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首书信末尾-顿首再拜书信结尾
1.求王羲之淳化阁帖+译文
2.书信文言文招待
3.清朝下跪姿势
4.顿首的成语顿首的成语是什么
求王羲之淳化阁帖+译文
原文:
适得书。知足下问。吾欲中泠。甚愦愦。向宅上静佳眠。都不知足下来门。甚无意。恨不暂面。王羲之。知欲东。先期共至谢吴处。云何欲行。想忘耳。过此如命。差凉。君可不。今日寔顾不。迟面。力知问。王羲之。比奉对。对兄以释。
岂一。汝不可言。未知集聚日。但有慨叹。各慎护。前与嫂试求屏风。遂不得兹为也。奄至此祸。情愿不遂。缅然永绝。痛之深至。情不能已。况汝岂可胜任。奈何。奈何。无由叙哀。悲酸。
日月如驰。嫂弃背再周。去月穆松大祥。奉瞻廓然。永惟悲摧。情如切割。汝亦增慕。省疏酸感。兄灵柩垂至。永惟崩慕。痛贯心膂。痛当奈何计。慈颜幽翳垂卅年。而吾勿勿。不知堪临。始终不发言。哽绝。当复奈何。吾顷至勿勿。比加下。
省别。具足下小大问。为慰。多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子。亦多远宦。足下兼怀。并数问不。老妇顷疾笃。救命恒忧虑。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
旦夕都邑。动静清和。想足下使还。具时州将桓公告。慰情。企足下数使命也。谢无奕外任。数书问。无他。仁祖日往。言寻悲酸。如何可言。
伏想嫂安和。自下悉佳。松上下至。乖隔十八年。复得一集。且悲且慰。何物喻。嫂疾至笃。忧怀甚深。穆松难为情地。。犹小差。然故勿勿。
冀得凉渐和耳。诸从并数有问。粗平安。惟修载在远。音问不数。悬情。司州疾笃。不果西。公私可恨。足下所云。皆尽事势。吾无间然。诸问想足下别具。不复言一。
此诸贤粗可。时见省。甚为简阔。远顷异。多小患。而吾疾笃。不得数为叹耳。宰相安和。殷生无
恙。时面兄。当宣兄怀。啖豆鼠伤如佳。今送。能啖不。得足下旃罽。胡桃药二种。知足下至。戎盐乃要也。是服食所须。知足下谓须服食。
方回近之。未许吾此志。知我者希。此有成言。无缘见卿。以当一笑。秋中感怀。异雨冷。足下各可可耳。胛风遂欲成患。甚忧之。力知问。
译文:
刚刚得到书。知道您问。我想中冷。很糊涂。向住宅上静好睡眠。都不知道您来门。很无意。遗憾的是,没有暂时面。王羲之的。知道想东。提前感谢一起到吴国的地方。为什么要走。想忘了。经过这样命令。略凉。你可以不。今天真看不。迟面。努力了解问。王羲之的。遵从回答。对兄弟以释放。
哪一个。你不可以说。不知道聚集太阳。只要有感慨叹息。各慎护。前和嫂子试着寻找屏风。就不能这样做了。突然这灾祸。情愿不就。缅甸是永绝。疼痛的至深。情不能已。何况你怎么能胜任。怎么办。怎么办。由于没有叙述哀伤。悲哀心酸。
时间像奔驰。嫂子逝世两周年。上月穆松周年。瞻仰廓然。永远只有悲摧。爱情像切割。你也增加羡慕。省疏酸感。他的灵柩垂到。永远只有羡慕。疼痛贯穿心腹。痛应该怎么计算。慈颜幽蔽将近三十年。但我们不要不要。不知道能胜任治理。始终不说话。梗阻绝。该当怎么办。我一会儿到勿勿。比增加下。
省另。具备以下大小问。为安慰。多分散。想念您在心情。武昌等你。也有许多远宦。您兼具。并多次问不。我近来病重。救命常常忧虑。我粗略平安。知道您情到。
早晚城市。动静清和。想必您出使回来。准备时候州将桓公告诉。安慰感情。盼望您有使命的。谢无奕外任。多次写信问。没有别的。仁祖天去。言罢悲哀心酸。怎么可以说。
我想嫂子安和。从下都好。松树上下到。隔离十八年。又找到一个集。又悲又安慰。什么东西比喻。嫂嫂快到重。忧思很深。穆松难为情地。自我安慰。就像小差。所以不要不要。
希望得到凉缓和了。凡随从都有有问题。粗略平安。只有修记载在远方。音讯不敷。在情。司州病重。不果西。公私可恨。您所说的:。全部情况。我没有异议。各问想必您别具。不再说一。
