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亡的亡的四字成语

2.和人有关的四字成语

3.如何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4.人什么的成语

5.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什么合理化建议

6.十年砍柴:从悼挽曾国藩的对联说起

亡的亡的四字成语

人亡政息典故-政亡人息的

1. 关于亡的四字成语

亡羊补牢、

唇亡齿寒、

歧路亡羊、

亡命之徒、

人琴俱亡、

名存实亡、

追亡逐北、

生存亡、

自取灭亡、

家破人亡、

多歧亡羊、

救亡图存、

人亡政息、

臧谷亡羊、

亡国之音、

亡矢遗镞、

危急存亡之秋、

国破家亡、

亡国灭种、

三户亡秦、

齿亡舌存、

若存若亡、

危急存亡、

存亡继绝、

存亡绝续、

亡羊得牛、

亡戟得矛、

多藏厚亡、

亡羊之叹、

取乱侮亡

2. 代表亡的四字成语

表示亡的四字词语:1、寿终正寝:指者寿终于正屋,含有敬意。

现在常用为谑语,是指人或事物已经“完蛋”,有嘲笑意。也比喻事物的消亡。

2、呜呼哀哉:借指亡或事情完结,有时含诙谐或讽刺意。3、一命呜呼:指亡。

常含幽默诙谐意味。4、命丧黄泉:把命丢弃在黄泉路上。

原本“命丧黄权”,三国典故,庞统在围攻雒城的战斗中,于落凤坡中西川黄权埋伏,遭流矢而。后因封建迷信和百姓误传,变成了“黄泉”。

5、驾鹤归西:的婉称。也说“驾鹤西归”。

6、含笑九泉:在九泉之下满含笑容。表示后也感到欣慰和高兴。

7、驾鹤西去:的婉称。8、与世长辞:婉指去世。

9、撒手人间:离开人世。10、撒手人寰:离开人世。

11、归于极乐:回到极乐世界。指亡。

12、驾鹤西游:的婉称。13、溘然长逝:指去。

14、一命归西:指亡。15、抱恨黄泉:指心怀遗憾离开人世,有遗恨7a64e58685e5aeb931333431343036。

16、一命归阴:指亡。17、了身脱命:犹言摆脱尘世羁绊,自由自在。

18、驾鹤成仙:指的婉称。19、骨化形销:指亡。

20、羽化登仙:古人传说仙人能飞升变化,把成仙喻为羽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这里有如道家羽化成仙的意思)。

源自道教修炼到极致跳出生轮回、生老病,是谓羽化登仙。21、神灭形消:指亡。

22、长眠不起:亡的委婉说法,亡的别称。23、珠沉玉碎:比喻美女的亡。

24、香消玉殒:像玉一样殒落,像花一样凋谢。比喻美丽的女子亡。

25、云游而去:指亡。26、魂归极乐:灵魂回到极乐世界。

指亡。27、形神俱灭:身体和灵魂都消灭。

指亡。28、灯枯油尽:灯油熬干了,火也灭了。

比喻生命衰竭直至老。29、战沙场:战在战场上。

30、战疆场:战在战场上。

3. 代表亡的四字成语

表示亡的四字词语:

1、寿终正寝:指者寿终于正屋,含有敬意。现在常用为谑语,是指人或事物已经“完蛋”,有嘲笑意。也比喻事物的消亡。

2、呜呼哀哉:借指亡或事情完结,有时含诙谐或讽刺意。

3、一命呜呼:指亡。常含幽默诙谐意味。

4、命丧黄泉:把命丢弃在黄泉路上。原本“命丧黄权”,三国典故,庞统在围攻雒城的战斗中,于落凤坡中西川黄权埋伏,遭流矢而。后因封建迷信和百姓误传,变成了“黄泉”。

5、驾鹤归西:的婉称。也说“驾鹤西归”。

6、含笑九泉:在九泉之下满含笑容。表示后也感到欣慰和高兴。

7、驾鹤西去:的婉称。

8、与世长辞:婉指去世。

9、撒手人间:离开人世。

10、撒手人寰:离开人世。

11、归于极乐:回到极乐世界。指亡。

12、驾鹤西游:的婉称。

13、溘然长逝:指去。

14、一命归西:指亡。

15、抱恨黄泉:指心怀遗憾离开人世,有遗恨。

16、一命归阴:指亡。

17、了身脱命:犹言摆脱尘世羁绊,自由自在。

18、驾鹤成仙:指的婉称。

19、骨化形销:指亡。

20、羽化登仙:古人传说仙人能飞升变化,把成仙喻为羽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这里有如道家羽化成仙的意思)。源自道教修炼到极致跳出生轮回、生老病,是谓羽化登仙。

21、神灭形消:指亡。

22、长眠不起:亡的委婉说法,亡的别称。

23、珠沉玉碎:比喻美女的亡。

24、香消玉殒:像玉一样殒落,像花一样凋谢。比喻美丽的女子亡。

25、云游而去:指亡。

26、魂归极乐:灵魂回到极乐世界。指亡。

27、形神俱灭:身体和灵魂都消灭。指亡。

28、灯枯油尽:灯油熬干了,火也灭了。比喻生命衰竭直至老。

29、战沙场:战在战场上。30、战疆场:战在战场上。

4. 人的的四字成语啊

关于人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白骨露野:露:暴露。人的白骨暴露在野外。形容战争或灾难所赞成的悲剧景象。

