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含历字的成语?

2.上和干的四字成语接龙

3.干水四字成语接龙

4.单就“六艺”而言,有两个说法:(一)诗、书、礼乐、易、春秋;(二)礼、乐、射、御、书、数。

含历字的成语?

风行草偃变本加厉-风行草偃的意思比喻

① 有关历的四字成语

历历落落 蓬头历齿 历历可辨 历历在耳 优贤扬历 历历在目 历日旷久 历兵粟马 历历可见 身历其境 历精为治 历世磨钝 历兵秣马 历井扪天 嵚崎历落 历久弥坚 过都历块 欹嵚历落 多历年所 崟崎历落 逾年历岁 来历不明 历精图治 久历风尘 历世摩钝 交臂历指 崎嵚历落,,,

② 带历行的成语

没有与“历 行”相关的成语!

『包含有“历”字的成语』

“历”字开头的成语:(共17则) [l] 历兵秣马历兵粟马历精更始历久弥坚历井扪天历精图治历精为治历历可辨历历可见历历可考历历可数历历落落历历在耳历历在目历日旷久历世摩钝历世磨钝

第二个字是“历”的成语:(共12则) [d] 多历年稔多历年所[j]久历风尘[l] 来历不明历历可辨历历可见历历可考历历可数历历落落历历在耳历历在目[s] 身历其境

第三个字是“历”的成语:(共9则) [g] 过都历块[j] 交臂历指[m] 扪参历井[p] 蓬头历齿[q] 崎嵚历落嵚崎历落欹嵚历落[w] 无冬历夏[y]崟崎历落

“历”字结尾的成语:(共2则) [g] 隔年皇历[z] 再接再历

“历”字在其他位置的成语:无

『包含有“行”字的成语』

“行”字开头的成语:(共57则) [h] 行行出状元行行蛇蚓行家里手行间字里[x] 行兵布阵行不从径行不得也哥哥行不贰过行不副言行不苟合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行不履危行百里者半九十行百里者半于九十行步如飞行不胜衣行不逾方行不由径行藏用舍行成于思行动坐卧行古志今行合趋同行号卧泣行号巷哭行将就木行奸卖俏行己有耻行眠立盹行若狗彘行若无事行色匆匆行色恠恠行师动众行思坐筹行尸走骨行尸走肉行思坐想行思坐忆行同狗豨行同狗彘行同能偶行香挂牌行侠好义行险徼幸行崄侥幸行云流水行远升高行有余力行远自迩行易知难行针步线行者让路行踪无定行浊言清行之有效行住坐卧

第二个字是“行”的成语:(共137则) [a] 按行自抑[b] 并行不悖兵行诡道跛行千里[c] 搀行夺市草行露宿畅行无碍畅行无阻[d] 当行出色大行大市当行本色多行不义必自毙独行独断独行踽踽砥行立名砥行磨名倒行逆施独行其道独行其是[e] 鹅行鸭步[f] 风行草从风行草靡风行草偃风行电掣风行电击风行电扫风行电照奉行故事风行革偃风行雷厉风行水上风行一时风行一世风行雨散[g] 隔行如隔山改行从善规行矩步躬行节俭孤行己见孤行己意规行矩止狗行狼心改行迁善各行其是各行其志躬行实践龚行天罚恭行天罚改行为善果行育德功行圆满孤行一意改行自新[h] 行行出状元行行蛇蚓横行霸道横行不法鹤行鸡群胡行乱为横行逆施横行天下横行无忌好行小惠好行小慧横行直撞横行直走[j] 九行八业谨行俭用计行虑义紧行无好步计行言听径行直遂[l] 例行差事例行公事龙行虎变龙行虎步厉行节约令行禁止流行坎止令行如流乐行忧违[m] 冥行盲索冥行擿埴[n] 逆行倒施[p] 旁行斜上[q] 七行俱下却行求前秋行夏令[r] 日行千里[s] 随行就市十行俱下霜行草宿山行海宿肆行无忌上行下效随行逐队[t] 天行时气[w] 五行并下五行八作文行出处五行俱下蜗行牛步我行我素[x] 寻行数墨星行电征膝行而前先行后闻斜行横阵膝行匍伏膝行蒲伏星行夜归晓行夜宿喜行于色晓行夜住膝行肘步寻行逐队[y] 言行不贰言行不符夜行被绣言行抱一言行不一鸭行鹅步言行计从言行若一疑行无成言行相悖言行相符言行相副言行相顾言行相诡言行信果云行雨洽云行雨施言行一致一行作吏[z] 自行其是肘行膝步

第三个字是“行”的成语:(共68则) [b] 班功行赏步线行针便宜行事[c] 才高行厚才高行洁材茂行洁材茂行絜猜枚行令猜拳行令操身行世乘伪行诈材朽行秽乘云行泥[d] 德浅行薄[e] 恶事行千里[f]反经行权[g] 功成行满改恶行善高遏行云[j] 计功行封计功行赏借公行私江河行地见机行事经明行修及时行乐借水行舟计勋行赏锦衣行昼挟主行令[k] 看人行事[l] 论功行封论功行赏立身行己流水行云[m] 貌合行离卖俏行奸[n] 逆水行舟[q] 泣数行下[s] 顺风行船三人行,必有我师色仁行违顺水行舟溯水行舟索隐行怪素隐行怪[t] 托公行私天马行空替天行道[x] 响遏行云相机行事[y] 言芳行洁言方行圆因公行私言清行浊言听行从偃武行文言文行远言信行果言扬行举[z] 造次行事照功行赏志洁行芳志坚行苦字里行间志美行厉智圆行方知易行难

“行”字结尾的成语:(共158则) [a] 按辔徐行[b] 倍道而行霸道横行倍道兼行败德辱行不护细行不矜细行不拘细行半路修行兵马不动,粮草先行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倍日并行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不塞下流,不止不行不虚此行便宜施行[c] 寸步难行迟迟吾行草靡风行草偃风行察言观行[d] 代拆代行独断独行独断专行砥节厉行砥节励行砥节砺行砥身砺行遁天妄行电照风行斗折蛇行[e] 儿女成行恩威并行[f] 风掣雷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防心摄行方言矩行[g] 孤履危行高山景行躬体力行狗心狗行革心易行改玉改行瑰意奇行瑰意琦行官止神行[h] 祸不单行虎步龙行秽德垢行货贿公行贿货公行贿赂并行货赂大行货赂公行贿赂公行[j] 矩步方行踽踽独行见机而行矫情饰行径情直行洁身累行谨言慎行嘉言善行矫言伪行嘉言懿行禁止令行[k] 克己慎行亏心短行坎止流行困知勉行[l] 令不虚行雷动风行量力而行雷厉风行雷令风行力学笃行狼心狗行鹭序鸳行鹭序鹓行[m] 末节细行谋听计行目下十行[n] 逆耳利行逆施倒行讷言敏行[q] 轻薄无行庆吊不行潜德秘行潜德隐行七十二行曲学诐行前言往行[s] 三百六十行水到鱼行三句不离本行三句话不离本行肆虐横行饰情矫行三思而后行三思而行施施而行三十六行身体力行身无择行水宿山行肆意横行事在必行势在必行山止川行深中笃行[t] 桃李不言,下自成行特立独行听其言而观其行滔天罪行[w]微服私行无胫而行文人无行危言危行威重令行[x] 信步而行秀出班行相辅而行修身洁行膝语蛇行[y] 一百二十行鸭步鹅行言不顾行言不及行言从计行言多伤行阴服微行衣锦夜行衣锦昼行一目十行一目数行一目五行烟视媚行衣食住行言听计行言听事行*心匿行衣绣夜行衣绣昼行*言诐行一意孤行庸言庸行一言一行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z] 窒碍难行直道而行卓尔独行昼伏夜行直情径行择善而行正视绳行昼夜兼行坐言起行恣意妄行

