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好问是什么-勤学好问的意思及意义
1.孔夫子的箴言
2.逆境中成长的成语
3.名人勤学好问的励志名言
4.为什么说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5.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需要哪个学习任务群着重培养
孔夫子的箴言
孔子箴言
[编辑本段]孔子箴言
学而时习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王释“学”与“习”为一义,似专指诵读。但孔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诵习”仅是“一端”(见刘宝楠《论语正义》)。皇侃疏“时习”说:“凡学有三时。”一指年岁,二指季节,三指晨夕。近人蒋伯潜认为“学是知新,习是温故”(《十三经概论》)。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惘。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论语疏证》)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讷,迟钝也。言欲迟而行欲疾。”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也即此章义。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论语集注》)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文子,卫大夫。“文”是他的谥。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论语集注》)又说:“古人谥法甚宽”,“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节此一惠,则敏学下问,亦是它好处”足见孔子“宽肠大度,所以责人也宽”(《朱子语类》卷二九)。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礼记·表记》)
·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论语集注》)清刘宝楠则释此句为:“谓以礼敬事鬼神也”(《论语正义》)。《礼记·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结合上述孔子告樊迟语,可看出孔子持与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观,并教樊迟从周道。孔子在承认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对鬼神既不轻慢亦不要予以亲近,这与其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强调先人事,后鬼神(《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态度相一致。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孔子答子贡问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朱熹《论语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闲矣。”清阮元《研经室集》:“为之不厌,己立己达也;诲人不倦,立人达人也。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达者,如‘在邦必达,在家必达’之达。”此句犹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恕”之道,亦即关于“仁”的实践途径与方法。以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标准,即从积极意义上实践“仁”其低标准则是推己所厌及他人而不恶加,即从消极意义上实践“仁”(见《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认他人之价值,关心他人之生存与发展,从又一侧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义特征。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汉书·儒林传》:孔子“究观古今之篇籍”叙《书》、称《乐》、论《诗》、因鲁《春秋》、好《易》,“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朱熹《论语集注》:“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其句意谓传述旧章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不作”与“好古”,系孔子对终其一生之教学与学术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时亦体现出其整理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及其对上古文化的基本态度。所谓“不作”,朱熹认为孔子“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同上)。然后世学者认为实际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又见《孟子·公孙丑上》:“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吕氏春秋》亦记载:“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句意谓:默默将所见所闻记于心间,发愤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学生不知疲倦。南宋朱熹《论语集注》:“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至,而犹不敢当,则谦而又谦之辞”。近人钱穆认为“或以本章为谦辞,实非也。”(《论语新解》)孔子于此所举三事:其一,重在言识(记忆),不在言默,所谓“多闻,质而守之”(《礼记·缁衣》),“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其二、三,则表达了孔子于求知学问的勤勉不怠和教授弟子的一腔热忱,同时也是孔子从认识和方法对“学”与“教(教诲)”的合理总结。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汉郑玄注:“富贵而不以义者,于我如浮云,非己之有也”。南宋朱熹《论语集注》:“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意谓:以不义手段占有的财富与官位,对于我如同天际的浮云。又见《论语》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子于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违此而获,则被视如过眼烟云之不足取。同时亦表明其于清贫生涯甘之如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与襟怀。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汉郑玄《论语注》:言此才,勉人于学也。