鞭墓戮尸:鞭:鞭打;戮:杀戮。把人从墓里挖出来,加以鞭打和杀戮。形容报恨雪耻的极端举动。

超度众生:佛教用语。用念经来使人脱离苦海。也泛指做善事。

堆垛尸:堆垛:堆积;尸:人尸体。比喻文章一味拾取陈腐冷僻的典故,堆砌成文。

饿事大:饿人是大事。

九泉之下:九泉:地下。人埋葬的地方,即在阴间。

枯骨之余:枯骨:白骨,引申为人。比喻垂的人。

面色如生:指人的脸色象活着时一样。

名登鬼录:鬼录:也叫“鬼箓”,旧时迷信的人指冥间人的名册。名字已登上鬼录了。指人将要亡或已经亡。

起回骸:使人或东西复活。形容医术高明。比喻挽救了看来没有希望的事情。

起人,肉白骨:把人救活,使白骨再长出肉来。比喻给人极大的恩德。

起人而肉白骨:把人救活,使白骨再长出肉来。比喻给人以再造之恩。也比喻言词委婉动听,将的也说活了。

起人肉白骨:把人救活,使白骨再长出肉来。比喻给人极大的恩德。

生骨肉:使人复生,白骨长肉。形容恩惠极大。同“生肉骨”。

生肉骨:生、肉:用作动词。使人复生,白骨长肉。形容恩惠极大。

生永别:指活人与人永远分离。

属纩含饭:属纩:用棉花放在人鼻孔前,看看是否有气;含饭:入殓时把米粒放在人口中。指人亡和入殓。

诸葛走生仲达:诸葛:诸葛亮;走:吓走;仲达:司马懿。指用人吓唬活人。

以泽量尸:指尸体遍野,可以沼泽为单位计量。极言人之多。

和人有关的四字成语

人百其身 谓愿意用一百人来换取者的复生.表示对者极沉痛的悼念 人不聊生 人民无法生活下去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旧时谓人不替自己打算,就会为天地所不容 人才辈出 形容有才能的人不断地大量涌现 人才济济 谓人才众多 人存政举 谓为政在乎得人,得其人则善政行.语出《礼记·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孔颖达疏:“若得其人,道德存在,则能兴行政教.” 人单势孤 人数少,力量单薄 人地生疏 人事不熟,地方陌生 人定胜天 人力可以战胜自然 人多口杂 见“人多嘴杂” 人多阙少 谓求官职的人多而空额少.阙,旧时指官职的空额 人多势众 人多势力大 人多嘴杂 谓谈论的人多,各种议论都有.亦指在场的人多,七嘴八舌 人非草木 见“人非木石” 人非木石 谓人有思想感情,容易为外界事物所打动,不同于无生命无知觉无感情的树木石头.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愬者?” 人非物是 谓人事变迁,景物依旧 人逢喜事精神爽 人遇到喜庆之事则心情舒畅 人浮於事 语本《礼记·坊记》:“故君子与其使食浮於人也,宁使人浮於食.”郑玄注:“食谓禄也.在上曰浮.禄胜己则近贪,己胜禄则近廉.”原谓人的职位高过其所得俸禄的等级,即廉以自守之意.后多以“人浮於事”谓人员过多或人多事少 人各有志 谓人各自有不同的志向愿望,不能勉为其难 人给家足 人人饱暖,家家富裕 人喊马嘶 人叫喊,马嘶鸣.形容纷乱扰攘或热闹欢腾 人荒马乱 形容局势动荡不安 人极计生 谓人到绝境就会产生计谋 人急偎亲 谓人到危急时则想投靠亲友 人间地狱 指人间极黑暗痛苦的地方 人间天上 ①人世社会和神仙世界.②犹人间天堂.指景物极美好的处所 人间天堂 指人世间极美好的地方 人间重晚晴 唐李商隐《晚晴》诗:“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本谓人们珍视晚晴天气,后多用以比喻社会上尊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 人杰地灵 谓杰出人物出生或所至之处,其地亦因而著名.后亦谓杰出的人物生于灵秀之地 人尽其才 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他的才能 人困马乏 ①人马疲倦困乏.②形容体力疲劳不堪 人老珠黄 旧喻妇女年老色衰,被人嫌弃,就象珍珠年久变黄,失去珍贵价值一样 人离乡贱 谓离开故乡,无亲无故,失去依靠,遭人轻视 人满为患 因人多造成了困难 人面狗心 ①《晋书·苻朗载记》:“朗曰:‘吏部为谁,非人面而狗心,狗面而人心兄弟者乎?’王忱丑而才慧,国宝美貌而才劣于弟,故朗云然.”后因以“人面狗心”比喻容貌美好而才学低下的人.②犹言人面兽心 人面兽心 ①外貌是人,心肠如兽.形容人不开化,近似禽兽.②形容为人凶残卑鄙 人面桃花 相传唐崔护清明郊游,至村居求饮.有女持水至,含情倚桃伫立.明年清明再访,则门庭如故,人去室空.因题诗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事见唐孟棨《本事诗·情感》.后用以为男女邂逅钟情,随即分离之后,男子追念旧事的典故 人命关天 谓牵涉人命,事关重大 人莫予毒 没有谁能伤害我,谁也不能把我怎么样.形容目空一切,妄自尊大.语本《左传·宣公十二年》:“及楚杀子玉,公喜而后可知也.曰:‘莫余毒也已.’是晋再克而楚再败也,楚是以再世不竞.” 人怕出名猪怕壮 猪长肥了就要被宰,比喻人出名后就会招致麻烦 人强马壮 形容军队战斗力很强或军容壮盛 人强胜天 人的力量强盛,可以战胜自然 人琴俱逝 见“人琴俱亡” 人琴俱亡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敬素好琴,(子猷)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恸绝良久,月馀亦卒.”后因以“人琴俱亡”为睹物思人,痛悼亡友之典 人琴两亡 见“人琴俱亡” 人情冷暖 指在别人失意时就对他冷淡,在别人得意时就对他亲热 人情冷暖 见“人情冷暖” 人情世故 为人处世的道理 人情世态 人世间的情态.多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情分 人情汹汹 见“人情汹汹” 人情汹汹 形容人心动荡不安 人情之常 通常情况下人们共有的情理或态度 人穷志短 人的处境困厄,志向也就小了 人去楼空 语本唐崔颢《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后即以“人去楼空”表达面对旧居怀念故人之意 人人自危 每个人都感到自己处境危险.指局势紧张恐怖 人山人海 形容人聚集得极多 人涉昂否 别人涉水过河,而我独不渡.《诗·邶风·匏有苦叶》:“招招舟子,人涉昂否.人涉昂否,昂须我友.”毛传:“昂,我也.”郑玄笺:“人皆涉,我友未至.我独待之而不涉.以言室家之道,非得所适贞女不行,非得礼义昏姻不成.”后用以比喻自有主张,不随便附和 人神共嫉 人与神都憎恨厌恶.极言民怨之甚 人神同嫉 见“人神共嫉” 人生七十古来稀 七十岁高龄的人从古以来就不多见.谓享高寿不易 人生如寄 亦作“人生若寄”.谓人生短促,犹如暂时寄寓世间 人生若寄 见“人生如寄” 人声鼎沸 人声喧嚷嘈杂,犹如鼎里的水沸腾起来一样.鼎,古代烹煮用具 人事不省 谓昏迷不醒,失去知觉 人事不醒 见“人事不省” 人事不知 见“人事不省” 人寿年丰 人享长寿,年成丰收.形容太平兴旺 人头畜鸣 ①詈辞.谓虽然是人,但却愚蠢如畜类.②指人的行为极端恶劣 人亡邦瘁 《诗·大雅·瞻昂》:“人之云亡,邦国殄瘁.”毛传:“殄,尽;瘁,病也.”郑玄笺:“贤人皆言奔亡,则天下邦国,将尽困穷.”后因以“人亡邦瘁”谓贤者不在位,国家因而衰败 人亡家破 人了,家毁了.极言遭遇之不幸 人亡政息 谓贤臣不在位,则所行善政便会遭到废弃.语出《礼记·中庸》:“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孔颖达疏:“若位无贤臣,政所以灭绝也.”后指执政者后其政不行.参见“人存政举” 人微权轻 谓身份卑微,威信权势不足以服众 人微望轻 谓身份低下,资望不足.多用作自谦之词 人微言贱 犹言人微言轻 人微言轻 谓地位低,言论、主张得不到重视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比喻别人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于被宰割的地位.语出《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人心不古 谓世人的心地没有古人厚道.多用以感叹世风浇薄 人心不足蛇吞象 比喻人的贪心不足,就象蛇想吞食大象一样 人心隔肚皮 谓人的心思难以猜测 人心皇皇 见“人心惶惶” 人心惶惶 亦作“人心皇皇”.人们内心惊恐不安 人心难测 谓人的内心难以探测 人心叵测 人的心地不可探测.谓人心险恶 人心所向 众人所向往的,所拥护的 人心惟危 谓人心容易为物欲所蔽,难以宁帖.危,不安 人心向背 指人民群众的拥护或反对 人烟稠密 谓居民密集 人烟稠密 见“人烟稠密” 人烟稠密 谓居民密集 人言可畏 流言蜚语是可怕的.语出《诗·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人仰马翻 ①人马被打得仰翻在地.形容激战时伤亡惨重的情景.②比喻乱得不可收拾 人一己百 谓别人化一分气力,自己用百倍力量.即以百倍的努力赶上别人.语本《礼记·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人云亦云 随声附和,心无定见 人之常情 人们通常具有的心情 人自为战 ①人人自动进行殊战斗.形容人人都拚搏奋战.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地,使人人自为战.”②用以比喻各人独立工作 人自为政 各人推行自己的主张.比喻各行其是 人足家给 同“人给家足”

如何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宗圣故里儒学大讲堂掠影

吴敬琏评价:以传统文化来做现代表达;以白话诠释经典 ;以经典诠释智慧 ; 以智慧诠释人生 ;以人生诠释人性; 以人性安顿人心 ;让人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为现实困境答疑解惑;为心灵安顿寻找支持 ;为人性和谐苦觅方法!弘道明德、正己化人。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滋养心灵!