“行”字在其他位置的成语:(共11则) [f] 反其道而行之[h] 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j] 奸同鬼蜮,行若狐鼠[q]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r]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y] 言必信,行必果言而无文,行之不远言寡尤,行寡悔言之不文,行之不远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③ 含有历字的成语

历历可数,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可以清楚地一个个或一件件数出来。

历精图治,振奋精神,力图治理好国家。

④ “历”字开头的成语大全

历历可数、历世摩钝、历兵秣马、历历落落、历精图治、历精更始、历历可辨、历练老成。

⑤ 历字开头的成语或词语有哪些 急急急

厉行节约

包含“历袭?”的成语:

# 历历在目

# 历久弥坚

# 历兵秣马

# 历历可数

# 历精图治

# 历历可见

# 历精为治

# 历井扪天

# 历世磨钝

# 历精更始

# 历兵粟马

# 历日旷久

# 历历可考

# 历历在耳

# 历世摩钝

# 历历落落

# 历历可辨

⑥ 看图猜成语一个本字一个历字

变本加厉

biàn běn jiā lì

解释厉:猛烈。指比原来更加发展。现指情况变得比本来更加严重。

出处南朝·梁·萧统《文选·序》:“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结构复杂式。

用法多含贬义;用于坏行为、坏事情。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正音本;不能读作“mù”。

辨形厉;不能写作“历”。

近义词肆无忌惮、有加无己

反义词微不足道、大题小作

例句

(1)他经常迟到;老师批评了他;他不但不改;反而~地旷课。

(2)大家都在戒烟;他非但不戒;反而~。

⑦ 历字开头的成语大全

历井扪天

历历可见 历历落落 历历在耳

多历年所 隔年皇历 交臂历指 历历在目

历历可数 蓬头历齿 再接再历 多历年稔

过都历块 久历风尘 来历不明 历兵秣马

历兵粟马 历精更始 历精图治 历精为治

历久弥坚 历历可辨 历日旷久 历世摩钝

历世磨钝 扪参历井 崎嵚历落 身历其境

嵚崎历落 无冬历夏 欹嵚历落 优贤扬历

优贤飏历 逾年历岁 历历可考 崟崎历落

⑧ 关于历字成语

历的成语:

历兵粟马 历朝圣训 历阶而上 历尽沧桑内

历精更始 历精图治 容历精为治 历井扪天

历久弥坚 历历可辨 历历可见 历历可考

历历可数 历历落落 历历如画 历历如绘

历历在耳 历历在目 历练老成 历乱无章

历落嵚崎 历日旷久 历世摩钝 历世磨钝

多历年稔 多历年所 久历风尘 来历不明

身历其境 过都历块 交臂历指 老成历练

老皇历 扪参历井 蓬头历齿 崎嵚历落

嵚崎历落 史鱼历节 无冬历夏 欹嵚历落

逾年历岁 崟崎历落 在耳历历 隔年皇历

目所履历 优贤扬历 优贤飏历

⑨ 含有历字的成语

历历在目、

历历可数、

历尽沧桑、

来历不明、

历历在耳、

交臂历指、

历久弥坚、

过都历块、

蓬头历齿、

历阶而上、

历井扪天、

历历如绘、

⑩ 带厉字的成语

再接再厉 厉兵秣马 色厉内荏 雷厉风行 疾言厉色 变本加厉 厉行节约 正言厉色 发扬踔厉专 铺张扬属厉 发奋蹈厉 厉精为治 发扬蹈厉 声色俱厉 夕惕若厉 秣马厉兵 发愤自厉 即温听厉 疾言厉气 恶言厉色 厉精图治 厉世磨钝 盱衡厉色 声色并厉 蓬头厉齿 踔厉风发 踔厉骏发 疾声厉色 激贪厉俗 矫尾厉角 敦世厉俗 蹈厉之志 声张势厉 盛食厉兵 志美行厉 渊涌风厉 正颜厉色 磨砻底厉 扬厉铺张 外厉内荏 色厉胆薄 深厉浅揭 摩厉以需 砥节厉行 砥厉廉隅 砥厉名号 奋发踔厉 风行雷厉 坚甲厉兵 矫世厉俗 救时厉俗 雷厉风飞