南宋朱熹《论语集注》:“未得,则发愤而忘食;已得则乐之而忘忧;以是二者俯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数之不足。但自言其好学之笃耳”。近人康有为《论语注》:“忘食,则不知贫贱;忘忧,则不知苦戚;忘老,则不知生;非至人安能至此”。其句意谓:发奋用功连吃饭也不记得(学有所获),便高兴得忘了忧虑,连入老境也未觉察。此实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辞。《礼记·表记》:“子曰:‘《诗》之好仁如此。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其一生好学不倦,倡导积极有为,对所创立学说的实现孜孜以求,“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礼记·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强不息,终老不疲与明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朱熹注:“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师也。”(《论语集注》)刘宝楠引旧说,又提出两解:一谓“我并彼为三人,若彼二人以我为善,我则从之;二人以我为不善,我则改之。是彼二人,皆为吾师。书洪范云: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此之谓也。”一谓“三人行,本无贤愚。其有善有不善者,皆随事所见,择而从之改之。非谓一人善,一人不善也。既从其善,即是我师。”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说文》:“坦,安也。”荡荡,广远之称。戚戚,时时忧虑之称。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皇侃疏引江熙曰:“君子坦而夷任,荡然无私。小人驰兢于荣利,耿介于得失,故长为悉府也。”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见《论语集注》)《荀子·子道》篇言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与此义同。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雕,凋谢;松柏,喻栋梁之材。朱熹引谢上蔡注曰:“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论语集注》)荀子则把松柏喻君子:“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见君子无日不在是。”(《荀子·大略》)《庄子·让王》引孔子言曰:“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名言。《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正义》引《申鉴·杂言下》注曰:“君子乐天知命故不忧;审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惧。”又《论语·宪问》所记三者次序不同:“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自谦其不具备知、仁、勇三者达德,而自子贡视之,孔子三道尽备,故曰:“夫子自道也。”(《宪问》)
·民无信不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自古皆有,民无信不立。”此即孔子对子贡问政之答。民信之与足食足兵为孔子治邦强国之政。然可去兵去食,不可使民无信;民信则为本。此也即与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身取义有相通这处。后朱熹有曰:“民无食必,然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之为安。故宁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不失信于我也”。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孔门名言。语出《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此是孔子弟子有若答鲁哀公所问“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时所言。也即是发挥孔子“政在使民富”(《说苑政理》)的儒家思想。孔子认为,民富在于薄税敛“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同上)。朱熹注为:“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贫。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论语集注》)《荀子·富国》曰:“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如是则上下俱富,多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
·君子成人之美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朱熹注曰:“成者,诱掖奖劝以成其事也。”《大戴礼·曾子立事》:“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与孔子之意相近。
·其身正,不令而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虽令不从。”儒家一贯认为:为上者,“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汉书·公孙弘传》)“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淮南子·主术》)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路》:“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朱熹《集注》:“见小者之为利,则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又引程子言曰孔子深知弟子“子夏之病常在近小”,故“以切己之事告之”(同上)。《论语正义》引荀子曰:“利谓便国益民也。为政者见有大利,必宜兴行,但不可见小耳”。《大戴礼记·四代》:“好见小利,妨于政。”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宪问》亦有此语。其旨“欲各专一于其职”(刘宝楠《论语正义》)。也是儒家一贯的处世态度。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后孟子又言“位卑而言高,罪也”;《中庸》也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均与此文相近。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正义》引解:“虑之不远,其忧即至,故曰近忧。”《荀子·大略》云:“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犹成。