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茶五酒是什么意思

2.啥也不是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农历6月1日民间习俗

4.东北方言词汇知多少

三茶五酒是什么意思

猜拳行令拳王争霸赛-猜拳行令的意思

有人认为,茶文化与酒文化相比,其主要区别之一,就是茶文化的气氛是优雅清净,酒文化的气氛则是豪放热烈,明代图本唆《茗笈》中称,饮茶一客少为贵。陈季儒在《岩栖幽事》中也提出: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六七就是施茶了。今广东潮汕地区仍有“茶三酒四”之说,意思是饮酒时气氛热烈,猜拳行令,饮酒作诗,四人凑在一起,你一句,我一言,正好凑成绝句一首,所以说“酒四”。而品茶就不一样,续水二三次后,茶味渐薄,如人多,后饮者只能喝到淡薄茶汤了,三人饮茶正好,故谓“茶三”。

啥也不是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什么都算不上,不算回事,不太好。在不同的语境中含义不相同,是类似于感叹语的一种存在。

1、东北话常见方言及示例

(1)老么卡哧眼儿 例:瞧你长的那样,老么卡哧眼儿,那个能看上你,形容又老又丑的人。

(2)破马张飞 例:你这是嘎哈啊,破马张飞的,能不能消停点儿。

(3)舞马张枪 例:同上你这是嘎哈啊,破马张飞的,能不能消停点儿。

(4)毛愣三光 例:你能不能稳当点儿啊,别成天毛愣三光的让人不放心。

(5)七吃咯嚓 例:麻利,干净利落。

(6)杨了二正 例:你也别成天杨了二正的摇哪儿烂走了,赶紧找点正经事干。

(7)搂瓦块儿 例:那家伙脸长的,搂瓦块儿的 ,磕碜了。

(8)老天扒地例:我现在都老天扒地了,还结啥婚啊,一个人过吧。

(9)那旮得儿 例:你说的那个东西藏在那旮得儿了。

(10)急了拐弯? 例:那道也成难走了,急了拐弯的。

(11)突鲁反仗 例:他做事突鲁反仗的,把这事交给他还真让人不放心。

(12)傻了吧叽 =虎了吧叽例:干啥玩意呢傻了吧叽的,虎啊!虎了吧叽:同二虎八叽。

2、东北话艺术特点

(1)生动形象性,由静态的语言,转化为动态的语言,将抽象的语言,转化为形象生动的语言。

它的生动性来自于劳动,将许多非动性的词语都取动性表达。以“扒瞎”“掰扯”“拔犟眼子”为例,三者都是辩解人的精神状态非常抽象的词汇。将人们编排没有根据的谎言,方言称作“扒瞎”,“扒瞎”来自于农村秋收劳动扒苞米,扒出来没长粒儿的空棒子,称“瞎苞米”。

(2)东北方言有着巨大丰富性。

如喝酒,不说喝,说“掫”“整”“扪”“倒”“抿”等。“感情深,一口扪;感情浅,舔一舔”。在酒桌上,猜拳行令,最显性格。

(3)幽默感。

东北人的语言中饱藏着“苦中作乐”的调侃、幽默、滑稽的歇后语、俏皮嗑、疙瘩话,经过游戏化、诗化处理。所以,二人转文学里,宁用古语,不用官话,宁用土语,不用僵硬的概念话。感情最浓的是乡土乡音,一经二人转艺人嘴里说出来,就感到幽默、滑稽。

扩展资料

东北话:

东北官话,分布在除辽东半岛以外的中国东北地区和河北省东北部,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的全境、辽宁省的大部分地区、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等),使用人口约1.2亿。东北官话有两种划分方案,一种分为吉沈片、哈阜片、黑松片,每片又可分为若干小片。最新一种划分:松辽片、辽沈片、松锦片。

农历6月1日民间习俗

农历六月初一,齐鲁大地将这个节日称作“新麦节”,在豫东和豫南,都有六月初一过小年的说法。特别是农村,更为重视,流行祭祖、上坟。人们把这天当作庆祝丰收、祀求丰年的节日。这时,麦子刚刚打下不久,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农民的心头和眉梢。

人们在屋中、院内、麦场里摆上供桌,放上馍、枣山(馍的一种)和桃、梨等五种瓜果,用斗盛满新收的小麦,斗上贴红色的“福”字,然后焚香燃炮,祈求秋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之后,人们高高兴兴地吃上一顿用肉、青菜、粉条、海带做成的“杂烩菜”。大人们在麦场里猜拳行令,孩子们边吃边耍,十分尽兴。

扩展资料:

相关节日:

