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散绝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广陵散原文
1.流传至今的广陵散是不是嵇康那首广陵散?
2.母爱子子敬母的文言文
3.竹林七贤文言文全文翻译
4.帮忙翻译一下《中华成语千句文》全文吧。(恳求啊)
流传至今的广陵散是不是嵇康那首广陵散?
“广陵散绝矣”,完全是音乐载体造成的结果。《广陵散》是一首琴曲,也就是现在说的“古琴”,注意,不是古筝啊。从古至今,古琴记谱方式比较特殊,大致有三种:
一,唐代以前,文字谱;
文字谱就是汉字文言文,手头上有本《碣石调·幽兰》琴谱,正文第一段是这样的:
耶卧中指十上半寸许案商。食指中指双牵宫商。中指急下与拘俱下十三下一寸许住末商起。食指散缓半扶宫商。食指挑商。又半扶宫商。纵容下无名於十三外一寸许案商角。於商角即作两半扶挟挑声。很明白易懂吧,就是用哪个指头,弹哪根线,按哪个徽位,全部是文字叙述。絮絮叨叨的,这曲子写了12页。
二,唐代发明了减字谱;就是将文字符号化了,内容依然是用哪个指头,弹哪根线,按哪个徽位。加上一些辅助字,记录弹奏的缓急程度。《笑傲江湖》中,令狐冲拿的那本琴谱应该就是这个样子。所以被误认为剑谱是不奇怪的。没弹过琴的人见到这样密码本一样的物事当然会想歪。
三,清末以后,减字谱加五线谱或简谱。
所以总结下,在西式记谱法被添加之前,古琴曲都是不记载旋律节奏的。
近代以前,琴曲的传承一直非常讲究传承与谱系,口传心授,未必是师长敝屣自珍,多半是因为记谱方式的缺陷不得不如此。时至今日,一些老先生授琴曲,开指前会言明,本曲采用哪家谱本,传承如何如何,然后是一个乐句一个乐句的教授,然后是对弹。最后,学生得以完全copy老师的曲风。有兴趣的话,可以搜索下老琴家张子谦和刘少椿的琴曲,相同曲目的话,有些曲子两位先生弹得节奏是一模一样的。。因为他们师承相同。
最后,回到嵇中散的问题:
按照他生活的年代推论,应该是使用最原始的文字谱(或者不愿授人,没留下谱本,那之后借嵇康之名的广陵曲都是伪托)。
这部文字谱在中唐之后,被改成了减字谱,就是后来明代《神奇秘谱》中的那首广陵散。
现在能听到的版本,基本依据是管平湖先生依据《神奇秘谱》打谱演奏的版本。
总之,嵇先生挂了之后,他那个版本的广陵因为无法记录(没有完善的记谱方式),没有传承(没有口传心授的弟子),两条线都断了。
正确的说法是:嵇中散之广陵,绝矣,早在1752年之前。
母爱子子敬母的文言文
1. 母爱子 子敬母的历史典故
孟母三迁 还有 王羲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造诣很高,被公认为“书圣”。
他的《兰亭集序》至今仍为书法爱好者酷爱。“坦腹东床”的故事说的就是王羲之。
晋代太尉郗鉴派一个门客到丞相王导家去选女婿,王导领着门客“就东厢遍观子弟”。门客回来复命,对郗鉴说:“王家的年青人都不错,但是听到有人选女婿,却变得拘谨起来,只有一位在东边床上敞开衣襟坦腹吃饭的,若无其事。”
郗鉴说:“这正是一位好女婿。”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这位女婿就是王羲之。这就是“坦腹东床”代表择婿的典故。
遂用“东床”“东坦”代指女婿。 下面给家长朋友说一段王羲之夫妇俩教子习书法的故事。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
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
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
“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 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
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
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2. 历史上母爱子,子敬母的事例有哪些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芦衣顺母
周闵损生母早,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扩展资料:
1、孟母(公元前392~公元前317年),孟子的母亲仉(zhǎng)氏,战国时邹国人。
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在中国历史上受到普遍尊崇。
黎民百姓传颂着她的故事,文人学士为其立传作赞,达官显贵、孟氏后裔为其树碑修祠,后人把她与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母亲欧母,“尽忠报国”岳飞的母亲岳母、晋代名将陶侃的母亲陶母列为母亲的典范,号称中国“四大贤母”,而且位居“贤母”之首。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萧县历史悠久,孕育了众多饱学之士,像我们平时所熟知的广陵散绝的嵇康,五代后梁的开国皇帝朱温,被唐明皇封为辟邪将军的钟馗,唐代诗论大家司空图,孔子高足、二十四孝子之一的闵子骞,等等。
闵子骞生于公元前536年,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他为人所称道,主要是他的孝。在千年之后的《二十四孝图》中,闵子骞排在第三。
这个故事的发生地,就是在萧县的“鞭打芦花车牛返村”,在那里还竖一块石碑,上写“鞭打芦花”处。
值得一提的是,“鞭打芦花车牛返村”是全国最长的一个村名。这个村春秋时期是叫“杜村”,后来为了纪念闵子骞的孝行,就改为了“鞭打芦花车牛返村”,还把每年的正月二十四日(闵子骞的生日)定为古会,在“鞭打芦花车牛返”处逢会三天,引来方圆几十里的群众,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百度百科-孟母三迁 (汉语成语)
百度百科-芦衣顺母 (《论语·先进》中的典故)
3. 我知道的母爱子,子敬母的历史典故孟母三迁,即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词语解释信息为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 .