厉世摩钝 厉兵粟马 厉精更始 奋发蹈厉 蹈厉奋发 敦风厉俗 变贪厉薄 晨兢夕厉 踔厉奋发 磨砥刻厉 磨厉以须 摩厉以须 扬清厉俗 整旅厉卒 正色厉声 正言厉颜

上和干的四字成语接龙

1. 四字成语接龙

成语接龙太多了,做几千个都没有问题,只是需要时间。

来558个吧: 精兵简政_政出多门_门不停宾_宾饯日月_月夕花朝_朝阳丹凤 凤泊鸾漂_漂泊无定_定乱扶衰_衰当益壮_壮发冲冠_冠盖如云 云悲海思_思断义绝_绝长补短_短兵接战_战不旋踵_踵接肩摩 摩顶放踵_踵迹相接_接二连三_三榜定案_案兵束甲_甲第连天 天崩地解_解兵释甲_甲第连云_云布雨润_润屋润身_身败名隳 隳胆抽肠_肠肥脑满_满不在意_意出望外_外方内圆_圆顶方趾 趾高气扬_扬长避短_短兵相接_接风洗尘_尘羹涂饭_饭坑酒囊 囊空如洗_洗兵牧马_马不解鞍_鞍马劳顿_顿挫抑扬_扬长而去 去暗投明_明白了当_当场出彩_彩笔生花_花簇锦攒_攒零合整 整纷剔蠹_蠹国病民_民安国泰_泰极而否_否极泰回_回肠百转 转败为成_成败得失_失道寡助_助边输财_财不露白_白璧青蝇 蝇攒蚁附_附耳低言_言不达意_意得志满_满城风雨_雨愁烟恨 恨海难填_填街塞巷_巷尾街头_头出头没_没齿不忘_忘餐废寝 寝不安席_席不暇暖_暖衣饱食_食案方丈_丈二和尚_尚虚中馈 馈贫之粮_粮多草广_广寒仙子_子为父隐_隐恶扬善_善罢干休 休兵罢战_战火纷飞_飞刍挽粒_粒米束薪_薪尽火传_传道受业 业峻鸿绩_绩学之士_士饱马腾_腾达飞黄_黄尘清水_水碧山青 青出于蓝_蓝田生玉_玉惨花愁_愁肠百结_结不解缘_缘木求鱼 鱼帛狐篝_篝火狐鸣_鸣凤朝阳_阳春白雪_雪案萤窗_窗间过马 马不停蹄_蹄间三寻_寻弊索瑕_瑕不掩瑜_瑜百瑕一_一班半点 点金成铁_铁案如山_山崩川竭_竭诚尽节_节哀顺变_变本加厉 厉兵秣马_马尘不及_及宾有鱼_鱼帛狐声_声东击西_西窗剪烛 烛照数计_计不反顾_顾此失彼_彼此彼此_此唱彼和_和蔼近人 人不聊生_生不逢时_时不可失_失魂荡魄_魄荡魂飞_飞刍挽粮 粮尽援绝_绝处逢生_生不遇时_时不我与_与虎谋皮_皮里春秋 秋波盈盈_盈科后进_进本退末_末大不掉_掉臂不顾_顾而言他 他山攻错_错彩镂金_金榜挂名_名不副实_实逼处此_此动彼应 应变无方_方便之门_门不夜关_关怀备至_至诚高节_节外生枝 枝别条异_异宝奇珍_珍禽奇兽_兽聚鸟散_散兵游勇_勇而无谋 谋财害命_命词遣意_意广才疏_疏不间亲_亲操井臼_臼杵之交 交臂历指_指不胜屈_屈打成招_招兵买马_马迟枚疾_疾不可为 为丛驱雀_雀角鼠牙_牙白口清_清词丽句_句比字栉_栉比鳞差 差强人意_意合情投_投畀豺虎_虎步龙行_行号巷哭_哭哭啼啼 啼饥号寒_寒蝉僵鸟_鸟得弓藏_藏锋敛锐_锐不可当_当场出丑 丑类恶物_物美价廉_廉而不刿_刿目怵心_心安理得_得不补失 失魂落魄_魄荡魂摇_摇笔即来_来处不易_易地而处_处高临深 深闭固拒_拒虎进狼_狼狈不堪_堪以告慰_慰情胜无_无可救药 药到病除_除暴安良_良工巧匠_匠门弃材_材德兼备_备尝艰苦 苦不堪言_言不逮意_意懒心灰_灰飞烟灭_灭此朝食_食不充饥 饥不遑食_食不充口_口不二价_价等连城_城北徐公_公才公望 望表知里_里丑捧心_心谤腹非_非此即彼_彼倡此和_和蔼可亲 亲当矢石_石赤不夺_夺眶而出_出尘不染_染苍染黄_黄道吉日 日薄桑榆_榆次之辱_辱国丧师_师出无名_名不符实_实逼处此 此伏彼起_起承转合_合胆同心_心不两用_用兵如神_神安气集 集思广益_益国利民_民不堪命_命辞遣意_意乱心忙_忙不择价 价廉物美_美不胜收_收成弃败_败不旋踵_踵决肘见_见鞍思马 马齿徒增_增收节支_支床迭屋_屋如七星_星驰电掣_掣襟露肘 肘行膝步_步步登高_高岸深谷_谷父蚕母_母慈子孝_孝悌力田 田父献曝_曝书见竹_竹报平安_安安稳稳_稳步前进_进谗害贤 贤良方正_正本澄源_源清流洁_洁己从公_公道合理_理不胜辞 辞不达意_意料之外_外刚内柔_柔肠百结_结草衔环_环堵萧然 然荻读书_书不尽言_言不二价_价值连城_城狐社鼠_鼠臂虮肝 肝肠寸断_断编残简_简傲绝俗_俗不可耐_耐人咀嚼_嚼齿穿龈 龈齿弹舌_舌敝唇焦_焦熬投石_石沉大海_海不波溢_溢美溢恶 恶叉白赖_赖有此耳_耳鬓斯磨_磨杵成针_针锋相对_对簿公堂 堂而皇之_之靡二_二八佳人_人百其身_身败名裂_裂裳裹足 足不出户_户曹参军_军不血刃_刃树剑山_山崩地裂_裂石穿云 云布雨施_施而不费_费财劳民_民不聊生_生齿日繁_繁花似锦 锦簇花团_团花簇锦_锦囊还矢_矢不虚发_发策决科_科班出身 身不由己_己饥己溺_溺心灭质_质而不野_野草闲花_花攒锦簇 簇锦团花_花攒锦聚_聚精会神_神不附体_体大思精_精兵强将 将本求财_财殚力竭_竭诚相待_待价而沽_沽名钓誉_誉不绝口 口不应心_心比天高_高傲自大_大辩不言_言不顾行_行家里手 手不释卷_卷甲倍道_道不掇遗_遗编断简_简截了当_当断不断 断长补短_短吃少穿_穿壁引光_光彩夺目_目不别视_视财如命 命蹇时乖_乖唇蜜舌_舌敝耳聋_聋者之歌_歌功颂德_德本财末 末大必折_折箭为誓_誓不两立_立此存照_照本宣科_科头箕踞 踞虎盘龙_龙驰虎骤_骤不及防_防不及防_防不胜防_防患未然 然糠自照_照功行赏_赏不当功_功败垂成_成败利钝_钝学累功 功薄蝉翼_翼翼飞鸾_鸾翱凤翥_翥凤翔鸾_鸾颠凤倒_倒绷孩儿 儿女成行_行间字里_里出外进_进寸退尺_尺兵寸铁_铁板不易 易口以食_食不果腹_腹背受敌_敌不可假_假痴假呆_呆里撒奸 奸掳烧杀_杀敌致果_果然如此_此发彼应_应。

2. 干字开头的成语接龙

干净利落 [gān jìng lì luò]

利落:灵活敏捷,也指整齐,有条理。形容没有多余的东西。令人爽心悦目。也形容动作熟练、敏捷准确。

出 处

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十二》:“不是老人家,谁能这样干净利落。”

例 句

不是老人家,谁能这样~。

近反义词

反义词

拖泥带水

成语接龙

落英缤纷 纷纭杂沓 沓来麕至 至亲骨肉 肉朋酒友 友风子雨雨打风吹 吹毛索垢 垢面蓬头 头重脚轻 轻视傲物 物美价廉廉明公正 正襟危坐 坐拥书城 城狐社鼠 鼠入牛角 角巾东路路无拾遗 遗物忘形 形孤影寡 寡见鲜闻 闻所不闻 闻风丧胆胆丧魂惊 惊蛇入草 草木萧疏 疏财尚气 气吞山河 河落海干干脆利落 落落大方 方枘圆凿 凿隧入井 井井有法 法力无边边尘不惊 惊皇失措 措心积虑 虑周藻密 密不通风 风行草偃偃旗卧鼓 鼓腹含和 和而不唱 唱筹量沙 沙鸥翔集 集思广议议论纷错 错落高下 下笔如神 神差鬼遣 遣兴陶情 情文并茂茂林修竹 竹柏异心 心血来潮 潮鸣电掣 掣襟露肘 肘胁之患患难与共 共度爱河 河山之德 德厚流光 光芒万丈 丈二和尚尚虚中馈 馈贫之粮 粮多草广 广土众民 民和年稔 稔恶藏奸奸*掳掠 掠美市恩 恩爱夫妻 妻梅子鹤 鹤骨龙筋 筋疲力倦。

希望采纳

3. 四字词语接龙大全

龙马精神

龙飞凤舞

龙潭虎穴

龙争虎斗

龙腾虎跃

龙头蛇尾

龙驰虎骤:

龙雏凤种:

龙德在田:

龙雕凤咀

龙断可登:

龙断之登:

龙蹲虎踞:

龙多乃旱:

龙幡虎纛:

龙飞凤舞:

龙飞凤翔:

龙飞凤翥:

龙飞虎跳:

龙凤呈祥:

龙肝豹胎:

龙肝凤髓:

龙鬼蛇神:

龙翰凤雏:

龙翰凤翼:

龙胡之痛:

龙虎风云:

龙化虎变:

龙荒蛮甸:

龙荒朔漠:

龙江虎浪:

龙精虎猛

龙驹凤雏:

龙城:

龙池:

龙阁:

龙阙:

龙马精神:

龙眉豹颈:

龙眉凤目:

龙门点额:

龙鸣狮吼:

龙拏虎攫:

龙拏虎跳:

龙拏虎掷:

龙攀凤附:

龙盘凤舞:

龙盘凤逸:

龙盘凤翥

龙盘虎拏:

龙蟠凤翥:

龙蟠虎伏:

龙蟠虎绕:

龙蟠虬结

龙潜凤采:

龙屈蛇伸:

龙去鼎湖:

龙跧虎卧:

龙蛇飞动

龙蛇混杂:

龙伸蠖屈

龙神马壮:

龙生九子:

龙首豕足:

龙潭虎窟:

龙潭虎穴:

龙韬豹略:

龙腾豹变:

龙腾凤集:

龙腾虎蹴:

龙腾虎踞:

龙腾虎啸:

龙腾虎跃:

龙跳虎伏:

龙跳虎卧:

龙头锯角:

龙头蛇尾:

龙威虎震:

龙威燕颔:

龙骧豹变:

龙骧凤矫:

龙骧虎步:

龙骧虎视:

龙骧虎啸:

龙骧虎跱:

龙骧蠖屈

龙骧麟振:

龙翔凤舞:

龙翔凤翥:

龙翔虎跃

龙心凤肝:

龙兴凤举:

龙兴云属:

龙行虎变:

龙行虎步:

龙血凤髓

龙血玄黄:

龙言凤语:

龙颜凤姿:

龙阳泣鱼:

龙吟虎啸:

龙驭上宾:

龙跃鸿矫

龙跃虎踞:

龙战鱼骇

龙章凤彩:

龙章凤函:

龙章凤姿

龙章麟角

龙章秀骨:

龙蛰蠖屈:

龙睁虎眼:

龙姿凤采:

4. 干字同音的开头成语接龙

干净利索 → 索然寡味

味同嚼蜡

拉拉扯扯

扯纤拉烟

烟波浩渺

渺无人踪

总而言之

之乎者也

野心勃勃

勃然大怒

怒不可遏

遏云绕梁

梁上君子

子丑寅卯

干水四字成语接龙

1. 水的四字成语接龙

成干上万

万众一心

心慈bai面善

善体下情

情急智生

生意盎然

然然可可

可想而知

知难而进

进贤du达能

能言快说

说长道短

短刀直入

入情入理

理所不容

容光焕发

发迹变泰

泰山其颓

颓垣断壁

壁间蛇影

影响之见

见弃于人

人烦马殆

殆无虚zhi日

日异月更

更进一竿

竿头日上

上楼去梯

梯愚入圣

圣人dao之徒

徒法不行

行同能偶

偶烛施明

明月芦花

花成蜜就

就汤下版面

面誉背毁

毁家纾国

国无二君

君子固穷

穷态极妍

妍蚩好恶

恶醉强酒

酒入舌出

出处殊涂

涂脂傅粉

粉白黛绿

绿林豪士权

2. 干字开头的成语接龙

干净利落 [gān jìng lì luò]

利落:灵活敏捷,也指整齐,有条理。形容没有多余的东西。令人爽心悦目。也形容动作熟练、敏捷准确。

出 处

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十二》:“不是老人家,谁能这样干净利落。”

例 句

不是老人家,谁能这样~。

近反义词

反义词

拖泥带水

成语接龙

落英缤纷 纷纭杂沓 沓来麕至 至亲骨肉 肉朋酒友 友风子雨雨打风吹 吹毛索垢 垢面蓬头 头重脚轻 轻视傲物 物美价廉廉明公正 正襟危坐 坐拥书城 城狐社鼠 鼠入牛角 角巾东路路无拾遗 遗物忘形 形孤影寡 寡见鲜闻 闻所不闻 闻风丧胆胆丧魂惊 惊蛇入草 草木萧疏 疏财尚气 气吞山河 河落海干干脆利落 落落大方 方枘圆凿 凿隧入井 井井有法 法力无边边尘不惊 惊皇失措 措心积虑 虑周藻密 密不通风 风行草偃偃旗卧鼓 鼓腹含和 和而不唱 唱筹量沙 沙鸥翔集 集思广议议论纷错 错落高下 下笔如神 神差鬼遣 遣兴陶情 情文并茂茂林修竹 竹柏异心 心血来潮 潮鸣电掣 掣襟露肘 肘胁之患患难与共 共度爱河 河山之德 德厚流光 光芒万丈 丈二和尚尚虚中馈 馈贫之粮 粮多草广 广土众民 民和年稔 稔恶藏奸奸*掳掠 掠美市恩 恩爱夫妻 妻梅子鹤 鹤骨龙筋 筋疲力倦。

希望采纳

3. 干 字开头成语接龙

音容笑貌--貌合神离--离经叛道--道听途说--说三道四--四通八达--达人知命--命在旦夕--夕阳西下--下里巴人--人山人海--海阔天空--空穴来风--风风火火--火树银花--花前月下--下笔成章--章台杨柳——柳暗花明——明察秋毫——毫不逊色——色衰爱弛——弛高骛远——远见卓识——识途老马——马到成功——功不可没——没大没小——小人得志——志在必得——得道多助——助人为乐——乐善好施——施仁布德——德高望重——重于泰山——山明水秀——秀色可餐——餐风宿露——露面抛头——头头是道——道尽途穷——穷山恶水——水落石出——出生入——里逃生——生存亡——亡羊补牢——牢不可破——破竹之势——势在必行——行将就木——木已成舟——舟车敌国——国泰民安——安居乐业——业业兢兢——兢兢干干——干干净净。

4. “水”字成语接龙

“水”字成语接龙水到渠成→→成群结党→→党同妒异→→异乎寻常→→常胜将军→→军临城下→→下逐客令→→令行如流→→流水行云→→云蒸霞蔚→→蔚成风气→→气壮如牛→→牛之一毛→→毛发丝粟→→粟红贯朽→→朽棘不雕→→雕虫篆刻→→刻苦耐劳→→劳思逸*→→*辞秽语→→语重情深→→深山幽谷→→谷马砺兵→→兵精粮足→→足兵足食→→食而不化→→化民成俗→→俗不可医→→医时救弊→→弊帚自珍→→珍馐美馔→→馔玉炊珠→→珠圆玉洁→→洁身累行→→行同狗彘→→彘肩斗酒→→酒食地狱→→狱货非宝→→宝马香车→→车击舟连→→连理之木→→木梗之患→→患难夫妻→→妻儿老少→→少气无力→→力倍功半→→半夜三更→→更唱迭和→→和容悦色→→色仁行违→→违世乖俗→→俗不可耐→→耐人咀嚼→→嚼铁咀金→→金淘沙拣→→拣精择肥→→肥头胖耳→→耳后生风→→风雨飘零→→零敲碎打→→打恭作揖→→揖盗开门→→门单户薄→→薄唇轻言→→言扬行举→→举世闻名→→名垂万古→→古稀之年→→年华垂暮→→暮鼓晨钟→→钟鼓馔玉。

