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心如意杨绛剧本-称心如意杨绛
1.杨绛的作品有哪些
2.杨绛: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3.杨绛代表作品有哪些
4.杨绛:人活一世,为的是什么呢?
5.杨绛作品杨绛有什么作品
杨绛的作品有哪些
《回忆我的父亲》、《回忆我的姑母》。
杨绛在1942年冬,完成了其第一部剧作《称心如意》在上海公演。代表作品有《回忆我的父亲》《回忆我的姑母》等。
杨绛,女,原籍江苏无锡,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原名杨季康。作家、翻译家、评论家、学者。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政治系。
杨绛: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有次杨绛和钱钟书异想天开地聊天:
“给你一件仙家法宝,你要什么?”
结果两人都要隐身衣。
为什么要隐身衣呢?因为这个世界一点都不简单,而且不止不简单,还太复杂了。
你存心做一个老实人,人家欺负你、利用你,你稍微圆滑一点,人家又说你八面玲珑,你稍有有点才貌,嫉妒你的人一大堆。
总之,有时候你大度退让,别人得寸进尺,你想与世无争?那也简单,你不仅要内心强大,还要有足够的实力,让人家不敢和你斗争。
但是如果有一件隐身衣,那你穿着隐身衣,别人就看不见你,也就不会来打扰你,那么就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当然,不能为非作歹。
很多年后,杨绛先生一百岁了,这时候,她已经内心强大到不需要隐身衣了。
在百岁感言上,她说: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和他人毫无关系。
民国的才女们,大多家世显赫。
比如张爱玲,张家就是豪门,与清朝权贵李鸿章关系匪浅。再比如林徽因,林家若不是有钱,林徽因不能小小年纪就跟随父亲周游列国。
杨绛也是,杨家虽不是富商豪门,却是真正的书香门第,千万别小瞧书香的作用,没有书香熏陶,才女就成不了才女。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其硕士论文被收入该大学法学丛书。
杨绛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已经是当时著名的律师了。
杨荫杭夫妇都喜欢读书,读书之余,杨荫杭也写作,著有《名学》和《逻辑学》流传后世,是文化界真正的顶流。
母亲也是知书达礼的大家闺秀,性格温雅,做什么都稳稳当当,从不急躁。
1911年,杨荫杭一家还住在北京租来的一个院子里,杨绛就是在这个租来的院子里出生的。
她一出生,父亲和母亲都喜欢的不得了,尤其是父亲,更是把杨绛当成宝。
乱世的人,到处都在漂,飘来飘去,杨绛也渐渐长大了。六岁的时候,开始上小学,成为学堂里一个不安分的小学生。
她有时候淘气,在课堂上吹小绒球,吹着吹着自顾自地笑了起来,老师发现动静,也是生气,就叫她站起来回答问题,想借机给她点颜色瞧瞧,可是杨绛回答问题,准确无误。
杨绛八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回到了老家无锡。
江南是充满诗意的地方,粉墙黛瓦的院子里,时光与人渐渐流逝,在杨荫杭的心里,男女平等,所有孩子,无论男女,都要接受最好的教育,他一直觉得上海的启明女校是教学质量最好的,他想让杨绛去那里读书。
可是那时候,杨绛实际上才八岁多,他想让女儿接受最好的教育,但是又心疼女儿,去上学就得离家住校。
于是就让杨绛自己选择。
阿季(杨绛)年纪虽小,但理解父亲的想法,所以她要去。
那天,母亲问她:“你打定主意了?”
