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边苦李中 “诸儿竞走取之” 和 “人问之” 两句种的 “之 ”字的分别是什么意思

2.写出下列汉字的古今异义。 去(一狼径去) 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在)

3.六年级课文 赤壁之战 译文

4.《三国志·周瑜传》译文与赏析

5.三国志周瑜传原文及翻译

道边苦李中 “诸儿竞走取之” 和 “人问之” 两句种的 “之 ”字的分别是什么意思

烟炎张天翻译-烟炎张天是什么意思

“诸儿竞走取之”中的“之 ”指李子。

“人问之”中的“之 ”指王戎。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

原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道玩耍。看见路边有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扩展资料

这个故事写王戎小时候,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他是一个聪明的小孩。

告诉人们做事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不能盲目追随他人,遇事要冷静沉着。

王戎自幼聪颖,神彩秀美,据说能直视太阳而不目眩。王戎六七岁时,在宣武场看表演,当时猛兽在栅槛中咆哮,众人都被吓跑,只有王戎站立不动,神色自如。魏明帝曹叡在阁上看见后,称赞王戎是奇童。

《世说新语》记载王戎为人贪吝,其俭啬一篇共有九条,即有四条记王戎事。《世说新语》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先分上,中,下三卷),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百度百科--道边苦李

写出下列汉字的古今异义。 去(一狼径去) 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在)

写出下列汉字的古今异义。 去(一狼径去) 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在)

去:①古:离开,②今:与“来”向对 几何①古:多少②今:数学中研究图形的学科

写出下列字词的古今异义(6个)

(顾)

回头看,泛指看:顾眄。顾名思义。回顾。

照管,注意:顾及。顾忌。顾虑。顾念。顾恤。顾全。顾问。顾惜。兼顾。

商店或服务行业称来买货物或要求服务的:顾客。惠顾。主顾。

拜访:三顾茅庐。

文言连词,但、但看:“兵不在多,顾用之何如耳”。

文言连词,反而、却:“足反居上,首顾居下。”

古同“雇”,酬。

姓。

瞅观看瞥瞧视望瞻瞻

幼年去父亲或父母双亡:孤儿。遗孤。托孤。孤寡鳏独(孤儿,寡妇,无妻或丧妻的人,年老无子女的人)。

单独:孤单。孤独。孤立。孤僻。孤傲。孤茕(单独无依然)。孤介。孤身。孤危。孤芳自赏。孤苦伶仃。孤掌难鸣。孤云野鹤(喻闲逸逍遥的人)。

古代帝王的自称:孤家。孤王。

古同“辜”,辜负。

alonefatherlessIisolatedorphanedsolitary

dài

危:危殆。危乎殆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懂得满足不贪心就不会受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遭到危险)。

大概,几乎:伤亡殆尽。

古同“怠”,懈怠。

笔画数:9;

部首:歹;

笔顺编号:135454251

yòng

使人或物发挥其功能:使用。用心。用兵。用武。

可供使用的:用品。用具。

进饭食的婉辞:用饭。

花费的钱财:费用。用项。用资。

物质使用的效果:功用。有用之才。

需要(多为否定):不用多说。

因此:用此。

UseUsingbywithdispend

笔画数:5;

部首:用;

笔顺编号:35112

猖獗:

也作“猖蹶”。①恣意横行;放肆无忌:刘备如此猖獗,真腹心之患也。 ②倾覆;失败:智术浅短,遂用猖獗。

可以:

可以1①表示可能或能够:不会的事情,用心去学,是~学会的ㄧ这片麦子已经熟了,~割了。 ②表示许可:你~走了。参看‘能’条d、e两项。可以2 [kěyǐ]①好;不坏:这篇文章写得还~。 ②厉害:你这张嘴真~ㄧ天气实在热得~。

分别解释“去”“顾”“几何”的古今异义

基本字义

1. 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与“来”相对:~处。~路。~国。

2. 距离,差别:相~不远。

3. 已过的,特指刚过去的一年:~年。~冬今春。

4. 除掉,减掉:~掉。~皮。~势(a. *** ;b.动作或事情终了时的气势)。

5. 扮演戏曲中的角色:他~男主角。

6. 用在动词后,表示趋向:上~。进~。

7. 用在动词后,表示持续:信步走~。

8. 汉语四声之一:~声(a.古汉语四声的第三声;b.普通话字调中的第四声

. (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说文》:“从大,凵声。”凵( qū)。本义:离开)

2. 同本义 [go away;leave]