5. 四字成语接龙

成语接龙太多了,做几千个都没有问题,只是需要时间。

来558个吧: 精兵简政_政出多门_门不停宾_宾饯日月_月夕花朝_朝阳丹凤 凤泊鸾漂_漂泊无定_定乱扶衰_衰当益壮_壮发冲冠_冠盖如云 云悲海思_思断义绝_绝长补短_短兵接战_战不旋踵_踵接肩摩 摩顶放踵_踵迹相接_接二连三_三榜定案_案兵束甲_甲第连天 天崩地解_解兵释甲_甲第连云_云布雨润_润屋润身_身败名隳 隳胆抽肠_肠肥脑满_满不在意_意出望外_外方内圆_圆顶方趾 趾高气扬_扬长避短_短兵相接_接风洗尘_尘羹涂饭_饭坑酒囊 囊空如洗_洗兵牧马_马不解鞍_鞍马劳顿_顿挫抑扬_扬长而去 去暗投明_明白了当_当场出彩_彩笔生花_花簇锦攒_攒零合整 整纷剔蠹_蠹国病民_民安国泰_泰极而否_否极泰回_回肠百转 转败为成_成败得失_失道寡助_助边输财_财不露白_白璧青蝇 蝇攒蚁附_附耳低言_言不达意_意得志满_满城风雨_雨愁烟恨 恨海难填_填街塞巷_巷尾街头_头出头没_没齿不忘_忘餐废寝 寝不安席_席不暇暖_暖衣饱食_食案方丈_丈二和尚_尚虚中馈 馈贫之粮_粮多草广_广寒仙子_子为父隐_隐恶扬善_善罢干休 休兵罢战_战火纷飞_飞刍挽粒_粒米束薪_薪尽火传_传道受业 业峻鸿绩_绩学之士_士饱马腾_腾达飞黄_黄尘清水_水碧山青 青出于蓝_蓝田生玉_玉惨花愁_愁肠百结_结不解缘_缘木求鱼 鱼帛狐篝_篝火狐鸣_鸣凤朝阳_阳春白雪_雪案萤窗_窗间过马 马不停蹄_蹄间三寻_寻弊索瑕_瑕不掩瑜_瑜百瑕一_一班半点 点金成铁_铁案如山_山崩川竭_竭诚尽节_节哀顺变_变本加厉 厉兵秣马_马尘不及_及宾有鱼_鱼帛狐声_声东击西_西窗剪烛 烛照数计_计不反顾_顾此失彼_彼此彼此_此唱彼和_和蔼近人 人不聊生_生不逢时_时不可失_失魂荡魄_魄荡魂飞_飞刍挽粮 粮尽援绝_绝处逢生_生不遇时_时不我与_与虎谋皮_皮里春秋 秋波盈盈_盈科后进_进本退末_末大不掉_掉臂不顾_顾而言他 他山攻错_错彩镂金_金榜挂名_名不副实_实逼处此_此动彼应 应变无方_方便之门_门不夜关_关怀备至_至诚高节_节外生枝 枝别条异_异宝奇珍_珍禽奇兽_兽聚鸟散_散兵游勇_勇而无谋 谋财害命_命词遣意_意广才疏_疏不间亲_亲操井臼_臼杵之交 交臂历指_指不胜屈_屈打成招_招兵买马_马迟枚疾_疾不可为 为丛驱雀_雀角鼠牙_牙白口清_清词丽句_句比字栉_栉比鳞差 差强人意_意合情投_投畀豺虎_虎步龙行_行号巷哭_哭哭啼啼 啼饥号寒_寒蝉僵鸟_鸟得弓藏_藏锋敛锐_锐不可当_当场出丑 丑类恶物_物美价廉_廉而不刿_刿目怵心_心安理得_得不补失 失魂落魄_魄荡魂摇_摇笔即来_来处不易_易地而处_处高临深 深闭固拒_拒虎进狼_狼狈不堪_堪以告慰_慰情胜无_无可救药 药到病除_除暴安良_良工巧匠_匠门弃材_材德兼备_备尝艰苦 苦不堪言_言不逮意_意懒心灰_灰飞烟灭_灭此朝食_食不充饥 饥不遑食_食不充口_口不二价_价等连城_城北徐公_公才公望 望表知里_里丑捧心_心谤腹非_非此即彼_彼倡此和_和蔼可亲 亲当矢石_石赤不夺_夺眶而出_出尘不染_染苍染黄_黄道吉日 日薄桑榆_榆次之辱_辱国丧师_师出无名_名不符实_实逼处此 此伏彼起_起承转合_合胆同心_心不两用_用兵如神_神安气集 集思广益_益国利民_民不堪命_命辞遣意_意乱心忙_忙不择价 价廉物美_美不胜收_收成弃败_败不旋踵_踵决肘见_见鞍思马 马齿徒增_增收节支_支床迭屋_屋如七星_星驰电掣_掣襟露肘 肘行膝步_步步登高_高岸深谷_谷父蚕母_母慈子孝_孝悌力田 田父献曝_曝书见竹_竹报平安_安安稳稳_稳步前进_进谗害贤 贤良方正_正本澄源_源清流洁_洁己从公_公道合理_理不胜辞 辞不达意_意料之外_外刚内柔_柔肠百结_结草衔环_环堵萧然 然荻读书_书不尽言_言不二价_价值连城_城狐社鼠_鼠臂虮肝 肝肠寸断_断编残简_简傲绝俗_俗不可耐_耐人咀嚼_嚼齿穿龈 龈齿弹舌_舌敝唇焦_焦熬投石_石沉大海_海不波溢_溢美溢恶 恶叉白赖_赖有此耳_耳鬓斯磨_磨杵成针_针锋相对_对簿公堂 堂而皇之_之靡二_二八佳人_人百其身_身败名裂_裂裳裹足 足不出户_户曹参军_军不血刃_刃树剑山_山崩地裂_裂石穿云 云布雨施_施而不费_费财劳民_民不聊生_生齿日繁_繁花似锦 锦簇花团_团花簇锦_锦囊还矢_矢不虚发_发策决科_科班出身 身不由己_己饥己溺_溺心灭质_质而不野_野草闲花_花攒锦簇 簇锦团花_花攒锦聚_聚精会神_神不附体_体大思精_精兵强将 将本求财_财殚力竭_竭诚相待_待价而沽_沽名钓誉_誉不绝口 口不应心_心比天高_高傲自大_大辩不言_言不顾行_行家里手 手不释卷_卷甲倍道_道不掇遗_遗编断简_简截了当_当断不断 断长补短_短吃少穿_穿壁引光_光彩夺目_目不别视_视财如命 命蹇时乖_乖唇蜜舌_舌敝耳聋_聋者之歌_歌功颂德_德本财末 末大必折_折箭为誓_誓不两立_立此存照_照本宣科_科头箕踞 踞虎盘龙_龙驰虎骤_骤不及防_防不及防_防不胜防_防患未然 然糠自照_照功行赏_赏不当功_功败垂成_成败利钝_钝学累功 功薄蝉翼_翼翼飞鸾_鸾翱凤翥_翥凤翔鸾_鸾颠凤倒_倒绷孩儿 儿女成行_行间字里_里出外进_进寸退尺_尺兵寸铁_铁板不易 易口以食_食不果腹_腹背受敌_敌不可假_假痴假呆_呆里撒奸 奸掳烧杀_杀敌致果_果然如此_此发彼应_应。