她说:“打定了”
嘴里虽然这么说,眼泪还是流了出来,她心里明白,这一去,只有暑假才能回来了。
鸟儿才成群结队,鹰都是要展翅高飞的,所有的远方,都只能自己去走。
在最容易学好也最容易学坏的年纪,阿季是幸运的,因为父亲是一个开明的人,没有用传统的东西去束缚她,而是教会她自由选择,并且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杨荫杭是个会严格要求自己的人,他要一个自己想成为的“好人”,他坚决反对那种生活程度高而人格卑下的生活。
一次,他带着阿季姐妹去一个朋友家,回来的路上,阿季三姐妹还在感叹这家人生活的豪华气派,杨荫杭听到了,淡淡的回了句:“生活程度不能太高的”。
有这样的父亲,聪明的阿季自然能学到很多东西,知道很多道理。
而父亲,对这个聪明乖巧的女儿,也总是要多一分爱。
一次午饭后,大家各自散去,父亲叫住阿季:“其实我喜欢有人陪陪,只是别出声”。从那以后,阿季就成了那个能留下陪父亲午休的孩子,父亲休息,她在一旁安静地看书,有时候父亲在一旁写东西,阿季就在一旁看着,然后捡起父亲的毛笔去练字。
时光一天天过去,人也在一天天长大,在父亲的影响下,杨绛越来越喜欢看书。
后来有一次,父女两聊天,父亲问她:"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
杨绛毫不迟疑地答道:"不好过。"
"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
"一星期都白过了。"
听了女儿的回答,杨荫杭笑着说:"我也这样。"
十六岁时,杨绛进了振华女校读中学。
那是硝烟弥漫的年代,连学校,都成了另一个战场,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阿季自然也会被影响。
有一次,阿季被推选为学生代表,需要在街上演讲,呼吁人们开展革命,但她并不想参加这次活动,学校也有规定,只要家里不同意,就可以不参加。
回家后,杨绛希望父亲出面说不同意她去,那她就可以不去。
但杨荫杭拒绝了。
他说: "你不肯,就别去,不用借爸爸来挡。"
她还是很担心:"不行啊,少数得服从多数呀。"
杨荫杭继续严肃地说:"该服从的就服从;你有理,也可以说。去不去由你。"为此,他讲了自己的经历,并对阿季说:"你知道林肯说的一句话吗?Dare to say no!你敢吗?"
她说:“敢”。
第二天,杨绛到学校后直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不赞成,我不去。"
父亲教给她的,不仅有听凭心灵的指引,更有直面困难的勇气。
到了高中,杨绛一直分不清平仄,父亲没有说她,而是安慰说,不要紧,到时候就会了,水到自然渠成,过了不久,杨绛就会了。
有时候杨绛学习,父亲会特意走到廊上,站在窗外考她,指着一个字给她读,读对了,父大笑,读错了,父亦大笑。
杨绛喜欢读书,杨荫杭也会时常为杨绛买一些书回来,买回来后,亲自放在杨绛的桌上,如果见她长期不读,那本书就会消失不见,一旦发现书不见了,她就知道怎么回事了,虽然父亲不说,但是杨绛自己学会了读书,绝不瞎说喜欢,也不瞎承诺读什么书,说到的就要做到。
书读多了,心自然更静。高中时,国文老师讲完诗,让同学们也作诗。
杨绛作:
"世人皆为利,扰扰如逐鹿。安得遨游此,翛然自脱俗。"
老师批"仙童好静。"
世人熙熙攘攘,大多利来利往,唯有不被名利束缚,才能真正自由。
大学选专业时,老师觉得杨绛适合读理科,但她心里其实喜欢文学。
她问父亲: "我该学什么?"
父亲说:"没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
面对这样的回答,她心里还是有些不踏实,便继续问道:"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爱读小说,就学小说?"