去,人相违也。——《说文》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魏风·硕鼠》

纪侯大去其国。——《春秋·庄公四年》

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也。——《谷梁传》

武子去所。——《左传·襄公二十年》

不能相去。——《战国策·齐策》

乃去。——唐· 柳宗元《三戒》

久而不去。——宋· 欧阳修《归田录》

一狼径去。——《聊斋志异·狼三则》

东向驰去。——清· 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去离(分离;离开);去任(因故离开职位);去住无门(进退两难);去来(离去;往来);去位(离开官位)

4. 除去;去掉 [remove;wipe off]

去肌,杀三虫。——柳宗元《捕蛇者说》

明日去。——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俸去书来。

5. 又如:去绝根株(斩草除根);去疾(除去疾病);去皮;去邪归正(去掉邪恶,归于正道)

6. 相距,远离 [be apart from;be at a distance of]

连峰去天不盈尺。——《蜀道难》

日始出时去人近。——《列子·汤问》

西蜀之去 南海。——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去村四里。——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又如:两地相去50里

8. 前往,到别处,跟“来”相反 [go]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

公然抱茅入竹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汝可去应之。——《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又如:去住无门(进退两难);去紧(走得快;迅疾);去处(所去的地方);去学校;谁去都一样

10. 失掉; 失去 [lose]

大事去矣,可痛惜哉。——《三国演义》

11. 又如:去失(丢失)

12. 扮演 [戏曲里的角色] [play the part of]。如:去主角的那位长得并不美

13. 赶走;打发走 [drive]

夫汇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战国策》

14. 抛弃,舍弃 [throw away]

是君臣、父子、兄弟尽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孟子》

15. 又如:去心(心里丢开;放心);去势(舍弃权势)

16. 去世,亡 [die]

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晋· 陶渊明《杂诗》

17. 又如:去世(亡)

18. 用在谓词或谓词结构后表示趋向或持续 [used after a verb or a V—O construction to indicate that an action is to take place or continue]

上去下来船不定,自飞自语燕争忙。——宋· 梅尧臣《绝句》

归去来兮。——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一鸣辄跃去。——《聊斋志异·促织》

跃去尺有咫。

19. 又如:我去考虑考虑;明年回乡下去;船向前慢慢开去;把东西给他送去

20. 逃离,逃亡 [go into exile;flee from home]

委而去之。——《孟子·公孙丑下》

小敌去。——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纺焉以度而去之。——《左传·昭公十九年》

21. 通“驱”。驱逐 [drive out;expel]

千乘三去。——《左传·僖公十五年》

基本字义

1. 回头看,泛指看:~眄。~名思义。回~。

2. 照管,注意:~及。~忌。~虑。~念。~恤。~全。~问。~惜。兼~。

3. 商店或服务行业称来买货物或要求服务的:~客。惠~。主~。

4. 拜访:三~茅庐。

5. 文言连词,但、但看:“兵不在多,~用之何如耳”。

6. 文言连词,反而、却:“足反居上,首~居下。”

7. 古同“雇”,酬。

8. 姓。

详细字义

〈动〉

1. (形声。从页( xié),头。表示与头有关。雇声。本义:回头看)

2. 同本义 [turn round and look at;look back]

顾,环视也。——《说文》

顾见汉骑 司马吕马童。——《史记·项羽本纪》

顾瞻周道。——《诗·桧风·匪风》

眷言顾之,潸焉出涕。——《诗·小雅·大东》

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论语·乡党》

庄子持竿不顾。——《庄子·秋水》

友人惭,不下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世说新语·方正》

荆轲顾笑 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战国策·燕策》

3. 又如:顾瞻(回首环视;眷顾;关照);顾盼生辉(一回首,一注目,都有无限光彩。比喻眉目传神);顾返(回头,回家);顾笑(回头而笑);顾望(回视,观望。有谦让、畏忌或踌躇不前的意思)

4. 观看,瞧 [look]

顾我则笑。——《诗·邶风·终风》

惠顾前好。——《左传·宣公十二年》

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聊斋志异·促织》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5. 又如:四顾无人;相顾一笑;顾观(观看);顾眺(眺望,远望);顾影惭形(看着身影,心感内疚)

6. 访问,拜访 [call on]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三国志·诸葛亮传》

7. 又如:光顾;枉顾;三顾茅庐;顾聘(拜访聘请);顾访(探视访问);顾临(过访)

8. 照顾,关怀 [take care of]

子布、 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魏风·硕鼠》

夫人臣出万不顾一生之计。——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不顾思义。——《汉书·李广苏建传》

9. 又如:顾睦(照顾);顾揽(照管);顾管(照顾,照管);顾报(顾念报答)

10. 眷念,顾及 [think fondly of]