这是你们大体可以。当时被撤销。极为简单宽。远顷不同。很多小问题。而我病重。不到几为之感叹罢了。宰相安和。殷先生没有
还好。当时面哥哥。当宣哥哥怀。吃豆鼠损伤如好。现在送。不能吃不。得到您毛毡。胡桃药两种。知道您到达。戎盐是重要的。这是吃所需。知道您认为需要服用。
方回最近的。不允许我这个想法。知道我的希望。这里有成说。无缘见到你。因为当一笑。秋中感念。不同雨冷。您都可以可以啊。脾风就想成患。非常担心的。努力了解问。
扩展资料:
淳化阁帖的流传记录与特色:
传世《阁帖》宋拓善本有:上海图书馆藏宋拓《泉州本淳化阁帖》十卷本(睢阳袁氏家藏本),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泉州本淳化阁帖》十卷本等,香港中文大学藏《宋拓淳化阁泉州本·王右军书》(卷六、卷七、卷八之残本合并本)。
淳化三年(992年实)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大重要节点,它主宰了中国书法的发展方向。《淳化阁帖》的刊刻才最终确立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淳化阁帖》开启了官刻丛帖之端,从而掀起了官私刻帖之风。如今宋拓佳本大多已经影印出版,复现了《阁帖》的本来面目。
2019年03月,明代拓本《淳化阁帖》亮相嘉德四季第53期迎春拍卖会。
百度百科-淳化阁帖
书信文言文招待
1. 求一篇文言文书信,内容是以现代人的身份写给古代名人.250字以上
寄孔明兄
余人生匆匆数十载,尚寄寒窗之下,拜读圣贤之书。时维严冬,夜,此寒之更甚时,欲效古人酌酒而大醉于陋室,奈不胜酒力,唯手释一卷以叹矣,但问卷中高阁空城而退敌者?对曰:诸葛孔明也。
余读三国而独爱亮,其因甚简,唯一智字尔,吾怀满腹之言欲诉之与卧龙兄之耳畔,暗惜阴阳之隔,故仅遥寄于此,望兄一观,以足微愿
兄之气魄才识,纵横古今,观现今之天下,孰能跃马与汝相比焉,吾等只可临渊羡鱼,又安能企及之万一,此愧之甚矣。遥想兄官拜蜀相,仍事事躬亲,六出祁山望收复中原,其心可昭,其情可鉴,弟之敬佩实存于心。呜呼!一声长叹,兄终积劳成疾,紫薇星哀坠五丈原,天地风云亦为之色变,汝与驷马相对数十年,后仍生走仲达,令其自叹不如,此功此德,再无一般。
今眼中有泪,殊不知,是为兄而流还是为己而出哉!
完全原创,我上星期写得作文,拿了满分,这是我的缩略版,你拿去参考
2. 白话文的书信正文能用文言文那些启辞和结语吗白话文书信可以用文言文启辞和结语,但必须把握以下原则:
1、不使用过于生僻的词语。
书信作为一种文体,历史悠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行文习惯,有不少古人曾经用过的启辞和结语被人们一直沿用,其含义人所共知。例如:母亲大人膝下;先生明鉴;一别经年,时在念中;望赐复;节劳为盼;等等。这类言辞,表意明白,侧重礼貌客套,可以根据行文选择使用。
但是,有一些词语逐渐退出了书信文体,今天使用起来很容易造成收信人不必要的费解,所以尽量不要使用。比如,古人在陈述事情之前,喜欢说“伏以”,表示拜伏在地以下面的事情发议论。这类言辞过于生僻,已很少有人能懂,所以要避免。
2、要照顾收信人的感受。
写信的目的是向收信人表达写信人的思想,让收信人看得懂是第一要件,然后才是展现个人文化素质的需求,不可本末倒置。如果对方古文素质较高,可以“文”一些;如果对方不能够看懂艰涩的文辞,尽量不要使用文言词汇。
3、启辞和结语尽量与正文风格统一。
文体语言的统一性很重要。信件的正文即便是白话文,也有书面语言与口语的区别,启辞和结语也要照顾主体行文风格。如果通篇口语,就不必在启辞和结语中用文言文语言了。
3. 写给朋友的文言文书信范文愚弟稽首于千里拜东兄足下:
庐外残风,晓透敝衣。寄身四月,朝夕凉阴。时下开学数日,未有半纸鸿书相报,甚感愧疚。斯予之过也。愚弟千里臆揣,兄繁务缠身,多臂难挡。察其日行,面命众目,此天降大任于斯人也,以备大才。
昔者,太史公报书于任安,其文传于后世,世享千载。今者,素交厚数岁于吾二人之间,情同手足,言之切切,真言自见纸端。遥想年初一面,日稀寡言,未有重聚,便登车赴南,至于江畔。今弟微立会宁,寻兄所言,岂敢不思。每有会意,如临耳际。立学至今,终日往返于书馆、寝室之间也。埋头夜读,望有所成,常以为是。
此年升本,政策突变,前言大二即可者,遂如泡影,其升之岁期,移迁再年。斯志之大痛也,悲哉,怨矣。夫人之君子,弓曲水折,遇石而弯,以不违兄之所言也。
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家母,下思远旧。雷,一介书生,三尺微命,无经纬之才,亦无华盖之貌。且寡言羞游,不慕荣利,自叹时运不济,命不随身,只身浑混于世外,达乐安贫于瀚海。常读文章自娱,颇于乐道,此斯人之志也。
逝者如斯,时不我待,半岁将至,所遗渐微。兄言,鲜政事,修学术,备考研,不如进展依然于否?弟即有是意,然身处陋室,恐无兄之便捷,徒攀升就步,此乃后进后学之人也。
时烛尽灯枯,唯将封书依托,梦有所寄。再拜。
4. 文言文书信,解释绛顿首…匆匆不宣。
绛再拜 从事同年兄。十七日。
这句话的意思是,开头是称呼韩绛,中间还有内容的,内容是说谢谢韩绛的,原来的一个事情,现在才谢谢他。这个匆匆不宣,是说当时匆匆忙忙的没来得及说。
不宣,就是没有说的意思。绛再拜 从事同年兄。
十七日。这是书信的结尾句,就是再称呼一下韩绛,然后时间是十七日。
芾皇恐…不具。芾顿首 司谏台前。
这是米芾《惠柑帖》(与司谏台坐书)里面的。不具的意思我认为应该是不写了的意思。
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何如?这是王羲之的《何如帖》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何如?迟复奉告。羲之中冷无赖。
寻复白。羲之白。
意思是王羲之告:不知阁下身体近来又怎样?(此事)等待一段时间再奉告。由于我身体受寒不适而无可奈何,(此事)探究后再告知。
羲之告。白是写信时候一个用法,类似于我们现在写信,王羲之冒号,那个冒号。
翻译的话,翻译成告就可以了。不审的意思是不知道。
在不审二字后,还有一个顿号,是表示恭敬的书仪格式,如以空字、提行一样表示恭敬。这三个都是古人的书信,拜帖之类的,你搜搜原版的,看看,主要是欣赏书法的。
要知道具体意思,还得结合写信时候的背景,和当时人的写信的习惯。
5. 文言文书信,解释绛顿首…匆匆不宣。绛再拜 从事同年兄。十七日。
这句话的意思是,开头是称呼韩绛,中间还有内容的,内容是说谢谢韩绛的,原来的一个事情,现在才谢谢他。这个匆匆不宣,是说当时匆匆忙忙的没来得及说。不宣,就是没有说的意思。绛再拜 从事同年兄。十七日。这是书信的结尾句,就是再称呼一下韩绛,然后时间是十七日。
芾皇恐…不具。芾顿首 司谏台前。这是米芾《惠柑帖》(与司谏台坐书)里面的。
不具的意思我认为应该是不写了的意思。
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何如?这是王羲之的《何如帖》
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何如?迟复奉告。羲之中冷无赖。寻复白。羲之白。
意思是王羲之告:不知阁下身体近来又怎样?(此事)等待一段时间再奉告。由于我身体受寒不适而无可奈何,(此事)探究后再告知。羲之告。
白是写信时候一个用法,类似于我们现在写信,王羲之冒号,那个冒号。翻译的话,翻译成告就可以了。
不审的意思是不知道。在不审二字后,还有一个顿号,是表示恭敬的书仪格式,如以空字、提行一样表示恭敬。
