歃血为盟含义-歃血为盟是割自己手吗
1.《三国演义》第五话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的白话文翻译
2.高中生自残行为如何治疗
3.结谊的结拜兄弟姊妹
4.十八路诸侯讨董卓誓师大会上,为何要手指蘸血抹在脸上?
《三国演义》第五话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的白话文翻译
曹操行刺董卓未成,逃回陈留,尽散家财,召募乡勇。他联络袁绍,并向各州郡遍发讨董檄文,得到天下响应。
公元190年正月,十八路诸侯为匡扶汉室,歃血为盟,共同起兵讨伐董卓。袁绍命其弟南阳太守袁术总督粮草,令长沙太守孙坚为先锋进兵汜水关,大军克日起程,兵发洛阳。
十八路人马进兵洛阳,董卓派勇将华雄迎战。袁术怕孙坚夺了头功,便故意不发粮草,致使孙坚大败。关羽自告奋勇出战,因地位低下,遭到袁绍、袁术轻视。
曹操赞赏关羽的勇气,命斟热酒一杯为关羽壮胆。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而去。只听帐外鼓声大振,喊声大起,各路诸侯正惊疑不定,关羽已提着华雄的人头回帐。
华雄被斩,董卓便杀了袁绍的叔父太傅袁隗,起二十万大军,兵分两路:一路由李傕、郭汜把守汜水关;他自己则率领李儒、吕布等带十五万主力屯虎牢关。
袁绍派出八路诸侯前往虎牢关迎敌,曹操引军于两关之间接应。吕布出战英勇无敌,张飞按捺不住,与吕布酣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负。
关羽见了,来夹攻吕布。三匹马丁字儿厮杀,未能战败吕布。刘备举着双股剑,也来助战,兄弟三个围住吕布,四匹马就像走马灯一样厮杀在一起,吕布终于抵挡不住,败回虎牢关。
十八路诸侯,各怀心事,互相猜忌。曹操见董卓西去长安,要袁绍乘势追袭。袁绍拒不发兵。曹操生气的离开了。
扩展资料
创作目的
“三英战吕布”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情节,为民间创作,史无所载。
吕布背负天下无敌之名,且河内名将方悦、北海猛将武安国、白马将军公孙瓒先后败于吕布之手,既表现吕布的强大,又表现出时刻的危急。
而在此时面对无敌的吕布,当时几近乎无名之辈的心系天下苍生、意欲匡扶汉室的刘、关、张三人挺身而出,并击败了吕布,可谓难能可贵。
心系苍生是大仁,挺身而出是大勇,匡扶汉室是大忠,奋而击贼是大义,如此一来,虽然因此夸大了反派(吕布),但刘、关、张三人大仁、大义、大忠、大勇之姿跃然纸上。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高中生自残行为如何治疗
自残一般是有心理疾病,自残的方式能帮助解压或者表达不满。你敢相信吗?有人把自残当潮流!说起自残,我那个时候上中学就刚好赶上了一阵自残风潮,班里的女生不知道在哪儿学的,把喜欢的男生名字用刀刻在手上,姐妹转为闺蜜必须要“歃血为盟”(手上割个伤口,然后在一个本子上用自己的血写上自己的名字)。当然了,这种憨憨的事情虽然在我身边形成潮流,但是本着人趋利避害的本能,我没干。不过……这种行为多在女生圈内流传,效仿的男生甚少,现在回忆起来,觉得简直不可思议,无脑跟风,没有家长的管教,助长歪风邪气。
心理疾病型的自残大都是因为外界施加的巨大压力造成的,想用这种方式排解自己和表达对他人或自己的愤恨。比如有的中学生失恋、家庭矛盾、学习压力太大会有自残或者轻生的举动,大都是想以自残的方式引起他人的高度重视,期望他人能够倾听自己的内心感受,达到外界给自己减轻压力的目的,或者是在极大的压力与伤害之下不敢反抗,偷偷的用自残的方式平复内心。
中学生正是青春期躁动、渴望自由的阶段,但是却因为长期原生家庭矛盾的积攒,或者被亲朋好友所不理解、被学习禁锢,有些学生还要受到父母、亲人毫无底线的施压,使得他们对学习的兴趣、生活的期待消失殆尽,于是心理发生了病变,抑郁、暴躁、偏激,甚至激发了内心阴暗的一面,用一些较为可怕的方式“自救”。
还有一些中学生心理疾病初见端倪时,还会被外界冠以“玻璃心”、“矫情”等标签,使得他们把自己的情绪隐藏更深,等到再次暴露时,已经损失惨重。
希望家长能够多关注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成长,不要给孩子过重的施加压力,因为学习剥夺孩子的兴趣爱好、体能锻炼,多多关心孩子的想法,尽量允许孩子思想自由,当在某件事情上亲子之间互相无法说服对方的话,保留孩子求同存异的权利,而不是对孩子不合自己心意的想法进行“全面绞杀”。当发现孩子心理可能出现问题时,及时让孩子接受心理治疗,不要抱有侥幸心理!