屈平既嫉之,虽流放,眷顾 楚国,系心 怀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战国策·齐策》

11. 又如:顾惯(顾念);顾哀(眷念哀怜);顾思(眷顾思念);顾重(顾念重视)

12. 反省 [self-question]。如:顾省(省察);顾愆(反省自己的过失)

13. 顾虑;考虑 [scruple;hisitate]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纪》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楚辞·屈原·涉江》

14. 如:顾畏(顾虑畏惧);顾惮(顾忌);顾累(忧虑麻烦);顾忧(操心)

15. 通“雇”。出钱请人做事 [hire; imploy]

天下女徒已论,归家,顾山钱月三百。——《汉书·平帝纪》

如此使用民财以顾其功。——《汉书·晁错传》

16. 又如:顾倩(雇用);顾募(雇佣征募);顾唤(雇请)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释义: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狼虽然贪婪凶恶,但又十分愚蠢,

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

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战斗,善于战斗,这样才能胜利.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问题呢?

出自于<<狼>>蒲松龄

原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翻译: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 *** 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古文翻译: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选自蒲松龄的文章,意为:禽兽的欺骗手段又有多少呢?

之:的 变诈:欺骗手段 几何:多少 哉:语气助词,无意。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之的意思

我觉得前一种解释更好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什么意思

结构助词“的 ”

整句应该是“禽兽的善变,狡诈,有多少啊!”

——————————————————————————————————

附古文中“之”用法

《说文解字》:“之,出也.象草过彻,枝茎渐益大,有所之也,一者地也.”段《注》:“引申之义为往,《释诂》曰:‘之往是也.’按:之有训为‘此’者.”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

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

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

③ 然之.(之:它,指上文李 的话.)

④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

⑤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指齐军.)

⑥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

⑦以杜君言泛讯之.(之:他们,旨狱中囚犯.)

⑧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话.)

⑨遽扑之,入石穴中.(之:它,指蟋蟀.)

⑩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它指兵器.)

▆⑵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

①近塞之人,者十九.(《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⑤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

⑥云之崔嵬.

⑦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⑶作动词:往,到.去.例: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一首示子侄》)

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诸将请所之.

④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⑤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⑥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

⑦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之”.)

▆⑷这,此.例: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②其上以构脂、腊和氏灰之类昌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④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⑥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

⑦于是六国之士,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之为之谋.(本义项指中间一个.)

▆⑸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例:

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③句读之不知.

④何功之有哉?

⑤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⑹我.例: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⑤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⑥寡君之以为戮,且不朽.(之以为戮:以之为戮.之:指我们.)

(7)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⑻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同时可说成取独,如: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③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④无丝竹之乱耳

▆(9)向.例:

然后驱而之善.

▆(10)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

通“也”义

《墨子·大取》:“圣人也,为天下也.”前句也字作“之”义.《韩非子·解老》:“鬼祟也疾人之谓鬼伤人……”《贾子·大政》:“何君子之道衰,之数也.”最后的也字作肯定语气助词,其他两个“也”字,都作“之”字义.(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14页) 结构助词“的 ”

整句应该是“禽兽的善变,狡诈,有多少啊!”

——————————————————————————————————

附古文中“之”用法

《说文解字》:“之,出也.象草过彻,枝茎渐益大,有所之也,一者地也.”段《注》:“引申之义为往,《释诂》曰:‘之往是也.’按:之有训为‘此’者.”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

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

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

③ 然之.(之:它,指上文李 的话.)

④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

⑤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指齐军.)

⑥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

⑦以杜君言泛讯之.(之:他们,旨狱中囚犯.)

⑧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话.)

⑨遽扑之,入石穴中.(之:它,指蟋蟀.)

⑩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它指兵器.)

▆⑵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

①近塞之人,者十九.(《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⑤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

⑥云之崔嵬.

⑦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⑶作动词:往,到.去.例: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一首示子侄》)

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诸将请所之.

④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⑤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⑥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

⑦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之”.)

▆⑷这,此.例: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②其上以构脂、腊和氏灰之类昌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④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⑥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

⑦于是六国之士,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之为之谋.(本义项指中间一个.)

▆⑸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例:

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③句读之不知.

④何功之有哉?

⑤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⑹我.例: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⑤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⑥寡君之以为戮,且不朽.(之以为戮:以之为戮.之:指我们.)

(7)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⑻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同时可说成取独,如: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③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④无丝竹之乱耳

▆(9)向.例:

然后驱而之善.