"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杨荫杭继续开导她。
自始至终,杨荫杭也没有告诉女儿要选什么,他要让女儿做出自己的选择,按照自己所喜欢的方式去生活。
在这个世界上,有人听凭利益指引,有人听从他人的评价,有人听从内心的声音。
杨绛选择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她要做自己想成为的人,而不是别人期待的人。
在东吴大学上到第三年的时候,杨绛有了一个出国留学的机会,她放弃了。
之所以放弃,一方面是因为考虑到父母,另一方面其实是因为她一直有一个清华梦,想去清华读文学专业,所以她决定考清华研究院。
当时的清华,大师林立,王文显、吾宓、梁宗岱、朱自清等一大批人。
初入清华,杨绛就得到了梁宗岱的赏识。
梁宗岱教法语,第一节课听写,杨绛答案让这位老师惊讶了一下,于是就问她,法语如何学的?杨绛答曰:“自学”。
清华是杨绛走向更远处的开始,在这里,她还遇见了一个写杨绛就不得不写的人——钱钟书。
杨绛是个很讨人喜欢的女孩,她的室友总结了她身上备受男生喜欢的五个条件:
一、相貌好
二、年纪小
三、功课好
四、身体 健康
五、家境好
有了这些条件,追求的人自然不会少,收到的情书也不少,还有一个绯闻男友费孝通,可是她始终没有任何表示,直到钱钟书出现。
杨绛和钱钟书,可以说是一见钟情,自从见了杨绛一次之后,钱钟书就念念不忘,他给杨绛写信,约她出来见面。
杨绛对这个清华大名鼎鼎的才子自然也是心有好感, 他们在工字厅相见,见面第一句话,钱钟书就说:"我没有订婚。"
杨绛说:"我没有男朋友。"
两人几乎是同时说出口,这只能说命运如此这般神奇,有些人初次见面,便许终生。
往后,钱钟书几乎一天一封信地写给杨绛,但杨绛却回信不多,钱钟书问她原因,她只回答说不爱写信。
钱钟书在清华高傲无比,但杨绛在清华也是薄有才名。
那时候,朱自清先生还在清华,杨绛选修了他的散文习作课。第一节课,朱自清就让大家写一篇名为"收脚印"的文章。
那一次,杨绛的文章得到了朱自清的赞赏,并推荐给了《大公报·文艺副刊》的编辑沈从文。
文章发表后,大公报还给了杨绛5元钱的稿费。之后,朱自清又推荐了她的另一篇小说进行发表。
杨绛一生,翻译、写作、戏剧都有不菲的成就,她写的散文,连钱钟书都赞不绝口。
1935年,钱钟书在国内服务期满,顺利拿到了出国留学的名额。
而杨绛,在清华研究院还没毕业。
可是,为了钱钟书,她毅然选择休学,因为她太了解这位才子了,虽然是个天才,但是在生活面前,却笨得无可比拟。
“他不会系鞋带的蝴蝶扣,甚至穿鞋子分不清左右脚,筷子也用不太明白,全然没有"做学问"时候的潇洒倜傥,像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
父母得知杨绛的决定,也很支持。
钱钟书虽然笨手笨脚的,但是对杨绛,一直很用心。
搬到新居的第一天,就为杨绛准备了一个丰盛的早餐,黄油、果酱、蜂蜜应有尽有,还有最好的阳光。
没有人生来就会生活,每个人都要学习后才能把仅有的生活过好,杨绛是,钱钟书也是。
国外的日子,虽然经济有限,但是被他们经营得很好, 有你,有我,有爱,有暖。
到国外不久,杨绛就怀孕了,钱钟书说: "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 只要一个,像你的。",杨绛笑了,嘴里没说什么,心里却说:“我希望女儿像你”
快要临盆的时候,他们赶去医院,医生问是不是一定要女大夫,钱钟书说:“要最好的”
1937年5月19日,杨绛终于生了一个女孩,这个女孩就是阿圆。
“坐月子”期间,钱钟书一个人在家里,发生了各种状况。
他跑到医院对杨绛说: "我做坏事了,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
杨绛回:“不要紧,我会洗”
"我做坏事了,把台灯弄坏了";
“不要紧,我会修”
"我做坏事了,门轴两头的球掉了一个,门关不上了"
“不要紧,我会修”
这样的事情很多,但只要听到杨绛说“不要紧”,钱钟书就放心。
杨绛回到家后,桌布洗干净了,台灯修好了,门也修上了,这个家又是一个完美的家了。
有一次,杨绛读到一句关于婚姻的话,就念给钱钟书听:
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从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钱钟书听完,当即对杨绛说:“我和他一样。”
杨绛也说:“我也一样。”
在国外,他们两人都是书虫,因此阅读就是最需要的粮食,这里随时随地都可以读书,有读不完的书,基本上所有业余时间,他们都花在读书上面。
经常借来一大堆书,文学、哲学、心理学、 历史 ,找一个固定的位置,就拼命读。
杨绛是旁听生,没有固定的课程安排,她就给自己安排了一个详细的阅读列表。
偶尔出去逛一逛,逛着逛着又走进书店,在书架前面就读了起来。
两人回到家里,又继续读。
后来有了钱媛,虽然要分心照顾孩子,但是读书依旧是生命的主要内容。
“我们看书,她安安静静一人自己画书玩,有时候对门的老太太抱她过去玩,我们买了推车,每天推她出去。”
在国外的时候,杨绛也写作,而且写了很多优美的文章。
1942年,陈麟瑞对杨绛说:要不你也来写一个剧本?
