常败皇叔惭愧退下,好没面子。

贞观二年,房玄龄改封魏国公,为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房玄龄尽心竭诚,夙兴夜寐。加之他明达吏事,法令宽平,任人惟贤,不分卑贱,论者皆称之为良相。他任宰相十五年,女为韩王妃,儿子房遗爱尚高阳公主,显贵至极,但常常深自卑损,不敢炫人傲物。贞观十八年,李世民亲征辽东高丽,命房玄龄留守京城。贞观二十三年,房玄龄旧疾复发,当时李世民在玉华宫,闻讯命人用自己的担舆把房玄龄抬入御座前,两人相见,感怀流泪,哽咽不能言。太宗命太医疗治,每日以御膳供房玄龄食用。听说他病有好转,太宗就喜形于色;听见病情加重,太宗马上愁容顿现。临终之时,房玄龄对诸子说:“当今天下清平,只是皇上东讨高丽不止,正为国患。主上含怒意决,臣下莫敢犯颜。我知而不言,就会含恨而啊。”于是抗表进谏,请求太宗以天下苍生为重,罢军止伐高丽。太宗见表,感动地对房玄龄儿媳高阳公主说:“此人病危将,还能忧我国家,真是太难得了。”临终之际,李世民亲至其病床前握手诀别,立授其子房遗爱为右卫中郎将,房遗则为中散大夫,使其在生时能看见二子显贵。房玄龄受遇如此,时定当含笑。卒年七十,诚为喜丧之年。太宗为之废朝三日,赠太尉,谥曰文昭,陪葬昭陵。

房玄龄一直告诫儿子们不要以地望凌人,切勿骄奢沉溺,并集汇古今圣贤家 戒,亲书于屏风上,分给各房子嗣,说:“如能留意上面的内容,足以保身成名。”长子房遗直嗣爵,高宗初年做到礼部尚书的大官。次子房遗爱在太宗活着的时候,由于老婆高阳公主特受宠爱,他作驸马时与皇室别的女婿也大不相同,礼赐恩宠异于诸婿。高阳公主骄恣成性。高宗继位后,她想自己老公承袭房遗直的公爵爵位,就诬告房遗直对自己无礼(不知是讲房遗直调戏她还是不尊重她)。高宗还真当回事,让舅舅长孙无忌鞠审此案,这一下子不得了,竟审出高阳公主和房遗爱两人想要谋反的事情。可惜房玄龄一世忠贞,家族终为逆子恶妇所累,公主赐自尽,房遗爱伏诛,诸子都作为刑徒流配岭南(金枝玉叶,自此后都成了讲鸟语的土著了)。房遗直因父亲之功,总算保得不,除名为庶人。

可惜房玄龄本人都了,大红的牌位被下令从太宗庙中撤出,失掉配享的资格。

5. 唐宋明清的科举考试是否考伪古文尚书

9月29日 22:31 唐 秀才(唐代“秀才”一科、要求高于进士科。

《旧唐书·职官志》说:“秀才有唐以来无其人。”可见虽有其科。

都未考取什么人。此科于高宗时即废止。)

唐代科目虽多,士人所趋,惟“明经”“进士”两科。“进士科”尤为公子竞试之项目,成为唐代科举之项目。

礼部 明经 考试三场:先试“贴经”,试口试,再次答策三道。 进士 唐初“进士”试“时务策”五道,贴一“大经”。

经策全通为甲第,“策”通四,“贴”过四以上为乙第。 天宝十一载定“进士”试一经,能通者试文赋,又通而后试策五条,皆通,中第。

“进士”试诗赋之制,始于玄宗天宝间,其后或改为箴、论、表、赞,或或仍试诗赋。总观有唐一代,“进士科”尤重诗赋,专尚文辞,人称为“辞科”。

唐代后期试进士以诗赋为第一场,论为第二场,策为第三场,贴经为第四场。 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元”或“状头”。

明法 (律学) “明法”试“律”七条,“令”三条,全通为甲第,通八为乙第。(唐之法律有四种:律、令、格、式) 明字 (书学) 先口试,通,乃墨试《说文》、《字林》二十条,通十分之八者为及第。

明算 试《九章》、《周髀》缀术缉占,通者及第 皇帝亲试 制举: 贤良方能言极谏科; 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 文辞秀逸科; 风雅古调科。 这些都是皇帝特诏举行的考试,目的是为了选拔特殊的人才。

