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多识下一句俗语-博学多识的缘故发疯
1.《二十四孝》故事是具体指哪些24个孝子的故事,这些孝子故事都有各自典故出处吗?
2.王维:因为情深,所以不忍(二)
3.关于老考生的诗句
4.成语高手进........
《二十四孝》故事是具体指哪些24个孝子的故事,这些孝子故事都有各自典故出处吗?
二十四孝包括下面二十四个故事,不同说法通常仅仅是不同顺序的排列:
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
1.孝感动天
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嚣,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戏彩娱亲
周老莱子,至孝,奉二亲,极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着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
老莱子,(东周)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假装摔倒,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戏舞学娇痴,春风动彩衣。双亲开口笑,喜色满庭闹。
3. 鹿乳奉亲
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以免。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亲老思鹿乳,身挂褐毛衣。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4.百里负米
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负米供旨甘,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殁,犹念旧劬劳。
5.啮指痛心
周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而归,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啮指以悟汝尔。”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母指才方啮,儿心痛不禁。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6.芦衣顺母
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镇。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贤母在,三子免风霜。
7.亲尝汤药
前汉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仁孝闻天下。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仁孝临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贤母,汤药必亲尝。
8.拾葚异器
汉蔡顺,少孤,事母至孝。遭王莽乱,岁荒不给,拾桑葚,以异器盛之。赤眉贼见而问之。顺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贼悯其孝,以白米二斗牛蹄一只与之。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黑葚奉萱闱,啼饥泪满衣。赤眉知孝顺,牛米赠君归。
9.埋儿奉母
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安阳林州)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
10.卖身葬父
汉董永,家贫。父,卖身贷钱而葬。及去偿工,途遇一妇,求为永妻。俱至主家,令织缣[音jian]三百匹,乃回。一月完成,归至槐阴会所,遂辞永而去。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缣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11. 刻木事亲
汉丁兰,幼丧父母,未得奉养,而思念劬[qu]劳之因,刻木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针戏刺其指,血出。木像见兰,眼中垂泪。兰问得其情,遂将妻弃之。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安阳一带)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刻木为父母,形容在日时。寄言诸子侄,各要孝亲闱。
12.涌泉跃鲤
汉姜诗,事母至孝;妻庞氏,奉姑尤谨。母性好饮江水,去舍六七里,妻出汲以奉之;又嗜鱼脍[kuai],夫妇常作;又不能独食,召邻母共食。舍侧忽有涌泉,味如江水,日跃双鲤,取以供。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舍侧甘泉出,一朝双鲤鱼。子能事其母,妇更孝于姑。
13.怀橘遗亲
后汉陆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待之,绩怀桔二枚。及归,拜辞堕地。术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跪答曰:“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术大奇之。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孝悌皆天性,人间六岁儿。袖中怀绿桔,遗母报乳哺。
14.扇枕温衾
后汉黄香,年九岁,失母,思慕惟切,乡人称其孝。躬执勤苦,事父尽孝。夏天暑热,扇凉其枕簟;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席。太守刘护表而异之。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冬月温衾暖,炎天扇枕凉。儿童知子职,知古一黄香。
15.行佣供母
后汉江革,少失父,独与母居。遭乱,负母逃难。数遇贼,或欲劫将去,革辄[音zhe]泣告有老母在,贼不忍杀。转客下邳[音pi],贫穷裸跣[音xian],行佣供母。母便身之物,莫不毕给。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负母逃危难,穷途贼犯频。哀求俱得免,佣力以供亲。
16.闻雷泣墓
魏王裒,事亲至孝。母存日,性怕雷,既卒,殡葬于山林。每遇风雨,闻阿香响震之声,即奔至墓所,拜跪泣告曰:“裒在此,母亲勿俱。”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慈母怕闻雷,冰魂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17.哭竹生笋
晋孟宗,少丧父。母老,病笃,冬日思笋煮羹食。宗无计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持归作羹奉母。食毕,病愈。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
18.卧冰求鲤
晋王祥,字休征。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一片卧冰模。
19.扼虎救父
晋杨香,年十四岁,尝随父丰往田获杰粟,父为虎拽去。时香手无寸铁,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踊跃向前,扼持虎颈,虎亦靡然而逝,父子得免于害。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深山逢白虎,努力搏腥风。 父子俱无恙,脱离馋口中。
20.恣蚊饱血
晋吴猛,年八岁,事亲至孝。家贫,榻无帷帐,每夏夜,蚊多攒肤。恣渠膏血之饱,虽多,不驱之,恐去己而噬其亲也。爱亲之心至矣。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夏夜无帷帐,蚊多不敢挥。恣渠膏血饱,免使入亲帏。
21.尝粪忧心
南齐庚黔娄,为孱陵令。到县未旬日,忽心惊汗流,即弃官归。时父疾始二日,医曰:“欲知瘥剧,但尝粪苦则佳。”黔娄尝之甜,心甚忧之。至夕,稽颡北辰求以身代父。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几天后父亲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到县未旬日,椿庭遗疾深。愿将身代,北望起忧心。