华夏又逢盛世,满心却是迷惘,曾经向外求索,反生无奈乱象。其实呢,圣人也有困惑:孔子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更何况我们凡夫俗子呢?

您如果感到人生,事业,婚姻,家庭,身心困惑纠结;您如果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想发财成功,再创辉煌,更上一层楼。

北大客座教授,中国福寿讲堂孝文化专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共济宁市委宣传部,中共济宁市委讲师团优秀儒学讲师潘守宇先生(附图:——中共济宁市委宣传部;中国***济宁市委员会讲师团颁发的证书:《潘守宇同志宣讲的〈优秀传统文化·幸福和谐人生〉报告稿,被评为‘2016~2017年度全市优秀理论宣讲报告稿’》;济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潘守宇同志被评为优秀儒学讲师)等文化艺术界专家学者组成。

归根复命,灵根再植。

更多背景链接

各大媒体对儒学大讲堂的报道链接——

乡村文明是中华文明史的主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农耕文明不仅是一种耕作方式,还是一种道德思想文化的传承。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把中华文明继续传承下去,10亿人的乡村这块重要阵地是绝对不可以放弃的。否则,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别人会来填补我们的精神空白。整个中华民族就会处于失魂落魄的状态。

儒学乡村讲堂,归根复命!像当年的孔子;乔达摩悉达多一样为荒漠化的乡野进行灵根再植!重建温情的乡土中国!

附:国内外各大媒体对儒学大讲堂的部分报道——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人什么的成语

人百其身rén bǎi qí shēn 出处:《诗·秦风·黄鸟》:“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意思:百其身:自身一百次。别人愿意一百次来换取者的复生。表示对者极沉痛的悼念。

人不知,鬼不觉rén bù zhī,guǐ bù jué 出处: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一折:“恁做事可甚人不知鬼不觉。”

意思:形容事情做得很秘密,没有被人发觉。

人才辈出rén cái bèi chū 出处: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元纪·世祖至元二十年》:“得如左丞许衡教国子,则人才辈出矣。”

意思:辈出:一批一批地出现。形容有才能的人不断涌现。

人才济济rén cái jǐ jǐ 出处:《书·大禹漠》:“济济有众,咸听朕命。”

意思:济济:众多的样子。形容有才能的人很多。

人财两空rén cái liǎng kōng 出处: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六:“他有偌多的东西在我担里,我若同了这带脚的货去,前途被他喊破,可不人财两失。”

意思:人和钱财都无着落或都有损失。

人存政举rén cún zhèng jǔ 出处:《礼记·中庸》:“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意思:旧指一个掌握政权的人活着的时候,他的政治主张便能贯彻。

人地生疏rén dì shēng shū 出处:

意思:人事不熟,地方陌生。指初到一地,对当地的人事和地理都不熟悉。

人定胜天rén dìng shèng tiān 出处:《逸周书·文传》:“人强胜天。”宋·刘过《襄阳歌》:“人定兮胜天,半壁久无胡日月。”

意思:人定:指人谋。指人力能够战胜自然。

人多势众rén duō shì zhòng 出处:

意思:人多力量大。

人多手杂rén duō shǒu zá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七回:“老太太屋里还罢了,太太屋里人多手杂,别人还可已,那个主儿的一伙子人见是这屋里的东西,又该使黑心弄坏了才罢。”

意思:指动手的人多。也只人头杂的场合,东西容易散失或丢失。

人多嘴杂rén duō zuǐ zá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九回:“闺臣恐人多嘴杂,说话不便,即同良箴、红蕖、紫绡另在一房居住。”

意思:杂:杂乱,多种多样。谈论的人多,说法多种多样。也指在场的人多,七嘴八舌。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rén ér wú xìn,bù zhī qí kě 出处:《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意思: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人非木石rén fēi mù shí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愬者?”

意思:指人是有思想感情的,容易为外界事物所打动,不同于无生命、无知觉、无感情的树木石头。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rén fēi shèng xián,shú néng wú guò 出处:《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意思:旧时指一般人犯错误是难免的。

人浮于事rén fú yú shì 出处:《礼记·坊记》:“故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

意思:浮:超过。原指人的才德高过所得俸禄的等级。后指工作中人员过多或人多事少。

人欢马叫rén huān mǎ jiào 出处: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只听得外面喧嚷,似有人喊马嘶之声,渐渐近前堂来了。”

意思:人在呼喊,马在嘶鸣。形容一片喧闹声。

人急智生rén jí zhì shēng 出处:

意思:在紧急情况下突然想出了好主意。

人给家足rén jǐ jiā zú 出处:《史记·太史公自序》:“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商君列传》:“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意思:给:富裕,充足。家家户户丰衣足食。

人己一视rén jǐ yī shì 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二:“此正无意于我,人己一视之道,实贤人君子之盛德。”

意思:待别人象待自己一样。比喻待人没有私心。

人间地狱rén jiān dì yù 出处:

意思:人世间的活地狱。比喻黑暗的社会。

人间重晚晴rén jiān zhòng wǎn qíng 出处:唐·李商隐《晚晴》诗:“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意思:原指人们珍视晚晴天气,后多用以比喻社会上尊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

人杰地灵rén jié dì líng 出处:唐·王勃《滕王阁序》:“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意思:杰:杰出;灵:好。指有杰出的人降生或到过,其地也就成了名胜之区。

人尽其才rén jìn qí cái 出处:《淮南子·兵略训》:“若乃人尽其才,悉用其力。”

意思: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人困马乏rén kùn mǎ fá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七十七回:“马步三军没了气力,人困马乏。”

意思:人马都很疲乏。形容旅途劳累。

人老珠黄rén lǎo zhū huáng 出处:

意思:旧时比喻女子老了被轻视,就象因年代久远而失去光泽的珍珠一样不值钱。

人面兽心rén miàn shòu xīn 出处:《列子·黄帝》:“夏桀、殷纣、鲁醒、楚穆,状貌七窍皆同于人,而有禽兽之心。”《汉书·匈奴传赞》:“被发左衽,人面兽心。”

意思:面貌虽然是人,但心肠象野兽一样凶狠。形容为人凶残卑鄙。

人面桃花rén miàn táo huā 出处: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意思:形容男女邂逅钟情,随即分离之后,男子追念旧事的情形。

人民城郭rén mín chéng guō 出处: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一:“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

意思:城郭:城墙。城郭还是旧有的,可人都不是原来的。感叹事态变迁,物是人非。

人命关天rén mìng guān tiān 出处:元·无名氏《杀狗劝夫》第四折:“人命关天,分甚么首从。”

意思:关天:比喻关系重大。指有关人命的事情关系及重大。

人命危浅rén mìng wēi qiǎn 出处:晋·李密《陈情表》:“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意思:浅:时间短。形容寿命不长,即将亡。

