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游记里的名言名句

2.《水浒传》的人生智慧 第四章 武松7 沧海桑田,物是人非

3.推理小说创作原则包括“十诫”

4.佛法和易经的关系

西游记里的名言名句

求神问卜特中藏打一最佳生肖-求神问卜特中藏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西游记》:第62回:“陛下,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若爱丰姿者,如何捉得妖贼也?”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西游记》第50回:“道高一尺魔高丈,性乱情昏错认家。可恨法身无坐位,当时行动念头差。”

“海阔从鱼跃,天空任鸟飞”

《西游记》第84回:“老菩萨,古人云:海阔从鱼跃,天空任鸟飞。怎么西进便没路了?”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西游记》第31回:“你这个泼怪,岂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父子无隔宿之仇!你伤害我师父,我怎么不来救他?”

“不看僧面看佛面”

《西游记》第31回:“古人云:‘不看僧面看佛面。’兄长既是到此,万望救他一救。”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西游记》第2回:悟空道:“这个却难!却难!”祖师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悟空闻得此言,叩头礼拜。

“人逢喜事精神爽”

《西游记》第35回:“这正是人逢喜事精神爽,闷上心来瞌睡多。”

“人生何处不相逢”

《西游记》第40回:“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这句话最早应该是宋·晏殊《金柅园》:“一曲清歌满樽酒,人生何处不相逢。”

“今朝有酒今朝醉”

《西游记》第5回:那大圣正与七十二洞妖王,并四健将分饮仙酒,一闻此报,公然不理道:“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管门前是与非。”(最早出处唐·罗隐《自遣》诗:“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西游记》第16回:“老孙可是那当面骗物之人?这叫做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棋逢对手”

《西游记》第34回:“他两个在半空中,这场好杀。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最早出自《唐诗纪事》卷七十七,“事厄伤心否,棋逢对手无?”。)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西游记》第十八回:“施主莫恼。‘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你就与我说说地名如何?我也可解得你的烦恼。”

“人在屋檐下,哪能不低头”

《西游记》第28回:“这是既在矮檐下,怎敢不低头。三藏只得双手合着与他见个礼。”

“树大招风”

《西游记》第33回:“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

“拿贼拿赃”

《西游记》第38回:“你老人家只知念经拜佛,打坐参禅,那曾见那萧何的律法?常言道,拿贼拿赃。那怪物做了三年皇帝,又不曾走了马脚,漏了风声。”

“事不过三”

《西游记》第27回:“常言道:‘事不过三。’我若不去,真是个之徒。”

“强龙不压地头蛇”

《西游记》第四十五回:“你也忒自重了,更不让我远乡之僧——也罢,这正是‘强龙不压地头蛇’。”

“冤家路窄”

《西游记》第45回:“我等正欲下手擒拿,他却走了。今日还在此间,正所谓‘冤家路儿窄’也。”

“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原被犬欺”

《西游记》第28回:“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原被犬欺。纵然好事多磨障,谁像唐僧西向时?”

“君子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西游记》第53回:行者道:“你看先生说话,常言道,君子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我便是悟空,岂有假托之理?”

“长他人之志气,灭自己之威风”

《西游记》第32回:“大王,怎麼长他人之志气,灭自己之威风?你夸谁哩?”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西游记》第80回:“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快去救他下来,强似取经拜佛。”

“功到自然成”

《西游记》第43回:“这师父原来只是思乡难息!若要那三三行满,有何难哉!常言道:‘功到自然成’哩!”

“好男不和女斗”

《西游记》第72回:“常言道:‘男不与女斗。’我这般一个汉子,打杀这几个丫头,着实不济。”

“好不如赖活着”

《西游记》第63回:“好不如恶活。但留我命,凭你教做什么。”

“双拳难敌四手”

《西游记》第14回:“好手不敌双拳,双拳不如四手。他那里六条大汉,你这般小小的一个人,怎么敢与他争持?”

“君要臣,臣不得不”

《西游记》第78回:八戒道:“师父,你是怎的起哩?专把别人棺材抬在自家家里哭。不要烦恼!常言道:‘君教臣,臣不不忠;父教子亡,子不亡不孝。’他伤的是他的子民,与你何干!”

“朋友妻,不可欺”

《西游记》第80回:牛王闻言,心如火发,咬响钢牙骂道:“你说你不无礼,你原来是借扇之故!一定先欺我山妻,山妻想是不肯,故来寻我!且又赶我爱妾!常言道,朋友妻,不可欺;朋友妾,不可灭。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西游记》第47回:八戒道:“哥哥,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外来和尚会念经”

《西游记》第70回:“ 常言道;‘远来的和尚好看经。’妹妹们!不可怠慢,快办斋来。

《水浒传》的人生智慧 第四章 武松7 沧海桑田,物是人非

? 上回说到武松受知县差遣,要出差2个月,很不放心的他特意对哥嫂反复叮嘱。然而事情还是往他不能预料的方向发展了。

? 随后发生的事情读者也基本上都知道,小潘遇到了花花公子西门庆,两人就好上了,这里王婆那个老虔婆起到了很大的负面作用,什么“邓驴潘小闲”,如果解读下去,我这篇文章成了小黄文了。就不多说了。

? 俗话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潘金莲和西门庆的丑事他们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其实都被街坊邻舍知道了,只瞒了武大郎一个人。只有个十五六岁的小厮,叫郓哥的,把这事告诉武大郎了,并且拉着他去“捉奸”。(按说这郓哥也不是什么好心,只是因为被王婆打了,想出口气)。

? 婆子只叫得“武大来也!”那婆娘正在房里,做手脚不迭,先奔来顶住了门。这西门庆便钻入床底下躲去。武大抢到房里边,用手推那房门时,那里推得开,口里只叫得“做得好事!”

那妇人顶住着门,慌做一团,口里便说道:“闲常时只如鸟嘴卖弄杀好拳棒!急上场时便没些用!见个纸虎也吓一交!”