杨绛决定一试,于是就有了戏剧《称心如意》。
完稿后,剧本先送给陈麟瑞看,想让他"指导"一下。
陈麟瑞看过后,说:"你这个剧本,做独幕剧太长,做多幕剧呢又太短,内容不足,得改写。"
认真参考了这个建议,她重新改写了剧本。
陈麟瑞看完改过的剧本说:"这回行了。"
《称心如意》1943年公演,赢得阵阵叫好。也正是这个剧本,她才用了杨绛这个笔名。
此后,她的戏剧作品不断面世,《弄假成真》获得空前成功,杨绛这个名字,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甚至很多大学生和戏剧爱好者,把杨绛当做自己的偶像。
她与钱钟书一同出现,人们总是先介绍她,钱钟书则被介绍成“这是杨绛的先生”。
后来,钱钟书对杨绛说,他要写一部长篇小说,杨绛听了高兴极了。
为了让钱钟书专心创作,杨绛亲自打理家里的一切事情。
"劈柴生火烧饭洗衣等我是外行,经常给煤烟染成花脸,或熏得满眼是泪,或给滚油烫出泡来,或切破手指。可是我急切要看钟书写《围城》,做灶下婢也心甘情愿。"
《围城》的创作,速度不快,每天500字左右,每一次写完,钱钟书都最先把稿子给杨绛看,让杨绛做第一个读者。
每次杨绛看的时候,他就盯着杨绛,紧张得像孩子。
《围城》完稿后,李健吾忍不住感叹: 这个做学问的书虫子,怎么写起了小说呢?而且是一个讽世之作,一部"新儒林外史"!
《围城》大火,他两一起出现,人家就说“这是钱钟书的夫人”。
无论如何,他两一直势均力敌,并肩而行。
他们不会因为对方的成就而嫉妒,也不会因为自己取得的成绩而觉得高人一等。
真正的读书人,世界是简单的,可是这个真实的世界,往往要复杂得多。“知识分子思想改造”期间,杨绛虽然规规矩矩,却也不能幸免。
有学生跳出来说:
"杨季康先生上课不讲工人,专谈恋爱。"
"杨季康先生教导我们,恋爱应当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杨季康先生教导我们,见了情人,应当脸发白,腿发软。"
"杨季康先生甚至教导我们,结了婚的女人也应当谈恋爱。"
这个女同学义愤填膺地宣讲着杨绛的“罪状”,但其实,这个女学生不是杨绛的学生,杨绛上课也没讲过这些东西。
对于这个状况,她装作没有听见,波澜不惊。
回到家后,她想,"假如我是一个娇嫩的女人,我还有什么脸见人呢?我只好关门上吊啊!”