卧冰求鲤的故事最早出自干宝的《搜神记》,讲述晋人王祥冬天为继母捕鱼的事情,被后世奉为奉行孝道的经典故事。房玄龄等编撰《晋书》亦收录此事,元代郭居敬则将其列入《二十四孝》中。
芦衣顺母是《论语·先进》中的典故,主要内容是周闵损生母早,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二十四孝_望云思亲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杰的人,从小家庭贫困,勤奋好学,后来做了丞相.他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敬他。他的一个同僚,奉诏出使边疆之际,母亲得了重病,如果这样离去,无法在身边侍候,心中非常悲痛。仁杰知道他的痛苦心情之后,特此奏请皇上改派别人。有一天仁杰出外巡视,途中经太行山。他登上山顶向下看着云,对他的随从说:“我的亲人就住在白云底下。”徘徊了很久,也没有离去,禁不住流出了思亲之泪。 有诗颂曰: 朝夕思亲伤志神,登山望母泪流频; 身居相国犹怀孝,不愧奉臣不愧民子。
4. 历史的子敬母、母爱子三年前,一场麻疹让王怀香的儿子双目失明,两次复明手术的失败,让身为母亲的王怀香心如刀绞。
然而,坚强的她始终不愿放弃,她坚信,儿子会再次看到这个多彩的世界。 “大夫,把我的眼角膜移植给儿子吧,只要他能重获光明,我就是瞎了也愿意!”沁县郭村镇郭村这位普通农妇决定 牺牲自己,换取儿子的未来。
消息传出,沁县人被深深地感动了,几天之内,数万元捐款送给了这位无私的母亲。 身患麻疹双目失明 1996年初,沁县郭村镇郭村村民霍庆国经人介绍认识了比自己小一岁的王怀香。
两人一见钟情,喜结良缘。婚后,尽管生活拮据,但丈夫的勤恳老实让王怀香觉得日子有了依靠。
这一年的冬天,随着一对龙凤双胞胎的呱呱坠地,这个农家小院生动热闹起来。夫妻俩给男孩起名叫霍星宇,希望他能志向远大,有所作为。
看着可爱的双胞胎,夫妻俩喜上眉梢。霍庆国说:“别人家的双胞胎要不都是男娃,要不都是女娃,很少有一男一女的。
村里村外许多人都羡慕我们家的这对双胞胎,方圆几十里都出了名,有的人还亲自上门来看孩子。”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
为了让孩子们快乐地成长,霍庆国起早贪黑地干活,农闲时,也不休息,给别人盖房子挣钱以贴补家用。日子如溪水般平静地向前流淌着。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2年6月的一天傍晚,小星宇突然从学校跑回家,告诉妈妈他“浑身难受,身上痒痒”。
王怀香一摸儿子额头,正在发烧。前一天,小星宇的妹妹就因为出麻疹在家休息。
王怀香抱起儿子,解开衣服扣子一看,原来儿子也在出麻疹。王怀香说:“那年郭村镇周围很多小孩子都出麻疹,当时还传染了不少大人。”
儿子、女儿同时出麻疹还伴发高烧,那阵子,王怀香整天围在炕头前照顾这对双胞胎,生怕孩子们出现意外。 “出麻疹的第三天早上,儿子说他眼睛睁不开,儿子的额头还是滚烫滚烫的,我就赶快抱起儿子到了县医院,县医院大夫建议立刻转往山西省眼科医院治疗。
大夫还特别嘱咐,要赶快去,不然,孩子的眼睛就保不住了。”王怀香听罢,想都没想,兜里只装了500元,就抱着儿子坐上了开往省城的客车。
在山西省眼科医院,小星宇被确诊为:因高烧导致“眼角膜溃疡”,眼角膜已穿孔,须立刻进行手术先保护眼球,否则将永远无法复明。霍庆国夫妇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吓得不知所措,王怀香抱着儿子在医院过道里失声痛哭。
为了给儿子凑足做手术的费用,霍庆国当天又返回村里借钱。那天深夜,霍庆国挨个儿敲开几十户村民的家门。
5元、10元……霍庆国捧着乡亲们凑来的5000元泣不成声。 第二天一大早,霍庆国又赶乘第一趟客车到了太原。
经过紧张的手术,小星宇的眼球虽然保住了,但还是失去了光明。 不信命运万里求医 失明后小星宇回到家里,整天躺在炕头一声不吭。
他要求父母扶他下地,学习“摸着走路”。“刚开始时,他经常撞到墙或被院子里的杂物绊倒,跌得满脸是血,看了让人真心疼。”
王怀香说。 王怀香带着儿子到处寻医就诊,打听全国所有能做复明手术的医院,石家庄、北京、天津、成都……她跑遍了大半个中国。
王怀香的行李包里经常装着两种食品,一是晾干了的馒头,一是牛奶和鸡蛋,前者留着自己饿了时候吃,后者留给儿子吃。在为儿子“寻找光明”的路上,王怀香饿了啃馒头,困了趴在儿子病床前眯一会,儿子走累了,她就让儿子爬到她肩膀上来,而她的腿早已累得像灌了铅一样。
她心中只有一个目标:让儿子能重新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有人给王怀香计算过,三年来,她所走的路程加起来可以绕赤道5圈。
王怀香“背儿寻光明”的事迹在沁县迅速传开,人们被王怀香伟大的母爱所感动,在北京工作的沁县同乡张敬德也听说了此事。在他的帮助下,2003年4月,王怀香带着儿子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的同仁医院检查。
该院医生经过进一步诊断后,确定小星宇的眼睛还有光感,只要找到匹配的眼角膜,就极有可能复明。 听到这一消息,王怀香全家人都哭了。
2003年5月,同仁医院通知王怀香,医院已找到与小星宇相匹配的眼角膜,可以来北京做手术。但昂贵的手术费让王怀香望而却步。
王怀香和丈夫一咬牙,把家里值钱的东西全卖了,还把房子做了抵押向银行贷款,凑够了治疗的费用,全家人立即动身前往北京。 但这次手术失败了,眼角膜移植给小星宇后,因为眼角膜不新鲜,出现了异体排斥反应。
不久,小星宇的眼睛就往外流血。 第一次眼角膜移植手术的失败并没有使王怀香泄气,反而使她坚信,在医疗技术发达的今天,儿子肯定有重见光明的一天,而现在她需要做的就是坚持。
巨额医疗费又一次让王怀香犯难了。沁县团县委书记张宇宏得知王怀香的感人事迹后,以共青团沁县县委的名义向全县中小学校及社会各界发出倡议。
一场“爱心在延续,救救小星宇”的爱心捐赠活动迅速展开,第一天就收到捐款1.5万余元。王怀香捧着凝聚了全社会爱心的捐款,泪如泉涌。
2003年7月份,王怀香怀揣着1.5万元,带着小星宇来到天津市眼科医院,进行第二次眼角膜移植手术。不幸的是,这一次手术同样失败了。
王怀香无法忍受残酷的现实,晕倒在地,一病就是半个多月。 懂事的小星宇拉着妈妈的。
5. 关于母亲的文言文1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2猿母中箭