这三个都是古人的书信,拜帖之类的,你搜搜原版的,看看,主要是欣赏书法的。要知道具体意思,还得结合写信时候的背景,和当时人的写信的习惯。
6. 古文写信格式和用词古文书信书写格式:提称语、启辞、正文、结语、祝辞、署名、附候语及补述语一、提称语提称语是附在称谓后面,提高称谓的语词。
提高称谓,也就是对受信人进行尊敬抬举的意思,如,运使学士阁下(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某公道席、某先生台鉴、母氏慈鉴、贤弟如晤,等。有的提称语除提高称谓之外,还有请受信人察阅此信的意思,如“赐鉴”、“青鉴”等。
我国传统书信中常用的提称语很多,使用时要特别注意与称谓的配合。二、启辞 启辞,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
常见的启事敬辞“敬禀者”,意思是说:“我恭敬地禀告的事情如下。”启辞又分为两类。
(1)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 (2)根据具体情况,或作寒喧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
三、正文信的正文,即写信人对收信人说的话,这是书信的主体。正文从信笺的第二行开始写,前面空两字。
如果启辞单独成行,正文可在启辞的下一行空两宇开始书写。书信的内容各不相同,写法上也无需一律,以表情达意准确为原则。
四、结语写信对人叙事论理,说完正事就结束,收得太急,显得不太礼貌,因此要说上一两句客气话,就象平常至朋友家聊天,临告辞之前需要说几句过渡,完了再告辞。书信中如“临书翘企,敬候佳音”、“因故迟复,请谅”等等。
结尾敬语,敬告对方谈话到此结束,与前段的启事敬辞相呼应。前头用“敬启者”,后面“敬此”、“肃此”;如果前头用“兹复者”,后面则用“专此”、“草此”之类。
五祝辞祝辞,就是书信结尾时,对收信人表示祝愿、钦敬或勉慰的短语,如“即颂近安”之类。 其中,“即颂”等词,紧接正文末尾书写;“近安””等词,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如果祝颂语的文字较多,也可独立占行,空两字写起,不必分拆成两部分。如果信笺下方余地充分,或者为了突出祝辞,也可将“祝”、“颁”、“此致”等宇样独占一行,空四格书写,而将“安”、“好”、“敬礼”等另行顶格书写。
顶格书写的祝辞后一般不加标点符号。祝辞应根据具体情况恰当择用。
六署名 笺文结尾,要写上发信人的名字和写信的时间。需要注意的是,应在名字之前加上相应的自称,名字之下要选用适当的礼告敬辞。
七、附候语及补述语 附候语是附带问候的辞令。附后语通常有两种情况:1、写信人附带问候受信人身边的亲友例如:①令尊前乞代请安(附带问候受信人的父母)②令兄处乞代候(附带问候受信人的兄长)2、写信人代自己身边亲友问候受信人例如:①广平及海婴随叩(附带代妻儿行礼问候)②家父嘱笔问候(附带代父亲问候)附候语的写作应特别注意三点:一是要注意称谓的恰当,二是另行写起,三是力求简练。
补述语,即信写毕之后又要补充说明的话语。补述语一般用“又及:”、“又启:”加以提示。
补述语不宜过长。用词:开头语:惠书敬悉,情意拳拳。
接获手书,快慰莫名。 昨得手书,反复读之。
谕书敬读,不胜欣慰。 拳拳盛意,感莫能言。
顷接手示,甚欣甚慰。久不通函,至以为念。
前上一函,谅已入鉴。 喜接来函,欣慰无量。
顷奉惠函,谨悉一切。 顷接手示,如见故人。
得书甚慰,千里面目。得书之喜,旷若复面。
数奉手书,热挚之情,溢于言表。顷奉手教,敬悉康和,至为欣慰。
久未闻消息,唯愿一切康适。手书已接多日,今兹略闲,率写数语。
钦佩语:奉读大示,向往尤深。 喜接教诲,真解蒙矣。