第二天,她专门穿了一件喜庆的衣服出门。
可是不久后的一次批斗会上,特别点了杨绛的名,最终在《人民日报》登出。
杨绛看到后说:
知道我的人反正知道,不知道的,随他们怎么去想吧,人生在世,冤屈总归是难免的。
随着知识分子大调整的开始,杨绛和钱钟书被安排到清华大学文学研究所,成了研究员。
工作之余,就在家读书写字,世道很乱,他们自己寻找清净。
钱钟书教杨绛写字,每天布置作业,必须按时完成,他还会认真地批改,哪里好,哪里需要改进,都用笔标在上面。
杨绛很重视钱钟书的评语,如果评价得高就会很开心,钱钟书了解她的心思,故意不给那么多好评,尽挑不好的写。
然而,很多事情不是某个人可以改变的,尽管你关起门了,可是人家还是会撬开你的门。
1966年,杨绛和钱钟书一前一后遭到监管,工资没有了,存款也被冻结了,还要天天陪着挨批。
挨批还不算,搞不好还要被打,还要整各种整。
杨绛被剃了阴阳头,顶着这样的头,出门是不行了,可是她又没有帽子,大夏天的也不能包裹头巾,钱钟书急得团团转,杨绛反过来安慰他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最终,她果然想到了一个办法,给自己做了一个假发套,第二天带着出门,可是并没有就此结束,别人看见她带假发,直接揪她的假发,连买菜,她都不敢去。
杨绛的工作是扫厕所, 每天,杨绛都把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归还给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1969年11月,钱钟书被安排去干校学习。
其实所谓干校,就是去劳动和锻炼,这一去,两人就不知道何时才能相见了。
可是一段时间后,杨绛也下了干校,在下干校前夕,她的女婿,被迫自杀。
紧接着,妹妹也因病去世,祸不单行,在这样的打击下,这个五十多岁的小个子女人,也摇摇欲坠。
去了干校,杨绛的工作是守着菜地,而钱钟书的工作是看看东西,巡巡夜,偶尔送送信,这就让钱钟书可以有机会去见杨绛。
他每次都要走过杨绛守着的菜地,和杨绛在田边聚一聚。
“我们老夫妇就经常可在菜园相会,远胜旧小说、戏剧里的后花园私相约会情人了。”
直到1972年,才结束干校生活。
杨绛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翻译家, 为了翻译《唐吉诃德》,她自学西班牙语。
一九六六年,《堂吉诃德》四分之三的内容已经完成,但因为,这部《唐吉诃德》被当做黑稿子带走了。
后来,再被安排打扫女厕所的过程中,她每天都想办法搜索自己的稿子。有一次,她打扫废纸堆的时候,居然看到了自己的《唐吉诃德》。
她激动得紧紧地抱在怀里,但被发现了。
那个人大声问她:"杨季康,你要干什么?"
杨绛说:"这是我的稿子!"
"是你的稿子,可是现在你不能拿走,将来到了时候,会还给你。"
思想改造的风潮渐渐退去,一切趋向平静。杨绛请求找回自己的稿子,第二天,她真的拿到了自己的稿子。
《唐吉诃德》这才得以回家,并在1978年面世。
1979年,杨绛翻译的《唐吉诃德》被作为国礼送给西班牙国王。1986年,西班牙国王授予杨绛一枚“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
在那个饱含苦难的年代,有人问她,有没有后悔留在国内?她说: "没有什么后悔的,人活着不一定全是为了享福。"
1977年,黑暗散尽,光明到来,杨绛夫妇也有了一个新的住所。
那是国家分配的宿舍。
有人问杨绛:房子是否够住?
她说:始愿不及此。
两个书痴的房子,就是树多,书房不够用了,客厅也变成了书房。
《围城》火候,钱钟书的读者来信很多,有人甚至上门拜访他们,可是他们却只愿守着自己的清净。
老顽童黄永玉回到湘西,给他们带了土特产,也只是放在门口就走,从不敲他们家的门。
有人上门拜访,杨绛就在门口直接回绝了。
1997年3月4日,唯一的女儿阿圆离开了他们。
那时候,钱钟书也卧病住院,杨绛没有将阿圆离开的消息告诉钱钟书,怕他承受不住。
阿圆火化那天,杨绛没有去,她需要去医院照顾钱钟书。
在钱瑗充满笑容的遗像旁,摆放了一只精致的花篮,素带上寥寥数字:瑗瑗爱女安息!爸爸妈妈痛挽。
1998年12月,钱钟书离世。
离世前,他留给杨绛的最后一句话是:“好好活”。
女儿走了,丈夫走了,留下杨绛一人打扫波涛汹涌的战场。
此时的杨绛,已经八十多岁,女儿和丈夫先后离世,她已经疲惫不堪。
然而,者当安息,生者当继续,她还要继续打扫战场,要将答应钱钟书的事情做到——好好活。
此后,杨绛深居简出,安静地在家看书、写字、整理钱钟书的文集。
1999年,她翻了了哲学作品《斐多》。
2000年,文学作品《从丙午到流亡》出版。
2001年,杨绛做了一个决定:
她把他们夫妇全部的稿酬版税全部捐赠给了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励基金,很少出门的她出席了"好读书"奖学金的捐赠仪式,并捐助了七十二万元稿酬,以及以后出版作品的报酬。
发表讲话时,主持人示意她可以坐着说,但她说:"我个子小,要站起来说。"
"这次是我一个人代表三个人说话,代表我自己、已经故去的钱钟书和女儿钱瑗……"
2002年,《我们仨》定稿,出版后就成为畅销书,让人读之落泪。
2007年,《走在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出版。
