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的方是什么意思-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翻译是什么?
2.能近取譬的详细解释
3.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解释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5.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翻译
6.孔子说的“仁之方”指什么?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翻译是什么?
可以称之为仁的人,一定是自己要站稳,也要让别人站稳,自己要腾达,也要让别人腾达。
一、原文:出自? 春秋 孔子《论语·雍也》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二、译文:
子贡问孔子:“如果有人非常地博有,腾达,并且能够周济众人,救济民众。这个人怎么样?可以称为仁吗?”孔子说:“岂止是仁,必须可以是圣啊!尧舜二帝也因为不能做到博施济众而感到愧对于民呀!可以称之为仁的人,一定是自己要站稳,也要让别人站稳,自己要腾达,也要让别人腾达。只有从自己身边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乐于助人,这才是可能通往仁的路。 ”
扩展资料
一、人物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二、《论语·雍也》简介
雍也篇是论语中的一个章节。 本篇共包括30章。本篇里有数章谈到颜回,孔子对他的评价甚高。此外,本篇还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思想,同时,还包括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
能近取譬的详细解释
能近取譬的详细解释如下:
能近取譬,汉语成语,拼音是néng jìn qǔ pì,意思是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出自《论语·雍也》。成语出处 《论语·雍也》:“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成语出处 《论语·雍也》:“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造句:
1、班长赵宏能近取譬,深得同学们的敬重。
2、“能近取譬”,离你最近的人你能够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3、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5、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能近取譬,即能就近作为类比,而推己及人。
在《论语》文本中,有“为仁”(行仁)的用法,如“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也有“为‘仁’”的用法,如“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而对于“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两种用法似乎都能讲通,这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论。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解释
1、意思是: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
2、原文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3、译文
是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
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
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孔子说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个太难了,这是圣人的事情,就是尧舜也不一定能做到。一个仁者,只要能够做到推已及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就够了。
4、出自《雍也》。
扩展资料
1、《雍也》是《论语》第六篇的篇名。《雍也》篇共包括30章。
2、著名文句有:“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敬鬼神而远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本篇里有数章谈到颜回,孔子对他的评价甚高。
3、 孔子批评了子贡的好高骛远,提的目标太大,连尧舜等圣人都感到为难,告诉他实行仁义的方法,只需要推己及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就行了。仁、义、礼、智、信作为华夏儿女不可或缺的道德准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仁”字。我们应该时刻谨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先站稳,才能搀扶起需要帮助的人,自己要腾达,才能帮助更多的人。
百度百科_ 雍也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020.5.7 佳豫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解读论语第81天)
日经第386篇(雍也第六)
经典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
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仁人就是,自己站得住,同时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自己过得好,同时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用到现在的企事业里就是说,你想过的好,那你的员工是不是也想过的好,所以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就是不仅能让自己过的好,也能让自己的员工都过的好。也就是说,从推己及人到惠己及人。
子贡这里说的布施其实是广义,也就是说,从事上到心上都要给予布施。不分贵贱,不分喜好……平等布施。
我们说民只是人道,而众是指众生,是六道,甚至是十法界,也就是说不同维次空间的生命都要布施,做到广施普济。
去过巴厘岛的人都会知道,他们那里到处都供摆鲜花,他们认为万物有灵。
子贡问的这个问题是相当有水平的,一般人理解只是针对天下而已,在宇宙中我们的地球可谓相当渺小。所以这里的心量是指扩大到宇宙,包括一切有形无形的生命统统都要普济,那这个仁者的仁才真正的做到圆满。
布施一般来说有三种: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
