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说后手不接-林黛玉的手指
1.林黛玉的性格 外貌 神态 语言
2.林黛玉从不管家,为何闲来一算就能算出贾府的财政入不敷出呢?
3.解析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4.大家告诉一下我<红楼梦>第27~38回的内容简介..好的加分~
5.宝玉爱吃胭脂,黛玉劝说不听,宝黛爱情却埋下阴影
6.都说林黛玉的心机很深,从哪几点可以看得出来?
林黛玉的性格 外貌 神态 语言
林黛玉
关于外貌神情和风韵的描写: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见几回!”,更能生动贴切些吧。
字“颦颦”,名号“潇湘妃子”。林妹妹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更具有绝世的姿容;富有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这些都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 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那样城府甚深,八面玲珑,取悦于人;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
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在宝玉的眼里,这“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则别有一种风范和神韵。
1.众人见黛玉时对她的年龄、 举止言谈、身体面庞和风流态度的描写。2.宝玉见黛玉时,对黛玉的外貌、神韵的描写,运用对偶、比喻等手法,以华美对称的语言,写出了宝玉眼中所见的黛玉的娇容。表现黛玉的共同点: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尤其怕“哭”与“泪”,不但照应第一回中的“木石前盟”,又为以后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林黛玉前世为离恨天上三生石畔一颗绛珠仙草,日见枯萎之时,得神瑛侍者即后来的贾宝玉灌溉,天地灵气而修成人体,然而仅修为女体,心中结一份难释之情,说 若他下世为人,我也随他世间走一遭,将毕生眼泪还与他,以报灌溉之恩。后,通灵宝玉下世,这才使整个故事得以发生……
关于语言
首先,林黛玉突出的语言特色之一,就是口齿伶俐。 如:一天中午,贾宝玉到梨香院看望薛姨妈,与宝钗相互鉴赏了彼此佩戴的宝玉和金锁。贾宝玉闻 到满屋子的香气,当听说宝钗吃的冷香丸的香气时,就闹着也要吃一丸。正在这时,林黛玉摇摇摆 摆地走进来。一见宝玉,就说:“哎哟!我来地不巧了!”宝钗问她怎么说,她说:“早知他来, 我就不来了。”宝钗又追问她是什么意思,她说:“什么意思呢?来呢一起来,不来一个也不来, 今儿他来,明儿我来,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了呢?也不至太冷落,也不至太热闹。——— 姐姐有什么不解的呢?<1>这里,反映出林黛玉能言善辩,口齿伶俐的语言特色,她的语言飘散 着智慧的芬芳,这个寄人篱下的、令人怜爱的孤女,唯有依仗她的伶牙俐齿捍卫尊严,戳穿虚伪和 反击丑恶。短短数言,既化解了尴尬的局面,扭转了紧张气氛,又真实地表现了“喜散不喜聚”的 人生哲理,也并非虚言套语,妙哉妙哉!八个“来”字,说得圆滚滚,滴溜溜,真如滚珠走盘。分 明是贾宝玉来了她才来的,却又故意说来得不巧,掩饰自己的行动。薛宝钗的质问,也是有意识的 。她听出了黛玉语言中的微讽之意,因为不满,才追问的。而林黛玉的回答,对自己的匆忙来访, 明明是遁词,对宝玉宝钗的交往都是一种讽刺,好像是说:“我不该来打搅了你们俩亲热谈话。少 女初恋时的微妙心理跃然纸上,而她的话又说得多么灵巧、生动。
此外,林黛玉的语言又常常不脱 小女子的俏语娇音。如第22回,她模仿史湘云讲话时口齿不清,把“二哥哥”叫成了“爱哥哥” ,此时凄婉哀怨全无,娇憨之态可掬也!论口才,林黛玉与王熙凤不相上下,这在大观园中是有定 评的。所以贾宝玉说:“……要说单是会说话的可疼,这些姐妹里头也只是凤姐和林妹妹可疼了。 ”<2>当然,贾母是不会以会不会说话来决定疼谁爱谁的,因为她听了宝玉的话后,立刻夸赞了 “罕言寡语”的薛宝钗。但是,贾宝玉的话说明了一点:林黛玉口齿伶俐,有辩才,长于辞令。这 是构成林黛玉语言的突出特点之一。第十九回中,林黛玉有一段讥讽宝玉的话,较之王熙凤元宵家 宴上说的绕口令,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难道我也有什么‘罗汉’‘真人’给我些奇香,也没 有亲哥哥亲兄弟弄了花儿、朵儿、霜儿、雪儿替我炮制。我有的是那些俗香罢了!”