人莫予毒rén mò yú dú 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及楚杀子玉,公喜而后可知也,曰:‘莫余毒也已。’是晋再克而楚再败也,楚是以再世不竞。”

意思:莫:没有;予:我;毒:分割,危害。再也没有人怨恨我、伤害我了。形容劲敌被消灭后高兴的心情。

人怕出名猪怕壮rén pà chū míng zhū pà zhuàng 出处:

意思:人怕出了名招致麻烦,就象猪长肥了就要被宰杀一样。

人弃我取rén qì wǒ qǔ 出处:《史记·货殖列传》:“当魏文侯时,李克务尽地力,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意思:别人抛弃的东西我拾起来。原指商人廉价收买滞销物品,待涨价卖出以获取厚利,后用来表示不跟别人争,仍然有好处。

人强马壮rén qiáng mǎ zhuàng 出处:元·武汉臣《老生儿》第一折:“使不着人强马壮,端的是鬼使神差。”

意思:形容军队的战斗力很强或军容很盛。

人琴俱亡rén qín jù wáng 出处:《晋书·王徽之传》:“取献之琴弹之,久而不调,叹曰:‘呜呼子敬,人琴俱亡。’”

意思:俱:全,都;亡:去,不存在。形容看到遗物,怀念者的悲伤心情。

人情冷暖rén qíng lěng nuǎn 出处:唐·白居易《迁叟》诗:“冷暖俗情谙世路,是非闲论任交亲。”

意思:人情:指社会上的人情世故;冷:冷淡;暖:亲热。泛指人情的变化。指在别人得势时就奉承巴结,失势时就不理不睬。

人情世故rén qíng shì gù 出处: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三十回:“正是人情世故,转面炎凉。”

意思:为人处世的道理。

人穷志短rén qióng zhì duǎn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一回:“所谓人穷志短,我那里敢和他较量,只索避了。”

意思:穷:困厄;短:短小。人的处境困厄,志向也就小了。

人穷智短rén qióng zhì duǎn 出处: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下引陈无己诗:“人穷令智短。”惟白《建中靖国续灯录》:“人贫智短,马瘦毛长。”

意思:穷:困厄;短:短小。指人一到无路可走的时候,思想迟钝,办法也就不多了。

人取我与rén qǔ wǒ yǔ 出处:《史记·货殖列传》:“当魏文侯时,李克务尽地力,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意思:取:拿;与:给。指商人囤积物资,待时出售以获厚利。

人去楼空rén qù lóu kōng 出处:唐·崔颢《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意思:人已离去,楼中空空。比喻故地重游时睹物思人的感慨。

人人得而诛之rén rén dé ér zhū zhī 出处:《庄子·庚桑楚》:“为不善乎显明之中者,人得而诛之。”

意思:得:可以,能够;诛:杀。所有的人都可以杀他。极言某人罪大恶极。

人人皆知rén rén jiē zhī 出处:

意思:皆:都。所有的人都知道。

人人自危rén rén zì wēi 出处:《史记·李斯列传》:“法令诛罚,日益深刻,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众。”

意思:每个人都感到自己不安全,有危险。

人山人海rén shān rén hǎi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五十一回:“每日有那一般打散,或是戏舞,或是吹弹,或是歌唱,赚得那人山人海价看。”

意思:人群如山似海。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

人神共愤rén shén gòng fèn 出处:《旧唐书·于柚传》:“肆行暴虐,人神共愤,法令不容。”

意思:人和神都愤恨。形容民愤极大。

人声鼎沸rén shēng dǐng fèi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一日午后,刘方在店中收拾,只听得人声鼎沸。”

意思:鼎:古代煮食器;沸:沸腾。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象煮开了锅一样。

人生路不熟rén shēng lù bù shú 出处:

意思:比喻初到一个地方各方面都很陌生。

人生如寄rén shēng rú jì 出处:三国魏·曹丕《善哉行》:“人生如寄,多忧何为。”

意思:寄:寓居,暂住。指人的生命短促,就象暂时寄居在人世间一样。

人生如朝露rén shēng rú zhāo lù 出处:《汉书·苏武传》:“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意思:朝露:早晨的露水,比喻存在的时间短。比喻人生短促。

人事代谢rén shì dài xiè 出处: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意思:代谢:更迭,交替。泛指人世间的事新旧交替。

人手一册rén shǒu yī cè 出处:

意思:人人拿着一本(书)。多形容书的读者多。

人寿年丰rén shòu nián fēng 出处:

意思:人长寿,年成也好。形容太平兴旺的景象。

人留名rén sǐ liú míng 出处:《新五代史·王彦章传》:“彦章武人,不知书,常为俚语谓人曰:‘豹留皮,人留名。’”

意思:指人生前建立了功绩,后可以传名于后世。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rén tóng cǐ xīn,xīn tóng cǐ lǐ 出处:

意思:指合情合理的事,大家想法都会相同。

人头畜鸣rén tóu chù míng 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胡亥)诛(李)斯、(冯)去疾,任用赵高。痛哉言乎!人头畜鸣。”

意思:鸣:叫。这是骂人的话,指虽然是人,但象畜类一样愚蠢。也比喻人的行为非常恶劣。

人亡物在rén wáng wù zài 出处:宋·曾会《重登潇湘楼》诗:“物在人亡空有泪,时殊事变独伤心。”

意思:人了,东西还在。指因看见遗物而引起对者的怀念,或因此而引起的感慨。

人亡政息rén wáng zhèng xī 出处:《礼记·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意思:亡:失去,亡;息:废,灭。旧指一个掌握政权的人了,他的政治措施也跟着停顿下来。

人微权轻rén wēi quán qīng 出处:《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

意思:微:低下。指人的资历浅,威望低,权力不能使大家信服。

人微言轻rén wēi yán qīng 出处:宋·苏轼《上执政乞度牒赈济及因修廨宇书》:“某已三奏其事,至今未报,盖人微言轻,理当自尔。”

意思:地位低,说话不受人重视。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rén wéi dāo zǔ,wǒ wéi yú ròu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意思: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杀的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人为财,鸟为食亡rén wèi cái sǐ,niǎo wèi shí wáng 出处:

意思:旧时俗语。意思是为了追求金钱,连生命都可以不要。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rén wú yuǎn lǜ,bì yǒu jìn yōu 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意思:虑:考虑;忧:忧愁。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

人心不古rén xīn bù gǔ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五回:“奈近来人心不古,都尚奢华。”

意思:古:指古代的社会风尚。旧时指人心奸诈、刻薄,没有古人淳厚。

人心不足蛇吞象rén xīn bù zú shé tūn xiàng 出处:《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战国楚·屈原《天问》:“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意思:比喻人贪心不足,就象蛇想吞食大象一样。

人心惶惶rén xīn huáng huáng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回:“今人心皇皇,见太叔势大力强,尽怀观望。”

意思:惶惶:也作“皇皇”,惊惶不安的样子。人们心中惊惶不安。

人心齐,泰山移rén xīn qí,tài shān yí 出处:

意思:只要大家一心,就能发挥出极大的力量。

人心如面rén xīn rú miàn 出处:《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吾岂敢谓子面如吾面乎?”

