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

2.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其翻译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其翻译分别是什么

3.奢靡文言文

4.孟子名言名句及翻译

5.齐桓晋文之事全文翻译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

放辟邪侈翻译-放辟邪移翻译

(1)①这就使百姓连维持生命都恐怕来不及,哪有空闲去讲求礼义呢?

②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的,是从来不会有的。

(2)孟子主张让百姓有固定的产业,丰衣足食是社会稳定,讲求礼义的基础。(意对即可)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其翻译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其翻译分别是什么

1、原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_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_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王曰:“吾_,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亡;此惟救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翻译。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保全百姓吗?”(孟子)说:“可以。”(齐宣王)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孟子)说:“我听胡_说(我从胡_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的血)来涂在钟上行祭。’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地。’(那人问)道:‘那么既然这样,(需要)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一头牛)。(但是)诚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缘故)。”(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因为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因为)吝啬钱财才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不知道自己是出于什么想法。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齐宣王)说:“不相信。”(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年长者按摩肢体,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为年长者按摩肢体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和子女做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又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还是说(大王)您使动用兵甲(发动战争),使大臣们陷于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美女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大臣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提供给大王,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却要抓鱼一样。”齐宣王说:“真的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齐宣王说:“楚国会胜。”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

奢靡文言文

1. 求文言文《戒奢除侈》,在线等,很急

《戒奢除侈》

(参考译文)戒掉用钱没有节制的过分奢求,除掉过度的侈糜浪费。

戒:戒除;奢:奢侈;

“奢”shē

1. 用钱没有节制,过分享受:奢侈。奢靡。穷奢极欲。

2. 过分的:奢盼。奢求。奢望。

3. 夸张:奢言。

“侈”chǐ

1. 浪费,用财物过度:侈糜。奢侈。穷奢极侈。

2. 夸大:侈谈。

3. 邪行:“放辟邪侈”

(本解释摘自汉典)

2. 戒奢崇俭 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原文:

奢者富而不足,何如俭者贫而有余;能者劳而文化教育怨,何如拙者逸 而全真。

译文 :

奢侈无度的人财富再多也感到不够用,这怎么比得上虽然贫穷却生活节俭而感到满足的人呢;有才干的人假如由于心力交瘁而招致大众怨恨,哪里 比得上笨拙的人由于安闲无事而就能保全纯真本性。

注解 :

劳而府怨:劳苦而怨谤集身。逸而全真:安闲而能保全本性,本为道家语,因为道家把完美无缺的人 称为真人。

赏析:

任何事都是相对的,不以相对的观点看待事物往往会走向绝对,而把事物固定化,一成不变。像钱财于现代生活,不可或缺但以之为生活的全部就 走向了极端。生活奢侈的人,无论有多少财产,到头来也都挥霍精光,表面 看来他好像很快乐,其实他内心常感不满足,因为他的财产越多欲望越强, 可见人的欲望有如永远填不满的沟整。反之一个生活节俭的人,他们平日能 量入为出,虽然并非富有,但是在金钱上从来没有感到不足,因此在欲望上 也就没有非分之想,平平安安过个极快乐的日子。生活上要有知足感,工作 中要讲究方法。不能因为自己有多方面的才能便事必亲躬,处处亲劳,结果 可能会招致怨恨还办不好事情。对于一般人而言,能而劳,可能就压抑了别 人的才能,使别人无从表现:如果是当权者,其能不应表现在自己如何亲为 上,而在于怎样组织、管理,使每个人都可显其所能。而且,任何矛盾的出 现是因为事做了,局面活了,矛盾便开始出现了;一潭水时人们心意相对 稳定。那么谁做谁就成了矛盾中心,不集怨而何?闲者置身局外当然会有时 间去评头论足了。所以能应是相对的,个人的能不可能包容大家的能。做事 前理应先看看想想。