大示拜读,心折殊深。谨蒙悔语,用祛尘惑。
大作拜读,敬佩之至。 顷读惠书,如闻金石良言。
久钦鸿才,时怀渴想。 德宏才羡,屡屡怀慕。
蒙惠书并赐大著,拜服之至。思念语:分手多日,别来无恙?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别后月余,殊深驰系。一别累月,思何可支? 海天在望,不尽依依。
别后萦思,愁肠日转。离别情怀,今犹耿耿。
别来良久,甚以为怀。 近况如何,念念。
前上一函,谅达雅鉴,迄今未见复音,念与时积。问候语:春寒料峭,善自珍重。
阳春三月,燕语雕梁,想必心旷神怡!当此春风送暖之际,料想身心均健。 春日融融,可曾乘兴驾逰?春光明媚,想必合家安康。
时欲入夏,愿自珍重。赤日炎炎,万请珍重。
渐入严寒,伏福躬无恙。入秋顿凉,幸自摄卫。
汗暑无常,伏维珍重自爱。自述语:敝寓均安,可释远念。
阖寓无恙,请释悬念。 贱体初安,承问极感。
贱躯如常,眷属安健,聊可告慰。 微恙已愈,顽健如往日,免念。
祝贺语:欣闻。
谨寄数语,聊表祝贺。 谨以至诚,恭贺。
喜闻。
,由衷快慰,匆致此函,诚表贺意。
致歉语:惠书敬悉,甚感盛意,迟复为歉。 音问久疏,抱歉良深。
久未通函,甚歉。结束语:草率书此,祈恕不恭。
匆此先复,余后再禀。 特此致候,不胜依依。
临书仓卒,不尽欲言。 谨申数字,用展寸诚。
书不尽意,余言后续。诸不具陈。
谨申微意。 请长纸短,不尽依依。
言不尽思,再祈珍重。日来事忙,恕不多谈。
专此奉复辟。 手此奉复。
敬候回谕。
7. 请教文言书信的头尾称谓后附提称语,用于文言书信,如,运使学士阁下(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虹生十四兄亲家年大人情右(龚自珍《与吴虹生书》);再如,某先生台鉴、贤弟如晤,等。
常见用于朋友之间的提称语如下: 足下 古代最初用为下对上的敬称,后来书信中多用于同辈之间。 垂鉴 赐鉴 钧鉴 尊鉴 台鉴 等,即古代镜子,有审察的意思。用作书信提称语,就是请阅看的客气说法。垂,含居高临下之义。赐,上给予下叫做赐。钩,古以钩陶喻国政,后称宦官多冠以钩宇。垂鉴、赐鉴、钧鉴,多用于对上、致年高德劭者的信中。尊鉴,可用于尊长,也可用平辈。台鉴适用较广,“台”有“高”义,对熟识或不熟识的尊长、平辈,皆可使用。 大、英、伟、雅,含高尚、美好、不凡、不俗的意义,宜用于友朋往来书信。“惠鉴”,就是赏阅的意思,但语意分量较“赐鉴”为轻,适用于一般书信,师长对已独立的后辈学子,也可用此客套。
撰席、著席、史席,都用作对文士的敬称,文人间也常互用。撰,即著述。史,指有著作传世垂史。
启辞 启辞,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启辞理应属于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于旧时尺牍中,这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语,在现时书信中还常可以看到,所以将此单独提出,分两类举例以供参考:
(1)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如: 敬禀者 写信人自称是恭敬地禀陈事情的人,表示下面是所要禀告的话,用于致父母尊长的信,如“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敬启者 写信者自谦为恭敬地陈述事情的人,表示请对方允许自己告诉下面所写的内容。既可用于同辈,也可用于下对上。 谨启者 谨,是谨慎、郑重的意思。用于同辈。 径启者 径,这里是直截了当的意思,一般公私书函通用。 拜启者 拜,表敬词。用于友朋往来书信。 恳启者 用于平辈,表示下面信文将写求助于对方的内容。 兹启者 兹,这里,现在。兹启,意即今在此陈述。态度客观平和,不含明显敬意。 专启者 用于专谈某实事的书信。