意思:心:指思想、感情等。指每个人的思想也象每个人的面貌一样,各不相同。

人心归向rén xīn guī xiàng 出处:《晋书·熊远传》:“人心所归,惟道与义。”

意思:向:归向,向往。指人民群众所拥护的,向往的。

人心所向rén xīn suǒ xiàng 出处:《晋书·熊远传》:“人心所归,惟道与义。”

意思:向:归向,向往。指人民群众所拥护的,向往的。

人心惟危rén xīn wéi wēi 出处:《书·大禹漠》:“人心惟危,道心惟危。”

意思:惟:是;危:险恶。指人的嗜欲之心是危险的。

人心向背rén xīn xiàng bèi 出处: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四:“顾自古国家未有不以勤而兴以怠而衰者,天命去留,人心向背,皆决于是。”

意思:向:归向,指拥护;背:背离,指反对。指人民大众的拥护或反对。

人烟稠密rén yān chóu mì 出处:

意思:指某地方人口很多。

人言藉藉rén yán jí jí 出处:《汉书·江都易王非传》:“国中口语籍籍,慎无复至江都。”

意思:籍籍:纷乱的样子。人们指责、攻击的话哪里都流传着。多用在说有关人家名誉的事。

人言可畏rén yán kě wèi 出处:《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意思:人言:别人的评论,指流言蜚语;畏:怕。指在背后的议论或诬蔑的话很可怕。

人言啧啧rén yán zé zé 出处:

意思:人们不满地议论纷纷。

人仰马翻rén yǎng mǎ fān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十五回:“贾琏家下无人,请了王仁来在外帮着料理。那巧姐儿是日夜哭母,也是病了。所以荣府中又闹得马仰人翻。”

意思:人马被打得仰翻在地。形容被打得惨败。也比喻乱得一塌糊涂,不可收拾。

人一己百rén yī jǐ bǎi 出处:《礼记·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通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意思:别人一次就做好或学会的,自己做一百次,学一百次。比喻以百倍的努力赶上别人。

人以群分rén yǐ qún fēn 出处:《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意思:人按照其品行、爱好而形成团体,因而能互相区别。指好人总跟好人结成朋友,坏人总跟坏人聚在一起。

人欲横流rén yù héng liú 出处:

意思:指社会风气败坏,人们放纵情欲,不顾道德正义。

人云亦云rén yún yì yún 出处:金·蔡松年《槽声同彦高赋》诗:“槽床过竹春泉句,他日人云吾亦云。”

意思:云:说;亦:也。人家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指没有主见,只会随声附和。

人之常情rén zhī cháng qíng 出处:南朝·粱·江淹《杂体诗三十八首·序》:“又贵远贱近,人心向背;重耳轻目,俗之恒弊。”

意思:一般人通常有的感情。

人之将,其言也善rén zhī jiāng sǐ,qí yán yě shàn 出处:《论语·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其鸣也哀;人之将,其言也善。’”

意思:人到临,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

人中骐骥rén zhōng qí jì 出处:《南史·徐勉传》:“此所谓人中骐骥,必能致千里。”

意思:骐骥:良马。比喻才能出众的人。

人中狮子rén zhōng shī zǐ 出处:《释氏要览》:“天竺大乘沙门佛陀斯那天才特拔,诸国独步,内外综博,无籍不练,世人咸曰人中狮子。”

意思:像狮子是兽中之王那样。比喻才能出众的人。

人中之龙rén zhōng zhī lóng 出处:《晋书·宋纤传》:“吾而今而后知先生人中之龙也。”

意思:比喻人中豪杰。

人众胜天rén zhòng shèng tiān 出处:《史记·伍子胥列传》:“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

意思:聚集众人的力量,可以战胜大自然。

人自为战rén zì wéi zhàn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地,使人人自为战。”

意思:为战:作战。人人能独立地战斗。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什么合理化建议

一、 要加大传统优秀文化的普及。比如,在机关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教育活动,编写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学习教材;在学校要开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组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主题活动;在企业要开展“诚信企业”“诚信商户”等评选活动;要通过开展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弘扬孝贤文化和感恩文化、弘扬优良家风,推进社区、农村和家庭建设。要突出抓示范。通过好人好事的评选和推广,用榜样激发全社会崇德向善的力量。

二、要加大文化、文明工作的创建。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深入开展文明行为大教育、大劝导、大实践、大提升活动,突出细节文明建设,从身边一点一滴抓起,从一个一个具体的不良行为改起,教育引导人们在卫生习惯、交往礼节、礼貌用语、守时守约、尊老、保护环境、遵守公德等方面践行文明规范,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三、政府要重视,比如,要安排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地方文化发展。宣传部门、文化部门要加强指导支持,联合战略策划机构,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策划方案。要从能干的事情做起,尽快启动一批先导性、基础性重大文化设施项目。同时还要在推动传统文化转化创新上选好着力点和突破口,切实做好融合发展文章。

四、要加强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政府、社团等要引导群众增强文物保护和文化安全意识,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古镇、古村落、古文化街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研究传承基地和相关博物馆建设,使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发扬光大。

五、要创新保护方式。比如与旅游、与网络“+”相结合,让文化释放更大的能量。

六、中央领导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合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因此我们要做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

十年砍柴:从悼挽曾国藩的对联说起

从悼挽曾国藩的对联说起

2016-05-09 江山携手

中国传统社会的人一向颇为重视丧葬。凭吊者慰问生者,也当然是中国人社会交际的重要活动。

基督教社会的葬礼上,宗教仪式被最为看重,与之相比,中国人的葬礼上,最被看重的倒是俗世间亲友的拜祭是否隆重和真诚。其中,挽联则是中华民族吊问生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古代士人家庭若“当大事”,子孙特别在乎亲友的挽联。有名望的人所送的挽联,往往一字之褒,荣于华衮。而那些名挽联,则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哪怕者墓木成拱,世道变幻如云。

写挽联,需要写作者有较好的文字功底,能掌握对仗、声韵等汉字的基本知识。但这远远不够,写出好的挽联,需要才华,更需要对人情世故的了解。能够恭维者恰当而不过分,表达情感真诚而不越位,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

清季名臣曾国藩是挽联高手,他在生前特别爱给人做挽联。28岁时他中进士,点翰林,一直在京师做官直到42岁回家奔母丧,逢太平军起事开始书生将兵。做京官除公务外,有大量时间用来读书、交友、写作。曾国藩在京官生涯里写了无数的挽联,故京师湖南同乡有“代送灵柩江岷樵(江忠源字岷樵),包写挽联曾涤生(曾字涤生)”。

因为,并没有那么多同僚、亲友相继去,为曾大人提供足够的创作素材。于是曾大人一个人在家里替那些还活着的朋友写挽联练手。

某年新春,曾的好友、同乡(生于益阳祖籍徽州,长曾国藩10岁)、诗人汤鹏到曾府串门,径自进曾的书房,汤看见砚台下压着几张纸,以为是曾国藩新作诗文,想要拿来看看,可曾国藩就是不给看。大为好奇的汤鹏一把抢将过来,一看,原来是包括他本人在内的十几位曾氏好友,被曾国藩写下了挽联。

由此,汤鹏与曾国藩断交。可吊诡的是,就在道光二十六年,身体很壮实的汤鹏和人打赌,喝大黄而,年仅44岁。曾国藩送挽联曰:“著书成二十万言,才未尽也;得谤遍九州四海,名亦随之。”他会不会后悔昔日生挽老友而成谶呢?