3. 《崇尚俭朴》文言文的原文及翻译

彭雪琴力崇俭朴,偶尔服出,桩如村夫子。巡阅长江时,没赴营官处(1),营官急将厅事陈设之古玩及华焕之铺陈,一律撤去,始(2)敢迎入。副将某以千金购玉钟,闻公至,捧而趋,砰然堕地。公见之,微笑曰:“惜哉!”副将悚服(3),不敢仰视。曾饭(4)友人处,见珍馔,辄(5)蹙额,终席不下著,惟嗜辣椒豆腐。有人谒(6)之于西湖:“退省庵”,公衣茧绸袍,加羊毛外褂,已裂数处,冠缨(7)作**。室中除笔砚外,惟竹麓(8)二事。久(9)之,命饭,园蔬树种,中置肉一盘而已。 (1)营管处 :军营官员的住处 (2)始 :才 (3)悚服 :恐惧的样子 (4)饭 : 吃饭 (5)辄 : 就 (6)谒 : 拜访 (7)冠缨 :帽子上系在颔下的丝带 (8)竹麓 :竹箱 (9)久:过了一会

译文

彭雪琴极力主张过俭朴的生活。有时私行察访,穿着的样子像个村夫野老。巡视长江时,每到一处营地,军官们总是急匆匆地把厅堂里陈设的古玩及华丽的摆设全部撤去,才敢迎接(彭雪琴)入内。有个副将,用一千两银子买来一架玉制的编钟,听说彭雪琴到了,急忙捧着往里跑,(哪知在手脚慌忙中,)玉编钟“砰”地一声掉在地上,摔得粉碎。彭雪琴看见了,笑着说:“可惜啊!”副将吓得几乎要冒出冷汗,不敢抬头看他一眼。 曾经有友人邀请他吃饭,(彭雪琴)见满桌山珍海味,便皱起了眉头, 自始至终没动筷子夹点尝尝,只是吃一点辣椒与豆酱。 有人到彭雪琴所住的西湖退省庵去拜访他,他穿着粗丝织成的衣服,外加一件羊毛短褂,而且好几处已裂了缝,帽带的颜色也泛黄了。居室里除了笔墨纸砚外,只有两只竹箱子。 (客人坐了)很长时间后,他吩咐开饭,几盘蔬菜是他园子里自己种的,中间仅放一盆肉罢了。[1] 翻译句子 (1)副将某以千金购玉钟,闻公至,捧而趋,砰然堕地。 翻译:有个副将,用一千两银子买来一架玉制的编钟,听说彭雪琴到了,急忙捧着往里跑,(哪知在手脚慌忙中,)玉编钟“砰”地一声掉在地上,摔得粉碎。 (2)命饭,园蔬树种,中置肉一盘而已。 翻译:他吩咐开饭,几盘蔬菜是他园子里自己种的,中间仅放一盘肉罢了。 精神 衣着简朴,省吃俭用,待人友善不讲排场,对奢侈浪费而很痛恨。 简朴具体的体现方面 1 军官们迎接彭雪芹不敢将珍贵物品摆放于外 2 吃饭时不吃山珍海味 3 衣着朴素,饮食清淡 4 艰苦朴素,居室里除了笔墨纸砚外,只有两只竹箱子。

4. 文言文《施则奢,俭则吝》翻译

孔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又云:“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然则可俭而不可吝已。俭者,省奢,俭而不吝,可矣。

翻译

孔子说:“奢侈了就不恭顺,节俭了就固陋。与其不恭顺,宁可固陋。”又说:“如果有周公那样的才那样的美,“但只要他既骄傲且啬吝,余下的也就不值得称道了。”这样说来是可以俭省而不可以吝啬了。俭省,是合乎礼的节省;吝啬,是对困难危急也不体恤。当今常有讲施舍就成为奢侈,讲节俭就进入到吝啬。如果能够做到施合而不奢侈,俭省而不吝啬,那就很好了。

文言文《施则奢,俭则吝》选自《颜氏家训 治家篇》你可以到 颜氏家训·治家篇全文_原文|翻译_古诗文网寻找

祝你语文越学越好

孟子名言名句及翻译

1.人皆可以为尧舜关于爱情。

译文:人人都可以当尧舜这样的好人。

2.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译文: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3.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译文:祸害或者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