其次, 林黛玉的口才还表现在联想快捷,反应机敏,善于暗语影射,咏桑寓柳,设言托意,借题发挥,这 也是包括薛宝钗在内的其他人物所少有的。第29回,贾母看到张道士给宝玉的一个赤金点翠的麒 麟,便拿起来笑着说:“这件东西好像我看见谁家的孩子也带着这么一个的。”宝钗笑道:“史大 妹妹有一个,比这个小些”。探春笑道:“宝姐姐有心,不管什么她都记得”。黛玉冷笑道:“她 在别的上还有限,唯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顿时,一个灵心慧舌,聪明过人的黛玉形象 跃然纸上。再次,林黛玉是个聪明伶俐的少女,不仅有个卓越的口才,且能够察言观色而知其意, 大观园的的任何一件事,总逃不过她那敏锐的心,但由于常常逞一时口舌之快,不留情面给他人, 道破别人的心病,而常常得罪人,以致后来贾母、王夫人等人在讨论宝玉的婚事时,没有人肯出来 支持黛玉。
另外,黛玉对大观园所发生的事,事事记在心里,但她不攻于心计,因此常常使人感受 到她的气量?小、爱耍小心眼。就如在<第七回>薛姨妈托周瑞家的,顺便把宫花带回贾府送给其 他姊妹,而周瑞家的只是依顺路的远近来分送,而黛玉又是住在最偏远的潇湘馆,因此,最后才送 给她,但此时黛玉偏偏问道:「这是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 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么,别人不挑下的,也不给我呀。」周瑞 家的听了,一声儿也不敢言语。<1>黛玉的口才很好,但她的口才在讽刺别人的同时,也带给了 别人的反感,撕裂了别人的颜面,也撕裂了自己与别人的关系,就连那个性豪爽的史湘云批评她: 「专挑别人的不是」、「见一个打趣一个」;丫头小红也说:「嘴爱刻薄别人,心里又细」,显露 出别人对黛玉的观感。但客观的看来,黛玉之所以会显出气量狭小、爱耍小心眼,是黛玉对自己在 贾府寄人篱下的自卑心态所为,为了保护自己,把自己武装的像刺猬一样,但也由于这样,注定她 一生的悲剧。
关于性格
聪明灵秀,心态复杂,言行小心谨慎,“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耻笑法”。
林黛玉母亲去世后投奔外家,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姐妹,但总有寄人篱下之感,待人处事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例如:
1、在邢夫人处,邢夫人“苦留”她吃晚饭,她婉言谢绝,既表明了她对邢夫人的尊敬与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的礼节,说明她待人接物是处处留心的。
2、在王夫人房中,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而黛玉料定那是贾政之位,绝不肯坐,便向挨炕的椅上坐了。可见,黛玉连坐在哪里,都非常细心,绝不轻易从事。
3、在贾母房中吃饭时,更是如此。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当王熙凤拉黛玉入座时,黛玉也十分推让了一番,直到贾母作了解释后,方才告了座,坐了。
4、黛玉的留心与在意,还表现在随时改正一些不适宜的对答上。比如当贾母与宝玉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回答先后不一致。
黛玉这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态度,是她寄人篱下感情的反映,也是节选中性格主要的一面。
林黛玉这个人物在读者心中的影响与贾宝玉几乎是等同的。她是作者精心塑造的另一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每次读完《红楼梦》,她都能引起我的深深思考,她用她的敏感多疑,用她的反抗,她的痛苦和眼泪,甚至用她的爱情来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但同时在她身上又存在不少弱点。
因为林黛玉的家世、出身,她在最根本点上所表现的是一个贵族阶级的小组。在探春理家之后,黛玉评论说:“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算著,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O六十二回)可见她对于自己是属于贵族阶级,对于与自己休戚相关的贾家贵族的命运也是异常关心的。当湘云等人说一个扮小旦的伶人模样很象林黛玉时,她是很气恼的。“黛玉冷笑道....我原是给你们取笑儿的,拿着我比戏子,给众人取笑!”(二十二回)这里不仅是由于她使“小性儿”,而更重要的是在于:她在自己和社会地位低贱的人们----例如伶人--- 之间划下了一道深深的鸿沟。从而认为把自己与这类人相比,是对自己的一种侮辱。这里,她的阶级优越感表现的很突出。
另一方面,她的性格中虽然存在着叛逆因素,但也并不是说她就一味地与封建阶级抗争。在宝玉的叛逆思想与封建传统观念冲突,矛盾最激化的时候----宝玉挨打时,黛玉却在宝玉被打后劝她:“你从此可都改了罢!”(三十四)在这里,黛玉劝宝玉时所凭借的是怎样的一种想法呢?还有,她偶而说了两句《牡丹亭》和《西厢记》的曲文,被宝钗听到了,宝钗就对她作了长篇封建论教的说教。黛玉对此不但没有反感,而且“心下暗服”(四十二回)从此变得眼宝钗非常亲密。那么这里黛玉又是凭借怎样的一种思想来对等待宝钗的劝告呢?显然,在黛玉性格中,封建传统观念是与叛逆因素并存的。
林黛玉的性格与她所生长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由于她出身在贵族世家,自幼受父母的痛爱,因此养成了她贵族**的性格也就不足为怪了。不过,在她性格中最突出的一点也就是她对封建礼教的叛逆。
林黛玉出身于世袭侯爵的“清贵之家”。由于生活在思想最先到达的,思想环境比较开放的南方,加之父母钟爱,把她当作男孩来培养教育,使得她的思想比较开放,才华横溢。后由父母早丧,她寄居到每日每时都发生仇恨、倾轧、争夺、欺诈的“本也难站”的贾府内。“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家子亲骨肉,一个个象乌眼鸡似的,奶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在这样一种险恶的环境下,黛玉得不到一点欢乐幸福。但同时,险恶的环境也培育了她的叛逆性格。她永远也学不会薛宝钗的处事圆滑,也学不会讨好封建统治大家长。她眼里揉不得沙子,心里装不下尖埃。无视“温柔郭厚”的封建规范的存在。她用她那“比刀子还厉害”的言语对贵族家庭中种种黑暗和丑行揭露和嘲讽。我们常说,黛玉是任性、多疑、敏感、小心眼的。但其实我们应该看到,她正是用她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的。