宋 礼部 进士 由各州考选士子送礼部应试。初制:试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贴《论语》十贴,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

九经 初制:贴书一百二十贴,对墨义六十条。 五经 初制:贴书八十贴,对墨义五十条。

三礼 初制:对墨义九十条 三传 初制:对墨义一百一十条 开元礼 初制:对墨义三百条 三史 初制:对墨义三百条 学究 初制:《毛诗》对墨义五十条、《论语》十条、《尔雅》《孝经》共十条、《周易》二十五条、《尚书》二十五条。 明法 初制:对律令四十条。

兼经并同《毛诗》之制宋代初也以进士明经取士,宋神宗时,王安石建议废明经等科,只保留进士科。进士科不考诗赋,而考经义。

此外,仍考论策,礼部考试合格后,再由皇帝殿试复审,然后分为五甲。 明清 县 童试 中第者为生员,又叫秀才或庠生。

生员分三种: 成绩最好的是廪生,其次是增生,新入学的称为附生。 童试是参加正式科举考试前的预考。

省 乡试 中第者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又称秋闱。

礼部 会试 中第者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又称礼闱和春闱。

皇帝亲试 殿试 中者为进士。 皇帝主试的考试,分三甲录取。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国家特考 贡生 分:岁贡、恩贡、拔贡、副贡。 第一年或两三年由地方送年资长久的廪生入国子监,肄业的称为岁贡。

逢国家庆典进贡的生员称为恩贡。每三年各省学政就本省生员择优保送中央参加朝政合格的称为拔贡。

乡试取入副榜直接送经国子监的称为副贡。 由此可见,考< >始于宋朝. 《尚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

这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

西汉初存28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16篇)。

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和编本。 经典常谈《尚书》第三(作者:朱自清)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

所谓记言,其实也是记事,不过是一种特别的方式罢了。记事比较的是间接的,记言比较的是直接的。

记言大部分照说的话写下了,虽然也须略加剪裁,但是尽可以不必多费心思。记事需要化自称为他称,剪裁也难,费的心思自然要多得多。

中国的记言文是在记事文之先发展的。商代甲骨卜辞大部分是些问句,记事的话不多见。

两周金文也还多以记言为主。直到战国时代,记事文才有了长足的进展。

古代言文大概是合一的,说出的、写下的都可以叫作“辞”。卜辞我们称为“辞”, 《尚书》的大部分其实也是“辞”。

我们相信这些辞都是当时的“雅言”①,就是当时的官话或普通话。但传到后世,这种官话或普通话却变成了诘屈聱牙的古语了。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的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可是照近人的说数,那记事的几篇,大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应该分别的看。

那些号令多称为“誓”或“诰”,后人便用“誓”、“诰”的名字来代表这一类。平时的号令叫“诰”,有关军事的叫“誓”。

君告臣的话多称为“命”;臣告君的话却似乎并无定名,偶然有称为“谟”②的。这些辞有的是当代史官所记,有的是后代史官追记;当代史官也许根据新闻,。

6. 古文翻译网:古代科举中“朝元”是什么意思

清代朝考名次分一、二、三等,一等第一名称朝元。参阅《清会典事例》卷三六、商衍鎏 《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第三章第四节。

朝元 的意思相当于状元,但又与状元有所不同,按照封建科举制,一般每三年举行一次全国会考,因而状元每三年出一个,。在清光绪30年(1904),正逢慈禧太后七十大寿,为了增加喜庆气氛和选拔人才,清 *** 决定增加一次全国会考,因这次会考为优贡特试,因而第一名交朝元 而不叫状元。——这一年的朝元名叫寿鹏飞,获“甲辰科朝考一等第一名”。

状元与朝元地位是同等的,但古往今来状元一抓一大把,而朝元是因慈禧太后七十寿辰而特设,物以稀为贵。

7. 科举都考什么

从隋朝开始,各朝科举考试科目都在不断变化。从各个朝代科举设置的科目和形式的变化可以看出统治阶层的用人取向,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人才需求。隋文帝仅有策问,隋炀帝开考十科。

唐朝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到明朝只设进士一科。清袭明制,但也开过特制(特别科),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经济科等。

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考试形式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宋朝主要是经义、策问、诗赋等,到明代只有经义一门了。