4.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译文: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5.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富贵不能乱了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屈我的节,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6.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译文:向诸侯进言,就得轻视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位置放在眼里。

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天将要把重要的任务加到某人的身上,一定要先苦恼他的心意,劳动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穷困他的身子,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如意,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

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9.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译文: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尊敬。

10.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译文:交朋友时,不依仗自己年纪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们富贵。

11.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译文:贤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还在糊涂却硬要叫人明白。

12.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13.生于忧患而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亡。

14.仁则荣,不仁则辱。

译文:诸侯卿相如果实行仁政,就会有荣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

15.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译文: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16.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译文:(对一个国家来说)百姓的地位最尊贵,国家其次,君主的地位应比百姓,国家轻。

17.民事不可缓也。

译文:关心人民是最紧迫的任务。

《孟子》名言精选58句(原文、译文):品味圣贤智慧,感悟人生哲学

18.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gu)不入洿(wu)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无憾。

译文:不要在农民耕种和收获的大忙季节征兵和征徭役,妨碍生产,那么生产的粮食便吃不尽了。不要用细密的鱼网到大池中捕鱼,那么鱼类便吃不完了。依照合适的时间到山林砍伐树木,木材也会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便会使百姓对生养葬没有什么不满。

19.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译文:现在你的厨房里有皮薄膘肥的肉,你的马栏里有健壮的骏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的尸体,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禽兽来吃人。

20.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译文:对别人恭敬的人不会侮辱别人,自己节俭的人不会抢夺别人。

21.尽信《书》,不如无《书》。

译文: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

22.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译文:桀和纣的丧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百姓的支持;他们的失去百姓的支持,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方法:获得了百姓的支持,便获得天下了;获得百姓的支持有方法:获得了民心,便获得百姓的支持了;获得民心有方法:他们所希望的,替他们聚积起来;他们所厌恶的,不要加在他们头上,如此罢了。

23.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亡。

译文:贤明的君主在规定百姓的产业时,一定要使他们上可以养父母,下可以养妻子儿女,好年成能丰衣足食,遇上荒年也不致饿。

24.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译文:一切为着使百姓的生活安定而努力,这样去统一天下,没有人能够阻挡。

25.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译文:诸侯的宝贝有三样:土地、百姓和政治,那种以珍珠美玉为宝贝的人,祸害一定会到他身上来。

2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文:穷困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27.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译文: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对了。

28.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

译文:天降生一般的人,也替他们降生了君主,也替他们降生了师傅,这些君主和师傅的惟一责任,是帮助上帝来爱护人民。

29.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30.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鸡狗与猪这类家畜,都有力量去饲养繁殖,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妨碍他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31.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译文: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32.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译文: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3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34.争地以战,盈野;争城以战,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

译文:为争夺土地而战,杀的人遍野;为争夺城池而战,杀的人满城,这就是带领土地来吃人肉,刑都不足以赎出他们的罪过。

齐桓晋文之事全文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全文翻译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

(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保全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我从胡龁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的血)来涂在钟上行祭。'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地。'(那人问)道:'那么既然这样,(需要)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一头牛)。(但是)诚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缘故)。"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因为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因为)吝啬钱财才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不知道自己是出于什么想法。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

(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年长者按摩肢体,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为年长者按摩肢体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和子女做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又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还是说(大王)您使动用兵甲(发动战争),使大臣们陷于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

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

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美女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大臣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提供给大王,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却要抓鱼一样。"

齐宣王说:"真的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

(齐宣王)说:"楚国会胜。"

(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做到这种地步。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明白的(把王政之道)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

(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却有长久不变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一切不守社会秩序的行为,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罚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假使一辈子都遇丰年,就一辈子都可以吃饱,年成不好也不至于饿。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这样,只把自己从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从事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原文

齐桓晋文之事(1)