原文 僧悟空在江外,见一猿坐树梢,弋人①伺其便,射之,正中母腹。母呼其雄至,付子已,哀鸣数声,乃拔箭堕地而。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 (《墨客挥犀·三》) [注释]①弋人:射鸟的人。即下文的“射者”。 已:结束,完。 译文 三国时代,有一次,邓芝外出,看见一只猿母抱着小猿在树上,弄儿为乐,于是射鸟的人引弓发射,结果,猿母应声中箭。猿母呼唤雄猿近前,将孩子托付给它后,悲戚地鸣叫了几声后,拔掉身上的箭,掉到地上了。射鸟的人把箭折断,把弓丢弃,发誓不再射箭。
竹林七贤文言文全文翻译
1. 竹林七贤的资料(古文翻译)
竹林七贤 中国三国魏7位名士的合称,成名年代较“建安七子”晚一些。
包括: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7人常集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西北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略有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
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
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歧比较明显。嵇康、阮籍、刘伶等仕魏而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
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阮咸入晋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司马炎所重。
山涛起先“隐身自晦”,但40岁后出仕,投靠司马师,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王戎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晋后长期为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历仕晋武帝、晋惠帝两朝,至八王乱起,仍优游暇豫,不失其位。
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朝廷所不容,最后分崩离析: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王戎、山涛则投靠司马朝廷,竹林七贤最后各散西东。
嵇康(224—263) 三国时谯国铚县(今安徽宿州西南)人,字叔夜。虽家世儒学,但学不师授,唯好老、庄之说。
与魏宗室婚,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称嵇中散。崇尚自然、养生之道,著有《养生论》,倡「越名教而任自然」。
与王戎、刘伶、向秀、山涛、阮咸、阮籍等人交游甚密,被称为「竹林七贤」。后因与山涛志趣不同,山涛将去官,举以自代,遂作书与涛绝交;又因与钟会有隙,被谮於大将军司马昭,年四十遭。
嵇康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有《嵇中散集》,以鲁迅辑校《嵇康集》为精善。
阮籍(210-263) 三国时期曹魏末年诗人。字嗣宗,竹林七贤之一。
陈留尉氏(河南开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
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
阮籍透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徵、寄托,藉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除诗歌之外,阮籍还长於散文和辞赋。
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长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传〉。另又存赋六篇,其中述志类有〈清思赋〉、〈首阳山赋〉;咏物类有〈鸠赋〉、〈狝猴赋〉。
考《隋书.经籍志》著录阮籍集十三卷,惜已佚。明代张溥辑《阮步兵集》,收《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至近人黄节有《阮步兵咏怀诗注》。 山涛(205—283) 字巨源,「竹林七贤」之一。
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早孤,家贫。
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山涛将离选职,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书与之绝交。
年四十,始为郡主簿。山涛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
司马师执政后,欲倾心依附,被举秀才,除郎中,累迁尚书吏部郎。司马昭以钟会作乱於蜀,将西征,任涛为行军司马,镇邺。
昭进爵晋公,涛主张以司马炎为太子。炎代魏称帝时,任山涛为大鸿胪,加奉车都尉,进爵新沓伯。
出为冀州刺史,甄拔隐屈,搜访贤才三十余人。入为侍中,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
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之意旨,且亲作评论,时称《山公启事》。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
后拜司徒,复固辞,乃归家。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辑本。
向秀(约227-272) 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徙西南)人。魏晋竹林七贤之一。
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曾注『庄子』,“ 发明奇趣,振起玄风”,《秋水》、《至乐》二篇,注释未完而卒。
后郭象“ 述而广之”,别为一书。向注早佚,现存《庄子注》,可视为向、郭二人之共同著作。
他主张“ 名教”与“自然” 统一,合儒、道为一。认为万物自生自化,各任其性,即是“ 逍遥”,但“君臣上下” 亦皆出于“天理自然” ,故不能因要求“逍遥” 而违反“名教”。
擅诗赋。其哀悼嵇康、吕安的《思旧赋》,情辞沉痛,有名世。