除此之外,林黛玉还直接反抗封建礼教。薜宝钗曾经一本正经地向她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信条,她丝毫没有放在心上,她才华横溢,写诗做赋不让须眉。而且她还和宝玉有着同样的爱好,最爱看诸如《西厢记》、《牡丹亭》这类“移人心性”的“杂书”。她的这种蔑视封建礼教的庸俗,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从来不劝宝玉为官做宦,从来不用“仕途经济”一类的“混帐话”去劝说宝玉,因而深得宝玉敬重,被宝玉视为“知已”。他们的这种共通点也成了他们爱情的共同基础。
但可悲的是宝黛玉之间的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顽固的封建礼教是不充许他们之间的爱情存在的。于是嫌弃她的多病之身和小家子性儿为由,一次次地向她们的爱情发出警告。从“金玉良缘”到“慧紫鹃情辞试莽玉”再到“晴雯之。”最终在“抄检大观园”时达到了爱情的毁灭阶段。在这场灾难中,司棋、芳官、四儿等先后做了牺牲品。就连“眉眼儿象林妹妹”的晴雯也在重病时被强赶出了大观园,最后含屈而。这里封建势力彻底抛弃黛玉的讯号。从此黛玉的状况每日愈下,就连重病将也乏人问津。美好的理想最终是毁灭了,黛玉赢得了爱情却无法得到美满的婚姻。
林黛玉的艺术形象深入人心,打动了读者,令人同情。但这个形象同时又是鲜活的。她那纷繁复杂的性格,明显的弱点,和敢于反抗、追求爱情的鲜明个性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使我们感到,她就我们所熟识的人,是为我们深深喜爱的人。
林黛玉从不管家,为何闲来一算就能算出贾府的财政入不敷出呢?
因为林黛玉是一个很爱观察的人,她喜欢从细节中掌握一切事情。
在当时贾家的生活是特别的奢靡,不论是人们吃的穿的还是住的,从来不讲究价钱,而且在元春省亲的时候,那个场面是特别的豪气,而且特意建了大观园,这些都是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劳力的。在当时元春省亲回来的时候,她就有提醒过家里的人不要太过于奢侈,但是他们没有听,再后来贾家落魄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太注意,钱这种东西是不经花的,再加上他们已经养成了花钱不眨眼的能力。
在当时贾家里的人其实在外面都有小金库,例如说王熙凤还有二爷,他们会拿家里边的东西出去典当,所以他们在外花钱不注意,在内把东西偷出去典当,再富裕的家庭也抵不过这样折腾,所以在后来家族慢慢的衰落,而且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时候,从第一次进到第二次进到最后一次进这些招待上的变化都是有的,从这些小细节中也能够看到贾家的财政开始入不敷出。
当时贾府的人还有在外边包养小三的,二爷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总体来说贾府的人在生活上不注意,各种歪门邪气开始传播,所以贾府到后来越来越衰败,到后来贾府被抄,这个都是有一定原因的,他们这种奢靡之风已经传到了朝廷之中,而且有人认为元春的和贾家这种奢靡生活的风气也是有很大原因的。
解析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林黛玉是曹雪芹十分喜爱和同情的一个人物,曹雪芹在塑造这个形象的时候也花了大量的心血,这个形象是非常丰满的,读完《红楼梦》一个活生生的林黛玉已跃然纸上了。那么,从小说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林黛玉有哪些性格特征呢?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独特心理特征的总和。性格主要是由理智特征、情感特征、态度特征、和意志特征组成的。我们只能从黛玉的言行和态度等方面,对其性格进行分析。
3 影响黛玉性格形成的因素
性格是在后天精神论地理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同时也受个体的生物学因素的影响〔3〕。巴甫洛夫认为:人的性格是神经类型特征的环境的合金。即性格的形成有其生理基础和社会制约性。
至于环境和后天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刘金花老师在她主编的《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有着深刻的分析,她认为:儿童最初表现出来的气质特点是儿童个性发展的基础,是个性塑的起跑线。儿童先天的生理上的差异或特点特约了父母或其他教养者与儿童相互作用的方式,也制约了父母和教养者对儿童作用的效果[4]。如:对于一个生下来对人十分冷淡的孩子来说,可能不需要母亲对他表示更多、更亲热的行动,这是环境随着孩子的气质在改变;当然有时候孩子也会随着环境做相应改变,如:一个安静的儿童可能不讨喜爱说说笑笑的母亲的欢心,那么他就能在父母的影响下,而变得活泼起来。所以在分析林黛玉性格的成因的时候,也要把握好两点:内在的——生理和外在的——环境。
3.1 身体虚弱、抑郁性的气质对黛玉性格的影响
研究表明:正常儿童的身体体格与个性特征存在着小的但有意义的相关。其中有个研究材料指出,10岁、11岁个子矮小、协调性较差、体质相对比较羸弱的儿童倾向于害臊、胆怯、消极、忧愁,对照之下,那些同龄中长得高的、强壮的、精力充沛的、协调性好的儿童往往是爱开玩笑的、自我表现的、健谈的、有创造性的[4]。那么黛玉的体格特征与她的性格有什么关系呢?
在黛进贾府之后,众人见她,身体虚弱,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由此可见她从小身体就很弱,只能靠吃药来维持生命。笔者认为:身体的健康状况不佳,给她的性格着上了灰暗的底色。从她作的诗中就可以看出来:
她在《葬花吟》中她这样写:
尔今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时.