齐宣王问曰(2):"齐桓、晋文之事(3),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4),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5)?"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6)。"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7):'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8)?"对曰:"将以衅钟(9)。"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10),若无罪而就地(11)。"对曰:"然则废衅钟与(12)?"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13)。"'不识有诸(14)?"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15)。百姓皆以王为爱也(16),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17)。齐国虽褊小(18),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19)。以小易大,彼恶知之(20)?王若隐其无罪而就地(21),则牛羊何择焉(22)?"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23)。"

曰:"无伤也(24),是乃仁术也(25)!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26)也。"

王说曰(27):"《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28)。'夫子之谓也(29)。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30)。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31):'吾力足以举百钧(32),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33),而不见舆薪(34)。'则王许之乎(35)?"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36),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37),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38),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39),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40),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41),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42);天下可运于掌(43)。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44)。'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45)。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46),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47),然后知轻重;度(48),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49)。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50),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51)?轻暖不足于体与(52)?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53)?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54),朝秦、楚(55),莅中国(56),而抚四夷也(57)。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58)。"

王曰:"若是其甚与(59)?"

曰:"殆有甚焉(60)。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61),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62);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63)!今王发政施仁(64),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65),皆欲赴愬于王(66):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67)!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68),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69),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70)。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71),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72),乐岁终身饱(73),凶年免于亡(74);然后驱而之善(75),故民之从之也轻(76)。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亡;此惟救而恐不赡(77),奚暇治礼义哉(78)!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79)!五亩之宅(80),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81);鸡豚狗彘之畜(82),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83),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84),申之以孝悌之义(8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6)。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87),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释

(1)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2)齐宣王:田氏,名辟疆,齐国国君,前342年至前324年在位。

(3)齐桓、晋文:指齐桓公小白和晋文公重耳,春秋时先后称霸,为当时诸侯盟主。宣王有志效法齐桓、晋文,称霸于诸侯,故以此问孟子。

(4)仲尼:孔子的字。道:述说,谈论。儒家学派称道尧舜禹汤文武等"先王之道",不主张"霸道",所以孟子这样说。

(5)无以:不得已。以,同"已",作止讲。王(wàng):用作动词,指王天下,即用王道(仁政)统一天下。

(6)保:安抚,安定。莫之能御:没有人能抵御他。御:抵御,阻挡。

(7)胡龁(hé):齐王的近臣。

(8)之:往,到…去。

(9)衅(xìn)钟:古代新钟铸成,用牲畜的血涂在钟的缝隙中祭神求福,叫衅钟。 衅,血祭。

(10)觳(hú)觫(sù):恐惧颤抖的样子。

(11)若:如此。就:接近,走向。

(12)然则:既然如此,那么就。

(13)易:交换。

(14)识:知道。诸:"之乎"的合音。

(15)是:代词,这种。足以王(wàng):足够用来王天下。

(16)爱:爱惜,这里含有吝啬之意。

(17)诚有百姓者: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诚:的确,确实。

(18)褊(biǎn)小:土地狭小。

(19)无异:莫怪,不要感到奇怪。于:对。

(20)彼恶知之:他们怎么知道呢?恶(wū):怎,如何。

(21)隐:哀怜。

(22)何择:有什么分别。择:区别,分别。

(23)宜:应当。乎:在这里表示感叹。此句是主谓倒装句,"百姓之谓我爱也"是"宜乎"的主语。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4)无伤:没有什么妨碍,此处译为没有什么关系。

(25)仁术:指仁爱之道,实施仁政的途径。

(26)庖厨:厨房。

(27)说:同"悦",高兴。

(28)"《诗》云"二句:见于《诗经·小雅·巧言》,意思是他人有心思,我能推测它。忖(cǔn)度(duó):揣测。

(29)夫子之谓也:(这话)说的就是你这样的人。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孟子。……之谓也:……说的就是……

(30)戚戚:心动的样子,指有同感。

(31)复:报告。

(32)钧:古代以30斤为一钧。

(33)明:眼力。秋毫之末:鸟兽秋天生出的绒毛的尖端,喻极细小的东西。

(34)舆薪:一车薪柴。

(35)王许之乎:大王相信吗?许:相信,赞同。

(36)"今恩"句以下是孟子的话,省去"曰"字,表示语气急促。

(37)见保:受到保护或安抚。见:被。

(38)王之不王:大王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第二个王是动词。

(39)形:具体的外在区别和表现。 异:区别。

(40)挟(xié):夹在腋下。太山:泰山。超:跳过。北海:渤海。

(41)枝:枝同"肢"。这句意谓,为年长者按摩肢体。一说指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一说替长者攀摘树枝。皆指轻而易举之事。