刘伶 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县)人。「竹林七贤」之一。
魏末,曾为建威参军。晋武帝泰始初,召对策问,强调无为而治,遂被黜免。
他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
一次有客来访,他 *** 衣服。客责问他,他说:「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他这种放荡不羁的行为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否定。
唯著〈酒德颂〉一篇。 阮咸 西晋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字仲容。
“竹林七贤” 之一。阮籍之侄, 与籍并称为“大小阮” 。
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为人旷放,不拘礼法。
善弹琵琶。 王戎(234—305) 字冲,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
西晋大臣,「竹林七贤」之一。幼颖悟,神采秀彻。
善清谈,与阮籍、嵇康等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他是「七贤」中最庸俗的一位。
晋武帝时,历任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进爵安丰县侯。后迁光禄勋。
2. 竹林七贤 的译文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据陈寅恪先生考,西晋末年,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东晋初年,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于“七贤”之上,成为“竹林七贤”。“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么“竹林”。
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3. 有关竹林七贤的古文 《世说新语》中内容太多,不胜枚举。
这里只举一人。因七贤经常一起活动,也可管中窥豹。
世说新语·阮籍(汇总) 德行第一 十五 嗣宗谨慎 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 晋文王(司马昭)称赞阮籍极其谨慎,每次和他聊天,说的都是玄虚高远的事情,从不评判人物。
文学第四 六十七 阮籍神笔 魏朝封晋文王为公,备礼九锡,文王固让不受。公卿将校当诣府敦喻,司空郑冲驰遣信就阮籍求文。
籍时在袁孝尼家,宿醉扶起,书札为之,无所点定,乃写付使。时人以为神笔。
魏朝封晋文王(司马昭)为公,准备了九锡之礼,晋文王坚辞不受。文武官员要到他的府上敦促劝喻,司空郑冲急忙派信使到阮籍那里,让他写劝进文。
当时阮籍在袁孝尼(准)家,晚上喝醉了,酒还没醒。人们把他扶了起来后,阮籍提笔就写,丝毫不作修改就给了信使。
当时人们认为他是神笔。 赏誉第八 二十九 七贤之子 林下诸贤,各有俊才子:藉子浑,器量弘旷;康子绍,清远雅正;涛子简,疏通高素;咸子瞻,虚夷有远志;瞻弟孚,爽朗多所遗;秀子纯、悌,并令淑有清流;戎子万子,有大成之风,苗而不秀;唯伶子无闻。
凡此诸子,唯瞻为冠,绍、简亦见重当世。 竹林七贤,他们都有才华出众的儿子:阮籍子浑,器量开阔;嵇康子绍,清静文雅;山涛子简,疏朗朴实;阮咸子瞻,恬淡有大志;阮瞻弟孚,爽朗不羁;向秀子纯、悌,善良有名望;王戎子万子,能成大器,可惜早夭;只有刘伶的儿子藉藉无名。
所有的这些孩子,阮瞻最出色,嵇绍、山简也被世人推崇。 伤逝第十七 二 邈若山河 王浚冲为尚书令,著公服,乘轺车,经黄公酒垆下过。
顾谓后车客:"吾昔与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饮于此垆。竹林之游,亦预其末。
自嵇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所羁绁。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
" 王浚冲(王戎)作尚书令时,一次穿着公服,乘着轻便马车经过黄公酒垆。他回头对车后面的客人说:"从前我和嵇叔夜(嵇康)、阮嗣宗(阮籍)一起在此畅饮。
竹林同游,我也忝列其末。自从嵇康早逝,阮籍亡故以后,我就为世事羁绊,现在酒垆虽近在眼前,往事旧人却象是隔着万重山河了。
" 栖逸第十八 一 真人长啸 阮步兵啸,闻数百步。苏门山中,忽有真人,樵伐者咸共传说。
阮籍往观,见其人拥膝岩侧,籍登岭就之,箕踞相对。籍商略终古,上陈黄、农玄寂之道,下考三代盛德之美以问之,仡然不应。
复叙有为之教、栖神导气之术以观之,彼犹如前,凝瞩不转。籍因对之长啸。
良久,乃笑曰:"可更作。"籍复啸。
意尽,退,还半岭许,闻上口酋然有声,如数部鼓吹,林谷传响,顾看,乃向人啸也。 阮步兵(阮籍)的啸声数百步之外都能听到。
苏门山里,忽然来了一位真人,樵夫们都在议论这件事。阮籍也去观看,见这个人盘腿坐在岩石旁边,阮籍就爬上山凑过去,双腿伸直坐在他对面。
阮籍说起古代的事情,上至黄帝、炎帝的清静无为之道,下到夏、商、周三代圣君的仁政,并拿这些事情向他请教,这个人只是昂着头不予理睬。阮籍又谈起儒家的入世学说以及道家的栖神导气的方法,以此来观察他,这个人还是和刚才一样,凝神不动。
阮籍于是对着他长啸。过了很长时间,这个人才说:"你再来。
"阮籍再一次长啸。后来阮籍没了兴致就下山了,走到半山腰,听到上面传来悠长的声音,像是有几个乐队在演奏,山谷中都发出回音,回头一看,正是刚才那个人在长啸。
贤媛第十九 十一 契若金兰 山公与嵇、阮一面,契若金兰。山妻韩氏觉公与二人异于常交,问公,公曰:"我当年可以为友者,唯此二生耳。
"妻曰:"负羁之妻亦亲观狐、赵,意欲窥之,可乎?"他日,二人来,妻劝公止之宿,具酒肉。夜穿墉以视之,达旦忘反。
公入曰:"二人何如?"妻曰:"君才致殊不如,正当以识度相友耳。"公曰:"伊辈亦常以我度为胜。
" 山公(山涛)和嵇康、阮籍一见面,就情投意合。山涛的妻子觉得丈夫和这两个人的交往非比寻常,就问他怎么回事,山公说:"眼下可以作为我的朋友的,只有这俩人了。
"妻子说:"从前僖负羁的妻子也曾亲自观察过狐偃、赵衰,我也想看看他们,可以吗?"有一天,二人来了,妻子劝山公留他们过夜,给他们准备了酒肉。晚上,她越过墙去观察这两个人,留连忘返,直到天都亮了。
山公过来问道:"你觉得这二人怎么样?"妻子说:"你的才智情趣比他们差得太远了,只能以你的见识气度和他们交朋友。"山公说:"他们也总认为我的气度胜过他们。