同治十一年三月,62岁的曾国藩殁于两江总督任上。这下轮到诸位亲友写挽联吊唁这位挽联大家了。曾氏生前为一等侯、武英殿大学士,做过直隶、两江总督、北洋大臣,挽清廷于即倒,功勋卓著。后被皇帝赐“文正”谥号,备极哀荣。其门生故吏和旧友同僚遍天下,为其敬献挽联的不知凡几。能留下来被后世记住的,依然是那些名人所写名联。

评价这些名人名联,标准之一应当是是否“颂扬得当,情感真挚”,另一个标准则是看是否切合挽者的身份以及挽者和者的关系。

这些挽联的作者大致可分四类:一者朋辈或职位资历相当的同僚;二是者的门生或下属;三是者的亲人;四是与者有过交往的名士。

曾国藩的朋辈和同僚所送的挽联中,最有名的当属左宗棠所撰的这副: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此联被后世一代代人提起,确实是一副才、情俱佳的挽联。同治中兴名臣中,往往曾左并称。左宗棠一直可算作曾国藩的诤友,左对科名优于自己的曾氏之才干,很不服气,在朋友和幕僚面前乃至给皇帝的奏章中,时常攻击曾国藩“虚伪”。但这两位相互竞争的同乡,是清廷缺一不可的两大支柱。

曾国藩去世后,曾府担心那位心直口快倔强如牛的左大人依然嘴上不给文正公的面子。接到这副挽联后,曾府子弟感佩异常。在曾国藩故去后,一向不服输的左宗棠承认自己“谋国之忠,知人之明”不如曾氏。而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也恰当地评价了几十年两人不徇私情、不留情面、共同为国的关系,这才是真正的君子之交。

另一副张之万所撰的挽联亦颇可称道:

“临履惕冰渊,百世同悲曾子箦;

功勋逾淝洛,千秋不数谢公墩。”

张之万和曾国藩生于同一年(1811 嘉庆十六年),其于道光二十七年进士及第,比曾国藩晚九年,在科场上算晚辈。张之万是该科一甲第一名,即俗称的状元,科名盛于三甲的曾国藩。这一年曾国藩是会试总裁、殿试读卷大臣,但似乎曾从来不把张视之为门生,而是以平辈相待。仕途上张之万也很顺遂,他在剿灭捻军中立过功勋,尽管不如曾氏的不世奇功。他进士及第后在朝为官时,曾氏正带兵在南方征战,两人交往不算很密切。曾国藩去世时,张之万正从闽浙总督任上卸任,回南皮老家修养。他这幅挽联不涉及私交,完全是职位相当的同僚对曾国藩做“历史性评价”。

上联寥寥十二字,用了好几个典故。

《易经》之“坤卦” 初六 爻词曰:“ 履霜,坚冰至。”《诗经·小雅·小旻》诗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曾国藩在京师时拜大儒、同乡前辈唐鉴为师,一生在“礼”字上下工夫,行事谨慎而不逾礼。但仅止于此,这个典故用得还不算好。《论语》载:“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曾子到前那一刻,都在乎父母所赐的身体是否受到损伤——此谓至孝之心。

《礼记·檀弓上》有“曾子易箦”的故事:曾参临前,发现自己所躺的席子是季孙所赠送的大夫专用之箦,认为自己逾制了,因为他不是大夫。于是令儿子换上普通的席子,才安然辞世。曾国藩是宗圣曾参后裔,一生恪守名分,护卫礼教,张之万用此典来说明曾氏所为乃有家族渊源。

上联褒奖曾国藩的品德,下联则是肯定其功业。下联的典故不难懂,说的是曾国藩的功勋超过了指挥淝水之战击败苻坚保住东晋江山的谢安。谢安早期隐居,朝廷征召数次不出,而北方强敌虎视眈眈,世人曰“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这和曾国藩在湖南乡下丁母忧,被朝廷三番五次催促才出山招募团练情形相似。“谢公墩”在南京钟山半山腰,谢安和王羲之曾同登此处。宋代的王安石有诗《谢公墩》凭吊。

张之万此联,不愧是状元手笔!

不过曾国藩朋辈所送的挽联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他的布衣之交欧阳兆熊所撰的:

“矢志奋天戈,忆昔旅雁传书,道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竟历尽水火龙蛇,成就千秋人物;

省身留日记,读到获麟绝笔,将汗马勋名、问牛相业,都看做秕糠尘垢,开拓万古心胸。”

此联是何等的大气磅薄,表达出了一位朋友的真情实感,无半点官场套话。

欧阳兆熊字小岑,湖南湘潭人。他是曾国藩岳丈欧阳沧溟先生的同族,和曾的两位小舅子从小过往甚密,因此在年轻时便结识了曾国藩。其于1837年乡试中举,而会试一再落第,便绝了仕进之心,一心钻研医术,浪游江湖,以儒医加狂生而闻名。

他对曾国藩有救命之恩,道光二十年(1840),刚刚庶吉士散馆的曾国藩身患重病,经正巧在京城的欧阳兆熊医治而康复。此后曾国藩官爵日高,名气日大,但他一直对欧阳兆熊尊敬有加,欧阳兆熊也一直不因曾国藩地位的变化而对其逢迎,仍然像年轻结交时那般对待曾国藩。

此联上联用陶潜诗“刑天舞干戈,猛志故常在”之典,追述年轻时两位书生鸿雁传书,畅谈志向、相互砥砺之往事。欣喜老友经过了无数的坎坷与煎熬,终于成就了千古伟人。下联则是对曾国藩的评价,在欧阳看来,老朋友身为宰辅(大学士),又立下汗马功劳,其实不足道,相对曾氏年轻时坚持写日记,每日三省己身不断追求道德上的自我完善而言,只是秕糠而已。“问牛相业”典出汉宣帝时丞相丙吉问牛的故事。

邴吉一次外出,碰到路上有人斗殴,伤横道,他不闻不问,再往前走遇到有牛喘气而吐舌,他立刻停下来让人去问这牛已走了多久。身边的人很不理解,他解释说,百姓斗殴的事自有长安令、京兆尹来管。而时节才是暮春,牛却吐舌,如此可能这一年气候不正常,会直接影响收成,这是关系天下的大事。

“获麟绝笔”则是指孔子修《春秋》,在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得知叔孙氏的仆人捕获一头麒麟,夫子伤心瑞兽被庸人所获,此乃天下将乱之兆头。于是记下“西狩获麟”后,便永久停笔了,两年后孔子辞世。

显然,欧阳兆熊把曾国藩的文章看做是《春秋》那样的经典,那么其道德品行也就近乎孔子那样的圣人了,这种将为万世垂范的地位,当然比生前的功业、官位伟大得多。

欧阳兆熊,在官场之外,以平等眼光看待曾国藩,所做的评价最为准确。

另外曾国藩还有一位老友何绍基,所写的挽联近乎欧阳兆熊之联,只是无欧阳的豪迈:

“武乡淡静,汾阳朴忠,洎于公,元辅奇勋,旗常特炳二千载;

班马史裁,苏黄诗事,怜忆我,词坛剀谊,风雨深潭四十年。”

何绍基,字子贞。湖南道州人,年长曾国藩12岁(1799年生),道光十六年恩科进士,登第早曾国藩两年。父亲何凌汉在清廷做过左副都御使、署理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在曾氏兄弟显达以前,何家算是三湘数一数二的名宦之家。曾国藩中进士后,自然会去拜见何绍基这位同乡前辈。从此,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何绍基一直像大哥那样对待曾国藩,他长于经学,诗文俱佳,书法更是精绝。曾国藩在做京官的十四年里,交往最多的朋友当属何绍基,在他的日记里,频繁地记载和何绍基聚餐、郊游,去何家拜访,两人谈诗论文。早年时曾国藩就断言何绍基的字必将“千古流传无疑”。和能带兵打仗的曾国藩相比,何绍基是一个纯粹的文人,官只做到四川学政。曾氏先他而逝,他这位老友心中的沉痛可想而知。