(2)根据具体情况,或作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如: 顷诵华笺,具悉一切。忽奉手教,获悉一是。奉诵钧谕,向往尤深。顷获大示,井所赐物。惠书奉悉,如见故人。幸承明教,茅塞顿开。披诵尺素,谨表葵私。 数获手书,至感厚爱。展读琅函,甚感盛意。接阅华简,幸叨莫逆。捧读德音,喜出望外。手教敬悉,词意深美,一启蓬心。正切驰思,顷奉华翰,快慰莫名。 顷得手示,欣悉康泰,至为宽慰。蒙惠书并赐大著,灿若河汉,拜服之至。迭接来示,因羁琐务,未及奉复,深以为歉。台函奉读多日,未即修复,万望海涵。 大札敬悉,稽复乞谅。欣奉惠书,敬聆喜讯,不胜忭贺。接读手书,知君抱恙欠安,甚为悬念。久慕鸿才,今冒昧致书,以求教诲。别来无恙 久不晤见,甚念贤劳。暌违日久,拳念殊殷。久疏通问,时在念中。一别经年,弥添怀思。日前曾奉一函,谅已 先尘左右。前此一函,想已达览。
结尾一般用“再拜”、“谨再拜”等于,以示礼貌和恭敬。如司马迁《报任安书》,最后便是“书不能尽意,略陈固陋。谨再拜”。
8. 文言文书信的书写格式正文 信的正文,即写信人对收信人说的话,这是书信的主体。
正文从信笺的第二行开始写,前面空两字。如果启辞单独成行,正文可在启辞的下一行空两宇开始书写。
书信的内容各不相同,写法上也无需一律,以表情达意准确为原则。一般 说来,应先谈谈有关对方的事情,表示关切、重视或谢意、敬意,然后再谈自己的事情。
正文写好后,如发现内容有遗漏,可补充写在结尾后面;或写在信右下方空 白处,并在附言之前加上“另”、“又”等字样;或在附言的后面写上“又及”或 “再启”字样。 结语 结语,即信文的结束语,理应属正文的一部分。
但与“启辞”相仿,旧 式书信中也形成了一系列常用结语套辞,现时各界文化人士的书简中,仍频见使用。这里不妨胪列若干,供参考。
书短意长,不一一细说。 恕不一一。
清朝下跪姿势
下跪是中国人发明的一种礼仪,也算是一大发明。据说外国以前无下跪,后来也学会了。它的意义深刻,单从感彩上理解有不同意义。第一是褒义的,膜拜、感激、尊重;第二是贬义的,乞求、谢罪、忏悔。还有一种中性的,就是屈辱、哀悼。下跪也叫叩首,《现代汉语词典》则解释为:旧时的礼节,磕头,例:三跪九叩首。
《周礼·春官·大祝》辨九拜曰: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贾公彦疏:一曰稽首,其稽,稽留之字;头至地多时,则为稽首也。此三者(指稽首,顿首,空首),正拜也。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
在时代变化了的时候,自古产生了下跪,从参拜天和朝拜地,也就随之而来产生了参拜帝王将相。过去大臣早朝见皇帝都要跪呼万岁,到了清朝尤盛。老外们是无法理解大清帝王和官僚们的逻辑,即:下跪礼是君权至上的象征,是对帝王臣服忠诚的标志。原来威权主义,不仅仅是靠制度维持,还靠物化的礼仪形式。帝王正是在臣民反复的下跪中,培养臣民对下跪主义的自觉敏感性,时刻提醒。大臣们不但自觉下跪了,也自觉的强制外人下跪。这其实就是宗教:它具备了宗教的所有特征,即排他的教义和拜物的神器。帝王是神,下跪是神器之一。对神器的蔑视即是对宗教本身的不尊。在官员看来,拒绝下跪都不过是异教徒,道不合不足与谋。我相信每个中国人都跪过的,因为在这个国度里过去祭神连皇帝都要下跪。后来人了,为了表示对人的尊敬,都要对了的人下跪。跪也有不同样的,单个膝盖着地为跪,双膝盖着地为叩。俗称:三跪九叩。这在古代是一种盛大的礼节。作为人,我们的膝盖并不是用来跪的。这里还是亏得发明跪的人。我们对去的人跪,那叫敬仰,那么对活着的人跪也是敬仰吗?是否变成了臣服?
