噤若寒蝉-噤若寒蝉的近义词
1.噤若寒蝉的意思及故事
2.古代成语“噤若寒蝉”的意思是
噤若寒蝉的意思及故事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噤若寒蝉的意思及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噤若寒蝉的意思及故事1成语:
噤若寒蝉
拼音:
[jìn ruò hán chán]
解释:
形容不敢做声。中含贬意。蝉嘶于夏秋,不久即。古人不察,以为蝉到寒天,不能发声,形容因为害怕而不敢说话。
出处:
《后汉书·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举例造句:
他的话完了,台下有几个人拚命地高声鼓掌,而更多的人却噤若寒蝉、面面相觑。
成语典故:
汉朝时期河南尹杜密为官清廉,依法办事,因得罪了宦官而免职回到颖川老家,他对国家大事还十分关心,批评刘胜太守退职回家对政事不闻不问,像寒冷天气下的蝉一样,只顾保全自己。汉灵帝时期,杜密重新被启用。
噤若寒蝉的意思及故事2成语:
噤若寒蝉
拼音:
jìn ru hán chán
解释:
噤:闭口不作声。象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
成语故事:
东汉杜密在任太守期间,秉公办事,为政清廉,执法严明,对官宦子弟的违法行为,都能有罪必究。当他被革职回家乡颖川郡后,仍爱憎分明,关心国家大事,常向当地官员推荐好人好事,揭发坏人坏事。同郡的'刘胜虽也是个告官还乡的太守,却闭门谢客,对世事不闻不问。颖川太守王昱对杜密说:刘胜真清高。杜密回答:刘胜虽然地位很高,但他对贤士不推荐,对坏事不指责,只求保全自己,像冬天的蝉一样不声不响。这种人其实是社会的罪人。寒蝉:冬天的蝉。这个成语比喻人像冬天的蝉一样不声不响,不敢说话。
造句
01道不行则隐,莫怪我噤若寒蝉,不谈国事。
02我就是了解祸从口出的道理,所以才噤若寒蝉。
03老将军一生气,全场立即噤若寒蝉,鸦雀无声。
04平日高谈阔论,但该他们说话时,却又噤若寒蝉。
05母亲只用眼角一瞄,我们马上闭紧嘴巴,噤若寒蝉。
06爸爸正在气头上,大家都噤若寒蝉,深怕再惹他生气。
07当知识分子对政治都噤若寒蝉时,国家的活力也就丧失掉了。
08这国家如此不自由民主,也难怪大家噤若寒蝉,不敢发表言论。
09在这关键时刻,你要作一个谠论直发的勇者,还是噤若寒蝉的懦夫?
10夫妻两人吵得正凶,却忽略了脸色发白,噤若寒蝉的孩子,瑟缩地躲在墙角。
古代成语“噤若寒蝉”的意思是
噤若寒蝉 ( jìn ruò hán chán )
解 释 噤:不作声;寒蝉:深秋的知了。像深秋的蝉那样不说话。比喻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
出 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害怕不敢说话
示 例 邹韬奋《萍踪寄语》:“偶遇中国有了好事,便~。”
近义词 缄口结舌、守口如瓶
反义词 口若悬河、侃侃而谈
典故
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杜密传》。
东汉末年,有个文人叫杜密,刚正不阿,他任太守等职期间,参加过打击宦官集团斗争,他执法严明,对宦官子弟有恶必罚,有罪必惩。后被革职回颍川老家。
在家他仍关注国家大事,经常拜会颖川郡守、县令,畅谈天下大事。可是同郡的原在四川任蜀都太守的刘胜辞官回家,与他迥然相反,闭门谢客。
颍川太守王昱找杜密说:“刘胜清高,公卿屡次推举他任职,他都拒绝了。”
杜密听出王昱话中有话,提醒他出来做官,直言道:“像刘胜这样的人应当为国为民多做些事情。但是他对好人不予举荐,对恶人坏事不敢揭露批评,明哲保身,一声不吭,就像冷天的知了(‘自同寒蝉’),实乃当世之罪人;而我与他相反,让你赏善惩恶,为你尽微薄之力。”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