在《秋窗夜雨夕》中,她写道: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入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在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湘云和黛玉在月夜作诗,湘云作了上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对了下句:冷月葬花魂。
由此可见:黛玉用诗词来宣泄自已的离情别绪。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老、分散、衰败。笔者认为:正是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什么事多从其反面来考虑,这也导致了黛玉在思维方式上极为消极和被动。
人的气质是和性格联系在一起的,某种气质更容易形成某种性格,如多血质人的容易形成乐于助人,活泼好动的性格,而黛玉属于抑郁质,这种气质为她性格的形成起了奠基的作用,这使得她“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大观园中的女儿们知道她天生气质如此,对她也就不过分地苛求了。这些姐妹们喜欢宝钗的多于喜欢黛玉的,每次湘云来贾府总是爱找宝姐姐玩,而不会首先去找林妹妹,这使得黛玉与别人的社会性的交往逐渐减少,也促成了她更加忧郁的性格。
3.2 父母双亡对黛玉性格的影响
母爱在5岁前儿童的性格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儿童性格发展的必要条件。研究表明:缺乏母爱的儿童往往形成孤僻、不合群、任性和情绪反应冷漠等不良性格特征。父爱在儿童心理发展,特别是在性别角色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也是不可或缺的。父亲为男孩提供模仿与同化的榜样,为女孩提供与异往的样例,幼年没有与父亲接触过的孩子,在性别的社会化方面存在着不完全[5]。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亲子关系影响着孩子性格的形成。黛玉7岁丧母,11岁丧父,这两件事,分别发生在她的学龄期和少年期,此时正是她的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她心灵又是两次重大的冲击,笔者认为:父母的相继辞世,是影响黛玉性格形成的另一重要因素。
林黛玉父母双亡,孤苦零丁,不得不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在“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一回中,林如海这样对黛玉说:
“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 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 。
可以看出来,黛玉是极不愿离开自己的家的。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这时她才七岁,一个七岁的孩子就背井离乡,远走他方,在这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一个“自已身世不幸”的情结。
在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慈姨妈爱语慰痴颦”中,当看到宝姑娘在母亲怀里撒娇时,黛玉流泪叹道:
“他偏在这里这样,分明是气我没娘的人,故意来刺我的眼。”
破裂家庭对孩子性格的发展会带来不良影响。家庭破裂有一种情况就是父母亡。孩子由于父母亡而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容易形成悲观和孤僻等不良性格特征。从年龄上看,婴幼儿期间,丧母对个体性格特征的影响很大,学龄期,则是丧父对孩子性格的影响较大[4]。而黛玉的家庭可以说是一种破裂家庭,她先后失去父母,这对于处于性格形成期的孩子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摧残。
亲子关系对儿童性格形成有重要影响。亲子关系是儿童人生中最早建立的人际关系[6]。这种关系的好坏影响着儿童的性格发展。7岁的时候当是孩子在父母面前撒娇的时候,不幸的是林黛玉失去了这一环节。5岁的学生就能进行自我评价了,5——6岁的儿童已表现有自我情绪体验[7]。而7岁时母亲的病故,对她打击可见一斑。
3.3 家道中落对黛玉性格的影响
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也影响着个体性格的形成。如在一个富裕环境中长大的人来说,可能性格中就比较有优越感,而家庭的衰落就可能给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带来自卑感。笔者认为:林家的家道中落除了直接冲击着黛玉的心灵之外,还间接地影响着她爱情的成败,这反过来,又影响着黛玉性格的形成。
林家原来是很兴旺的:小说中这样描述:
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
之后,林家却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在一个充满人情世故的家族中,人的价值是与他的家族地位联系在一起的。封建社会的婚姻观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试问:贾家的命根子,怎么会娶一个一身是病的,又家道中落的,守着“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信条,对整个家族没什么利用价值的儿媳妇呢?