单就“六艺”而言,有两个说法:(一)诗、书、礼乐、易、春秋;(二)礼、乐、射、御、书、数。

一般说是(二)礼、乐、射、御、书、数。

出题人就是很无聊希望你看看下面这篇文章

我们的语文丢失了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6年06月23日 09:53

2006年的高考硝烟已渐次消散。对於中国大陆的950万考生来说,人生的一次大拼搏已告结束。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将与这个宜人的初夏一起,载入他们的青春史册,成为记忆中或明亮或黯淡的一页。

但高考,作为中国教育的一个特殊现象,仍会成为一个道不尽的话题持续受到公众的评议。

笔者近年来有幸参加了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从而接触到大量上世纪前半叶及台湾地区有关母语教育的相关资料,对照今年全国及各省市的若干套语文高考试题,对当下语文教育的价值和功能谈一些看法。

如果我们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充斥著这样一些低劣的的语言材料,那我们如何能测出学生对汉语的理解力、欣赏力和想像力?

为了便於说明起见,这里仍以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语文高考试卷为例。

首先,笔者以为,语文试卷与其他学科的试卷不同,用来出卷的语言材料应该文质兼美,即应该反映出汉语本身的特质和美。出题者不能随便从哪本书中找一篇文章让学生分析,或者随便从哪篇文章中拎出一段话来出题,更不宜使用报纸语言。因为这种语言本身缺乏汉语的典范性,更缺乏汉语的美和生命力。

可是,很遗憾,仔细研究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大量充斥著这样一些语言。

请看第I卷第4题: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遍布华夏的古村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__,__,__,__。__,__,承载著丰富的历史文化资讯,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①却辉映著辉煌的过去

②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

③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④它们看似陈旧

⑤生动地展现了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⑥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个窗口

A.④①③⑥②⑤

B.②⑤⑥①④③

C.③⑤②⑥④①

D.⑥④①③②⑤

笔者看了足足5分钟,也没看出眉目。耐著性子再仔细拜读,终於发现是这段文字本身的问题:语意重复罗嗦,句子冗长累赘,本来就无须那麼多话来表达,难怪判断不出答案。心裏不禁生暗暗叫苦。

笔者后来在网上找到的“正确答案”是“C”。

还有一个问题必须要说——就是阅读题中的“科技文阅读”。

在每年的高考语文卷子中都有一道名曰“科技文阅读”的题目,意在考查学生的所谓“说明文阅读能力”。

今年全国卷选了一篇《地球气候成因新说》,共820字。由於篇幅关系,笔者无法照引全文。总之,全篇充斥著数字和专业名词,读来枯燥乏味,单调平淡,毫无美感可言。而下面的三道阅读题都是要求学生判别其句子内容是否符合原文意思,一共9分。

笔者真不知道出题者本人是否想过,为了对付这样一个题型,一个孩子从高中二年级的暑假开始,要阅读多少篇同样枯燥乏味的所谓“科技说明文”,究竟要做多少道“模拟试题”,才能拿下这9分?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丢失的是什麼?当然是对汉语的领悟力、想像力和鉴赏力,是人生阅读的黄金时光。

现在,虽然名义上全国已有16个省市取得了高考自行命题的资格,可是,在出题思路上,各省市均视全国卷为范本,亦步亦趋,不敢有自己的创新。

与此相关的第二个问题是,卷子中大量的题目,实际上都重在考查学生对语言的逻辑分析能力。我不禁要问,语言学习的规律是什麼?是积累、感悟、想像,还是逻辑分析?这样做的结果是将考生引向逻辑分析的胡同,还是阅读、背诵、涵咏的正道?语文课程的功能和价值到底是什麼?

由此,笔者联想到上世纪前半叶的国文教育及台湾地区国文教育现状。

“国文”“国文”,堂堂一国之文,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之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之根,文化之根。它唤起的是我们潜意识深处对自己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需要说明的是,1949年之前,“语文”被称作“国文”。

搜寻有关资料,“国文”这个名称,最早见於商务印书馆1908年出版的《国文教科书》和《中学国文读本》。而此前,即1906年,则叫做《中国文学教科书》。这可以说是早期中学“语文课”的雏形,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的母语教育独立设科。

回过头我们可以看看海峡的另一边——台湾。虽然历史造成了两岸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长达半个世纪的阻隔,但台湾一直沿袭了“国文”的称谓。当下台湾的高中国文教科书包含三种:《高中国文》、《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和《国学概要》。前者与大陆的《高中语文》课本相似,后两者则大陆没有。

另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即台湾地区的中学国文教材不收外国翻译作品。而大陆的语文教材,以目前使用量最大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学语文教材为例,平均每册约有3~4篇。

那麼,从“国文”到“语文”,一字之差意味著什麼?

在笔者看来,“国文”本身暗含著对自己母语的一种自觉的体认。“国文”“国文”,堂堂一国之文,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之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之根,文化之根。它唤起的是我们潜意识深处对自己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使我们从拿起母语课本的第一堂课——即开启童蒙的第一天起,就意识到,“我”是中国人。它给我们一个文化上的身份证。这个身份证烙在我们情感和意识的深处,无论走到世界的哪一个角落,都不会丢失。

但“语文”好像只是一个模糊的所指。它可以指原生态的母语作品,也可以指用母语翻译过来的任何一种语言的作品。总之,与“国文”相比,它缺乏对母语的一种自觉体认,无法诉诸於我们的情感和心灵。因此,两者无论是在符号学,还是语义学上的内涵都不一样。

如果做进一步分析,两者的区别还牵涉到对母语课程不同的价值认定。

先说台湾地区1995年颁布的国民中学(初中)国文课程目标:

壹、体认中华文化,厚植民族精神,培养伦理、民主、科学观念,激发爱乡爱国思想。

贰、培养积极创造之思考能力及民胞物与之开阔胸襟。

参、继续学习标准国语,加强听、说及讨论之能力,养成负责之观念及良好风度。

肆、明了我国语文之特质,增进阅读、写作之能力,及欣赏文学作品之兴趣。

伍、明了国字之结构,正确使用毛笔字及硬笔书写楷书或行书,并培养欣赏碑帖之能力,陶冶高尚之情操。

请注意这里的用词:“体认”、“厚植”、“民胞物与”、“国字”……可以见出,课程制定者突出强调了“国文”中“国”的自觉意识。尤其是“国字”这个称谓,将汉字这一承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字地位提高到一个与国家民族尊严联系在一起的高度。其态度之坚决彻底,立场之鲜明坚定,甚至从课程标准的序号标示上都能体现出来:不用我们通常所用的阿拉伯数字“1、2、3……”,而严格采用汉字的“壹、贰、参……”。

而在台湾高中课程目标中也有类似的表述,如第三、四条:

参、研读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培养伦理道德之观念、爱国淑世之精神。

肆、阅读优美、纯正、励志之课外读物,增进文艺欣赏与创作之能力,开展坚毅恢弘之胸襟。

再看远的:1983年,美国“国家高品质教育委员会”出台报告:《国家在危急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在报告中提出,“中学英语教学应该使毕业生具备:

(1)理解、解释、评价和使用他们阅读过的东西;

(2)写作结构严谨、有力度的文章;

(3)顺利地倾听并颇有见解地讨论一些观念;

(4)了解我们的文学遗产,以及这些遗产如何增强想像力和对伦理的理解,它怎样与今天生活和文化中的风俗习惯、观念和价值发生关系。”

当我看到第四条时不禁哑然失笑:一个立国不到三百年的国家,严格意义上说都没有自己母语的国家,竟那麼郑重其事地加以宣称和强调。但笑罢之后却又肃然:我们自己呢?我们虽号称五千年中华文明古国,可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及文学遗产又持什麼态度?我们在自己的母语教育中把它置於一个什麼样的位置?