22.乳姑不怠
唐崔山南曾祖母长孙夫人,年高无齿。祖母唐夫人,每日栉洗,升堂乳其姑,姑不粒食,数年而康。一日病,长幼咸集,乃宣言曰:“无以报新妇恩,愿子孙妇如新妇孝敬足矣。”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孝敬崔家妇,乳姑晨盥洗。此恩无以报,愿得子孙如。
23. 涤亲溺器
宋黄庭坚,元符中为太史,性至孝。身虽贵显,奉母尽诚。每夕,亲自为母涤溺器,未尝一刻不供子职。
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马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贵显闻天下,平生孝事亲。亲自涤溺器,不用婢妾人。
24.弃官寻母
宋朱寿昌,年七岁,生母刘氏,为嫡母所妒,出嫁。母子不相见者五十年。神宗朝,弃官入秦,与家人决,誓不见母不复还。后行次同州,得之,时母年七十余矣。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七岁生离母,参商五十年。一朝相见面,喜气动皇天。
25.王祥事母
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时风雨 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
王维:因为情深,所以不忍(二)
——对挚友知己,谦和君子赤诚相交
? 王维为人谦和持重,才华出众而从不自矜,出身高贵却从未倨傲。其俊雅舒朗的清贵气度,不仅得到了权贵王侯的推崇,也吸引了诸多诗友同道。这其中有岐王、宁王、玉真公主这些他感激的皇族王侯,也有雷海青、裴耀卿、崔希逸、张九龄这些他敬重的官场同道,亦有王昌龄、高适、岑参、杜甫这些他欣赏的文坛高朋,还有祖自虚、綦毋潜、祖咏、卢象、崔兴宗这些他珍视的年少挚友,更有孟浩然、裴迪这些他珍惜的人生知己。
? 在王维的诗作中,无论是送别慰勉,还是唱和酬答,无论对方身份贵贱,才学高低,他都极尽认真,绝不敷衍。或直抒,或蕴藏,字里行间的情真意切,是静谧无声的深水缓缓流过,润泽浸染,语浅情深。篇幅有限,笔者在此只能选择其中几位与大家聊一聊。
? 王维在诗歌中只为三个人恸哭过,其中之一便是英年早逝的少年挚友祖自虚。祖自虚是王维初到长安求仕时认识的朋友,他们情投意合,惺惺相惜,一起读书览胜,一起终南隐居,一起东都宦游。在少年藉藉无名的时光里,互相勉励扶持,约定前程似锦时的不醉不归。这种起于微时的情谊,是上天赐予的缘分,最是柔软坚固。
? 可是,祖自虚最终没有等到王维名动京城的那一天,身体羸弱的他在洛阳宦游期间复发旧疾, 英年早逝。王维回首往日种种,悲伤难抒,恸哭失声,和着热泪,以一首长诗《哭祖六自虚》作为挽歌为挚友送葬。这首诗有64句之多,共320个字,典故堆叠,却不艰涩繁冗,如泣如诉,深婉绵长。(因不分析王维的诗词技法,故原诗不再附录)
? 我哭你多病多灾,时运不济;又叹你贤德高才,无人能及;你的人缘那么好,却独独愿意和我最为亲近。追忆我们南山隐居、京都宦游的时光,就像是神仙一样逍遥自在;回想我们花下饮酒、竹林安眠的过往,如同就在昨日般切近真实;你的音容笑貌尚在我眼前,哪里能够接受生两隔的现实呢?恍惚间,我始终觉得还能再见到你,静思后才明白我们已经再难相聚了。在你的病榻上,我始终不忍与你言说离殇,如今你去了,我该向谁去说我的不舍呢?即使去说,我对你的情谊又哪里能言说得尽呢?就让它丝丝缕缕纠缠在我的心上吧。我一路护送着你的灵车到了郊外,你也一定归于云天之上了吧?那么我就此和你永诀了,但转念间又宁愿在我们共同的过往中流连不返。真的想不到你会走在我的前面,我的知音没有了,从此再无人懂得我的良善。一别生天人隔,痛失知音断悲弦。
? 时年20岁的王维,面对同龄好友的离去,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渺小,也少有地倾泻着内心的不甘不舍。若祖六有灵,面对王维的一腔肺腑深情,当会回以热泪盈眶的一抹微笑吧。
? 至于另一位好友綦毋潜,年长王维七岁,同样是初到长安时候结识的朋友。其为人直爽坦诚又乖觉颖悟,十五岁起就在长安游学,所以对初来乍到的王维多有照顾点拨。可是他的仕途之路多有沉浮,在721年,王维擢进士第,但他却名落孙山,决定返乡回府。王维作《送綦毋潜落第还乡》为其送别。曾经也落第过的王维懂得好友内心的苦楚与不甘,也料定他必然会重整旗鼓卷土再来,所以在诗中没有流露出伤感和同情,满是谆谆勉励和殷殷期盼。
? 如今盛世政治清明,圣上唯才是举,连隐士们都来归附朝廷。我们都知道通向九重君门的道路如此遥远,即使这次没有及第也不能怀疑自己的能力呀。今天我们在长安城外暂时离别,你将乘船南下,几日便可叩开自家柴门。虽然我不能随你同去,但远处的树影和孤城外的余晖会代我陪你一路前行。你此次落第绝非才华不济,只是差一点运气罢了,千万不要担心没有赏识你的人啊!
? 王维这一番设身处地的共情,想必会使綦毋潜落寞的返乡之路多一抹温暖的颜色吧,也使他日后日夜苦读再战科考的求仕之路多一分坚定的自信吧。果真在五年之后,726年,綦毋潜如愿进士及第,授官秘书省校书郎。
? 后来,綦毋潜因为抱负难展和局势将乱先后两次弃官,王维都有赠诗,《别綦毋潜》,《送綦毋校书弃官还江东》。在后一首中,王维表明对綦毋潜处境的理解,肯定了他弃官归隐的选择,并且畅想了隐逸生活的惬意与自在,最后还表达了自己也有归耕为老农的想法,对好友即将逃离樊笼亲近自然的生活十分羡慕。
? 对于綦毋潜的选择,王维每一次都是义无反顾地支持,发自内心地赞赏。得友如斯,綦毋潜的步伐想必每次都能迈得坚定而洒脱吧。
? 王维太乐丞的小官没做多久,就被玄宗对诸王的猜忌打压而被牵连获罪,贬到济州做司仓参军,一做就是五年之久。后来遇到大赦,他弃官回京,希望可以另觅出路。接着又流落淇上三年,期间妻子难产母子俱陨。悲痛万分的王维在729年回到了长安,结识了时任集贤院秘书少监的张九龄,并得到了张九龄的青眼相待,短暂在其手下任校书郎。
? 后来宰相张说,张九龄和裴耀卿分列左右宰相。王维到洛阳拜访张九龄不遇,留下一首诗《上张令公》。在诗中,他赞扬了张九龄的政绩和功德,并且直接表达了自己想要追随他,一起济苍生、建功名,共同辅佐玄宗成为尧舜一样的圣明之君。两人在集贤院短暂相处时,就已经了解到彼此的志趣和追求是高度一致的。一个由衷欣赏,一个满心崇敬,所谓志同道合,就是如此。
? 之后王维西行入蜀游历,归来后又和卢象、李颀等人一起在嵩山脚下隐居。直到735年,经张九龄擢拔被授予右拾遗,隶属中书省。不同于前几次官职的技术类别,它属于朝廷中要害的行政部门,诏书赦令均由此发出,可以了解宫廷机密,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政见。
? 王维回到洛阳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去相府拜见张九龄,将新写的诗《献始兴公》作为礼物献给了张相。在诗中王维先是表明自己不愿为了谋求官职而卑躬屈膝讨好权贵的气节,接着赞扬张九龄作为贤相,是“大君子”,在任用人才上公正无私,都是为了苍生谋划。最后则陈请想要成为其属下的诉求。“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否?”有人诟病王维为了讨好上司而毫无节操,但窃以为王维自称“贱子”并描“跪陈”之举,则是出于对张九龄由衷的仰慕,渴望追随他共为苍生谋福祉。何况,王维绝不希望张九龄徇私举荐自己,“感激有公议,曲私非所求。”如果是出于公正而任用我,我非常感激,如果是因为私交而提拔我,那并非我所愿的。
? 张九龄在政治上锐意改革、多有建树;在作风上刚正清廉、无可指摘;在风度上儒雅泰然卓尔不群;在诗文上也是雅正超逸、隽永深婉。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在王维的眼中,张九龄是上司,是恩师,也是同道之友,更是孔子口中那颗北极星,而他就是自愿追随围绕着他的一颗小星。正因如此,他才格外在意自己官职的由来是否足够清白,他绝不希望有着“尚直”名声的张九龄因为对自己的欣赏而徇私以致折损羽毛。
? 可惜好景不长。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玄宗被李林甫谗言所惑,罢免裴、张二人的宰相之位,次年张九龄被贬荆州。满朝文武“皆荣自保位,无复直言”(《资治通鉴》)。李林甫从此独掌大权,公然威胁中书门下两省的谏官,不准发表意见,否则必招灾殃。
? 读着张九龄留下的《感遇》二首,王维心中更是苦涩难言,越发思念张九龄,遂写下《寄荆州张丞相》,云:“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
? 我所思念的人啊,究竟你在何方?我满怀怅惘遥望着荆门的方向,山高路远,道阻且长。如果不是您的提携,我恐怕还是藉藉无名,流落在山野他乡,念及您的恩情,我终身不忘。您被贬荆州之后,我便想要退出这污浊的官场,归隐田园。振翅南飞的大雁在我眼里渐渐消失不见,怎样才能让它们把我的思念和愁绪带给远在荆州的您呢?
