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羲之入木三分的详细故事

2.神来之笔造句有哪些

3.王羲之笔法的六大特征介绍

4.记住宋词(七)

王羲之入木三分的详细故事

简直神来之笔是什么意思-简直了的意思是什么

王羲之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在历史上享有很高的评价,被后人称为“书圣”。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

东晋明帝有一次要到京都建康北郊覆舟山祭祀土地神,让王羲之把祭文写在木制祝板上,再派人雕刻。这个人先用刀削木板,发现王羲之的墨迹竟渗进木板深处,直到剔去三分厚才见白底。笔力非常雄厚,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引得刻者连连惊叹:“竟入木三分!”

这件事情可是轰动了整个京城,“入木三分”也就成了人人皆知的成语了。于是,后来的人便根据这段故事的情节,直接把“入木三分”,用来形容人们写文章,或者是说话的内容非常深刻。

扩展资料:

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时,曾在临川郡城的一块坡地置宅,宅内挖有一口练习书法专用的洗墨池。宋代文学家曾巩曾去临川墨池游览凭吊,并写下《墨池记》,其中就提到,王羲之为了表示对张芝的仰慕,曾仿效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王羲之可以成为引领历代书坛的大家,绝不仅是靠他的家族和天赋,更多是他付出了许多努力,这些努力不止是在书法技术上的苦练,还有他对书法源流和变化的思考。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入木三分

神来之笔造句有哪些

神来之笔造句

1、张晓的加入绝对是点睛之招神来之笔,同学们更有了干劲。

2、**最后的一幕一张手和电筒的影子方向简直就是神来之笔!

3、这首小提琴的旋律实在是神来之笔,代入感很强。

4、到此为止,刘总把一个可能的公关的神来之笔变成了彻头彻尾的笑柄。

5、当时,对郑工的任命犹如神来之笔,对企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6、这场芭蕾舞者的布偶戏更像是神来之笔。

7、聂耳以神来之笔创作出雄浑的曲子。

8、从整篇文章来看,从文到字都当得上神来之笔。

9、结构貌似自由散漫,却充满伏笔、侧笔,甚至有神来之笔之意。

10、如果生命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那么,母校就是那一抹神来之笔吧,真的令人难以忘怀。

11、上班以来就没在意过形象,今天形象算是达到了巅峰,链条包才是神来之笔画龙点睛了!

12、先生也无愧为“酒中仙”,好象他也参与了这次饮宴,才有此神来之笔。

13、李娜从来不注意个人形象,在打扮上很随意,今天完全不同,突然带了一款发带,真的是神来之笔呀,非常漂亮。

14、费德勒不只是偶然神来之笔的赢球,已经成为常态了。

15、这幅神来之笔般的山水画,平添几分生动,几分神韵,真的太美了。

16、阿德巴约的神来之笔以及贝拉米最后一分钟的进球曼城成功拿下三分。

17、我和妈妈参加了维也纳音乐会,欣赏到了一代才人神来之笔的美妙歌唱。

18、李贺在绚丽夺目的诗卷中,用自己的神来之笔塑造出一群女性来作为理想生命的象征。

19、信手拈来的妙文,不但内容精彩,实际上也是神来之笔,真的是太妙了。

20、刘明无愧为“酒中仙”,好象他也参与了这次饮宴,才有此神来之笔被人关注。

拼音:

shén lái zhī bǐ

解释:

由神灵帮助而写出的作品。形容作品、文句精彩。

出处: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7回:“这三张东西,我自己画的也觉得意,真是神来之笔。”

语法:

神来之笔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

示例:

周作人《知堂回想录》:“自己也觉得仿佛是神来之笔,如用别的韵语形式去写,便决不能有此力量。”

近义词:

妙笔生花

反义词:

词不达意

王羲之笔法的六大特征介绍

 王羲之的用笔姿势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特色。那么,关于王羲之的笔法特点,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笔法特点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王羲之的笔法特点

 王羲之笔法是具有篆隶遗韵,汇碑、帖线条优势,集篆隶、楷书用笔习惯,以绞转为主要特点的丰富用笔,细而化之具有六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1)具有篆隶遗韵

 这是王羲之笔法最为重要的特征。篆隶遗韵是篆书和隶书书体所呈现出的高古、朴拙、厚重、苍茫、大气的精神美。《东观余论》有评价:?晋史称王逸少书暮年方妙,升平帖升平二年书,距其终才三载,正暮年迹也。故结字比乐毅告誓诸帖尤古质,殊类钟元常,浑浑然有篆籀意,非遇真赏未易遽识也。?