对于学习,家长不要有过高的要求与期待(这里“过高”指不合常理),从而减少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去感受孩子的辛苦付出与努力的态度。发现孩子的付出没得到结果时,先不要骂孩子,要考虑是不是孩子的学习遇到了瓶颈,从而帮助孩子攻克难关,以免冤枉了孩子,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但是如果是因为家长的溺爱,使孩子受不了一丁点挫折,一不顺心就砸东西、自残,或用自残威胁家长,那家长就要考虑自己的问题了,要学习如何把孩子掰回正轨!
结谊的结拜兄弟姊妹
结谊为兄弟姊妹又称结拜,又称拜把子、金兰契、结义金兰,“金兰”出自《周易·系辞》指双方的心意一致,这种关系又称金兰之交、金兰契友,又简称契友。
结拜的习俗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唐朝冯贽的《云仙杂记》记述了一个叫戴宏正的人每交到一个密友,就会把他的名字写在薄竹简上,焚香禀告祖先,称为“金兰簿”,金兰簿即结拜的盟约,又称金兰帖,因此结拜又称换帖。宋朝《太平御览·吴录》则提及张温与诸葛亮结为金兰之好。
一些同辈朋友发现志趣相投,惺惺相惜,希望进一步成为亲如兄弟姊妹的关系,便会进行结拜的过程。一些独生子女渴望有兄弟姊妹,或一些人没有亲生的兄、弟、姊、妹其中一种,或与亲兄弟姊妹关系疏离,也会与好友结拜,建立手足之情。有些人会认谊父母的子女或亲生父母的谊子女为谊兄弟姊妹。一些父母也会为独生子女认谊兄弟姊妹,让他们可以有年龄相近的玩伴,也可以从中学习何谓手足之情,学会“悌”的传统美德,也可以训练社交技巧。
传统上义兄弟姊妹会立誓同甘共苦。因此誓词中常有“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的说法,尤其多见于文艺作品中。现实生活义兄弟姊妹之间责任的轻重视乎个别情况而定,通常包括相互支援、忠实、友爱等。通常义兄姊要负起保护义弟妹的责任,但一般义兄弟姊妹都会互相照顾,当中有人遇上困难,义兄弟姊妹就会倾力相助。有些义兄弟姊妹的关系比亲兄弟姊妹还要亲密。有些地方义兄需要资助义弟娶妻的费用。有些义姊妹会同食同宿,有些甚至立誓终身不嫁,例如广东顺德的自梳女常常会结义金兰,身后的丧葬事务也由义姊妹处理。
也有一些是一群有共同目标的人结拜,凝聚各人的向心力。例如古代一些帮会如天地会的成员。这也演变成现在一些帮派(包括三合会)的入会仪式。一些战争中的士兵亦会结拜,与敌军战斗时会更勇猛。
有时谊子女也会和谊父母的亲生子女和他们的其他谊子女互称谊兄弟姊妹。
与认谊父母一样,也有些为了利益或政治目的而结拜的。例如项羽和刘邦为了集合力量共同抗秦,奉楚怀王芈心之命结为兄弟,后来两人却为了争夺统治权而发生战争(楚汉相争)。胡林翼与官文结拜,也是为了拉关系,希望有助仕途。 全男性结拜:谊兄弟、义兄弟、盟兄弟、换帖兄弟、结拜兄弟、异姓兄弟、磕头兄弟、把兄弟、干兄弟、契兄弟
全女性结拜:谊姊妹、义姊妹、盟姐妹、金兰姊妹、结拜姊妹、干姊妹、契姊妹
男女混合、两性皆可:拜把子、金兰契、结义金兰、金兰之交、金兰契友、契友、八拜之交 为“兄”者:谊兄、义兄、盟兄、干哥、干哥哥、契兄、契哥、契大佬、契阿兄、契大兄等
为“弟”者:谊弟、义弟、盟弟、干弟、干弟弟、契弟、契细佬等
为“姊”者:谊姊、谊姐、义姊、义姐、盟姐、干姊、干姊姊、干姐、干姐姐、契姐、契姐姐、契家姐
为“妹”者:谊妹、义妹、干妹、、契妹、契细妹。 世界上不少地区和文化都有结拜的习俗,以下是部份地区和文化的习俗简介。
欧洲