" 任诞第二十三 一 竹林七贤 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
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陈留的阮籍、谯国的嵇康、河内的山涛三个人年岁相仿,嵇康最小。
参加他们聚会的还有沛国的刘伶,陈留的阮咸、河内的向秀、琅邪的王戎。七人常在竹林下聚会,纵情饮酒,所以世人称他们为"竹林七贤"。
二 阮籍遭母丧 阮籍遭母丧,在晋文王坐,进酒肉。司隶何曾亦在坐,曰:"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丧显于公坐,饮酒食肉,宜流之海外,以正风教。
"文王曰:"嗣。
4. 能用古文来说竹林七贤的故事吗带翻译,望采纳。
一 竹林七贤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
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陈留的阮籍、谯国的嵇康、河内的山涛三个人年岁相仿,嵇康最小。
参加他们聚会的还有沛国的刘伶,陈留的阮咸、河内的向秀、琅邪的王戎。七人常在竹林下聚会,纵情饮酒,所以世人称他们为"竹林七贤"。
二 阮籍遭母丧阮籍遭母丧,在晋文王坐,进酒肉。司隶何曾亦在坐,曰:"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丧显于公坐,饮酒食肉,宜流之海外,以正风教。
"文王曰:"嗣宗毁顿如此,君不能共忧之,何谓?且有疾而饮酒食肉,固丧礼也!"籍饮啖不辍,神色自若。阮籍为母亲服丧期间,在晋文王(司马昭)的宴席上喝酒吃肉。
司隶校尉何曾也在座,他对文王说:"您正在以孝治国,而阮籍却在母丧期间出席您的宴会,喝酒吃肉,应该把他流放到偏远的地方,以正风俗教化。"文王说:"嗣宗如此悲伤消沉,你不能分担他的忧愁,为什么还这样说呢?况且服丧时有病,可以喝酒吃肉,这也是符合丧礼的呀!"阮籍依旧在喝酒吃肉,神色自若。
5. 求世说新语中有关竹林七贤文章的翻译「管宁割席」的故事,载于《世说新语·德行》: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管宁之所以要与他的好友华歆「割席」绝交,不是因为有甚么大的政治矛盾或观点歧异,而仅仅是因为「恰同学少年」结伴读书时的两个细微末节引起的「分歧」。一是在园中锄地时,他俩同时发现「地有片金」,管宁看都不看,视为瓦石,而华歆却拾起察看之后才甩掉。这被管宁视之为见利而动心,非君子之举。二是门外有官员的轿舆前呼后拥而过,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却忍不住放下书本跑出去看了一下热闹。这被管宁视之为「心慕官绅」,亦非君子之举。于是,管宁毅然对华歆说:「看来你不是我的朋友」,并割断坐席,与之断了交情。
故事被载入《世说新语》的「德行」篇,不言而喻是事关德行。事情很小,确实是人们容易忽略的细微末节,然正因其小,足见当时的士大夫读书人品评他人与约束自己的尺度之严,见微而知著,因小而见大。
6. 怎样解释“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是指三国魏时七位名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的合称。
他们常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不拘礼法,生性放达。在政治上,阮籍、刘伶、嵇 康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更因此被杀。相反王戎、山涛等则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并成为其政权的心腹。在文章创作上,以嵇康、阮籍为代表。 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他以老庄崇向自然为论点,说明自己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负盛名;又如阮籍的《咏怀》诗八十 二首,透过比兴、寄托等手法,隐晦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恶行,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由是透过七贤的文章创作,可窥略到他们各自的志向意趣。
7. 能用古文来说竹林七贤的故事吗带翻译,望采纳。
一 竹林七贤
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陈留的阮籍、谯国的嵇康、河内的山涛三个人年岁相仿,嵇康最小。参加他们聚会的还有沛国的刘伶,陈留的阮咸、河内的向秀、琅邪的王戎。七人常在竹林下聚会,纵情饮酒,所以世人称他们为"竹林七贤"。
二 阮籍遭母丧
阮籍遭母丧,在晋文王坐,进酒肉。司隶何曾亦在坐,曰:"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丧显于公坐,饮酒食肉,宜流之海外,以正风教。"文王曰:"嗣宗毁顿如此,君不能共忧之,何谓?且有疾而饮酒食肉,固丧礼也!"籍饮啖不辍,神色自若。
阮籍为母亲服丧期间,在晋文王(司马昭)的宴席上喝酒吃肉。司隶校尉何曾也在座,他对文王说:"您正在以孝治国,而阮籍却在母丧期间出席您的宴会,喝酒吃肉,应该把他流放到偏远的地方,以正风俗教化。"文王说:"嗣宗如此悲伤消沉,你不能分担他的忧愁,为什么还这样说呢?况且服丧时有病,可以喝酒吃肉,这也是符合丧礼的呀!"阮籍依旧在喝酒吃肉,神色自若。
8. 关于竹林七贤的文章竹林七贤——阮籍