此联上联说历史评价,下联道私人情谊,顺序和欧阳的挽联正好相反。上联他将曾国藩比作汉代诸葛亮(武乡侯)、唐代郭子仪,认为其所建立的功勋两千年来难以有人逾越。下联则追忆当年两人在一起评论司马迁、班固的史书,畅谈苏东坡、黄庭坚那样的诗文交往。一句“风雨深潭四十年”,两人的情谊、对曾氏的悲悼,尽在其中。毕竟是翰林出身,较之欧阳兆熊更为老成含蓄。

曾国藩另一位同乡兼好友郭嵩焘的挽联,则在悲伤之余,不无牢骚与幽怨:

“论交谊在师友之间,兼亲与长,论事功在唐宋之上,兼德与言,朝野同悲惟我最;

其始出以夺情为疑,实赞其行,其练兵以水师为著,实发其议,艰难未以负公多。”

郭嵩焘1818年出生,小曾国藩7岁。曾氏第一次会试落第后,回乡经过省城长沙,结识了正在岳麓书院读书的郭嵩焘、刘蓉,三人遂成莫逆。郭嵩焘于道光二十七年中进士(晚曾氏9年),是科高中的还有张之万和李鸿章,曾是这一课会试的总裁。

因此,郭与曾国藩,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曾、郭两人后来还结成儿女亲家,所以他说“论交谊在师友之间,兼亲与长”。

曾国藩颇具识人之术,他尽管和郭嵩焘私谊很深,但他认为郭嵩焘文采出众,见识也不凡,但做不了能吏,难以独当一面。因此在其围剿太平军关键时期,任两江总督、节制东南兵马,清朝对其保举官员一律照准,他就是不保举郭嵩焘独立开府任官,郭的同年李鸿章也在为郭嵩焘鸣不平,认为郭好歹是个翰林,连秀才出身的刘蓉和举人出身的左宗棠都到了一省巡抚的高位。曾国藩告诉李鸿章,科举成就和能否做官和做事不能等同,郭嵩焘只能依人成事,让他出去当主官,那是害了他。

果然,郭嵩焘后来在署理广东巡抚时,和两任两广总督毛鸿宾、瑞麟关系闹得很僵,直到被解职闲居。光绪二年,郭嵩焘作为第一任驻外公使出使英国,对英国的制度和国家文明程度赞誉过高,又与副公使刘锡鸿不能相处。导致谤名满天下。这当然是后来的事了,老友曾国藩已不能目睹这一切了。郭嵩焘的眼光超越同时代的人,但做事优柔寡断,不如曾国藩那样懂做官和做事的诀窍,注定是个悲剧人物。

下联郭嵩焘夸耀自己对曾国藩的贡献。曾国藩在湘乡丁母忧时,对朝廷要求他出山练兵剿匪一直婉拒,此人做事谨慎,不敢轻易冒险。郭嵩焘一次次对他晓以利害、分析利弊,促使他墨垤从戎。在与太平天国交战初期,湘军败多胜少,又是郭嵩焘建议曾国藩操练水师,控制长江,从而赢得对“发逆”作战的主导权。

可是,“艰难未以负公多”,字面的意思是老先生当年那样艰难戡乱,我没能过多地分担,我对不起先生您。其本意则不无对者的怨气:你立下如此功勋,两次重要的选择我起了关键作用,可是你却不让我出来做更重要的事情。(十年砍柴《吊问生·无非人情(上)》)

曾国藩的门生中,李鸿章和俞樾所送的挽联最佳。这两人也是曾国藩生前最为器重的,一光大其功业,一光大其学术。他曾对两位得意门生做出过定评:“李少荃(鸿章号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俞樾字荫甫)拼命著书。”

李鸿章的挽联曰:

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

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代难逢天下才。

上联是李鸿章感念老师的栽培之恩。道光二十三年(1843,是年李23岁),李鸿章离开故乡,进京参加顺天乡试,写下了豪气万丈的诗句:“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乡试中举后,参加1845年会试落第,这一年其父李文安、也是曾国藩的年兄,带着李鸿章入曾府拜师,从此李鸿章的科名与功业与老师紧紧联系在一起。李的这一次拜师,距曾国藩去世二十七年。所以说“师事近三十年”。道光二十七年曾国藩任会试总裁、殿试读卷官,李鸿章是科高中。曾氏既是他学习的业师,又是其科考的座师。

从这段曾、李师徒情缘,可看出教育的不均衡,从古到今皆然。像李文安这样的官宦家庭,能将子弟交给当时最有学问的朋友教导,而且这个朋友恰好又是三年后的会试考官。用不着科场舞弊,像李鸿章那样聪明的人,跟着曾国藩读两年书,自然就很清楚朝廷科考的衡文标准,知道阅卷考官喜欢什么样的文章。——而那些乡下举子,还在老家苦苦地摸索。

挽联的上联也引起后世人的非议,认为李鸿章自诩“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是托大。因为他的哥哥李翰章也是曾国藩的门生,早入曾氏之幕,多年担任湘军总后勤部长的角色。怎么弟弟倒成了“门生长”呢?

我认为李鸿章此语说得非常到位,而且他必须这样说。此时李鸿章已是直隶总督,乃疆臣领袖(是年六月,被授予老师曾国藩担任过的武英殿大学士之位,则是宰辅身份了),在曾氏门生中他最有资格如此说。曾国藩常说办大事要找替手——即政治接班人,如此才能保证其事业有人延续下去,而不至于人亡政息。李鸿章以其功绩证明曾国藩当年所找的“替手”是非常合格的。

此时在恩师的灵前,作为曾氏本人和朝野公认的“接班人”,他必须表态,即如现在重要人物追悼会上强调“继承革命意志”云云,申明将恩师的事业发扬光大。如此,才能告慰曾氏在天之灵,也才能对曾国荃、曾纪泽这些恩师的亲人有所交待。

上联是“于私”,下联则是“于公”。作为疆臣领袖对曾国藩作出评价。

俞樾的挽联旨趣和李鸿章的又大不一样:

是名宰相,是真将军,当代郭汾阳,到此顿惊梁木坏;

为天下悲,为后学惜,伤心宋公序,从今谁颂落花诗。

上联很好懂,和其他挽者一样,对老师的功勋做崇高评价,将其比作郭子仪,能出则为将,入则为相。先生的逝世,犹如朝廷栋梁毁坏。

下联便道老师对他的知遇之恩。大臣故去,为天下悲。但曾国藩不仅仅是一位立下赫赫功勋的大臣,还是一位学问家,在职位上,不能写出更多的文章、阐发出更好的道义,留给后学。“伤心宋公序,从今谁颂落花诗”则是指俞樾平生最为自得的一段佳话。

道光三十年(1850年),29岁的俞樾会试及第,此时身份是“贡士”,接下来还要经过礼部的复试、皇帝主持的殿试,才能成为进士。虽然“贡士”成“进士”,不会有人被淘汰,但关系到排名。贡士们当然非常重视。会试的试卷是由专门人士誊写(如此避免考官认出考生字迹从而舞弊),但复试和殿试,考官所阅的是考生自己书写的试卷,因此楷法很重要,写不出一手秀丽端庄“馆阁体”的考生,名次很难靠前。俞樾楷法不算好——他后来一直以隶书而闻名。