西方文化中也有同辈朋友间结拜的习俗。英文把结拜兄弟称为盟兄弟(Sworn brothers)或血誓兄弟(Blood brothers),结拜姊妹称为盟姊妹(Sworn sisters)或血誓姊妹(Blood sisters),男女结拜则称为盟兄弟姊妹(Sworn brother(s) and sister(s))或血誓兄弟姊妹(Blood brother(s) and sister(s),“血誓”是指经过一些与血相关的仪式立下盟誓,但Blood brothers和Blood sisters亦可以指亲兄弟姊妹。以不涉及血的仪式结谊的多称为精神兄弟(Spiritual brother)或精神姊妹(Spiritual sister)。同性朋友之间的亲密情谊称为兄弟情谊(brotherhood)、男性同盟(male bonding)或姊妹情谊(sisterhood)、女性同盟(female bonding),即中文里的“哥们”和“姊妹淘”。
在古代欧洲地中海地区常有多人结拜的情况,例如一群希腊士兵会结拜为兄弟。在鄂图曼时期的巴尔干半岛,这类结拜最为普遍。结拜在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和保加利亚也很常见。
现在欧洲的结拜仪式多为复古,模仿部落时期的仪式。
美洲
美洲原住民也有结拜的风俗。包括个人之间的结拜与部族之间的结拜。
印度
印度有异性结为义兄妹或义姊弟的习俗,在一个称为Raksha Bandhan的节日举行,音译为拉克沙.班丹,梵文Raksha的意思是保护,Bandhan的意思是打结,即“保护结”。有学者译为兄妹节,由于有扎“圣线”(sacred thread,即护身绳,也被称为Rakhi,音译拉基)的仪式,亦有称为“扎护身绳节”。这个节日北方邦和拉贾斯坦邦(Rajastan)尤为盛行。可追溯至吠陀时代。
兄妹节代表了爱心、关怀及手足般的情谊,表示义兄妹、义姊弟之间互相扶持、互相保护和互相祝福的连系。
非洲
非洲不少部族都有结拜的习俗,他们的仪式通常包括血液的交换。有个人之间拜,也有部落之间结为兄弟部落。
基督宗教
基督宗教反对血液交换的结拜仪式,英文把以上帝祝福礼结为兄弟姊妹的仪式称为精神兄弟(Spritual brother)或精神姊妹(Spritual sister)。除了表示兄弟姊妹间的情谊外,还表示对上帝的尊崇,在基督宗教中是一种神圣的仪式。
东正教会有一种叫Adelphopoiesis(意为“结为兄弟”或“结为姊妹”)的仪式,盛行于九世纪至十五世纪。现时仍然有举行。
罗马天主教会也有由神父主持祝福礼结为兄弟或姊妹的仪式,称为Ordo ad fratres faciendum,即“结为兄弟的程序”,盛行于十一世纪至十九世纪。 因应地域、时代的差异,仪式进行的方式、繁简程度也各异。传统的结拜过程中,通常需要一起向天宣誓现代的一般较为简单,有些只是私下以兄弟姊妹相称,以后亲如手足,互相帮助、扶持。
中国汉族常见仪式
焚香、向上天或于神明前盟誓、跪拜
刺破手指头滴血入酒碗喝“同心酒”,即歃血为盟,象征各人流着同样的血,是手足。有些会以鸡血代替。
在金兰帖上写上自己和结拜兄弟姊妹的名字,然后互相交换,即换帖。
其他民族及地区的仪式
滇西地区少数民族把结拜称打老庚,藏语称“沙耕”、白族语称“搂给”、纳西语称“搂友”、傈僳语称“嘎戳”,结拜时没有繁文缛节,只要互称“老庚”就确认关系。
蒙古把义兄弟姊妹称为“安答”,结拜时要互相交换信物并立誓,如日后违背誓言,就要交还信物解除关系。
吕底亚的结拜仪式是以利器刺破手指头,把血滴在各结拜者的手臂上。
斯基泰的结拜仪式跟中国的歃血为盟相似,刺破手指头,把血滴进杯中,再用剑尖蘸一下杯中的血,然后喝下。该仪式可能是由中国传入或由他们传入中国。
闪米特人早期的仪式是结拜者互相喝对方的血。后来改为屠宰动物为牺牲,喝动物的血,并设宴一起分享该牺牲动物,把血洒在双方身上,或把该动物斩件分享。
希腊的结拜仪式是两人手臂相交持酒杯喝酒,通常称为crossbrother或crosssister。一些地区有不同的名称,例如埃皮鲁斯称为vlamides,马其顿称为bratimi,伯罗奔尼撒称为brazerides,克里特称为adelfokhti,其他地区又有kardasides、arkadasides和markadasides等名称。古代欧洲其他地区也有这种仪式。