▆(10)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

通“也”义

《墨子·大取》:“圣人也,为天下也.”前句也字作“之”义.《韩非子·解老》:“鬼祟也疾人之谓鬼伤人……”《贾子·大政》:“何君子之道衰,之数也.”最后的也字作肯定语气助词,其他两个“也”字,都作“之”字义.(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14页)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意思是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

出自《狼三则》之第二则。

《狼三则》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狼三则》都是写屠夫在不同情况下遇狼并杀狼的故事。第一则着重表现狼的贪婪本性,第二则着重表现狼的欺诈伎俩。第三则着重表现狼的爪牙锐利,但最终却落得个被屠夫杀的下场,作者借此肯定屠夫杀狼的正义行为和巧妙高明,突出狼的贪婪。

原句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

狼也是狡猾的动物,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这句出自蒲松龄《聊斋志异-狼》这一篇,原文是: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翻译过来就是: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增添人们的笑料罢了;这一句对像狼那样以阴险狡诈手段谋取利益的人和行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表达了作者的嘲弄和不屑之情。

希望能帮到你哦,记得采纳呀。

六年级课文 赤壁之战 译文

北宋·司马光《赤壁之战》 白话释义:

这天夜里,周瑜又去见孙权说:“人们只看到曹操信上说水军和步兵有八十万就一个个吓住了,不再去估计它的真假,便提出这种投降的主张,是很没有道理的。现在按照实际情况核对它,他所率领的中原军队不过十五六万,并且久已疲惫。

他所得到的刘表的军队,最多也不过七八万而已,还抱着犹豫的心理。用疲乏劳累的军队,控制犹豫不定的降兵,人数虽然多,也是很不值得害怕的。我能有精兵五万,就完全能制服他,希望将军不必忧虑!”孙权拍着周瑜的背说:“公瑾,您说到这里,非常合我的心意。

子布、元表这些人各人只顾自己的妻子儿女,怀着自私的打算,很使我失望;只有您和子敬与我同心同德,这是老天让你们两人来辅助我的呀!

五万精兵难以一下子集合起来,已经选好三万人,船只、粮草、战斗武器都已经准备好了。您和子敬、程公便可先出发,我一定继续调派军队,多多装载物资和粮草,作为你们的后援。

您能对付就同他决战,万一遇到战事不利,就回到我这里来。我当和曹孟德决一战。”于是以周瑜、程普为正副统帅,率领部队同刘备共同抵挡曹操,并派鲁肃担任赞军校尉,协助谋划作战的策略。

进军,与曹操的军队在赤壁相遇。这时曹操的军队已经感染了疾病,刚开始交战,曹军失利,退却驻扎在长江北岸。周瑜等驻扎在南岸。周瑜部将黄盖说:“现在敌众我寡,很难同他们坚持长久,曹军并连战船,首尾相接,可用火攻使他们败逃。”

于是就用十艘蒙冲斗舰,装满干燥苇荻和枯柴,把油浇灌在里面,外面用帐幕包起来,上面插上旗帜,预先准备好轻快的小船,连结在战船的尾部。

先送信给曹操,假说要投降。当时东南风刮得很急,黄盖把十艘战船放在最前面,到了江心,挂起风帆,其余各船按次序前进。曹操军中的士兵和军官都走出军营站着观看,指点着,谈论着黄盖来投降了。

距离曹军二里多远的时候,各船同时点火,火烈风猛,船走如箭,把北面曹军的船全烧光了,还蔓延到岸上的军营。一会儿,烟雾和火焰布满天空,曹操的人马烧淹的很多。周瑜等率领轻装的精锐部队紧跟在后面,擂起战鼓,大举进攻,曹军大败。

曹操带领败兵从通往华容县的陆路步行逃跑,遇上烂泥,道路通不过,天又刮着大风,曹操就命令体弱的士兵都去背草填路,骑兵才得以通过。那些体弱的士兵被人马践踏,陷在泥中,掉的很多。

刘备、周瑜从水陆两路同时并进,追击曹军,一直到了南郡。当时,曹操的军队还加饥饿和疾病,亡的有一大半。曹操于是留下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卫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卫襄阳,自己带领军队回北方了。

原文:

是夜,瑜复见权曰:“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

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权抚其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

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者甚众。

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 ,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

天圣九年(1031年) ,司马光随父亲司马池从东京出发,一路经洛阳、潼关、宝鸡,过秦岭,前往四川广元,出任利州转运使,在栈道上遇着巨蟒,他沉着冷静地手持利剑,扎进巨蟒的尾巴上,使巨蟒疼痛得一震,滚下了深不可测的栈道下边。

司马光的博学来自多方面,一方面他好学强识,另一方面他的父亲也着意培养。他既诚实聪明,又十分懂事,深得父亲喜爱。同时,每逢出游或和同僚密友交谈,司马池总好把他带在身边。耳濡目染,使司马光不论在知识方面,还是见识方面,都“凛然如成人”。