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 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曾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当时明帝曹叡已亡,由曹爽、司马懿夹辅曹芳,二人明争暗斗,政局十分险恶。曹爽曾召阮籍为参军,他托病辞官归里。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专朝政。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不过在有些情况下,阮籍迫于司马氏的 *** ,也不得不应酬敷衍。他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司马氏父子三人的从事中郎,当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后人称之为“阮步兵”。他还被迫为司马昭自封晋公、备九锡写过“劝进文”。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 阮籍作品今存赋6篇、散文较完整的9篇、诗90余首。阮籍的诗歌代表了他的主要文学成就。其主要作品就是五言《咏怀诗》82首。阮籍著作,《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13卷。原集已佚。不过他的作品散失的并不多,以诗歌为例,《晋书·阮籍传》说他“作《咏怀诗》八十余篇”,看来全部流传了下来。明代曾出现多种辑本,张溥辑《阮步兵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整理出版了《阮籍集》。注本有近人黄节的《阮步兵咏怀诗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
"竹林七贤"指的是晋代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他们放旷不羁,常于竹林下,酣歌纵酒。其中最为著名的酒徒是刘伶。刘伶自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酒谱>>;讲述刘伶经常随身带着一个酒壶,乘着鹿车,一边走,一边饮酒,一人带着掘挖工具紧随车后,什么时候了,就地埋之。阮咸饮酒更是不顾廉耻,他每次与宗人共饮,总是以大盆盛酒,不用酒杯,也不用勺酒具,大家围坐在酒盆四周用手捧酒喝。猪群来饮酒,不但不赶,阮咸还凑上去猪一齐饮酒。刘伶曾写下<<;酒德颂>>;一首,大意是: 自己行无踪,居无室,幕天席地,纵意所如,不管是停下来还是行走,随时都提着酒杯饮酒,惟酒是务,焉知其余。其它人怎么说,自己一点都不在意。别人越要评说,自己反而更加要饮酒,喝醇了就睡,酲过来也是恍恍惚惚的,于无声处,就是一个惊雷打下来,也听不见,面对泰山视而不见,不知天气冷热,也不知世间利欲感情。刘伶的这首诗,充分反映了晋代时期文人的心态,即由于社会动荡不安,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统治者对一些文人的政治迫害,使文人不得不借酒浇愁,或以酒避祸,以酒后狂言发泄对时政的不满。另据史料记载,魏文帝司马昭欲为其子求婚于阮籍之女,阮籍借醉60天,使司马昭没有机会开口,逐作罢。这些事在当时颇具有代表性,对后世影响也非常大
帮忙翻译一下《中华成语千句文》全文吧。(恳求啊)
.1鸿蒙未辟:指宇宙形成之前的混沌状态。宇宙洪荒:指太古时代。亿万斯年:形容无限长久的年代。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事物历久不衰,永恒久远浩浩汤汤:水势汹涌,广阔浩大的样子。日月重光:比喻经过一番后,出现了稳定升平的新局面。夸父逐日:比喻征服自然的坚强决心。精卫填海:比喻不畏艰难、奋斗不懈的精神。积厚流光:指功业深厚,则流传给后人的恩德广远。2天行有常:天道运行有一定的规律。云行雨施:风雨润泽大地。比喻广施恩泽。 包罗万象:内容丰富,无所不包。大块文章:原指大自然锦绣美好的景色,后多指内容丰富的长篇文章。云合雾集:比喻汇集迅速。 虎视鹰扬:。比喻甚有威仪。不主故常:不拘守旧套常规。幕天席地:人类没有房子以前的生活状态。茹毛饮血:原始人不知用火,连毛带血生食禽兽栉风沐雨:风梳头,雨洗发,形容奔波辛苦。袭叶为裳:原始人身披树叶为衣裳。千岩万壑:形容山峦连绵,高低重迭层峦叠嶂:形容山峰多而险峻3赤县神州:中国的别称。物华天宝:指各种珍美的宝物。视民如伤:形容帝王、官吏知民疾苦,爱护人民就像对待自己身上的伤痛一样。经始大业:开创事业。成命百物:给众多事物命名。律吕调阳:指制定历法,测定节令。处顺安常:指安于正常生活,处于顺从状态。尧天舜日:尧、舜两位贤君在位的时代。比喻太平盛世。鼓腹击壤:原指人民吃得饱,有余闲游戏娱乐,后多指用来称颂太平盛世。天下为公:原指君位不为一家私有,后用来指一种美好的社会政治理想。深孚众望:在群众中享有威望,使大家信服。过门不入:形容忠于职守,公而忘私。4天下为家:即君位家传;也指人们把天下当作自己的家。革命反正:指变革天命,使之恢复正常;也借指改朝换代。拨乱兴治:指平定乱世,着手治理国家。酒池肉林:形容生活极度奢侈。骄奢*逸:骄横、奢侈、荒*无度。怙恶不悛:怙,依靠,凭恃;悛,悔改。指坚持作恶,不肯悔改。鸣琴而治:以礼乐教化人民,无为而治。政简刑清:政治清明,刑狱简省。指官吏的政绩显著,社会安定,人民乐业。有凤来仪:凤凰来舞,仪态翩翩。吉祥之征兆。拘而演易:拘,拘禁;推演。文王拘而演《周易》太极两仪:太极指派生万物的本原。《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昼乾夕惕:日夜勤勉戒慎。飞熊入梦:比喻帝王将得到贤臣辅佐的征兆。有周文王梦飞熊而遇太公望的传说。左辅右弼:辅、弼:古代辅助帝王或太子的官职。后指左右辅助的人。吊民伐罪:吊,安慰。慰问受害的百姓,讨伐有罪的人。发扬蹈厉:发,奋发;扬,昂扬;蹈,跳、踏;厉,猛烈、有力。精神奋发,意气昂扬。归马放羊:表示战争结束,不再用兵。文武之道:指治理国家要宽严相济。一张一弛:比喻生活和工作劳逸结合。礼乐刑政:指礼法、乐教、刑罚以及各项政令。宽猛相济:宽大和严厉互为补充。周公吐哺:哺,口中所含之食。形容为招揽人才而操心忙碌。宵衣旰食:宵,天未亮时;旰,天已黑。天未亮就穿衣起身,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帝王勤于政事。5礼崩乐坏:典章制度、礼仪教化遭到破坏。厉兵秣马:磨利兵器,喂饱马匹。作好战斗准备。远交近攻:结交远方的国家,攻伐邻近的国家。千金买骨:比喻招揽人才的真诚、迫切。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等而下之:比这一等更差的。随物应机:顺应事物,应和机遇。顿纲振纪:整顿朝纲,重振法纪。斧钺不避:指不怕杀头,不畏牺牲。刎颈之交:生与共的朋友。图穷匕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真实意图完全暴露。6修齐治平: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克己复礼:约束自己使言行合乎先王之礼。深藏若虚:把宝物深深收藏起来,好像没有一样。比喻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不外露。绝圣弃智:不求聪慧才智,反归于人之天真纯朴和光同尘:比喻不露锋芒,与世相合。大巧若拙:指真正灵巧的人,不自我炫耀,表面上像是很拙笨。