薛家对贾家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宝玉娶宝钗可谓是顺理成章。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的性格的形成也必然深受社会的影响。家道中落对黛玉造成的影响就是:敢爱而不敢言,只有把爱深深地放在心中,期待着别人能帮她一把,把自己的爱情寄托于别人的怜悯,形成了强烈的依赖感。只把着了一个救命的稻草,信守爱情,正所谓,爱至深,伤也深。最后,直至为爱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大家告诉一下我<红楼梦>第27~38回的内容简介..好的加分~
甲戌本第27回侧批:可是一味知书识礼女夫子行止?写宝钗无不相宜。
甲戌本第27回回后墨:池边戏蝶,偶尔适兴;亭外急智脱壳。明写宝钗非拘拘然一女夫子。
庚辰本第30回回前墨:指扇敲双玉是写宝钗金蝉脱壳。亦明指宝钗非拘拘然一女夫子也。
甲戌本第2回侧批:(“林如海”)盖云“学海文林”也。总是暗写黛玉。
蒙本第42回侧批:(黛玉)真能受教。尊敬之态,娇憨之态,令人爱煞。
庚辰本第56回双行夹批:作者又用金蝉脱壳之法。
第30回回目:宝钗借扇机带双敲,椿龄画蔷痴及局外
第34回回目: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
第36回回目:绣鸳鸯梦兆绛芸轩,识分定情悟梨香院
第38回回目:林潇湘夺魁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
第2回贾雨村评黛玉:“怪道这女学生读至凡书中有‘敏’字,皆念作‘密’字,每每如是。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我心中就有些疑惑。今听你说的,是为此无疑矣。怪道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近日女子相同,度其母必不凡,方得其女,今知为荣府之孙,又不足罕矣。”
第34回黛玉对宝玉语:“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第48回黛玉、探春对宝玉语:“你真真胡闹!且别说那不成诗,便是成诗,我们的笔墨也不该传到外头去。”
第30回宝钗对宝玉语:“我倒象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
第34回叙述:“话未说了,把个宝钗气怔了,拉着薛姨妈哭道:‘妈妈你听,哥哥说的是什么话!’……宝钗满心委屈气忿,含泪别了母亲,各自回来,到房里整哭了一夜。”
第57回黛玉评宝钗:“你瞧,这么大了,离了姨妈她就是个最老道的,见了姨妈她就撒娇儿。”
无极评点:
宝钗并非所谓“礼教”的化身,黛玉亦算不上什么“叛逆”的典范。宝钗身上也不乏情感的跃动,黛玉身上亦少不了理性的控制。“宝钗、袭人等行为,并非一味蠢拙古板以女夫子自居,当绣幕灯前、绿窗月下,亦颇有或调或妒、轻俏艳丽等说。”“明写宝钗非拘拘然一女夫子也。”相反,“学海文林”式的儒家风范,倒更多地是在“暗写黛玉”!这是脂砚斋的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它与后世许多读者、评家的见解完全相悖。但我们也不能不承认,脂批所揭示出的问题,也正是原著中客观存在的东西。尽管我们长期以来一直有意无意地回避它、忽略它,但钗黛各自的“另外一面”,毕竟是一个真真实实的存在。而面对真实,总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
4.“在宝卿有不屑为此,在黛卿实不足一为。”
庚辰本第18回双行夹批:好诗!此不过颂圣应酬耳,未见长,以后渐知。
庚辰本第18回双行夹批:末二首是应制诗。余谓宝林二作未见长,何也?该后文别有惊人之句也。在宝卿有不屑为此,在黛卿实不足一为。
蒙本第37回双行夹批:宝钗诗全是自写身份,讽刺时事。只以品行为先,才技为末。……最恨近日小说中一百美人诗词语气只得一个艳稿。
庚辰本第22回双行夹批:拍案叫绝!此方是大悟彻语录,非宝卿不能谈此也。
甲戌本第3回侧批:写黛玉自幼之心机。
甲戌本第3回侧批:试看黛玉之心机眼力。
蒙本第41回侧批:黛是解事人。
第18回黛玉“颂圣”诗作:“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第22回《寄生草》:“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第38回宝钗作《螃蟹咏》:“桂霭桐阴坐举殇,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第22回宝钗评《鲁智深醉闹五台山》:“你白听了这几年的戏,那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排场又好,词藻更妙。……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韵律不用说是好的了,只那词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的极妙,你何曾知道。”
第22回叙述:“宝玉听了,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
作者: 云壑斋斋主 2005-9-23 21:48 回复此发言
--------------------------------------------------------------------------------
3 [转帖]风月鉴里话红楼
第22回宝钗评宝玉参禅:“这个人悟了。都是我的不是,都是我昨儿一支曲子惹出来的。这些道书禅机最能移性。明儿认真说起这些疯话来,存了这个意思,都是从我这一只曲子上来,我成了个罪魁了。”
第38回宝玉评宝钗《螃蟹咏》:“骂得痛快!我的诗也该烧了。”
第38回众人评宝钗《螃蟹咏》:“众人看毕,都说这是食螃蟹绝唱,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才算是大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此即为宝钗“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
第32回宝钗评贾雨村:“这个客也没意思,这么热天,不在家里凉快,还跑些什么!”
第42回宝钗对黛玉语:“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遭塌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
第56回宝钗对李纨语:“学问中便是正事。此刻于小事上用学问一提,那小事越发作高一层了。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市俗去了。”
第62回黛玉对宝玉语:“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
第35回黛玉盘算凤姐心思:“如何她不来瞧宝玉?便是有事缠住了,她必定也是要来打个花胡哨,讨老太太和太太的好儿才是。今儿这早晚不来,必有原故。”
第40回叙述:“黛玉知她(妙玉)天性怪僻,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过茶,便约着宝钗走了出来。”
第45回黛玉礼待薛家仆妇:“难为你。误了你发财,冒雨送来。”命人给她几百钱,打些酒吃,避避雨气。
第48回黛玉礼待赵姨娘:“难得姨娘想着,怪冷的,亲自走来。”
第62回黛玉慰袭人:“你知道我这病,大夫不许我多吃茶,这半钟尽够了,难为你想的到。”
无极评点:
以“理想”和“现实”,或者“出世”与“入世”来分别对应宝钗、黛玉,亦有失于片面。事实上,黛玉也有“积极入世”乃至“心计世故”的一面,宝钗也不乏“孤标傲世”乃至“愤世嫉俗”的一面。至少,在脂砚斋的眼中,钗黛各自的“另外一面”,就很值得重视。她(他)反复提醒读者注意的是“黛玉之心机眼力”和“宝钗诗全是自写身份,讽刺时事”的状况!《红楼梦》一书,偏偏以宝钗的《螃蟹咏》骂世最狠,以黛玉的《杏帘在望》“颂圣”最佳。宝钗辅助探春理家的时候,凡事都要“拿学问上提着”,惟恐“流于市俗”;而黛玉闲暇之余,也常常忘不了替贾府的家计营生多多盘算。这无疑是对人物性格的更深层次的暗示。至若写“应制诗”歌功颂德一类的事情,脂砚斋更明确点出:“在宝卿有不屑为此,在黛卿实不足一为。”在她(他)看来,宝钗反比黛玉更具有“孤高愤世”的品格!这是脂评本中又一个与众不同且惊世骇俗的地方。
5.“金钏、宝钗互相映射。妙!”