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事至而后虑者谓之困,困则祸不可御。”而人宜远虑历为儒家所重。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此即施“仁”于人。西汉董仲舒作了发挥:“以仁治人,义治我,躬自厚而薄责于外,此之谓也。”(《春秋繁露·仁义法》)《吕氏春秋·举难》又曰:“故君子责人则以仁,自责则以义。责人以仁则易足,易足则得人,自责以义则难为非,难为非则行饰。”朱熹注曰:“责己得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所以人不得而怨之。”(《论语集注》)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名言。《论语》凡四见,旨同而文小异。《学而》载:“子曰:‘不患人这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为不必担心别人不知我,该担心的是我不知人。《里仁》作:“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上句意同,下句意为:该担心我有什么可为人知道的。《宪问》作:“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卫灵公》又作:“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朱熹注:孔子“于此一事,盖屡言之,其丁宁之意亦可见矣。”(《论语集注》)王夫之注:“能夺我名而不能夺我志,能困我于境遇而不能困我于天人无愧之中,不患也。”(《四书训义》)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包咸注:“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举人也。”王肃注:“不可以无德而废善言。”意谓不因某人之言中听而举荐他,也不因某人有缺失而鄙弃其言。孔子这种稳重、全面的举人之术、听言之法为后世所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此即言仁。《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又言恕。孔子常以“恕”释“仁”。朱熹《集注》:“恕,推己以及人也。”也即子贡所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公冶长》)以后儒家都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实施“仁政”。
·小不忍则乱大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朱熹《论语集注》:“小不忍,如妇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又说:“妇人之仁,不能忍于爱;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乱大谋。”(《朱子语类》卷四五)近人杨树达又分不忍有三义:“不忍忿”;“慈仁不忍,不能以义割恩”;“吝财不忍弃”(《论语疏证》)。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为人能把道廓大,而不能用道来廓大人。王肃注:“才大者道随大,才小者道随小,故不能弘人。”朱熹注:“人外无道,道外无人。然人心有觉,而道体无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论语集注》)董仲舒天人对策中也引此句,言治乱废兴在于己。今人杨伯峻认为与愿意不合。
·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当仁”有两解:一为面临仁德;一为担当实现仁道之重任。朱熹注:“当仁,以仁为己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盖仁者,人所自有而自为之,非有争也,何逊之有?”(《论语集注》)“师”字一般训解为“师长”。近人钱穆训为“众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知也”之“知”,同智。朱熹注:“子路好勇,盖有强其所不知以为知者,故夫之告之。”(《论语集注》)《荀子·子道》所记可为佐证: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曰:“今女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女矣。”又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又《儒效》篇云:“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安国注:“三军虽众,人心不一,则其将帅可夺而取之;匹夫虽微,苟守其志,不可得而夺也。”朱熹引侯氏曰:“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如可夺,则亦不足谓志矣。”(《论语集注》)《礼心·缁衣》篇亦曰:“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则不可夺名’。”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阳货》:“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皇侃疏:“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师人必当温故而知新,研精久习,然后乃可为人传说耳。若听之道路,道路乃即为人传说,必多谬妄。所以为有德者所弃也。亦自弃其德也。”近人钱穆说:“道听,听之易,途说,说之易。入子耳,即出于口,纵闻善言,亦不为己有,其德终无可成。”(《论语新解》)《荀子·大略》:“君子疑则不言,未问则不言,道远日益矣。”与孔子反对道听途说之义相近。
·道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史记·伯夷传》引此言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老庄申韩传》曰:“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耶?”近人钱穆之释有两说,一为“君子亦有意见行迹之不同,然同于道则可相与谋。惟小人贼道者,有善恶邪正之分,斯难于相谋矣。”一为“道指术业,如射与御,各精其重,不相为谋也。”(《论语新解》)
时间的步伐有三种不同:就是说明时间的流动有三种解释:
姗姗来迟的乃是未来, 就是说明未来是遥不可及的所以来得慢.(例如,你现在要到100年后去,可能吗?不是要慢慢等待他的到来吗?)
急如飞矢的乃是现在,就是说明我们现在过的时间很快,我们每一天过的时间很快.
过去却永远静止不动。指过去的事情已经已经过去,你没有办法改变 所以静止不动了.
它在缓步时,任怎样性急, 不能使它的步子加速。
它在飞逝时,恐惧和疑虑, 不能阻拦它的去路。
任何懊悔,任何咒语, 不能使静止的移动寸步。
就是说明你要快点到未来10.100年之后,任你怎么努力,怎么性急那是不可能的.但是,你现在每一天过的日子他的时间还是照样的过去,就算你不想这样看着时间的流动,他还是无声无息的过去.历史已经过去了,发生的事情已经发生了,那是不可能改变的.
你要做幸福,聪明的人,走完你的生命的旅程,
要听从迟来者的教诲, 不要做你的行动的傀儡。
别把飞逝的选作朋友, 别把静止的当作对头。
不管你将来的道路怎么走,你都要切记时间的教诲,就是以前走过的路的教诲.
就是叫珍惜现在,展望将来的意思了.接受过去,展望未来,不要在一天混混恶恶的过日子了.