?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失去张九龄的朝廷已然晦暗无光,忠良勤勉之士被排挤打压,昔日渴望有所作为的理想几近破灭。不愿同流合污的王维萌生了退隐的念头,更何况这首直白的诗歌无疑是李党打压他的最好理由。为了声援自己的忘年知己、同僚伙伴,王维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 结果却出乎意料,作为张九龄最忠诚的党羽,王维不仅没有被贬官,相反被升为监察御史,当然,也失去了谏官的资格。次年春(737年),王维被命出塞,赴凉州慰问戍边将士,虽远离朝廷,却求之不得。740年秋返京,冬又被派去桂州“知南选”,途中听闻张九龄突发疾病已然去世。这使王维内心产生了从未有过的苍凉与孤独,彻底弃官归隐的想法如同一颗雨后的春笋又一次在他的心头破土疯长。
? 但张九龄离京之前的话,王维一刻也没有忘却:“多一个好人占住官位,便会少一个坏官败坏朝纲。”小隐隐于山林,大隐隐于朝堂。一走了之,固然痛快,但能守住一方清明就会多一缕希望的微光。没了北极星的光芒,他这颗追随围绕它的小星是时候用自己的微弱光芒与黑夜开始博弈了。
? 真正的同道是什么样的?
? 我想,就是王维这样,直白地表达,坚定地捍卫,还有,守护对方至都割舍不下的清明疆土,哪怕只有一寸一毫,也绝不再逃避。
? 740年,对于王维来说,太过于沉重。除了张九龄之外,王维还失去了另外一位挚友——孟浩然。王维和孟浩然在唐诗王国的 “山水田园”中,联袂携手并肩站立上千年,除了他们在田园诗歌领域的无可撼动的巨大成就之外,更是因为他们之间相见恨晚、惺惺相惜的深厚友情。
? 孟浩然年长王维10岁,唐永昌元年(689年)生于襄阳城一个薄有恒产的书香之家。读书学剑,倾心山水,亲近禅宗,二人不仅是诗友知音,也是佛门同道。 孟浩然一生未能入仕,虽也曾积极干谒公卿名流寻求进身之阶,无奈天意弄人未能如愿,为此,不免多有抱怨。
? 据《新唐书》记载,孟浩然40岁在京师游历时,王维在集贤院做校书郎,曾私邀孟浩然进入内蜀,顺便安慰屡试不第的失意好友。没想到竟然遇到玄宗驾临,孟浩然慌张之中藏在床下。玄宗望及两杯热茶,分明是有友对坐的情景,于是询问何人于此。王维据实以答,有心趁机引荐孟浩然,玄宗闻之大喜,那个曾经凭借一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名震太学的诗人,早就想见一见了。于是召孟浩然整冠相见,问其新诗,孟浩然无暇思虑,就把最新的一首《岁暮归南山》吟了出来:“此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这首诗是诗人落第之后的抒怀之作,屡屡碰壁的沮丧愤懑情绪多日来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生发几句牢骚也属正常。可是这个场合实在是太不合时宜了。玄宗向来以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形象外示于人,听到孟浩然不遇明主的抱怨,龙颜大怒,拂袖而去。
? 孟浩然错失良机,追悔莫及,但其天真率直、毫无城府的心性却表露无疑。已经领教过官场险恶的王维,见多了口蜜腹剑的表里不一,孟浩然这样年逾不惑依旧如孩童般口无遮拦的纯真明净,恰如不染尘埃的美玉,值得格外珍惜。同时,王维也深知官场并非孟浩然的良木,他本应是世外悠然客,何必来这方寸污浊地呢? 就做一介布衣隐士,在山水田园间自在逍遥,读书写文,饮酒舞剑,岂不也是人间幸事吗?
? 孟浩然黯然离京的时候,王维便将心思掺杂在依依惜别之中,殷殷切切赋诗一首《送孟六归襄阳》:“杜门不复出,久与世情疏。以此为良策,劝君归旧庐。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
? 你在鹿门山隐居已久闭门不出,和世故人情已然疏离,官场的暗潮你也略有感知。不如借此时机,归耕田园,以歌对酒田舍里,谈笑风生山水间。就这样置身林泉,悠然自在,献赋求官实在不应该成为你的负累呀!