甲戌本第1回侧批:(“绛珠”)点“红”字、“玉”字。
甲戌本第7回侧批:金钏、宝钗互相映射。妙!
庚辰本第25回双行夹批:(“林红玉”)又是个林。
庚辰本第25回双行夹批:“红”字切“绛珠”,“玉”字则直通矣。妙文。
第35回回目:白玉钏亲尝莲叶羹,黄金莺巧结梅花络
第25回叙述:“原来这小红本姓林,小名红玉,只因‘玉’字犯了林黛玉、宝玉,便都把这个字隐起来,便都叫她‘小红’。”
第27回凤姐语:“(黛玉、红玉)你也玉,我也玉,得了玉的便宜似的。”
第30回金钏语:“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与“金簪雪里埋”遥遥相对。)
第32回宝钗语:“她(金钏)活着的时候也常穿我的旧衣服,身量又相对。”
附郑文:金钏之名与宝钗相对,小红之名与黛玉相对。何也?由小说交代可知,金钏本姓白,即“白金钏”。正可与“薛宝钗”三字相对。小红本名红玉,乃林之孝之女,即“林红玉”。正可与“林黛玉”三字相对。“白”,“雪”之色也,“金”与“宝”均示其贵。“林”与“林”同姓,“玉”与“玉”重名。“钗”为头簪,“钏”为手镯,都是女子首饰之物。点唇用“红”,画眉用“黛”,皆系妇人化妆用品。这样的对映关系,真是巧妙之至!
第27讲:黛、钗合一之谜(部分)
说黛、钗这两个艺术形象,思想行为都有明显差异;而且从本质上说,一个是封建礼教的叛逆,一个是封建礼教的忠臣,是尖锐对立的,这样的立论,我大体是认同的。但我的读后印象是,在前八十回里,这两个人的思想差异或者说本质上的对立,都是折射式的,两个人并没有在这样的大是大非上形成哪怕是一次的正面冲突。她们的正面冲突,都表现在因对宝玉的感情而引发的短兵相接之中。林黛玉是刻薄大师,不知您认为书里头,黛玉对宝钗最刻薄的一句话是什么?我认为,那是在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以后,黛玉自己因为心疼宝玉,两眼哭肿,像桃儿一般,可是,后来她立在花阴下,看见宝钗走过,发现人家眼睛上有哭泣的痕迹,就嘲笑说,姐姐也自保重些儿,就是哭出两缸眼泪来,也医不好棒疮!你听听,这叫什么话?只许自己眼睛哭成红桃一般,不许人家眼有泪痕,说这样尖酸的怪话,这样的冲撞,恐怕不能说是以反封建的思想,去向忠于封建的思想开炮吧?就算你黛玉追求恋爱婚姻自由,怕宝玉被“金玉姻缘”的邪说拐走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那也犯不上这么出语伤人啊!
宝钗在关键时刻也绝不吃素。书里宝钗对黛玉最厉害的一次回话是哪次?您的看法不知道跟我会不会不谋而合?我认为是在第三十回里,黛玉问宝钗在她哥哥的生日宴席上看了几出什么戏,薛宝钗就故意说,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一旁就说,这出戏叫《负荆请罪》呀——宝钗就干脆把炮口对准黛玉、宝玉两个人,气呼呼地说,原来这叫做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几句话说得二玉脸红无语,所以说宝钗也不是一味地装愚守拙,温柔敦厚,她一金刚怒目,也够尖酸刻薄的。但是,这场正面冲突也只能说是三角恋爱的情感冲突,很难说她那就是用坚持封建礼教的一套,来抨击二玉的离经叛道。就这个情节而言,我觉得确实分析不出那样的内涵来。
到了第四十二回,这一回写到,因为黛玉在前面玩牙牌的时候所说的牙牌令里,用了《西厢记》《牡丹亭》里的句子,宝钗就要审问她。玩牙牌,说出那样的令词,是犯大忌的。其他人听出来没有,不得而知,可能是没听出来,或许以为不过是两句戏词儿。那个时代封建贵族家庭的青年男女,看《西厢记》《牡丹亭》的戏不算越轨,读那样的书,却要被视为下流行为。薛宝琴作的十首怀古题材的灯谜诗,最后两首牵扯到《会真记》和《牡丹亭》,薛宝钗就“随处装愚”,说:“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二首却无考,不如另作两首为是。”黛玉辩解说,戏里有的,李纨也说,说书唱戏,里头都有,甚至算命求的签上的注批里也提到,意思就是可以从读书以外的途径得到那样的信息。李纨最后更明确地说,况且又不是看了《西厢记》《牡丹亭》的词曲,没关系,留着吧,两首诗不用另作。宝琴作诗的情节,已经是第五十一回,但对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一种多少有点古怪的封建礼教规范,即可以从戏曲曲艺里头知道,却不许直接去阅读那样的书籍词曲,有加深一步理解的作用。
记得我最初读第四十二回,读到宝钗把黛玉叫到蘅芜院,让黛玉跪下,说要审问黛玉,我就想,啊,封建卫道者和封建叛逆者,这回肯定要正面冲突、决一雌雄了!但是,往下一读,不对,竟是写黛、钗两个人的和好。这一回的回目,不但毫无火药味,倒充满温馨的氛围,叫做“蘅芜君兰言解疑癖”,不是“谰言”而是“兰言”,“兰言”就是知心话;不是引出激烈的辩论,而是解除了对方的怀疑癖病,黛、钗从此和平相处,直到八十回最后。这不是黛、钗合一是什么?