那妇人这几句话分明教西门庆来打武大,夺路了走。(这里施耐庵怕读者不明白,很少有的加上了旁白)西门庆在床底下听了妇人这几句言语,提醒他这个念头,便钻出来,拔开门,叫声“不要打”。武大却待要揪他,被西门庆早飞起右脚,武大矮短,正踢中心窝里,扑地望後便倒了。

(武大郎去“捉奸“是很草率的,并没有想好捉了又怎样,不但让自己蒙羞,而且还挨了一个窝心脚。这和郓哥的怂恿不无关系,有时我们要分辨,看上去为我们好的人,实际效果并不一定,当然郓哥本意并不是想害武大郎。很多人为人处事,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的,我们要特别注意,如果否则很容易跳坑)

王婆当时就地下扶起武大来(不是因为好心,而是出了人命很麻烦的),见他口里吐血,面皮腊查也似黄了,便叫那妇人出来,舀碗水来,救得苏醒,两个上下肩搀着,便从後门扶归楼上去,安排他床上睡了,当夜无话。

次日,西门庆打听得没事,依前自来和这妇人做一处,只指望武大自。武大一病五日,不能够起。更兼要汤不见,要水不见;每日叫那妇人不应;又见他浓妆艳抹了出去,归来时便面颜红色,武大几遍气得发昏,又没人来睬着。

(如果之前看潘金莲还觉得很可怜,现在看她的嘴脸已经是十分可憎了,如同蛇蝎一样,简直没有基本的人性了。)

武大叫老婆来分付道:“你做的勾当,我亲手来捉着你奸,你到挑拨踢我心头,至今求生不生,求不,你们却自去快活!我自不妨,和你们争不得了!我的兄弟武二,你须得知他性格;倘或早晚归来,他肯干休?你若肯可怜我,早早服侍我好了,他归来时,我都不提!你若不看觑我时,待他归来,却和你们说话!”

(武大郎也不能坐以待毙,他也做了最后的抗争和努力,但是他这话却说得并不是很恰当。错就错在,他在不该用威胁的地方用了威胁,可能他说得比较委婉,听起来甚至象求饶一样,但是在潘金莲听来,这就是暗暗的威胁。我们做事后诸葛亮分析一下,这时候武大郎要说怎样才能保命?他应该说:“小潘啊,我知道你跟着我受委屈了,既然你心不在我这,既然你喜欢西门大官人,那我也就成全你,等我病(不要说伤)好了,我就给你写一封休书,让你去跟西门大官人做个如夫人享福去,当然要西门大官人出些银子,就当把你卖了,我兄弟武松回来,我也好跟他交代”。这样说的好处是什么呢?给了潘金莲出路,这样她可能就不会狗急跳墙了。武松就是后盾,不用说也明白。也许有人说,这样太怂了吧?这绿帽子戴得太窝囊。其实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光要考虑应该怎么样,还要考虑能够怎么样,如果明白这一点,一个人就真正成熟了。现在武大郎躺在床上,小命篡在别人手里,没有别的选择。)

这妇人听了这话,也不回言,却踅过来,一五一十,都对王婆和西门庆说了。那西门庆听了这话,却似提在冰窟子里,说道:“苦也!我须知景阳冈上打虎的武都头他是清河县第一个好汉!我如今却和你眷恋日久,情孚意合,却不恁地理会!如今这等说时,正是怎地好?却是苦也!”

然后王婆就出了歹毒的注意,弄来砒霜,潘金莲亲自下手灌药,把武大郎毒了。然后买通其他人,讲武大郎的尸首火化了。至此,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万事皆休。可是他们低估了众人的良知,低估了武松的智商。

又过了四十余日,武都头办完差回来了。於路上只觉神思不安,身心恍惚,赶回要见哥哥,且先去县里交纳了回书。(亲兄弟连心)到下处房里,换了衣服鞋袜,戴上个新头巾,锁上了房门,一迳投紫石街来。两边众邻舍看见武松回了,都吃一惊。大家捏两把汗,暗暗的说道:“这番萧墙祸起了!这个太岁归来,怎肯干休!必然弄出事来!”(就如同猛虎归山,不怒自威,还没到家,旁都已经看出来杀意,不知那三个当事人哪来的自信,可以瞒得过去。蠢和坏,有时就是孪生兄弟)

且说武松到门前揭起帘子,探身入来,见了灵床子,又写“亡夫武大郎之位”七个字,呆了;睁开双眼道:“莫不是我眼花了?”叫声“嫂嫂,武二归了。”

出了趟差回来,唯一的亲人就没了,这对武松来说简直就像一个晴天霹雳,山崩地裂。

那西门庆正和这婆娘在楼上取乐,听得武松叫一声,惊的屁滚尿流,一直奔后门,从王婆家走了。那妇人应道:“叔叔少坐,奴便来也。”原来这婆娘自从药了武大,那里肯带孝,每日只是浓妆艳抹和西门庆做一处取乐;听得武松叫声“武二归来了”,慌忙去面盆里洗落了脂粉,拔去了首饰钗环,旋穿上孝裙孝衫,方从楼上哽哽咽咽假哭下来。(看到这里,笔者也要骂一句,一对畜生,因为这真不是人干的事情)

武松道:“嫂嫂,且住。休哭。我哥哥几时了?得甚麽症候?吃谁的药?”那妇人一头哭,一头说道:“你哥哥自从你转背一二十日,猛可的害急心疼起来;病了八九日,求神问卜,甚麽药不吃过,医治不得,了!撇得我好苦!”(之前我们以为武松不过是个莽汉,其实武松是个心思非常缜密的人,看似随便问的几句话,却暗藏杀机,不好好回答,必然漏马脚,而小潘自以为会说谎,没想到一开口就漏了马脚,因为她说的时间对不上号)