好多当时的大臣、名士,都很赏识司马光。 尚书张存主动提出将女儿许配给司马光。担任过副宰相的庞籍在司马池后,把司马光当成自己儿子一样培养、教育。

司马池辗转河南、陕西、四川各地为官,始终把司马光带在身边。所以,司马光在十五岁以前就跟随父亲走过好多地方,在这些地方访古探奇,赋诗题壁,领略风土人情,极大地丰富了司马光的社会知识。

司马光认为绝市和修建堡垒的办法有利于保护边界地区安宁,于是一面禁绝边民和西夏互市,一面决定修堡。正在这时,带兵将军郭恩,乘酒出击西夏,结果大败而归,自己不得已而自杀。

朝廷御史审理此案,庞籍一人承担了责任,事后庞籍被解除了节度使之职,贬谪知青州事,司马光向皇帝连奏三状奏明庞籍是听了他的意见才决定修堡的,说明庞籍完全是出于“欲为国家保固疆圉”的本心,“发于忠赤,不顾身谋”,因为“过听臣言,以至于此”,应当“独臣罪,以至典刑”。

而庞籍得知司马光要为自己辩解时,就又上奏章,引咎自归,请求免除司马光之罪,使司马光没有受到任何责罚。

《三国志·周瑜传》译文与赏析

周瑜传

周瑜传

题解

周瑜(175—210),字公瑾,东吴四英将第一位,庐江舒城人(今安徽庐江)。幼年与孙策相识,结为生之交。孙策脱离袁术自立后,周瑜主动投奔,在孙策平定江东的战争中起到了谋士和武将的双重作用,用计谋收服了太史慈。208年,曹操南下,目标直指江东,孙权战和未定。周瑜及时从鄱阳湖赶回,正确分析了曹操远来的种种弊端,使孙权决定与曹操一战。周瑜身为水军大都督,用火攻之计大破曹操,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战。其后,周瑜攻打南郡,中毒箭。210年,周瑜领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时箭伤发作,英年早逝,年仅36岁。

原文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从祖父景,景子忠,皆为汉太尉。父异,洛阳令。瑜长壮[1]有姿貌。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乃渡江击秣陵,破笮融、薛礼,转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刘繇奔走,而策之众已数万矣。因谓瑜曰:“吾以此众取吴会平山越已足,卿还镇丹杨。”瑜还。

顷之,袁术遣从弟胤代尚为太守,而瑜与尚俱还寿春。术欲以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长,欲假涂(途)东归,术听之。遂自居巢还吴。是岁,建安三年也。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以瑜恩信着于庐江,出备牛渚,后领春谷长。顷之,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2]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复进寻阳,破刘勋,讨江夏,还定豫章、庐陵,留镇巴丘。

注释

[1]长壮:身材魁伟。

[2]桥公:即乔公。乔,古作“桥”。

译文

周瑜,字公瑾,庐江郡舒县人。他的堂祖父周景、周景的儿子周忠,都在汉朝当过太尉。周瑜的父亲周异,做过洛阳县令。周瑜身体修长健壮、相貌俊美。当初的时候,孙坚举义兵讨伐董卓,将家眷迁置舒县。孙坚的儿子孙策和周瑜同年,周瑜与孙策交谊深厚。周瑜将大路南面一所大宅院让与孙策居住,还经常去后堂拜见孙策的母亲,各种生活所需两家共通有无。周瑜的叔父周尚为丹杨太守,周瑜前往看望,正好赶上孙策预备东渡长江,到了历阳,孙策派人送信告知周瑜,周瑜领兵前来迎接孙策。孙策十分高兴地说:“我得到了你,大事就顺利了。”于是周瑜跟随孙策前往攻打横江、当利,全都一一攻克。随即又渡江进击秣陵,打败笮融、薛礼,转而攻下湖孰、江乘,进军曲阿,刘繇逃走,这个时候孙策的军队已扩展到几万人。于是他对周瑜说:“我用这支队伍攻取吴、会两郡,平定山越,已经足够了。你还是回军镇守丹杨。”周瑜便回到丹杨。