日耳曼人的结拜仪式与希腊的相似,所喝的酒是五月酒(May wine)。
印度的义兄妹、义姊弟结拜仪式在大清早进行,沐浴净身之后,先要为神明作普迦(puja)仪式(一种印度教祈福祭礼),女性会为义兄弟额上点朱砂,在右手腕系上拉基,祝愿对方平安长寿,义兄弟承诺保护义姊妹。之后义姊妹会为义兄弟做摇灯礼(arti),以油灯像倒马蹄形来回摇摆三次,代表了神明的祝福洒落受礼者身上,再向义兄弟献上糖果,义兄弟亦会回礼。
基督宗教
东正教会的Adelphopoiesis仪式,是一种上帝祝福礼,这是一种没有血液交换的同性结谊仪式。两人手持蜡烛,接受祝福。然后交换信物,义兄(姊)先把信物交给义弟(妹),义弟(妹)回礼。
如多于两人结拜,则由各人围着司铎,把手帕的一端系在司铎法衣的腰带上,手持手帕的另一端,司铎诵祷词,同时各人立誓,誓词并没有固定模式,由结拜者或司铎撰写。
罗马天主教会结为兄弟或姊妹的仪式是由神父主持的上帝祝福礼。
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是各人于手指头或前臂割一小伤口,然后两个伤口互相接触,表示血脉相连,并交换贝壳数珠带作为信物。
南美洲的阿拉可尼人(Araucanians,即马普切人Mapuche)的结拜仪式称为拉库(Lacu),双方把一只羊羔分成两半,必须将自己的一半吃完,可以自己一人吃或请人帮忙吃,不能吃剩。并交换信物和名字。
非洲
有一种叫卡森迪(Kasendi)的仪式,双方的手握在一起,在手上、胃部上、右脸上,额头上各划上刀,用草将少量的血从伤口取来,并各自放在一锅啤酒里,再交换有对方的血的啤酒喝下,然后交换信物。
阿珊提族(Ashantees)的仪式是两人各自抓住叶片的一方,其中一人将手举起把叶子撕成两半说:“我借此宣告希望成为你的弟兄。”由旁人用小刀从两人的常用兵器上刮下一些木屑在叶上,再在木屑上洒盐,又从长豆荚刮下的一点粉掺进去。然后两人将手臂交错,在两手臂上划上一刀,在流血处洒上木屑糊,之后两人的手臂互相摩擦,让血融合。
班图人各部族:
巴尼安科莱人(Banyankore)的结拜仪式称为okikora omukago,两人坐在一块垫子上,坐得很近,让两人的腿重叠。右手持着一种叫ejubwe的草之芽和omurinzi树(一种刺桐属植物,学名erythina tomentosa)之芽,仪式的主持人会在他们右手割一小伤口,把两人手持的植物芽蘸伤口的血,再放在两人手上,然后在上面加上一点奶和小米粉。
Bairu人的仪式与巴尼安科莱人相似,但他们会再加上omutosa tree(一种榕科植物,学名ficus eryobotrioides),并且左手相握,且会吞下对方手上的血、奶和小米粉。
Bahima人只会使用mutoma的芽,仪式与巴尼安科莱人相同。
Batooro人的结拜仪式主要的用品包括咖啡的浆果、新树皮布、刀、两条无花果树的枝和一个ejubwe芽,由两名男子及一名老妇作见证人。仪式的高潮是在双方的肚脐之下割开一个伤口,以咖啡果盛载,然后双方立誓结拜,誓词中包括:承诺互相帮助;如果不诚实肚子就会肿起;对方有恶疾时、自己时,都不能赶自己走;去对方家里必不会饿着离开;彼此都不会害对方和对方的子女、家属。
巴干达人(Baganda)的结拜仪式称为Okuta Omukago,会把咖啡豆沾上自己的血,然后交换咀嚼。
马来列岛(包括马来人、巴布亚新几内亚之土人、玻利尼西亚人)的仪式是各人用刀划手臂,将血收集在竹筒里,掺进杜松子酒或棕酒。然后从家中的圣堂拿来剑与矛,另取来一棵无花果树苗,然后去到隔离的地点种下无花果树,旁边插进圣剑与矛,并喝下酒血,发誓互相忠诚,再将另一个竹筒挂在无花果树上,把剩余的酒血倒进去并发誓如果不忠,血就会从自己的口、耳、鼻中流出,正如从竹筒中流出的一般,说话同时将竹筒底部戳破让酒血流出。被血沾满的无花果树成为见证。