 王羲之的笔法之所以具有这样的?篆籀意?或者说篆隶遗韵,原因之一是这种用笔是当时相对普遍的一种用笔习惯。由于王羲之当时所处的魏晋时代是隶书向楷书、章草、今草过渡时期,从居延汉简到陆机的《平复帖》,到王羲之的《初月帖》、《姨母帖》,我们可以发现,王羲之具有篆隶遗韵的绞转笔法是在这一书体过渡时期的一种传承性笔法,这是书法史上笔法发展到这一时期应该出现的正常结果。而且从上个世纪大量出土的汉简、楼兰残纸等墨迹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些残纸、断简的墨迹中几乎都保留着丰富的类似于王羲之这样具有?篆籀意?的绞转笔法,见图十四。可见当时很多人在使用这样的笔法,也可以说这是当时人们一种比较普遍的用笔习惯。因为,这样的绞转笔法虽然在形成的墨迹形态上有粗糙、精致之别,高低之分,但在用笔上却没有本质性的区别。

 原因之二是王羲之的老师和其本人都擅长隶书或章草。关于王羲之的学书经历和书法师承,以?少学卫夫人?之说最为著名。

 晋中书院(郎)李充母卫夫人,善钟法,王逸少之师。予少学卫夫人,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日耳。羲之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

 尝论右军真行草法皆出汉分,深入中郎;大令真行草法导源秦篆,妙接丞相。 相传王羲之还跟其叔父王廙学书。王廙,?高朗豪举?,?性居傲?,文学艺术修养极深。他曾对王羲之说:?吾诸事不足法,惟书画可法?。

 从上边所引的书论中可以梳理出王羲之书法师承的一条大体脉络:少学卫夫人,得正书的技法。十余岁至二十岁,改师叔父王廙,得众体之妙。二十岁以后,师师之所师,正书、行书宗尚钟繇,草法效法张芝。无论是卫夫人还是王廙,特别是后期王羲之所师法的钟繇和张芝都分别是当时隶书、楷书和章草的顶级大家,还有王羲之自己提到的师法众碑,说明王羲之深受其之前代隶书、章草和诸碑的影响。见图十五,王羲之《姨母帖》,帖中很多字的结体直接取法隶书,以横向取势,线条质感拙朴天真,浑穆高古;用笔上凝重厚重,不计起笔收笔的精致与严谨,突出线条中段的中实之美,横折以使转为主,尽显篆隶遗意。

 而王羲之本人又特别擅长真草隶篆行诸体,在大家熟知的王羲之专擅行草书、《兰亭序》获得?天下第一行书?之誉外,王羲之还尤其精研隶书、楷书和草书。孙过庭讲:?元常专攻于隶书,伯英独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羲献兼之。?黄山谷云:?真行章草藁,无不曲当其妙处,往时书家置论,以为右军真行皆入神品,不知冯何便作此语?。宋陈思《书小史》谓其?擅行、隶书?。可见王羲之不仅是向擅长隶书、章草的钟繇、张芝学习,受到他们的影响,在后人看来,特别是书法艺术成就极高的孙过庭、黄山谷都评价王羲之在隶书、章草等方面也是非常专精的,因而在王羲之的笔法和书风中具有篆隶遗韵也就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了。

 (2)具有篆隶用笔习惯(转多折少、曲多直少的绞转用笔)

 篆书用笔最大的特征是笔笔中锋,所有的转折几乎都接近于平动使转,没有转折(像祁三公山碑等个性风格独特的篆书碑帖除外),曲线较多,几乎没有提按、顿挫。隶书用笔的主要特征是横折几乎都是绞转笔法,转折很少或没有;横直线较多,横直线之中由提按、绞转笔法形成的?波曲?、?一波三折?较多。篆书和隶书共有的用笔特点是起笔和收笔都讲究藏头护尾,尤其注意线条中段的充实、厚重。在书论中,我们经常讲的古法、古质,?法?在哪里,?质?在哪里,可能就深藏在线条的中段里。