隔壁王婆听得,生怕决撒,即便走过来帮他支吾。(王婆自作聪明过来帮腔,是自投罗网)武松又道:“我的哥哥从来不曾有这般病,如何心疼便了?”(打草惊蛇,看你们怎么回答)王婆道:“都头,却怎地这般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暂时祸福。’谁保得长没事?”那妇人道:“亏杀了这个干娘。我又是个没脚蟹,不是这个干娘,邻舍家谁肯来帮我!”(又露马脚,之前不是很有主意吗?者为大,虽然邻居不至于出头,但是丧事怎么会不搭把手)武松道:“如今埋在那里?”妇人道:“我又独自一个,那里去寻坟地,没奈何,留了三日,把出去烧化了。”武松道:“哥哥得几日了?”妇人道:“再两日,便是断七。”武松沉吟了半晌,便出门去,迳投县里来。(心思深沉,想一想就大致明白了,但是不动声色。说到这里,潘金莲说的对不上号,武松已经断定了,大哥的绝对有问题,二人心里就是嫌疑人。知道从他们这里问不到真相,只能从别的地方去了解,不找到铁证,他们是不会认罪的。而且他不露声色,没有发表意见.。有些人谎话连篇,自以为聪明,诸不知假的就是假的,说一个谎,就要很多谎来圆,最后漏洞百出,是瞒不过高手的。)

伤心是伤心,但是该办得事情还是得办,且看武松如何查找证据。

天色渐白了,土兵起来烧汤。武松洗漱了。那妇人也下楼来,看着武松道:“叔叔,夜来烦恼?”武松道:“嫂嫂,我哥哥端的甚麽病了?”那妇人道:“叔叔,却怎地忘了?夜来已对叔叔说了,害心疼病了。”(这句话看起来问得很多余,潘金莲肯定不会说实话,其实问得很有玄机,这是给小潘一点心理压力,这样后面的话她不敢不认真回答)武松道:“却赎谁的药吃?”那妇人道:“见有药帖在这里。”武松道:“却是谁买棺材?”那妇人道:“央及隔壁王干娘去买。”武松道:“谁来扛抬出去?”那妇人道:“是本处团头何九叔。尽是他维持出去。”(这连着三问看起来平淡无奇,但是却不经意间找到了线头,团头何九叔是给武大郎装殓的人,要知道真相可以去问他。小潘还心中暗喜自己的谎话说得天衣无缝)

武松道:“原来恁地。且去县里画卯却来。”(稳住敌人)便起身带了土兵,走到紫石街巷口,问土兵道:“你认得团头何九叔么?”土兵道:“都头恁地忘了?前项他也曾来与都头作庆。他家只在狮子街巷内住。”武松道:“你引我去。”

土兵引武松到何九叔门前,武松道:“你自先去。”土兵去了。(机密的事情越少人知道越好,把士兵使开,别人才更可能说实话)武松却推开门来,叫声“何九叔在家麽?”这何九叔却才起来,听得是武松归了,吓得手忙脚乱,急急取了银子和骨殖藏在身边,便出来迎接道:“都头几时回来?”武松道:“昨日方回。到这里有句闲话说则个,请那尊步同往。”

二人一起到了一个酒店,

何九叔心里已猜八九分。量酒人一面筛酒。武松更不开口,且只顾吃酒。(先不说话,这是给对方威压,让对方知道事情的轻重,如果贸然靠口问,万一对方耍滑头不说,后面就不好办了。对方心里有事,必然会从神色中表现出来。谁敢说武松好骗?)何九叔见他不做声,倒捏两把汗,却把些话来撩他。武松也不开言,并不把话来提起。(果然何九叔已经开始沉不住气了)

酒已数杯,只见武松揭起衣裳,飕的掣出把尖刀来插在桌子上。量酒的惊得呆了,那里肯近前。看何九叔面色青黄,不敢吐气。(火候差不多了,突然亮出真家伙,当头棒喝,谁还敢不说实话?武松不光勇猛,还是心理战的高手)武松捋起双袖,握着尖刀,指何九叔道:“小子粗疏,还晓得‘冤各有头,债各有主’!你休惊怕,只要实说!——对我一一说知哥哥的缘故,便不干涉你!我若伤了你,不是好汉!倘若有半句儿差,我这口刀立定教你身上添三四百个透明的窟笼!闲言不道,你只直说我哥哥的尸首是怎地模样!”武松说罢,一双手按住胳膝,两只眼睁得圆彪彪地,看着何九叔。(冤有头债有主,如果不说比说了的风险大得多,所以何九叔不得不说)

何九叔便去袖子里取出一个袋儿,放在桌子上,道:“都头息怒。这个袋儿便是一个大大证见。”武松用手打开,看那袋儿里时,两块酥黑骨头,一锭十两银子;(何九叔处事也很老道,原来他早有准备,第一个他还有良知,人命关天他不想昧良心,但是他又怕西门庆的势力,所以武松不回来,他什么都不说;第二个他知道武松不是那么好糊弄的,等他回来必然会天翻地覆,不留下证据万一武松把他当作同案犯,那就不好办了)

便问道:“怎地见得是老大证见?”何九叔道:“小人并然不知前後因地。忽於正月二十二日,在家,只见茶坊的王婆来呼唤小人殓武大郎尸首。至日,行到紫石街巷口,迎见县前开生药铺的西门庆大郎,拦住邀小人同去酒店里吃了一瓶酒。西门庆取出这十两银子付与小人,分付道:‘所殓的尸首,凡百事遮盖。’小人从来得知道那人是个刁徒,不容小人不接。吃了酒食,收了这银子,小人去到大郎家里,只见七窍内有瘀血,唇口上有齿痕,系是生前中毒的尸首。小人本待声张起来,只是又没苦主;他的娘子已自道是害心疼病了:因此,小人不敢声张,自咬破舌尖,只做中了恶,扶归家来了,只是火家自去殓了尸首,不曾接受一文。(说得合情合理,同时也给自己撇清关系)

第三日,听得扛出去烧化,小人买了一陌纸去山头假做人情;使转了王婆并令嫂,暗拾了这两块骨头,包在家里。——这骨殖酥黑,系是毒药身的证见。这张纸上写着年月日时并送丧人的姓名,便是小人口词了。都头详察。”武松道:“还是何人?”何九叔道:“却不知是谁。小人闲听得说来,有个卖梨儿的郓哥,那小厮曾和大郎去茶坊里捉奸。这条街上,谁人不知。都头要知备细,可问郓哥。”武松道:“是。既然有这个人时,一同去走一遭。”(何九叔也是个老江湖,知道这个时候一句错话都不能说,他听说过是西门庆,但没有亲眼见,故而慎重的不说,只让去问郓哥儿,这里他不是想包庇或者惧怕西门庆,因为他之前已经把西门庆给他银子的事情说了,什么情况,武松自会判断)

到这里武大郎是因为中毒身亡的事情已经很清楚了,人证物证都有了,那么有哪些人参与了,也要追查清楚。武松做事是环环相扣,有条有理,冷静得可怕,和这样的人做对手,简直是嫌命长啊。

然后一起找到郓哥儿,一问,潘金莲和西门庆通奸的事情也问得清清楚楚。到现在人证物证都齐全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也弄清了,武松就带着他们去县衙门告状。没想到他低估了封建官场的黑暗。

知县道:“武松,你也是个本县都头,不省得法度?自古道:‘捉奸见双,捉贼见赃,见伤。’你那哥哥的尸首又没了,你又不曾捉得他奸;如今只凭这两个言语便问他公事?”

