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绳之以法什么意思

2.请问历史对曾国藩的评价 他是个好人还是坏人

3.水浒传第17回现代文

4.关于汉字的作文

5.揭秘史上几次最著名的凌迟酷刑:凌迟是怎么废除的?

6.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表明光武帝是一个怎么样的君王

绳之以法什么意思

就地正法的现代意思-就地正法的现代意思是什么

绳之以法意思:根据法律制裁,按一定的标准去衡量。拼音:shéng zhī yǐ fǎ。出处:汉·范晔《后汉书·冯衍传》:“以文帝之明,而魏尚之忠,绳之以法则为罪,施之以德则为功。”出处意思:以汉文帝那样的英明,魏尚那样的忠诚,当魏尚被绳之以法时,(他)便成为罪人;当(魏尚)被法外施恩时,(他)又成了功臣。

近义词:依法从事、严惩不贷,就地正法 jiù dì zhèng fǎ正法:执行刑。在犯罪的当地执行刑。出 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五回:“因为案情重大,并且是积案累累的,就办了个就地正法。

反义词:逍遥法外。逍遥法外拼音:xiāo yáo fǎ wài。逍遥法外意思:意思是指犯法的人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仍然自由自在。逍遥法外出处:现代·巴金《探索集·再说小骗子》:“那些造神召鬼、制造冤案、虚报产量、逼人命等等、等等的大骗子是不会长期逍遥法外的。”

绳之以法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示例:对于那些目无法纪的人,必须~,才能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

请问历史对曾国藩的评价 他是个好人还是坏人

对曾氏倾心推崇,称“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梁在《曾文正公嘉言钞》序内指曾国藩「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

正如辛亥革命中的章炳麟对曾国藩的评价一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外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汉奸、卖国贼、不眨眼的刽子手等等,予以全面否定。19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曾国藩的研究逐步深入,对他的评价也相对客观。

民国著名的清史学家萧一山在《清代通史》中将曾国藩与左宗棠对比:“国藩以谨慎胜,宗棠以豪迈胜。”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和都高度评价过曾国藩。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即使是在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据说,他点名的方式,静坐养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模仿曾国藩。曾国藩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蔡锷将军对曾氏以爱兵来打造仁义之师的治兵思想推崇备至:“带兵如带子弟一语,最为慈仁贴切。能以此存心,则古今带兵格言,千言万语皆付之一炬。”

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功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咸丰同年间,曾国藩在“借夷助剿”、夷商代运南漕、派人购买美国机器创办江南机器局、办理天津教案等涉外活动中的表现,指出在严重的内忧外患而大多数士大夫沉湎于义理考据之时,曾国藩能独立时代潮流,把握风云际会,并且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继承和发扬、魏源的经世致用之学,大力倡导学习西方,开展自强新生政运动,从而成为中国近代化的风云人物。

一、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二、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山祖师

曾国藩自称:“鄙人乃训练之才,非战阵之才”,他教导士兵“说法点顽石之头,苦口滴杜鹃之血”。他以儒家精神练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有主义的队伍,他作《爱民歌》传唱,使湘军声威大震,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即以此为蓝本,黄埔建军时,也将他的《爱民歌》印发学生演唱,收效甚大。他看到洪秀全崇拜天主教不合中国国情,写一篇《讨粤匪檄》,使许多知识分子脱去长衫,率瓴黑脚杆的相实农夫,投到湘军的旗帜之下,同太平军作战并取得了最后胜利。

三、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至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不愧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四、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稳之楷模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这是因为,第一,他升官最快,三十七岁官至二品,在清朝独一人;第二,做官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稳,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五、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的第一高手

曾国藩一生致力结交、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几乎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华为招揽人才,留住人才,他舍出谦逊的老脸,屡屡上书举荐部下,为部下谋官要权,争谋职位。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多人。他们既有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瀚章这样的谋略作战军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第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

六、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象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曾昭抡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七、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

曾国藩在同辈士大夫中“属中等”,颇为钝拙,但他志向远大、性格倔强、意志超强,勤学好问,非常人所能及。他从少年起,就“困知勉行,立志自拨于流俗”,天天写日记反省自己,一生中没有一天不监视自己,教训自己。他待上、待下、待同事谦恕自抑,豁达大度,一生朋友很多,很受人尊重;他守着“拙诚”、埋头苦干,不论遭受多大打击,都不灰心丧气,而能再接再厉,坚持到底。这就是他成功的根本秘诀。

八、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清史稿——曾国藩传》也说:“国藩事功大于学问,善以礼运。”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新桐城派的文章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水浒传第17回现代文

宋江身边有的是金银财帛,今日请差拨牌头吃酒,明日给管营送些礼物,满营里没有一个人不喜欢他。一天,宋江被叫到厅里,节级问他∶“你依仗谁的势力,竟敢不送常例钱给我?”