 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有一段关于笔法和线条质感的精彩论述,他说: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幸致。更有以两端雄肆而弥使中截空怯者,试取古帖横直画,蒙其两端而玩其中截,则人人共见矣。中实之妙,武德之后,遂难言之。

 在这段论述中,包世臣通过碑和帖的对比至少给我们五个方面的信息:一是古人用笔比我们高明的地方是线条的中段,而不是起笔和收笔。他这里的古人,应该是指至少唐以前,或是魏晋、六朝时期。二是线条的起笔和收笔由于有明显的动作,比较容易研究清楚,但是线条中段如何做到?中实?、?丰而不怯、实而不空?,就有些困难和不可捉摸了。三是使线条中段充实、厚重的办法是?骨势洞达?,这一点比较难以捉摸,他也确实阐释得比较含糊。四是他把碑和帖进行了对比,碑帖最本质的区别是:碑的中段中实,帖的中段空怯。五是包世臣认为,由于笔法上的原因,线条中段的充实之美从武德以后就没有了。

 包世臣认为?骨势洞达?是解决线条中段中实的办法,笔者觉得阐释的还是比较玄。结合上边提到的篆书、隶书的用笔特点和习惯,特别是篆书和隶书相比较于楷书、行草书等书体,其之所以能做到线条中段充实和厚重,主要有两个措施:一个是使用绞转笔法;一个是用笔速度比其它书体缓慢。

 这些都是篆书、隶书的用笔特点。另外,注意分析《姨母帖》、《初月帖》两个帖中很多字的线条中段部分会发现,每个字线条的中段都很充实、厚重,特别是《姨母帖》中开篇的?十一月十三日?六个字的每一个点画都特别扎实,线条中段饱满、厚重、古朴;还有《初月帖》中?十二日山阴?五字、?道忧悴?、?羲之报?等字的每一个点画都用笔迟涩、有控制,有绞转用笔的扭拗动作,使得线条质感结实、质量很高,绝无一带而过的苍白和空怯。

 (3)具有楷书用笔习惯

 这里所说的楷书,不是特指哪一个朝代的楷书,而是立足当代纵观整个书法史就所有楷书和其它书体相比较而言,楷书的用笔特点一是注意线条的起笔和收笔,起笔和收笔的动作做得精致、丰富而到位;二是运笔形成线条中段的动作以提按为主,很少有绞转笔法;三是横折的地方几乎都是转折,有明显的折笔动作。

 王羲之所处的魏晋时期,是隶书向楷书、章草、今草发展演变时期,王羲之擅楷书,楷书也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像赞》等。楷书和篆隶书相比,线条的中段没有篆隶书沉实、厚重,但起笔和收笔要比篆书、隶书精致、丰富、谨严;在横折的处理上,楷书以转折为主,相比较于篆书和隶书绞转笔法的使转,虽少了厚重和沉实,但多了几分爽利,特别是向下折笔的笔势为行草书打开单个字的结构、加强连带形成字组合和字群,以致整幅作品的贯气都起到了关键作用,这种转折用笔在篆隶用笔习惯的基础上,又为王羲之的行草书创作提供了另外一种丰富的借鉴和参考。

 从某一种角度而言,如果王羲之不精研楷书笔法,不把楷书中处理横折的转折笔法借鉴到行草书中来,也许王羲之就不能把行草书推到一个新的高度而获得书圣的美誉。在王羲之之前,张芝擅章草,章草的字是个个独立的,字与字之间没有连带贯气,字与字之间只是从作品整体上有气韵之间的呼应。而到了王羲之为什么发展成了今草,原因就在这里:因为转折笔法的介入而改变了字中横折笔画?势?的方向,由原来使转笔法?势?的方向是向右斜下而改变为垂直向下或是向左斜下。见前文图七:这种垂直向下和向左斜下的笔?势?是非常有利于行草书体加强字结构的打开、加强字与字之间的连带、加强字组合和字群组合,为从上往下书写、从右往左展开的行草书的贯气得到了笔势上的强有力支持。