不久,袁术派自己的堂弟袁胤替代周尚为丹杨太守,于是周瑜和周尚都回到寿春。袁术打算任命周瑜为部将,周瑜分析袁术最终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因此只请求袁术让他担任居巢县县长,目的是打算借道回到江东,袁术同意他的要求。周瑜于是经居巢回到吴郡。这年为建安三年(198)。孙策亲自前来迎接周瑜,授任他建威中郎将,当下便调拨给他二千兵卒及五十坐骑。周瑜当时24岁,吴郡的人都称呼他为“周郎”。孙策因周瑜恩信声震庐江,便派他外出守备牛渚,后又 *** 春谷县县长。不久,孙策打算攻取荆州,任命周瑜为中护军,兼任江夏太守。周瑜跟随孙策进军皖城,并将其攻克。当时得到乔公两个女儿,都有倾国之色。孙策自己便娶了大乔,周瑜就娶了小乔。接着再进军寻阳,打败刘勋,征讨江夏,还军平定豫章、庐陵,周瑜留守巴丘。

原文

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十一年,督孙瑜等讨麻、保二屯,枭其渠帅[3],囚俘万余口,还备宫亭。江夏太守黄祖遣将邓龙将兵数千人入柴桑,瑜追讨击,生虏龙送吴。十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其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皆恐。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议者咸曰:“曹公豺虎也,然讬(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4]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瑜曰:“不然。操虽讬(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埸,又能与我校胜负于船楫间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稿草[5],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擒)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注释

[3]枭:斩首。渠帅:大帅,魁首。渠:大。

[4]蒙冲:具有良好防护的进攻性快艇。又作艨冲、艨艟。

[5]稿草:草料。

译文

建安五年(200),孙策去世,由孙权统领军国事务。周瑜领兵前来吊丧。于是留在吴郡,以中护军身份与长史张昭一同掌管军政大事。建安十一年(206),周瑜督率孙瑜等讨伐麻、保二屯,将它们的首领斩首,俘虏余众一万多人,回兵驻守宫亭。江夏太守黄祖派遣部将邓龙带领数千人马进入柴桑,周瑜追击征伐,将邓龙活捉后送往吴郡。建安十三年(208)春,孙权征讨江夏,周瑜被任为前部大督。当年九月,曹操攻入荆州,刘琮率众投降,曹操得到刘琮的水军,水、步两军发展到几十万人,东吴的将士听到这一消息都非常惊恐。孙权召集部下,征询对策。大家都议论说:“曹操乃豺虎之人,然而他借着汉丞相的名义,挟天子以征服天下,动辄就说是朝廷旨意,如今要抗拒他,事情更不顺利。况且将军您所处的形势,能够抵御曹操的,就是长江天险。现在曹操占有荆州全部,加上刘表原先训练好的水军,大船战舰,乃至千数,曹操将它们全部摆开沿江直下,并兼有步兵,水陆两路一齐进发,所谓长江天险,已成为曹操与我方共有的了。而在实力上敌众我寡极为悬殊,不能相提并论。因此最好的方法不如向他投降。”

周瑜说:“不对!曹操虽说名为汉相,实则就是汉贼!将军您以神明威武的雄才,兼有父兄的伟烈功业,割据江东,占地几千里,兵精粮足,英雄乐业,正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铲除奸邪祸患的时候。何况现在是曹操自己前来送,怎么能反而向他投降呢?请让我为您分析算计一下:如果现在北方局势完全稳定,曹操没有了后顾之忧,当然可以与我们旷日持久地争夺疆土。但能够与我方在水战中争个胜负吗?现在北方的局势既没有得到稳定,加之马超、韩遂在函谷关之西,成为曹操后方之患。况且舍弃骑兵优势,依仗所缴获的战船,来与我吴越之地的军队在水战中争雄,本就不是他们中原人的长处。如今又值严寒季节,军马缺乏草料,驱使中原的士兵远道来到南方江湖之上,水土不服,必然生发疾病。上面所说的四点,都是用兵之中的大忌,而曹操全然不顾,逆向而行。将军要擒获曹操,现在正是最好时机。我请求率领精兵三万,进驻夏口,保证替您打败曹操。”孙权说:“曹操老贼企图废除汉室自立为帝,蓄谋已久,只是顾忌袁术、袁绍、吕布、刘表与我而已。如今他们几位都被歼灭,只有我一人独存,我与老贼,势不两立。你所说应当对他进行抗击,与我的想法完全一致,这是老天爷将你送来协助我的呀!”