武松怀里去取出两块酥黑骨头,十两银子,一张纸,告道:“覆告相公:这个须不是小人捏合出来的。”知县看了道:“你且起来,待我从长商议。可行时便与你拿问。”何九叔、郓哥都被武松留在房里。当日西门庆得知,却使心腹人来县里许官吏银两。

(武松也不是好糊弄的,见县官搪塞,便拿出了铁证,但是有钱能使鬼推磨,县令为了银子,也是拼了,不惜昧良心。)

武松在厅上告禀,催逼知县拿人。谁想这官人贪图贿赂,回出骨殖并银子来,说道:“武松,你休听外人挑拨你和西门庆做对头;这件事不明白,难以对理。圣人云:‘经目之事,犹恐未真;背後之言,岂能全信?’不可一时造次。”狱吏便道:“都头,但凡人命之事,须要尸、伤、病、物、踪,——五件俱全,方可推问得。”(本来案情已经比较清楚了,只要把嫌疑人拿来一问就行,现在知县和狱吏受了贿赂,铁心要包庇西门庆,用一些专业术语来糊弄)武松道:“既然相公不准所告,且却又理会。”(武松是个聪明人,马上明白了事情的关节,知县已经铁了心贪赃枉法,在这里闹也没有用了,只能再想另外的办法)

然后武松把各位街坊邻居都请到家里吃酒,作为见证。让两个士兵把守住前门后门,谁也不许离开(也是为了避免有人给西门庆通风报信)。

武松看着王婆,喝道:“兀的老猪狗听着!我的哥哥这个性命都在你身上!慢慢地却问你!”回过脸来,看着妇人,骂道:“你那*妇听着!你把我的哥哥性命怎地谋害了?从实招来,我便饶你!”那妇人道:“叔叔,你好没道理!你哥哥自害心疼病了,干我甚事!”(还在嘴硬,这时嘴硬已经没有用了)

说犹未了,武松把刀胳察了插在桌子上,用左手揪住那妇人头髻,右手劈胸提住;把桌子一脚踢倒了,隔桌子把这妇人轻轻地提将过来,一交放翻在灵床面前,两脚踏住;(小潘以前一直很强势,可是动真章的时候,完全都不是武松的对手,无论是体力,智力,勇气,这时就像待宰的小鸡一样可怜,毫无反抗能力)

右手拔起刀来,指定王婆道:“老猪狗!你从实说!”那婆子要脱身脱不得,只得道:“不消都头发怒,老身自说便了。”(囚徒困境,总有一个人先招)武松叫土兵取过纸墨笔砚,排好了桌子;把刀指着(邻居)胡正卿道:“相烦你与我听一句写一句。”胡正卿胳答答抖着说:“小……小人……便……写……写。”讨了些砚水,磨起墨来。胡正卿拿着笔拂那纸,道:“王婆,你实说!”那婆子道:“又不干我事,教说甚麽?”(王婆老奸巨猾,还想拖延时间抵赖,但是有什么用呢?)武松道:“老猪狗!我都知了,你赖那个去!你不说时,我先剐了这个*妇,后杀你这老狗!”提起刀来,望那妇人脸上便□两□字形左“提手”右“闭”。那妇人慌忙叫道:“叔叔!且饶我!你放我起来,我说便了!”(如果说小潘之前是强势,巾帼不让须眉,那是因为没有触碰到底线,所以武松作为男人让着她,真正较量的时候,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对手,对于女性来说,千万不要斗狠,不要得理不饶人,不要做没良心的事情,有分歧要会以柔克刚,不要因为别人的忍让而触碰底线,因为男女的体力差距实在太明显了)。

然后武松录了口供,手刃潘金莲,让士兵看押王婆。然后去狮子楼把西门庆宰了。

回顾整个事件,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卷入的人没有一个有好结果的。只有那个始作俑者张大户躲在阴暗的角落冷笑。

对于潘金莲来说本来是受害者,但是采取了错误的抗争手段,越陷越深。最开始被武松斥责的时候,如果小惩大诫及时收手,也就没事了;然后她和西门庆勾搭,被发现之后,本来还有下船的机会,那就是和武大郎谈判,也许能重获自由,虽然可能会有后遗症,最多武松把西门庆揍一顿,不至于闹出这么多人命,可惜她没有抓住,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象鸡仔一样被武松手刃。可悲,但是并不值得同情,当她亲手给武大郎灌下毒药,并用被子捂住的时候,是何等恶毒,可曾想到会有今天呢。

武大郎,本来张大户把潘金莲嫁给他,就是包藏祸心,但是他被这天上掉馅饼的事情迷住了双眼,明明知道和潘金莲不般配,抓着不肯撒手,终于惹祸上身。如果他懂得放手,找一个本分的,姿色平平的妇人,可能会平安幸福的度过一生。《道德经》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可惜他不懂。他虽然卑微、遇事不明,但是他和武松得血脉相连,是什么都不能阻隔的