 王羲之之所以能成为书圣,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能承前启后。他之所以能把行草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就在于他擅篆隶、精楷书,致力于发展的又是行草书,真草隶篆行所有书体的笔法他都精熟,因而他能总结他之前所有书体的用笔经验、优势为他所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他的笔法成为集真草隶篆行诸书体笔法大成者。大量借鉴楷书的用笔习惯,注意起笔、收笔笔法的丰富、精致和做到位,增加了横折时的转折在王羲之的《奉橘帖》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帖中的三个?白?字、?如?字右边的?口?、?橘?字右下部分、?百?的横折等充分体现了王羲之借鉴楷书用笔的特点和风貌。

 另《奉橘帖》还是?书贵瘦硬始通神?的典型代表。莫将这里的?瘦?误认为纤细,而是遒劲、内敛、爽利的一种表现。周汝昌先生曾讲?看看传世的《兴福寺碑》(俗称?半截碑?)集右军书的好拓本与日本所存的唐人钩摩的《奉橘帖》等名迹,便悟右军的?瘦?是何等境象?。《奉橘帖》之所以能传达如此的风骨和气韵,和王羲之大量借鉴楷书的转折爽利用笔不无关系。

 (4)用笔速度迟涩

 用笔的速度是影响线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速度几乎不影响线条的形,但却能够很大程度上影响线条的质感、节奏和内蕴。包世臣云:?北朝人书,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万毫齐力,故能峻;五指齐力,故能涩。分隶相通之故,原不关乎迹象刘熙载言:?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然每不知如何得涩。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不期涩而自涩矣。?

 所以说,要想得到像北朝人线条中段中实的线条质量,用笔要迟涩。如何才能迟涩,无外乎使用绞转笔法,增加笔锋与宣纸的摩擦力,增加反复短距离折笔的动作。这里包世臣所说的?五指齐力?应包含使用绞转笔法时手指捻动笔管和手上的扭拗动作之意。

 周汝昌先生在《永字八法》一书中引用清人王应奎的《柳南随笔》中有一段话:?而吾友顾文宁所藏松雪《黄庭》墨迹,盖临右军本也;用笔颇以侧取致,以瘦标骨,以涩见古?与石刻迥然不同。?可见,只有迟涩,才会有古质。

 周先生又进一步解释说,涩,就是不滑溜的意思。二物接触而发生运动,滑,就是摩擦力小;涩,就是摩擦力大。但书法艺术中的涩又不仅仅是自然而生的涩力,更重要的是书写之人运笔时有意识(或精熟之后无意也成习惯)的涩行?有意的涩。涩行涩进,既要向前行进,又要控制勿滑勿溜。

 羲之本人深得迟涩之真髓。他讲:?凡书贵乎沉静?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 后文又强调?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在当代书坛很多学习二王书风的人,用笔速度感觉都很快,收不住笔,也留不住笔,线条像溜冰一样让人眼花缭乱,苍白无味。正如王羲之所说的一样,创作一件作品要十迟五急,急的是思考、心思,稳健、迟涩的是用笔,只有笔笔控制、笔笔到位,特别是带着一定的艺术审美情境和状态去运笔创作,有一定审美心态、审美风格的介入,有因思考的迟涩,有有意识的留驻,才会在线条里表现出丰富的内蕴。

 (5)转折处以绞转笔法为主

 王羲之在横折的处理上有自己独到的一面,特别是与后世书家比起来,王羲之的横折处理基本以绞转使转为主、转折为辅,而后世书家除了唐代的颜真卿还有时使用绞转使转以外,其他书家在横折的处理上几乎都是采取转折的笔法,使转笔法少之又少。

 《初月帖》、《姨母帖》,在王羲之的这两个帖中,特别是《姨母帖》中所有字涉及到横折的地方,像?月?、?日?、两个?顿?、?首?、?顷?、?痛?、?自?、?因?等字的横折没有一个使用转折笔法,几乎都是绞转笔法的使转。由于这一笔法源自于篆书、隶书笔法中的使转,所以使得横折的线条扎实厚重,古朴浑穆。同时,这一笔法除了使线条具有扎实的质感以外,还使王羲之作品在横折上很少?圭角?,保证线条在气息上郁勃充溢、饱而不漏。