时间的步伐有三种不同:
姗姗来迟的乃是未来,
急如飞矢的乃是现在,
过去却永远静止不动。
它在缓步时,任怎样性急,
不能使它的步子加速。
它在飞逝时,恐惧和疑虑,
不能阻拦它的去路。
任何懊悔,任何咒语,
不能使静止的移动寸步。
你要做幸福,聪明的人,
走完你的生命的旅程,
要听从迟来者的教诲,
不要做你的行动的傀儡。
别把飞逝的选作朋友,
别把静止的当作对头
逆境中成长的成语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逆境中成长的成语,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逆境中成长的成语1柳暗花明
绝处逢生
峰回路转
苦尽甘来
傲雪欺霜
傲雪凌霜
傲霜斗雪
卧薪尝胆
不屈不挠
逆水行舟
坚韧不拔
百折不挠
自强不息
岁寒松柏
发愤图强
宵衣旰食
破釜沉舟
忍辱负重
矢志不渝
面对逆境的方法
保持淡定
当你在突如其来的逆境中产生出各种负能量时,你可以站在浩瀚宇宙的角度看待问题,那样的境界里,世间无大事,心情也就平静了。
控制尺度
你当然要掌握好平静的尺度,如果已经能够理性思考摆脱逆境的方法了,就不要再冥思宏观宇宙了,继续冥思下去会看破红尘的。
独立自主
你要摆脱依赖思想,不要想着让别人帮你提出战略或者战术层面的解决方法,这些都应该是你自己的份内任务。
寻找对策
你要全面分析你的逆境,最好用纸和笔详细写成文字,归纳出导致你身处逆境的原因,和各种可以解决的办法。
改变自我
如果解决办法中有需要你自己改变的地方,你千万不要抱着顽固思想,崇尚个性是少年们的游戏,成年人要改变自我去适应环境了。
求助朋友
如果解决办法中有需要朋友帮忙的,你最好不要拿着友谊当筹码,肆无忌惮地索取帮助,而是应该把求助内容先细化成举手之劳,然后分摊给多个朋友,这样才不会给每个朋友造成过多的负担。
逆境中成长的成语2逆境中成长的成语: 生于忧患,于安乐 拼音: shēng yú yōu huàn,sǐ yú ān lè
解释: 指艰难使人奋进,安逸使人沉沦。
出处: 《孟子·告子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于安乐也。”
逆境中成长的成语: 百折不屈 拼音: bǎi zhé bù qū
解释: 受到无数挫折都不屈服、动摇。形容意志坚强。
逆境中成长的成语: 百折不挠 拼音: bǎi zhé bù náo
解释: 折:挫折;挠:弯曲。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
逆境中成长的成语: 坚韧不拔 拼音: jiān rèn bù bá
解释: 坚:坚定;韧:柔韧。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出处: 宋·苏轼《晁错论》:“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逆境中成长的成语: 逆水行舟 拼音: nì shuǐ xíng zhōu
解释: 逆着水流的方向行船。比喻不努力就要后退。
逆境中成长的成语: 知难而进 拼音: zhī nán ér jìn
解释: 明知困难,却敢于向前。指迎着困难上。
逆境中成长的成语: 再接再厉 拼音: zài jiē zài lì
解释: 接:接战;厉:磨快,引伸为奋勉,努力。指公鸡相斗,每次交锋以前先磨一下嘴。比喻继续努力,再加一把劲。
逆境中成长的成语31、悬梁刺股:形容刻苦学习。
2、扬清厉俗:发扬清操,激励世俗。
3、整旅厉卒:整训军队,激励士卒。
4、夕寐宵兴:晚睡早起。形容勤奋不息。
5、学无止境:用勤奋学习的方式适应环境。
6、鸡鸣而起:鸡叫时就起床。形容勤奋不怠。
7、搦朽磨钝:指才能低下的人也在激励求进。
8、奋发图强:图:谋求。振作精神,以求强盛。
9、廉顽立懦:指高尚的节操可以激励人振奋向上。
10、斗志昂扬:昂扬:情绪高涨。斗争的意志旺盛。
11、全力以赴:赴:前往。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
12、策顽磨钝:鞭策愚顽,磨砺迟钝。极言勉力奋进。
13、昼耕夜诵:白天耕种,夜晚读书。比喻读书勤奋。
14、勤能补拙:后天的勤奋能够弥补先天的不足、缺陷。
15、勤学好问:勤奋学习,不懂的就问。比喻善于学习。
16、厉志贞亮:厉志:激励心志。志行坚贞,品德高尚。
17、手不释书:犹手不释卷。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18、励志冰檗:形容在清苦的生活环境中激励自己的意志。
19、励志如冰:指激励意志使身心如同晶莹的冰一样清白。
20、时无再来:时机错过,不会再来。激励人要抓紧时机。
21、敦世厉俗:敦:促成;厉:激励。促使社会风俗纯朴起来。
22、发愤忘食: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
23、有志竟成:只要有好的志向,努力去做,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24、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25、笃志好学:笃志:专心一志,立志不变。专心致志,勤奋好学。
26、戮力同心:“戮力”,合力。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大家同心合力。
27、历世磨钝:激励世人,使鲁钝的人奋发有为。同“历世摩钝”。
28、聚沙成塔:聚细沙成宝塔。原指儿童堆塔游戏。后比喻积少成多。
29、闻鸡起舞: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30、手不释卷: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31、开卷有益: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部分国:好处。读书总有好处。
32、自强不息:自强:自己努力向上;息:停止。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
33、勃然奋励:勃然:奋发的样子;奋:奋发;励:激励。奋发起来,激励自己。
34、力争上游:上游:河的上流,比喻先进的地位。努力奋斗,争取先进再先进。
35、通宵达旦:通宵:通夜,整夜;达:到;旦:天亮。整整一夜,从天黑到天亮。
36、笨鸟先飞:行动笨拙的'鸟要先飞。比喻能力差的人怕落后,做事比别人先动手。
37、不屈不挠:屈:屈服;挠:弯曲。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
38、业精于勤:业:学业;精:精通;于:在于;勤:勤奋。学业精深是由勤奋得来的。
39、凿壁借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40、不甘示弱:示:显示,表现。不甘心表示自己比别人差。表示要较量一下,比个高低。
41、绳锯木断:用绳当锯子,也能把木头锯断。比喻力量虽小,只要坚持下去,事情就能成功。