宋江说∶“人情人情,在人情愿。你逼取人财,岂不小气!”那节级大怒,拿起棍子,扬言要打宋江。宋江冷笑道∶“不送常例钱就该打,那结识梁山泊吴用的,又该当何罪?”

那节级听宋江说了吴用,便慌了手脚,问道∶“你是谁?”宋江报了姓名,那节级大惊道∶“原来兄长是及时雨宋公明!”宋江从身上取出书信说∶“这是吴用写给你的信。”原来这人就是神行太保戴宗。

戴宗即请宋江在江州城里临街的一家酒楼上吃酒,忽然上来个黑凛凛的大汉。宋江问是谁,戴宗说∶“是小弟身边一个牢子,叫李逵。在家打了人,逃出来流落到这里,小名铁牛,江湖人称黑旋风。 ”

戴宗告诉李逵说这人就是要去投奔的哥哥。李逵问∶“是及时雨宋江?”戴宗喝道∶“不得直言叫唤,还不下拜!”李逵说∶“若真是宋江就拜,若不是我拜什么鸟?”宋江说∶“我是山东黑宋江。” 李逵翻身便拜。

从此,宋江、戴宗和李逵经常在一起吃酒。这天,他们到浔阳楼吃酒,戴宗要酒保上鲜鱼汤给宋江醒酒,酒保说∶“鲜鱼还在船里,等渔牙主人来了才能买,现没有鲜鱼。”李逵跳起来,要去讨两尾活鱼来吃。

李逵来到江边,跳上渔船说∶“给两尾活鱼。”打鱼的说∶“渔牙主人不来,谁敢开舱卖鱼!”李逵骂道∶“什么鸟主人,你们不开舱我自己拿。”

李逵打开船尾罗网,见没有大鱼,就丢开了,又去打开另一船的。打开的竹罗网拦不住鱼,鱼都跑了。打鱼的见状,都拿起竹篙去打李逵。李逵大怒,两手一架,抢了五六条竹篙,一起扭断丢了。

这时,一个汉子脱得赤条条的,露着一身雪练也似的白肉,驾小船来了,说∶“黑大汉你吃了熊心虎胆,敢来搅乱老爷的买卖。”李逵也不回话,跳上那汉子的船,就要厮打。

那汉子把竹篙一点,小船向江心飞去。他抓住李逵的胳膊,说∶ “且不和你厮打,先叫你吃些水。”说罢两脚把船一晃,立即船底朝天,两位英雄一齐翻个筋斗撞下江去。

那汉子在水中就像条鱼儿一样,把李逵提起来,又淹下去,反覆了数十次。宋江忙让戴宗央人去救。戴宗一问众人,才知那人是浪里白条张顺。宋江猛然想起张横给他的信,忙告诉戴宗。

戴宗跑到河岸边上,冲向江心喊道∶“张二哥不要动手,有你哥哥张横家书在此。那黑大汉是咱兄弟,你饶了他,上岸来说话。”张顺在江心听戴宗叫他,便放了李逵,向岸边游来,两腿踏浪,如行平地。

张顺和李逵都上了岸。戴宗指着宋江问张顺∶“二哥可认得这位兄长吗?”张顺摇了摇头。李逵跳过来说∶“这哥哥是黑宋江。”张顺闻言,纳头便拜。宋江告诉他张横的书信在营里,过一会儿取来给他。

过了些天,宋江没遇到戴宗和李逵,一个人闷闷不乐上浔阳楼,自斟自饮,凭栏眺望,不禁触景伤情。心想∶我学吏出身,功不成名不就,倒被纹了双颊,发配到这里,何时才能出头露面,见到家中父亲?