 这一特征也是区分王羲之与后世书家笔法的重要标志。前文论述过,采用平动使转和绞转使转笔法的横折角度一般都大于90度,采用转折笔法的横折角度一般都小于等于90度,因而圆转一些的使转在气象、审美上代表的是宽博、内敛,方折一些的转折在审美上代表的是劲挺、锋芒。综观王羲之的作品,在横折的处理上王羲之使用绞转使转笔法比转折笔法多,这也符合王羲之书法艺术整体审美风格的中和、中庸之道。王羲之有的帖由于在整体审美风格取法上的原因,用转折笔法比绞转使转笔法多,如《奉橘帖》,那是特例。

 (6)用笔精致细腻、丰富多变

 在前文的论述中,如王羲之《初月帖》与陆机《平复帖》的笔法比较分析中,还有很多地方都提及,包括上边分析的王羲之笔法五个方面的特征,都是这一观点的论据,也都说明王羲之在用笔上的精致细腻和丰富多变,更多的时候王羲之的笔法是一种随机赋形、随形赋法,简直是神来之笔,难以捉摸。

王羲之在其观形章讲了十四种笔法

 (一)藏锋

 藏锋者大,藏锋在于腹内而起:

 大,有粗的意思:或说藏锋的动作大,从笔画中部入笔:

 如年字的中坚:

 (二)侧笔。

 侧笔者乏,亦不宜抽细而且紧。

 侧锋乏力,但用中锋也不能太细。

 侧锋用于起笔,中锋用于行笔:竖画横起,横画竖起:开始八笔都是删锋,转八行笔时必用中锋侧。

 (三)押笔

 押笔者入,从腹起而押之,又云利道而牵,押,即合也。

 押笔是写下一笔之前的连带,从下一画的中部(大概)入笔,即押入:连带与下一笔的前半部重台:如无字二横与三横的连带,与三横的前部分重台;贤字又横的前押。

 (四)结笔

 结笔者撮,渐次相就必始然矣,参乎妙理,察其径趣。

 结,有收束的意思。撮是聚合。把展开的笔毫收拢回来,笔锋如展笔以前一样尖挺:如竹字,右边一横。

 (五)憩笔

 憩笔者侯失.憩笔之势,视其长短,侯失,右脚须欠也。

 憩,有休电的意思。俟,有大的意巴。意为写字时右下角的笔画象有大的缺失。缺失多少视笔画长短而定。

 关于憩笔,看一下憩流的解释:在海峡,水道,河口或狭窄的港湾内,当涨落潮流交替时,出现短时间近乎停止流动

 的状态,称为憩流。

 若用水流比作行笔,憩笔就是突然停止行笔的意思。

 为什么要这种憩笔的笔法呢?笔者试着解析一下:

 前面引用过黄帝内经的一句话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

 字的右下角在圉纸方位上属于西北,那这个憩笔就是休现天,不足西北的意巴:如是字的撩.矣字的点,作字的末横。

 那地不满东南又如何解释呢?我们经常看到古人字帖里上面的口字旁的左上角写成开口,左上角属于东南:这是表示

 地不满东南的意思。

 由此可见,把天地之理蕴于书痃之中者非王羲之而不能。

 (六)息笔

 息笔者逼逐,息止之势向上,久久而紧抽也。

 息有休息、停止的意巴:指笔画结束时先要顿笔,然后迅连向上提抽:如左与至的最后一横。

 (七)蹙笔

 蹙笔者将,蹙,即撩角也,将谓劣尽也,缓下笔要得所,不宜长宜短也。

 蹙有短促的意思,将有保养的意思:指撩角要写的短促,不要尽力写尽,写捺角时要慢点。

 王羲之写人字头的捺几乎全部用的蹙笔。

 八)战笔

 战笔者合,战,阵也,合,叶也,缓不宜长及短也。

 战笔意为颤动笔法,如长蛇阵,与其它笔画配合协调:下笔稍慢,不能过长或过短。如曲和巨字的左竖,所字右竖。

 (九)厩笔

 厥笔者或机,促抽上匆使伤长。厥,谓其美者:视形势成机,是临事而成最妙处。

 厩笔有逆笔的意巴,快速向上反抽笔,不能太长:用厩笔是说这一画很美。使其成为这一画最关键的妙笔。如及字撇

 的末笔,仰字右坚的末笔。

 (十)带笔

 带笔者尽,细抽勿赊也,带是回转走入之类,装束身体,字含鲜洁,起下笔之势,法有轻重也。尽为其著而复反笔抽之。

 带笔就是笔画的连带。如矣字一横与二横之目的连带。

 (十一)翻笔

 翻笔者先然,翻转笔势急而疾也,亦不宜长腰短项。

 翻笔是用在前面,急而快,不能写成长腰短项。如林字的两竖的头部,用的就是翻笔。

 (十二)叠笔。

 叠笔者时劣,缓不宜长。

 笔画叠垒时不能写成强势,要写的势缓细弱,笔画不能太长。有积弱或强的意思。如长字的三个横,集字的四个横。

 (十三)起笔

 起笔者不下,于腹内举,勿使露笔,起止取势,令不失节。

 起笔是不同下走笔,从笔画中部同上推,不要露笔锋,起止要考意结构。如托字的两短横。

 (十四)打笔

 打笔者广度,打广而就狭,广谓快健,又不宜迟及修补也。

 打笔是与行笔方向垂直方同快速落笔,然后行笔稍细,不能慢也不要修补。如少字的竖的头,畅字申旁的中竖的头。

王羲之楷书的书法特点

记住宋词(七)

文字家园

我说过,词中小令比中长调好看。

上次在赏易安词《凤凰台上忆吹箫》“被翻红浪”时提到两首词:今一并赏析一下。先看前一首一一

一枝春欲放:此当指买得一支将要开放的梅花。

泪:指形似眼泪之晶莹露珠。

这首词当作于建中靖国年间,其时词人与夫君赵明诚新婚燕尔,心中之爱热自然满满。全篇截取了作者新婚生活的一个侧面,显示出她放纵恣肆的独特个性。

上片主旨是买花。宋朝都市常有卖花担子,一肩春色,串街走巷,把盎然生趣送进千家万户。

有人说,“似乎小丫环入报以后,女主人李清照随即作了吩咐,买下一枝最满意的鲜花。”,这虽也合乎“大家闺秀”的情理,但理解得太过呆板与僵化一一凭什么就不会是年轻的李清照自己出去买的呢?

整个上片,就是女主人公自己买花的过程。先写她手执鲜花,满怀深情地欣赏(由此,约略知道女性为什么多爱花了)。“春欲放”三字,表达了她对花儿的由衷喜爱一一

更况这里有个“春”字哎…既可以指春色、春光、春意和春天,也可以借指花儿本身。君谁不知“春” 字境大?她能给你以无穷的美感和联想…

下面“泪染轻匀”二句,则写花之容了:是因这花儿被人折下,花为自己命运之不幸而哭泣么一一直到此时还泪痕点点,愁容满面的,是么?谁都知道白乐天《长恨歌》中写杨玉环那两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所以,这里着一“泪”字,显然把花拟人化了…但紧挨着缀以“轻匀”二字,便显得哀而不伤,娇而不艳且会一下子想到“露”一一前一句为虚,出自词人的想象;后一句属实,摹写了花上的露珠。

“犹带彤霞晓露痕”,花朵上披着彤红的朝霞,带着晶莹的露珠,不仅显出了花之色彩新鲜,而且点明时间是清晨,整个背景写得清新绚丽,恰到好处地烘托了女主人公的欢快与甜蜜。

下片写戴花。首先,从自己一方说起,侧重于内心刻画。“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活活画出一位新嫁娘自矜、好胜甚至带有几分嫉忌的心理。