(42)老吾老:第一个"老"字作动词用,意动用法,可译为尊敬;第二个"老"作名词,是老人的意思。其下句"幼吾幼"句法相同。

(43)运于掌:运转在手掌上,比喻称王天下很容易办到。

(44)"《诗》云"句:见于《诗经·大雅·思齐》,意思是给妻子作好榜样,推及兄弟,以此德行来治理国家。刑:同"型",这里作动词用,指以身作则,为他人示范。寡妻:国君的正妻。御:治理。家邦:国家。

(45)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孟子总结这三句诗的意思,就是说把你爱自家人的心,推广到爱他人罢了。

(46)大过:大大超过。

(47)权:秤锤,这里作动词用,指用秤称重。

(48)度(duó):用尺量。

(49)度(duó):思量,揣度。

(50)抑:难道,副词,表反诘。危:使……受到危害。构怨:结仇。

(51)肥甘:肥美香甜的食物。

(52)轻暖:轻柔暖和的衣裘。

(53)便嬖(piánbì):国王宠爱的近侍。

(54)辟:开辟,扩大。

(55)朝:使……称臣(或朝见)。

(56)莅(lì):居高临下,引申为统治。中国:指中原地带。

(57)而:表并列。抚:安抚,使……归顺。四夷:四方的少数民族。

(58)以:凭借。若:如此。若:你。缘木而求鱼:爬到树上去捉鱼,比喻不可能达到目的。

(59)若是:如此。甚:厉害。

(60)殆:不定副词,恐怕,大概。有:同"又"。

(61)邹:与鲁相邻的小国,在今山东邹县。楚:南方的大国。

(62)集:凑集。这句说,齐国土地合起来约有一千个平方里。

(63)盖:同"盍",兼词,"何不"的合音。反其本:回到根本上来,指回到王道仁政上来。 反通返。

(64)发政施仁:发布政令,推行仁政。

(65)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做生意的都愿意把货物储存在大王的集市上。

(66)涂:通"途"。疾:憎恨。赴愬:前来申诉。

(67)惛:同"昏",思想昏乱不清。 进:前进。于:在。是:这。

(68)敏:聪慧。

(68)恒产:用以维持生活的固定的产业。恒心:安居守分之心。

(69)放辟邪侈:"放"和"侈"同义,都是纵逸放荡的意思。"辟"和"邪"同义,都是行为不轨的意思。

(70)罔民:张开罗网陷害百姓。罔,同"网",用作动词。

(71)制:规定。

(72)畜:同"蓄",养活,抚育。妻子;妻子儿女。

(73)乐岁:丰收的年头。 终:一年。

(74)凶年:饥荒的年头。

(75)驱:督促,驱使。之:往,到。善,做好事。

(76)轻:容易。

(77)赡(shàn):足,及。

(78)奚:何。暇:空闲时间。

(79)盍:何不。

(80)五亩之宅:五亩大的住宅。传说古代一个男丁可以分到五亩土地建筑住宅。古时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

(81)衣:穿。帛:丝织品。

(82)豚(tún):小猪。彘(zhì):大猪。

(83)百亩之田:传说古代实行井田制,每个男丁可以分到土地一百亩。

(84)谨:重视,谨慎地对待。庠(xiáng)序:古代学校的名称。周代叫庠,殷代叫序。

(85)申:反复教导。

(86)颁白者:头发半白半黑的老人。颁,同"斑"。

(87)黎民:黑头发的民众。这里指少壮者,与上文老者对举。

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这篇文章记孟子游说宣王行仁政。说明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文章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他的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这种主张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一是战国时期,由分裂趋向统一,战争难以避免。孟子往往笼统反对武力,显得脱离实际不合潮流。二是他的仁政主张完全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显得过于天真、简单。孟子的思想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与当时的社会却有很大距离,所以是行不通的。