下跪主义,从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古文化中的“奴性”。孔孟思想让人民要对官下跪,因此孔子被称为圣人。是圣人,那么我们今天也要给他下跪。孔子可谓是聪明极顶。创立了儒教,他便是儒教的创始人。
下跪主义的具体表现为:小孩不听话,大人就要他跪下。这是让小孩屈辱。犯罪的人在刑场上,也让他跪下,据说这是让他跪谢罪。给人下跪,那叫哀悼。人民给官下跪,那叫臣服。
对于一个民族的脾性,我们可以用刚烈强悍来形容,也可以用懦弱来形容。帝王们往往将下跪主义用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来作隐蔽。你下跪了,你就是爱国的;你爱国了就要下跪。因此下跪主义是要培养一批奴才,奴才也算有才的,但终究是奴才,脱不了奴性。而今天的人才却是把人放在第一位,这也是一种深刻的社会进步了。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人民也需要人才,经济的提高需要人才,科技的发展需要人才。但是某些人还是期望培养出奴才。因为奴才他听话,从下跪主义熏陶下就象巴儿,见到主人会摇着尾巴向主人献媚。如果你的穿着不够体面,如果你不是富人,或者比它的主人差,那你得小心。就算你不惹它,也会耀武扬威的奔过来咬你,十足的一副奴才嘴脸。培养奴才是很多帝王和官员必要的任务,如果培养出人才来,哪天超过了自己,怎么办?哪天造反了,怎么办?
因此妒贤也是下跪主义的一种实质表现。就算你是贤人,你向他下跪了,他还是不安。岳飞为什么会被戴上“莫须有”的罪名处。秦烩就是妒贤。岳飞这样的忠君报国之士是绝不会给他这样的人下跪的,只对皇帝下跪。因为岳飞忠君,自古有“君叫臣,臣不得不。”这便是给秦烩有机可乘了。忠君下面才是报国,可想孔子的儒家教道不过是变相的下跪主义。因此下跪主义也就扭曲了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
下跪主义的另一实质表现是,在下跪时,你还得装着笑脸,他可能还用冷屁股让你贴。若是不笑,搞不准挨上一顿皮鞭。这样便又培养出马屁精英。那张嘴脸是可爱至及。
如今也行跪了。小女孩手机被偷,小偷不给,没有办法小女孩只有向小偷下跪,小偷也就还了她。一女孩自行车不小心把一个富人的豪华轿车给蹭破了一个指甲大的漆,富人让赔钱;女孩没有钱,于是给富人下跪。副市长也下跪了,这似乎让我们震惊。一直以来是下官给上官跪的,或者老百姓给官下跪的,可如今官给民跪了,那一定是犯了罪。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贪官的丑态。折射出一种自身轻贱,诞生出一个民族中的弱性。超市保安向顾客下跪,因为到点不关门,安防部得负安全责任。交警下跪,说是为了排除交通障碍。路上时常见到乞讨的,不分男女,不分年龄,也流行下跪。这跪,已经跪出了一种水平,跪出了一种文化。作为人,膝盖本是用来走路时弯曲所用。如今有了新的用场,更有新的意义。它的价值更不可估量。因此有些人便从下跪中发现了利益。可以得到商计,可以逃避罪孽。
过去当官的叫父母官,所以走到哪里,人民都要给他下跪,因为有着严格的等级。我们中国在被满族人统治了260多年下做了260多年的亡国奴。这下跪主义就更被发挥的淋漓尽致了。下属跪拜上级后,如果要退出去只能面对面的脚步向后退,而不能转过脸,将屁股对着上级,这是大不敬的。所以一般都是跪拜后直接后退着出门,再转过脸来离去。这一副奴才的嘴脸演绎了多少年,我是无法查证。不过这跪倒是也让很多人升了管,发了财。
在当今的时代,难道还是流行下跪吗?