想了一会儿,酒往上涌,不觉沉醉,便狂荡起来。他向酒保借了笔砚,在粉墙上写道∶“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后面大书五个字∶“郓城宋江作”。

次日,在闲通判黄文炳也来浔阳楼吃酒观景,突然看见宋江书写的诗,心想我高升的机会到了,便抄下宋江的诗,打听到了宋江的来历,去府衙找蔡京的儿子蔡知府告发。

黄文炳拜见了蔡知府,问京师有何新闻,知府道∶“家尊来信说,近来有四句童谣∶‘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还说近来天象,罡星照临吴楚,若有作乱之人随即剿除。 ”

黄文炳取出宋江的反诗呈与蔡知府。蔡知府看了问道∶“这首反诗,你是从哪里得来的?宋江是谁?”黄文炳说∶“这是牢城配军宋江写在浔阳楼粉墙上的,不是应了那四句童谣吗?”知府问∶“何以见得?”

黄文炳解释说∶“‘耗国因家木’,是说耗散国家钱粮的,是‘ 家’字头下加个‘木’,不是‘宋’吗?‘刀兵点水工’是说兴起刀兵的人是‘水’边加‘工’字,不是‘江’字吗?那反诗是宋江写的,不是应了童谣是什么!”

蔡知府立即说道∶“事不宜迟,迟恐有变,马上派戴宗带人去捉宋江,先把他关在牢里再说。”说罢升堂,传唤两院押牢节级戴宗,命其即去捉拿宋江。戴宗闻言,吃了一惊,心里叫苦不止。

戴宗出府,点了众节级牢子,叫各自回家去取器械,到他住处隔壁的城隍庙集合。然后他作起u神行法v,先来到宋江住处,告知前事。

宋江晓得这事非同小可,叹道∶“这次我算定了。”戴宗说∶ “你伪装有失心病,倒在屎尿堆里,诈作疯魔,口里胡言乱语,我去回覆知府,就不会抓你 了。”二人商定,戴宗才往城隍庙去。

戴宗领着公人来到宋江住处,见宋江披头散发,在屎尿里爬,见了戴宗等人说∶“我是玉皇大帝女婿,丈人叫我领十万天兵来杀江州人,给我一颗金印,重八百斤。”公人道∶“是个失心病汉子,抓他何用!”

戴宗回覆蔡知府道∶“宋江是个患失心病的人,屎尿污秽全不顾,一身臭不可闻,口出狂言,不敢拿来。”黄文炳说∶“这是假装的,从写的诗和书写笔迹来看,不是有疯症的人,不管好歹,都要拿来。”

戴宗无奈,只得带着公人,再下牢城营里,用个大竹箩把宋江抬到江州府里。蔡知府严刑拷打,打得宋江皮开肉绽,鲜血淋漓。他吃不住拷打,只得招道∶“自不该酒后误写反诗,别无主意。”

抓了宋江,蔡知府大喜,向黄文炳称谢。黄文炳一心想表功,又出坏招∶“知府要星夜修书报与老太师知道,显得大人为国家干了件大事。同时禀问宋江是要活的进京,还是就地正法。”

关于汉字的作文

汉字,每天在用,对它却未有足够的重视。但父亲小时候在这方面做过教导,说写字要认真,不然闹笑话。然后讲他上学时有人把日本鬼子写成日本兔子,把老百姓写成老白娃。那之后似乎是注意了,但错别字仍会不期而遇。

他教导我们,不生硬,喜欢讲笑话。说一人跟别人打赌,发狠话说,我要输了把我姓倒过来,结果真输了,也不食言,真把姓给倒了过来。人不怕,人姓王。另一个更狠,说我要输了你把我的姓随便倒。果然无碍,因为人姓田。一般人就不敢说这样的狠话。这说的是汉字的对称性。

说起来不过是寻常的字,表情达意而已,但要紧处还真是威力无比,简直可以起回生。最有名的是“屡败屡战”的典故。话说曾国藩被太平军逼得走投无路,几欲投水自尽,无奈朝廷又三番五次催问战事,曾不得已,奏云:“屡战屡败”。他门下一师爷细心,心想,要是这样报上去,打一回败一回,老佛爷盛怒之下还不得砍了主子的脑袋啊,便急中生智改为“屡败屡战”。如此一来,一个总打败仗的人倒成了愈挫愈勇不肯服输的猛将了。其中的利害真不可小觑。