王婆,这个人是最可恶的,西门庆勾搭小潘,是她怂恿的,给武大郎下毒,也是她出的主意,为了一点银子,不惜害人性命,简直是天理不容。所以后来被凌迟,也算是罪有应得。

西门庆,以为自己财大势大,就可以为所欲为了,殊不知,武松可以一只手就掐他。为富不仁,自取灭亡。

武松,整个事件中他可能是最无辜的了。在江湖上游荡了一年多,尝尽心酸(我们注意,他混得再惨,也没有做过伤天害理的事情,反而处处为人着想)。在阳谷县找到了生计,并幸运遇到了哥嫂,简直是喜出望外。安定下来后,他是认真的生活,没干过一件不道义的事情,他其实只想要一个安定温暖的家。在觉察道嫂子不安分之后,他努力的想化解,可是仍然没有阻止悲剧的发生。在一眨眼间,他在世界上唯一的亲人于非命时,家也就没了,他的心是伤到何种程度?嫂嫂虽然没有血脉相连,也算亲人,但她是害哥哥的凶手,他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了,当他把钢刀插进嫂嫂的胸膛时,何尝不是在自己心上插了一刀?!天伤星啊天伤星,从此世间上少了一个热血青年,只剩下一个心已伤透的天伤星在孤独的徘徊…

推理小说创作原则包括“十诫”

一、必须让读者拥有和侦探平等的机会解谜,所有线索都必须交代清楚。  二、除凶手对侦探所玩圝弄的必要犯罪技巧之外,不该刻意欺圝骗或以不正当的诡圝计愚弄读者。  三、不可在故事中添加爱情成分,以免非理性的情绪干扰纯粹理性的推演。  我们要的是将凶手送上正义的法庭,而不是将一对苦恋的情圝侣送上婚姻的圣坛。  四、侦探本人或警方搜圝查人员不可摇身变为凶手。如此等于拿一分钱铜板,说它是五元金币一样,这是不实的陈述。  五、控圝告凶手,必须通过逻辑推理,不可假借意外。巧合或没有合理动机的嫌疑犯自白。  以后者的方式破案,无疑是故意驱使读者到一个不可能找到答圝案之处搜寻,等读者失败回来之后,才告诉他们答圝案从头到尾在你口袋之中。  这样的作者,不会比一个笑匠好到哪儿去。  六、推理小说必须有侦探,侦探不侦圝查案情就不能称之为侦探。  侦探的任务是搜集一切可能的线索,再根据这些线索找出那个故事一开始时就犯圝下恶圝行的人。  如果侦探不能经由线索的分析推演出最终结论,那就如同偷看算术课书后才解答的小学生一样,不算真正解决了谜题。  七、推理小说中通常会出现尸体,尸体所显露的疑点愈多愈妙。  缺乏凶圝杀的犯罪太单薄,分量太不足了,为一桩如此平凡的犯罪写上三百页也未免太小题大做了。  毕竟,读者所耗费的时间精力必须获得回馈。  美国人本质上比较富于人性,因此,一桩凶狠的谋杀案会激起他们的报复之念和恐惧心理,他们希望者受到法律制裁。  所以,当一个“恶圝毒” 的谋杀案发生时,再温厚的读者都会怀抱满腔正义热忱地来追捕凶手。  八、破案只能通过合乎自然的方法。就推理小说而言,魔术、求神问卜、读心术、降灵符圝咒或水晶球等等一概列为禁忌。  一个根据理性创作的推理故事,读者才有公平的机会参与斗智,但若和神异的世界竞争,甚至济身四次元的形而上世界缉凶,  读者等于在起跑点就注定输了  九、侦探只能有一名,也就是说,负责真正推理缉凶的主角,就像古希腊战争剧中的解围之神deus ex machina一样,是独一无二的。  为解决一个谜题而搬来三四名侦探,只会分散阅读的乐趣,打乱逻辑推理的脉络,更会不当地剥夺读者和侦探公平斗智的权益。  侦探人数超过一名,读者会弄不清谁才是他真正的竞争对手,这就像让一名读者单挑一支接力赛跑队伍一样。  十、凶手必须是小说中多少有点分量的角色才行。  也就是说,凶手必须是读者有兴趣,而且多少有所了解的人物。  如果小说进行到最后一章,才将罪名加在一个陌生人,或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身上,那等于是作者自认无圝能,不配和读者斗智。  十一、那些做仆人的,比方说管家、脚夫、侍者、管理员、厨师等等,不可被选为凶手。  因为这样的凶手太明显了,太容易被找出来,这样的处理实在无法圝令人满意,读者也会觉得浪费时间。  凶手必须是值得花时间花圝心力去找的人——通常是最不被怀疑的那个。  要是凶手果真是某个卑微的奴仆,那作家实在没必要把这种故事写成书,让世人铭记于心。  十二、就算是连续命圝案,凶手也只能有一名。  当然,凶手可以有共犯或共谋,但务必只让一人挑圝起全部的罪行责任,读者的所有怒火必须集中于单一的反派角色身上。  十三、推理小说中,最好不要有秘密组圝织、帮会或黑圝手党之类的犯罪团体,否则作者等于在写冒险小说或间谍小说。  一件完美而悬疑的谋杀案,若被这么一大批人马搅和的话,那可就无可挽回地完蛋大吉了。  当然,推理小说中的凶手仍应该有他正当的逃命机会,  但如果让整个庞大的秘密组圝织为他撑腰(如无所不有的藏匿地点或大批人马的保护),  那显然又太过头了。  相信一个有自尊心的一流凶手,在与侦探对决时,不会让自己披上一身无法穿透的盔甲才上场。  十四、手法和破案手法必须合理且科学。也就是说,推理小说不允许采用伪圝科圝学、纯幻想或投机的机圝关装置。  举例来说,谋杀案的者被才发现的新元素如超镭所杀,这就是不合理的;  或者,用极其罕见,甚至是作者凭空想像的毒药害,这也不行。  一个推理小说作家必须限圝制自己在毒药方面的想象力,所用的毒药不得逾越寻常药典的范畴。  如果作者天马行空于想象世界,漫无禁忌地翱翔于不存在的时空,那就逸出推理小说的界限了。  十五、谜题真圝相必须明晰有条理,可让有锐利洞察之眼的读者看穿,我的意思是,在案情大白之后,读者若重读一遍小说,会清楚地发现,  破案的关键始终摆在他眼前,所有的线索也无一不指向同一名凶手。  如果他跟侦探一样聪明的话,不必等到最后一章就可以自己破案。当然了,这样的读者的确是存在的。  我对于推理小说所持的基本理论是:如果一本推理小说的架构写得够公平合理的话,要读者无法自己发现答圝案是不可能的。  可以预期的是,一定有某部分的读者和作者一样机灵。  若是作者有足够的运动精神,将犯罪的计划和线索都在书中诚实地描述出来的话,  这些敏锐的读者就可以和书中的侦探一样,经由分析、推理和消除法将嫌疑犯指认出来,而这正是这场游戏的趣味所在。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不屑看通俗文学的读者,对于看推理小说不会感到脸红的原因。  十六、过长的叙述性文字,微妙的人物分析,过圝度的气氛营造或是在一些旁枝末节上玩圝弄文字,都不应该出现在推理小说里。  这些在犯罪的记录和推理的过程中完全不重要。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要陈述问题,并经由分析将问题作出圆圝满的推论。  而这类文字只会阻碍情节的发展,并将不相干的事情加进主题里面。  当然,必要的叙述和人物的描写可以使小说更为逼真。  当作者将故事描写得非常引人入胜时,可使读者的情绪完全投入在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刻画上,就这一点而言,  作者已经将纯文学的技巧和犯罪事件所需具备的真圝实性相容,并发挥到同等的境界了。  写推理小说是一件非常严谨的事情,读者看它并不是为了华丽的词藻和风格,也不是为了绚丽的叙述和情绪的投射,  而是为了刺圝激脑力所做的心智活动——就像是他们去参加球赛或玩拼字游戏一样。  若在一个棒球比赛中,在换场时间对球员讲述球场的自然景色是如何的美丽,这如何能激励球员们想要赢球的心呢?  若在猜字游戏的词汇里掺杂着语言学的学术论文中所使用的艰涩字眼,这样只会使猜谜者在玩游戏的时候变得焦躁不安。  十七、不可让职业性罪犯负担推理小说中的犯罪责任。  至于那些间空门的小偷恶圝棍所做的坏事则是警圝察的责任,不是作家和杰出的业余侦探的事,这类犯法的事属于刑事组的例行工作。  真正吸引人的犯罪,应该出自教圝堂中某个受人尊敬的大人物,或是以慈善闻名的老太太之手才是。  十八、在推理小说里,犯罪事件到最后绝不能变成意外或以自圝杀收场,这种虎头蛇尾的结局,等于是对读者开了一个不可饶恕的大玩笑。  要是有人买了这本书,发现里面的内容全是骗人而要求退钱的话,任何公正的法圝院都会站在他那边,  而将这位欺圝骗了忠实读者的作家予以严圝惩。  十九、推理小说里的犯罪动机都是个人的。  至于国际阴圝谋和战略的政治游戏属于另外一种小说,举例来说,像是特圝务组圝织之类的故事。  谋杀的情节,必须保持一定程度的平易近人,才可以反映读者的日常生活经验,使他们压抑已久的欲圝望和情绪有所宣圝泄。  二十、以下列出几项常用的方法(顺便也把我这些规定凑个整数),这些方法都已经被用烂了。  一个懂得自重的推理小说家通常都不会再次使用,因为所有的推理小说迷对于这几种方式都再熟悉不过了。  谁要是用了它就等于是承认自己的愚昧和缺乏创意。  (A)从案发现场所留下的烟头,和嫌疑犯所抽的香烟品牌做比较,藉此找出圝凶手。  (B)假装受圝害圝者的鬼魂显灵,吓得凶手自己招认。  (C)伪圝造指纹。  (D)用假人来制圝造不在场证明。  (E)因为狗不吠,表示闯入者是熟人。  (F)一个无辜的人被认定是凶手,结果原来他是凶手的孪生兄弟(或姊妹),或是长相极为酷似的亲戚。  (G)用针筒注射或是在饮料中放入迷圝药。  (H)警圝察破门进入一间上锁的房间之后,谋杀才真正开始。  (I)用相关字来测试是否有罪。  (J)使用密码或密语,最后被侦探识破。