受过这种教育的人,他出来后,其胸襟气度、情怀志趣、精神修养是怎样的呢?其言行举止、立身处世跟没有受过这种教育的人又有什麼区别呢?

当然,问题不仅仅是把“语文”改成“国文”那麼简单。

作为一门课程,教材是根本。教育理念、课程目标首先是通过教材来体现的,而母语课程的教材尤其如此。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著国家教育部九年制义务教育及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了十几套新编写的初中语文教材和六套高中语文教材。笔者本人也参与了其中一套教材的编写。

新教材比之过去,淡化了以往教材中意识形态的色彩,兼顾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在课程设置上,变化最大的要数高中阶段。新课标将高中语文课程分成必修和选修两大块。语文必修课的学习时间是一学年零九个星期,即两个半学期,共五册教材。学生在必修课学习结束后,即进入选修课程的学习。

但认真思考,这样的设置似乎还有值得探讨的地方。

我们还是拿台湾地区的教材做一个对比。上面说到,台湾的高中国文教科书包含三种:《高中国文》、《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和《国学概要》。前两种是要求所有的高中学生在高中三年中必修的,《国学概要》则是供高二文科选修之用,每周两节,内容是关於国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文字学、经学、史学、子学、文学的概要性介绍,分上下两册。

这里,我想重点谈谈《中国文化基本教材》。

这套教科书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选读,与《高中国文》一样,三个学年共六册。也许有人担心,要求现在这些伴随著网路世界和《哈裏?波特》成长起来的新新一代,摇头晃脑地去诵几千年前的子曰诗云,会不会觉得枯燥乏味?对他们的人格和文化素养的养成究竟有什麼好处?

带著这种疑问,我翻阅了台湾正中书局出版的《中国文化基本教材》。

为了便於学生接受起见,这套教材的编者将“四书”的内容重新进行编排分类。如《论语》一书分为“德行类”、“言语类”、“政事类”、“文学类”四大类。而在每一大类下面,编者又分出若干小标题。如“德行类”下面分“论道德”、“论仁爱”、“论修养”等。“论修养”下面又分出“论好恶”、“论刚毅”等。

这里举“论刚毅”为例。编者选了《论语》中的三句话,如“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每句话后面都有“章旨”、“注释”、“析论”三个栏目,分别对原文加以说明、解释和阐发。

而最别出心裁、也最令笔者感兴趣的是每“论”结束之后的“问题与讨论”栏目。如“论刚毅”的“问题与讨论”是这样拟的:

1.既然说“匹夫不可夺志”,但是,如果一个人在志向执行上有困难,是否仍然要不顾一切地坚持下去呢?

2.试举出历史上三位够当得起“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人物。

显然,编者在启发学生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和精神营养的同时,又因势利导地将它与现代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进一步思索社会人生所可能面对的各种复杂的境遇,懂得如何去看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把握坚持与变通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一味地生吞活剥。

编者还非常善於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言行”一节,选了《论语》中的“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等一共六条有关的语录,之后问道:

1.“言不及义,好行小慧”,能否举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来说明?

2.现代社会讲究“自我推销”,这和孔子要求的“讷言敏行”是否矛盾?

这样的问题,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立身处世、提高自我修养方面很有价值。最可贵的是,编者并不回避古今之间的碰撞,而是启发学生如何以现代的眼光去汲取古典中的精髓,重新审视和理解其价值,而不是将它看成一个僵的、一成不变的东西。

特别值得称赏的是,这些问题,几乎每一个都是开放性的,没有标准答案。有的更只是提供了一个思路,或者说思考的方向,需要学生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自己慢慢去“反刍”,去融会贯通,使其内化为自己的人格修养、道德情操,以及价值观和人生观。

我想,也许这就是上文中曾提到的美国《国家在危急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中所说的——“了解我们的文学遗产,以及这些遗产如何增强想像力和对伦理的理解,它怎样与今天生活和文化中的风俗习惯、观念和价值发生关系。”

可以想见,这样一个教材结构和教材内容,作为一个高中学生,当他完成三年的学习时(文科学生还要加上《国学概要》),其对母语的了解和掌握,尤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素养和水准的提升,与我们大陆一学年零九个星期的高中语文必修课相比,会形成什麼样的差距?

其差距也许在於:前者能称得上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而后者显然达不到。

追根溯源,台湾的做法其实师出有名。笔者曾见过几套民国时期的中学国文教材。

民国高中国文从课程设置和教材配备来看,跟我们今天差不多,只有一套国文课本。但这一套课本的容量之大、内容之深让我吃惊。

如1933年世界书局出版的《高中国文》。高中三年的内容依次安排为:第一学年文体示范;第二学年文学源流;第三学年学术思想。“文体示范”包括古典文学和新文学的各种体例。“文学源流”包括自清上溯至毛诗的各时代文学流变。“学术思想”包括自先秦至近代的学术思想发展概况。其字数逐册递增,其中第六册厚达614页!厚厚六册国文课本,囊括了中国文学史、文化史、思想史的最基本的内容,与台湾的《国学概要》的内容基本相同。

还有193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复兴高级中学国文教科书》,从体例到内容亦大体与之相同。

看了这几套教材,笔者恍然大悟:为什麼民国时期大学教授可以到中学兼课,在大学和中学课堂之间自由游走,用当时的话来说:“前脚出了大学的校门,后脚便进中学校门”。如鲁迅、周作人、朱自清、闻一多等。其实是因为讲的内容都差不多,只是大学裏讲的更详尽些,中学裏简要些罢了。

夏丐尊曾说:“一个受教育的人,依理说,必须了解固有文化,才可以‘继往开来’。否则像无根之草,长发不起来,也就说不上受教育。而且,这里的‘了解’不只是通常所说的‘知道’,它比‘知道’深广得多,包含著‘领会’、‘体验’‘有在自己身上’等等意思。”

那麼,受过这种教育的人,他出来后,其胸襟气度、情怀志趣、精神修养是怎样的呢?其言行举止、立身处世跟没有受过这种教育的人又有什麼区别呢?