农历六月初一过后,接着,六月初六又是一个大节。所以,有的人家干脆把六月初六的活动揉到六月初一来进行。六月初六,中国民间称“炒面节”、“望夏节”、“闺女节” 等,往往是相隔十里(5公里)八里(4公里),风俗就不大一样。

不管怎样,节日就是吃、玩、走亲戚。而且这些节日都与出嫁的姑娘有关。农村的各家各户,在六月初一至初六其间,都要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款待后再送回婆家。俗语有:“六月六,请姑姑。”“六月六,挂锄勾,叫了大姑叫小姑。”

东北方言词汇知多少

1,喇子: 塑料水桶。

2,喂得罗: 下小上大的水桶。

3,棒槌: 人参。

4,苞米: 玉米。

5,被垛: 几床被垛在一起。

6,哈喇: 肉和油变质称。

7,砬子: 陡峭的石头山。

8,喝咧: 唱歌。

9,喇忽: 遇事疏忽。

10,列巴:开口面包。

11,唔们: 我们。

12,那嘎哒: 那个地方。

13,嘎哈: 干啥。

14,稀罕: 喜欢。

15,贼: 非常、特别、很。

16,犊子: 混蛋。

17,扯犊子: 闲扯、不干正经事。

18,埋汰: 脏。

19,得瑟: 不务正业或臭美。

20,整个浪儿: 全部。

21,随份子: 随礼,随人情。

22,松明子: 含松脂的木柈儿。

23,水筲: 雪花铁做的上下一样粗的水桶。

24,双棒儿: 双胞胎。

25,甩技子: 发脾气,甩手走人。

26,上外头儿:去外面。

27,上赶着: 主动。

28,善茬子: 指软柔可欺的人。

29,傻得呵的: 痴呆的样子。

30,傻拉吧唧: 傻拉吧登,憨傻,痴呆。

扩展资料

1、生动形象性,由静态的语言,转化为动态的语言,将抽象的语言,转化为形象生动的语言。

它的生动性来自于劳动,将许多非动性的词语都取动性表达。以“扒瞎”“掰扯”“拔犟眼子”为例,三者都是辩解人的精神状态非常抽象的词汇。将人们编排没有根据的谎言,方言称作“扒瞎”,“扒瞎”来自于农村秋收劳动扒苞米,扒出来没长粒儿的空棒子,称“瞎苞米”。用“扒瞎”来指责并替代扯谎,不仅生动准确,而且带有很浓的感彩。

同样,“掰扯”也是得益于扒苞米的劳动,苞米叶子需要一层一层地剥去,到最后方见分晓,用来形容刨根问底、辨别真伪,也是非常形象的;再如“八竿子拨弄不着”,用来形容关系相当疏远,来自农村的打鸟活动。常在一片空地上撒下少许粮食,装上转动的竹竿拨弄来打鸟。八竿子都打不住一个鸟,可谓过于疏远了。

2、东北方言有着巨大丰富性。

如喝酒,不说喝,说“掫”“整”“扪”“倒”“抿”等。“感情深,一口扪;感情浅,舔一舔”。在酒桌上,猜拳行令,最显性格。顶属“打”“揍”“闹”“搞”“抓”“整”等内涵最丰富。常见的“这嘎达”“那嘎达”。还有就是“忒别马路牙子上卡秃露皮了(腿摔在马路边上磕破皮了)”。

3、,幽默感,东北人的语言中饱藏着“苦中作乐”的调侃、幽默、滑稽的歇后语、俏皮嗑、疙瘩话,经过游戏化、诗化处理。

所以,二人转文学里,宁用古语,不用官话,宁用土语,不用僵硬的概念话。感情最浓的是乡土乡音,一经二人转艺人嘴里说出来,就感到幽默、滑稽。

陈功范是善于运用方言土语的一个作家。我们从他的单出头《真人假相》中摘出几句:

“愣没辨出谁的语声”——(用“愣”或“硬”’来强化。)

“你咋就不怕把眼珠子睡捂了呢!”——(是说睡的太多了。)

“二两茶叶沏一壶——你瞅那老色!”

再从他的《窗前月下》摘一段唱词:

谁不知我拙嘴笨腮说话不记甩,裉劲上吭哧瘪肚嘴还直跑排。越赶上着急上火那还越添彩,俩眼睛瞪一般大啥也说不出来。哪赶上你伶牙俐齿小话来得快,着紧绷子嘁哧咔嚓真能叫得开。这段唱词,不用特殊标明出自哪个人物之口,就能鲜亮地见出人物性格,见出地方韵味,那种幽默、诙谐、俏皮的语言风格溢于言表。

东北方言是活跃在人们口头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值得珍惜的文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东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