重厚少文:持重敦厚而少于文饰。摩顶放锺:指从头顶到脚跟都磨伤了。放,至。令行禁止:形容法令或纪律严明。民不堪命:堪,忍受;命,政令。形容政令苛虐,人民无法忍受。钩深索隐:探索万物的隐秘内情或深邃义理。朝秦暮楚:比喻态度反复无常。奇正相生:指奇袭和正面作战交互运用。兵不血刃:指未经交战就取得战争的胜利。7三十而立: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有教无类:指不论贵贱贤愚都给于以教育。因材施教:依照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教育。循循善诱: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学习。日省月试:每天检查,每月考核。颠沛造次:四处流浪,生活穷困受挫折。君子固穷:固,安守贫困。指有德行的人能够甘处贫困,不失气节。春秋笔法: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微言大义:指精微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奥意义。述而不作:阐述他人学说,不加上自己的创见。安贫乐道:指安于清贫,以追求圣贤之道为乐。朝闻夕:如果能在早晨闻知真理,哪怕晚上去也心甘情愿。无冕素王:道德高尚而没有实际帝王职位的人。金声玉振:比喻德行优美,才学精到。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指受环境影响而改变。反求诸己:从自己找原因,凡事严格地要求自己平治天下:把天下治理好。鸿鹄之志:比喻远大的志向。浩然之气:指正大刚直之气。8兴观群怨:指诗可以振奋人心,鼓舞士气;可以观察民风,了解社会;可以沟通人际交流,起到团结作用;可以抒发感情,讽喻社会。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形容对人思念殷切。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指路途遥远,行路艰辛。乐而不*:指快乐而不放纵。颠沛流离:形容生活艰难,漂流异乡。金相玉质:黄金的外表,美玉的质地。形容人或物的外表和内质俱美。黄钟大吕:黄钟、大吕:我国古代音律名称。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和谐、高妙香草美人:比喻忠贞贤良之士。怀瑾握瑜:瑾、 瑜,美玉。怀里揣着美玉,手里握着美玉。比喻人具有纯洁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黄钟毁弃:比喻贤才得不到任用。呵壁问天:面对墙壁呵斥,仰望青天责问。形容因潦倒失意、不容于世而发泄牢骚9席卷八荒:指吞并全中国各地。同轨同文:车同轨,书同文。指国家统一。师心自用:指只凭主观,自以为是。利令智昏:因贪图私利而使头脑发昏,不辩是非,忘乎所以。指鹿为马: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篝火狐鸣:指图谋起义。揭竿而起:指人民起义。拔山举鼎: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勇冠三军:勇敢为全军之首。破釜沉舟: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以一当十:一人可抵过十人。形容斗志旺盛。沐猴而冠:猕猴戴帽子。比喻虚有仪表或地位,而无本领。讽刺窃据名位之人。衣锦昼行:穿了锦绣衣裳在白天出行。形容在做官告老还乡,荣耀异常。赏罚不信:赏罚与惩罚不能取信于民。妇人之仁:比喻无关大体的仁慈与恩惠。鸿沟为界:比喻明显的分界。四面楚歌:处于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霸王别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斩蛇逐鹿:指封建时代群雄角逐,争夺统治权。捷足先登:比喻行动敏捷,先达到目的。约法三章:指订立简明的条款。鸿门宴: 指加害来客的宴会。舞笔弄文:指玩弄文辞,耍笔杆子。衣锦还乡:穿着锦绣衣裳回到家乡。得志后回到故乡,含有向亲友乡里夸耀之意时乖运蹇:时运不好,命运不佳,处境不顺利。登坛拜将:指任命将帅或委以重任。明修暗度:以假象迷惑对方以达到某种目的。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比喻越多越好。十面埋伏:指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国士无双:指国中杰出人才。兔狗烹:比喻事情成功之后,把效力有功的人抛弃或杀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或好坏都归因于同一个人。文景之治:汉初文帝、景帝当政时期,采取重视农业和发展生产的一些措施,社会秩序稳定,出现了多年未有的富裕景象开物成务:指通晓万物的道理并按这道理行事而获得成功。休养生息:指在国家大或大变革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以恢复元气。卖刀买犊:指弃武就农,或结束战争以从事农业生产。强本节用:加强农业发展,节约支出。萧规曹随:曹参接替萧何为相,对萧何制定的政策法令全盘继承。指沿袭前人的遗制允文允舞:既有文德,又有武功。犁庭扫穴:把庭院犁平,将巢穴荡成废墟,指彻底摧毁敌对势力。亦作“犁庭扫闾”。罢黜百家:罢黜,废弃不用;百家,诸子杂说。李广难封:战功显赫,却不见封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只要真诚、忠实,自会感动人,为人所敬仰。犯言直谏: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而极力规劝。学究天人:有关天道人事方面的学问都通晓,形容学问渊博。大笔如椽:夸赞别人文笔雄健有力或文章气势宏大。飞文染翰:染翰,以笔蘸墨。指挥笔疾书,撰写文章。言近旨远:话很浅近 ,含意却很深远。藏诸名山:指著作极有价值,能传之后世。不刊之典:指不能更改或磨灭的有关帝王的记载、钦定典制等。偷天换日:比喻用欺骗的手法暗中改变事物的内容或性质。托古改制:自己的改良措施假托古代曾经实行过,借以改变当时某些制度。人亡政息:指贤臣不在位,则所行善政便会遭到废弃。后指执政者后其政不能实行与民更始:和百姓一道除旧布新。投笔从戎:指文人从军。马革裹尸:指在战场上壮烈牺牲。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比喻不冒险进入危险境地,就不能取得必需的成果。