结构层次

本文是一篇谈话记录,齐宣王提问,孟子回答,问与答紧密相连,不容易看出层次。

这里根据内容,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则王乎"),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晋文称霸的事,正说明他有称霸的企图。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前者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后者乱扶周,破楚救宋,都是当时的霸主。因为他们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凭武力,因此被儒家称为"霸道",与"王道"相对立。所以问齐桓、晋文之事,等于问霸道之事,这对于崇尚王道的孟子来说,无异于劈头一瓢冷水。而孟子以"臣未之闻也"一句,轻轻把话题岔开,转而谈论王道。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在孟子看来,王天下的关键在于行仁政,所以孟子首先提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然后再紧紧抓住齐宣王的"不忍"大做文章。在这里,孟子不是空泛的论述,而是抓住了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加以阐发。老百姓看到"以羊易牛",以小易大,认为王是爱财;孟子则不同,他肯定王有"不忍之心",只是没有把为仁之事继续扩展下去。这说明齐宣王已经有了"保民"的基本条件,具备施行王道的基础。同时也为下文论说宣王没有实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笔。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首先,孟子以一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其次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这组对照性比喻,进一步阐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最后顺其理势,引经据典,加以正面晓喻。说明王道并不难,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为齐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齐宣王不能实行王道,不是方法问题,而是一心要实行"霸道"。孟子先以"兴甲兵"几句,不直说霸道,却列举了霸道的种种害处,使齐宣王不得不说出"吾何快于是",从而引导他说出"大欲"。"笑而不言"四字,写出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闪闪,不那么理直气壮的神态,极尽传神之妙。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仍是霸业,却故意以口腹声色之娱来揣度,形成文章的顿挫,然后道破其"大欲"乃是以力争霸天下,点明齐宣王的"大欲"后,旋即以"缘木求鱼"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他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宣王不禁惊言:有这么严重吗?孟子再步步进逼,以邹与楚战为喻,说明齐若与天下对抗,强弱不均之势显而易见,从而导出小不敌大、寡不敌众、弱不敌强的结论,以使齐宣王彻底放弃"霸道"。霸道的危害既已讲清,孟子再正面铺写行仁政王道的威力,就不能不令齐宣王怦然心动了。

第三部分("王曰:'吾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经过上文对王霸利弊的说明,齐宣王表示愿意就教,孟子这才水到渠成地拿出了他的仁政主张:"制民之产"和"谨庠序之教"。使百姓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然后再对他们施以礼义道德的教育。这一王道仁政模式,以排比句对称说出,说王道制度,极言其利。只要做到这一点,老百姓归附,犹如万条江河归大海,形成"孰能御之"之势。全篇最后以一幅王道乐土的美好画卷作结。

古今点评

1、不忍之心以行不忍之政,所以保民也。"故推恩足以保四海",正是照应"保"字。先说得推不忍之心一半,自"反其本"以下,又破齐王不能推之由,然后告以行不忍之政一半。章末1、"然而不王者"二句,直缴"保民而王"。(何焯《义门读书记》卷五)

2、其放之也,有万斛之重;其揽之也,有千斤之力。忽纵忽擒,忽断忽续,忽离忽分,忽而细雨轻风,忽而翻江搅海,令读者几目眩耳聋,而作者实气静神安。 (赵承谟《孟子文评》)

3、一篇凡八设喻,一时山海人物无不奔赴腕下,以供其取携,可谓极行文之乐事矣。 (王介山《孟子读法·附记》)

4、篇中勾勒顿挫,千回百转,重波迭浪而又归宿于此,有纲领,有血脉,有过峡,有筋节,总在不使一直笔,不使一呆笔。读者熟复于此,其于行文之道思过半矣。 (牛运震《孟子论文》)

5、其行文层层放下,层层卷上,乍合乍离,是七篇中第一结构也。 (杨大受《孟子讲义切近录》引文)

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前309),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