另一故事是说麾下有一将领,因作战不利,损失惨重。下面的司令长官不知如何处置,发电请他老人家定夺。蒋校长一见电文,暴怒不已,挥笔写下八个大字:“情有可原,罪无可逭”。这一看就是要就地正法的意思。下面人见了,想这也太不讲情面了,得想个法子救那人一命。结果真想出一法子,只把那电文改了下顺序:“罪无可逭,情有可原。”这么着一颠倒,意思大变,原先是罪大,如今是情重,如此那将领才保往一命。事后蒋先生发现这人没给枪毙呢?也搞不清当初自己是如何写的了,又念那人屡有战功,也只好睁只眼闭只眼,不了了之了。

关于汉字的顺序,有个段子。有人批评中国人盲从,称赞外国人的否定精神。说中国人读古书,从上往下看,看起来就像不断地点头称是,所以缺乏创新。而外国人读文章从左至右,看起来是不断地摇头,所以有独到见解。这说法新奇,有些道理但当不得真。

有让你当真的时候。一人去商场买衣服。抬头只见柜台上部大红字四个:包不褪色。这个大为放心,买下。谁知到家一洗,颜色尽褪。气冲冲找商家理论,商家不急不忙,说您看错顺序了,我这字得从右边读起,是色褪不包。你说恼人不。

顺序不同,结果各异。更有甚者,一笔之差便是天渊之别。大概是中原战争时期,蒋冯交战,冯部一参谋下达命令时,误把沁阳写作泌阳,谁想那地方真有一泌阳,如此一来,阴差阳错,贻误战机,最终败北。多一笔少一笔真不是儿戏。

当然还有众所周知的雍正篡改遗诏的故事。把传位十四皇子改作传位于四皇子。传说而已,只供一听。

还有,说汉朝时匈奴屡犯边境,并有侵吞中原之意。匈奴人发一战书,曰:天心取米。就是我们单于铁了心要取你食粮夺你江山。皇帝马上招选贤能,谋应战之策。这时一文字工作者走上前来,拿枝秀笔,在那战书上轻轻一抹,四个字顿成:未必敢来!原来只是在每个字上加了一笔。这战书退回到单于手中时,单于大惊,说汉朝人才辈出,这语气里又满是不屑,看来早有防范,竟然掩了图谋之心。这简直就是神话,一枝笔就退了雄兵百万。

说到汉字,不得不想到倒霉的崇祯。崇祯皇帝被李自成的义军进犯难安之际,每日惶惶,一日随太监微服民间,找一卦师测字。卦师问,您要测什么啊,给出一字来。崇祯没好气地说:“问归宿,由字”。“由”?这是田字出头,农民要造反。崇祯急曰,我说的是“友”。“友”?反字出头,怕是得出乱子。崇祯愈急,怎么没个好卦词呢,辩曰,我说的也不是友,是“酉”。“酉”?这是酋无首,皇帝掉脑袋的意思。崇祯简直气急败坏了,却仍不心,不会这么命背吧?又狡辩一番:我说的其实是“幽”。“幽”啊,山中两条黄丝带。结果几日后,崇祯皇帝随着众家眷在煤山上自缢而亡。可怜的崇祯左冲右突都没冲出文字的重围。

揭秘史上几次最著名的凌迟酷刑:凌迟是怎么废除的?

揭秘史上几次最著名的凌迟酷刑:凌迟是怎么废除的?

 是谁废除了凌迟这一人类史上的酷刑?1905年4月,清朝两位修律大臣?伍廷芳和沈家本?联合署名,向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提交《删除律例内重法折》,请求从《大清刑律》中永远删除凌迟。

 这是伍廷芳和沈家本汇合后做出的第一个惊天之举,是现代法理与古代酷刑传统的第一个较量,两位修律大臣拉开架势,高屋建瓴,以仁政为坐标系,说明刑法?裁之以义?,终极目标却是?推之以仁?。又说?