? 孟浩然何尝不知王维的深意呢?虽然此刻依旧有“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的落寞伤感,但更多的是“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的依恋不舍,虽然有“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无奈感慨,但更有“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的笃定坚决。《留别王维》
? 感受到好友的心态转为平和,王维放下心来,日西沉,酒已干,最后吟一首《送别》以期涤荡残留的愁绪:“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你只管离去,我什么都不再询问,因为我知道迎接你的将是白云悠悠的阔远天地,还有那自由洒脱的自在心绪。
? 真正的好友,最懂得珍惜,着意呵护对方最宝贵的本性,不忍他如自己般堕入樊笼,不得自在。
? 两年后,王维西行入蜀游历时,途径襄阳,直奔山庄,恰逢孟浩然刚刚从吴越游历归来。看到好友,孟浩然欢喜不已,拉着王维高歌、饮酒,品茶、谈诗。千古知音最难觅,孟浩然迫不及待地拿出自己的新诗邀王维共赏:“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晚泊浔阳望庐山》“日暮马行疾,城荒人住稀。”《夕次蔡阳馆》王维听完,抚掌大赞,脑子里立时浮现出一幅暮秋行旅图。遂拿来纸笔,勾抹点染之下,荒城外一座远山绵延,几株老树零落,一位身材颀长瘦削的白袍男子,风神疏朗,骑着青马,正徐徐而来,那清奇悠然的神韵,恰到好处。
? 王维以画酬诗,更富雅趣,这幅《襄阳孟公马上行吟图》深得孟浩然的喜爱。但王维万万没想到的是,再见到这幅画的时候,竟然是在孟浩然的灵堂上。
? 孟浩然才五十岁,只是因为一腔赤诚毫无保留,好友王昌龄到访,高兴之余多喝了几杯清酒,多吃了几口时鲜,就这样引发了背上的毒疽,枉送了性命。这样一个不知道分寸、只遵循真情的孟浩然,一直都是王维心里格外珍惜的那个人啊!
襄阳一别,王维几经起落,如今又一次途径荆楚,却再也没有那个鲜活率真的孟浩然拉着自己策马襄阳了,那么襄阳城对于他来说,和一所空城又有什么区别呢?“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哭孟浩然》从此以后,汉水东流日夜不舍,如同我此刻的哀痛绵绵不绝,江河山岳经年依旧,却再也不会有人陪我同游了。
? 年逾不惑的王维已经习惯内敛隐忍,诗也是越写越短。但这20个字,读来却有凄怆悲凉、惊心动魄之感。
? 唯有情深至此,方可寄此哀思。
? 王维交游广阔,朋友众多,但有一位是最为特殊的。他不像祖六綦毋潜一样与王维早早相识于微时,也不像张九龄一样于王维有提携引领之情分,没有杜甫那样的惊世才情,也没有孟浩然那样的至纯心性。他有的只是一颗对王维始终不渝患难与共的真心而已。王维风光时,他陪在旁边饮酒唱和;王维失意时,他伴在身畔泛舟抚琴;王维落难时,他深入囚地探视抚慰……没错,他只能是裴迪。
? 裴迪其人,生卒年均不详,小王维十多岁。曾在张九龄幕中做事,与孟浩然杜甫等人均有深交。裴迪今存诗有28首,几乎都是与王维的唱和之作,而王维涉及与裴迪赠答共咏的诗歌多达30余篇,超过他所有的朋友。可见,王维对这个小友也是极为珍视的。
? 王维起初应裴迪和崔兴宗之邀,在终南山一起隐居。后来因为奉养母亲,在蓝田购置了辋川别业。又亲自画图,雇来能工巧匠,将庄园中的景致加以改造,随物赋形,在原有的地貌上略加点缀,成为了新的景致。
? 辋川成为了王维和一众亲友亲近自然回归自我的桃花源,而在辋川的欹湖边有一所特意留给裴迪的居所。每逢闲暇,二人便乘兴出游,每至一处,观景有所感悟,便各赋诗一首。从孟城坳到华子冈,再到文杏馆……水色山光、竹林松风、鸟鸣花香,唱和间有心有灵犀的满足,有醍醐灌顶的顿悟,有相视一笑的默契。王维清妙的外表之下,包裹着一颗孤独的内心,其中的浓淡心绪,如若不是知音好友,又怎值得与之言说呢?当他们踏遍辋川山水看尽四时朝暮,便成了一本《辋川诗集》,流于世间,不仅启人归化自然,更昭示着二人的友情。
? 通过和王维的同题唱和,裴迪的文才也大有长进,这离不开王维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王维博学多识,心思细腻,又能够“时时跳出五行,以介子而思及须弥,从细微处阅无数量,从不以一斑而窥全豹,而是由小见大,自有限而及于无穷。佛家的奥义,禅宗的玄机,诗书画的妙理,均在其中。”(引自哲夫评)裴迪与王维相处日久,体会到他隐居辋川的深意,感受到他淡然沉静的心绪,也渐渐浸染了禅宗的思想,写下“浮名竟何益,从此愿栖禅”的诗句。《游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
? 此时的王维出任库部员外郎,从六品上,官职升了,但依旧只是占着一个位置罢了。稍有闲暇,王维便会回到辋川,只是这时的裴迪正在城中的书斋苦读备考,不能与他共游。想到往日携手优游的惬意时光,王维非常思念裴迪,有《赠裴迪》诗云:“不相见,不相见来久。日日泉水头,常忆同携手。携手本同心,复叹忽分襟。相忆今如此,相思深不深。”
? 正因彼此“同心”才能“携手”,才会“相忆”“相思”。有一种友情,超越名气地位、年龄阅历,也无关得失利弊、沉浮高低,只是因为内心深处那相同的信仰和坚守,使彼此身上浸染着相同的底色和气味。即使披着不同的皮囊做着不同的事情,也绝不会被误认误读。
? 王维虽然经受着官场的晦暗和压抑,但是对于裴迪这样对拜官济世尚怀着美好深切希望的后生,他又怎么忍心过早地抹灭他心里那一点明亮的光芒呢?
? 十二月末,四山环抱的辋川,还聚集着未散的阳气,气候温和舒畅,实在很适合去游玩一番。因裴迪在温书备考,王维不敢打扰,所以带着家仆入山。向北渡过青色的灞水,天色将晚,清朗的月光映照着远处的城郭。登上华子岗,可以看到辋水水面在微风的吹拂下翻起层层涟漪,月亮的影子也随之上下沉浮。远处的灯火在林木枝叶间明灭变换,可以听到村巷中的狗吠声和舂米声,还夹杂着几许清越的钟声。独坐于此,思绪纷繁,而跟来的家仆已经悄然入睡。
? 果然,知心话,只可与知者言说,难与俗人道也。
? 王维回想起昔日与裴迪一起携手同游、临川赋诗的日子,更觉良辰美景少了知音共赏,实乃憾事。等到来年春天,科举已过,辋川也将“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那时的景色必定更加妙不可言,到时裴迪可以再来和我一同出游吧?