42、水滴石穿:水不停地滴,石头也能被滴穿。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43、卧薪尝胆: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44、有志者事竟成:比喻有崇高志向的人,只要坚持不懈地为实现这种志向努力,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45、磨杵成针:杵:铁棒。把一根铁棒磨成一根针。比喻只要有恒心,肯下功夫,再难的事也能成功。
46、披荆斩棘:劈开丛生多刺的野生植物。比喻在创业过程中或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
47、髀肉复生: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引出“髀肉复生”这个成语,比喻不甘虚度光阴,要有所作为。
48、百丈竿头:原意是佛教学说,指道行造诣达到最高境界。比喻不满足已得的成就,要继续攀登高峰。
49、囊萤映雪:原是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后形容刻苦攻读。
50、只争朝夕:朝:早晨;夕:晚上;朝夕:形容时间短暂。比喻抓紧时间,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目的。
51、焚膏继晷:膏:油脂,指灯烛;继:继续,接替;晷:日光。点上油灯,接续日光。形容勤奋地工作或读书。
52、兀兀穷年:出自东汉·班固《汉书·王褒传》,指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勤劳不懈。比喻做事不辞劳苦。
53、引锥刺股:锥:锥子;股:大腿。晚间读书时想睡觉,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保持清醒。形容学习勤奋刻苦。
54、熟能生巧:熟能生巧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说任何工作只要反复实践,坚持不懈地努力,都能掌握熟练的技巧,找到窍门。
55、韦编三绝: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名人勤学好问的励志名言
#励志名言# 导语励志是一门学问,这门学问不管多厉害的人都读不懂,学不精,进而形成一个独立学科“励志学”。励志学,不仅仅是要激活一个人的财富欲 望,更要激活一个人的生命能量,唤醒一个民族的创造热情。以下是 帮大家整理的名人勤学好问的励志名言,欢迎阅读与收藏。
1.名人勤学好问的励志名言
1、知识象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人。
2、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论语》
3、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刻苦学习的人总能实现自我的愿望。
6、抓住今日,尽可能少的信赖明天。
7、少年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8、梦是心灵的思想,是我们的秘密真情。杜鲁门
9、每个人都知道,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
10、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能够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鲁迅
2.名人勤学好问的励志名言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
3、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刘开
4、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我的目标。
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6、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刘开
7、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爱因斯坦
8、勤勉,不浪费时间;每时每刻做些有用的事,戒掉一切不必要的行动。——兰克林,美国政治家科学家
9、在艺术上我决不是一个天才。为了探求精深的艺术技巧,我曾在苦海中沉浮,渐渐从混沌中看到光明。苍天没有给我什么独得之厚,我的每一步前进,都付出了通宵达旦的艰苦劳动和霜晨雨夜的冥思苦想。——范曾
10、三思而后行。——《论语》
3.名人勤学好问的励志名言
1、成就是谦虚者前进的阶梯,也是骄傲者后退的滑梯。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4、勤奋的人是时间的主人,懒惰的人是时间的奴隶。——朝鲜
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颧雀楼》
6、人皆能够为尧舜。——《孟子》
7、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8、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9、没有任何动物比蚂蚁更勤奋,然而它却最沉默寡言。——富兰克林
10、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4.名人勤学好问的励志名言
1、聪明靠努力学习,知识靠平日积累。
2、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刘开
3、假如樵夫害怕荆棘,船只避忌风浪,铁匠畏惧火星,那么,世界就会变成另一副模样。
4、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
5、滚瓜烂熟:学习读书工作如果做到滚瓜烂熟,还有什么不能够成就的呢?
6、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7、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礼记·学记》
8、一个人如果已经把自我完全投入于权力和仇恨中,你怎样能期望他还有梦?古龙
9、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佚名
10、不要为已消逝之年华叹息,须正视欲匆匆溜走的时光。
5.名人勤学好问的励志名言
1、当你还不能对自我说今日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利希顿堡
2、勤奋者废寝忘食,懒惰人总没有时间。——日本
3、天才不是别的,而是辛劳和勤奋。——比丰
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5、人贵有志,学贵有恒。
6、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