 参诸前人之论说,既多议其残苛,而考诸今日环球之国,又皆废而不用,且外人訾议中法之不仁者,亦惟此数端为最甚。

 这是中国呼吁改革的老办法:首先,把自己要干的事说成上溯3000年来无数先烈一直想干而代代未竟之事,要继承先烈遗志,把他们不可能做成的事做成;其次,说美国就是这么干的,美国的今天,就是俺们的未来;最后再补充一点,说美国人早就对俺们这么落后有意见了!

 呵呵,这种写法,可能是官牍习惯,也可能确是沈家本如临大敌,把改革的困难想得太充足,必及古今中外,否则无法说服圣上。

 沈家本有一得力助手,叫?董康?,其回忆说,司法改革刚开始时,海归大臣伍廷芳尚在美国出使,作风谨慎的本土大臣沈家本不敢贸然制新法,所以只是?荟萃同治以来章程,详看编辑?,做一些筹备工作,年底了,慈禧未见刑法改革成果,急了,沈家本这才动作,召集属下征询意见,于是董康建议,?自宋以后,刑制日趋于重,凌迟尤形残酷。今欲中外画一,须从改革刑制始?,如果中央批准,?始知朝廷非虚应故事?。董康的意思是,事儿一定要做,步子一定要小,先别抛开《大清律例》去制订《大清新刑律》,只求在《大清律例》里删除酷刑,试探一下慈禧的意思。所以1905年4月,伍廷芳和沈家本联奏《删除律例内重法折》,请求在旧法中删除334条,其中重点在于?将凌迟、枭首、戮尸三项一概删除,罪至斩决而止?。

 出人意料的是,慈禧没做异议,下旨准行,将凌迟?永远删除,俱改为斩决?。

 沈家本和董康,甚而整个朝野,甚至于所有通过文艺作品学习清末历史的后人,对于凌迟问题超顺利解决,一定难以置信。惟有伍廷芳认为理所当然,因为他是海归,不大知道官场世故,恰好官场也并不在意海归的狷傲和直率。这是20世纪一个耐人寻味的事情,海归总是比土鳖敢说话,说出的话也会得到格外的重视。

 鲁迅曾说,中国人是?最能研究人体?的族群,俺认为,这是义愤之语,其实任何一个民族在蒙昧时期都喜欢在肉体上做些残酷文章。实际上,凌迟这种刑罚,希腊时代已有,不仅割肉,而且还要剔骨,说不定这种骇人酷刑正是从雅典经由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

 第一次载入史册的凌迟事件

 在中国,关于凌迟的文字记录,最早出现在唐朝。在房玄龄、魏征、长孙无忌总撰的《五代史志?刑法志》中,有?轻刀脔割?一句,说的就是凌迟。《五代史志》记述的,是晋朝和隋朝之间那段小朝廷频繁更迭的时代,史称?南北朝?。其间,河北有个小朝廷,号称?东魏?。但魏帝无能,大权掌握在高澄元帅手里。高澄是一帅哥儿,鲜卑人和汉人的混血儿,他去江苏打梁朝,活捉了徐州总督兰钦子京,强迫他做首席厨师,兰钦子京不堪打骂,终把高澄杀在床下。高澄有个弟弟,叫?高洋?,奇丑无比,能征善战,喜欢酩酊大醉之后去闹市裸奔。高洋接过哥哥的权柄,把兰钦子京那伙儿梁朝遗党?轻刀脔割?,头颅做成一套精美的酒具。这便是第一次载入史册的凌迟事件。

 后人常说,关于凌迟的记载始于北齐皇帝高洋,这不对。高洋对梁党?轻刀脔割?之后9个月,他才废魏帝,另建?北齐?小朝廷。准确地说,凌迟第1次被文字记录,始于东魏权臣高洋。

 凌迟在历朝历代的发展

 凌迟经过混乱的南北朝,又经过短命的隋朝,在传说中仁慈的唐朝也有记录。比如说,706年,德静王武三思私派大法官周利贞去海南定安县,假传唐中宗旨意,处决昔日的平阳郡王敬晖,周利贞公报私仇,命人把敬晖绑在大榕树下,把他的肉一片一片割下。不过,唐朝确实别有气象,懂得一个好的王朝必须慎于刑,所以745年,也就是李白再婚的那一年,唐玄宗甚至考虑要废除刑。遗憾的是,安史之乱改变了一切。叛乱中,燕朝皇帝安禄山在洛阳劝降,常山市长颜杲卿和军事部长袁履谦不为所动,被绑在天津桥上,零割处。有道是,乱世用重典,自安史之乱起,唐史中有了不少凌迟记录。此时,凌迟仍是私刑,没有写入法典,甚至?凌迟?2字尚未产生,只做?脔割?或?剐?。