? 王维匆匆归家写了一封信托载运黄檗的人出山带给裴迪《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在信中说:“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如果不是你这样天机清妙的人,我怎么可能迫不及待地用这些并不迫切的事情相邀呢?实在是因为其中大有旨趣呀!裴迪如何能不明白?美景只与知音赏,才有乐趣,不是真正相知的人,在一起是很无趣的。
? 翌年,又一次落第的裴迪到辋川来寻王维。王维没有窃喜也并不惋惜,而是摆上小菜清酒,在春雨淅沥的夜晚,推心置腹地向裴迪吐露自己多年的官场感悟:“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酌酒与裴迪》斟酒一杯与你,希望你可以自我宽慰,这世间人情冷暖,从来都是如同波澜翻滚,没有定数的。同朝为官多年白发同僚,貌似亲密相知,彼此相见时还按剑提防,知人知面难知心呀,官场结党营私、拜高踩低已成风气,巴结上豪门显贵就能弹冠相庆了。你看那院外的野草青翠蓬勃,是经历了风雨洗礼的缘故呀,窗外的花枝要想萌动开放也需要经受春寒的考验。你呀,不如把这些磨难当做人生必经的风雨,听清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看淡些吧,世事如浮云过眼不值一提,不如高卧山林努力加餐。
? “白首朱门”一句写出了“千古至今,绝妙地狱变相”(金圣叹评),是王维多年官场生涯最深切最隐秘的体会,将这些向裴迪全盘托出毫无保留,不是生之交是万万不会有这般真心直白的劝慰的。
? 爱人者,人恒爱之。裴迪对王维也可谓是患难与共、不离不弃。
? 安史之乱中,玄宗弃百官出逃蜀中,时任给事中的王维躲避不及,被乱军所俘,押往东都。安禄山在洛阳称帝,俘虏品级官员来充实自己的新朝廷,授予同等甚至更高的官职给他们,惧和心怀异心者即可投诚,而王维则吃哑药腐食,病倒之后被囚禁在菩提寺中。裴迪因没有功名而逃过一劫,他辛苦辗转来到洛阳,费尽心机终于见到了形容枯槁喑哑失声的王维,并带出了一首王维书写在他手心里的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深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裴迪为它取名为《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人等举声便一时泪下,私成口号,诵示裴迪》。这么长的标题藏着裴迪向世人昭示王维艰难处境与不屈态度的心思,成为之后王维逃过罪的原因之一。
? 在辋川闲居的日子,是王维一生中极少的安适悠然的生活。裴迪的时时相伴,消解了王维内心深处的些许苍凉。
? 裴迪由衷地敬仰着王维,而王维也真心地宠爱他的小友。“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在深秋的柴门旁,王维倚杖临风听秋后蝉鸣,寒山因暮色降临染上苍翠,溪水一如往日地缓慢流淌,叮咚作响。时间仿佛静止了,他们观渡口落日,还有那缥缈的墟里孤烟。喝醉了的裴迪小友,又狂放地在门前唱起歌来,就如同那“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接舆。
? 裴迪因遇王维而在浩瀚史海中留下姓名,王维也因遇裴迪而在无边的孤独中得到慰藉。辋川,于他们而言,是避世的桃源,更是镌刻了彼此姓名的精神家园。
? 在与王维无关的人生里,裴迪在历史上鲜有名姓,他似乎就是为王维而来,为那个不断送别挚友、不断恸哭亡人的王维带来一份他也应该得到的至真深情。
关于老考生的诗句
1.“祝福考生高考”的诗句,都有哪些
1. 愿你用十年寒窗苦读,换来后半生春暖花开。
2. 心沉如墨挤思过,难安百书四角落。
去日稚心苦刻磨,无明寒窗十载多。
但落校园进密囚,何时远离望苍穹
倒数高考三两天,减去光阴抵十年。
急来难求密考过,心去难明母亲心。
欲作逍遥九霄上,收来明心定新标。
青春高考人生路,萧萧但求后日晴。
莫等苦难催人路,执掌乾坤开新天!
3.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5.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6.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7. 人生自古谁无,留取丹心照汗青。
8.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9. 生当作人杰,亦为鬼雄。
10.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11.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12.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13.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14. 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15.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2.终身学习的诗句关于学习的诗句
1、诗句: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出自:唐代·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释义:专心读书,不知不觉春天过完了,每一寸时间就像一寸黄金珍贵。
2、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出自:唐代·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释义:先后读熟万卷书籍,写起文章,下笔敏捷好像有神。
3、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出自:宋代·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释义: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不够完善,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
4、诗句: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出自:唐代·杜甫《柏学士茅屋》
释义:自古以来荣华富贵必定从勤苦中得到,有识之男应当如柏学士一样去博览群书,以求功名。
5、诗句: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出自:宋代·汪洙《勤学》
释义:学问是需要勤奋才能得来的,就像前人囊萤取光,勤奋夜读,读很多书。
3.中国古代朝代科举考试有关的诗句有那些科举考试悲喜诗
--------------------------------------------------------------------------------
2006年06月14日 10:14
自隋一代开科取士以后,科举考试成了读书人踏入仕途的唯一通路,因为事关荣华富贵,无不梦寐以求金榜题名。然称心如愿的毕竟极少数,也因此有大悲大喜,往往表现了在字里行间。
旧有夸世间得意事,把金榜题名时与洞房花烛夜并列为特大喜事。人逢喜事精神爽,金榜题名者如沐春风,飘飘然得意之至,代表作要数唐孟郊的《登科后》了: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制,新科进士要举行多种显示其荣耀的庆贺活动,其中一项,是游览京都长安著名花苑。诗人陶醉在美好前途中,过去的穷困潦倒也不值一提了。
唐朝诗人王建中举后同样的心花怒放,挥毫疾书: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的白居易二十七岁考取了进士,是十七名新科进士中最年轻的一个,参加了长安“雁塔题名”后,兴奋得夜难成寝,书写了《登第》诗,自豪之情洋溢: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白居易又有《及第诗》,写的也是题名金榜后的喜悦与意气洋洋:
得意减别恨,半酣轻远程。翩翩马蹄疾,春日归乡情。
唐袁皓《及第后作》,自比蓬莱岛上神仙,又如展翅高空九万里的大鹏,自夸月宫折桂易哉勿难:
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蓬瀛乍接神仙侣,江海回思耕钓人。
九万抟扶排羽翼,十年辛苦涉风尘。
升平时节逢公道,不觉龙门是险惊。
宋代的梁灏屡试不第,但他并不气馁,苦读如新,有道是天道酬勤,终于在耄耋之年的八十二岁时中了进士,钦点头名状元,兴奋之余写道:
白首穷尽,少伏生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
这位高龄状元真是老当益壮,自称较之传授《尚书》的伏生还年轻八岁,比辅助周文王的开国功臣姜子牙只大了二岁!