前不久,笔者去北京汇文中学查民国时期老档案,看到那个年代的学生毕业照片。尽管这些摄於半个世纪前的照片已经发黄,但照片上的少年个个神情英发,气宇不凡,令人想起《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之语。

最近,笔者看到上海复旦大学外文学院院长陆谷孙教授的一个讲座发言稿。其中提到有一位博士生导师,写了一部关於语言学的理论著作送给他,扉页上恭敬地写著“陆谷孙教授扶正”。陆教授哭笑不得。因为“扶正”一词本是指旧时人家正房太太了,将下面排序最靠前的小老婆转为“正房”,才叫作“扶正”。这位作者本来的意思是请他“斧正”。令人遗憾的是,闹出这种笑话的居然是一位语言学教授,而且还是博士生导师!

笔者一看这道题便忍不住发笑——设计得太巧妙了,堪称机心独具。一时间,笔者脑海裏甚至浮现出考场上那些本来面色凝重的考生们读到这道题时脸上美丽的笑容!

最后还是回到考试。

关於语文标准化考试,这些年来,人们口诛笔伐实在太多了,笔者也是其中之一。但标准化考试像个骂而不的怪物,依旧年复一年地“烤”著全中国千千万万的中小学生们。

令人费解的是,在这一点上,台湾也跟我们走了同一条路——也搬来了“标准化考试”这个法宝。笔者出於顽固的好奇心,费尽周折,辗转找来了几套海峡对岸的国文卷子细细琢磨。

这一琢磨,便看出一点门道来了—端的人家玩的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请看“台湾2001年大学联考国文科试题”选择题部分之第9题:

9、“请名人代言”是提高广告说服力的好方法。下列四则广告标题,如单就文字意义,寻找背景相契合的古代名人来代言,则最不恰当的组合是:

A、请庄子代言“自然就是美”。

B、请子路代言“心动不如马上行动”。

C、请苏秦、张仪代言“做个不可思议的沟通高手”。

D、请司马光、王安石代言“好东西要和好朋友分享”。

笔者一看这道题便忍不住发笑——设计得太巧妙了,堪称机心独具。一时间,笔者脑海裏甚至浮现出考场上那些本来面色凝重的考生们读到这道题时脸上美丽的笑容!编制者将古与今巧妙地对接在一起,融会贯通,造成一种反讽的戏剧效果,令考生在解颐之余体会到解题的乐趣,也令笔者开了眼界——原来标准化考试竟可以玩出这种效果!如果说这是文字游戏,也是相当高级的游戏了。

当然,这道题答案是“B”。

另外,如第13题:

13、罗董事长的三位朋友分别在今天过七十大寿、乔迁新居、分店开幕。如果你是董事长的秘书,下面三副对联该如何送才恰当?

(甲)大启而宇,长发其祥

(乙)交以道接以礼,近者悦远者来

(丙)室有芝兰春自永,人如松柏岁长新

A、甲送乔迁新居者;乙送分店开幕者;丙送过七十大寿者

B、甲送分店开幕者;乙送乔迁新居者;丙送过七十大寿者

C、甲送过七十大寿者;乙送乔迁新居者;丙送分店开幕者

D、甲送过七十大寿者;乙送分店开幕者;丙送乔迁新居者

答案是“A”。

这道题的设计,其巧妙程度堪与上题媲美。不过笔者又想,要是大陆的考生,多半会闭著眼睛张冠李戴地乱送一气,结果将主人弄得一头雾水,自己没准也被老板炒了鱿鱼!

笔者看了2002、2003、2005年三套联考国文试卷,像这样有趣的题目比比皆是,如2002年第一部分选择题中的第6题:

6.“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是一首汉代流行的歌谣,下列文句,与其意义最接近的是:

(A)人弃我取,人取我予

(B)入乡问禁,入境随俗

(C)风行草偃,变本加厉

(D)追求时髦,风尚互异

答案是(C),但一不小心会选了(D)。此题将汉代歌谣与成语对接,创造出一种奇妙的间离效果。

又如2003年联考国文试卷第18题:

18.下列各组语词“”内的字,所指颜色系相同或相近的选项是:

(A)看朱成“碧”/金魄“翠”玉

(B)青红“皂”白/“玄”端章甫

(C)“缟”衣白冠/玉貌“绛”唇

(D)“丹”枫白苇/“赭”衣塞路

(E)“缁”衣羔裘/“黔”首黎民

答案是A、B、D、E。

这些题目的高明之处尽在不言之中。

纵观几套国文试卷,看得出来,编制者处处扣紧“国文”两字,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绚烂多彩以试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忠实地贯彻了课程标准的要义。凡经史子集,诗词歌赋,戏曲歌谣,成语对联,以及现代诗歌小说散文等,均被编制者搜入“囊”中。而且,古今上下,信手拈来,相互佐证,彼此融通。整套试卷涵盖了中国语言文字、文学、文化、思想等各个方面。惭愧的是,个别涉及到古代思想文化史的题目连笔者都答不上来。感慨之余,笔者不禁揣想:这样一份卷子,编制者本人不但要有“满腹经纶”,而且还要有相当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才能“创作”出来。

看罢这三套卷子,笔者的印像是:

1、试题出得雅正端方,没有成心与学生为敌的偏题、怪题、刁题,而是亲切友善、幽默风趣、富於想像力和创造性。

2、考的是学生真正的国文素养,而不是那种所谓的“逻辑分析能力”,故无须像大陆那样去做大量的应试训练,靠的是平日的积累、诵读和涵咏。

3、满分为100分,比大陆少50分,相对减轻了考生的负担。

4、题型只有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和作文三大类,且题意简洁明了,不像大陆那样繁琐冗长。

5、试题上起诗经,下迄现代新诗,从古典的文言到现代的白话,如一条流光溢彩的河流,充分反映出汉语的特质和美,不像大陆那样乾瘪乏味,有“言”无“文”,如一盘难以下咽的菜。

而在这些表面差异的背后,笔者能够感觉到:编题者的出发点在於通过考试来发掘、发现学生潜在的国文素养,激发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并使他们体会到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绚丽多彩,培养对母语的感情。而大陆的语文标准化考试的基本出发点是以淘汰为目,因而必然要以学生为敌,所出题目必然是越怪越好,越刁越好,能把学生考倒越好。

今年高考甫一结束,笔者便在6月8日《南方周末》“观察”版上看到这样一篇题为《高考试卷保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文章。文中写道:“……出题时,命题组往往要智斗那些热衷於猜题的投机者:‘我偏不让你猜到!’每科六七人的命题组,要对付数百万的考生和老师,压力可想而知。”笔者看到这里简直欲哭无泪:虽然题目中的“魔”是指那些妄图窃取高考试卷的不法之徒,但实际上,在这位记者和命题组诸公眼裏,数百万考生和他们的老师也是“魔”,而命题组诸公才是“降魔”的“道”——呜呼!

由此,笔者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标准化考试并非生下来就与汉语是一对天敌。如果说考试是一杆秤,那麼,标准化考试这杆“洋秤“还是能称出考生国文水准的实际斤两的。或者说,标准化考试作为一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验,至少在台湾地区还是成功的,难怪它在台湾教育界没有受到像大陆这样的猛烈抨击。

问题是:我们的“体”丢到哪去了?我们还有没有“体”?

也许,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基於今天这样一个日益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我们应该如何重新认识我们母语教育的传统和价值,如何拥有一种“坚毅恢弘之胸襟”来向世界学习,向我们自己学习——一句话,如何拯救我们的母语教育?

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王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