 唐灭后,中国大乱,史称?五代十国?,凌迟盛行。

 那个时候,契丹族在北方建立辽朝,第1次把凌迟写入法典,成为与绞斩并列的公刑。

 在契丹语里,?脔割?音同?凌迟?,汉族史官在写《辽史?刑法志》时,第一次将其音译为?凌迟?。在汉语中,?凌迟?也做?陵迟?,?陵?是土丘,?迟?是动词,意思是?缓缓刮平?。荀子有言,?三尺之岸,而虚车不能登也。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意思是,3尺陡岸,空车上不去,百仞高山,车可负重登顶,为啥,因为山坡缓缓。于是,缓缓登山,慢慢割肉,奥妙尽在其中。

 在南部中国,小朝廷更替,遍地是酷刑,却引发了废止凌迟的第一声呼喊。946年,后晋皇帝顾问窦俨奏请,刑只留斩绞两种,?以短刀脔割人肌肤者?应当禁止。皇帝石重贵准奏,禁用凌迟。不过,心慈手软的皇帝不久长,第2年,契丹攻打河南,石重贵服输,后晋灭亡,法制尽废。此后,岁月荏苒,五代继续更替,窦俨先是做后汉的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随后是后周的立法委员,等到后周元帅赵匡胤黄袍加身,建了宋朝,窦俨又做了教育部副部长,所以他影响了一大批人,以至赵匡胤力纠五代弊政,再次规定重罪只用斩绞,不用凌迟。

 宋真宗时,总管太监杨守珍两度抓获不赦盗贼,国家监察部查获官僚犯罪,均申求脔割,宋真宗全部否决。可是,到了宋仁宗时,也就是水泊梁山闹土匪那会儿,情况发生了逆转。1031年,湖南湖北流行祭鬼,宋仁宗气晕了,恢复凌迟。翻翻《水游传》,便可知宋人对陵迟的爱好。第二十七回,王婆因为鼓动潘金莲谋杀武大郎,被判凌迟,?上木驴,四道长钉,三条绑索?,?吃了一剐?。第四十一回,李逵对黄文炳说,?你要快,老爷却要你慢?,他先从黄文炳大腿割起,好肉拿到炭火上去烤,边割边喝酒,最后开膛,取出心肝,给同志们做个醒酒汤。1032年,淮南凌迟了6名抢劫犯,宋仁宗觉得过分,急忙加以限制,规定?毋得擅行凌迟,须奏听裁?,收回了凌迟终审权。

 在适用范围上,宋仁宗时期,凌迟仅限于太气人的命案和军队哗变。宋神宗时,凡危及皇权言行,凌迟重惩。自宋哲宗开始,凌迟成了惩治罪犯的重要手段,一想到犯罪,便想到凌迟。

 宋室南渡后,一位著名高干终于忍不住了,这便是教育部的陆游局长。陆游在《条对状》中写道,?五季多故,以常法为不足,于是始于法外特置凌迟一条。

 肌肉已尽,而气息未绝,肝心联络,而视听犹存?,即便对于凶犯,也太过分了吧,难道五代如此,南宋就要因袭吗!陆游废凌迟的理由是:一、凌迟不合法理,不该以血还血,即使罪犯脔割过别人;二、暴露器官,妨碍教化;三、汉唐法典无凌迟,宋法也不该有。但是,陆游失望地看到,凌迟不但没有废止,反而汇编进《庆元条法事类》,成了与斩绞并列的刑名目。

 从此,凌迟变成公刑,一直延续到1905年4月废止。

 《宋史?刑法志》记述,?凌迟者,先断其肢体,乃抉其吭?,先打断胳膊腿,省得挣扎,尔后直取咽喉,省得乱喊,最后再分8刀、24刀、36刀、72刀、120刀把罪犯剐,刀数少,属于肢解活人,刀数多,是正宗的凌迟。

