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柱鼓瑟怎么读音-胶柱鼓瑟的典故
1.胶柱鼓瑟详细资料大全
2.只知道学习却不加以思考的典型春秋战国时期的事例
3.成语: 胶柱调瑟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及故事?
4.帮忙翻译一段文言文!3Q啦
5.寻根究底的成语典故
6.鼓瑟是什么意思,击缶呢?
胶柱鼓瑟详细资料大全
胶柱鼓瑟,成语。现含贬义色彩,指不能灵活变通。多用于书面语中。胶柱鼓瑟”,亦作“胶柱调瑟”。比喻拘泥成规,不知灵活变通。汉·扬雄《法言·先知》:“以往圣人之法治将来,譬犹胶柱而调瑟。”
基本介绍 中文名 :胶柱鼓瑟 发 音 :jiāo zhù gǔ sè 释 义 :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近义词 :胶柱调瑟、刻舟求剑 成语概述,词 目,发 音,释 义,出 处,近义词,反义词,语 法,示 例,原文及翻译,原文,翻译,英文翻译,成语释源,典源,释义,套用实例, 成语概述 词条信息 词 目 胶柱鼓瑟 发 音 jiāo zhù gǔ sè 释 义 柱:瑟上调节声音的短木。瑟:一种古乐器。是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出 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近义词 胶柱调瑟、刻舟求剑 反义词 随机应变、通达权变 语 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示 例 若非公孙杵臼,焉得赵氏孤儿,既以遇难避仇,不必~。 明·无名氏《鸣凤记·桑林奇遇》 来源于故事“齐人跟赵人学习瑟这种乐器。他不去刻苦钻研演奏瑟的技术,却依照赵人预先调弄好的音调,将瑟上调音的短柱用胶粘固起来,就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乡。齐人回家后,摆弄了多年,总是弹不出一支曲子。他还觉得奇怪呢!后来,有人从赵国来,了解到是怎么回事,觉得这个齐人的举动是多么愚蠢啊!”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原文及翻译 原文 齐人就赵学瑟,因之先调,胶柱而归。三年不成一曲,齐人怪之。有从赵来者,问其意,方知向人之愚。 翻译 有个齐国人跟赵国人学弹瑟,由赵国人先调好了弦,(齐人)就将调弦的柱子用胶粘住了回家。三年弹不成一首曲子,那齐人埋怨赵国人。有个跟赵国人学艺的人来到他这里,询问他埋怨的原因,才知道前面这(齐)人这么蠢。 英文翻译 1 to stubbornly stick to old ways in the face of changed circumstances 2 obstinate; inflexible; very conservative 成语释源 词条属性贬义成语 成语解释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典故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成语示例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1回:“这宝姐姐也忒~,矫揉造作了。” 近义成语刻舟求剑 反义成语随机应变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 汉英翻译stick to old ways stubbornly in the face of changed 典源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孝成王七年,秦军与赵军在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县西北)对垒,这时赵奢已,蔺相如病重,赵将廉颇坚守营垒。“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结果,“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释义 赵孝成王听信了秦国间谍散布的谣言:秦军最怕马服君的儿子赵括担任将军。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蔺相如劝阻说:大王凭名声用赵括,就像是把胶把瑟上的弦柱粘住来弹瑟,音调不能变通一样,他不懂得随机应变。赵王不听。结果,赵军被秦军打败,40万大军被活埋。赵国几乎灭亡。 “ 套用实例 1 .我父亲曾在茶余饭后褒贬过:“你曹叔喜欢古诗古词,有点艺术家的作派,但未免 胶柱鼓瑟 ,给女儿取名字选字过于生僻拗口了! 2 .上下比较,《释词》所解更为文通字顺,而《文通》则有点 胶柱鼓瑟 。 3 .那点乡村里的人和事写得颇为生动,总难免透出一种文学的‘小家子气’”。这是中肯的甘苦之谈。如何摆脱“就事论事”的局囿,打破 胶柱鼓瑟 的窘境,由“近视”转为“俯视”,升高立足点,不断提高对生活的涵盖力,确是古华多年来一直艰苦摸索著的难题。 4 《易》者,皆以卦爻为主,粘著固执, 胶柱鼓瑟 ,特多阴阳玄妙之谈。胡朴安先生的这部《周易古史观》却大胆地撇开卦爻,以卦爻为古人未有文字之先记载一切思想事物的符号 5 撇开它对中国古代文人思想上造成的禁锢不谈,就是它的考试内容,也导致了中国文人举子们轻视自然科学而以背硬记式地读经、 胶柱鼓瑟式 地作诗文、纸上谈兵式地议论政事为务的风气,更不必说它的考试结果往往决定了文人一生的荣辱贵贱、幸与不幸,决定了他们的一生。 6 理解之路不是直来直去的窄桥。在伽达默尔看来,这是一个“事物本身和我们的前判断之间无穷的‘游戏’过程”。在“游戏”中既不宜 胶柱鼓瑟 ,又并非只能落到匪夷所思的地步。“沉潜往复”和“从容含玩”毕竟不能止于“神秘经验的整体”,而是期待着理解框架与文本视界的 7 另一种解释,是自伤身世。持此说者为何焯。这种想法与“一弦一柱思华年”的句意切合,又因为由 胶柱鼓瑟 变为大致如此,错的可能性小了。不过究竟对不对,也是只有作者才能知道。只知道学习却不加以思考的典型春秋战国时期的事例
1、按图索骥
伯乐在他写的《相马经》书里有"额头高、眼睛亮、蹄子大,就是好马"的说法。一次,伯乐的儿子拿着《相马经》去认马。他看见一只癞蛤蟆,就对父亲说:"我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其他条件都符合,就是蹄子有点不够大!"伯乐知道儿子很笨,被他气得笑了起来,说:"你抓的马太爱跳了,不能骑啊!"