2011年,杨绛一百岁。
人这一生,总要有个结局,有的人28岁,就将自己的灵魂埋葬了,有的人即便离世很久,他的灵魂依然永存。
在最后的几年里,杨绛先生总说:"钱先生和阿圆都走了,我的路也走完了。"
2016年5月25日,她把人生的战场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走了。
留在身后的,是《走在人生边上》《我们仨》《干校六记》及翻译作品《唐吉诃德》《斐多》等超过250万字的作品。
杨绛曾翻译过英国诗人兰德的一首诗: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我想,这首诗就是她的一生,和谁也不争,和谁争都不屑。
但因为不争,故而最强。
文|玩你自己
杨绛代表作品有哪些
剧本有《称心如意》.《弄真成假》、《风絮》;小说有《倒影集》、《洗澡》;论集有《春泥集》、《关于小说》;散文《将饮茶》《干校六记》;
译作有《1939年以来的英国散文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等
资料拓展: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 ?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2016年5月25日,杨绛逝世,享年105岁。
参考资料:
杨绛:人活一世,为的是什么呢?
故人笑比庭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我为何而来,又因何而去?人世间,我的存在是好是坏?我对世界而言又有什么意义?
关于生与的探讨一直存在,我们不断追寻生活的意义,就像杨绛先生,逝世前仍留有一份意味深长的感慨:人活一世,为的是什么?
情深几许
杨绛先生本名杨季康,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堪称一代才女。她是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精通多国语言,她翻译的《堂吉诃德》是最受大众认可的一版,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在舞台上活跃了60多年,经久不息。杨绛先生温和典雅,知书达礼,这样的女子本该是盛世娇花,在阳光雨露中舒展自己的荣华,只可惜这却是一厢情愿罢了。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乱世之中杨绛先生也只能够随波逐流,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中颠沛流离,历经坎坷。
人最美好的一点便是心向光明,所以在雨打风吹中杨绛先生仍然乐观的活着,还有一番风雨过后的淡泊宁静。人的一生把握在自己的手里,你想成为怎样的人,你就离这个目标不远,就像杨绛先生所说:走好选择的路,别选择好走的路,你才能拥有真正的自己。杨绛先生成功的把握住了自己的人生,变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她心在天堂,不染凡事尘埃。
仍记得1932年的那年春天,空气里弥漫着芳草的清香,阳光看起来也是那么的甜蜜,就在这诗情画意间,杨绛先生和钱钟书邂逅了彼此,一眼万年,情深几许。佛说:所有的遇见都是天意,所有的邂逅都是注定,没有早一步和晚一步,不偏不倚,遇见的,就是你。幸福美满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1935年,杨绛先生和钱钟书,有情人终成眷属,不知羡煞了多少人。
从此之后,他们没有生离,只有别,相依相伴,白头到老,或许这就是我们一直求而不得的爱情本相吧。
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不知腼腆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
杨绛先生拥有最美满的婚姻,既有相濡以沫、相爱相知的爱人,又有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的女儿。
杨绛作品杨绛有什么作品
1、1942年冬,完成了其第一部剧作《称心如意》在上海公演。1944年,创作的喜剧《弄真成假》在上海公演。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期间遭受冲击,被诬蔑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1970年7月,下放至“五七干校”。1978年,出版《堂吉诃德》中译本。1981年7月,出版散文集《干校六记》。1987年5月,出版散文集《将饮茶》。1988年12月,出版长篇小说《洗澡》。2003年7月,出版散文集《我们仨》。2007年8月,出版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2014年8月,出版中篇小说《洗澡之后》。
2、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