 到了明朝,凌迟技术登峰造极,炉火纯青,刽子手们一致认为,一片片切肉比连筋带骨剃割要省力,持续疼痛时间长。他们变得十分讲究,像外科医生一样精细。行刑时,有门徒为他们端着托盘,盘中放着一组组工具,每一组由1把小刀和1只钩子组成,分别对应不同的肌肉组织。其基本手法是,用小钩把皮肉勾起,每刀只割下指甲大小的一片。有时候,他们会用渔网勒住囚身体,用利刀削去突出来的肉包。从刀数上讲,明朝凌迟已发展到千刀以上,达到?千刀万剐?的地步。

 正德皇帝杀大太监刘瑾,要求?凌迟三日?,锉尸枭首,司法部张文麟笔录如下?

 过官寓早饭,即呼本吏随该司掌印正郎至西角头,刘瑾已开刀矣。凌迟刀数,例该三千三百五十七刀,每十刀一歇,一吆喝。头一日例该先剐三百五十七刀,如大指甲片,在胸膛左右起。初动刀,则有血流寸许,再动刀则无血矣。人言受惊,血俱入小腹小腿肚,剐毕开膛,则血从此出,想应是矣。至晚,押瑾顺天府宛平县寄监,释缚,瑾尚食粥两碗。反贼乃如此。次日押至东角头。先日,瑾就刑,颇言内事,以麻核桃塞口,数十刀,气绝。时方日升,在彼与同监斩御史具本奏奉圣旨,刘瑾凌迟数足,锉尸,免枭首。受害之家,争取其肉以祭者。

 剐3357刀,每10刀歇1次,生怕刘瑾昏而不知疼痛,得把他叫醒。

 崇祯皇帝剐过两位名流,一位是忠诚报国的沈阳司令袁崇焕,罪名是叛国通敌,剐3543刀,残肉被痛恨汉奸的没脑愤青吃掉,另一位是喜欢高调进谏的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郑鄤,罪名是棒打后妈、奸儿媳、奸妹,剐3600刀,残肉出售,做调制疮疥中药的原材料。

 与宋太祖赵匡胤绝然不同,明太祖朱元璋亲自撰写《大诰》,警告天下,轻罪可以重判。北京监察厅厅长柯哲很讨厌国家监察部长詹微,联合18位官员,诬陷詹部长,何哲和3位同党凌迟示众。中央警备局有一位军官,叫?靳谦?,他让太太击鼓鸣冤,庭审后发现,其诉不实,是诽谤政府,凌迟。浙江崇德县有一名生产队长,叫?李付一?,他总是骚扰良民,崇德基层法院传讯他,他不理,刑警去抓他,反被他灌醉大绑,诬为骗吃骗喝,这样的行径,顶多上一次《焦点访谈》,但也被凌迟处。

 这时候,连不按时交税,也会被凌迟,酷似彭真的?严打?。直到《大明律》颁布,凌迟范围才得到规范,即,凡危害国家安全,破坏宗庙、皇陵、宫殿,不问首犯从犯,一律凌迟,凡谋杀奶奶爷爷老妈老爹、谋杀一家超过3口、生取他人器官,凌迟处。

 清朝的凌迟,残忍烈度不及明朝,但却普遍化了。在适用范围上,别说杀了奶奶爷爷妈咪爹地,就连打骂他们,打师傅,也得凌迟,另外、太太杀丈夫、逼人致、劫囚、越狱、掘坟,都得凌迟。因此,清朝反对凌迟的声音,不绝于耳。康熙时代,法学家王明德出书,就说凌迟在?正法之外?,违背祖先精神。乾隆时期,史学家钱大昕说,?凌迟?词义晦涩难懂,只有清楚明白的刑名,才能起到警慑作用。

 康乾是和谐社会,去酷刑,自然顺理成章。但洪秀全造反之后,必须重典治乱,咸丰皇帝不得不授权督抚,可对叛党?就地正法?,可频频使用凌迟威慑。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兵败大渡河,为保三军性命,只率总理曾仕和和监察委员黄再忠独入清营,向成都司令骆秉章投降,咸丰遗孀慈禧传旨,?就地正法?,骆司令选择了凌迟。行刑时,刽子手先割曾总理一刀,总理痛得狂叫,石达开呵斥说,咋就不能忍受须臾之痛!曾总理听罢,咬紧牙关,没再喊叫。最后,石达开被割100刀,始终凛然无声。四川民政厅长刘蓉记述:?枭桀坚强之气溢于颜面,而词句不亢不卑,不作摇尾乞怜语?临刑之际,神色怡然,实丑类之最悍者。?可见,石达开不是怕鬼,是革命英雄。