原文

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6],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瑜与程普又进南郡,与仁相对,各隔大江。兵未交锋,瑜即遣甘宁前据夷陵。仁分兵骑别攻围宁。宁告急于瑜。瑜用吕蒙计,留凌统以守其后,身与蒙上救宁。宁围既解,乃渡屯北岸,克期大战。瑜亲跨马擽[7]陈(阵),会流矢中右肋,疮甚,便还。后仁闻瑜卧未起,勒兵就陈(阵)。瑜乃自兴,案行军营,激扬吏士,仁由是遂退。

注释

[6]夏口:今湖北汉口。

[7]擽(lì):攻击。

译文

当时,刘备被曹操打败,企图南撤渡过长江,与鲁肃在当阳相遇,于是两人共同商议抗曹大计。由是刘备也进驻夏口,委派诸葛亮前往拜谒孙权。孙权于是便派遣周瑜与程普等与刘备合力迎击曹操,两军相战于赤壁。此时曹操军队的士兵中有不少人染有疾病,刚一交战,曹军即败,退兵驻扎长江北岸。周瑜等驻军长江南岸。周瑜的部将黄盖说:“如今敌众我寡,难以与之进行持久战。然而观察曹军战船全都首尾相接,可以用火攻将其烧毁打败。”

于是周瑜调拨几十艘大船战舰,船内装满柴草,在柴草上浇满油膏,外面罩上帷幕,上面插上牙旗,先让黄盖写信给曹操,欺骗说要前来投降。又预备一些轻便快捷的小船,分别系在大船的尾后,于是船队依次向前驶去。曹操军中官兵都伸长脖子在观望,指点船队说黄盖来投降了。黄盖命解开各小船,将大船同时点火。当时风势威猛,大火蔓延江北烧到岸上的曹军营寨。片刻之间,烟火冲天,曹军人马被烧淹者不计其数,于是全军败退,返还保守南郡。刘备与周瑜等又合力追击。曹操留下曹仁等驻守江陵城,自己径自退还北方。

周瑜与程普又领军挺进南郡,隔着大江与曹仁对垒。兵未交锋,周瑜即派甘宁前去占据夷陵。曹仁分派出一支部队前去围攻甘宁。甘宁向周瑜告急。周瑜采用吕蒙的计策,留下凌统镇守后方,自己与吕蒙往上游解救甘宁。甘宁之围被解后,周瑜军队便渡江驻扎在北岸,约定日期与曹仁军队大战。周瑜亲自跨马掠阵,被乱箭射中右胸,伤势严重,只好退还。后来曹仁听说周瑜卧床未起,便率兵上阵出战。周瑜于是强行起床,带伤巡察军营,激励将士勇气,曹仁于是只好撤军。

原文

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以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为奉邑,屯据江陵。刘备以左将军领荆州牧,治公安。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8]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猝)制,故不纳。

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曰:“今曹操新折衄[9],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10]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11]病卒,时年三十六。权素服举哀,感动左右。丧当还吴,又迎之芜湖,众事费度,一为供给。后着令曰:“故将军周瑜、程普,其有人客,皆不得问。”

初瑜见友于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12],其有阙误[13],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注释

[8]猥:迁就,勉强。

[9]折衄:受挫。

[10]蹙:逼迫。

[11]巴丘:在今湖南岳阳。

[12]三爵之后:谓略有醉意。

[13]阙误:失误。

译文

孙权任命周瑜为偏将军,兼任南郡太守。以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作为他的奉邑,屯据江陵。刘备以左将军身份兼任荆州牧,治所设在公安。刘备前往京口拜谒孙权,周瑜上奏说:“刘备以枭雄的姿态,且有关羽、张飞熊虎般的猛将,他一定不会长久屈身为他人所用。依我的愚见,现在最好的方法便是将刘备迁置到吴郡,为他修建最豪华的宫室,多给他一些美女及他喜爱的东西,以此满足他的耳目享受,再把关羽、张飞二人分开,各安置在不同的地方,派遣像我这样的人挟制他们,让他们与我们一道作战,大事即可成功。如今迁就他割让土地来资助,让这三个人聚在一起,又都安放在边界疆场,恐怕是蛟龙获得云雨,终非池中所容纳得了的!”孙权考虑到曹操在北方,应当广招天下英雄为是,又担心刘备并非一时制服得了的,因此没有采纳周瑜的建议。

其时刘璋正任益州牧,北面有张鲁为寇相侵,周瑜于是到京口拜见孙权说:“现在曹操刚受挫折,正担心自己内部发生变乱,不能同您对阵作战。请允许我和奋威将军孙瑜一起进军攻取蜀地,得到蜀地之后再吞并张鲁,然后留奋威在那里固守,以便与马超结援呼应,我再回来与您一起占据襄阳进击曹操,这样攻取北方就有希望了。”孙权同意此番言论。周瑜回到江陵,准备行装,然而路过巴丘的时候即发病去世了,年仅36岁。孙权身穿素服哀悼,感动所有部下。当周瑜灵柩运还吴郡时,孙权又往芜湖迎接,举办丧事的所有费用,全部供用不缺。后来又颁布谕令:“已故将军周瑜、程普,他们家的田客,都不能要他们纳税服役。”