自古中国人有“跪天、跪地、跪父母”的说法。跪天地是一种膜拜,天地给了人们生存的环境。跪父母是感谢他们的生身养身的恩情。当然还有跪亡人那是对亡人的哀悼。“男儿膝下有黄金”看来人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会屈膝的。因此我就不懂,一不是膜拜天地,二不是感激父母,三不是哀悼难者,为什么要下跪?下跪主义在时代的变迁中没有被遗忘。看看当今的电视、**,大多是明、清朝时期的下跪文化,可谓发挥到及至。人有征服自然的欲望,更有征服人的欲望。男人的征服欲望更强,所以那些极端主义分子一定要把外族人给打垮,在自己的面前下跪称臣。
世界上有一“名跪”。前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Willy Brandt),1971年访问波兰时,在纪念被德国纳粹的波兰人纪念碑前下跪。非但没有因为下跪而丢丝毫脸面,而被称为惊天动地的一跪,伟大的一跪。维利·波兰特的一跪尽释前仇,德国被全世界所谅解。
小日本没有像德国一样向世界人民谢罪,而各届首相向日本战犯下跪参拜,继续坚持的军国主义立场,继续与世界人民为敌。世界人民不会忘记小日本的罪行,打倒小日本的呼声时起彼伏。最近又传出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事件,遭到亚洲各国人民的激烈反对。就是这样一个不知悔改坚持军国主义的小日本竟然还要挤进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真是不知羞耻。
某副市长也有一跪,但他的一跪可说是卑鄙的一跪。 他的一跪彻底暴露了贪官污吏的卑鄙可憎嘴脸。他的一跪也是贪官污吏们一种可悲、可鄙的写照。一切损害人民利益的、与人民为敌的人都没有好下场。
某交警为了疏导交通,也有一跪。他是对人民的下跪,他的一跪是对人民的尊重,他的一跪是恪尽职守的一跪。这点我是难以理解,警服的威严本身就是国家的、民族的象征。军人是不下跪的,在重大的悼念活动中都是以摘下军帽表示。军人也是不跪的,我们的军服本身就是一种威严的象征。
太多了你自己打开网页慢慢看吧!
参考资料:
顿首的成语有:铿镪顿挫,顿足搓手,顿足不前。
顿首的成语有:搓手顿足,捶胸顿足,顿首再拜。2:结构是、顿(左右结构)首(上下结构)。3:拼音是、dùnshǒu。4:注音是、ㄉㄨㄣ_ㄕㄡˇ。
顿首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顿首dùnshǒu。(1)磕头;叩头下拜(常用于书信、名帖中的敬辞)。
二、引证解释
⒈磕头。旧时礼节之一。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参见“九拜”。引《汉书·东方朔传》:“居有顷,闻上过,朱儒皆号泣顿首。”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二折:“我这里展脚舒腰忙顿首,引的我口角顽涎溜。”郭沫若《卓文君》第一景:“_卓文君_:嗳哟,你这没志气的磕头虫!说时顺口,说后顿首;我如果打了你,也要污了我的贵手。”⒉书简表奏用语。表示致敬。常用于结尾。引汉蔡邕《被收时表》:“议郎粪土臣邕顿首再拜书皇帝陛下。”唐韩愈《答胡生书》:“愈顿首,胡生秀才足下。”清俞正燮《癸巳存稿·明帖》:“明洪武三年,礼部定仪:敌己,止奉书奉_;而文人往往称顿首,称再拜,盖由临古帖而_袭之。”鲁迅《书信集·致许寿裳》:“仆树人顿首。十二月九日。”⒊谓整理头发。引《韩非子·初见秦》:“其顿首戴羽为将军,断於前,不至千人,皆以言。”陈奇猷集释:“顿,谓整理也。《文选》陆士衡《演连珠》:‘顿网探渊。’注:‘顿,犹整也。’整首戴羽者,盖古人长_,欲戴羽,必先整理其首。”
三、国语词典
以头叩地而拜。
四、网络解释
顿首顿首,指磕头。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跪拜礼之一,为正拜。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书简表奏用语。表示致敬。常用于结尾。语出《史记·周本纪》:“西周君_秦,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
关于顿首的近义词
稽首泥首
关于顿首的诗词
《南乡子·顿首起情人》《今日献祝寿纪庆生申诗辄录呈某顿首再拜》《韵和上先顿首》
关于顿首的诗句
顿首排天关臣向灯影内_惶顿首顿首惶恐臣昧
关于顿首的词语
顿足不前顿足搓手搓手顿足拊膺顿足顿足失色捶胸顿脚豁然顿悟顿挫抑扬捶胸顿足顿足_胸
关于顿首的造句
1、一旦我们在博尔顿首开纪录,胜利是毫无疑问的。
2、顿首再拜!萧白静静的站着,手心里真气暗发,信笺化作了漫天的碎片,仿佛胡蝶,随风飞向了远方。
3、陈阁老顿首再拜王国舅大人,你为圣上献上的马为的卢马,马有泪巢,骑能妨主,如今已害主无数。
4、天子准奏,仍愁与省院众官,加封爵禄,与宋江等支给赏赐,宋江等就于文德殿顿首谢恩。
5、比尔克林顿首创的“从学校到工作岗位”是向学徒制体系致意,当初被人耻笑为二流的教育体系。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顿首的详细信息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