但在复试时,时任礼部侍郎的阅卷官曾国藩力主俞樾为第一。其他考官说这个考生文章写得确实不错,但恐怕是“宿构”,即考前背熟数篇已做好的文章,考试时恰好和题目碰上了。曾国藩反驳说,文章可能宿构,但诗(即试帖诗,会试三场考试必考科目)不可能宿构。诗题为《淡烟疏雨落花天》的五言八韵诗。曾国藩对俞樾的诗特别赞赏,尤其喜欢其诗首句“花落春仍在”,以为“咏落花而无衰飒之意”,格调高昂,因而预测其“他日所至,未可量也”。

公序是宋代大诗人宋庠的字,他和弟弟宋祁齐名,两人同科登第,兄为状元。兄弟二人都写过《落花诗》,宋祁诗中名句“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边妆。”曾国藩当年看俞樾的试帖诗时,就说“花落春仍在”与这两句相似。宋庠有句:“汉皋佩解临江失,金谷危楼到地香。”

复试取得第一的俞樾殿试时为第十九名进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曾氏对他的褒奖传出去后,他当然是感激莫名。但这个人和郭嵩焘有些相似,读书读得好,文章写得好,当性格不善于做官,当过一任河南学政,被御史弹劾罢官后,回到江南,从此潜心学术。为了表示对恩师的感谢,他的书房名为“春在堂”。现在老师仙逝了,谁还能吟颂那首“落花诗”呢?

俞樾后来刻一图章“拼命著书”,盖在自己的藏书上。他的“拼命”,可不是闹着玩的,他一生对群经诸子、训诂小学、小说笔记颇有研究,撰著甚丰,著作辑为《春在堂全书》,共500多卷。——何止是著作等身。

曾国藩诸门生中,李鸿章和俞樾算得两位高寿。李鸿章于1901年以79岁高年辞世,但他是在屈辱和忧患中去的,他刚刚主持了和占领北京城的列强和谈,签订了《辛丑条约》,再一次为满清最高统治者背负黑锅。俞樾活到1907年,享年87岁。在当时是真正的高寿了。李鸿章后,俞樾为他写了一副激愤与伤心兼具的挽联:

一个臣系天下重轻,使当年长镇日畿,定可潜消庚子变;

八旬翁完真灵位业,溯壮岁同游月府,不能再逮甲辰科。

上联说得是李鸿章一人身系天下安危,也是为李鸿章抱不平,为大清惋惜。甲午战败后,天下归罪于李鸿章,李鸿章被派到广州做两广总督,远离政治中心。而朝政被一帮子颟顸的亲贵把持,如今闹出了义和拳之乱。俞樾认为如果李鸿章继续担任直隶总督,镇守京畿,凭他的见识和能力,是不会闹出“庚子事变”的。

下联则是道两人的情谊。俞樾进士及第晚李鸿章三年,乡试是同一年中举(1844年甲辰科)。所以追忆“壮岁同游月府”,即同一年月宫折桂。眼看六十年就要过去了,第二个甲辰乡试还有三年,李鸿章却去世了,无福“再逮甲子科”。

明清两代极重科第。一位士大夫如果在其中进士后六十年(一个甲子)的殿试揭榜后还活着,会被邀请“重游琼林”,参加皇帝为新科进士举办的“琼林宴”。

你想想,假如一群乙巳科的进士,和前六十年的乙巳科老进士一起聚会,是何等的盛况。乡试后的举人在一起的宴会叫“鹿鸣宴”,前六十年该科举人还活着的,会邀请重宴鹿鸣。一个人能第二次参加琼林宴和鹿鸣宴,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及第早,十八九岁或二十多岁就中举或中进士;二是要活得足够长。

李鸿章“不能再逮甲辰科”,俞樾有这个福气。1904年即光绪三十年甲辰科乡试后,84岁的俞樾还活着,不但参加当年的鹿鸣宴,还复任翰林编修。——他于咸丰二年庶吉士散馆后被授予翰林编修。这样的人生际遇,读书人几个能有?

挽曾国藩的对联中,还有一位作者不能不提,此人和曾国藩的关系颇为复杂,既不是平常的门生,也不是同辈朋友,勉强算得上曾经的幕客。此人是王闿运。

这是个很不安分的主,学了一辈子的帝王术,到处兜售,却无成效。此人有大才,但性格不好,恃才傲物,好做惊人之语,臧否人物评论时事刻薄而谐谑。

王闿运,字壬秋,号湘绮,湖南湘潭人。此君一辈子就是个举人,会试屡次名落孙山。早年在北京做权臣肃顺的西席,后两宫太后和恭亲王联手发动“辛酉政变”,除掉肃顺等顾命大臣。

从此,王闿运飘荡于江湖间,周旋于达官间,或入幕参襄,或入书院讲学。他曾经短暂地当过曾国藩的幕友,但此人好说妄语,不是那种老老实实做秘书或参谋的人,和曾国藩相处得不好,于是只能另谋他就。据传他曾劝手握重兵的曾国藩称帝,北伐京师。被曾斥之为狂妄。可见他并不了解曾国藩,曾翰林出身,一辈子恪守名分,让他这个人冒着毁掉一辈子名节而很可能失败的风险去造反,实在是太不可能了。

王的挽联对曾国藩的评价远不如其他的好友、门生评价那么高:

平生以霍子孟、张叔大自期,异代不同功,戡定仅传方面略;

经学在纪河间、阮仪征而上,致身何太早,龙蛇遗恨礼堂书。

上联说曾国藩平生以建立霍光、张居正这样的功业自居,但是时代不同,功勋也不相同,曾氏无非留下了勘定反贼的攻略而已。下联肯定曾国藩的经学功夫超过清代的前辈大儒纪晓岚、阮元,但遗憾的是去世太早,未能留下更多的著述。其上联却激怒了曾府。书生论事,多纸上谈兵,看人挑担不吃力。勘定席卷十数行省的太平天国,是何等的艰难,假使张居正晚生六十年,他也未必能平定李自成、张献忠。而且霍光、张居正两人在后,家族都受到了朝廷清算。在人葬礼上送这样的挽联,不是添堵吗?下联惋叹“龙蛇遗恨礼堂书”,也隐隐有对曾国藩忙于政事而疏于学问的不屑。曾国藩所处的不是纪晓岚所处的乾隆朝那样太平,一个人四十二岁开始从书生变成将帅,整日行军打仗。

勘定东南后,曾氏成为第一重臣,面临的又是内忧外患,为大清朝熬到了油尽灯枯,能有多少余暇来做学问,能取得那样的学术成就,也就是勤勉如曾国藩才有可能。湘绮先生,毕竟是狂生。这挽联文辞自然不错,但于人情世故,却有所欠缺。

最后,笔者认为有必要提一下当时身份最为尊隆的人——即皇帝所送的挽联。同治帝的两幅挽联是:

其一:

本一代完人,先定东南,次平西北;

为六旬元老,名扬中外,忠冠古今。

其二:

功在国,德在民,名在天下;

出为将,入为相,殁为神明。

这两副挽联应该是翰林院的词臣为少年天子草拟的。四平八稳的官家口吻,也不用什么旧典,其文辞只能说平平。但这是最高统治者的评价,是真正的“盖棺论定”。尤其说曾国藩“出为将,入为相,殁为神明”,用现在流行的语言来说则是“党和政府高度评价了曾国藩同志伟大的一生”。这两副平常的挽联,比起那些“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卓越的军事家”等等的评价,雅驯且不说,还多了一些人情味。(十年砍柴《吊问生·无非人情(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