 一系列严酷杀戮,自然解决了南方,但余害不浅,与现代法理不容,国家形象也十分糟糕,于是清末大法学家薛允升大量援引陆游、王明德、钱大昕,再次呼吁恢复汉唐,从《大清刑律》中剔除凌迟。

 话至此,俺们可以发现,废止凌迟的思路,古已有之,并非伍廷芳和沈家本临时独有,后者是在一个合适的契机里,完成了窦俨、陆游、王明德、钱大昕、薛允升的未竟事业。另有一处也可圈点,乱世中,慈禧曾用凌迟,很见效,但同样在乱世中,她没再犹豫,永远废除了这种酷刑。而对《删除律例内重法折》的批复,慈禧写得相当策略,力挺改革派,也于守旧派无碍?

 我朝入关之初,立刑以斩罪为极重。顺治年间修订刑律,沿用前明旧制,始有凌迟等极刑。虽以惩儆凶顽,究非国家法外施仁之本意。

?

 自1905年4月起,使用了1355年的凌迟酷刑,永远消失了。

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表明光武帝是一个怎么样的君王

天子不与白衣同”,这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一句经典名言。话说光武帝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家的一个奴仆光天化日之下,犯下大罪之后躲在京城洛阳主子家里,使官吏无法逮捕他。后来,湖阳公主出门,这个犯陪同乘车,洛阳令董宣得到消息,专门在夏门亭等候,拦下马车,大声数落公主的过错,然后依法将这个奴仆就地正法。

湖阳公主哪受过这等委屈?马上回去找刘秀告状。刘秀大怒,立即把董宣召来,也要将他“就地正法”。董宣说:“我希望说一句话之后再。”刘秀同意了。董宣说:“陛下复兴汉室却纵容奴仆,将怎么治理天下?”说罢一头撞向柱子。刘秀醒悟,于是改让董宣向公主道个歉就算了,以此让她找个台阶下。然而,董宣也是有性格的人,宁也不肯低头认“错”。无奈之下,刘秀只好作罢,不再追究此事,并对董宣赏钱三十万作为奖励。湖阳公主不高兴了,还想对弟弟来个激将法:“早年你还是平头百姓的时候,就曾窝藏逃犯,而且使官吏不敢上门寻找;现在当了皇帝,反而奈何不了一个县令?”刘秀笑着说:“天子不与白衣同!”(详见《资治通鉴》第四十三卷)

刘秀的原话,用现代的语言,有点“领导干部不能混同于普通老百姓”的味道。当然,你不能理解歪了。同样这句话,现今有些人,骨子里的潜意识是领导干部比普通百姓高明能干,应该搞特殊化,在各种待遇上应当和普通百姓有所区别,否则就是降了格——其本质上是歧视老百姓。刘秀的意思,按当时的情景来分析,当然是说当了皇帝要讲大局,要讲法纪,而不能像过去做老百姓时那样。一句话,当了领导,受到的约束应当更多,承担的责任应当更大,做事不能太随意、太任性。由此可以看出光武帝的大度,负责,善识人才尤其在权责统一方面,他的看法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

延伸:

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公元前6年腊月初六—公元57年二月初五),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人,出生于陈留郡济阳县 ,东汉王朝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新莽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身为一介布衣却有前朝血统的刘秀在家乡乘势起兵。公元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于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称帝,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

经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政权,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长达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刘秀在位三十三年,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东汉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时代。

建武中元(一作中元)二年(公元57年)二月初五日,刘秀在南宫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岁。遗诏说:“我无益于百姓,后事都照孝文皇帝制度,务必俭省。刺史、二千石长吏都不要离开自己所在的城邑,不要派官员或通过驿传邮寄唁函吊唁。”刘秀后,其子刘庄继位,于同年三月初五日,葬刘秀于原陵,上庙号世祖 、谥号光武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