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逃不出名落孙山的命运,失望与痛苦可想而知。唐时众多考生落榜后不回家,留在京都长安,既为下一次考试作准备,又因为无颜见江东父老,如常建的《落第长安》:
家园好在尚留秦,作明时失路人。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
这首七律的大意谓:榜上无名感到羞?,回乡恐怕黄莺花草也会嘲笑,所以家园虽好还是留在长安再一年。
豆卢复《落第归乡留别长安主人》诗,也是自感羞愧,只是换了一个无颜面对的对象,意谓借住长安沉浸在忧愁中忘了春天到来,听到莺歌才知柳条发了新芽,年复一年落第后东回家乡,实在不好意思向长安客栈的店主告别:
客里愁多不记春,闻莺始叹柳条新。年年下第东归去,羞见长安旧主人。
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因考场失意而悲泣者大有人在,更有屡试不第年年伤心落泪的,请看钱起《长安落第》:
花繁柳暗九门深,对饮悲歌泪满襟。数日莺花皆落羽,一回春至一伤心。
还有为落榜写下绝命词一了之的,据清代笔记《冷庐杂识》载,咸丰年间江南乡试,一个浙江山阴(今绍兴)的胡姓考生,在考卷上题写云:
黄土丛深白骨眠,凄凉情事渺秋烟。何须更作登科记,修到鸳鸯便是仙。
未待放榜,这个考生已发疯致,原因是一次又一次榜上无名绝望到顶。无怪乎古人将科场落第列为人间四大失意事之一:
寡妇携儿泣,将军被敌擒,失恩宫女面,下第举人心。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4.关于不断读书学习的诗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祝福中高考诗句,古诗1、考场归来喜心怀,金榜题名囊中探。
喜讯频频捷报传,家人欢喜尽开颜。斟酌兴趣和专业,理想学府认真填。
祝你继续深造达心愿,事业有成宏图展!2、鲜花盛开丽美艳,桃李天下人皆羡。寒窗十年喜讯传,震我心房魂魄散。
多年苦心梦实现,名校专业来挑选。博学多识再考研,学识渊博创辉煌。
祝阳光道阔步前。3、六月高温似火烤,捷报传来凉爽绕。
金榜题名心中喜,父母亲人开颜笑。街坊朋友道贺来,喜气盈盈祥云罩。
学府深造学识长,前程似锦在今朝!4、祥云齐聚家门绕,金榜题名全家笑。满面春风祝贺到,细雨滋润暑气消。
进入学府再深造,梦想实现笑声髙。他日一展凌云志,建设祖国显功劳!5、鲜花盛放艳阳天,金榜题名乐无边。
捷报到来笑满面,同窗共饮情绵绵。遥忆当年齐奋斗,今朝牵住梦想手。
再次踏上求学路,展翅高飞乐无数。愿你前程似锦。
6、六月鲜花灿烂开,捷报似花纷纷来。花容笑容相辉映,梦想实现好风景。
昂首阔步入名校,范游书海再深造。只为今朝长才干,明显正当好英才。
愿你的明天灿烂辉煌。7、阳光灿烂六月天,喜讯传来笑开颜。
好比夏风吹花开,芬芳满园亲友来。共同庆贺题金榜,十年努力飞梦想。
再攀高峰入名校,人生辉煌在今朝。愿你有个好前程。
8、十年寒窗,十年磨剑。十年砥砺,十年坚守。
风雨兼程,逆水行舟。梦想无怨,青春无悔。
轻装上阵,轻骑突击。决战高考,决胜未来!祝高考金榜题名!9、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今朝一搏,前途光芒道路,需用高考测量,轻松进入考场,努力发挥才智,愿你梦想成真,祝你金榜提名。
10、六月花开皆灿烂,喜报传来笑开颜。举家设宴请宾朋,席上欢喜话成功。
鱼跃龙门今欢笑,学有所成在明朝。攀登书林登高峰,美好未来定成功。
愿你前程似锦。11、十年磨砺一杆笔,十年冬夏练功力。
十年勤奋为梦想,为国为民谋利益。信心十足迎考试,挥笔锦绣文章奇。
满怀喜悦报佳绩,金榜题名考第一。祝喜事临门!12、数年苦读获真知,高考场上比高低。
仔细审题不慌张,从容答卷下笔奇。龙飞凤舞今日事,过关斩将无人敌。
满怀喜悦佳绩报,全家欢笑赞第一。全国高考日到了,祝你一鸣惊人创佳绩!13、苦读数载上考场,沉着冷静心不慌;细心答题底气足,攻难克关一帆顺;妙笔生花谱新篇,才华大展惊天人;我今特来送祝福,锦上添花妙无穷。
全国高考日,祝你金榜题名,马到功成!14、把梦想放大到心里,信心满满;把才华展示在考场中,尽情发挥;把智慧放逐到笔端,挥洒精彩;把心思投入到高考中,如鱼得水。全国高考日,祝君高考顺利,心想事成!15、寒窗苦读十余载,快乐辛酸不间断。
多年梦想今成真,胸有成竹赴考场。仔细审题不粗心,下笔从容如有神。
志得意满出考场,单等金榜题名时。祝高考取得好成绩!16、十年寒窗备高考,务必临门来一脚。
衣食住行都正好,心平气和不浮躁。考前莫要吃太饱,绝对不喝凉饮料。
正常发挥不潦草,金榜提名少不了。祝君金榜提名!17、高考来临,送你高考三法宝:幸运神笔一支,下笔就是满分;消难橡皮一块,错题一改即对;深深祝福一段,高考定然夺魁。
高考日,祝你成功,幸运加倍!18、寒窗苦读十余载,今朝会考展锋芒;思维冷静不慌乱,下笔如神才华展;心平气和信心足,过关斩将如流水;细心用心加耐心,高考定会获成功。全国高考日,祝君高考顺利,一鸣惊人!19、举国上下,千里高考,万里高考。
望课室内外,人头涌涌;宿舍上下,皆谈高考。 十年寒窗,月月烧香,今日亮枪,祝你马到成功一锤定音为家人争光!20、六月喜鹊叫喳喳,捷报飞花到你家。
翩翩身影入家门,合家听闻笑纷纷。亲友街坊同庆贺,笑语盈盈共欢乐。
名校深造美梦圆,美好人生正嫣然。愿你的人生更加灿烂辉煌。
21、考场归来笑满面,捷报到来绽笑颜。喜气盈门合家欢,再入名校长才干。
十年梦想放光芒,锦绣前程伴花香。继续努力扬征帆,长风破浪达彼岸。
愿你的未来更加美好。22、六月祥云聚家门,捷报传来笑纷纷。
满面春风皆喜气,合家欢乐甜如蜜。著名学府再深造,梦想依旧志向高。
继续努力心不改,争做国家栋梁才。愿你前程似锦。
23、百花齐放香满园,鸟语花馨喜报传。同窗亲朋来捧场,纷云聚会谈志愿。
一口同声名校上,不考研生非好汉。深造专业学海游,报答父母做贡献。
祝程鹏展翅。24、六月鲜花开满园,争奇斗艳赛风采。
高考结束心忐忑,捷报传来开笑颜。亲朋好友齐相聚,祝贺声声不间断。
再入名校去深造,学成归来栋梁材。祝你前程似锦绣,宏图大展理想现!25、桃李果香溢满园,喜讯捷报频纷传。
老师同学来喝彩,美酒斟满情动感。不上名校非儿郎,学府深造学业专。
宏图大展振雄风,强我中华国威扬。祝雄心壮志。
26、细雨如丝润心田,捷报传来绽笑颜。胜似细雨添凉爽,一家和乐幸福扬。
心情欢畅同举杯,亲友相贺紧相随。实现人生好梦想,再接再厉更辉煌。
愿你有个明媚的好前程。27、书海搏击数十载,今朝考场显英豪。
气定神闲来答题,才思泉涌智慧高。大笔挥就锦绣文,难题纷纷都溃逃。
自信万千出考场,蟾宫折桂正美好。全国高考日,愿你胜。
成语高手进........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01 孝感动天
舜,
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0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
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03 啮指痛心
曾参,
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04 百里负米
仲由,
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05 芦衣顺母
闵损,
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06 鹿乳奉亲
郯子, 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07 戏彩娱亲
老莱子,
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卖身葬父
董永,
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09 刻木事亲
丁兰,
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10 行佣供母
江革,
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11 怀橘遗亲
陆绩,
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12 埋儿奉母
郭巨,