这一回脂砚斋特别批道,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一。这条批语很重要,她说《红楼梦》这书到第三十八回就已经过了全书的三分之一,可见曹雪芹已经写成的,或已大体拟好回目,计划要完成的《红楼梦》不是一百二十回,实际比这个数目要少。如果是一百二十回,那么到第三十八回就不是过三分之一,而是不足三分之一。估计曹雪芹的书稿至多是一百一十回,很可能是一百零八回。脂砚斋认为,曹雪芹并不打算把黛、钗的矛盾冲突贯穿全书,在全书过三分之一以后,就有意结束她们之间的摩擦冲撞。她那个话,就是说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也是在这一回的批语里说的。她还说,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也。她已经看到了八十回后黛玉去后的情节,她那时以为我们这样的后人,这样的读者,早晚也能看到,而且会获得跟她一样的感受。但是,曹雪芹所写的八十回后的文字,后来却被所谓借阅者迷失了,我们哪里看得到,我们只好去想像,但想像黛、钗名虽二人却一身,不知您的想像力是否能达到那个程度,反正,我得坦白地说,困难。
这些都是转的内容!下面这个网页里有的: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宝玉爱吃胭脂,黛玉劝说不听,宝黛爱情却埋下阴影
(我是君笺雅,欢迎关注君笺雅侃红楼)
贾宝玉有个爱红的毛病。这个毛病就是爱胭脂,不但自己为奴为婢为丫头们淘弄胭脂,还经常吃女孩子唇上又香又甜的胭脂。关于这一点,大人们是觉得贾宝玉年纪小胡闹,贾母王夫人都没有管教的意思。这事尽人皆知,她们也不可能不知道。丫头袭人强烈反对,并以自己出走威胁贾宝玉与之约法三章,其中一条就是不许吃胭脂!那么林黛玉关于贾宝玉这个恶意有什么看法呢?其实书中已经给我们写明了。
这是十九回袭人刚刚劝过贾宝玉不要吃别人嘴上的胭脂和那爱红的毛病,转回头,贾宝玉就脖领子上带了一块“血渍”出现在林黛玉面前。显然袭人的劝说都当了耳旁风。林黛玉太了解贾宝玉,这种事说了也没用,还要他自己领悟才好。所以上面那一段话就是林黛玉对贾宝玉淘弄胭脂和吃别人嘴里胭脂的态度。
“你又干这个了”。 表明林黛玉是反对贾宝玉做这个的。用了又字,既表明贾宝玉屡犯,也表明林黛玉经常发现,不止一次说过他。正常来讲,贾宝玉爱红,吃胭脂这毛病都不会被接受。史湘云就干脆打掉了贾宝玉伸向胭脂盒子的手,林黛玉也一定会有相似的行为。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关系是你喜欢的我接受。所以林黛玉的反应反而是所有人中最轻的。
很多人觉得林黛玉为何如此放纵贾宝玉,我认为不是放纵,而是管过管不了。两人从小一块长大,摩擦不断,自然是意见不统一才拌嘴吵架,林黛玉自然也曾经强烈反对过贾宝玉的种种,但没效果,反倒越吵越了解,真正了解了,就会理解了。才有后面两人的心有灵犀,和“林妹妹从不说这些混账话”,这一句不是林妹妹不说,而是还没到说的时候就自己咽了回去。
六十二回,林黛玉和贾宝玉说贾家应该省检,不然恐后手不接,宝玉笑道 :“凭它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黛玉听了,转身就往厅上寻宝钗说笑去了。
看,林黛玉绝不是不管,而是贾宝玉这个态度让林黛玉管无可管,终至不管。
林黛玉劝过贾宝玉不要弄这些胭脂,贾宝玉当成耳边风,林黛玉也无法。所以就转换了一个策略劝说。既然戒不掉,就不要尽人皆知。“干也罢了,必定还要带出幌子来”,也罢了,说明林黛玉彻底无奈。反对无效只有顺从。顺从过后就是伙同了。林黛玉就成了狗头军师吴用,出主意给贾宝玉,让他防止被贾政发现。
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相处之道并不是贾宝玉说的那样“林妹妹从不说这些混账话”。可贾宝玉这句话却也害了他和林黛玉的关系。他自己不听话,别人劝了都当耳边风,却拿林黛玉做幌子,堵别人的嘴。林黛玉将如何自处?袭人为何对林黛玉有看法?就是因为袭人的苦劝和林黛玉的放任是针尖对麦芒,事实上林黛玉不但劝,还经常劝,总是贾宝玉不听,慢慢也了解贾宝玉的性格,变规劝为疏导而已。
从贾宝玉淘弄胭脂这里我们就发现贾宝玉的一个恶劣习性。这一点贾母作为老人家看的清楚: “我深知宝玉将来也是个不听妻妾劝的。我也解不过来,也从未见过这样的孩子。”