墨义

墨义,就是围绕经义及注释所出的简单问答题。在一张卷子中,这类题目往往多达30至50道。口试则是口头回答与墨义同类的问题。

帖经

帖经,有如现代诗卷的填空与默写。考官从经书中选取一页,摘其中一行印在试卷上。根据这一行文字,考生要填写出与之相联系的上下文。

策问

策问,即议论。依据考官提出的有关经义或政事问题,考生发表见解,提出对策。策问所及范围较广,有政治、教育、生产、管理等,比起帖经、墨义来难度更大,有的也还有一些实用价值。

诗赋

诗赋,唐高宗永隆二年(681)有人认为明经多抄义条,议论只谈旧策还是表现不出真才实学,建议加试杂文两篇(一诗一赋),于是开始了诗赋考试。

经义

经义,是围绕书义理展开的议论。如果说策问还有考生发挥的余地,经义便已经无所谓个人的思想,考生惟朝廷指定的“圣贤书”是遵。自宋朝开始,经义取代帖经、墨义,而明朝就干脆专考经义,读书人真正走进了“读书,读书”的胡同。

平方腊后论功行赏,鲁智深封禅师,为什么武松受封的却是清忠祖师

武松打虎,是武松被老虎给逼得,为了活命,爆发出了惊人的气概。而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则是鲁智深主动为之,没人逼他!这其实就是武松和鲁智深,在水浒中最真实的写照。

武松几乎处处被逼无奈下才最终爆发,比如为哥哥报仇,大战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而鲁智深却从来都是主动出击,什么拳打镇关西,大闹野猪林,强抢二龙山等。两种性格,两种行事方式,一个总是被置之地而后生,一个处处先发制人,自主沉浮。这同时,也是《水浒传》的精妙所在。

那么武松和鲁智深,在《水浒传》中,同为英雄,谁的地位高呢?这个问题,想必许多水浒迷都会张口说道:自然是鲁智深,在水浒大排位中,位居第13位,武松则是第14位,而且鲁智深还是梁山步军的老大,武松是他的副手……

但果真如此吗?因为这个排位,仅是梁山上的排序。皆知后来水浒108将在宋江的引导下全伙招安了,随后就又征战四方。打服了辽国,干掉了田虎和王庆,最终以惨痛代价,又剿灭了方腊。

在剿灭方腊的过程中,武松被邓先觉的飞剑斩断了右臂(武松中剑后,自行砍断),鲁智深活捉了方腊——这可是最大的功劳!为此宋江是左说右劝,想让鲁智深跟着自己回京。鲁智深拒绝了,随后“见信而寂”坐化!武松也拒绝了回京,在六和寺出家为僧的同时还照顾了半年多,重病的林冲。

如此,梁山两大英雄齐齐落幕。宋江回京后,自然要向宋徽宗汇报,得知鲁智深和武松的功劳后,宋徽宗便封在六和寺出家的武松为“清忠祖师”。但让人奇怪的是,活捉方腊,立下首功的鲁智深,却仅仅被“加赠”为“义烈照暨禅师”。

对比武松和鲁智深的封号,谁还说鲁智深比武松的地位高?因为武松是“祖师”,而鲁智深却仅是“禅师”,堪称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自然就让人奇怪万分了。

赞不绝口开始成语接龙

①赞不绝口,口说无凭,平心而论,论功行赏,赏罚分明,明辨是非,非同小可,可有可无,无法无天.....

②赞不绝口,口不择言,言过其实,实事求是,是非曲直,直言不讳,讳莫如深,深明大义,义薄云天.....

③赞不绝口,口若悬河,河倾月落,落地生根,根深蒂固,固若金汤,汤风冒雪,雪上加霜,霜凋夏绿.....

成语接龙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字游戏。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社会基础,同时还是体现我国文字、文化、文明的一个缩影,是老少皆宜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成语接龙规则多样,大家一般熟知的是采用成语字头与字尾相连不断延伸的方法进行接龙;因为成语接龙是作为一种广泛开展的群众性竞争游戏出现的,所以它必须有一个权威、严密的规范方法,以体现游戏的公平、公正。使佼佼者脱颖而出。

主题接龙:

1、用四个字成语的最后一个字与下一句成语的第一个相同的字音同就可以,首尾相接不断延伸,形成长龙。

2、在成语接龙中,第一句成语称为龙头句,该成语的第一个字则称为龙头字。同时把首尾相接的这个字,称为关节字。

3、若数龙组合,则每个龙头字组成一个主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