2、刻舟求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舟求剑 漫画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3、截杆入城
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进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想要进城门,但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不久,有个年长的男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之辈,只不过见多识广,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再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杆截断。
4、胶柱鼓瑟
齐人跟赵人学习瑟这种乐器。他不去刻苦钻研演奏瑟的技术,却依照赵人预先调弄好的音调,将瑟上调音的短柱用胶粘固起来,就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乡。齐人回家后,摆弄了多年,总是弹不出一支曲子。他还觉得奇怪呢!后来,有人从赵国来,了解到是怎么回事,觉得这个齐人的举动是多么愚蠢啊!
5、邯郸学步
战国时期,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听说赵国邯郸人走路的姿式很漂亮,便来到邯郸学习邯郸人走路。结果,他不但没有学到赵国人走路的姿势,还把自己原来走路的姿势也忘记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去。
暂时想到这么多,春秋战国时期应该还有不少类似的寓言故事和成语。我们现在用的大部分成语,基本上都是从那个事情来的。希望能够帮到你。
成语: 胶柱调瑟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及故事?
成语: 胶柱调瑟 成语简解 编号 : 2372 成语 : 胶柱调瑟 注音 : ㄐ|ㄠ ㄓㄨˋ ㄊ|ㄠˊ ㄙㄜˋ 汉语拼音 : jiāo zhù tiáo sè 参考词语 : 胶柱鼓瑟 释义 : 义参「胶柱鼓瑟」。见「胶柱鼓瑟」条。 Emoji符号 : 瑟 (这是本站原创收集整理的汉字“胶柱调瑟”对应Emoji表情符号“”,为汉字添加生动形象的符号、对照PNG及动画GIF图,也方便大家复制粘贴到社交媒体等地方,点击Emoji符号""和链接还可以查看该符号在《EmojiAll表情词典》中更详细的介绍。) 成语详解 典故说明 : 此处所列为「胶柱鼓瑟」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胶柱鼓瑟」典源作「胶柱调瑟」,出自于文子引用老子的一段话。老子说:如果有人单拿一代的法制,却要求能历代适用,以为不能有所不同。这种作法,就好像有人先用胶把瑟的弦柱黏住了,再来演奏它,就无法弹出高低的音调了。事实上,通达道理的人会随时势环境变化来通权达变,时代不同,环境不同,所立法制也就不同。上古君王所立法制和今日所以会不同,并非今日故意要去和他们有所不同,而是古今时势已经改变了。所以后代的君王不应一味依循古有的法制,而是要去学习古代君王因应时代需求的立法观念,掌握这种观念才能顺着新的环境而有所调整变化。后来「胶柱鼓瑟」这句成语就从这里变出,用来比喻做事拘泥而不知变通。 典源 : 此处所列为「胶柱鼓瑟」之典源,提供参考。《文子.道德》老子曰:「执一世之法籍,以非传代之俗,譬犹胶柱1>调2>瑟3>。圣人者,应时权变,见形施宜。世异则事变,时移则俗易,论世立法,随时举事。上古之王,法度不同,非故相反也,时务异也。是故不法其已成之法,而法其所以为法者,与化推移。」 〔注解〕 (1)柱:琴瑟上系弦的木条。 (2)调:音ㄊ|ㄠˊ,演奏、弹奏。 (3)瑟:一种弹拨弦乐器,形状似琴。古有五十弦,后改为二十五弦,弦各有柱,可上下移动,以定声音清浊高低。 书证 : 01.《文子.道德》:「执一世之法籍,以非传代之俗,譬犹胶柱调瑟。」(源) 02.汉.桓宽《盐铁论.相刺》:「坚据古文以应当世,犹辰参之错,胶柱而调瑟,固而难合矣。」 成语接龙
“胶”字结尾的成语
似漆如胶 以漆投胶“胶”字开头的成语
胶柱鼓瑟 胶柱调瑟“瑟”字结尾的成语
胶柱鼓瑟 胶柱调瑟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的成语:胶柱调瑟。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成语“胶柱调瑟”分成的单字详解:
胶, 柱, 调, 瑟。
帮忙翻译一段文言文!3Q啦