佛法和易经的关系

易经和心经对宇宙的认识对比 ——林清泉

一、选用阴阳学说去解读《心经》我在《宇宙沉思录(1)》中已经指出:易学是破译宇宙奥妙的天书,其中也包括探索神学、道学和佛学之谜。易学博大精深,本书将要应用到的易理(宇宙哲理),简介如下:

一物质有两种,它们是太极图中指出的阴仪和阳仪。他们有阴阳、虚实、隐显、波态、粒子态之分。这将是不明事物能够虚虚实实、隐形、神秘、变化无穷的理论根据。

二太极八卦图中暗示阴阳结合可以组成生命,而且生命质量有高低层次之分,不同时空对应这不同生命档次。生命形式有阴阳虚实之分,不同层次的生命形式迥然各异,高级生命可以从显形转入隐形,这些就是佛学和它的主人佛陀和众菩萨之所以能感应到宇宙顶级规律写成经文的理论根据。

三易理的阴阳学说,可以组成阴阳三定律,它是普遍适用于时空的基本规律。

第一定律是不易律。即事物刚刚进入一分为二的初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阶段,矛盾双方保持对立后却又相对稳定,相对平衡。一颗新星、一颗小苗、一个孩子……直到一般的新生事物都处在这“相对稳定”状态中。这时节可称为“色界”。第二定律是变易律。即事物内部对立双方总不能长期稳定平衡,它们在不断进行阴阳斗争中走向不稳定,进行量变。这时阴阳消长,此起彼伏,你强我弱,矛盾发展着。大量事物大都处在这一阶段。这时也处在色空的对立矛盾变化中。

第三定律是交易律。即从量变发展到质变的交变时刻。阴阳交替,“物极一变”旧的事物内部矛盾就此结束,从头出现新的开始,这样新事物又进入新的稳定期。这规律用《心经》的表达方式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出现阴阳交变的“色就是空,空就是色”。

佛学和《心经》正好概括了“三定律”的法则,去处理众生的人天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也正待选用这些哲理去探索心学和心术。

阴阳学说号称“放之宇宙而皆准”的哲学原理。它的关键词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对立统一,阳旺阴虚,阳虚阴盛,阳生阴长,物极一变,太极开合,周而复始,阴阳转化,永无止境”。

如果我们把阴阳二字改成空色二字,读之也十分流畅到位:

“空中有色,色中有空,空色对峙,对立统一,色旺空虚,色虚空盛,色生空长,物极一变,天地开合,周而复始,色空转化,永无止境”。

在这里,易经和心经几乎是“异口同声”,皆表述宇宙顶级规律。

易经的阴阳学说已经在学术界科学界,尤其是中医界普遍承认和应用。为什么心经的色空学说就不那么明显公开地被接受和应用呢?