处士横议: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纵论时政。斯文扫地:指文化或文化人不受尊重;亦谓文人自甘堕落。豺狼当道:残暴的人掌权得势或违法横行。党同伐异:跟与自己意见相同者结为一伙,攻击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柱石之臣:指担负国家重任的大臣。望门投止:指逃难或出奔时,见有人家,就去投宿,求得暂时存身。极言处境窘迫10枭雄曹操:枭雄,强横而有野心的人物。龙骧虎步:比喻昂首阔步,威武雄壮的样子。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就加以荐举、任用。望梅止渴: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横槊赋诗:军旅征途中,在马上横着长矛吟诗。多形容能文能武的豪迈潇洒风度。老骥伏枥:有志之士岁年老而仍有雄心壮志。惊才风逸:指惊人的才能如风飘逸。用行舍藏:指被任用就出仕,不被任用就隐退。韬晦待时:把锋芒收敛起来,把踪迹隐藏起来,深藏不露,等待时机。投桃报李: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运筹帷幄:帷幄,军用帐篷。指在后方军帐之内决定作战策略。舌战群儒: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七擒七纵:指有放有收,能控制对方。文韬武略:指用兵得计谋。神人共鉴:神和人皆可审察,表示忠诚无欺。单刀赴会:指关羽携带一柄大刀独自见吴将鲁肃的故事。指独自前往。水淹七军:关羽用水攻,活捉魏大将庞德的事。败走麦城:指陷入困境。虎落平川:比喻有权有势者或有实力者失去了自己的权势或优势。赤壁鏖兵:鏖,激战。比喻艰苦奋战。短兵相接:以短小武器互相拼杀。形容敌我逼近,战斗激烈。现在也比喻面对面针锋相对地说理斗争。彖突狼奔:如野猪冲撞,似恶狼奔窜。比喻人在奔逃时的惊慌状态。羽扇纶巾:指风流潇洒的儒将风度。鼎足三分: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势。11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及建安七子等人刚健强劲的诗文风格。三曹七子:为建安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辞丰意雄:形容文辞丰富,意气雄壮。狷介之士:指性情正直,不肯同流合污的人。兄弟阋墙:比喻家庭、团体或国家内部不和。明眸皓齿: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凌波微步:形容女子步履轻盈。魏晋风度:指魏晋间名士所表现的疏狂、放旷、不拘礼法的言行方式。广陵散绝:比喻优良传统断绝或后继无人。六马仰秣:形容乐声美妙,连马也停食倾听。矫若惊龙,飘若浮云:形容笔势、舞姿等像游龙般灵活。挂冠归隐:把官帽取下悬挂起来,辞官归家隐居望峰息心:遥望山峦巍峨而尘念随之平息。多指遁世隐居,也比喻知难而止。12多事之秋:形容动荡不安的政局。沧海横流:海水泛滥,四处奔流。比喻政局动荡,社会不安。新亭对泣:指怀念故国或忧国伤时悲愤心情。气冲牛斗:形容气势或怒气极盛。牛斗,牵牛星和北斗星。击楫中流:称颂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激烈壮怀和慷慨志节,枕戈待旦:枕着兵器,等待天亮。形容杀敌报国心切。投鞭断流:把马鞭扔到江里能截断水流。形容人马多,军力强。草木皆兵:形容惊恐万状,疑虑重重。只轮不返:一个车轮都没有返回。形容战争失败,丢盔弃甲。东南雀飞:比喻夫妻分离。自铸伟辞:自己创造壮伟的文辞。洛阳纸贵:比喻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暴殄天物:殄,灭绝;天物,自然界各种生物。残害灭绝万物。多指任意糟蹋东西。祸不旋踵:不旋踵,来不及转身(踵,脚跟)。形容灾祸很快来临。13龙腾云起,呼啸风生:风与虎相伴,云与龙相随。比喻杰出人物顺应时代潮流而出现,并产生巨大影响。载舟覆舟:人民是决定国家兴亡的主要力量。从谏如流:听从善意的规劝,就像水从高处流下一样顺畅。乐意接受别人意见。亲贤远佞:指亲近有贤德的人,远离惯于花言巧语谄媚的小人。英雄入彀:指天下英雄尽在控制、掌握之中。彀中,指箭能射到的范围,比喻圈套、牢笼。海晏河清:沧海平静,黄河水清,形容天下太平。高下在心:指估量实情,采取适当办法。亦比喻大权在握,操纵自由。物议沸腾:谓众人的批评强烈。大风泱泱:形容气魄宏大的大国风度。四方辐辏:比喻四方的人才或货物像车辐聚集于毂上那样汇集到一处。形容京城、大都市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状态风清弊绝:风气清明,弊病杜绝,形容社会风气良好。甲第连云:形容王侯显贵的住宅高耸入云。金刚怒目:形容面目威猛可畏。吴带当风:唐画家吴道子善画人物,所画衣带如临风飘举。后人称赞其高超的画技与飘逸的风格。下笔风雷:形容运笔迅速,气势浩大。裘马清狂:指生活富裕,放逸不羁。承平日久:指社会秩序长时间安定平稳。袭故守常:形容沿袭常规和老一套方法办事。四大皆空: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渔阳鼙鼓:安禄山自驻地渔阳起兵作乱。后代称兵灾祸乱。病入膏肓:指病已危重到无法救治的地步,比喻事情严重到不可挽救的程度。明心见性:指摒弃世欲杂念,大彻大悟,显现人的本性。亦泛指大彻大悟,了解人生真谛。醍醐灌顶: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极为甘美的油。佛教以醍醐灌人之顶,比喻以智慧灌输于人,使人彻悟。不立文字:佛教禅宗主顿悟,以心传心,不涉文字语言。以心传心:强调学禅者对禅法的内心自悟。鬼哭神惊:形容文笔雄奇,鬼神惧怕。妙笔生花: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传说羚羊夜眠以角悬树,足不着地,无迹可寻,以防患于前。后用以比喻诗文意境超脱,不着形迹。沉郁顿挫:指文辞深沉蕴积,音调抑扬有致。波澜老成:形容文章气势雄壮,功力深厚。穷而后工:指文人处境愈困穷,写出的诗文便越发精致美好。钩玄提要:提取精微,摘抉要义。陈言务去:陈旧的言词必须去掉,指写作时要力戒旧套,努力创新。不平则鸣:指人遇到不公平的事就会发出不满的呼声或反抗。深切著明:指叙事说理深刻明白。
有点乱,不过好辛苦找到的,啊!!!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