四年以后,赵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赵孝成王即位。孝成王七年,秦国与赵国的军队在长平拉开战场,当时赵奢已经了,(◇张华注释说∶“赵奢的坟墓在邯郸边界的西山上,叫做马服山。”)而蔺相如病得很重,赵孝成王任命廉颇做将军带兵攻打秦国,秦军多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城池不出来交战。秦军多次挑战,廉颇都不肯出兵交战。赵孝成王相信了秦国的间谍。秦国的间谍对孝成王说:“秦国只害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当上将军。”赵王于是任命赵括做将军,代替了廉颇。蔺相如说∶“大王听了赵括的名字就任命他当将军,就像粘住琴瑟上调弦的短木若胶柱,再来弹琴。赵括只能熟读他父亲的兵书,不知道变通。”赵王不听从蔺相如的建议,于是任命赵括为将。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兵事,认为天下没有比得上他的。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谈论兵事,赵奢都难不倒他,但是并不称赞他。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曰∶“打仗,是生攸关的地方,而赵括太轻率的讨论它了。如果赵王不让他当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让他当将军,打败赵军的人一定是赵括自己。”当赵括将要出发的时候,他的母亲上书对赵王说∶“不能让赵括带兵。”赵王说∶“为什么呢?”赵括的母亲回答说∶“当初我跟随他的父亲,当时他的父亲是将军,他所供养的食客谋士有好几十人,(注解:□正义,奉,音捧。)他所结交的朋友有几百人,大王以及王公们的赏赐都分给军官士兵,接受军令以后,就不再过问家里的事。如今赵括一旦做了将军,面向东方接受军士们的拜见,军吏们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大王所赐的金银绸缎,赵括都拿回来藏在加中,并且每天观察有便宜的田地房屋能买的就买下来。大王您认为它能像他父亲吗?父子不同心,希望大王您不要任命他。”赵王说∶“你不要管了,我已经下定决心了。”赵括的母亲于是说∶“大王您非要任用他,如果他有了差错,我能不能受到牵连呢?”赵王说:“不会连累你的。”
赵括代替了廉颇以后,全部变更了军法,轻率的任用军官。秦国的将军白起听说以后,指挥奇兵,假装打败撤退,而断绝赵军的粮道,把赵军一分为二,赵军士气不能统一。被困四十多天,赵军非常饥饿,赵括亲自指挥精兵博战,秦军用箭射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数十万赵军投降了秦国,秦国全部将它们活埋了。赵国前后损失兵力四十五万。第二年,秦国军队围困了邯郸,一年多,赵王几乎不能逃脱。幸亏楚国、魏国的军队来救援,才得以解了邯郸的包围。赵王也因为赵括母亲先前的话,没有诛杀她。
寻根究底的成语典故
出处
(1)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
示例
这个学生对学习有股钻劲,什么问题都想寻根究底。
典故
刘姥姥到大观园里走亲戚,贾母与凤姐留她住几天,他们大摆酒宴,让刘姥姥讲一些乡下的奇闻趣事。刘姥姥则信口开河讲一个茗玉**17岁后成仙,地方人们为她建庙。宝玉听了想寻根究底弄个明白,打发家人茗烟去村上核实。
鼓瑟是什么意思,击缶呢?
鼓瑟就是弹琴,击缶类似于敲鼓。
瑟是古代拨弦乐器的一种,形似古琴;缶则是古代的一种瓦质的打击乐器,古人以缶为乐器,用以打拍子。
这句话的意思是,秦王在宴会上要赵王去弹琴助兴,本质上是对赵王的侮辱,看不起他,于是作为回击,蔺相如就要求秦王击缶。
扩展资料: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
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译文:
秦王饮到酒兴正浓时,说:“我私下里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您奏瑟一曲!”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一起饮酒,令赵王弹瑟。”蔺相如上前说:“赵王私下里听说秦王擅长秦地土乐,请让我给秦王捧上盆,来相互为乐。”秦王发怒,不答应。
这时蔺相如向前进献瓦缻,并跪下请秦王演奏。秦王不肯击缻,蔺相如说:“在这五步之内,如果我自杀,脖颈里的血可以溅在大王身上了!”秦王的侍从们想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睁圆双眼大声斥骂他们,侍从们都吓得倒退。
因此秦王很不高兴,也只好敲了一下缻。相如回头来招呼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缻“。
这个著名的外交典故,是蔺相如反击秦王羞辱赵国的有力举措,因为秦人不善器乐,难为高雅正统之声,只会击缶为娱,低俗下流,故以相拼,逼秦王击缶而反击羞辱之,捍卫了赵国尊严。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廉颇蔺相如列传
百度百科-鼓瑟
百度百科-击缶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