我想可能是由于它与宗教太亲近,佛教的神秘色彩太浓,加上它的语言“色”易被误解为颜色,“空”易被错解成“什么也没有”,何况“心经”本身强调“内修”,不好张扬,“真人不露相”、“真言不明传”,谁有缘分谁来修悟。故几千年来,没怎么登台亮相,而深藏于藏经阁中。

更重要的还可能由于文明人重视科学技术,可获得急功近利,极少数傻文人、憨和尚才去领悟它——当然也一时没能吃透它的高档品位。故长期处于自修自悟而不去宣扬传播。

最重要的是“时候未到花不开,时机未到雁不来”。大面积全球性弘扬佛理禅学的时机还未成熟!

不管怎么说,对《心经》的评价怎么高也不算太高——人类的理解能力仍然太低太低。

二、易经和心经对宇宙的认识对比当前人类所认识的所谓物质,指的是从光子开始,包括电子、介子、微中子……中子、质子一直到原子以及由它们组合而成的元素、分子物质。这些物质的共同特性是它们运动的极速是光速,那么,它们之外有没有另外一种物质,其速度可以超过光速呢?

看看阴阳学说对宇宙物质是如何认识的吧。

《易经》中的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中一切事物都有阴阳两个矛盾对立的方面存在,从自然物到生命体,没有一处不存在阴阳对立统一的现象。

据此哲理,如果把我们熟悉的物质叫做阳性物质,那么必然存在着与它对立的另一种阴性物质。这样,阴阳两类物质正好组成宇宙的物质总体。

佛陀讲学的年代没有易经哲理,不能选用易学的名词。只用它当时特有的只能心悟的佛学名词。

《心经》中讲的“色”,就是阳性物质。“空”就是阴性物质。它们是一对阴阳:阴性时间能量世界和阳性空间物质世界。

因此,可以理解,易经中讲的宇宙阴阳物质,正好对应《心经》中的“色空”两类宇宙事物。光子具有两重性,半阴半阳的中性灵界事物。“色”通过光浸透入“空”,“空”的虚子通过光临界聚合而成粒子物质,转化成“色”(粒子世界)。

这个“色空论”是佛学最早提出的,直到今天,人们还感到十分生疏难懂,包括科技界。

然而,对于易学来说,不但好懂,其中对关键规律的认识是异曲同工的。它们述语有别,内涵一致。我们可以把它们的宇宙哲理纲要列表对比,一目了然。

易经、心经在宇宙哲学中的文字表达对比 心

大千世界

瞬间

假象

凡俗

梦想

心生万物

色不异空;

色即是空

明净世界

永恒

真如

心如

真实

心外无物

空不异色;

空即是色

阳性世界

短暂

有序

太极

交变

实里皆空

有生于无;

无中生有

阴性世界

本源

混沌

无极

永动

虚中有实

有无交变;

阴阳合一

三、物质转化与色空交变随着物能宇宙概念的扩大,速度概念也必然要扩大。依阴阳学说的哲理,阴阳物质必然具有阴阳速度。阳性粒子速度的极限是光速,这一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已经作了肯定的结论。那阴性的物质呢?它的运动速度应该是超光速的,而且光速成为它的极小值,一旦阴性物质的速度降低到光速以下,那它的信息波将聚合成粒子,从而转化成为阳性物质。这里的物能转化与心经的色空交变是一致等效的。

现在我们来排一下速度的梯阶,以便探索转化的灵界点。

广

阳性速度

低于光速

可见宇宙、属于空间

粒子运动

实态、显形、“色”

中性速度

等于光速

光速不变

电磁波灵界

色空之间

阴性速度

超越光速

不可见宇宙、只占时间

信息波运动

虚状、隐形、“空”

阴阳两种物质的转化,由光临界上的光速决定。粒子的运动速度超越光速时,便虚化成虚子信息波物质(应叫做阴性能量)。

对应心经的色空转化是这样的:

“色”也是“空”。只要色(可见物质)运动超越光速,“色”就转化成“空”了。反之,只要“空”(波状能量)聚合减速,到达光速之下,将转化生成“色”(阳性物质世界的红尘可见物质现象)。

看来“三界”里的事物大都属于“色”物质。它是可能回归“空”界——明净世界的。如果能修心养性明心见性最后跳出三界外,那么就可以说是“虹化”,“虚化”,“光化”而进入空界(明净的阴性能量世界),从而获得彻底超脱出“苦海”了。当然,太不容易啦。

四、易经、心经的哲学语言对比易经、心经的哲学语言对比,有趣又有悟。

A.无极——皆空

易学认为宇宙本源是一个无穷大的混沌世界,叫做“无极”——它是空的,是空中有实的“能量海洋”。

我在《太极之光》的阴性物理学中,起名为阴性能量——虚子信息波“海洋”。

悟一悟《心经》中的“皆空”,其含义大体上也如“无极”意境。

由于“空不异色”的哲理,我们可以理解成“皆空”也不空。它可以也可能会生出“色”的物质世界。相当于有生于无——色生于空。

“无极”和“皆空”的概念如此相似,多么有趣。

B.太极——色空

太极是由两仪组成的。两仪即阴阳,因此,可以对应为:阴仪即“空”,阳仪是“色”。

列对应表如下: 阳仪

物质

低光速

可见

粒子

显形

假象

色可转空

阳可转阴

阴仪

能量

超光速

不可见

虚子

隐形

真如

空可变色

阴可生阳

五、四象生八卦,八卦描众生

易学讲太极生八卦。它可以通过八个方位去认识和操控生命(指地球人)的从生到的一个太极周期中的生存旅程的活动曲线(运程)。

因此,人生是可以用八卦理念去认识和测定的。(这属于周易的预测学数理技术。)