现代西方其中一种常见结拜仪式是割破手指头互相接触伤口,表示血液融合。 不少地区、民族的结拜仪式都与血相关,血代表生命,也代表神圣,血液的交换象征血脉、生命相连,而割破伤口时所受的痛苦,也代表一种共同经历,共同的痛楚可以把人连系起来。
所有结拜仪式都有立誓,立誓代表义兄弟姊妹关系的确立,从此各人的命运相连,甘苦与共,忧戚相关,也表示愿意负起责任。立誓的形式有多种。有些是结拜兄弟姊妹私下立誓;有些是于宗教场所如寺庙、教堂举行;有些没有固定场所,但有祭祀仪式。在神面前立誓代表真心的承诺,也代表约誓的神圣。
互赠信物也常见于不同的结拜仪式,除了纪念、表达心意之外,还代表遵守约誓。 一些与血相关的仪式可能导致失血过多或感染,传播疾病,包括引致艾滋病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2002年出版的《The Turkish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刊登一个关于土耳其马拉蒂亚(Malatya)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调查,646人当中有98人进行过血液交换结拜仪式,当中有39人(39.8%)受到感染。没进行过这种仪式的有548人,当中有155人(28.3%)受到感染。
非洲部落血盟结拜的仪式盛行,也是当地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
即使以动物血液(如鸡血)代替自己的血,也可能感染疾病,例如以鸡血代人血进行歃血为盟仪式,可能会染上禽流感。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誓师大会上,为何要手指蘸血抹在脸上?
实际上这种做法就是歃血为盟,之所以要这么做,就是想要告知神明自己的决心,而且在古代一旦歃血为盟以后,如果有一方违背了誓言或者是违背了当初的约定,那么最终肯定会受到神明的处罚。要知道当时十八路诸侯虽然力量比较的大,但毕竟是一盘散沙,如果没有一些形式感,是很难把这些人聚集在一起的。
煞血为盟其实最早的时候并不是出现在三国时期,而是要追溯到周朝。在《礼记》当中就曾经有过这样的记载,在周朝的时候,诸侯国如果没有经过约定就碰到了一起,那么这种现象叫做?遇?,诸侯之间如果是经过约定在某一处集会,那么这种现象叫做?会?,诸侯之间如果能够共同喊出一段口号,那么这种现象被称之为?誓?,诸侯之间如果聚在一起,并且杀了牲口祭拜神明,那么这种现象叫做?歃?。所以在三国时期,十八路诸侯聚在一起的时候,有歃血为盟的情况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歃血为盟实际上也是有很多的小步骤的。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本身歃血为盟也是一种仪式,既然是一种仪式,那么就必须要有很多的步骤。第一步必须要先念出誓词,也就是说必须要先祭拜神明,要告知神明自己的决心。接下来第二步就是宰杀牲口,用牲口来进行祭祀。第三步就是把牲口的血抹在自己脸上,而且参与的诸侯每个人都要这么做。
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之时,虽然有了歃血为盟的仪式,但是却不能够做到团结。其实这十八路诸侯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一些小想法,在讨伐董卓之时都不能够全心全意的去攻伐董卓,虽然有了这样的一个仪式,但是并不能把这些人紧紧的团结在一起,所以最终所谓的讨伐董卓之战也是无疾而终。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