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13 扇枕温衾
黄香,
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14 拾葚异器
蔡顺,
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15 涌泉跃鲤
姜诗,
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16 闻雷泣墓
王裒,
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17 乳姑不怠
崔山南,
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18 卧冰求鲤
王祥,
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19 恣蚊饱血
吴猛,
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20 扼虎救父
杨香,
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21 哭竹生笋
孟宗,
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22 尝粪忧心
庾黔娄,
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几天后父亲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23 弃官寻母
朱寿昌,
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24 涤亲溺器
黄庭坚,
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1.凿壁借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不识字,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主人,我想读遍你家所有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2.叶公好龙
据说以前叶子高很喜欢龙,衣服上的带钩刻着龙,酒壶、 酒杯上刻着龙,房檐屋栋上雕刻着龙的花纹图案。他这样爱龙成癖,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来到了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 ,龙尾伸进了大厅。叶公一看是真龙,吓得转身就跑,好像掉了魂似的,脸色骤变,简直不能控制自己。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呀!他所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似龙非龙的东西罢了!
3.指鹿为马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说:“请陛下看清楚了,这的的确确是一匹千里好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看时机到了,转过身,用手指着众大臣们,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地轮流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4.草船借箭
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让诸葛亮赶制10万枝箭。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事后请鲁肃帮他借船、军士和草把子。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去取箭。这天,大雾漫天,对面看不清人。天还不亮,诸葛亮下令开船,并让军士擂鼓呐喊。曹操只叫手朝来船射箭。船两边都插满了箭。诸葛亮下令回师,这时曹操想追也来不及了。10万支箭“借”到了手。周瑜得知借箭的经过后长叹一声:我真不如他!
5.杯弓蛇影
乐广有一位亲密的朋友,分别很久不见再来了。问到原因时,友人告诉说:“前些日子他来你家做客,承蒙你的厚意,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仿佛看见杯中有一条"小蛇"在晃动。心里虽然十分厌恶它,可还是喝了那杯酒。回到家里,就身得重病。”当时河南听事堂的墙壁上挂着一张角弓。乐广心想,杯中所谓的"小蛇"无疑是角弓的影子了。于是,他便在原来的地方再次请那位朋友饮酒。问道:“今天的杯中还能看到'小蛇'吗?”朋友回答说:“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样。”乐广指着墙壁上的角弓,向他说明了原因,客人恍然大悟,积久难愈的重病一下子全好了。
.奉公守法
成语解释 奉公守法指一切都按照国家规定的法令制度办,不徇私情
作者出处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成语典故
系由"奉公如法"演变而来,鉴于《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奢是赵国名将.他做征收租税的田部吏时,平原君家不交税,他依法杀其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拟杀赵奢.赵奢毫不畏缩,理直气壮地说:"如果你能为民表率,举国上下人人会奉公如法,法立则国强,你自己的利益才能得到保证."平原君听了这话,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向赵惠王推荐重用他.
原文: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於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 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 ,国 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於天下邪 "平原君以为贤,言之於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2.利令智昏
成语解释 形容因贪利而失去了理智.
作者出处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成语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攻打韩国.不几天就攻占了韩国的野王,断绝了上党的交通.这样一来,上党城孤立无援,眼看就要失守,上党守将冯亭看到野王已经失守,认为上党也会保不住的,与其让秦国占了上党,还不如亲手把它转交给赵国,韩国就可以和赵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的侵略.
当冯亭派人把上党的地图带给赵孝成王时,赵王左右为难,他不知该怎么办,于是召集大们商议,其中有一个叫赵豹的大臣劝赵王不要接受,因为无端地接受别人送来的东西,就会引起祸患,韩国之所以把上党献给赵国,目的是想让秦国把矛头指向赵国.可是赵王并不同意他的意见,于是又和平原君赵胜商议,平原君认为即使发兵百万,一年半载也不一定能攻下一座城池,现在却不费一兵一卒,就可得到上党的土地,决不能坐失良机.
赵王听了平原君的话,非常高兴,于是派平原君到上党去接受土地,封冯亭为华阳君.可是没有多久,赵国就大祸降临,秦国看到即将到手的土地却被赵国占领了,转而来攻打赵国,赵国派出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去应战,结果打了败仗,秦国在长平之虎中消灭赵国士卒40多万.
司马迁在评价这件事时,认为平原君是一个行为高出一般世俗弟子的公子,但却不明白"利令智昏"的道理,利这个东西,能够使聪明人冲昏头脑,丧失理智,平原君贪图冯亭的利诱,以致赵国在长平损失了40多万人,几乎连赵国的都城邯郸也快失去了.后来,人们用"利令智昏"来形容因贪利而失去了理智.