财布施就是用你的钱财和用的物质去供养。
比如,看到谁需要吃饭,你去布施饭;需要衣服穿,你布施衣服;需要钱,你布施钱;也就是说他人需要什么你布施什么,这是财布施。
法布施是指你将真相、真理跟别人说清楚,让他人能够听了法之后,明理明了,解脱烦恼了,知道该怎么做人、怎么做事。
比如我们推动传统文化教育,就是法施,布施的是正法。
无畏布施就是让众生解脱畏惧、解脱忧患。
比如说他痛苦,你给他以安慰;他有苦恼,你帮助他解决问题,让他解脱。
比如说他有恐惧、有畏惧,你让他能够心安。
比如说有人怕黑,不敢走夜路,你陪他走一程……
那这些是对人而言,还有对一切动物、一切众生的,比如我们不吃众生肉,这也是无畏布施。
比如放生,看到人家宰杀生命,我们去放生,也就是说我们能够把众生从刀口下解脱出来,这也是无畏布施。
在这三种布施里面,法布施最特殊。因为,当一个人听了正法之后,他就能觉悟。那觉悟了,也就是说拥有智慧,那么他就能够知道该怎么过日子,怎么做人,怎么过上幸福美满的人生,怎么得到快乐。
这些都是法给他带来的利益好处,是金钱买不到的。金钱只能够满足暂时的需求,但是他如果听了法之后,听了圣贤教育之后,却是能改变自己的人生观,从此以后,能够真正解脱烦恼,那解脱烦恼也是无畏布施。
所以法布施不仅能让一个人这一生得到利益,是生生世世都得到了利益。决定人的不是就这一世,孔子都承认人有轮回的。
我们说身命是有一定的期限的,也就是说你走了,你的生命就此完结,可是慧命却是永恒的。
所以法布施的功德比财布施要大,财布施只能够养活他人的身命,而法布施是滋养他人的慧命。所以法布施里头必定含有财布施,也必定含有无畏布施。
比如,你给他人授课讲法,得备课吧,得花这个时间和精力,用你的身体去做这件事情对不对,需要用你的脑力、体力去工作。那你的脑力、体力的布施,就是财施,不过这个财叫内财,不是外财。
外财是指身外之物,内财是你的体力、你的精神,这个内布施比外布施更加的难能可贵。
那当他人听了或者看了你说的话,就能够解脱烦恼,烦恼没有了,这就是无畏布施。
布施是因,那果报是什么?如果是财布施,那你得到的是财富;如果是法布施,你得到的是聪明智慧;如果是无畏布施,你得到的是健康长寿。如是因,得是果。
《易经》里面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庆就是福,这个余福是给你的子孙后代的,子孙享着你的余福,你自己享用本福。
据说子贡他是一位大富之人,钱财很多,当然他也是一位喜欢布施的人。如果他不喜欢布施,说老实话,他也不可能有这样多的钱财。
财布施是因,财富是果报,子贡这一生有这么大的财富,与他前生施财施得多有很大关系,而且他这一生还有这样的习气,很喜欢布施。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立就是立志,也就是说要志于道,那方法就是要据于德,要依于仁,要游于艺,这样方才能达人,也就是成圣成贤。
看到这句话,就会让我联想到苏州著名的立达中学,校训就是:立己达人,先忧后乐。校名出处就是这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听过这样一句话: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这是指释迦牟尼佛的境界。也就是说,不讲话他已经有威信,能够使众生心悦诚服。不动念头教化众生,众生自己就行仁德了。
这里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还有前面讲的:为社会付出多少是小意思,激发多少是大意思,有异曲同工之妙。
就像这次中国的新冠病毒疫情,很多的有志青年都做了逆行者,很多的爱心人士都自动自发的献出绵薄之力……这一切不都是仁德的最佳体现吗?!
我们说我们都是本性自足的,有时候为什么没有仁,是让欲望障碍了智慧,一时没有显现出来而已。
所以,外面没有别人,一切向内看。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翻译
译文:孔子说:“岂止是仁,必须可以是圣啊!尧舜二帝也因为不能做到博施济众而感到愧对于民呀!可以称之为仁的人,一定是自己要先站稳,才能扶起摔倒的人,自己要先腾达,方能博施济众。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出自《论语·雍也》。
欲:想要;立:立身;立人:使动用法,使人立身;达:进达;达人:使动用法,使人进达。
扩展资料
孔子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的后代,是商朝的宗室。武王伐纣建立周朝,
为安抚商朝的贵族,封于亳,国号宋,即宋国,所以是殷商的贵族后裔。
三监之乱后,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国,后葬于宋国故地(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建有微子祠。 微子启后,其弟微仲即位。
微仲去世后,子宋公稽继立;宋公稽去世后,子丁公申继立。宋丁公去世后,子湣公共继立。宋湣公去世后,弟炀公熙自立,太子弗父何不得立。于是弗父何之弟公子鲋祀杀炀公,欲立弗父何,弗父何拒之,于是公子鲋祀成为国君,是为宋厉公。弗父何成为正卿。
弗父何,子宋父周立;宋父周,世子胜继立,世子胜生正考父。正考父事宋国戴、武、宣三位国君,以恭敬著称,“一命而偻,二命而伛,三命俯“。正考父尝朝周,取回《商颂》,进行了一些整理,补充了在宋国已经亡失的篇章。
正考父,子孔父嘉继立。孔父嘉事宋穆公。穆公临前,不立己子公子冯,而立兄子公子与夷,以报兄长宣公让国之恩。去世前遗命孔父嘉辅佐与夷(宋殇公)。
孔父嘉事殇公与夷,屡次对郑、卫等国作战,但多以失败告终,引起国人不满。孔父嘉有妻十分貌美,引起另一主政大夫华父督的垂涎。于是华父督借国人不满,发动兵变,杀掉了孔父嘉与宋殇公。孔父嘉之子木金父逃到鲁国,从此孔家成为鲁国人。
百度百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说的“仁之方”指什么?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一个是“仁”字。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这么简单。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你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就这三个问题,举朝大臣,没人能够回答得出来。他很苦闷。后来有一天,出去微服私访,走到一个很偏远的地方,投宿到一个陌生的老汉家。半夜里,他被一阵喧闹声惊醒,发现一个浑身是血的人闯进老汉家。那个人说,后面有人追我。老汉说,那你就在我这儿避一避吧。就把他藏起来了。国王吓得不敢睡,一会儿看见追兵来了。追兵问老汉,有没有看到一个人跑过来?老头说,不知道,我家里没有别人。后来追兵走了,那个被追捕的人说了一些感激的话也走了。老汉关上门继续睡觉。老汉淡淡地跟他说,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那个国王恍然大悟,他那三个久思不解的哲学问题,一下都解决了。这个故事,又可以做《论语》的注脚。这些道理不是那些砖头一样的典籍,让你要拿着放大镜,翻着《辞海》非常吃力地去参悟一辈子。真正的圣贤不会端着架子、板着面孔说话。他们把活泼泼的人生经验,穿越沧桑,传递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仍然在他们的言论中受益而已。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