佛教对地球人有一美称叫“众生”。因此,易经对人的描述应该与佛学对众生的描述有一致性。可惜《心经》对人生未作那么具体的描述。倒是周文王等圣贤从易理出发,探索出一套术数(卦术),专门面对地球众生的生命活动曲线,作专门的预测,描述生命太极周期的发展规律。

俗话说道修今生,佛修来世。佛学尤其《心经》好像对“大道理,大规律”感兴趣。在短短的260个字的《心经》中,没有提及与生命秘码对应方面的经文。

也许当年佛陀“照见五蕴皆空”之后,注意力集中启示众生去“大悟”明净世界,不必对苦海(“色”的世界)依依不舍,不必追求什么物质和生命预测,相反的是,用般若大智慧去开示众生,走出红尘(修来世)。

也许对众生的“人生预测”并不是心经的任务。它追求的也许是“度一切苦厄”的大目的罢了。须知“预测术”是度不了众生的一切苦厄的。

《心经》的心法,倒是更能治疗众生的“心病”,——一切苦厄之源,一旦您“依般若波罗蜜多,心无挂碍”将可以“远离颠倒梦想”,达到“究竟涅盘”,而脱离苦海——那还要预测干什么呢?

当然,这话说来容易,历来有多少众生能修成这一境界而进入佛国呢!

真佛的层次越高,越不容易达到是正常的。

《心经》不能因为众生的愚昧而降低它的哲理层次。《易经》也如此,“真懂易者不测”。有多少人能读懂易经的哲理呢?连东方人大都错以为易经等于预测算卦。他们不知道易经首先是讲宇宙哲学,描述时空大规律的“天书”,类似《心经》是一部描述般若大智慧的顶级宇宙规律的经书那样。

不魔不成佛。众生读不懂不要紧。慢慢来。“不魔不成佛”。佛本来就在心中。《心经》中去找“佛国”吧,这就是我们要解读开悟《心经》的思路。

我们可否感悟一下,通过易经哲理去感悟《心经》总会更好的走近《心经》的禅定世界。

如果说“四象生八卦,八卦描众生”的话,可否加一句“心经引人开心窍,心门洞开度众生”呢。

六、8×8=64卦,观赏大千世界

大千世界一般可泛指地球人的生活群体社会。从佛学的角度看,似乎可以泛指“三界”,即色界,有色界和无色界。大概有如易学中讲的“五行世界”范围内的时空。皆属于大千世界吧。

故有“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之说。

可能《心经》就具有这个“跳出三界外”的指导水平——我理解成“超级修心养性”的开悟天书。

仅有260个字的《心经》有如此高深又超凡的威力?

其实,越是高层次的真理,越简单简朴,一字一层信息,一句一篇宇宙密码。何况大量的顶级宇宙哲理根本就不能用语言文字表达。如用原始的信息符合来讲述,众生又根本听不懂,读不来。

如果说易经是破译宇宙奥妙的天书,那么,《心经》可否说是开示宇宙规律的般若大智慧的佛书。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宇宙本始的永恒规律。

如果这样,我们今天读不懂它们也要试着读,起码争取来一个“初悟”,也了不得啊。

具体点说,用64卦观赏大千世界是很有趣的。

如果用《心经》的哲学观来观赏大千世界呢?那就更加有趣还有悟了。

这本书的中篇讲的大都是这类“观赏”,愿有缘人共同来解读《心经》打开心扉去观赏吧。我建议从“心外有物”出发去“照见”“心外无物”的“皆空”宇宙——明净佛国的真相。说不定那时我们就会处在地面上的“极乐”之中了。

七、灵性功能——《心经》的咒语从易学的阴阳中必然导出阴阳功能概念。

凡属于阳性粒子运动产生的功能,我们称为阳性功能。现代物理学研究中的功和能,包括核能,都属于阳性功能。现代阳性物理学未能认识阴性物质(总习惯地把它们当作抽象的、不存在的心理概念)。因此也必然不知道有阴性功能的存在。东方神秘文化中的道术佛法(如符咒)皆属于阴性功能,是心经中讲的“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凡属阴性信息波虚子运动产生的功能,我们称之为阴性功能。如思维波、意念力、志气、爱心、祝愿、激情、祈祷、咒语……一切虚态物质运动皆能产生阴性功能。当然这些功能尚未被粒子组成的科学仪器所接收到,可是却可以被人脑接收,只要这个人脑内部的潜能被诱发出来,如修心养性之后,能进行心灵感应,就完全可以接收到的。

我们执意把阴性功能称之为灵性功能,是因为它可以穿透光灵界,进入阴性物质世界。可这一切我们凡人的五官皆不能感知到,仪器就更无能为力了。

只有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在“照见五蕴皆空”时,方能出现第六感观而出现阴性功能——这就是《心经》的开示。

因此,心经指出“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而且“能除一切苦”。

这就是说《心经》是一部带有阴性功能的经书。是一部能激发凡人出潜能,获得灵性功能的经书。切实是“真实不虚”。难怪历代和近代修诵心经者,出现过大批人间奇迹。其实那些都属于阴性功能在阳间尘世显示显灵现象——现代科学界称之为“不明事物”。

八、易经和心经都有阴阳宇宙观

站在阴阳界上观察分析阴阳界事物

阴界

超五官感知

灵性思维

灵界

阳界

五官感知

逻辑思维

阴仪

太极

阳仪

宙:时间

宇宙

宇:空间

无形,虚态

形态

有形,实态

虚子(波)

物波

实子(粒子)

灵魂(程序)

生命

躯体(载体)

阴性功能

能量

阳性功能

人体特异功能

本能

人体阳性功能

四维灵性规律

哲理

三维物性规律

易理学

知识

物理学

禅学

道学

科学

整体而察

学问

分科而学(实验)

灵感直觉

感知

五官感知

功态(糊涂)

生态(理性)

常态(清醒)

唯心论

唯易论

唯物论

空界

灵界

色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