成语举例
他利令智昏,做出了对不出国家和人民的事情.
--------------------------------------------------
3.口若悬河 :::
成语解释 形容谈吐流利.能言善辩.
作者出处 《晋书.郭象传》
成语典故
源于《晋书 郭象传》.晋代的郭象是一个著名的清谈家.他幼年非常好学,善于思考问题,对于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事情,他总喜欢探个究竟.成年后,在许多人请他去做官,他都推辞不就,而是把研究学问和谈论哲学当成人生最快乐的事情.因为他专心读书,所以知识非常渊博.讲解问题时能够把事情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又喜欢发挥自己的见解.当时的太尉王衍常常称赞他说:"听郭象说话,好比悬在山上的河流奔泻,直往下灌,从来没有枯竭的时候."后来,人们就用"口若悬河"来形容谈吐流利.能言善辩.
成语举例
在演讲会上,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说了一个多少时.
---------------------------------------------------
4.画虎类犬 :::
成语解释 比喻学习技能而学得不像的人.
作者出处 《后汉书.马援传》
成语典故
东汉马援为国带兵打仗,屡建奇功,光武帝刘秀封他为伏波将军.他不仅治兵严谨,打仗有方,还非常重视自己家族中子弟的教育,以免他们走上邪道.有一天,他听说侄儿马严和马敦结交侠客,认为这样下去会耽误学业,就写信劝告他们说:希望你们听到别人说坏话,就要像听见自己父亲的名字一样,尽管别人在叫,但自己不能跟着去叫.龙伯高这个人厚重谨慎,谦逊廉俭,为人正派,是我最敬重的,我希望你们学习他.杜季良豪侠行义,能为人解忧,也是我敬重的人之一,但我不希望你们学习他,因为你们很难学到.学龙伯高不成功,还不失为一个谨慎忠厚的人,这就是"刻鹄不成尚类鹜",如果学杜季良不成,就会成为轻薄之徒,那就成了"画虎不成反类狗".因为"狗"在古代也称作"犬",所以人们把"画虎不成反类狗"写成画虎类犬,用来比喻学习技能而学得不像的人.
成语举例
他跟李老师学习舞蹈,但是画虎类犬,一点也没有学成.
----------------------------------------------------
5.沆瀣一气 :::
成语解释 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
作者出处 宋代钱易的《南部新书.戊集》.
成语典故
唐代有一个叫崔沆的人,十年苦读终于一朝及第,考中进士后在京城做官,有一年,皇帝派他担任科举考试的主考官.他办事认真,一丝不苟,考试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等放出金榜时,其中有个名叫崔瀣的老生被录取了.旁观者看了后都忍不住大笑起来,因为主考官叫崔沆,而中榜者叫崔瀣,如果把他们的名字连在一起就是"崔沆瀣",而"沆瀣"正好是夜间放屁的一种别称.本来两人的名字连在一起完全是一种巧合,没有可笑之处,但是由于二人一个是主考官,另一个是考生,所以人们就讥笑他们是"座主门生,沆瀣一气",这里的"座主"即主考官之意.后来,人们引用"沆瀣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
成语举例
他们两个人沆瀣一气,狼狈为奸,做尽了坏事.
-------------------------------------------------
6.含沙射影 :::
成语解释 比喻用心险恶,手段卑劣的人暗中进行造谣诬蔑,打击或者陷害别人的行为.
作者出处 白居易《读史》
成语典故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有一首《读史》诗,它的内容如下:"含沙射影,虽病人不知,巧言构人罪,至人不疑."这首诗里的"含沙射人影"源于一个传说.
相传古时候水里有一种虫,名叫蜮,又叫短狐,有时也称作射卫或射影.它的头上长有角,背上长有甲,没有眼睛,长有三只脚,有翅膀,能够在水面上飞翔,嘴里长着像弩一样的东西,形状像鳖,耳朵非常灵敏.当它在水边时,如果听见有人,畜从它身边经过,就会从嘴里喷出一种气体,直射向人体,人畜如果中了这种气体就会全身生病.它在水面时,如果听见有人的脚步声走近,就会用嘴含着细沙朝人或人倒映在水里的影子喷射,人体或人影被射中后,也会生病不起.后来,人们把它改为"含沙射影",用来比喻用心险恶,手段卑劣的人暗中进行造谣诬蔑,打击或者陷害别人的行为.
成语举例
敌人这样做,简直是含沙射影,血口喷人.
------------------------------------------------
7.狗尾续貂 :::
成语解释 表示续作不佳.
作者出处 《晋书.赵王伦传》
成语典故
晋武帝司马炎后,儿子司马衷继位,他对朝政一窍不通,大权落到贾后手里,贾后生性凶狠狡诈,赵王司马伦以此为借口带兵冲入宫廷,杀了贾后,自封为相国.
司马伦为了笼络朝臣,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于是大封文武百官.等到一切就绪后,又废掉晋惠帝,自称皇帝.当时规定,王侯大臣都戴用貂尾装饰的帽子,由于司马伦大肆封官晋爵,所以一时貂尾都不够用,所以只好用狗尾来代替,人们就据此编了两句民谣:"貂不足,狗尾续."用来讽刺朝廷.
后来,人们用"狗尾续貂"表示续作不佳.清代蒲松龄的《代王次公与颜山赵启》里有这个典故:"庇舆盖中,仍添昼行之锦;从缙绅后,张惭尾续之貂."
成语举例
他这样做反而是狗尾续貂了.
-------------------------------------------------
8.病入膏肓 :::
成语解释 形容人的病情极为严重,到了无药可治的程度,并引申形容某种情势或问题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
作者出处 《左传.成公十年》
成语典故
源于《左传 成公十年》.晋景公生了重病,经过许多医生医治,都不见好转.后来,他听说秦国有个名医的医术非常高明,于是便派人日夜兼程去请.在医生还没有到来之前,晋景公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两个小孩子站在他身边说话.一个说:"你知道吗 秦国要来个名医,恐怕要伤害我们."另一个满不在乎地说:"你怕什么!我们居肓之上,膏之下,他是没法对付咱们的."不久,名医到达晋国,立刻给晋景公诊病,医生对晋景公说:"你的病非常危险,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下,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也无济无事."晋景公想起自己做过的梦,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罢,让人送给医生一份厚礼,让他回秦国去了.后来,人们用"病入膏肓"形容人的病情极为严重,到了无药可治的程度,并引申形容某种情势或问题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
成语举例
他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