于青年女子中,她本已感到美貌超群,但同“犹带彤霞晓露痕”的鲜花相比,似乎还不够娇美,因此怀疑新郎是否真的喜爱她。这里表面上是说郎猜疑,实际上是她揣度郎心一一

曲笔表达,轻灵有致。同上片相比,前面是以花拟人,这里是以人比花,角度虽不同,但所描写的焦点都是新娘自己。

接着二句,是从人物的思想写到人物的行动。为了争取新郎的欢爱,她就把花儿簪到鬓发上,让新郎看看哪一个更美。然却终未说出谁强…含蓄蕴藉,余味无穷也。

而“云髻斜簪”,则丰神如画,乐趣嫣然,如在目前了…

全篇通过买花、赏花、戴花、比花,生动地表现了年轻词人天真、爱美、多情和好胜的脾性。语言多么生动活泼,又是多么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真乃一首独特的“闺情词”…

再看下一首小令一一

绣面:形容面容姣美。芙蓉:荷花,此处指面容好看像荷花盛开了。

飞:《历代诗余》作“偎”,似更切。宝鸭:鸭形发式,或指钗头形状为鸭形的宝钗。

一面:整个脸上。

半笺娇恨:半纸怨艾之辞。笺,纸,指信笺、诗笺。

幽怀:犹幽情,指隐秘的感情。

月移花影:这里指约会的时间,即月斜之际。宋王安石《春夜》:“金炉香尽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此首言情小调,通过对一个女子的情态的几个侧面摹写,不仅生动地勾勒出她美丽动人的外貌,而且也展现出人物的大胆与天真,以及蕴藏在心底的细腻幽深的情怀。

上片三句中前两句“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是一副似对非对之句。“绣面芙蓉”形容这个女子姣美的面庞宛如出水荷花,光艳明丽;“斜飞宝鸭”是说她把用宝石镶嵌的飞鸭状头饰斜插鬓边,对自己作了精心地修饰妆点。

正如古人所说的“粉黛所以饰容,而顾盼生于淑质”,女主角天生俏丽,再加以入时的华饰,就必然产生不同一般的效果。

而“一笑开”三字之妙,就更耐品:妙在它以动态描写打破了静物写生,起到了能将词中的女子从字面上呼之欲出的奇效。

而“开”字在这里用得尤为精巧一一无疑是指芙蓉花开,但其深层意思未尝不可以表示词中女主人公心底被禁锢的爱之苞蕾正欲绽放。

接下来的“眼波才动被人猜”这句,简直神来之笔,便为那“开”字提出了很好的印证…这个女子美目流盼,宛如一弯流动明澈的秋水,其中映照着她内心的喜悦与怕人发现自己秘密的悸动…

越怕人猜,偏会被猜,这便是生活的真实;作者捕捉到这一真实,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恰当地表现出来,更添了几分韵味。

下片进一步刻划人物的内心世界。

前两句“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是一副较为工巧的对偶句,摹写出这样的情景一一

幽居深闺的怀春女子,完全被“爱而不见”的愁苦与期盼的喜悦所左右,这混杂的感情化为风情万种,都从她一颦一笑的的面部流露无遗…

终于她大胆地展开半张素笺,舞动一只彤管,把满怀思念、娇嗔与幽怨倾泻给自己深深系恋着的人。

结句“月移花影约重来”写的是实况?是希冀?还是幻影?无从考定。但这确是一幅绝美的流动着的画面:月光里,花影下,玉人双双,倾诉着生相依的情话。

这首反映爱情的小令,词语鲜明生动而不失其朴直。

只要把它放在被封建礼教重重包裹的那个时代,只要不带任何世俗偏见,便会发现易安笔下的这个秀外慧中的少女多么可爱!她对幸福、自由的追求又是多么真挚、炽烈、大胆;从而也会惊叹这首词多么质朴深刻、生气盎然。

依旧回到前题。易安词写男女情爱,确是率真大胆。如她自己所说,“词是别一家”,除她自己的亲身所感之外,完全因了古时一代知识女性的见识和情怀。前人之诗,如王昌龄之《闺怨》;前人之词,如韦庄的《思帝乡》等,不也都是天然一派,道人性之真也欤?何必掩之藏之而又忸怩不安呢?…

文字家园诗词投稿专题

2021.10.9.辛丑九月初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