当初周瑜被孙策作为好友相待,孙策的母亲又让孙权以尊奉兄长的礼仪对待周瑜。那时孙权的地位还是个将军,各位将军及宾客对他只行一般的礼节,唯有周瑜最先对他表示尊敬,对孙权执臣子礼节。周瑜性情开朗,宽宏大量,很得人心,只与程普不相和睦。周瑜年少的时候曾精心钻研音乐,即使在饮酒三爵之后,弹奏者有什么差错,他也一定能够听得出来,听出来就会回头望一望,所以当时有人编出歌谣:“曲有误,周郎顾。”

三国志周瑜传原文及翻译

《三国志·周瑜传》原文: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乃渡江击秣陵,破笮融、薛礼,转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刘繇奔走,而策之众已数万矣。顷之,袁术遣从弟胤代尚为太守,而瑜与尚俱还寿春。术欲以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长,欲假涂东归。术听之。遂自居巢还吴。是岁,建安三年也。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瑜时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

五年,策薨,权统事。十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其年九月,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刘备以左将军领荆州牧,治公安。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分此二人,各置一方,大事可定也。”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曰:“今曹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马丘病卒,时年三十六岁。

初瑜见友于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瑜少精意於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三国志·周瑜传》翻译:

周瑜字公瑾,是庐江郡舒县人。他的堂祖父周景,周景的儿子周忠,都任汉朝太尉。他的父亲周异,任洛阳令。周瑜身材高大健壮,容貌俊美。起初,孙坚组织起义军讨伐董卓,把家迁到舒县。孙坚的儿子孙策和周瑜同岁,独与周瑜很友好。周瑜的叔父周尚任丹杨太守,周瑜前去探望他。恰巧孙策准备向东渡江,到达历阳,急速送信通知周瑜,周瑜带兵迎接孙策。孙策非常高兴说:“我得到您,就一切顺利了。”周瑜跟随进攻横江、当利,全部攻克。

建安五年,孙策去世。孙权执掌政事。周瑜带兵前往奔丧,于是就留在吴郡,以中护军身份和长史张昭共同掌管各项事务。建安十三年春季,孙权征讨江夏,周瑜任前部大督。

这年九月,曹操进入荆州,刘琮率人马投降,曹操得到了他的水军,水兵、步兵有几十万人,吴军将士听说此事都很恐惧。孙权召见众属下,询问计策。议论的人都说:“曹公是豺虎一样的人,但他假借汉朝丞相名义,挟持天子来征讨四方,行动以朝廷为借口,现在如果抵抗他,事情就更不顺利。而敌我实力的强弱,又不能相提并论。我们认为最上策不如迎接他。”周瑜说:“不对。曹操虽然假借汉朝丞相的名义,他实际是汉朝的奸贼。将军您以神勇英武的雄才,又依仗父兄的功业,占据江东地区,土地方圆几千里,军队精良,物资充足,英雄乐意报效,正应当横行天下,为汉朝除去奸邪恶贼。何况曹操自己来送,怎么能去迎接他呢?请让我为将军您筹划此事:如今假使北方已经安定,曹操没有后顾之忧,能够旷日持久前来争夺疆域,又能够同我们在船舰上较量胜负吗?如今北方并没有安定,加上马超、韩遂还在潼关以西,是曹操的后患。而曹操舍弃鞍马,依仗舟船,和吴越的人争斗较量,这本来就不是中原人的长处。并且现在天气严寒,战马没有草料。驱使中原的士兵长途跋涉江湖之间,不服水土,必定生出疾病。这四种情况,是用兵的禁忌,而曹操都贸然做了。将军您擒获曹操,应该就在今天。我请求得到精兵三万人,进军驻守夏口,保证为将军您打败曹操。”孙权说:“老贼想废掉汉室自立为皇帝已很久了,只是顾忌二袁、吕布、刘表和我罢了。如今几位雄杰已经灭亡,只有我还在,我与老贼,势不两立。您说应当抗击,和我的心意非常相合,这是上天把您授予给我啊。”

孙权于是就派周瑜和程普等人与刘备合力迎击曹操,在赤壁相遇。这时曹操的军队士兵已经发生了疾病,刚一交战,曹军失败后退,撤军驻扎长江北岸。周瑜等人在南岸。周瑜的部将黄盖说:“现在敌众我寡,难以和他们长时间相持。但是看曹操军队的船舰首尾相连,可以用火烧而打败他们。”不久,烟火冲天,烧淹的人马很多,曹军于是败退,返回守卫南郡。刘备和周瑜等人又共同追击。曹操留下曹仁守江陵城,自己径直返回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