7、圣人之所以为圣也,只是好学下问。——朱熹
8、虚心使人提高,骄傲使人落后。虚心的人学十算一,骄傲的人学一当十。
9、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佚名
10、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
为什么说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学习方法。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话,出自于《论语·述而》。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孔子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需要哪个学习任务群着重培养
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需要哪个学习任务群着重培养
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第一、要从小节开始,持之以恒。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细节开始,在教学中,有许多的“细节”,诸如坐的姿势,读书的姿势,回答问题的声音要响亮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把这些细节养成好的习惯,《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师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习惯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须有一个过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不断强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久而久之,学生的习惯就自然形成了。
第二、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学习就会积极主动, 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 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进而能创造性地学, 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课程改革的今天,应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激起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很快进入 “最佳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自学的积极性就越高。 激发兴趣就是要把学生已经形成的潜在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第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信心是进取心的支柱,是有无独立工作能力的心理基础。自信心对孩子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重视与保护孩子的自尊。多赞许,少责备,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因为有高度自尊心的孩子,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充满信心,而缺乏自尊心的孩子,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认为没人爱他,缺乏自信。平时多创设培养孩子自信心的环境,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自信”起来。平时,遇事常对孩子说一些鼓励的话,“你一定能行,你肯定做得不错”。因为孩子自我评价往往依赖于成人的评价,成人以肯定与坚信的态度对待孩子,他就会在幼小的心灵中意识到: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刘永胜教授总结的:“相信自己行,才会我能行……”的行字歌诀,就能帮助学生增强自学的自信心。特别对于学困生,学困生的成因很多,有智力发展的先天不足,有家庭关爱的营养不良,有学校教育的知识断层。作为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利用学习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知识为依托进行针对性的个案研究,并找出能切实有效地改善学生学习行为的办法来。这样的个案研究,既是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也能很好地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第四、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作业的习惯。据有关资料统计:89.6%的同学认为自己作业错误的主要原因是粗心大意。28.05%在做作业时没看清题目要求就开始解答了。还有3.2%的同学常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这些不良的习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能力、影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不仅是教育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需要,也是帮助学生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掌握能力的关键措施,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和自主能力的形成有很重要的意义。
第五、帮助学生养成勤思好问的学习习惯。勤思好问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基础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一习惯的培养应孕育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与学习思维方法,思想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