贾母这句话说到了点子上。林黛玉也就是了解了贾宝玉这个性格,才变换了与贾宝玉的相处之道。贾宝玉身上纨绔子弟的习性一点不少。甚至牛心古怪比别人还多。这样的人,闯祸一流。大观园最后的覆灭,多与贾宝玉有关。无论晴雯,芳官,四儿乃至金钏儿,这些人的悲剧也是贾宝玉一手造成的。贾宝玉在没有完全能力的时候释放天性,随心所欲,必然导致对他人的伤害所不自知。而他完全没有善后的能力,只能请神,不能送神,终致一切美好灰飞烟灭。这当然是封建世俗对他这样异类的反扑,而他太过锋芒毕露,授人以柄才是关键。
宝黛爱情的幻灭也是这样。若贾宝玉不总将林黛玉挡在身前说: “林妹妹从不说这混账话” 王夫人也不见得全然反对林黛玉。贾宝玉不将告白的话让袭人听到,也不会有后边的袭人进言引发的连锁效应。一饮一啄自有天定。在历史的洪流中,贾宝玉终究是一朵浪花,没等浮出水面,就被后面的大浪裹挟消灭。
林黛玉对贾宝玉这爱胭脂,吃胭脂的毛病煞费苦心的一段劝说,贾宝玉终究没听到耳朵,“宝玉总未听见这些话,只闻得一股幽香,却是从黛玉袖中发出,闻之令人醉魂酥骨”。这个德行,谁又能如之奈何呢!?
以上都是本人个人之见!若我没说清楚,欢迎留下您的观点。欢迎转发!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你的关注将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动动手指,关注一下。非常感谢 !?
都说林黛玉的心机很深,从哪几点可以看得出来?
林黛玉给很多人的印象是“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更多的表现是真性情,说话常用”比刀子还厉害“的话投向周围的庸俗和虚伪,以至于有人认为她尖酸刻薄,但是细品这个人物形象,林黛玉有着大家闺秀的心机和眼力,我们先来看林黛玉进贾府时候的表现。
在第三回中,林黛玉表现出谨言慎行”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当王熙凤驾临现场时,林黛玉”忙起身“,”陪笑见礼“这是合乎礼数的世故。后来到了王夫人房中,看见”炕沿上有两个锦褥对设,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当众人一起吃晚饭的时候,林黛玉见诸多饮食不合家中之式,也知”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此当她接过饭后的茶时,看见有人捧过漱盂的时候,立刻心领神会同用人漱口。
到了晚上,对于袭人过来要取宝玉的通灵宝玉给她看,她连忙阻止“此刻夜深,明日再看也不迟”,表现出的“总是体贴,不肯多事”。林黛玉完全具备入乡随俗,审时度势的从众能力,这个地方脂砚斋也做了批注“黛玉自幼之心机”。
这也是贵族家庭中所孕育出的心机眼力,察言观色、拿捏取舍、长幼尊卑的进退之道,林黛玉一点也不差。
第三十五回中,林黛玉心里记挂着宝玉,又不好自己过去,只好立在花阴下,远远地看着怡红院。林黛玉看见李纨、迎春、探春、惜春等人去怡红院探望宝玉,一起一起地散了,唯独没有王熙凤。这里面有一段林黛玉的心理描写,是这样写的,黛玉心里盘算道
她如何不来瞧宝玉,即便是有事情缠住了,也必来打个花呼哨,讨老太太和太太的好才是。
这里用了一个词是盘算,也就是说对于贾府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王熙凤一贯曲意逢迎、趋炎附势这种作风非常熟悉。林黛玉绝非心无城府之人,果然后来贾母在王熙凤的簇拥下来了,黛玉见了不觉点头。
从这点上可以说林黛玉料事如神,她掌握了王熙凤的心性,她的率真单纯,那只是真性情的表现,但是绝非无知,她同样拥有着薛宝钗的玲珑剔透。
在第三十一回中,晴雯摔坏扇子和宝玉吵架,袭人一句”我们错了“遭到晴雯的奚落,一场混吵不可开交。恰逢林黛玉听到,她并没有贸然进入,而是站在院子里听了一会儿,弄清原委,才进来劝解。她的是以叫袭人”嫂子“开始的。
面对袭人和贾宝玉那点小秘密,晴雯简单粗地?说出”连个姑娘还没有挣上呢,就论起我们来了”,叫袭人尴尬无比,林黛玉幽默轻松地叫袭人嫂子,即连上了她们的话茬,又缓解了尴尬。不能不说林黛玉的智慧。
林黛玉在贾府从来不管家,对待金钱表现出来的不占有的态度很豁达,小丫头佳蕙给林黛玉送茶,林黛玉随手抓两把钱给她。看起来对金钱没有概念,也不可能看贾府的收支账目。
但是在第六十二回中,林黛玉和贾宝玉算了贾府的经济账”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由此可以看出,她对于贾府的财政,简单一算就能算出赔赚。
林黛玉成长的家庭是四代列侯,一代探花的门庭。所以林黛玉是有高度诗书涵养的名媛,有心机和眼力,只是她本身是真性情的人,对待身边无论是丫头婆子都是以真心相待,不屑于耍心计算计人而已。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